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考知识梳理】高考语文总复习:120个文言实词的词义
文言实词及翻译120个
![文言实词及翻译120个](https://img.taocdn.com/s3/m/e1c17715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20.png)
文言实词及翻译120个在我们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文言实词是理解文意的关键。
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并能够准确地翻译它们,对于读懂文言文、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就为大家整理了 120 个常见的文言实词及其翻译。
“爱”,本义是喜爱、喜欢。
例如“爱其子,择师而教之”,这里的“爱”就是喜爱的意思。
“安”,有安定、安全、安稳等意思。
“风雨不动安如山”中的“安”表示安稳。
“被”,可表示覆盖、遭受等。
“被发行吟泽畔”里的“被”是披散的意思;“忠而被谤”中的“被”则是遭受。
“倍”,有加倍、背叛的意思。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是背叛。
“本”,指草木的根、根本、基础。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中的“本”就是根本。
“鄙”,有边疆、粗俗、轻视等含义。
“蜀之鄙有二僧”里是边疆的意思;“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则表示粗俗。
“兵”,常见意思为兵器、军队、战争。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中的“兵”指兵器。
“病”,可以是生病、毛病、困苦不堪。
“君之病在肌肤”是生病;“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里是毛病。
“察”,有观察、清楚、考察等意。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中的“察”是观察。
“朝”,读“zhāo”时有早晨的意思;读“cháo”时表示朝廷、朝见、朝代等。
“朝服衣冠”是早晨,“能谤讥于市朝”是朝廷。
“曾”,读“céng”时表示曾经;读“zēng”指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也有增加的意思。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里的“曾”是连……都……的意思。
“乘”,有乘车、趁着、四的代称等含义。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是乘车;“因利乘便,宰割天下”是趁着。
“诚”,有真心、确实、果真等意思。
“帝感其诚”是真心;“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是确实。
“除”,有台阶、任命、清除等意思。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是台阶;“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是任命。
“辞”,有言辞、辞别、推辞等含义。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是推辞。
“从”,有跟随、听从、参与等意。
高考120个实词词意
![高考120个实词词意](https://img.taocdn.com/s3/m/9489fc2b0722192e4536f6ae.png)
太子除其官,令其刺秦,
荆轲曰:“除吾死,不然
事定成!”
从
樊哙从军,从刘邦征伐。 (1)跟随 跟从
后项羽设宴于鸿门,欲 杀刘邦,张良见事急, 至军门见樊哙,樊哙从 良计,斥项王,项王不 识此人,问所从,欲杀
(2)顺从 听从 (3)靠着 挨着 (4)参加 参与 (5)由 自
之,樊哙不顾,项王感 (6)战国反对秦国的联盟
评曰:“秦王有妇人之
仁,若执意求之,则胜
负难以计量。”
过
信陵君过侯生门,闻侯 (1)经过
生有才,欲过之,令仆 (2)超过
从访之,未果,信陵君 督过之,仆从叹为过矣。 又令访之,闻侯生外出,
(3)拜访 (4)责备
不过几日便归,信陵君 (5)过错
见侯生曰:“吾未能先 (6)过分
鹊治。公弗听,病入内脏,遂 (2)穷困
死。后人以为此事非大臣之过 也,乃桓公之病。今人常以此 相诟病。
(3)毛病缺点 (4)担心忧虑
(5)责备羞辱
辞
屈原德高,作《楚辞》 其辞美。子兰欲以叛国 之辞除之,屈原曰:“ 死且不辞,何惧之有? ”后为楚王所逐,辞亲 戚,见放楚之汨罗。
(1)文辞言辞 (2)借口托辞 (3)告别辞别 (4)古代的一种文体 (5)推脱推辞
闻之,是吾之过也。”
疾
蔡人有疾,不能疾走, 家遍寻医,闻镇有医, 术高,常解民之疾苦, 往求,果愈。家人谢之 曰:“乡间有庸医,尝 疾尔术,所幸未听之 也。”医曰:“吾疾天 下如此者也。”
(1)疾病 (2)痛苦 (3)强 (4)痛恨厌恶 (5)通嫉嫉妒 (6)快
病
桓公身有疾,左右病之,求扁 (1)疾病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词义及课文例句整理用(学生用)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词义及课文例句整理用(学生用)](https://img.taocdn.com/s3/m/127c2c91f7ec4afe05a1df93.png)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词义及课文例句整理用(学生用)高考120个文言实词词义及课文例句整理要求:先翻译句子然后再推断词义。
☆一、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阿房宫赋》译文:秦统治者爱好繁华奢侈,人民百姓也都顾念自己的家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译文: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译文:(子产执政之道,)正是古人遗留下的恩惠啊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译文: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二、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安全)《失街亭》译文:为什么把我放在安全清闲的地方。
- 1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译文:这样之后才能睡一夜安稳觉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赤壁之战》译文: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及部将)那些人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该加以抚慰,和他们结成同盟好友。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译文: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译文:将军您迎顺曹操,想要得到一个什么归宿呢 7衣食所安(养生)译文: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季氏将伐颛臾》)译文:使他们到来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9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安全、安定、安稳)《季氏将伐颛臾》译文: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
☆三、被1世之有饥穰(ráng),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论积贮疏》译文:年成有好坏(荒年、丰年),(这是)大自然常有的现象,夏禹、商汤都遭受过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译文: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恨吗?- 2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将军您亲身穿着坚固的铠甲,拿着锐利的兵器,攻打无道暴虐的秦王朝。
120文言实词详解(翻译)
![120文言实词详解(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420d0cd9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80.png)
高考120文言实词详解001.爱,ài00(1)名词,恩惠※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
”00(2)动词00①给人恩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史记·陈涉世家》)——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00②喜爱※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韩愈《师说》)——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00③怜惜,同情※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左传·子鱼论战》)——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00④吝惜,舍不得※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00⑤通“薆”,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经·邶风·静女》)——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00(3)形容词,吝啬※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00推导提示:“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以“爱护”喽。
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002.安,ān00(1)形容词00①安全,平安※谢庄遂安。
(《冯婉贞》)——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00②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00③安定,舒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00(2)动词00①安身※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左传·曹刿论战》)00——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00②安置※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三国演义·失街亭》)——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高中120个文言实词及例句翻译[1]
![高中120个文言实词及例句翻译[1]](https://img.taocdn.com/s3/m/90ca3b11c281e53a5802ffad.png)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1.爱,i(1)名词,恩惠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
”(2)动词①给人恩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史记·陈涉世家》)◆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韩愈《师说》)◆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左传·子鱼论战》)◆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⑤通“薆”,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经·邶风·静女》)◆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3)形容词,吝啬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1)形容词①安全,平安谢庄遂安。
