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三重经典意义
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当代意义
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当代意义作者:刘俊来源:《群众》2012年第05期一、《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基本内容1942年5月在延安举办的文艺座谈会,是延安整风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延安文艺座谈会共举行过三次全体会议,毛泽东自始至终参加了这三次会议。
参加会议的除文艺工作者外,还有中央和一些部门的负责人共100余人。
5月2号召开第一次会议,毛泽东在会上首先发言——是为“引言”,5月16日召开的第二次会议主要由与会者发言,毛泽东认真听取会议发言并有所记录,5月23日召开第三次会议,毛泽东做总结发言——是为“结论”。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这两次讲话(“引言”和“结论”),经过整理,一年后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名,发表在1943年10月19日延安的《解放日报》上。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引言”部分,着重强调了召开文艺座谈会的目的,“是要和大家交换意见,研究文艺工作和一般革命工作的关系,求得革命文艺的正确发展,求得革命文艺对其他革命工作的更好的协助,借以打倒我们民族的敌人,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务”。
为此,毛泽东提出要解决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问题,工作问题和学习问题”。
“立场问题”,就是文艺工作者应当“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态度问题”,就是文艺工作者对人民群众、人民的军队,人民的政党,应该赞扬、歌颂而不是暴露;“工作对象问题”,就是“文艺作品给谁看的问题”——应是工农兵及其干部;“工作问题”,就是要熟悉工农兵及其干部并懂得“人民群众的丰富的生动的语言”;“学习问题”,就是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学习社会”。
在第二次会议听取了大家的发言之后,毛泽东在“结论”部分首先提出“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这一“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他的回答是:“为着人民大众”。
在解决了“为什么人的问题”之后,接下来的是“如何去服务”的问题,是“努力于提高呢,还是努力于普及呢?”对此,毛泽东首先回答了文学艺术的来源问题,认为“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只有“人民生活”才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而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人民性及其当代启示
63国内刊号 C N 61-1499/C 2020年08月(下)唐维(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南宁 530000)摘 要:人民性思想是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核心要义,讲话内容围绕“文艺应当为人民群众服务”和“文艺如何为人民群众服务”两大主题论述,内涵丰富翔实,具有鲜明的群众导向。
其作为习近平文艺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为当代文艺创作和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有利于弘扬和传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富于群众实践的宝贵品质,赓续普及与提高人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思想政治素质,对于加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和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大启示作用。
关键词:《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性;当代启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全面抗战时期为党适时教育和团结文化文艺界和知识分子提供了历史性的方向指南,“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1]848成为中国革命的时代主旋律,成为《讲话》发表的目的和初衷所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人民性及其当代启示咨政论坛主义的科学性,增强了全体人民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心。
恩格斯曾说:“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分结合了中国国情和与时俱进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规律、社会主义国家发展规律,它是中国人民于人类社会发展前进中的伟大探索,是发展着的、实践性的社会主义,也必将在持续发展中迎来更大的光辉。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中着重强调:“只有通过不断回看以往走过的路,找准我们的定位,搞懂我们的处境,才能将问题看得透彻、看得准确”。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当代意义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当代意义作者:钟海林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第10期钟海林[延安大学文学院,陕西延安716000]摘要:毛泽东于1942 年5 月在延安召开的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来整理发表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
第一,《讲话》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第二,《讲话》体现了人民性;第三,《讲话》体现了价值重估的精神;第四,《讲话》重视民间文艺。
