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著名的儿童美术教育家
忆儿时
![忆儿时](https://img.taocdn.com/s3/m/63c680265a8102d276a22fb0.png)
李叔同简介
弘一法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息人,生于天津。 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 。
“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 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 反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 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他是第 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 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 裸体写生的教师。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 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 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 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太虚大师曾为赠偈: 以 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 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 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 一轮圆月耀天心。"
作者介绍
丰子恺的漫画、书法自然潇洒,风韵别 致,称誉艺坛。他的散文,先后结集出版的 有《缘缘堂随笔》、《车厢社会》、《缘缘 堂再笔》、《率真集》等。他厌恶人世间的 虚伪、卑俗、自私,赞美儿童的真诚、纯洁、 聪明,儿童在他“心中占有与神明、星辰、 艺术同等的地位”。《贪污的猫》、《口中 剿匪记》讽喻国民党贪官污吏祸国殃民的丑 行,诙谐峭拔,成为他散文中寓意最强的篇 章。丰子恺的散文感情真率自然,语言朴素 洒掊,形式灵活多样,信笔所至,妙趣横生, 于平易琐细中寓深意,在淡泊飘逸中见真情, 如同他的漫画、书法一样,写意传 神,别 具风采。
解释生词
无功受禄:没有功劳而得到报酬。
忏悔:佛教仪式。原为对人坦白自己的过错、 求容忍宽恕之意。佛教制度规定,出家人每半 月集合举行诵戒,给犯戒者以说过悔改的机会。 后成为专以脱罪祈福为目的的宗教仪式。 煽惑:煽动蛊惑。 蚀本:亏本。
美术心得作文200字(精选10篇)
![美术心得作文200字(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97816890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61.png)
美术心得作文200字(精选10篇)美术心得作文200字篇1从教育的角度看,美术课程是一门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课程。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人们对美术课程的重视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
美术课在中小学课程中,依然处于弱势地位。
认清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制定切合实际的美术课程标准。
理想的美术课程应该尽量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并且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而不是制定一个所有学生必须达到的硬性标准,并用一种统一的尺度来衡量学生的发展水平。
适逢区教育局组织本次美术教学优质课活动,我有幸参加了此次活动,聆听了几位老师的精彩讲课,我感觉受益匪浅。
平老师讲授的是《象形文字的联想》一课。
象形文字,是人类祖先通过描募实物形状而发明的古文字,它不但有固定的读法,而且是一幅幅有趣的图画。
本课教材以“学生与文字文化”为切入点,让学生在了解一些有趣的象形文字的同时,体会汉字丰富的形象内涵,激发民族自豪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
教学时,应提供学生“探究、理解、想象”的空间,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这节课体现了本单元综合运用点、线、面、色来进行平面制作的要求,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图形的表意能力。
听完平老师的这节课,我发现我要学的东西还真是多,教师要有一桶水,才给得发学生一杯水,呵呵,神奇的象形文字,看来我不得不“爱”上你啦!在教学上,也有许多值的学习的地方,如课前的师生交流,材料准备,课件的准备等。
通过此次学习,对我以后的教学求进,有非常大的帮助!美术心得作文200字篇2本次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组织了学员与专家交流互动,美术课堂教学观摩等活动。
我感到,此次培训准备充分,教学理念新颖,对教师教学实际有很大帮助。
我们不仅有幸领略了美术教育领域专家的风采,开阔了眼界,受益匪浅,更重要的是明确了培训的目的和意义,在聆听中感悟在观摩中学习。
对我们思想上有很大的冲击,我们都用心的一一记录着,用我们的头脑吸收养分并认真思考。
记著名的儿童美术教育家