(《冯婉贞》)◆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①安身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左传·曹刿论战》)◆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三国演义·失街亭》)◆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③抚慰,安抚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及部将)那些人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该加以抚慰,和他们结成同盟好友。
④使……安定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使他们到来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120个文言实词常见义项简洁易记版
![120个文言实词常见义项简洁易记版](https://img.taocdn.com/s3/m/f751c194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3a.png)
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的常见义项:1.爱,di (1)名词,恩惠(2)动词①给人恩惠②喜爱③怜惜,同情④吝惜,舍不得⑤通“菱”,隐蔽,躲藏(3)形容词,吝啬2.安,Gn (1)形容词①安全,平安②安稳③安定,舒适(2)动词①安身②安置③抚慰,安抚④使……安定⑤安心(3)疑问代词,怎么,哪里3.被,读音一:Zi (1)名词,被子(2)动词①覆盖②遭受(3)介词,表示被动;读音二:PL通“披”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②披散4.倍,Zi (1)动词①背向,背着②违背,背叛③加倍(2)数词,一倍(3)量词,照原数加一次(4)副词,更加,倍加5.本,b苞n (1)名词①草木的根②根本,基础③本业,常代指农业④书本,稿本,版本⑤ 本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2)量词(3)动词,推究本源,考查(4)副词,本来6.鄙,bi(1)名词,边界,边远的地方(2)动词①以……为边界(边邑)②轻视,瞧不起(3)形容词,鄙陋,见识浅,庸俗7.兵,bing (1)名词①兵器②士兵③军队④战争⑤战略战术,用兵策略8.病,bing (1)名词①重病②弊病,缺点(2)动词①生病②使……成病态③担心,忧虑④责备,羞辱(3)形容词①困苦②疲劳9.察,chd(1)动词①观察,仔细看②看清楚③详审,考察④了解,弄清楚⑤考察后加以推荐(2)形容词,精明10.朝,读音一 chdo (1)动词,朝见,朝拜(2)名词①朝廷②朝代,指整个王朝,也指某一皇帝的一代读音二:zhao名词,早晨11.曾,读音一 ceng副词,表时间的过去,曾经,已经,才;读音二zeng (1)名词,指与自己隔着两代的亲属(2)动词,通“增”,增加(3)副词,表意外,竟然,居然,简直12.乘,读音一 cheng (1)动词①驾,坐②升,登③冒着④连接,一个接一个(2)介词,趁着,凭借读音二sheng (1)名词,一车四马的总称(2)量词,辆(3)数词,四13.诚,cheng (1)名词,诚心诚意(2)副词,表肯定,确实,的确(3)连词,表假设推论,果真,如果14.除,chU(1)名词,台阶(2)动词①去掉,除去。
文言实词及翻译120个
![文言实词及翻译120个](https://img.taocdn.com/s3/m/165ba382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cd.png)
文言实词及翻译120个在我们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文言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
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对于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含义至关重要。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 120 个常见的文言实词及其翻译。
1、爱动词。
喜爱,喜欢。
例如:“晋陶渊明独爱菊。
”(《爱莲说》)动词。
爱护。
例如:“吴广素爱人。
”(《陈涉世家》)动词。
吝惜,舍不得。
例如:“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2、安形容词。
安稳,安全。
例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形容词。
安逸,舒适。
例如:“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动词。
安置,安放。
例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梦游天姥吟留别》)3、被动词。
覆盖。
例如:“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动词。
遭受,遇到。
例如:“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荆轲刺秦王》)介词。
表示被动。
例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屈原列传》)4、倍动词。
通“背”,违背,背叛。
例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名词。
一倍。
例如:“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六国论》)5、本名词。
草木的根。
例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谏太宗十思疏》)名词。
根本,基础。
例如:“为是者有本有原。
”(《原毁》)副词。
本来,原来。
例如:“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6、鄙名词。
边疆,边远的地方。
例如:“蜀之鄙有二僧。
”(《为学》)形容词。
鄙陋,目光短浅。
例如:“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7、兵名词。
兵器,武器。
例如:“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过秦论》)名词。
士兵,军队。
例如:“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廉颇蔺相如列传》)8、病名词。
疾病。
例如:“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动词。
生病。
例如:“未果,寻病终。
”(《桃花源记》)形容词。
困苦不堪。
例如:“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9、察动词。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用120个实词归纳详解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用120个实词归纳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37be8320647d27284b73513b.png)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用120个实词归纳详解1.爱本义是悲哀、伤心。
用作动词:(1)爱护,体贴。
如: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说》)(2)珍惜,爱惜。
如:倘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3)喜爱。
如: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4)吝啬,舍不得。
如:百姓皆以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2.安本义是安静。
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用作动词,意为“安身”“养生”。
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曹刿论战》)附虚词用法:(1)用作疑问副词。
出现在疑问句中,臵于动词之前,作状语。
相当于“怎么”“怎样”。
如:A.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B.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用作疑问代词。
用在疑问句中作宾语,臵于动词之前。
相当于“什么”“哪里”。
如:A.沛公安在?(《鸿门宴》)B.君谓计将安出?(《隆中对》)3.被本义指一种睡衣。
(1)用作动词,意为“蒙受”“遭受”“受到”。
如:A.忠而见疑,信而被谤。
(《屈原列传》)B.妆成每被秋娘妒。
(《琵琶行》)C.如被冰雪。
(《促织》)(2)通“披”,意为“披着”“佩戴”“穿戴”。
如:A.被发行吟泽畔。
(《屈原列传》)B.被明月兮佩宝璐。
(《涉江》)C.将军身被坚执锐。
(《陈涉世家》)4.倍本义是按原数增加,与现代汉语表“多少倍”的“倍”相同。
用作动词,通“背”,意为“背弃”“违背”“背叛”。
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附虚词用法:用作副词。
意为“加倍”“更加”“愈加”。
如: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5.本本义为树的干、根,与“末”相对。
(1)用作名词,意为“根本(的东西)”“基础(的东西)”,“根源”“来源”。
如:A.本末倒臵。
(成语,原意为“树根”,这里引申为“根本的”“主要的”。
)B.今背本而趋末。
(《论积储疏》,“本”在这里引申为“农业”,“末”在这里引申为“工商业”。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词义及课文例句整理用(学生用)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词义及课文例句整理用(学生用)](https://img.taocdn.com/s3/m/8b4c949a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e0.png)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词义及课文例句整理用(学生用)高考120个文言实词词义及课文例句整理要求:先翻译句子然后再推断词义。
☆一、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阿房宫赋》译文:秦统治者爱好繁华奢侈,人民百姓也都顾念自己的家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译文: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6古之遗爱也(恩惠)译文:(子产执政之道,)正是古人遗留下的恩惠啊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译文: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二、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安全)《失街亭》译文:为什么把我放在安全清闲的地方。
- 1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译文:这样之后才能睡一夜安稳觉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赤壁之战》译文: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及部将)那些人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该加以抚慰,和他们结成同盟好友。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译文: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译文:将军您迎顺曹操,想要得到一个什么归宿呢7衣食所安(养生)译文: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季氏将伐颛臾》)译文:使他们到来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9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安全、安定、安稳)《季氏将伐颛臾》译文: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
