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常用术语讲解
中医术语解释大全

中医术语解释大全中医术语是中医学中的专业术语,是用于描述中医理论、中医诊断、中药草药等方面的术语。
掌握中医术语对于学习和理解中医学非常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为您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术语并进行解释。
1. 气血:气血是中医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它代表了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和物质基础。
气血的平衡与否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健康。
气代表着人体的精力和活动力,血代表着人体的营养和氧气供应。
2. 阴阳:阴阳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
它描述了事物相对而言的两个对立面。
阴阳的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条件。
阴阳不仅仅是两个对立的概念,它们之间还存在着相互转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3. 脏腑: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有五脏六腑,它们是人体生理功能的主要部位。
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六腑指的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每个脏腑都有自己的特定功能,并与其他脏腑相互联系,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运转。
4. 经络:经络是中医学中描述人体内部气血运行和调节的通道。
经络分布在全身,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
经络的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
中医师通过刺激经络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5. 病因:中医学认为疾病是由于人体内外环境的改变所引起的。
病因包括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内因主要是指人体内部的原因,如情绪、负面情绪、体质等。
外因主要是指外界的因素,如气候、环境、饮食等。
6. 证候:证候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特征。
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脉搏、舌苔等来诊断疾病的证候。
中医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证候来制定针灸、药物治疗等方案。
7. 药物:中医学中广泛应用的药物主要包括中药和草药。
中药是指从天然植物、动物和矿物等中提取的药物。
草药是指从植物中提取的药物。
中药和草药在中医治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具有独特的药理效应。
8. 针灸:针灸是中医学的一种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
针灸能够有效地缓解疼痛、改善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等。
9. 推拿:推拿是中医学中的一种手法疗法,通过按摩和推压的手法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
中医药学名词

中医药学名词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受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医药学的研究和应用。
了解中医药学的名词术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中医药学知识。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药学名词。
一、中医基本理论名词1.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包括五行相克相生等基本原理。
2.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药学中的核心概念,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
3. 气血理论:气血理论是中医药学中关于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理论,气血的失调常常导致身体健康问题。
4.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认为人体有12个主要经络和8个奇经八脉,通过调节经络可以改善身体的功能。
5. 脏腑学说:脏腑学说是中医药学中对人体器官功能和相互关系的研究,包括五脏六腑等概念。
二、中药学名词1. 中草药:中草药是指中医药学中用于治疗疾病的草本植物,如人参、黄芪等。
2. 中药制剂:中药制剂是将中草药进行提取和加工后形成的药物,如丸剂、汤剂等。
3. 中药处方:中药处方是中医医生根据患者症状和体质开具的药方,包括药名、用量等。
4. 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对中草药进行加工处理,如煎煮、蒸制等,以增强其药效和改善口感。
5. 中药毒性:中药毒性是指中药在一定用量下对人体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三、中医诊断名词1. 口诊:口诊是指中医医生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疾病诊断。
2. 望诊:望诊是指中医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舌苔等进行疾病诊断。
3. 闻诊:闻诊是指中医医生通过嗅闻患者的口臭、体味等进行疾病诊断。
4. 切诊:切诊是指中医医生通过按压患者的相关穴位进行疾病诊断。
5. 问诊:问诊是指中医医生通过与患者进行详细沟通了解病情进行疾病诊断。
四、中医治疗名词1. 针灸: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节气血平衡。
2. 中药疗法:中药疗法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服用中药来调节病情。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1、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2、肺主治节: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
3、元气:是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由肾精(或先天之精)化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4、别络:为脉络中较大者,又称“大络”。
,加之任脉、督脉的别络和脾之大络,合称“十五别络”.若加之胃之别络,又可称为“十六别络”。
5、伤寒: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
6、痰饮: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一般以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
7、内燥:是指机体津液不足,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苦涩的病理变化。
8、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在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9、正治:是指采用与疾病的症候性质相反的药物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原则。
由于采用的方药与疾病症候性质相逆,故又称“逆治”。
10、赛因赛用:是指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适用于因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热证。
11、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12、上焦如雾:雾,即雾露。
喻指上焦心、肺输布气血的作用如天降雾露。
13、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14、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5、中寒:寒邪之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
16、风为百风之长:一是指风邪常兼他邪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二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17、伏而后发:是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病的一种发病形式。
中医名词解释

中医名词解释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中医综合运用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理论,通过观察病人的望闻问切,以及脉诊等方法,诊断出人体的病变,然后采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进行治疗。
在中医理论中,有许多特有的名词及其解释。
下面将针对部分常用的中医名词进行解释。
1. 阴阳:阴阳是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它代表着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阴阳存在于人体的各个方面,如脏腑、气血、寒热等。
阴阳的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失去平衡则会导致疾病发生。
2. 五行: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
五行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生克,它们与人体的器官、感官、情绪等都有一定的关联。
通过五行学说,可以推断出人体的疾病表现和发展趋势。
3. 经络:经络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是人体内部传导气血和营养的通道。
经络贯穿于全身,与脏腑组织紧密相连。
经络的畅通与否,决定了人体的健康与疾病。
4. 脉搏:脉搏是通过触摸人体的脉搏来获得疾病信息的一种方法。
中医将脉搏分为数十种,每一种都有其特定的意义。
通过观察脉搏的节律、速度、力度等特征,可以判断人体的病变情况。
5. 气血:气血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们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气代表着人体的能量,血则代表着营养。
气血的充足与否,关系到人体的健康状况。
6. 虚实:虚实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和分类方式。
虚指体内功能亏损或不足,而实指体内功能过盛或过强。
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脉搏等,可以判断出病所属于虚还是实,进而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7. 反复:反复是中医治疗原则之一,它指的是对疾病的长期重复治疗。
中医认为,许多慢性疾病因其病因复杂,病程长,治疗起来需要反复施治。
通过反复施治,可以改善病情,达到根治的目的。
总结起来,中医名词的解释基于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这些名词代表着中医对于人体健康和疾病的认识,通过运用这些名词和相应的治疗方法,中医可以帮助病人获得健康。
中医常用术语

