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尔寺的活佛
探寻宗喀巴大师进藏路线
![探寻宗喀巴大师进藏路线](https://img.taocdn.com/s3/m/b8ece40ff121dd36a22d827d.png)
探寻宗喀巴大师进藏路线作者:更公才旦来源:《大经贸·创业圈》2020年第03期【摘要】宗喀巴大师在16岁前往卫藏地区求学,但关于宗喀巴进藏的具体路线还不为人知。
本文试图通过文献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在探寻宗喀巴大师进藏路线。
【关键词】康区进藏路线绪论宗喀巴大師于1357年出生在青海塔尔寺, 3岁时,第四世活佛若白多杰受元顺帝召请进京途中路过青海,宗喀巴的父亲就带着他到夏宗寺和若白多杰活佛相见,若白多杰给宗喀巴灌顶加持,授了近事戒。
宗喀巴7岁时,被家人送到夏琼寺,当时这是一座噶当派的寺院,取密宗名为端月多杰,后又受沙弥戒,取法名罗桑札巴。
16岁时候受恩师之命前往卫藏地区求学。
关于宗喀巴大师在卫藏求学的记录和传记现已不计其数,但是关于宗喀巴大师进藏路线方面的记载目前为数甚少。
从目前的相关文献来看;宗喀巴大师的进藏路线是元明时期朵麦和卫藏之前的商道和民道,元明时期许多商人和朝圣者都会通过这条民道前往拉萨。
文本根据既有文献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来探寻宗喀巴大师在多康地区的路线。
一.安多地区的路线宗喀巴大师在夏琼寺学习了9年,从学习识字到学习佛法。
16岁时的宗喀巴已经是一位智慧超群的人,为了深入学习佛法和宗喀巴大师产生了前往卫藏学习的念头,加之恩师顿珠仁青的鼓励和支持。
1372年秋末年仅16岁的宗喀巴大师跟随几位上课踏上了求学拜佛之路。
宗喀巴离开夏琼寺后,向今天的日月山方向出发,途径今天的共和县直到赛宗寺。
那时的赛宗寺并非今日的赛宗寺,现在的赛宗寺是由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由第二世夏日仓阿旺嘉措建立的,据《安多政教史》记载,早在元大德五年(1301年),这里已建有藏传佛教萨迦派小寺,宗喀巴大师进藏途中才会来这里朝拜。
赛宗寺东面有个叫“吉祥坡”也叫“扎西拉①”“相传宗喀巴念诵《文殊实名经》,中“所有吉祥所有善”时刚到这山口,故后人把这山口叫做“吉祥坡””②而民间更为流传的是宗喀巴来到这里是思念恩师及家人,而自己又不能回去,突然想到恩师教诲,在这山口念诵《文殊实名经》中的“所有吉祥所有善”,因此把这山口取名为吉祥坡。
国家文物局关于塔尔寺——香萨活佛院、嘉雅活佛院、时轮经院保护工程的批复
![国家文物局关于塔尔寺——香萨活佛院、嘉雅活佛院、时轮经院保护工程的批复](https://img.taocdn.com/s3/m/87d71107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cf.png)
国家文物局关于塔尔寺——香萨活佛院、嘉雅活佛院、时轮经院保护工程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文物局•【公布日期】2016.04.29•【文号】文物保函〔2016〕751号•【施行日期】2016.04.2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关于塔尔寺——香萨活佛院、嘉雅活佛院、时轮经院保护工程的批复文物保函〔2016〕751号青海省文物管理局:你局《关于湟中县塔尔寺香萨活佛院、嘉雅活佛院、桑士哥活佛院保护修缮工程设计方案的请示》(青文物局〔2016〕35号)和《关于湟中县塔尔寺时轮经院修缮工程设计方案的请示》(青文物局〔2016〕36号)收悉。
经研究,我局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塔尔寺香萨活佛院、嘉雅活佛院、时轮经院保护修缮工程和你局意见。
二、对所报方案提出以下完善意见:(一)进一步加强现状勘察和研究,明确香萨活佛院、嘉雅活佛院、时轮经院建筑群的形制、格局、构成、建造工艺等具体信息,查明文物建筑的残损状况、范围与病害程度,科学分析造成墙体裂缝、立柱倾斜下沉等病害的原因,为工程方案编制提供科学依据。
(二)应坚持最小干预原则,细化工程做法。
严格控制修缮范围和构件更换量,重点更换虫蛀腐朽严重的杨木构件;轻微损坏的原有构件,建议在加固维修后酌情使用。
木构架维修应注意采用地方传统做法,确保维修后文物建筑的原有风貌特点。
补充说明嘉雅活佛院1号房东山墙增加一缝梁架的必要性。
(三)进一步研究、论证草泥与卷材的粘结性,研提防止卷材下滑的具体做法;在缺乏充分验证的情况下,应采用传统做法解决屋面防水问题,慎用SBS防水卷材。
(四)应根据建筑基础埋深和屋面排水量,统筹考虑场地排水问题,适当加大檐柱基础埋深,并结合屋面排水走向科学确定排水组织,做好地面防渗铺装,避免地面冻胀引发建筑基础病害。
(五)进一步研究、比选多种护坡挡土墙加固方式,考虑格构梁锚固加固方式的适用性和景观效果,科学确定不同加固方式的适用范围、具体做法和外观要求等。
察汗诺门罕述考
![察汗诺门罕述考](https://img.taocdn.com/s3/m/b952dab503d8ce2f01662397.png)
察汗诺门罕述考王力【摘要】[摘要]察汗诺门罕是藏传佛教界影响较大的活佛转世系统之一,也是藏区势力雄厚、地位显赫的政教合一领袖。
“察汗诺门罕”这个蒙古语的称谓,是二世察汗诺门罕时期由和硕特蒙古首领固始汗所授予的;18世纪初,鼓动、支持罗卜藏丹津反清事件的高僧是当时塔尔寺的法台——堪布诺门罕,而不是德庆寺主持三世察汗诺门罕。
之后,察汗诺门罕所属部众被单独设旗,旗下属民的来源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世俗首领捐献的蒙藏民众;自愿投奔察汗诺门罕或所建寺院的蒙藏民众;察汗诺门罕自己在蒙古部落中的所属民众,源自设旗之前的二世察汗诺门罕时期。
【期刊名称】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5【关键词】[关键词]察汗诺门罕;活佛转世系统;称谓;属民察汗诺门罕是藏传佛教界影响较大的活佛转世系统之一,也是藏区势力雄厚、地位显赫的政教合一领袖,曾被“全青海人皆奉伊为法师喇嘛”①。
学术界对于这位“位号在西藏达赖之下,并在漠北哲布尊丹巴之下,仅与后藏班禅相若比”②的活佛转世系统之研究,大都集中在历辈察汗诺门罕的生平传记方面③。