《讲话》的丰富内涵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挖掘。
关键词:《讲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民性毛泽东于1942 年5 月在延安召开的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来整理发表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是文艺界、思想界、军事界、政治界的大事,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其意义和影响不可估量。
中国在20世纪40年代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之中,国际方面,德国法西斯吞并了大半个欧洲,并对苏联进行全面入侵。
日本帝国主义猖獗地发动了太平洋战争,并同时大面积侵华。
为了克服困难,集中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中国共产党进行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从政治、经济、思想各方面加强根据地建设。
此时延安文艺座谈会就是整风运动的标志。
《讲话》是对当时延安的各种思想的整合,是文艺方针,也是军事方针。
历史证明《讲话》的方针路线是正确的,中国人民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终于建立新中国,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一个新兴的独立主权国家。
这一切说明《讲话》的预见性和正确性。
《讲话》中蕴含的伟大思想,对当代社会仍有重大的意义。
一、《讲话》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军事方面,他提出“从农村包围城市”的观点,最终取得了胜利。
在文艺政策方面,他发表的《讲话》整合了当时的知识分子的思想,使得精英化的知识分子重新审视自己,与劳动人民打成一片,为革命的胜利做出贡献。
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主要内容及意义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主要内容及意义在1942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延安召开了抗战时期激励精神、提高文艺水平、推动文艺发展的重要会议文艺座谈会。
在此次会议上,毛泽东发表了一篇重要讲话,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理念和内容,并深深影响了抗日战争期间的文艺发展。
首先,毛泽东指出,“文艺活动正在生动地告诉我们,人民的反抗是有力量的,坚决的,有组织的,有办法的”。
他强调,文艺创作“劳动者的英雄气概,斗争者的无畏精神,英勇灵魂,磅礴大气,苍茫深远”,必须体现出“现实,逼真,热烈,高尚,深刻,向上,超越,令人感动”的特质。
其次,毛泽东指出,文艺作品的核心价值是“厚重的人民性价值,以及反映共产党人和人民的光荣攻坚精神”。
他说,文艺作品必须中国化,必须反映中国的现实生活,必须体现出抗战斗争的作风,必须服务老百姓,必须表现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的光荣攻坚精神。
最后,毛泽东指出,文艺创作者和学习者必须坚守真理和良知,尊重艺术美感,把握真实思想,实现真正的文艺创作,真正的文艺活动,才能抗击敌人,迎接胜利。
总之,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的讲话,既体现了抗战斗争的作风,又激励了文艺精神,并且指出了文艺的核心价值。
这篇讲话,重要的是它强调了文艺作品的价值和目标,激励人们把真实思想融入文艺创作中,以抗击敌人,迎接胜利。
毛泽东的讲话,一方面象征着文艺的历史发展,另一方面又体现了他把社会主义
文艺建设作为抗战斗争重要一环的意识形态理念,深深影响了抗日战争期间的文艺发展。
人民性大众性民族性《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三重身份叙事
人民性\大众性\民族性:《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三重身份叙事作者:赵琴来源:《人文杂志》2012年第02期内容提要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史和中国当代文艺思潮史上的一部刚领性文献,《讲话》以其强大的叙事逻辑和神圣化的身份认同力量而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各项文艺政策制定的基本依据。
从文本叙事学的角度看,这种神圣化力量的获得是通过相互递进三重叙事逻辑而达到的,即:通过划定革命文艺的“人民性”属性而对传统文艺进行祛魅,以此确立中国革命文艺的阶级一政治身份;通过强调革命文艺的“大众性”特征来为自身存在的合法性辩护,以此厘定中国革命文艺的文化一美学身份;通过提升大众文艺的“民族性”属性来完成革命文艺的神圣化叙事,以此确立革命文艺的民族一国家身份。
关键词《讲话》人民性大众性民族性身份叙事[中图分类号]I2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2)02-0090-06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出炉。
作为延安红色政权在特殊历史时期的纲领性文献,《讲话》的基本目的是要在延安整风运动时期和抗日战争危难之际,“研究文艺工作和一般工作的关系,求的革命文艺的正确发展,求得革命文艺对其他革命工作的更好的协助,借以打倒我们民族的敌人,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务”。
而作为亲自执笔撰写《讲话》的党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的首要文艺职责却在于:引介能够代表当时全世界进步与解放理想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给延安的各界知识分子,供作其自我改造砥砺的准绳,以使政党的文艺思想能够向无限普遍性提升,成为指导革命战争与民族战争的有力武器。
这自然需要一种强大的叙事力量与身份认同逻辑对《讲话》文本予以支持。
而《讲话》之所以成为此后一直指导中国当代主流文艺思潮与文艺创作的旗帜,之所以能够指导并规约中国当代主流文艺的基本价值取向与审美趣味,从叙事学的角度看,就在于其本身内涵了这种强大的叙事力量。
《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读后感
《讲话》本身就是一部充满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著作,从实践出发而升腾为系统化的文艺理论,体现出作者一贯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列主义文风。