☆三、被1世之有饥穰(ráng),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论积贮疏》译文:年成有好坏(荒年、丰年),(这是)大自然常有的现象,夏禹、商汤都遭受过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译文: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恨吗?- 2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将军您亲身穿着坚固的铠甲,拿着锐利的兵器,攻打无道暴虐的秦王朝。
高考语文考试120个常考文言实词词义与课文例句
![高考语文考试120个常考文言实词词义与课文例句](https://img.taocdn.com/s3/m/2f67d1e3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f8.png)
----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保护〕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爱慕,欣赏〕6古之遗爱也〔恩惠〕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平安〕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4那么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7衣食所安〔养生〕8既来之,那么安之〔使---安〕被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散开〕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2五那么攻之,倍那么分之〔一倍,加倍〕3焉用亡邻以倍X〔增加〕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本----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
根底〕3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原来〕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6假设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根源、考察〕鄙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3鄙人?自称的谦词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兵1收天下之兵,聚之XX〔兵器,军械〕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5兵符:古代?兵用的凭证病1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2向吾不为斯役,那么久已病矣〔困苦,困乏〕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4X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X人病之〔担忧,忧虑〕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责备、羞辱〕察1徐而察之,那么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考虑〕3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6人至察那么无鱼〔精明〕朝chao1朝服衣冠〔zhao早晨〕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庭〕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6期年不听朝〔朝政〕7坐南向北〔对、向〕曾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4是高、曾时为一倍〔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乘cheng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3自京师乘风雪〔趁,冒着〕4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e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5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四〕诚1帝感其诚〔真心真意〕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确实〕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4帝感其诚〔诚心,诚意〕除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2为汉家除残去秽〔去除,去掉〕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去除,去掉〕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6不徐不疾〔缓慢〕7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慢慢地,缓缓地〕辞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3动以朝廷为辞〔藉口〕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辞别,辞别〕6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古代的一种文体〕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教〕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抱歉〕10近者奉辞伐罪企〔命令〕从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跟随,随从〕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4樊哙从良坐〔依傍〕5从此道至吾军〔由,自〕6弟走参军阿姨死〔参与〕7其从如云〔随从的人〕8欲不可从〔放纵〕6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ong次于最亲的亲属〕7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
120个常用文言实词重点义项及翻译
![120个常用文言实词重点义项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c35cb34848d7c1c708a14563.png)
个常用文言实词重点义项及翻译120(一)①吝惜,舍不得:三国各爱其地、爱1 ①哪里:沛公安在?、安2 ②慢慢地:安步当车③使……安定:可以为富安天下④怎么,哪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①遭受:禹汤被之矣、被3②表被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③通“披”,穿:同舍生皆被绮绣。
①通“背”,违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4 ①考察,推究:抑本其成败之迹、本5 ②根本,基础: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①边远的地方: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鄙6 ②边疆地区:越国以鄙远③浅陋:肉食者鄙、兵7 ①兵器,武器:非我也,兵也②战争,军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①疾病,重病:得疾病而死。
、病8 ②担心,忧虑:君子病无能焉③疲劳,困苦: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④使……病: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①考察,举荐,选拔: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察9 ②了解,体察,理解:又恐汝不察吾衷、朝10 ①拜见,朝见: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②接受朝见,使……朝见:序八州而朝同列①竟,竟然:曾不能疾走、曾11 ②还,尚:曾不能损魁父之丘③通“增”:曾益其所不能①凭借,趁着:因利乘便,宰割天下、乘12 ②接连:兵旱相乘③顺应:聊乘化以归尽④四马一车为一乘: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1①确实,实在: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诚13 ①台阶:赵王扫除自迎、除14②清理,整治: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③授予官职:除臣洗马①推辞,拒绝: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辞15②借口: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①带领,使……跟从: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16②参与,参加:弟走从军阿姨死③通“纵”:合从缔交,相与为一①危险,危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殆17②疑惑:思而不学则殆③几乎,差不多: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④大概:殆有神护者⑤通“怠”,怠惰,懈怠:农者殆则土地荒①判罪:犯法当死、当18②将,将要:今当远离,临表涕零③如,若: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④执掌,掌管,主持: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⑤必定: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⑥相抵,抵偿:当其租入①学说,思想: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道19②经过,取道:道芷阳间行③方法:行军用兵之道①得意,满足:暂得于已,快然自足、得20②通“德”,感德,感恩:所识穷乏者得我欤③找到:真宗遣使急召之,得于酒家吾得兄事之:须要,④必须①谱写:因自度其曲、度21度,然后知长短:②量长短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挈大:③计算④越过,过:一夜飞度镜湖月⑤估计,揣测: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2⑥风度:卒起不意,尽失其度①哪里,怎么:以小易大,彼恶知之、恶22 ②嫉妒: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③憎恶,厌恶:死亦我所恶①责怪,非难:以功业大,人莫之非、非23 ②不正确,不对:觉今是而昨非谁能尽善,且人非尧舜:③不是④不非抗于九国之师: ①再、又:有复令长安君为质者、复24 ②夹层:复道行空③回复,回答: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④禀报:有复于王者①倚仗,凭借:秦贪,负其强、负25 ②承担:宁许以负秦曲③背弃:决负约不偿城④辜负,对不起: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⑤败:胜负之数①车盖:今已亭亭如盖矣、盖26 ②大概,大约: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③句首发语词,表示要发表议论:盖失强援,不能独完④通“盍”,为什么,怎么:技盖至此乎①与“新”相对,原来的,旧的: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27②旧交情,老朋友:君安与项伯有故③故意:故久立与其客语④特意: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⑤仍然: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①回头看,看: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顾28 ②看望,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③但,只不过:顾吾念之④反而: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⑤考虑,顾虑:但求欲死,不复顾利害。
