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新闻学考研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课件

合集下载

005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五讲PPT课件

005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五讲PPT课件
• 1898年8月9日,康有为在上光绪帝《恭谢天恩条陈办报事宜折》时 附带上了《请定中国报律折》,提出制定报律问题:
• “臣查西国律例中,皆有报律一门,可否由臣将其书译出,凡报单中所 载,如何为合例,如何为不合例,酌采外国通行之法,参以中国情形, 定为中国报律。缮写进呈御览,审定后,即遵依办理。”
第11页/共49页
四、维新运动的失败与维新 派报刊的历史贡献
2,维新派报刊的历史贡献
1,思想政治贡献
启超夙不喜桐城派古文,幼 年为文,学晚汉、魏、晋,颇尚 矜炼,至是自解放,务为平易畅 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 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 号新文体。老辈则痛恨,诋为野 狐。然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 感情,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 景
第二节 清末新闻法制的建 设与第二次国人办报高 潮
二、民族报业的复苏与第二次 国人办报高潮的出现
1,民族报业的复苏 (2)革命派报刊的出现 1902 年 12 月 9 日 , 资 产 阶 级
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 报刊《大陆》在上海创刊。 《 苏 报 》 ( 1896 年 创 刊 ) 在 1902 年 后 也 开 始 转 向 革 命 立 场 , 并 逐 步 发 展 成 为 资第产17页/共49页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 景
第一节 维新变法 运动与第一次 国人办报高潮
四、维新运动的失 败与维新派报刊 的历史贡献
1,维新运动的失败
1898年9月,慈禧太
后再出“训政”,
维新变法运动失败,
第一次国人办报高
潮嘎然中止。
第12页/共49页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 景
第一节 维新变法运动与 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二章课件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二章课件

《申报》的经营理念: 1、市场志向的受众观 首先,实施“以读者为中心”的办报理念 其次,《申报》在内容上作了很多的改进 (1)对言论的重视。 (2)重视新闻,对社会新闻进行革新。 (3)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 2、低价策略 3、发行策略 4、多元化经营策略
早期的《申报》
《申报》聘请华人赵毅如为买办,主笔政者也均 为华人,这在外国人所办的报刊中是第一家。 内容大致上有:本馆告白、本馆条例、论说序文 本阜新闻、外阜新闻,广告及货物价格表、船期 并开设文艺栏目
三、鸦片战争前传教士创办的其他中文报刊
《特选撮要每月纪传》 1823年7月 巴达维亚 月刊
内容为宗教、时事、历史及杂俎 该刊实际是《察世俗每 月统记传》的续刊 1826年停刊 《天下新闻》 1828年 马六甲 中文月刊 白报纸活版印 刷 内容涉及中外新闻、科学、历史和宗教,并以欧洲和 中国的新闻报道居多,1829年停刊 《依泾杂说》 1827-1828 澳门 葡萄牙人主办 中英文 对照报刊 《各国消息》 1838年10月在广州创刊 内容以刊登各国 和广州新闻, 以及航运消息、物价行情为主,该刊刊载 的各国新闻实为各国的历史、地理知识介绍,其本意是改 变中国人思想闭塞状况和宣扬英国统治殖民地的威力与德 政1839年停刊
出版《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中国历史上第一份近代报刊。 创办于1815年8月5日,马 六甲,英国传教士马礼逊、 米怜创办,米怜人主编。 麦都思一度代编,工作人 员中还有中国刻工梁发等。 1821年因米怜病重而停刊, 共出七卷。最初每期印五 百本,后增加到两千本。 促进了基督教在华人中的 版式:右上角是嘉庆年号 传播,在中国近代报刊发 中间”察世俗每月统纪传” 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马礼逊 1782-1834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ppt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ppt
• 张允若、高宁远《外国新闻事业史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参考书
• 刘家林《中国新闻通史》武汉大学出版 社
• 李磊《外国新闻史教程》中国传媒大学 出版社
• 三、课程章节安排
• 1、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 2、外国新闻事业的起源 • 3、近代西方报业的产生和发展 • 4、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传入和发展 • 5、民国时期的中国新闻业 • 6、主要发达国家现代报业的发展和变化 • 7、新闻通讯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 8、广播电视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 9、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 • 10、台港澳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 • 11、国际新闻传播的发展和斗争 • 12、网络新闻传播的产生和发展
语未及终,有知书者自外来,曰:“此皆开元
政事,盖当时条报于外者。”樵后得《开元录》 验之,条条可复。然尚以为前朝所行,不当尽 为坠典。及来长安,日见条报朝廷事者,徒曰 今日除某官,明日授某官,今日幸于某,明日 畋于某,诚不类数十幅书。樵恨生不为太平男 子,及睹开元中事,如奋臂出其间,因取其书 帛而漫志其末。凡补缺文者十三,改讹文者十 一。是岁大中五年也。
• 烽燧警报 •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 置邮传命
• 驿传是古代政府设置的一种供使臣出行、 官吏往来和传递诏令、文书等的交通通 讯组织。
• “德之流行, 速于置邮而传命” (孟子)
• 士人游说与清谈
• “生纵横短长之说,左右倾倒。苏秦为纵, 张仪为横; 横则秦帝, 纵则楚王; 所在国重, 所去国轻。”(刘向《战国策序》)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 起:?(刘家林据“开元杂报”,唐玄 宗开元年间为713年—741年,把起始时 间定为713年)
• 止:1815年8月5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 一、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5-9章)【圣才出品】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5-9章)【圣才出品】

