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及启示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论述
近代以来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纵观中国近代史,自鸦片战争以来,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残酷的现实促使中国人民开始开眼看世界,步入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
这一时期,不同阶层的中国人以不同的方式寻求着拯救中国命运的出路,路程之艰辛、历程之坎坷,决不是我们坐在课堂上所能想象的。
中国的近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
而同时,在另一方面我们近代化的这一段历史又是中国逐步向西方学习的一段历史。
首先,我们来看三个人物。
第一,魏源。
鸦片战争像晴天霹雳,惊醒了中国封建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的迷梦。
受到战败的强烈刺激,中国官吏和知识分子中的少数爱国、开明的有识之士,开始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史地,总结失败教训,寻求救国到道路和御敌的方法。
其中,魏源就是其中的代表。
魏源在1843年1月编成《海国图志》,其中不仅包括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还总结了鸦片战争经验教训、论述海防战略战术的《筹海篇》,翻译西人论述的《夷情备采》及西洋科技船炮图说等。
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部分摘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P38)第二,康有为。
康有为是变法第一人,是维新变法的首要领导人。
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为变法创造理论基础。
1895年,他到北京参加会试,得知《马关条约》签订,联合众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未得上达。
当年5月底,他第三次上书,得到了光绪帝的赞许。
7月,他和梁启超创办《中外纪闻》,不久又在北京组织强学会。
先后著书《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都是披着孔儒的外衣来提倡平等民主等。
他在维新变法中提出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
提出“东西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过会之故。
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由于列强的侵略和晚清政府的腐败,近代中国处于民族存亡关头,部分中国人便由此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
所谓近代化,即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是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的全方位变化的社会变革。
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由经济变革到政治变革,再到思想变革这样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发展的过程。
一、中国人从器物层面向西方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朝的统治阶级内部分化为顽固派和洋务派。
顽固派认为应该沿用旧的封建制度进行统治,仍旧做“天朝上国”的美梦。
洋务派认为利用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洋务派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
中央以奕,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后期以“求富”为口号,继续发展军事工业,同时创办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民用工业。
筹建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兴办新式学堂,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
开办科技学堂和军事学堂,培养外交、军事和科技人才。
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洋务运动破产的根本原因是不触动封建制度,布新而不除旧。
洋务运动是清朝地主阶级为挽救封建统治而进行的一次改革,是地主阶级开展的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
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二、中国人从制度层面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强盛起来,清政府反而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
一些仁人志士不断探究其失败原因,寻找救国的方案。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
中国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经验及其启示
中国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经验及其启示近代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深受西方的影响,这一历程是一个不断摸索、探索的过程。
从最初的闭关自守到逐渐开放,从最初单纯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逐渐吸收西方的政治、文化思想,中国走了一条不易但是必要的道路。
在政治方面,中国的改革开放主要是从经济方面开始的。
1978年,邓小平提出了“一切从经济建设出发”的口号,这是一个转折点,中国开始逐步从以前的“自力更生”思想走向探索更好的发展道路。
1980年代初期,中国在城市和乡村地区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集体经济逐渐向家庭经济倾斜,这一改革方案在实践中很快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
而在政治方面,邓小平也开始了一系列大胆的调整和改革,如改革选举制度、实行三步走的改革战略、开展对台对外经济合作等。
这些改革对中国在政治上寻求改革创新,推进现代化进程起到重要作用。
在经济方面,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主要在于吸收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这与吸收和应用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密切相关。
中国在工业、农业、信息技术等领域进行了快速发展,并在国际贸易中做出重要贡献。
从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运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中国也在不断的推陈出新,打破了以往“闭关锁国”的局面。
这一过程对于推动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提高企业竞争力等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文化方面,中国向西方亦有深入的学习和吸收。
具体而言,是中国的文化艺术教育与西方科学技术教育的有机结合,并在这个基础上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和合作。
如今,在中国,西方文化的影响表现在音乐、电影、时尚、城市规划等各个领域。
可以说,这些新的文化元素不仅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活力与创新,同时也越来越成为中国的国际目光中的亮点。
从以上三个方面看,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经验及其启示,主要表现为对于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深入学习和理解。
与此同时,也表明了中西方文化互动、合作和交流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过程
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过程充满了艰辛。
学西方的历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不断深化的复杂历程。
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互统一,充满进步与保守的斗争。
中国人民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例如林则徐等萌发新思想、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例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主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
