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教学纲要

合集下载

社会人类学中的田野调查研究方法和实践

社会人类学中的田野调查研究方法和实践

社会人类学中的田野调查研究方法和实践社会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文化和行为的学科,田野调查是该领域的核心方法之一。

通过深入观察和参与研究对象的生活,田野调查方法帮助研究者理解和解释不同社群的文化差异、社会结构和互动方式。

本文将探讨社会人类学中的田野调查方法和实践,并讨论其在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一、田野调查研究方法1.选择研究对象在进行田野调查时,研究者首先需要选择适合研究的对象。

这可能是一个社群、一个族群、一个组织、一个社会角色等等。

选择对象时,研究者需要考虑其对于研究问题的相关性和代表性,并在实践中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商。

2.数据收集在田野调查中,数据收集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研究者通常会采取多种方法,包括参与观察、深度访谈、问卷调查、文献研究等。

通过多样化的数据收集方法,研究者可以获得全面和准确的信息,从而更好地理解研究对象。

3.参与观察参与观察是社会人类学田野调查的重要方法之一。

研究者通过在研究对象中的直接参与,观察并记录社会互动、行为模式、文化习俗等。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获得真实的观察数据,还能够理解研究对象的内在动机和价值观。

4.深度访谈深度访谈是研究者与研究对象进行开放式、深入交流的方法。

通过访谈,研究者可以了解研究对象的个人经历、观点和情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

在访谈过程中,研究者需要保持中立和开放的态度,避免主观偏见的影响。

5.文献研究文献研究是对已有资料和文献进行系统分析和整合的方法。

通过研究相关的书籍、学术文献和档案资料,研究者可以获得对于研究对象的深入理解,并将其与实地调研的数据相结合,从而形成更加全面和准确的研究结论。

二、田野调查实践1.尊重和参与在进行田野调查时,研究者应该尊重当地社群的文化和价值观,以及研究对象的个人隐私。

同时,研究者也应该积极参与社群的活动,与研究对象建立互信关系。

只有真正融入社群,研究者才能更好地了解和把握当地社会的真实面貌。

2.倾听和观察田野调查强调的是对于当地社群的真实观察和倾听。

田野调查方案提纲

田野调查方案提纲

田野调查方案提纲一、调查目的和背景1.1 调查目的本次田野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收集有关某一特定领域或问题的详细信息,以便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分析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1.2 调查背景详细介绍调查对象的背景信息,包括其历史、发展、目前状况等,以及为什么对该对象进行调查的原因和意义。

二、调查对象和范围2.1 调查对象明确调查的具体对象和内容,并进行详细描述。

包括调查对象的名称、地理位置、组织结构等基本信息。

2.2 调查范围确定本次调查的范围,包括调查时间、地点、调查人员等相关信息。

三、调查方法3.1 实地观察详细描述在调查过程中进行实地观察的方法和步骤。

比如,观察对象的外观特征、工作状态、人员组成等。

3.2 访谈说明调查过程中进行访谈的方式和目标,包括采访对象的选择、采访问题的准备等。

访谈的目的是为了获取调查对象的观点、经验和意见。

3.3 数据收集介绍收集数据的方法和工具,包括问卷调查、统计数据、案例研究等手段。

说明数据收集的具体步骤和流程。

3.4 数据分析说明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和工具,以及分析数据的步骤和流程。

重点强调对数据的合理利用,以便得出准确的结论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四、调查计划4.1 调查时间安排详细说明本次调查的时间安排,包括开始时间、结束时间、每天的工作时间等。

确保调查人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有的调查工作。

4.2 调查地点安排确定本次调查的具体地点,并说明调查人员在该地点的工作安排和要求。

确保调查人员在指定地点进行调查、观察和记录。

4.3 调查人员安排说明调查人员的数量、能力和责任分工。

确保每个调查人员对自己的工作职责有清晰的认识,以及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调查任务。

4.4 调查工具和设备准备列出需要准备的调查工具和设备,包括问卷、相机、录音笔等。

确保调查人员能够使用合适的工具和设备进行调查工作。

五、调查结果分析和总结5.1 数据分析和整理根据之前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使用适当的工具和方法,提取有关调查对象的重要信息。

人类学教学大纲

人类学教学大纲

人类学教学大纲一、前言本课程旨在介绍人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人类文化、生物、语言和社会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对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培养跨学科的思维能力和跨文化的交流能力。

二、课程目标1. 熟悉人类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掌握人类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和方法论;3. 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4.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5.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合作能力。

三、课程内容1. 人类学的起源和发展- 人类学的定义和分类- 主要人类学家及其代表作品2. 人类学的研究对象- 人类文化:文化的定义、要素和功能- 人类生物学:人类的起源、进化和遗传3. 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田野调查:田野调查的定义、重要性和步骤- 档案研究:档案研究的意义和技巧4. 人类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结构功能主义:马尔库斯、杜尔凯姆- 文化相对主义:马尔萨斯、梅德- 解构主义:列维-斯特劳斯、柯斯特拉5. 跨文化研究- 跨文化比较: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共性- 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全球化的影响和挑战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介绍人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与田野调查、观察实验等活动,体验人类学研究方法;3. 讨论演练: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辩论,加深对人类学理论的理解;4. 作业考核:布置阅读、写作、展示等形式的作业,检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评估1. 平时表现(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成绩的20%;2. 期中考试占总评成绩的30%;3. 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50%。

