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彷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合集下载

论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形式与创作方法

论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形式与创作方法

论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形式与创作方法
《呐喊》是鲁迅的一部代表作,其中抒发了他对中国社会的痛恨和愤怒,以及对中国社会状况的反思。

这部作品采用了象征主义的艺术形式,以此来表达作者对社会的观点。

鲁迅在《呐喊》中采用了抒情、寓言、比喻等艺术形式,以此来表达他对中国社会的观点。

《彷徨》是鲁迅的另一部代表作,其中抒发了他对中国社会的痛恨和愤怒,以及对中国社会状况的反思。

这部作品采用了抒情的艺术形式,以此来表达作者对社会的观点。

鲁迅在《彷徨》中采用了叙事、讽刺、比喻等艺术形式,以此来表达他对中国社会的观点。

鲁迅在创作《呐喊》和《彷徨》时,采用了不同的创作方法。

他在《呐喊》中采用了诗歌式的写作方法,以此来表达他对中国社会的观点;而在《彷徨》中,他采用了小说式的写作方法,以此来表达他对中国社会的观点。

《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一)在人物塑造上:
1、“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人物形象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同时又非常个性化。

2、白描手法,采取“画眼睛”和“勾灵魂”的方法。

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各种特征进行描写。

如祥林嫂和子君的神态和眼睛、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孔乙己的长衫。

3、挖掘和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写幻觉、潜意识等,深入揭示人物的灵魂。

4、人物语言简洁传神,高度个性化。

(二)在艺术上:
1、将浓烈的感情寓于客观的叙事之中为主要特色,但也常有诗意的抒情和以抒情手法为主的作品。

2、主要是以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来刻画性格,但也不乏对人物心理、幻想等的描写和以心理刻画见长。

3、基本上是悲剧的结局,但在悲剧中常融进幽默夸张的悲剧因素,形成悲喜剧交融的特色,并有以讽刺手法为主的喜剧作品。

4、创作手法以现实主义为主,但也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成分。

(三)注意典型环境的勾勒和环境、气氛的渲染,浓郁的浙东地方风光和民俗民情,使小说成为中国现代最早的乡土文学。

(四)结构形式丰富多样
1、小说多截取生活的横断面,以一个或几个生活场景、片段连
缀而成;
2、或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
3、顺序为主,也有倒叙;
4、多为单线发展,也有两条线索的交叉叠合;
5、体式有日记体、随笔体、章回体、速写等多种;
(五)以口语为基础,吸取有生命的古代语言,具有简洁、生动的特点。

《呐喊》《彷徨》中农民题材小说的思想内容

《呐喊》《彷徨》中农民题材小说的思想内容

《呐喊》《彷徨》中农民题材小说的思想内容在《呐喊》、《彷徨》中,农民题材的小说占有重要的位置。

鲁迅深切同情中国农民的命运,他看到农民们所遭遇的苦难,也洞察他们的弱点与病态,当然也更理解造成他们精神上病弱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

在创作中,鲁迅真实地反映了农民在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展现了封建半封建农村的落后和闭塞的典型环境;同时,鲁迅着力塑造在这典型环境中生存、挣扎的中国农民的典型性格,把解剖中国农民灵魂和改造“国民性”问题联系起来,从而通过对农民性格中的愚弱、麻木和落后的批判,导向对造成这种性格的社会根源的揭露和批判。

在这一方面,《阿Q正传》堪称代表,其他如《药》、《风波》、《故乡》等也是如此。

《药》通过清末革命者夏瑜惨遭杀害,而他的鲜血却被愚昧的劳动群众“买”去治病的故事,真实地显示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彻底性和悲剧性:由于这场革命没有真正唤起民众,因而缺少群众基础,不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接受。

华老栓们的无知、迷信,既是落后、愚昧的民族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必然原因之一。

鲁迅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背景上,展示了农村现状和农民的生活图景,在与中国民主革命的联系中探索农民问题,这里所表明的是这样一个思想认识:中国必须有一场深刻而广泛的思想革命,这个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清除以农民为中心的广大社会群众中根深蒂固的封建势力的影响。

在鲁迅的农民题材的小说中,同样值得重视的是他的一组以反映农村妇女命运为内容的作品,如《明天》、《祝福》、《离婚》等。

在这些作品中,鲁迅在感受着农民及其他下层人民的精神苦痛,把批判锋芒指向毒害人民灵魂的封建宗法制度与思想的同时,更集中地对农民及其他小生产者自身的弱点进行了清醒的批判。

《明天》中,单四嫂子的不幸不仅在寡妇丧子,更重要的是她周围一般人对于受苦人的冷漠以及她处在这样的氛围中不得不承受的精神上的孤独和空虚。

鲁迅正是通过对农民,包括广大农村妇女灵魂深处的病态与弱点的开掘,尖锐地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主题,在现代小说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简述《呐喊》、《彷徨》的主题

简述《呐喊》、《彷徨》的主题

简述《呐喊》、《彷徨》的主题
解析:
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的主题为:揭示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