本文拟结合各种文献,对此研究中尚存争议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请方家指正。
一、察汗诺门罕称谓之由来察汗诺门罕系蒙古语,“察汗”意为“白色”,“诺门罕”意为“法王”。
藏语称之为“夏茸尕布”,汉语称之为“白佛”。
除此之外,因一世察汗诺门罕出生于西藏拉摩(今西藏达孜县拉摩)又被称为“拉摩活佛”,另因五世达赖喇嘛(实为1692年第巴桑结嘉措以五世达赖喇嘛名义所封)授予其封号而被称为“阿齐图诺门汗”④等。
上述各种称谓混杂于汉、藏、蒙等各种文献中,但实为同一活佛系统。
察汗诺门罕称谓的由来,在《夏茸尕布传》中有三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这也是学术界存在严重分歧的问题之一。
(一)明皇帝册封说《夏茸尕布传》中记载:“明皇帝封他(一世察汗诺门罕)为阿噶白色转世活佛,并赐金印。
由于他对佛法及众生忠诚效力,获得了‘察汗诺门汗即夏茸孕布’的称号(即白色活佛之意)”⑤。
关于塔尔寺的介绍
![关于塔尔寺的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101b04c1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07.png)
关于塔尔寺的介绍
塔尔寺(Ta'er Temple),也被称为塔尔寺寺庙,是位于中国青海省西宁市城西的一座藏传佛教寺庙,是宁夏西宁地区最大的寺庙,也是中国西北地区最重要的藏传佛教寺庙之一。
塔尔寺始建于公元1560年,由藏传佛教格鲁派宗教领袖宗喀巴的弟子盘豪金创立。
寺庙修建在一座山坡上,整个寺庙占地面积达38万平方米,建筑群布局呈现出典型的藏传佛教寺庙特色。
寺庙内设有多座大殿和佛塔,其中最著名的是金顶大殿。
该大殿是塔尔寺的主要建筑,金顶上覆盖着金箔,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与金色装饰使之显得庄严肃穆。
金顶大殿内供奉有佛祖释迦牟尼的主尊及其他佛菩萨像。
塔尔寺是一个重要的宗教和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的信徒和游客前来朝拜和参观。
每年佛诞节期间,塔尔寺都会举行盛大的活动和庆典,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信徒和游客,给寺庙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此外,塔尔寺也有一所寺庙学院,为学习佛教知识的僧人和信徒提供教育和培训。
寺庙学院拥有丰富的藏传佛教文化和艺术藏品,如佛经、唐卡画、佛像等。
总之,塔尔寺作为西北地区著名的寺庙之一,以其壮丽的建筑和丰富的藏传佛教文化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和信徒,成为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塔尔寺的简单导游词
![塔尔寺的简单导游词](https://img.taocdn.com/s3/m/e71eb12b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95.png)
塔尔寺的简单导游词塔尔寺共有大金瓦寺、小金瓦寺、花寺、大经堂、九间殿、大拉浪、如意塔、太平塔、菩提塔、过门塔等大小建筑共1000多座院落。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塔尔寺的简单导游词,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塔尔寺的简单导游词1现在我们来到这座颇似农家小院的院落,如果说刚才我们还感觉到庙宇的庄严,那么现在一定有种重返世俗的轻松感。
这就是塔尔寺的印经院。
因为寺庙每年都要耗费大量经书,因此,负责印经文的僧人便会整日忙个不停。
现在,让我们进房间里来看看他们是在怎样工作的。
佛教传人西藏是从古印度和中国内地两个地区同时传入的,所以藏传佛教经典同时受到二者的双重影响,因此,藏传佛教的典籍便浩如烟海。
我们现在想得到汉文的某部佛经,也得想办法从藏语佛经再翻译过来塔尔寺的印经院至今仍然采用比较古老的雕板印刷法,经书的用纸是这种颜色稍暗,韧性极好的棉质纸张,经书开本都不大,多呈长条状,翻阅方便颇具古意。
我们读不懂的藏文字规范端庄,秀丽整齐,像是帧帧艺术作品,有种朴素的美感。
从现在开始我们要依次参观一系列最主要的殿堂,它们是塔尔寺的主体建筑群,也是寺中僧人活动的主要场所,请大家先来看一看大经堂。
在藏传佛教寺庙中大经堂是必不可少的,这里是僧人诵经学习进修的地方,遇到活佛莅临的日子,更是僧众聆听介法的场所。
进门之前我们先在正门这里看一下这种特殊的工艺品,好像刺绣一样,这种艺术品叫“堆绣”,它是在刺绣之前先垫上一层棉花或羊毛,以求立体效果。
这两幅“八仙人物”便是塔尔寺的珍藏品,虽为寺中僧人所制作,但很有民间情趣。
因为堆绣制作比较复杂,工艺要求又高,现在寺中已很少有人能制作了,这就更显出这些珍品的可贵了。
目前的大经堂曾经过多次重建和扩建,最后一次完成于民国四年,就是公元192019年,建筑面积2750平方米,是典型的土木结构藏式双层平顶建筑。
(从侧门进入大经堂内部)大经堂由这种藏式棱柱分隔成很多小的开间,柱子一共是168要,其中60根为暗柱,建在墙壁内,我们能够看到的只有108根,柱身上包裹着的图案精美的藏毯是蒙古王公的赠品,僧人们就在柱间的这些藏式毯子上,叫做“佛团垫”打坐念经。
塔尔寺历史——精选推荐
![塔尔寺历史——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179d1cc4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7d.png)
塔尔寺历史由于塔尔寺是宗喀巴大师的降生地,成为信徒们向往的出名圣地。
历史上,第三、四、五、七、十三、十四世达赖喇嘛和六、九、十世班禅大师均在这里驻锡过。
同时,它也受到历代中央王朝的高度重视。
根据记载,从清康熙以来,朝廷向塔尔寺多次赐赠,有匾额、法器、佛像、经卷、佛塔等。
该寺的阿嘉、赛赤、拉科、色多、香萨、西纳、却西等活佛系统,清时被封为呼图克图或诺们汗。
其中,阿嘉、赛赤、拉科为驻京呼图克图,有的还当过北京雍和宫和山西五台山的掌印喇嘛。