六、参考教材1. 《人类学概论》,作者:玛格丽特·米德2. 《人类文化:一种涉足》, 作者:豪伊格尔·约翰逊七、教学安排每周一、三、五上午8:00-10:00,地点:人文楼302教室。

八、教学团队主讲教师:李教授助教:王老师以上为本学期人类学课程的教学大纲,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认真对待,共同进步。

田野调查的教学大纲要求

田野调查的教学大纲要求

田野调查的教学大纲要求田野调查的教学大纲要求田野调查是一种实地观察和研究的方法,通过走出教室,走进实际生活中的场景,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因此,在教学大纲中,田野调查往往被列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

本文将探讨田野调查的教学大纲要求,包括目标、内容和评估方法等。

首先,田野调查的教学大纲要求明确目标。

教师应该明确指出学生在进行田野调查时应达到的预期目标。

这些目标可以是知识性的,如了解某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也可以是技能性的,如学会使用调查工具和方法;还可以是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明确目标,教师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田野调查,并评估他们的学习成果。

其次,田野调查的教学大纲要求明确内容。

教师需要选择适合学生年级和学科的田野调查内容。

例如,在地理学科中,可以选择研究某个地区的地貌特征、气候条件和人口分布等;在生物学科中,可以选择研究某个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和相互关系等。

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创新的田野调查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此外,田野调查的教学大纲要求明确方法和步骤。

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田野调查方法,如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和访谈等。

同时,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调查的步骤,如确定调查目标、制定调查计划、收集和分析数据等。

通过系统的方法和步骤,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田野调查,并获得准确和可靠的研究结果。

最后,田野调查的教学大纲要求明确评估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评估学生的田野调查成果。

例如,可以要求学生提交调查报告,报告中包括调查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

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口头报告,向全班同学分享他们的田野调查经历和发现。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展示活动,让他们展示自己的调查成果和研究成果。

通过多种评估方法,教师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综上所述,田野调查的教学大纲要求明确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估方法等。

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教学纲要

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教学纲要

《人类学田野工作方法》教学大纲第一部分田野工作方法概述第一章田野工作(3学时)一、什么是田野工作二、田野工作与人类学研究三、田野工作的发展第二章田野工作技术(6学时)一、个体访谈二、问卷三、座谈会四、观察五、文献法六、口述史七、影像技术八、田野日记第三章田野工作程序(3学时)一、确定研究选题二、制定调查提纲三、预调查四、田野工作流程五、田野工作总结第四章田野工作的情感与伦理(3学时)一、田野工作的立场二、田野工作的情感三、田野工作的伦理第二部分田野工作技巧第五章田野工作地点的选择与进入(3学时)一、选点二、进入三、认同四、融合第六章参与观察(3学时)一、参与二、观察三、记录第七章访谈与个案(3学时)一、对象选择二、言语交流三、个案写作第八章田野工作报告(3学时)一、材料审核二、材料归类三、材料分析四、提出结论第三部分田野工作方法分类表述第九章乡村人类学(3学时)一、概述二、乡村社会分类三、田野感悟第十章都市人类学(3学时)一、概述二、都市社区特点三、田野感悟第十一章医学人类学(3学时)一、概述二、对象的特殊性三、田野感悟第十二章旅游人类学(3学时)一、概述二、民族旅游三、田野感悟第十三章影视人类学(3学时)一、概述二、影视表达对象三、田野感悟第四部分田野工作方法个体表达第十四章20世纪上半叶(4学时)一、费孝通在开弦弓村的田野工作二、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对云南田野作业二、米德和弗里德曼在萨摩亚的田野三、马凌诺夫斯基在西太平洋群岛上的田野第十五章20世纪下半叶(4学时)一、乡村人类学的回访研究二、斯蒂文•郝瑞教授在中国西南地区的田野三、保罗•拉比诺在摩洛哥的田野作业四、乡村社会评估的田野作业。