扩展:
一、《呐喊》
小说集《呐喊》收录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故乡》等14篇小说,反映从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时期中国古老农村和市镇的面貌。

它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时期的中国社会现实,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和虚伪,痛苦地解剖了中国沉默的国民灵魂,批判了国民的劣根性。

二、《彷徨》
小说集《彷徨》中共收了《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等11篇小说。

作品表达了作者彻底的不妥协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精神,是中国革命思想的镜子。

作品主要包括农民和知识分子两类题材。

前者以《祝福》和《示众》为代表;后者以《在酒楼上》和《孤独者》为代表。

《呐喊》、《彷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精品名师资料

《呐喊》、《彷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精品名师资料

《呐喊》与《彷徨》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摘要】鲁迅小说反映了时代本质和精神特征,其创作生涯中写下了近三十篇小说,后来集结成为《呐喊》、《仿徨》两部作品集,《呐喊》和《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和成熟的标志,开辟了中国小说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其取材主要是描写农村生活和农民、知识分子形象。

同时,鲁迅也以革命的批判态度,在继承和借鉴中外古今的优秀文学传统的基础上,作了大胆的艺术创新,形成了鲜明的风格。

【关键字】鲁迅小说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正文】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在他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近三十篇小说,后来集结成为《呐喊》、《仿徨》两部作品集。

《呐喊》与《彷徨》主要反映19l1年辛亥革命前夕到l925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以前这一历史时期旧中国的社会生活现实。

这两部小说创作的年代,正是我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跨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代。

这时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在辛亥革命以后已经充分暴露出它的无力。

从“五四”开始,历史已经进入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期,但革命的风暴还在前面,无产阶级暂时还没有和农民结合起来,广大人民还过着落后、痛苦的生活,这是一个痛苦的时代,一个希望和失望交织的时代。

《呐喊》和《彷徨》真实地反映了旧中国各阶层人民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反映了当时剧烈的阶级斗争和新旧思想的斗争,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和统治阶级的强烈憎恨,对新社会的热情向往,对人民大众的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可以说《呐喊》与《彷徨》是旧中国的一面镜子。

暴露旧社会的黑暗现实,探索社会的光明道路,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出路等重大事件,便是《呐喊》和《彷徨》的基本主题。

围绕这一主题,作者集中地揭露了封建主义的罪恶,反映处于经济剥削和精神奴役双重压力下的农民生活的面貌,描写在激烈的社会矛盾中挣扎着的知识分子的命运。

《呐喊》是“五四”初期至“五四”高潮时期的作品,而《彷徨》则是“五四”后期即低潮时期的作品。

这两个集子的思想内容和战斗情绪,还是有差别的。

《呐喊》、《彷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呐喊》、《彷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呐喊》与《彷徨》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摘要】鲁迅小说反映了时代本质和精神特征,其创作生涯中写下了近三十篇小说,后来集结成为《呐喊》、《仿徨》两部作品集,《呐喊》和《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和成熟的标志,开辟了中国小说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其取材主要是描写农村生活和农民、知识分子形象。

同时,鲁迅也以革命的批判态度,在继承和借鉴中外古今的优秀文学传统的基础上,作了大胆的艺术创新,形成了鲜明的风格。

【关键字】鲁迅小说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正文】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在他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近三十篇小说,后来集结成为《呐喊》、《仿徨》两部作品集。

《呐喊》与《彷徨》主要反映19l1年辛亥革命前夕到l925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以前这一历史时期旧中国的社会生活现实。

这两部小说创作的年代,正是我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跨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代。

这时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在辛亥革命以后已经充分暴露出它的无力。

从“五四”开始,历史已经进入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期,但革命的风暴还在前面,无产阶级暂时还没有和农民结合起来,广大人民还过着落后、痛苦的生活,这是一个痛苦的时代,一个希望和失望交织的时代。

《呐喊》和《彷徨》真实地反映了旧中国各阶层人民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反映了当时剧烈的阶级斗争和新旧思想的斗争,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和统治阶级的强烈憎恨,对新社会的热情向往,对人民大众的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可以说《呐喊》与《彷徨》是旧中国的一面镜子。

暴露旧社会的黑暗现实,探索社会的光明道路,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出路等重大事件,便是《呐喊》和《彷徨》的基本主题。

围绕这一主题,作者集中地揭露了封建主义的罪恶,反映处于经济剥削和精神奴役双重压力下的农民生活的面貌,描写在激烈的社会矛盾中挣扎着的知识分子的命运。

《呐喊》是“五四”初期至“五四”高潮时期的作品,而《彷徨》则是“五四”后期即低潮时期的作品。

这两个集子的思想内容和战斗情绪,还是有差别的。

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中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中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中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一、封建传统吃人的总主题:《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小说中,有赵贵翁这样一些封建传统的自觉维护者,也有那些为封建传统蒙蔽的一般群众,他们自己是被吃者,但同时也参与吃人。