“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是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先声。
学习的目的既是为了“制夷”,更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在当时要迈出这一步,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超人的胆识。
它使国人冲破了闭关锁国的牢笼,第一次探索和学习了他国。
是一次很好的飞跃,发起求富求强的洋务运动。
从甲午战后到辛亥革命:主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早期维新派就提出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后来,康、梁把向西方学习的目标从经济领域深入到政治制度,把谋求政治体制的变革放在首位,提出了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主张,但在封建顽固派的镇压下,变法运动夭折。
随后的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主要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并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陈独秀、李大钊等把斗争锋芒直指封建正统思想,宣传西方民主科学。
在当代,我们同样还需向西方学习,主要是汲取西方政治体制的精华,对中国的政治体制进行深化改革。
在历史不断的进程下,需要我们打开国门,正确的面对社会的进程,否则就会被动挨打,成为别人眼中的东亚病夫,所以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知识,科学,文化。
对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都是很重要的,但是不要盲目,择优选择,将中西结合,和自身的实际相结合,不断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改革开放在当代是极为重要的。
作为一名学生也是这样,学会学习,把握机会,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近代中国向西方的学习与启示
近代中国向西方的学习与启示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在抗争中自我救亡的历史。
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时闭关锁国的满清政府已经远远地落后于西方,面对即将国破家亡的现状,清朝统治者与被压迫的人民都开始了学习西方的历程。
在学习西方的阶级中,大体可分为农民阶级,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每一个阶级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都有自己思想与主张,也有自己局限性,但是他们勇于探索,推陈出新的精神唤醒了一些先进的国民。
农民阶级:农民阶级中的洪秀全被孙中山称为是反清第一人。
毛泽东也认为,洪秀全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一派人物,是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但是洪秀全和太平天国主张向西方学习的,是学习的是西方的宗教。
他同样学习了西方的一些法律制度与经济制度,在思想文化上,破除陈规陋俗,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效法西方改革中国社会的施政方案,提高妇女社会地位的有关政策措施等等,都说明太平天国受西方文化影响,顺应时代大势,开始朝着近代化的方向起步。
然而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也注定了太平天国的失败。
封建地主阶级:学习西方的封建地主阶级又可分为抵抗派和洋务派。
抵抗派的林则徐和魏源翻译外国书籍、提出建立新式海军。
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总结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
他们都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来守卫清政府的统治,抵御外敌侵辱。
相比抵抗派,洋务运动是满清政府被西方列强打败后,被动地向西方学习,以奕炘,李鸿章,曾国潘等为代表的洋务派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口号,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军事。
客观上促进了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洋务运动的封建性,对外国的依赖性,和管理的腐朽性最终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资产阶级学习西方的资产阶级有维新派,革命派和激进派。
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及启示
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及启示1840年,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这个拥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的大门,从此,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为了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和受压迫的局势,我们的先辈开启了我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
因此,中国的近代史,不仅是一部西方列强侵略我国的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顽强不屈的抗争史,更是一部中国人民不懈寻求救国真理的探索史。
这种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向前发展的步伐。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一批地主阶级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中苏醒,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一批先辈们开始注目世界。
被称为我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担任湖广总督和钦差大臣时引进船炮,增强我国军事力量。
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军事,以富国强兵。
虽然他们只是强调了在物质方面学习西方,其目的只在于“制夷”,建统治和地主阶级的地位,但这使得中国打破了长期以来闭关锁国的局面,迈出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社会矛盾激化,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以洪秀全为领袖,建立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想要通过这一方案实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
但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以及土地平分、“通天下皆一式”等方案,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这一方案最终无法实施,虽然天京变乱后颁布的《资政新篇》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但它没能反映农民阶级的需求,缺乏社会实践和经济、阶级基础,因此得不到广大太平军的拥护,太平天国运动仍以失败告终。
另一方的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统治集团在如何解决危机上出现了分歧,形成顽固派和洋务派。
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将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付诸实践,开始了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
他们企图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依靠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科技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中国向西方学三阶段历程
中国向西方学三阶段历程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历程可以总结为:第一阶段:近代史时期(1840年-1949年)这个阶段是中国历史上对西方学习最为激烈的阶段。
