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解读
德意志意识形态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解读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起源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德国特色的意识形态,它起源于德国启蒙运动时期。
德国启蒙运动是欧洲启蒙运动中的一个重要派别,它强调理性和自由,对人类思想和社会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背景下,德意志意识形态开始成型。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德意志意识形态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强调文化认同德意志意识形态强调德国文化的独特性和重要性,认为德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是德国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2.崇尚理性和科学德意志意识形态崇尚理性和科学,认为只有通过理性和科学才能实现人类智慧的最大限度。
德意志意识形态重视社会公正,认为社会应该保障每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同时也应该降低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
4.强调领袖作用德意志意识形态强调领袖作用,认为领袖应该具备高尚品德和出色能力,能够引领国家和民族发展。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当代的表现形式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当代呈现出以下几种表现形式:1.文化自信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当代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文化自信,德国文化艺术的传统和创新成果取得了广泛认可,德国人也更加关注和热爱自己的文化。
2.科技创新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当代通过对科技的投资和创新实现了快速发展,德国的科技水平已经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
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当代也强调社会公正,德国的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也保障了每个人的基本权益和生活质量。
4.重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当代也越来越重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德国在环境保护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成为了可持续发展的先行者。
四、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现实意义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现实意义在于:不仅是对德国民族自身的认识和肯定,更是指引人类进步的方向,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和表现形式,对于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启示作用,促进了全人类的文明发展。
五、结语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世界上一种富有创造性和进步性的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当代意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当代意义1. 德意志意识形态告诉我们要重视思想的力量,就像一把利剑能劈开迷茫的云雾。
想想看,在生活中,当我们有了明确的想法和理念,是不是就能更坚定地前行?比如在选择职业时,有了清晰的职业观,就能做出更适合自己的决定。
2. 它提醒我们要关注社会的整体发展,这不就像是建造一座大厦,需要每一块砖都稳稳当当。
比如在社区建设中,大家都贡献自己的力量,才能让整个社区变得更好啊。
3. 德意志意识形态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这简直就如同走路,只有一步步踏实地走,才能到达目的地。
想想那些通过不断实践而获得成功的人,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比如运动员通过日复一日的训练取得优异成绩。
4. 当代意义中还包括对自我意识的重视,这就好像是给自己点亮一盏明灯,能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
在面对困难时,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才能更好地应对呀,不是吗?5. 它让我们懂得要辩证地看待问题,这和医生看病一样,要全面分析才能找到病根。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多角度思考,才能避免误会和冲突。
6. 德意志意识形态还提示我们要保持批判精神,这就像啄木鸟,能找出树木的毛病。
在面对各种观点和现象时,我们要有质疑和思考的能力,比如对一些不合理的规定勇敢地提出意见。
7. 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视也是其当代意义之一,这不就像是守护家族的宝贝一样重要吗?看看那些努力传承传统文化的人,他们让我们的文化瑰宝得以延续。
8. 它让我们意识到个体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就如同鱼和水,相互依存。
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承担着自己的责任,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
9.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一些观点能让我们更珍惜自由和独立,这就好像鸟儿渴望蓝天一样。
当我们拥有自由时,才能真正展现自己的价值,不是吗?比如在追求自己的梦想道路上自由翱翔。
10. 其当代意义还在于提醒我们要不断探索和创新,这和探险家寻找新大陆有啥区别?只有勇于尝试新事物,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比如科技领域的创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指德国历史中形成并影响其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思潮和观念体系。
它源于德国的历史、哲学、文学、宗教和政治等多个领域,对德国的认同和国家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主要特点:
1.理性与知识追求:德意志意识形态强调理性和知识的重要
性,并将它们视为推动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关键。
德国在哲
学、科学、文学和教育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强调人
的智力和理性能力。
2.哲学思想和理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形成离不开德国哲学
家们的思想影响。
众多哲学家如康德、黑格尔、尼采等的
思想对德国的社会和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德国特殊性和独立性:德意志意识形态强调德国的特殊性
和独立性。
它认为德国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政治传统,并在推动人类进步方面具有重要的使命。
