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科十二五规划调研报告
国家文物局关于开展国家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的通知-办政函[2013]593号
国家文物局关于开展国家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的通知正文:---------------------------------------------------------------------------------------------------------------------------------------------------- 国家文物局关于开展国家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的通知(办政函〔2013〕59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局(文化厅):按照国家发改委、文化部的部署和要求,为全面了解《国家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执行情况,掌握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重要指标、重点工程实施效果以及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为规划的后续执行与“十三五”规划编制提供参考依据,我局决定开展“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评估目的全面掌握规划实施进度,客观评价规划目标任务的落实情况,总结规划实施成效与经验,分析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为下一阶段推进规划实施提出对策建议。
二、评估重点(一)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达成情况;(二)规划主要任务进展情况,包括任务目标的完成情况、采取的重大举措和取得的主要成效;(三)规划各项保障措施的落实情况及其对规划实施的保障性作用。
三、评估要求(一)要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成立“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指定专人负责;调查表的填报要实事求是,确保数据真实。
(二)“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的时间起点为2011年1月1日,时间截点为2013年6月30日。
(三)调查表请于7月3日前以书面和电子版形式反馈政策法规司(邮箱:*************.cn)。
我局将在“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中,选择部分省市文博单位开展有关数据核实和调研。
实地调研的具体安排,将另行告知。
通讯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83号联系人及电话:彭跃辉010-56792052万静136****7027国家文物局2013年06月19日附件1各省(区、市)“十二五”规划评估联系人回执表负责人座机手机电子邮件联系人座机手机电子邮件附件2《国家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调查表(由省级文物部门填报)单位负责人:电话:填表单位(盖章):填表人:电话:填表时间:国家文物局二〇一三年五月一、发展指标完成情况表编号考察内容数量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1.具有保护规划的大遗址数量2.启动保护规划编制的大遗址数量\填报当年启动数量3.具有保护规划的世界文化遗产数量4.启动保护规划编制的世界文化遗产数量\填报当年启动数量5.第一至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大险情排除率6.未设立1个功能健全的博物馆的地市级以上中心城市数量7.国有博物馆一级文物的建账建档率8.文物博物馆一级风险单位中文物收藏单位的防火、防盗设施达标率9.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大险情排除率\10.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数量11.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化、管理专业化的民办博物馆建设率12.博物馆年接待观众数量填报当年接待数量13.在国(境)外举办中国文物展览个数填报当年举办数量14.引进国(境)外文物展览个数填报当年引进数量15.世界文化遗产文物安全监测平台建设率16.大遗址文物安全监测平台建设率17.国家一级博物馆的文物安全监测平台建设率18.大遗址保护重点工程实施数量填报当年实施数量19.大遗址保护管理机构数量注:1)2013年填报的相关数据截止到2013年6月30日。
考古调查报告
考古调查报告考古调查报告一、引言考古学作为一门学科,通过对古代文化遗存的发掘和研究,为我们揭示了人类历史的重要线索。
本次考古调查旨在探索某地区的古代遗址,以期了解该地区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文化发展等方面的情况。
在本报告中,将详细介绍本次考古调查的目标、方法、发现以及对古代文化的解读。
二、目标与方法本次考古调查的目标是探索某地区的古代遗址,以期了解该地区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文化发展等方面的情况。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采用了多种考古学方法,包括现场勘探、发掘和文物鉴定等。
三、发现与解读1. 遗址发现经过数月的勘探和发掘,我们在该地区发现了一处古代遗址。
该遗址位于一片丘陵之上,周围环境优美,地理位置独特。
遗址面积约为1000平方米,保存状况较好。
2. 建筑结构在遗址中,我们发现了多处建筑遗迹,包括石块堆砌的房屋基址、石质祭坛和墓葬等。
这些建筑结构的存在表明该地区古代人类具有一定的建筑技术和社会组织能力。
同时,墓葬的出现也暗示着古代人类对死者的尊重和宗教信仰。
3. 文物发现在遗址中,我们还发现了大量的文物,包括陶器、石器、骨器和金属器等。
这些文物的制作工艺精湛,样式多样,反映了当时古代人类的生产技术和艺术水平。
其中,一件精美的青铜器引起了我们的特别关注。
该青铜器造型独特,纹饰精美,可能是古代人类的礼器或权力象征。
4. 文化解读通过对以上发现的分析和研究,我们认为该地区古代人类具有较为发达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制造能力。
建筑遗址的存在表明古代人类具有一定的社会组织和管理能力。
而丰富多样的文物则反映了当时古代人类的艺术追求和审美观念。
此外,墓葬的出现也说明古代人类对死者的尊重和宗教信仰。
四、意义与启示本次考古调查的发现对于我们了解该地区古代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为我们揭示了该地区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文化发展等方面的情况,为我们研究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其次,通过对文物的研究和解读,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人类的生产技术和艺术水平,进一步认识人类智慧的辉煌。
考古分析报告
考古分析报告1. 引言考古学是一门通过研究和分析人类文化遗存来了解古代社会和人类历史的学科。
考古学家通过发掘和研究出土的文物,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对一次考古发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总结出对古代社会和历史的重要认识。
2. 背景本次考古发掘地点位于亚洲某国的一个古城遗址。
该古城遗址据推测可能有数千年的历史,是该国历史上的重要文化遗产。
此次发掘旨在了解该古城的建筑、生活方式以及可能存在的重要文化或历史事件。
3. 方法3.1 考古发掘考古发掘工作是本次研究的核心。
考古学家采用了传统的挖掘技术,利用工具和设备对古城遗址进行逐层逐块的挖掘,以获取尽可能多的文物和考古材料。
3.2 文物保护在发掘过程中,文物保护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考古学家采取了各种措施,如制定保护计划、使用专用工具、采用非侵入性的清理技术等,以确保发掘得到的文物能够得到妥善保护,不受损害。
3.3 文物记录和整理在完成发掘后,考古学家对发掘得到的文物进行了记录和整理。
他们使用专业的摄影设备和测量工具,对每一件文物进行了详细记录和测量,并编制了相应的目录和数据库,以便后续的研究和分析。