中医常用术语中医术语是指在中医学中使用的专业词汇,是中医学的基础和核心。
随着中医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中医术语已成为全球医学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医生和病人经常使用一些常见的中医术语,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交流治疗方案。
在下文中,将具体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术语。
1. 气血不足气血不足是指人体的气和血量减少,造成身体组织功能减退、机能下降等生理反应。
气血不足的症状包括面色苍白,疲劳无力、心慌气短等等,这种情况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是人体元气衰竭的表现。
2. 湿热湿热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种疾病类型,是一种体内湿气和热气不平衡所导致的病症。
湿热的症状包括头晕、头痛、胃口不好,皮肤发红、易痒等等。
针对湿热的中医疗法通常以清热泻火、祛湿止痒为主,包括配合调整饮食,常常会推荐薏米、山楂等饮食。
3. 气郁气郁是一种典型的心理疾病,其症状包括情绪低落、无精打采、心烦意乱等等。
针对气郁的治疗方法通常是通过中药、针灸等形式,尽量调整患者的心态,缓解内心的痛苦。
4. 热证热证是指由于体内热气过盛而导致的一种疾病类型,其典型症状包括口干舌燥、口渴欲饮水、脉象快等等。
针对热证的治疗方法通常以清热解毒,祛热消账为主,常常会使用一些辛凉的中药,如黄连、板蓝根等等。
5. 内伤内伤是指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等原因,导致身体的内部器官功能失调的一种疾病类型。
内伤的典型症状包括食欲改变、体力减退、呼吸困难等等,针对内伤的治疗方法通常以调理身体机能为主,如中药、针灸、按摩等等。
6. 肝病肝病是指肝脏因为种种原因而出现了一系列异常的机能疾病。
肝病的症状包括脾气暴躁、头晕目眩、肝区胀痛等等。
在中医中,常常会采用一些健肝的方法,如艾灸、中药治疗等等,以帮助患者恢复肝脏的健康。
7. 腹泻腹泻是指一种肠胃疾病,症状为腹泻、腹痛、排便次数增多等等。
在中医中,腹泻分为虚泻和实泻两种类型,一般针对不同的症状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药膳调理、中药治疗等等。
各种中医术语大全

各种中医术语大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术语及其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认为人体内部脏腑和经络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中医基础理论主要探讨了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原因、预防和治疗方法。
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阴阳指的是事物的两个对立面,五行则是指自然界中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五种基本物质。
脏腑经络:脏腑经络是中医对人体内部器官和经络系统的总称。
脏腑包括心、肝、脾、肺、肾等,经络则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道路。
四诊八纲:四诊是指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八纲则是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种证候类型。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刺激人体穴位来调节人体气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草药方剂:草药方剂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配制草药方剂来调节人体内部环境,以达
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气功养生:气功养生是中医的一种养生方法,通过调节呼吸、意念等来调节人体内部环境,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饮食调理:饮食调理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合理搭配食物来调节人体内部环境,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中医术语及其解释,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如果您需要更深入的了解,建议您咨询专业的中医师或查阅相关书籍。
中医常用名词术语十四

中医常用名词术语十四1.经络 (Jingluo): 中医把身体看作由经络组成,经络是宇宙间一切物质运行的道路,包括血脉、气血、津液、筋骨、神经神藏等。
2.五脏六腑 (Wuzang Liu Fu): 常说的“五脏六腑”是指人体内的五脏、六腑,每个脏腑都有不同的功能,和人的生命息息相关。
3.阴阳 (Yin Yang): 阴阳是中医学中常见的概念,阴阳之间相互制衡,影响着身体的健康状况。
4.四诊 (Si Zhen): 四诊是中医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视诊、闻诊、听诊和切诊,通过四诊可以精准诊断患者的疾病。
5.痹症 (Bi Zheng): 痹症是指身体某些器官功能受到阻碍,导致身体症状异常。
6.支气管炎 (Zhiqiuguan Yan): 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肺部疾病,表现为呼吸道症状,多由病毒感染及不幸和情绪引起。
7.体质 (Ti Zhi): 中医认为,人的身体有各种不同的体质,有的人更加健康,有的人更易患病,因此,中医会把“体质”归纳为一种概念来解释。
8.腧穴 (Shu Xue): 腧穴是中医里常见的概念,腧穴通常指在人体深处的一种特殊穴位,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9.养生 (Yang Sheng): 养生是中医理念里常见的概念,指健康的起居习惯,以调节内分泌、免疫、消化、循环等机能,促进身体健康。
10.舌诊 (She Zhen): 舌诊是中医的一种常用的诊断方法,能够精确地检测出患者的身体当前的健康状况。
11.穴位 (Xue Wei): 穴位是中医里一种常用的术语,指身体上部位的某些特殊穴位,可以调节身体内部器官的机能。
12.风寒 (Feng Han): 风寒是指身体受到风寒侵袭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如头痛、发热等,常常需要用中药缓解。
13.推拿 (Tui Na): 推拿是中医常见的治疗手法,经过专业护士特殊按摩,可以改善患者身体的皮肤状况。
14.灸法 (Jiu Fa): 灸法是中医常用的疗法,通过火灸,可以调整和改善人体的机能,以减轻身体症状和疾病。
中医术语解释大全