封建礼教影响的普遍性决定了人吃人的普遍性。

而封建礼教又是以家族制度为核心的。

小说中“大哥”的意象,就是家族制度的象征,他并非有意戕害“狂人”,但他所遵奉的礼教观念决定了他要遵照社会传统的意志消灭“狂人”的叛逆意识;“医生”这个意向则集中体现了在传统封建社会里,那些以“治病救人”面目出现的道德说客一类人的实质,他们实际上起着帮助统治者吃人的作用。

就这样,鲁迅实际上揭示了整个封建社会人吃人的本质。

这里的“吃人”,绝不仅仅是指肉体的“吃人”,而更是精神上的“吃人”,是传统的封建道德扼杀了中国人民的生命活力。

封建传统吃人不仅是《狂人日记》的主题,也是《呐喊》、《彷徨》的总主题。

鲁迅曾说,“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

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

”如果说《狂人日记》是这场人肉筵宴的象征性的总体描绘,其余各篇则是它的各个细部的真实、具体的描绘。

二、《呐喊》、《彷徨》中的人物形象:1、权势者的形象:《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等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都属于这一类。

他们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阔人”,与传统伦理道理在本质上是合二为一的,他们的精神特征也正体现了封建传统的本质。

首先,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是漠视人、压抑个性,只把人当作封建统治者的工具看待的;体现在这些人物形象身上,就是他们内心深处对人的冷酷无情。

其次,他们的冷酷无情又总是为封建伦理道德的面纱所笼罩着,其虚伪性也便表现出来了;他们道貌岸然的外表下就是其自私、狭隘、冷酷的本性。

第三,鲁迅站在时代的高度揭露了这类人物的腐朽性。

2、卫道士的形象:《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等封建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都属于这一类。

《呐喊》《彷徨》的现实主义思想内容

《呐喊》《彷徨》的现实主义思想内容

简答1.《呐喊》《彷徨》的现实主义思想内容:(一)鲁迅从启蒙主义者的立场和角度观察中国的社会现实,他首先注意的是人的精神状态,非常敏锐地观察到了存在于广大民众中的思想弱点,即“愚弱的国民性”。

(二)鲁迅的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他的小说十分真实地描绘了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后中国的社会现实的某些重要方面。

(三)鲁迅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还特别表现在注重揭示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上。

(四)鲁迅小说在题材上有重大开拓,他把现代中国社会生活中有重要作用的农民和知识分子引进现代文学创作领域。

2.《呐喊》《彷徨》的艺术成就答:(一)鲁迅的小说贡献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批典型人物形象,这些人物都达到共性而个性统一,能从他们的性格中看出某种负责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1)鲁迅总把人物置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具体生活环境中来表现。

(2)鲁迅非常重视向人物心灵世界的深入挖掘,能够用最简练的笔墨,把潜藏着的人物心理深层的东西挖出来。

(二)鲁迅的小说把客观地描写生活画面,非常重视细节的真实性,这方面采取的是十分严谨的态度。

(三)鲁迅的小说把清醒,冷静的客观描写和烈火般的激情结合着,在表面的冷峻之下,包藏着也时时流露着作家内心的激情。

3.阿Q的形象:1)阿Q首先是一个被剥夺的一无所有的贫苦农民。

2)阿Q是一个深受封建观念侵蚀和毒害,带有小生产者狭隘保守特点的落后不觉悟的农民。

3)阿Q的基本特征就是自我意识的严重缺失。

4)“精神胜利法”则是他思想性格最突出的特点。

4.叶圣陶小说的主要思想内容1)由于叶圣陶长期从事小学教育工作,他写的最多的也最成功的还是学校里的教员学生,以及教育界的种种弊端。

2)叶圣陶是以描写小市民和知识分子的权色生活著称的,他笔下的小市民的无聊庸俗的习气得到淋漓尽致的再现和尖锐的抨击讽刺。

3)反应农村劳苦大众的贫苦生活和他们无力反抗压迫的现实的苦难命运。

4)1925年五卅运动后,叶圣陶开始有意识地反映当时社会上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一些觉醒了的投入现实革命斗争的人物形象。

《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考点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考点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考点整理1、小说集:《呐喊》、《彷徨》中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关键点:封建传统吃人的总主题;权势者、卫道士、社会群体、被损辱与被损害者以及觉醒者的形象塑造;叙事结构及表现手法上的根本性创新。

2、《阿Q正传》的永恒艺术魅力关键点:阿Q形象中的国民性弱点——自我意识缺乏及其“精神胜利法”;小说与辛亥革命的关系;艺术上,现实主义典型的塑造以及悲剧和喜剧的有机结合。

3、散文诗集《野草》中的情感意向与艺术特点关键点:五类抒情意向——自我主观情绪的表现、自我存在价值的肯定、对庸俗倾向的揭露、对反动统治的控诉、对某些青年思想的批评;象征主义艺术方法的运用和奇幻壮美的意境创造。

