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浅析旅游开发中的佛教文化资源保护
浅析旅游开发中的佛教文化资源保护作者:杨燕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07期摘要:我国的佛教文化,是外来的佛教与固有文化融合后形成的,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独特魅力,吸引了国内外的大批游客。
因此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带来了一些破坏。
而文化资源的破坏,则是不可重塑的。
本文就我国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现状进行分析与探讨,为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提出新的思路。
关键词: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保护作者简介:杨燕,1975年出生,女,职称文博馆员,中文本科学历。
[中图分类号]:K825.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7-0230-01一、佛教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的关系1、佛教文化资源我国的佛教发展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我国佛教的传入主要分为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三种。
这三个流派由于学说和传播途径的不同,使得每一个派别在与地区内的固有文化融合时,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风格和特色,从而引发出的衍生物也各有特点。
例如北传佛教的雕塑造型与南传佛教的雕塑造型就不同,而北传佛教在与儒家文化的融合方面,对文人的思想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也影响了佛教建筑的整体形态。
在我国,佛教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且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我国各个朝代均有具有时代特色的寺庙、佛塔、石窟等,也有佛教题材的碑文、雕塑、壁画、法器、书画作品等。
2、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刺激点佛教文化资源具有独特性,随着地域和时代的变化,有着不同的特色。
例如寺庙建筑,北传佛教较多采用八角的佛塔,南传佛教则钟爱六角或双檐的佛塔。
而佛教中的出世、崇尚自然的思想观念,也使得大多数的佛教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结合在一起,较多的寺庙、佛塔、佛堂都在深山之中,有着人文和自然的双重观赏价值,形成了对游客的双重吸引。
佛教文化资源具有浓郁的神秘气息,且源远流长。
如同中国的陶瓷、丝绸这些独一无二的地方特色文化元素对外国人的吸引力一样,对不了解或者接触较少的游客而言,是异域别样的文化吸引,吸引着各方游客进行观赏、探究与了解。
藏传佛教文化元素及光大开发
藏传佛教⽂化元素及光⼤开发2019-08-02峨眉⼭是世界⾃然与⽂化双遗产,相传晋代蒲翁在此见普贤⽰现,遂于⼭中建⽩⽔普贤寺,后经历代经营,渐为汉地佛教普贤之道场,声名遐迩。
在佛教中,峨眉⼭是净⼟宗道场,但却融摄禅、密、性、相等各宗佛⼦共住共修。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四⼤佛教名⼭之⼀,且临界川西汉藏交汇之处,峨眉⼭佛教与藏传佛教之间的交往甚多,这与五台⼭的汉藏佛教共存局⾯有异曲同⼯之妙。
本⽂拟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进⼀步解析峨眉⼭的藏传佛教元素,并探究在现代旅游中如何对其有效利⽤。
⼀、峨眉⼭在藏传佛教中的地位在藏⽂典籍或民间⼝碑中,峨眉⼭被称为“⼤象屹⽴之⼭”,简称“象⼭”。
藏藉《赛马称王》认为峨眉⼭是佛界南赡部四⼤圣地之⼀。
四圣地的具体形象描述是“像鹫鸟落在原上的⼭,是印度的灵鹫⼭;像⼤象卧在地上的⼭,是汉地的⼤象⼭;⼀座则具有五峰的⼭,是汉地的五台⼭;像⽩⼀玻璃瓶安放的⼭,是藏地的冈底斯。
”[1]在《格萨尔王传》著名的⽟拉托琚“⼭赞”中也提及了峨眉⼭:“将军挥舞战旗是七虎雄踞⼭,国王登宝座的是念青唐古拉⼭,空⾏母托五峰是汉地的五台⼭,⼤象⾛平川是汉地的峨嵋⼭,美⼥抱婴⼉是忽赞德穆神⼭。
”[2]峨眉⼭是普贤菩萨道场,普贤菩萨的坐骑是六⽛⽩象,谋合了“象⼭”之称,这也许是引起藏传佛教青睐峨眉⼭的重要因素。
在雪域西藏和康巴藏区,历代⾼僧⼤德,尤其是宁玛派的历代传承祖师,向来重视普贤信仰。
与汉地佛教不同,在藏⽂经典中,普贤有“普贤菩萨”和“普贤如来”两种提法。
关于普贤菩萨,在藏⽂《观⾃在菩萨说普贤陀罗尼经》和《佛说普贤菩萨陀罗尼经》等经典中有不少论述。
作为菩萨,藏区⼤多数是将普贤归⼊⼋⼤近侍菩萨之列的,并被尊奉在许多寺庙中,如青海⽟树县结古镇的⼤⽇如来堂(⼜称“⽂成公主庙”)、被誉为西藏第⼀座寺庙的扎囊县桑耶寺等。
关于普贤如来,⼜称普贤王如来、普贤王佛,藏语称“曲古滚都桑波”,是藏传佛教宁玛派崇奉的本初佛。
平顶山香山寺佛教历史文化研究与旅游开发
观音信仰在印度最早以救难的观念 唐,这是观音女性化发展的酝酿时期。其 三山并列,中为香山,即菩萨成道之地。山
出现,随后被吸收到佛教诸多经典之中,而 中主要的表现就是从外观表象上向女性 东北乃往,过去有国王名庄王,有夫人名宝
其中重点专讲该内容的则是后来的《法华 的靠近和发展。从考古发掘的佛教造像以 德,王以信邪,不重三宝,王无太子,惟有三
在转为男身之后才能实现的观念背景下 影响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一个印 妙善故事的过程中,道德教化的色彩也越
产生的。古印度是一个等级制度森严的社 度来的威猛菩萨变成了一位中国化的女 来越浓厚。这反映出妙善故事在传播中,随
会,存在着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等 性菩萨。
着佛教世俗化的传播趋势,也逐渐褪去浓
之成为爱情和肉欲的俘虏。”释迦牟尼创 等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历代著 马,妙善宁死不从,决心一生出家。妙善乃
