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8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8篇](https://img.taocdn.com/s3/m/75897fdb998fcc22bcd10dd9.png)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8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一):《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品味诗歌中的具体形象,理解作者透过形象化的手法(意象)来抒情的特点。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熟读)诗歌。
3.透过理解诗歌资料,感受诗人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运用形象化手法来抒情的特点。
教学重点: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屏戴望舒图片)戴望舒与徐志摩、郁达夫、邵洵美被誉为民国时期“四大才子”,可见其卓尔不群的才气。
戴望舒之才在于其天才的印象派现代诗,他的一首《雨巷》广为传颂,以前醉倒过亿万中国人的心,成为现代诗坛上不朽的力作,叶圣陶先生以前这样高度评价《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1942年,诗人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
在阴暗潮湿的地牢里,诗人被毒刑拷打致残,他抚摩着被日本侵略者践踏的寸寸国土,满怀着无限的忧愤与对新中国的热望写下了一首著名的现代诗《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师板书)。
问:作者是谁?生:戴望舒。
(找一生写在黑板上,其余的同学写两遍)二、预习展示师:老师想看看大家的预习状况。
(屏)(一)、正确读出下列词语残损灰烬锦幛荇藻蓬蒿蝼蚁憔悴蘸着掠过将自己认为还不会写的字写几遍。
(二)、解释下列词语1、残损:2、灰烬:3、蓬蒿:4、憔悴:(三)、这是一首(表达方式)诗,作者是现代诗人。
(四)、透过预习你有什么疑问或是能提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分小组讨论问题。
生:提问题。
师相机板书,并在后面打一个问号,以提醒不忘。
(预设:可能是有关于写作背景,有关于诗句的问题)大家提的这些问题不错,说明都能认真思考,主动发现问题,这是最难能可贵的。
三、读诗歌要学习诗歌,第一步是要朗读好。
朗读诗歌就要把握诗歌的节奏、语气、语调、重音等,(当然关于这些,我们不可能在一节课内都研究好)。
一般来说,在诗句中起主要作用的词语要重读;要透过恰切的语气、语调来读诗歌,最重要的是要把握诗歌的情感。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8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8篇](https://img.taocdn.com/s3/m/e225845c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1d.png)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8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1【教学重点和难点】1、引导学生朗读时把握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盼望的感情变化,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2、理解残损的手掌抚摸广大土地这一想像在全诗中的线索作用及由此产生的丰富的想像。
【教学设想】1、以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朗读、品读、析读中把握诗歌的内涵。
2、适当介绍戴望舒写作这首诗的背景(被捕狱中)。
3、指导学生找一找诗的线索、找一找冷色调和暖色调的词语。
一、情境导入二、交流课前探究的作家、作品常识三、自主、合作的探究课文1、朗读,整体感知:学生生成问题预计:⑴ 将这首诗分成二个部分,并说说各部分的主要意思。
⑵ 两部分是如何构成鲜明的对比?⑶ 如何理解诗人有残损的手掌抚摸广大土地?⑷ 举例说明诗人在想像中充分融入多种感觉经验有什么好处?⑸ 诗人用残损的手牚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按怎样的顺序展开的?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⑹ 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的含义。
2、就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进行质疑探究(重在读)。
3、有感情地朗诵(比赛)四、拓展阅读戴望舒《狱中题壁》、闻一多《七子之歌》。
五、综合创新、产生新疑这首诗中,当诗人表达心中的爱和希望之情时往往用一些语积极的、暖色调的修饰词语,当表达内心深处的恨与愁怅时多用消极的、冷色调的修饰词语,从而将自己的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请你学习这种方法,联系自己的生活抒写一种感情(如思念、欢喜等)《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2【教学依据】“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带给读者的首先是一股震撼人心的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这是诗人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用爱和恨、痛苦和希望编织成的一首热爱祖国,憧憬光明的诗篇。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31a3663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32.png)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掌握诗人通过残损的手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象。
2.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分析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诗人对祖国和家乡的深情厚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把握诗人的内心世界。
•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其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诗歌朗诵音频、相关图片等辅助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关于残损手掌的图片或讲述相关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提问:“如果你有一双残损的手掌,你会用它来做什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为学习诗歌做铺垫。
二、介绍作者及背景1.简要介绍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让学生自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2.提问:“诗歌中提到了哪些地方?诗人通过这些地方表达了什么情感?”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四、深入品读,理解意象1.分段讲解诗歌,重点分析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所触摸到的土地、事物及其所蕴含的情感和意象。
