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写作有什么关系
略述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写作经过
略述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写作经过太史公自序曰:孔子修《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汉兴而读《春秋》者遍天下。
其后继者,司马迁、班固父子为之记,此皆信而有证,事丰言伟,人所传记。
至迁之著《史记》,…而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自序如是,则迁之志可知矣。
汉武帝末年,有一次司马迁奉命出使云南。
一日,到了滇池,忽然觉得头痛欲裂,眼睛也睁不开。
他感到十分害怕,因为这种情况在当地的土人看来是神灵附体,特来祸害外地人的,于是就请求让他离开这里。
但滇王并不答应,硬要他留下。
无奈,他只好让两个从人代替自己入滇,自己乘船返回。
可是船行到湖中时,突然狂风暴起,船翻人亡,他也葬身鱼腹。
两个从人很快被鱼腹中的水鬼捉住,背到岸上,扔给官兵,由于天气炎热,尸体已经腐烂,辨认不清了。
《史记》前六书分别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书”。
后四书分别为:“礼书”“乐书”“天官书”“封禅书”。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字。
司马迁生平的一个重要事件就是写作《史记》。
关于这部书的具体内容,《史记》的作者曾说过:“太史公患无其本,故论,纪、传、世家,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的这段话,很明确地告诉我们,《史记》的基本内容就是记载历史,阐述史实。
这个体裁是“史”,它是一部编年体通史。
这一名称出现在西汉武帝刘彻以前。
但是,关于什么是“史”,至今学术界仍未达成共识。
《左传·昭公二十七年》记载,太史就是掌管占卜之事的史官,“左史记事,右史记言”。
此语可能系对太史、少史的旧称。
而据东汉桓谭《新论·辨惑》说,古代没有“史”这个称呼,《春秋》“称曰书”。
在这些说法中,古代太史与“史官”含义相近。
所以,太史应该是主管史事的官员。
而他也许兼任史官。
鲁迅先生曾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的确,我们赞赏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精神,更欣赏他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和高超的写作技巧。
司马迁史记的故事
司马迁史记的故事一、司马迁简介司马迁,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曾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二、史记的创作背景史记是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图强,历经艰辛创作而成的一部历史巨著。
据《史记·太史公自序》,史记自黄帝时代开始,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尧、舜,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的历史。
三、史记的内容与特点史记共130篇,分为本纪、书、世家、列传四部分。
本纪主要记载历代帝王的生平事迹,书则着重描述各种制度、文化、地理等方面的内容,世家记载诸侯国家的发展史,列传则是对一些杰出人物进行的传记式描写。
史记的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各个方面,堪称中国古代历史的百科全书。
史记在叙述历史事件时,注重真实性、客观性和文学性的结合。
司马迁运用丰富的文学手法,如描绘人物性格、心理活动、对话等,使得史记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文字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四、史记的历史价值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于后世历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史记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经典之作。
它为后世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启示,影响了后世的史学、文学、哲学发展。
五、司马迁的精神品质面对宫刑的屈辱,司马迁没有放弃,而是以坚强的意志力和崇高的历史责任感,完成了史记这部伟大的历史巨著。
他的精神品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担当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六、史记的影响与传承史记自问世以来,一直备受推崇。
鲁迅先生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说明了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同时,史记还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各国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途径。
史记不仅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司马迁与《史记》
报任安书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
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第二节 《史记》的内容
一、《史记》的体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 传体的通史,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有 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 由五个部分组成。 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 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 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第五节
作品选讲
廉颇蔺相如传
四、善于把人物放在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去表 现他们的性格特征。
如《项羽本纪》项羽从起兵到灭亡事情很多, 然而本纪中主要写三件事:钜鹿之战、鸿门 宴、垓下之围。作者抓住三件事,既刻画了 项羽的人物性格,也把历史事件叙述清楚。 又如《魏其武安侯列传》之灌夫使酒骂座和 东朝廷辩论。