立佛教之初的佛教徒都是男性,他们出家, 述、历代方志、历代碑刻,以及当地流传久 入香山,登顶四望,即自念言:此处是吾化
割断和家庭、社会的一切联系,过禁欲行乞 远的佛缘民俗,都可以得出,平顶山是观音 缘之地。她来到香山下修行得道并精通医
巩固、宣扬自己的理论体系的同时,吸收婆 所谓本生故事,叙述的是佛或菩萨在得道 善公主得知后把自己的双眼双手割下来,
罗门教的观音信仰创造了自己的菩萨,名 之前的事情,观音故事是观音文化的重要 救治父亲的病。庄王病愈后到香山拜谢,方
叫“马头观音”或“马头明王”。此时的观音, 组成部分,它在平顶山地区的传播过程中, 知就他的是女儿妙善,悲痛万分,于是,求
管理科学
技术协作信息
平顶山香山寺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被誉为“第一观音道场”“、观音祖庭”。2008 年,平顶山启动了“中国观音 文化之乡”的申报工作,为支持党政这一工作的开展,市政府开始了大量的走访调研、奔走呼吁工作。2010 年,在平顶山 市委、市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长期坚持和不懈努力下,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终命名平顶山为“中国观音文化之 乡”,并批准平顶山市建立“中国观音文化研究中心”,打造平顶山市又一国家级文化品牌。
浅谈九华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施 海 燕
( 江信 息工程 学校 浙
中 图分 类 号 :5 2 F 9 文献 标 识 码 : A
浙江 ・ 州 330 ) 湖 100
文 章 编 号 :6 2 7 9 ( 0 9)5 2 4-1 17 — 842 0 0 — 3- 0
摘 要 佛教 文化旅游在推动我 国旅游业发展过程 中发挥过 重要作用, 此以中国佛教名 山九华山为例 , 在 从文化旅游资源整合、 旅游产 品创新和生态环境保护三个方面对其佛教文化旅游开发提 出具体构想。 关键词 九华山 佛教文化旅游 旅游开发
1对 文化 旅 游 资 源进 行 整 合
一
2 充分利用九华 山高 品位 的生 态环境及 周边地 区纯朴 的民风 ) 民俗 , 建设农业生态观光旅 游基地 , 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态家园 、 生态 乡村 、 民居、 古 民俗文化体 验等生 态和文 化旅游项 目。如九华 山由 于其山区潮湿 的气候非常适合茶叶的生长 , 而且茶叶在当地种植历 史悠久 , 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商 品 , 并 管委会也已经在景区开辟 了一块茶园 , 建成茶园生态观光基地。 目前效果并不是特 别理想 , 但 关键在 于游客参与度不高 , 文化含量不足, 如果在茶叶采摘 、 制作 、 茶艺表演等过程中加入佛教文化、 民俗文化要素 , 并吸引游客参与 其 中, 必能成为一项极具文化品位 的旅游产品。 3 加强对 九华 山地藏信仰文化 、 ) 九华 民歌、 佛教音乐及滩文化 、 青 阳腔等方面 的研究和开发 。加强与其他 国家佛教文化的交流合 作, 尤其是与韩国的交流合作 , 如中韩 书画艺术交流 、 金地藏学术研 究交流 、 佛茶文化交流等 , 通过佛教文化的交流 , 扩大九华山佛教文 化的影 响力 , 从而推动佛教文化旅游的发展。 4 创新传统重大节事活动。九华山“ ) 地藏文化节” 应该与传统 的庙会有机结合 , 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 内容上都要加 以创新 , 尤其 是要 在节庆活动 中融入一些游客乐 于参与 、便于参与 的体验性项 目。对 于每年元旦 与春节期间的“ 九华 山大愿平安祈福之旅” 活动, 应该与 自 驾游结合起来 , 丰富活动内容, 而不仅仅是撞钟祈福。 5 旅游商 品创新 。由于重视不够 , ) 投入不 足, 九华 山旅游产 品 佛教文化产值不高 , 大量旅游纪念品、 工艺 品来 自外地, 这不仅淡化 了佛教胜地文化特 色, 以刺激游客 的消费欲望 , 难 也不利 于带动景 区周边地 区经济发展。因此 , 当地旅游部 门应组织力量 、 加大投入 , 搞好旅游商品建设 。一方 面, 要结合 九华 山佛教文化特色 , 别出心 裁, 设计 一批能体现 自身特色的旅游纪念 品; 另一方面 , 把当地的土 特产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商品进行包装 , 要体现其生态性 、 保健性、 文化性和便捷性特点。
佛教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佛教文化旅游开发研究引言佛教文化旅游是一种以佛教文化为核心,通过旅游活动形式让游客了解佛教文化、历史和艺术的一种旅游方式。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提高,佛教文化旅游逐渐成为了旅游行业中的热门产品。
本文将对佛教文化旅游的开发进行研究,旨在为相关产业提供参考和借鉴。
背景佛教文化旅游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当时国内旅游市场开始出现多元化需求,人们对于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特色越来越。
佛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极大的旅游开发价值。
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佛教文化旅游逐渐成为了旅游行业中的重要分支。
目标群体佛教文化旅游的目标群体主要包括对佛教文化有兴趣的游客、宗教信仰者、文化爱好者等。
这些游客对旅游产品的需求和期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体验:游客希望通过旅游活动深入了解佛教文化的历史、典故、礼仪等方面,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2、心灵修养:游客希望在旅游过程中参佛拜佛,感受佛教文化中的“慈悲”、“放下”等思想,达到心灵修养的目的。
3、特色体验:游客希望在旅游过程中能够体验到佛教文化的特色活动,例如禅修、素食等等。
