日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情况概述
日本产业结构全解
泡沫经济和萧条时期
• 80年代初日本经济实现对欧美的赶超后,便开始注重对国 内产业结构的升级。 • 虽然期间泡沫经济导致了经济的萧条,但是这一过程并没 有中断,相反却在努力摆脱萧条的过程中被进一步强化和 凸显出来. • 尤其是在日元升值时期,日本通过企业向海外的大量转移, 为国内的产业调整腾出了一片十分开阔的“产业空间”, 以集中力量发展更先进、附加值更高、属于21世纪的领先 产业,特别是信息通讯业。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6-70年代初):
第二产业崛起,重化工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 • 经过战后十年的恢复,日本经济迎来了高速发展时期。在这期间,日 本面临着非常有利的国际和国内环境。 • 国际方面,世界的相对和平稳定及科技进步,以及在此基础上劳动生 产率的提高,使得主要国家的经济都呈现出高速增长趋势;许多殖民 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独立使得原来主要受欧美发达国家控制的资源也 变得供应充足和价格低廉,使得日本重化工业的发展具备资源基础。
• 但是仍面临着一些制约(科研水平低,美国的遏制)
在泡沫经济及萧条时期,日本三次产业结构方面出现明显变化 • 第一产业在GDP所占的比重不仅仅下降,而且在绝对量上也出 现下滑; • 作为经济主体的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除汽车制造业能勉强 度日外,都出现严重衰退,到1996年才有所恢复 • 第三产业继续保持持续发展的态势,从1985年占GDP比重的 60.7%上升到1998年70.5%: 其中,金融保险和批发与零售贸易行业,在泡沫经济时期快 速发展。 而服务业在经济萧条时期占GDP比重快速上升,未受经济衰退 影响;尤其是商务服务,在泡沫时期呈现快速发展,商务服务在 泡沫顶峰时期1990年的增速更是达到24.2%,在经济萧条时期, 商务服务仍维持较高正增速。
经济稳定增长时期(70年代初-80年代 中后期):
日本“追赶型”产业结构升级模式的特点和风险
日本“追赶型”产业结构升级模式的特点和风险。
1.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历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产业结构升级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45~1950年):经济恢复重建时期。
这个时期是以农业为中心,重建产业结构,整个经济恢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那种以轻工业—农业为主导的轻型经济结构,工业生产水平基本恢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或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最高水平。
并且从50年代初开始大力推行产业合理化,使日本经济的内部充实,逐步使产业结构由轻工业—农业主导型向重化学工业主导型转化,发展出口贸易,大力推进资本积累。
同时,积极培育中小企业,为50年代中期后开始的重化工业化时期做准备。
在经济恢复时期,日本政府重点抓了农业和轻工业,使农业、轻工业、农业机械工业的发展快于其他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从而缓和了粮食和生活必需品的紧张状态,为现代化创造了条件。
1950年,一次、二次、三次产业比重分别是26%、31.8%和42.2%。
第二阶段(1951~1970年):日本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重化工业化阶段。
从50年代开始,日本产业结构向重化学工业方向发展。
1951年后陆续制定了“钢铁第一次合理化计划”、“汽车合理化三年计划”、“煤炭合理化三年计划”、“化肥合理化五年计划”、“造船合理化计划”、“电源开发五年计划”,等等。
到70年代初,基本上完成了产业结构的重化工业化过程。
1970年,一次、二次、三次产业比重分别是5.6%、39.4%和57.1%。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日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结构进行转变的阶段。
进入70年代以后,由于石油危机,日元升值,日本经济增长率下降,物价大幅度上涨,日本经济进入稳定增长时期。
1971年,日本提出了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四个方向:一是研究开发工业,如电子计算机、飞机、电气机车、产业机器手、原子能、精密化学、海洋开发等;二是高级装配工业,如数控机床、防止公害机器、工业生产住宅、自动仓库、高级成套设备等;三是时行性工业,如高级服装、高级家具、电器音响等;四是知识产业,如信息处理服务、信息提供服务、系统工程、咨询服务等。
日本各产业占比变化趋势
日本各产业占比变化趋势日本是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其产业结构也一直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本文将对日本各产业占比变化趋势进行探讨,主要涉及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方面。
一、农业产业占比变化趋势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土地资源有限,农业产业一直是其发展相对滞后的领域。
然而,在过去几十年中,尽管农业产业的占比有所下降,但农业业务特别是无农药栽培和高增值农产品的种植逐渐成为日本农业发展的新趋势。
1. 传统农业的下降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劳动力的流失,传统农业在日本的占比一直呈现下降趋势。
农民人数减少,农田规模变小,种植业的收入逐渐减少。
这部分原因归咎于日本农业劳动力结构调整的缓慢以及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此外,农业生产成本高,面临着竞争力不足的问题,也是农业产业占比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2. 无农药栽培和高增值农产品的兴起虽然传统农业的占比下降,但是日本农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无农药栽培和高增值农产品逐渐兴起,成为日本农业发展的新趋势。
日本政府大力推动绿色农业,鼓励农民采取无农药栽培技术,以增加农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此外,高增值农产品如优质水果、海鲜等也逐渐成为日本农业的新宠,有助于提高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二、制造业占比变化趋势日本的制造业一直被视为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随着全球竞争的加剧和技术进步,日本的制造业占比也出现了一些变化。
1. 传统制造业的挑战与下滑日本的传统制造业如汽车制造、电子产品制造等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为日本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随着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推动,制造业面临着许多挑战。
第一,成本压力持续增加,比如人工成本上涨、原材料价格波动等,使得日本制造业的竞争力受到影响。
第二,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和竞争,使得日本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下降。
第三,技术创新和自动化的加速,使得传统制造业的就业需求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下降。
2. 高技术制造业的兴起尽管传统制造业面临着一些压力,但日本的高技术制造业逐渐崛起,成为其制造业占比变化的重要趋势。
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经济转型
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经济转型20世纪70年代是日本经济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时期日本经济经历了从高度依赖出口产业向多元化发展的转型。
在这一过程中,日本的经济实力得到显著提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之一。