他不作空泛的理论表述,而是针对创作生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深入调研,有的放矢地进行理论剖析,提出科学的结论,所以能令人折服。
如政治与文艺的制约关系,作家对待生活源泉的态度,主观愿望与创作效果的差异性,等等,这样才能处置好文化机制各方面的策略性调整,建构了解放区文学秩序的纲领性文献。
其实,在《讲话》发表之前的4月已经开始筹划召开这次座谈会,毛泽东分别致信肖军、欧阳山、草明、舒群等征求意见,又邀请丁玲、艾青、罗烽、刘白羽、何其芳多人谈话,当面交换对文艺创作的看法。
艾表还将与毛泽东交谈的要点,写成一篇专论在《解放日报》上公开发表,造成一种必须在文艺界开展“一个切实的严肃的整风运动”的强大声势。
在此前后,以丁玲、艾青为代表的解放区作家群,在小说、诗歌、散文各个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认为今天看所谓“政治标准”,应该去掉其政治色彩,将之理解为当代的主流价值观念,因为任何时代都需要有其特定的主流文化观念来引领社会的发展。
从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看,无论经历了多少朝代变更,多少兴衰战乱,她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诚信忠孝等优秀品质已经作为民族精神世代流传下来,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核心价值理念;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我们当今时代的主流价值标准。
一个政党的执政主张必须符合并能引领社会的主流价值标准才能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而一部文艺作品应该经得起时间和受众的检验才能成为精品,时间的延续和受众的层面是无法预料的,但只要作品中具有这种核心价值理念,它就不会因时间的久远而使人感觉隔膜或因受众层面的差异而产生疏离感,在任何时间、任何群体中都能引起共鸣,经典的魅力正在于此。
我们今天应该从用更为宽泛的概念去理解文艺的“政治标准”,文艺的“政治”属性不是空洞的传播工具,而应该是作者的核心思想观念的体现,它也应该是民族的、社会的、大众的,属于我们每一个人。
_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_的价值指向及意义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的价值指向及意义
胡玉伟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作为毛
泽东文艺思想的代表作%自"(+* 年! 月发表以来对我国文学
艺术的面貌一直产生着重要影响& 列宁曾指出’(在分析任何
广大的人民大众)& #同上%第/!!’/!) 页$毛泽东进而指出’*我
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
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 )# 同上% 第/). 页$这段话后来
被概括为文艺的工农兵方向% 并成为指导解放区文艺以及建
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文艺发展的中心原则& 由此出发%革命
济基础发生相互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一切改造世
界实践活动的主体! 作用于人民群众的情感及精神层级的文
学艺术$是通过塑造人’使其成为历史转变时期巨大的政治推
动力量$进而实现其改造世界的目的的!
毛泽东重视实践对于认识的重要作用! 关于文艺如何为
人民服务的问题$毛泽东运用实践的观点$指明了实现文艺为
业仍然具有指导作用! 当前$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第四代领导
集体面对新世纪的新形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
提出了科学的发展观$并将&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
为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而文艺的基本功能$正是通
过提供具体生动的审美体验和感受$慰藉人的心灵$振奋人的
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试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现实意义
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试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原因使《讲话》具有如此的魅力?我认为,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它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确确实实地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文艺观用活了、发展了。
《讲话》的意义,已超出文艺的范围,它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讲话》虽说是当年延安整风运动中的文献,但它对一系列问题的阐释已成为我们党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座丰碑。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下,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①。
此时此刻,我们学习《讲话》,纪念《讲话》,应该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应当如何理解《讲话》的现实价值这里,之所以先谈这个问题,是因为现在有些人认为《讲话》的精神和思想在当今时代条件下已经“过时”了。
所谓“过时”的说法,就是指它现在“没有用”或“用处不大”了。
这种看法显然是不正确的。
我国文化和文艺领域诚然已经发生并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各种思想观念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和剧烈,但是,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说得好:“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①。
七十年来的历史雄辩地证明,《讲话》在思想文化上所起到的作用是无比巨大的。
说到《讲话》的现实价值,我认为至少可以归纳为这样几点:其一,《讲话》提出的“无论高级的或初级的,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②这一思想,依然是我国文艺和文化方针的坚实基础。