2.讨论:“诗人为什么用残损的手掌来探索这些事物?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内心世界?”五、品味语言,感受魅力1.挑选诗歌中的典型词句,进行深入的品味和解析。
2.让学生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准和生动,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
六、朗诵指导,体会情感1.播放诗歌朗诵音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指导学生进行朗诵练习,注意语调、停顿和重音的处理,以更好地传达诗歌的情感。
七、拓展延伸,激发情感1.提问:“如果你有一双残损的手掌,你会用它来为祖国做些什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思考和表达。
2.分享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fb5b528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5e.png)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下面是小编整理提供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范本,欢迎阅读与参考。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一)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一)整体感知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2年,诗人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
在狱中,他受尽折磨,但始终没有屈服,写出了《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
当时祖国半壁江山沦于敌手,中华民族处于危亡关头。
在诗中,诗人面对现实,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
同时,借助于诗的想象,表达了对“辽远一角”的解放区的向往。
这首诗以“我”用“无形的手掌”抚摸祖国地图时的联想为抒情线索。
“无形的手掌”指的是诗人的思绪、联想、心理和情感,而“抚摸”则是思绪和联想的展开,心理和情感的流动。
(二)学法引导这首抒情诗,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象,让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随着“手掌”的移动,作者的情绪也发生了变化。
诗作通过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表现出诗人对解放区的申请向往和,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
朗读本诗,应努力把握它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并仔细品味诗中描写的具体形象所寄寓的诗人的主观情感。
(三)审美鉴赏坚贞不屈的意志美这首诗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歌。
诗人的手掌是残损的,祖国的土地也支离破碎,诗人与祖国有着共同的命运。
在敌人的黑牢里,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
诗中“广大的土地”,实际象征的是祖国。
“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写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所产生的种种感觉,其实是发自诗人内心的爱于恨,怜与悲,愁苦与希望。
“残损的手掌”是诗人一颗“赤诚的忠心”的物化。
(四)重点难点突破1、这首诗描写了哪些具体形象?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析]这道题旨在引导学生从诗歌中的形象入手,整体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诗中描写的形象有“残损的手掌”“广大的土地”“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等。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d475774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d5.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3)了解作者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2)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理解力,关注他人的痛苦和挣扎。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的朗读和理解。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抽象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
(2)作者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作者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诗歌:(1)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和意象。
3. 分析诗歌:(1)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残损的手掌”、“黑暗中的摸索”等。
(2)引导学生理解意象背后的深层含义,如生活的艰辛、对理想的追求等。
4. 讨论交流:(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2.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3. 学生能够欣赏诗歌,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我用残损的手掌》。
2. 相关资料关于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和相关图片。
六、教学作业1. 让学生背诵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2.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的读后感,内容包括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等。
七、教学拓展1. 让学生阅读戴望舒的其他诗歌,如《雨巷》、《寻梦者》等,感受其诗歌风格的一致性和差异性。
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56873ed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3a.png)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课文中哪些诗句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
b.你是如何理解诗人在逆境中保持坚定的信念的?