五、精粹的语言。 《史记》的语言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雕塑感。如刘邦和项羽都 曾见过秦始皇出巡,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刘邦说: “大丈夫当如是也!”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项之言,悍而戾;刘之言,津津 不胜其歆羡矣。” 善于运用民间的口语、谚语: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李将军列传》、“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白起王剪列 传》、“当判不判,反受起乱”《春申君列传》、“一尺布, 尚可缝,一斗粟,尚可 ,兄弟二人不相容”《淮难衡山列 传》,讽刺汉武帝兄弟之间不能和睦相处。 苏辙《栾城集》:“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 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 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见乎其文,而 不自知也。” 朱熹《朱子语类》:“司马迁文雄健,意思不帖帖,有战国文 气象。”
司马迁写史记
司马迁写史记1. 引言史记是中国古代著名历史文献《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著作。
司马迁是东汉时期的史学家,他以才情过人、博学多才而闻名于世。
《史记》是司马迁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巅峰之作。
2. 编纂背景史记的编纂背景与司马迁的个人经历有关。
司马迁生于公元前145年,他出身于一个世家学术世家,自小醉心于文学历史之中。
然而,司马迁的父亲因功臣之后,遭到赐死的厄运,司马迁也因此被牵连入狱。
在监狱中,司马迁有幸结识到了另一位学问渊博的狱友董仲舒,董仲舒的知识和见识对司马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监狱中的痛苦经历使司马迁对社会现实和历史事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关心。
3. 体例与风格《史记》是一部体例严谨、内容全面、风格优美的历史著作。
它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共记载了自黄帝至西汉末年的历史,涉及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多个方面。
《史记》的风格简明流畅,句式清晰,语言凝练。
其中,《史记》的本纪部分着重记载各个君王的事迹,包括他们的政治成就、军事史、文化事业等;表部是一种编年体史书,主要是根据时间来陈述历史事件;书部则按照政治制度的顺序或以某一种重要的历史事件为主体;世家部则是以列举各个世家的兴衰历史;最后的列传部分则重点记述了一些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
4. 影响与意义《史记》对中国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史记》开创了中国正史的写作风格和体例。
它不拘泥于编年体,同时注重记述人物的思想、文化背景等,使得《史记》更加真实、生动。
其次,《史记》对后世的历史研究和文化传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作为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史书之一,《史记》成为了后世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参考之一。
同时,《史记》对后世文人的心灵文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许多文人在描述历史事件时会借鉴《史记》的写作风格和词汇。
此外,司马迁的着作更是唤起了中国古代社会底层普通百姓的历史意识。
《史记》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中国古代史书中普通百姓历史的空白,使得后世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到中国古代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状况。
从司马迁的生平看史记
从司马迁的生平看史记从司马迁的生平看史记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历史的背后都有一个有着饱含深情的记述者,比方西方人有荷马,中国人有司马迁。
在司马迁的《太史公书》中可以读出他一生的经历坎坷,跟随这一生历程再读《史记》,另有一番感悟。
一、家世从《史记》中的《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和班固的《汉书·司马迁传》可以看出,司马迁深受其父司马谈的影响,父亲临终嘱咐:“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由此可得知他们是代代相传的历史家并天文家〔在古代二者是由一人兼任的〕。
司马谈在建元、元封之间,做了太史公。
根据朱希祖先生的考证,太史公是官名,正名应该是太史令,称公者是承袭楚制,司马迁是追慕楚文化的,所以也就用楚制来称呼其父与自称了。
司马谈任职前后约三十年光景。
他重新收拾起远祖的事业,用满腔的抱负,做一个职业的历史家和星卜式的天文家,从他的《论六家要旨》可以看出他渊博的学识和敏锐而正确的眼光以及对古代学术系统性的整理,这都深深影响到了司马迁,使得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于先秦诸子百家的学问能欣赏,并能批评。
二、弱冠之年的壮游如果司马迁是个关在书斋里闭门造车的书呆子,恐怕就没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了,还好,二十岁的时候,司马迁开始了他的壮游,成就了“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
他自长安出发,先到江淮,不知道他究竟听到了多少韩信的故事成就了名篇《某某侯列传》;南上江西某某,“观禹疏某某”〔《河渠书》〕;又到浙江某某会稽山,据说禹曾在此大会诸侯,计算他们的贡赋,所以叫会稽即会计。
由浙江到了湖南九嶷山,传说就是舜的最后归宿。
顺流湘江北下到了某某,凭吊了屈原,感怀了贾谊,这些都被他写入了《屈原贾生列传》里;他沉浸于楚文化的遗泽里,继而北上到了姑苏和五湖,这里是吴王阖闾和夫差的旧地;接着就进入了儒家根据地齐鲁。
他大概在这里盘桓最久,在《孔子世家》里“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只回留之不能去云”虽然司马迁在深味邹鲁的儒风之余,观察兼及于齐,但他对齐的整个印象获得还是以后扈从封禅时的事;经历了齐鲁他来到了彭城,即今天的某某,汉初的要人大半生长于此。
司马迁与史记
悲剧人物的着力刻写与感慨。
1
3、文章技巧、风格、语言,成为 后世散文家推崇备至的范本。
4、故事情节广为流传,为后世小 说、戏曲等叙事文学提供了丰富 的创作源泉。构思情节和塑造人 物形象的手法也为小说家们效法。