《讲话》主张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对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文艺发展道路依然具有指导和引领的作用。
《讲话》指出,“为什么人”这个“问题不解决,其他许多问题也就不易解决”②。
这一见解,对我国现实的文艺状况也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当代意义
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当代意义作者:王梓阳来源:《赢未来》 2019年第33期王梓阳杨家岭革命旧址,陕西延安 716000摘要:人民性思想是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核心要义,讲话内容围绕“文艺应当为人民群众服务”和“文艺如何为人民群众服务”两大主题论述,具有鲜明的群众导向。
其作为习近平文艺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为当代文艺创作和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对于加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和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座谈会;人民性;当代意义《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全面抗战时期为党的适时教育和团结文化文艺界以及知识分子提供了历史性的方向指南。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
深入研究并阐毛泽东在《讲话》中的人民性思想,对于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和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1 文艺如何为人民群众服务解决了“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的目标性、方向性问题后,应思考“文艺如何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发展性、措施性问题。
毛泽东认为在人民群众中发展革命文艺,需正确看待并处理好普及和提高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其一,革命文艺的普及工作要普及工农兵群众所需,不是满足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所需求和利益。
同理,提高革命文艺水平应以工农兵群众的切身实际和情感体验为出发点,而不是以封建地主阶级为对象和导向。
其二,普及和提高工作需循序渐进,教育工农兵群众前提在于学习工农兵群众。
文学或艺术作品来自于生活,但又高于普通的实际生活,其能为工农兵群众革命文化素养的提高带来巨大而持久的推动力,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革命文化需求,从而促进人民群众团结一致、奋勇抗战。
其三,普及工作在战时恶劣环境下显得尤为迫切。
由于当时的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素养普遍不高,普及工作需普及基本性、常识性和急需性的革命文化知识,如此才能被迅速理解和接受,产生强烈而巨大的时效性,提高人民群众同封建阶级、资产阶级等一切敌人的战斗力。
人民性、大众性、民族性:《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三重身份叙事
西又应 为无 产 阶级 的文 艺所 暴露 。《 讲话 》 先 明 首 确 了革命 文艺 的身 份 与立 场 1 我们 是 站 在无 产 阶 “ 级和人 民大众的立场 。 ②然 而 , 真正 站稳 这一 立 ” 要 场, 首先必须对传统 文艺进行祛魅化 的叙事 , 即祛 除
资产 阶级 的文艺思想和封建贵族文艺思想 所代表 的
正统性 与普 遍性 魅力 , 一方面 揭发其 中令人 发指 的 霸权压迫及其 内涵 的统 治 阶级意识 形 态属性 , 将其 驱逐 出代表 当 时 中国 国家意 识形 态 的 中心地 位之 外; 另一方面又挖掘其 中感 动人心 的抵抗文本 , 而 从 使二者形成革命 与被革命 的 自我改 造关 系 , 为革 厥
人民性、 大众 性、 民族性 :在 延安文艺窿谈会上的讲话 ‘ 的三重身份叙事
对政 治他者与文化他者 的祛魅 化叙 事铺垫而成 的中
义 。 另一方 面 , 我们 必须 继 承一 切 优 秀 的文学 ” “ 艺术遗 产 , 判地吸收其 中一切有益 的东西 , 为我 批 作
国革命 文艺的 阶级 一政 治 身份 叙事 , 2 通 过对 政 ()
革命 机器 的一个 组成 部 分 ” 要 成 为 “ , 团结人 民、 教 育人 民 、 打击敌人 、 消灭敌人 的有力 的武器 ” ① 必 ,就
须首 先明确该种文艺 的 阶级 一政 治身 份 , 持 自己 坚
的文 艺立 场 , 弄清楚什 么样 的文艺 是为 无产 阶级 所 提倡 的 , 么样的文艺是为无产 阶级 所反对的 , 什 什么
命文艺 的滥觞 。对 于 “ 切危 害人 民群 众 的黑 暗势 一
力必须暴露之 , 一切 人 民群 众 的革命 斗争 必须 歌颂 之, 这就是革命文艺 家 的基本 任务 ” ⑧对 于 当时文 。
浅析《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政治意义及文艺影响
浅析《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政治意义及文艺影响作者:王新宇来源:《参花·下半月》2016年第10期摘要: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这次讲话形成了很严谨的文艺理论体系,在复杂的时代背景下,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所创新地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对文艺工作产生了调度意义,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以后中国的政治意识形态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意义一、马克思文论与中国实际的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文艺是一种产生于生活,植根于生活,反映社会生活并且影响作用于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