(完整版)高考语文文言文120个实词及其例句翻译
![(完整版)高考语文文言文120个实词及其例句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4eff7971b9d528ea80c779af.png)
1.爱,ài(1)名词,恩惠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
”(2)动词①给人恩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韩愈《师说》)-—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左传?子鱼论战》)——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⑤通“薆”,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经?邶风?静女》)——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3)形容词,吝啬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1)形容词①安全,平安谢庄遂安。
(《冯婉贞》)--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①安身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曹刿论战》)--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三国演义?失街亭》)--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③抚慰,安抚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及部将)那些人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该加以抚慰,和他们结成同盟好友.④使……安定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使他们到来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⑤安心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
(《琵琶行》)——我调出京城做官二年来,感到坦然安心。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词义及课文例句整理用(学生用)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词义及课文例句整理用(学生用)](https://img.taocdn.com/s3/m/314fddc2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e7.png)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词义及课文例句整理用(学生用)高考120个文言实词词义及课文例句整理要求:先翻译句子然后再推断词义。
☆一、快乐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2秦爱纷奢,人亦读其家(讨厌,嗜好)《阿房宫赋》译文:秦统治者嗜好繁盛奢华,人民百姓也都顾念自己的家3齐国虽褊小,我何快乐一牛(爱护,吝啬)译文: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6古之遗爱也(恩惠)译文:(子产掌权之道,)正是古人遗留下的恩惠啊7快乐而不见踪影,搔首西福寺(隐密,躲)译文: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二、恩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2何故复置某于安闲之地。
(安全)《失街亭》译文:为什么把我放到安全悠闲的地方。
-1-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译文:这样之后就可以睡觉一夜安定法号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赤壁之战》译文: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及部将)那些人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必须予以安抚,和他们结为同盟好友。
5离山十里存有王平安营(征用、放置)译文:离山十里存有王平在那里征用营地。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译文:将军您迎顺曹操,想要得到一个什么归宿呢7衣食所安(养生)译文:衣服、食品这些食疗的东西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季氏将伐颛臾》)译文:使他们到来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9不患寡而患失衡,不患贫而患恐惧(安全、安稳、安定)《季氏将南征颛臾》译文: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
☆三、被1世之有饥穰(ráng),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论积贮疏》译文:年成有好坏(荒年、丰年),(这是)大自然常有的现象,夏禹、商汤都遭受过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译文: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恨吗?-2-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将军您亲身穿著厚实的铠甲,拿着修长的兵器,攻取昏庸残暴的秦王朝。
120个文言实词及翻译1
![120个文言实词及翻译1](https://img.taocdn.com/s3/m/cce036b6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80.png)
120个文言实词及翻译1一、简介文言实词是指文言语言中确有实际含义的词汇,其用法准确、通俗易懂。
本文将介绍120个常见的文言实词及其现代汉语翻译,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词汇。
二、人物篇1. 人物:贵翻译:富有、有钱例句:他家世代为官,十分贵胄。
2. 人物:仆翻译:佣人、仆人例句:他的身边常有一位忠诚的仆役。
3. 人物:官翻译:政府官员、公职人员例句:这位官员处理事务果断且公正。
4. 人物:士翻译:有文化修养的人、知识分子例句:在古代,士人都有自己的修养和学问。
5. 人物:儿翻译:孩子、子女例句:他的儿女都非常孝顺。
三、动作篇1. 动作:行翻译:走、去例句:他邀请我们一起行走在河边的小路上。
2. 动作:坐翻译:坐、坐下例句:请坐在这把椅子上休息一下。
3. 动作:立翻译:站立、竖立例句:他在高山上立定了脚步,准备攀登。
4. 动作:骑翻译:乘坐、骑例句:他骑着自行车在公园里畅快地游玩。
5. 动作:跑翻译:奔跑、快速移动例句:他迈着坚定的步伐,向成功的方向跑去。
四、物品篇1. 物品:车翻译:车辆、汽车例句:他家有一辆豪华的轿车。
2. 物品:衣翻译:衣物、服装例句:她那身华丽的礼服在聚会上引人注目。
3. 物品:食翻译:食物、饭菜例句:这道菜的味道非常美味,令人食指大动。
4. 物品:杯翻译:杯子、杯具例句:他小心地端起了一杯热茶。
5. 物品:书翻译:书籍、著作例句:他家里摆满了各种类型的书。
五、感情篇1. 感情:爱翻译:喜爱、热爱例句:她对孩子们充满母爱。
2. 感情:怒翻译:生气、愤怒例句:他听到这个消息后,怒火中烧。
3. 感情:忧翻译:担忧、忧虑例句:他为自己的未来感到忧心忡忡。
4. 感情:喜翻译:高兴、快乐例句:他听到好消息后,喜笑颜开。
5. 感情:愿翻译:愿望、心愿例句:她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愿景。
六、状态篇1. 状态:病翻译:生病、有病例句:他最近一直身体不适,可能是生病了。
2. 状态:亡翻译:死亡、去世例句:他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
高中语文文言文120个实词及翻译
![高中语文文言文120个实词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efdf712e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b5.png)
高中语文文言文120个实词及翻译1.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爱护)译文:爱他的孩子,选择老师教他的孩子。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喜欢,爱好)译文:秦皇喜欢奢侈,老百姓也顾念自己的家业。
(3)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吝惜)译文:不吝惜物产丰饶的地方。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爱惜,吝惜)译文:如果当初韩、魏、赵三国国君各自爱惜自己的领土。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慕欣赏)译文:我唯独爱慕莲花的从淤泥中生长却不受泥的沾染。
2.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
(安稳)译文:(房子)不被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
(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怎么)译文:燕雀怎么会知道鸿鹄的志向呢?(3)然后得一夕安寝。
(安逸)译文: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
(4)则易扶安,与盟结好。
(安抚,抚慰)译文:就应当安慰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安置,安放)译文:距山十里地有王平在那里安营扎寨。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
(哪里)译文:将军您迎顺曹操想要得到一个什么归宿呢?(7)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养生)译文: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专有。
(8)既来之,则安之。
(使…安)译文:他们既然来了,就得让他们安心。
3.被(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译文: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2)将军身被坚执锐。
(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译文:将军亲身披着坚固的铁甲,拿着锐利的武器。
(3)将发行吟泽畔。
(通“披”披散)译文: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
(4)闻妻言,如被冰雪。
(覆盖)译文:听了妻子的话,全身好象盖上冰雪一样。
(5)秦王复击轲,被八创(遭受,遇到)译文:秦王又击杀荆轲,(荆轲)受了八处伤。
4.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译文:希望你(对项王)详细地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