4、散文:《朝花夕拾》的内容和艺术特点关键点:人情世态的刻画;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融议论于记叙的表现手法5、《故事新编》的主要内容和艺术手法(05年简答题已考)关键点:内容上两类三组;艺术上古今贯通6、杂文:鲁迅的主要文化和文学业绩关键点:内容上,中国社会思想的百科全书(成熟期对八类历史事件和思想斗争的论战——①对国民党的政治、文化专制;②创造社、太阳社部分激进青年;③对“新月社”;④对“民族主义文学”;⑤对“自由人”和第三种人;⑥对“论语派”;⑦对左联部分领导人;⑧对各类文坛小丑);艺术上,理性的启迪、情感的感染和形象的刻画熔于一炉。

【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中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一、封建传统吃人的总主题:《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小说中,有赵贵翁这样一些封建传统的自觉维护者,也有那些为封建传统蒙蔽的一般群众,他们自己是被吃者,但同时也参与吃人。

封建礼教影响的普遍性决定了人吃人的普遍性。

而封建礼教又是以家族制度为核心的。

小说中“大哥”的意象,就是家族制度的象征,他并非有意戕害“狂人”,但他所遵奉的礼教观念决定了他要遵照社会传统的意志消灭“狂人”的叛逆意识;“医生”这个意向则集中体现了在传统封建社会里,那些以“治病救人”面目出现的道德说客一类人的实质,他们实际上起着帮助统治者吃人的作用。

浅谈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浅谈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浅谈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共收集了《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等十四篇短篇小说,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彷徨》写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收录了《离婚》、《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等作品.其艺术技巧在《呐喊》的基础上更加“圆熟"。

《彷徨》更多的描写了知识分子的题材。

指出那些处于中间状态的知识分子是正直的,却又是软弱的;他们充满理想,却又缺乏毅力。

他们曾经和封建势力战斗过,可是没有几个回合就败下阵来,所以他们处于苦闷之中,这是鲁迅在”五四”退潮后对知识分子出路和寻求新的思想武器等问题的思考。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在《呐喊》、《彷徨》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作品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人物形象更加典型,作品的语言也在向冷峻方向发展。

精彩的细节描写进一步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鲜明的感情倾向鲁迅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但却包含鲜明的感情倾向。

通过揭示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塑造了一个反封建战士——“狂人”的形象。

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

同时,作者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

本篇以鲜明的反封建思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思想界,文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从而为整个中国新文学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孔乙己》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没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摧残下终被封建社会所吞噬.作者抨击了国民精神的麻木和社会对苦难者的漠视,同时对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进行了尖锐的谴责。

鲁迅的《呐喊》《彷徨》在小说艺术上的异同

鲁迅的《呐喊》《彷徨》在小说艺术上的异同

鲁迅的《呐喊》《彷徨》在小说艺术上的异同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

《呐喊》《彷徨》是鲁迅的两部小说集,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把握鲁迅小说的高度成绩及现代性,可以用两句鲁迅自己的话:一是“表现的深切”,二是“格式的特别”。

(一)“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视角)与小说模式《呐喊》《彷徨》开创和发展了现代小说的两大题材:农村题材和知识分子题材。

鲁迅观察与表现的视角也是独特的,即重在表现病态社会里的人的精神冰窟,以及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拷问”。

A、题材方面: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主要题材。

①农民题材小说的思想内容及意义:在《呐喊》、《彷徨》中,农民题材的小说占有重要的位置。

鲁迅对中国农民的命运是深切同情的,他看到农民们所遭遇的苦难,也洞察他们的弱点与病态,当然也更理解造成他们精神上病弱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

在创作中,鲁迅一方面把中国农民放在中国农村社会各种现实关系(经济、政治,尤其是文化心理和意识结构等)中加以再现,真实地反映了农民在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从而展现了一个未经彻底革命、变革和社会震荡的封建、半封建农村的落后和闭塞的典型环境;另一方面,鲁迅着力塑造在这一典型环境中生存、挣扎的中国农民的典型性格,把解剖中国农民灵魂和改造"国民性"问题联系起来,从而通过对农民性格中的愚弱、麻木和落后的批判,导向对造成这种性格的社会根源的揭露和批判。

在这方面,《阿Q正传》堪称代表,其他如《药》、《风波》、《故乡》等也是如此。

②妇女题材小说的思想内容及意义:在鲁迅的农民题材的小说中,同样值得重视的是他的一组以反映农村妇女命运为内容的作品,如《明天》、《祝福》、《离婚》等。

在这些作品中,鲁迅在感受着农民及其他下层人民的精神苦痛,把批判锋芒指向毒害人民灵魂的封建宗法制度与封建思想的同时,更集中地对农民及其他小生产者自身的弱点进行了清醒的批判。

《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地位

《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地位

《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地位
《呐喊》《彷徨》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革命现实主义的光辉传统。

(一)思想方面:
1、它以“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的现实主义精神,如实描写,深入地状写了社会的一切丑恶、罪恶和病根。