c.你认为现代诗的表现手法在本诗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
1.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句型和表达方式,进行创作和仿写,以巩固所学知识。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逐渐趋于成熟。在教授《我用残损的手掌》这一课时,需充分考虑以下学情:
1.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但现代诗的鉴赏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意象,提升审美能力。
2.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对诗歌有一定的了解,但部分学生对现代诗的特点和表现手法掌握不足。教学中,应着重分析课文的结构和写作特点,帮助学生掌握现代诗的相关知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诗歌鉴赏水平,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选取一首现代诗进行阅读,分析其意象、修辞手法等特点,并撰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鉴赏短文,以提升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2.运用本节课学习的句型和表达方式,以“逆境中的信念”为主题,创作一首现代诗。要求情感真挚,不少于八行,以锻炼自己的写作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到诗人在艰难岁月中对生活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诚,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当下的情感态度。
2.价值观引导:通过课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逆境中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勇敢面对困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精神风貌: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崇尚真善美的高尚情操,激发他们对未来的信心和追求。
九年级下册语文《我用这残损的手掌》优质教案五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我用这残损的手掌》优质教案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16a606f3c77da26925c5b0ab.png)
九年级下册语文《我用这残损的手掌》优质教案五篇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的形象化思绪,在想象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天气没有亲身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九年级下册语文《我用这残损的手掌》优质教案五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九年级下册语文《我用这残损的手掌》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理解本课生字词;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有感情的诵读全诗,感知诗歌内容,初步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资料补充法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内容,体会诵读之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盼望,培养学生坚强的性格,增强学生对现在生活的珍惜和对祖国未来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感知诗歌内容,初步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内容,体会诵读之美。
初步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突破方法:通过补充资料拉近学生与诗人的距离,进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通过多种层次的朗读把握诗歌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再造诗歌意象,进而理解诗歌思想感情。
【教法与学法导航】教法导航:情境创设法、资料补充法、朗读法、合作交流法等。
学法导航: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质疑法、朗读法、欣赏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及代表作品。
2.教师筛选有关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的资料及相关录音、视频等。
3.对课堂充分预设,积极寻找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4.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查找戴望舒、现代诗的相关资料。
2.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3.课前熟读诗歌,课堂上赏析、朗读。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2010年的5月1日,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日子。
这一天不仅是劳动节,还是上海世博会胜利开幕的日子(屏显图片)。
初三语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初三语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3488695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b5.png)
初三语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篇一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我用残损的手掌》。
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说:(一)说教材教材简析:《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元第2课。
本课是近代诗人戴望舒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2年被捕入狱后所写的一篇诗歌,学习这篇课文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现在生活的珍惜和对祖国未来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诗歌朗读技巧和诗歌欣赏水平。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1. 能有感情的诵读全诗,并能准确的背诵;2.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变化,把握寄托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3.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诗人的情感;对比手法的运用以及表达效果。
(二)说教法教学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注意加强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中增强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所以我决定本课采用诵读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三)说学法学习方法: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教会学生学会品味诗歌,学会有感情地诵读。
能力培养:通过本课的学习逐步培养学生朗诵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说教学程序新课导入:通过时代背景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当时伤痕累累的中国,从而触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介绍诗人戴望舒备受摧残,在炮火纷飞的铁窗下仍铁骨铮铮、坚贞不屈,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听录音。