开发策略1、市场调研在开发佛教文化旅游之前,需要对市场进行深入调研,了解目标游客的年龄、性别、职业、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特征,以便为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数据支持。
2、产品定位根据市场调研结果,将佛教文化旅游产品定位为“文化+心灵+特色”的综合性旅游产品,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3推广渠道为了提高佛教文化旅游产品的知名度,需要采取多种推广渠道,包括线上和线下。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推广:(1)建立官方网站、、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关于佛教文化旅游的相关信息,吸引目标游客的。
(2)与知名旅游网站、平台合作,推出优惠活动和定制服务,吸引更多的游客参与。
(3)举办佛教文化旅游宣传活动,例如展览、讲座等,提高公众对佛教文化的认知度和兴趣。
浅谈我国佛教旅游开发现状及发展前景
浅谈我国佛教旅游开发现状及发展前景作者:王苗王芝玉来源:《经营管理者·中旬刊》2016年第01期摘要: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代印度,是世界性三大宗教之一。
它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不断的中国化,已经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佛教景区的旅游资源也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资源之一,并且逐渐受到游客重视。
日前,佛教旅游景区发展迅速,带动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中国的佛教徒人数位列世界第一,充满佛教文化的旅游景点每年都有众多的信徒前去膜拜,同时也吸引了许多非信徒们前去参观体验。
游客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上,更需要精神上、制度上的旅游体验,那么佛教旅游景区就满足了佛教信徒的此类需求,同时能给游客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
然而,我国的佛教旅游业与其他国家的佛教旅游业相比仍有不足。
本文针对佛教旅游开发的现状展开了分析,从数量、类型、空间分布、规模和主题、经典案例、问题及原因、发展趋势与发展前景分析方面进行分析我国佛教旅游景点。
关键词:佛教景区旅游文化旅游现状游客需求一、我国佛教旅游发展现状我国目前的佛教旅游产业仍停留在初级开发阶段,主要凭借佛教仪式、佛教场所、佛教圣地、寺庙、灵塔等资源作为开发载体,以一种静态的方式呈现给游客。
多数游客的旅游方式类似于参观文化古迹,观看庙里和尚念经做法事,却远远无法体会到佛家文化的精髓。
由此可见,目前的佛教旅游对佛教文化的深入挖掘,无论在力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远远不够。
政府在规划佛教资源时思路过于传统,缺乏深入研究,没有挖掘出吸引眼球的创新点。
大多数佛教旅游景点仍以门票经济和烧香经济为经营主线,致使各地的佛教旅游景点千篇一律,无非是参观庙宇和烧香拜佛,很难找出新意或特色。
1.旅游人数众多。
资料显示,自从改革开放后我国旅游业开始蓬勃发展,宗教旅游就成为了一种参与人数众多的专项旅游活动。
参与宗教旅游的游客中,非信徒游客占绝大多数,涵盖了各个年龄段、不同职业背景和不同教育背景的人群。
我国宗教景观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研究
我国宗教景观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研究——以山西省大同市为例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旅游关系极为密切,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
不同区域不同种类的宗教有着不同特征的宗教文化景观,这些文化景观与宗教信仰以及宗教氛围具有同一性,成为大地上最具特色、最具魅力、最具影响的文化表径。
研究和开发这些宗教文化景观,对旅游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和意义。
我国深受佛教、道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的影响。
在地表上创造和积淀了丰富的宗教景观,这些宗教景观大多又往往与旅游名胜地密切相关,因而研究和开发宗教景观,挖掘宗教文化,对我国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旅游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我国宗教景观旅游资源类型宗教是一种有确定信仰对象,有一定思想体系、以驱恶扬善来增进世界和谐的信念及其传播行为。
与此相应,凡是承载、蕴涵、体现以上精神信仰和传播行为的景观就是宗教景观。
我国宗教景观丰富多彩。
按不同的类型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1.1 按其存在的形式分宗教景观按其存在的形式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寺观、石窟、塔、造像、经幢、经文石刻、陵墓及其附属建筑体等。
其中以石窟群、陵墓及其附属建筑体数量最大,而以佛寺、道观、塔在全国最多。
在已公布的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石窟”一项有34处,佛寺、道观约140处,造像、经幢、石刻也多作为独立的景观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 按不同的宗教派别分对我国影响较大的宗教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四大宗教,依照不同宗教创造的宗教景观,可以把我国的宗教景观分为四大类: 即以名山、寺庙、洞窟、佛塔为主的佛教旅游资源; 以主要名山、宫观庙宇、洞窟石刻及遗迹为主的道教旅游资源; 以清真寺院、著名遗迹为主的伊斯兰教旅游资源; 以主要教堂、著名遗迹为主的基督教旅游资源。
2.我国宗教景观的旅游吸引力分析2.1 宗教景观的神异性使其具有不同于一般旅游地的神秘吸引力。