中医术语解释大全1. 五心烦热:指两手两足心发热,并自觉心胸烦热。
2. 流注:是毒邪流走不定,注无定处而发生于较深部组织的一类化脓性病症。
多发于肌肉深处,结成或漫肿,单发或多发,日久成脓。
多患于气血虚弱者。
3. 肺金:传统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用五行的属性分别脏腑器官的特性,称肺属金。
4. 中风:指脑血管意外等疾患。
病可因阴精亏损,或暴怒伤肝,使肝阳偏亢,肝风内动;“类中风”是指类似于中风的症状。
5. 痰火:指无形之火与有形之痰煎熬胶结贮积于肺的病症。
6. 君主之官:君主,指心在脏腑中居首要地位的意思。
7. 虚喘:是肺肾之虚,尤以肾不纳气为主。
8. 厥:即厥症。
泛指突然晕倒。
9. 荣、已:营气、卫气。
10. 肝痿:又称筋痿。
11. 气逆:指气上逆而不顺。
12. 三焦:分上焦,中焦和下焦。
上焦一般指胸膈以上部位,包括心,肺在内,中焦指膈下,脐部的上部位,包括脾,胃等脏腑;下焦指脐以下的部位,包括肾膀胱,小肠,大肠,从生理角度上讲,还包括肝,故下焦往往肝肾并提。
13. 真火:指肾阳。
14. 血为营,气为已:营指营气,是血中之气,卫指卫气,起卫外作用,固表作用。
15. 龙雷之火:指肾火,肝火。
心肾之火。
龙火,指肾火;雷火,指心火。
16. 相火:和“君火”(心火)相对而言,一般指肝肾的相火。
17. 神:神气,传统中医有心藏神的说法。
18. 肝气:指肝脏的精气。
19. 肝血:指肝脏所藏的血。
肝血与肝阴不能截然分开。
20. 肾火:肾是阴脏,内藏水火(即真阴,真阳),水火必须保持相对平衡。
21.心火:广义泛指心的功能活动,狭义指心脏推动血液循环的功能。
22.肾气:肾精化生之气,指肾脏的功能活动,如生长,发育及性机能的活动。
23.肾水:指肾脏的阴液也称肾阴。
24.先天:人身生命,发育生殖的本源,与后天相对而言。
25.后天;指脾胃。
人体的出生后的生长,发育,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要靠脾胃之气吸收水谷精微以滋养供给。
200个中医名词解释大全

200个中医名词解释大全中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医学,本文将为大家介绍200个中医名词的解释,以便读者能够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术语。
一、基本概念类1. 中医:指的是中国传统医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医药治疗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继承。
2. 气: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体内部和外部形成的各种运动的能量。
3. 血:是人体内重要的物质之一,主要由心脏运行的血液维持。
4. 脉搏:是血液通过动脉流动和心脏收缩的结果,在中医诊断中有重要作用。
5. 经络: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指的是人体内部通过的一系列络脉,与穴位相连。
二、诊断治疗类1.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本方法,通过辨别病情和病因,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2. 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推测患者的病情。
3. 针灸: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
4. 草药: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通过使用植物的不同部位制成的药材来治疗疾病。
5. 推拿: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通过按摩和揉捏来调理人体的气血运行。
三、病症类1. 感冒:是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症状有鼻塞、流涕、咳嗽等。
2. 发热:是机体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一种非特异性防御反应,通常伴随着体温升高。
3. 咳嗽:是机体对呼吸道刺激的一种反应,分为干咳和有痰咳两种。
4. 头痛:是指头部疼痛的感觉,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血压升高、紧张等。
5. 腹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薄或水样,常伴有腹痛、腹胀等症状。
四、疗法类1. 草药疗法:是指通过使用中草药来治疗疾病的一种传统疗法。
2. 针灸疗法:是指通过使用针刺和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的一种疗法。
3. 推拿疗法:是指通过按摩和揉捏来调理人体的气血运行的一种疗法。
4. 食疗:是指通过改变饮食结构和食材的组合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常见中医名词解释

常见中医名词解释治未病:此指治未病的相关脏腑。
程林曰:“治未病者,谓治未病之脏腑,非治未病之人也。
”(l)实脾:即调补脾脏。
(l)四季脾王:王,通旺。
指四季之末即农历三、六、九、十二月之末十八天为脾土当令之时。
此时脾气旺盛,故云四季脾王。
(1)虚虚实实:虚证误用泻法,使正气更虚,谓虚虚;实证误用补法,使病邪更盛,谓实实。
(1)客气邪风:泛指外来的致病因素。
(2)疢难:此指疾病。
(2)养慎:内养正气,外慎邪气。
(2)导引: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
(2)吐纳:是调整呼吸的一种养生却病方法。
(2)膏摩:用药膏熨摩体表一定部位的一种外治方法。
(2)语声寂然:形容病人安静无声。
(4)喑喑然:形容病人语声低微而不清澈。
(4)啾啾然:形容病人语声细小而长。
(4)吸远:指吸气深长而困难。
(6)寸口:指脉法。
金匮脉法有两种,一种是独取寸口法,分寸口、关上、尺中。
另一种是三部诊法,分寸口(手太阴动脉)、跌阳(足阳明冲阳穴)、少阴(足少阴太蹊穴)。
本条寸口,是指两手的寸、关、尺六部脉,(7)未至而至:第一个“至”指时令到,第二个“至”指与时令相应的气候到。
(8)甲子:指冬至后六十日第一个甲子夜半,此时正当雨水节。
(8)厥阳:厥,逆也。
厥阳,即阳气上逆(10)卒厥:突然发生晕厥的病证。
(11)脉脱:指一时性脉象乍伏不见。
多由邪气阻遏正气,脉中气血一时不通所致。
(l2)浸淫疮:是皮肤病的一种,能从局部遍及全身。
(12)阳病十八:阳病是指属外表经络的病证。
《金鉴》云:“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病皆在外,故为阳病也。
”(13)阴病十八:阴病是指属内部脏腑的病证。
《金鉴》云:“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病皆在内,故为阴病也。
”(13)六微:言六腑也。
六淫之邪侵入六腑为病,较入五脏为轻,故名为六微。
(13)五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13)七伤: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恐惧不节伤志。
200个中医名词解释大全

200个中医名词解释大全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
其中,有许多特定的术语和名词,理解这些名词的含义对于深入了解中医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200个中医名词的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中医学知识。
一、中医理论篇1. 阴阳: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指的是事物之间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
2. 气:气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元素,是构成人体及自然界的最基本物质。
3. 血:指的是人体内部循环的液态物质,具有营养组织和输送养分的作用。
4. 活血化瘀:指的是调节气血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消除体内淤血和瘀血。
5. 痰湿: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病理体质,指的是体内湿气积聚而引起的症状。
6. 火热: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病理体质,指的是体内阳气过盛而引起的症状。
7. 平和:指身体健康、气血调和,没有任何异常的状态。
二、四诊方法篇8.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质等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9. 听诊:通过听取患者的呼吸音、心跳声等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10. 问诊: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疼痛部位等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11. 切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12. 脉象:指的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13. 脉证:指的是根据脉搏的变化来判断疾病的证候。
三、经络学篇14. 经络: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体内部的特定通道,与脏腑组织相连。
15. 经脉:人体内部通过气血输送营养物质的通道,在经络系统中起重要作用。
16. 经气:在经络中流动的气血,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17. 穴位:指的是人体表面上穴位所在的部位,是治疗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
18. 刺激:通过按摩、针灸等手段刺激穴位来调节经络,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四、中医诊断篇19. 辨证: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等来确定疾病种类。
20. 证候:指的是不同疾病下的特定症状和病理变化。
21. 十四经脉:人体内部主要的经络,有着重要的生理和病理作用。
常用中医术语大全