4.国家和民族意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强调国家和民族意识
的重要性。
在德国历史上,国家统一和民族认同一直是重
要的主题。
这种意识形态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看作至高无
上的,并倡导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
5.社会责任和社会正义:德意志意识形态注重社会责任和社
会正义。
它强调社会团结、社会公平和社会福利,并倡导
优先考虑社会整体的利益。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复杂性,德意志意识形态并非一种统一的思潮,而是由多种思想流派、政治观点和价值取向组成的多元体系。
在德国的历史上,不同的观点和思潮可能在不同的时期和政治环境下占据主导地位。
因此,对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解需要参考历史和文化的复杂背景。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甘雅娟)德意志意识形态(家):当时以青年黑格尔派为主要代表的德国哲学,颠倒意识与存在、思想与现实的关系,以纯思想批判代替反对现存制度的实际斗争。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这种哲学称为“德意志意识形态”,把鼓吹这种哲学的人称为“德意志意识形态家”。
现实的个人: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即受自己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的一定发展所制约的个人。
二重性的直观:费尔巴哈。
这种直观介于仅仅看到“眼前”的东西的普遍直观和看出事物的“真正的本质”的高级的哲学直观之间。
社会关系: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
历史:人们之间一开始就有一种物质联系,这种联系是由需要和生产方式决定的,它和人本身有着同样长久的历史;这种联系不断采取新的联系,因而表现为“历史”。
所有制:家庭中妻子和儿女是丈夫的奴隶这种非常原始和隐蔽的奴隶制,是最初的所有制,所有制是对他人劳动的支配。
所有制就是私有制。
世界历史: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被消灭,历史表现为世界历史。
市民社会:市民社会包括各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
等级资本:这种资本是自然形成的资本,不是以货币计算的资本,是直接同占有者的特定的劳动联系在一起、同它完全不可分割的资本。
行会:在封建社会,为了阻止外来手工业者的竞争和限制本地同行业的手工业者之间的竞争,城市手工业者建立起一种组织叫行会。
工场手工业:工场手工业是资本雇佣劳动者的生产形式。
超出行会制度范围,是以机器,尽管还是以具有最粗陋形式的机器为前提的劳动的生产部门。
大工业:把自然力用于工业目的,采用机器生产以及实行最广泛的分工的工业。
有个性的个人和偶然的个人:表示“现实的个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交替出现的两种形式。
在《形态》中提出,有个性的个人是交往形式与生产力相适应时现实的个人的表现形式,偶然的个人是交往形式成为生产力桎梏时现实个人的表现形式。
《德意志意识形态》重要地位和意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德国历史和文化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从17世纪的启蒙运动到19世纪的民族主义运动,再到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和分裂,德国的意识形态一直在塑造着世界的格局。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重要地位和意义,从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多个角度进行全面评估。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历史渊源1.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起源和发展德意志意识形态最早可以追溯到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对德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后,启蒙运动的兴起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思想家如康德和黑格尔的理论为德国的哲学和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2. 民族主义与德意志意识形态19世纪的德国是在民族主义情绪的推动下实现了统一,这一过程中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得到了极大加强,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塑造奠定了基础。
3. 德意志意识形态与两次世界大战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对德国产生了深远影响,纳粹意识形态对德国和整个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同时也激发了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反思与重新定义。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当代的意义和影响1. 德意志意识形态对欧洲一体化的影响作为欧洲大陆的核心国家,德国的意识形态一直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既包括德国对欧洲价值观和法治体系的传播,也包括对欧洲政治秩序和经济结构的塑造。
2. 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国际政治和全球治理的贡献德国一直是国际政治和全球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参与者,德国的意识形态不仅在欧洲范围内产生影响,同时也在全球范围内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推动了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和完善。
三、个人观点和总结在我看来,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德国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德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探索和实践,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同时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正因为如此,深入理解和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对于我们理解世界格局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德国历史和文化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影响着德国国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也在国际舞台上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神圣家族》之后合写的第二部著作,写于1845年秋至1846年5月左右。
关于撰写这部著作的动因以及著作在当时未能出版的缘故,马克思自己在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作过这样的概括:“当1845年春他也住在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