人类学田野调查的主要方法

人类学田野调查的主要方法
访谈提问中的注意原则: 一是问题要清楚,让访谈对象清楚地进 入访谈主题。
⑷访谈中的互动 主要目的:建立融洽关系,使访谈顺利、有 效的进行下去。
互动技巧: ㈠访谈中调查者的回答可称为“干预”。
调些⑸查信访者 号谈正被记在用录听来和指有导兴访趣谈的的哼方哼向声或和者点鼓头励等话这题 的继现续场。做笔记较为精确,如若不能则在访 问㈡结访束谈后对立象即力记图下将关访键谈字视句为。他或她熟悉的 两个录人音之是间最的精谈确话的方记式录,方调式查,者值须得巧推妙荐地。将
观察记录
观察记录的分类: (1)实地笔记 (2)个人笔记 (3)方法笔记 (4)理论笔记 田野观察中的各种思考以及研究中所遇 到的问题和策略均可展现在田野观察记 录上。
访谈法
个体访谈 座谈会
个体访谈步骤:
⑴,制定访谈提纲 ⑵,选择访谈对象 ⑶,访谈提问技巧 ⑷,访谈中的互动 ⑸,访谈记录
⑴制定访谈 访提谈纲提纲是基于收集基本资料以及相关 研究主题的信息,提纲采取开放的形式。 在访谈和田野调查中,不断地发现新问 题,不断地纠正和扩充访谈提纲。
局内人或成员的角度来观察,体验并理解 人类日常生活的意义以及互动行为。在此, “参与”实则是一种策略,使得调查者得 以进入以其他方式难以进入的人类生活和 经验范畴.。
系统观察:调查者依据所要所要观察的 项目,设计观察事项,以系统地观察记 录有关的现象。例如调查者不仅要全面 地观察和记录在仪式、节庆或其他重要 活动,而且需要随时随地注意观察当地 观人察技的巧生: 活方式、行为、礼节,以及心理 在状观态察、中人,际研关究系者等应等尽一量切采细取节回。应式 互动,即对当地人发起的行为作出相 应与的访反谈应相,比而,不它是更自注己重采研取究主者动的的第行一手 动观。察资料;而与参与观察相比,它更偏 重抽样和测量的问题。由一些明确的规

人类学专业优质课文化人类学中的田野调查与研究方法

人类学专业优质课文化人类学中的田野调查与研究方法

人类学专业优质课文化人类学中的田野调查与研究方法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及其文化的学科,在人类学的学习过程中,田野调查与研究方法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介绍田野调查的步骤与方法,以及在文化人类学中的应用。

一、田野调查的步骤与方法田野调查是人类学研究的核心,它通过实地观察、访谈和记录来获取关于研究对象的数据和信息。

以下是田野调查的基本步骤与方法:1. 研究目标设定:在进行田野调查之前,研究者需要明确自己的研究目标和问题。

这些目标和问题可以指导整个田野调查过程,并帮助研究者更好地收集数据和分析结果。

2. 田野地选择:选择一个合适的田野地对于田野调查的成功至关重要。

研究者需要考虑到人类文化的多样性,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田野地,以获得更全面和准确的数据。

3. 实地观察:田野调查的第一步是进行实地观察。

研究者需要亲自前往田野地,观察和记录研究对象的行为、语言、习惯等方面的信息。

这种观察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研究对象的文化特征和社会结构。

4. 访谈与交流:除了观察外,研究者还需要与研究对象进行访谈与交流。

通过与研究对象的沟通,研究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想法、信念和价值观,进一步深入研究对象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关系。

5. 数据记录与整理: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研究者需要及时记录和整理所得到的数据和信息。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文字、录音、摄影等方式进行记录,并使用适当的方法整理和分析。

准确的数据记录对于后续研究分析至关重要。

6. 数据分析与结果呈现:最后,研究者需要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将结果呈现给读者。

在数据分析过程中,研究者可以使用统计方法、比较研究等手段,得出结论并支持自己的研究假设。

结果呈现可以通过论文、报告、书籍等形式进行。

二、文化人类学中的田野调查应用文化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领域,主要关注人类文化的研究。

在文化人类学中,田野调查是一种主要的研究方法,它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探索和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与联系。

以下是文化人类学中田野调查的应用示例:1. 社会结构与亲属关系研究:通过田野调查,人类学家可以研究不同文化中的社会结构和亲属关系。

田野调查大纲

田野调查大纲

田野调查大纲一、引言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田野调查是一种常用且有效的方法,通过直接走访、观察和实地调查等手段,来获取真实、全面的数据和信息。

田野调查大纲是整个调查过程的规划和指导,其编制对于顺利开展田野调查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田野调查大纲的基本结构和编制要点,以及准备工作和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二、田野调查大纲的基本结构1. 调查目的和背景- 简要介绍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阐述该调查大纲在整个研究中的重要性和作用2. 研究问题和假设- 指出研究中需要回答的问题- 列出假设,为后续数据收集和分析提供指导3. 调查对象和范围- 界定研究的调查对象,例如具体的地理区域、社区或个体等- 确定调查的时间范围和时长4. 采取的调查方法和工具- 说明采用的调查方法,例如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 介绍使用的调查工具和设备,例如问卷表、录音设备等5. 数据收集和处理- 描述数据收集的具体过程,包括采样、访谈、记录等- 提及数据处理的方法,例如数据整理、归纳和分析等6. 预期结果和结论- 阐述预期的研究结果和对应的结论- 强调结果的重要性和价值三、田野调查大纲的编制要点1. 确定调查目的和问题- 研究者应明确研究的目的和问题,为编制调查大纲提供方向2. 制定合理的计划- 根据调查目的和问题,确定调查的时间、地点和样本量等3. 设计恰当的调查工具- 调查工具应具备清晰的结构和明确的问题,以便数据的准确和全面4. 关注伦理问题- 在调查过程中,研究者应尊重被调查者的权益,确保调查过程的合法性和道德性5. 采用适当的方法和技巧- 根据调查的对象和目的,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技巧,以确保调查的顺利实施和准确性四、准备工作和操作注意事项1. 前期调研和资料收集- 在正式调查前,进行必要的前期调研和资料收集,为调查大纲的编制提供依据和参考2. 课题组织和人员培训- 组织好研究人员和调查团队,确保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任务和职责- 进行必要的培训,提高调查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调查技巧3. 操作规范和数据保密- 研究人员应确保操作规范,严格按照调查大纲的要求进行调查 - 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保密和存储,防止数据泄露或损坏4. 及时反馈和总结- 在调查过程中,及时反馈和总结调查情况,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改进五、结语田野调查大纲是田野调查工作的基础和指导,合理编制和正确使用调查大纲对于保证调查的顺利进行和数据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田野调查的教学大纲是什么