(2)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译文:怎么能用灭掉郑国来加强邻国(3)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译文: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亲人5.本(1)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译文:还是返回到根本上来吧(2)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译文:现在保存这稿本不忍心废弃,在路途中用收抄录下来(3)予本非文人画士(本来原来)译文:我本来不是文人画士(4)此之谓失其本心(原本的)译文:这就叫做丧失了本性(5)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译文:还是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6.鄙(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译文:四川的边境上有两个和尚,其中的一个贫穷,其中的一个富有。
高考考纲规定文言文120实词(详细解释)及例句(含现代文翻译)
![高考考纲规定文言文120实词(详细解释)及例句(含现代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9ce897294b73f242336c5f92.png)
高考考纲规定文言文120诗词(详细解释)及例句(含现代文翻译)1、爱①爱护例: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爱护)《触龙说赵太后》译文:父母疼爱子女,就应该替他们做长远打算。
②喜欢,爱好例: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阿房宫赋》译文:秦统治者爱好繁华奢侈,人民也都顾念自己的家。
③舍不得,吝惜,爱惜例: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吝惜)《齐桓晋文之事》译文: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会吝惜一条牛?④爱慕,欣赏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爱莲说》译文:我只欣赏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⑤恩惠例:古之遗爱也(恩惠)《左传》译文:(子产执政之道,)正是古人遗留下的恩惠啊。
⑥隐蔽,躲藏例: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诗经静女》译文:却隐藏起来找不到,急得我搔头又徘徊。
⑦怜惜,同情例:爱其二毛(怜惜,同情)《左传》译文:怜惜鬓发花白的老人。
2、安①安全,安稳,安定例: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风雨无忧安稳如大山②安抚,抚慰例: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赤壁之战》译文:就应当安慰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③安置、安放例: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失街亭》译文:距离山十里地有王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寨。
④使---安例:既来之,则安之(使---安定)《季氏将伐颛臾》译文: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
⑤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例: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赤壁之战》译文:将军您迎顺曹操,想要得到一个什么归宿呢?⑥养生例:衣食所安(养生)《曹刿论战》译文: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
3、被读音一:bèi①被子(名词)例: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杨修之死》译文:一天白天,(曹操)正在大帐中睡觉的时候,被子掉到地上了。
②覆盖(动词)例: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译文:大雪越过南岭。
覆盖了南越之地的几个州郡。
③遭受,遇到,蒙受例: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论积贮疏》译文:年成有好坏(荒年、丰年),(这是)大自然常有的现象,夏禹、商汤都遭受过。
高中文言实词120及翻译
![高中文言实词120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c6a0b34e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e2.png)
高考文言文常见实词及例句解释(120个)1.爱ài(1)喜爱。
晋陶渊明独爱菊。
(《爱莲说》)(2)热爱。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归园田居(其一)》](3)爱护。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说》)(4)爱惜。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
(《六国论》) (5)吝惜,舍不得。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过秦论》)(2014•江苏高考)(6)通“薆(ài)”,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经•静女》) (7)吝啬。
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齐桓晋文之事》)(8)亲爱的,心爱的。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
(《柳毅传》)2.安ān(1)抚慰,安抚。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孔雀东南飞并序》)(2)安置,安放。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失街亭》)(3)使……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4)安适,安身。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归去来兮辞并序》(5)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定。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谏太宗十思疏》)(6)表反问,哪里,怎么。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7)表疑问,哪里,哪儿。
沛公安在?(《鸿门宴》)3.被bèi(1)被子。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
(《杨修之死》)(2)覆盖。
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促织》)(3)施加,施及。
幸被齿发,何敢负德?(《柳毅传》)(4)遭受,遇到。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荆轲刺秦王》(5)表示被动。
妆成每被秋娘妒。
(《琵琶行并序》)被pī(1)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陈涉世家》) (2)披散,散开。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屈原列传》)4.倍bèi(1)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过秦论》)(2)加倍。
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五蠹》)(3)通“背”,违背,背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0个文言实词的词义请同学们按分组进行巩固性练习。
一组1.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________ 《师说》(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________ 《阿房宫赋》(3)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________ 《过秦论》(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________ 《六国论》(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 《爱莲说》2.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________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________ 《陈涉世家》(3)然后得一夕安寝________ 《六国论》(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________ 《赤壁之战》(5)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________ 《赤壁之战》(6)衣食所安,弗敢专也________ 《曹刿论战》(7)既来之,则安之________ 《论语》3.被(1)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________ 《孔雀东南飞》(2)将军身被坚执锐________________ 《陈涉世家》(3)恩被四泽,德被四海________ 《促织》(4)秦王复击轲,被八创________ 《荆轲刺秦王》4.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________________ 《鸿门宴》(2)焉用亡郑以陪邻________ 《烛之武退秦师》(3)每逢佳节倍思亲________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5.本(1)盖亦反其本矣________ 《愚公移山》(2)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________ 《〈指南录〉后序》(3)予本非文人画士________ 《病梅馆记》(4)此之谓失其本心________ 《孟子·鱼我所欲也》(5)抑本其成败之迹________ 《伶官传序》6.鄙(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________ 《为学》(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3)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 《出师表》(4)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________ 《烛之武退秦师》(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________ 《曹刿论战》7.兵(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________ 《过秦论》(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________ 《孙子兵法》(4)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________ 《信陵君窃符救赵》(5)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________ 《触龙说赵太后》(6)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8.病(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________ 《扁鹊见蔡桓公》(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________ 《捕蛇者说》(3)而江浙之民皆病________ 《病梅馆记》(4)君子病无能也,不病人之不己知也________ 《论语》(5)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________ 《祭十二郎文》9.