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乡土文学奠基者

合集下载

论蹇先艾乡土小说艺术风格

论蹇先艾乡土小说艺术风格

论蹇先艾乡土小说艺术风格【摘要】蹇先艾的乡土小说,通过对贵州特殊生态景观、风土习俗、文化品格和乡土精神的描写,深刻的揭露了封建势力的黑暗腐朽与民众的麻木不仁。

蹇先艾将这个原始的、奇特的农村民风民俗生动鲜明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关键词】蹇先艾乡土小说艺术特色蹇先艾是我国新文学史上一位卓有贡献的作家,是最早反映西南边远省份历史和现实的作家。

蹇先艾的乡土小说不是单纯的“乡村小说”。

他用简朴而富有贵州地方特色的语言,叙说贵州的军阀政体,烟盐经济带来的贫穷,盐巴客的潦倒身影。

他集中描写了现代贵州各阶层,各身份地位的社会角色,这些人物在军阀统治与烟盐经济桎酷下的喜怒哀乐与生老病死,构成了20世纪上半叶贵州地方社会的景象。

蹇先艾揭示现代贵州社会的种种弊端,是对文学研究会“为人生”文学倡导的回应。

一、浓郁的乡土气息乡土气息可以说是20年代中国乡土文学作品中普遍存有的现象。

而“地方色就是地方底特色。

一处的习惯风俗不相同。

就一处有一处底特色,一处有一处底性格,即个性。

”对地方风俗的描写,也就是地方色彩的独到表现。

在《朝雾》里,作者不自觉流露出家乡田园牧歌式的景象,如《乡间的回忆》写道:“潺潺的水声,在左侧下方作响;这原是城外的小河啊!沿岸都是青草,几棵杨柳在岸的两侧拂着枝儿,不晓得伊们是乐还是悲呢?河水仍发出声音,向下流着,因水的澄清与河的浅狭,底下的碎石泥沙,都看得清楚而且明朗了。

……我从跳蹬上跑了几个来回,疲乏了,在柳荫下歇了半天,又脱了衣裤,下水摸鱼。

”这都体现了作者家乡特殊的生态景观。

他曾说过“我是山国里长大的人,我个人对于山的认识比对于海的认识多得多。

”他的作品中出现的乡土风物俯拾皆是,我们可以看到三丁拐的轿子,遍山的孩苔,冬天的桐油凌,在木马上编着草鞋的农民,……这一切对于读者是那样亲切。

他是细腻逼真的描绘着贵州高原交通闭塞的情景,如《在贵州道上》,“一踏入贵州境界,触目的都是奇异的高峰,往往三个山峰相并,仿佛笔架,……中间是一条两三尺宽的小路,恰好容得一乘轿子通过。

贵州著名作家及其作品

贵州著名作家及其作品

贵州著名作家及其作品
贵州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文学氛围浓郁的地方,拥有众多著名作家和优秀作品。

著名作家之一是郑振铎,他是贵州省作家协会主席、贵州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他的代表作《草原》、《壮年饮马》、《黔山春晓》等,展现了贵州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

另外一个著名作家是杨红樱,她是贵州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贵州省青年作家协会主席。

她的作品《向阳花》、《流浪者》、《燃烧的羊脂》等,以女性视角叙述生活,深刻揭示了社会现实。

此外,还有赵辉、田桂森、李志伟、张宇等一批优秀作家,他们的作品涵盖了小说、散文、诗歌等多个领域,反映了贵州的民俗、历史和文化。

这些作家和作品,不仅丰富了贵州的文学资源,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1 -。

乡土文学作家蹇先艾

乡土文学作家蹇先艾

这种艺 术 j 务实精 神成 为他 一 的 生追求的 日标 . . 起初蹇先艾和I学 司
创 办 新 交学 期 刊 《 火 》 由 于 经 费 爝 .
贵州偏远农村的社会风貌。 以他早 期 的代 表作之 一 《 水葬》 发表 于 (
关 注和治疗 品用 的是川黔一带 作 的方言写成 .地方色彩十分浓烈 . 气氛窒 闷 . 格调阴沉 . 表面上 文字
叙述很 平静 ,却 压抑着 愤怒 的情 感, 有着十分震撼人心 的力 量。鲁 迅先生 曾这样评 论这篇 小说 : 展 “
12 9 6年 ) 为例 : 篇小说写的是一 这 个叫骆毛的青年农民 , 因为偷 东西
而被 地人处以“ 葬” 水 的死刑 村 民们不但无人劝阻 . 反而如 同参加 盛会一样地去看热闹。 而被葬者本
海陆空 中一派忙 时届年关 , 票价高昂。拖 儿带女返 术 园。享受眷晖 , 绕膝 爹娘 。
评: 上下片写两种 年节 , 缺憾 是缺 少衔接 。 f 蓝洪荣
维普资讯
面 来 写 . — 这 新 的方 面 即 是一 些 — 边 远 省 份 乡镇 中 的 人 物 和 风 景 ”
态度 。当时已是 民国时期. 而这闭 塞 的边远 乡村的人 们却仍然 受着
原始野 蛮习俗的主宰 . 深受播弄 的
人们 不但 没想过 去改造它. 而默 反
许它. 欣赏它 , 多不过 幻想到 来 最 世另找出路 小说 揭示 出闭塞乡村 的大众蒙 昧而麻木的灵魂 . 向人们 指 出一种国民的精神病苦 . 以引起
维普资讯
行/ 回报 芽 叶香 / 山情 c 罗长柏《 沏的瞬问》
示了‘ 老远 的贵州 ’ 乡间 习俗的 的 冷酷 . 和出于这冷酷中的母性之爱 的伟大 l ’ 、' 鲁迅 在 《 中国新 文学 大系 、 说 二集序 》里评述 蹇先艾 的作品

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简介

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简介

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简介沈从文(1902-1988),男,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下面是本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沈从文简介沈从文(1902-1988),中国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

