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美学与人生 【1145】试题答案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1606美学与人生考试答案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1606美学与人生考试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57f7ce37c1cfad6195fa7a8.png)
在不同的人生实践的领域,崇高有不同的体现。首先,崇高体现为人与自然的对立和超越。人在自然中体验到的崇高,是那些体积大,力度强的事物所具有的一种审美属性。它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而进入人的审美视野,并因为人的超越之感而获得审美意义,从而对人类有一种激励性和鼓舞性。如高山大川、海洋广漠、雄风惊雷、暴风骤雨等,还有像动物中的雄狮、猛虎、海燕、雄鹰等,它们都因为人们传送它们上面感悟到力量,从而认同了自身的超越而获得美感。其次,崇高体现为人与社会的对立与超越。这主要体现在人的创造物和人的精神品格两个方面。在人的社会创造中,人通过自身的劳动实践,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人的精神品格中,人因为战胜社会,自我的有限性,从而获得精神的解放,也就体验到一种崇高感。第三,艺术作品的崇高风格。人的崇高体验通过艺术作品加以表现和反映,是自然和社会中崇高的集中表现形式。崇高艺术在内容上都反映了自然和社会中雄伟壮阔的事物,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镜”,“长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奇观”。这里他从外在形式分析了崇高的内涵。也就是表现为语言的奔放、色彩的强烈、画面的雄阔、线条的粗犷等特点。
2015年12月西南大学《美学与人生》大作业标准答案
![2015年12月西南大学《美学与人生》大作业标准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8cebe2b6bd97f192279e9fd.png)
美学界的前辈们都是智慧超群的哲人,他们不能回答的问题我们还是不要回答吧。我们找找美存在于什么地方。
亚里士多德以后,在悲剧理论方面最值得注意的是黑格尔。他从矛盾冲突出发来研究悲剧,认为悲剧不是个人的偶然的原因造成的,悲剧的根源和基础是两种实体性伦理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所代表的伦理力量都是合理的,但同时都有道德上的片面性。每一方又都坚持自己的片面性而损害对方的合理性。这里两种善的斗争就必然引起悲剧的冲突。黑格尔的悲剧理虽有庸人主义的调和气息,但值得注意:第一,承认悲剧矛盾冲突的必然性。在黑格尔看来,悲剧是两种合理观念斗争的必然结果,肯定了悲剧矛盾的必然性。但悲剧的根源不是现实生活中各种物质力量或阶级力量的矛盾冲突,而是两种伦理观念的冲突。第二,在黑格尔的悲剧矛盾冲突中,抹杀了正义和非正义的区别,在理论上混淆了现实中美丑、善恶的斗争,因而看不到悲剧冲突本身是反映着新旧两种势力的斗争。第三,黑格尔的悲剧观还具有一定的乐观主义因素,他强调悲剧通过双方的冲突,扬弃了各自的片面性,悲剧所毁灭的是双方的片面性,肯定了双方的合理性。例如在《安提戈尼》中两种伦理力量互相冲突,在冲突中两者的片面性被扬弃,国法和家法本身都得到了肯定,这就是所谓“永恒正义”得到了正义。
众所周知,部分年轻的女性是美丽的,欧洲有些美学家甚至认为美就是一个少女。如果说美在女性身上,相信大家都会同意,因为在审美经验中,我们看到了女性身上的美,这种存在于女性身上的美让我们神魂颠倒,不能自拔。但美真的存在于女性身上吗?
西南大学17秋[1145]《美学和人生》作业答案解析
![西南大学17秋[1145]《美学和人生》作业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4a6ed5c0b1c59eef8c7b4cf.png)
1、当人心境压抑时,去观看喜剧表演,用笑来冲淡郁闷,从而保持情绪的稳定,这是艺术的社会干预功能( )。
社会干预功能心理平衡功能道德教育功能娱乐消遣功能2、马克思把美学研究从康德重主观的方向重新转移到重客观的方向,这里的“客观”主要是指()外在的自然界人所改造的自然界人所创造的物质产品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3、“艺”在中国古代被解释为各种操作的本领与技能,这说明艺术品是一种()。
精神产品物质产品自然物人工制品4、“粗绢恶扇,败人意兴”这一现象与艺术品的层次结构中的哪一层次有关?()形式符号层物质实在层意象世界层意境超验层5、“爱美是人的天性”的说法出自( )。
亚里土多德席勒柏拉图尼采6、欣赏自然美景时“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体现了( )。
审美的非功利性审美的具象性审美的非自觉性审美的个性7、意大利历史学家、美学家克罗齐在《美学史》一书中认为,美学学科的建立者不是鲍姆嘉通,应该是( )。
康德席勒鲍桑葵维柯8、( )是德育主要依据。
理想的原则和情感的尺度现实的原则和情感的尺度现实的原则和社会的尺度理想的原则和社会的尺度9、维特根斯坦通常被认为是以下哪个美学流派的代表人物?( )格式塔美学实验美学接受美学分析美学10、古代文论家( )提出了“隐秀”说。
钟嵘刘勰陆机司空图11、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
"这里的"解放"是指人的( )。
生活方式的变革思想观念的自由创造性的发挥社会关系的解放12、朱光潜认为“物”与“物的形象”的不同主要在于( )。
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客观的统一前者是实在的,后者是虚幻的前者属于内容范畴,后者属于形式范畴13、从事物的客观属性来定义美,最早提出“美在数的和谐”的美学家是( )。
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14、审美的途径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 )。
自然社会人生艺术15、“国王和乞丐从窗口看夕阳,两者都可以感觉到美”,这是在强调( )。
西南大学:美学与人生 【1145】试题答案
![西南大学:美学与人生 【1145】试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c678b78caaedd3383c4d3fe.png)
崇高美也存在于喜剧之中。与悲剧性的崇高美相比,喜剧性的崇高美所表现的更倾向于生活的本身。作为与悲剧相对立的美学范畴,人们总是从喜剧的特定的喜剧效果――“笑”去加以论述与分析。德国美学家康德认为,喜剧美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主体情感体验,即“笑”的体验。
“笑”是喜剧的特征之一,也许人们难以将“笑”与“崇高”联系在一起,认为前者是轻松的、滑稽的,后者则是严肃的、庄重的。然而,我们如果摆脱对“笑”的狭义理解的束缚,将“笑”从本质深处理解成一种喜悦、满足或者是一种自豪、成功,那么这种“笑”无疑具有崇高的内涵,并且可以看作是崇高的一种表现形式。朗吉纳斯在《论崇高》中就把他心目中的崇高与心灵上的喜悦、快乐和自豪联系在一起,强调崇高的获得主要就是表现为一个高尚的心灵的满足,只有“永远使人喜爱”的文辞才是“真正高尚和崇高的”。由此可以看出,崇高也可以理解的实现或心灵的满足来显示,这时的崇高往往表现为喜剧形式。喜剧性的崇高美的内在形式是喜剧冲突,它是由喜剧感脱化而来的,这是一个飞跃的过程。
三、结合美学史上关于崇高的论述,谈谈你认为崇高美的实质是什么?(50分)
四、结合当前的审美现象,谈谈你对审美的非功利性是怎样理解的?(50分)
五、结合具体的审美现象,谈谈什么是审美的情感性?(50分)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1606【1145】美学与人生参考答案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1606【1145】美学与人生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fc801c0360cba1aa811daca.png)
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些误区,就会使得我们有这样的错觉,即日常生活已经很美好、很理想了,无须审美的升华和批判,而且审美也丧失超越性,审美就是日常生活的享受,美感就是日常生活的满足感。现在社会上出现大量的一些所谓的行为艺术(如人体悬挂――用钩子、链子穿过身体,把自己悬挂在疼痛和骇人的半空),表演者本人自称享受疼痛的美感,而这种所谓的行为艺术已经超出了普通大众的接受能力,所以也就不是什么艺术,当然也就与美学沾不上边了。如果不对这些所谓的艺术进行批判的话,那么美学的发展将会走入一个死胡同。