正是因为这些特殊原因,塔尔寺迅速发展,规模越来越大,成为藏传佛教格鲁派蜚声国内外的六大寺院之一。
现存塔尔寺总建筑9300余间,占地600余亩,殿堂25座,主要为大金瓦殿、大经堂、九间殿、小金瓦殿、花寺、大拉让、弥勒佛殿、释迦佛殿、依怙殿等。
最盛时有僧侣3600多人,全国解放初期尚有 1983人。
由于历史积累,该寺文物极为丰富,富丽堂皇的建筑、琳琅满目的法器、千姿百态的佛像和浩瀚的文献藏书,使寺院成为一座艺术的宝库。
特别是该寺的壁画、堆绣、酥油花,被称为“艺术三绝”,驰名中外。
该寺设有显宗、密宗、时轮、医明四大学院和欠巴扎仓,研习佛学和藏族语言、文字、天文、历算、医药、舞蹈、雕塑、绘画、建筑等各方面的知识,并于清道光七年(1827),创建该寺印经院,所印藏文经典及各种著述,畅销藏区各地。
该寺于每年农历正月、四月、六月、九月分别举行4次全寺性的大型法会,称之为“四大观经”。
届时,各地群众云集,规模盛大。
另外,农历十月下旬有纪念宗喀巴圆寂的“燃灯五供节”和年终的送瘟神活动。
全国解放后,塔尔寺受到国家重点保护,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人民政府历年拨款修葺,使之更加壮观,成为青海省最主要的旅游胜地。
塔尔寺原来有完整的行政、宗教组织系统。
其行政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全体僧人经堂会议,由总法台主持,下设噶尔克会议和大吉哇。
噶尔克会议是全体僧人经堂会议的常委会,由法台、大襄佐、大僧官、大老爷和六族干巴组成。
塔尔寺的历史故事和传说
![塔尔寺的历史故事和传说](https://img.taocdn.com/s3/m/cec6e500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0a.png)
塔尔寺的历史故事和传说
一、简介
塔尔寺位于中国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塔尔寺镇,是青海省藏传佛教黄
教(宁玛派)的主要寺庙之一,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历史
1. 塔尔寺建于公元1560年,由当时的宁玛派第二十世祖布局多吉创建。
2. 因为它是建在原来宁玛派第十世祖张大师成道之地,在宁玛派教徒
中颇有名气,来自各地的教徒都到此参拜,塔尔寺逐渐成为宁玛派的
中心寺庙。
3. 在清朝时期,塔尔寺经过多次扩建,成为了一个大型的寺庙。
三、建筑
1. 塔尔寺主殿名为“拉尼雍错堆”,高32米,为一座八角形的建筑,顶
部有一白色的宝顶,顶上有一对金刚力士,威武异常。
2. 塔尔寺内还有五大金色佛像,坐落在五大堆上,代表了佛教五种智慧。
3. 塔尔寺内还有许多美丽的彩绘壁画,表现了佛教的故事和教义。
四、传说
1. 塔尔寺传说中的第二十世祖布局多吉,因其一生平民主,慷慨无私,被誉为“菩萨转世”,其圣迹黄教教徒常常前来朝拜。
2. 塔尔寺内有一个名为“纳木措”的湖泊,相传是一位女神的化身,经常给困难的人带来好运。
3. 一位名叫“朗杰善人”的喇嘛,在塔尔寺的一个小洞穴中发现了一盏不灭之灯,成为了寺庙内的圣火之一,每年会被传递到全国各地。
五、现状
1. 塔尔寺已经成为了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年有众多的游客慕名前来,特别是在宁玛派的节日,寺庙内人山人海,善男信女络绎不绝。
2. 为了保护寺庙的文化遗产,塔尔寺已经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政府也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维修和保护。
塔尔寺的作文400字
![塔尔寺的作文4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17b4533d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56.png)
塔尔寺的作文400字篇一:青海有很多景点,今天我们决定要去佛教圣地——塔尔寺。
一大早,刚起床的我们就看到当地的叔叔们早已在宾馆大堂里等我们了。
吃完早饭,我们驱车前往位于湟中县的塔尔寺。
一路上都在下雨,我们穿上了外套,可是在下车的时候,雨仿佛感应到了我们迫不及待的心情突然就停了。
灼热的阳光照在我们的身上,我们不得不赶紧脱下外套,只穿一件T恤开始游览。
塔尔寺是一个巨大的寺庙,它有许多分殿:弥勒佛殿、寿菩萨殿、如来佛祖殿……每一个殿里都供奉着不同的佛。
我们走进了弥勒佛殿,看见里面有一个笑眯眯的大胖子坐在神龛上,身边还站着几个板着脸的小瘦子。
通过导游的介绍,我了解到中间那个笑眯眯的大胖子就是弥勒佛,而旁边的小瘦子并不是我原以为的小童子,而是少年时代的弥勒佛。
我猜测人们供奉弥勒佛的原因是想像弥勒佛一样笑口常开,每天开开心心的'过日子。
我们走出弥勒佛殿,看见许多人拿着石灯在拜佛。
信徒们嘴里念念有词,把酥油注到石碗里再把一根灯芯浸在酥油里,就做成了一个装满了吉祥和祝福的石灯。
信徒们捧着石灯弓下身子虔诚地向佛像祈祷。
看到他们的样子,我的心里痒痒的,也想去点一盏石灯。
老爸好像看穿了我的心思,对我说:“你也去点一个石灯,放到石台上,这样就可以受到这些神的保佑了!”说着老爸就给我买了一个小石灯,我把石灯放在石台上,用蜡烛把它点燃,只见火苗“嗖!”的一下像火箭一样窜了上来,把我吓了一跳,我赶紧躲了开来。
随后,我定下神来,拿着石灯学着别人的样子向石佛拜了拜,然后郑重地把带着我的祝愿的石灯放到石台上。
在塔尔寺,我看到了很多各司其职的神佛,他们有的管土地种植,有的管牲畜兴旺,有的管出行顺利;我还看到了很多在塔尔寺认真修行的喇嘛,他们有的在诵经,有的在擦拭佛像;还看到了熙熙攘攘的朝拜者们,他们有的在拜佛,有的在传授朝拜的正确方法…………通过一上午的游览,我深深体会到塔尔寺里庄严肃穆的佛教气氛。
不禁在心中感叹:塔尔寺真不愧是一个闻名天下的佛教圣地啊!篇二:暑假过半,我跟随爸爸单位的大队伍一起跨越大半个中国,来到了美丽的青海省,第一站我们参观了塔尔寺。
历代班婵大师简介
![历代班婵大师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fb327135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7a.png)