![记著名的儿童美术教育家](https://img.taocdn.com/s3/m/afd1eba5e45c3b3566ec8ba8.png)
记著名的儿童美术教育家—--—杨景芝教授1、发现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高峰期在5、6岁</P><P> 在国门刚打开的时候,有一次,她发现一本香港出版的儿童美术教育图书中说,儿童绘画与儿童智力成长是同步发展的.为了证实这一论断,她从实际调查中,去认真观察和研究儿童绘画发展规律,并通过儿童绘画实验教学探寻中国孩子在智力发展与绘画能力上的关系。
她发现,在不同教育环境、教学水平影响下成长的儿童,他们所显示的美术技能水平是不平衡的。
特别是中国的家庭教育,独生子女在两代长辈的包围中生活,他们显得各方面知识早熟,技能训练早熟。
很显然,国外的研究成果与我国的实际情况并不相符。
随着实验研究的进行,她又通过对儿童创造性绘画发展进行观察,发现儿童绘画发展的高峰期不是在8岁,而是在5岁、6岁时。
因为这一时期儿童的认识发展不受真实生活约束,无论在造型表现方面、色彩运用方面或画面空间表现方面,儿童一概按自己的主观认识去画。
因此,他们的绘画常表现出具有非凡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P〉<P>2、敢于修正国内外心理学界错误论断——儿童的写实期不是9岁以后,而是在6、7岁</P><P> 有一年寒假,她受弟弟委托教10岁的侄儿东东画写生画.4岁的女儿欢欢也要一起画,于是杨教授也给她一块画板让她自己画。
出乎她意料的是,欢欢只凭感觉竟也勾画绘画出了动物玩具的形象。
从此杨教授受到启发,意识到儿童写生训练有利于发展儿童的感知能力,使她找到了摆脱临摹教学、提高儿童造型能力的方法。
儿童写生的过程也是创造思维发展的过程。
他们观察了眼前的复杂形象,经过大脑的综合分析,再创造一种表现符号画出来。
因此,她认为儿童写生教学与专业教学不同,不需要给儿童讲过多的知识,只要认真启发感受,帮助儿童分析对象特征,激发儿童的表现欲望,增强他们自己大胆果断地去画的信心,儿童就能自己画。
因此,儿童不需要教他怎样画,而是引导他们学会怎样自己画。
中国创新的例子和人物简短徐悲鸿作文
![中国创新的例子和人物简短徐悲鸿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accd0363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25.png)
中国创新的例子和人物简短徐悲鸿作文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中国的创新和创新人物你们好,我是小明。
今天老师让我们写一篇作文,主题是"中国创新的例子和人物"。
我很高兴能和大家分享我了解到的一些创新故事。
首先,我想讲一位叫做徐悲鸿的画家。
他是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花鸟画大师。
小时候,徐悲鸿就非常喜欢画画。
他的父亲是个很严格的人,不允许他画画。
但是徐悲鸿越是被禁止,就越想画画。
他就偷偷在家里的地板上涂些墨汁,然后用手指头在上面作画。
长大后,徐悲鸿去了上海美术学校学习。
他发现中国画有些做法已经落后了,就决定要创新中国画。
他采取"师古人,法西画"的方法,结合中国画的优点和西方绘画的长处,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绘画风格。
徐悲鸿最著名的作品就是《奔马》。
这幅画描绘了八匹骏马奔腾的场景,线条优美洒脱,充满了动感。
大家看过这幅画吗?我觉得徐悲鸿的画作就像是活生生的,马儿好像就要从画里跑出来一样。
下面,我再给大家介绍一个创新例子,就是蚕桑丝绸之父- 曾绍先生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丝绸是中国的拿手好戏。
然而在很久以前,丝绸生产技术一直没有多大进步。
曾绍先生就想要改变这种状况。
从小,曾绍先生就对蚕桑丝绸产业有着浓厚的兴趣。
后来他到日本东京学习丝绸工艺,发现日本的丝绸比中国先进很多。
于是,他下定决心,要学习先进的丝绸生产技术,并把它推广到中国。
回到中国后,曾绍先生到处宣传新式蚕桑丝绸生产方法。
他创办了中国第一所蚕种场和丝绸学校,培养了大批丝绸人才。
他还写了好几本专著,介绍最新的养蚕织绸技术。
多亏了曾绍先生的创新精神和不懈努力,中国的丝绸生产水平终于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
如今,中国丝绸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最后,我再给大家讲一个现代创新的例子- 手机支付。
在以前,每当我们去商店买东西,都要拿出钱包里的钞票或硬币来付款。
现在有了手机支付,大人们只要拿出手机对着扫描器一扫,就可以付款了,真是太方便了!这项创新是由几家中国科技公司共同推出的。
罗恩菲德对于儿童画发展阶段的划分
![罗恩菲德对于儿童画发展阶段的划分](https://img.taocdn.com/s3/m/2ad0e255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77.png)
罗恩菲德对于儿童画发展阶段的划分维克多·罗恩菲德是美国当代著名的美术教育家、心理学家,他综合美术教育理论和实践,形成一套颇有影响的美术教育观,成为进步主义美术教育的运动的核心和领导人物。
罗恩菲德认为,在艺术教育中,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
艺术教育的目标是造就富于创造力的身心健康的人,而创造性是每个儿童都具有的潜能,为使这种潜能得以实现,教师或家长应该为孩子排除干扰,避免让儿童使用着色画本,也不要从成人角度评价儿童作品。
这样,每个儿童都能无拘无束地运用创作欲望,运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和体验生活,这就是发挥创造力的最佳途径。
罗恩菲德把儿童绘画的发展分为六个阶段:涂鸦阶段(2~4岁):儿童自我表现的第一阶段;样式化前阶段(4~7岁):儿童作首次的表现尝试;样式化阶段(7~9岁):有形体概念的形式;写实萌芽阶段(9~11岁):理智萌芽的阶段;推理阶段(11~13岁):拟写实的阶段;青春危机期(13~17岁):儿童美术发展的决定性时期。