4. 结果与讨论4.1 建筑结构通过挖掘工作,考古学家发现了古城内的多个建筑结构。
这些建筑包括宫殿、寺庙、市场和居民区等。
通过对这些建筑的结构和遗址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古城的规模、布局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等。
4.2 文物和器物在发掘中,大量的文物和器物被发现并进行记录。
这些文物包括陶器、玉器、青铜器等。
通过对这些文物的研究和分析,可以了解古城居民的生活和手工艺等方面的信息。
4.3 考古时代的推断通过对发掘结果的分析和比较,结合相关的历史文献和地质考察数据,考古学家可以对古城的存在时代做出一定的推断。
这对了解古城所处的历史时期和地理环境非常重要。
5. 结论通过本次考古发掘和分析,我们对这座古城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这座古城的建筑结构和文物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发展水平和居民的生活方式。
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国家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国家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文物局•【公布日期】2011.06.03•【文号】文物政发[2011]12号•【施行日期】2011.06.0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国家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文物政发[2011]1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局(文化厅),机关各部门,各直属单位:现将《国家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特此通知。
附件:国家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国家文物局二〇一一年六月三日附件:国家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国家文物局二〇一一年六月)目录前言第一章发展形势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战略第三章发展目标第四章主要任务第五章重大工程第六章保障措施第七章实施前言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创造并留下了丰富多彩的珍贵文物。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和战略资源,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体现着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文物博物馆事业,事关文化传承、历史延续,事关社会发展、文明进步,事关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事关国家安全、国家形象。
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文物,发展好文物博物馆事业,始终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始终是全社会的共同义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主要阐明“十二五”时期文物博物馆事业的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是未来五年全国文物博物馆工作的行动指南,是各地区各部门推动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的规划期是2011-2015年。
第一章发展形势一、“十一五”时期文物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成就“十一五”时期,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物博物馆工作。
考古研究工作总结报告
考古研究工作总结报告本次考古研究工作总结报告主要包括项目目标、实施方法、研究结果和结论等四个方面。
以下是具体内容:一、项目目标:本次考古研究项目的目标是对某地区的古文化遗址进行调查和研究,探索该地区古代社会的形态、生产方式、文化特征等,为该地区的历史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二、实施方法:为了实现项目目标,我们采取了以下实施方法:1.田野勘测:利用地质勘探、浅层薄掘和探气三种方法,对古文化遗址进行初步探测,确定勘探点位,为后续的考古挖掘提供基础数据。
2.挖掘发掘:根据勘测结果,选择具有研究价值的考古区域进行挖掘发掘。
采用了现代化的挖掘工具和技术手段,对遗址进行逐层逐项的挖掘,收集并整理出遗址中的文物、遗迹等物证。
3.文献研究:结合实地考古工作,对相关文献进行深入研究,了解该地区的历史沿革、社会制度、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情况。
三、研究结果:通过调查和研究,我们取得了以下研究结果:1.确定了该地区的古文化遗址的位置和规模,并初步掌握了该地区古代社会的布局和形态。
2.发现了大量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物和遗迹,包括陶器、铜器、玉器等;同时也发现了古代生活和生产的一些工具和设施。
3.通过文献研究,进一步明确了该地区古代社会的历史沿革、社会制度、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情况。
四、结论:通过本次考古研究工作,我们对该地区的古文化遗址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研究,初步揭示了该地区古代社会的形态、生产方式、文化特征等。
这对于深入研究该地区的历史演变及其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同时,我们也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以期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该地区的古代社会和文化。
国家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
国家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前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留存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宝贵遗产是历史与社会发展的见证,是文化认同的标志,是提高创新能力的源泉。
科学、系统地保护文化遗产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文物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不可再生的重要物质资源;同时,也是调结构促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
文物保护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全社会的共同义务。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切实把科学技术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高度重视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和支持”。
文物保护科技的进步对文物、博物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已成为推动我国从文化遗产大国向文化遗产保护强国转变的核心要素,文物保护的能力和水平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
为明确今后一个时期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方向与任务,确定“十二五”期间文物保护科技工作的重点,切实推动文物保护科技进步,全面支撑和引领文物、博物馆事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自主创新,落实科技规划纲要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精神,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报告》提出的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涉及的对象包括文物和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涵盖近年来受国际文化遗产界高度关注的文化景观、文化线路、二十世纪遗产等新兴类型。