历代班婵大师简介第一世班禅克珠杰·格勒巴桑克珠杰·格勒巴桑(1385~1438),第一世班禅额尔德尼,克珠杰是全藏敬信的尊者宗喀巴的首要弟子,在藏传佛教史上声名显赫。
大力倡导,各方募捐,筹集资金和财物,在存放宗喀巴肉身银塔的藏式大殿的屋顶上,建造了一座汉式的金顶,俗称“金瓦寺”。
这是甘丹历史上建筑的第一座金瓦寺。
克珠杰是全藏敬信的尊者宗喀巴的首要弟子,在藏传佛教史上声名显赫,童年时在萨迦寺出家,拜萨迦派的僧格坚赞为师,受了沙弥戒。
16岁时去昂仁寺与珀东班禅等辩论经教,获得胜利,声誉鹊起。
随后又返回萨迦寺,从吉尊热蓬娃学习密宗。
第二世班禅恩萨·索南却朗索南却朗(1439~1504),藏传佛教格鲁派大活佛,第二世班禅额尔德尼。
生于西藏日喀则附近温萨(dben-sa,一译恩萨)地方。
幼年被送到甘丹寺出家,以第四任甘丹赤巴巴梭·却吉坚赞(克珠杰之弟)为师学法多年,精通显密,擅长教理辩论,声望很高。
幼时传说他能追述班禅第一世生前之事迹,聪明异常,后到噶丹寺出家为僧,噶丹寺赤巴拔梭·曲结坚赞见其灵慧异常,遂收为门徒,授以灌顶。
由于他勤奋好学,精通显密二宗,特别善长于辩论。
索南却朗中年以后,离开噶丹寺返回后藏,驻锡隐更寺,专事禅修,不问俗务,有僧徒十六人,俱成大器,广宣佛法,在后藏宣扬和发展格鲁有一定的贡献。
第三世班禅恩萨·罗桑丹珠恩萨·罗桑丹珠(1505~1566),三世班禅,于藏历第八绕迥之木牛年(1505年,明弘治十八年)正月初四在后藏恩萨地力降生。
他与二世班禅索南曲朗是同一家族。
拜许多高僧为师,研习《集密金刚灌顶》、《菩提道次第广论》、《时轮金刚》、《大威德金刚》等经法,对显密二宗有了较深造诣。
罗桑丹珠11岁时,到拉仁孜寺出家为僧,拜该寺格白堪钦为师,受了沙弥戒,少年时期,主要学习显宗。
后来到后藏各寺院,拜许多高僧为师,研习《集密金刚灌顶》、《菩提道次第广论》、《时轮金刚》、《大威德金刚》等经法,对显密二宗有了较深造诣。
青海塔尔寺作文
![青海塔尔寺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3ffd8070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1d.png)
青海塔尔寺作文塔尔寺位于中国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门源县,是一座藏传佛教寺庙,也是青海塔尔寺活佛的主要寺庙,有着深厚的宗教与文化底蕴。
塔尔寺建于明朝,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青海地区最重要的佛教寺庙之一。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我对青海塔尔寺的认识与感受。
青海塔尔寺位于青海湖畔,寺庙环境幽静美丽,宛如人间仙境。
寺庙的建筑风格独特,凸显了藏传佛教的特色。
寺庙内共有九座大小不同的殿堂,其中最重要的殿堂是主要供奉第七世达赖喇嘛的大殿。
寺庙中还供奉有无数佛像和佛经,充满了宗教氛围。
每年春秋两季,塔尔寺都举办盛大的法会,吸引了大量的信众和游客前来观礼。
在进入塔尔寺之前,我首先看到了塔尔寺的外围墙壁上有着无数的摩崖石刻,这些石刻记录了寺庙历经的变迁和一个个历史故事。
我仔细观察着这些石刻,仿佛能够感受到寺庙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
进入寺庙之后,我看到了一些僧人正在院子里念经修行,他们虔诚的神情和嘴里的佛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也看到了很多游客正在寺庙内自由参观,有人默默祈祷,有人驻足听经,有人拿着相机记录下这一瞬间的美丽。
在参观寺庙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了一些关于塔尔寺的历史与文化。
塔尔寺最初是由明朝时期的一位官员建造而成,当时的目的是为了统治海西地区的藏族人们,并发展当地的经济与文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座寺庙开始成为了藏传佛教的中心,吸引了无数的佛教信众前来朝圣。
在明代之后,塔尔寺经历了多次的修复与扩建,成为了现在的规模庞大的佛寺。
塔尔寺还是藏传佛教的一个宗教学院,供奉了许多出色的佛学大师,被公认为是藏区佛教的重要中心。
参观完青海塔尔寺,我被这座寺庙深深的吸引,也感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佛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哲学与生活方式。
在塔尔寺的殿堂中,我看到了一些佛教经典和佛像,深刻的感受到了佛教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启迪和慰藉。
众多的信众也在塔尔寺中找到了内心的宁静和解脱,这种信仰的力量让我非常感动。
我在参观完塔尔寺之后,对佛教的理解更加深入,也更加尊重和倾慕佛教的教义与精神。
塔尔寺
![塔尔寺](https://img.taocdn.com/s3/m/d7c08a3e376baf1ffc4fad17.png)
历史背景
• 第二年,即明洪武十二年(1379),香萨阿切在 信徒们的支持下建塔,取名“莲聚塔”。此后 180年中,此塔虽多次改建维修,但一直未形成 寺院。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掸师仁钦宗哲 坚赞于塔侧倡建静房1座修禅。17年后的万历五 年(1577),复于塔之南侧建造弥勒殿。至此, 塔尔寺初具规模。万历十年(1582)第三世达赖 喇嘛索南嘉措第二次来青海,翌年春,由当地申 中昂索从措卡请至塔尔寺。三世达赖向仁钦宗哲 坚赞及当地申中、西纳、祁家、龙本、米纳等藏 族部落昂索指示扩建塔尔寺,赐赠供奉佛像,并 进行各种建寺仪式。从此,塔尔寺发展很快,先 后建成达赖行宫、三世达赖灵塔殿、九间殿、依 怙殿、释迦殿等。经四世达赖指示,万历四十年 (1612)正月,正式建立显宗学院,讲经开法, 标志着塔尔寺成为格鲁派的正规寺院。
历史背景
• 宗喀巴离家赴藏一心学法多年,其母香萨阿 切思儿心切,让人捎去自己的一束白发,意在告 诉他老母已白发苍苍,希望他回来一晤。宗喀巴 为佛教事业决意不返,给母亲和姐姐各捎去一幅 用自己的鼻血画成的自画像和狮子吼佛像,并在 信中写到:“若能在我出生地点用10万狮子吼佛 像和菩提树为胎藏,修建一座佛塔,就如同我见 面一样。”1379年,其母与众信徒按宗喀巴的意 愿,用石片砌成一座莲聚塔,这便是塔尔寺最早 的建筑物。1577年在此塔旁建了一座明制汉式佛 殿,称弥勒殿。由于先有塔,尔后才有寺,安多 地区的汉族群众便将二者合称为塔尔寺。
