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我国财政政策的选择
结合当前宏观经济形式分析我国应采取的财政政策重点[参考]
一、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下我国财政政策的基本现状(一近年来财政政策的基本定调财政政策取向是与对应的宏观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的。
自金融危机以来,国内外经济环境均面临较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财政政策的基本定调必然以积极的政策措施为主,这样才能保证国民经济发展维持在较高水平,同时保证社会就业率不受较大冲击。
自世界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历年财政政策毫无例外全部为积极的财政政策。
而这也充分显示了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下行阶段对经济增长的重要补充推动作用。
(二我国财政政策的主要指向在政策指向方面,财政政策因具有较强的公共性质,一般以涉及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和公共福利事业为主。
本部分中,我们以今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为例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报告中指出,最近几年来中央政府以财政投资的形式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大了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保、自主创新等方面建设,两年来新增投资4万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为 1.26万亿元。
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财政政策具体指向需以那些私人资本所无力或不愿进入的领域为主,从而起到补充社会投资失灵的作用。
其中,居民社会保障支出、科教文卫事业、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是财政政策通常指向的具体领域。
(三近年来实施财政政策的主要成效最近几年来政府为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新经济形式所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从效果上说是值得肯定和认可的。
具体来看,金融危机后五年来我国因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而使得各项社会福利事业和基础建设都得到了长足进步。
在“三农”工作领域,五年来中央财政累计共支出 4.47万亿元,建立健全了种粮农民补贴制度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在国民教育领域,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五年累计达到7.79万亿元,全面实现了城乡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在自主创新领域,中央财政用于科技的投入五年累计达8729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18%;在社会保障领域,基本完成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各项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至今已达到7.9亿人,等等。
我国_三驾马车_驱动协调性及财政政策新取向
●政策研究《财政研究》2009年第12期当前国民经济形势企稳向好,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对于遏制经济下滑、防止通货紧缩、提振市场信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这并不意味着困难已经过去,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并不牢固,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驱动协调性长期失衡,内生增长动力亟待加强。
一、宏观经济态势与“三驾马车”驱动协调性分析在全球性危机造成外需萎缩的传导效应下,我国宏观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波动性明显加剧,经济高速增长所掩盖的摩擦滞阻和深层次矛盾逐渐显露。
高出口、高投入、低消费的驱动模式造成经济增长畸形依赖和结构失衡,在经济下行压力下难以为继。
从这一层面来看,本轮危机还蕴藏着出口、投资、消费三者关系长期扭曲的集中释放,是对社会经济内外失调进行市场校正的机遇。
长期以来,我国投资、出口、消费的比例关系存在着严重失衡现象。
从GDP最终结构来看,1990—2007年,我国资本形成率从36.5%加速增长到41.3%,净出口从3.1%上升为19.5%,而消费率从60.4%下降为39.2%。
与国外相比,我国投资率明显超过20—30%的国际投资率合理区间,消费率与70—80%的国际合理区间尚有距离。
从拉动GDP增长角度来看,同期消费拉动下降了2.4个百分点,而投资拉动则上升了4.2个百分点,两者差距最高达1.5个百分点。
从对GDP的贡献率角度来看,消费贡献率下降了8.9个百分点,投资贡献率上升了38.9个百分点,两者相比,投资最低比消费高8%,最高达44%;出口依存度从2000年的39.6%增长到2007年的67.7%,远超出世界主要国家14—20%的水平。
可见,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高投资、高积累、低消费的轨道,形成了以投资驱动为主、消费驱动为辅、出口依赖度不断提高的经济增长模式。
尤其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为抵抗经济增速下滑的恐慌,“投资=发展、投资率上扬=经济回暖”的观念频频抬头,盲目攀比、争上项目现象比比皆是,推动形成一波新的投资浪潮。
结合ISLM曲线分析当前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结合ISLM曲线分析当前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当前全球经济环境下,各国都在不断调整和优化自己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应对经济的波动和挑战。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亦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通过结合ISLM曲线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目前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ISLM模型是一种宏观经济学的模型,由收入支出平衡(IS)曲线和货币供应量和货币需求相等(LM)曲线组成。
IS曲线代表了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利率之间的关系,而LM曲线则表示货币供求平衡时的利率和产出水平。
首先,我们来分析我国的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国家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的一种手段。
我国在近年来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增加政府支出,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福利方面的支出,以推动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
在ISLM模型中,增加政府支出将导致IS曲线向右移动,即国内生产总值增加。
当政府增加投资,特别是在基础设施领域增加投入时,会刺激私人投资和消费,进一步拉动经济增长。
