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作品的特点
贾平凹作品特点
长篇小说:《商州》《浮躁》《妊娠》《美穴地》《废都》《白夜》《土门》《高老庄》《州河》《黑氏》《怀念狼》《秦腔》《高兴》《情劫》中短篇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早晨的歌》《山地笔记》《野火集》《腊月·正月》《小月前本》《新时期文学名著丛书贾平凹卷》《天狗》《故里》《商州散记》《晚唱》《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散文集:《月迹》《爱的踪迹》《心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坐佛》《朋友》其他: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诗集:《空白》,《平凹文论集》相关评论:《学活着》《造一座房子住梦》《平凹与三毛》获奖情况:《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儿》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浮躁》于1988年获美国飞马文学奖;《废都》1997年获法国女评委外国文学奖;《秦腔》于2008年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06年4月获得华语文学传媒盛典第四届年度杰出作家;曾获得全国文学大奖三次,“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二00五年度杰出作家”及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法国费米那文学奖、法兰西文学艺术最高荣誉和“红楼梦”文学奖。
以英、法、德、俄、日、韩、越等文字翻译出版了二十种版本。
一、历史感强,能够以细微的社会现象体现大的历史变迁;具有浓厚的西北地方风情,能够体现出西北地区(关中地区)语言、风俗、人群性格等特点;具有很强的批判性,对于国民性的披露、讽刺非常深刻,有很强的现实性;在结构布局上,有明显受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影响的痕迹,擅长以点带面,不断扩大故事的脉络。
二、贾平凹散文最大的成就,是儿童文学散文,他的其他散文,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儿童文学散文的影响。
在儿童文学散文的创作中,贾平凹取得了如下一些特色: 1、小说式写法,充满童心,酿造意境童心和意境,都是贾平凹刻意的追求。
2、留空计白,温淳含蓄。
3、雅淡自然,讲究气韵。
4、语言简朴,多用口语平凹散文的语言,主要是口语。
贾平凹的成人散文,除了儿童文学散文的特色外,还有一些特色。
贾平凹文学作品的特点
贾平凹文学作品的特点一、细腻悠长,令人寻味。
他的笔法如电影镜头,推、摇、拉,一个个镜头将美景逐一展现。
《商州又录》是贾平凹关于商州的系列散文中的一部。
这是一篇带有传统文化韵味的写景散文。
他共分11个段落,这11个段落之间的结构方式散漫、随意,但其笔调细致,就像是由11幅写意的素描画组成的画卷。
如第一部分开头写道:“最耐得寂寞的,是冬天的山,褪了红,褪了绿,清清奇奇的瘦;像是从皇宫里走到民间的女子,沦落或许是沦落了,却还原了本来的面目。
石头裸裸的显露,依稀在草木之间。
”这段中的“红”、“绿”、“瘦”营造了一个画面感极强的意境,不得不让人细细地去品味。
贾平凹善于运用拟人、通感的方式传递感觉,如“路是顽皮的,时断时续,因为没有浮尘,也没有他的脚印”。
他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常忽视的景象,但却能引人入胜的散文,浓的如酒般醇厚绵长,淡的如溪水清纯透明。
在一种古朴而又平淡的氛围中,贾平凹道出他对生命、历史、宇宙的深深思索,使他的散文具有一种深邃的哲思。
《静虚村记》便是他的一篇散文佳作。
回归自然、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是贾平凹这篇散文的一大特色。
为了达到自然与人融合这一境界,贾平凹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的带有古典神韵的画面。
静虚村远离“繁华”、“热闹”的城市,是一个“清静”的地方。
与自然的接近使这里人们极易受到道家“知足观”的影响。
他们是山野村人,住着茅屋,却并不觉得“寒酸”;他们喝的是粗茶,吃的是淡饭、一个个却坦然地端着碗“一律集在巷里,就地而蹲”地吃喝。
恬淡超脱、适意自然便是静虚村人最高的人生哲学,他们“厚诚”、“几乎近于傻昧”,其实,这些平凡到极点的山民都是真正的“智者”。
他们的脉搏和着山山水水的心律而跳动,自然,赋予了他们一切,也昭示了一切。
在《静虚村记》中,一草一木,一石一屋,都可见出人的心灵的投射。
二、具有哲理意味,平淡中透漏着大道理极富情致和个性。
贾平凹的大部分散文都闪烁着哲理的火花。
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
贾平凹的作品特点;贾平凹的散文内容宽泛,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他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贾平凹的作品特点贾平凹的散文内容宽泛,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的情绪变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等皆可入文。
贾平凹于传统的散文写作中,取了个大突破——凡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情绪(爱与恨),或偶尔感悟到的某些哲理等,都呈现文中。
在他文中,不难发现贾平凹的赤子之心,于现今复杂的社会里的确难寻。