审美还取决于人们对对象的认识方法,审美地看待对象,和认识地看待对象是不同的。与认知相比,审美始终不脱离对象的感性形态,而认知则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在认知的眼光里,朝阳和夕阳不过是地球自转的不同阶段与太阳所处的不同空间关系;而在审美的眼光里,喷薄欲出的旭日令人振奋,而洒满晚水的感性风貌所激发的感官快适,是审美感受的基础,它与认知的感官印象是有天壤之别的。
三、小作文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审美现象,谈谈你认为什么是美。
美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当时的人们就对自己的生活对象产生了审美感受。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这种审美活动逐渐被少数有教养的阶层所拥有,从而走上“精英化”、“贵族化”甚至是“神圣化”的道路,此时的审美与生活开始渐行渐远。人们认为,正因为审美与生活不同,它才是审美艺术,而且,似乎离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越远,越是高高在上,就越是好的审美艺术。正因为如此,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才有闲情逸志和趣味去舞文弄墨,赏画观景;西方亦然,贵族订购艺术家的作品装点自己的豪宅和庭院。所谓的美学文化,在传统社会中被认为是一种资格、标志和地位的象征。拥有艺术趣味和审美品格的人并不是黎民百姓。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的民主化和传播技术的演进,美学逐渐走出了少数人的樊笼,而进入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其标志就是出现生活美学化的趋势,美化生活成为一个日益民主的文化的标志。对于美学的这种新的变化,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这种发展趋势,既要肯定其对我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所带的下面效果,又要清醒的认识它对我们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用正确的美学思想与观点来指导我们生活。
美学与人生 【 1145 】
![美学与人生 【 1145 】](https://img.taocdn.com/s3/m/0ee06a360722192e4436f60c.png)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答题卷
一、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艺术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也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艺术家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艺术形象,以人为中心对社会生活做出感性与理性、情感与认识、个别性与概括性相统一的反映,把创照性的生活与表现情感结合起来,并用语言、音调、色彩、线条等物质手段将形象物质和外观,成为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形象性与审美性是艺术作品最突出的特征。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并渗透到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是人类自由创照能力的体现,它在发展过程中早已成为独立的精神活动领域。艺术活动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个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
\
二、艺术是渗透在每一个细节的。艺术无处不在,每一行职业,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语言,每一种形态都可拥有艺术的成份。自然界更是最大手笔的艺术家。而任何事物,无论战争、科学、爱情、文艺、生产制造等等都可以发展到艺术的层面。艺术是一种可以同时被绝大多数人赞同与惊叹的自然或人类的产物。它的表达方式种类不同,但都是反映和描述事物及其价值关系的运动与变化过程,从而对人的情感、知识和意志进行交流、诱导、感化和训练。当任何平凡的事物演绎至艺术的层面,将几近于完美。人类艺术,是人们为了更好地满足自己对主观缺憾的慰藉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为需求而创造出的一种文化现象。艺术,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娱乐游戏的一种特殊方式,又是人们进行情感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属于娱乐游戏文化的范畴。艺术文化的本质特点,就是用语言创造出虚拟的人类现实生活。艺术发生的基础是人类的语言,有效的艺术创造必须完全借助于语言。人类有什么样的语言形式,就会有什么样的艺术形式。不借助语言的所谓艺术创造,只能算是普通的游戏创造。在娱乐功能的层面上,艺术与普通的娱乐游戏具有同等重要的存在价值和发展价值。然而,艺术与普通的游戏在文化形态上毕竟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在文化的社会功能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着被认真关注的必要。
西南大学1612《美学与人生》 【1145】
![西南大学1612《美学与人生》 【1145】](https://img.taocdn.com/s3/m/fc19dffb102de2bd96058841.png)
类别:网教专业:公共课2016年12月
课程名称【编号】:美学与人生【1145】A卷
大作业满分:100分
在以下5个题目中选择其中的2个作答。每小题50分,共100分。分析问题时史料部分要具体清晰,观点部分要明确,论述部分要有层次与逻辑。
1、关于“美是什么”,教材从6个方面进行了界定和回答,针对教材上的这6种说法,谈谈你自己的观点。
二、美具有情感性。
美是靠形象调动人们的感觉、知觉、情感、想象等多方面的生理和心理机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象中去,审美是人的一种亲自的体验,审美主体完全沉浸在对象中,如醉如疵,获得一种忘我的彻底的身心愉快。·审美必须以形象感染人,打动人,以情动人是审美的重要特点。它不象传输科学知识或者哲学道理,用抽象、客观的概念给人理性的知识。白居易在《琵琶记》里说“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艺术就是靠这种共同的情感基础来进行交流和传播的,“坐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文艺作品就是靠这种情感的交流传达来感染人的。在审美中,人们常常随着审美对象本身的形象或哭或笑,或激动或沉思,在一种“恍兮惚兮”的精神状态中与对象交融在一起,融化在一起,同呼吸,共沉浮。
2、关于美的特点,教材上提供了非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时代性、主观性以及民族性等方面的论述,对于这些论述,谈谈你自己对其中2个特点的评论和意见。
3、关于审美范畴,教材着重谈了优美、崇高、悲剧、喜剧以及荒诞、意境等,针对这些范畴,请选择其中的两种范畴进行评价。
4、结合教材上关于美感与快感的论述部分,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5、针对教材“艺术与艺术圈”部分的内容,谈谈你对艺术与艺术圈这个问题的看法。
2、关于美的特点,教材上提供了非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时代性、主观性以及民族性等方面的论述,对于这些论述,谈谈你自己对其中2个特点的评论和意见。
西南大学20秋[1145]《美学与人生》第二章 西方对于美的本质的探讨答案
![西南大学20秋[1145]《美学与人生》第二章 西方对于美的本质的探讨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ba2ae603186bceb18e8bb18.png)
一、
单项选择题
1.