一、涂鸦阶段(2~4岁)幼儿的涂鸦是其视觉经验和身体、手指肌肉动作协调的一种产物,也是一种本能的表现。
罗恩费尔认为幼儿刚开始涂鸦是一种无意识的反射动作,也无创作的意图,仅仅是享受肌肉运动的满足感,与笔涂在纸上的快感。
但渐渐地,幼儿能发现纸上线条与自己动作存着某种关联,于是继续涂鸦,便渐渐发展出手眼协调、大小肌肉控制等与身心发展有关的涂鸦过程。
具体来说又可以细分为随意涂鸦、有控制涂鸦以及命名涂鸦三个小阶段。
二、样式化前阶段(4~7岁)这个阶段是儿童作首次的表现尝试,这时的孩子对环境的接触逐渐扩大,对世界的探索大于自身身体的操控,儿童开始有意识的作具象表现,能发现现实、思想与绘画之间的关系,因不断的接受新概念,故常改变其绘画概念与形象。
在风格特点上,样式化前阶段的儿童人物绘画以蝌蚪人为主,无空间秩序表现,物体星罗棋布,色彩与画面中形象的关系由儿童喜好决定。
艾斯纳的美术教育观
![艾斯纳的美术教育观](https://img.taocdn.com/s3/m/442e6a85a0116c175f0e48f8.png)
育计划 。而 以艾斯纳 为代表 的学科 中心论 认为美术教育 的 价值 在于它本 身对人类 思想和精 神 的贡 献 , 例如从 艺术 主 张 多元价 值 , 而可 以发展 个性存 在 ; 从 由于 艺术 承载 一定 的表 达 内涵 , 因此艺术 教 育可 以提高 文化 素养 ; 艺术创 造 的 多种 限制条 件驱使 人进 行思 维进 而 达到 重塑 自身 的高
现了展会 的高端性 。 参考文献
[]R CH Mea eet a dub “pl y1 n aso or m R 1 O E M. g— vns n ra oi [. n l f ui e c JA T s sac .9 42 1 — 9 erh19 (11 1 . :
度 ; 术批 评 中对语 言 的要 求使 人充 分挖 掘想 象力 , 艺 通过 对艺术 品的欣 赏、学习和研究 ,培养儿童对 生命 的感受能 力, 对丰 富人 的体验具有的特殊价值。他具 体概括 了美术教
Es e’Vi o r d c t n/X aln ,huQa g i r e fA tE uai / uL na[Z o i n S w o U n
2 美 术教 育 的教 与学
21 美 术 教 学 的 范 围 ( 的 内容 ) . 教 艾 斯 纳 所 重 视 的教 育 内 容 包 括 艺 术 创 作 、 术 批评 、 艺 文
五十年代 的进步 主义 教育运动 的批判 ,其 思想渊源主要是 美 国教育家 布鲁 纳的以了解科 目基本结构 为主 旨的教育思
科技信息. 0 ( ) — . 2 9 456 0 2: [ 李 映洲 , 7 ] 管欣欣 . 0 — 0 8 2 12 0 年德 国会展研究 中文文献综述I. 0 J商 J
业研究.0 05: 6 19 2 1() 3 — 3 . 1
文心访艺:傅纪辉:星星知我心
![文心访艺:傅纪辉:星星知我心](https://img.taocdn.com/s3/m/a77e6d0f0740be1e650e9a88.png)
傅纪辉小档案傅纪辉,贵阳学院“地方文化与儿童美术”研究所所长,贵阳学院中文系教授,贵阳星星儿童美术学校校长,全国重点杂志天津《少儿美术》特约撰稿人,香港《大公报》教育版专栏作者,全国著名少儿美术教育家。
在贵阳学院开设《中国现当代文学》、《新时期文学研究》、《大学语文》、《文学理论》、《大学美育》、《美学》、《少儿美术教育研究》等课程,教学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深受学生欢迎。
创办贵阳星星儿童美术学校20多年,培养学生两万多人次。
曾多次应邀在国内多家美术馆独立举办画展。
学生作品曾创中国美术馆、深圳美术馆、贵州省博物馆首次收藏儿童画之记录。
还应邀到韩国、新加坡、香港(三次)、德国、美国(两次)、法国办展访问讲学。
2002年被中国美协等单位授予全国少儿美术教育精英称号。
自打20多年前“误打误撞”进入儿童美术教学领域开始,非美术专业出身的傅纪辉,硬是凭着乐观豁达、坚忍不拔的性格,夫妻一条心,把贵阳星星儿童美术学校办成了贵阳最有特色,也最具知名度的儿童美术教育机构。
傅纪辉的心,星星最懂。
傅纪辉:星星知我心文_文心图_傅纪辉提供就在笔者采访完傅纪辉的次日,傅纪辉夫妇第二次踏上了无比轻松愉悦的美利坚之旅。
这是贵阳星星儿童美术学校继2009年应邀到美国圣路易斯圣查理艺术中心办展后,第二次受邀到美国独立办展,美术学校学生们的作品将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芝加哥艺术馆展出一个月,牛不?当然,这不仅是属于傅纪辉的荣誉,更是属于贵州儿童美术界的荣誉。
而远行前一天中午,还能和笔者用地道的贵阳方言“侃大山”,傅纪辉的气定神闲着实让人羡慕。
代课代出的美术学校傅纪辉中文专业出身,曾经到北大进修中文,怀着一颗追求文学梦想的心。
毕业回到贵阳后,以代课为生,按傅纪辉的贵阳话说法是“打野鸭子”。
上世纪90年代初,这种“打野鸭子”的营生很不稳定,一家人的经济生活经常陷入窘迫的境地。
恰在此时,贵州省少儿艺术委员会开办了一个美术培训班,邀请傅纪辉绘画专业出身的妻子刘小冰去兼职代课。
美育的人物事例
![美育的人物事例](https://img.taocdn.com/s3/m/34ece3c4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21.png)
美育的人物事例美育是指通过各种形式的艺术文化教育,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文化素养和精神追求。
那么,我们可以借鉴一些美育的人物事例,深入理解美育的实践和意义。
首先,当前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国内著名儿童画家、美术教育家——潘天寿。
他自幼爱好绘画,后毕业于法国巴黎,执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在广泛涵盖中国绘画艺术各个领域的同时,也为世界艺术作出了卓越贡献。
潘天寿致力于儿童美育教育,他创立了“潘天寿儿童美术教育研究院”,从儿童的实际需求和思维特点出发,设计出一套科学、完整的儿童美育课程和教授方法,使潘天寿绘画教学成为中国儿童美育的重要品牌。