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
两厚册八开本的原稿早已送到威斯特伐利亚的出版所,后来我才接到通知说,由于情况改变,不能付印。
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楚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
”从马克思的回顾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当时已经形成自己的新世界观,即已有“我们的见解”,但还未对之作出全面的阐发,因此,在这部著作中,对论敌的批判被用作作者阐述自己见解的方式。
此外,更为重要的是,著作的的主题是要“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这就是说,作者认为,他们的新见解与整个德国思想传统之间有一个明确的划界。
由此可见,这部著作有其独特的价值:新思想是在同旧思想的批判关系中确立的,阐明这种批判关系本身,无论对于新思想的创立者来说,还是对于新思想的学习者来说,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令人遗憾的是,此书当时未能出版(除其中的第2卷第4章在1847年发表在一份杂志上以外),以致这部对于世人正确理解了历史唯物主义来说最为重要的文献,要迟至20世纪30年代(1932)年才以手稿的形式全部面世。
此书就其作品形式来说是未完成的,其中的第1卷第1章(即《费尔巴哈》章)是一份未写完的手稿。
此外,全书甚至没有一个总标题,现在的书名(《德意志意识形态。
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是马克思后来在一篇声明中对这部著作所用的称呼。
以手稿的形式面世的作品会给读者的阅读带来困难,因此出版者在发表前必须对它进行编排、分节和加设标题,这样就造成了不同的编排本。
德意志意识形态
生产自己 生命
繁殖:生命的再 生产
家庭(最初的社会关系)
生活、生产工具的需要、社会关系同时存在,并一直在历史中起作用
历史——生产
生命的生产:通过劳动生产自己的生命——人与自然的关系 通过生育生产他人的生命——人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关系指:许多个人 的共同生活)。
一定的生产方式与一定的共同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 这种共同生活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生产力的总 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始终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 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
这样的历史德国人写不出,缺乏理解能力和材料,缺乏“感性确 定性”(批判)人们之间一开始就有一种物质的联系。(表现为历史)
生产——意识
:不纯粹,受物质的“纠缠”。 :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 也为我自身存在的、现实的意识。
• (语言和意识都是由于需要而产生)
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 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关系”,而且根本没有 “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 关系存在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特有的)
现实——人的解放
批二:从词句中“解放”一个没有被词句统治的 “人”,“人”的“解放”并没有前进一步。(批判 青黑派的“纯思想”批判) 马恩认为:只有在现实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 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 首先是物质资料的解放,“解放”是一种历史活 动,不是思想活动(同根深蒂固的思想作斗争,同这些思想的支 持者作斗争)
《德》是马恩阐述唯物史观和共产主义理论 的重要著作。这部著作分两卷: 第一卷:批判费、鲍、施的唯心史观,阐发 了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论述了共产主义和 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第二卷:批判当时在德国流行的所谓真正 的 社会主义或德国社会主义,揭示了这种假 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社会根源和阶级本质。
德意志意识形态pdf
德意志意识形态pdf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指德国历史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思想、价值观和政治理念。
它涵盖了德国的哲学、文学、艺术、政治和社会观念等方面。
虽然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概念相对模糊,但可以追溯到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们,如康德、黑格尔和尼采等。
在德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德意志意识形态经历了多次转变和演变。
例如,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德国出现了一种被称为“德国特殊道路”的思想,即德国独特的发展模式和民族特性。
这种思想主张强调德国的文化优越性和民族使命感,同时也与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相结合。
另一个重要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德国的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德国社会民主党成为欧洲最大的社会主义政党之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在德国社会和政治中有着广泛的影响。
此外,纳粹主义也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一部分。
纳粹主义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在德国建立起极权主义政权。
纳粹主义强调种族优越性、民族纯洁性和国家的权威性,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大屠杀的发生。
需要注意的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思想体系,而是一个多元化、复杂且具有争议的概念。
德国历史上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们对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定义和理解也存在差异。
因此,对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研究需要考虑到多个角度和不同的学术观点。
总结起来,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指德国历史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思想、价值观和政治理念。
它涵盖了德国的哲学、文学、艺术、政治和社会观念等方面。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德意志意识形态经历了多次转变和演变,包括德国特殊道路、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以及纳粹主义等。
然而,德意志意识形态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思想体系,而是一个多元化、复杂且具有争议的概念。
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的内涵