第五章民国初年的新闻传播事业[视频讲解]5.1结构脉络图5.2本章要点详解一、民国初年政党报纸的繁荣1.政党报纸大发展的历史背景民国初年新闻事业大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旧的禁令的废除。

(2)新的自由新闻法律体系在中国的建立。

(3)革命党对新闻自由的保护和推动。

(4)民国“暂行报律”事件的影响。

(5)国人与业界对报刊和报人的过高期待和自诩。

2.新闻业的短暂繁荣与政党报纸的泛滥(1)新出版的报纸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新建立的各级政权机关的机关报。

(2)在这些报刊中,数量最多、发展最快的是政党报纸。

(3)为了在国会中争取更多的席位,具有实力的国民党和进步党两大系统,竞相创办报刊作为自己的舆论机关。

(4)除了“同盟会—国民党”和“共和党—进步党”两大政党系统的报刊外,一些小政党、政治团体和个人也办起了不少报刊。

(5)和全国范围内的办报高潮相配合,这一时期在国内的一些主要省市,还办起了一批有专人从事新闻采访并向报社发稿的通讯社。

二、袁世凯统治下的新闻事业1.袁世凯对各种报刊的控制和收买袁世凯控制舆论和新闻界的主要手段有以下几点:(1)创办御用报纸。

(2)收买报纸或报人。

(3)迫害和摧残反对派的报刊。

(4)通过立法手段,以总统、中央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各级地方政府的名义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命令,逐步建立起一个为其封建军阀独裁统治服务的新闻法律制度。

2.报界的反袁斗争(1)1913年3月20目袁世凯唆使赵秉钧派人在上海将宋教仁刺杀。

为了瞒天欺世,在宋教仁事件发生前夕,就向各报转发了陆军部、内务部的命令,以防止泄露外交、军事机密为借口,宣告对各报拟刊载的新闻稿实行预检。

(2)同月,内务部通令各地报刊不得使用“万恶政府”、“政府杀人”、“民贼独夫”等字样,违者从严取缔。

从此,报馆、报人被警告训斥、传讯罚款、搜查封禁、直至被捕被杀的事件接连不断,一大批国民党系统的报纸遭封禁。

(3)上海《民立报》从宋案发生的第二天起,每天以整版篇幅连续报道宋案的经过,广州创办了《讨袁报》,一些报纸也出版了反袁专刊。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视频讲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视频讲

第五章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视频讲解]5.1 结构脉络图5.2 本章要点详解一、民国初年政党报纸的繁荣1.政党报纸大发展的历史背景民国初年新闻事业大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旧的禁令的废除。

(2)新的自由新闻法律体系在中国的建立。

(3)革命党对新闻自由的保护和推动。

(4)民国“暂行报律”事件的影响。

(5)国人与业界对报刊和报人的过高期待和自诩。

2.新闻业的短暂繁荣与政党报纸的泛滥(1)新出版的报纸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新建立的各级政权机关的机关报。