常用中医术语大全
4. 脏腑(Zang Fu):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人体内的器官系统,包括脏器(如心、 肝、脾、肺、肾等)和腑器(如胆、胃、小肠、大肠等)。
5. 经络(Jing Luo):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人体内的经脉和络脉,是气血运行的通 道。
6. 病因(Bing Yin):中医理论中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包括外感病因(如风、寒、湿 、热等)和内因(如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等)。
常用中医术语大全
10. 脉诊(Mai Zhen):中医诊断的方法之一,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判断人体脏腑功 能和疾病情况。
这些术语是中医理论和实践中常用的概念和方法,了解和掌握这些术语对于理解和学习中 医学非常重要。
常用中医术语大全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医术语及其解释:
1. 气(Qi):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人体内的生命能量,对维持人体正常功能起着 重要作用。
2. 血(Xue):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物质,指循环于人体血管中的液体,具有营养和滋养作 用。
3. 阴阳(Yin Yang):中医理论中的基本对立统一概念,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 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常用中医术语大全
7. 辨证(Bian Zheng):中医诊断的方法,通过观察、问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望闻问切等手段,分析病 情,确定病因、病机和病位。
8. 中药(Zhong Yao):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使用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天然药材 制成的药物,具有调理人体阴阳、气血的作用。
9. 针灸(Zhen Jiu):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 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常见的中医术语

常见的中医术语中医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在中医中,有许多特殊的术语用于描述疾病、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术语,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医医学。
1. 气血:在中医理论中,气血是人体内最重要的物质,也是维持人体正常运行的关键。
气负责激活机体,血则负责营养机体。
中医认为,气血的流通和平衡对于保持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2. 经络: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体内部的一系列通道,通过这些通道,气血得以流动,使全身各个器官相互联系和沟通。
中医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调节经络,以平衡气血。
3. 脉搏:中医诊断中,触摸患者的脉搏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中医通过检查脉搏的频率、节律和力度等来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
脉搏的变化可以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身体各个系统的状况。
4. 阴阳: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它们代表了太极哲学中的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
阴阳在人体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在维持人体正常运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 平和:平和是指人体内部各项生理功能都处于正常的状态,没有异常表现。
在中医中,平和是一个非常理想的状态,也是中医治疗的目标之一。
6. 脏腑:在中医中,脏腑指的是人体内部的一些重要器官,如心、肺、肝、脾、胃、肾等。
每个脏腑都有特定的功能和作用,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7. 病机:病机是指疾病在人体内部的发生和发展机制。
中医通过分析病机来了解疾病的本质,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8. 虚实:虚实是中医诊断中常见的两个状态。
虚指气血或脏腑功能不足,实指气血或脏腑功能过盛。
中医根据患者的病情判断其属于虚还是实,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9. 病因:病因是疾病发生的原因或诱因。
中医认为,病因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内外因素,包括环境、饮食、情绪等。
中医治疗中,了解病因能够有助于治疗疾病。
10. 方剂:方剂是中医中根据疾病症状和体质特点制定的药物配方。
方剂内的各种药物有不同的功效和作用,通过配伍使用能够协同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中医名词术语详解

中医名词术语详解中医是一门古老而精深的学问,在中医理论体系中,有大量的专业名词和术语,这些名词术语都具有独特的含义,对中医理论的学习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就针对中医常见名词和术语进行详细解释。
1. 气:指生命活动中的能量,包括自然界中的气息和人体内部的气息,中医认为气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2. 血:人体内循环的液体,中医认为血液是人体生长、发育和代谢的基本物质。
3. 阴阳:中医用于描述人体内的两种对立但相互依存的力量,阴性体质适宜于寒凉而阳性体质适宜于温热。
4. 脏腑:中医内脏器官的总称,包括心、肝、脾、肺、肾等十二个部位。
5. 经络:中医学术语,指人体经脉的通道,其中包含了经穴和经络的概念。
6. 穴位:中医理论中,指人体的特定点位,穴位又称“点”,通常会按照经脉的走向命名。
7. 中药:指从天然资源中提取的药物,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等成分,常常被用于中医治疗。
8. 针灸:中医学术语,指运用针刺和燃灸等方式来调节身体机能。
9. 推拿:中医学术语,指通过按揉、揉捏等手法来调节身体机能,促进血液循环,达到治疗目的。
10. 药性:中草药的性质和特点,主要包括味道、性质、功效、归经等方面的分类。
11. 方剂:中医配方的总称,包括草药、动物和矿物等提取物质的配方。
12. 五脏六腑:中医术语,指人体内的五脏和六腑,包括心、肝、脾、肺、肾、胃等器官。
13. 气血不足:中医诊断术语,指人体内气血不足,通常会表现为疲乏无力、面色苍白、爱感冒等症状。
14. 风寒湿热等病邪:中医认为,人体受到各种外部病因的侵袭,会导致疾病,包括风、寒、湿、热等不同的病邪。
15. 肤色舌苔:中医术语,指通过观察患者的面部和舌头状况,来诊断疾病。
以上就是中医常用的一些名词和术语,这些术语对于中医学的学习和实践都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和现代医学互相借鉴和融合,将更好的服务人民的健康。
中医疾病术语解释大全