历史背景
• 塔尔寺始建于公元1379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 历史,占地面积600余亩,寺院建筑分布于莲花 山的一沟两面坡上,殿宇高低错落,交相辉映, 气势壮观。位于寺中心的大金瓦殿,绿墙金瓦, 灿烂辉煌,是该寺的主建筑,它与小金瓦殿(护 法神殿),大经堂,弥勒殿,释迦殿,依诂殿, 文殊菩萨殿,大拉让宫(吉祥宫),四大经院 (显宗经院,密宗经院,医明经院,十轮经院) 和酥油花院,跳神舞院,活佛府邸,如来八塔, 菩提塔,过门塔,时轮塔,僧舍等建筑形成了错 落有致,布局严谨,风格独特,集汉藏技术于一 体的宏伟建筑群。殿内佛像造型生动优美,超然 神圣。栩栩如生的酥油花,绚丽多彩的壁画和色 彩绚烂的堆绣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寺内 还珍藏了许多佛教典籍和历史,文学,哲学,医 药,立法等方面的学术专著。每年举行的佛事活 动“四大法会”,更是热闹非凡,游人如潮
青岛塔尔寺的作文
![青岛塔尔寺的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82d17246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d0.png)
青岛塔尔寺的作文
塔尔寺,是青海、甘肃两省藏族人民的朝拜圣地。
塔尔寺位
于青海省西宁市西南25公里处的湟中县鲁沙尔镇,占地面积约
5平方千米,其中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
塔尔寺创建于明洪武
十五年(1382年),原名“塔儿寺”,因塔得名。
藏语称为“赛
赤岗”,意思是“十万户人家的寺”。
塔尔寺依山垒砌,群楼重叠,殿宇错落,法器鸣奏,经幡飘扬。
整个寺庙分为前、中、后三个
部分。
寺前广场有一座大型藏式建筑——宗喀巴像,高20米,
重3吨。
宗喀巴大师是藏传佛教的创始人和领袖。
他一生致力于
弘扬佛法,被尊称为“世界藏传佛教大活佛”。
宗喀巴大师是藏
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创始人和领袖、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教主之一。
宗喀巴大师幼年时随其父到拉萨后被称为“塔尔
寺活佛”。
他自幼酷爱学习和钻研佛法,7岁就在拉萨大昭寺从
师学经、学习六年后,正式受戒为格鲁派(黄教)的第33代祖师。
—— 1 —1 —。
塔尔寺的传说故事
![塔尔寺的传说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d49d977b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fb.png)
塔尔寺的传说故事“哇,妈妈,你快来看呀,电视上这个寺庙好壮观啊!”我兴奋地喊着妈妈。
妈妈走过来一看,笑着说:“这是塔尔寺呀,它可有很多神奇的传说故事呢。
”我一听,立马缠着妈妈给我讲。
妈妈坐在我旁边,开始讲述起来。
塔尔寺呀,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高僧叫宗喀巴。
他从小就特别聪慧,对佛法有着极深的领悟。
宗喀巴长大后,为了弘扬佛法,就四处游历讲学。
有一次,宗喀巴离开家乡很久很久都没有回来。
他的妈妈非常想念他,就托人给他捎去了一束白发和一封信,信上说希望他能回来看看自己。
宗喀巴看到妈妈的白发和信,心里非常难过,可是他又不能放下正在进行的佛法事业。
于是,他用自己的鼻血掺和着泥土,捏成了一个狮子的形状,并写信告诉妈妈,这个狮子就代表着他,让妈妈把它供在家里,就如同见到他一样。
后来呀,人们就在这个地方修建了寺庙,也就是现在的塔尔寺。
我听得入了迷,忍不住问道:“妈妈,那塔尔寺里面都有什么呀?”妈妈笑着回答:“塔尔寺里有很多精美的建筑和珍贵的文物呢。
比如大金瓦殿,那可是非常壮观的。
还有那些壁画、堆绣,都特别漂亮。
”“哇,我好想去看看呀!”我满心期待地说。
“会有机会的呀,宝贝。
”妈妈摸了摸我的头。
我想象着自己站在塔尔寺里,感受着那浓厚的历史和文化氛围,心里充满了向往。
塔尔寺的传说故事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那个神秘地方的好奇心。
我真希望能快点去到那里,亲自去探索那些神奇的故事和美丽的景色。
我相信,塔尔寺一定会给我带来很多惊喜和感动,让我对世界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难道不是吗?。
西纳家族、西纳喇嘛和塔尔寺西纳活佛
![西纳家族、西纳喇嘛和塔尔寺西纳活佛](https://img.taocdn.com/s3/m/0d87f982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a1.png)
作者: 陈庆英;蒲文成
出版物刊名: 青海社会科学
页码: 106-113页
主题词: 塔尔寺;家族;喇嘛;密宗;政教;成吉思汗;萨迦派;西藏;格鲁派;萨迦班智达
摘要: <正> 西纳家族、西纳喇嘛以及西纳活佛,在青海藏族部落和宗教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研讨他们的历史,有助于我们窥见青海藏族部落及宗教演变情况之一斑。
故我们依据藏文史籍的记载,将西纳家族、西纳喇嘛和西纳活佛的历史简述如下,以求教于广大读者和有关专家。
一、西纳家族的来源 据藏文史籍《安多政教史》记载:“西纳家族属吐蕃四大族姓之一的冬氏。
冬氏家。
5篇介绍青海塔尔寺的导游词范文
![5篇介绍青海塔尔寺的导游词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e476d81c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d6.png)
5篇介绍青海塔尔寺的导游词范文塔尔寺是中国西北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在中国及东南亚享有盛名,历代中央政府都十分推崇塔尔寺的宗教地位。