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事物并不是因为我们爱它才成为美的,而是因为它是美的与善的才为我们所爱。
”这一观点表明,作者理解美的角度是( )。
客观事物自身的属性
人的主观心意状态
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人类的审美需要
2.
休谟主张“美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这属于( )。
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
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
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探求美
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求美
3.
在美学史上,( )提出了"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命题。
马克思
黑格尔。
美学与人生试题及答案
![美学与人生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8958c1a856a561253d36fa0.png)
他所说的“大”,比一般的美在程度上更鲜亮激烈,在范围上更广阔宏伟,是一种绚烂壮观的美。
这样的崇敬观点与西方传统美学中的观点对比,重视点不同,但假如把这类品行同相关的遭受联系起来观察,所波及的对象世界中相同包含惹起忧患困苦的要素,与西方美学所议论的崇敬特色还是邻近的。
在不同的人生实践的领域,崇敬有不同的表现。
第一,崇敬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对峙和超越。
人在自然中体验到的崇敬,是那些体积大,力度强的事物所拥有的一种审美属性。
它经过人类的实践活动而进入人的审美视线,并因为人的超越之感而获取审盛情义,进而对人类有一种激励性和激励性。
如高峰大川、大海广阔、雄风惊雷、狂风暴雨等,还有像动物中的雄狮、猛虎、海燕、西南大学网络与持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答题卷学号:W6600 姓名: 000 层次:专升本类型:网教专业:公共课2016 年 05 月课程名称【编号】:美学与人生【 1145】A 卷题号得分(横线以下为答题区)雄鹰等,它们都因为人们传递它们上边感悟到力量,进而认可了自己的超越而获取美感。
其次,崇敬表现为人与社会的对峙与超越。
这主要表此刻人的创建物和人的精神品行两个方面。
在人的社会创建中,人经过自己的劳动实践,创建出属于自己的人的精神品行中,人因为战胜社会,自我的有限性,进而获取精神的解放,也就体验到一种崇敬感。
第三,艺术作品的崇敬风格。
人的崇敬体验经过艺术作品加以表现和反应,是自然和社会中崇敬的集中表现形式。
崇敬艺术在内容上都反应了自然和社会中宏伟壮阔的事物,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明月照积雪”,“大一二三四五总分评卷人一、单项选择题江流昼夜”,“中天悬明镜”,“长河夕阳圆”此种境地堪称“千古奇景”。
这里他从外在形式所以,崇敬作为审美形态,最为主要的是它是一种对峙和矛盾的审美体验。
崇敬是一个相对微小却代表正义与和蔼的主体与强盛的敌对权力奋斗抗争的过程,经过这类奋斗与抗争显现人的精神与力量,崇敬是人的精神与力量的动向显现。
2015年秋西南大学美学结合中西方关于美的论述和当前中国的社会现实_谈谈你认为美是什么?
![2015年秋西南大学美学结合中西方关于美的论述和当前中国的社会现实_谈谈你认为美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fca9ef0caf45b307e87197ea.png)
第三阶段:1950—1979年.这是崇高美学思想的后期.其主要特色是强调艰苦斗争后的胜利,英勇献身中的伟大,这是审美追求凝结为许许多多各色各样的英雄形象.我们可以把这个时期称为英雄期.在这个时期中,美和审美都洋溢着一种骄傲、乐观的基调
第四阶段:1979—世纪末.这是崇高美学思想回落或螺旋上升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更高层次的“和谐”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审美意识.这种远远不同于古典和谐的新的和谐观所蕴含的历史丰富性和民族互补性,使得审美追求多源化,多层次化了.它强调的不是局部的、外在形式的和谐,而主要强调的是整体的,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和谐.
这种类型的悲剧不同于英雄悲剧,它不直接表现各派政治力量、不同阶级之间的正面冲突,而是在社会政治风云变幻的背景之前,透过家庭关系和伦理道德观念的冲突展现出时代的种种矛盾。话剧《雷雨》表现人们日常生活需求,即"小人物"平凡命运的悲剧现代剧作家往往把平凡的"小人物"作为悲剧的主人公,与他们相对立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来自社会各个角落的有形与无形的巨网。
那么到底什么是所谓的“审美性质”或“素质”呢?为什么各种对称、均衡、节奏、秩序……能给我们美感,而丑陋、荒谬、芜杂却不能呢?把它归结为“无意”、“理性”、“鬼斧神工”吗?显然不行.传统的格式塔心理学派用主客体“同形同构”“异质同构”的学说来解释审美本质的根源和由来,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它却对人与对象在形式上的相互对应以及对象上的审美素质作纯生理上的解答,这显然也是有其局限性的.
