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之 思之 学之
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https://img.taocdn.com/s3/m/13673445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fc.png)
终⽇⽽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荀⼦·劝学》终⽇⽽思终⽇⽽思解释:整天思考解释出处:战国·赵·荀况《荀⼦·劝学》:“吾尝终⽇⽽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望矣,不出处如登⾼之博见也。
”原⽂君⼦⽈: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青于蓝;冰,⽔为之⽽寒于⽔。
⽊直中绳,輮(左应为“车”,原字已废除)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受绳则直,⾦就砺则利,君⼦博学⽽⽇参省乎⼰,则知明⽽⾏⽆过矣。
故不登⾼⼭,不知天之⾼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不知学问之⼤也。
⼲、越、夷、貉之⼦,⽣⽽同声,长⽽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嗟尔君⼦,⽆恒安息。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莫⼤于化道,福莫长于⽆祸。
吾尝终⽇⽽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望矣,不如登⾼之博见也。
登⾼⽽招,臂⾮加长也,⽽见者远;顺风⽽呼,声⾮加疾也,⽽闻者彰。
假舆马者,⾮利⾜也,⽽致千⾥;假⾈楫者,⾮能⽔也,⽽绝江河。
君⼦⽣⾮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有鸟焉,名⽈蒙鸠,以⽻为巢,⽽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苕折,卵破⼦死。
巢⾮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有⽊焉,名⽈射⼲,茎长四⼨,⽣于⾼⼭之上,⽽临百仞之渊,⽊茎⾮能长也,所⽴者然也。
蓬⽣⿇中,不扶⽽直;⽩沙在涅,与之俱⿊。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不近,庶⼈不服。
其质⾮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居必择乡,游必就⼠,所以防邪辟⽽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
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腐出⾍,鱼枯⽣蠹。
怠慢忘⾝,祸灾乃作。
强⾃取柱,柔⾃取束。
邪秽在⾝,怨之所构。
施薪若⼀,⽕就燥也,平地若⼀,⽔就湿也。
草⽊畴⽣,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
是故质的张,⽽⼸⽮⾄焉;林⽊茂,⽽斧⽄⾄焉;树成荫,⽽众鸟息焉。
醯酸,⽽蚋聚焉。
故⾔有招祸也,⾏有招辱也,君⼦慎其所⽴乎!积⼟成⼭,风⾬兴焉;积⽔成渊,蛟龙⽣焉;积善成德,⽽神明⾃得,圣⼼备焉。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意思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41e1d764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e5.png)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意思一、概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是孔子在《论语》中的一句名言。
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也概括了人类学习、教育的重要原则。
在当今社会,这句话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引导着我们在学习、教育中不断进取、不断提高。
二、默而识之的含义默而识之,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要保持沉默的态度,虚心倾听他人的意见和观点,从中获得知识和智慧。
这是一种谦虚的态度,也是一种聆听、领悟的能力。
通过默默地接受世间万物的信息和教训,人们能够不断丰富自己的认知,提高自己的素养。
三、学而不厌的意义学而不厌,是指学习知识应该持之以恒,不要因为困难或挫折而放弃。
这是一种持久的毅力和耐心,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但只有坚持不懈地去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实现人生的价值。
四、诲人不倦的重要性诲人不倦,意味着不厌其烦地教导他人,不断帮助他人成长。
这是一种责任和担当,也是一种奉献和爱心。
在教育他人的过程中,我们要有耐心、有爱心,不断给予他人帮助和鼓励,使他人能够不断成长,实现自己的价值。
五、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会,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意思更是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面临着更加复杂的挑战和更加严峻的竞争。
只有保持谦虚、坚毅和奉献的品质,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取得成功。
在工作中,默而识之的品质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倾听他人的意见,更好地拥抱变化,从而更好地适应和应对工作中的挑战。
学而不厌的精神可以让我们在工作中持之以恒,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不断追求卓越。
诲人不倦的态度可以使我们成为更好的领导者和同事,给予他人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共同推动工作和团队的发展。
在学习中,默而识之可以让我们更加沉稳深刻地领悟知识和智慧,不断充实自己的内在世界。
学而不厌可以让我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充实自己的外在能力。
诲人不倦的精神可以使我们成为更好的学习者、老师和导师,为他人和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
《礼记学记》原文与译文
![《礼记学记》原文与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357c6f2e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66.png)
《礼记学记》原文与译文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译文:(执政者)发布政令,征求品德善良(的人士辅佐自己),可以得到小小的声誉,不能够耸动群众的听闻;(如果他们)接近贤明之士,亲近和自己疏远的人,可以耸动群众的听闻,但不能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
君子想要教化百姓,并形成好的风俗,就一定要重视设学施教啊!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译文:虽然是质地美好的玉,如果不经过琢磨,也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皿;人虽然自称是万物之灵,如果不肯学习,也不会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君主,建设国家,管理人民,都是以教育为最优先、最重要的工作。
《尚书·兑命篇》说:要自始至终常常想到学习。
就是这个意思。
原文: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虽然有好菜摆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
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
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
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
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别人能够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教学互进。
是这个意思。
原文: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译文:古代设学施放,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一“党”有自己的学校叫“庠”,每一“术”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大学。