由于作者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立场上,因而作品对封建性旧社会的暴露批判,异常深刻,达到过去的文学所没有达到的思想境界。

2、作品渗透着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作品凝聚着作者对农民、妇女、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考,对人民解放和社会改革道路的执着探求。

3、作品从思想革命的角度,侧重描写和揭示封建思想对人民群众的精神奴役和毒害,暴露和解剖民族病态心理,期望中国人民摆脱封建传统思想束缚,改革国民劣根性。

(二)艺术方面:
《呐喊》《彷徨》的重要地位还表现在艺术上的杰出成就。

作者在民族生活的土壤上,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从而丰富了中国文学的表现手法,开拓了多种创作方法的源头,革新了中国短篇小说的结构形式。

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中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中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中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一、封建传统吃人的总主题:《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小说中,有赵贵翁这样一些封建传统的自觉维护者,也有那些为封建传统蒙蔽的一般群众,他们自己是被吃者,但同时也参与吃人。

封建礼教影响的普遍性决定了人吃人的普遍性。

而封建礼教又是以家族制度为核心的。

小说中“大哥”的意象,就是家族制度的象征,他并非有意戕害“狂人”,但他所遵奉的礼教观念决定了他要遵照社会传统的意志消灭“狂人”的叛逆意识;“医生”这个意向则集中体现了在传统封建社会里,那些以“治病救人”面目出现的道德说客一类人的实质,他们实际上起着帮助统治者吃人的作用。

就这样,鲁迅实际上揭示了整个封建社会人吃人的本质。

这里的“吃人”,绝不仅仅是指肉体的“吃人”,而更是精神上的“吃人”,是传统的封建道德扼杀了中国人民的生命活力。

封建传统吃人不仅是《狂人日记》的主题,也是《呐喊》、《彷徨》的总主题。

鲁迅曾说,“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

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

”如果说《狂人日记》是这场人肉筵宴的象征性的总体描绘,其余各篇则是它的各个细部的真实、具体的描绘。

二、《呐喊》、《彷徨》中的人物形象:1、权势者的形象:《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等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都属于这一类。

他们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阔人”,与传统伦理道理在本质上是合二为一的,他们的精神特征也正体现了封建传统的本质。

首先,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是漠视人、压抑个性,只把人当作封建统治者的工具看待的;体现在这些人物形象身上,就是他们内心深处对人的冷酷无情。

其次,他们的冷酷无情又总是为封建伦理道德的面纱所笼罩着,其虚伪性也便表现出来了;他们道貌岸然的外表下就是其自私、狭隘、冷酷的本性。

第三,鲁迅站在时代的高度揭露了这类人物的腐朽性。

2、卫道士的形象:《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等封建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都属于这一类。

浅谈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浅谈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浅谈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文学界伟大的文学家,其代表作中,《呐喊》和《彷徨》受到许多
读者的喜欢与追捧。

这两部作品的最大的艺术特色是以"嘲讽式的思考"自觉抵抗于极其严
重的"意识形态局限",表达了大量的反抗精神与时代气息。

首先,在《呐喊》中,鲁迅以另类的视角表达了反抗精神。

这种反抗精神是以"嘲讽"
的思考方式背弃传统价值观念,追求另一种价值世界的内心表达。

姚立夏实验了许多较为
封建的经典框架,但是得不到期望的满足,反而只会让他感到空虚和收获一片悲壮。

可以说,《呐喊》展示出了一种叛逆及其精神勇气,旨在表达鲁迅自身反抗意识形态局限的感受。

其次,《彷徨》也通过"嘲讽式思考",强调了其反抗精神。

小说的主人公窦娥,在小
说的前两章就已经清晰地表现了其强烈的反抗意识,即对传统价值观念和社会模式的抗拒。

尤其是窦娥与老荆的戏剧式冲突,以及涉及到的社会现象,表现了鲁迅对时代的批判与反思,也是片中重要的反抗比例。

最后,这两部作品都通过"嘲讽式思考",体现了反抗精神,来反映当时许多现实社会
现象。

鲁迅在这两部作品中,采用不同的手法,对传统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局限的情况进
行了深入的探讨,既给新的思想带来了激励,也为改变社会状况提供了参考。

呐喊、彷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剖析

呐喊、彷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剖析

《呐喊》与《彷徨》的思想容和艺术特色【摘要】鲁迅小说反映了时代本质和精神特征,其创作生涯中写下了近三十篇小说,后来集结成为《呐喊》、《仿徨》两部作品集,《呐喊》和《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和成熟的标志,开辟了中国小说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其取材主要是描写农村生活和农民、知识分子形象。

同时,鲁迅也以革命的批判态度,在继承和借鉴中外古今的优秀文学传统的基础上,作了大胆的艺术创新,形成了鲜明的风格。

【关键字】鲁迅小说思想容艺术特色【正文】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在他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近三十篇小说,后来集结成为《呐喊》、《仿徨》两部作品集。