而且,贾平凹对美感的追求,于字里行间清晰易见。
他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常忽视的景象,但却能引人入胜。
在他的《丑石》、《静虚村记》、《夜游龙潭记》等篇中,可以清楚地发现这一艺术特质。
他的散文,浓的如酒般醇厚绵长,淡的如溪水清纯透明。
在一种古朴而又平淡的氛围中,贾平凹道出他对生命、历史、宇宙的深深思索,使他散文具有一种深邃的哲思。
贾平凹的大部分散文都闪烁着哲理的火花。
这种哲理多出自作家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非前人言论的重复,哲理的诠释过程也就是文章的重心,极富情致和个性。
正如他说讲那样:“磁铁只对螺丝帽、铁钉起作用,不对石头、木块起作用,文学也同样。
我从来没有考虑过读者,越考虑,书越卖不动。
”陕西作家,从柳青起,大多寻求一股味道。
可简单概括为:厚实,写实。
这种审美趣味决定了他们难以浪漫,并缺乏想象。
这是一种特征,但同时,也是一种遗憾。
柳青作《创业史》,在长安县一代蹲点十三年。
据说创业史的发生地就在我们学校旁的某一个村庄。
而书中梁生宝的原型,也可循迹。
想来这位前辈在写《创业史》时,也确实怀着一种崇高,一种理想。
不过,时代的翻云覆雨将他局限。
创业史的最后一卷出版于1978年,而这个时候,发生了大家都很熟悉的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么一来,柳青的地位,《创业史》的地位就变得尴尬起来。
不是前边还信誓旦旦有理有据的说只有走合作化道路才能发家致富么?怎么这会书还没写完,形势就沧海桑田了?这不是柳青的问题,但他也突破不了这个问题。
贾平凹作品的艺术特色
贾平凹作品的艺术特色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贯穿性人物,贾平凹有着无可争议的地位与影响。
贾平凹就是一个复杂独特的存在,不同文体经她的灵光照射便能异彩顿生,以一人“兼具数美”,实为当代文学创作界的奇才。
其小说创作成就巨大,散文创作也毫不逊色,以广泛宏富的内容、超凡脱俗的形式在当代散文创作中脱颖而出,卓然独立。
青年评论家谢有顺,在评谈平凹散文作品时曾说:散文“为人类一切无法归类的情感与心灵碎片提供了含混的表达方式”,“好的散文一定就是心灵的奇迹与语言的意外收获”[1],贾平凹的散文,“说书,说话,说人,说事,说生说死,谈奉承,请客,花钱,谈房子,打扮,玩牌,都就是从微小的细节入文,趣味生动,精神也自在,没有陈腐之气,整体上还给人开阔的想象。
我想,散文之大,应该指的就就是这种从小而大的大;事就是小的,但精神就是大的。
……我非常喜欢贾平凹散文里那种实在的、生活化的基础部分。
……众多物质性元素(坚实的细节与经验),支撑起了她散文精神流动的河床与气势。
好的散文就是悟出来的……”,贾平凹的散文,“有小说家的实(物质性),又有思想家的悟(精神性)”,她就成了一个善于悟的“好的散文家”[2]了。
(一)富有个性的艺术风格《贾平凹散文选集》无论在意境、结构,还就是语言艺术上都充分展示了作者富有个性的艺术风格。
1、以真挚的感情拥抱生活在《贾平凹散文选集》里,作者通过笔锋来展现自己所处年代的生活,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感悟及讲述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
她追求一种朴实无华、率真自然的生活意境美与意趣美,透过敏锐的观察力来写平常人生的微妙情绪与意趣,她视艺术感受为一种生活的情趣与人生的态度,讲求情操所致,自然为文。
正如她自己所说:“我必须老老实实生活,不就是存心去生活中获取素材,也不就是弄到将自身艺术化,只能有意无意地,生活的浸润感染,使提笔时自然而然地写出要写的东西。
”①2、自然而成的文章结构贾平凹没有费尽心思地去琢磨文章的结构,大都就是按照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来架构的,但又不就是千篇一律,而就是形式多样,各有各的特色。
贾平凹作品的地域特色
西北作家贾平凹,他自觉不自觉地以家乡商州的人文地理、自然风光、历史现实为创作的背景,并且越来越广阔、深入地表现着时代剧变中家乡的民情风俗、社会心理、个人命运的变迁,刻画着乡里人的性格与灵魂。
他散文创作中的地域文化意识,主要是秦汉文化意识。
他的《黄土高原》、《秦腔》、《专三边》、《商州初录》、《商州又录》等散文,从文化的深度揭示了人们的生存世相,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表现了商州人生命力的质朴、坚韧、绵长。
《黄土高原》一文,全景式地写出了陕北高啄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自然景貌。
它从“绳一般地缠起来”的路,沙质的土,写到人们冬日吃饭的情景,婚丧红白喜事,乃至村头小店等,对它们都写得既概括、跳跃,又具体、内在。
高原的粗犷、开阔,人民的勤劳、淳朴,种种特质皆如诗如画地展现了出来。
从《秦腔》中知道了,这八百里秦川,老孺皆能演唱的秦腔,有着与秦川广漠旷远的地理同构的旋律,内化着秦川公牛的力度,早已与秦川农民的生活融为一体。
待黄昏降临,秦腔在这地平线上激扬起来,相撞开去时,我们会随着作者一道慨叹:“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通过写秦腔,自然写出了秦川人的懔悍粗犷、单纯而复杂的心境,它弥补了我们由于地域阻隔造成的人文地理和民俗学上的欠缺,拓宽了我们对本民族历史的感性认知视野。
在《走三边》即走定边、靖边、安边,作者抓住沿途奇特的所见所闻,以行踪为线,用纪实性写法,抒发了对陕北“三边”辽阔、富饶、美丽、粗犷的礼赞之情、倾爱之情。
一幅幅独特的动态西北风景画,不仅活画出了黄土高原独特的地域环境色调,而又着力渗透了作家自己的感情氛围,把景色、情感和人物都活灵活现地立在读者的脑际中。
贾平凹在写山写水写人物的散文中,无不充满着黄土的气息、秦腔的旋律、汉唐的雄风,在参与秦川尤其是商州山地文化的艺术改造和重建中,贯注着他特有的文化意识和审美价值取向,这是因为贾平凹生于斯长于斯,充分了解这一方土地并得之于心、寓之于文的结果。