其次,我们还可以借鉴历史上的美育先驱者——在那些遥远的年代里,他们运用各种形式和手段,已经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美育资源。
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艺术家列奥纳多·达·芬奇,他自幼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对像全球文化、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各种知识充满了兴趣。
他的作品不仅创新,更散发出一种无尽的艺术想象力和美感,在不同领域的表现中体现了文化多元性。
同时,达·芬奇也是一位教育家,他提倡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从个人想象出发,去探讨艺术的堪称完美的可能性,与后来的教育思想领袖长久地影响着欧洲的文化和教育。
综上,从潘天寿老师与达·芬奇的美育实践中可以看出,美育要注重提升学习者的审美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他们提供完善的美育教育服务、资源与平台,以发展个性和喜好的多元性和个体性,传承和继承文化的认知和历史内涵。
这种方法将有助于培养独立思考与创造、注重正道的个性,以及推进国家文化创意、知识产权的发展与进步。
儿童美术培养孩子的六项基本能力
![儿童美术培养孩子的六项基本能力](https://img.taocdn.com/s3/m/e5dc495d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7d.png)
儿童美术培养孩子的六项基本能力世界著名美术教育家E.W.Eisner艾斯纳认为美术教育的主要价值在于对个人经验的独特贡献,儿童的美术能力并非自然成长的结果,而是通过教师设计的有益于儿童的美术课程的学习的结果,并以此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以能力培养为基础的美术教育”。
一、专注力在我们日常工作与学习中,一般开始几分钟都会比较精神集中,这个阶段各种感官与大脑被高度调动起来去集中于一件事物,这个时段工作学习效率最高,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精神渐渐放松,大脑开始被其他事物慢慢侵蚀效率逐渐降低,不同的人保持高度集中的时间不同,能够长时间(1~2小时)保持高度集中,尽可能调动大脑与感官高效工作学习的能力就是专注力。
专注力能够让我们长时间高效工作学习与解决问题,对于每个渴望成功者来说是必备的能力。
但是由于先天因素和后天培养的差异,导致了人与人之间专注力产生了区别,比如许多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都能够长时间坚持大量常人看来枯燥乏味的工作并保持精神饱满、心情愉悦,而有的人做任何事都是三分钟热度,到后来一事无成。
其实这与专注力的差异有直接的关系。
经过许多科学实验证明,人在有兴趣的事物上一般专注力会比平时高出20%~50%,比如孩子看动画片可以盯着屏幕一整天,那么少儿美术教育就通过分析孩子喜欢有趣新鲜的事物的天性,不断推出漂亮有趣可爱的课程,通过这些课程不断的强化儿童专注力的培养,取得提高专注力的效果。
二、学习力学习能力包括三个部分(1)感知能力;(2)理解能力;(3)记忆能力。
感知能力除了我知道的五感也就是直观感知能力外,还有一种间接感知能力,例如人能通过气温和湿度的感知季节的变化,通过分析别人的面部表情语言动作感知对方的情绪变化,通过感受周遭气场的变化知道处境和环境的改变;理解能力就是通过对语言文字图案的分析,理解其含义和目的;记忆力就是通过感知得到的信息被完整的保存于大脑的记忆库内,在需要时随时能够调档读取的能力。
未来的中国社会将进入学习型社会,任何人想在这样的社会立足并发展就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想光靠学校知识储备是无法跟上社会知识更新的脚步的,所以国家现在提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就是基于学习型社会发展需要而提出的,任何人在这场社会体系和学习模式变革的大潮中都无法独善其身,所以在幼年期就注重学习力的培养变成孩子将来安生立命的基础。
当代教育家廖文胜
![当代教育家廖文胜](https://img.taocdn.com/s3/m/9fed9e85680203d8ce2f2413.png)
记重庆市巴蜀小学校长廖文胜校长的价值就是“激活”师生重庆市巴蜀小学有一位年轻的当家人,他就是校长廖文胜。
他个头不高,显得很精干,说话直截了当。
巴蜀小学的校园犹如一个大花园,有童话般的植物和书香的气息。
办公楼是新的,大门的装饰很特别,让人有轻松之感。
进入办公楼,里面的一切也是新的,皆井然有序,像一家管理规范的现代公司。
廖文胜办公室的茶几上放着水果和酸奶,他解释说:“这是学校每天发给教师的,上午水果,下午酸奶,是学校关爱教师健康生活的一点心意。
”廖文胜生于1966年12月,重庆市巴蜀小学校长,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他是中国儿童美术教育改革的探索者,他所带学生创作的135件儿童美术作品参加了日本、美国、英国等24个国家的国际儿童画展览。
2004年获教育部“当代教育家”称号。
23岁当校长尽管见面前已经有朋友作了简单的介绍,但这位“当代教育家”的年轻,还是让记者吃了一惊。
“很多朋友对我这么年轻就当上名校的校长也表示过怀疑,他们不知道,我其实23岁就学习当校长了。
”廖文胜说。
廖文胜的家乡是重庆合川的一个小乡村。
1982年,他考上了合川师范学校,选修绘画。
1985年毕业时,合川师范附小的美术老师调走,空缺了一个美术教师的名额。
当时,师范学校推荐了包括廖文胜在内的3名毕业生去应聘,师范附小的校长看完3人的简历后,把廖文胜留了下来,原因有些怪,“老师的娃当老师,再差都有七分!”师范附小是合川的重点小学,一个毫无背景的人要想在重点学校站稳脚跟,很不容易。
更何况,前任美术老师的教学非常优秀,这给廖文胜“制造”了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