本文将从政策、产业、技术和国际关系等方面,对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经济转型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20世纪70年代初期,日本政府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推动了国有企业的私有化和市场化改革。
这一政策措施使得日本的经济结构逐渐实现多元化。
政府还积极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鼓励企业进行跨国投资和并购,推动了日本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除了政府的积极参与外,劳动力市场的改革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劳动力市场的改革为企业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使得企业在全球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密切相关。
在这一时期,日本的汽车、电子、钢铁、化工等传统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和扩张,这些产业成为了日本经济的支柱产业。
日本政府还对新兴产业进行了大力支持,例如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环保和新能源等领域的产业也开始快速崛起。
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为日本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为日本实现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的腾飞与技术创新密不可分。
日本在这一时期迅速崛起为世界科技强国,其电子、汽车、航空、生命科学等领域的技术水平迅速赶超欧美国家。
日本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不懈努力,为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日本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的科技政策,鼓励企业增加科研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经济转型也离不开国际关系的变化。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日本逐渐融入了世界经济的大潮流。
日本政府通过签订多项双边和多边贸易协定,扩大了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
日本企业也积极参与了国际产业分工和跨国生产,加速了在全球市场上的布局和发展。
日本经济发展模式:结构转型、分配改革、促进公平
3
图 表 1960 年 以 来 日 本 城 乡 人 口 变 化 (百万)
140
城市人口
120
100
80
60
40
20
0
农村人口
城市化率(右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图表 农村居民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的增
速
农业所得
非农所得
25%
20%
15%
10%
1 结构转型:支持创新、重视制造业、促进消费升级
1960 年以来,日本以大力支持创新能力提升为总基调,提出要培养人才和振兴科学技术,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包括向 高 附 加 值 的 设 备 制 造 业 转 型 、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等。
第 一 ,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重视科学技术发展,提高国民素质是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关键。“ 计 划 ” 明确指出,以科技教育为中心的人才培养、加快技术创新与顺利推进工业化是振兴科学技术事业的三大基本任务。在提高国 民素质和人力资本方面,日本结合工业发展的需要增设理工科大学,加强对职业技术工人的培养,增加工业高中的数量。 在培 养高级科研人才方面,日本加强研究型人才的研究生院建设,创造一个优秀科研人员得以充分发挥能力的环境。经
图表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基尼系数变化情况
0.60
初次分配基尼系数
再分配基尼系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55
0.50
0.45
0.40
0.35
0.30 1962 1967 1972 1975 1978 1981 1984 1987 1990 1993 1996 1999 2002 2005 2008 2011 2014 2017
日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情况概述
目录日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情况 (1)塑造沙漏型产业结构:日本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2012-02-15)1中国应抓住日本产业升级带来的机会(财经 2011-11-18) (3)日本产业升级的历程及经验(海南金融 2011年5期) (4)珠三角产业升级转型之日本经验借鉴(南方都市报 2010-05-12) (5)中日产业经济结构对比(现代商业 2010年27期) (8)日本九州地区产业衰退与产业转型的启示(中立信永税务师事务所 2008-05-02) (9)日本如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政策瞭望 2008年3期) (12)日本社会管理创新情况 (13)日本社区管理特点分析及比较(干部学习网 2012-01-13) (13)日本的公民社会与治理(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1-11-18) (15)日本严格人口登记制度助力社会治安(世界博览 2011-01-19) (17)日本如何消解底层社会(中国危机治理网 2010-07-20) (19)日本经验:优良的社会治理与相对的平等(东北亚论坛 2010年19期) (20)日本社区治理的基本特征及其启示(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09年3期) (22)认识日本的“中流社会”(瞭望 2007年14期) (25)日本产学研合作情况 (27)山东大学与日本小松公司产学研合作交流会举行(山东大学 2011-12-01) (27)山东大学与日本熊本大学互设办公室促进产学研合作(中国广播网 2011-02-05) (28)日本Universe株式会社考察杨凌合作项目(陕西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平台 2010-05-31) (28)早稻田大学与省环保技校合作以日本产学研模式助日企落地(南方日报 2010-03-12) (29)立法与政府推动:日本产学研结合的特点和启示(科学时报 2009-11-12) (30)日本产学研环境访问团考察龙泉市(龙泉市招商引资办公室 2009-06-17) (34)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参加中日产学研合作论坛(日本新华侨报 2008-10-24) (34)日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情况塑造沙漏型产业结构:日本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来源: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2012-02-15从经济高速增长期至今,日本一直没有停止其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日本现阶段产业结构变化的基本特征及其趋势
日本现阶段产业结构变化的基本特征及其趋势日本战后大致经历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第三次产业结构调整至今仍在进行中。
这次产业结构调整呈现出两个基本特征,即服务化和信息化。
一、产业结构服务化服务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一般而言,广义的服务业是指整个第三产业,而狭义的服务业是指第三产业中的面向个人服务业、面向企业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三个部分。
因此,对产业结构服务化的理解通常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此外,产业结构服务化还包括了从第一、第二产业内部分离出来的'软化'内容。