《呐喊》与《彷徨》主要反映19l1年辛亥革命前夕到l925年第一次国革命战争以前这一历史时期旧中国的社会生活现实。

这两部小说创作的年代,正是我国从旧主义革命跨入新主义革命的时代。

这时资产阶级领导的旧主义革命在辛亥革命以后已经充分暴露出它的无力。

从“五四”开始,历史已经进入无产阶级领导的新主义革命的时期,但革命的风暴还在前面,无产阶级暂时还没有和农民结合起来,广大人民还过着落后、痛苦的生活,这是一个痛苦的时代,一个希望和失望交织的时代。

《呐喊》和《彷徨》真实地反映了旧中国各阶层人民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反映了当时剧烈的阶级斗争和新旧思想的斗争,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和统治阶级的强烈憎恨,对新社会的热情向往,对人民大众的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可以说《呐喊》与《彷徨》是旧中国的一面镜子。

暴露旧社会的黑暗现实,探索社会的光明道路,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出路等重大事件,便是《呐喊》和《彷徨》的基本主题。

围绕这一主题,作者集中地揭露了封建主义的罪恶,反映处于经济剥削和精神奴役双重压力下的农民生活的面貌,描写在激烈的社会矛盾中挣扎着的知识分子的命运。

《呐喊》是“五四”初期至“五四”高潮时期的作品,而《彷徨》则是“五四”后期即低潮时期的作品。

这两个集子的思想容和战斗情绪,还是有差别的。

前者带有更多的革命激情和乐观主义精神,着重揭露封建宗法社会的残酷统治及其在精神上毒害人民的罪恶,对农民力量则在怀疑中进行坚毅的探索,它的呐喊声音像号角一样震醒了封建“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密切的配合了“五四”时期思想革命的进行。

呐喊彷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呐喊彷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呐喊彷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呐喊》与《彷徨》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摘要】鲁迅小说反映了时代本质和精神特征,其创作生涯中写下了近三十篇小说,后来集结成为《呐喊》、《仿徨》两部作品集,《呐喊》和《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和成熟的标志,开辟了中国小说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其取材主要是描写农村生活和农民、知识分子形象。

同时,鲁迅也以革命的批判态度,在继承和借鉴中外古今的优秀文学传统的基础上,作了大胆的艺术创新,形成了鲜明的风格。

【关键字】鲁迅小说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正文】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在他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近三十篇小说,后来集结成为《呐喊》、《仿徨》两部作品集。

《呐喊》与《彷徨》主要反映19l1年辛亥革命前夕到l925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以前这一历史时期旧中国的社会生活现实。

这两部小说创作的年代,正是我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跨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代。

这时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在辛亥革命以后已经充分暴露出它的无力。

从“五四”开始,历史已经进入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期,但革命的风暴还在前面,无产阶级暂时还没有和农民结合起来,广大人民还过着落后、痛苦的生活,这是一个痛苦的时代,一个希望和失望交织的时代。

《呐喊》和《彷徨》真实地反映了旧中国各阶层人民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反映了当时剧烈的阶级斗争和新旧思想的斗争,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和统治阶级的强烈憎恨,对新社会的热情向往,对人民大众的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可以说《呐喊》与《彷徨》是旧中国的一面镜子。

暴露旧社会的黑暗现实,探索社会的光明道路,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出路等重大事件,便是《呐喊》和《彷徨》的基本主题。

围绕这一主题,作者集中地揭露了封建主义的罪恶,反映处于经济剥削和精神奴役双重压力下的农民生活的面貌,描写在激烈的社会矛盾中挣扎着的知识分子的命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呐喊》与《彷徨》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摘要】鲁迅小说反映了时代本质和精神特征,其创作生涯中写下了近三十篇小说,后来集结成为《呐喊》、《仿徨》两部作品集,《呐喊》和《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和成熟的标志,开辟了中国小说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其取材主要是描写农村生活和农民、知识分子形象。

同时,鲁迅也以革命的批判态度,在继承和借鉴中外古今的优秀文学传统的基础上,作了大胆的艺术创新,形成了鲜明的风格。

【关键字】鲁迅小说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正文】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在他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近三十篇小说,后来集结成为《呐喊》、《仿徨》两部作品集。

《呐喊》与《彷徨》主要反映19l1年辛亥革命前夕到l925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以前这一历史时期旧中国的社会生活现实。

这两部小说创作的年代,正是我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跨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代。

这时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在辛亥革命以后已经充分暴露出它的无力。

从“五四”开始,历史已经进入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期,但革命的风暴还在前面,无产阶级暂时还没有和农民结合起来,广大人民还过着落后、痛苦的生活,这是一个痛苦的时代,一个希望和失望交织的时代。

《呐喊》和《彷徨》真实地反映了旧中国各阶层人民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反映了当时剧烈的阶级斗争和新旧思想的斗争,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和统治阶级的强烈憎恨,对新社会的热情向往,对人民大众的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可以说《呐喊》与《彷徨》是旧中国的一面镜子。