1
谢谢观赏
1
3、主旨: (1)《史记》前期:总结历史、
润色鸿业;后期:发愤著书, 抒身世之叹,立不朽之言。私 人著述。
1
四、叙事艺术 1、叙事态度:文学性; 2、叙事方式: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 3、由一系列栩栩如生故事构成传记; 4、不少故事富于戏剧性; 5、运用了很多传说性的材料,在细节方
面进行虚构; 6、互见法:
1
5、成书: 《史记》的编撰,在太初元年(公
元前104年)就已经开始了。李陵 案受刑之后,司马迁入狱,出狱后, 司马迁忍辱含垢,又开始继续写 《史记》。前后经过了14年,《史 记》的写作才基本完成。
1
二、司马迁对历史与社会的理解 1、《史记》是一部批判性而非歌颂性
的著作;这些揭露与批判,并不带有 丑化的倾向,也不是单纯的否定,而 是具体可信的、体现人物的真实性格 的史实记录。从中体现出一种深刻的 怀疑和思考:
1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十篇《司马相如与 司马迁》:
发愤著书,意旨自激……恨为弄臣,寄心楮 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 《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 韵之《离骚》矣。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 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故能如茅 坤所言:“读《游侠传》即欲轻生,读屈 原、贾谊传即欲流涕,读庄周、鲁仲连传 即欲遗世,读《李广传》即欲立斗,读 《石建传》即欲俯躬,读信陵、平原君传 即欲养士”也。
名词解释司马迁与史记
名词解释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的人格风范与《史记》的思想价值,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他对世界和中国文化的认识。
自然也不会因为这种人格上的差异而把他们的作品截然分开。
因此,学习司马迁不仅是学习他的人格,更应该把他的思想当作一个整体来把握。
司马迁的生平简介。
司马迁出生于周代宗室之家,祖父司马谈在西汉建立前曾为太史令。
司马谈学识渊博,多才多艺,主要著作有《论六家要旨》、《天官书》等。
据说他用了18年时间著成一部编年史——《太史公书》,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得罪汉武帝,被施以宫刑。
但由于他发奋写作,用了19年的时间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130篇,分为12本纪、 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约52万余字。
司马迁身处历史的洪流之中,他所接受的教育和个性都使他难以超脱社会现实的束缚。
其时正值东方诸国纷争,而西方列国竞相进行战略扩张的特殊历史时期。
中华民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前途充满了坎坷。
如果司马迁继续仕宦下去,将很有可能像其他儒士那样在昏暗的政治舞台上争斗沉浮,并且随着仕宦经历的丰富,可能会成为一位保守旧道德观念的封建卫道士。
而要求司马迁独自一人背负骂名,抛弃妻子儿女,承担如此重大的责任,只怕连司马迁自己也不敢想象。
这是司马迁身处的时代及个人遭遇决定的,即使他有改革旧制的雄心,他也无法摆脱当时现实政治的桎梏。
而《史记》正是司马迁在“惧而就笔”时形成的心血结晶,也可以说是他个人的精神写照。
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司马迁在书写历史的过程中已经将自己的人格理想融入了这部历史巨著之中。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他所抱持的目标。
所以他希望人们看到他写的《史记》,能够感受到他坚忍不拔的精神,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决心。
他把自己奉献给了《史记》,同时也献给了《史记》中的历史英雄和历史事件。
这便是司马迁之于《史记》的最大意义。
司马迁是我们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见证者和参与者,而司马迁的形象却越来越模糊。
司马迁和《史记的创作》
司马迁在《史记》中表现出浓厚的大一 统思想,主张统一,反对分裂。他称赞 秦朝的统一,在《秦始皇本纪》中指出 :“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王 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争 ,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 敝。”
提倡省刑薄赋,虚心纳谏,仁厚爱民。
反对酷吏政治,《酷吏列传》:
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氏称: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斯言也 !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
赞美尧舜禅让、周公礼贤。 五帝本纪: 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
高祖本纪: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 ,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 ,战必性,攻必怪,吾不如韩信。此三 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 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 所以为我擒也。
项羽本纪: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 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身死东城 ,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 ‘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
乌江自刎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 ,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 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独 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 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 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 籍独不愧於心乎?”