文物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遗留下来的、由人类创造或者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一切有价值的物质遗存,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密切关联。
关于古籍工作调研报告
关于古籍工作调研报告【正文】一、调研背景和目的古籍工作对于传承和研究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为了了解古籍工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本次调研。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收集各地相关部门和机构在古籍工作方面的经验和成果,为推动古籍工作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二、调研范围和方法本次调研主要针对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文化遗产管理部门、图书馆、研究机构等相关单位展开。
通过实地访谈、问卷调查和文献分析等方法,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
三、调研结果1. 古籍保护和修复:各地普遍重视古籍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规范,加强技术培训和人才培养,推动古籍保护工作向专业化和高水平发展。
2. 古籍数字化:古籍数字化工作在各地均有所推进。
许多地方图书馆和研究机构通过扫描、拍摄等手段将古籍文献转化为数字形式,方便存储、传播和研究。
3. 古籍研究和学术交流:各地加强古籍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
举办学术研讨会、古籍展览等活动,促进学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古籍研究的深入发展。
四、调研发现和问题分析从本次调研结果来看,古籍工作在保护、数字化和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进展。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古籍保存环境不理想、专业人才匮乏等。
五、调研建议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古籍保存环境的改善,建设更加适宜古籍保存的库房和展览空间。
2. 加大对古籍工作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古籍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3. 加强古籍数字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数字化处理的质量和效率。
4. 加强各地之间的合作交流,推动古籍研究和学术交流的广泛开展。
六、调研总结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全国各地古籍工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全面了解。
根据调研结果,提出了一些改进和发展的建议。
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古籍工作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考古调研工作计划范文
考古调研工作计划范文一、调研目标和背景考古调研工作是为了了解并保护古代文明遗址、古代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为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贡献。
本次调研的目标是对某一地区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通过对遗迹的发掘、文物的收集和考古学方法的应用,揭示出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发展轨迹,推动该地区的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
二、调研内容和方法本次调研将主要对某一地区的历史文化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和评估,通过考古发掘、文物收集和资料整理等方式,全面了解该地区的历史文化状况。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确定研究区域的范围和重点:根据研究需要和资源条件,确定研究区域的范围和重点,明确调研的区域范围。
2. 遗址和文物的调查和发掘:通过对研究区域内的遗址和文物进行调查和发掘,了解古代文明和历史遗留的痕迹,揭示出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
3. 文献和资料的收集:收集相关的文献和资料,对遗址和文物进行整理和分类,建立相关的数据库和资料库,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4. 考古学方法的应用:通过运用考古学的科学方法,对遗址和文物进行分析和研究,还原历史的真相,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过程。
5. 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评估:根据研究结果,对文化资源的保护价值和利用前景进行评估,提出相应的保护和利用建议。
调研所需的方法包括实地调研、文献研究、考古发掘、文物鉴定和历史资料整理等,根据具体的情况和研究需要,确定并组织调研团队,合理安排人力、物力和时间等资源。
三、调研计划和时间安排为了确保调研工作顺利开展,本次调研计划将按照以下步骤和时间安排进行:1. 调研前期准备阶段(时间:3个月)- 确定调研目标和范围- 确定调研方法和工作计划- 组建调研团队,确定各成员的职责和任务- 收集相关文献和资料,建立数据库和资料库2. 调研实施阶段(时间:6个月)- 实地调研和考古发掘:根据计划和资源条件,对遗址进行实地考察和发掘工作,收集相关文物和资料- 文物鉴定和整理:对发现的文物进行鉴定、拍摄和整理,编制文物清单和目录- 文献和资料整理:对收集的文献和资料进行整理和分类,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和资料库3. 调研分析和报告编写阶段(时间:3个月)- 运用考古学方法对遗址和文物进行分析和研究- 撰写调研报告,提出结论和建议- 准备调研成果展示材料和相关宣传四、调研人员和资源安排为了保证调研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本次调研将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考古工作者参与。
国家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
国家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一、政策背景中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众多的历史文物,而近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工破坏等原因,我国的文物保护面临严峻的挑战。
因此,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促进国家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二、发展目标该规划旨在通过提高国家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的水平,全面保护和传承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
具体目标包括:加快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的攻关,提高文物保护技术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建立健全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的创新体系,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加强国内外合作与交流,推广优秀的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成果;继续加大对重点文物保护工作的支持,提升文物保护工作的质量和效益。