宗教景观以其不同于世俗的氛围吸引着各类游客。
佛教文化对现代旅游业的影响
旅游业的关系是密切的,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
旅游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佛教文化已经成为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佛教资源,对推进当地的旅游有积极的作用。
“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
”出家人云水一身,无牵无挂,以参访善知识、弘扬佛法、化导众生为务。
因此,长期以来,僧人“行万里路”,参礼名师和圣迹,一直是受到重视和推许的,我国现代旅游业起步较晚,只是在近十年中,由于全国实行改革、开放,才使旅游事业逐步发展起来。
在佛教方面,由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落实,许多名山大寺修复开放,宗教活动正常开展,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人和香客。
广大佛教徒在旅游接待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寺庙的开放,正常宗教活动的开展,有利于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
许多外国友人到寺观教堂参观,见到教徒的宗教信仰受到尊重和保护,感到十分高兴;大批的华侨、台港同胞回到大陆寻根问祖,见到千年古刹保存完好,感到欣慰,其中许多教徒积极为寺庙的修复做功德,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出力;各地的信教群众在生产劳动之余,朝山礼佛,精神上得到满足,生产积极性更高。
在现在的旅游中,有着很多的宗教文化,有道教、佛教、儒教等,重点说在佛教文化,现在旅游景点中,有很多佛教文化大山,佛教名山大寺是佛教徒朝拜的圣地,也是国内广大游人乐于登临造访的名胜。
佛教名山,顾名思义,是因为有了佛教才成为名山的;因为是佛教名山,才有成千上万的人慕名游访。
因此,正确认识佛教名山与旅游事业的关系,并加以妥善规划和安排,就能使佛教名山与旅游事业相得益彰;如果像本文列举的那些损害佛教名山大寺宗教气氛、不顾宗教特点大搞违章建筑等现象不及时纠正,就会使佛教工作与旅游事业两败俱伤。
这种简单明瞭的道理,人们是容易理解的。
希望有关部门重视这方面的问题,使佛教工作与旅游事业能够协调发展。
佛教文化与峨眉山旅游资源的发展:峨眉山是佛教文化突出的名山,千百年来,峨眉山因佛教香火之盛闻名天下。
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历史上祖庭众多,高僧辈出,香火鼎盛,梵音不绝,是普贤信仰的中心。
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分析与对策
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分析与对策一、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意义(一)普陀山地理环境及范围普陀山风景区位于我国浙江省舟山群岛东部,由普陀山岛、洛迦山岛和朱家尖岛东部28.8平方公里三部分组成,陆地总面积41.3平方公里。
景区主要以佛教的观音文化和海岛自然风光构成的海天佛国为特色,是全国首批确定的44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与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相比于其他三大名山,普陀山有其独特的区位优势:一方面,普陀山处在沿海发达地区,也是中国最发达地区,在海内外沟通当中,进出比较方便。
另一方面,四大名山中只有普陀山处在海当中,只有普陀山拥有着丰富的海岛风光,这种兼山海之胜的特点也是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发展的优势之一。
(二)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评价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是指因佛教观念和佛教活动而形成的对人们具有旅游吸引力并且具有经济开发价值的各种事物、因素和现象。
其范围相当广泛,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佛教艺术文物、佛教饮食、佛教节庆、佛教建筑、佛教名人等等。
普陀山是著名的观音道场,其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具有以下独特的优势。
1.资源类型丰富,组合协调普陀山虽岛小山低,但寺院密集,布局合理,能满足各种旅游者正常活动的需要。
目前,普陀山岛中除普济、法雨、惠济三大禅寺,有大乘、梅福、紫竹林等三十余座禅院可供朝圣,又有普陀十二景可供观光。
普陀山文物馆收藏了佛教历史、艺术、书画等文物一千多件。
山上文物众多,其中元代的多宝塔,南京明故宫拆迁过来的"九龙殿"以及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杨枝观音碑",被称为普陀山三宝。
岛上奇石遍布,为一般岩峦所罕见,有盘陀石、二鬼听法石、海天佛国石等20余处。
全山古树名木繁多,沿海岸除"黄如金屑软如苔"的沙岙外又有许多幽深的洞穴,神秘莫测,有潮音洞、梵音洞等。
此外,普陀山近几年举办的南海观音文化节也大大丰富了普陀山的佛教文化旅游资源。
调研报告:关于宗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调查和思考
调研报告:关于宗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调查和思考宗教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
从早期信徒们前往宗教圣地的朝圣活动,发展到今天众多普通旅游者以饱览宗教名山、了解宗教文化、体验宗教气氛、祈福祭拜等为内容的旅游活动,宗教文化旅游一直长盛不衰。
有资料表明,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宗教名胜所占比例达90%,在我国当今著名的旅游景点中,宗教名胜所占比例达55%,正如所谓“旅游之胜,半赖寺庙”。