1840年的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接触到西方的现代科学、技术和制度,并深刻认识到自身的落后。
中国的精英阶层纷纷留学西方国家,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法律、经济学、科学技术等知识。
这一阶段的学习主要集中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如西方的宪政制度、立宪派思想以及军事战略等。
然而,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和内外交困等原因,中国在这一阶段无法完全吸收和转化西方学问。
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978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通过社会主义道路探索逐步实现现代化。
中国学习西方的重点主要是政治经济制度、科学技术和农业技术等方面。
中国引进了苏联的经济模式和科学技术,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并大力发展农业、工业和科学技术。
同时,中国还积极学习西方的管理经验和先进工艺技术。
在这一阶段,中国的学习主要集中在改革开放前的封闭性学习,相对较为独立。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至今)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面向世界,积极吸取西方国家的经验和技术,加快现代化进程。
中国开始学习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经济模式以及管理经验,并通过引进外资、技术合作等方式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在这一阶段,中国的学习重点主要是西方的市场经济、企业管理、金融、信息技术等方面。
中国还通过参与国际组织和国际合作,吸收和借鉴西方的经验和制度,促进国内的改革和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历程反映了中国在近代以来不断追求现代化,并通过吸收西方国家的知识和经验来推动自身发展的过程。
从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从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向西方学习是一股贯穿于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的社会变革思潮,它从林则徐开始经历了一个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到仿效西方的政治体制,再到接受马克思主义宇宙观的过程,从而使中国找到了一条走上独立自主的必由之路。
历史告诉我们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学习西方应注意将爱国主义与理性认识相统一;学习西方必须结合国情,不断与时俱进;扩大对外开放以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学习1西方要在学习的基础上创造发展。
标签: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现代启示向西方学习是一股贯穿于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的社会变革思潮。
英帝国主义于1840年发动武装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的民族危机。
由于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强大,中国近代先进的政治思想家探索强国富民之路,走的是向西方学习、拜西人为师的道路。
一、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在逻辑和历程“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志者仍前仆后继“上下求索”,中国近代先进的政治思想家们冲破阻碍“闯出”国门,以各种方式与途径辟出不同的蹊径,可谓杂而有迹可寻,按照人类认识规律去探究,不难发现其内在发展逻辑。
首先由于对付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需要,必须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其次随之而来的外国经济侵略不是军事技术所能对付的,于是又要求发展工商,振兴经济;再次要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就势必会遇到封建制度和顽固势力的反对,必须有相应的政治改革,于是改革专制政治就势在必行;最后,要实现发展军事、振兴经济、改革政治,又离不开科学文化、人才培养和整个社会制度的变革,这就产生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要求。
即由军事→经济→政治→文化教育→政治制度,如此变革要求就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发展变化的历程。
第一阶段是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的兴起,主要学习以”船坚利炮”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
鸦片战争前,当世界资本主义长足向前发展之时,清朝政府依然奉行闭关自守政策,直到资本主义国家用鸦片和大炮打开中国大门的时候,他们才从“天朝大国”的梦幻中惊醒,不得不重新认识世界,审视自己。
近代以来中国自西方学习寻求真理的过程及结果
综述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历程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我们有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四大发明,每当每个中国人说到这无不为之自豪。
但当说起近代史时,那情感就完全不一样了,就像被乌云笼罩般抑郁,感到无比的屈辱。
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国家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面临国破家亡之际,中国人民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摆脱民族困境,中国人民开始挣脱“闭关锁国”的政策的枷锁,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1840年经历了鸦片战,中国败在了英国的手下,被迫签订了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但是,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中国反侵华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华民族那颗沉睡已久的心,也惊醒了中国官吏与知识分子中少数爱国的有识之士,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探索和奋起。
大批有识之士开始研究外国史地,注意国际形势,开始学习西方文化知识。
其中的代表人物有“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
1841年,林则徐在广东设译馆,编译《各国律例》、《四洲志》,仿制西方战船。
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与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敌,开创了中国学习西方的新风。
19世纪60年初代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曾国番,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洋务派开始了洋务运动,他们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办近代企业,兴办洋务。
他们提出:“但求外敦和好,内要自强,而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对洋务派兴办洋务运动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的表述的是冯桂芬。
他在《校分庐抗议》一书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民强之术”。
如同一切面临着近代西方挑战的民族一样,渴望富强的中国人首先看到的是西方的坚船利炮,这种选择无疑与中国对世界和自身的认知能力有关。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在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带着工业革命的成果“坚船利炮”和廉价商品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掀开了中华民族史上苦难的一页。
在这场旷古未有的“奇变”中,一部分爱国知识分子为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曲折征程。
本文试图就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作一总结,以期帮助学生加深对这一专题的认识。