原文: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礼记》学记原文及译文
![《礼记》学记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668bfc594431b90d6c85c7df.png)
《礼记》学记原文及译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
」其此之谓乎!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
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
」其此之谓乎!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
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捍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论语中的学习名言50句
![论语中的学习名言50句](https://img.taocdn.com/s3/m/80af2774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92.png)
论语中的学习名言50句1.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2. 由,知也。
知不思则罔,思不知则不可为学。
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5.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6.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7. 学而优则仕,差则可脱。
8. 学贵知,知贵行。
9. 君子不器。
10.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1. 巧言令色,鲜矣仁。
12. 朝闻道,夕死可矣。
13.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14.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5.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止也。
16.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17.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8.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1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0.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21. 学而第一,不及格。
22.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
游必有方。
”23. 学如不及,犹愧于人也。
24.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5. 子曰:“回之庸也,非礼不图。
玩之寄也,非礼不敬。
”26. 吾日三省吾身。
27. 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8.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29. 子曰:“由,赐也,可使治其赋也。
何以异之?”30. 心思明也,宽以敏之。
定情以达物。
31.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32.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33. 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4.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35.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3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居涤非吾志也,所求乎臧与?”37.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38.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39.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40.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李生论善学者》的原文译文及阅读答案
![《李生论善学者》的原文译文及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fb65d98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25.png)
《李生论善学者》的原文译文及阅读答案《李生论善学者》的原文译文及阅读答案《李生论善学者》,这是一篇讨论如何进行有效学习文言文,阐述了“学习重在善于思考,要不耻下问”的道理。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生论善学者》的原文译文及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生论善学者【原文】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①走。
居五日,李生故②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从,冀闻道也。
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③,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注释】①还:同“旋”,掉转身。
②故:特意。
③厌:满足【译文】王生爱好学习而没有掌握方法。
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因此而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凭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恼火,不对李生的话做任何应答,转身就走了。
过了五天,李生特意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学习,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开,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难道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吗?学习的人最大的忌讳,就是没有超过自己就满足,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果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虚度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听完他的话,感到震惊,(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现在才知道你说得对。
《学记》译文、原文、翻译对照
![《学记》译文、原文、翻译对照](https://img.taocdn.com/s3/m/b57646653c1ec5da50e270aa.png)
三一文库()〔《学记》译文、原文、翻译对照〕*篇一:学记及其全文翻译学记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文,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引发思虑,广求善良,只能做到小有名声,不足以感动群众。
亲自就教于贤者,体念远大的利弊,虽能够感动群众,仍然不足以教化人民。
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教育入手。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虽然是质地美好的玉,如果不经过琢磨,也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皿;人虽然自称是万物之灵,如果不肯学习,也不会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
所以古时君主,建设国家,管理人民,都是以教育为最优先、最重要的工作。
《尚书·兑命篇》说:要自始至终常常想到学习。
就是这个意思。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虽然有好菜摆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