(2)在这些报刊中,数量最多、发展最快的是政党报纸。

(3)为了在国会中争取更多的席位,具有实力的国民党和进步党两大系统,竞相创办报刊作为自己的舆论机关。

(4)除了“同盟会—国民党”和“共和党—进步党”两大政党系统的报刊外,一些小政党、政治团体和个人也办起了不少报刊。

(5)和全国范围内的办报高潮相配合,这一时期在国内的一些主要省市,还办起了一批有专人从事新闻采访并向报社发稿的通讯社。

二、袁世凯统治下的新闻事业1.袁世凯对各种报刊的控制和收买袁世凯控制舆论和新闻界的主要手段有以下几点:(1)创办御用报纸。

(2)收买报纸或报人。

(3)迫害和摧残反对派的报刊。

(4)通过立法手段,以总统、中央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各级地方政府的名义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命令,逐步建立起一个为其封建军阀独裁统治服务的新闻法律制度。

2.报界的反袁斗争(1)1913年3月20目袁世凯唆使赵秉钧派人在上海将宋教仁刺杀。

为了瞒天欺世,在宋教仁事件发生前夕,就向各报转发了陆军部、内务部的命令,以防止泄露外交、军事机密为借口,宣告对各报拟刊载的新闻稿实行预检。

(2)同月,内务部通令各地报刊不得使用“万恶政府”、“政府杀人”、“民贼独夫”等字样,违者从严取缔。

从此,报馆、报人被警告训斥、传讯罚款、搜查封禁、直至被捕被杀的事件接连不断,一大批国民党系统的报纸遭封禁。

(3)上海《民立报》从宋案发生的第二天起,每天以整版篇幅连续报道宋案的经过,广州创办了《讨袁报》,一些报纸也出版了反袁专刊。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第十六章 1949年以来台湾、香港、澳门的新闻传播事业【圣才出品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第十六章 1949年以来台湾、香港、澳门的新闻传播事业【圣才出品

第十六章 1949年以来台湾、香港、澳门的新闻传播事业16.1 结构脉络图16.2 本章要点详解一、1949年以来台湾的新闻事业1.1949年以来的台湾报刊(1)“报禁”时期的台湾报业①“报禁”1951年6月10日台湾“国民政府行政院”以全省报纸、杂志“已达饱和点”和“节约用纸”为理由,宣布对今后新申请创办的报纸、杂志、通讯社“从严限制登记”。

第二年4月11日又以行政命令宣布“停止报纸登记”。

上述禁令被台湾新闻界习惯地称为“报禁”。

这以后的三十多年中,除了1952年10月10日批准创办了一份由台湾“国防部总政治部”主办的《青年战士报》(后改称《青年日报》)之外,台湾当局没有再批准过任何一份创办新报的申请。

报禁包括“三限”,即限证、限张和限印。

1955年4月21日,台湾当局公布了《战时新闻用纸节约办法》,通令所有的报纸版面一律限在对开一张半之内,迫于报界要求放宽限张的呼吁,该办法做过多次修改,但到报禁解除之前,一直没有突破三大张。

限印是指台湾当局规定每家报纸只能在其登记地点的印刷厂印刷,这一措施给在全省出版发行的大报带来了很多不便。

1988年1月1日报禁正式解除。

②《中央日报》《中央日报》是“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1948年迁台,1949年3月12日在台北继续出版。

除在台湾发行五个分版外,还在香港和世界其他几十个城市发行航空版。

该报社出版《中央星期杂志》和旧金山的《少年中国晨报》。

在台北出版的《大华晚报》实际上是它的晚刊。

以《中央日报》为核心的台湾官报报业集团,直接控制了台湾三分之一的报纸,成为当局控制舆论的基本力量。

③《新生报》《新生报》是台湾省政府的机关报,1945年10月25日在台北创刊,是当时台湾各报中读者面最宽、订户最普及的一份报纸,内容多以本省的经济建设和公共服务为重点,1949年成立新生报股份有限公司,并成立高雄分社发行南部版。