一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过程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是第一阶段,这一时期主要是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是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先声,他们从鸦片战争的失败中,清醒地看到了中国与西方的巨大差距,敏锐地认识到要抵制西方侵略,就必须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即所谓“坚船利炮”),使“西洋之长技,尽为中国之长技”。
于是,他们通过大量翻译外国书报等方式千方百计地“采访夷情”,并利用所能搜集到的资料著书立说,向国人介绍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经济和社会状况,传播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
虽然林则徐、魏源对西方的认识和学习只停留在“坚船利炮”这一西方文明的表层——物质外壳上,而且学习的目的既是为了“制夷”,更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在当时要迈出这一步,的确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超人的胆识,其重大意义就在于使国人冲破了闭关锁国的牢笼,启迪探索外界的新风,成为一代代先进中国人为强国御侮而寻求真理的思想方向。
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如果说林、魏开了风气之先的话,那么紧随其后的洋务派则是学习西方的实践者。
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抱着御外夷、平内患的双重目的,怀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矛盾心理,发起子一场以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求强”(创办军事工业)、“求富”(创办民用工业)为主要内容的洋务运动,把学习西方的思想和实践向前推进丁一步。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时期,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洪仁玕那充满近代资本主义气息的《资政新篇》虽然因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而成为一纸空文,但它毕竟代表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一个方面。
近代以来中国自西方学习寻求真理的过程及结果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面临国破家亡,亡国灭种之际,中国人民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摆脱民族困境,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一文中,曾把中国人学习西方,追求近代化的历史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器物技术上感觉不如西方,遂有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第二阶段,从制度上感觉不如西方,遂有维新变法;第三阶段,从文化心理上感觉不足,遂有新文化运动。
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就是这样从承认“技不如人”到喊出“打倒孔家店”一步步深入的。
一、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
很久以来,西方人来华都被称为到天朝上国朝贡。
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面临危机,而欧美列强崛起,加紧对外扩张。
1.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败在了英国的手下,被迫签订了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大清朝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先后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进一步加深;在此期间,沙皇俄国趁火打劫,割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从此,洋人的教堂建在了中国的土地上,洋人的军舰开进中国的江海,洋人的士兵在中国领土上执法,原来好似枫叶一片的万里国疆变成了一只背上长瘤的肥鸡。
在中国有的人依然麻木,但有的人却惊醒了。
天朝上国被一个西方岛国打得一败涂地,使华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
一些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开眼看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则徐在官署中设立译书馆,还仿制西方战舰,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他提倡的学习西方的“长技”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
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进一步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此外当时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还有姚莹的《康輶纪行》和徐继畲的《瀛环志略》等。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入且复杂的过程。
以下是主要的阶段和特点:1.明清时期的早期接触:在明清时期,中国与西方国家有了初步接触。
这主要是通过西方传教士的来华传教活动,他们带来了新的科学知识、学问和技术。
中国的士人和政府开始逐渐了解西方文化,并从中吸收部分知识。
2.出使西方的朝鲜、日本和中国官员:在18世纪和19世纪初,中国派出一些官员到欧洲和日本进行拜访和学习。
这些官员通过观察和学习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军事、科学、工艺品等方面,获得了一些西方知识和经验,并试图运用于中国。
3.19世纪的影响与学习热潮:随着第一次鸦片战争和鸦片战争后的不平等条约签订,中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强大压力。
中国开始意识到需要学习西方的技术、科学、政治和军事等方面,以强化自身实力。
建设自己的海军、开办新式学校、翻译西方著作等措施被采取。
4.戊戌变法与维新运动:19世纪末,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改革尝试,积极引进西方的现代化观念和制度。
维新运动倡导了学习西方法律、政治学、新教育理念和新闻业等,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5.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在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中国的知识分子更为激进地向西方学习,并抱有强烈的求知欲。
他们翻译和传播了大量西方文化、哲学、政治理论和科学技术。
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对于他们的思想觉醒和社会变革起到了重要影响。
总的来说,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经历了一系列的阶段,从最初的接触到逐渐加深的学习热潮。
这种学习涉及了广泛的领域,包括科学、技术、政治制度、法律、哲学、文学等。
这些学习对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和知识分子的思想觉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经验及其启示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期末论文——中国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经验及其启示**:**学号:K11014109年级:2010级院系:法学院专业:法学目录摘要 (3)开眼看世界——林则徐、魏源 (4)中体西用——洋务运动 (4)《资政新篇》——太平天国运动 (4)维新变法——康有为、梁启超 (5)辛亥革命——孙中山 (5)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李大钊 (5)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中国建设——中国共产党 (6)结语 (6)参考资料 (7)摘要:1840年西方列强凭借其坚船利炮打开了这个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从此,中华民族的史书上开始了一段刻骨铭心的屈辱篇章。