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

因此,沈从文的民族身份可以是此三个民族的任何一个,但沈从文本人却更热爱苗族,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于苗族风情的描述。

沈从文是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

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

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的婚姻家庭1930年7月张兆和沈从文在胡适的办公室第一次见面,刚见面时,胡校长大夸沈从文是天才,是中国小说家中最有希望的。

张兆和却不以为然,沈从文对张兆和的爱恋来得默然,却是一发不可收拾,写给她的情书一封接一封,延绵不绝地表达着心中的倾慕。

在1931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以做张兆和的奴隶为已任。

他说,多数人愿意仆伏在君王的脚下做奴隶,但他只愿做张兆和的奴隶。

最终打动了张兆和,于1933年9月9日在北京中央公园成婚。

新婚不久,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回故乡凤凰探望。

他在船舱里给远在北平的张兆和写信说:“我离开北平时还计划每天用半个日子写信,用半个日子写文章,谁知到了这小船上却只想为你写信,别的事全不能做”。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次政治运动打击着沈从文,使他陷入了迷狂状态,他不断念叨着“回湘西去,我要回湘西去”,张兆和无言地面对此情此景,眼泪禁不住滚滚而下。

后来,在妻子悉心的照料和药物治疗下,沈从文渐渐恢复了健康,他和妻子坚强地度过了艰辛清贫的岁月。

蹇先艾与沈从文小说创作比较

蹇先艾与沈从文小说创作比较

蹇先艾与沈从文小说创作比较作者:高天灵来源:《语文学刊》 2015年第4期高天灵(六盘水师范学院中文系,贵州六盘水553001)[摘要]蹇先艾与沈从文同是三十年代著名乡村小说作家,但蹇先艾走的是现实主义创作道路,沈从文走的是浪漫主义道路,他们的创作方法给后续的乡村小说家带来不同的影响,其创作经验和教训,值得年轻作家们深思。

[关键词]沈从文;蹇先艾;小说创作比较[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5)04-0055-03[作者简介]高天灵,女,贵州安顺人,六盘水师范学院中文系,研究方向:秘书学及新闻学。

蹇先艾作为贵州省著名的乡村小说家,曾被鲁迅先生列入三十年代乡土文学的作者。

“蹇先艾的作品是简朴的”。

[1]鲁迅先生对他的乡土小说评价较高,说他的小说“虽然简朴,或者如作者自谦的‘幼稚’,但很少文饰,也是够写出他心曲的哀愁”。

[1]从他的早期乡村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贵州乡村小说的最原初状态,以及在“文研会”旗帜下,三十年代乡土小说特色;而沈从文与蹇先艾同是京派小说家,他的老家湘西又与贵州相比邻,同是乡土小说家,他的作品却与蹇先艾乡土小说大相径庭。

他笔下的乡村小说,着力描述了湖南西部浓郁的风俗画,凸现出乡村人特有的风韵和神采,在对人生的隐忧和生命哲学的思考中,描绘出三十年代湘西乡村的生存状态。

同是乡村小说家,一个高扬现实主义旗帜,一个喷射着浪漫主义光芒,其创作影响力却有极大差距,蹇先艾在二三十年代被鲁迅评价甚高,后来却被枯枝般落寞沉默,而沈从文的乡村小说从二三十年代起就一直红红火火,建国后被批判了几十年,至今又花开遍野,比二三十年代还要吃香。

沈从文被誉为仅次于鲁迅的文学大师,成为一代名家,原因何在?让我们从他们二人的不同创作风格中去寻找答案。

一、蹇先艾乡村小说创作特色蹇先艾从事文学创作时,先学写诗,后开始小说创作,按理说他的小说创作应飘浮着清澈的诗意,但是,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在他创作的百来个短篇小说中,我们看不到多少诗意,在他引以为骄傲的乡村小说创作中,他以绝大的篇章、最深厚的感情献给了旧贵州这片贫困而苦难的土地,和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挣扎着的人们。

论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精神内蕴

论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精神内蕴
当然,乡土小说作为小说的一个流派,它的虚构性使它与其它体裁之间有一定的差别,因 此,小说中的乡土不一定能与纪实性题材中的乡土等同起来。但是,虚构的乡土的原型中必然 有作家本人故乡的影子,经过转换和移植的艺术加工,记忆中的故乡已经潜入了作者的思维, 在创作的过程中成为一个无处不在的“幽灵”。作为乡土小说,其内涵必然包括以下因素:回 忆性、民族性、乡土性,包含着对乡土风俗人情的描绘,带有一定的地域色彩。只有具备这些 特征的方可称得上是乡土小说。而那些即使反映农村的尖锐矛盾和重大斗争的小说作品,虽然 以农村社区生活为聚焦点,若没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没有乡土味,不是为了反映农村市镇的日 常生活、风土人情和社会状况,就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乡土小说。
2.概念的泛化和发展:农村题材小说 寻根小说 新乡土小说 由前所述,乡土小说具有特定的内涵,然而,在现代文学研究史上,这个概念的使用却产 生了很大的随意性,其中最明显的是与“农村题材小说”混淆:出于无意,或者由于没有深入 追究二者的区别,导致了两个概念的混用,有些论者干脆认为二者是“二而一”的。其实,二 者有很大的区别。近现代农村题材小说描写了农民从个体私有制向集体所有制转变的全过程, 这些作品可以构成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编年史。它之所以不能与乡土小说划等号,首先是 因为它不全包括地域色彩和风土人情这两个乡土小说的“灵魂”。“乡土”是靠自身积淀所成, 它是文化层面上的范畴,而“农村”则是靠外力所为,是政治意义上的概念。乡土小说的题材 都是农村、农民的,农村成为乡土小说创作的聚焦区域,而农村题材小说却并非全是乡土小说, 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乡土小说只是反映农村和农民生活题材的小说创作领域中的一个区 域。 现代中国,启蒙和救亡的两大时代主题,相互作用,此消彼长,构成现代文学的动态发展。 五四时期,以个性解放和社会革命为主题的启蒙得到知识分子的推崇,成为时代的主导,乡土 成为关注的对象。三十年代初开始,民族危机上升,救亡紧迫性和重要性凸显出来,逐渐取代 启蒙的地位。进入四十年代后,救亡已经成为时代多声部中唯一合法的进步的声音。这过程中, “乡土”逐渐变成“农村”,与此同时,乡土文学也逐渐政治化、意识形态化,逐渐演变成宽 泛的农村题材小说。 首先是民族危机的上升,大多数作家都投入到救亡洪流当中,而作家的创作也开始组织化、 制度化。作家们在题材、创作风格、指导思想方面开始与时代政治现实同步和共振。尤其是解 放区文学,承接三十年代左翼乡土文学的走向,实现了文化批判意识向阶级批判意识的转换, 乡土小说抹杀了其“乡土气息”与“地方特色”的特征,与农村题材小说合而为一了。随着时