西南大学 [1145]《美学与人生》作业(答案)
![西南大学 [1145]《美学与人生》作业(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ac2ef16ba1aa8114431d937.png)
1、当人心境压抑时,去观看喜剧表演,用笑来冲淡郁闷,从而保持情绪的稳定,这是艺术的社会干预功能( √此题回答正确. A. 社会干预功能. B. 心理平衡功能. C. 道德教育功能. D. 娱乐消遣功能本题参考答案: B2、马克思把美学研究从康德重主观的方向重新转移到重客观的方向,这里的“客观”主要是指()√此题回答正确. A. 人所改造的自然界... B. 人所创造的物质产品... C. 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 D. 外在的自然界..本题参考答案: C3、“艺”在中国古代被解释为各种操作的本领与技能,这说明艺术品是一种()。
√此题回答正确. A. 精神产品. B. 物质产品. C. 自然物. D. 人工制品本题参考答案: D4、“粗绢恶扇,败人意兴”这一现象与艺术品的层次结构中的哪一层次有关?()√此题回答正确. A. 形式符号层. B. 物质实在层. C. 意象世界层. D. 意境超验层本题参考答案: B5、“爱美是人的天性”的说法出自( )。
√此题回答正确. A. 亚里土多德. B. 席勒. C. 柏拉图. D. 尼采本题参考答案: A6、欣赏自然美景时“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体现了( )。
√此题回答正确. A. 审美的非功利性. B. 审美的具象性. C. 审美的非自觉性. D. 审美的个性本题参考答案: C7、意大利历史学家、美学家克罗齐在《美学史》一书中认为,美学学科的建立者不是鲍姆嘉通,应该是( √此题回答正确. A. 康德. B. 席勒. C. 鲍桑葵. D. 维柯本题参考答案: D8、( )是德育主要依据。
√此题回答正确. A. 理想的原则和情感的尺度. B. 现实的原则和情感的尺度. C. 现实的原则和社会的尺度. D. 理想的原则和社会的尺度本题参考答案: C9、维特根斯坦通常被认为是以下哪个美学流派的代表人物?( )√此题回答正确. A. 格式塔美学. B. 实验美学. C. 接受美学. D. 分析美学本题参考答案: D10、古代文论家( )提出了“隐秀”说。
(1145)《美学与人生》大作业答案
![(1145)《美学与人生》大作业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cbf1271ddccda38376bafa8.png)
必然与自由的矛盾冲突,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深层次的矛盾冲突。
实际上,这三类悲剧冲突归根结柢也都表现着必然与自由的斗争,只不过是在特定的领域中进行的。
代表作品著名的悲剧有许多,如《红楼梦》、《俄狄浦斯王》、《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安娜·克里斯蒂》、《浮士德》、《哈姆雷特》、《雷雨》、《椅子》、《奥赛罗》、《李尔王》,《油画《被缚的普罗米修斯》麦克白》(莎士比亚)。
著名的悲剧作家无计其数,如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莎士比亚、斯特林堡等等。
还有老舍在《骆驼祥子》中用同情的笔触描绘的一幕悲剧:二十年代的北京,一个勤劳、壮实的底层社会小人物怀着发家、奋斗的美好梦想,却最终为黑暗的暴风雨所吞噬。
它揭示了当时"小人物"的奴隶心理和希望的最终破灭。
随着祥子心爱的女人小福子的自杀,祥子熄灭了个人奋斗的最后一朵火花。
这是旧中国老北京贫苦市民的典型命运。
总之,悲剧最能表现矛盾斗争的内在生命运动,从有限的个人窥见那无限的光辉的宇宙苍穹,以个人渺小之力体现出人类的无坚不摧的伟大。
3、结合中外艺术史上关于艺术的论述,谈谈你认为艺术是什么?艺术是反映当地社会生活,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意识形态。
一种文化现象,大多为满足主观与情感的需求,亦是日常生活进行娱乐的特殊方式。
其根本在于不断创造新兴之美,借此宣泄内心的欲望与情绪,属浓缩化和夸张化的生活。
文字、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任何可以表达美的行为或事物,皆属艺术。
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
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也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
艺术家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艺术形象,以人为中心对社会生活做出感性与理性、情感与认识、个别性与概括性相统一的反映,把创照性的生活与表现情感结合起来,并用语言、音调、色彩、线条等物质手段将形象物质和外观,成为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
形象性与审美性是艺术作品最突出的特征。
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并渗透到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是人类自由创照能力的体现,它在发展过程中早已成为独立的精神活动领域。
2015年《美学与人生》大作业答案
![2015年《美学与人生》大作业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064e7ddda38376baf1fae10.png)
著名的悲剧有许多,如《红楼梦》、《俄狄浦斯王》、《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安娜·克里斯蒂》、《浮士德》、《哈姆雷特》、《雷雨》、《椅子》、《奥赛罗》、《李尔王》,《油画《被缚的普罗米修斯》麦克白》(莎士比亚)。
著名的悲剧作家无计其数,如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莎士比亚、斯特林堡等等。
还有老舍在《骆驼祥子》中用同情的笔触描绘的一幕悲剧:二十年代的北京,一个勤劳、壮实的底层社会小人物怀着发家、奋斗的美好梦想,却最终为黑暗的暴风雨所吞噬。
它揭示了当时"小人物"的奴隶心理和希望的最终破灭。
随着祥子心爱的女人小福子的自杀,祥子熄灭了个人奋斗的最后一朵火花。
这是旧中国老北京贫苦市民的典型命运。
总之,悲剧最能表现矛盾斗争的内在生命运动,从有限的个人窥见那无限的光辉的宇宙苍穹,以个人渺小之力体现出人类的无坚不摧的伟大。
2.结合中外艺术史上关于艺术的论述,谈谈你认为艺术是什么?答:艺术是没有国界的。
艺术包含很多类别,包括建筑,绘画,写作,书法,电影,音乐等等。
各种艺术有它让人沉醉的魅力。
伯克说过“艺术是人类的天性”。
艺术伴随人类的发展而产生。
关于对艺术的理解,东西方有所差别。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
这样一来,艺术就成了对现实的模仿。
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二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艺术活动是人们以直觉的、整体的方式把握客观对象,并在此基础上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
它最终以艺术品的形式出现,这种艺术品既有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也有艺术家本人的情感、理想和价值观等主体性因素,它是一种精神产品。
在西方,"艺术"与"美术"都源于古罗马的拉丁文"art",原义是指相对于"自然造化"的"人工技艺",泛指各种用手工制作的艺术品以及音乐、文学、戏剧等,当时广义的art甚至还包括制衣、栽培、拳术、医术等方面的技艺。
西南大学《美学与人生》作业答案
![西南大学《美学与人生》作业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a992bada45177232e60a273.png)
单项选择题1、以下著作中哪一部是朱光潜先生的著作?()1. 《美的历程》2. 《文艺心理学》3. 《美学散步》4. 《审美教育书简》2、朱自清认为中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的是()1. 诗缘情2. 比德3. 虚静4. 诗言志3、“美是物在人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