中医疾病术语解释大全
中医疾病术语解释大全
中医是指中国传统医学,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
而中医疾病术语是中医学中常见的词语,下面将会对中医疾病术语进行一一解释,供大家参考学习。
一、气虚
指机体内气血处于一种虚弱状态,出现体虚、气短、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
二、血瘀
指机体内血液流通不畅,不能及时送到全身各处,出现经络疼痛、皮肤黄褐色、瘀斑等症状。
三、湿热
指机体内湿气与热气共同作用,病情出现口干、口臭、皮肤瘙痒、脾虚等症状。
四、气滞
指机体内气血不畅,不能运行畅顺,出现症状包括胸闷、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等。
五、痰湿
指机体内产生的痰湿积累在人体内,出现咳嗽、痰多、胸闷等症状。
六、阳虚
指机体内阳气不足,出现神疲乏力、手脚发冷、腰膝酸软等症状。
七、阴虚
指机体内阴液不足,出现口干、手足心热、夜间盗汗等症状。
八、肝火旺盛
指机体内肝气过旺,出现症状包括口苦、目赤、情绪不稳等。
九、脾虚
指机体内脾气虚弱,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便溏等症状。
十、肾虚
指机体内肾功能不佳,出现腰膝酸软、性功能下降、失眠等症状。
总结:
以上就是十种常见的中医疾病术语解释,对于理解中医学术语的意义相信对于我们中医爱好者有不小的帮助。
同时也应该重视中医学知识的学习,了解中医文化,并应用到生活中,以达到身体健康、心理平衡的效果。
常见的中医术语

常见的中医术语中医术语一、经络学1.经络:人体内部的运输系统,负责传输气血和营养物质的通道。
2.经脉:体内运行经络气血的主要通道,共有经脉十四条,分布全身。
3.经穴:位于经脉上的特定穴位,具有调节气血的功能。
4.经络理论:中医学中对于经络系统的理论研究。
二、气血学1.气:人体内的精神力量,控制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行。
2.血:传输养分和氧气的液体,滋养全身组织和器官。
3.气血不足:气血量不足,出现疲倦、头晕等症状。
4.气血亏虚:气血严重不足,导致面色苍白、心悸等严重症状。
三、脏腑学1.脏腑:中医学中对人体内脏器官的称呼,包括心、肺、肝、脾、胃、肾等。
2.五脏:中医学中的五个主要脏器,包括心、肺、肝、脾、肾。
3.六腑:中医学中的六个主要腑器,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4.脏腑功能:每个脏腑都有自己的功能和对应的症状。
四、病证学1.病因: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包括内因和外因。
2.病机: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机制,包括气滞、血瘀、湿热等。
3.症状:疾病的主要表现和体征,包括发热、咳嗽、腹痛等。
4.证候:根据病因、病机和症状综合判断的疾病类型。
五、中药学1.中药:以植物、矿物和动物等天然物质为原料制成的药物。
2.中药分类:中药可以根据来源、性味、功效等进行分类。
3.方剂:由多味中药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药物组合。
4.中药炮制:中药的加工和制备过程,如煎煮、炒制等。
六、针灸学1.针灸:中医学中采用针刺穴位的治疗方法。
2.穴位:人体上具有特定功能的点位,通过针灸可以调节气血。
3.针灸手法:针灸操作中的各种手法,如刺、提、转等。
4.针灸疗效:针灸治疗在各种疾病中的应用效果。
七、推拿学1.推拿:一种按摩治疗手法,通过按摩来调整气血运行。
2.推拿手法:推拿按摩中的各种手法,如揉、捏、拨等。
3.推拿技巧:推拿按摩时的技巧和方法,如用力、速度等。
4.推拿效果:推拿按摩对身体健康的作用和效果。
附件:无法律名词及注释:1.中医学:中国传统医学的称谓,是中国古代医学经验的总结和理论。
中医名词解释

中医名词解释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几千年来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承和应用。
中医学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知识,下面将对一些常见的中医名词进行解释。
1. 阴阳平衡阴阳是中医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用来描述事物相对而言的两个方面。
阴指的是寒凉、消极、静态的特征,阳指的是热燥、积极、动态的特征。
阴阳平衡是指人体内阴阳两个方面的相对平衡状态,对于维持人体健康非常重要。
2. 气血气血是中医学理论中的另一个关键概念,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气血是无形的能量和有形的物质,它们在人体内流动,并营养着全身的器官和组织。
中医认为,气血的充盈与调节对于维持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3. 经络经络是中医学认为贯穿全身的一套通道系统,类似于电线和水管在房屋内的网络。
它们将气血和信息传递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保证身体的正常运行。
中医的针灸和推拿等疗法通过调节经络来治疗疾病,促进气血的流动。
4. 脏腑脏腑是中医学中特指人体内部器官的概念,与现代医学的解剖学名称不完全对应。
中医将器官分为五脏和六腑,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包括胃、小肠、大肠、膀胱、胆、三焦。
中医认为,脏腑之间的平衡与协调对于维持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5. 虚实虚实是中医诊断中常用的判断概念,并且与病情的轻重和性质密切相关。
虚表示体内功能衰弱、气血不足等状况,实表示体内郁热、痰湿等病理状态。
中医师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问诊来判断病情的虚实,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6. 君臣佐使君臣佐使是中医学理论中的治疗原则,指的是中药配伍的方式。
其中,“君药”指的是主要治疗作用的中药,用于主要病症的治疗;“臣药”是辅助君药的中药,起到增强疗效的作用;“佐药”是强化君药和臣药效果的中药;“使药”是调和君臣佐药之间关系的中药。
7. 寒热湿燥风寒热湿燥风是中医学中常用来描述病邪性质和病情发展的术语。
寒指的是寒冷的特征,热指的是热燥的特征,湿指的是潮湿的特征,燥指的是干燥的特征,风指的是外来的邪气。
中医名词术语大全解释