司马迁少年时生活在故乡,十岁开始诵 读古文经传;二十岁时,用几年时间作 过一次远游。二十七岁时,入仕为郎中。 曾多次随汉武帝出游,后又奉命出使西 南夷。
汉书史记区别
《史记》和《汉书》的区别1、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写作司马迁(前145—前87),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在他手里完成这样一部划时代的历史著作,与当时时代和个人的经历等主客观的因素是分不开的。
首先,得益于家庭影响。
他父亲司马谈向当时天文、易学、道论的专家学习过,曾写过《论六家要旨》的论文。
司马迁深受这个学术空气浓厚家庭的熏陶,幼年时除参加部分劳动外,即开始学习当时的通行文字——隶书;武帝即位后,司马谈被任为太史令,举家迁居长安,他又学习“古文”(即秦以前的文字),向当时经学大师董仲舒学习公羊派《春秋》,向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
这些知识准备对于写作《史记》十分重要。
其次,司马迁进行了大量的录访搜集阅读考订史料的工作,对社会政治事件有亲身的体会和实感。
二十岁时有过一段漫游大江南北的壮举,在漫游中已开始注意寻访历史遗迹,搜集人物的传闻。
例如到淮阴,搜集有关韩信的传说;到沛县、丰县一带,搜集了刘邦及曹参、萧何等人的史料;到河南开封考察了夷门监侯赢供职的地方,弄清所谓夷门即大梁(今开封)的东门等等。
漫游后仕为郎中,侍从武帝巡狩、封禅,使他接触了更多的祖国山川,目睹封建王朝的礼仪典礼,还曾参加武帝亲自带头的堵黄河决口的壮举,获得写河渠书的第一手资料。
他又曾奉使西南夷,接触了西南少数民族的历史和生活,对于写作《西南夷列传》无疑起了很好的作用。
当司马谈病逝后,司马迁继任太史令,此后有条件接触“金匮石室之书”,即皇家所藏的书史及档案。
第三,时代思潮的影响。
武帝的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
儒家重视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孔子个人就在鲁史的基础上编修了《春秋》,寓议论于史事之中。
这对司马迁颇有影响,司马迁将写作《史记》与孔子作《春秋》相比。
同时,这与司马迁的要求也不无关系。
元封元年(前110年)司马谈随武帝封泰山,因病滞留洛阳,司马迁出使西南夷归来要向武帝述职。
赶到洛阳时,见到垂危父亲,父亲谆谆嘱托要他完成自己著述史书而未能完成的事业,司马迁在父亲面前作了保证。
★司马迁与《史记·管晏列传》
漫游回来以后,仕为郎中,又奉使 到过四川、云南一带。以后因侍从武帝 巡狩封禅而游历了更多的地方。他的几 次漫游,足迹几乎遍及全国,不仅搜集 了大量资料,更开拓了胸襟和眼界,丰 富了阅历,接触到各阶层人物的生活。
临终托志
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 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 史,则续吾祖矣。……余死,汝必为太史; 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自获麟以 来四百有馀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 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 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 焉,汝其念哉! ——《史记·太史公自序》
高祖常繇咸阳,纵观(喝醉酒后),观秦皇 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 也。” (《高祖本纪》)
刘邦的无赖
(刘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 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 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shì) 酒。(《高祖本纪》)
骑士曰:“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 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 常大骂,未可以儒生说也。”(《郦生 陆贾传》)
继承父亲遗志,“唯尧舜 之盛,必有典谟之篇,然 扬名于后世,冠德于百王 ”,要为汉代歌功颂德。
文学特色
为文挥洒自如,笔墨酣畅, 文章细致工整,组织严密,
带有浓郁的感情
感情冷峻
采用浅显简洁的口语,行 喜用艰深的古字,崇尚藻
文多为散体
饰,文中骈偶较多
管仲
管仲(约前723年——前645年) ,名夷吾, 字仲,春秋时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颍上(今安徽颍上县南)人。管仲少时生活 贫苦,老母在堂,为维持生计,曾与鲍叔牙 合伙经商,后从军,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 荐,为齐国上卿,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 的第一个霸主,所谓“管夷吾举于士”即缘 于此。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另 有《管子》一书传世。
司马迁人物资料简介
司马迁人物资料简介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史学家之一,他的著作《史记》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里程碑。
以下是关于司马迁的详细人物资料简介。
一、生平经历司马迁,字子长,出生于公元前145年,陕西韩城人。
他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朝的太史令,负责掌管国家的历史记录和编纂。
在父亲的熏陶下,司马迁自幼便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早年曾在全国各地游历,考察历史遗迹,收集历史资料,为日后编写《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征召司马迁为郎中令,命其陪同将军李陵出征匈奴。
在此期间,李陵兵败投降,司马迁因触怒汉武帝被判入狱。
在狱中,司马迁遭受了残酷的刑罚,包括宫刑和死刑。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而是以更加坚定的信念继续编写《史记》。
最终,他在公元前91年成功出狱,并继续担任太史令一职。