开发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既有利于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也有利于宗教文化自身的传承、交流和发展,是一件多方共赢的事情。
我市宗教文化资源丰富,素以“淮海东来第一郡”的盛名享誉海内外,如何更好挖掘宗教文化资源,发挥其旅游功用,提升我市旅游开发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宗教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意义积极健康的宗教活动是荡涤心迹、矫正心态、抚慰心灵、开启心扉的有效途径。
旅游,就其核心内涵而言,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方式,是一种超越当下、突破自我、提升境界的心灵感悟之旅。
因此,宗教文化与旅游发展可以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共生共赢。
推动宗教文化资源向旅游资源转化与开发,可以较好提高精神产品,满足游客宗教文化需求,有效扩大旅游市场容量,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促进消费结构改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开启心智,升华精神境界。
旅游活动是人们对物质、精神等追求提高的具体表现,通过旅游过程能够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增加其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也包括对不同地区的宗教文化的理解。
宗教文化场所是集文化艺术之大成者,幽雅环境,足以游览。
文人骚客对宗教场所周边景观的咏唱,给只供单纯欣赏的自然景观增添韵味;名人雅士给宗教寺庙题写的匾额、对联、诗词,让旅行者在游览参观之中,发思古之幽情,得到更高级的精神享受;宗教场所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掌故传说、风俗民情,蕴藏着历史痕迹和时代信息,具有丰富的艺术魅力和思想价值,可丰富人们想象。
峨眉山佛教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峨眉山佛教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化、工业化程度的提高,能耗大、污染严重的传统产业对社会可持续性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日益显现。
人们在社会发展中,更加关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而大力扶持发展以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以迎接以人为本的“绿色GDP时代”的到来,从而推动整个城市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而旅游业作为21世纪最受注目、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因其绿色无污染、对地方经济拉动作用大,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经两千多年的传播、发展,已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并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以体验和传播佛教文化为主旨的佛教文化旅游事业近年来也得到了蓬勃发展。
佛教文化旅游事业兴起的积极意义首先,传播了佛教文化。
佛教在中国流传数千年,对中国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然而,在一般社会公众眼里,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具有一定的神圣性,也带有一定神秘性,因为对其不甚了了,以致敬而远之,甚至横加指责,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佛教的传播发展。
佛教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这一状况。
佛教寺庙一般都在名山大川,所谓“天下名山僧占多”,人们前往风景名胜区旅游时,自然被独特、古朴的寺庙建筑吸引,走进寺庙,其实就是走进中国佛教文化的课堂,寺庙的殿堂、楼阁、佛塔、佛像、匾额等等,无不浸润着传承千年的佛教文化内涵,游客通过对佛教物质景观的参观,乃至对佛教生活的观摹,对佛教建筑与塑像的独特含义和佛教的教义、仪轨等有所了解,逐步对佛教文化产生兴趣,进而学习和研究佛教深邃的哲理、丰富的文化内涵,感受佛教慈悲和谐的道德规范和清新、安详、净化的修持意境。
因此说,佛教文化的旅游开发能使佛教文化得以更好地保护和彰显。
[1]其次,提高了地方知名度。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放松休闲、提高生活品位的重要选择。
佛教文化及其场所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越来越成为一些地方城市开发旅游的热点、重点,甚至成为旅游景点之核心,而随着旅游观光人数的逐渐增多,也极大提高了地方的知名度,促进了城市发展。
少林寺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少林寺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进步探究引言:文化旅游产业是以文化资源为核心,通过旅游方式进行开发、利用和经营的产业形态。
少林寺作为中国著名的佛教寺庙,凭借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奇特的武术文化吸引了浩繁游客的关注。
在现代社会,少林寺与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进步已成为一种趋势,对于推动地方经济进步和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少林寺与文化旅游产业的定义、融合进步的价值、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探究,以期探究如何更好地进步少林寺和文化旅游产业。