中医名词术语大全解释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一支,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中国。
中医通过研究人体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使用天然的药材、针灸、推拿等方法治疗疾病,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和接受。
但对于一些中医名词术语,许多人可能并不理解其含义。
以下通过分类一一解释。
一、基本理论1.气:气是指宇宙和生命中的一种自然力量。
根据中医认识,气的本质是能量,是能够调节与维持人体机能的重要物质。
2.阴阳:阴阳是宇宙间一对矛盾但又相互依存、互为转化的对立统一事物。
中医强调平衡阴阳才能达到身体健康。
3.五行:五行是中医基于宇宙间各种物质中具有的特性和属性划分出来的五种物质概念,是中医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疾病诊断1.脉诊: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其体质和健康状况。
2.舌诊:根据患者舌头的颜色、形状等特征来帮助诊断疾病。
3.望诊:指病情表现在面色、眼部、皮肤、头面部肌肉等方面的一种诊断方法。
三、治疗方法1.针灸:通过刺激身体的穴位,调节身体的生理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中药:中药使用天然草本植物、矿物、动物等天然物质,包括方剂、单味药等,以调整人体阴阳平衡,调理脏腑器官功能。
3.推拿:推拿也称按摩,是通过手法对皮肤、肌肉、筋骨等组织进行刺激,改善局部循环和神经调节,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
四、常见病和症状1.感冒:常见的症状包括流鼻涕、打喷嚏、喉咙发炎、头痛、发烧等。
中医常用药物有银翘片、连花清瘟等。
2.咳嗽:咳嗽可分为寒咳、热咳、干咳、痰咳等类型,中医中常用的药物包括川贝枇杷膏、杏仁膏等。
3.便秘:便秘是指大便排出不畅或缓慢,中医治疗便秘多数采用温中扶正的方法,如金银花、木棉花等。
以上是中医名词术语的大部分解释。
在实践中,中医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都采用天然的方式,相较于化学药物更加安全、温和。
中医治疗强调全面性和系统性,将人体的各方面因素考虑进去,达到整体调理的效果。
中医名词术语详解大全

中医名词术语详解大全如下:一、脉诊术语:1. 浮脉:轻触皮肤表面就能感受到如羽毛轻飘,此谓脉之浮。
多代表表证,病情较轻。
2. 沉脉:重手按摩才能触到的脉象,代表脏腑病位深沉,里证。
3. 迟脉:脉按之不流利,从容四缓,乃至迟。
迟脉主寒证。
4. 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跳动在六十六次以上。
数脉主热证,各种热证均可出现。
5. 细脉:脉道狭窄,系细丝然有规则,如纵丝。
细脉多主虚证。
6. 滑脉:如珠滚于滑石之上,滚流不息,应指圆滑,主痰饮,湿热,食积。
7. 弦脉:端直而长、如按弓弦,常见于少阳病、风湿病。
二、经络术语: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十二经别等多个分支,它们在中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1. 经脉: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等。
十二经脉是指人体十二个脏腑及其经气联系的通道,奇经八脉则是具有调节十二经脉气血功能,沟通联系脏腑之间的作用。
2. 经络辨证:根据经络系统的特点,对经络病变的病因、病机进行分析、归纳,以判断病情轻重、阴阳缓急的中医辨证方法。
3. 穴位:穴位是人体经络上的一些特殊点位,通过按摩、针灸等治疗方法,可以刺激穴位,达到疏通经络、调节气血的目的。
三、中药术语:中药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中药的名称、功效、应用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规范和标准。
1. 药性理论:根据药物的性质、功效和临床应用,将中药分为寒、热、温、凉四性,并认为不同性质的中药可以配伍组方,治疗不同的疾病。
2. 四气五味:四气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质;五味是指药物的味道;了解药物的气味可以判断其功效和应用。
3. 升降浮沉:药物的升降浮沉性能决定其走向和作用,利用药物的不同走向可以调整脏腑的功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除了以上术语外,中医还涉及到许多其他概念和理论,如气血理论、脏腑辨证、六经辨证等。
这些理论在中医临床实践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需要,您可以咨询专业的中医医师。
中医学名词解释