二、历史贡献1.创立纪传体通史的写作方式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以人物传记的方式记述了从黄帝时代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这种写作方式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开创了中国史学的纪传体传统。
在此之后,历代的正史、野史和地方志等都采用了这种写作方式。
2.提出以人为本的史学观司马迁在《史记》中把人作为历史的中心,以人的活动和遭遇来展现历史的进程。
他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刻画和对历史事件的描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种以人为本的史学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推崇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司马迁的学术思想注重经世致用,即关注现实问题和社会变革。
他在《史记》中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反思和总结,提出了许多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见解和建议。
这些见解和建议对于当时的政治决策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影响与评价司马迁作为中国史学的杰出代表,他的影响和评价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他的著作《史记》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里程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史学观和学术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史学发展和文化传承。
在评价司马迁时,我们应该充分肯定他的历史贡献和学术成就。
司马迁与史记史学巨著的创作与价值
司马迁与史记史学巨著的创作与价值司马迁,字子长,号千里眼,中国东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
他是中国史学史上的开山鼻祖,开创了我国史学体系中的世界范围以及史学的黄金时期。
他的代表作品《史记》被誉为中国古代史书中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历史研究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史记》的创作《史记》是司马迁创作的一部史学巨著,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司马迁受到《左传》、《春秋》等古代典籍的影响,将“纪传体”运用到史学著作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史学写作风格。
他在史料的搜集整理方面,借鉴了前人的优点,采用了多种史料,在文献的整理、书写方面融合了“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
这种独特的写作方式,使得《史记》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文学杰作,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思想价值。
二、《史记》的内容《史记》全书共130篇,分为五部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
其中,“本纪”是对历代君王的历史记载,“表”是对列传的提要,“书”是记载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世家”则是对历代诸侯的家族史的记载,“列传”则是对历代名士和英雄的传记。
每篇文章都是具有很高史料价值和思想内涵的。
“本纪”中记载了从黄帝到西汉文帝25位君王的传世,“世家”则扩大了记载的范围,详细描写了249位诸侯的家族史,而“列传”更是详尽地记载了多个史城人物的生平事迹。
通过这些记载,读者可以透过历史的长河,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三、《史记》的思想与价值司马迁作为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他在《史记》中不仅仅是记述了历史事件和人物,更重要的是他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
在《史记》中,司马迁提出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观点,强调历史的重要性,以及对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等方面的重要性。
同时,他还提出了“笔者所辨似枯骨,亦增点翼,使骸者复形容,山冈历然”的看法,强调历史的记载对后人的启迪和改变。
《史记》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述,体现了司马迁对历史的独到见解和独特理解。
简述司马迁的生平对写作《史记》的影响
艺 术 教 育227 都市家教简述司马迁的生平对写作《史记》的影响中共芒市委党校 秦方坤【摘 要】司马迁出生史学世家,少年得志,官至太史令,后因直言获罪,身受宫刑,沦为牢囚;但正当他处于人生的最低谷时,却完成了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史书撰写典范”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史记》的辉煌铸就,显然与司马迁个人的精神品质、文学修养、亲身经历等诸多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关键词】家父遗愿;直言获罪;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公元前145年或前135年~前87或前90年),西汉史学家,文学家,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后因李陵事件获罪受腐刑,出狱后的司马迁曾任中书令,完成《史记》的撰写,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开始阅读、整理史料,准备写作,到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基本完成,历时十六年,司马迁完成史学巨著《史记》。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个部分,约五十二万六千余字。