1961年改组为台湾新生报业股份有限公司,同时将南部版更名为《台湾新闻报》单独发行。

清华大学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第1章

清华大学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第1章

读开元杂报
樵囊于襄汉间,得数十幅书,系日条事,不立首末。其略曰:某日皇 帝亲耕藉田,行九推礼;某日百僚行大射礼于安福楼南;某日安北奏诸蕃 君长请扈从封禅;某日皇帝自东封还。赏赐有差;某日宣政门宰相与百僚 廷争一刻罢。如此,凡数十百条。樵当时未知何等书,徒以为朝廷近所行 事。有自长安来者,出其书示之。则目;“吾居长安中,新天子嗣国及穷 虏自溃,则见行南郊礼,安有藉田事乎?况九推非天子礼耶?又尝入大学, 见丛甓负上而起若堂皇者,就视得石刻,乃射堂旧址,则射礼废已久矣, 国家安能行大射礼耶?自关以东,水不败日,则旱败苗,百姓入常赋不足, 至有卖子为豪家役者。吾尝背华走洛,遇西戍还兵千人,县给一食,力屈 不支;国家安能东封?从官禁兵安能仰给耶?北虏惊啮边?,势不可控, 宰相驰出责战,尚未报功,况西关复惊于西戎,安有扈从事耶?武皇帝以 御史窃议宰相事,望岭南走者四人,至今卿士咋舌相戒,况宰相陈奏于仗 罢乎?安有延奏诤事耶?”语未及终,有知书者自外来,曰:“此皆开元 政事,盖当时条布于外者。”樵后得《开元录》验之,条条可复。然尚以 为前朝所行,不当尽为坠典。及来长安,日见条报朝廷事者,徒曰今日除 某官,明日授某官,今日幸于某,明日败于某,诚不类数十幅书。樵恨生 不为太平男子,及睹开元中书,如奋臂出其间,因取其书帛而漫志其末。 凡补缺文者十三,改讹文者十一。是岁大中五年也。 (录自孙樵:《经纬集》)
②战乱不断,内忧外患,加之封建王朝对官报舆 论严厉控制,人们很难通过官方传媒了解时局变化 的真实情况,于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小报应时 而生。
小报的出现,是我国古代报纸发展过程中的一种 重要现象。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报纸由封建官报一统 天下局面的终结,民间办报历史的开端。小报自宋 代产生后,直到清代,一直是民众获得新闻信息的 重要途径。然而,小报虽然是一种比封建官报更具 有新闻特征的传播媒介,但其内容仍没有超出为封 建统治阶级服务的范畴,是邸报的一种补充。小报 没有自己的言论,且受到官方的查禁,连续发行往 往不能保证。因此,其业务仍处于原始状态。

《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

《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木铎:中国古代传播活动中一种特殊的媒介,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传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唐代官方的新闻传媒:朝报、进奏院状、诏书、露布(中国古代特别是三国个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工具,主要用帛,也有用木版的,因此也称为露板,主要用于军事方面,二、“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开元杂报(06年名解):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孙樵《经纬集》所收的《读开元杂报》一文。

“开元杂报”并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只是孙樵为了行文的方便而随意使用的称呼,意为有关开元政事消息的杂乱报道。

对于它的性质,新闻界有不同的看法,但大多数认为它是一种报纸,是一种类似“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的报纸。

它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原件早已失存。

敦煌进奏院状:是被保留下来的仅存的两份唐代的官报。

是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页。

这两份“进奏院状”都是由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州的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的。

因为沙州今在敦煌地区,所以被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

由于开元杂报已经无存,这两份报纸成为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了。

唐代的报状是从记文书中游离出来的传播媒体,是一种和后来的邸报相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

以传报来自朝廷的信息为主要内容。

进奏院是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汉朝初建时称邸。

宋代的邸报改革:(1 )加强了中央集权。

宋太宗把诸道进奏院合并成一个总的都进奏院,后来直接称为进奏院。

中央政府直接控制了进奏院和官方新闻的发布权,所有公开发布的政府文告都要经过进奏院。

变成了中央报纸。

(2 )内容上:抄报内容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

这种官文书的手抄件便是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或进奏院报状。

中央发布更具有权威性,传播速度也快。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网授精讲班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网授精讲班

江西省南昌市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江西师大附中使用)高三理科数学分析一、整体解读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

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

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二、亮点试题分析1.【试卷原题】11.已知,,A B C 是单位圆上互不相同的三点,且满足AB AC →→=,则AB AC →→⋅的最小值为( )A .14-B .12-C .34-D .1-【考查方向】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及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是向量与三角的典型综合题。

解法较多,属于较难题,得分率较低。

【易错点】1.不能正确用OA ,OB ,OC 表示其它向量。

2.找不出OB 与OA 的夹角和OB 与OC 的夹角的倍数关系。

北京大学新闻学考研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独家资料

北京大学新闻学考研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独家资料

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第九章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1937-1945)第一节延安等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事业一、中共党报系统的重建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

在延安及各抗日民主根据地,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模式基本确立,中共党报系统的重建是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在抗战中走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陕甘宁边区首府延安是抗战时期中共中央的所在地,也是党的新闻事业的中心。