毛主席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马克思文论在中国的继承与发展。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中,毛泽东提出了革命文艺应当如何发展的问题,将马克思文论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围绕着两个中心和一个最终目的进行主要论述,以此为中心提出了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问题、工作问题和学校问题,构建了适合中国实际的文艺理论体系。
在革命文学应当如何发展的问题中,毛泽东认为文艺在我们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具有团结自己、战胜敌人的作用。
文艺文本等在政治生活中起到鲜明的调控作用,应当充分利用文艺的这一特性。
毛泽东所指的文艺即文化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可以作为团结教育人民、打击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文艺具有教化引导作用。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又对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给予引领和指导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文化具有凝聚社会力量的作用。
文化通过具体的作家作品、社会教育等方式,增强人民大众对民族、文化的认知感,能够凝聚民族力量,这也是毛主席高度重视文艺座谈会的原因。
毛泽东针对革命时期的文艺工作,要求文艺工作者们用现实主义的态度,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关心现实实际而非理想虚无,认为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这也是我们研究问题应有的要求。
要求文艺工作者们坚持一个立场,便是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一边,批评暴露不利于革命及社会发展的敌人,充分表扬内部及盟友的成绩,批评其不足之处。
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解读
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解读[摘要]毛泽东在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至今已有70多周年了,这是一部在中国新文化上具有伟大历史功绩和现实指导意义的重要文献,也是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项重要任务。
《讲话》与时俱进的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为中国新文艺的革命现实主义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这部著作对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社会,贯彻执行党的十八大精神,促进社会主义与科学而建设,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思想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文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十八大精神一、《讲话》的发展起源1942年5月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在国际国内反法西斯战争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产生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中国革命的胜利,这是继俄国伟大的十月革命之后的两个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
毛泽东认为,中国共产党在1941至1942年“这两年内处于极端困难的地位”,[1]也就是说中国的反法西斯斗争处于艰难时期。
在1944年,毛泽东又说明那时时局有两个特点:“一是反法西斯阵线的增强和法西斯阵线的衰落;二是在反法西斯阵线内部人民势力的增强和反人民势力的衰落。
”[2]因此,这是一个历史的大转折时期,这一转折时期存在着两种可能性:要就是敌人方面的胜利,从此世界进入黑暗时代;要就是以人民势力为主导的自己阵营方面的胜利,从此世界走向逐渐光明的时代。
毛泽东同志曾经形象地形容这一时期为“黎明前的黑暗”。
他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的讲话具有划时代意义,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中国革命文艺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较成熟的主要标志。
在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强调:“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
”[3]文学艺术作为人类最重要、最丰富的精神探索的艺术样式,拥有与人类同样漫长的历史。
文艺对于社会和个人两者的功用从文艺艺术活动的伊始就为人们所意识。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历史意义与时代启示
1942年5月2日至23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了由文艺工作者、中央各部门负责人共计100多人参加的延安文艺座谈会。
座谈会于5月2日、16日和23日举行三次全体大会,毛泽东分别在5月2日和5月23日两次全体大会上讲话。
会后,毛泽东将两次讲话整理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一文。
《讲话》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有力推动了文艺界的整风运动,开辟了中国现代文艺事业的历史新纪元,不仅是毛泽东文艺思想成熟的标志,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
一、《讲话》产生的历史语境1942年是抗日战争最艰难的一年,是延安根据地生产最困难的一年,也是大量知识分子汇集延安的一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就是在这样纷繁复杂的历史语境中,为“研究文艺工作和一般革命工作的关系,求得革命文艺的正确发展、文艺对其他革命工作的更好协助,借以打倒我们民族的敌人,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务”而召开,并形成了《讲话》这篇光辉文献。
一是建立广泛的文化统一战线的需要。
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