尹珍故里,小说之乡 --看新时期正安小说创作

尹珍故里,小说之乡 --看新时期正安小说创作
本能和实现个性的 特点, 也是交织 同时
着新与旧、 真与假、 前进与停滞的 有着 辩证意味的 社会现实。 以旧时代生活为
背景的系列小说《 小城故事》 寄寓了他 ,
聊和改革者的悲 《 哀; 穷人》反思建国 以来的 历史, 折射出畸形时代以穷为荣 的荒谬价值观念, 从政治和文化的角度 对农民的命运进行反思。 王华是正安青年作家的代表,也 是当今贵州文坛风头正健的青年作家。 2005年元月, 长篇小说 《 她的 桥溪庄》 在 《 代》以头条的位置发表, 当 这是贵 州作家第一次在 《 当代》发表长篇小 说。在全国2004 年以来发表并出版的 长篇小说读者排行榜上, 桥溪庄》荣 《 居第四 《 位。 当代》的编辑这样推荐这 部小说: “ 我们向读者推荐贵州省正安
对传统人格和生命价值的 凝重思考。 在 这里, 生命似乎一钱不值, 又好像价值 连城。 因为主人公用生命捍卫的, 正是 人的 价值和尊严。小城故事》 《 将纯净隽
秀的艺术氛围 和沉郁厚重的人物情绪融 为一体, 似一幅幅水墨丹青, 堪称优美
渐稀少的人间悲悯。 ”作者用夸张、 变 形等手法,描写农村在现代化进程之 中 脱胎换骨的蜕变和阵痛,荒诞的表 层描写中蕴含着真实的本质。其主题 意象、 语境营建、 表意 式等 面, 受
具现代小说的意味……创作活跃并取得
成绩的还有雷霖、 陈南水、 王农等一批
青年作者。 正安小说创作的实绩引起文坛的 关注, 山花》 《 《 、 青春》杂志以专辑的
形式推出正安小说, 省市文联多次为 正安作家召开作品讨论会 正安县委、
县政府2006年初出资20万元设立 “ 尹 珍文学奖” ,为正安小说创作呐喊造 势。 尹珍故里, “ 小说之乡” 概括出正 , 安蕴藉丰厚的历史文化与生机盎然的 文学现状,也给正安的小说作者们平

欢阳黔森:执著于黔地乡土的“歌者”

欢阳黔森:执著于黔地乡土的“歌者”

山里 山外贵州人
得 到满意和快 乐 ,而 一千元做慈 善 ,
更 容易让 自己获得快 乐并且体 会到 自 身存在 的价值 。” 他对吃和 穿 ,没有特别 的讲究 。
成名后 的这几 年 ,来 自生活 中诸多 的
诱惑 ,欧阳黔森 都一 一拒绝 。曾经有 个北京 投资商 专程 到贵 阳请他吃 饭 , 连续 约 了6 他都 婉 拒 ,最 后 一次 实 次 在不能 再推掉 了 ,欧 阳黔森才答 应前 去赴约 。 “ 一顿 饭花费 了三万块 ,我 对那投 资商说 ,这笔钱 还不如捐 给慈 善基金 会 ,那次 吃完这 顿奢侈 的饭 , 心情沉 重,我是真的快乐不起来啊 ! ”
知感悟 的升华 ,他 的文学创作 进入了
写剧本对小说家是一种考验 ,

个小 高潮 。诗歌 、散文 、小 说等作
论 研究剧本 ,然后修改 。在时 间紧 、
在这 样的考验 和挑战下 ,主旋律 影视
要 赢得观 众 ,欧阳黔森 的 “ 答卷 ”成 绩 不错 ,但 “ 秘籍 ”很 简单 。他说 :
正 如 欧 阳黔 森 所 说 : “ 州 文 贵 学 、文化 发展相对全 国发达地 区是落
家协 会第六次代 表大会 上 ,欧 阳黔 森
当 贵 1 - NF第 0 代 州l 1 1 " 3期 2  ̄O O

) )短 信 近日 “ ) , 贵州山区 希望工 程基金”获省道德模范 峰捐赠1【万元。 颜昌 0( ) 】
曾发公 函至贵州 省委宣传部 高度赞 扬 他为 《 关漫道 》l,完成拍 摄所做 雄 I t l j  ̄ 的工 作 ,称 “ 阳 黔 森 同 志 以他 娴 欧 熟 、丰富的写作 经验和厚 实的党 史 、 军史 知识 ,与导 演精诚合 作 ,顺利 完

贵州历史名人介绍

贵州历史名人介绍

贵州历史名人介绍贵州是中国优秀的历史名人辈出之地。

他们在各个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不仅深刻影响了贵州的历史进程,也对整个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下是我对贵州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的简要介绍:赵守真(1842-1889):赵守真,字趄公,贵州京山(现属贵阳市)人。

