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均寿命的影响因素研究汇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计学院学年论文
题目:我国人均寿命的影响因素研究
班级:2013级统计学班
*名:***
学号:************
指导老师:**
二○一五年六月
我国人均寿命的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我国人均期望寿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不同地区之间平均期望寿命最大可差10岁。文章从环境因素,日常生活方式,医疗条件三方面选取了十个指标进行回归分析来研究影响人均寿命的显著性因素。文章得出结论,消费水平和教育水平以及饮食习惯对人均寿命产生显著性影响。
关键词:人均寿命相关性分析线性回归人均GDP教育水平
一、引言
人均寿命主要用平均人均预期寿命这一指标来衡量。人均预期寿命是指已经活到一定岁数的人平均还能再活的年数。人均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综合指标。它是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计算一些国际对比指标比如人口质量指数PQLI,人类发展指数HDI等的基础。温家宝总理曾经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十二五”时期“人均预期寿命提高一岁”目标。我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也是21世纪上半叶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人口健康压力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迅速发展,人民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加之医疗技术和条件的空前完善和提高,使得人们的人均寿命由20世纪50年代的40多岁增加到近年来的70多岁。中国的人均寿命在不断的增长,但新阶段的人均寿命水平在全球仅排第80位。由卫生部2012年发布的《“健康中国”战略研究报告》指出我国东西部人均寿命相差15岁。由此可见,提高中国人均寿命具有重大的意义,而这个任务在现阶段还很艰巨。因此,充分了解中国人均寿命的因素并进行定量分析有很强的理论与实际意义,并且可为制定提高人均寿命的措施提供坚实的依据,同样也可以为社会保障、人力资源、医疗和环境保护等政策和国家战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提供民生福利提供参考依据。
二、文献综述
影响我国人均寿命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经济发展水平,医疗服务水平,教育水平,地理位置等。我国现在对人均寿命的研究并不多。乔轶娟(2009)以全国31个地区数据为基础,选取了经济,卫生,教育等十多个因素通过计量分析发现人均GDP和出生率这两个因素最显著。郝勇(2003)通过对影响上海人均寿命与综合环境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主要研究了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消费水平,医疗卫生条件等方面,其中作者引入了人居用水量这一因素,并得到显著性结果。徐鑫(2011)引入层次分析
方法对影响人均寿命的多个影响指标进行信息加权集结分析。其中医疗水平是对各省份诊所,医疗室,卫生院,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机构的个数进行信息集结,以最后的加权值来解释,教育水平是选取各类学校在校人数并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集结,以最终的各类学校在校人数加权值解释。童丽珍,李春森(2009)选取了我国2007年29个省份的相关数据用计量分析对国民寿命与GNP、文化程度关系做出了具体的实证分析。鲁小博,陈晓颖(2006)选取八大类因素,结合中国各省市社会发展、经济发展、自然条件等现状,将人均预期寿命与这些因素进行了简单相关分析。
可以看出现有的研究中,由于每个学者选取的影响因素不同,得出的影响预期寿命的因也不同。现有研究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数据的局限性和影响因素的选择上。由于数据的局限性,现有的研究大都是基于2000年的数据。而在影响因素的选择上,大多数学者都是选择了个别因素,且现有的研究主要注重外部环境因素的研究,而对于个人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方面研究较少。
三、实证分析
(一)影响因素分析
德威尔(Dever)从人类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了影响健康的四大因素,(1)生活方式和行为因素,包括风俗习惯,日常行为方式(吸烟、饮酒等嗜好,体育锻炼等);(2)环境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因素和气候等环境因素(3)医疗卫生因素,包括医疗卫生服务(主要是资源的供给、分配、利用情况)、公共卫生(如安全饮水角度、卫生厕所使用状况)等;(4)遗传生物学因素。除人类生物学角度外,本文从后三种因素出发来研究影响人均寿命的主要因素。
1.生活方式和行为因素,由于数据较难获得,一般研究中很少涉及此因素。但日常的饮食习惯和生活行为方式对我们身体的健康状况有着很大的决定性作用。本文选取城镇居民肉制品消费价格指数,城镇居民蔬菜价格指数来作为饮食习惯这一因素的指标进行研究,生活方式方面选取烟酒价格指数。城镇居民肉制品价格指数等指数可以反映商品价格变化对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
2.环境因素,包括社会经济环境和自然环境。在衡量经济发展水平方面,标志性的指标是人均GDP。相较于地区GDP,人均GDP能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高低。除此之外,居民的消费性支出往往与其收入呈正比,消费水平高的人通常收入水平都高,较高的收入可以让老百姓的生活品质更高,用于食品消费、医疗保健消费的支出更多。
不同水平的消费支出也代表了生活方式的差异。自然环境方面,一是人工不可改变的地理位置,二是目前居民所处环境的宜居程度。前者的衡量引入虚拟变量,将我国分为东部,中西部两大地区。其中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1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9省区;西部地区包括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11省区。后者居民的宜居程度有绿化覆盖率指标,居民人均用水量。
3.医疗卫生保健因素,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医疗水平发达的城市与医疗条件较差的农村相比较,在发达地区,大型医院数量更多,医疗设备先进,卫生技术人员充足,人均期望寿命更高。在衡量医疗卫生方面要考虑两个方向,一是医疗卫生条件普及情况,用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来衡量;对于医疗卫生条件利用率,用医院病床利用率来衡量。
(二)模型建立及估计
1.根据前面的影响因素分析和所要研究的问题,将理论模型假定为以下形式:εβββββ++++++=10103322110x x x x y ,其中
Y:各地区人均期望寿命 1x :肉制品价格指数 2x :蔬菜价格指数
3x :烟酒价格指数 4x :人均GDP 5x :人均消费性支出
6x :绿化覆盖率 7x :居民人均用水量 8x :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
9x :医院病床利用率 10x :文盲率 ε:随机误差项。
2.用2014年我国各地区的数据估计理论模型,估计结果如下:
5$32100001.000007.01257.01098.022931.00253.56x x x x x y ++++-=∧
(58.4593) (0.1495) (0.1476) (0.3816) (0.00003) (0.0002)
1098761029.00579.00798.00002.00077.0x x x x x -++++
(0.0956) (0.0008) (0.0732) (0.0732) (0.0701)
n=31 8491.02=R F=11.6365 DW=1.9062
注:括号内为估计结果的标准误差,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