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
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
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
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别人能够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教学互进。
是这个意思。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进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学。
古时候教学的地方,一家中设有私塾,一党中设有庠(五百家为党),一个遂中设有序(一万两千五百家为遂),一国之中设有太学。
学习的名言:学之不精,由于多心
![学习的名言:学之不精,由于多心](https://img.taocdn.com/s3/m/e9af8736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4d.png)
【导语】我们不需要死读硬记,我们需要⽤基本的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
整理“学习的名⾔:学之不精,由于多⼼”,以供⼤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家,感谢⼤家的阅读与⽀持! 篇⼀:关于学习的名⾔:好学则⽼⽽不衰 古来⼀切有成就的⼈,都很严肃地对待⾃⼰的⽣命,当他活着⼀天,总要尽量多劳动,多⼯作,多学习,不肯虚度年华,不让时间⽩⽩地浪费掉。
作者:邓拓 与肝胆⼈共事,⽆字句处读书作者:周恩来 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法成为科学家的。
作者:爱因斯坦 学⽆早晚,但恐始勤终随。
作者:(宋)张孝祥 ⾃家慢诩便便腹,开卷⽅知未读书。
作者:(清)张⽉楼 在寻求真理的长征中,惟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跨峻岭。
作者:华罗庚 情况是在不断地变化,要使⾃⼰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
作者:* 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法成为科学家的。
作者:爱因斯坦 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
作者:(宋)朱熹 深思⽴⾝道;精读修业书。
作者:《对联集锦》 游⼿好闲地学习,并不⽐学习游⼿好闲好。
作者:约翰·贝勒斯 学者如取⽔,终⽇取⽽不能逾其量。
操瓢者⽌于瓢;操盎者⽌于盎。
故善学者不⾃溢其器。
作者:(明)左元⾂ 好学则⽼⽽不衰,可免好得之患。
作者:(清)申涵光 要时常听时常想时常学习,才是⼈⽣真正的⽣活⽅式。
什么事也不抱希望,什么事也不学的⼈,没有⽣存的资格。
作者:佚名 多见者博,多闻者智,拒谏者塞,专⼰者孤。
作者:桓宽引⾃《盐铁论。
制议》 ⼀⽇学⼀⽇功,⼀⽇不学⼗⽇空。
作者:谚语 学风四戒:戒满,满则⽆求;戒骄,骄则⽆知;戒惰,惰则⽆进;戒浮,浮则⽆深。
作者:报摘 ⽴品直须同⽩⽟;读书何⽌到青云。
作者:《对联集锦》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来作者:朱熹 学如逆⽔⾏⾈,不进则退;⼼似平原⾛马,易放难收。
作者:《对联集锦》 篇⼆:关于学习的名⾔:学以治之 ⼈⽣最宝贵的是⽣命,⼈⽣最需要的是学习,⼈⽣最愉快的是⼯作,⼈⽣最重要的是友谊。
学有所思 行之有道的意思
![学有所思 行之有道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187dcabb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1e.png)
学有所思行之有道的意思学有所思行之有道,是指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思考、总结,并将所学应用到实践中去。
这一理念强调了学习与实践的结合,以及对学习内容的深入思考和理解。
本文将探讨学有所思行之有道的含义,以及其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性。
学有所思行之有道,首先强调了学习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掌握知识,更为了培养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应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要主动思考、提问和探索。
通过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其次,学有所思行之有道要求我们将所学应用到实践中去。
知识的学习没有实践的应用是没有意义的。
只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我们才能真正发挥学习的作用。
通过实践,我们可以发现知识的不足之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自己的学习成果。
学有所思行之有道还要求我们善于总结和归纳。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不断总结和归纳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通过总结,我们能够更好地梳理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总结也是对学习效果的一种检验和评价,有助于我们发现自己的不足和进步的方向。
学有所思行之有道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培养了我们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使我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同时,它也培养了我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实际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总之,学有所思行之有道强调了学习与实践的结合,以及对知识的思考和总结。
它是一种高效和有效的学习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它也是一种重要的生活态度,能够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礼记.学记》原文及翻译
![《礼记.学记》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97f88f7e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cb.png)
《礼记.学记》原文及翻译展开全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xiǎo )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易解:引发思虑,广求善良,只能做到小(謏)有名声,不足以感动群众。
亲自就教于贤者,体念远大的利弊,虽能够感动群众,仍然不足以教化人民。
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教育入手。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yuè)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易解:【兑:说,悦也】虽然是质地美好的玉,如果不经过琢磨,也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皿;人虽然自称是万物之灵,如果不肯学习,也不会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君主,建设国家,管理人民,都是以教育为最优先、最重要的工作。
《尚书·兑命篇》说:要自始至终常常想到学习就是这个意思。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xiào ,敩,教也】学半。
」其此之谓乎?◎易解:虽然有好菜摆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
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
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
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
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别人能够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教学互进。