他是中国近代军事家、革命家以及包括光复会在内的救国组织的创立者之一。

赵守真通过领导农民起义和与内外革命力量合作,为晚清政府的腐败和外国侵略提供了有力的反抗。

他的确立地位在贵州民间尤其举足轻重,被后来的贵州人称为“赵林庄”,并成为了革命的象征之一。

黄继光(1930-1952):黄继光,是贵州省毕节地区大方县人。

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战士,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

1952 年2月26日,黄继光立下民兵连见义勇为,轰动一时,被评为英雄烈士,并获得了党和国家的嘉奖。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黄继光被誉为“廉颇卫青之后,风云再起抓军头”。

杨三姐(1368-1432):杨三姐,又名杨玉环,出生于今贵州省凯里市黄平县。

她是著名的风景名胜黄果树瀑布的发现者之一。

据传说,杨三姐为了寻找水源,在山林中穿行,最终发现了黄果树瀑布。

她的勇气和决心使得贵州的旅游业得到了显著的发展,黄果树瀑布也成为了贵州的标志性景点之一。

唐仕先(1599-1653):唐仕先,字金布,是明代晚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散文家,他在贵州的历史地位至关重要。

唐仕先在历史上被誉为“地方政权的奠基人”。

他通过坚定的军事行动和政治手段,成功地建立了贵州土司政权,并推动贵州的稳定和发展。

他的努力为贵州民族团结和社会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邓炳昌(1896-1979):邓炳昌,贵州省清镇市人,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他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工作,在贵州地区推动了党的扩大和壮大。

邓炳昌还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的一位重要军事指挥官,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上只是贵州历史上一部分著名人物的简单介绍,贵州还有许多其他杰出的人物未能一一列举。

论蹇先艾酒家中的边地女性形象

论蹇先艾酒家中的边地女性形象

论蹇先艾《酒家》中的边地女性形象摘要:在蹇先艾众多小说集中,《酒家》是倍受称赞的一个。

《酒家》中作者塑造了众多小人物形象,这些人或是来自西南边地小镇中的小商小贩,或是来自西南边地乡村里的苦力人,其中有一类人引起了笔者的关注,这便是来自西南边地的女性。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讨论小说集中的边地女性形象:首先,我们将列出蹇先艾书写边地小说以及边地女性的原因;其次,我们将讨论小说集中边地女性的类型;最后,我们将探讨作者塑造边地女性的审美价值和时代意义。

关键词:蹇先艾、《酒家》、边地小说、女性形象。

蹇先艾,我相信当代文学史上的任何人都知道这个名字,作为贵州西南唯一现代作家,他是贵州送给中国的礼物。

首先,蹇先艾选择边地材料作为小说的主题,无论是从社会制度的最自然的角度看,还是从人物个性心理学的角度看,这都反映了贵州地方文化的痕迹,深深的将贵州自然和社会的历史和文化形象反映在小说中,利用当地资源创作文学作品,反映了边地的色彩和地理文化对文学的主导影响。

其次,边缘文化地位丰富了山区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地域文化改变了作家的审美取向,从而使蹇先艾的笔下诞生了各种各样丰富的人物形象,基于此,本文对蹇先艾所描述的边地女性形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一蹇先艾书写边地小说及边地女性的原因(一)蹇先艾书写边地小说的原因众所周知,蹇先艾是我国贵州乡土文学“无可置疑”的优秀奠基者,他的小说有着独特的山地特色。

一方面,他以贵州原始生态山地景观为背景,展现了贵州的神秘之美,为人类创造了一个独特而另类的生存环境,揭示了丰富的地理和文化内涵。

另一方面,他展示了贫困的真实写照。

老贵州的落后与野蛮,通过描写贵州的“野蛮”人口,表达了他对家乡“落后思想问题”及“封建不平等思想”的批判和对家乡人民无知的心痛,并且以对家乡的实际关怀而结束。

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他审视国家落后的习俗和现实时,他感到窒息、悲伤甚至愤怒,基于这样“鲜明”的情绪之下,他对自己的文化表现出深刻的思考和强烈的文化批评,所以说,他的乡土小说可以看作是贵州近代社会文化史的形象化的“抗争”过程。

关于贵州的文学作品

关于贵州的文学作品

关于贵州的文学作品,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1. 何士光的作品《草青青》:这部作品是贵州本土作家何士光创作的小说,以其对农村生活细腻入微的描绘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受到读者好评。

2. 李宽定的《良家妇女》:李宽定作为贵州著名作家,其作品《良家妇女》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下中国社会特别是贵州地区女性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

3. 肖江虹的《百鸟朝凤》:这是一部荣获多项文学奖项的小说,通过对乡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艺术再现,展现了贵州地区的风土人情以及在时代变迁中的文化坚守。

4. 欧阳黔森的《白多黑少》和《莫道君行早》:欧阳黔森是当代知名作家,他的作品既有对现实生活的深入剖析,也有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

其中,《莫道君行早》还曾参与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评选。

5. 其他如冉正万的《奔命》、《纸房》,以及罗逢春、隆莺舞、田兴家等新一代青年作家的作品,均体现了贵州文学界丰富多元的发展态势。

6.小说:贵州的小说作家有很多,包括欧阳黔森、王华、冉正万、唐玉林、张麟等。

他们的作品如《大娄山》《雄关漫道》《奢香夫人》《沧桑三部曲》《大渡魂》等,都是以贵州为背景,展现贵州的风土人情和历史变迁。

7.诗歌:贵州的诗歌也有很多,如叶辛的《五姐妹》、肖仁福的《李鸿章》、徐必常的《百年诗篇》等。

这些诗歌或描绘贵州的自然风光,或抒发作者的情感,或反映社会的变迁。

8.报告文学:贵州的报告文学也很有特色,如《江山如此多娇》《乡场上下》等。

这些作品以纪实的手法,记录了贵州的历史事件和社会现实,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此外,在首届贵州省文学奖中,有多个优秀作品得到表彰,这些作品反映了近年来贵州文学创作的繁荣景象,进一步提升了贵州文学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