同时,政府支出的增加还会带动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促进就业的增加,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进而增加消费需求。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我国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央行通过调整货币供给量和利率,影响经济的一种手段。
近年来,我国的货币政策相对稳健,央行保持了适度的流动性和利率水平,以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和控制通胀。
在ISLM模型中,央行的货币政策会通过改变货币供给量和利率来影响LM曲线。
如果央行降低利率或增加货币供给量,LM曲线将向右移动,利率降低,推动私人投资和消费的增长,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此外,适度的通胀目标也是货币政策的一部分,通胀率的控制有助于维持价格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当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同方向发力时,其效果会得到进一步增强。
比如,当财政政策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来刺激经济增长时,货币政策可以进一步降低利率来促进投资和消费的增长,从而加大对经济的刺激。
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财政政策路径选择
李 晶 中国人 寿保险股份 有限公 司 1 0 3 0 0 3
【 章摘要】 文 在 金 融危 机 后 ,我 国经 济正 在 经 历 由外 部 驱 动 型 向 内部 驱 动 型 、 由投 资扭 加 中低收 入者 收 入 。 从这 一 方面 我 们可 清 晰 地看出财政是如何促进资源配置, 促进社会 公平 , 改善 人 民生 活 , 得 国 民经济 平 稳运 使
行的。
以及灾 后重 建等 相联 系 , 也有 抑 制投 资增 长 的 因素 , 主要 与房 市股 市 变化 和城 市建 设规 模 、速 度 等相联 系 。此 外 ,资源环 境工 作 以 对 一 动 向创 新 驱 动 转 变的新 阶段 ,此 时 更 应 及对 新开 工项 目的管 理 , 投 资 也会 形成 - 定 的约 束 。 进 一 步调 整 完 善 财政 政 策措 施 的 内 容和 ( 三)出口增量明显回落 方 向运 用 多样 化 的 财政 政 策 手段 ,促 进 2 0 年 前 三个 季度 ,我 国出 口 1 7 1 08 0 4 我 国 国 民经 济增 长 。 亿美元, 增长2 . 比0 年同期回落4 8 23 %, 7 .%。 对美国的出口比 0 年同期回落 4 6 7 .%。劳动 【 关键 词 】 密集型 产 品出 口增速 大幅 回落 ,其 中服 装和 国 民经 济 ;财 政 政 策 ;选 择 玩 具 前三季度 出 口分 别 比 0 年 同期 回落 2 . 7 1 财政 政 策 体 系 是一 个庞 大 而 复 杂 的 系 2 和 6 3 % .%。0 年 前 8 个 月 ,我 国家 电业 8 统 ,在不 同时 期需要 选择 不 同的政 策 ,这 本 累 计 出 口 20 亿美 元 ,增 幅比 0 年 同期 回 5 7 身就 是复杂 的抉择 过程 , 其政 策 工具 也很 多 , 落 1 .%,其 他行 业的情 形 也不 容 乐观 。 07 三 、我 国未来的财政 政策选择 包括 预算政 策 、税收 政策 、 支出政 策、 国债 ( 一)进一步提高财政透明度 政策 以及 “ 自动 稳定 器功 能”等 ;而经济 增 二 、我国为应对金融危机 已经 实施的 政 府在 向社 会 公布 财政 收 支 状 况 、赤 长也 是非常 复杂 的 问题 ,促 进经 济增 长的 因 财政政 策 字 状 况 和 债务 状 况等 方面 信 息 时 ,应 该 全 素有 很多 ,这些 因素 的组合 有很 多 ,作用于 20 0 9年 , 中央提 出要 把 保持 经济 平稳 面 、 细 、及 时 ,民众才 能更 好地 理解 和 支 详 经济 增长 的途径 又有 很 多。因此 ,当前的 主 较 陕发展 作 为经 济工 作 的首要 任 务 , 围绕 扩 持 财政 的每 一次改革 , 保 财税 改革 顺 利进 确 要 f题 是如 何利 用财政 政策 的 _具 ,作用于 内需 、保增 ,调 结 构 、上 水 平 ,抓改 革 、 行。 L 特别要l强政府对各种救助承诺的透明 力 I 】 促进 经济增 长的 因素 ,从而 促进 经济增 长 。 增活 力 ,重 民生 、促和谐 的要求 ,实施 积极 度 , 使各 类潜 在 的被救 助 对象 形成 更 明确 的 的财 政政 策 。 国 20 年实 施积 极 财政 政策 预期 , 主要包括五方面 内容。 前我国的财政改革正向纵深推进, 但我们应 美 国金融 危机 影 响下 ,国 际市 场疲软 是 扩大 政 府 公 共 投 资 ,着 力加 强 重 该清 醒地 认识 到 , 改革 、 发展 充满 不确定 性 , 外需 不振 ,中国的 经济 也面 临前 所 未有 的困 点建设。在 20 年末增加安排保障性住房、 包 括 改革 的路 径 、 程 和结 果部 是无 法 预知 08 过 难。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 “ 三架马车” 灾后 恢复 重建 等 中央政 府 公共 投 资 14 0亿 的 , 统 的改革 路径 和 改革 方式 不一 定 完全 0 传 之 一 的出 口承受 巨大 压 力 ,加 上 投资 萎缩 , 元 的基 础上 , 09 中央 政府 公共 投 资安 排 适 应 新形 势下 的新 要求 , 防范 和化 解 公共 20 年 在 企业 盈  ̄l 力下 降 , ll J 中国 经济 在经过 7年 加 98 亿元 , 加 4 7 亿元 。以发挥 财政 促进 风险和公共危机的理念引导下, 00 增 85 不断进行新 速上涨后,增长势头在 2 0 0 8年发生逆转。 资 源合理 配 置 的作用 , 并通过 财政 促 进社 会 的 探 索 ,使 财政 改革 更 好地 服 务 于 经 济 发 ( 一)消费增长速度趋弱化 公平、 改善人 民生 活 。 如果 在 金融 海 啸之 下 , 展 社 会发 展和 人 自身 的全 面 发展 , 过 构 通 以 20 年 l l 月 为例 ,虽 然我 国社 仅 由市场 来 配置 资源 , 往会 影 响社 会经 济 建 民生 财政 的过 程 , 08 至 0 往 更加 凸 显财政 对社 会 公 会消 费 品零售总 额 同 比增长 2%,但是 C I 的正 常运 行 与发展 。 以保 证 经济 的平 稳运 平 正 义的 支撑 作用 。 2 P 难 涨幅就 达到 67 扣 除价格 因素 , .%, 消费 实 际 行 。 ( 二)进一步改革税收和减费政策 增长并不快。以直辖市重庆市为例 ,l 1 至 0 二是 推进 税 费 改 革 ,实行结 构 性 减税 。 l 、增 值税 转 型 。推进 税 费改 革 ,实 行 月居 民食 品类消 费 价格上 涨 4 .%,需求 弹 结合改革和优化税制,实行结构性减税 , 61 减 结构性减税,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 , 扩 性 小 的粮 油类 和 肉 禽蛋类 上涨 高 达 5 .%、 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 , 73 扩大企业投资 , 增 大企业投 资。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我 国从 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 比增长 2 . 强 居 民消 费能 力 。 01 4 预计 20 年将 减轻 企 业和 20 09 0 9年 1 l}起全 面实 施增 值税 转型 , 月 ] 据 5 %,表 面_ 看 消费 形 势喜 人 ,扣 除价 格 因 居 民 负担约 50 (元 。 E 0 0L 由此可 看 出财政 从 宏 测算这项措施将减少当年增值税收人约10 20 素 ,社 会消 费 品零 售总 额实 际增 长 1%。物 观上 具 有促 进 国 民经 济平 稳 运行 的作 用 , 6 以 亿 元 , 减轻 企 业税 负约 13 亿元 , 减轻 企 23 共 价上涨较高直接影响了居民尤其是低收人群 防止 结 衔 f 生通货 膨胀 , 做观 上 看 ,财政 可 业 和居 民 负担约 5o 4元 。 值税 转 型有 利 从 ooL 增 体 即期消 费和 生活 质量 。作为居 民生 活首选 改善 人民生 活 ,以促 进社 会 公平 。 于释放生产力, 促进鼓励投资结构和产业结 必需品,食品支出日益增加,多数家庭无奈 三是提高 低收入群体收入 ,大力促进 构调整 , 提高经济效率,但其实施效果往往 之下 只能 缩压 其 他 消 费 品开 支 。 即便如 此 , 消费 需 求。调 整 国 民收入分 配 格局 , 高 居 有滞后性 。作为制度性改革 , 提 其实施效果的 部分地 区居 民的 实 际消 费能 力 仍趋 弱 化 。 民收入 在 国民收入 分配 中的 比重和 劳动 报酬 显现 将 会 是一 个 漫 长的过 程 。 ( )投资增长存在不确定 因素 二 在初次分配 中的比重 ,增强居 民消费能力 , 2 、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完善出 口退税 2 0 年 期 问 ,总体 而言 既 有刺 激投 资 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 08 充分发挥 政策 ,能鼓励外贸发展 ,促进外贸出口保持 增长的因素 , 这与地方新一届政府开始工作 财 税政 策 作用 , 加财 政补 助规 模 , 点增 稳定增长。在 20 增 重 0 8年下半年两次调高出口