一、家庭熏陶与漫游经历司马迁生于一个史官世家,父亲司马谈是一个渊博的学者,对于天文、历史、哲学都深有研究,所著《论六家要旨》对先秦各家主要学说作了简要而独到的评论。
司马迁十岁时,随就任太史令的父亲迁居长安,以后曾师从董仲舒学习《春秋》,师从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这些都奠定了他的文学功底。
司马迁在20岁时有过漫游的经历,到过东南一带许多地方。
在会稽(今浙江绍兴)探访大禹的遗址,在长沙水滨凭吊屈原,在楚地参观春申君的宫殿,还曾游遍萧何、曹参等人故居,收集楚汉相争时这些开国功臣的逸闻轶事。
司马迁在广阔的地域留下了足迹,有机会接触到各个阶层的人物,这些交往都进一步丰富了《史记》的材料来源,加深了对历史人物的印象和理解,从而使入传的人物维妙维肖,富有生活气息。
略述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写作经过
司马迁写史记的背景简介司马迁写史记的过程发愤著史记司马迁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为太史令后开始阅读、整理史料,准备写作,到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基本完成全部写作计划,共经过十六年。
这是他用一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并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拿整个生命写成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个部分,约五十二万六千多宇。
1、力求真实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
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
司马迁早在二十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铁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开扩了眼界,扩大了胸襟。
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也就是说,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
这便高度评价了司马迁的科学态度和史记的记事翔实。
司马迁要坚持"实录"精神,就必须面对现实、记录现实,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忌讳"的问题。
可是他在给人物作传记时,并不为传统历史记载的成规所拘束,而是按照自己对历史事实的思想感情记录。
从最高的皇帝到王侯贵族,到将相大臣,再到地方长官等等,司马迁当然不会抹杀他们神奇、光彩的一面,但突出的是揭露他们的腐朽、丑恶以及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尤其揭露了汉代统治阶级的罪恶。
他虽是汉武帝的臣子,但对于他的过失,司马迁丝毫没有加以隐瞒,他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盛行的封禅祭祖、祈求神仙活动的虚妄。
在《封禅书》中,他把汉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计祈求不死之药的荒谬无聊行为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
司马迁想为封建统治者提供历史的借鉴作用,反映的是真实的历史,这是非常可贵的。
司马迁与史记中国古代史学巨著的创作与影响
司马迁与史记中国古代史学巨著的创作与影响司马迁与《史记》:中国古代史学巨著的创作与影响在中国古代历史著作中,司马迁和他的巨著《史记》占据了重要地位。
《史记》是司马迁在东汉时期所写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对中国古代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介绍司马迁与《史记》的创作过程以及其对中国古代史学的影响。
一、司马迁的生平与背景司马迁(前145年-前86年),字仲升,是西汉时期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和政治家。
他来自于一个知识家族,其父司马谈也是一位知名的史学家。
司马迁自幼聪慧,对历史学有浓厚的兴趣并得到了良好的教育。
他在青年时期已显露出写作才能,但由于家族陷入政治纷争,司马迁被迫辗转各地。
二、《史记》的创作过程司马迁在成为一名官员后,开始着手创作《史记》。
他以前人所著的史书为基础,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和亲身经历,广泛收集历史文献资料,深入调查研究。
司马迁笔耕不辍,历经数十年的时间将《史记》一书完稿。
他在创作过程中秉持了客观、真实的史学原则,不偏袒任何一方,力求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
三、《史记》的内容特点《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个部分。
其中本纪对中国历代君王进行了年代顺序编写;表则是对历代君王的年号和重大事件进行了整理;书则是对历代诸侯国的史事进行了记录;世家是对重要家族的历史进行了记载;列传则是对各个历史人物进行了传记。
通过以上五个部分的结合,司马迁完成了一部以事例为主线的历史巨著,以史为鉴,警示后人。
四、《史记》对中国古代史学的影响《史记》作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巨著,对后世的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史记》奠定了史书应以实事为本的基本原则,强调了历史的客观性,对史学史研究方法的确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史记》在文风上极具特色,司马迁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行文风格,使得整个史书既有严肃的学术性,又有通俗易懂的文艺性,使广大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历史。
此外,《史记》对于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起到了标志性的作用。
司马迁《史记》
霸 王 别 姬
一、 司马迁的生平