新知学习:1.分析“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重点分析残损、摸索、广大的土地。
2.分析诗歌的前半部分(以教师提问为总纲,串联学生的思维),在对史实了解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创作。
紧扣文本,通过对具体词语的挖掘,体会作者的情感。
分析的过程中始终重视朗读、挖掘学生的情感体验3.分析诗歌的后半部分。
通过学生朗读、评价找出关键的、传达作者情感的词语,句子进行分析。
4.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2《我用残损的手掌》 教案
![2《我用残损的手掌》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59242ffe009581b6bd9ebee.png)
同学听读,并注意朗读的语调、节奏和情感。
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怎样去朗读。
每排同学为一组分别读诗,余生给予评价。
分别找两生读诗,师生一起点评。
生自由朗读,体会字里行间所包括的感情。
1、形象:“残损的手掌”“广大的土地”“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等。
教学反思
诗歌的前半部分奠定了诗歌的情感基调,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因此将重点问题重点分析。而后半部分,情感表达很清晰,学生很容易把握,由情入手,让学生自己体验也就可以明晰。
二、学生活动设计二:朗读
1、听配乐录音(或者教师范读),要求同学注意朗读的语调、节奏和情感。
2、朗读指导。语调:前半局部深沉,后半局部激昂。
感情:前半局部消极,冷色调;后半局部积极,暖色调。
3、分四组朗读。让同学点评。
4、指名读诗。师生一起点评。
5、同学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三、学生活动设计三:研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一找这首诗描写了哪些具体形象?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评价要点
评价要点:
1、能否积极搜集整理作者戴望舒的相关材料。
2、能否积极参与小组交流,能否主动反馈学习成果,思路清晰,表达准确。
评价方式:教师点评,组内互评,达标检测,过关听写
学习成果:
1、能掌握文中重要的基础知识,并能准确认读、书写。
2、能掌握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感情。
3、能赏析重点句子。
4、能条理清晰地整理好专项笔记。
——学生自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勾画出具体的形象,独立思考问题,小组内合作交流,准备班内展示
——温馨提示:点出具体的形象(意象)并能分析意境。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c60d48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54.png)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篇一教材分析:《我用残损的手掌》这篇课文位于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本单元题材上看都是现代诗,内容上看,多属表达对祖国的爱。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
“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诗人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
诗歌一方面从实处着笔。
描写沦陷区阴暗。
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
侧重于写意,对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深情赞美。
在感情的哀怨与欢快上完美统一,抒情风格变幻多姿。
诗歌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
教读本文,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其音乐美。
课文在想象中展开诗的内容,其思想感情的表达,主要通过形象的构成来实现。
要引领学生把握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对诗歌中所包含的意象能有自己的理解,但由于思源的学生属农村学生,基础较差,缺乏系统的表达能力及其他同年级学生本该拥有的理解能力,再加上,由于年代相隔,学生并不能很深地感受到诗人对于侵略者切肤地痛和对解放区深切的爱,故而,对诗歌内容及诗歌写法不宜做太多的分析,而应该将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从朗读中去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方法:教读中,宜采用联想想象欣赏法,引领学生把握意象的含义和全诗的感情线索,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目标:1、理清这首诗的思路,通过对诗歌意象的把握,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
2、能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3、能深入体会诗人内心对沦陷区的凄楚忧愤及对解放区热切期望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朗诵,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教学难点:能深入体会诗人内心对沦陷区的凄楚忧愤及对解放区热切期望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南京大屠杀纪念片,将学生带入情境二、听读,品意象1、教师配乐深情范读,配明确: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轻抚”5、作者分别用残损的手掌“摸索”了哪些地方,又“轻抚”了哪些地方?作者分别用了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些地方?这些词语分别有什么特点?明确:这一角那一角我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灰烬血和泥微凉冷到彻骨寂寞憔悴阴暗消极的冷色调温暖明朗坚固蓬勃生春爱希望太阳春积极的暖色调6、这两组词语描写的分别是什么地方?两组画面分别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沦陷区和解放区凄楚忧愤和热切盼望7、男生女生分别带着不同情感朗诵(朗读后正音)三、品词,知情感将诗按情感变化分为前后两节分别赏析,进行朗读指导1、指导前半部分诗人将我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一幅幅画面依次展现在我们眼前,这里用了画面连缀的手法,我们先看看作者是如何写我的家乡的。
《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 教案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 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8958a2c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4c.png)
《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特点。
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内涵和象征意义。
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理解诗歌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对祖国的挚爱深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把握诗歌的主题。
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感受诗人在困境中对祖国的坚定信念和对未来的希望。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理解和感受,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有关抗日战争时期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那个动荡的年代。