”是以下哪个美学家提出的观点()1. 高尔泰2. 朱光潜3. 吕荧4. 李泽厚4、认为文艺是对真理“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是不真实的是()1. 亚里士多德2. 席勒3. 黑格尔4. 柏拉图5、在现有材料之上综合出一个新的形象,如猪八戒、孙悟空等属于()1. 对比想象2. 创造想象3. 相似想象4. 接近想象6、在西方的喜剧理论中,倡导“预期失望说”的美学家是()1. B. 霍布斯2. 柏格森3. 弗洛伊德4. 康德7、以下关于20世纪50 年代“美学大讨论”的说法错误的是()1. 这次美学讨论形成了对美的一致看法和完整体系2. 朱光潜认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3. 蔡仪认为美是客观的4. 讨论的主要问题是“美是什么”8、“艺术即直觉,直觉即表现”是()提出的。
1. 康德2. 克罗齐3. 亚里士多德4. 柏拉图9、下面能表达超越了主客二分关系,超越了“自我”的是()1.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2.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3. 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4. 心外无物10、把山水作为绘画、文学等艺术样式的题材,这标志着()1. 审美活动开始走向独立2. 艺术开始进入自觉的时代3. 人对现实审美关系的建立4. 人对自然审美意识开始觉醒11、“纯粹主体”对于“纯粹客体”的观审就是美是以下哪位美学家提出的观点?()1. 亚里士多德2. 康德3. 叔本华4. 尼采12、西方美学史上最早讨论美的专著是()1. 《诗学》2. 《大希庇阿斯篇》3. 《判断力批判》4. 《诗艺》13、把美分为“绝对的美”和“相对的美”的是(1. 柏拉图2. 哈奇生3. 黑格尔4. 康德14、姚鼐"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 所述的风格特征是()1. 崇高2. 优美3. 喜剧4. 悲剧15、写意是中国绘画美学的概念,它与哪一家的美学有密切联系()1. 墨家2. 法家3. 道家4. 儒家16、“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美学与人生【1145】试题答案
![美学与人生【1145】试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d6b9f94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81.png)
美学与⼈⽣【1145】试题答案西南⼤学⽹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教专业:公共课 2017年 6⽉课程名称【编号】:美学与⼈⽣【1145】 A卷⼤作业满分:100 分论述题:在以下5个题⽬中选择其中2道题作答,每⼩题50分,共100分。
⼀、结合美学史上关于美的定义的探讨,谈谈你认为美是什么?(50分)答:柏拉图说美是理念,现实世界是对理念的模仿,艺术世界是对现实的模仿,与理念隔着两层,所以最低。
⿊格尔说美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绝对理念是世界的本质,⾃⾝有着运动变化的特点。
弗洛伊德说美是性冲动,是⼒⽐多的升华。
由此可见,"什么是美”主要有"客观论”和"主观论”两种观点。
主观论的代表斯宾诺莎说:"外物接于眼帘,触动我们的神经,能使我们得舒适之感,我们便称该物质为美;反之,那引起相反的感触的对象,我们便说它丑。
”主观论经过发展,已经成为西⽅美论的主流。
"客观论”则认为⼈们在客观事物的结构中发现的那些美的特征并不存在于欣赏美的主题之中,因⽽认为审美判断不受主体的偏见、个⼈爱好和主观任意性的影响。
当⼈们流连于⼭清⽔秀的⼤⾃然之中,当你观赏⼀副赏⼼悦⽬的艺术品的时候,当你沉醉于载歌载舞的丰收欢庆晚会之时,⼀种奇妙的美感便会从⼼中油然⽽⽣。
然⽽,美起源于什么,美的本质⼜是什么,⼀事物因何⽽美,古今中外,历来哲学家、美学家都试图给出美的确切含义,但⾄今还没有⼀个学术上的标准答案。
美究竟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从古⾄今都是众说纷纭、莫衷⼀是,⽽这个问题⼀直是⼈们争论的焦点,因为只有弄清楚这个问题,才有资格去谈论美的定义,否则,对美的任何论断都是枉然。
我认为美是纯主观的,美根本就不具有客观性。
我国儒家经典之⼀《礼记》⾥说:“美皆在⼼中。
”柳宗元说:“夫美不美,因⼈⽽彰。
”18世纪英国唯⼼主义经验美学的代表休谟说:“美并不是事物本⾝⾥的⼀种性质,它只存在观赏者的⼼⾥,每⼀个⼈⼼⾥见出⼀种不同的美。
1145《美学与人生》大作业A答案
![1145《美学与人生》大作业A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d3b2e0fa8114431b90dd848.png)
答:美,是一个十分诱人的字眼儿,也是一个迷人的迷。古往今来,它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地连在了一起。大概所有的人都会同意生活中不能没有美,所以,人们说话,写文章也就经常要谈到美。于是,诸如“山河美”、“青春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等等,经常为人所道。但,这是否意味着人们对美已经十分清楚地了解了呢?不是的!
回答“美是什么”之所以困难,是因为它所要求的并不是对个别对象作审美判断或作经验性的描述,而是要求在各种美的对象中找出美的普遍本质,或者在与非审美对象的比较中找出其特殊的本质。美并不是固定的,形而上的,在美的概念下,包含着各种性质上极不相同的事物。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如日月星辰,花草树木,各种劳动产品以至人物的品质、动作、相貌、表情、风度等等,都可以作为审美对象,都可以是美的事物。要在这些性质上极不相同的各种事物中概括出美的普遍本质,当然是极困难的。再则,美还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变化而相应地发展和变化着。在动态的时空结构中,由于时代和社会的不同,美的内涵极其价值意义也就很不一样。综上,正是美的概念内涵的宽泛性、复杂性甚至变易性给美的本质笼上了一层神秘的难以揭去的面纱。有人认为美是主观的,他们认为只有人的主观情感,意识与对象结合起来,达到主客观的统一才能产生美,按他们的说法就是“椅子不为人坐就不成为椅子”。但这个观点遭到“客观论”者的反对,他们认为一个事物能不能成为审美对象,光有主体条件还不行,还需要对象上的某些东西,即这些事物本身具有的某种客观的审美性质或素质。于是他们反驳说:“为什么我们要坐在椅子上,不坐在一堆泥土上,因为泥土不具有椅子的可坐性。”
西南大学18秋[1145]《美学与人生》作业答案
![西南大学18秋[1145]《美学与人生》作业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4e0210ff18583d0496459f3.png)
1、认为艺术是创作家的“白日梦”的是()1.亚里士多德2.荣格3.弗洛依德4.海德格尔2、将人的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认为艺术的实质是作家无意识的升华的是()1.荣格2.康德3.佛洛依德4.斯宾塞3、()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太一”,“物体美是由分享一种来自神明的理式而得到的”。
1.亚里士多德2.博克3.普洛丁4.柏拉图4、重视艺术的社会作用,突出“兴、观、群、怨”的是()1. E. 道家美学2.禅宗美学3.法家美学4.儒家美学5、以下不属于从作家创作系统来谈文学的学说是()1.表现说2.巫术仪式说3.无意识升华说4.物感说6、认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可得则痛苦,得则无聊,人生就是痛苦和无聊,艺术就是摆脱欲求,获得暂时安()1.康德2.叔本华3.尼采4.黑格尔7、认为“现代社会是一种散文的世界,而不是一种诗意的世界”的是()1.康德2.黑格尔3.马克思4.恩格斯8、以下不是朱光潜先生著作的是()1.《谈美》2.《西方美学史》3.《判断力批判》4.《文艺心理学》9、()认为“美”的本意是人们对羊的一种视觉、味觉和触觉等的一种综合感觉。