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的内涵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是一种对历史和社会的独特观点,它源于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思想,被广泛用于解释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的规律。
这种观点主张历史和社会的发展受到物质条件的制约,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社会变革的动力则来自于社会矛盾的激化。
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蔑视先验主义: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批判了传统先验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观点,主张通过科学观察和实证研究来认识世界。
它认为人类的思维和认识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只有通过对实践的观察和分析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
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它们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社会的制度和政治形态。
上层建筑则包括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和文化等等,它们是经济基础的表现形式,受制于经济基础的发展。
3.社会矛盾和革命: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是由矛盾不断产生和解决的过程。
经济基础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引发社会矛盾的激化,最终导致社会的革命和变革。
这种革命是历史发展的驱动力,通过推翻旧的社会制度来创造新的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
4.阶级斗争的历史演进: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强调了阶级斗争对历史发展的重要性。
它认为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产生的,而这种矛盾通过阶级之间的斗争来表现和解决。
历史上的社会变革往往是由来自受压迫阶级的革命群体推动的,他们通过推翻统治阶级来实现自己的利益。
5.历史发展的规律: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认为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它强调了历史的渐进性和客观性,认为社会变革是不可逆转的。
同时,它也认为历史不是简单的线性发展,而是由于内在矛盾的存在而呈现出复杂的曲折和跳跃。
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的内涵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社会和历史变革的原理和动力。
德意志意识形态名词解释
德意志意识形态名词解释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涉及到德国历史、文化、政治和哲学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下面是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解释:
德意志意识形态(Deutscher Idealismus)是一种哲学思想,它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代表人物包括康德、费希特、黑格尔、尼采等。
这种哲学思想的特点是:强调理性的重要性、建立在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关系上,主张人类可以通过思维来认识世界的本质和真相,从而实现自我完善和社会进步。
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德国历史上也具有特殊的意义。
它是德国文化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德国人对于自己国家和文化的自豪和认同。
德意志意识形态也是德国民族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它强调德国民族的独特性和优越性,认为德国文化和思想是世界文明的代表和引领者。
在德国历史上,德意志意识形态也曾经深刻地影响了政治和社会的发展。
19世纪初期,德国正处于分裂和动荡的时期,德意志意识形态被一些民族主义者和思想家用来推动德国的统一和强大。
但是,在二战前后,德国的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思想也被归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一部分,这使得这种思想在国际上受到了严重的批判和谴责。
总之,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个涉及到哲学、文化、民族主义和政治等多个方面的
概念。
它对于德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也需要警惕其中可能存在的极端和歧视思想。
德意志意识形态
[Ⅰ] 一、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提出意识形态批判的任 务,破解的深层理论问题及科学理论基础是什么? 1.何谓意识形态?特拉西曾力图以意识形态重 建遭质疑的法国启蒙传统,但是后来却成为受拿破仑 嘲笑的工作。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把达到科学认识 形态——“绝对精神”前的各个意识形式视之为意识 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同样认为意识形态是达到科学认 识之前的存在偏差的意识形式。马克思之后的两种观 点——虚假观念与中性的社会构成部分。
《德意志意识形态》
其三,从个人发展与历史进步的关系看,偶然性规 定着“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马克思后 来曾把人的发展概括为三个历史阶段,在人的依赖关系 之后就是以偶然性为特征的人的第二个发展阶段。这个 阶段的历史地位是:一方面它拥有相对发达的生产力, 另一方面生产力和社会关系都是作为物化的异己力量支 配着人。展望未来理想社会,将是一个消除生产力自发 性,以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基本构成原则的真实 集体。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七、以新确立的社会历史观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 1.发现社会历史的现实基础——现实的生活的生 产和再生产,是实践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重要理论贡献。 2.运用社会有机体理论透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民 族性。 3.重申共产主义者与德意志意识形态家在回答人 类解放问题上的根本对立。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
六、历史的、具体的辩证法是“真正的实证科学” 1.“现实的人”的存在方式决定着对历史的正确 把握方式。无视这一理论前提,在认识历史时难免会 犯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的错误。 2.基于意识与现实生活关系的全新理解,实践唯 物主义完成了辩证法形态的一次革命性转换。马克思 恩格斯所发现的历史的、具体的辩证法,是在不断回 归现实生活本身过程中,始终追随现实生活过程本身 去把握现实世界的科学方法。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三个原理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指德国的一种政治、社会和文化思潮,它在德国形成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三个重要的原理,它们是:
1. 德国特殊性原理(Sonderweg):德国特殊性原理认为,德国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与其他国家不同。
这个概念在德国历史学中很有影响力,强调德国在政治、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独特性,以及其与其他国家的差异。
2. 自由主义原理(Liberalism):自由主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自由主义强调个人自由、社会进步和民主原则,主张政府应该保护人民的自由权益,并为人们提供平等的机会。
3. 优生原理(Eugenics):优生原理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通过人口控制和遗传改良来提高种族纯洁性和社会进步。
这个概念在德国的一些社会学和生物学理论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对纳粹德国的种族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三个原理共同构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核心。
它们在德国历史和文化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德国社会和政治的发展轨迹。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个多元的概念,其中的原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思想流派中可能有不同的解释和强调。
德意志意识形态逐句解读
德意志意识形态逐句解读德国,一个充满着浓厚历史氛围和文化底蕴的国家。
而德意志意识形态则是这个国家特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体系。
下面,让我们逐句解读这个引人深思的主题。
首先,我们来看看“德意志”的含义。
德意志是指德国这个国家的德意志民族。
而意志则代表着决心和意愿,强调个体意志的力量。
德国人以坚定的意志和决心为特征,这种德意志的精神也贯穿于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中。
接下来,我们来研究一下“意识形态”的意义。
意识形态是指一套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体系,它对一个个体或一个群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德意志意识形态则是指德国特有的这种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体系。
那么,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核心是什么呢?让我们继续探索。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核心在于强调个人责任和自由选择。
在德国社会中,人们被鼓励独立思考和主动解决问题。
这种自由和责任意识不仅贯穿于个人生活中,也反映在德国的教育体系和工作环境中。
德国人追求自我实现和个人成就的激情也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相信通过个体的奋斗和努力,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这种追求个人成就的激情不仅是激励德国人前进的动力,也是德国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因素。
此外,德意志意识形态还鼓励个体对社会发展和公共利益负责。
德国人注重社会公正和合作,他们相信通过共同努力和合作,可以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种社会责任感是德国社会中的普遍现象,也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重要价值观。
最后,让我们回顾一下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核心精神。
德意志意识形态强调个人责任和自由选择,追求自我实现和个人成就的激情,以及对社会发展和公共利益的责任感。
这种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体系不仅是德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德国社会的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
总而言之,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套关于个体责任、自由选择、个人成就以及社会合作和公共利益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体系。
通过深入解读每个句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德国这个国家的精神特质和文化信仰。
德意志意识形态不仅是个人行为和思维方式的指引,也是德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动力。
德意志意识形态(1)
马克思与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于1845年底至1846年初正如德国的玄想家们所宣告的,德国在最近几年里经历了一次空前的变革。
从施特劳斯开始的黑格尔体系的解体过程发展为一种席卷一切“过去的力量”的世界性骚动。
在普遍的混乱中,一些强大的王国产生了,又匆匆消逝了,瞬息之间出现了许多英雄,但是马上又因为出现了更勇敢更强悍的对手而销声匿迹。
这是一次革命,法国革命同它相比只不过是儿戏;这是一次世界斗争,狄亚多希的斗争在它面前简直微不足道。
一些原则为另一些原则所代替,一些思想勇士为另一些思想勇士所歼灭,其速度之快是前所未闻的。
在1842—1845年这叁年中间,在德国进行的清洗比过去叁个世纪都要彻底得多。
据说这一切都是在纯粹的思想领域中发生的。
然而,不管怎麽样,我们涉及的是一个有意义的事件:绝对精神的瓦解过程。
当它的生命的最後一个火星熄灭时,这个残渣的各个组成部分就分解了,它们重新化合,构成新的物质。
那些以哲学为业,一直以经营绝对精神为生的人们,现在都扑向这种新的化合物。
每个人都不辞劳苦地兜售他所得到的那一份。
竞争在所不免。
起初这种竞争还相当体面,具有市民的循规蹈矩的性质。
後来,当商品充斥德国市场,而在世界市场上尽管竭尽全力也无法找到销路的时候,按照通常的德国方式,生意都因搞批量的和虚假的生产,因质量降低、原料掺假、伪造商标、买空卖空、空头支票以及没有任何现实基础的信用制度而搞糟了。
竞争变成了激烈的斗争,而这个斗争现在却被吹嘘和构想成一种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变革,一种产生了十分重大的结果和成就的因素。
为了正确地评价这种甚至在可敬的德国市民心中唤起怡然自得的民族感情的哲学叫卖,为了清楚地表明这整个青年黑格尔派运动的渺小卑微、地域局限性,特别是为了揭示这些英雄们的真正业绩和关於这些业绩的幻想之间的令人啼笑皆非的显着差异,就必须站在德国以外的立场上来考察一下这些喧嚣吵嚷。
[1]一、费尔巴哈A.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德国的批判,直至它最近所作的种种努力,都没有离开过哲学的基地。
德意志意识形态
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它是促进生产力 发展的强大力量;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 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甚至破坏生产力. 在后一种情况下,就会发生变革原有生产关系的 社会革命,借以建立新的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 关系.