(2)提问学生:在这样的艰难时刻,如果你是一位诗人,你会如何表达对祖国的情感?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戴望舒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2)讲述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所处的环境和创作的动机。
3、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学生再次朗读,思考: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4、精读诗歌,品味意象(1)提问:诗歌中提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2)引导学生找出“残损的手掌”“灰烬”“血和泥”“蓬蒿”“寂寞的憔悴的”等意象,分析其象征着祖国遭受的苦难和摧残。
(3)再找出“太阳”“春”“苏生的希望”等意象,体会诗人对祖国未来的信心和希望。
5、研读诗歌,体会情感(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诗人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2)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开头“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的痛苦、悲愤,到“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的欣喜、希望,再到结尾“那里,永恒的中国”的坚定信念,体会诗人情感的起伏。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573908bf78a6529657d530c.png)
四人学习小组研讨、交流,教 师明确:
(1)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 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 蓬勃、永恒……
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残 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 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心深处的爱与 恨。
(2)全诗在想象中展开内容, 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 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 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 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 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 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 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 的作用),如“微凉”“冷”“滑出” “细”“软”“蘸”等等。这样,就 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 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 一条线索上,因而读起来不觉芜杂。
一部分是已经遭受敌人蹂躏、 变成灰烬、充满血和泥的土地;一 部分是温暖明朗、蓬勃生春、依然 完整的辽远的一角。
小组商议代表3
10 分钟 到 12 分钟
6 分钟
(3)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 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 “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 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 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 “阴暗”之中。
2.一千多年前,爱国诗人陆游 临死因不见王师北定中原,悲愤地 写《示儿》:此去原知万事空,但悲 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 祭无忘告乃翁。一千多年后,爱国 诗人戴望舒身陷囹圄,受伤致残, 但他始终坚贞不屈,保持了民族气 节。铁窗下,诗人用“残损的手掌”, 贴在祖国的大地上,把全部的力量 贯注于残掌,一寸一寸地抚摸被侵 略者蹂躏的国土。他的心飞出了铁 窗,飞到了蒙难的土地,飞到了志 士流血的疆场。让我们的目光追随 诗人“残损的手掌”,感受他胸中拳 拳的爱国之心! 二、资料助读(投影)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docx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docx](https://img.taocdn.com/s3/m/83fd92a0ff00bed5b9f31de4.png)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我用残损的手掌》是“雨巷诗人”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对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
下面是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参考。
【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通过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的主题。
4、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在艺术形象中蕴含情感的手法。
【教法】诵读法、欣赏法、研讨点拨法。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语设计抗日战争的炮火曾震动过许多中国人的心灵,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诗人戴望舒也走出了惆怅的丛林和寂寥的雨巷,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爱国之心,为下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并借此了解作者写此文的时代背景。
二、朗读1、听配乐录音 ( 或者教师范读 ) ,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节奏及情感。
2、朗读指导。
语调:前半部分深沉,后半部分激昂。
感情:前半部分消极,冷色调; 后半部分积极,暖色调。
3、分四组朗读。
让学生点评。
4、指名读诗。
师生共同点评。
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学生听读,并注意朗读的语调、节奏及情感。
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怎样去朗读。
每排学生为一组分别读诗,余生给予评价。
分别找两生读诗,师生共同点评。
生自由朗读,体会字里行间所包含的感情。
三、研读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一找这首诗描写了哪些具体形象?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点:形象:“残的手掌”“广大的土地”“ 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等。
感情:人以“残的手掌‘ 祖国大地形象化思,在想象中再了他的家、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未曾身体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化。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a46a06e02d276a201292e60.png)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设计《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设计《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3.感情背诵本诗。