1937年《红色中华》报改名为《新中华报》,1939年改组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三日刊。

积极宣传抗战、团结、进步,发表了大量社论、重要评论和中共中央的通电、文件等,全面系统地报道了中共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的战绩。

围绕《新中华报》这一中心,一批新报刊纷纷出版,形成了一个中共中央报刊系统。

《共产党人》《中国青年》《中国妇女》《中国工人》《中国文化》《边区群众报》等等。

1、《解放日报》:1941年前后,抗日战争在经济上进入了最为艰难的时期,中央决定将《新中华报》和《今日新闻》合并,改出大型的《解放日报》。

1941年5月创刊,社长先后由博古、廖承志担任,总编先后由杨松、陆定一等担任。

该报是在革命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个大型的、每日出版的中共中央机关报,也是抗日战争时期及解放战争初期革命根据地影响最大的报纸。

该报曾以大量篇幅报道战争情况,则时发表不可评论,对国际形势做出了科学的分析,但同时也出现了过多刊载国际新闻、宣传报道脱离根据地群众和工作实际的倾向。

二、新华通讯社的独立发展与人民广播事业的创建新华社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和人民广播事业的诞生,是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走向成熟的另一个重要标志。

1、新华社:新华通讯社前身是红色中华通讯社,1937年与《红色中华》报一起改名为新华通讯社,与《新中华报》还是两块牌子,一套机构。

抗战爆发后,各根据地的情况与信息交流都要依靠新华社。

发稿量也从一两千字增加到四五千字。

同时任翻译外国电讯《每日电讯》供领导参阅。

改建为独立的新闻通讯机构后,向仲华、博古、廖承志先后接任新华社社长。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1 复习笔记【结构脉络图】静业学习网1【重点难点归纳】一、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1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1)文字出现之前古代的传播手段①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

②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的,还有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

③中国古代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木铎。

这是别的国家的传播史上所没有的。

(2)有了文字以后,古代的传播活动渠道更多,手段也更为多样化①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和金石。

甲骨除少量纪事外,多用于祭祀和占卜;金器多用于记录帝王诏书或国家常法;岩刻多用于颂德和纪功。

②早在3000年以前的上古时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集市贸易,同时也产生了最初的商业广告。

③古代的中国有着频繁的传播活动,在中国的古代典籍中可以找到大量的有关传播活动的记载。

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不少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从事传播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2两汉和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1)两汉的传播活动①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每个驿站设置传车,负责官文书和信息的传递工作。

首都长安设有“邸”,中央政府部门设有主官和属官负责接待和通报工作等,另外还设“公车司马令”和“御史”等,封建政府内部的信息传播体制日趋完善。

②面向全国臣民的政令发布工作,日趋经常化和规范化。

③两汉时代已经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

文字传播的载体,早期以竹和木制造的简和绢帛为主,有关的信息直接用笔墨书写在竹简、木简或绢帛上。

造纸术发明以后,才逐渐发展到写在纸上。

④汉代的“邸”,还不具备发布官报的职能。

(2)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①三国魏晋时代是新闻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和社会舆情十分活跃和旺盛发达的时代。

为了能及时地获得信息和加快信息传递的速度,魏蜀吴三国的驿传活动都深受当局的重视。

②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

③为了及时传递军事信息,烽燧这种传统的报警手段继续被沿用,且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中国新闻史全套课件

中国新闻史全套课件

皇上此时方在乾清宫进膳,殿震急奔交泰殿,
内侍俱不及随,止一近侍掖之而行,建极殿鸳瓦 飞堕,此近侍脑裂,而乾清宫御座御案俱翻倒。
大殿做工之人,因是震而坠下者约有二千人, 俱成肉袋。
长安街一带,时从空飞堕人头,或眉毛和鼻, 或连一额,纷纷而下。大木飞至密云,石驸马街, 有五千斤大石狮子,飞出顺城门外。
The Chinese Shipping List & Advertiser
《本报谨启》: “商贾贸易,贵乎信息流通。 上海地方,五方杂处,为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 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本行印此 新报,所有一切国政军情、市俗利弊、生意价 值、船货往来,无所不载。观此新报,可免经 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
所伤男妇俱赤体,寸丝不挂,不知何故。有 一长班于响之时,鬃帽衣裤鞋袜一霎俱无,生者 如此,死者可知。
有一人,因压伤一腿,卧于地,见妇人赤体 而过,有以瓦块遮挡者,有以半条脚带掩者,有 披半边褥子者,有牵一幅被单者,顷刻得数十人, 是人又痛又笑。
圆宏寺街有女轿过,一响掀去轿顶,女人衣 饰尽去,赤体在轿,竟亦无恙。
3、《大公报》 1902,天津
英敛之
英敛之
4、《时报》 1904,上海 狄楚青
5、《京话日报》 1904,北京 彭翼仲
6、《东方杂志》 1904,上海
第二节 宣传革命的报刊
一、革命报刊的兴起
1、《中国日报》 1900,香港 陈少白
2、留日学生报刊
《开智录》 《国民报》 《浙江潮》 《江苏》 《湖北学生界》 《直说》
• 《述报》
第三章 报刊的政论时代
第一节 宣传维新的报刊
一、维新报刊的勃兴
1、《中外纪闻》,1895年8月,北京 2、《强学报》,1896年1月,上海 3、《时务报》,1896年8月,上海,旬刊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件6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件6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概述五四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是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进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期。