"某一个地域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 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完全取决于交往扩展 的情况.当交往只限于毗邻地区的时候,每一种 发明在每一个地域都必须单独另进行;一些纯粹 偶然的事件,例如蛮族的入侵,甚至是通常的战 争,都足以使一个具有发达生产力和有高度需求 的国家处于一切都必须从头开始的境地." P107-108.
B.满足新的需要的再生产; "第二个事实是,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 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 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产 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
C.人口生产; "一开始就进入历史发展过程的第三种关系是: 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 一些人,即繁殖.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 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 家庭." 家庭
A.思想,观念,意识的产生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 物质活动,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 一起的.P72. "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 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P81. "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 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P72.
"如果在全部意识形态中,人们和他们的关系就像 在照相机中一样是倒立呈像的,那么这种现象也 是从人们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正如物体在 视网膜上的倒影是直接从人们生活的生理过程中 产生的一样." P72.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四大支柱是什么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四大支柱是什么引言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指德国在历史上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思想体系和文化传统。
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德国历史、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四大支柱,详细阐述其内容和影响。
第一支柱:理性主义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一支柱是理性主义。
德国在启蒙时期兴起了一股强烈的理性主义思潮,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康德。
康德强调人的思维和行为应该基于理性和道德原则,而不是凭借个人感受和主观意识。
理性主义在德国的推动下,不仅影响了德国的思想界,也影响了整个欧洲的哲学和思想。
理性主义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推动了德国教育的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判断能力,追求真理和正义。
其次,理性主义对德国科学的兴起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德国成为了许多科学家和研究者的摇篮,如牛顿、爱因斯坦等。
最后,理性主义强调人的道德和伦理责任,对德国社会秩序和法律体系的建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支柱:人文主义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二支柱是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尊严和自由。
德国人文主义在文学、艺术和哲学等领域都有重要的贡献,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歌德和席勒。
他们的作品展现了人类情感、追求自由的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文主义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影响是多层面的。
首先,在教育领域,德国人文主义推崇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培养学生对艺术、文学和哲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其次,在政治领域,人文主义强调个人的尊严和权利,为德国的人权保护和个人自由的观念奠定了基础。
最后,在哲学领域,德国人文主义对后世的思想家如尼采、海德格尔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三支柱:实用主义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三支柱是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认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强调实用和现实的重要性。
实用主义在德国具有重要地位,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马克斯·韦伯。
韦伯关注社会和经济问题,提出了许多实用的政策和方法。
实用主义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次读书:《德意志意识形态》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他们强调,市民社会“在一切时代都构
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 上层建筑的基础。” 同时,他们也肯 定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资产阶级国家“不外是资产者为了在国 内外相互保障各自的财产和利益所必 然要采取的一种组织形式。”
马克思、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马克思主义形成的标志
第一卷 第一章 费尔巴哈
一、时代背景及其意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简称《形态》) 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继《神圣家族》之 后的第二部合作著作, 写于1845年9月到 1846年5月。他们写作这部论著有四个 方面的原因。
(一)《形态》的写作是为了清算他们以前的 哲学信仰。
(一)唯物史观的前提(第1思、恩格斯认为,历史观的前提是一些现实的 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 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 活条件。现实的个人与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 活条件是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
他们通过考察现实个人的活动和物质生 活条件,提出历史发展的四个因素, 即:
(二)《形态》的写作是为了揭露当时德国各 种意识形态观点的实质, 系统地制定唯物史观, 以指导当时的工人运动。
(三)当时德国思想界关于“现实的人道主义” 的争论促使马克思和恩格斯重新认识费尔巴哈。
(四)《形态》中的基本思想是《关于费尔巴 哈的提纲》阐述的新世界观原理。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意义:
3.他们论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 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人 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
(六)《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形态》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一起构成唯物史观形成的标志。
德意志意识形态
感谢您的聆听
恳请各位导师批评指正
汇报人:XXXX
指导老师:XXX
内容分析
第三章:共产主义
在这一章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共产主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们认为,共产主义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最终出路,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结果。同时,他们也指出了共产主义的实现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包括生产力的发展、无产阶级的觉醒以及革命领导权的掌握等
个人观点
3
个人观点
同时,这本书也为我们认识19世纪中叶德国社会现实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德意志意识形态
-
2
目录
CONTENTS
背景介绍
1
内容分析
2
个人观点
3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重要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关键部分
01
这本书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以及资本主义以及个人观点等方面对这本书进行解读