一、少林寺与文化旅游产业的定义1.1 少林寺的梗概少林寺是中国佛教少林派重要的祖庭之一,位于河南省登封市。
寺庙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495年),已有近1500年的历史,是佛教寺庙也是国际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1.2 文化旅游产业的观点文化旅游产业是指以文化遗产、历史事迹、民间传统、艺术表演等为主要内容,以旅游为手段进行开发利用和经营的一种产业。
二、少林寺与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进步的价值2.1 传承历史文化少林寺作为佛教寺庙,对于传承和宏扬佛教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旅游产业为少林寺提供了进步平台,使寺庙得以通过旅游活动向大众传播佛教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等。
2.2 增进地方经济进步文化旅游产业在辐射带动地方经济进步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吸引游客消费,推动当地饮食、住宿、购物等相关产业的茂盛。
2.3 增加文化认同感少林寺与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进步可以增加游客对于寺庙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大众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三、少林寺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进步存在的问题3.1 佛教文化与商业化的冲突少林寺作为佛教寺庙,面临着佛教文化与商业化运作的冲突。
在融入文化旅游产业的过程中,如何保持佛教寺庙的身份和精神内涵,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2 规划与保卫问题少林寺及其周边文化景观的规划与保卫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
如何在开发中重视保卫文化遗产,合理规划景点布局,是需要沉思的重要问题。
四、少林寺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进步的应对策略4.1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政府和相关机构需加强对于文化旅游产业的监管,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寺庙的经营范围和运作方式,保卫佛教文化的纯粹性。
谈藏传佛教在西藏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2752017年3月下半月刊藏传佛教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由此衍生出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成为西藏地区重要的旅游资源。
深入挖掘藏传佛教的旅游资源,对于西藏地区旅游业的开发具有积极的作用。
目前,藏传佛教文化在西藏人民和外来游客心中具有无可比拟的地位,可以吸引大批游客前来,已经成为西藏地区旅游业开发的重中之重,与生态旅游、民族旅游等多种旅游形式一起,形成独具特色的西藏旅游文化。
一、藏传佛教在西藏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藏传佛教旅游资源的开展,对于西藏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旅游业的发展不能对于当地的环境产生恶劣的影响,藏传佛教旅游资源的开发也不能够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要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其次,藏传佛教旅游资源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藏传佛教文化不再那么神秘,影响了藏传佛教文化在信众中的崇高地位,加之有些游客对于宗教的亵渎,让虔诚的信度极为不满,也冲击着藏传佛教的神圣性;最后,旅游业的发展给当地居民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影响了西藏地区人民的价值观,就拿语言来说,当地居民为了能够与游客进行交流,开始学习旅游者的语言,对于本土语言形成了很大的冲击。
二、藏传佛教在西藏旅游业发展中的开发对策(一)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绿色旅游发展战略由于西藏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是众多河流的发源地,坐拥丰富的生物物种,生态环境尤其需要保护。
西藏的生态环境关乎西藏地区的发展,也对我国乃至全世界的生态环境具有深远的影响。
而旅游业的发展势必会对西藏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影响。
在西藏旅游业开发时,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利用藏传佛教文化丰富的人文资源,拓展绿色旅游的广度,开发一系列的绿色旅游资源,实现西藏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打造藏传佛教的旅游品牌品牌效益不容忽视,它可以带动旅游产品的附加值,对于开拓旅游市场和获取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想要发展西藏地区的藏传佛教旅游,就应该将视野瞄准国内、国际大市场,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提升西藏地区藏传佛教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以优质的旅游资源与服务,打造精品化的旅游项目,发展自己的特色旅游。