对产业结构服务化学术界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其内涵相当丰富,大致包括: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明显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同一比重;2.消费结构中家庭服务消费的比例增加(家务劳动社会化);3.企业购买服务的支出占总成本的比例增加(企业内部劳务社会化);4.制造业的产品价格构成中原材料成本所占的比重下降;5.白领工人的比例增加(劳动服务化);6.劳动市场的外延扩大(女人、老年人的就业增加);7.劳动力的素质提高及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表1是日本自1950至2000年的三次产业构成比变化情况,表2是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变化情况。
从中可以看出,日本产业结构的变化基本符合配第一克拉克的经验法则。
即第一产业的GDP构成比和就业人员构成比都显著下降,相反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上升,第二产业在六、七十年代达到高峰之后,其比重缓慢下降。
就广义的服务概念而言,第三产业总体上都属于服务业的范畴,因此,从第三产业占名义GDP的比例不断提高的趋势可以看出,产业结构的服务化特征已经凸现。
表1 日本三次产业的名义GDP构成比变化(单位:%)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55 19.2 33.7 47.01960 12.8 40.8 46.41965 9.5 40.1 50.31970 5.9 43.1 50.91975 5.3 38.8 55.91980 3.6 37.8 58.71985 3.1 36.3 60.71990 2.4 37.2 60.41992 2.1 36.8 61.11994 2.1 35.5 62.41996 1.9 35.0 63.11999 1.4 28.1 70.5资料来源;[日]经济企画厅;《国民经济计算年认底》,各年版。
关于战后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综述
一、引言战后,日本经历了经济恢复期(1945-1955年)、经济高速增长期(1956-1973年)、经济低速增长期(1974-1990年)和经济全球化时期(1991年至今)四个经济发展时期。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经济恢复期,日本政府以筱原三代平的收入弹性基准、生产率上升率基准和动态比较费用论等理论为基础,建立并发展了以农业和轻工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结构,并通过实施产业复兴政策(即倾斜生产方式)和产业合理化政策,到1955年底,日本经济已经全面恢复并超过了战前水平。
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日本政府随即制定了贸易立国的基本国策,确立了以重化学工业化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并通过大量引进欧美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大力发展电力、钢铁、造船、石化等重化工产业,不仅实现了主导产业由进口替代转向出口导向,更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
然而,随着经济高速增长期内累积的国内矛盾日益尖锐以及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不断恶化,以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为标志,日本的经济高速增长神话破灭,转而进入经济低速增长期。
为应对危机,日本政府再一次对产业结构做出调整,将主导产业由重化学工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重点发展汽车、家用电器等产业,并制定了技术立国的基本国策,通过技术驱动、能源节约和能源替代等路径,克服资源约束。
本文考察了日本经济由高速增长下行为低速增长过程中,在国内和国际环境变化的冲击下,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及政策措施,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特别是调整产业结构提供镜鉴。
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一)以重化学工业为主,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在经济高速增长期内,日本确立的以重化学工业化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使日本的重化学工业在上世纪60年代得以迅猛发展。
1955年日本的重化学工业在工业中所占的比重为44.6%,到1960年,这一比例提高到56.4%,并于1970年进一步提升到62.1%。
日本经济复苏中的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日本经济复苏中的产业结构调整研究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日本作为亚洲经济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致力于实现经济的复苏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本文将从日本经济现状出发,深入探讨日本经济复苏中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并分析对日本未来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日本经济现状日本作为世界经济大国之一,其经济总量一直居于世界前列。
然而,近年来日本经济增长放缓,高企业债务、低通货膨胀率、老龄化等问题不断困扰着日本经济。
因此,为了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日本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提升经济竞争力。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
日本作为自由经济体系的代表,其各个产业之间竞争激烈,需要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来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可以实现资源配置的有效利用,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国家竞争力。
三、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日本可以利用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助力,通过不断创新来促进产业的升级。
同时,要优化产品结构和产业布局,优势产业要继续加大投入,劣势产业要适时淘汰或调整。
此外,政府还可以采取鼓励创新、推动技术进步和加强产业协同发展等手段,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四、影响及对策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它会对日本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产业结构调整将提高生产效率,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调整后的产业结构将更加符合市场需求,增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提升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然而,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可能会导致部分传统产业的衰退,影响就业和社会稳定。
因此,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支持和保障,确保调整过程平稳有序。
五、结论日本经济的复苏离不开产业结构的调整,只有通过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因此,日本政府和企业应积极应对当前面临的挑战,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日本经济的长期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启示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启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日本作为战后后起的发达国家之一,由于泡沫经济崩溃和日元持续升值等因素的影响,面临新兴经济体的强大竞争压力,传统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受到严峻挑战,经历了了漫长的结构改革和调整时期。