明朝对寺内上层宗教人物多次封授名号,清康熙帝赐有“净上津梁”匾额,乾隆帝赐“梵宗寺”称号,并为大金瓦寺赐有“梵教法幢”匾额。
三世__、四世____世____世____三世____四世____世班禅、九世班禅和十世班禅,都曾在塔尔寺进行过宗教活动。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5篇介绍青海塔尔寺的导游词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5篇介绍青海塔尔寺的导游词范文(一)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现在我们来到了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的塔尔寺。
塔尔寺占地六百余亩,它的数十座殿塔在幽深的莲花山坳里依山势起伏,交相辉映。
雄距全寺中心的大金瓦殿,金顶辉煌,规模宏伟,富丽堂皇,是塔尔寺的主建筑。
它与明柱素洁、气象壮严的大经堂,以及各具特色、错落排列的弥勒佛殿、金刚殿、释迦殿、文殊殿、长寿殿,以及四大扎仓等,吸取了青海同仁热贡木刻艺术的精华和甘肃河州砖,雕艺术的特点,并采用了青海居民建筑布置的方式,及藏族固有的传统风格,成为形式独特、布局严谨、汉藏相结合的宏大艺术建筑群。
寺内宝塔林立,古树参天,景色十分壮丽。
所在的这个镇在藏语里称为“鲁沙尔”,汉语地名是“湟中”,意思是地处湟水的中游。
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是发源于古印度佛教传入西藏地区之后形成的一个佛教支派,由于藏传佛教寺庙中取得佛学学位的僧人在藏语中称为“喇嘛”,所以喇嘛教这个称呼就传开了。
“格鲁”是藏语译音,意思是“善规”。
佛教自7世纪传入西藏到最后形成藏传佛教,经历了几百年风风雨雨的变迁和改革。
格鲁派是15世纪才出现的藏传佛教的一支派别,因它的教规对僧人要求十分严格,故得名“善规”,又因该派僧人在做法事时戴黄色的帽子,所以更多的人称它为黄教。
虽然黄教在藏传佛教中出现最晚,但是由于管理最严,深得信徒崇敬,因此规模越来越大,在藏族地区信徒居其他教派之首。
青海塔尔寺导游词5篇
![青海塔尔寺导游词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70bcb12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63.png)
青海塔尔寺导游词5篇塔尔寺又名塔儿寺,创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
得名于大金瓦寺内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银塔,藏语称为“衮本贤巴林”,意思是“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西南25公里处的湟中县城鲁沙尔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青海塔尔寺导游词5篇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青海塔尔寺导游词5篇(一)塔尔寺位于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的莲花山坳中,是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俗称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是藏区黄教六大寺院之一,也是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胜古迹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距省会西宁市26公里。
塔尔寺是青海省藏传佛教中的第一大寺院,原名塔儿寺,得名于寺中大金瓦殿内纪念宗喀巴的大金塔。
14世纪,藏传佛教开始向东亚和中亚地区传播。
与此同时,青海省和整个中国西北地区的佛教中心和黄教圣地塔尔寺在鲁沙尔镇建立。
汉族、藏族、回族、土族人在这里或信奉佛教,或信奉伊斯兰教,或皈依儒道,或拜金拜神,彼此包容、和睦。
佛说,“众生皆平等”。
塔尔寺,就是坐落在这块“众生平等”的宝地上的一朵美丽莲花。
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降生地。
宗喀巴成名后,有许多有关他灵迹的传说。
据说在他诞生后剪脐带滴血的地方长出一株白旃檀树。
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宗喀巴母亲按儿子来信所示,在信徒们帮助下,以这株旃檀树和宗喀巴所寄狮子吼佛像为胎藏,砌石建塔,这是塔尔寺最早的建筑。
后来,该塔一再改建易名,成为现在大金瓦殿中的大银塔,是全寺的主供神物,汉语塔尔寺即由此塔得名。
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禅师仁钦宗哲坚赞于塔旁建一静房,聚僧坐禅。
17年后,再建弥勒佛殿一座,塔尔寺初具规模,取藏名“衮本贤巴林”,意为“十万佛身像弥勒洲寺”。
400多年来,塔尔寺逐步发展成一座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的古建筑群,全寺占地600余亩,僧舍房层9300多间,殿堂52座,僧人最多时达3600余人。
全寺四山环绕,殿宇宏伟,佛像庄严,梵塔棋布。
十世班禅轶事
![十世班禅轶事](https://img.taocdn.com/s3/m/3bd99005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0a.png)
十世班禅轶事
冯都
【期刊名称】《四川统一战线》
【年(卷),期】2002(000)011
【摘要】年轻的活佛真是了不起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俗名贡布才旦,1938年2月19日出生于青海省循化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9年8月10日在青海塔尔寺坐床,成为第十世班禅。
1949年9月5日青海解放。