能力目标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 联想想象欣赏法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
1931年加入左联。
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
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1935年回国。
次年创办《新诗》月刊。
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
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
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
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
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 1942年?月3日,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1.学生默读全诗。
掌握下列字词。
锦幛(zhàng) 荇藻(xìng zǎo) 蓬蒿(Péng hāo) 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蚁(lóuyī):“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7f36706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05.png)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教学目标:1、掌握下列字词的音、形、义锦幛荇藻蓬蒿灰烬荔枝蘸着蝼蚁河堤憔悴折断掠过2、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3、体会字里行间所包含的感情。
4、培养准确地理解语言、分析人物、把握中心阅读分析能力。
5、领会文章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诗句的深刻做含义。
2、学习作者运用强烈的对比及虚实结合的手法。
3、领会文章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难点:讨论分析文章的深刻含义及写作方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学生活动设计:诵读课文,理解课文,思考问题,交流意见。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一、导入,同学们“雨巷诗人”大家知道是谁吗?这缘于他的代表作《雨巷》一诗。
戴望舒是他的笔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
笔名艾昂甫、江恩等,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
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雨巷》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不久日军侵占香港及南洋诸岛。
戴望舒因主持《星座》副刊“对抗皇军”被捕入狱,《星座》也被迫停刊。
在狱中,这位昔日“雨巷诗人”威武不屈,写出《狱中题壁》和《我用残损的手掌》等战斗诗篇,寄托了一位中国文人的铮铮铁骨。
这是诗人1942年在日寇阴暗潮湿的土牢里写下的一首情真意切的诗篇,抒发了诗人对灾难祖国由衷的关切和真挚的爱,同时也表达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的向往。
下面我们来学习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歌。
——我作残损的手掌。
二、明确目标1、理解诗句的深刻含义。
2、分析此诗的描写方法,及写作技巧,以及借意象展现情感的方法。
3、理解文章中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感。
二、整体感知1、教师放录音,初步了解此诗的感情基调。
并学习生字生词。
我们现在听一遍录音,听的过程中划出不认识的字词,并思考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到了哪两种不同的土地?变成灰烬<充满血和泥的土地(为沦陷区);1.指被敌军占领的地方。
九年级语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九年级语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e3259d5f78a6529657d53a2.png)
九年级语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导语: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在想像中描画了祖国的现状,感受着沦陷区人民生活的苦难,倾吐着对祖国母亲的赤诚。
下面是这篇课文的教案介绍,欢迎参考!《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戴望舒是著名的“雨巷"诗人,十分注重诗的音乐美,这首《我用残损的手掌》同样也体现着他对诗歌韵律的追求,因此,教学可从“朗读"切入。
充分朗读之后,“个性解读"──“多角评析”──“自主链接",分层推进,由发现诗的美,到评价诗的美,再到发现更多的美,学生能力呈螺旋式上升。
〖教学步骤〗一、充分朗读1、第一遍,教师教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2、第二遍,师生合读,读出诗的层次、第一层(师读),“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第二层(男生读),“这一角已变成灰烬”到“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第三层(女生读),到结束。
3、第三遍,配乐朗读,读出诗的感情色彩:描写沦陷区的一节,读得凄楚忧愤;描写解放区的一节,读得明朗温馨、二、个性感受1、诗人描写“摸索”时手掌的感受,细腻而又真切:在想像中描画了祖国的现状,感受着沦陷区人民生活的苦难,倾吐着对祖国母亲的赤诚。
请闭上眼睛静静聆听,选择您感受最深的句子。
生活的苦难,倾吐着对祖国母亲的赤诚。
请闭上眼睛静静聆听,画出您感受最深的句子。
2、由手掌的触觉联开去,从所见、所听、所闻、所感等多种角度来描述自己的感受。
如“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一句能够如此描述:我把手伸进水中,河水冰凉冰凉。
昔日那锦幛似的鲜花,在炮火中枝残叶败;那嫩柳枝发散出来的清香,被浓浓的血腥味笼罩。
水中的荇藻啊,好似挂在我心头的挽幛!“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祖国的长白山上,雪峰兀立,寒气彻骨,似一把把利剑,刺痛着我的心!因为我看到侵略者的铁蹄正在我的祖国肆意践踏!“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岭南,这四季如春的地方,闻不到花香,听不到鸟语,满山都是荒凉、满眼都是废墟,听到的只有百姓那愁苦的哀叹、那愤怒的呼喊。
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教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5e4203b5f0e7cd185253624.png)
B.四月的风慢慢地吹着,像用蒲公英的绒球挠着你的脸,像展开柳丝的枝条,搂着你的脖子,然后在你的面前,打开一瓶淡淡的蜜酒。(运用比喻和拟人,生动地写出了春风的温柔、甜美。)
C.身居斗室,即知天下大事;足不出户,饱览各地风光。谁说多看电视有害无益?(运用对比和设问,说明了多看电视的好处。)
曾经有一位文弱但高贵而倔强的灵魂,用自己的笔为我们谱写了一首激情的爱国 诗歌,让我们走近这位诗人——戴望舒,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我用残损的手掌》
三、拓展阅读
《雨巷》
三、结合目标,有效训练
1、依照下面的比喻句的句式,分别以“悲 伤”和“快乐”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
成功是你梦寐以求的那朵玫瑰,挫折正是那遍及周围的针刺。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反问连用的句子。
生活中时常有些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欢乐、忧愁、深思,这就是诗啊 !
改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时间预计:导课分、自学分、交流分、展示分、小结__分、巩固分钟
学习流程
学
习
流
程
学案
导案(学法指导)
一、温故知新:
1、齐读课文
2、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二、朗读·赏析·探究
5、“辽远的一角”是指什么?