廖文胜随时都在思考怎样才能突破这座美术教育的高山,最后,他选择了版画。
他将学校的一间杂物室清理出半边来做画室,并在学生中挑选了10名5—10岁的儿童组成兴趣班,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兴趣班的学生不用交一分钱培训费,学习的时间是每天下午放学到晚上9点。
由于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很多孩子都住在偏远的农村,因此,他每天晚上都要挨个把学生送回家。
罗恩菲尔德儿童美术教育思想
![罗恩菲尔德儿童美术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f0f287d95022aaea998f0f42.png)
罗恩菲尔德儿童美术教育思想罗恩菲尔德(V,Lowenfeld)是美国美术教育家,其代表作是1962年出版的《创造性与心理成长》(cre ative And Mental Grouch)。
他认为儿童美术发展经历以下阶段。
1、涂鸦期(2—4岁)是基于肌肉运动的最早的图画,随后成为心理活动的表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绘画要经历一个从乱线涂鸦、有控制涂鸦到命名涂鸦的过程。
乱线涂鸦是一种无控制的涂抹,各种各样的涂鸦包括无序乱涂、纵向乱涂和画圈;儿童在涂抹的过程中获得动觉经验;有控制的涂鸦表现为重复性画线或涂抹;命名涂鸦则是将涂鸦所获的图形与某个事物联系起来,并用该事物的名称来给自己的涂鸦之作命名。
2、前图式期(4—7岁)。
此阶段,儿童观察事物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中心倾向,并开始对事物进行象征性描绘,例如用圆圈代表人的头。
儿童所画的图形没有表现出远近、立体感,而且将自己看不到却知道的东西也画出来。
3、图式期(7-9岁)。
儿童在这一阶段的绘画表现为用几何线条的图式来表现视觉对象,图画的内容受个人经验和兴趣的影响。
儿童所画图画有以下特点:突出自己认为重要的部位;符号和图式的运用经常发生变动;表现出空间感。
4、写实萌芽阶段(9—11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绘画开始脱离图式,转向对事物进行写实。
图画中具有一定的空间感,表现出一定的透视关系,出现重叠形式,开始运用色彩来进行表现。
5、拟写实阶段(11、12-14、15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绘画从自发的活动过渡到理性的活动。
儿童在绘画时,力图逼真地表现事物,但并不十分逼真和完整。
图画中出现明暗透视,且能根据远近和心境来运用色彩。
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审视成人或者艺术家的美术作品,并且临摹一些艺术晶,对美术作品的评价中,已经包括对艺术风格的感受。
6、青少年艺术阶段(15—17岁)。
这一阶段儿童对艺术审美的敏感性和批判性都有所增强,多数学生丧失了对美术的兴趣,少数人能摆脱这一困境,向艺术性绘画发展。
陈鹤琴的学前儿童美术教的观点
![陈鹤琴的学前儿童美术教的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0c3f8a03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93.png)
陈鹤琴的学前儿童美术教的观点
陈鹤琴是一位著名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家,她的教学理念以及观点对于现代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陈鹤琴认为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应该是一种愉悦的体验,而不是一种枯燥无味的学习。
她强调在教育中要注重孩子们的感受和表现,让他们在自由的环境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想象力。
其次,陈鹤琴认为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她的教育中,孩子们不仅仅是简单地学习绘画技巧,更是在创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潜力和独特性。
最后,陈鹤琴认为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应该是一种多元文化的体验。
她鼓励孩子们接触不同的文化和艺术形式,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和尊重他人的情感。
综上所述,陈鹤琴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观点注重孩子们的自由表达、创造能力以及多元文化体验,这些观点对于现代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 1 -。
陈鹤琴“活教育”思想对当代儿童美术教育的启示
![陈鹤琴“活教育”思想对当代儿童美术教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44a8826c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94.png)
陈鹤琴“活教育”思想对当代儿童美术教育的启示摘要:陈鹤琴先生提出的“活教育”思想是他一生倡导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他认为,在促进儿童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中,儿童美术教育是不可或缺的。
当下儿童美术教学开展教学活动时在教学主体、内容的选择、课程的组织与实施等存在诸多问题,基于陈鹤琴“活教育”中的美育思想,解决其问题的方法有以儿童为中心、增加多样的教学方法、注意利用环境、丰富教学内容等。