我国当前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支柱,也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两大手段。
近年来,我国频繁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并积极探索两者之间的合理搭配。
从实践看,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效果总体上好于过去,但尚未达到协调的程度,改善的空间仍然较大。
本文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搭配的一般做法,近年来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搭配的实践,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搭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如何提高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搭配效果进行了系统分析,以期对进一步完善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所裨益。
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搭配的一般做法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理论依据主要源于两者在宏观调控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源于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
财政政策是国家运用财政政策工具,调节财政收支规模、收支结构,以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一系列方针、准则、措施的总称。
财政政策的构成要素包括:财政政策目标、财政政策工具、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等内容。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求,以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方针和策略的总称。
货币政策的要素包括: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等内容。
(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关系。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运用是互为条件和相互补充的:一是两者的政策目标一致,即防止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二是政策的实现手段具有交叉性,财政政策能否顺利实施并取得成效与货币政策的配合密不可分,反之亦然;三是作用机制上都是通过调节社会资金而影响国民经济运行。
这两项政策又各有特点,财政政策更具控制性和时滞性,而货币政策更具灵活性。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方式。
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方式主要体现在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政策时效的协调配合和政策功能的协调配合上。
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表现为:政府通过直接投资、采购、转移支付、税收、补贴等手段来调节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影响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
浅析近期我国财政政策基调
浅析近期我国财政政策基调一、财政政策含义与背景知识财政政策是指政府运用国家预算和税收等财政手段,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来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平衡的一种经济政策。
我们作为普通民众,若能了解财政政策的含义与相关的背景知识,对于理解国家的财政政策是特别有帮助的。
财政政策第一个层级是宏观财政政策,宏观财政政策自身目标是财政可持续性。
还有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即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2023年,政策的基调是“加力”,“加力”就是要扩大需求,扩大需求是为了促进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实现,就是这四个目标。
为了促进四个目标的实现,就要保证财政可持续性。
财政政策可持续性怎么判断?一个判断方法是看赤字率,一般来讲赤字率不超过3%,以及政府债务余额不超过GDP的60%。
另外一个判断方法就是看政府的资产负债表,看看政府的净资产是不是在减少。
国际收支有四个项目,其一叫经常项目;其二是资本项目;其三是储备与结算项目;其四是错误与遗漏项目。
国际收支这个词经常会出现在报刊上或者是其他媒体上,大家也都看到要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比如我们的外汇储备、出口盈余等等,这些涉及的词汇都属于国际收支范畴。
财政政策第二个层级是财政配置政策,配置目标针对支出结构的两类有效性——财政平等与财政配置效率。
财政平等的含义非常丰富,基本含义是财政(收入)负担和支出受益的分配,应尽可能有益于贫困者或弱势群体。
财政配置效率的基本含义是财政支出被优先配置于综合(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最高的公共用途,这意味着与上年相比,支出结构需要有较大幅度的调整;给定其他条件,调整幅度越大,越能表明从低优先级用途释放出来、随后被转移给高优先级用途的财政资源越多。
财政政策第三个层级是微观财政政策,运营绩效作为微观财政政策的适当目标,针对“支出使用”而非总额和配置,涉及把投入转换为产出以促进成果的运营过程。
“投入-产出-成果”由此构成分析微观财政政策有效性的结果链模型,它约束与引导决策者关注财政政策的微观效益:经济性(economy)、投入产出效率(efficiency)和有效性(effectiveness),通常并称为“3E”,形成绩效审计的三个绩效维度,反映服务人民的政府本质,也是一线支出部门和机构的工作重心和基本责任。
我国当前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什么
我国当前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什么?为什么?答:我国当前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别是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理由:(一)通胀从本质上说是货币过多问题,所以治理通胀主要靠货币政策。
但当前物价上涨具有鲜明的结构性特征,光靠货币政策手段是不够的,必须更加重视运用财政政策等手段,形成合力,共同管理好通胀预期(二)当前物价上涨是流动性过剩、成本推动及输入型通胀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具有鲜明的结构性特征:食品价格上涨较快;由水、电、燃料价格、建房及装修材料价格、住房租金价格等要素组成的居民居住类价格上涨较快。
食品价格和房价是这次物价上涨的两个大头,特别是食品价格成为物价上涨的主要推手。