暴露旧社会的黑暗现实,探索社会的光明道路,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出路等重大事件,便是《呐喊》和《彷徨》的基本主题。

围绕这一主题,作者集中地揭露了封建主义的罪恶,反映处于经济剥削和精神奴役双重压力下的农民生活的面貌,描写在激烈的社会矛盾中挣扎着的知识分子的命运。

《呐喊》是“五四”初期至“五四”高潮时期的作品,而《彷徨》则是“五四”后期即低潮时期的作品。

这两个集子的思想内容和战斗情绪,还是有差别的。

前者带有更多的革命激情和乐观主义精神,着重揭露封建宗法社会的残酷统治及其在精神上毒害人民的罪恶,对农民力量则在怀疑中进行坚毅的探索,它的呐喊声音像号角一样震醒了封建“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密切的配合了“五四”时期思想革命的进行。

后者流露出作者忧郁彷徨的情绪,旨在反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讽刺封建余孽并着重对接受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进行了探索,批判他们的个人主义和软弱性,显然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

一、这两部小说的的内容题材(一)、对农村生活和农民形象的深入描写。

农民问题是鲁迅小说中提出来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因为农民问题是当时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1920年8月,鲁迅写的《风波》,是第一篇反映农民生活的小说。

它取材于一九一七年张勋复辟的历史事件,直接联系到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

小说通过辫子去留问题,反映社会生活的巨大风波,批判了辛亥革命不彻底,揭露封建顽固派妄图复辟帝制的反动性,说明农民的觉醒还有待于教育等问题。

鲁迅小说的代表作,就是塑造了农民典型形象的《阿Q正传》和《故乡》。

《阿Q正传》,是鲁迅最重要的小说,也是我国“五四”以来最杰出的作品。

作者通过阿Q悲剧的一生,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的罪恶,总结了辛亥革命的教训和经验,批判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故乡》通过闰土前后形象变化的对比描绘,深刻地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农村的日益破产的悲惨景象,写出了农民在兵匪豪绅的重重压榨下日益贫困的灾难。

《祝福》里的祥林嫂是作为中国劳动人民最悲惨的典型来塑造的。

这个形象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的吃人本质。

鲁迅的小说善于以革命民主主义的观点来观察和描写普通农民的生活和命运,展示整个农村以至整个社会复杂的阶级关系,发掘出农民悲惨生活的根源。

在鲁迅之前,还没有一个作家像鲁迅那样以平等态度对待农民,还没有一篇描写农民的作品像鲁迅作品那样从根本上否定封建制度,展示了如此深广的历史图景。

在七斤、闺土、阿Q、祥林嫂等人物身上,作品不仅表现了作为劳动者的农民的美德,还以更多的笔墨,反映了由于经济剥削而受到的肉体上的痛苦,描绘他们长期以来在封建思想的毒害下的精神状态,揭示了农民不能不革命的生活地位和他们主观上缺乏民主主义革命觉悟这两者之间的矛盾。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根据鲁迅的理解,没有启蒙主义的革命教育,农民不摆脱封建主义的种种思想影响和毒害,是无法彻底翻身的。

因此他除了描写农民的悲惨生活以外,也深刻地批判了他们身上的各种弱点:冷淡、麻木、不觉悟、不团结,甚至把别人的痛苦当作鉴赏和娱乐的材料。

(二)、对知识分子形象的着重描写。

鲁迅以利于民主革命和寻求解除人民苦难的力量为出发点,描写知识分的形象,在“五四”到一九二五年的文坛上,是独树一帜的。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大致可分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类封建统治阶级的知识分子,是辛亥革命前封建教育制度下的产物。

这类知识分子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处于这个阶级的底层,终生潦倒没着落的人。

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等。

另一种是身处上流社会,仇恨一切新事物,疯狂咒骂“五四”新文化,宣扬复古倒退,积极为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效劳的人。

如:《肥皂》中的高老夫子,《兄弟》中的张沛君。

鲁迅通过这些典型揭露了封建知识分子以“清高”的外衣掩盖着腐朽的资产阶级本性,揭露了封建复古派的反动本质,对于当时的文化革命和文化运动的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类是从辛亥革命以前到五四运动后出现的带着明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

在革命高潮中,这些是首先觉悟,有志气,有作为,有民主革命的思想,敢于斗争的民主革命战士。

但在革命低潮时期,封建黑暗势力依然强大压迫着的时候,他们却软弱了,有的甚至妥协了。

如:《在酒楼上》、《孤独者》和《伤逝》中的吕纬甫、魏连殳、涓生和子君,他们都是辛亥革命以后彷徨、颠簸以至没落的知识分子。

第三类是接受了“五四”思想,有作者的影子在内的革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如:《一件小事》和《故乡》中的“我”,便是这样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小说中还塑造了对反封建争民主的重大主题起重要作用的民主主义革命者的形象。