指敌后人民的抗日根据地,没有被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
6、读“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一句,这是诗中第二次出现“我用残损 的手掌”,有什么作用?“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两个意象选用得恰如其分,你认为好在哪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设计《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
他在这首诗中想要表达的是一种怎么样的情感呢?下面请欣赏网络编辑为你带来的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设计,希望你能够喜欢![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诗歌朗读技巧和诗歌欣赏水平。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链接1.作者介绍戴望舒1905、3、5-1950、2、28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
生于浙江抗州。
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
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
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
1926年同施蛰存.杜衡创办《璎珞》旬刊,在创刊号上发表处女诗作《凝泪出门》和译魏尔伦的诗。
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蜂一起创办《文学工场》。
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的编辑工作。
11月初赴法留学,入里昂中法大学。
1935年春回国。
1936年10月,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
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起出版《耕耘》杂志。
1938年春在香港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
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
1941年底被捕入狱。
在狱中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
1949年6月,在北平出席了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
建国后,在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
不久在北京病逝。
2.时代背景抗日战争的炮火震动了诗人的心灵,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戴望舒走出了惆怅的丛林和寂寥的雨巷。
1938年他来到香港,主编一家报纸的副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歌。
1941年,日本侵略军占领香港。
次年,他被日军逮捕,投入狱中,备受摧残,得了严重的哮喘病。
但监狱的铁窗可以禁锢他的躯体,却禁锢不了他的拳拳爱国之心。
他所处的“物理场”受到限制,但在民族解放运动中,他的“心理场”却变得广阔了。
他的心飞出了铁窗,飞到了祖国蒙难的土地,飞到了志士流血的战场。
正是这铁窗关不住的爱国之情,使他眼前浮现了一幅中国地图的意象,这幅地图又成为他投射主观情思的对应物:地图是祖国母亲的象征,“残损的手掌”则是身陷囹圄的诗人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对祖国的炽热的爱的写照。
3.名家点评据冯亦代回忆:“我昔日和他在薄扶林道散步时,他几次谈到中国的疆土,犹如一张树叶,可惜缺了一块,希望有一天能看到一张完整的树叶。
如今他以《残损的手掌》为题,显然以这手掌比喻他对祖国的思念,也直指他死里逃生的心声。
”《香港文学》1985年2月号这首诗,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
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
描写沦陷区阴暗,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面缀连。
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摩,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使诗章透现出和煦明媚的色彩。
可以说这首诗既是诗人长期孕育的情感的结晶,也是他在困苦抑郁中依旧保持着的爱国精神的升华。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并不回避直接抒发和对事物进行直接评价的陈述方法,但思想情感的表达,主要还是通过形象的构成来实现。
运用幻觉和虚拟是创作这首诗的主要手法。
诗人在狱中,想像祖国广阔土地好像就在眼前,不仅可以真切地看到它的形状、颜色,而且可以感触到它的冷暖,嗅到它的芬芳,这种虚拟,强烈地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挚的情感。
诗人在虚拟性的总体形象之中,又对现实事物作了直观式的细节描绘:堤上的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发出的芬芳,以及长白山的雪峰,夹着泥沙的黄河,岭南的荔枝花等。
这一些细节描绘正透露了诗人对祖国的眷恋.热爱之情,以及对祖国所遭受的沉重灾难所产生的哀痛。
值得注意的是,在直观式的细节描绘之中,诗人还运用“虚拟性想像”的手法:触到水的“微凉”,感受到长白山的“冷到彻骨”,黄河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都是直观式描绘中存在的想像与虚拟,是诗的开头“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一幻觉的具体化。
至于写到蘸着“没有渔船的苦水”,“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以及在写到对解放区的热爱时,说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则是在想像性的虚拟中,结合着隐喻和明喻。
尤其是“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一比喻的恰切,包含的感情的丰富性,一再受到人们的称赞。
选自《新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版[整体感知]1. 语知归类① 生字注音灰烬jìn 荇藻xìng zǎo 蝼蚁láu yǐ 锦幢zhuàng② 词语积累略2. 理清思路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的最艰苦年代。
当时祖国半壁江山沦于敌手,民族处于危亡关头。
