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及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及启示1840年,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这个拥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的大门,从此,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为了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和受压迫的局势,我们的先辈开启了我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因此,中国的近代史,不仅是一部西方列强侵略我国的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顽强不屈的抗争史,更是一部中国人民不懈寻求救国真理的探索史。这种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向前发展的步伐。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一批地主阶级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中苏醒,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一批先辈们开始注目世界。被称为我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担任湖广总督和钦差大臣时引进船炮,增强我国军事力量。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军事,以富国强兵。虽然他们只是强调了在物质方面学习西方,其目的只在于“制夷”,建统治和地主阶级的地位,但这使得中国打破了长期以来闭关锁国的局面,迈出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社会矛盾激化,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以洪秀全为领袖,建立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想要通过这一方案实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但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以及土地平分、“通天下皆一式”等方案,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这一方案最终无法实施,虽然天京变乱后颁布的《资政新篇》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但它没能反映农民阶级的需求,缺乏社会实践和经济、阶级基础,因此得不到广大太平军的拥护,太平天国运动仍以失败告终。

另一方的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统治集团在如何解决危机上出现了分歧,形成顽固派和洋务派。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将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付诸实践,开始了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他们企图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依靠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科技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然而由于外国势力的阻挠,顽固派的破坏以及洋务派内部力量分散等原因,洋务运动也告以失败。不过,虽然洋务运动作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仍以维护清政府统治为目的,并没有学习西方的制度,但是“从思想倾向来说,洋务派比较务实”[1],他们第一次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付诸实践,并促进了中国在科技、教育、工业等方面的进步,且它的本质不是要推翻一个王朝,而是试图推翻禁锢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

甲午战争战败,《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中华民族陷入了亡国的险境之中。这时,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也意识到救亡图存的紧迫性,开始了“维新变法”。他们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将中国建立成君主立宪制国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传播西方先进文化。然而由于守旧派的强烈抵制,以及其自身没有提出反帝纲领而导致的群众缺失,使这场变法仅维持了103天就宣告失败了。尽管维新运动没有达到它的政治目的,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和全国规模的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这时,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以及帝国主义势力的阻挠,使得这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最终也化为泡影。但是,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派提出的三民主义理论纲领虽没有明确反帝国主义的要求,却已经是当时中国比较完整的一部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它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北洋军阀统治后期,社会腐朽思想泛滥。此时,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认为,“中国国民的性质与行为的堕落,乃是‘亡国灭种之病根’”。[2]于是一场崇尚民主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启蒙运动在中国轰轰烈烈地展开了,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一些有志之士开始把目光转向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摇了封建思想的地位,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期的五四运动提供了思想基础。

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正是这场运动,使得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它表现出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显示出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无产阶级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一步步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自此,中国走入了现代,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回顾近代110年来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出,以“自强”为目的的学习表现出来的新态度“推动了一个借鉴西方实际知识以建立强大中国的运动”。“‘自强’的思想对所有爱国者都有巨大号召力,甚至在今天还是这样。但是关于怎样才最能取得这种崭新的力量,则因时间的推移和意识形态的歧异而意见有所不同。”[3]显然,中国人民不会始终忍受封建主义的压迫,资本主义道路也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历史和人民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选择了共产党!毛主席曾说过:“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十六个字不论在什么时候,都应该是我们向西方学习的行动指南。向西方学习,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借鉴而不是模仿西方,防止全盘西方化,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借鉴西方文化思想,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不断与时俱进,扩大对外开放,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一起和谐发展,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张海鹏,《中国近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1月,第41页。

[2]王晓秋、王顺生、全华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8月第五版.第95页.

[3](美)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7年10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