三、主要任务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该规划提出了一系列的主要任务。
1.加强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的攻关。
通过提高科技人员的实力和研究水平,推动文物保护领域的基础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在核心技术领域实现自主创新。
2.建立健全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的创新体系。
加强文物保护科学与工程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学等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形成有利于文物保护创新的学科体系。
3.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通过开展高水平的培训和教育,提高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人才的素质,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为文物保护事业服务。
4.加强国内外合作与交流。
通过与国际文物保护组织合作,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推动我国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5.推广优秀的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成果。
加大对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升文物保护工作的效果和质量。
6.加大对重点文物保护工作的支持。
在经济和政策上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工作给予更多的支持,确保重点文物得到全面保护。
四、实施措施为了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政府将采取以下措施:1.加大财政投入。
国家将增加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发展的财政资金投入,支持相关研究项目和科研机构的建设。
2.建立激励机制。
考古调查工作总结报告
考古调查工作总结报告
近年来,考古调查工作在我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保护和传承中华文明作出
了重要贡献。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经历了一系列的考古调查工作,对于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为后续的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
首先,我们在考古调查工作中发现了大量的文物遗址,这些遗址包括古代城市
遗址、墓葬遗址、古代建筑遗址等等。
这些发现为我们重新认识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也为我们理解古代文化、宗教、生活方式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其次,通过对文物遗址的发掘和研究,我们了解到了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
宗教、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古代社会的认识,也为我们理解当今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此外,考古调查工作还为文物保护和遗址保护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支持。
通过
对文物的发掘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文物的价值和意义,也可以为文物的保护和修复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最后,考古调查工作还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许多古代文物遗址
成为了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
这不仅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也为人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明提供了更好的机会。
总的来说,考古调查工作在我国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我们了解和传承
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信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为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做出更大的贡献。
考古调查工作总结报告
考古调查工作总结报告
近年来,我国考古调查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我们了解和保护历史文
化遗产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团队深入各地进行了大量的考古调查工作,通过系统的实地勘探和文物挖掘,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首先,我们在调查工作中发现了一批重要的考古遗址,这些遗址不仅丰富了我
们对古代文明的了解,也为后续的考古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其中,一些遗址的发现对于重新认识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其次,我们在考古调查工作中还发现了大量的文物,这些文物的发现丰富了我
们对古代生活的了解。
通过对这些文物的研究,我们可以窥见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风貌和文化传承,这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在考古调查工作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些重要的历史遗迹,这些遗迹的发
现为我们理解古代历史事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通过对这些遗迹的研究,我们可以还原古代历史事件的过程和背景,为我们了解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总的来说,我们的考古调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些成果不仅丰富了我们
对古代社会的了解,也为我们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深入开展考古调查工作,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考古研究报告前景
考古研究报告前景1. 引言考古研究是一门通过对古代文明遗物进行系统的发掘和研究,以还原历史事实和探究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学科。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对历史文化的重视,考古研究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并展现出广阔的前景。
2. 数字化技术在考古研究中的应用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考古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利用无人机航拍技术、三维重建、全息成像等数字化工具,考古学家能够更快速、更精确地进行遗址勘探和文物保护。
通过数字化技术,考古学家们可以将文物以虚拟的形式保存下来,并进行数字化重建和模拟实验,从而更好地还原历史场景。