在诗中,作者面对现实,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
同时,借助于诗的想象,表达了对“辽远一角”的解放区的向往。
这首诗以“我”用“无形的手掌”抚摸祖国地图时的联想为抒情线索。
“无形的手掌”指的是诗人的思绪.联想.心理和情感,而“抚摸”则是思绪和联想的展开,心理和情感的流动。
文章层次如下:第一层: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象,总起下文。
第二层:诗人想象着用“残损的手掌”抚摸地图上的沦陷区。
感情色彩是消极的,冷色调的。
第三层:诗人想象着用“残损的手掌”抚摸地图上的解放区。
感情色彩是积极的,暖色调的。
文章结构图:沦陷区灰色憔悴阴暗我用残损的手掌抚摸解放区太阳蓬勃温暖3. 讨论解惑①课文中的重要语句如何理解?“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在敌人的黑牢里,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像,让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
“广大的土地”象征祖国,“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灰烬”“血”“泥”是对沦陷区凄凉景象的概括。
侵略者的烧杀抢掠,使大地上处处废墟,人民流离失所。
诗人的手掌是残损的,祖国的土地也支离破碎,诗人与祖国有着共同的命运。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手掌”将诗人引到了他的“家乡”,这里的景色曾是那么美丽迷人。
作者写到了家乡的春天,繁花.嫩柳.荇藻.水,调动了视觉.嗅觉.触觉,如同身临其境地回到了家乡。
充溢在字里行间浓浓的思乡之情,与作者身陷囹圄的现实形成强烈对比。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手掌”由北向南,抚过大片国土。
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每到一处,作者都突出了该地区的特征性事物,并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去感受它们的特点:雪峰.水夹泥沙.新生的禾草.蓬蒿.荔枝花.苦水。
在感情色彩上,这几行诗是忧郁的,冷色调的,表达了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说的感情。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诗人的思绪在祖国大地上驰骋,所到之处,留下的都是国土被侵略者践踏的印象。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手掌”终于摸到了“一角依然完整”的土地,那里是没有被践踏的解放区。
从这里开始,诗人的情绪不再低沉,变得明朗.积极。
他没有亲身经历过解放区的生活,但感情上无比向往。
这是他对解放区的抒情性描述。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是诗中第二次出现“我用残损的手掌”字样,是强调。
因爱国而受到敌人迫害的“我”,在这块温暖明朗的土地上找到了安慰。
“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两个意象用得恰如其分,唤起了人的生命中最亲切的感动。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直抒胸臆,坚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必胜,解放区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以“太阳”和“春”喻解放区,本体和喻体的共同特点是能给中国的大地带来光明和苏醒。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诗在高亢的调子中结束,作者道出了对解放区的真挚情感,对祖国未来寄与了热切的希望。
②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我们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我用残损的手掌》在想像中展开诗的内容,在想像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
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
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
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
因而我们读起来不觉芜杂。
③这首诗前后两部分的感情色彩和描写手法明显不同,结合原诗具体分析一下。
从感情色彩上说,前半部分是消极的.冷色调的,后半部分是积极的.暖色调的。
前后两部分形成明显的对比。
前半部分,是作者想像着用手掌触摸地图上的沦陷区,这里只有“灰烬”“血和泥”,一片凄凉景象。
风景如画的“家乡”,如今被侵略者强占,作者在诗句中流露出忧愤。
诗人的情绪还投射到更多的对应物上。
以下出现的一系列词语,如长白山雪峰的“冷”,黄河的“水夹泥沙”,江南水田里生长的“蓬蒿”,岭南憔悴的“荔枝花”,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等等,是多种感觉器官对国土现状的感受,也是对沦陷区人民苦难生活的暗示,是诗人在囹圄中向祖国母亲的抒怀。
在前半部分里,作者运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即“江南的水田”一句,加重了情绪的渲染。
后半部分,作者抚摸到了解放区那“辽远的一角”,情绪陡然一变。
因为那里“温暖”“明朗”“蓬勃生春”,前后两部分一对比,诗人的情感倾向更加突出。
“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一向为人称道的两个比喻,使人们对解放区倍感亲切。
在作者对解放区的抒情性描述中,用的是“爱”“希望”“太阳”“春”等词语。
“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两个比喻,是用水深火热的沦陷区反衬解放区——那里是将要实现民族复兴.诞生“永恒的中国”的地方。
这首诗前后对比手法的运用,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表现出他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
④讨论诗中的比喻句,分别说明其含义。
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明喻,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这一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
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是明喻,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确民的新生活。
3“堤上繁花锦障”是明喻,用“繁花锦障”来形容家乡百花盛开的美好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