中医学名词解释中医学是一门源远流长的传统医学,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而著称。
在中医学中,有许多专业术语和名词,这些名词代表着独特的概念和理论,对于理解中医学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将解释并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学名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知识。
1. 阴阳:阴阳是中医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阴阳相对而言,代表了事物世界中的两个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方面。
阴阳理论认为,人体内外的各个器官和组织,以及各种生理现象都有阴阳之分。
阴阳保持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2. 气血:气血是中医学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
气指人体内五脏六腑功能的运动和变化,血则代表体液的运行和循环。
在中医学中,气血的充盈和流通对于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气血不足或不畅通会导致各种疾病。
3. 经络:经络是中医学中关于气血运行的理论。
经络被认为是人体内气血运行通道的名词。
经络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贯穿全身,连接着各个器官和组织。
充分流通的经络有助于气血的运行,维持身体的健康。
4. 脏腑:脏腑是指人体内的各个器官。
中医学认为,五脏六腑是人体的重要脏器,分别是心脏、肺脏、肝脏、脾脏、肾脏、胃和小肠。
每个脏腑具有自己的功能和作用,它们之间相互联络,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5. 病因病机:中医学强调防治疾病的根本在于找到其病因和病机。
病因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病机指疾病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和机制。
中医学通过辨证施治来寻找病因病机,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6. 辩证论治:辩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一种治疗方法,也是中医学的核心之一。
辩证论治是通过观察、问诊、望闻问切等手段,综合判断疾病的病位、病性和病情,再根据辨证的结果来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7. 药物:中医学中的药物主要指中药,也包括一些天然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等物质。
中药被广泛应用于中医治疗中,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和机制。
中药可以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气血等方面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总结起来,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中医学名词的解释和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个脏腑交叉有病术语
八、肝肾阴虚证:表现为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失眠多梦,咽干口 燥,腰膝酸软,肋痛,心烦,手脚心热,两颧发红,盗汗,男子 遗精,女子经少,舌红少苔。首乌、枸杞 九、脾肾阳虚证:表现为浮肿而色白,怕冷,四肢发凉,腰膝或下 腹冷痛,久泻久痢,或五更泻,或小便不畅,面浮肢肿,甚则腹 胀如鼓,舌淡胖,苔白滑。鹿茸 十、脾肺气虚证:表现为久咳不止,气短而喘,痰多稀白,食欲不 振,腹胀便溏,声低懒言,疲倦乏力,面浮肿色白,甚则面浮足 肿,舌淡苔白。茯苓 十一、肺肾阴虚证:表现为咳嗽痰少,或痰中带血甚至咯血,口燥 咽干,声音嘶哑,形体消瘦,腰膝酸软,两颧发红,身热出汗, 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虫草
中医常用术语讲解
正气、外邪、内邪
人体机能总称正气。用正气代表人体的抗病能力,用邪 气表示一切致病因素,用正气不能抵御邪气的侵袭来 说明疾病的产生。 外邪 是指受于外界(自然界)的某些致病因素,相当于现在 所知道的寄生虫、细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等。 这些物质存在于自然界,由外入侵到人体后产生疾病, 是外来的致病因素。 内邪 指产生于人体内部的某些致病因素,如不良情绪,不当 的饮食习惯,过度的劳累和安逸等,是内生致病的因 素。
气血病常用术语
一、气滞证:指人体某一部位或某一脏腑、经络的气机阻滞,运行 不畅,以胀闷疼痛或窜痛为主要表现,胸肋和胃腹部常见。症状 时轻时重,不为不固定,疼痛部位摸不到硬块,胀痛常常随着嗳 气、肠鸣、排气等减轻,或症状随情绪变化而增减。 二、气虚:多由先天遗传或后天失养,或劳伤过度而耗损,或者久 病不复,或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减退,气的生化不足等导致。 表现为气短、说话声音低微,懒言,精神疲惫,体倦乏力,舌色 淡,舌质嫩,或伴有头晕目眩、不活动自己出汗,身体活动过厚 以上各种症状都会加重。 三、血瘀证:表现为固定疼痛,拒绝按压疼痛的地方,常常在夜间 疼痛加剧,面色发黑、或嘴唇、指甲青紫,或舌面上有紫色斑点, 舌下静脉曲张。 四、血虚证:表现为面色淡白或萎黄,眼睑、口唇、舌质和指甲的 颜色淡白,头晕或见眼花,眼睛干涩,心悸,多梦,健忘,精神 疲惫,手足发麻,或者妇女月经量少,色淡,延期甚至必经。
八纲辨证延伸
9、阳虚证:机体阳气不足表现的证候。表现为怕冷,四肢冰冷,口淡不渴, 或者喜欢热饮,或者不活动就自己流汗,小便色清而且长,或者小便不 通,大便稀,面色发白,舌淡。伴有精神疲倦、乏力、气短等气虚的表 现。其中以病久体弱、怕冷、四肢冰凉、面色恍白、舌淡为主要表现。 10、阴虚证:人体阴液不足表现的证候。表现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两颧潮 红,手足心热,心烦,晚上睡着后出汗,小便色黄且短,大便干结,舌 红没有津液。 11、表里同病:既有表证又有里证,表证和里证同时在一个时间出现。 12、表邪入里:表邪不解,内传入里,出现里证为由表入里。是机体抗邪能 力降低,邪气过盛,护理不当,失治误治的表现。 13、里邪出表:某些里证,病邪由里透达于肌表。是治疗护理得当,机体抗 病能力增强的表现。 14、实热:热邪盛,表现为壮热、烦渴、神昏、谵语、腹满胀痛拒按,大便 秘结,舌红苔黄。 15、虚热:阴液虚损为主,表现为消瘦、疲乏、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 干、口燥不欲饮,舌红绛,少苔无苔。 16、虚寒:寒邪盛为主,表现为怕冷,四肢厥冷,脘腹冷痛剧烈
心病常用术语