中国新闻事业也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报刊是《新青年》。

《新青年》打破军阀黑暗统治,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向封建专制、封建礼教展开了猛烈的攻击,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和大本营,为新思想、新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新青年》的影响下,传播新思潮的报刊风行一时,以《湘江评论》《天津学生联合会报》为代表的学生报刊大量涌现。

五四运动后,《新青年》改组、《共产党》月刊以及第一批工人报刊的创办,标志着一种新型报刊-―无产阶级报刊的诞生,同时,也标志着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

五四时期,是我国新闻报刊业务改革的一个重要时期。

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得以广泛运用;副刊一改先前的消闲性质,成为介绍新文艺、新思想、新知识的园地;报刊政论的内容与形式均有发展;新闻学术研究与新闻教育引起社会的重视。

第一节《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一、《新青年》及其主编陈独秀陈独秀(1879-1942),字仲甫,笔名三爱、只眼等,安徽怀宁人。

1896年考中秀才。

1897年入杭州中西求是书院学习,开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

1899年因有反清言论被书院开除。

1901年因为进行反清宣传活动,受清政府通缉,从安庆逃亡日本,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速成科学习。

1903年7月在上海协助章土钊主编《国民日报》。

1904年初在芜湖创办《安徽俗话报》,宣传革命思想。

1915年起,创办并主编《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1918年冬,为了提供新闻时效,他和李大钊又创办了《每周评论》。

他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五四运动后,开始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0年初,陈独秀和李大钊开始探讨成立中国共产党事宜。

同年8月,他在上海成立了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第七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1921—1927)第一节中国共产党的报刊一、中共中央机关报刊1、《向导》:1922年创刊于上海,是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

蔡和森、彭述之、瞿秋白先后担任主编。

《向导》创刊后,就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向导》同为帝国主义服务的宣传工具进行了激烈的舆论斗争,还批驳了各种错误思想与主张。

国内读者赞扬它是“黑暗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2、蔡和森:《向导》的首任主编,为办好该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担任向导主编两年又八个月,在该刊上发表了很多文章。

蔡和森有很高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具体生动地宣传党的政策和纲领。

1931年遇害。

3、《新青年》季刊:1923年6月创办,全面介绍马列主义理论。

中共中央理论机关刊物。

1923年6月15日在广州创刊,瞿秋白任主编。

它以宣传马列主义理论为基本任务,其基本内容包括:(1)介绍马列主义的有关著作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出版共产国际号、列宁号、世界革命号等专号;(2)从理论上论证中国*在民主革命中的纲领和主张;(3)参加“科学与人生观”的讨论,发表陈独秀、瞿秋白等人的文章,批评唯心主义观点,宣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4、《前锋》:中共中央理论机关刊物。

1923年7月1日在上海创刊,瞿秋白主编。

它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对中国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分析,宣传中国*的纲领和主张。

该刊以刊登论述中国及世界政治、经济诸问题的长篇专论为主,另辟有发表短评文字的“寸铁”专栏。

该刊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是运用大量调查研究材料和统计数字来提露帝国主义的对华侵略,封建军阀的独裁统治以及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5、《向导》《前锋》对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地位宣传不力,甚至还有错误的观点。

把民主革命说成仅仅是资产阶级的胜利。

6、《向导》在革命时期的宣传斗争1)《向导》是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时事政治评论的周报。