在这种背景下,光靠货币政策手段是不够的,必须更加重视发挥财政政策等手段的作用,形成合力,共同管理好通胀预期。
(三)通货膨胀从本质上说是货币过多问题,所以治理通胀主要靠货币政策。
但当前中国物价形势复杂,货币政策多是对流通中的货币总量进行调节,对成本推动型和输入型通胀作用有限,对当前结构性通胀的治理效果不佳。
再者,货币政策主要作用于货币供应量,进而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故政策传导上存在一定的时滞。
此外,货币政策各项工具的使用和效果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四)现阶段物价水平上升,通货膨胀,为了抑通胀而紧缩流通中的货币量,进而导致投资减少,来控制总需求。
措施:在目前情况下,要更加重视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
对于结构性通胀,长期来看,治理的关键在于:1.调整产业结构,2.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3.控制投资方向、赤字规模,能结构性地对需求予以调节;4.通过鼓励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的财税政策,能结构性地改善长期供给,促进经济增长;5.通过直接的税收减免及价格补贴政策,也能增加短期供给。
6.对成本推动引发的通胀,治理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切断要素价格上升转化为大范围、持续物价上涨的通道。
因此,利用相关财税政策可直接促进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提高产能,增强企业消化要素成本上涨的能力,促进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而在源头上控制产品价格上涨。
举例我国财政政策
举例我国财政政策我国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财政收支、借贷、投资等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调控的一种宏观经济政策。
下面将从财政政策的目标、工具、实施情况等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一、财政政策的目标我国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宏观经济平衡和社会公平。
具体来说,财政政策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经济增长: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减轻税收负担等措施,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就业水平,从而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
2. 宏观经济平衡:财政政策旨在调节经济运行,控制通货膨胀、防止经济过热和过冷,维持经济平衡。
3. 社会公平:财政政策也关注社会公平,通过税收调节和财政支出,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改善社会福利,促进社会公正。
二、财政政策的工具为实现财政政策的目标,政府可以采取各种财政政策工具,包括:1. 政府支出:政府通过提高公共支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社会福利支出等手段来促进经济增长。
2. 税收政策:政府可以通过调整税收政策来实现经济调控目标,如减免税、调节税率等。
3. 债务政策: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债务融资、发行国债等方式来满足社会需要、扩大财政支出规模。
4. 货币政策:政府可以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实现宏观经济平衡。
三、财政政策的实施情况我国的财政政策一直是以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主,对经济增长进行支持和促进。
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政府也在积极采取财政政策来应对挑战。
例如,2019年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扩大财政支出规模,鼓励社会投资和民间投资,加强财政资金管理等。
总之,我国财政政策的实施情况是灵活多样的,既关注经济增长和宏观经济平衡,也关注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政府将继续加强财政政策的研究和实践,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我国现阶段财政政策
我国现阶段财政政策我国现阶段实施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失为眼下的“最优”政策组合。
目前情况下,政府需要通过“稳健的货币政策”,对信贷投放、货币发行,特别是热钱流入,适当地进行控制。
所谓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即增加政府支出来扩大社会总需求。
包括增加政府购买、增加政府转移支付、降低税率。
所谓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指根据经济变化的征兆来调整政策取向,当经济出现衰退迹象时,货币政策偏向扩张;当经济出现过热时,货币政策偏向紧缩。
这种政策取向的调整,最终反映到物价上,就是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
在目前的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实体经济衰退的背景下,从短期来看,我国要保证经济增长,必须要能够拉动内需,而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配套实施是拉动内需最好的措施。
稳健的货币政策能够提供较为充足的流动性需求,保证经济投资的资金需求。
积极的财政政策能够在财政收入方面进行结构性税收调整和财政支出的扩大。
从长期来看,我国要保证可持续性的经济增长,就必须要坚持经济结构的调整,对于高科技行业、环保节能行业等方面要加大投入,同时配合财政政策的支持。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原因我国目前就业形势严峻。
大量劳动者长不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这就要求就业者提高自己的就业素质(文化素质和劳动素质)。
而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了教育上的支出,也扩大了社会福利保障支出,这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
经过金融危机后,我国国民经济虽然得到较好的恢复,但是还是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国内的物价还是呈增长趋势,此时可以说是经济过冷,国家财政盈余。
人们不愿意花钱消费,都选择了储蓄。
所以国家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拉动国内需求,刺激消费,加快经济的恢复。
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原因货币政策改为稳健表明,金融危机后新兴市场国家已逐步采取退出政策。
随着近来通胀压力明显增加,及国外经济环境明显变化,近一步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条件已经逐步发生了变化,各方普遍认为,政策转向已势在必行。
现阶段我国财政政策分析-金融经济-毕业论文
目录摘要 (1)1.我国财政政策的背景及意义 (2)1.1我国财政政策的背景及内容 (2)1.1.1我国财政政策的背景 (2)1.1.2 我国财政政策的内容 (3)1.2 我国财政政策研究的意义 (4)2.我国财政政策与发展战略现状分析 (5)2.1我国财政政策与发展概括 (5)2.1.1“十三五”期间我国的财政政策 (5)2.1.2我国财政政策发展概况 (6)2.2 我国财政政策发展的问题 (8)3.2018年我国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效 (9)3.1着眼“积极有效”、减税增支并重 (9)3.2营改增继续落实减税效应将扩大 (10)3.3财税体制改革深化、个税改革有望突破 (10)4.我国财政政策发展的成就与重点目标 (12)结束语 (15)参考文献 (16)现阶段我国财政政策分析摘要在防风险和汇率贬值压力并存的情况下,宏观调控所倚重的工具正在由货币政策转向财政政策。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财政部《财政预算草案报告》中对财政政策的定调是要“更加积极有效”。