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
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1、小说的特点历史感强,能够以细微的社会现象体现大的历史变迁;具有浓厚的西北地方风情,能够体现出西北地区(关中地区)语言、风俗、人群性格等特点;具有很强的批判性,对于国民性的披露、讽刺非常深刻,有很强的现实性;在结构布局上,有明显受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影响的痕迹,擅长以点带面,不断扩大故事的脉络。
2、散文的特点(1)小说式写法,充满童心,酿造意境童心和意境,都是贾平凹刻意的追求。
《丑石》是贾平凹写得较为成功的一篇儿童文学散文,这篇散文,被选进平凹散文的多种选本和中学教材中,充满童心,语言单纯,用的是口语。
文章用儿童的、世俗的眼光写对一块“丑石”的认识过程,“丑石”已经存在几百年,它极不规则,不能垒墙,不能铺台阶,不能制石磨,大家都咒骂它嫌弃它,它很“丑”。
然而有一天,来了一位天文学家,方知道它是一块曾经补天,发过热和光的极为有用的石头,被天文学家车走。
由“大丑”而变成“大美”。
作家欲扬先抑,写美丽的月亮,反衬丑石之丑。
那种“丑”,是世俗眼光看来的“丑”,不是真“丑”,是人们眼睛中误认的“丑”,而它的美,是脱俗的美,是大“美”,超脱世俗眼光才能看到的美。
作家由形象出发,阐发哲理: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作家用第一人称视角叙述,意脉贯串着童心,写法是小说式的。
这篇散文,显然受了许地山的《落花生》的影响。
《月迹》写孩子们观赏“月亮”,寻找“月亮”,谈论“月亮”的事情,表现了孩子们爱美、求美的童心。
“月亮”既是具体的物象,又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
文章展示生活的哲理:“一切美好事物,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
这篇散文,也是儿童散文,小说化的叙事描写,充满童心,单纯中寓丰满,实中求虚,扬溢着雅淡的诗美。
由上可见,贾平凹的散文,往往通过小说化的情节、细节的描写、编织,组成渗透着感情的疏淡的意象群,从而构成有着散淡情味的意境。
(2)留空计白,温淳含蓄。
贾平凹曾经很欣赏唐朝刘禹锡写的《小石潭记》这篇散文,他认为刘禹锡在文中没有提到“水”字,但通过鱼的各种形态的精妙的描写,凸现了水的清、静、多、柔。
贾平凹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贾平凹的作品有什么特点?答:从整体而言,贾平凹的作品: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平淡中道真理、见真情。
[小说方面]一、朴素中见真情贾平凹曾说过,“失去了真情,散文就消失了。
它不靠故事来吸引人,不靠典型的人物形象,它就靠的是情绪的感染和思想的启示”。
他认为有无真情是衡量散文艺术质量的重要标准和依据,好的散文无不直接地袒露著作者的思想、情感、志趣乃至人格和灵魂。
认为那种装腔作势、无病呻吟的矫情不是真情,真情是作者的生命意识与自然宇宙、与社会人生相碰撞而闪烁的火花。
正是对“真实是艺术的生命”这一美学原则的坚持,使贾平凹的作品无处不显现出真情美。
这种真情首先表现在对故土的眷恋;“商州”这一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熟悉的行政区域,对于贾平凹来说已融进了他的精神生命里。
“商州是生我养我的地方,那是一片相当偏僻、贫困的山地,但异常美丽,其山川走势、流水脉向、历史传说,民间故事,乃至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构成了极丰富的、独特的神秘天地。
在这个天地里,仰观可以无奇不有,俯视可以无其不盛。
”从这段描写中,我们看到作者对家乡的爱之深,情之切。
家乡原本是相当偏僻、贫困的山地,但作者却说“异常美丽”,用尽美好的语言,极写家乡的富有,仰观可以无奇不有,俯视可以无其不盛。
真有“谁不说俺家乡好”的味道。
“商州曾经是我认识世界的一个法门……十几年里,商州确是耗去了我的青春和健康的身体,商州也成全着我作为一个作家的存在”。
此时的商州,对于贾平凹来说,已不再是行政区域的商州,它是一个载体,承载著作家的全部情感。
如此看到,他对故土的眷恋之情已融到血液之中了。
其次,作家的真情表现在对亲人的思念中;读过贾平凹《祭父》《酒》《我不是个好儿子》的人都会强烈地感受到,这些文章是作家用心和泪水凝聚而成的肺腑真言。
在作家群中,贾平凹对父亲的孝敬是出名的。
现在,父亲去世了,他说“人生的短促和悲苦,大义上我全明白,面对着父亲我却无法超脱”。
忍受巨大的悲痛,作家终于完成了《祭父》这篇充满至爱真情的纪念文字。
贾平凹先生的作品的特点
贾平凹先生的作品的特点贾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当代著名作家。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1982年发表作品《鬼城》《二月杏》。
1992年创刊《美文》。
1993年创作《废都》。
1997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2003年,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
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2011年凭借《古炉》,获得施耐庵文学奖贾平凹的散文内容宽泛,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的情绪变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等皆可入文。
贾平凹于传统的散文写作中,取了个大突破——凡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情绪(爱与恨),或偶尔感悟到的某些哲理等,都呈现文中。