同时,随着更多新锐作家崭露头角,贵州文学的新作品不断涌现,展现出勃勃生机。

贵州新一代乡土文学的叙事艺术——冉正万中短篇小说创作浅论

贵州新一代乡土文学的叙事艺术——冉正万中短篇小说创作浅论
形, 成 为他 文学 世 界里 重要 的 虚构 地点 。从 1 9 9 6 年 开 始发 表作 品至今 , 冉正 万 的创作 呈现 上升 的趋 势 : 作 品
《 奔命》 获贵州省首届政府文艺奖二等奖 、 贵州省第四届新长征文艺创作一等奖 , 《 乡村话语》 获贵州省第五 届新长征 文艺创作一等奖 , 中篇小说《 爸老师》 改编成电影剧本。而在 2 0 1 0 年9 月, 《 树上 的眼睛》 入 围第五
接 受者 的疏离 与 隔膜 。 在“ 冉 姓坝 ” 的 系列小 说 里 , 冉正 万 更 多运 用 了第 j人 称 的叙 述 视 角 , 在 五 篇 重要 的 中短 篇 里就 有 四篇
采 用 了第三 人称 。在 第 j人 称 的叙事 视角 里 , 作者 描绘 了一 幅 幅农村 画 面 , 或 像 素描 , 或像 水 彩 , 或像国画, 在这 种 全知 全 能 的视 角 中 , 冉 正万 以一 种客 观 、 冷静 的笔法述 说 着 乡村 的故事 , 这 种叙 述使 得叙 述 者大 于人
在第三人称的叙事视角里作者描绘了一幅幅农村画面或像素描或像水彩或像国画在这种全知全能的视角中冉正万以一种客观冷静的笔法述说着乡村的故事这种叙述使得叙述者大于人物就像冉正万自己在创作谈皇帝与r鬟中言及的写作时我就是皇帝笔下的人物就是芸芸众生人物塑造取决于作家的有意而为之人物命运是被作家预先掌控的
贵 州新 一代 乡 土文学 的叙 事艺 术
系列 小说 。在 对 乡土 文 学 的传 承 与创 新 中 , 赋 予 了文 本新 的视 角 。通过 独 特 的 乡土 叙 事 艺术 来表达 对农 村 、 农 民的 深切 关怀 以及 对故 乡与祖 国的深 沉热 爱 。 关键 词 : 冉正万 叙 事 艺术 乡土情 怀
中图分 类号 : I 2 0 6 . 7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0 — 8 1 1 7 - 1 2 1

陈忠实与中国乡土文学的真实之声

陈忠实与中国乡土文学的真实之声

陈忠实与中国乡土文学的真实之声陈忠实,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也是中国乡土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以真实、生动的描写风格著称,深受读者喜爱。

陈忠实的作品中透露出了中国乡土文学的真实之声,让人们对乡村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陈忠实的作品主要以乡村为背景,以农民为主要人物形象。

他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农村的生活面貌和人民的内心世界。

在他的小说《白鹿原》中,他以白鹿村为舞台,通过对几代人的命运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命运与白鹿村的历史紧密相连,使整个故事更具有感染力和代表性。

陈忠实的作品不仅仅是对农村生活的描写,更是对人性的深入思考。

他通过对农民的生活和思想的描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在他的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非常细腻,他们有着各自的梦想、欲望和矛盾。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陈忠实让读者深入思考人性的本质,以及在特定社会环境下人性的表现和变化。

陈忠实的作品中也融入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回溯。

他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描写和借鉴,让作品更具有深度和内涵。

在他的小说中,常常出现一些古老的传统习俗和文化符号。

这些文化元素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现代社会的反思。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运用,陈忠实的作品更具有历史感和文化底蕴,让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陈忠实的作品中还融入了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他通过对农村社会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农村的现实问题和困境。

他对农民的生活条件、教育问题、土地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探讨。

通过他的作品,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农村的现状和农民的生活状况,也可以思考如何改善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条件。

陈忠实的作品不仅仅是对中国乡土文学的贡献,更是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的作品以其真实、生动的描写风格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认可。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对农村生活的描写,更是对人性、传统文化和现实问题的思考。

通过他的作品,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乡村的真实面貌,也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陶渊明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记载原文

陶渊明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记载原文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记载原文陶渊明,一个名垂千古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农学家。

他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誉为“桃花源的先驱”、“乡土文学的奠基者”,更因为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坚持而成为后人传颂不衰的典范。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一文中写到:“夫且吾家居陋,又无田甲,作牛马,难得五斗米折腰之人”。

这句话表达了他不愿意为了五斗米折腰的决心。

陶渊明不愿意向权势低头,不愿意与世俗妥协,更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他选择了远离尘世的生活,追随内心的真理,坚守道义和原则,充分展现了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品格和风范。

对于陶渊明的这种品格和风范,让我深感钦佩和敬仰。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个真正的文人应有的风骨和操守。

他不随波逐流,不因循守旧,而是勇敢地选择了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和启迪了后人。

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候我们会面临道德和利益的选择,陶渊明的坚守让我明白了做一个有原则、有底线的人是多么重要。

而且,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境界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追求真理、坚守信念才是一个人应该追求的价值。

在当今社会,我们可以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品格中汲取很多的力量和智慧。

当面临诱惑和困难时,我们可以向陶渊明一样,守住最初的梦想,不轻易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我们应该用自己的行动去证明自己的价值和信念,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担当的人。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和警示。

我们应该学习陶渊明的品德和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勇敢地面对人生的选择和抉择。

只有在坚守初心和理想的道路上,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归宿,收获真正的意义和快乐。

希望我们能够在不断学习和进步的道路上,不断汲取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智慧和力量,走出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