2000年以后,日本经济形势出现转机,进入恢复性增长阶段、就业促进和能源节约战略也取得了实质性成果。
这些成就除了国内市场化改革取得进展,国际市场需求增长等利好因素的影响之外,产业结构升级也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因此,深入研究90年代以来日本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其产业政策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对于我们了解全球化背景下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和教训、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结构升级提供借鉴和参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90年代日本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1、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经济形势20世纪90年代,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经济进入了漫长的调整时期,从国内生产总值(GDP)来看,1990-2000年期间的多数年份出现1%以下的零增长或负增长,平均增长仅为1.6%,远远低于1970-1980年和1980-1990年期间平均4.6%、4.0%的水平,也明显低于同时期其他发达国家的水平(参见表1)。
按照总需求结构分析,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是民间最终消费支出的年均增长速度比80年代明显下降,民间住宅和企业设备投资成为负增长,政府消费和公共固定资产形成增长加快,出口也保持了比较高的增长水平。
由于不同的增长情况,导致各项需求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发生了很大变化,民间最终消费虽然在总需求中的比重上升,但由于与80年代相比增长速度极为缓慢,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程度明显降低;民间企业设备投资负增长,该项对总需求的贡献率成为负值,造成GDP增长率下降;与民间需求相反,政府消费支出和公共固定资产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上升,出口增加在总需求增量中的比重也大幅度上升。
日本产业结构演变分析
日本产业结构演变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产业结构调整不仅成为当今全球经济发展的主题,也是世界各个国家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重大战略举措之一。
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成为各国提高其国际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日本在新的世界经济形势下,国内产业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能够从中更好的汲取经验并吸取教训。
标签:新经济形势日本产业结构发展分析从1946年开始,日本优先恢复农业和轻工业,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轻工业,并从资金和技术上给予各种优待和扶植。
另一方面,为了满足日本国内扩大再生产所需设备和日益增长的居民消费需求,积极扶持面向国内市场的进口替代工业。
到1955年,日本经济全面恢复并超越战前最高水平,整个产业结构也发生明显变化:第一产业得到巩固和加强,第二产业比重相对下降,第三产业比重略有上升(见表1)。
5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政府在经济学界和官方决策部门经过争论的基础上确立了“贸易立国”的发展战略,从1956年起,日本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建立起一大批出口导向的资本密集型新型企业,开始了国民经济的重化学工业化进程。
同时,在1956-1973年这一阶段,也重视发展部分资本、技术密集型进口替代工业。
由于在这一阶段大力采用现代科技革命的新成果,进行了设备的大型化投资,从而,大批量的生产体系建立起来,同时为提高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一系列大型企业开始合并。
日本企业的生产规模、生产设备和经济效益均达到了同期世界最高水平,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经过这一经济高速增长阶段,日本完成了第二次产业结构调整,日本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见表3)。
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第二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加强,并且,重化学工业比重已远远超过轻工业(见表2)。
70年代,日本政府提出《产业结构长期设想》,确定日本的产业结构应转向以建立消耗资源或能源较少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结构为基本方向,即以知识、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产业为中心,同时对它赖以支撑的其他产业也相应提高其知识、技术密集程度,提高各产业部门的附加价值。
日本产业结构演化路线
日本产业结构演化路线一引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从战争的废墟中迅速崛起,由一个后发工业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日本在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所确立的产业结构调整构想及制定的产业政策独具特色,这些构想和政策在日本产业结构演化的过程中也实实在在起了积极作用。
战后,日本经济增长经历了战后初期经济恢复、高速增长、石油危机后的中低速稳定增长和泡沫经济破灭后低速甚至负增长四个发展阶段。
与其经济发展阶段相对应,日本产业结构演化进程也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即:战后经济恢复期;1956~1973年的重化工业化时期;1973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产业知识化和高附加值化时期;20世纪90年代后泡沫经济破灭后的新一轮产业结构演化时期。
与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产业的演化的研究相比,学术界对前三个阶段日本产业结构演化的路径和特点研究较多。
例如:陈淮[1](1990)研究了20世纪80年代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状况,指出这个阶段的产业结构演进特征是资本密集型的传统工业迅速让位于技术密集型的新兴工业部门;制造业比重上升停滞而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升。
李凡[2](2000)研究了石油危机时期日本产业结构的调整状况。
宋海林和王家新[3](1995)研究了战后初期至1981年日本主导产业的成长史。
赵放[4](1996)分析了20世纪60~80年代日本产业结构设想的变迁,指出了这一阶段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因和产业发展趋势。
李毅[5](2002)回顾了日本战后产业科技投入结构的演化进程,并重点研究了20世纪90年代日本对新经济的探索。
黄付生和魏凤春[6](2002)研究了日本1961~1985年的经济周期变动及支柱产业的发展状况。
薛敬孝等[7](2002)、姜春明[8](1998)、边恕[9](2003)、王允贵[10](1997)等学者则研究了20世纪90年代日本产业结构演化的特征及产业升级受阻的原因。
日本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
日本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一、本文概述《日本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日本在过去几十年中产业结构的转变以及这种转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日本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参与者,其经济发展历程充满了挑战和变革。
文章将从历史和现代两个角度,对日本产业结构的变迁进行深入分析,并评估这种变迁对日本经济增长的影响。