浅谈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思1
浅谈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思路一、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概述在我国,是以佛教的影响最为广泛,也最为深远。
其次是道教,它产生与中国,大部分也是分布在中国。
它们主要都是建筑在一些人口密集的城镇和一些风光秀丽的山川地带。
我国的是四大佛教名山---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普陀山以及道教的四大名山----青城山、武当山、龙虎山、崂山这些都是极具风趣的名山名川。
宗教的旅游资源除了这些名山名川外,宗教建筑和宗教文化对于游客也是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宗教建筑最引人注意的是它的宗教物质文化,其目的是在于形成一种宗教氛围,来激发人类内心对神灵的向往、崇拜以及信服。
然而,在这里还有一个让我们不得不去关注的景观,就是宗教建筑以及在其中举行的各种各样的宗教活动仪式形成了一种浓厚的、强烈的动静结合的宗教景观,同时也让人觉得这是一种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设施。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是否真的有那么大吧!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独特之处是在哪里呢?1、宗教文化的宗教景观就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如有的就是以建筑著名,有的是以塑像而驰名,有的则是一壁画而著称,还有的是以名寺名僧而誉满天下,这些都是极为吸引游客的地方。
2、宗教文化的大多数宗教名胜都具有极高的观赏性。
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就是中世纪哥特式建筑艺术为杰出的代表。
我国佛教的寺庙和道教的宫观都是建筑在山清水秀的好地方,并且把寺庙的建筑与大自然的的风景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是非常好的旅游胜地。
3、宗教文化的宗教艺术都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宗教艺术是我们人类艺术宝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在我国甘肃的敦煌莫高窟的唐代壁画“飞天”,采用轻软绵长的飘带,衬托出女性的优美身躯,充分的体现飘然如飞的动态美,很具有艺术的魅力。
这样美丽又极具吸引力的宗教问文化让人怎能不去观赏呢?宗教文化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等方面,并渗透到文学艺术、天文地理等领域,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关法门寺旅游文化发展的调查报告
有关法门寺旅游文化发展的调查报告2013年7月28号,怀揣着喜悦的心情来到了我国佛教圣地—法门寺,在导游的带领下对法门寺旅游文化景区进行实践调查,在调查的过程中了解到法门寺是一个“对外宣传,对内调整,对上参谋,对下指导’’的佛教圣地,是一个聚宗教旅游文化为一体的佛教圣地,以宗教文化特色为基础,在原有的资源上进行自主开发,自主创新,全面展示世界文化、历史文化和唐代地宫珍宝之精华。
真可谓是“千载佛家圣地,万世人文经典”一、法门寺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
(一) 法门寺创建缘由1、始建于东汉末年恒灵年间,距今约有1700多年历史,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
法门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法门寺因痉贮佛骨而修塔,又因修塔而建寺,塔寺闻名世界。
原名阿育王寺。
释迦牟尼佛灭度后,遗体火化结成舍利。
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统一印度后,为弘扬佛法,将佛的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使诸鬼神于南阎浮提,分送世界各国建塔供奉,中国共有十九处,法门寺为第五处。
(二) 法门寺发展历程。
1、公元558年,北魏皇室后裔拓跋育曾扩建,并于元魏二年首次开塔瞻礼舍利。
仁寿二年,右内史李敏二次开塔瞻礼。
唐贞观年间曾三次开塔就地瞻礼舍利。
2、高宗显庆年间修成瑰琳宫二十四院3、唐代200多年间,先后有高宗、武后、中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和僖宗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养佛指舍利。
使法门寺成为皇家寺院及举世仰望的佛教圣地,佛塔被誉为“护国真身宝塔”。
4、1654年因地震塔体倾斜裂缝,1939在爱国志士朱子桥先生的主持下,完成了晚明以来最大规模的维修。
文革期间,良卿法师点火自焚,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塔下珍宝。
5、1981年8月24日,宝塔半边倒塌。
1987年2月底重修宝塔。
同时发现2499多件大唐国宝重器及稀世珍宝,簇拥佛祖释迦摩尼的真身指骨舍利重回人间。
6、2006年,新组建的法门寺文化景区按照“千载佛家圣地,万世人文经典”的定位,巨资打造一流景观、一流文化、一流环境、一流服务的世界级景区。
佛教旅游产品开发与推广分析---以灵山“过堂”为例(汪华勤)
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旅游企业发展分析结课论文佛教旅游产品的开发与推广分析——以灵山“过堂”为例学生:汪华勤指导教师:徐敏答辩时间:2010年11月6日佛教旅游产品的开发与推广分析——以灵山“过堂”为例摘要:当今旅游市场中佛教餐饮产品越来越多,人们也正在逐步认识和接受这种旅游产品。
但是要怎么样才能更好的把它推广出去,来吸引更多的游客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根据无锡灵山“过堂”中的有关调查和分析的结果,发现大部分游客的旅游动机就是觉得该产品具有的特色,好奇心促使他们前来参与,所以在推广灵山“过堂”素食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它的特色和氛围的营造。