1.徐炫2.笠元仲二3.萧兵4.柏拉图10、“人类最高的幸福就在于纯理论”出自于()1.维科2.鲍姆嘉通3.马尔库塞4.伽达默尔11、下面能表达超越了主客二分关系,超越了“自我”的是()1.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2.心外无物3.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4.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12、“情人眼里出西施”,“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说明了美具有()1.时代性2.地域性3.民族性4.主观性13、()提出了“历史的必然和这种必然不能实现”是悲剧的真正根源的观点。
1.康德2.马克思3.叔本华4.黑格尔14、以下不属于从美的主观感受来定义美的是()1.快感说2.无意识宣泄说3.移情说4.理念的感性显现说15、提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坚持“历史的观点和美学的观点”相结合的是()1.黑格尔2.柏拉图3.马克思4.康德16、“纯粹主体”对于“纯粹客体”的观审就是美是以下哪位美学家提出的观点?()1.尼采2.亚里士多德3.康德4.叔本华17、“月是故乡明”充分体现了美的()1.形象性2.情感性3.非功利性4.地域性18、以下作品是喜剧的是()1.《熙德》2.《钦差大臣》3.《罗密欧和朱丽叶》4.《红楼梦》19、下列属于美的存在领域的是()1.艺术美2.自然美3.三者都是4.社会美20、提出喜剧是“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的是()1.叔本华2.弗洛依德3.黑格尔4.尼采21、“知人论事”和“以意逆志”是谁提出的观点?()1.庄子2.亚里士多德3.孟子4.孔子22、认为羊能换回更多的东西,因而在人们心理唤起了一种美滋滋的感觉,产生的最初的美感,是()观1.羊生殖崇拜为美2.羊大为美3.羊作为等价交换物为美4.羊人为美23、以下概念不是康德提出的是()1.不关功利而令人愉悦2.思无邪3.纯粹美4.无目的的合目的24、马克思说“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再美的音乐也好无意义”,这说明美感的产生取决于()1.审美态度2.社会环境3.审美需要4.审美能力25、谷鲁斯提出的“内模仿说”属于()1.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2.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探求美3.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4.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求美26、“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美学与人生答题3
![美学与人生答题3](https://img.taocdn.com/s3/m/0c0ef67a48d7c1c708a14583.png)
4、结合教材上关于美感与快感的论述部分,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5、针对教材“艺术与艺术圈”部分的内容,谈谈你对艺术与艺术圈这个问题的看法。
2、关于美的特点,教材上提供了非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时代性、主观性以及民族性等方面的论述,对于这些论述,谈谈你自己对其中2个特点的评论和意见。
在以下5个题目中选择其中的2个作答。每小题50分,共100分。分析问题时史料部分要具体清晰,观点部分要明确,论述部分要有层次与逻辑。
1、关于“美是什么”,教材从6个方面进行了界定和回答,针对教材上的这6种说法,谈谈你自己的观点。
2、关于美的特点,教材上提供了非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时代性、主观性以及民族性等方面的论述,对于这些论述,谈谈你自己对其中2个特点的评论和意见。
答:一、美具有形象性。 “形”在中国古典词汇中更多的指地上的可见的事物之外貌,而象则更多地指天象或者象征之意。例如《周易•系辞上》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而韩康伯注曰:“象况日月星辰,形况山川草木。”同样在《系辞上》里说:“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这些都指出了“形象”的直接观感性,只不过有“天上地下”“形上形下”的区分。《周易》里说:“圣人设卦观象,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象也者象此者也。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天垂象,见吉凶。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这些“象”都有以痕迹征兆象征的意思。《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 有物。”《韩非子》对此解释说:“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这里的“象”则多了想象的意思了。总的来看,形象,都包含有可以眼见的直观的甚至可以触觉的物象的意思。 因此,美的形象性就是说美不是抽象的,而是可见、可感可触的。康德曾经指出“美是非关概念而普遍的”,美不是理性逻辑之下的清晰概念,但它却象概念一样有普遍的可传达性。美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是抽象的真理和知识,即使美的东西有某种普遍性,典型性,蕴涵着“某种道理”,那也一定是在形象中包含着的,是不知不觉的自然显现,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如果不是感性的显现理念,而仅仅只见理念,只是一些抽象的概念,那这个东西不能叫做美。美是人的视觉一下能捕捉到的一个鲜明的栩栩如生的具体可感的物象,这是美的首要条件。然后这个物象要能够引起人们的想象、情感等活动,把这个画面自己构筑成一个连贯的完整的有生命力的包含欣赏者自己情感的美的画面,如果还仅仅只停留在物象的阶段,就很难有更美的感觉。所以,美实际上是感性形象经过人的感性“综合”而形成的一个“意象”,是一个“物乙”而不是物体原样“物甲”了。 二、美具有情感性。 美是靠形象调动人们的感觉、知觉、情感、想象等多方面的生理和心理机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象中去,审美是人的一种亲自的体验,审美主体完全沉浸在对象中,如醉如疵,获得一种忘我的彻底的身心愉快。· 审美必须以形象感染人,打动人,以情动人是审美的重要特点。它不象传输科学知识或者哲学道理,用抽象、客观的概念给人理性的知识。白居易在《琵琶记》里说“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艺术就是靠这种共同的情感基础来进行交流和传播的,“坐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文艺作品就是靠这种情感的交流传达来感染人的。在审美中,人们常常随着审美对象本身的形象或哭或笑,或激动或沉思,在一种“恍兮惚兮”的精神状态中与对象交融在一起,融化在一起,同呼吸,共沉浮。 在文艺欣赏中,很多人在看了《少年维特的烦恼》后情不能已,痛哭失声,模仿维特的一举一动,甚至模仿维特的自杀。人们在欣赏拉斐尔的《西斯庭的圣母》常常升起一种圣洁的情感,而在欣赏毕加 索的《格尔尼卡》时则会感到愤怒与恐惧。据记载在清朝有人在春节期间一个人连读《红楼梦》七遍,深感黛玉之悲,最后郁悒而终。人们在读书时读到愤怒处忍不住拍案,读到凄凉处忍不住落泪,读到痛快处忍不住大笑等等,这些审美现象都是都是人们在与美的对象产生强烈的共鸣时产生的。这种情感的感染性是审美的一个基本特点。没有情感就没有美。
(1145)《美学与人生》大作业A
![(1145)《美学与人生》大作业A](https://img.taocdn.com/s3/m/169f1f78a45177232f60a2c0.png)
美,是一个十分诱人的字眼儿,也是一个迷人的迷.古往今来,它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地连在了一起.大概所有的人都会同意生活中不能没有美,所以,人们说话,写文章也就经常要谈到美.于是,诸如“山河美”、“青春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等等,经常为人所道。但,这是否意味着人们对美已经十分清楚地了解了呢?不是的!