我们将首先回顾日本经济发展的历史,重点关注其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
这包括从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经济,到工业化时期的重化工业,再到现代的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
我们将分析这些转变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它们背后的经济、社会和技术因素。
接下来,我们将研究这些产业结构变迁对日本经济增长的影响。
我们将利用相关的经济数据和统计分析,评估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以及这种贡献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变化。
我们还将探讨日本在面临全球化和技术革新的挑战时,如何调整其产业结构以适应新的经济环境。
我们将分析这些挑战对日本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日本政府和企业在应对这些挑战时所采取的策略。
我们将总结日本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探讨这种关系对其他国家的启示。
我们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深入理解产业结构变迁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政策调整和企业战略来应对全球化和技术革新的挑战。
二、日本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变日本产业结构的演变,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这与其经济增长紧密相连。
从19世纪末期到21世纪,日本产业结构的变迁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农业主导向工业化过渡。
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开始大力引进西方技术和资本,发展轻工业和纺织业,逐步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第二个阶段是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
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日本利用国际市场的机遇,大力发展钢铁、石油化工、汽车等重化工业,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成为全球重要的工业大国。
第三个阶段是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崛起。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开始注重高科技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如电子、半导体、生物技术等领域,推动了经济的进一步升级和转型。
日本产业结构的变迁
日本产业结构的变迁1.从产值看产业结构按照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分类,1994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499万亿日元中,第一产业的产值为10万亿日元,占%;第二产业的产值为170万亿日元,占,第三产业的产值为319万亿日元,占%。
这就是从产值来看的日本产业结构的现状,这种现状是明治初期100多年来日本产业结构不断变化的结果。
在明治初期,日本是个农业国,1880年第一产业占整个产业的比重达%,农、渔业生产占全部生产的2/3;第二产业仅占%,说明工业尚未发展起来;第三产业虽占%,其内容主要是大米、鱼、蔬菜的销售,具有从属于第一产业的性质。
1920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第一产业的比重减半,第二产业的比重增至近3倍,显示出工业化的进展。
战后,特别是5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的产业结构随着经济增长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一方面,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实际,下同)的比重不断下降,从1955年的%下降到1970年的%,进而下降到1994年的%;另一方面,第二产业的比重从1955年的%上升到%,其后一直保持在35%—36%之间;第三产业则始终保持在60%上下。
这意味着第一产业在战后产业结构中缩小的份额被扩大了份额的第二产业所“占用”了。
从1955年到1970年前后的经济高速增长期,以迅速的技术革新为背景,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的发展引人注目,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55年的%提高到1970年的%。
在制造业中,重工业和化学工业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轻工业,使工业结构从以轻工业为中心转变为以重化学工业为中心,重化学工业在制造业中所占的比重在1960年就超过了50%,即发生了轻重工业比重的“逆转”,其后重化学工业的比重继续上升,轻工业的比重继续下降(至1994年前者占制造业的64%,后者仅占36%)。
在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中,钢铁、石油化学等“材料型”制造业的发展更为迅速,成为高速增长的原动力;“材料型”制造业的价低质优的供给能力与国民收入的增长,又促进了汽车、电机等“加工组装型”制造业的发展。
日本产业结构演变分析
来 , 时为 提 高 日本企 业 的国际 竞 争力 , 系列 大 型企 业 同 一
达 到 了同期 世 界最 高 水平 , 大提 高 了劳 动 生 产率 , 得 大 获 规 模经 济效 益 , 而在 国际竞 争 中占据优 势地位 。 从 从 14 9 6年 开始 , 日本 优先 恢复 农业和 轻工业 , 力发 大 经 过 这一经 济 高速增 长 阶段 , 日本 完成 了第 二 次产业 展 出 口导 向型轻 工业 , 并从 资金 和 技术 上给 予各种 优 待和 结 构调 整 , 日本 的产 业结 构 发生 了巨大 变化 ( 见表 3) 以 。 扶植 。 另一 方面 , 为了满 足 日本 国内扩 大再 生 产所 需设备 和 日益 增长 的居 民消 费 需求 , 极 扶持 面 向国 内市场 的进 制造 业 为 中 心 的第 二产 业在 整 个 国 民经济 中 的地 位 得 到 积 并 重化学 工业 比重 已远远 超过轻 工业 ( 见表 2) 。 口替代 工业。 1 5 到 9 5年 , 日本 经济 全面恢 复并超 越 战前最 加 强 , 且 ,
资料来源 :日】 1 小宫隆太 郎等 编《 日本 的产 业政策》 东京大 学出 。 版社 ,9 9年 4月初版第 7次印刷 , 4 18 第 7页。
资料来源 : 卜- 旧 桥大学经济研 究所《 本经济社会统计》 日 岩波书
店 16 9 2年版 。 日文资料转引 自汪斌《 东亚 工业化浪 潮中的产 业结构 本 的产业 结构 应转 向以建 立消 耗资 源或 能源较 少 的知 识 、 研究》 杭州大学出版社 1 9 9 7年 6月第 1 , 版 下同。
高 水平 , 个产 业 结构 也 发 生 明显 变化 : 一产 业得 到巩 整 第 固和加 强 , 二产 业 比重相 对下 降 , 三 产业 比重 略 有上 第 第 升( 见表 1 。 )
二战后日本产业结构演变
三次产业结构Βιβλιοθήκη 动规律根据产业结构理论,三次产业结构演进大体上可以 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第一产业为主,在这 个阶段里,人们主要从事农业活动,生产力水平低 下;第二个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制造业比重逐 渐提高,而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比重不断增大, 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个阶段,随着经济的进一 步发展,第三产业比重逐渐超过第二产业,成为主 要产业部门。
日本支柱产业的变迁历程
日本产业结构调整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注重研究和制定产业政策,推动国民经济的 发展。 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应当充分运用法律手段。 第三,遵循国际准则,同时积极把握国际规制中的 未限制领域,加快推动本国相关产业的发展。 第四,正确处理人力发展战略产业与资助传统产业 的关系。 第五,研究产业政策要注重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 织政策和产业技术政策同步推进。 第六,加强行业法规建设,通过行业立法推进结构 调整。
谢谢!