日军为了削减中共抗日力量,对抗日根据地开展了大规模的“清乡”“扫荡”,给根据地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国民党于1939年1月召开的五届五中全会正式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又一次掀起了反共高潮。
面对日本侵华势力和国民党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破坏,中国共产党必须要进行广泛的政治动员,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毛泽东敏锐地意识到艺术作为意识形态对于政治的反作用以及包括文艺工作者在内的知识分子的特殊作用,指出:“必须善于吸收知识分子,才能组织伟大的抗战力量,组织千百万农民群众,发展革命的文化运动和发展革命的统一战线。
”《讲话》清晰地宣告延安实施的文化政策,表明了抗战和文化工作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吸引更多国统区的文化进步人士会聚延安。
二是纠正延安文艺界错误思想的需要。
为了彻底肃清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思想,党中央在延安发起了以整顿学风、党风、文风为目标的整风运动,整顿文风必然要涉及文艺界。
重读《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重读《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者:戴文婷王昕晴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7年第02期摘要: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阐发了丰富的文艺理论,这也是毛泽东文艺思想成熟的标志,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更是我们当今文艺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从追溯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产生的源头,研究分析毛泽东同志对《讲话》的理论建构,挖掘到了深刻的历史意蕴和当代价值。
关键词:《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理论构建;历史深蕴;当代价值《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它围绕“一个最终目的”和“两个中心问题”展开论述“一个最终目的”,即“研究文艺工作和一般革命工作的关系,求得革命文艺的正确发展,求得革命文艺对其他革命工作的更好的协助,借以打倒我们民族的敌人,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务”,在以下文章中会有详细论述;两个中心问题,就是为群众的问题和如何为群众的问题。
革命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就利用文艺宣传革命,利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来思考文艺问题。
如在土地革命战争和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指战员组织群众编演话剧,宣传打土豪,除恶霸,歌颂红军革命胜利。
八一剧团、工农剧社、蓝衫团学校、高尔基戏剧学院、中央苏维埃剧团等文艺团体在中央苏维埃形成后相继成立。
中央苏区各政府机关所管辖的广大乡村都设立了俱乐部,作为群众自我教育和文艺熏陶的园地。
1934年初,中共全国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颁布了《苏维埃教育法规》,规定了各类文艺团体的方针和任务,根据地方特点更趋向制度化、规范化。
这样以来,更快地发展了红军和苏区的文学艺术。
红军和苏区以曲艺、诗歌、快板、戏曲、山歌、民谣等文艺宣传模式来进行文艺活动。
与此同时,文学作品时常在报刊上被发表,如《红色中华》《斗争》《青年实话》《革命歌谣选集》。
为了正确引导文艺界人士为抗日战争服务,为广大工农兵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以文艺来歌颂革命和人民,以文艺来揭露黑暗和打击敌人,以文艺来丰富广大群众的生活。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经典意义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经典意义
胡为雄
【期刊名称】《理论视野》
【年(卷),期】2012(000)005
【摘要】《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艺为人民的革命事业服务是个根
本问题,强调应实行政治与艺术相统一的文艺批评标准,其阐明的文艺思想仍具有不
可超越的指导意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全面总结毛泽东文艺理论的基础上应建
构起属于新的时代的文艺理论。
【总页数】2页(P7-8)
【作者】胡为雄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
【相关文献】
1.《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三重经典意义
2.“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经典价值及其意义
3.在"黑龙江省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六十六周年美术作品系列展"开幕式上的讲话
4.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
的讲话》的经典意义与现实意义5.论《讲话》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纪念毛
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四十周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三重经典意义【内容提要】《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不仅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核心文献,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史上的重要经典之一。