3. 多学科融合的发展趋势考古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往往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进行研究。
未来的考古研究将更加注重多学科的融合。
例如,考古学家可能需要与物理学家合作,利用物理手段分析文物的物理特性;与生物学家合作,利用生物学方法研究古人类的遗传信息等。
多学科融合将使得考古研究更加丰富多样,也能够从不同维度解读历史。
4. 区域性考古研究的重要性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考古研究也呈现出越来越强的区域性特点。
不同地区的历史文明发展具有独特性和差异性,区域性考古研究正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通过对特定地区的考古发掘和文物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该地区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特点,为历史研究提供更丰富的材料和依据。
5. 考古研究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考古研究与文化遗产保护密不可分。
在考古研究过程中,文物的保护和修复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同时,考古研究也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通过对历史文明的研究和保护,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人类的文化遗产,促进社会的文化发展。
6. 社会关注度的提升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历史文化的关注度不断提升,考古研究也受到了更多的重视。
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纷纷推出专项支持计划,资助考古研究的开展。
同时,公众对考古研究的关注度也在不断增加,考古类展览和讲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
这种社会关注度的提升为考古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动力和支持。
人文学院十二五学科建设情况报告
人文学院“十二五”学科建设情况报告“十二五”期间,人文学院根据《铜仁学院2011-2015年事业发展规划》,结合铜仁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已有专业实际,以教研室为单位制订了各学科发展规划。
经过五年的建设和发展,我院现有1个省级重点学科(民族文化遗产学),1个校级特色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字学);1个校级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1个校级重点支持学科(文艺学),1个校级特色专业(秘书学专业),1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语言学与实验语言学教学团队)。
下面,我们分学科介绍人文学院十二五期间在学科建设方面的成绩和不足:一、学科建设成绩(一)历史学学科1. 师资队伍通过多次整合,也由于专业发展需要,2015年止,历史学专业教师(包含兼职)人数达到了29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1人,讲师8人,助教3人。
硕博比55%,高职比62.06%,已经形成一支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均比较合理的富有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完成了“十二五”建设规划任务。
师生比为 1 :18.35 。
形成了多学科协调发展又相互渗透的学术团队。
2.学科建设情况经过多年的努力,历史学专业现已经建设起《世界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共党史》四个优势学科;《历史文选》、《世界古代史》、《中国近代史》院级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省级精品课程;《民族文化遗产学》省级重点学科和省级一级学科。
5个省级教学项目工程。
3.科研成果到2016年,历史学专业教师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省部级7项左右,地厅级12项,主持完成校级以上教学改革研究课题13项。
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8篇;学术论文43篇,其中C刊14篇,D刊23篇,普刊6篇。
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4部。
获得省部级奖励5项(其中2项为教学成果奖),地厅级表彰3项。
4. 人才培养在大学生“挑战杯”比赛中,历史学专业学生于第十三届、第十四届2次荣获贵州省一等奖,1次国家级三等奖。
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及参与科研项目学生人次数达149人次。
考古发掘调研报告
考古发掘调研报告考古发掘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考古发掘调研旨在探寻某地区古代人类活动痕迹,获取相关历史文化信息,为后续文化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二、调研地点考古调研地点选择在某地的古代文明遗址,该地处在山区,地势较为险要,并以山洞为聚居点。
三、调研过程1. 现场勘查首先,调研小组进行了对该地的实地勘查。
我们发现了众多的山洞,一些山洞的洞口已被人工堵住,可能是古代居民为了自卫而采取的措施。
在山洞周围还发现了一些石块堆积,可能是古代人们用来防止野兽侵入的防护措施。
同时,我们在洞底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经进一步研究,确认这些骨骼化石属于古代人类。
我们采集了一些化石样本留作后续研究。
2. 考古发掘在实地勘查的基础上,我们针对一些有潜力的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经过数天的努力,我们发现了一批用陶土制作的陶器碎片。
部分碎片由于保存完好,可以进行拼接,为我们重现古代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此外,我们还在遗址附近的地表发现了一些制作陶器所需的原料,如黏土和石英石。
这表明该地区有着悠久的陶器制作史,并且古代人类已经掌握了相关生产技术。
3. 文物鉴定我们将采集到的陶器碎片送至文物专家进行鉴定。
经过鉴定,这批陶器碎片的年代可以追溯到约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鉴定结果表明,该地区存在着丰富的古代文化遗产。
四、调研成果和意义通过本次考古发掘调研,我们探寻到了某地区古代人类活动痕迹。
这些活动痕迹包括山洞聚居遗址、陶器制作遗址等。
这些活动痕迹为我们解读古代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提供了可靠的线索,有助于深入研究当地古代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同时,该地区的文化遗产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这些出土文物为我们了解当地古代人类的社会发展、生活习俗等提供了实物依据。
对于推动当地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此外,本次考古发掘调研还为我们了解中华文化的多元性与延续性提供了新的证据和视角。
五、展望对于未来的考古研究工作,我们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展望: 1. 深入研究:对于已发掘的文物进行进一步鉴定和研究,探索当地古代人类的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文物考古研究报告
文物考古研究报告文物考古研究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某特定文物进行考古研究,以探究其历史背景、文化价值和古人类活动等方面的信息。
通过科学的考古方法和技术手段,我们对文物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并得出了一系列结论和发现。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考古研究的目的、研究方法、发现结果以及结论等内容。