是这个意思。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xiáng】】,术【suì ,遂】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jiào】】。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进者说【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的意思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eff8d1da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da.png)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的意思那天,我坐在村头的老槐树下,听村里的老李头讲古。
老李头是个老学究,一辈子读书,书里的道理他讲得头头是道。
他说,孔子有句话,叫“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这话的意思是,多听听,挑好的学;多看看,记在心里,这样学到的知识,虽然比不上天生聪明的人,但也算不错了。
我听了,觉得这话挺有道理。
可村里的老王头却不以为然。
老王头是个种地的,一辈子跟土地打交道,他说:“读书有啥用?还不如多看看地里的庄稼,多听听风里的声音,这才是真本事。
”老李头听了,也不生气,只是笑笑说:“老王头,你这话也对。
可你知道吗?孔子还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意思是,三个人一起走,总有一个人能教你点什么。
你看看,这不就是多闻多见的好处吗?”老王头挠挠头,想了想,说:“那倒是。
我种地的时候,也常跟别人学点新招。
可你说,这多闻多见,是不是也得有个度?要是听多了,见多了,脑子不就乱了吗?”老李头点点头,说:“你说得对。
孔子还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意思是,光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光思考不学习,就会危险。
所以,多闻多见,还得有个选择,有个思考。
”我听着他们俩你一言我一语,心里琢磨着。
是啊,多闻多见是好事,可也得有个度,有个选择。
不然,听多了,见多了,脑子不就乱了吗?正想着,村里的老张头走了过来。
老张头是个木匠,手艺好,村里人都找他做家具。
他听了我们的对话,笑着说:“你们这话说得有道理。
我做木匠的,也得多看看,多学学。
可你们知道吗?我师父跟我说过,‘木匠的手艺,三分靠学,七分靠练’。
这话的意思是,学是学,可不练,手艺还是上不去。
”老李头听了,点点头,说:“老张头,你这话也对。
孔子还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意思是,学了知识,时常练习,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吗?”老张头笑了笑,说:“是啊,学了知识,还得用。
不然,学了也是白学。
”我听着他们的话,心里想着,多闻多见,学了知识,还得有个选择,有个思考,还得有个练习。
听而忘之,见而忆之,行而知之,教而学之的意思
![听而忘之,见而忆之,行而知之,教而学之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99b18584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f2.png)
“听而忘之,见而忆之,行而知之,教而学之”的意思大致是:
“听而忘之”:指在听取别人的教导时,要将其内容消化吸收,而不是简单地记住。
“见而忆之”:指在见到某种事物或情况时,要回想起相关的知识和经验,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对。
“行而知之”:指在亲身实践或行动中,要不断探索和领悟,以获得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教而学之”:指在教导别人的过程中,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可以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行之的意思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行之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ded8f6ad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7e.png)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行之的意思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行之”这句话出自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意思是要广泛地学习,详细地询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辨别,切实地行动。
1.博学:尽可能多地学习知识,扩展自己的视野。
2.审问: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地询问和探究,确保自己真正理解
并能够应用所学。
3.慎思: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谨慎和周全的思考,以形成自己独特
的见解。
4.明辨:能够明确地区分真假、善恶、美丑等,不被虚假的现象
所迷惑。
5.行之:将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用实际行动来检验所学。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不只是简单地获取知识,而是要进行深入地思考和探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从而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同时,也要有批判性思维,不盲目相信,能够明辨是非。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意思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14858c3b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d9.png)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意思
篇一:
这句话出自《论语》中的一段话,原文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意思是说,我曾经整天思考过,但还不如花点时间去学一些知识。
这句话表达了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
学习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而思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深入理解所学的知识。
仅仅依靠思考而不去学习,可能会导致我们的理解不够深入,无法真正掌握知识。
因此,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与其整天思考,不如花点时间去学习,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这句话也提醒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实践和应用。
仅仅学习理论知识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总结起来,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和思考缺一不可,只有通过学习和思考的结合,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二:
这句话出自《论语》中的一段话,原文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意思是说,我曾经整天思考过,但还不如花点时间去学一些知识。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学习和思考的看法。
他认为,学习比单纯的思考更加重要。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接触到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而单纯的思考往往会陷入僵局,无法找到真正的答案。
因此,孔子主张在学习之余,也要进行适当的思考,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这句话也告诉我们,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意思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7d792231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d4.png)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意思篇一:这句话出自《论语》中的一段话,原文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意思是:我曾经整天思考过,但还不如花点时间去学一些知识。