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书中对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进行了过于严厉的批评,而没有充分考虑到费尔巴哈的理论在当时德国哲学界的影响力
个人观点
总的来说,《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本充满思想和理论火花的著作,它为我们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社会现实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视角
虽然存在一些争议和批评,但它的价值和影响不容忽视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意义,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今社会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著作,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有着重要的价值
个人观点
然而,这本书也存在一些争议和批评
此外,一些学者也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的一些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他们的观点过于理想化或者过于强调无产阶级的作用
《德意志意识形态》讲解
黑格尔哲学陷入危机。黑格尔学派内部分裂为:保 守的老年黑格尔派,以辛里克斯为代表;激进的青 年黑格尔派,以施特劳斯、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
(2)1835年施特劳斯发表《耶稣传》, 认为福音故事不是个人主观的“自我意 识”的产物,而是某种精神实体(如国 民精神、民族精神等)的产物,是无意 识的集体创造的结果。
(3)意识形态建设要注意的问题
意识形态的转型问题 正确认识意识形态的地位和作用 正确协调意识形态中的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关系 正确处理马列指导与学术争鸣的关系 正确区分意识形态领域中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思考题:
1 .怎样认识唯物史观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2 .怎样理解现实的个人是唯物史观的前提? 3.《德意志意识形态》系统阐述了哪些唯物史 观的基本原理? 4 .怎样理解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2)二者的联系
科学与社会意识发展的历史表明,科学与意识形态 既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又不断地处于或明或暗的 相互冲突之中,意识形态是为了维护、加强或改变 某一社会制度服务的。科学史的研究已经证明,科 学理论的发现、检验、修改、发展、应用无不受意 识形态(世界观、宗教、道德等)的制约和影响。 反过来,伟大的科学发现则往往影响意识形态的内 容和形式,特别是改变着人们的世界观、道德观念 和宗教信仰。同时,科学成就也常常被统治阶级的 意识形态所利用,被用于论证和维护特定的政治制 度。
4、统治阶级的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 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 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支配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 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 一般也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第41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理论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启示伍胤鸿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彻底清算以及建立唯物主义史观的标志性著作。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对青年黑格尔学派的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做了深刻的批判,同时也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今天我们再去研读这部著作,从马克思、恩格斯所阐述的人的解放思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和意识形态理论中产生一些启示,这些启示对我们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人的解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意识形态理论;启示作为唯物史观建立的标志,《德意志意识形态》对于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而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部著作在对德国古典哲学进行彻底的清算的同时也建立了科学的唯物史观。
当代中国社会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引领的。
从经典文本中寻找对当代社会建设有启发性的理论是很重要的。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背景以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形成标志1.《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背景《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时期大约在1845年9月到1846年5月期间。
1845年春马克思恩格斯在布鲁塞尔会面时就商定:“我们决定共同钻研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思想体系的见解之间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
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
”[1]这本经典著作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同创作《神圣家族》之后的另一篇巨著。
因为各种原因《德意志意识形态》没法在马克思恩格斯生前发表,后世的译本存在与原文意思不符的现象,但是这不影响人们对重要理论的理解。
通过这部著作马克思恩格斯想去建立并深化他们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并且利用这样一个科学的世界观来完成对德国思辨哲学的批判。
2.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形成标志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观经历过两次重要的转变,从唯心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过渡,再向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共产主义转变。
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成书正是这两次转变大致完成标志。
这部著作基本完成了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哲学的批判,清算了以往的主流哲学思想,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在哲学发展史上书写了一页华丽的篇章。
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部著作中第一次理清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这是马克思在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得出的“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结论的进一步升华。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的揭示标志了马克思恩格斯对市民社会科学的正确把握,同时也为建立唯物主义历史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的形成。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重要理论以及对现代中国社会的启示1.人的解放思想及其当代启示作为唯物史观的前提,现实的个人是人的解放思想的问题的出发点。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唯心史观的批判,提出了人是处于一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条件下的现实的人。
在第一卷第一章中写道:“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①“这里的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
”②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出发,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人是历史的、现实的人,在受一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制约的条件下,以物质生活条件为存在基础。
这里所说的“现实的个人”是实践的,他的所有的生存基础都是通过实践获得的,不是神赋予的,也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所以这里的“现实的个人”是具有历史性的。
此外这里说的“现实的个人”不能和“孤立的个人”等同。
[2]“现实的个人”要与其他个人形成一定的联系而且属于一定社会形态。
在这里我们可以将“现实的个人”与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政策相结合。
首先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候要注重发展有质量,这就要求用新理念去引领新常态。