然而,矢志救国的先烈们总是不断尝试,向欧美学习,向日本学习,向苏俄学习,一段跨越百年的向西方学习以期复兴中华之路的历史在那充满屈辱的岁月里给处于深重灾难中的中国人民不断带来希望和梦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自强不息!The western powers in 1840 with its sturdy boats and sharp guns opened the door of this country with an ancient civilization who has thousands of years history, from then on,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nation starts a deep and eternal humiliation chapter. However, the martyrs with a commitment to save the nation always continue to try, to Europe and learning, to Japan to learn, to learn Russian, a one hundred years of learning from the western countries history in order to revive nation brought hopes and dreams to the Chinese people's who is frightful calamities in the years that full of humiliation, encouraging the generations of the sons and daughters of Chinese nation constantly strive to become stronger!关键词:中体西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In Body West Use, The Hundred Days' Reform, the Revolution of 1911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new-d emocraticrevolution开眼看世界——林则徐、魏源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拥有世界上三分之一经济总量,数百万军队,自称“天朝上国”的大清王朝被英国一支数千人的军队打得一败涂地。
分析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及其启示
分析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及其启示?(1)一起步阶段(1840年鸦片战争到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前)这一阶段,主要是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迈出了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政治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
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一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
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了一大步。
首先,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的发展。
它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阶段,棉纺织业的发展最为突出;第二是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其中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其次,政治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其上层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立宪派领导了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其下层革命派则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力地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特别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进行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近代化的新纪元。
再次,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型。
主要表现为:西方文化大量涌入,“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领域深入到思想文化领域。
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实行君主立宪;革命派则把西方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以其为指导发动了辛亥革命;激进派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兴起了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
三曲折前进阶段(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这一阶段,中国近代化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复杂的历史环境中艰难地进行。
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是中国近代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可以说,“学习之河”无疆,开辟中西文化交流的传统也开始在近代中国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从1800年代初期开始,西方商人开始在中国不断活跃,开辟了中国与外界交流的历史旅程。
数十家外国企业来到中国,迅速在中国开发经济活动,建立了租界。
在柴灰历史时期,洋务运动开始发动,中国就开始了大规模向西方学习,努力接受西方技术、文化和思想,努力赶超西方。
在洋务运动初期,许多杰出的中国改革家开始学习西方知识,把西方技术和科学应用到中国,其中包括实行罗马法、施行科举制度的改革、引进西方技术和医药科学、介绍火药和印刷术等等。
到20世纪初,中国宣布了“开放政策”,中国决定向西方学习。
1905年,中国正式成立了中国学生总会,发起了到美国、日本等国家留学的运动,让许多中国学生赴国外学习,积累西方的技术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带回国内。
中国因为向西方学习造就了许多著名的成就和发明,包括火车、机器、电灯、中外合作的教育机构等等,也迅速接纳了西方的文化和思想,其中罗马、伊斯兰以及儒家思想等都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强大的中国文化。
可以说,向西方学习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实现了从封闭式模式向更加融合西方的文化模式的转变。
也正是因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让中国的思想成为更加国际化,使中国得以和世界接轨,不断实现进步,从而反映出中国文化的国际化趋势。
可以说,中国一直以来都在以不断汲取外界营养,并以自己独特的思考视点,以及更加开放式的思想观念,把这些营养充分转化,使自身发展更进一步,走在世界大流中,实现自身价值,和世界文化的融合。
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进程及启示
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进程及启示摘要:1840-1949年,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屈辱的血泪史,又是一部无数爱国人士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的探索史。
探索是曲折的,而每次提出的口号最能体现向西方学习的色彩,因此我将以历次学习口号或指导思想为主线,采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探讨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总结历史给予的启示,从中窥探改造社会隐隐之规律,由古及今可得那些借鉴。
关键词:中体西用君主立宪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一、睁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鸦片战争的失败无疑使中国官僚的天朝上国的心态受到打击,在此刺激下一些开明的官吏和知识分子开始主动了解西方,关注国际形势,寻求救国之路御敌之术。
在这些人中林则徐被称为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而魏源更是在《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
从中可以看出传统的“内诸夏而外夷狄”的观念开始在这一群体中动摇了,对西方开始调整心态以应对危机。