不满12岁的十世班禅即与解放军取得联系,表示欢迎。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他庚即致电毛泽东和朱德,表示衷心拥护中央人民政府。
11月 23日,中央人民政府复电班禅,希望他和西藏爱国人士一致努力,为西
【总页数】2页(P22-23)
【作者】冯都
【作者单位】江西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5.1
【相关文献】
1.轶事与宏大叙事的对立与统一——《史记》和《名人传》轶事观念之比较 [J], 王成军
2.十世班禅大师轶事 [J], 李佐民
3.深切缅怀十世班禅大师宏扬大师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纪念十世班禅大师逝世十周年 [J], 黄佳
4.十世班禅大师轶事 [J], 李佐民
5.《坛子轶事》:天、地、神、人四重奏——美国诗人史蒂文斯《坛子轶事》阐释之一种 [J], 陈书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十三世达赖喇嘛与青海当彩家族关系资料二则
![十三世达赖喇嘛与青海当彩家族关系资料二则](https://img.taocdn.com/s3/m/9f0e3937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e6.png)
作者: 扎洛
作者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京100081
出版物刊名: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36-39页
主题词: 十三世达赖喇嘛;十四世达赖喇嘛;当彩家族:西藏历史
摘要:在中央与西藏地方关系并不融洽之时,噶厦政府出人意料地确认出生于青海当彩家族的拉木登珠为第十四世达赖喇嘛,此事引起人们探究的兴趣。
本文提供两条有关十三世达赖喇嘛与青海当彩家族关系的资料:1、十三世达赖喇嘛于1906-1909年在塔尔寺期间曾得到第五世当彩活佛的经济资助,并曾经莅临当彩村;2、十三世达赖喇嘛确认第六世当彩活佛。
由此推测,十三世达赖喇嘛对当彩家族是相当熟悉的,最终在当彩家族找到十四世达赖喇嘛是他生前的周密安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塔尔寺的活佛:采用活佛转世制度的方法寻访认定和继承中广网青海分网2003-11-06 16:47:15塔尔寺的活佛系统与西藏其他寺院的活佛一样,也是采用活佛转世制度的方法寻访、认定和继承的。
要是一般活佛的灵童寻访工作通过打卦问卜、降神、依遗言、预示、辩认遗物等方法寻找。
找到灵异儿童,又进行多方考察后报告大法台,大法台会同大僧官商议确定后批准坐床。
过去塔尔寺的活佛除呼图克图外,其坐床典礼在本活佛院内举行。
呼图克图一级大活佛的灵童,须经北京雍和宫掣签认定,在塔尔寺大金瓦殿内举行坐床典礼。
近几年来,灵童寻访、认定、坐床等手续由各级宗教主管部门层层申报批准。
坐床仪式由寺院管理委员会主持,在九间殿院内集体举行。
典礼结束后,再回自己府邸,在本活佛府邸佛堂内的象征佛位的法座上接受僧俗顶礼敬献哈达。
据说,在历史上,塔尔寺发展到鼎盛时期,常住寺增达到3600名,活佛共83位,形成大小80多个活佛府邸,藏语称“嘎尔哇”,汉语俗称活佛院。
历经沧桑,一些活佛历辈承袭,源远流长;一些活佛由于种种原因,已销声匿迹,不复存在。
到20世纪90年代,有建筑院落的只有30多个,大小活佛有10余个,有的常住塔尔寺,有的驻锡于自己的寺院或塔尔寺分寺中,除大型法会和佛事活动外,不常来塔尔寺。
塔尔寺活佛的渊源各具特色,有相传是宗喀巴大师的父母转生的,如阿嘉活佛和香萨活佛;有来自西藏姓氏的名号,如西纳活佛;以地名、部落名、村庄名取佛号者居多,如却藏、拉科、当彩、巴周、格嘉、本巴尔、佐格(诺尔盖)、嘉雅、扎西、却西、卓仓、鄂尔多斯等活佛;米纳、申中、西纳、祁嘉等为部族名;有用汉族姓氏命名的,如杨嘉、朱嘉活佛等;还有以“金座”和“金顶”取佛号的,如赛赤和赛朵活佛。
活佛中有藏族、蒙古族、土族和少数汉族。
活佛府邸的建筑除米纳、巴周、关嘉、赛朵、土观、却西等活佛的院落建在寺谷低处的山脚下和坪台上外,大多数活佛府邸建在寺东西两面的山坡上。
以山势随地而建,高低错落。
但有身份地位的活佛府邸多建在显要地理位置上。
相传,阿嘉和香萨活佛是宗喀巴大师的父母转生的,故阿嘉活佛院建在寺东的玉池贡玛山坡上,香萨活佛院建在寺西的宁克果半山腰上,两座活佛院东西遥遥相望,每天晤面,是寓有深刻含义的。
历代塔尔寺活佛中被清朝政储册封为驻京呼图克图(指内呼图克图)的有阿嘉、赛赤、土观、拉科等活佛;被清廷或西藏地方政府及达赖、班禅赐封为“诺门汗”名号的有赛朵、却西、巴周等活佛;还有几位活佛被赐予“班智达”的名号。
他们分别享有不同等级的待遇,如对内外呼图克图,按清廷对格鲁派采取的尊崇与优礼政策,被列入中央理藩院档册之中。
据《理藩院则例》卷五十六载,列入该册的蒙、藏内外呼图克图共160人,其中青海占30余人。
青海驻京八大呼图克图中,塔尔寺就占4人。
这些活佛成为高一级喇嘛,他们享受和拥有清政府专门制定的袭其前朝旧封,制定等级,赏赐名号等优裕礼遇和特殊权力。
使大喇嘛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根据《理藩院则例》的规定:“凡呼图克图、诺门汗、班第达、堪布、绰尔济、系属职衔;国师、禅师、系属名号。
”还参照世俗等级制度,制定了相应的喇嘛等级。
按职位高低依次为:掌印札萨克达喇嘛、副掌印札萨克达喇嘛、札萨克喇嘛、达喇嘛、副达喇嘛、苏拉喇嘛、德木齐、格贵、格隆、班智达等。
清政府确认大喇嘛的特权,视喇嘛职位、佛位高低给予相应的特权,如拥有地方政府官员一切权力,允许大喇嘛私人占有一定数量的服役人员,允许乘坐不同颜色的车轿和穿戴不同等级的服饰等;从经济上给予相应的特权和优待,如可不服徭役、不纳赋税。
对于理藩院注册的大喇嘛,由政府发给一定的钱粮,作为生活费用;对于来京朝觐,朝贡的喇嘛活佛与官员一样,根据其职位高低给予廪饩。
允许广建寺庙,清政府把广建寺庙也视为是崇奉和扶植格鲁派的一项重要措施。
采取了“修一庙胜用十万兵”的策略。
以建造寺庙,宣扬佛教,让贤人们弃恶扬善,达到对信仰佛教的民族进行思想统治的目的。
上述优礼政策是清政府为蒙藏地区社会安定,巩固自己统治地位而采取的有效措施。
另外清康、雍、乾三代皇帝御赐寺名、匾额成风。
蒙藏地区以及河北承德、五台山等地,凡著名的藏传佛教寺庙,几乎都有清廷皇帝御赐的寺名和匾额,以示朝廷的重视和关怀。