其经典性或经典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讲话》在确认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质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文艺理论观念的基础上,系统深入地论述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文艺与革命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文艺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注入了新的思想内容,丰富与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其二,《讲话》从实践层面上确立了党的文艺工作的基本指导方针,不仅在当时统一了以延安为中心的全国进步文艺界的认识,为进步文艺工作者指明了前进方向,而且对此后70年来中国文艺的发展产生了最权威性的影响,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发展文艺事业、指导文艺工作的重要法典,新时期以来党在文艺工作方面一系列新的提法和观念是对《讲话》基本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其三,《讲话》的经典性还表现在,它的产生本身典型性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最为基本的方法论原则,即理论与实际或现实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对当代的文艺理论研究来说,如何富有成效地实践这个方法论原则,依然是一个艰难的挑战,而《讲话》则依然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的光辉范例。
【关键词】毛泽东《讲话》经典意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不仅是毛泽东文艺思想这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最为核心的理论文献,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史上的重要经典之一,对此,国内学界一般是无人否定的。
然而,《讲话》的经典性或者说经典意义究竟何在呢?这对许多人来说,可能还是一个未被深究过的问题,即使对那些对此有所思考的人来说,给出的答案也是各不相同的,不能使我们形成一个清晰明了的认识。
在《讲话》发表70年后的今天,为了中国当代文艺更加健康繁荣的发展,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更具时代特质的理论创新,认真思考并深入研讨《讲话》的经典意义,无疑是一项富有价值的工作,同时这种思考和研讨也是对于《讲话》的最好纪念。
一作为一个理论文本,《讲话》的经典意义首先体现在文艺基本问题的理论创新方面。
其理论创新,概而言之,就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在确认文艺的观念形态即意识形态性质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文艺理论观念的基础上,系统深入地论述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文艺与革命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文艺问题,并围绕这些问题对文艺为人民服务中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文艺创作中源与流的关系、继承与革新的关系、生活美与艺术美的关系、世界观与创作方法之间的关系、歌颂与暴露的关系,文艺批评中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的关系,以及党的文艺工作和非党的文艺工作的关系等等,作了丰富多面的阐发。
文艺是植根于一定的社会生活之上,反映并作用于社会生活的社会意识形态,这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
这一观点自上世纪20年代后期伴随着革命文艺的兴起而逐渐地传入中国并被左翼文艺界所接受。
1940年1月9日,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演《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新民主主义论》)里,毛泽东首次明确地讲到:“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1]663~664;“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1]694。
在《讲话》里,毛泽东又将对文化性质的一般性认识具体延伸到文艺领域,强调指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
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
”[2]860这两段引文中的“观念形态”均为“意识形态”的另一种中文译法。
对文艺基本性质的这一确认,在中国现代文艺理论和文艺观念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不仅在当时结束了《讲话》中所批评的抽象“人性论”或“人类之爱”等唯心论文艺观对进步作家文艺创作的干扰和侵袭,从基本文艺观念上统一了左翼文艺家的头脑,而且大大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深广理论内涵。
文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既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自然就有一个文艺与生活的关系问题;而社会生活的创造主体是人民大众,因而也就存在一个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问题;在社会生活的进程中包含着推动历史进步的革命因素、革命力量及其革命活动,也包含着这些因素、力量与活动的反面以及与正反力量利益争斗相关的政治问题,由此便有了文艺与革命、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
可见,《讲话》的理论论述是有其内在思想逻辑的。
应该说,以上三个方面的文艺基本理论问题,在以往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论中均已提出过,并有所阐发,《讲话》的经典性,不仅在于一般性地再次提出和强调了这些问题,更在于其论述处处闪烁着基于新的时代境遇和艺术体认的思想智慧。
关于文艺与生活的关系,《讲话》依据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理论,一方面阐明了作为生活之反映的文艺对于被反映的社会生活的依赖关系,强调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2]860,不能用对古人和外国人过去的优秀文艺遗产的继承和借鉴替代自己基于生活源泉基础上的文艺创造,这种继承和借鉴虽然也很有益,但却不是源而是流,不能以流代源;另一方面又指出文艺对生活的反映是能动的反映,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比起现实生活中的美来,文艺属于更高的审美形态,“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2]861。