但此时虽然社会矛盾出现变化,但民族矛盾还不是主要矛盾,危机也没达到足以动摇清朝统治的地步,所以这些观点没能引起当朝的重视,更不用说获得社会广泛的响应了。
二、洋务运动——中体西用19世纪60年代的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使清政府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清朝面临巨大的统治危机,此时封建统治阶级部分成员为挽救清政府危机主动高姿态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救亡运动-洋务运动。
洋务派以求强求富为目标,继承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在“中体西用”指导下打出一系列组合拳——兴办近代工厂,建新式海陆军,创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次以实际行动大规模学习西方,在甲午战争前如火如荼的形势使人幻想“同治中兴”盛世到来,但甲午一战却又给国人当头一喝,洋务运动失败了。
寻找它失败的根源或可以给我们以历史启示。
首先地主阶级领导的运动不可避免的带有封建性,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为指导,企图实现富强,违背了“现代化的本质是社会结构的整体性变迁”的规律,最终只能导致“新的生产力与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不匹配”。
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及启示
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及启示无数革命先烈向不同的国家学习着不同的方法来拯救中国,那么他们救亡图存的愿望能否实现?他们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在哪里?通过对历史的研究与反思,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应不忘国耻,牢记荣辱,继续奋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中国梦”。
一、地主阶级的努力——洋务运动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占有世界上三分之一经济总量,拥有数百万军队,沉迷在“天朝上国”迷梦中不能自拔的大清王朝被英国一支仅有数千人的军队打得一败涂地,最终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中国从此开始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历史进程。
此后,西方列强相继而来,中国正值国事多发之秋。
领土不断被侵犯,主权不断丧失。
这时,以林则徐、魏源为首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开始睁眼看世界,先后翻译《四洲志》、《华事夷言》等书籍,他们开始研究世界的地理和形勢。
魏源的《海国图志》不仅包括世界的历史和地理,还包括对鸦片战争的反思和总结。
在《海国图志》中,他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通过学习西方的军事和科学技术,实现强国御侮的目的。
这也开创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新风气。
然而,地主阶级抵抗派的努力并不能遏止住拥有坚船利炮的敌人的进攻。
不久之后,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侵入中国,火烧圆明园,又签订了一系列如《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主权不断沦丧,导致了国人的强烈不满,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国人相继不断地起义和运动引发了地主阶级的恐慌。
于是,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始向西方学习器物。
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
其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经济上兴办近代企业,如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上建立新式海陆军,这些军队纷纷改用洋枪、洋炮,聘用外国教练;文化上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为国家培养新型人才。
洋务派的洋务运动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产生了一定的抵御作用,其措施也促进了中国各个方面的发展,但是由于地主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其所有的措施从根本上来讲只是为了维护其统治,并不是真正要发展中国。
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
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内容摘要:近代110年的中国,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残酷的现实促使中国人民开眼看世界,步入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
这一时期,不同阶层的中国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以不同的方式寻求拯救中国命运的出路。
向西方学习是他们探索的一个主要方面,这方面的探索显示了由物质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的学习;由科学技术上升到政治思想领域的学习;由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到全面革新,建立新的社会形态的学习。
从而探索出学习西方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扩大对外开放,引进先进思想,防止全盘西化,与中国国情具体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和谐发展,共同繁荣的成功之路。
关键词: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历史进程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是一部西方列强的侵华史,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更是一部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不懈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探索史。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不断侵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残酷的现实迫使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步入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
首先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进而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学习西方思想,并由此引发社会变革。
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历史进程可分为两个时期,即近代前期80年( 1840—1919年),这个时期发生了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有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向西方的学习。
由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国家制度到传播西方革命思想,但大都以失败告终。
近代后期30年(1919—1949年),这个时期以五四运动为发轫,无产阶级为主体的工农联盟登上了历史舞台,无产阶级领导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时期经历了创建共产党、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无产阶级为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了结合中国国情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思想文化,把马列主义与中国的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开辟了向西方学习的成功之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及启示1840年,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这个拥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的大门,从此,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为了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和受压迫的局势,我们的先辈开启了我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