第二个阶段是从第一次石油危机至上世纪 80 年代中 稳定增长时期,主导产业为汽车、家电等运输机械 和电动机械。由于石油危机的爆发,以石油为主的 各种能源及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重化学工业赖以 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遭到了破坏,难以维系其主导地 位,同时随着日本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的提高,居 民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制造业面临着转型, 汽车、家用电器等奢侈消费品成为增长迅速的部门。 第三个阶段从上世纪 80 中期至今,主导产业包括通 信设备、电子零部件及软件开发等在内的信息产业。 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国际贸易环境的恶化及泡沫经 济崩溃,使日本经济陷入严重的萧条阶段,迫使日 本产业结构再次进行调整。日元的升值和劳动力成 本的上升,包括家电、汽车在内的很多制造产业开 始向海外转移,国内生产失去竞争优势,信息产业 后来居上,成为新的主导产业部门。
日本产业结构的变迁
日本产业结构的变迁1.从产值看产业结构按照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分类,1994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499万亿日元中,第一产业的产值为10万亿日元,占%;第二产业的产值为170万亿日元,占,第三产业的产值为319万亿日元,占%。
这就是从产值来看的日本产业结构的现状,这种现状是明治初期100多年来日本产业结构不断变化的结果。
在明治初期,日本是个农业国,1880年第一产业占整个产业的比重达%,农、渔业生产占全部生产的2/3;第二产业仅占%,说明工业尚未发展起来;第三产业虽占%,其内容主要是大米、鱼、蔬菜的销售,具有从属于第一产业的性质。
1920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第一产业的比重减半,第二产业的比重增至近3倍,显示出工业化的进展。
战后,特别是5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的产业结构随着经济增长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一方面,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实际,下同)的比重不断下降,从1955年的%下降到1970年的%,进而下降到1994年的%;另一方面,第二产业的比重从1955年的%上升到%,其后一直保持在35%—36%之间;第三产业则始终保持在60%上下。
这意味着第一产业在战后产业结构中缩小的份额被扩大了份额的第二产业所“占用”了。
从1955年到1970年前后的经济高速增长期,以迅速的技术革新为背景,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的发展引人注目,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55年的%提高到1970年的%。
在制造业中,重工业和化学工业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轻工业,使工业结构从以轻工业为中心转变为以重化学工业为中心,重化学工业在制造业中所占的比重在1960年就超过了50%,即发生了轻重工业比重的“逆转”,其后重化学工业的比重继续上升,轻工业的比重继续下降(至1994年前者占制造业的64%,后者仅占36%)。
在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中,钢铁、石油化学等“材料型”制造业的发展更为迅速,成为高速增长的原动力;“材料型”制造业的价低质优的供给能力与国民收入的增长,又促进了汽车、电机等“加工组装型”制造业的发展。
日本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与创新
日本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与创新近几十年来,日本一直是世界上最发达的经济体之一。
然而,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国内人口结构的转变,日本经历了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与创新。
本文将重点讨论日本在经济增长方面的变化,并分析其创新举措。
一、传统增长模式的挑战传统上,日本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出口和制造业。
这种增长模式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取得了巨大成功,使日本经济快速崛起。
然而,随着亚洲其他国家的崛起以及全球市场的竞争加剧,日本的传统制造业受到了严重挑战。
日本制造业在成本和技术等方面不再具备压倒性优势,使得日本的出口受到了冲击。
二、转型升级的努力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日本开始积极转型升级其经济增长模式。
典型的例子是日本企业开始注重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
他们逐渐从生产廉价产品转向生产高附加值和高品质产品。
同时,日本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促进经济转型,例如提供研发补贴和减税优惠等。
此外,日本还加大了对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
通过投资创新型企业和发展新兴产业,日本实现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
比如,日本在电动汽车、太阳能和生物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这些新兴产业为日本经济注入了新的动力。
三、创新举措的推动除了转型升级,日本还积极推动创新举措。
其中一个重要的举措是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
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支持数字经济的发展,例如推动电子商务、加强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培育创新型科技企业等。
此外,日本还在科技研发领域推动创新。
他们加大了对科研机构和高校的投入,培养了大量的科研人才。
这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进一步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增长。
四、挑战与前景尽管日本在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与创新上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日本仍然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这对经济增长带来了压力。
其次,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也给日本的经济发展带来了风险。
然而,日本经济的创新举措和转型努力使其具备了继续增长的潜力。