田野调查的教学大纲是什么

田野调查的教学大纲是什么田野调查是一种实地研究方法,通过对特定领域的观察和调查,获取实际数据和信息,以深入了解和分析研究对象。

在教学中,田野调查被广泛运用,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践能力和研究素养。

本文将探讨田野调查教学的大纲,包括目标设定、调查设计、实施过程和结果分析等方面。

一、目标设定田野调查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明确目标。

教师需要根据学科要求和学生水平,确定调查的主题和范围。

例如,地理学科可以以城市规划为主题,历史学科可以以古迹保护为主题。

同时,教师还需设定学生需要达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目标,以指导整个教学过程。

二、调查设计田野调查的设计是教学的核心环节。

教师需要制定详细的调查计划,包括研究问题的提出、调查方法的选择、调查对象的确定和数据收集的方式等。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当地居民对城市规划的意见和需求。

此外,教师还需考虑调查的时间安排、调查工具的准备和安全措施等。

三、实施过程田野调查的实施过程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和实践。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引导他们观察和记录相关现象,同时鼓励他们与调查对象进行交流和互动。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培养他们的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四、数据分析田野调查的数据分析是对调查结果的整理和解读。

学生可以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图表制作,以展示研究结果。

同时,他们还可以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比较,得出相关结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调查结果的意义和价值。

五、反思总结田野调查教学结束后,学生需要进行反思总结。

他们可以回顾整个调查过程,评估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成长。

同时,他们还可以提出对教学的改进建议,以推动教学的不断优化和创新。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分享和展示,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交流和互动。

田野调查教学大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研究素养。

田野调查的教学大纲怎么写

田野调查的教学大纲怎么写

田野调查的教学大纲怎么写田野调查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通过实地调查和观察,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和体验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而为了有效地进行田野调查教学,需要制定一份合理的教学大纲。

本文将探讨田野调查教学大纲的编写方法和要点。

一、确定教学目标编写田野调查教学大纲的首要任务是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具体,与课程内容和学生需求相适应。

例如,如果是地理学科的田野调查,教学目标可以包括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地理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等。

二、选择适当的调查主题田野调查教学大纲的下一步是选择适当的调查主题。

调查主题应该与学科内容相关,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同时,还需要考虑实施调查所需的时间和资源。

例如,在生物学科中,可以选择调查当地的生态系统,以了解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情况。

三、确定调查方法和工具在编写教学大纲时,还需要确定调查方法和工具。

调查方法可以包括实地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

工具可以包括相机、录音机、测量仪器等。

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和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收集到准确的数据和信息。

四、安排调查活动和时间田野调查教学大纲还需要安排调查活动和时间。

活动的安排应该合理,既能够满足教学目标,又能够充分利用时间和资源。

时间的安排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实地调查的需要。

例如,可以将调查活动安排在学期的某个周末,以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地观察和数据收集。

五、设计评价方式和标准田野调查教学大纲还需要设计评价方式和标准。

评价方式可以包括实地报告、调查数据分析和展示等。

评价标准应该明确具体,与教学目标相一致。

通过评价,可以帮助学生反思和改进自己的调查方法和结果。

六、关注安全和伦理问题在编写教学大纲时,还需要关注安全和伦理问题。

田野调查可能涉及到一些风险,例如在户外环境中进行实地观察时需要注意安全。

此外,还需要尊重当地居民的隐私和文化习俗,避免对他们造成困扰或侵犯权益。

七、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最后,田野调查教学大纲还需要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1)

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1)