在他文中,不难发现贾平凹的赤子之心,于现今复杂的社会里确实难寻。
而且,贾平凹对美感的追求,于字里行间清晰易见。
他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常无视的景象,但却能引人入胜。
在他的《丑石》、《静虚村记》、《夜游龙潭记》等篇中,可以清楚地发现这一艺术特质。
他的散文,浓的如酒般醇厚绵长,淡的如溪水清纯透明。
在一种古朴而又平淡的氛围中,贾平凹道出他对生命、历史、宇宙的深深思索,使他散文具有一种深邃的哲思。
贾平凹的大部分散文都闪烁着哲理的火花。
这种哲理多出自作家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非前人言论的重复,哲理的诠释过程也就是文章的重心,极富情致和个性。
1、贾平凹作品的语言特点:一、朴素中见真情贾平凹曾说过,“失去了真情,散文就消失了。
它不靠故事来吸引人,不靠典型的人物形象,它就靠的是情绪的感染和思想的启示”。
他认为有无真情是衡量散文艺术质量的重要标准和依据,好的散文无不直接地袒露著作者的思想、情感、志趣乃至人格和灵魂。
认为那种装腔作势、无病呻吟的矫情不是真情,真情是作者的生命意识与自然宇宙、与社会人生相碰撞而闪烁的火花。
正是对“真实是艺术的生命”这一美学原则的坚持,使贾平凹的作品无处不显现出真情美。
《大地的儿》简介
《大地的儿》简介摘要:《大地的儿》简介1.《大地的儿》概述2.作品主题与特点3.作者背景与创作过程4.作品影响与评价正文:《大地的儿》是一本关于中国农村生活的小说,作者是著名作家贾平凹。
本书通过描述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的生活变迁,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历程,揭示了农村生活的艰辛与美好。
作品主题与特点:《大地的儿》以一个农村家庭的生活为主线,通过生动、真实的描绘,展现了农村生活的喜怒哀乐。
作品深刻反映了农村社会的变迁,表现了中国农民的坚韧与勤劳。
同时,作品还通过对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描绘,展现了中国传统的亲情观念。
在写作风格上,贾平凹运用了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使得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特色。
作者背景与创作过程:贾平凹,原名贾平娃,生于1952 年,陕西省商洛市人。
他自幼生活在农村,对农村生活有着深刻的了解。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多以农村为背景,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大地的儿》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985 年。
在创作过程中,贾平凹深入农村,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考察,使得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作品影响与评价:《大地的儿》自出版以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
许多评论家认为,这部作品是贾平凹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高峰,是他农村题材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作品不仅深刻反映了农村社会的变迁,而且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具有鲜明个性的农村人物形象。
同时,《大地的儿》也获得了众多文学奖项,如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总之,《大地的儿》是一部描绘中国农村生活的优秀小说,不仅反映了农村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且展现了农村人民的坚韧与勤劳。
贾平凹作品特点
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
对于80后的我,来谈论贾先生的作品确实有些草率;不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到的眼光和看待问题的独特的见解。
看贾先生的书已经很多年了,特别是他的小说;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
也许,他作品中描述的年代,我们还是懵懂的年纪,似懂非懂。
反正会有一份独特的情节。
个人认为,先生的书以写实为根据,叙述之间又不会使人乏味;随着阅读的深入,仿佛和书中人物融为一体,感觉自己也回到了那个年代,和那个年代的人生活在一起。
所有的描述让人感觉都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点点滴滴,不用刻意去添加和粉饰,所有的一切看似平淡无奇,但细细品来又别有一番韵味。
贾先生的很多书都以自己的故乡为原背景,笔锋细腻婉转;善于刻画人物,将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场景的掌控及其老道,这个是任何人都无法取代和模仿的,特殊的经历才会有这种从现实中来却又超越现实的感觉。
读他的书就像是在旅游一样,字里行间,风光无限,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不用任何认为的刻意添加。
贾平凹散文的特点
贾平凹散文得特点一、细腻悠长,令人寻味。
她得笔法如电影镜头,推、摇、拉,一个个镜头将美景逐一展现。
《商州又录》就是贾平凹关于商州得系列散文中得一部。