因此,中国的近代史,不仅是一部西方列强侵略我国的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顽强不屈的抗争史,更是一部中国人民不懈寻求救国真理的探索史。
这种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向前发展的步伐。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一批地主阶级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中苏醒,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一批先辈们开始注目世界。
被称为我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担任湖广总督和钦差大臣时引进船炮,增强我国军事力量。
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军事,以富国强兵。
虽然他们只是强调了在物质方面学习西方,其目的只在于“制夷”,建统治和地主阶级的地位,但这使得中国打破了长期以来闭关锁国的局面,迈出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社会矛盾激化,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以洪秀全为领袖,建立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想要通过这一方案实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
但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以及土地平分、“通天下皆一式”等方案,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这一方案最终无法实施,虽然天京变乱后颁布的《资政新篇》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但它没能反映农民阶级的需求,缺乏社会实践和经济、阶级基础,因此得不到广大太平军的拥护,太平天国运动仍以失败告终。
另一方的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统治集团在如何解决危机上出现了分歧,形成顽固派和洋务派。
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将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付诸实践,开始了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
他们企图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依靠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科技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然而由于外国势力的阻挠,顽固派的破坏以及洋务派内部力量分散等原因,洋务运动也告以失败。
不过,虽然洋务运动作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仍以维护清政府统治为目的,并没有学习西方的制度,但是“从思想倾向来说,洋务派比较务实”[1],他们第一次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付诸实践,并促进了中国在科技、教育、工业等方面的进步,且它的本质不是要推翻一个王朝,而是试图推翻禁锢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
甲午战争战败,《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中华民族陷入了亡国的险境之中。
这时,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也意识到救亡图存的紧迫性,开始了“维新变法”。
他们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将中国建立成君主立宪制国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传播西方先进文化。
然而由于守旧派的强烈抵制,以及其自身没有提出反帝纲领而导致的群众缺失,使这场变法仅维持了103天就宣告失败了。
尽管维新运动没有达到它的政治目的,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和全国规模的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这时,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而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以及帝国主义势力的阻挠,使得这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最终也化为泡影。
但是,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派提出的三民主义理论纲领虽没有明确反帝国主义的要求,却已经是当时中国比较完整的一部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它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北洋军阀统治后期,社会腐朽思想泛滥。
此时,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认为,“中国国民的性质与行为的堕落,乃是‘亡国灭种之病根’”。
[2]于是一场崇尚民主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启蒙运动在中国轰轰烈烈地展开了,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一些有志之士开始把目光转向马克思主义。
新文化运动摇了封建思想的地位,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期的五四运动提供了思想基础。
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正是这场运动,使得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它表现出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显示出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
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无产阶级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一步步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
自此,中国走入了现代,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回顾近代110年来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出,以“自强”为目的的学习表现出来的新态度“推动了一个借鉴西方实际知识以建立强大中国的运动”。
“‘自强’的思想对所有爱国者都有巨大号召力,甚至在今天还是这样。
但是关于怎样才最能取得这种崭新的力量,则因时间的推移和意识形态的歧异而意见有所不同。
”[3]显然,中国人民不会始终忍受封建主义的压迫,资本主义道路也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历史和人民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选择了共产党!毛主席曾说过:“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这十六个字不论在什么时候,都应该是我们向西方学习的行动指南。
向西方学习,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借鉴而不是模仿西方,防止全盘西方化,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借鉴西方文化思想,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不断与时俱进,扩大对外开放,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一起和谐发展,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张海鹏,《中国近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1月,第41页。
[2]王晓秋、王顺生、全华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8月第五版.第95页.
[3](美)费正清,刘广京。
《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下卷。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