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精神,一直是后人传颂不衰的典范。

他的坚守和品德给了我们很多的启发和警示,让我们明白了做一个有原则、有底线的人是多么重要。

百年蹇先艾

百年蹇先艾

百年蹇先艾
佚名
【期刊名称】《当代贵州》
【年(卷),期】2007(000)001
【摘要】@@ 蹇先艾,(1906-1994)贵州遵义人,被鲁迅先生赞誉为我国乡土文学代表,代表作有小说集《朝雾》、《一位英雄》、《还乡集》、《踌躇集》、《酒家》、《乡间的悲剧》、《盐的故事》、《幸福》,散文集《城下集》、《离散集》、《乡谈集》.
【总页数】1页(P48)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乡土贵州的呈现与守望——蹇先艾乡土小说研究 [J], 龙丽萍
2.天高皇帝远:蹇先艾《水葬》新解 [J], 汤伟丽
3.民俗学视野下蹇先艾乡土小说的写作特色探究 [J], 陈都
4.论蹇先艾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J], 章书
5.走出去与沉下来:黔籍作家的轨迹和沉浮——以蹇先艾、寿生和石果为中心的考察 [J], 颜同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贵州走向世界第一人——黎庶昌

贵州走向世界第一人——黎庶昌

作者: 黄江玲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F0002-F0002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4期
主题词: 贵州 世界 文化现象 遵义县 沙滩 学术史 学者
摘要:黎庶昌(1837-1898年),字莼斋,贵州遵义县人,近代杰出的外务活动家,著名散文家和学者。

居住其沙滩故居附近的郑珍,是庶昌的姑表兄,近邻莫友芝,是庶昌的姐夫。

黎、郑、莫三家互为姻娅、互为师友,切磋学问,交流诗艺。

在晚清近百年间,三家涌现了几十位诗文家和学者。

这种地域文化现象,后来被称作“沙滩文化”。

郑珍、莫友芝和黎庶昌成为“沙滩文化”的杰出代表,在全国文学史、学术史上均占有一席之地。

乡土小说与符号作家一贵州正安作家王农小说的乡土情结探微

乡土小说与符号作家一贵州正安作家王农小说的乡土情结探微

乡土小说与符号作家一贵州正安作家王农小说的乡土情结探微乡土小说与符号作家一贵州正安作家王农小说的乡土情结探微孙建芳【摘要】黔北作家群落浓郁的乡土情结具有强烈的辐射性和扩张性,成就了一大批声名卓著的作家,创作了一系列较有影响的作品。

凝聚着一代代新老作家心血和汗水的“正安小说现象”令人瞩目,众多文学青年脱颖而出。

作为他们中的一员,王农的中短篇小说以“乡土”见长。

但对王农来说,要“在作品之外代表着某种精神气质”,以一名“符号作家”的身份代言黔北乡土文学,还前路遥遥,任重道远。

【关键词】情结王农乡土小说符号作家没有征得作者同意,不知是否该把王农定义为一个“乡土作家”。

对于一个风头正健、又值盛年的作家来说,这个“头衔”既不“先锋”又不“新锐”,因此也就不足为惜,不值为誉。

在文学创作标新立异,文化快餐推陈出新的今天,花样百出的“现代”、“后现代”才是时尚,才受热捧。

“乡土”似乎显得越来越“陈旧”和“落伍”,也越来越远离文坛“正统”的“霸主”地位。

因为这意味着作者的“不潮”和“老土”,也意味着作品没有“华丽叙事”,没有“文本实验”,没有“语言嫁接”,没有让人头晕目眩的“魔幻”、“超验”、“黑色”与“荒诞”。

这似乎很遗憾。

毕竟,艺术贵在创新,贵在超越。

作为一个同样“不潮”和“老土”的读者,也作为一个本土的理论工作者,笔者对“正安作家”和“正安小说”一直颇为关注。

从石定、赵进争、赵剑平、罗遵义到王华、王农、雷霖、杨韬,从《公路从门前过》、《悠悠岁月情》、《困豹》、《小镇风月》到《桥溪庄》、《神鹰》、《冬苗》、《沧海蝴蝶》,这些新老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几乎无一例外地“力求写出我们黔北的风味来”。

以多年的阅读经验审视,笔者认为王农作品的乡土味儿始终很浓,至少他的中短篇小说是如此,如《神鹰》、《鸟叫》、《赤足走过田野》、《苦涩的古泉水》、《太羊镇旧事》,以及小小说《祖婆的眼睛》、《母鹿》等,字里行间弥漫着一股浓浓的“黔北韵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乡土文学的奠基者摘要蹇先艾是鲁迅肯定的乡土文学作家。

本文从书写“乡愁”的角度评述蹇先艾的乡土文学创作,认为蹇先艾是贵州乡土文学的奠基者。

关键词:蹇先艾乡愁贵州乡土文学奠基者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老远的贵州”,“心曲的哀愁”,“隐现着乡愁”,是鲁迅对蹇先艾小说的评价,我们可以将之作为蹇先艾小说创作的关键词来看待。

“老远的贵州”,是蹇先艾心灵的故乡,是他描写的对象。

“老远”,既是蹇先艾侨寓北京与家乡的心灵距离,也是读者乃至鲁迅对“天高皇帝远”的遥远贵州的印象,以及他们对蹇先艾小说文本解读贵州的期待。

“老远的贵州”,既是客观的现实存在,也是主观的心灵印象。

“心曲的哀愁”,是蹇先艾小说的基调和主观视角,是典型化的“一个人的贵州”。

“老远的贵州”,“心曲的哀愁”,都统一在“隐现着乡愁”之下。

因此,“乡愁”成为蹇先艾小说的中心词,它与“老远的贵州”、“心曲的哀愁”结合起来,共同组成蹇先艾小说的艺术世界。

一乡愁之一:“美妙的海市蜃楼”现代文学的许多著名作家都以对封建大家庭的叛逆著称。

但是,所谓“封建大家庭”并不能一概而论,它产生罪恶也孕育温馨,滋生土豪劣绅也培养社会贤达,是旧思想的阵地也是新思想的前沿。

许多仁人志士都出自世纪之交的大家庭,这些大家庭所具有的经济实力,使他们具备接受新思想的物质条件;所承继的诗礼传家传统,所因袭的封建礼教思想,使他们在接受新思想熏陶的同时又因袭历史的重负,思想在新与旧之间挣扎。