这就是一篇带有传统文化韵味得写景散文.她共分11个段落,这11个段落之间得结构方式散漫、随意,但其笔调细致,就像就是由11幅写意得素描画组成得画卷。
如第一部分开头写道:“最耐得寂寞得,就是冬天得山,褪了红,褪了绿,清清奇奇得瘦;像就是从皇宫里走到民间得女子,沦落或许就是沦落了,却还原了本来得面目。
石头裸裸得显露,依稀在草木之间。
”这段中得“红”、“绿”、“瘦"营造了一个画面感极强得意境,不得不让人细细地去品味。
贾平凹善于运用拟人、通感得方式传递感觉,如“路就是顽皮得,时断时续,因为没有浮尘,也没有她得脚印”。
她常用轻淡得笔墨,再现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得又经常忽视得景象,但却能引人入胜得散文,浓得如酒般醇厚绵长,淡得如溪水清纯透明。
在一种古朴而又平淡得氛围中,贾平凹道出她对生命、历史、宇宙得深深思索,使她得散文具有一种深邃得哲思。
《静虚村记》便就是她得一篇散文佳作.回归自然、追求自然与人得与谐就是贾平凹这篇散文得一大特色。
为了达到自然与人融合这一境界,贾平凹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人得自然化”与“自然得人化”得带有古典神韵得画面。
静虚村远离“繁华"、“热闹”得城市,就是一个“清静”得地方。
与自然得接近使这里人们极易受到道家“知足观”得影响。
她们就是山野村人,住着茅屋,却并不觉得“寒酸";她们喝得就是粗茶,吃得就是淡饭、一个个却坦然地端着碗“一律集在巷里,就地而蹲”地吃喝。
恬淡超脱、适意自然便就是静虚村人最高得人生哲学,她们“厚诚”、“几乎近于傻昧”,其实,这些平凡到极点得山民都就是真正得“智者".她们得脉搏与着山山水水得心律而跳动,自然,赋予了她们一切,也昭示了一切.在《静虚村记》中,一草一木,一石一屋,都可见出人得心灵得投射。
作家贾平凹小说的语言风格
作家贾平凹小说的语言风格作家贾平凹小说的语言风格贾平凹作为当代文坛不可忽视的一位作家,其语言风格独特,带有浓重的地域性特征。
当代作家中,贾平凹作品语言独特,蕴含极大的本土性和民族性特色,北大陈晓明教授称其写作为“中国当代汉语言文学的奇观”。
《秦腔》和《废都》代表了贾平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学探索――一个回归农村、农民,一个描写城市、知识分子。
其中《秦腔》以细腻的笔触将零散的细节紧密连接,近乎写意的语言将日常生活的场景一一再现,全篇无处不在的方言土语更是当代文学作品语言的一次成功革新。
《废都》受明清世情小说语言风格影响的痕迹很重,采用大量文言,进行有意识的语言颠覆,这其中蕴含了他惯常使用的商洛方言土语,使得古典和现代汉语语言较好地结合,形成极为个性化的语言风格。
本文将这两部作品结合、对比,以求更全面地凸显贾平凹的语言风格。
一、神秘荒诞主义的渗透神秘荒诞主义对贾平凹的语言风格影响极大,在他的多部作品中我们皆可以看到神秘荒诞主义的影子,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并非作者的个人喜好,或纯粹为了自己的写作服务。
一位作家语言风格的形成是深受其所接受的文化影响和熏陶的,这是一种深入骨髓里的东西,或许连作者本身都是无意识的。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①“乡音”尚且难改,更何况是文化,那是一种深深沉积在骨子里的东西。
贾平凹生在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一直长到十九岁,可以说在农村度过了整个童年和少年时期,算得上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在农村盛行的神秘荒诞主义的一些传统文化与思想便不可避免地渗透到他整个文化背景中。
就连贾平凹也曾经提到:“我一直是病包儿,却从来没进过医院,不是喝姜汤捂汗,就是拔火罐或用磁片割破眉心放血,久久不能治愈的病那都是‘撞了鬼’,就请神作法。
”②这种我们看来有些封建迷信的文化恰恰是农村传统文化中最不可或缺也无法回避的一部分,所谓的“鬼神”也一再在他的作品中出现,成为他写作语言中独特而又极度现实的一道风景线。
贾平凹作品的语言特色分析
贾平凹作品的语言特色分析 贾平凹 作品的语言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作品的哪些方面? 文学 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作家艺术风格的重要载体。
本文试图结合贾平凹的小 说 和散文 对他作品的语言特色进行分析,并探究其语言特色形成的原因。
贾平凹的作品,人物语言、叙述语言均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具体表现就是 作品语言的口语化,并灵活运用了大量的方言土语。
像在 《商州又录》 中,“ 山顶的窝洼里,有了一簇屋舍,一个小妞儿刚刚从鸡窝里取出新生的热蛋,眯着一 只眼睛对着太阳耀”。
“有蛇黑藤一样地缠在树上,气球大的一个土 葫芦,团结了一群细腰黄蜂 , 蹑手蹑脚地走过去 , 一只松鼠就在路中摇头洗脸了 ”。
“耀”、 “团结”在这里都是动词,也是陕西方 言中的特有用法,这些词的使用使得作品的表达更加形象生动。
他的这些口语化 语言在经过匠心的加工提纯后,显得既平易朴素,又鲜活生气,富有民间气息和地 域特色。
在《夜籁》中,作者与陕北农民“闲聊”―― “今天地里干啥了?” “翻地呗,天旱得厉害,地瓷得扳不开啊!” “真苦了你了,这么大年纪了。
” “哪里!一辈子还不是这么过来的 ,多亏这茶呢!一天不喝几锅,头疼, 骨头也散架了,这茶是农家乐,一喝乏劲没有了,百事都忘了呢 ……” 这段话把陕南方言集中提炼在人物的对白里和叙述中,由于作者剔除了陕西 土语中难懂的语汇,又保留了其特有的俚俗色彩,使人读后油然而生真实、 亲切之 感,仿佛将人带到陕南的山村中,石屋里……直接面对那里的石板 小路,石窗里透出的灯光,喝土茶的老人,待嫁的女子……配合着陕 南农村特有的自然风光和社会习俗的描绘,陕南农村的乡风民俗所特有的气息便 跃然纸上。
贾平凹散文风格