三、中国的田野调查发展史
我国古代有“采风”一词,指在本民族民间 搜集“人风”,与田野作业中的自我文化考 察部分有些接近;关于异民族和异文化的记 录,不仅在二十四史中有蛮夷传或外国传, 而且还有像唐代《蛮书》、宋代《诸番志》 等一批可称为古代民族志的专著。
作为一门科学的文化人类学及其田野工作, 是近代由西方传入的。采风与田野调查有本 质差别。采风的前提是民族的一统和文化的 趋同;田野作业的前提是多元文化的认同。
主要贡献:1.主张人类学者学习当地语言;2.主要调 查实践:他乘皮船和雪橇在爱斯基摩人中作长期调查, 和爱斯基摩人共睡一张鹿皮和同锅吃饭;之后他又研 究北美西北岸的印第安人,特别是夸扣特人,先后做 过13次考察。3.主要著作:Handbook of American Indian languages (1911); Primitive Art (1927); Anthropology and Modern Life (1928).4.培养了一批杰出的学生,如克虏伯、罗维、 米德、本尼迪克特等。5.他及其弟子们不仅极其重视 田野工作而且创造了不少至今仍然有用的方法, 如 用记音法详细记录歌谣和神话传说,用代写自传的方 法记录下重要人物的事迹等。
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
第一章 绪 论
田野工作是人类学的根本。长期而深入的田野 调查是任一专业人类学家的必经之路,是他的 成年礼。 ——乔健 文化人类学者虽然也利用图书馆、博物馆和档 案馆,获取文献资料,但到田野点进行民族志 考察几乎是每一位人类学工作者获取资料的最 主要途径。科学的田野工作是人类学区别于其 他学科的重要特征。
中国文化人类学家多接受西方教育,他们的 田野工作方法自必受到西方影响。比较起来, 英国的功能学派的影响较大,拉德克里夫布 朗曾于1935年来华讲学,而马林诺夫斯基 的《文化表格》很早就译为中文。

田野调查提纲及方法

田野调查提纲及方法

田野调查提纲及方法(2010—12—31 10:15:41)转载▼标签:文化一、调查主题与内容1。

各地方现有各种民国以前的建筑、碑文建筑所在地点(乡镇、村寨名称)、保存情况、建筑或碑文照片、碑文全文抄录、建筑的性质、归属、保护情况。

建筑的类型(祠堂、寺庙、民居、桥梁、城墙、营盘等)2. 各时期各家族家谱族谱家谱族谱的名称、归属者、传承情况、照片、全文抄录或复印、相关历史事实的考证。

3. 各地方手工技艺主要包括饮食、服饰、建筑、医药、乐器、陶瓷、生化、防护几个方面。

饮食:主食、肉类、酒类、酸类等加工方法和工具、储藏方法和器具、蒸煮方法、过程和器具、食品的配比方案、进食方式和器具;特别注意酸类食物的选料、加工方法、程序和储藏。

茶叶的栽培、采摘、酿制工艺流程。

服饰:服饰原料麻、棉、毛、丝的选择、加工,剪纸、纺织、印染、刺绣、裁缝、银饰.各种款式、不同年龄的服饰。

建筑:民间建筑原材料的获取和加工、方法和技巧、结构与装饰、使用功能与文化蕴意。

贵州多山多石多水也多木材,故有石板房、吊脚楼、鼓楼、风雨桥、四合院、水上建筑,相关制石工艺、制木工艺颇有特色,急需详细调查。

医药:药物名称、采集、制备、配方、适应症及服用。

乐器:弦、管乐器,丝、竹、土、金等器材的开采、制作,乐器与乐理.陶瓷:陶土选择与配置、陶窑、制陶工具与技艺、陶器种类、形态、纹饰、釉料与配方。

防护技艺:防腐蚀、防虫、防潮、防漏、防水、储藏、保鲜等,相关的工具、原理和技术要领。

4。

各地方人物访谈对象是本村、本寨、本单位、本街区有一定影响的人,访谈内容包括人物的姓名、年龄、性别、民族、生平、主要经历、业绩(是否获奖、是否有作品、是否有出版的书籍等)。

5. 节日、信仰、风俗习惯各地方节日(节日名称、何时过节、过节的经过、内容、主要的活动仪式)信仰(名称、时间、内容、主要的活动仪式)风俗习惯(独特性、民族性)6。

口头文学传说、故事、谚语、俗语、谜语等,调查相关的内容、流传情况、文化意义.7。

人类学提纲

人类学提纲

人类学田野调查报告提纲第一部分首页:报告题目、姓名、日期题目:关于大学生群体“班长”这一特定人群的心理调查报告第二部分题要: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目的:为了更好地了解当下大学生群体中“班长”这一特定人群的心理素养状况,加之与普通学生对比观察,探求该类人群在大学发展阶段的特点,进一步了解该类大学生在走向社会前该阶段的心理状况。

对象:烟台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2010-2013级各班班长(包括现任班长和曾任职的班长,共计20人,男14人,女6人)方法:座谈法、电话采访、网络访谈结论: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大学生这一群体中,“班长”这一特定人群,他们的抗压能力远远高于普通学生。