塔尔寺殿宇和活佛府邸中也有清康熙、乾隆、道光和同治等皇帝御赐的匾额及国民政府要员蒋介石、戴传贤、于右任、马福祥等所献匾额。
清政府对藏传佛教寺院在崇奉和扶植的同时,又采取了一些相应的限制措施。
即所谓“革其弊,不易其俗”。
一是组建中央政府理藩院,专管喇嘛事务;二是对于“妨害国政”的大喇嘛依律治罪;三是“广封大喇嘛,众建分其势”;四是限制喇嘛庙的规模,控制专院经济,规定僧侣人数,建立朝贡制度,五是颁发度牒札付;六是掌握对大喇嘛的封赠和废黜权,削弱大喇嘛的世俗权力。
自青海发生罗卜藏丹津事件后,雍正帝据年羹尧所奏而制定了“青海善后事宜十三条”和“禁约青海十二事”等条约。
这些措施又大大制约了一些大寺院、大活佛的特权。
塔尔寺的活佛和喇嘛也受到了清政府的优礼待遇、封赐和权力的限制。
但每一个活佛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仍有许多与一般喇嘛不同的地位和权力,民主宗教制度改革后,这些特权均被废除。
塔尔寺主要活佛的渊源、世系、功绩及封赐阿嘉活佛世系至今已转二十一世,前十三世属追认活佛。
阿嘉·喜饶桑布(1633-1707),出生在今湟中县李家山乡柳树庄阿氏家中,故将该活佛系统称“阿家”活佛。
后因汉字“阿家”的“家”字太俗,故改为“嘉”字。
“阿嘉”成了这个活佛系统的称号,冠在每一世活佛法号之前。
自喜饶桑布开始才正式有了阿嘉活佛的称号,共传八世。
相传阿嘉活佛为宗喀巴大师之生父鲁本格转世,所以这个活佛世系的地位较高,被僧俗大众尊为塔尔寺寺主。
第四世阿嘉·洛桑加央嘉措,曾去西藏色拉寺学经,学识渊博,八世达赖喇嘛授予他“额尔德尼班智达”称号。
1785年进京朝觐乾隆皇帝,被封为“驻京呼图克图”、“禅师”之僧职及名号。
曾任雍和宫拳印札萨克喇嘛和多伦诺尔摩印喇嘛。
第五世阿嘉·益西格桑克珠嘉措与三世香萨活佛募化白银数万两重修大金瓦殿金顶。
六世阿·洛桑丹贝旺秀索南嘉措曾多次进京,受皇帝优礼。
同冶十二年,御赐“贤能述道禅师”匾额一方。
七世阿嘉·洛桑隆多晋美丹贝坚赞,对显密宗教经论有较市制造诣。
曾去蒙古、北京等地,受封为“述道显能聪慧觉众普化禅师”,充任副札萨克大喇嘛。
民国时获得“阿嘉呼图克图”银印一方,上有“中华民国十六年三月二十六日怀仁堂春宴”字样。
并由蒙藏委员会聘为北平喇嘛寺庙整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任青海参议员、立法委员等职。
八世阿嘉·洛桑图旦久美嘉措,于1950年农历8月21日,出生在青海海晏县哈勒景乡乌兰诺尔。
1952年由十世班禅大师和他的经师嘉雅·洛桑丹白坚赞二人认定为前世的转世灵童,在塔尔寺举行坐庆典礼。
土观佛像,系佑宁寺五大囊活佛之一,也是青海七大驻京呼图克图之一。
自三世土观·洛桑却吉尼玛在塔尔寺出任第三十五任大法台,并在塔尔寺创建了土观嘎尔哇(活佛院)后,又成为塔尔寺活佛。
第一世土观·罗桑拉丹出生在今互助县五十乡的土官村,以其村名“土官”取佛号,后改为“土观”。
任佑宁寺第十七任法台。
第二世土观·罗桑却吉嘉措(1680-1736),为互助东山岔尔沟村人,土族。
1704年任佑宁寺第二十四任法台。
后被清廷如请入京,被委任为执掌京师喇嘛事务之扎萨克大喇嘛,封为“净修禅师”,颁赐印信。
成为清代格鲁派中第一个得到禅师封号的活佛。
第三世土观·洛桑却吉尼玛(1737-1802),是甘肃天祝松林人,1763年奉召入京,被清廷封为“驻京呼图克图”。
曾任佑宁寺第三十六、四十四任法台,夏琼寺第四十二任法台。
著有《土观宗教源流史》、《佑宁寺志》、》《塔尔寺志》、《章嘉·若白多杰传》等。
在西藏佛教史上是一位知名佛学家/第四世土观·洛桑图旦却吉坚赞(1803-1826),甘肃天祝县人。
第五世土观是互助东沟人,第六世土观又是甘肃天祝县人。
15岁入京,受咸丰皇帝赐封。
第七世土观·噶桑丹却尼玛(1898-1958),甘肃古城人。
1912年(民国元年)因赞忘怀共和被加封为“圆觉妙智净修禅师”。
却西活佛系统。
却西以其地名取佛号,已转四世,也是塔尔寺主要活佛之一。
第一世却西·阿旺丹巴·曾任塔尔寺第三十三任法台。
第二世却西·阿旺协智丹白尼玛,曾任密宗学院第三十八任堪布,第四十五任法台。
1818年修缮文殊菩萨殿。
在此期间,主持修建了时轮学院。
第三世却西·罗桑香曲丹贝仲美是湟中群加地方人。
青少年时,就足迹遍履甘肃天祝、内蒙古、五台山、北京、西安、四川、西藏等地。
1784年正月参加拉萨传大召,十二世达赖程列嘉措授予他“毕力克图诺木齐堪布”的称号和印信。
1883年任时轮学院堪布。
1884年任密宗学院第六十五任堪布,1888年任塔尔寺第七十一任法台。
第四世却西·罗桑华丹隆柔嘉措,今贵德县尕让乡人。
1957年在拉萨经辩经考试,取得“拉然巴”格西学位。
赛赤活佛系为塔尔寺的主要活佛之一,也是清代驻京八大呼图克图之一。
其传承已转十二世。
前三世系追认活佛。
真正“赛赤”活佛的名称是从嘉纳巴·阿旺洛哲嘉措开始的,他为第四世,于1635年出生在塔尔寺六部族之一的米纳部落热顶村(今大通县岗冲乡兰仲台村),曾在西藏广参名学习佛法,精通显密诸论,获得格西学位。
先后任德央村仓、果芒札仓及下密院堪布。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升任为噶丹寺第四十四任赤巴(法台),坐上了噶丹寺赛赤(金座),成为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法座继承人。
是年五世达赖喇嘛圆寂。
1680年,奉康熙皇帝圣旨,以五世达赖所派代表的名义前往蒙古调解蒙古喀尔喀土谢图汗部与札萨克图汗部之间的纠纷。
终于平息纷争,达成和解协议。
为表其功,1687年召他入京,赐封为“驻京呼图克图”僧职。
1688年返藏途中回到塔尔寺并建自己的府邸。
不久圆寂于自己的故乡兰仲台。
1689年,出生在青海蒙古右翼所辖黄河边上名央桑地方的罗桑丹贝尼玛被认定为他的转世灵童。
因灵童是噶丹寺第四十四任赤钦(大法台)的转世,其所坐法座藏语称“赛赤”,意为“金座”,蒙古语为“噶勒丹锡勒图”,故这个活佛世系以“赛赤”作为佛号,每一步之法号前加上“赛赤”二字,泛称赛赤活佛。
第五世赛赤·罗桑丹贝尼玛于1734年9月受雍正帝召请赴京,清廷给他赐以“慧悟禅师噶尔丹锡勒图呼图克图”印敕,任掌印喇嘛。
1741至1742年,奉乾隆帝之命,协助三世章嘉活佛,在蒙藏翻译家们的配合下,将藏文大藏经《甘珠尔》译为蒙文。
1744年,又奉命与三世章嘉活佛将雍和宫改建为藏传佛教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