“活教育”思想在我们当代儿童美术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关键词:活教育;美术教学;美育一、陈鹤琴“活教育”思想概述陈鹤琴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在社会处于全面抗战时期,他受到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影响,提出了“活教育”改革口号。
“活教育”要求一切以儿童为中心,在课程上,以教育实用为主,书本为辅;在教学上,实施户外教学、分组研究、主动学习;在教师角色中,教师要以德以爱感化儿童,而不是以威以畏约束儿童。
陈鹤琴先生不仅将活教育与旧式教育进行了区分,还将“活教育”运用到了实践中,“活教育”的实施离不开教学,陈鹤琴主张的教学是有迹可循的,因此他提出了具有重要价值的十七条教学原则,主要可以分为儿童主动性的培养、教学方法的利用、明确教学环境、注重教学内容、合作化教与学这几个方面。
二、“活教育”视角下当代儿童美术教育的现状及问题由于美术教育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对其需求变大,美术教育机构迅速增长,这导致儿童美术教育出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教师填鸭式教学,学生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在当今儿童美术课堂中出现填鸭式教学,学生来到美术教室,听从老师的安排,跟着老师的示范,完成一幅与老师相近的作品,使得班上所有的作品相似,学生没有经过自己的大脑思考,只是像机器一般接受知识和绘画,不仅禁锢学生的想象力,还会使得学生慢慢的失去自主创新能力,并放弃追寻自己的内心世界意愿。
2.忽视教学方法的运用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是以完成作品与技法学习为目的,而忽视了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师一味的用临摹与示范进行教学,使得课堂变得枯燥无味,教师没有根据儿童不同的心理特点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这让本来对美术有好感的学生也渐渐失去了兴趣。
200位大艺术家的儿童美术课-克利的格子世界
![200位大艺术家的儿童美术课-克利的格子世界](https://img.taocdn.com/s3/m/a55908c61a37f111f1855bb1.png)
美术教育联盟 | Art Education Patnership
视觉艺术 | 儿童美育 | 全球艺术课程分享
新浪微博:@美术教育联盟 @童年美萌 /517705296 微信公众号:美术教育联盟 萌主微信个人号:artman799 美术教育联盟官方微店:https:///?userid=2126631 美术教育联盟官方美术教师淘宝店:https://
1914年,突尼斯之旅让克利从色彩抑制之中解放出来,北非的强烈阳光和绚丽 色彩给克利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他进行了一系列生动的水彩画风景写生,在这些作 品中犹如儿童画中所表现的形体一样,风景对象被其简单化,这一经历成了克利绘 画创作的转折点。
他喜欢在绘画前拉上 一段小提琴,这种习惯一 直保持到过世前。
比如常见的冷色有:蓝、白、青色、紫色。冷色通常会让 人联想起凉爽的气候、冬季、死亡、悲伤、冰、夜晚和水 这些事物。冷色可以给人平静、安宁、新人、干净的感觉 。
色彩的明暗
深邃、压抑的感觉。
克利作品欣赏---格子里的世界
克利 / 第112站 / 1918
克利的魔幻格子世界
保罗•克利
Paul Klee,1879~1940
他是一位画家、 音乐家和一位老师。
1920年,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邀请克利任教,在包豪斯的教学活动 中,克利对艺术的目的和手段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并于1925年,出版了总 结其教学和创作经验的著作《教学笔记》,时至今日,该书仍成为美术及 艺术设计教育家们权威性的参考书籍。到了20世纪30年代,纳粹主义充斥 了全德国,为免遭其迫害,克利被迫辗转流亡于意大利、法国等地。
1911年,克利认识了奥古斯特•马凯和瓦希里•康定斯基,并与弗兰茨•马尔克 等人共同结成了小团体“青骑士”,期间抽象绘画先驱者康定斯基给克利的艺术带 来了较大的影响。
画家、美术教育家——刘傅辉
![画家、美术教育家——刘傅辉](https://img.taocdn.com/s3/m/aab83b6c336c1eb91a375dff.png)
画家、美术教育家——刘傅辉他的名字,也许会让你感觉陌生,但在众多画界权威和专家的眼中,这是云南当代美术史中绝对不能绕过的一个名字;他的作品,也许你并不曾关注过,但当一幅幅“刘傅辉”风格的画作呈现在你面前,一定会再次唤起你对艺术的惊叹和尊重;他的一生,也许会让你唏嘘,但当岁月沉淀,时代更迭,他这一生的价值和成就终于散发出隐隐光辉的时候,你一定会被他震撼和感动。
画面中这位插着氧气吸管正在作画的老人,就是画家刘傅辉。
这段并不十分清晰的影像记录下了刘傅辉生命最后阶段的许多宝贵画面——从2003年起,刘傅辉已经不能脱离对于吸氧的依赖,全天候吸氧使得出门散步、写生成为一件极其奢侈的事情。
而老人的双眼也因为黄斑病变产生了左右眼的严重视力差异。
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每天作画,笔耕不辍——绘画就是这位行动不便、视力不佳的老人几乎唯一的生活方式。
每天仍然有一个固定的时刻,阳光又透过玻璃窗,洒落在这张陈旧的书桌上,勾勒出来笔架、颜料、毛笔微微散发着光芒的轮廓。
这是刘傅辉先生生前创作的地方,自他2006年去世,至今已近五年,这里一直还保持着原貌。
刘傅辉,1920年出生于昆明,1939年考入南迁昆明的国立艺术专科学校。
先后就读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桂林美术专科学校,但均未毕业。
建国初期,与廖新学等人筹组美协云南分会,曾担任云南美协理事会常务理事。