至于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毛泽东视之为“我们的问题的中心”,并明确指出:“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
”[2]853就“为群众的问题”而言,《讲话》基于当时的形势,鲜明地提出了革命文艺应该为中华民族的最广大部分,也就是为包括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在内的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的主张。
鉴于工农兵的历史地位和革命性质以及小资产阶级的自身弱点和局限,毛泽东一方面强调革命文艺的中心必须放在工农兵身上,“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2]863,另一方面基于当时多数作家熟悉小资产阶级而不熟悉工农兵生活的具体情况,要求作家必须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实际斗争,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学习社会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逐渐地转移到工农兵这方面来,从而创造出真正为工农兵的文艺来。
而关于“如何为群众的问题”,毛泽东着重论述了普及与提高的辩证关系,他针对左翼文学运动兴起之后关于文艺“大众化”讨论中以及在延安的文艺运动中有些同志相当地或是严重地轻视了和忽视了普及而不适当地太过强调了提高的偏向,指出在当时的条件下,普及工作的任务更为迫切,人民群众第一步的需要还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但是普及与提高又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人民要求普及,跟着也就要求提高,应该是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把“向工农兵普及”与“从工农兵提高”两个方面有机统一起来。
而关于文艺与革命的关系,《讲话》主要是从文艺从属于一定的阶级和一定阶级的政治路线,革命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这一理论和实践前提出发,论述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强调革命文艺是整个革命事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认为“如果连最广义最普通的文学艺术也没有,那革命运动就不能进行,就不能胜利”[2]866;二是提出了文艺从属于政治、文艺服从于政治的主张,指出“文艺是从属于政治的,但又翻转来给予伟大的影响于政治”[2]866,反对将政治与艺术分离开来的二元论或多元论,认为基于阶级的政治、群众的政治的革命文艺能够做到文艺的政治性与真实性的完全一致,并明确地提出了革命文艺的要求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2]869~870。
《讲话》对以上各方面理论问题的论述和阐发,其系统集中和深刻辩证的程度是此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经典文本未曾有过的。
尤其是其中关于文艺与人民关系的思想,可以说是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史上建构起了以人民为本位的艺术接受观,不仅时间上比此后在西方兴起的接受美学理论要早,在内容上比起将读者虚拟化的西方接受美学来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这里,需要特别对《讲话》里文艺与革命、文艺与政治关系的有关主张和论述做一点辩说。
进步的文艺应该成为整个革命事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为革命政治服务,这是从马克思到列宁的经典文论家一贯的主张,在民族抗战正处于最艰难时期的1942年,作为当时主要任务是组织和开展民族解放斗争的共产党的领导人,代表党中央宣讲文艺方针和文艺政策,毛泽东申明文艺与革命的关系,不仅在理论上是顺理成章的,就其现实语境而言,也是有其具体的针对性和迫切的现实需要性的。
就当时的形势和毛泽东的身份来说,他不讲文艺为革命政治服务而大讲艺术独立、艺术至上,或同意有些作家所主张的艺术与政治并行,甚至是艺术与抗战无关论,反倒是匪夷所思的。
而且,尽管毛泽东关于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之类的提法在表述上不甚科学,但他绝不轻视艺术性,如上所述他是主张政治与艺术的统一论而反对政治与艺术相分离的二元论或多元论的。
在提出自己的统一论要求之后,毛泽东明确指出:“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
因此,我们既反对政治观点错误的艺术品,也反对只有正确的政治观点而没有艺术力量的所谓‘标语口号式’的倾向。
我们应该进行文艺问题上的两条战线斗争。
”[2]870在1942年5月28日中央学习组会上所作报告中,毛泽东再次谈到了延安文艺界在思想倾向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之后,又特别指出:“现在强调革命性,就把文学艺术的革命性所需要的艺术形态也不要了,这又是一种偏向……没有艺术性,那就不叫做文学,不叫做艺术。
……不注重艺术形式的问题,只注重作品的政治内容,这就把艺术与其他东西的区别取消了。
说艺术无需乎带有什么特殊性,它在革命工作中也不是特殊部门,这种看法同样是一种偏向。
”[3]428~429因此,在反思《讲话》中有关艺术与政治关系的论说时,应该秉持一种历史地理解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在以往的某些特殊的历史时期,在政治与艺术的关系上走入极端,发生了以政治代替文艺,甚至把文艺当成政治斗争工具的种种情况,给文艺事业造成伤害甚至灾难,这不能说与毛泽东关于政治标准第一的论断和论说毫无关系,为避免历史的错误重演,对此加以反思和矫正,以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替代文艺从属于政治、文艺为政治服务的论断和口号,是极有必要的。
但像有人那样在反思毛泽东文艺思想时硬要说毛泽东以政治取代审美、不讲艺术性,则是不很公允的。
同时,将这种反思引向完全否定和取消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认为艺术与政治全然无关,这在国内乃至全球范围内仍然存在着政治、有时是激烈利益冲突的政治斗争的当代语境下,也是有违事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