从预算增速和赤字率等指标来看,一般公共预算内财政政策在“量”上基本符合预期;亮点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预算外准财政的加码;二是财税政策更加追求质量。
减收增支是财政政策发挥逆周期调控的应有之意。
与2017年执行数相比,2018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3352亿元,同比增长6.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20906亿元,同比增加8.7%。
2016年以来,财政支出增速持续高于财政收入增速,面临较大的财政收支压力;不过,这一缺口正在相对收窄。
今年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差额为23900亿元,比2017年高出2000亿元。
预算草案中报告的预算赤字率为3.1%,与上年度持平;我们的测算显示,预算收支差额相对于3.1%预算赤字率而言是留有空间的。
如果经济增速符合预期,即便实际执行中超出预算,赤字率也不会突破3%红线。
财政赤字预留空间约为530-760亿元。
中央赤字与地方赤字仍按照上年65:35的比例进行划分。
浅议我国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选择
浅议我国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选择[摘要]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都呈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是东西部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凸显在我们面前。
财政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其具有能平衡地区间经济发展,调节地区间收入分配不均等作用。
同时,财政政策的倾斜能有效促进某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解决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
本文主要通过比较我国东西部地区的总体GDP、人均GDP、财政收入等的差异,剖析其中的原因,结合我国现实情况,探讨调整现有的税制结构、转移支付方式及财税优惠等制度,协调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关键词]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财政政策协调发展纵观近代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历程都必须经历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而与其他国家比较,我国在三十余年的经济飞速发展历程中,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情况更为突出,而且有进一步扩大差距的可能。
财政政策作为国家调节宏观经济的主要手段,具有有效实现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促进区域间经济共同发展的重要作用。
为此,财政政策的使用在解决我国现阶段存在的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实现东西部地区共同发展等问题上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分析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
由于发展需要及地理位置等原因导致了东西部地区间发展差异很大,具体来说,我国的东部地区主要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0个省市;西部地区主要为: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和内蒙古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总体而言,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西部地区相对落后。
究其原因,由于东部大部分地区为沿海区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符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客观要求,因此在此前的财政政策中得到了较大的倾斜,经济发展迅速,人均收入水平较高。
虽然近十年,国家对西部地区也采取了如“西部大开发”等鼓励投资、产业倾斜的措施,希望藉此为西部经济提速,缩小西部与东部的差距,但是,十多年来,东西部的差距并没有缩小,反而有扩大之势。
当前经济形势与中国的财政政策走向
制改造 ,金融运行的防范风险能力上升 ,经济基本面 在财税部 门作 出增收节支努力的同时 ,我国2 0 08
我 们 已 看 到 ,随 着 全 球 金 融 危 机 影 响 的 不 断 扩 对于财政收入的支撑力也仍然存在。 大 ,世界 上 发达 国家 和我 国主要 贸 易伙 伴 国家 的 居 民
击
迷的阶段转换 中 “ 硬着陆”的危险 ,一些加工企业 ,
特 别是 出 口导 向 型的 企业 遇 到 了比较 明显 的困难 。我
到一 定矫 正 和冲抵 。
当前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 ,财政收入这几年 的增加 比较显著 ,2 0 年的增幅达3 %左右 ,2 0 07 3 08
国2 0 年 1 9 0 8 ~ 月的GD 增长率 ,迅速回落至99 P .%,
上 其他 多 种 因素 影响 ,已带 有在 经济 周 期 由高 涨 向低 减收 因 素产 生作 用 。经 过政 策 调整 ,上 述 因素 可 以得
紧变 为现在 的 适度 宽松 。财政 政 策应 积极 予 以配 合 ,适 度实 施扩张 我 同经 济发 展面 临 “ 界 世 性金 融危机 ” 的冲
能 接近 2 %。 1
关于我 国 目前财政基本形势的判 断
我 国2 O 年 前三 个季 度GD 增长 9 %、比上 年 同 O8 P . 9
我国经济发展需要财税政策的及时、 合理调整
为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政府首先有必要高
期回落2 个百分点的同时,第一、第二、第三季度税 度重视当前的重大变化。 . 3 应对冲击需要在宏观政策方面
30 l中国经济信息 2 /0 8 32 0
№ 。 观 析 甜 分 l 宏 i
二个 层面 ,从财 政政 策 的侧 重 点看 ,当前 应在 技 术 和项 目,是一 项 必须 要做 的重 要税 制 改革 。
[简述财政政策的目标]财政政策的目标有哪些
[简述财政政策的目标]财政政策的目标有哪些我国现阶段财政政策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物价相对稳定物价相对稳定。
这是世界各国均在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是财政政策稳定功能的基本要求。
物价相对稳定,并不是冻结物价,而是把物价总水平的波动约束在经济稳定发展可容纳的范围之内。
物价相对稳定,可以具体解释为,避免过度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在采取财政措施时必须首先弄清导致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原因,如果是由于需求过旺或需求不足造成的,则需要调整投资性支出或通过税收控制工资的增长幅度,如果是由结构性摩擦造成的,则必须从调整经济结构着手。
总之,物价不稳定,对于我们这样一个资源相对短缺、社会承受能力较弱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始终是经济发展中的一大隐患。
因此,在财政政策目标的选择上必须予以充分考虑。
(2)经济可持续均衡增长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它要求经济的发展保持在一定的速度区间,既不要出现较大的下降、停滞,也不要出现严重的过热。