1959年,调入创办之初的云南艺术学院担任油画系主要教师,并担任油画、版画、素描教研组长,直至1965年被调离云艺。
刘傅辉实际进行美术教育的时间并不长,但云南诸多知名画家如张建中、夭永茂、杨龙等均出自其门下。
在略显短暂的美术教学生涯中,刘傅辉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学生的描述中,刘傅辉是一位画艺精湛又具有远见卓识的教师。
事实上,在刘傅辉的学生中,并不乏在云南画坛、甚至全国画坛都享有一定地位的画家。
然而是什么原因,致使本来应当名声远播的画坛先锋和育才有方的美术家刘傅辉在今天仅被少数人知道呢?晚年刘傅辉这样回忆自己与绘画艺术的正式结缘——“高二读完,我因参与西南联大闹学潮被特务追捕......逃到香港,进了一家工业学校学习汽车工程,后返回昆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著名的儿童美术教育家----杨景芝教授1、发现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高峰期在5、6岁</P><P> 在国门刚打开的时候,有一次,她发现一本香港出版的儿童美术教育图书中说,儿童绘画与儿童智力成长是同步发展的。
为了证实这一论断,她从实际调查中,去认真观察和研究儿童绘画发展规律,并通过儿童绘画实验教学探寻中国孩子在智力发展与绘画能力上的关系。
她发现,在不同教育环境、教学水平影响下成长的儿童,他们所显示的美术技能水平是不平衡的。
特别是中国的家庭教育,独生子女在两代长辈的包围中生活,他们显得各方面知识早熟,技能训练早熟。
很显然,国外的研究成果与我国的实际情况并不相符。
随着实验研究的进行,她又通过对儿童创造性绘画发展进行观察,发现儿童绘画发展的高峰期不是在8岁,而是在5岁、6岁时。
因为这一时期儿童的认识发展不受真实生活约束,无论在造型表现方面、色彩运用方面或画面空间表现方面,儿童一概按自己的主观认识去画。
因此,他们的绘画常表现出具有非凡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P><P>2、敢于修正国内外心理学界错误论断——儿童的写实期不是9岁以后,而是在6、7岁</P><P> 有一年寒假,她受弟弟委托教10岁的侄儿东东画写生画。
4岁的女儿欢欢也要一起画,于是杨教授也给她一块画板让她自己画。
出乎她意料的是,欢欢只凭感觉竟也勾画绘画出了动物玩具的形象。
从此杨教授受到启发,意识到儿童写生训练有利于发展儿童的感知能力,使她找到了摆脱临摹教学、提高儿童造型能力的方法。
儿童写生的过程也是创造思维发展的过程。
他们观察了眼前的复杂形象,经过大脑的综合分析,再创造一种表现符号画出来。
因此,她认为儿童写生教学与专业教学不同,不需要给儿童讲过多的知识,只要认真启发感受,帮助儿童分析对象特征,激发儿童的表现欲望,增强他们自己大胆果断地去画的信心,儿童就能自己画。
因此,儿童不需要教他怎样画,而是引导他们学会怎样自己画。
儿童写生不仅能提高他们的感受能力,而且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造型能力,也能使他们通过写生积累创作素材。
她通过写生实验教学认识到,如果在儿童早期美术教育中,经常注意引导儿童学会观察生活,从写生入手发展造型表现能力,这样,儿童的写实期就不是9岁以后,而是在6、7岁。
那时,具备初步的写实能力使儿童的知觉能力得到超前发展。
这使她对以往国内外心理学界对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研究中的某些论断,做了修正,并从艺术创作发展的角度,对中国儿童实际发展的特点做了新的界定。
</P><P>3、挑战传统美术教育观念,受邀担任全国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美术课本主编</P><P> 女儿上小学以后,每当女儿把学校的图画成绩拿回来时,杨教授总是哭笑不得:在一个32开的小图画本上,照着书上的范画临摹,先用铅笔打草稿,用尺子量比例关系,经过反复修改后再用油画棒描一个核桃大的画。
她真不敢相信这是能画一手好速写的女儿的图画作业。
为什么一个儿童在课上、课下竟画出截然不同的画来呢?</P><P> 于是,杨教授开始在她主办的儿童艺术培训中心,根据儿童的不同年龄,从3岁至12岁细致划分出按年龄递增的教学实验班,指导教师进行系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教学探索,实验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1986年北京市少年宫举办“家长学校系列讲座”,开始把她的研究成果推向社会。
一些报刊、杂志相继约她撰稿,她在《中国美术报》、《中国日报》、《中国美术教育》杂志以及出版的论文中都发表过论述儿童美术教育问题的文章。
1989年,她第二次受邀担任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美术课本主编。
由她主编的这套教材,率先通过了国家教委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并获国家出版署颁发《教材编写出版发行》一等奖,成为反映当代中国教材建设最新水平的一套美术课本。
</P><P>4、42年教学实践经历,20年开办绘画能力超前教育实验班,60多场报告会和讲座,结出丰硕成果。
</P><P> 杨教授从1985年开始,开办儿童美术实验班,亲自主持教学实验,指导教师对3~12岁儿童进行绘画能力超前教育实验,凡接受实验教育的儿童全部不经过能力测试和筛选,人数大约有5000多人次。
根据实验结果,她主编了两套小学美术教材,主编了一套小学美术录像教材等。
1998年,她受邀承担国家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并根据课题成果撰写出22万多字的著作《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总结她多年来指导并与一些老师合作进行的儿童绘画教学法。