2. 背景在某地一座古墓发掘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件独特的文物,它呈现出独特的工艺和纹饰,引起了我们的极大兴趣。
经初步鉴定,该文物属于某个具有悠久历史的王朝时期,然而具体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尚不甚清楚。
因此,我们决定对该文物展开详细的考古研究,希望可以揭示其背后的故事。
3. 研究目的本次文物考古研究的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确定文物的年代和历史背景;•分析文物的工艺和制作技术,揭示当时的工艺水平;•推测文物的用途和文化意义,探究古人类活动。
4. 研究方法为了达成以上目的,我们采用了多种考古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4.1. 线索搜集我们首先进行了大量的文献调查和线索搜集,查阅了相关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从中寻找与该文物相似的案例和信息。
同时,还进行了现场勘察和对相关专家的访谈,以获取更多的背景信息。
4.2. 田野调查通过实地田野调查,我们对文物所在的古墓进行了详细勘探和记录。
通过测量、摄影和采集样本等方法,我们获得了准确的实物数据和图像资料,为后续分析和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4.3. 非破坏性分析为了保护文物的完整性,我们采用了非破坏性分析方法对文物进行了测试和检测。
使用X射线、红外线和显微镜等技术,我们对文物的结构、成分和细节进行了观察和分析,以获取更多关于制作工艺和材料信息。
4.4. 实验室分析在实验室中,我们对文物的样本进行了化学分析、放射性碳测年和断层分析等实验。
通过这些实验手段,我们能够更加精确地确定文物的年代和地域来源,揭示文物背后的故事。
4.5. 文化考古学研究结合以上数据和分析结果,我们对该文物进行了文化考古学的研究。
考古学科“十二五”规划调研报告
考古学科“十二五”规划调研报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对于文化遗产和考古学科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
在此背景下,为了进一步推动考古学科的发展,提高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水平,国家制定了“十二五”规划,对考古学科的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
本文旨在介绍考古学科“十二五”规划的调研情况,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和实践者提供参考。
为了深入了解“十二五”规划在考古学科的落实情况,我们采用了多种调研方法,包括文献资料收集、专家访谈、实地考察等。
其中,文献资料收集主要是通过查阅相关政策文件、学术论文等,了解考古学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专家访谈则是邀请了多位在考古学科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学者,深入探讨考古学科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实地考察则是选择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遗址和博物馆,了解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研究的情况。
“十二五”规划提出了一系列支持考古学科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加强考古学科建设、提高科研水平、推进人才培养等。
这些政策的出台,为考古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在“十二五”期间,考古学科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
例如,发现了多个新石器时代遗址,揭示了我国原始社会的演进历程;对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了深入研究,深化了我们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对于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考古发现,丰富了我国的多元文化。
“十二五”规划强调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设立考古学科博士学位点、加强考古专业的实践教学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为考古学科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人才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在考古学领域的研究中,我国已经从过去的跟跑者逐渐发展成为领跑者之一。
然而,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在考古学领域的投入仍显不足。
我们需要加大在考古学领域的投入力度,推进考古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为了进一步推动考古学科的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政府应该继续考古学科的发展需求,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鼓励考古学科的创新与发展。
考古调研工作计划范文模板
考古调研工作计划范文模板一、背景与目的1. 背景考古调研工作是对历史文化遗迹进行系统的调查、发掘、研究和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全球范围内,许多重要的考古发现对于人类文明的研究和认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考古工作的重要性也得到了充分的认识和重视。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我国的丰富历史遗产资源,我们计划进行一项考古调研工作。
2. 目的本次考古调研工作旨在全面、系统地了解和记录目标地区的历史文化遗迹,以便为今后的考古发掘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通过这次考古调研,我们将收集、整理和分析目标地区的相关资料,绘制文化遗址分布图,并对重点遗址进行详细的调查与测绘。
同时,我们还将进行文献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相关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通过这些工作,我们希望为目标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蓬勃的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调研内容与方法1. 考古调研内容(1)文献调研:收集整理相关史书、碑刻、地方志、民间传说等等相关文献资料,以便更好地了解目标地区的历史背景。
(2)文化遗址调研:对目标地区已知的文化遗址进行详细的调查和测绘,包括发掘出土的文物、建筑遗址、墓葬等等。
(3)文物收集与整理:将在考古调研中发现的文物进行分类、整理和保护,以便更好地研究和利用。
(4)文化遗址保护:对已发现的文化遗址进行保护工作,包括修复、保护和展示,以便将其开发成为旅游景点。
2. 考古调研方法(1)实地调研:通过实地考察目标地区,对文化遗址进行详细的调查和测绘,记录并收集相关的考古资料。
(2)文献研究:通过收集和研究相关史书、碑刻、地方志、民间传说等文献资料,以便更好地了解目标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内涵。
(3)文物鉴定与保护:通过对考古发现的文物进行鉴定和保护,确保其完整保存,并为今后的研究和展览提供参考和依据。
三、预期成果1. 考古调研报告:对调研过程、发现的文化遗址和文物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描述,并提出保护和利用建议。
2. 文化遗址分布图:根据实地调查和研究结果绘制目标地区的文化遗址分布图,提供参考和依据。
考古行业调研报告
考古行业调研报告调研报告:考古行业一、引言考古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科学,对于推动历史研究、文化保护以及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考古行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决策提供参考。