司马迁(前145—前87年),字子长,生于 龙门(陕西韩城县)芝川镇。 祖父司马喜,是有爵无官的五大夫。司马 迁十岁以前,“耕牧河山之阳”,十岁随 父亲司马谈移居京师长安,“年十岁则诵 古文”,向孔安国学《尚书》、向董仲舒 学习《公羊春秋》。他的一生,据王国维 《太史公行年考》推断,当是“与武帝相 始终”
《史记》的文学成就
成熟的叙事技巧 成功的人物刻画
自如的语言运用
浓郁的悲剧气氛 强烈的传奇色彩 宏伟画面意蕴深邃
《史记》的叙事艺术
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
传主地位的安排 传记次序的安排 人物合传的设立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
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
重视对因果关系的探究
• 通古今之变:通过历史的发展演变, 寻找历代王朝兴衰成败之理。司马迁 对于历史上出现的政治改革,总是采 取称赞的态度;在研究历史时,注意 历史事实的因果关系,带有朴素的辩 证法思想。 • 即探究历史的发展实况及其规律。
• 成一家之言:借写这样一部历史著作, 来表达他的某些独到的历史见解,表 达他的某些社会、政治思想。司马迁 写《史记》,窃比《春秋》寄寓理想 于其中,他的理想也是靠历史事实的 叙述来体现的。
互见法 是《史记》选择、安排材料以反映历史、
表现人物的一种方法。可分为有无互见 和详略互见。对某些人物的某些材料, 在本传中未写,在他传中写了,这是有 无互见。对某些史实和某些人物的事迹, 在一篇传中详写,在其它传中略写,这 是详略互见。采用互见法,有时是为了 避免行文的重复,有时则是为了表现人 物思想性格的多面性。
• 二、《史记》创作的动机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秦汉文学-司马迁与汉代史传散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秦汉文学-司马迁与汉代史传散文1、谈谈司马迁的家世、生平遭遇与《史记》创作的关系。
参考答案:(1)史官家世使他有一种创作史书的使命感和深厚的史官文化积淀;(2)少年的从师学习及青壮年的游历与仕宦,使他思想系统,视野开阔,知识渊博通达,为《史记》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3)其父的临终嘱托和孔子的榜样作用,激励了其创作使命感和自信心;(4)史官身份及皇家图书的便利;(5)李陵之祸对他生死观和思想感情的改变,使他对历史的认识更加深刻,感情更加枝猎激愤。
2、简述《史记》创作的目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史记》创作的目的,据司马迁自言,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寄托理想、抒发愤懑。
体例:由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体组成。
其中本纪、世家、列传是全书的主体。
五体之外,互见法和“君子曰”的评论也是《史记》重要的体例,对后世亦有重大影响。
主要内容:《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叙了自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
12本纪主要叙述帝王事迹,10表是各代的历史大事记,8书是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专史,30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70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的人物的传记。
司马迁是以史家的实录精神写作《史记》的,它如实的记录了上古到汉各阶层不同地位、不同职业人物的生平活动,内容极为丰富生动,具有鲜明的倾向性。
暴露统治阶级的丑恶面目,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这首先表现在对最高统治者帝王丑恶面目的暴露,如刘邦。
其次,是对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以利相合的丑恶行径及骄奢荒淫揭露批判,如《吕太后本纪》写刘邦死后,吕雉对争立太子的政敌戚姬及赵王如意母子残害。
再次,是对酷吏残害无辜的罪行和谀儒的丑态也进行了暴露和谴责,如王温舒、叔孙通和公孙弘是这方面得代表。
《史记》还记录了一些“明君”“贤臣”和反抗暴秦的英雄人物的事迹,歌颂了他们的历史贡献和优秀品质。
司与迁与《史记》(韩兆琦)-鲁人版《史记》教案
司与迁与《史记》(韩兆琦)-鲁人版《史记》教案引言《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被誉为中国史学史上的巨著。
该书作者司马迁先生,是汉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
《史记》共分为12卷,65篇,主要向读者介绍了自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
自从《史记》完成以来,就成为了中国历史研究领域中必不可少的参考书,也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借鉴。
本教案旨在介绍《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和其作品,同时也阐述司马迁的生平和事迹。
司马迁的生平司马迁,字子长,是汉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他出生在陈留郡圉县,是东汉时期的名门望族司马氏的后代。
自幼聪明好学,文才出众,早年也因学识渊博而得到很多名士的赞赏。
司马迁20岁的时候,他受命来到长安城,开始担任太学生的职务,学习历史和文学知识。
在这里,他结识了许多文学大师,如班固、班昭、张衡等人,也收集了大量史料和文献材料,为他后来的写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和借鉴。
不久,司马迁被选为司马昭的从事中郎,接着被任命为宫廷的侍从。
他在司马昭的庇护下,不仅有机会亲身参与了政治和军事的活动,也有机会接触到了当时的各种文化和知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司马迁的政治生涯也就和司马昭有着很深的关系。
然而,司马迁的政治追求并不顺利,他曾两次被贬谪到边疆,但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下,他仍然不断阅读和写作,并在写作中坚持对自己所认为的正义和真理的探索与表达。
他以自己的名字为冠,著作了《史记》和《太史公自序》等著名作品,并因此在文学和史学领域成为了焦点人物。
