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经济学》读书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发展经济学》读书笔记
近期拜读了张培刚教授的《新发展经济学》一书,颇有感触,现将张培刚教授的学术和主要背景,《新发展经济学》一书的主要观点,以及个人的一点感悟付之于笔端。
一、张培刚教授简介
1913年7月,张培刚出生在有“将军县”之称的湖北省红安县。16岁,他成为武汉大学招入的唯一一个文科预科生。在以经济系第一的成绩毕业后,张培刚被选送至由陶孟和先生主持的前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工作,后又拿下3年一次的庚款留美考试全国第一。
1941年前往哈佛大学学习。张培刚在哈佛大学所学的,是哈佛大学最好的专业——工商管理。通过3个学期的学习,他感到仅利于个人,却无法改变中国贫穷落后和农民困苦的现状,于是转到经济系,苦寻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如何走上工业化和民富国强的可行路径。他师从熊彼特、张伯伦、布莱克、汉森、厄谢尔、哈伯勒等大师,投入农业国家工业化的学术研究中。
1945年,张培刚在哈佛大学图书馆不到6平方米的空间里完成在世界经济学界具有拓荒意义的《农业与工业化》这部20多万字的英文论文。同年冬天,他仅用1个小时就顺利通过论文答辩,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在这之前,世界上尚无一本系统著作,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探讨农业国的工业化问题。
1947年,张培刚的《农业与工业化》被哈佛大学授予经济学科最佳论文奖,并获得哈佛大学经济学科最高荣誉奖—“大卫·威尔士奖”。诺贝尔经济学奖1969年才设立,20世纪40年代哈佛大学的威尔士奖就是世界经济学领域的最高荣誉之一。这个荣誉,是哈佛大学建校800多年来,第一次颁给中国人,也是第一次颁给亚洲人。张培刚,用《农业与工业化》一文撬开了发展经济学的大门,被誉为“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人”。
1946年,时任哈佛大学经济系主任的张伯伦教授邀请张培刚留校任教。而一心想把理论付诸实践的张培刚坚持回国,回国后,他应母校——武汉大学邀请担任该校经济系主任。
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随之,当代西方经济学说陆续、系统地被引进来,国人逐渐对发展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掀起一股学习和研究的热潮。然而此时的西方学术界,包括一些发展经济学的领军人物,却对这门学科的前景持悲观的看法,有学者提出,发展经济学"已经开始在走下坡路",甚至认为发展经济学快要"死亡"了。对此,张培刚根据世界上绝大多数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尚未发展起来的现状,张培刚认为发展经济学大有可为,并锐意创新,全面提出了创立新发展经济学的思想。
1992年,张培刚主撰的《新发展经济学》出版。年近八旬的他,引导发展经济学走出困境,并将其推向一个新阶段。
二、《新发展经济学》概要
本书共分为九篇三十三个章节,分别是:第一篇总论,第二篇工业化前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第三篇工业化与现代经济的兴起,第四篇现代工业建立与发展的基本条件,第五篇工业化与产业结构的转换,第六篇工业化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第七篇工业化的国际条件,第八篇工业化过程中的若干重要问题,第九篇工业化过程中的调节机制。本书概括了理论研究的三个方面的内容:找出导致贫穷和落后的原因;探索促进经济发展的方式;制定符合国情和时代潮流的战略与对策。重点是结合发展中大国、特别是社会主义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进行理论创新。
本书的主要特色,是把发展经常学的研究范围予以扩大,包括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并把发展中大国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于此同时,在研究方法上锐意加以改进和革新,不仅从经济方面,而且从社会、历史、文化等非经济方面,对经济发展问题进行综合的分析研究。书中对战后发展经济学的现状及前景。工业化之前的社会经济文化特征,工业化的含义及其发动因意与限制因素,现代工业建立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的转换及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工业化的国际条件,以及工业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特殊问题和调节机制等重要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其中有些问题是以往发展经济学没有涉及或论述不详的。
正如张培刚教授在《原版序言》中指出的:其一是要扩大研究范围,包括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其二是要改进研究方法,加深分析程度。具体地说,包括下列四点内容:
(1)以发展中大国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不论它是实行市场机制的,还是实行计划体制的。当然,也包括研究中、小型的发展中国家。
(2)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角度探根溯源。因为要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起飞和发展问题,不能只就经济谈经济,而应当联系历史、社会、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综合地进行探讨。
(3)从发展中国家的本国国情出发,制定发展战略。就中国而言,更应当顾及各个地区间在发展层次上的不平衡,它们不仅有“二元经济”的内容,而且体现了“多元经济”的特色。
(4)近些年来,有不少实行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市场机制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已在一定范围内实行了国有或国营,在一定程度上实行了计划体制,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中国,却已经发展了一部分私营和个体成分,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将在新型发展经济学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2001年的《增订版序言》中,张培刚教授又指出了以下四点:第一,充分肯定了党的十四大决定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出这是现代史上的一大创举,是前无古人、石破天惊的崭新思想,它对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根据当时东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对原版“初始资本形成”、“外资利用”等章,特添设篇幅,除充实原来的内容外,还专门分析了东亚金融危机与经济发展的问题。
第三,增加了新近出现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知识经济”问题的论述,增加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兴起”与“生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两节。
第四,由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客观经济状况的演进与有关理论的进展,增加了“企业家创新管理才能或企业家气质”、“中国乡村工业的成就及展望”、“稳定中实现经济起飞”、“发展中国家的就业问题”等章节。
总而言之,《新发展经济学》一书,立足于传统的经典理论,结合当今世界的发展现状,审时度势,提出了富有创新性和时代性的观点和看法,为当今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大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读后感
读完张培刚老师的《新发展经济学》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悲哀之感。2010年中国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GDP总量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在国人沾沾自喜(当然也包括我在内),睥睨傲视,甚至有点找不着北的时候,我读了张培刚老师的《新发展经济学》一书,发现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不少原来早就存在的问题现在依然存在,且大有扩大化的趋势。不可否认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的成就,但是张培刚老师一书让我清醒得看到在早前20年前就已经存在并发现的问题现在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第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记得有人说过,谁能为中国的劳动力转移提供有效的政策建议,成功地完成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肯定能获诺贝尔奖。由此可见,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何其艰巨的工作和任务。张培刚老师一书中阐述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显性方式,以及国外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些形式,以及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但是没有针对中国现当代的国情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办法。目前为止,中国农村的过剩劳动力仍然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