贾平凹散文风格贾平凹散文风格贾平凹先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中国当代作家,他的创作观、世界观和人生观,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升华。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贾平凹散文风格,欢迎大家阅读。
贾平凹散文风格“语言风格”是指作家通过自己的作品表现出来的创作语言特有的表现手法,不同的作家具有不同的语言写作风格。
贾平凹散文的语言风格主要体现为:平实质朴、含蓄隽永和幽默讽刺等三个方面。
分述如下。
1.质朴自然著名作家徐迟曾说:“散文作家不仅要掌握华丽的文采,而且要善于控制它,不仅要掌握朴素的文章,还要善于发扬它。
写得华丽并不容易,写得朴素更难,……越是大作家,越到成熟之时,越是写得朴素。
”[4]贾平凹选用恰当的方法技巧直接陈述, 甚至时常运用白描的手法,质朴自然,却显得情真意切。
例如:(7)院再小也要栽柳,柳必垂。
晓起推窗如见仙人曳裙侍立,月升中天,又是仙人临镜梳发;蓬屋常伴仙人,不以门前未留小车辙而憾。
能明灭萤火,能欢风行。
三月生绒花,数朵过墙头,好静收过路女儿争捉之美。
(《生活一种———答友人书》)例(7)语言朴素自然,“能明灭萤火,能欢风行。
三月生绒花,数朵过墙头,好静收过路女儿争捉之美”,娓娓道来,集中体现了贾平凹要求语言平淡,不追求华丽辞藻的创作个性。
2.幽默讽刺贾平凹的散文作品主要体现了其豁达透彻的人生态度,与此同时,又具有非常丰富的智慧与幽默讽刺艺术。
(8)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社会上有了闲人。
闲人总是笑笑的。
“喂,哥们!”他一跳一跃地迈雀步过来了,还趿着鞋,光身子穿一件褂子,也不扣,或者是正儿八经的西服领带———总之,他们在着装上走极端,但却要表现一种风度。
(《闲人》)例(8)中作者运用幽默的语言讽刺了社会上那些不务正业的闲人,此句突出地表现了“闲人”的特点,向读者揭示了闲人的缺点,具有讽刺意味,笔调辛辣。
三.风格的形成手段散文,是一种自由的文体,不讲究平仄音韵,没有过多条条框框的束缚和限制,因此,散文的表达方式是灵活多样的。
贾平凹作品的艺术特色
贾平凹作品的艺术特色贾平凹作品的艺术特色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贯穿性人物,贾平凹有着无可争议的地位与影响。
贾平凹是一个复杂独特的存在,不同文体经他的灵光照射便能异彩顿生,以一人“兼具数美”,实为当代文学创作界的奇才。
其小说创作成就巨大,散文创作也毫不逊色,以广泛宏富的内容、超凡脱俗的形式在当代散文创作中脱颖而出,卓然独立。
青年评论家谢有顺,在评谈平凹散文作品时曾说:散文“为人类一切无法归类的情感和心灵碎片提供了含混的表达方式”,“好的散文一定是心灵的奇迹和语言的意外收获”[1],贾平凹的散文,“说书,说话,说人,说事,说生说死,谈奉承,请客,花钱,谈房子,打扮,玩牌,都是从微小的细节入文,趣味生动,精神也自在,没有陈腐之气,整体上还给人开阔的想象。
我想,散文之大,应该指的就是这种从小而大的大;事是小的,但精神是大的。
……我非常喜欢贾平凹散文里那种实在的、生活化的基础部分。
……众多物质性元素(坚实的细节和经验),支撑起了他散文精神流动的河床和气势。
好的散文是悟出来的……”,贾平凹的散文,“有小说家的实(物质性),又有思想家的悟(精神性)”,他就成了一个善于悟的“好的散文家”[2]了。
(一)富有个性的艺术风格《贾平凹散文选集》无论在意境、结构,还是语言艺术上都充分展示了作者富有个性的艺术风格。
1、以真挚的感情拥抱生活在《贾平凹散文选集》里,作者通过笔锋来展现自己所处年代的生活,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感悟及讲述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
他追求一种朴实无华、率真自然的生活意境美和意趣美,透过敏锐的观察力来写平常人生的微妙情绪和意趣,他视艺术感受为一种生活的情趣和人生的态度,讲求情操所致,自然为文。
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必须老老实实生活,不是存心去生活中获取素材,也不是弄到将自身艺术化,只能有意无意地,生活的浸润感染,使提笔时自然而然地写出要写的东西。
”①2、自然而成的文章结构贾平凹没有费尽心思地去琢磨文章的结构,大都是按照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来架构的,但又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形式多样,各有各的特色。
贾平凹 生平、创作
四、神秘化
❖ 贾平凹对中国神秘文 化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挥起艺术魔杖,叩 问人生,叩问宇宙, 紧扣生与死的主题, 体悟文化深层的人生 玄机。
❖ 1.巫 2.怪 3.佛 4.奇
-
(五)地域化
1.描绘地域化了的生态环境,是贾平凹格 外注重的。
2.以悠久而宏大的秦汉文化为背景,注重 对地方文化特征的总体。
❖ 柔媚的女人和朴拙的男人的故事 ❖ 朴拙凝重
(4) 87─89年为第四阶段 (5) 90年代为第五阶段
从早期的清新空灵到中期的朴拙旷达再到 近期的深沉凝重,贾平凹的思考越来越深入, 追求越来越自觉,东方韵味和文化人格的内涵 越来越突出而充盈
-
(三)意象化
1.月亮意象: 作为自然符号的显
示
(1) 追 求 天 然 本 色 的 美 学格调
-
寻到民族的根,悟到东方的味。
❖ 1.贾平凹谙熟祖先的精神血脉,不仅接受了 中国古典哲学的影响,道家的学说,禅宗的 妙语也使他获益非浅。
❖ 2.“以中国传统的美的方法,真实地表现现代 中国人的生活和情绪”,并将此主张、追求 贯穿于创作实践中。❖ 重源自神,重感情,重整体,重气韵。-
3.民间视角与民间文化色彩。
-
2.月亮──女性:作为文化符号的潜义
3.水也是贾平凹作品 中意象系统的一个重 要元件。
❖ 水与女人形成一个不可 分割的整体