因此,经济增长是实际增量,而不是由于通货膨胀造成的虚假增长;增长的速度可以持续,不是大起大落。
经济增长是全社会总量和实际增长和人均数量的实际增长。
衡量经济增长除总量的增长外,还应包括质的提高,比如,技术的进步、资源的合理配置、社会结构、生态平衡等。
经济增长对质的要求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只强调量的增长,将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如通货膨胀加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失衡、能源紧张,等等。
这些后果必将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費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
因此,健康的经济增长,应该是经济的可持续、均衡增长。
作为财政政策,则在于如何去引导经济发展实现最佳的经济增长。
(3)收入合理分配收入合理分配是指社会成员的收入分配公正、合理,公平与效率相结合,避免过于悬殊。
公平分配并不是平均分配,它是在一定社会规范下既有差距又注意均衡协调的分配。
我国当前处理分配问题的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财政在追求公平分配目标时要做到:首先,合理适度地确定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其次,为所有纳税人创建一个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不因国别、所有制等不同而实施不同的税收政策;最后,要通过对高收入人群实行累进税率的个人所得税、财产税、遗产税等,对低收入层实行最低生活保障、社会保障等财政转移支付,防止和纠正收入水平的过分悬殊。
我国现今应实行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我国现今应实行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根据稳定经济的需要,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
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
税收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税收,可以抑制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反之,则刺激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
简而言之,财政政策就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货币政策市政府货币当局即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保增长”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进一步企稳,货币政策也需要从危机管理转向常规管理。
首先,调结构,实现更有质量的增长,需要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走向稳健。
其次,当前通胀上行压力仍然显著,资产价格泡沫化趋势显现,制约了“扩内需”的空间,货币政策需适度向“反通胀”倾斜。
再者,两年的信贷飙升后,我国银行业未来可能面临不良贷款率上升的风险。
金融业资产质量和抗风险能力面临严峻考验。
而信贷政策适时做出调整,将避免信贷规模过度扩张,使我国银行业更加注重信贷质量的提升。
确定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利于释放调控信号,管理通胀预期和资产泡沫预期。
但稳健的货币政策所注重和强调的是货币信贷增长要与国民经济增长大体保持协调关系,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条件下可以有不同的操作特点和操作方式。
因此,货币当局应根据货币流动性变化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控制在16%-17%,取消信贷额度管理,重点加强信贷结构引导,在重视中小企业贷款的同时,引导资金向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环保和国债项目配套倾斜。
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与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的关系,而且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浅谈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
浅谈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摘要】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财政收支变化、主要措施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也存在财政政策的不足之处,需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未来应着重优化政策措施,推动经济发展。
对于全球经济,我国的财政政策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需与国际接轨,共同应对全球经济挑战。
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的经验与教训将为未来政策制定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浅谈、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引言、背景、目的、意义、正文、宏观调控、财政收入、支出、变化、主要措施、影响、不足、改进方向、结论、总体成效、未来发展方向、建议、全球经济、启示1. 引言1.1 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的背景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的背景可以说是在经济发展和国际环境变化的双重压力下进行调整和优化的过程。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转型升级,财政政策也在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
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逐渐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财政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
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变化也对我国的财政政策提出了巨大挑战。
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等因素给我国的外部环境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必须通过财政政策来应对这些挑战。
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的背景可以说是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和国际环境的变化之间寻求平衡和发展的过程。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政府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政策,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2 目的和意义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有效引导经济发展,保障国民生活,促进社会稳定。
财政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整财政收入和支出,调节经济运行的总量和结构,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