二、行业概述1. 定义:考古行业是指通过研究、发掘和分析考古遗址、文物等,还原人类历史文明发展过程的学科。
2. 发展历程:考古学的发展可追溯至公元前15世纪的欧洲,随着世界各国的加入,考古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 目标和意义:通过考古学的研究,可以探索和还原人类文明的起源、发展和演变,为历史重建、文化遗产保护以及社会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三、行业现状1. 考古遗址和文物保护:各国政府和文物机构加大对考古遗址和文物的保护力度,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规和制度。
2. 考古发掘和研究:考古学家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如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等,提升了考古发掘和研究的效率和精度。
3. 国际合作与交流:考古学界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通过联合研究项目和学术会议,推动考古学的发展并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四、行业问题与挑战1. 资金和技术方面的限制:考古行业在发掘和研究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专业技术支持,而这方面的投入仍然有限。
2. 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在一些地区,考古遗址和文物的保护和展示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矛盾。
3. 文化遗产的非法贩卖和盗窃:一些珍贵的文物遭遇非法贩卖和盗窃,威胁到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保护工作的开展。
五、未来发展趋势1. 利用科技手段:随着科技的进步,考古学将更多地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如遥感技术、人工智能等,提高考古发掘、分析和研究的效率和准确性。
2. 跨学科合作:考古学将与其他学科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如地理学、人类学、自然科学等,从而综合分析和解读考古遗址和文物。
3. 文化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结合:考古学在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将更加注重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通过文化旅游、教育等方式为社会贡献。
六、结论考古行业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科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考古资源调研报告
考古资源调研报告
根据对考古资源的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总结如下:
1. 考古资源的区域分布
调研发现,考古资源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沿海地区和内陆河流流经地区。
尤其是河流交汇处或者靠近沿海的地方,往往拥有更丰富的考古遗址。
2. 考古资源的类型
考古资源类型非常多样,包括古墓葬、古城遗址、古村落遗址、古道遗址等。
其中,古墓葬是最为普遍的考古资源类型,相对较易于发现。
另外,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也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考古遗址。
3. 考古资源的保护现状
调研显示,目前我国对考古资源的保护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由于资金和人力的限制,许多考古遗址无法得到应有的保护;另一方面,一些考古资源还受到不合理开发利用的影响,导致严重破坏。
4. 考古资源的价值与意义
考古资源是研究和了解过去文明的重要途径,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历史,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同时,考古资源对于地方经济、旅游业的发展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5. 考古资源的合理利用
调研数据表明,合理利用考古资源可以为地方经济带来巨大的
发展机遇。
因此,应通过加强考古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平衡,促进其可持续利用。
6. 建议
为进一步保护和合理利用考古资源,建议加大对考古研究和保护的投入,加强监管力度,完善考古资源的管理体系。
同时,加强公众参与,提高社会对考古资源的重视和保护意识。
以上为对考古资源调研的总结报告,仅供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古学科“十二五”规划调研报告考古学科"十二五"规划调研报告课题组徐苹芳严文明赵辉陈星灿许宏朱岩石杭侃袁靖2012-3-28 15:55:49 来源:《南方文物》 2011年01期一“十一五”期间中国考古学的发现考古学的研究资料来自田野考古工作。
“十一五”期间的田野考古工作量很大,国家正在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必然导致大量地下古代遗存被发现。
国家文物局组织全国力量进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一些从未登录的古代遗址同时被发现,为考古学界提供了大量新资料。
但是真正有质量的资料还是来自那些有充分调研的,即通常所说带有明确课题意识的“主动发掘”的田野考古工作。
(一)旧石器时代考古旧石器时代的遗存历年久远,很难保存下来。
因此,寻找发现旧石器遗址或地点,从来就是旧石器时代考古的重要任务。
但是,在“十一五”期间,有关旧石器早、中期的田野工作仅可举出浙江、云南等少数几项,大多数田野工作重点相对集中在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的调查和发掘上。
在过去工作较少的天津,调查发现了27处旧石器地点;黄河两岸山西吉县[1]和陕西宜川[2] 的调查和发掘,又发现了数十处新地点;宁夏灵武水洞沟不仅系统发掘了水洞沟盆地西南边缘的第3、4、5三个地点[3],还在银川和宁夏南部等地发现多个新地点;对河南许昌灵井遗址[4]的持续发掘,发现了包括上下两个文化层在内的大量石制品和动物化石,下文化层可能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江苏连云港将军岩遗址[5],也发现旧石器晚期遗迹和遗物,出土了东部沿海地区地理分布位置最南的细石器遗存。
此外,四川、云南、福建、黑龙江、吉林、河北、西藏、浙江等地,也发现该时期的遗存。
各地旧石器遗址的发掘工作水平,有了普遍的提高。
以宁夏灵武水洞沟、山西吉县柿子滩、陕西宜川龙王辿[6]、河南新密李家沟[7]等遗址为代表的考古发掘,十分重视新的科学发掘技术的运用和多学科合作,除详细记录遗物的三维座标,对全部出土物进行筛选,更全面系统地收集有关古人类活动的遗迹、遗物外,还对遗址开展与考古学有密切关系的埋藏学、沉积学、古脊椎动物学、年代学等多学科综合分析。
在继续注重石制品的类型学研究、石器的特点和文化关系等等的探讨基础上,研究者利用石器拼合和操作链等概念和技术,着力探讨早期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存模式以及早期人类的分布、迁徙和交流等问题,并试图对中国旧石器文化的特点、中国远古人类的发展演化特征等做出适当的解释。
(二)新石器时代考古“十一五”期间,新石器时代文化的起源和早期发展继续成为重点关注的课题。
湖南道县玉蟾岩洞穴遗址的持续发掘,为认识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起源、特点和文化多样性,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新材料。
北京东胡林遗址[8]的持续发掘,尤其是河南新密李家沟遗址[9]发现的旧、新石器过渡期间的连续地层,以及早期陶器与细石器共存的资料,为讨论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起源和旱作农业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浙江浦江上山[10]、嵊县小黄山[11]、余姚田螺山[12]等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的发掘,则为进一步讨论早期水稻农业的特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聚落考古在“十一五”期间继续得到重视。