一、心血虚证:体内血液亏虚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心悸、 头晕眼花,失眠多梦,健忘,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 色淡。阿胶 二、心气虚证:心悸胸闷,上下楼梯或快走的时候觉得 气不足,精神疲倦,或者自汗,面色淡白。人参 三、心阳虚证:心悸怕冷,心慌害怕,心胸憋闷或痛, 上下楼梯或快走时候觉得气不足,四肢发凉,精神疲 倦乏力,面色恍白,面唇色紫,舌胖且暗。酸枣仁 四、心阴虚证:和心血虚证一样都有心悸、失眠、多梦 的症状,区别是心阴虚证的身体有虚热的表现,比如 口干舌燥,咽喉干痛,形体消瘦,或手脚心发热,盗 汗,两颧用术语
一、肺气虚证:表现为咳喘无力,气不足,呼吸困难,活动后情况 严重,体倦,不想说话,声音低微,痰多清稀,面浮肿色白,或 自汗,怕风,易感冒,舌淡苔白。虫草 二、肺阴虚证:表现为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口燥易干,形体消 瘦,午后身热出汗,心烦,手脚心热,盗汗,面部两边颧骨发红, 甚则痰中带血,声音嘶哑,舌红少津。 三、风寒犯肺证:表现为咳嗽,痰稀薄色白,鼻塞,流清涕,微微 怕冷,轻度发热,无汗,苔白。葱白 四、风热犯肺证:表现为咳嗽,痰稠色黄,鼻塞,流黄浊涕,身热, 微怕风寒,口干咽痛,舌尖红,苔薄黄。薄荷 五、燥邪犯肺证:干咳无痰,痰少而黏,不易咳出,唇、舌、咽、 鼻干燥,或身热恶寒,或胸痛咯血,舌红,苔白或黄。川贝母 六、痰湿阻肺证:表现为咳嗽,痰多质黏,色白容易咳出,胸闷, 甚则气喘痰鸣,舌淡,苔白腻。茯苓
脾病常用术语
一、脾气虚证:表现为没有胃口,吃的少且腹胀,饭后腹胀尤甚, 大便稀烂不成形,肢体疲倦,气不足,不想说话,面色萎黄或浮 肿,舌淡苔白。人参 二、脾阳虚证:表现为没有胃口,吃的少而且腹胀,腹痛时候喜欢 用温热的东西盖住或者喜欢按住腹部,怕冷,四肢发凉,大便清 稀,或肢体感觉困乏沉重,或周身浮肿,小便不畅,白带量多, 质稀,舌淡胖,苔白黄。薏苡仁 三、寒湿困脾证:胃腹部满闷,胀痛,吃的少,大便稀烂,恶心想 吐,口淡不渴,头身困乏沉重,面色晦暗没有光泽,或肌肤面目 发黄,黄色晦暗像被烟熏过一样,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舌淡; 胖,苔白腻。茯苓 四、湿热困脾证:表现为胃腹部满闷,没有胃口,恶心想吐,大便 稀烂,尿黄,肢体困乏沉重,或面部肌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子。 皮肤发痒,身热起伏,汗出身热没有缓解,舌红苔黄腻。赤小豆
八纲辨证
5、表证: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的初级阶段。表现为怕冷或伴 有发热,全身疼痛,打喷嚏,鼻塞,流涕,咽喉痒痛,稍微有咳 嗽。外感病初期具有起病急,病位浅,病程短的特点。 6、里证:相对于表证而言,没有怕冷发热的表现,以脏腑症状为主 要表现,比如咳喘、心悸、腹痛、呕泻。如果是半表半里证则伴 有胸肋苦满。 7、寒证:是感受寒邪或体内阳气不足所表现的证候。表现为怕冷, 如果身体上有疼痛的地方以冷痛的感觉为主,喜暖,口淡不渴, 肢冷蜷卧,痰、涎、涕清稀,小便情长,大便稀溏,面色恍白, 舌淡苔白。以冷、淡、稀、润、静为主。比如胃寒疼痛喜欢热饮、 吃了冷的胃痛加重。风寒感冒发热轻,怕冷重,咳痰清稀。 8、热证:是感受热邪或阳气亢盛,阴液不足所表现的证候。表现为 发热、恶热喜凉,口渴喜冷饮,面红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 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干燥少津。以热、红赤、稠、 燥、动为特征。
八纲辨证
中医治病即使不同的人得了同一种病,也要分析这个人是什么体质,病是什 么证型,然后确定用什么药。比如感冒有风寒和风热。 八纲辨证指的是阴阳、寒热、表里、虚实八类证候,几乎所有的病都可以用 这种方法来分析以进行指导用药治疗。 1、实证:一般新起的、突然病的,病情急剧的,体质强壮的多属于实证。 表现为精神亢奋、声音高亢,呼吸气粗,拒绝按身体疼痛的地方,发热 的话多是高热,怕冷的时候多穿衣服也不能缓解。 2、虚证:一般久病的,发低烧的,耗损过多的,体质瘦弱的多属于虚证。 表现精神萎靡,声音低微,呼吸弱,喜欢按身体的疼痛部位,发热的话 多是手心发热或午后烦热,怕冷的时候多穿衣服就能缓解。 3、阴证:符合阴的一般性证候,成为阴证。如里证、虚证、寒证还有不易 发现的病证。具有抑制、衰退的特点。表现为精神萎靡、面色恍白、肢 冷畏寒,气短声音低微,便溏尿清,口不渴,喜欢热饮,舌质淡,苔白。 4、阳证:符合阳的一般性证候,称为阳证。如表证、实证、热证,还有一 些容易发现的病证。具有兴奋、亢进的特点。表现为精神兴奋狂躁,面 色红,壮热恶热,气粗声高,便干尿黄,口渴,喜欢冷饮,舌质红绛, 苔黄。
肝病常用术语
一、肝气郁结证:指出现胸肋胀满窜痛,胸闷,喜欢叹气,情志抑郁,容易发怒,或 咽部感觉有异物堵住,咽吐都不适,或颈部重大等一系列的症状。妇女可见乳房 胀痛,月经不调甚至闭经。玫瑰 二、肝火上炎证:指出现头晕胀痛,面红耳赤,口苦口干,急躁易怒,失眠或老做噩 梦,胸肋灼痛,便秘尿黄,耳鸣,吐血,舌红苔黄。决明子 三、肝阳上亢证: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耳赤,急躁易怒,心悸健忘,腰 膝酸软,头重脚轻,舌红少苔。菊花 四、肝血虚证:表现为眩晕耳鸣,面色恍白没有光泽,指甲没有润泽,晚上睡觉多梦, 视力减退或夜盲症;或见肢体麻木,关节不能屈伸,手足震颤,肌肉跳动,妇女 常见月经量少、色淡、甚则闭经、舌淡苔白。阿胶 五、肝阴虚证:表现为头晕耳鸣,眼睛干涩,面部烘热,胸肋灼痛,心烦,手脚心发 热,晚上睡着后出汗,口咽干燥,手足发抖,舌红而干。决明子 六、肝胆湿热证:表现为胸肋胀痛,口苦,腹胀,没有胃口,吃的少,容易恶心反胃, 大便不爽,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或身体感觉阵寒阵热,皮肤和眼睛发黄,阴 部有湿疹,睾丸肿胀热痛,白带浑浊,阴部瘙痒。赤小豆 七、胆郁痰扰证:表现为头晕目眩,耳鸣,心里容易觉得害怕和不安,烦躁不能睡觉, 口苦,恶心反胃,胸闷,喜欢叹气,舌苔黄腻。
肾病常用术语
一、肾阳虚证:表现为腰膝酸软而痛,怕冷,四肢发凉,尤其下肢严重,精 神萎靡,面浮肿而色白或黧黑,舌淡胖,苔白。或男子阳痿,女子不孕; 或大便久泻不止,大便里发现没有消化的食物,凌晨泄泻;或浮肿,腰 以下浮肿严重,按之没指,甚则腹部胀满,全身肿胀,心悸,咳喘。鹿 茸、虫草 二、肾阴虚证:表现为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失眠多梦,男子遗精早泄,女 子经少经闭,或见崩漏,形体消瘦,潮热,晚上睡着后出汗,心烦,手 脚心热,咽干,面部两边颧骨泛红,大便干,舌红少津。西洋参、首乌、 枸杞 三、肾精不足证:表现为男子精子少不育,女子经闭不孕,性功能减退。少 儿发育迟缓,身材矮小,智力和动作迟钝,囟门迟闭,骨骼软弱无力。 成人早衰,脱发,牙齿松动,耳鸣耳聋,健忘恍惚,动作迟缓,四肢萎 无力,精神呆钝。海参 四、肾气不固证:表现为神疲耳鸣,腰膝酸软,尿频而清,或尿后尿不尽, 遗尿失禁,或夜尿频多。男子滑精早泄,女子白带清稀,或女子怀孕后 容易流产,舌淡苔白。芡实 五、肾不纳气证:表现为久病咳喘,呼多吸少,气不得续,活动后则喘息更 加严重,有时候无缘无故的流汗,神疲,声音低微,腰膝酸软,舌淡苔 白;或喘息加剧,冷汗淋漓,肢冷面青;或气短呼吸急促,面赤心烦, 咽干口燥,舌红。虫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