察(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________ 《石钟山记》(2)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________ 《离骚》(3)虽不能察,必以情________ 《曹刿论战》(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________ 《屈原列传》(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________ 《孟子·梁惠王上》(6)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________ 《寡人之于国也》10.朝(1)朝服衣冠________ 《邹忌讽齐王纳谏》(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________ 《过秦论》(4)于是入朝见威王________ 《邹忌讽齐王纳谏》(5)两朝开济老臣心________ 《蜀相》答案:1.(1)爱护(2)喜欢,爱好(3)吝惜(4)爱惜,吝惜(5)爱慕,欣赏2.(1)安稳(2)怎么(3)安逸(4)安抚,抚慰(5)哪里(6)养生(7)使……安3.(1)表示被动(2)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3)覆盖(4)遭受4.(1)通“背”,背叛,违背(2)增加(3)越发、更加5.(1)根本,基础(2)版本,稿本(3)本来,原来(4)原本的(5)推究本源6.(1)边界(2)庸俗,浅陋,鄙俗(3)目光短浅(4)把……当作边境(5)浅陋7.(1)兵器,军械(2)士兵,军队(3)用兵策略,战略(4)兵符(5)军队(6)战争8.(1)疾病(2)困苦,困乏(3)变成病态(4)担心,忧虑(5)生病9.(1)仔细看,观察(2)体察(3)了解,弄清楚(4)察察,洁白的样子(5)看清楚(6)考察10.(1)zhāo,早晨(2)上朝(3)朝见,朝拜(4)朝廷(5)朝代二组11.曾(1)曾不知老之将至________ 《兰亭集序》(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________ 《京口北固亭怀古》(3)曾益其所不能________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2.乘(1)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________ 《石钟山记》(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________ 《过秦论》(3)自京师乘风雪________ 《登泰山记》(4)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________ 《触龙说赵太后》(5)乘彼垝垣,以望复关________ 《诗经·氓》(6)乘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 《行路难》13.诚(1)帝感其诚________ 《愚公移山》(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________ 《六国论》(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________ 《赤壁之战》(4)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________《祭十二郎文》(5)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________ 《出师表》14.除(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________ 《朱子家训》(2)为汉家除残去秽________ 《赤壁之战》(3)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________ 《五人墓碑记》15.辞(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________ 《信陵君窃符救赵》(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________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3)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________ 《鸿门宴》(4)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________ 《琵琶行》(5)大礼不辞小让________ 《鸿门宴》(6)明于治乱,娴于辞令________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7)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16.从(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________ 《鸿门宴》(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________ 《师说》(4)樊哙从良坐________ 《鸿门宴》(5)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________ 《鸿门宴》(6)弟走从军阿姨死________ 《琵琶行》(7)合从缔交,相与为一________ 《过秦论》17.殆(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________ 《孙子兵法》(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________ 《六国论》(3)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 《论语》18.当(1)木兰当户织________ 《木兰诗》(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________ 《捕蛇者说》(3)有大石当中流________ 《石钟山记》(4)北邀当国者相见________ 《〈指南录〉后序》(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________ 《窦娥冤》(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7)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________ 《促织》(8)有狼当道,人立而啼________ 《狼》(9)一夫当关,万夫莫开________ 《蜀道难》(10)当是时也,商君佐之________ 《过秦论》(11)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________ 《孔雀东南飞》19.道(1)怀其璧,从径道亡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________ 《鸿门宴》(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__ 《师说》(4)于是废先王之道________ 《过秦论》(5)伐无道,诛暴秦________ 《陈涉世家》(6)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________ 《念奴娇·赤壁怀古》(7)臣之所好者,道也________ 《庖丁解牛》20.得(1)古人之观于天地……鸟兽,往往有得________ 《游褒禅山记》(2)未得与项羽相见________ 《鸿门宴》(3)吾得兄事之________ 《鸿门宴》(4)所识穷乏者得我欤________ 《孟子·鱼我所欲也》(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________ 《劝学》(6)此言得之________ 《六国论》答案:11.(1)竟然(2)曾经(3)通“增”,增加12.(1)乘坐(2)趁着,凭借(3)冒着(4)shènɡ,车辆(5)登上(6)坐,驾13.(1)真心真意(2)实在,的确(3)果真,如果(4)如果(5)实在,确实14.(1)台阶(2)清除,去掉(3)整修,修理15.(1)言词,言语(2)文词,文学(3)推辞(4)告别,辞别(5)讲究,计较(6)辞令,应酬的言辞(7)辞谢,婉言道歉16.(1)跟随,随从(2)听从,顺从(3)向……学习(4)依傍(5)由,自(6)投身(7)通“纵”,合纵之策17.(1)危险(2)近于,几乎(3)精神疲倦而无所得18.(1)对着,面对(2)抵,相抵(3)阻挡,抵挡(4)执掌,主持(5)承担(6)应当,应该(7)恰当,适合,合宜(8)阻,拦(9)占据、把守(10)值,在,正在(11)必然,必定,一定19.(1)路,道路(2)取道(3)道理,规律(4)主张,思想,学说(5)道义(6)说,谈论(7)道理,规律20.(1)心得,收获(2)能够(3)应该(4)通“德”,感恩(5)具备(6)对,合适三组21.度(1)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________ 《过秦论》(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________ 《鸿门宴》(3)春风不度玉门关________ 《凉州词》(4)乃曰:“吾忘持度。
”________ 《郑人买履》(5)一夜飞度镜湖月________ 《梦游天姥吟留别》(6)予怀怆然……因自度此曲________ 《扬州慢》(7)崔九堂前几度闻________ 《江南逢李龟年》(8)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________ 《荆轲刺秦王》(9)秋月春风等闲度________ 《琵琶行》22.非(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________ 《劝学》(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________ 《六国论》(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________ 《师说》(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________ 《鸿门宴》(5)觉今是而昨非________ 《归去来兮辞》(6)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________ 《逍遥游》23.复(1)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________ 《捕蛇者说》(2)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3)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 《游山西村》(4)幸复得此妇________ 《孔雀东南飞》24.负(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________ 《寡人之于国也》(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3)秦贪,负其强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5)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6)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________ 《六国论》(7)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________ 《祭十二郎文》25.盖(1)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________《游褒禅山记》(2)今已亭亭如盖矣________ 《项脊轩志》(3)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________ 《赤壁之战》(4)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________ 《游褒禅山记》(5)盖失强援,不能独完________ 《六国论》(6)盖亦反其本矣________ 《孟子·梁惠王上》26.故(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________ 《劝学》(2)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________ 《触龙说赵太后》(3)暮去朝来颜色故________ 《琵琶行》(4)豫章故郡,洪都新府________ 《滕王阁序》(5)君安与项伯有故________ 《鸿门宴》(6)故遣将守关者________ 《鸿门宴》(7)此物故非西产________ 《促织》(8)故臣复取璧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9)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________ 《六国论》27.