蹇先艾也出自封建大家庭,他承认封建大家庭的背景,也描写大家庭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

但是在他的思想深处,大家庭留下的是美好的回忆,是不可再现的“美妙的海市蜃楼”。

深秋的午后,“我”和姊姊躲着父母,偷偷划着小船,“池上依稀几片绿藻残荷,点点浮萍随流水飘去……”母亲知道了没有责怪我们,反而用银片糕来犒劳我们。

(《秋天》)“黄昏后,灰色的天空飘着鹅毛大雪,轻风在小巷中徘徊。

”“我”倚立窗前,苦苦地等待琴妹的到来。

(《雪暮》)两篇小说写于1925年,此时作者19岁,正在念北师大附中。

由于父母相继去世,经济拮据。

于是,他回想着在家乡的美好日子,回想着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作品洋溢的青春气息,表达的美好情愫,充盈的母子之情、姐弟之情,描绘出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图画。

将旧家庭描写成“美妙的海市蜃楼”的作品,在新文学中并不多见,我们可以从以下背景中了解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蹇先艾的家,近可俯瞰湘江,远能眺望凤凰山,周围是一片蓊郁的树林。

父亲蹇仲常是前清举人,是遵义颇有名气的文士和开明绅士,曾任四川越隽、涪陵、松潘等地的知县。

蹇仲常非常喜欢蹇先艾,指导他读古文,教他联句做诗,也让他阅读《鲁宾逊飘流记》、《黑奴吁天录》等翻译小说,《崇实报》、《欧战画报》等现代报刊。

也是蹇仲常,于1919年亲自送13岁的儿子蹇先艾到北京求学,返乡途中重病身亡。

在《老仆人的故事》中,作者进一步描写大家庭的和睦氛围和父亲仁爱的形象:在家里呆了几十年的仆人林富要回老家,“我”和姐姐、弟弟死活不让他走。

父亲挽留老林:“你尽管拿我的孩子当自己的看待”,“养你到百年,我们总可以办得到的”。

林富的原型是蹇先艾家的老仆人,父母与兄弟姐妹都没有将他当作下人看待,仆人将主人家作为自己的家,蹇先艾家中的民主空气可见一斑。

在《子澜君》中,作者笔下的父亲形象更加完整。

父亲退休后回地方做乡绅享清福,他为人豪爽正派,文章中常有愤世的感想,嘴上的嘲讽更不足为奇。

于是,与同为乡绅的伯峦有了很多芥蒂,两位老人常常怒目相对。

父亲送“我”到北平念书,返乡时病逝途中。

伯峦一解心中块垒,痛哭于父亲墓前:“从此地方上没有这豪爽正派的人了。

”以上小说都有蹇先艾童年生活的蛛丝马迹,都以作者的父亲为原型。

由这样一位仁爱慈祥、正派豪爽、长于诗文、具有民主思想的父亲为家长,其营建的家庭氛围当然就其乐融融,孤身一人奔波在北京的作者当然将儿时的日子看成是“美妙的海市蜃楼”了。

二乡愁之二:“陷落在泥淖中的老人、女人和穷人”蹇先艾的两篇代表作《水葬》和《在贵州道上》是写农村题材、关注下层人民生活的,这类作品在蹇先艾创作中分量最重、影响最大,这也是鲁迅将蹇先艾列在乡土文学作家之首来评述的原因。

二十岁以前,蹇先艾基本上沉溺于个人的小圈子,写身边的人和事,抒发思乡之愁,作品显得轻飘、感伤、幼稚。

1926年发表《水葬》之后,特别是1928年回乡居住三个月后,蹇先艾看到,“到处都遇见陷落在泥淖中的老人、女人和穷人。

他们的苦脸深刻地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了”。

于是,作者的乡愁跳出了狭小的圈子,将关注的目光聚集在“陷落在泥淖中的老人、女人和穷人”身上,塑造出轿夫、挑夫、马夫、草药客、小偷、乞丐、农妇、妓女、补衣妇等人物形象,构成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之交贵州底层人物的形象画卷。

《在贵州道上》、《赶驮马的老人》、《盐巴客》等小说表现贵州贫民的一种生存方式。

贵州不通公路,主要靠崎岖的山道与外界联系,由此产生轿夫、挑夫、马夫、盐巴客等职业。

他们凭借体力挣钱养家糊口,也由于走南闯北,见多识广,性格上不免油滑,沾染不少不良习气。

特别是贵州流行的大烟,成为他们解乏的良药。

轿夫赵长顺抬轿赚钱抽烟,借钱为了抽烟,卖老婆也为抽烟,鸦片使他失去了良知,最后被当作土匪吃了枪子(《在贵州道上》)。

原先,“我”厌恶用“打杵”支撑着背篼拦道休息的盐巴客,甚至将他们与土匪联系起来。

当在客栈看到被军阀推下山崖跌断了腿的“盐巴客”在无助地呻吟时,“我”深深地忏悔着对他们的误会(《盐巴客》)。

赶驮马的老人因为年纪大了,马有残疾,无人雇用,因此宁愿被军阀拉去驮子弹讨口饭吃(《赶驮马的老人》)。

挣扎在贫困线上的民众,总想获得生存的一席之地。

但是,军阀统治下的贵州,又能为他们提供怎样的生存条件呢?草药贩子朱二的妻子和两个孩子都患病,全家人吃饭、治病全靠朱二的草药摊子。

但是,县衙门禁止买卖草药,朱二一家生活难以为继(《踌躇》)。

抽蚕丝和补衣服是屠大娘的“生路”,但是洋丝占据市场,剿丝作坊纷纷倒闭,军晌常常拖欠,补衣服的佣金不能兑现。

屠大娘的“生路”究竟在哪里呢?安癞壳的妻子被土匪抓走,他迫于生计卖了女儿,最后沦为乞丐。

(《安癞壳》)《水葬》的主人公是小偷骆毛。

在他被押去“水葬”的途中,桐村百姓里三层外三层地跟着看热闹。

实际上,骆毛和桐村群众就是鲁迅所憎恶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形象,他们表现出贫穷落后所造成的精神的滞重麻木,突出了思想革命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受鲁迅《故乡》等小说影响而形成的乡土文学作家们,受到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滋养,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和表现中国农民的现状和命运。