特别是在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方面,日本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日本产业结构变迁
20世纪80年代日本产业结构变化
针对80年代日本内外经济形势变化,日本提出发展新的比较 优势产业,适应扩大内需和提高国民实质生活福利的要求,发展需 求潜力大的产业,生活服务业、娱乐业的发展受到重视。对知识密 集型产业的发展要求也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转变。提出要借信 息技术发展之势,改造传统产业,发展信息产业、节能技术和新材 料技术。
20世纪80年代日本产业结构调整带 来了两个结果,一是经济大国地位继续增 强,另一个结果是土地、股票价格逐渐背 离正常价格,导致泡沫经济形成。
进入21世纪,日本产业结构调整正在经历深刻变 化。2000年通商产业省发表《21世纪经济产业政策 的课题与展望》认为支撑日本半个世纪发展的“自给自足 式”经济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而应当建立一个 “更开放的、相互联系的模式”,将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产 业重点放在技术创新、信息产业、老龄化社会服务和环保 产业上。这次产业结构调整实际上是新时期日本政治、经 济体制转型中的一环,影响深远。
20世纪80年代日本产业结构变化
20世纪80年代日本产业进入了新一轮结构调整。引起这一轮结构调 整的主要因素有:日本对外贸易摩擦加大,美国和西欧国家对日本的出口 加强限制,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元急剧升值,制造业出口价格比 较优势下降;日本国内劳动力价格上涨,制造业劳动成本上升;国内主要 消费品普及率提高,内需相对不足。这些因素导致出口型制造业企业向海 外转移。
1970年日本制造业中有62.3%为重 化工业,出口产品中约77%为重化工产品。日本在 造船、电视机、人造纤维等领域产量居世界首位。
以1973年为分界点,日本呈现出“重工业、轻环保”、 “重环保、促发展”前后两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在70年代, 面对产业结构偏重,环境污染问题凸显的背景下,日本以节能 环保为目标,通过实施环境一体化产业政策、调整投资结构、 提高公害治理投资比重;调整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比重; 调整出口贸易结构,出口产品向知识密集型产品过渡;强化环 境立法、促进企业减排;鼓励节能环保科技研发等综合手段, 促使产业结构向知识密集型、环境依存度较低的产业结构调 整,并促进传统产业升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日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情况 (1)塑造沙漏型产业结构:日本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2012-02-15)1中国应抓住日本产业升级带来的机会(财经 2011-11-18) (3)日本产业升级的历程及经验(海南金融 2011年5期) (4)珠三角产业升级转型之日本经验借鉴(南方都市报 2010-05-12) (5)中日产业经济结构对比(现代商业 2010年27期) (8)日本九州地区产业衰退与产业转型的启示(中立信永税务师事务所 2008-05-02) (9)日本如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政策瞭望 2008年3期) (12)日本社会管理创新情况 (13)日本社区管理特点分析及比较(干部学习网 2012-01-13) (13)日本的公民社会与治理(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1-11-18) (15)日本严格人口登记制度助力社会治安(世界博览 2011-01-19) (17)日本如何消解底层社会(中国危机治理网 2010-07-20) (19)日本经验:优良的社会治理与相对的平等(东北亚论坛 2010年19期) (20)日本社区治理的基本特征及其启示(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09年3期) (22)认识日本的“中流社会”(瞭望 2007年14期) (25)日本产学研合作情况 (27)山东大学与日本小松公司产学研合作交流会举行(山东大学 2011-12-01) (27)山东大学与日本熊本大学互设办公室促进产学研合作(中国广播网 2011-02-05) (28)日本Universe株式会社考察杨凌合作项目(陕西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平台 2010-05-31) (28)早稻田大学与省环保技校合作以日本产学研模式助日企落地(南方日报 2010-03-12) (29)立法与政府推动:日本产学研结合的特点和启示(科学时报 2009-11-12) (30)日本产学研环境访问团考察龙泉市(龙泉市招商引资办公室 2009-06-17) (34)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参加中日产学研合作论坛(日本新华侨报 2008-10-24) (34)日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情况塑造沙漏型产业结构:日本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来源: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2012-02-15从经济高速增长期至今,日本一直没有停止其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当前日本的产业结构仍然呈现出四大核心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市场的外需依赖与生产的内需依存并行等特征,这与日本传统的金字塔型产业结构密不可分。
为适应现实条件变化和未来发展环境,日本提出要塑造沙漏型产业结构。
这种新型产业结构具有变企业之间的单向关系为双向互动关系、变“制造中心”为“制造+服务”等一系列特征。
这对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一、日本企业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措施1.积极进行生产体系革新,突破企业系列等边界传统的日本式生产体系是以企业或企业系列为活动单位的,信息的流动、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也基本限于同一企业系列内,不同企业系列之间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但20世纪90年代之后,企业系列的组织方式开始松动,同一产业内分属不同企业系列的企业之间、不同产业的企业之间都开始以更开放的态度进行各式各样的合作,合作的空间也开始向海外市场拓展。
2.中小企业开展以全球化为主题的“二次创业”在传统的企业系列体制下,中小企业虽然发挥的是金字塔基石的作用,但依附于大企业,缺乏独立自主性。
随着企业系列的松动,中小企业纷纷开始所谓“二次创业”,适应企业经营的全球化趋势、成为有特点的全球企业成为不少中小企业“二次创业”的目标。
3.致力于发展低廉制造技术近年来,日本企业开始反思制造高附加值产品可能带来的“品质过剩”即功能过度开发的问题。
因此,应用低廉制造技术生产合适而优质的产品成为当前日本很多大企业的首选。
例如,日立制作所计划把平板电视机的制造成本压缩25%~30%,富士胶卷公司计划开发面向新兴国家市场的价格在100美元以下的数码相机,本田公司、电装公司等也纷纷提出各自的低廉制造计划,旨在延展日本企业的制造优势。