区域系统调查进一步普及,因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文明探源工程和大规模基本建设而开展的区域系统调查和发掘工作,不仅填补了地区空白,也为认识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积累了资料。
过去开展工作较少的贵州等地,发现不少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填补了缺环。
重要的聚落考古发掘遍布全国大多数省区,从南海之滨的广东深圳咸头岭[13] ,到内蒙古高原的扎鲁特旗南宝力皋吐[14],从杭州湾南岸的浙江余姚田螺山[15],到横断山区的四川汉源麦坪[16],新石器时代的一系列重要遗址和墓葬的揭示,为建立更加丰满的中国史前文化体系,认识中国史前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均提供了新的材料。
四川新津宝墩龙山时代外城遗址、浙江余杭莫角山良渚文化大型城址[17]、河南灵宝西坡仰韶文化晚期大墓[18]、陕西高陵杨官寨仰韶文化环壕聚落[19]、安徽含山凌家滩大墓[20]、江苏张家港东山村崧泽文化大墓[21]、安徽固镇垓下大汶口文化城址[22] 等的发现,为探索中国早期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也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
“十一五”期间,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多学科合作在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得到进一步开展,无论区域调查还是发掘,工作中都注意系统收集各种信息,更加注意以聚落为中心的整体研究。
(三)夏商周考古三代考古的工作重点主要集中在都城和城址方面。
在城址考古的工作方法上,更多关注了遗址布局、功能结构等聚落形态问题。
河南平顶山蒲城店二里头文化城址[23],是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二里头文化城址。
安阳洹北商城经钻探与试掘确认城址中南部存在宫城,面积约41万平方米。
西南隅另有一小城,居民点多集中于宫城之外的西北和东北部[24]。
近年发掘宫城内2号基址[25]总面积近6000平方米,与1号基址应属同一建筑群。
安阳市殷墟刘家庄北地大规模的发掘,揭露出多条道路、大量祭祀性遗迹等重要现象[26],为殷墟都邑的布局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与这些大型城址聚落不同,河南荥阳关帝庙遗址[27]是一座商代晚期的村落,发掘较为完整地揭示出聚落的布局,为研究商代基层社会提供了难得的资料。
陕西岐山周公庙遗址[28]陆续有重要发现,在系统考察建筑基址、手工业作坊区和最高等级墓地陵园和普通墓地等关系的同时,还新出土大量刻辞卜甲,发现总字数超过了过去历年发现西周甲骨字数的总和,是研究周族历史和周人社会结构等问题的极其珍贵的资料。
山东高青陈庄西周城址[29]及其内的夯土台基、贵族墓葬与车马坑,刻辞卜甲和带有“齐公”铭文的青铜器等材料,对研究齐国早期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河南荥阳娘娘寨两周城址[30],始建于西周晚期,为以往发现甚少的西周城址增添了新的资料。
而面积约916万平方米的河南濮阳高城东周城址,发掘者推测其应是春秋时期卫国都城遗址[31]。
此外,山东渤海南岸地区晚商至西周多达300余处制盐遗址的发现以及通过对其中若干遗址的全面揭露[32],首次了解到该地区应为殷墟时期商王朝的盐业生产中心。
遗址高度密集和整齐划一的制盐设施,以及对其他相关现象的综合分析表明,这是一种国家行为,并为西周王朝继承,约至西周早期偏晚阶段,其生产组织系统才发生变化。
这一发现为理解商人东进及其所导致的一系列历史事件提供了全新的线索。
“十一五”期间,三代王朝周边地区的考古也获得较多的进展。
重要者可举山西柳林高红商代遗址[33]、江西靖安李洲坳东周墓葬[34]、福建浦城管九村周代土墩墓群[35]、湖北郧县辽瓦店子两周遗址[36]、甘肃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墓地[37]、云南大理银梭岛冶铜遗迹[38]、剑川海门口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干栏式”建筑聚落遗址[39]、属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内蒙赤峰三座店石城遗址[40]和二道井子聚落遗址[41]、湖南永州潇湘上游商周时期遗址群[42]的调查与发掘收获。
这些发现,对研究当地青铜文化面貌、社会发展水平及其与中原王朝的关系等,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东周时期重要的考古发现,以墓葬和陵园制度上的收获最为丰厚。
山西曲沃羊舌墓地[43]时代约在两周之际或稍晚,是一处晋国国君墓地,墓主可能是晋文侯,与夫人异穴并列合葬。
陕西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44]保存完好,在周代墓葬制度及社会历史研究上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甘肃张家川马家塬等战国时期戎人贵族墓地[45],随葬品极其丰富和具有鲜明特点,大量金饰和料珠等,皆指向通过欧亚草原与中亚乃至西方的交流。
附近礼县大堡子山城址发掘和西汉水上游流域调查[46],既为早期秦文化探索和秦早期都邑研究提供了资料,同时也有大量反映秦戎关系的重要线索。
安徽蚌埠双墩一号春秋墓[47]结构特殊,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墓葬考古研究的内容,填补了有关钟离国历史和考古学文化的空白。
江苏无锡阖闾城[48]的发现是吴国历史研究上新增的重要资料。
旨在整体探讨墓地陵园制度的考古工作还有河南新郑胡庄春秋郑国家族墓地、战国晚期韩国王陵[49]等项目。
陕西凤翔雍城秦公陵园[50]的勘探与发掘工作,大致摸清了雍城秦公陵园兆沟内、外的整体布局结构及内涵。
陕西长安神禾塬战国秦陵园[51],推测应为秦始皇的祖母夏太后的陵寝。
湖北荆州熊家冢[52]的大规模田野考古全面揭露出一座由王墓、大量陪葬墓、特大型车马坑等组成的战国楚国国君陵园。
(四)秦汉以降的历史时期考古1、城市遗址考古汉唐城市遗址考古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较大的学术收获,主要是都城遗址。
秦咸阳城遗址的考古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持续开展。
秦阿房宫前殿遗址附近的上林苑宫殿建筑群3、4、5、6号建筑遗址的发掘,证实大部分建筑基址为战国时期,有的沿用至西汉[53],这对厘清秦汉时期的上林苑布局具有一定价值。
西汉长安城遗址陆续发掘了直城门、城内道路、桥梁等遗迹,丰富了以往的认识。
其中对楼阁台遗址附近进行考古钻探中新发现两个东西并列的小城,应为建筑于旧西汉长安城东北隅的十六国至北朝时期宫城[54]。
汉魏洛阳城的考古发掘主要集中在宫城,2008年,新发现北魏宫城2、3号建筑遗址[55],其中2号遗址为一座三门道的大型殿堂式结构宫门建筑,形制结构与阊阖门多有相同之处,这是继宫城正南门阊阖门遗址发掘之后的又一新发现。
邺城遗址在发掘了东魏北齐佛寺塔基遗迹之后,进而发现了规模宏大的北朝寺院遗址,这对于邺南城平面布局的研究具有推动作用[56]。
隋唐两京长安、洛阳遗址的考古在“十一五”期间发掘面积大、发掘遗迹类型丰富。
其中对丹凤门遗址进行全面发掘,揭露该宫城门五门道的形制[57];唐长安大明宫含元殿址以南地带发现宫殿式建筑、园林式建筑、防卫设施以及渠道、桥梁、道路等一系列新遗迹类型,为了解唐大明宫前朝部分和宫城制度的演变提供了新的参考资料[58]。
隋唐洛阳城确认出中心区宫殿建筑群中隋唐、五代至北宋时期夯土基址的叠压打破关系,为研究洛阳隋唐城宫城的平面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59]。
杭州中山中路南宋御街的发掘和皇城的范围也继续有新的发现。
继河北张北县元中都发掘“工”字形宫殿基址和宫城南门、西南角楼遗址之后,在内蒙古正蓝旗也发掘了元上都内城明德门(午门)和穆清阁建筑基址[60],为了解蒙元“离宫”性质的都城形制,作了有益的探索。
“十一五”期间,地方城址较为重要的考古项目有广州市南越国宫署遗址、大同北魏平城、南京三国至南朝建康城、太原北朝隋唐晋阳城、河南延津沙门古黄河渡口汉代至金元各时期城址、扬州隋唐至宋扬州城、四川成都江南馆街唐宋时期街坊、重庆合川抵抗蒙(元)的钓鱼城军事城防以及黑龙江汉魏时期炮台山城址、辽宁省高句丽中晚期的凤凰山山城遗址、湖北蕲春罗州城遗址的发掘等[6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河南叶县发现的集镇遗址为我们了解中原地区集镇的形成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