存在于事物身上、名叫“美”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人们平常所说的“事物的美”是指激发了美感的形象。人们之所以看到事物身上有“美”是由于人们在审美的时候只注意事物的形象,没注意内心产生的美感,当形象伴随美感出现在大脑中时,就觉得这种形象与没有激发美感的形象有所不同,像是多了件叫美的事物。
美感是大脑受到形象的刺激时处于的一种积极状态或产生的某种化学物质,丑感是大脑受到形象的刺激时处于的一种消极状态或产生的某种化学物质。美感与丑感都只出现在大脑内部。
总之,外在美是天然的,内在美才是我们追求的,希望我们在当今的大千世界中能洁身自好,让自己不光外在美,让心灵更美,让我们携手共同创造美好的明天。
3.结合中外艺术史上关于艺术的论述,谈谈你认为艺术是什么?
答:一般认为,艺术是人们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艺术活动是人们以直觉的、整体的方式把握客观对象,并在此基础上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它最终以艺术品的形式出现,这种艺术品既有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也有艺术家本人的情感、理想和价值观等主体性因素,它是一种精神产品。
人类并不能命令自己觉得某件事情很美或很丑。人类的基因决定了大脑的结构,决定了一些功能,还可能决定了人类在审美方面的偏好,使人一出生就在审美方面表现出某种倾向。审美观也会影响大脑产生审美感受的过程,如一些一质朴为美的人看不惯花俏的装扮,而一些以花俏为美的人则觉得朴素土气,以此为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觉得能让人身心愉悦,积极向上的也可以称之为美的。前两天去了上海的宜家家居,很新奇的感觉,温馨,舒适。一切摆在眼前,既陌生又熟悉,老师课本上讲的东西,现在终于可以见到并且伸手还可以触摸的到。不再是那些空洞苍白的文字,而是实实在在的物品。那里的卧室、厨房、客厅都让人觉得向往,我想生活在那种环境里,人也会变得清爽许多吧。那里的一切我也想称之为美的,因为给人的感觉是那么的舒服,好像可以忘记所有不愉快的事。我觉得美对于我们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定义,也并不在于发现它的本质,而在于我们对美的理解,在于美在某种意义上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
类别:网教专业:公共课2017年6月
课程名称【编号】:美学与人生【1145】A卷
大作业满分:100分
论述题:在以下5个题目中选择其中2道题作答,每小题50分,共100分。
一、结合美学史上关于美的定义的探讨,谈谈你认为美是什么?(50分)
二、结合美学史上关于悲剧的论述,谈谈你认为悲剧之美何在?(50分)
那么,什么是崇高美呢?作为艺术的审美范畴之一,崇高美是人类生活中存在的一种特殊的、非常态的审美形态,是崇高的形象化。崇高美亦叫壮美、阳刚之美。大自然中,汹涌的大海、巍峨的山峰、浩渺的天空等景物常唤起我们崇高的美感;在艺术领域中,如苏东坡的词、曹操的诗歌,亦是一种崇高美。崇高美是人对自身和外界的体悟和超越,其表现出的是人的尊严感人对自身能力、价值的肯定,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不同于那些哲人,普通人从小就对美有着自己的认识。那时候认为美应该是和丑相对立的,觉得不美的就是丑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明白美是因人而异,因情而异,因景而异的。有些时候,即使表面看似不够美的人或事也会给人以美的震撼。
个人认为美是从生活开始的。有人说过“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个人觉得美也是如此,它是和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它充斥着大家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世界。就像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提出了“美是生活”的定义,坚持美以及艺术都来源于现实生活,强调现实美高于艺术美,反对纯艺术论。艺术再现生活现实,是生活的代替品。就连哲学家和艺术家们对于美所给的定义都不同,那么我们这些普通人对于美的理解更是多种多样了。从上述的简单罗列可以了解美的定义同样是两种倾向,即唯物的和唯心的。个人认为美是意识的产物,美感是意识对于美的感受,而物质更多的只是审美的对象。由于不同意识的观察美存在着不同的角度,因此对于美的理解是不同的,而觉得这种不同恰恰是美之所以为美的一个重要理由。
悲剧性的崇高是崇高的一种的高级形式,是崇高美的集中形态。悲剧往往能够唤起人们积极向上的审美感情。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种悲剧的审美特性实质上是一种崇高的美,因为“在悲剧性主人公进行的斗争中,特别鲜明而充分地显示出人的精神和性格的最显著的崇高和英雄的特点”。
悲剧强调的是实践主体事业的失败和个人的毁灭所带来的令人惋惜的痛感,而崇高则强调的是这种失败过程中实践主体所表现出来的高昂、奋发的斗争精神。在审美感受上,悲剧和崇高都在失败之中激发起主体对人类本质力量的伟大自豪感,并由痛感升华出美感。比如,《三国演义》中的主人公处于时代和个人双重悲剧的交汇点上,他们敢于正视苦难的社会与人生,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变革乱世,然而任谁也逃脱不了时代命运的必然悲剧。在这些被残酷无情的现实推到历史祭坛上的悲剧性的英雄人物身上,就突出地显现着这种悲剧性与崇高性相统一的悲剧性的崇高美。
那崇高美的特征和表现形式是什么呢?
崇高是动态的美,是冲突和激荡的美。西方美学家早已认识到崇高的这一本质特征。德国的黑格尔就明确把崇高看作是矛盾、冲突,并把崇高看成是美的一种形态。崇高美是完全不同于其它形态的美,它更注重于理性的美感体验,是最能改变和提升人们的审美感的一种美。崇高是一切伟大作品所共有的,其特点是伟大、恢宏、庄严、遒劲,其效果是惊心动魄的,气吞山河的。郎吉驽斯对崇高美的风格有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崇高到了紧要关头,像剑一样突然脱鞘而出,像闪电一样把一切劈得粉碎。”这正是崇高美的精神特点。
三、结合美学史上关于崇高的论述,谈谈你认为崇高美的实质是什么?(50分)
四、结合当前的审美现象,谈谈你对审美的非功利性是怎样理解的?(50分)
五、结合具体的审美现象,谈谈什么是审美的情感性?(50分)
(要求:要有美学史上的具体知识点,同时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观点正确,论述层次清楚,材料丰富,没有科学性错误。不能抄袭。每小题字数不少于500字。)
一、结合美学史上关于美的定义的探讨,谈谈你认为美是什么?