关键词:旅游产品推广佛教餐饮“过堂”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作为一个哲学体系,对人的饮食与修行等方面有着许多独到的研究和规定。
世人大多以为学佛之人讲的是粗茶淡饭,不讲究饮食,甚至排斥饮食,这其实是很大的误会。
佛教非但不排斥饮食,甚至非常重视饮食,更对中国的饮食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
同时,佛教作为一种宗教,有着庞大的僧团组织,为了修行自律、传教度人,根据当时的环境和修行的需要,佛教制定了许多饮食仪轨和戒律,由此可见,佛教的饮食文化实属一种修行教化型的饮食文化。
佛门中的“吃饭”,就叫“过堂”。
佛教徒们将进食视为一种重要的修行方式,在寺院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过堂时自方丈到沙弥,全体都要到五观堂用餐。
五观堂,也就是寺庙里的食堂,是僧人吃饭的地方。
佛门把吃饭与佛法修行结合在一起,在吃饭的时候要观想五件事,即:1、面对供养,要算算自己做了多少功德,并思量粒米维艰,来处不易;2、藉着受食来反省自己,想想自己的德行受得起如此供养吗?3、面对供养,要算算自己所受的食物,好吃的不起贪念,一般的不起痴心,不好吃的不起瞋心;4、要将所受的食物,当作疗养身心饥渴的良药;5、要藉吃饭彻悟真修,不吃饭,体衰多病,难成道业,吃得太多,也容易生病。
所以必须饮食适量才能资身修道。
用斋前,僧人须齐唱“供养偈”,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面对食物时,僧人再度提醒自己,要追随先圣先贤,目的是培养恭敬心,并为众生祈福。
佛教文化旅游的研究背景及启示
( ) 教 的 长期 存 在 性 一 宗
美 国的 一 些 学 者 在 对 两 次 世 界 大 战 后 和 2 0世 纪 9 0年
代 西 方 宗 教 信 仰 进 行 了社 会 调 查 得 出 的结 论 是 : 1 纪 将 2 世 是 一 个 宗教 的世 纪 。这 虽 然 可 能 比较夸 张 , 是 我们 应 该 认 但
佛 教 文 化 旅 游 在 推 动 我 旅 游业 发 展 过 程 中发 挥 过 重 要 作 用 。 而随 着 丰 会经 济 的 发 展 , 然 十 旅游 者旅 游需 求 的 转 变 , 传 统 的佛 教 文 化 旅游 面临 严 峻 挑 战 ,其 开 发 现 状 令 人堪 忧 。
基 于此 ,佛 教 文 化旅 游 的开 发 研究 成 为 目前 的 研 究热 点 , 佛 教 文 化旅 游 的 开 发 研究 不 仪 要 关 注 佛 教 景 区 的文 化 内 涵 的 挖掘 与开 发 , 要 了解 当前 旅 游 业 的 发 展现 状 , 更 因此 , 重 佛 注 教 文化 旅 游 的研 究 背 景是 佛 教 文化 旅 游 研 究 的首 要 任 务 。
一
佛 教 是 世 界 i 大 宗 教 之 一 , 中 同传 播 过 程 中 , 过 与 在 经 中 列传 统 思 想 儒 家学 说 及 本 土 宗 教 道 教 的相 互 冲突 、 互 融 相
合 、 渐 发 展 , 刻 地 影 响 着 巾 丰会 的政 治 、 济 、 逐 深 十 经 文化 、 艺 术 乃 至 民 族性 格 。 同时 在 传 播 和 发展 过 程 中 , 造 出 了辉煌 创 灿 烂 的佛 教 文 化 艺 术 , 留下 了许 多 佛 教 文 化遗 产 。这 些 遗产
识 到 , 教 作 为人 类 的一 种 科 学 和 真 理 相 悖 的 认 识 过 程 , 宗
山西宗教旅游文创产品开发研究以五台山为例
参考内容三
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研究:以“三星堆博物馆”文创产品研发为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博物馆文创产品研发逐渐成为 了学术界和产业界共同的焦点。作为文创产品研发的热门领域,博物馆文创产品 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市场潜力,还能够满足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本次演示以“三星堆博物馆”
3、塑造品牌形象:建立统一的品牌形象,提升五台山文创产品的品牌影响 力。
四、五台山文创产品开发的建议
1、深入挖掘文化资源:深入研究五台山的佛教文化,从中发掘更多独特且 具有市场价值的元素。
2、引入现代设计理念:将现代设计理念与五台山传统文化相结合,打造独 具特色的文创产品。
3、开展市场调研:通过市场调研了解游客需求,为产品设计提供有力依据。
文创产品研发为例,探讨博物馆文创产品研发的过程、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 方法。
三星堆博物馆作为我国著名的地方历史博物馆,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物 遗产。近年来,随着文创产业的迅速发展,三星堆博物馆也逐渐加大了文创产品 研发的力度。通过对馆内文物的深入挖掘和研究,博物馆推出了一系列颇具创意 和特色的文创产品,如复制品、艺术品、文具、服装等。这些文创产品不仅生动 展现了三星堆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极大地满足了游客对于特色文化产品的需求。
旅游商品是指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购买的具有当地特色的纪念品、手工艺品、 土特产等。旅游商品不仅能满足游客的购物需求,还能传承当地文化,提高旅游 业的综合收入。因此,旅游商品开发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台山作为佛教圣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自然资源。然而,目前 五台山的旅游商品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具有特色的纪念品和手工艺品,无 法满足游客的需求。此外,当地旅游商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创新和差异化, 导致市场竞争激烈,影响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