这句话表达了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
学习可以让人拓宽视野,增加知识,而思考则可以让人深入理解所学的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践中。
仅仅整天思考而不去学习,并不能带来真正的进步和提高。
与此相反,通过学习,我们可以更快地掌握知识,更好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这句话也提醒人们要懂得珍惜时间。
学习需要时间和精力,而如果我们一味地思考而不去行动,就会错失学习的机会。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刻去学习和成长,而不是一味地冥思苦想。
总结起来,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只有通过学习和不断思考,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篇二:"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是一句出自《论语》的名言,意思是“我曾经整天思考过,但还不如花点时间去学一些知识。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与其花时间去思考而不去学习,还不如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这句话的背后,蕴含着孔子对于学习和思考的看法。
在孔子看来,学习是一种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积累和更新知识。
而思考则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诠释所学知识。
但是,如果只有学习而没有思考,那么知识就只是一堆数据和文字,难以真正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因此,这句话提醒人们要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
只有通过不断地思考和学习,才能够真正提高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达到自我提升和成长的目的。
拓展:1. 《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
其中,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一章,原文为“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舳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 这句话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渊源和影响。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着“好学、思辨、修身”的文化精神,这句话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名言之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意思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5774ae3f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a0.png)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意思篇一:这句话出自《论语》中的一段话,原文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意思是说,我曾经整天思考过,但还不如花点时间去学一些知识。
这句话的含义是,人们常常陷入过度的思考和忧虑中,但往往忽视了行动和实践的重要性。
与其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思考和忧虑,不如短的时间内去学习和行动。
行动是解决问题最好的途径,知识和学习只能为行动提供更好的准备和支持。
这句话强调了实践和行动的重要性,也提醒人们在思考和决策时,不要过度沉迷于自己的想法和担忧中,而应该积极地采取行动,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成长。
拓展:《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
其中,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一章,原文为“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古以来,其道不变。
可以试矣!鲁因为告朔之饩羊,过其庙门而不入。
吾闻君子厚于德而薄于礼,敬于礼而疏于仁。
治身治国,未有不然者。
”在这段文字中,孔子强调了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价值观。
他认为,君子应该注重学习和修养,提高自己的素质和道德水平,而不是仅仅关注外在的物质和形式。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孔子的弟子颜渊最终也得到了孔子的赞扬,说他“笃信好学,守仁善察”。
篇二:这句话出自《论语》中的一段话,原文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意思是:我曾经整天思考过,但还不如花点时间去学一些知识。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学习和思考的看法。
他认为,虽然思考非常重要,但是如果只是一味地思考而不去行动,就无法取得真正的进步。
相比之下,去学习一些知识,即使只是短短的几个小时,也比整天思考要更有意义。
这句话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在学习和理解事物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思考,还要注重行动和实践。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道理。
同时,这句话也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习是不断进步和成长的必经之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之,思之,学之
拒城河小学孙合香
周六听了卞家庄两位老师的语文课,受益匪浅。
其中让我想要效仿的主要有这么三点:
一、朗读指导到位
张华云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肝胆俱裂”的时候,让学生了解它的意思:肝和胆都快全碎了。
形容极度害怕或恐惧,身体精神受到巨大的震撼。
学生体会了那种感觉,自然读出那种恐惧。
高伟英老师在指导学生读“理到人心暖”的时候说“暖”的意思是让人心里感到舒服,应该读出那种舒服。
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学生自然读出了体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生会读,不如教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读,慢慢习之,孩子必然在读书时慢慢体会到她的音韵。
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语文素养要想提高在小学阶段就应该打好基础,而这个基础就是积累。
小学生在小学阶段只学习12本语文课本,要想让学生在这个层面上展现自己较高的语文素养,那就如小河里的一滴水,微乎其微。
所以,语文老师在教授学生学习了一篇课文之后,不妨找几篇与之类似的文章让学生读一读,这种方法也可以称得上是举一反三吧。
张华云和高伟英老师都做到了这一点。
张老师讲的是赞扬动物母爱的文章《生命的壮歌》,她当堂向学生展示了一篇赞扬人类母爱、父爱的文章,还让学生课外搜集类似的文章。
高伟英老师讲的是《谈礼貌》,她在讲述课文里的礼貌故事之后,又向学生推荐了一篇关于礼貌的歌曲,以及一些关于礼貌的谚语。
三、语文老师必须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很多老师都说语文要想出一节公开课,很难。
是呀,万一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了一点意想不到的差错,教师不知道,没来的急改正,那她展现的只是自己的教,而没有照顾到学生的学。
从一个小细节就可以看出高老师的文化底蕴很高。
当学生说“相处”时,他把处念成了四声,我当时没有在意,而高老师在此处提醒了学生,并给同学们详细地讲解了什么时候读四声,什么时候读三声。
这样,学生下次再遇到这个多音字时便会注意。
四、每读一篇课文都有收获。
学生在读完课文之后,这两个老师都注意到提问一个问题: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看得出,学生在这一个环节都异常兴奋。
我想,学生每节课都尝到读书的收获,自然会继续欣然而读之。
很多人都说,如果想在教师这一行快速成长,最有效的捷径就是模仿。
我想如果我们每周都听一次这样高质量的“送课”,并反思学习,我们成长的速度将是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