在处理人际关系以及与上级交往过程中更加灵活。

他们往往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且有较高的应急意识。

在今后走向社会中,能更快的融入自己的职业角色。

但同时,他们的生活往往呈现出较强的不规律性,且在文化娱乐方面较为单一,缺乏生活趣味性,相比普通学生而言,他们有更多无处排解的郁闷情绪。

总之,在工作、政绩方面,他们表现得十分出色和优越,但往往在个人生活上较为不规律,情绪易焦虑,甚至处在亚健康的生活状态。

第三部分目录第四部分正文:1、导言:研究的目的、意义、时间、范围。

简介前人的成果。

提出自己的研究步骤、方法和创新点。

2、正文3、结论与讨论:重申自己的结论,以及研究的贡献。

4、拓展研究:在哪些方面可以进一步探究、完善,做更深入的调查研究。

第五部分附录:参考文献、引用的图表第六部分致谢:在此调查期间,感谢烟台大学人文学院团委、学生会,以及各班班长的帮助和支持。

正是有了各位的积极配合,才使得调查得以进行和完成。

再次致谢!。

人类学概论第七章田野调查方法

人类学概论第七章田野调查方法
个别人身上研究; (4)应具体说明将有关资料转变成为社会行为的方法; (5)强调从孩提至成年的连续相关 性; (6)应研究社会情境,以便发现社会压力、社会参与的种类和
程度; (7)将生活史材料加以组织和概念化
人类学概论第七章田野调查方法
27
第三节 田野资料与整理
田野资料 资料整理原则
人类学者采用此种进入方式能够比较容易得 到研究对象的信任和合作,建立起亲密的人 际关系,有利于田野工作的顺利进行
人类学概论第七章田野调查方法
4
(二)进入角色
当进入田野点后,研究者要尽快向当地 人说明此行的目的和自己的身份,否则 会因为误解而导致当地人对你敬而远之
在介绍自己的身份和目的时应尽可能用 通俗的或当地人可以理解的言语和词汇 来说明,而不是用深奥的学术语言高谈 人类学研究的重要性
信等身份证明是必要的准备
人类学概论第七章田野调查方法
7
个人生活用品:
包括根据当地季节特点准备的个人衣物;
需要先到地方防疫站学习必要的防疫知识(如驱蚊和 防疟疾);
准备个人常用药品和急救包(防止外伤、蛇咬和止血 等);
准备生活必需品,如旅行食品、照明用具、海拔表、 望远镜、雨具等野外生活用具。
人类学概论第七章田野调查方法
31
(3)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原则。录 音、录像的目的,以及今后如何使用录音、 录像等记录手段需取得报道人或当事人的同 意。
(4)及时记录原则。对于田野资料,即使生 病或有其他事故,当天获知的事实也应当天 整理完毕,应该使记录每天的田野笔记成为 日常工作之一。
田野工作中的关键报道人。关键报道人 (key informant)是人类学者所研究文 化的某方面专家,他能够帮助人类学者 深入了解并学习当地的文化

学习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

学习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

学习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学科,通过田野调查方法来收集、观察和分析社会和文化现象。

田野调查是人类学研究的核心方法,其目的是深入了解人类群体和他们的文化背景。

本文将介绍学习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

一、选择田野调查主题在进行田野调查之前,需要选择一个具体的主题进行研究。

主题可以是社会组织、仪式活动、语言习俗等等。

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主题对于调查者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将决定你将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探索的领域。

二、制定研究问题在进行田野调查之前,需要制定明确的研究问题。

研究问题应该能够帮助你了解你所研究的主题,并且可以通过田野调查来回答。

研究问题的制定需要考虑实际可行性和可观察性。

三、准备田野调查在准备田野调查之前,你需要了解研究区域的相关背景信息。

这些信息可能包括历史、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等等。

了解这些信息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了解研究对象,并且有助于在实地调查中与研究对象建立联系。

四、进行实地调查实地调查是田野调查的核心环节。

在实地调查中,你需要采用多种方法来收集数据,包括观察、参与观察、访谈等等。

观察是人类学田野调查中最基本的方法,通过观察可以了解社会行为和文化习俗。

参与观察是指研究者积极参与研究对象的活动,并以第一身的角度来观察和体验。

访谈是指与研究对象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态度和价值观。

五、数据分析与整理在收集到数据之后,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

数据分析的目的是寻找数据中的模式和关联,并且进行深入理解。

数据整理是将收集到的各种数据资料进行整合、编码和分类。

数据分析和整理需要使用适当的工具和方法,以确保数据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六、撰写研究报告在完成数据分析和整理之后,需要撰写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应该包括研究目的、方法、数据分析和结论等内容。

研究报告的撰写需要清晰、准确地表达研究过程和结果,以便他人能够理解和评估你的研究。

七、反思和复习田野调查是一个不断反思和改进的过程。

在完成田野调查后,你需要对整个过程进行反思和复习。

田野调查,,,教学大纲

田野调查,,,教学大纲

田野调查,,,教学大纲田野调查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190907X11课程名称:田野调查/FieldInvestigation课程类别:专业教育课程学时/学分:2周/2学分先修课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适用专业:舞蹈表演专业教材、教学参考书:《田野调查实录》,郝时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社会调查教程》,水延凯,中国人民出版社,2014年;《田野民俗志》,黄晓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田野调查是舞蹈表演专业的重要基础必修课程之一。