❖ 水意象还蕴含着强烈的 生命意识
-
4山石的意象在贾平凹的作品里俯拾皆是
5.在贾平凹作品的意象系统中月、水、石以女 人为媒介达到了和谐统一
(1)纯朴善良,情操高洁,形象美丽。 (2)柔情似水,刚烈如火,外表的温 柔与内在的刚强形成巨大的反差。 (3)爱情婚姻的不幸者。
贾平凹作品的语言特色
贾平凹作品的语言特色导语:作品的语言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作品语言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以拙为美,注重的选择和锤炼,大量使用重叠词,等等。
这些特色与他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地域文化之间有密切关系。
贾平凹的作品,人物语言、叙述语言均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具体表现就是作品语言的口语化,并灵活运用了大量的方言土语。
像在《商州又录》中,“山顶的窝洼里,有了一簇屋舍,一个小妞儿刚刚从鸡窝里取出新生的热蛋,眯着一只眼睛对着太阳耀”。
“有蛇黑藤一样地缠在树上,气球大的一个土葫芦,团结了一群细腰黄蜂,蹑手蹑脚地走过去,一只松鼠就在路中摇头洗脸了”。
“耀”、“团结”在这里都是动词,也是陕西方言中的特有用法,这些词的使用使得作品的表达更加形象生动。
他的这些口语化语言在经过匠心的加工提纯后,显得既平易朴素,又鲜活生气,富有民间气息和地域特色。
在《夜籁》中,作者与陕北农民“闲聊”――“今天地里干啥了?”“翻地呗,天旱得厉害,地瓷得扳不开啊!”“真苦了你了,这么大年纪了。
”“哪里!一辈子还不是这么过来的,多亏这茶呢!一天不喝几锅,头疼,骨头也散架了,这茶是农家乐,一喝乏劲没有了,百事都忘了呢……”这段话把陕南方言集中提炼在人物的对白里和叙述中,由于作者剔除了陕西土语中难懂的语汇,又保留了其特有的俚俗色彩,使人读后油然而生真实、亲切之感, 仿佛将人带到陕南的山村中,石屋里……直接面对那里的石板小路,石窗里透出的灯光,喝土茶的老人,待嫁的女子……配合着陕南农村特有的自然风光和社会习俗的描绘,陕南农村的乡风民俗所特有的气息便跃然纸上。
贾平凹的,大多以清新的“白描”为主,偶尔加以轻轻的点染,从而呈现出一派以拙为工、拙巧相济、拙中藏巧、大巧若拙的自然美来,他在《石砭峪雾》中对“雾”的生动描绘:像是峪里有一位烟瘾极大的神,从峪口的咀鼻里一团一团喷烟,雾团撞在石上,石头变得惨白,正瞧那勾心斗角之处,雾则匀开来,五分钟后,群山入了远空,实体轻了,层体淡了,如纸剪的,如墨晕的,如水中的倒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作家,从柳青起,大多寻求一股味道。
可简单概括为:厚实,写实。
这种审美趣味决定了他们难以浪漫,并缺乏想象。
这是一种特征,但同时,也是一种遗憾。
陕西的作家,人数众多,但大多土气,俗语俚语方言,他们不但不避,反而以为是风格一种。
多农村题材,多写实,想象力有限。
他们的创作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经验。
而很少有人能挣脱经验,建立一种“超验”精神。
以实写实,看山是山。
实在不算最高明的做法了。
早期的贾平凹就是如此。
纵观贾平凹的写作道路,我简单将它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八十年代,以《商州》系列为代表的大散文,以《浮躁》为代表的小说。
不得不说,这一时期的贾平凹还是令人激动的。
贾平凹初从乡村走向城市,并在城市中落地生根。
他心里有很大的满足,有对城市的向往,热情。
又有对乡村的怀念,留恋。
这种情绪很微妙,就像小鸡对蛋壳的感情,怀念,但并不想回去。
这一时期,他写故乡的山水人情,传奇鬼怪。
作品是传统的写法,有好人,有坏人,有故事,有冲突。
棱角分明,一目了然。
像《地震》《玉女山的瀑布》《他和她的木耳》《歌恋》等等。
作家隐藏在作品背后,但你仍然能体会到他心里的热情。
坏有坏的憎恶,好有好的赞歌。
不变的是一股子年轻人的冲劲与自信,用他心中的是非观念来衡量世界,整个世界都在作家的笔下有了评判。
这一种气韵,你可以理解为年轻人的抱负,也可以理解为“谁不说家乡美”的深情,总之,是很活泼又稍显青涩的。
到了《浮躁》,个人认为是贾平凹写商州最好的一部。
这本小说中,贾平凹的语言风格更加成熟,更加烙有个人痕迹。
最重要的是,作者脱离早期笔法的稚嫩,已经开始抑制自己的激情,迫使自己冷静客观的对待生活和小说中的人物了。
这是一种巨大的进步,站在故事外面写故事,才能更精彩。
作家要履行了说书人的职责,这个故事才能生动。
只是他那种深切的热爱与满腔的情感,在有的章节,还是压抑不住的散逸出来。
而这一时期的散文,也如商州的山水,轻盈快活,具有很强烈的民俗感。
《商州初录》等三部散文集,堪称美文。
语言清秀雅致,情景别有风情,故事神秘新奇。
就如一道大菜,色香味齐全,是难得的享受。
这一时期,贾平凹用文字创造了一个纯真的美好的世界。
第二个阶段,是九十年代的《废都》。
看过很多资料,表明那一时期贾平凹各个方面的低落。
写废都之时,贾平凹已在城市生活了十多年。
从最初的喜欢,扬眉吐气,到后来的厌倦,以致绝望。
在废都一书中有很聚集的表现。
在一个号称文化古都的西京城里,以庄之蝶为首的四大文化名人,过着看似高雅实为堕落的生活。
庄之蝶收藏字画文物,贩卖盗版图书,引逗少女少妇,讲究饮食等等。
这些习气,完全是一派旧文人的喜好。
他内心也有痛苦挣扎,他想逃离,但必然在某一时刻回归,因为他依旧沉迷在这些富贵软玉中。
这一切必然导致他越来越堕落,越来越空虚的生活。
如果说之前的贾平凹一心一意的创造一个清净优美的世界,《废都》,就彻底将这个世界摧毁。
他确实将自己的世界摧毁了,外面的世界却依然如旧。
关于《废都》引发的后果,稍微去查阅,简直触目惊心。
一部小说引发了那么多风波,而这些风波完全砸在贾平凹的身上,他别无选择,只能默默承受。
但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废都》是一部非常优秀非常成功的作品。
在这部小说中,贾平凹的语言风格完全确立。
古雅平易,精致市井,能将这些元素集于一身,他有这个本事。