作为乡土文学作家的蹇先艾也概莫能外。

三乡愁之三:军阀统治下“疮痍满目的旧贵州”1918年到1935年,贵州是军阀统治时期。

兴义系军阀张春普、袁祖铭,滇军张谷成、胡若愚、徐为光、欧永昌,桐梓系军阀周西成、毛光翔、王家烈等,各领贵州三五年,像走马灯一样轮换执掌权政。

贵州军阀具有依附性和掠夺性两个突出的特点。

蹇先艾没有宏观地表现贵州军阀的依附性和掠夺性,没有正面地描写你争我夺的军阀战争。

而是通过日常生活事件,表现军阀之间的争权夺利给百姓造成的深重灾难。

同时以人道主义的眼光,审视这一严峻现实,在一系列文学形象中寄予缕缕乡愁。

酒家女招弟即将嫁给巴团长当姨太太,在小镇传为美谈。

而苦苦恋着招弟的青年褚梦陶,为了阻止这一荒唐婚事,在军阀的枪口下死于非命(《酒家》)。

吕芳的表嫂为了讨好当军阀参谋的丈夫,竟然助纣为虐,帮助丈夫娶吕芳为姨太太(《一幕悲剧》)。

盐商臧老板娶了怀着身孕的吕团长的姘头桂花,还当宝贝一样地宠着,并依仗桂花和吕团长的关系,抬高盐价,制造盐荒,排除异己(《盐灾》)。

马克思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在当时军阀主政的贵州,军阀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民众惟有服从军阀的权威。

蹇先艾从意识形态和社会心理的角度,揭示出军阀势力所形成的荒唐社会现象,以及军阀统治给人们造成的心理伤害。

蹇先艾描写了“陷落在泥淖中的老人、女人和穷人”,也刻画了军阀统治下无助的乡绅、僧人和士兵。

乡绅黎正宣期望烟土生意赚来大钱,却因军阀与土匪的勾结使他的生意血本无归。

(《乡绅》)赫赫有名的绅士凌鼎章在与军阀厉队长的斗法中占不了丁点上风,凭他的声望却保护不了自己的干女儿海棠和她的戏班。

(《山城的风波》)军阀战争中,佛门圣地也惨遭践踏,法明和尚出于尊严也迫于贫困上吊自杀。

(《两个不幸的人》)军阀队伍中的士兵也处于被欺压的境地。

新入伍的汪贵领不到军晌,因偷窃被洋人打得鼻青脸肿。

(《胜仗》)军阀统治是近代贵州的痼疾和毒瘤,军阀统治的灾难无孔不入,使本来就贫穷落后的贵州雪上加霜。

在表现下层人民苦难生活的基础上,蹇先艾将笔触伸向社会各个阶层,从意识形态与社会心理的角度全方位地展示军阀带来的深重灾难,寄予他对故乡人民的深切同情。

四贵州乡土文学的奠基人贵州新文学主要表现为乡土文学,蹇先艾是贵州乡土文学的奠基人。

在鲁迅、茅盾等人的影响下,蹇先艾乡土题材小说的创作由幼稚走向成熟,乡土文学观由朦胧而逐渐清晰。

有了明确的乡土文学观念,乡土文学创作逐渐走向成熟,写下了《水葬》、《在贵州道上》等优秀作品。

他在《我所理解的“乡土文学”》等文章中,概括了解放前乡土文学的特征:揭露旧社会的怪现状,抨击、嘲讽反动统治者,同情劳动人民;表现习俗风光,人物语言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他认为,乡土文学是发展变化的,是遍及全国的。

蹇先艾在创作中实现了他的主张。

不管是表现乡愁,还是再现军阀黑暗统治,无论是描写自然景物,还是刻画贫穷百姓形象,他都将黔北乡土作为小说的生活场景,都努力通过人物命运、人物语言、乡风民俗表现地域文化特征。

乡土色彩见于作品的山川景物、社会环境,也见于风俗民情、人物语言。

《贵州道上》对险峻的贵州山道的描写,《谜》中对黔北旷野月夜的刻画,《蒙渡》表现的山区的蒙蒙细雨,《水葬》渲染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的社会环境,《酒家》、《盐灾》表现军阀战乱带给民众的灾难,给我们展示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黔北的自然形态和社会风貌。

小说中有许多具有黔北风味的描写,如三丁拐的轿子、滑杆、竹节叶子烟竿、夹笋壳子斗笠、布鞋上套草鞋的大脚农妇……对山区民众的气质、心态更是刻画得细致入微。

蹇先艾善于运用方言俗语,“归一”、“戏毛”、“虚飘飘的”、“车来车去”、“尔妈”等俗语,强化了作品的乡土特性。

贵州新文学,特别是贵州乡土文学,与蹇先艾的名字密切相关。

蹇先艾关于乡土文学的创作实践与理论主张,深刻地影响了贵州作家的创作,对贵州乡土文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当之无愧地成为贵州乡土文学的奠基人。

参考文献:[1] 蹇先艾:《蹇先艾文集》(第一卷),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