2)它一创刊,就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具体体现在:a、用大量典型事实报道和马在思列宁主义理论分析,揭露各国帝国主义况相控制中国政治、经济命脉,操纵军阀内战,压榨中国人民的真相。

b、十分注意和帝国主义在华的报纸和通讯社进行斗争,对他们的反华叫嚣给予坚决的回击。

以极大的努力同时进行了*封建军阀的宣传。

c、大力宣传了各个革命阶级建立统一战线的主张。

并且同反对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各种错误思想和反动宣传进行了斗争。

3)总之,《向导》在革命时期的宣传斗争,终于使“*帝国主义”、“*军阀”的口号深入人心,成为普遍全国的政治常识,它帮助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认清了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有力地推进了中国大革命运动。

4)《向导》的宣传报道也存在着缺点错误,主要是对中国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强调不够,甚至有错误的观点。

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刊物1、《先驱》:1921年四川成都团组织创办的半月刊。

后来成为团中央的第一个机关报,先后由施存统、蔡和森、高尚德等担任编辑。

其基本内容是介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青年运动的状况,评述中国青年思想和青年运动的现状,宣传马列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新主张。

1923年后停刊。

2、《中国青年》:1923年10月创刊于上海,1927年10月被迫停刊。

是《先驱》之后又一份团中央的机关刊物。

它的基本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帮助青年正确对待工作、学习、生活,引导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二是评述时事政治,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提高觉悟;三是宣传马列主义理论,同各捉反动的错误的思想做斗争。

重视青年的要求,从内容到形式适合青年的需求,是《中国青年》的特色。

恽代英、萧楚女、李求实等先后担任主编。

3、恽代英——为《中国青年》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革命工作者。

1915年在武昌中华大学读书,“五四”后开设利群书社,编辑《学生周刊》和《武汉星期评论》。

1923年担任《中国青年》主编。

1924年曾领导上海《民国日报》副刊部工作。

1928年担任《红旗》主编,1931年4月29日被害。

他勤奋写作,精心编辑,亲自处理读者来信。

其文风——热情与说理,既详溢着革命热情,又有理论分析,深入浅出,亲切感人。

4、萧楚女杰出的新闻工作者。

1915年,任《崇德报》主笔,并为《大议报》撰稿。

1922年,任《新蜀报》主笔,不遗余力地宣传革命。

1925年,任《中国青年》编辑,该刊的《新刊批评》专栏主要由他执笔。

1926年,协助毛泽东编《政治周报》。

1927年在广州反革命大屠杀中被害。

其代表作有《显微镜下的醍狮派》、《中国革命与中国*》等。

三、工人报刊1、《劳动周刊》:是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机关报,也是党领导下的第一张全国性的工人报纸。

1921年8月创刊,1922年6月,被迫停刊。

2、《工人周刊》:1921年7月创刊,最寝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以“工人周刊社”名义刊行。

工人报刊的宣传报道中心是,向工人群众通俗地介绍马列主义理论,反映工人群众的生活和工会组织的活动,号召工人阶级团结起来,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的斗争。

四、中共早期报刊的主要特点中共的报刊,是在共产国际帮助下,借鉴列宁党报刊思想和俄国党报经验创办起来的。

其特点有以下几点:1、把党的报刊作为党的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彻党性原则,在党中央和多级党委领导下开展新闻宣传工作。

2、继承与发扬“五四”时期报刊的革命精神,以社会马列主主和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指导革命斗争为基本任务:3、在文风上,党的报刊也坚持了“五四”时期倡导的话文的正确方向;4、在以广大工人为读者对象的同时,要面向民众,而向社会,扩大影响范围。

中国*报刊的出现,在中国新闻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为开拓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事业发展道路迈出了第一步。

5、培养了干部。

党的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等在报刊实践中取得了经验与教训,大批青年在党的报刊的鼓舞下从事写稿和参加编辑工作,为以后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二节国共合作后的新闻事业一、统一战线报刊的活跃1924年,国共实现合作,统一和加强宣传工作成为它的一项重要工作。

毛泽东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正是在共产党员的主持和帮助下,国民党的宣传工作出现了活跃局面。

《政治周报》:是国民党中央机关报,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持出版,毛泽东主持筹办工作并担任首任主编。

其体裁十分之九是实际事实的叙述,只有十分之一是对于反革命派宣传的辩论。

由共产党员主持,用国民党名义出版的还有《中国农民》《》农民运动《楚光日报》《汉口民国日报》。

二、共产党报刊、共青团报刊初步形成网络国共合作后,中国共产党及其共青团都独立地出版报刊,公开发行。

一方面加强中央报刊,使之成为革命舆论的领导者及中坚力量,另一方面建立地方报刊,出现一个粗具规模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党团报刊网络。