答:自古人们就开始研究美,对于美的定义已经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因为美感对于任何一个有意识的人来说都并不陌生,但对于美究竟是什么,却似乎总是无法找到一个确切的答案。课上听了才知道,原来美真的是一个难解之谜,关于美也产生了不少分歧。给美定义的想法似乎比审美过程更具有诱惑力,这就象人类可以见到上帝的愿望比信仰上帝更强烈,只是这种愿望因为一直无法实现而淡忘。而美却并不如此,因为我们都察觉到美的存在,却不象上帝那样若有若无、若隐若现,美的感受是如此地真切就象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
在谈对于美的认识之前,先来看看哲人眼中美的:
先讨论古希腊哲学对美的理解,柏拉图的美学与其哲学一样是基于理念论的,美的理念(存在)是美的具体事物(感性存在)之所以美的惟一和根本原因。肯定和谐是美的基本特征,认为不仅艺术,一切合理的完善的和美的事物,都象音乐一样达到内部各种倾向、力量的和谐。还有一个希腊修辞学家郎吉弩斯提出了另一个美学范畴——崇高。《论崇高》“从生命一开始,大自然就向我们人类心灵里灌注进去一种不可克服的永恒的爱,即对于凡是真正伟大的,比我们自己更神圣的东西的爱。”认为艺术应具有崇高的风格,作者须有“伟大的心灵”,崇高不是别的,正是“伟大心灵的回声”。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录》中提出“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命题,认为“美和愉快的都不过是我们的判断和对象之间的一种关系”。休谟认为对于美决定性东西还在于“人性本来的构造”、“习俗”或者“偶然的心情”,审美活动“用心情借来的色彩去渲染一切的自然事物”。卢梭在《论科学和艺术》中认为随着科学和艺术的兴起,人类失去了“那种天生的自由情操”,人类应该回归自然情感中。鲍姆嘉通提出应建立一门专门研究感性认识的学科,叫做“埃斯特惕卡”,认为美是“感性认识自身的完善”。黑格尔《美学》中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正是概念在它的客观存在里与它本身的这种协调一致才形成美的本质”。自然美是理念发展到自然阶段的产物,艺术美是理念发展到精神阶段的产物,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艺术只有通过心灵理念才能变为真正真实的和显示的,才能具有自由和无限的形式。
所以只要怀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心,就一定可以发现和创造更多的美。
三、结合美学史上关于崇高的论述,谈谈你认为崇高美的实质是什么?
答:崇高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在西方人那里,崇高的对象是以严峻冲突为特征的审美对象,它以现实客体压倒实践主体为其外表特征,而其实质在于受到压抑的时间主体充分激发起人的本质力量,转而征服、掌握客体。崇高不是主客体的和谐统一的静态美,而是双方在对立、冲突之中趋向统一的动态美。在西方人看来,人不是自然的人,人有整个人类文化所积累起来的精神教养和人格理想,是以文化人的本质力量和外界粗野的自然力量作斗争。在这种搏斗中,人的本质力量得到了舒展和提升。这时的外部对象对人来说,不再是可怕的了,而是一个庄严而伟大的东西。这种崇高,实际上是突出了人的自我中心论。在西方人看来,崇高既是客观世界存在的现象,又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显现,二者缺一不可。
电影《罗马假日》可以说是将喜剧性和崇高美融合在一起典范。黑格尔认为:“任何一个本质与现象的对比,任何一个目的与手段的对比,如果显出矛盾或不相称,因而导致这种现象的自否定,或是使对立在现实之中落了空,这样的情况就可以成为可笑的。”《罗马假日》深谙这一制造笑声的原理,在讲述发生在公主和小记者之间的纯真爱情故事时,通过制造一系列的错位和悖论,让观众在忍俊不禁的笑料中被主人公的愉快浪漫的经历和爱情所感染。这是电影喜剧性的所在,但同时也是男女主人公的悲剧性所在。由于身份的差异、地位的悬殊和环境的压力,最终安妮公主为了国家、家族放弃了美好的爱情,而记者乔为了爱情放弃了绝好的名利双收的机会。我们在“笑”的体验中,同时被主人公的这种崇高的行为和人格所打动,冲击着我们的心灵,这正是一种由喜剧感脱化而来崇高美。
崇高美也存在于喜剧之中。与悲剧性的崇高美相比,喜剧性的崇高美所表现的更倾向于生活的本身。作为与悲剧相对立的美学范畴,人们总是从喜剧的特定的喜剧效果――“笑”去加以论述与分析。德国美学家康德认为,喜剧美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主体情感体验,即“笑”的体验。
“笑”是喜剧的特征之一,也许人们难以将“笑”与“崇高”联系在一起,认为前者是轻松的、滑稽的,后者则是严肃的、庄重的。然而,我们如果摆脱对“笑”的狭义理解的束缚,将“笑”从本质深处理解成一种喜悦、满足或者是一种自豪、成功,那么这种“笑”无疑具有崇高的内涵,并且可以看作是崇高的一种表现形式。朗吉纳斯在《论崇高》中就把他心目中的崇高与心灵上的喜悦、快乐和自豪联系在一起,强调崇高的获得主要就是表现为一个高尚的心灵的满足,只有“永远使人喜爱”的文辞才是“真正高尚和崇高的”。由此可以看出,崇高也可以理解的实现或心灵的满足来显示,这时的崇高往往表现为喜剧形式。喜剧性的崇高美的内在形式是喜剧冲突,它是由喜剧感脱化而来的,这是一个飞跃的过程。
在中国,崇高的对象是自然的那种容纳百川、厚德载物的“富贵”式的“高大”对象,它是主客体和谐统一的产物。与西方的崇高观念不同,中国古代的崇高体验中,自然对象的巨大和人格精神的伟岸是合二为一的,它不是以自然对象的巨大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融关系,即人格美的根源在于自然美。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念中的天人合一,不仅表现为主体和客观的融合,也是此岸与彼岸的同一。中国是一个高度重视现实世界的民族,中国的宗教世界都不是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绝对永恒的世界,而现实世界相对立的延伸与放大,土生土长的道教的仙界有着现实的伦理与秩序,佛教进入中国后成了“我心即我佛”的禅宗,因此,在中国人的思维中神的力量一定要体现在现实存在中,高大峻极的“四岳”就是神灵之光的体现。崇高的重要表现是伟大人格的神圣力量。因为人与自然又是相通相合的,不存在一个超越现实的彼岸。因此,中国人认为只要将人的事情处理好了、将人的世界认识清楚了,就可以推人及物,达到对整个世界的认识,也可心达到对神圣世界的把握。这样,人的品格德行的修养就显得特别重要,品德修养不是人自身的问题,而是为整个世界确立一个最高的准则。孟子提出理想的人格有善、信、美、大、圣、神六个等级,就是强调伟大人格的神圣力量,孔子感叹的“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唯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是对于达到神圣境界的崇高美的由衷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