叙事方式上,很有金瓶梅红楼梦的影子。
日常琐碎,生活情景,却可以写的趣味盎然。
尤其是那头会思考的牛,简直是神来之笔。
魔幻主义?神秘主义?我不知怎么判断。
但那种悲天悯人的大情怀,却在一头牛的思维里,淋漓尽致的呈现给读者。
不得不惊叹,称他“关中鬼才”,还是很有来由的。
而这一时期,贾氏散文也呈现出不一样的神韵。
花鸟虫鱼,山水神佛,怡情的,养性的,写人的,状物的。
寥寥几笔,就是一副深刻的景象了。
后来,他又写了《怀念狼》《高老庄》。
我看了就叹,就有隐隐的失望。
气韵不如从前,那份满满的热情溜走了,只留下一个空架子。
看上去喜气洋洋的,其实没什么内容。
也不如《废都》好,那种庞杂博大没有了,小市民的小热闹也没有了。
不知道这时的贾平凹是不是像他所说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总之,我看他不像他了,让人叹怀。
到了《秦腔》,不知是贾平凹改了路子,还是我变深刻了。
这回,我看懂了他。
别人说,“这是什么吗,净是些鸡零狗碎”。
我替他说“平凡处著的文章,写的精妙,才算是真正的精妙呢”。
贾平凹将目光还原到他的家乡,最初,他写这里的人怎么发家致富,怎么引进技术,一心一意的建设自己的家,并满怀信心。
而如今,他写这些人怎么离开土地,怎么放弃农村,留下的人又怎样挣扎。
这种现象,我的眼睛里也看的很多。
所以,我了解,我可以感同身受。
农民没有了土地还算什么农民?但农民要是饿死在自己的土地上,这土地又算什么?这是一个大时代变迁的趋势,谁也没法阻挡。
在这种进程中,总要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让他们痛,让他们艰难。
而这批人,就是社会最底层的农民。
他自觉不自觉地以家乡商州的人文地理、自然风光、历史现实为创作的背景,并且越来越广阔、深入地表现着时代剧变中家乡的民情风俗、社会心理、个人命运的变迁,刻画着乡里人的性格与灵魂。
他散文创作中的地域文化意识,主要是秦汉文化意识。
他的《商州初录》、《商州又录》等散文,从文化的深度揭示了人们的生存世相,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表现了商州人生命力的质朴、坚韧、绵长。
《黄土高原》一文,全景式地写出了陕北高啄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自然景貌。
它从“绳一般地缠起来”的路,沙质的土,写到人们冬日吃饭的情景,婚丧红白喜事,乃至村头小店等,对它们都写得既概括、跳跃,又具体、内在。
高原的粗犷、开阔,人民的勤劳、淳朴,种种特质皆如诗如画地展现了出来。
从《秦腔》中,这八百里秦川,老孺皆能演唱的秦腔,有着与秦川广漠旷远的地理同构的旋律,内化着秦川公牛的力度,早已与秦川农民的生活融为一体。
待黄昏降临,秦腔在这地平线上激扬起来,相撞开去时,我们会随着作者一道慨叹:“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通过写秦腔,自然写出了秦川人的懔悍粗犷、单纯而复杂的心境,它弥补了我们由于地域阻隔造成的人文地理和民俗学上的欠缺,拓宽了我们对本民族历史的感性认知视野。
在《走三边》即走定边、靖边、安边,作者抓住沿途奇特的所见所闻,以行踪为线,用纪实性写法,抒发了对陕北“三边”辽阔、富饶、美丽、粗犷的礼赞之情、倾爱之情。
一幅幅独特的动态西北风景画,不仅活画出了黄土高原独特的地域环境色调,而又着力渗透了作家自己的感情氛围,把景色、情感和人物都活灵活现地立在读者的脑际中。
如果《秦腔》写的是农村文明的逐渐凋落,那《高兴》就是在写失去土地的这批人在城市里,造就的另一种新生的文明。
这就是我认为的第三阶段了。
贾平凹从新将目光投入农村,写农村的变迁。
显然,这回的贾平凹冷静了许多。
他没有最初稍显盲目的喜悦与信心,也没有中途一棍子打死的茫然与颓废。
他开始面对问题,用轻松的笔调,写深沉的情感。
对于农村,他不再用世外桃源的情怀去书写。
对城市,他也不再暗含一丝排斥。
就像刘高兴对五富说:既然现在处在城市里,你就要爱它,把它当做自己的城市,把自己当作城里人。
你不爱它,它怎么会爱你?《高兴》,是一本复杂的书。
这本书里,有一个我一直在想,却至今没有答案的问题。
人总习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忖度别人,有时候,会大发感慨,一副悲天悯人的样子。
见到农民工,会习惯性的说:瞧,真悲惨。
我们习惯以自己的惯性思维去想象别人,于是,给这世界下了很多定论。
我承认,人要有自己的是非判断能力,要有热情。
但万万不能让这种热情流入煽情,以至滥情。
刘高兴就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人们:拾破烂怎么了?拾破烂我就成了破烂了?他不但不是破烂,他还要高兴的活着。
为一锅拌汤讨论无数种好吃的可能,看西安城的大街小巷,观傍晚的云,访古老的塔。
有主人翁意识,敢爱上一个西安城的女人。
并竭尽全力,帮助那个悲惨的女人。
在这个故事的处理上,贾平凹做的漂亮。
他不悲天悯人,也不护短。
该是怎么就是怎么。
刘高兴是一种心态,五富他们又是另一种心态。
刘高兴活的有精神,有气节,五富也活的有自己的算盘和计较。
这样才够真实,令人相信。
《高兴》让我想起一句话“所有悲剧里,有俯首皆是的喜剧,而所有喜剧里,又抑藏不住满满的悲伤”。
高兴说:就是这个下雨天,就是眼前这个女人,她给我上了一课。
韩大宝给我上了一课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坏人,杏核的这一课教给我如何活下去的法宝。
这个法宝是什么?就是计划,就是信心。
全书中,最跳跃的一个人就是杏核了。
她有着最悲惨的命运,但她却活的有声有色。
五富是刘高兴忠诚的追随者,他就是人们眼里的那一类民工。
胆小,阴暗,蠢笨,自私。
他一心想赚钱,想家。
而他死之后,前来奔丧的老婆却只对他留下的几百块钱感兴趣。
看到贾平凹写到五富老婆细心的数钱的场景,我只觉得心酸,他怎么如此残忍,还是如此不动声色的残忍?而关于这本书的女主角孟夷纯,我不知道该说什么。
锁骨菩萨的这个意象,我以为,已经说尽了孟夷纯,无需多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