三、工农群众运动中的报刊国共合作后,工人、农民、妇女报刊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成为这一历史时期新闻事业前进的一个重要方向。

《中国工人》:创刊于1924年,是中共中央主办的指导职工运动的刊物,以指导工人运动的复兴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

通过总结我国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介绍国际工人斗争经验,帮助工人学习罢工的战略战术,作好充分的战斗准备。

主要撰稿人有邓中夏、刘少奇、瞿秋白等。

四、五卅运动中的新闻斗争1925年,五卅惨案后,中共中央决定号召上海人民开展罢工、罢课、罢市,抗议英帝国主义暴行。

《热血日报》:为了及时报道运动形势和指导群众斗争,6月1日,中共中央创办《热血日报》,这也是迄今能看到的中共中央出版的第一家日报。

它发表了大量新闻和评论,报道上海工商界群众的斗争,评述运动在全国开展的形势,揭露帝国主义的暴行,同《向导》周报相配合,特别在时效性上弥补了其不足,对这场爱国反帝运动起了指导作用。

瞿秋白是主编之一。

五、军队报刊的出现北伐战争前后,涌现出一批军队报,也是这一时期新闻事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

第三节北洋军阀统治地区的新闻事业一、北洋军阀对新闻事业的控制与大报的动向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既在军阀统治下,又有革命力量,还有外国势力,所以这些城市的新闻事业是在复杂的环境中生存与发展的。

北洋军阀政府对于新闻事业采取管制、收买和镇压的办法。

1、成舍我:湖南人,曾在上海《民国日报》任校对、助理编辑,在北京《益世报》任编辑、总编辑。

于1924年4月创办《世界晚报》1925年2月创办《世界日报》同年10月出版单张《世界画报》。

他重视报纸的特色,晚报标榜:主张公正,消息灵确;日报以军事政治新闻为主,兼重教育新闻,还设有多种副刊;画报先以时事照片为主,后以美术作品为主。

还重视经营管理,把印刷、发行、广告等工作组织得进进有条,《世界日报》日销量达三万五千份,居北京各报之首。

2、新记《大公报》:新记《大公报》——中国现代有广泛影响的民营报纸。

1926年9月1日复刊,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等三人组成的“大公报社新记公司”接办。

该报以“不党”、“不卖”、“不私”、“不盲为方针”。

(由吴鼎昌任社长,胡政之任总经理兼副总编辑,张季鸾任总编辑副总经理)。

以后长期以此为标榜,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大公报》以其言论著称,被誉为“经济独立的言论机关”,它注重对事实政治的报道,积极提供国内外的重大新闻。

3、《申报》总经理史量才和《新闻报》经理汪汉溪,都致力于经营报业,发行量都突破10万大关。

4、新记《大公报》的办报方针。

1926年9月1日《大公报》读刊号上,张季鸾以“记者”笔名写的社评《本社同人之志题》中提出“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办报方针。

1)“不党”。

该报强调其与当时中国各党派均无任何连带关系,但“不党”不代表中立,也并不敌视各党,而是原则上平等看待各党,纯粹是站在公民的角度来发表意见,除此之外,既没有什么成见,也无任何背景。

2)“不卖”。

强调不以言论作交蝗,以经济独立保证言论独立。

3)“不私”。

强调该报设有私用,给社会各力量提供言论平台:此举强调了报纸的社会服务功能。

4)“不盲”。

“不盲者,非自诩其明,乃自勉之词”,强调该报不盲从、不盲信、不盲动、不盲争。

总评:“四不主义”的提出,是对中国新闻发展的成功与失败的借鉴,它宗际上完整地提出了“文人办报”的理创,广泛吸取“政治家办报”(强调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商业办报”(对媒体社会责任感强调不够,但注重经营管理)两者的优点,提出了课具中国特色的“文章报国”理念。

它的提出,是士阶层价值观念的表现,是士阶层价值观念在新的历史条件新的表述。

二、邵飘萍、林白水遇害1926年,两人先后在北京被奉系军阀杀害,是中国新闻界的重大损失。

三、中国广播事业的诞生与通讯社事业的发展1923年初,美国人托德斯邦与英国《大陆报》合作,办起“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是外国人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