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拓展专业知识面,同时也为有相关研究兴趣、毕业后准备继续在此方向深造或者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同学铺垫基础,培养他们的研究热情,引导他们对社会文化现象的探索研究。

该课程在专业培养体系中设置为基础必修课,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用。

是学科基础必修课程之一。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达到以下效果和要求:1、知识要求:掌握相关民俗知识,提高对民间文化的认识;使学生能够系统掌握田野调查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方法。

2、能力要求:要求达到以下能力:培养个人的实践学习能力,了解和掌握田野调查的方法;提高专业素养和团队合作意识。

3、素质要求:要求获得和深化以下素质要求:使学生在精神上充实自己,了解田野文化以及人民的智慧、创造力及多样性的文化;使学生掌握所讲授的相关知识,为发扬光大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为强化自己的职业生涯储备必要的知识。

四、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及教学设计章节教学内容总总学学时时学时分配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案设计(含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讲课(含研讨)实践践第一部分学习田野调查方法田野调查的方法与注意事项1天4学时半天田野调查的基本方法与注意事项要求学生掌握田野调查的基本方法,并能较好运用。

讲解法,讨论法,比较式教学,穿插问答法、示范与模仿、第二部分收集收集准备田野调查的资半天半天收集准备田野制订田野调查方案讲解法,讨论法,比较式教学,穿插问答章节教学内容总总学学时时学时分配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案设计(含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讲课(含研讨)实践践资料和方案制订的准备阶段料并制订方案调查的资料法第三部分调查提纲设计阶段撰写详细的调查提纲和设计调查表格半天半天调查提纲的设计问卷调查的设计讲解法,讨论法,比较式教学,穿插问答法第四部分田野调查阶段实地进行调研考察10天(含双休日)10天实地调查中对调查方法的运用实地调查中对调查方法的运用影像记录、访谈法、动态模拟法等第五部分完成田野调查报告完成详实的调查报告2天2天田野调查报告的撰写要求学生较好使用田野调查的基本方法,提交田野调研报告讲解法,讨论法,比较式教学,穿插问答法等五、实践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该课程总学时为2周(14天),包括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学习田野调查的方法与注意事项;第二阶段主要收集准备田野调查的资料并制订方案;第三阶段主要是专业详细的调查提纲与田野调查表;第四阶段为实地田野调查;第五阶段为撰写并完成田野调查报告。

生态人类学田野调查纲要概说

生态人类学田野调查纲要概说

生态人类学田野调查纲要概说时间: 2008年11月25日来源:吉首大学学报作者: 游俊,吴正彪浏览次数: 441 摘要:生态人类学是文化人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人为的生态行为直接影响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有效利用。

因此,开展生态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不仅十分重要,而且也非常必要。

为此,本文立足于人类生态行为在田野调查中的实际与运用这一原则拟定了《生态人类学调查大纲》,并在文中对此《大纲》的调查操作要求进行了说明,为今后此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参考的依据。

关键词:生态人类学田野调查纲要生态行为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生态知识研究”》课题的阶段性成果之一(04BMZ032)。

作者简介:游俊(1958年——),男(土家族),湖南龙山人,吉首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教授、硕士生导师;吴正彪(1966年——),男(苗族),贵州省三都县人,吉首大学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2004级硕士研究生,黔南州民族研究所副译审。

Ⅰ生态人类学是文化人类学的一个新兴分支学科,它以人类的社会行为及其生态后果为研究对象,力图通过系统的资料搜集去阐明人类的社会活动对所处生态的影响,其中包括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以便进一步弄清人类社会与所处生态系统的互动关系,从而找出对付生态环境蜕变的措施,在实践中去探求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最佳模式。

很明显,生态人类学是人类社会在20世纪末面对生态危机挑战的背景下,将文化人类学与生态系统、生态学相结合的产物。

由于它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因而资料搜集方法和资料分析手段都有待进一步完善。

我们根据几年来的研究实践结合我们对生态人类学理论架构的理解提出了一个资料搜集的调查大纲,原则性地规定了从事生态人类学调查的对象、范围及其生态意义,准备按照这一大纲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八个点上展开系统的调查,以便验证我们对生态人类学理论架构的理解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事实。

为此,我们特通过本文将撰写拟定的调查大纲和相关说明予以公布,以供学术界共同参与到这一领域的调查研究中来,并对我们的调查大纲提出批评建议,使之进一步健全完善,共同为生态人类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作出贡献。