如:《狂人日记》、《药》和《长明灯》里的“狂人”、“夏瑜”、“疯子”。

通过对鲁迅所描写的几个方面的人物的考察,我们可以归纳出这样的结论:作品歌颂了革命者的同时,批判他们脱离群众,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问题;对于农民,作品揭示出他们不能不革命的被压迫的悲惨地位,可是封建阶级的思想和传统势力却把他们紧紧地束缚住,不解脱这些束缚,不启发他们的觉悟,中国革命不可能胜利的问题;而知识分子呢,除了封建教育下的知识分子外,他们中的许多人是革命运动中首先觉悟的分子,但他们带着个人主义的思想,行动往往是软弱动摇的,当他们没有和工农群众结合以前,他们是一事无成的。

知识分子的自由,解放等问题,都不能离开社会解放而单独解决。

这就是鲁迅从被压迫群众的角度,以革命民主主义的观点观察和研究中国革命、中国社会几个重要阶级、阶层的命运和动向以及所做出的艺术上的结论。

它表现了鲁迅小说的思想和现实主义精神的高度成就。

同时,他也以革命的批判态度,在继承和借鉴中外古今的优秀文学传统的基础上,作了大胆的艺术创新,表现卓越的艺术创造力,形成了鲜明的风格。

二、这两部小说反映出的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一)、鲁迅的写作严格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鲁迅根据现实生活的逻辑,客观地处理小说的主题,安排小说的情节,刻画小说的人物,因而他所写的小说,都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和现实意义,能够反映生活的真实面貌。

鲁迅的现实主义植根于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并且自觉地与革命前驱者取同一步调,以发展的观点观察生活,思索生活,描写生活,因而使许多作品在严峻的现实解剖中时时闪烁着明天的亮光。

鲁迅的现实主义,一方面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现实主义的优点,吸收其中人民性和爱国主义成分,另一方面也接受世界文学中批判现实主义,特别是俄国现实主义的养分,所以,鲁迅的现实主义小说比世界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具有更高、更新、更深刻、更富于战斗性的特色。

鲁迅写出了整整一个时代。

无论是鞭挞还是鼓励,是唾弃还是赞扬,他的笔墨始终没有离开社会现实。

他宣判了封建主义的死刑,揭示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无力,要求知识分子摆脱“空虚”和“动摇”,同时对广大农民的革命觉悟寄予殷切的期望。

在《狂人日记》里,作家以“吃人”两字概括了封建社会的罪恶本质;在《孔乙己》、《祝福》、《阿Q正传》、《离婚》等篇中,鲁迅以极端嫌恶与鄙视的感情去揭发地主老爷的凶恶和可憎的嘴脸,无情地暴露他们的丑恶灵魂与罪恶行径。

由此可见,鲁迅反封建是彻底的,革命是坚决的,战斗是勇猛的,这是一般批判现实主义所不可能做到的。

(二)、在选材和题材的开掘上是严谨深刻的鲁迅在《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中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不可将一点琐屑的没有意思的故事,便填成一篇,以创作丰富自乐。

”鲁迅创作的短篇小说充分地体现了这一创作原则。

所谓“严”的原则,就是要站在人民群众和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从生活出发,精心选择有社会意义的,有战斗力的,能反映时代特点的题材。

题材选好以后,要加以处理。

赋予它深刻的思想意义,使之发挥最大的战斗作用,这就是“深”的原则。

如:《药》写的是茶馆主人华老栓买人血馒头为儿子小栓医病的故事。

用人血馒头治病与革命者被害,本是各不相关的事,如果单单叙述华老栓为了治儿子的病教儿子命,吃人血馒头,顶多不过表现他的落后无知,不可能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然而在鲁迅的艺术雕刀下,进一步的“开掘”,把一个革命者的牺牲与用人血馒头治病,各不相关的事联系起来,揉合成一个故事整体。

夏瑜一腔热血为穷人,却不但不能救穷人出苦难,还不能被穷人所理解;夏瑜烈士的鲜血在敌人的屠刀下飞溅,却被善良而穷困的华老栓们争着吞食。

这一幅经过鲁迅深刻开掘,精心构思和着力渲染的奇妙的艺术图景,是怎样的一幕惊心动魄的社会悲剧!这不但表现了长期封建统治造成的人民的愚昧、麻木无知,而且表现了革命者的寂寞和可悲的命运,表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脱离群众的沉痛教训,从一个侧面真实地揭示了中国旧民主革命时期社会生活的本质特点。

(三)、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采用“杂取法”鲁迅写人物并不是用一个现实人物,而是采取很多类似的现实人物做模特儿。

他认为塑造典型形象的方法有二:“一是专用一个人……二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

作者一向采取后一方法。

他多次说过,他的人物模特儿,“没有专用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这里所谓的“杂取”和“拼凑”,不能理解成互不联系的人物性格的杂凑。

人物的社会属性,性格特征及其复杂的内容,是经过作者的长期“静观默察,烂熟于心”之后,集中刻画一个人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