新理念与新常态也是有历史发展过程的,也是建立在旧理念和旧常态基础之上的,如果我们忽略了旧理念和旧常态中的合理成分,这样对全面发展不利。
此外我们在发展的时候要有大局观,不能局限在自己的发展规划中,在全世界发展中寻求有利成分为我国全面发展提供动力。
在人的解放过程中,分工的出现对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于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
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不是迄今已知的生产力单纯的量的扩大(例如,开垦耕地),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
”③“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真正成为分工。
”④“分工的各个不断发展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态。
这就是说,分工的每一个阶段还决定个人在劳动材料、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方面的相互关系。
”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分工是人类物质生产的发展推动的,而与此同时分工也在不断地促进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发展与分离。
而在分工不断发展的同时所有制也随之出现。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简要介绍了部落所有制、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而这些所有制在本质上就是私有制。
“其次,随着分工的发展也产生了单个人的利益或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相互交往的个人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
”⑥在私有制的条件下,不同的人因为物质条件的差异产生了身份与社会地位的差别,正是这样的差别使得阶级的出现。
在阶级社会里,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矛盾。
对于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矛盾,个人利益从属与社会利益,但是个人利益总是将共同利益认为是“异己的”力量,个人对利益的追求在共同利益的约束下变得难以前行,这样不仅对于个人利益的发展有抑制,同时在对共同利益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在这里我们可以将分工和所有制的理论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
我国目前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
我国目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物质生产并没有达到完全公有制的要求。
实行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首先是对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的肯定,其次利用多种所有制的发展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推动公有制的发展。
其次在共同利益与个人利益方面我们可以延伸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6.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1.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7.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2.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8.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是不允许有个人利益的追求,相反个人利益的追求在目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展现极大生命力。
但是这里的个人利益追求并没有脱离共同利益,政府的作用不仅是维护个人利益的合法追求,同时也在推动共同利益的发展。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当代启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唯物史观的核心,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放在了“历史”的角度下去探讨。
“由此可见,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由此可见,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因而,始终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
”①在生产力决定下的基本的社会关系正是由需要和生产所决定的物质生产的社会关系。
而这样的物质生产的社会关系与其他社会关系共同组合起来产生了社会形态,在这样的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产生了“历史”。
此外马克思恩格斯也从现实的基础上对人的本质问题进行了探讨。
“每个个人和每一代所遇到的现成的东西: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是哲学家们想象为‘实体’和‘人的本质’的东西的现实基础,是他们神化了的并与之斗争的东西的现实的基础。
”②将人的本质的现实基础归结为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是将改造世界的历史活动与人结合,人与历史的发展变化不再分离。
[3]我们可以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与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
目前我国在发展特色社会主义时期中要认清基本国情,我们将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所决定的。
我们在发展的道路上要认清“历史”,准确把握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为更好地发展特色社会主义找准方向。
其次在对人的发展问题上,要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不能将人与历史和现实相脱离。
3.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当代启示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清算,进一步论证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通过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和对唯物史观的论证为今后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4]“青年黑格尔派的意识形态家们尽管满口讲的都是所谓‘震撼世界的’词句,却是最大的保守派。
”③“他们只是用词句来反对这些词句;既然他们仅仅反对这个世界的词句,那么他们就绝对不是反对现实的现存世界。
”④“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⑤“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
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
”⑥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里所阐述的意识形态理论对当下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指导作用。
首先我们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上的指导,多种文化并存发展,去粗取精,全面发展。
其次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处理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与问题。
大数据时代,在我国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的意识形态,往往会受到各种意识形态的挑战和冲击,如何去面对这些挑战和冲击,就需要我们在处理好各种意识形态间的矛盾和问题。
在坚守马克思主义为意识形态上的主导,吸收其他意识形态的有利成分。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0.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3.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5.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5.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2.参考文献:[1]许俊达.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解读新编[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04)[2]郭相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人的解放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学术论坛,2015(06)[3]侯惠勤.《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贡献及其当代价值[J].高校理论战线,2006(03)[4]马立党.《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其价值与当代启示[J].理论月刊,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