《史记》的特点《史记》是司马迁所著的中国古代史书之一,也是东汉史学史上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它通过以纪传体的方式来细致、生动地叙述中国历史的各个方面,使得该书成为中国历史学领域的经典之一。
《史记》的撰写背景和宗旨是,通过对中国历史的叙述,展示中国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这对于提高人们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心,对中国历史进行了较彻底的整理和概括,保留了历来史书的所需之处,并重新修订了问题所在。
司马迁的人生际遇和《史记》的创作
司马迁的人生际遇和《史记》的创作目录CONTENTS绪论《史记》的文学品格与历史意义司马迁其人《史记》的诞生与创作结论Part 1一、对《史记》这部巨著的尊崇和痴迷,从小就喜欢阅读历史,初中时期读完《史记》全文,对其中的人物故事,历史事件非常有兴趣,想探究《史记》产生的背后的原因。
二、《史记》这部著作让我受益匪浅,从中得到很多的启示与思考,例如描写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使我学会如何坚忍不拔,如何能够居安思危;又如描写韩信的成长历程,以及人生遭遇,使我明白一个人应该审时度势,既要有才能,同时也要学会藏势;对范蠡的描写,使我认识到人生应该要有取舍等等,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的故事,都能给自己的人生带来思考与启示。
三、希望通过这次研究,了解司马迁的人生历程,过去我们阅读《史记》,但对作者司马迁知之甚少,他为什么写这部著作,要表达什么,这也是我想深入探究的。
一、研究方法创新,为了进一步了解司马迁及《史记》相关材料,本篇论文亦向多名专家学者访谈或咨询,包括北大、南大、复旦、南开等大学历史系学者,咨询司马迁以及《史记》创作方面的相关问题,并将相关思路融入论文写作之中。
二、研究内容的创新,针对司马迁的家世、所处的时代大背景、人生重大事件等角度,深入研究司马迁的成长历程,人生历程中对其创作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剖析司马迁写出《史记》的主要因素和动因。
三、研究角度创新,通过文史互证角度,阐述新的研究内容和思想,这篇论文既可以看到历史发展的脉络,也可以看到文学价值的应用与体现,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1.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司马迁无疑是一位卓越的史学家和文学家。
他创作的《史记》对后世影响深远,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历经时代洪流的考验,仍旧闪耀着它的独特价值和光芒。
研究司马迁的人生际遇和《史记》的创作背景是了解司马迁其人和《史记》价值的一个重要途径,亦有助于今天的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借鉴《史记》中蕴含的智慧、经验和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写作有什么关系
司马迁的一生,据王国维先生《太史公行年考》推断,当是“与武帝相终始”。
关于他的生平事迹,有三点与他的写作《史记》有重要关系。
其一,司马迁的家世和家庭。
司马迁的先代都是周代的史官,父亲司马谈在汉武帝时任太史令,著有《论六家要旨》,把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之学”概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对阴阳等前五家作了分析批判,而对道家作了肯定,认为道家是兼具五家之长而无五家之短。
司马谈立志修一部记述“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的史书,并为此做了一定的史料准备,遗令司马迁完成。
司马谈死后三年,司马迁继承父职为太史令,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着手起草。
可见,司马迁的学术思想、事业理想均受到他的家庭环境和他父亲的影响。
其二,青、中年时期的漫游。
司马迁二十岁那年开始了漫游生活,广泛地访问遗闻旧事,考察各地社会状况和了解风土人情。
这就是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所说的:“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江湘。
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归后“仕为郎中”;又“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
以后又因侍从武帝巡狩、封禅,游历了更多的地方。
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司马迁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扩大了司马迁的胸襟和眼界,更重要的是使他接触到广大人民的经济生活,体会到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
这对他后来著作《史记》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其三,遭李陵之祸。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抗击匈奴,兵败投降,朝廷震惊。
司马迁认为李陵投降出于一时无奈,必将寻机报答汉朝。
正好汉武帝问他对此事的看法,他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汉武帝。
武帝以为这是替李陵游说,并借以打击贰师李广利。
司马迁就这样遭受“腐刑”。
他从“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戹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等先圣先贤的遭遇中看到了自己的出路,决心“隐忍苟活”,以完成自己著述的宏愿。
出狱后,司马迁升为中书令,名义虽比太史令为高,但是这次被摧残的记忆,时常使他“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
他的著作事业却从这里得到了更大的力量,并在《史记》若干篇幅中流露了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愤怒和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