固(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________ 《过秦论》(2)固请,召有司案图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3)独夫之心,日益骄固________ 《阿房宫赋》(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________ 《六国论》(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________ 《师说》(6)君臣固守以窥周室________ 《过秦论》28.顾(1)赢得仓皇北顾________ 《京口北固亭怀古》(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________ 《出师表》(3)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________ 《赤壁之战》(4)大行不顾细谨________ 《鸿门宴》(5)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6)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__ 《为学》(7)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不知计所出耳________ 《荆轲刺秦王》29.国(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________ 《春望》(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________ 《六国论》(3)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________ 《岳阳楼记》(4)逝将去女,适彼乐国________ 《诗经》(5)等死,死国可乎________ 《陈涉世家》30.过(1)雷霆乍惊,宫车过也________ 《阿房宫赋》(2)以其境过清________ 《小石潭记》(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________ 《劝学》(4)闻大王有意督过之________ 《鸿门宴》(5)今公子故过之________ 《信陵君窃符救赵》(6)一日,大母过余曰________ 《项脊轩志》答案:21.(1)量,计算(2)推测,估计(3)过(4)尺寸,尺码(5)通“渡”,渡过,越过(6)谱写(7)量词,次、回、个(8)常态(9)度过22.(1)不,没有(2)不是(3)不是(4)非常:意外的变故(5)不对的,错误的(6)非难,诋毁,毁谤23.(1)恢复(2)再,又(3)往复(4)又24.(1)背东西,以背载物(2)担负,使……承担(3)依仗,凭借(4)对不起,辜负(5)违背,背弃(6)失败(7)辜负25.(1)大概(2)车盖(3)超过,胜过(4)大概,大约(5)表示原因(6)通“盍”,何不26.(1)因此,所以(2)所以(3)衰老(4)以前,原来的(5)老朋友,引申为交情(6)故意,特意(7)原来,本来(8)所以,因此(9)以往的27.(1)险要的地势(2)坚持,坚决(3)顽固,固执(4)本来,原来(5)本来(6)牢固28.(1)回头看,回头(2)探问,拜访(3)顾惜,顾念(4)考虑(5)但是(6)反而,难道(7)表轻微转折,只是29.(1)国家(2)诸侯国(3)国都,京城(4)地区,地域(5)国事30.(1)经过,通过(2)过分,过于(3)错误,过失(4)责备(5)拜访(6)到,到来四组31.何(1)却看妻子愁何在________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________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4)水何澹澹,山岛竦峙________ 《观沧海》(5)徐公何能及君也________ 《邹忌讽齐王纳谏》32.恨(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________ 《出师表》(2)此恨绵绵无绝期________ 《长恨歌》(3)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________ 《信陵君窃符救赵》(4)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________ 《孔雀东南飞》33.胡(1)胡取禾三百廛兮________ 《诗经》(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________ 《过秦论》(3)田园将芜胡不归________ 《归去来兮辞》34.患(1)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2)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________ 《六国论》(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________ 《伶官传序》(4)有备无患________成语(5)此数者用兵之患也________ 《赤壁之战》(6)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________ 《论语》35.或(1)或以为死,或以为亡________ 《陈涉世家》(2)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___ 《马说》(3)云霞明灭或可睹________ 《梦游天姥吟留别》(4)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________ 《寡人之于国也》(5)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________《六国论》36.疾(1)君有疾在腠理________ 《扁鹊见蔡桓公》(2)痛心疾首________ 《屈原列传》(3)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________ 《孙膑传》(4)举疾首而相告曰________ 《庄暴见孟子》(5)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________ 《劝学》(6)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________ 《观猎》(7)疾风知劲草________ 《触龙说赵太后》37.及(1)怀王悔,追张仪,不及________ 《屈原列传》(2)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________ 《兰亭集序》(3)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________ 《过秦论》(4)一人飞升,仙及鸡犬________ 《促织》(5)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________ 《邹忌讽齐王纳谏》(6)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________ 《〈指南录〉后序》(7)不及今有功于国________ 《触龙说赵太后》38.即(1)匪来贸丝,来即我谋________ 《诗经》(2)项伯即入见沛公________ 《鸿门宴》(3)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________ 《鸿门宴》(4)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________ 《陈涉世家》(5)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________ 《苏武牧羊》(6)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________ 《促织》(7)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________ 《滕王阁序》39.既(1)言既遂矣,至于暴矣________ 《诗经》(2)将军既帝室之胄________ 《隆中对》(3)肴核既尽,杯盘狼籍________ 《赤壁赋》(4)壬戌之秋,七月既望________ 《赤壁赋》(5)既来之,则安之________ 《论语》40.假(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________ 《送东阳马生序》(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________ 《劝学》(3)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________ 《狼》(4)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________ 《劝学》(5)大臣犯法,无所宽假________ 《北史·魏世祖纪》答案:31.(1)哪里,代词(2)什么,代词(3)怎么办,对……怎么办(4)多么(5)怎么32.(1)遗憾,不满意(2)遗憾(3)感到遗憾(4)恨恨:惆怅,悲伤33.(1)为什么,怎么(2)古代我国西北部民族的统称(3)为什么34.(1)动词,忧虑,担心(2)名词,忧虑,忧患(3)祸害,灾祸(4)忧虑,灾祸(5)讳忌(6)担心35.(1)有的(2)有时,偶或(3)也许,或许(4)有的人(5)或许,也许36.(1)疾病(2)疾苦,痛苦(3)通“嫉”,妒忌(4)疾首:头痛(5)强,猛烈(6)锐利(7)快37.(1)赶上,追上(2)等到(3)到了(4)涉及(5)比得上(6)比得上(7)接近(8)趁38.(1)靠近,接近(2)立即,马上(3)当,当时(4)与“则”的用法相同,相当于“就”的意思(5)登上帝位(6)即便(7)依照,就39.(1)已经(2)既然(3)全、都(4)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5)既然40.(1)借(2)凭借,借助(3)假,不真,与“真”相对(4)借助(5)宽容五组41.间(1)奉命于危难之间________ 《出师表》(2)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________ 《扁鹊见蔡桓公》(3)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4)间以诗记所遭________ 《〈指南录〉后序》(5)谗人间之可谓穷矣________ 《屈原列传》(6)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________ 《曹刿论战》(7)间关莺语花底滑________ 《琵琶行》(8)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________ 《邹忌讽齐王纳谏》(9)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________ 《鸿门宴》(10)侯生乃屏人间语曰________ 《信陵君窃符救赵》42.见(1)事不目见耳闻________ 《石钟山记》(2)项伯即入见沛公________ 《鸿门宴》(3)秦王坐章台见相如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4)敢陈愚见________ 《晋书·王译传》(5)吾诚恐见欺于王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6)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________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7)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________ 《游褒禅山记》43.解(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________ 《庖丁解牛》(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__ 《师说》(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________ 《师说》(4)太后之色少解________ 《触龙说赵太后》44.就(1)金就砺则利________ 《劝学》(2)连辟公府不就________ 《张衡传》(3)轲自知事不就________ 《荆轲刺秦王》(4)若无罪而就死地________ 《齐桓晋文之事》(5)荆轲遂就车而去________ 《荆轲刺秦王》(6)臣具表以闻,辞不就职________ 《陈情表》45.