2004年,杨教授在以往成果的基础上,与武汉长汉教育公司合作,出版了最新的专著——《儿童绘画心理与教育,附教学实例100课》及配套VCD(统称启迪儿童绘画),对儿童绘画心理与教育问题又做了更深一步探讨学生眼里的杨景芝教授北京中力设计工程公司总经理杨北立:</P><P> 在走出少年宫的30年中,经常回想起少年宫学习的情景,当时学到的很多东西直到现在仍然是非常宝贵的,在绘画技法方面的知识是很重要的,但是,我觉得在思想方法、精神方面的收获也是非常大的,对生活中美好东西的追求,对深层次事物的探索和对美好希望的创造,以及锻炼自己的毅力,培养耐性等等对我30年的成长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这一切都要感谢杨景芝老师——我敬爱的启蒙老师。
中国农业出版社编辑室主任张维信:杨老师的讲课,无论在教学思想,形式和内容上都更加丰富,适应儿童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孩子们在玩乐中画,培养了对艺术的兴趣,对美的追求,因此孩子们画画的兴趣是越来越浓厚。
我们两代人先后都有幸受到杨老师的亲切教诲,实在感到十分幸福和自豪。
几年来,我的孩子在老师们的培养下坚持学习,进步不小。
目前在国内外儿童绘画比赛中获奖30多次,出版发表作品20次。
回想起来,应感谢杨景芝老师的辛勤培养和教诲。
</P><P>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副编审吕小中:</P><P> 几年的少年宫生活和长期的业余爱好成为我唯一的艺术经历,由于工作需要,摄影和装帧设计成为主要工作,十几年来的时间大都是奔波在祖国的民族地区,拍摄下几万幅图片,在各种期刊、画册上发表作品千余篇,参加举办展览上百次,获得各种奖状几十张,主持设计了各种画册、书籍近百种,这一切都得益于于少年时代的绘画学习,使我从心里更加感谢从小培养和教育我走上艺术之路的杨景芝老师。
启迪绘画内容介绍《启迪儿童绘画》是杨景芝教授2004年出版的最新专著,是她以往成果的浓缩和总结。
分理论指导和教学实例100课两部分。
【理论指导】以大量图例从理论到实践具体详细地讲解了各年龄段儿童的绘画心理发展特征,系统深入地论述了儿童绘画心理与教育问题。
诸如儿童的创作动机;儿童的绘画潜力和表现特点;如何提高儿童的绘画兴趣和审美修养;儿童的绘画表现能力与智力发展的关系等。
该书的出版,填补了我国儿童绘画心理学的空白。
【教学实例100课】是作者经过多年实践,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教案,详细介绍如何通过造型活动提高儿童的创新能力,按年龄顺序编排。
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教学内容,选择儿童感兴趣的课题,采用过程教学,在教学互动中一步步启发儿童创作。
每课包括教学目的、要点、准备、过程及指导建议,其中,教学过程又包括观察与讨论、作画提示、教师辅导及作业评赏四部分。
■ 观察与讨论:提供大量素材及讨论,供互动启发参考,如《花树》一课,详细介绍了4种不同形状的树,有9幅插图,多个提问及解答……■ 作画提示:教孩子如何构图;如何使用绘画工具、材料;如何使用造型元素,即点、线、形、色;如何运用审美造型规律,如对比、疏密、节奏等。
■ 指导建议: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指导如何教,及应注意哪些问题。
适合对象:3~10岁孩子及其家长,幼儿园、小学、课外美术兴趣班美术教师,师范院校(幼师)美术专业师生,其它美术爱好者等。
疑问解答问1:“我想问一下,我儿子没有绘画基础 ,我也不会,看了你的教材,就能画出来了吗?有点不可思议?请问教材教家长如何启发孩子?”</font><br><br>涂涂画画是每个孩子必经的阶段,绘画是孩子除口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
研究表明,10岁前儿童都具有绘画潜能,无论有无绘画天赋,或绘画基础,都可以通过它来培养孩子的形象思维、创造思维、及良好个性等。
<br>如果用传统的示范教学方式,指导孩子学画,则需要家长具有较高的绘画技法知识,所以,很多无绘画基础的家长认为无法辅导孩子。
以示范和模仿为主的教学,虽然在较短的时间内孩子就能学会要画的内容,但其结果往往是所有孩子的作品都千篇一律,大同小异。
教师教什么儿童画什么,孩子习惯了这种方法就失去了主动性,失去了各种能力的发展机会,限制了儿童的创造性。
<br>《启迪儿童绘画》不需示范,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通过启发及引导的方式教学,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和家长的主导作用,达到既能激发孩子绘画的兴趣,又不压抑儿童的表现力,从而起到启蒙教育的作用。
下面谈谈如何启发孩子。
<br><br>第一步:家长看教材理论指导部分,了解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特点,提高伸美术修养,学会欣赏儿童画。
<br><br>第二步:在教学实例100课中,选择孩子最喜欢的一课,让孩子观看VCD,或带孩子到室外观察,打开思路。
家长根据课例中的“观察与讨论”提问,引导孩子学会观察。
<br> <br>第三步:根据课例中的“作画提示”,辅导孩子作画。
<br><br>第四步:带孩子一起欣赏书中其它孩子的作品,并肯定孩子画得好的方面,指出不足,注意多鼓励。
<br><br>附:“大街上的车”一课的观察与讨论:<br><br>家长可以预先带儿童到大街上观看行驶中的各种车辆,或让儿童观看影像资料或图片。
<br><font color="#FF0000">提问:汽车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代步工具,它有各种功能。
说一说汽车的种类、名称。
<br></font><br>家长引导儿童根据观察、记忆,认识常见汽车的种类和名称。
如按种类分有公共汽车、小轿车、卡车等,按使用分有清洁车、救火车、救护车、警车等。
<br><br><font color="#FF0000">提问:说说汽车的构造是由哪些部分组成?</font><br><br>家长通过汽车玩具引导儿童认识,汽车是由车身、车轮、车窗、车门、车灯……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