近年来,我国财政政策的主要目的包括促进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保障社会公平和稳定。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我国财政政策的意义不仅在于实现国内经济稳定增长,还在于应对全球经济形势变化,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应对流动性过剩,我国财政政策的选择
应对流动性过剩,我国财政政策的选择我国自2008年底开始实行积极财政政策以促使经济复苏,这样做的结果是在取得较好经济效果的同时也使市场上积累了过多的流动性,目前形势较为严峻。
2010年底广义货币供应量估计有70多万亿人民币,它有可能等于年度GDP的200%上下,处于国际最高水平。
流动过剩导致资产泡沫化程度加重,预期通货膨胀压力加大,2010年11月CPI达到5.1%,创两年来新高。
因此,在欧美国家推行第二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国内经济结构问题突出的经济背景下,以及“十二五”规划开局之际,流动性过剩问题引起社会和学界高度关注。
基于此,本文选择应对流动性过剩的经济政策进行探讨,首先,对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当前政策进行评价,分析指出,仅从金融角度解决该问题有其不完善的一面;然后,提出应对流动性过剩之道:不仅要选择货币政策,而且要选择财政政策,做到双管齐下。
一、应对流动性过剩的当前政策评价(一)当前选择政策的内容面对流动性过剩问题,当前政府采取的措施几乎都在金融方面,人民银行主要采取了以下四种货币政策:第一,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目前此值已经达到18.5%,不但创下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新高,而且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罕见的。
第二,人行创建所谓的“中央银行票据”由商业银行购买,迄今为止,大约有5%-6%的货币都通过这种方式回到人民银行。
第三,人行时而还会采取非正规的手段,比如向商业银行施加“信贷最高限制”或“信贷配给”,这使人行产生额外的储备,今年上半年人民银行的信贷限额使商业银行额外产生了2%-3%的储备。
第四,人行还可以通过加息手段。
2010年第三季度,中国人民银行进行了两次加息,第一次是10月20日,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这是近三年来的首次加息。
第二次是12月26日,又上调0.25个百分点,以应对来年通胀压力。
(二)从金融角度来看,当前选择的政策有其局限性虽然有学者认为目前人民银行通过这些货币政策使大概四分之一的流动性被锁住,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随着流动性回收量的增加,这些手段对巨量流动性的回收或限制毕竟是有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阶段我国财政政策的选择摘要:转型期财政政策应是一个多目标的政策体系:转型期财政政策必须推动体制转型的进程;必须推动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同时必须维持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体制转型对财政政策选择的意义在于,一方面推动体制转型是转型时期财政政策的目标之一;另一方面转型中的经济体制构成了影响财政政策作用发挥的持续变化的体制约束。
关键词:宏观调控,财政政策,体制转型转型期财政政策应是一个多目标的政策体系:转型期财政政策必须推动体制转型的进程;必须推动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同时必须维持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体制转型对财政政策选择的意义在于,一方面推动体制转型是转型时期财政政策的目标之一;另一方面转型中的经济体制构成了影响财政政策作用发挥的持续变化的体制约束。
一、转型期调节经济稳定的财政政策选择体制转型的顺利展开需要稳定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我国转型时期宏观经济波动的成因是复杂的,不能仅由成熟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周期性波动解释。
转型时期的宏观经济波动与经济体制的改革及其进程有关,并且与经济发展的水平相关,呈现出阶段性。
因此,我国转型时期宏观调控财政政策的选择也更为复杂。
一般而言,转型初期的经济波动,主要是经济衰退,与体制转变的进程有密切的联系。
对激进转型而言,转型初期的经济大幅衰退几乎不可避免,这种大幅衰退是由经济体制的真空造成的。
由于激进转型是经济体制(甚至包括政治体制)在短期内完全彻底重建,因此在利益结构和经济关系不确定的情况下,个体参与社会分工和资源分配的活动处于停滞状态。
财政政策对此无能为力,因为财政关系本身也处在重建过程中。
对于渐进转型而言,转型衰退或者可以避免,或者其程度有限,并且可以通过财政政策有效调节以恢复增长。
针对这种衰退,财政政策应着眼于消除利益冲突,加速推进体制转变进程。
在经历了转型初期的经济波动,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但仍在进一步发展转变的情况下,因经济周期性波动而产生的经济衰退或经济过热开始成为财政政策作用的重点。
在此情况下财政政策的调控目标是为体制转型的进一步推进以及经济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
(一、)经济发展水平及体制转型进程对财政政策的制约中国面临双重转型,经济发展水平和体制转型进程同时对财政政策形成制约。
以扩张性财政政策抑制经济衰退为例进行分析。
总的来说,转型过程中财政政策的调控作用受到制约;在中长期,推进体制转型的财政政策比直接以经济总量为调控对象的财政政策在抑制衰退或过热方面可以发挥更为显着的作用。
1、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调控政策的制约。
扩张财政政策抑制经济衰退的机制在于以政府支出调动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
但在经济发展水平低,企业和个人缺少实现扩张投资和消费必要的剩余资源(储蓄)的情况下,扩张财政只会引起近乎完全的挤出,不能达到扩张总需求的目的。
同时,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间结构失衡和城乡结构失衡造成对扩张财政抑制衰退作用的另一重限制。
在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开放投资引进外资的政策比扩张财政在抑制衰退方面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调控政策的制约使宏观经济波动和调控政策作用的发挥体现出阶段性这一分析也适用于国家内部的各个地方政府,部分解释了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地方政府热衷于招商引资的原因。
2、体制转型进程对财政调控政策的制约。
扩张财政对国民经济整体的扩张效应还取决于消费倾向。
体制转型进程可能在两方面抑制消费倾向从而制约财政政策的扩张效应。
第一,在所得财产税收体制和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备的情况下,社会整体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且个体预期教育、医疗、养老、住房开支规模较大,从而在社会整体以及个体两个层次上抑制了消费。
第二,地区间和城乡间体制转型进程不均衡,发达地区和城市因体制转型先进而获得较大的体制收益,落后地区和农村因体制转型不充分而经济效率低下、收入水平低,形成收入和财富分配的另一种结构化差异,从而也降低了社会整体的消费倾向。
因此推进制度化公平分配和减轻体制转型失衡的财政政策可以通过推进转型进程来增强扩张财政的调控作用。
(二、)转型期抑制经济衰退的财政政策选择转型期抑制经济衰退财政政策的作用重点是:发挥财政投资对民间投资和消费的有效带动作用,实现内部推动式经济增长。
财政政策对消费的调控和对投资的调控都应该是结构性的;政策除了在短期内实现总量调控的目标之外,客观上在长期可以实现国民经济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结构性调整。
1、财政政策对消费的调控。