人类学概论 第四版 第七章 田野调查方法

人类学概论 第四版 第七章 田野调查方法
• 3.1 谱系的重要作用 谱系在世系群和亲属系统中有重要作用,为每个亲属群成员安排一个位置,反映社会结构和亲属结构 特性。通过谱系法,人类学者了解继承、居住、婚姻、继嗣、亲属等社会制度,为理解地方社会运转 提供重要线索。
• 3.2 不同文化中的谱系法应用 中国汉人社会:研究者收集家族、宗族团体的系谱,研究地方社会人群特征和社会运转机制。 凉山彝族:谱系制度和父子连名制对于了解彝族历史、分支体系、各家支的分布和互动关系具有关键 作用。
(四)巴恩斯的补充和注意事项
巴恩斯对里弗斯的谱系法进行了补充,建 议人类学者在使用谱系法时,不应事先设 计一系列结构性问题,而是记录报道人最 初表达的亲属关系,以更好地理解报道人 的观念。调查者应注意真实的亲属称谓与 一般应酬话的区别,并将谱系法的结果与 婚姻制度、家庭制度等结合,进行综合分 析。
(二)谱系法的定义与起源
谱系法是一套有效的分析方法,通过收集 和编辑家谱,确定亲属制形式及其结构性 质。 1910年,里弗斯首次提出并应用了这种方 法,通过询问报告人的家庭成员信息,构 建谱系图,以了解当地人的人群分类和相 互关系。
(三)谱系法的基本原理
• 谱系分析以个人为中心,从家庭成员出发到整个世系群,是田野工作中解开人群分类的第一步。谱系 图中使用符号表示不同性别和关系,如“△”表示男性,“○”表示女性,“=”或“└」”表示婚姻 关系,纵线表示亲子关系,横线表示兄弟姐妹关系。
个人生活史的标准
1. 从文化序列上研究个案。 2. 个人行为与社会有关。 3. 家庭应符合文化功能研究,个别人身上 研究团体的生活方式。 4. 具体说明将有关资料转变成为社会行为 的方法。 5. 强调从孩提至成年的连续相关性。 6. 研究社会情境,发现社会压力、社会参 与的种类和程度。 7. 将生活史材料组织和概念化。

田野调查教学大纲

田野调查教学大纲

田野调查教学大纲田野调查教学大纲的重要性田野调查教学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实地调查和研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田野调查教学大纲作为教学的指导文件,起到了统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田野调查教学大纲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

首先,田野调查教学大纲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田野调查教学的核心,它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的重点。

通过制定教学大纲,教师可以明确教学目标,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任务和要求。

例如,在地理学科中,教师可以将教学目标设定为让学生了解当地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特点。

在大纲中,教师可以规定学生需要进行实地考察、采集相关数据,并撰写调查报告。

这样,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大纲来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向,使他们在实践中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其次,田野调查教学大纲可以明确教学内容和方法。

田野调查教学的特点是强调实践和体验,因此,教学内容应该与实地调查和研究密切相关。

教学大纲可以规定教师应该选择哪些具体的调查点和调查对象,以及如何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

同时,教学大纲还可以指导教师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观察、访谈、实地考察等。

通过明确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大纲可以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此外,田野调查教学大纲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田野调查教学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调查的方向和内容。

教学大纲可以提供一些基本的调查主题和问题,但并不限制学生的选择。

这样一来,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同时,教学大纲还可以规定学生需要进行调查报告的撰写和展示,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最后,田野调查教学大纲应该根据具体的学科和教学环境进行调整和完善。

不同学科和不同教学环境下的田野调查教学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要求,因此,教学大纲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学田野工作方法》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田野工作方法概述
第一章田野工作(3学时)
一、什么是田野工作
二、田野工作与人类学研究
三、田野工作的发展
第二章田野工作技术(6学时)
一、个体访谈
二、问卷
三、座谈会
四、观察
五、文献法
六、口述史
七、影像技术
八、田野日记
第三章田野工作程序(3学时)
一、确定研究选题
二、制定调查提纲
三、预调查
四、田野工作流程
五、田野工作总结
第四章田野工作的情感与伦理(3学时)
一、田野工作的立场
二、田野工作的情感
三、田野工作的伦理
第二部分田野工作技巧
第五章田野工作地点的选择与进入(3学时)
一、选点
二、进入
三、认同
四、融合
第六章参与观察(3学时)
一、参与
二、观察
三、记录
第七章访谈与个案(3学时)
一、对象选择
二、言语交流
三、个案写作
第八章田野工作报告(3学时)
一、材料审核
二、材料归类
三、材料分析
四、提出结论
第三部分田野工作方法分类表述
第九章乡村人类学(3学时)
一、概述
二、乡村社会分类
三、田野感悟
第十章都市人类学(3学时)
一、概述
二、都市社区特点
三、田野感悟
第十一章医学人类学(3学时)
一、概述
二、对象的特殊性
三、田野感悟
第十二章旅游人类学(3学时)
一、概述
二、民族旅游
三、田野感悟
第十三章影视人类学(3学时)
一、概述
二、影视表达对象
三、田野感悟
第四部分田野工作方法个体表达
第十四章20世纪上半叶(4学时)
一、费孝通在开弦弓村的田野工作
二、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对云南田野作业
二、米德和弗里德曼在萨摩亚的田野
三、马凌诺夫斯基在西太平洋群岛上的田野第十五章20世纪下半叶(4学时)
一、乡村人类学的回访研究
二、斯蒂文•郝瑞教授在中国西南地区的田野
三、保罗•拉比诺在摩洛哥的田野作业
四、乡村社会评估的田野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