举(1)举类迩而见义远________ 《屈原列传》(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________ 《陈涉世家》(3)永元中,举孝廉不行________ 《张衡传》(4)举疾首蹙而相告曰________ 《庄暴见孟子》(5)杀人如不能举________ 《鸿门宴》(6)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________ 《孔雀东南飞》(7)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________ 《过秦论》(8)戍卒叫,函谷举________ 《阿房宫赋》46.绝(1)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________ 《屈原列传》(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 《桃花源记》(3)非能水也,而绝江河________ 《劝学》(4)不绝如缕________ 《赤壁赋》47.堪(1)更那堪冷落清秋节________ 《雨霖铃》(2)可堪回首,佛狸祠下________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________ 《蜀相》(4)不堪吏人妇,岂合今郎君________ 《孔雀东南飞》(5)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________ 《虞美人》48.克(1)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________ 《祭十二郎文》(2)克己复礼为仁________ 《论语》(3)彼竭我盈,故克之________ 《曹刿论战》49.类(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________ 《兰亭集序》(2)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________ 《项脊轩志》(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________ 《屈原列传》(4)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________ 《墨子·公输》50.怜(1)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________ 《阿房宫赋》(2)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________ 《长恨歌》(3)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________《信陵君窃符救赵》(4)可怜九月初三夜________ 《触龙说赵太后》(5)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________ 《陈涉世家》答案:41.(1)中间,期间(2)一会儿(3)房屋的间数(4)间或(5)离间(6)参与(7)间关:形容鸟声婉转(8)表时间,有时,偶然(9)表状态,从小路(10)表情态,秘密地、悄悄地42.(1)看见(2)拜见,会见(3)召见,接见(4)见解,见识(5)表示被动,相当于“被”(6)同“现”,出现(7)看见的东西43.(1)剖开,分解动物的肢体(2)解释,解答(3)理解,懂得(4)缓解44.(1)接近,依靠(2)赴任,就职(3)完成,达到目的(4)走向,走上(5)登上,走上(6)接受,就职上任45.(1)举出,提出(2)发动,举行(3)推荐,推举(4)全,皆(5)尽(6)举言:发言(7)包举:并吞(8)被攻占,被占领46.(1)断绝(2)隔绝,阻绝(3)横渡(4)断绝47.(1)经得起,忍受(2)能够,可以(3)能够,可以(4)胜任(5)经得起,承受48.(1)能够(2)克制(3)战胜49.(1)种类(2)像(3)事例(4)类推50.(1)复合词,可惜(2)复合词,可爱(3)怜悯,同情(4)爱惜,怜爱,疼爱(5)爱戴六组51.弥(1)奉之弥繁,侵之愈急________ 《六国论》(2)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________ 《离骚》(3)夜雪初霁,荠麦弥望________ 《扬州慢》52.莫(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________ 《游褒禅山记》(2)一夫当关,万夫莫开________ 《蜀道难》(3)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________ 《石钟山记》(4)奏刀騞然,莫不中音________ 《庖丁解牛》(5)朝廷之臣莫不畏王________ 《邹忌讽齐王纳谏》53.乃(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________ 《伶官传序》(2)今君乃亡赵走燕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________ 《师说》(4)至城东,乃有二十八骑________ 《项羽之死》(5)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6)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________ 《项羽之死》(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________ 《陈涉世家》(8)家祭无忘告乃翁________ 《示儿》54.期(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________ 《兰亭集序》(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________ 《陈情表》(3)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________ 《大铁椎传》(4)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________ 《邹忌讽齐王纳谏》55.内(1)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________ 《鸿门宴》(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________ 《寡人之于国也》(3)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________ 《过秦论》(4)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________ 《兰亭集序》(5)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________ 《离骚》56.奇(1)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________ 《六国论》(2)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________ 《游褒禅山记》(3)大将军邓骘奇其才________ 《张衡传》(4)昂其直,居为奇货________ 《促织》(5)每闻琴瑟之音,则应节而舞,益奇之________ 《促织》57.迁(1)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________ 《张衡传》(2)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________ 《〈指南录〉后序》(3)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________ 《琵琶行》(4)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________ 《兰亭集序》(5)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________ 《六国论》(6)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________ 《琵琶行》58.请(1)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2)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________《信陵君窃符救赵》(3)子犯请击之________ 《烛之武退秦师》(4)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________ 《五人墓碑记》59.穷(1)御六气之辨,以辩无穷者________ 《逍遥游》(2)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________ 《祭十二郎文》(3)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________ 《滕王阁序》(4)则虽好游者不能穷也________ 《游褒禅山记》(5)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________ 《滕王阁序》(6)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________ 《逍遥游》60.去(1)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________ 《项脊轩志》(2)沛公军霸上,相去四十里________ 《鸿门宴》(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___________ 《念奴娇·赤壁怀古》(4)为汉家除残去秽________ 《赤壁之战》(5)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________________ 《琵琶行》答案:51.(1)愈加(2)更加(3)满,遍52.(1)没有谁(2)不能(3)“暮”的本字,指傍晚(4)否定副词,没有(5)代词,没有人,没有谁53.(1)你(们)的(2)却(3)竟然(4)只,仅仅(5)才(6)于是,就(7)是,判断句的标志(8)你的54.(1)至,及(2)期(jī)服,穿一周年的丧服(3)约定(4)满一年55.(1)通“纳”,接纳,使进入(2)与“外”相对(3)内部,对内,常指国内、朝廷内(4)里面(5)内心56.(1)优异的,卓越的,不平常的(2)罕见的(3)以……为奇,惊异(4)罕见的,奇异的,不寻常的(5)以……为奇57.(1)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2)迁移,迁都(3)降职(4)变更,变易(5)复合词,迁灭:灭亡(6)贬官,降职58.(1)请求,请求别人做某事(2)约请,邀请(3)请求(4)请示59.(1)穷尽,无边无际(2)完,结束(3)穷尽,极尽,走到尽头(4)穷尽,极尽,走到尽头(5)不得志,困顿(6)偏僻,荒凉60.(1)离开(2)距离(3)前往,向……去,表动作趋向(4)除去(5)“去来”,偏义复词,偏“去”,走了以后七组61.劝(1)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________ 《逍遥游》(2)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________ 《屈原列传》(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________ 《送元二使安西》62.却(1)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________ 《六国论》(3)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________ 《琵琶行》(4)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________ 《声声慢》(5)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________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6)却匈奴七百余里________ 《过秦论》(7)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________ 《夜雨寄北》63.如(1)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________ 《鸿门宴》(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________ 《赤壁赋》(3)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