总体看,我国国民经济总需求结构不均衡,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不足,扩大消费是财政调控在长期内必须坚持的目标。
扩大消费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提高社会整体的边际消费倾向,二是扩大边际消费向较高阶层的可支配收入。
我国社会较高的储蓄倾向是由较大规模的预期保障性支出以及较大的收入分配差距所决定的,因此提高消费倾向的最主要措施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收入再分配体制,包括在制度上消除城乡、地区间收入差距。
2、财政政策对投资的调控。
按照体制转型进一步发展方向的要求,应相对压缩财政投资规模并调整投资结构,以经济总量为调控目标的财政支出扩张应当尽可能通过市场机制对企业、个人的投资和消费进行诱导,而不应该再以财政收支增量的直接经济增长效应为主要目标。
财政政策对企业投资的诱导作用取决于财政投资的领域及配套政策。
从总体上讲,政府对成熟市场或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进行投资所引致的企业投资规模非常有限,并且很可能造成显着的挤出效应。
政府应当以潜在高成长产业的初始投资或者以潜在高成长地区的基础设施为主要投资领域,并配套以税收优惠、贴息、政府采购等产业或地区支持政策,带动企业资本跟随财政资金进行大规模投资。
潜在高成长产业或地区存在投资门槛较高、市场难以预测或者技术风险较大等显着风险,其高成长性仅仅是企业投资获得的风险溢价,导致企业自发投资规模较小、在该产业或地区的资源配置不足。
所以政府的初始投资实际是对企业投资的风险补贴,能够使企业在高成长产业或地区的投资获得超额回报,从而政府投资可以形成显着的诱导效应。
(三)转型期控制通货膨胀的财政政策选择转型期我国面临的通胀压力主要有两种成因:一是经济过热、投资需求过剩引起的通胀压力;二是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引起的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
在货币政策之外,必须非常重视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结构化财政政策以达到控制通胀压力的目标。
投资需求过剩来自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
内部投资过剩由地方政府的基本建设投资和内资企业的过剩投资造成,其显着特征是低水平重复建设,投资效率低下。
外部投资过剩在近期主要由我国资本市场繁荣、人民币升值预期等因素引起热钱流入导致流动性过剩引起。
对于后者目前主要由货币政策加以调控,对于前者则必须区别投资主体采取不同的财政调控政策。
近期地方政府基本建设投资的相关收支可以概括为土地财政,必须通过公共财政体制的规范完善加以约束,包括在预算管理体制方面将土地财政纳入地方预算管理,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则,规范土地出让金支出范围,同时提高各级财政公共服务的支出强度,压缩经济建设支出。
针对内资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过剩投资行为,则应当以政府投资、税收优惠、贴息以及财政补贴等手段分产业进行结构性引导,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培育新兴支柱产业部门。
高能耗和高资源消耗的经济结构决定了在全球能源和资源短缺、价格持续上升的背景下,我国面临持续的成本推进的通胀压力。
同时由于长期的石油价格补贴,使原油和成品油价格倒挂,成品油价格没有充分反映能源的稀缺性,从而成品油价没有形成对高能耗产业的抑制,也没有形成对节能及新能源技术开发和应用的有力推动。
在近期全球市场高油价和矿产资源价格持续上升的情况下,必须进一步推动国内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市场化定价以抑制高能耗、高资源消耗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以结构化政策推动产业升级来降低能源和资源消耗水平,减轻成本推进型通胀压力。
三、推进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选择我国体制转型的复杂性在于同时对经济发展目标的追求,即在体制转型和经济总量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转变,在全球化分工体系中占据稳固而有竞争力的地位,实现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
(一、)财政政策应以推进根本性经济结构转变为重点实现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实现若干根本性的经济结构转变,而这也决定了财政政策的重点。
首先,必须转变经济增长的供给结构;必须增强科技创新、生产率提高以及人力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幅提高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的总量和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的比重,并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
其次,必须实现产业结构的现代化;使金融、技术等现代服务业以及技术含量较高的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成为支柱产业,并在全球产业链中稳固地占据高端环节。
再次,必须调整经济增长的需求结构,使国内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者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为均衡;在现有基础上必须显着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第四,必须促成不同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经济更为均衡地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和显着的地区差异。
第五,必须保证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最后,必须在效率基础上,通过制度化的再分配调节,实现收入财富分配的相对公正,使社会公众共享经济发展的福利。
(二)推进结构调整的财政政策选择及其原则1、市场化进程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发展完善本身就可以推动上述经济社会结构的有利调整。
从根本上讲,上述主要经济社会结构调整的完成其实质是一个资源再配置的过程。
市场机制决定了资源将优先配置于能够产生较高回报的经济活动领域。
那么市场化进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完善的、对于资源在不同经济活动领域所能产生的回报进行更为准确评估并按照这种评估不断调整其配置的过程。
而这正是运用财政政策对资源配置进行调节所要实现的目标。
比如在确认环境产权的基础上展开污染物排放权交易,使污染行为形成成本而被排污企业内部化,从而推动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再比如,进一步放开农产品价格,鼓励农户展开资本合作以实现农业企业化经营,增强农民的市场地位和议价能力,就可以增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有助于缩小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
因此推动体制转型进程的财政政策可以间接地推动上述经济社会结构的调整。
2、推动结构调整的财政政策不应该是总量型的,仅采取单一政策手段,而应该是结构化的,采取综合政策手段。
在市场机制基础上以结构调整为目标的财政政策,其作用的发挥是通过相对改变资源在不同经济活动领域配置所能产生的回报来实现的。
总量型的财政政策是在同一方向上普遍改变了资源配置于各个经济活动领域的回报水平,其结构调整效应是通过不同领域回报率受影响的差异来实现的,结构调整效应的强度相对较弱。
而结构化的、综合性的财政政策是推动资源在不同经济活动领域配置的回报率产生不同方向上的变化(有的提高、有的降低),并且可以有意识地调节不同领域资源配置回报率变化的幅度,所以其结构调整效应的强度要显着强于总量型财政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