4.改变企业的附加值来源构成20世纪70、80年代,日本企业的价值创造是以最终产品为核心,以制造取胜的。
但近年来,日本企业越来越致力于从核心原材料和零部件、运营和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等方面获取附加值,基于“制造+服务”方针引领制造向服务转型,企业越来越注重软性竞争要素的作用。
二、日本产业结构的现状及主要特征1.四大核心制造业仍是日本制造业乃至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与美国等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日本的经济发展依然带有较强的“制造”色彩,无论从制造业占GDP的比重还是从核心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来看,2001~2007年,整个制造产业的经常收益增长了25.2万亿日元,其中四大核心制造业,即运输机械、电气机械、钢铁和一般机械分别增长2.1万亿、3.2万亿、1.8万亿和1.9万亿日元,合计占整个产业增量的36%。
2000~2007年,日本的名义GDP约增长2.5%,其中仅汽车一个产业的贡献率就达1.1个百分点。
2.第三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拉动第三产业份额和质量的提升日本第三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基本表现为以企业为对象的生产者服务业快速发展,面向个人的消费者服务业总体增长趋向稳定,但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相关领域不断挖掘市场需求,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批发、零售行业的低迷发展。
而金融保险、运输通信等长期受到政府规制保护的行业经过持续推进的经济行政体制改革,成长性大为提高。
3.市场的外需依赖和生产的内需依存并行日本的产业结构是其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体现,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市场的外需依赖和生产的内需依存。
日本经济的出口依存度一直都在10%以上,2008年更是达到了17.5%的高水平。
从出口产业来看,四大核心制造业中的三大产业,即运输机械、一般机械和电气机械就占出口总额的67.2%。
另一方面,生产的内需依存是指日本主要出口产品的零部件和原材料的国内采购率均超过80%,远高于美国的水平。
如2007年,日本电气机械产业的国内采购率是80.3%,美国是59.3%;运输机械产业,日本是94.5%,美国是66.6%;一般机械产业,日本是92.4%,美国是57.9%。
4.日本磨合型产品的技术制造优势遭遇挑战日本在磨合型产品的制造领域享有先进的制造技术和源于企业间关系的竞争优势,日本核心优势制造业运输机械、一般机械和电气机械等都被视为磨合型产品的典型。
以丰田生产方式为代表,磨合型产品的生产重视产品的不断改良与成本的不断下降,这得益于企业之间密切的合作、交易乃至激烈的同业竞争,即企业间长期稳定交易关系所构筑的金字塔型产业结构。
但这种组织结构在日本制造业开始大规模进行海外生产后遭遇挑战,特别是以美欧企业为代表实行的模块化生产经营方式在适应快速的技术变化与严苛的成本压力方面表现突出,对日本企业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造成冲击。
三、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塑造沙漏型产业结构对日本而言,产业结构调整主要不是调整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而是对产业质量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模式进行深入变革。
日本经济产业省作为产业发展的指导部门,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明确指出,未来的产业结构调整是要变传统的金字塔型产业结构为沙漏型产业结构。
所谓沙漏型产业结构是相对于传统的金字塔型产业结构而言的一种概念。
在金字塔型产业结构中,少数制成品生产企业位于塔尖,越往下,零部件生产企业和原材料生产企业的数量越多,它们共同支撑起制成品生产企业。
而在沙漏型产业结构中,制成品生产企业和零部件生产企业的融合度提高,制成品生产企业更注重与服务业的融合;零部件生产与原材料生产的垂直一体化程度有所加强;零部件生产企业不再处于附属于制成品生产企业的地位,两者的力量对比更趋均衡。
简言之,金字塔型产业结构下制成品生产企业居于核心地位的格局被打破,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逐渐成为价值创造的核心,制成品生产企业则更多地向品牌经营、提供服务和系统解决方案等方面转型,制成品生产企业和零部件生产企业的关系形象地讲更似两端力量相当的沙漏。
(作者:白雪洁,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中国应抓住日本产业升级带来的机会来源:财经 2011-11-18欧债危机恶化和美国经济低迷,给全球经济带来了浓重的阴云。
在中国加入WTO以来的全球化浪潮中,全球范围的产业调整进行得十分深入。
这种调整不仅表现为低端制造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还表现为近年发展中国家在更高的制造业环节对发达国家形成竞争。
2011年11月16日上午,日本三井住友金融集团旗下日本综合研究所的人士造访安邦,就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等问题进行了沟通和交流。
在交流中我们发现,日本产业界,尤其是以索尼和松下等为代表的大型制造集团已经在实施各自的产业升级调整计划。
据媒体报道,以消费电子产品闻名的索尼,消费电子业务正在亏损,真正支持盈利的是金融服务。
其中金融服务包括寿险、非寿险以及银行业务。
今年11月索尼公司再一次上调了预期年度亏损,将亏损调至900亿日元(约合12亿美元)的高额。
据索尼公司近几年财报显示,这将是索尼公司连续亏损的第四个年头。
在与安邦研究人员的交流中,住友的研究人员表示,类似于索尼的变化在日本国内并不鲜见,而是一个较为普遍的产业调整现象。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日本在东亚的邻居中国和韩国在制造业上日益对日本企业形成竞争,日本企业在靠近低端的产业链环节,已经开始逐步撤出。
我们在此前曾分析过松下的例子,其业绩巨亏的背后实际上就是竞争乏力带来的产业结构转型。
从目前情况来看,趋势越来越明显。
目前松下公司在电视机业务方面的外包比例为10%,而其预期目标是在几年内提高到30%-40%。
在其他业务方面,松下称2012年将投7.2亿美元在苏州建立新锂电池工厂,并用3-4年时间将在华生产比例从目前的10%-20%提升至50%左右。
此外,2011年度索尼液晶电视委外代工比重也将由2010年的50%扩大到75%。
正在进行外包或转移业务的企业不仅仅是索尼和松下。
今年10月份,日本三洋电机将洗衣机和电冰箱等白色家电业务出售给中国大型家电公司海尔。
中国之外,韩国的竞争同样不可小视。
进入本世纪以来,韩国三星、LG等企业以追赶日系企业为目标,依靠成本优势不断全球扩张,加上韩国政府对韩国企业的资金、政策支持,使得日系企业失去了不少阵地。
在重压之下,日本企业目前升级的方向是继续向高价值产业链转移,主要是设计生产高附加值的零部件,以及像索尼那样发展更多的服务业,其中就包括消费金融。
在目前索尼的业务格局中,除了金融服务外,像娱乐文化产业、信息提供商等角色也是重要组成部分。
而松下则力图向综合性的电子方案解决服务商方向发展,如借助物联网将住宅建设与电子系统相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