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导案《地下森林断想》

合集下载

2024年九年级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课文及教案

2024年九年级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课文及教案

2024年九年级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课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地下森林的赞美之情。

2.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提高欣赏散文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对地下森林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去过森林吗?对森林有什么印象?2.课文朗读(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感受作者对地下森林的描绘。

(2)教师辅导朗读,注意语气、节奏、情感的表达。

3.分析课文内容(1)请同学们分段概括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地下森林的赞美。

4.分析写作手法(1)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地下森林断想》,感受到了作者对地下森林的赞美之情,分析了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希望大家课后继续品味这篇课文,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地下森林断想》,谁能概括一下课文内容?2.分析课文结构(1)请同学们分析课文结构,找出文章的线索。

3.品析精彩语句(1)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并说出自己的理解。

4.感悟作者情感(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作者赞美地下森林的情感的理解。

5.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深入学习了课文《地下森林断想》,分析了课文结构,品析了精彩语句,感悟了作者情感。

希望大家能够将所学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1)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地下森林断想》,谁能谈谈自己的收获?2.拓展延伸(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地下森林的认识,以及保护地下森林的方法。

3.实践活动(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设计一个保护地下森林的宣传标语。

(2)各小组汇报,教师点评。

4.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进行了拓展延伸,讨论了保护地下森林的方法,设计了宣传标语。

希望大家能够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地下森林断想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地下森林断想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地下森林断想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地下森林断想》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手法。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语言,感受地下森林的神奇与壮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地下森林断想》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手法。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运用的丰富想象和联想能力的培养。

2. 对地下森林景观的描绘方法的领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带或视频。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课件。

3. 学生自学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或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地下森林的神奇与壮美。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地下森林断想”,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手法。

(2)学生结合自学资料,对课文进行深入解读,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全班交流: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补充发言,教师引导并总结。

4. 景观描绘练习(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和联想,描绘自己心中地下森林的景象。

(2)学生互相展示描绘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强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6.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完成课后练习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引入其他描写自然景观的文学作品,如《登高》、《黄山奇石》等,让学生对比阅读,分析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手法。

九年级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五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五篇】

【导语】作者赞美地下森林,赞美给峡⾕以⼟的风,给峡⾕以种⼦的鱼鳞杜、⽩桦、青杨、黄菠萝.还有滋润了峡⾕的洁净的⼭泉……⾃然⽣命之歌的雄健旋律合唱出来。

⽆忧考为⼤家准备了九年级下册语⽂《地下森林断想》教案【五篇】,希望对⼤家有所帮助!篇⼀ 【教学⽬标】 ⼀、知识⽬标 1.积累词语,掌握“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浩瀚⽆垠、⼭崩地裂”等词语的语义并学会运⽤。

2.了解张抗抗其⼈及作品。

⼆、能⼒⽬标 1.品味本⽂充满激情、⽣动形象的语⾔。

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语⾔的技巧。

2.学习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现⼿法,逐步培养学⽣的散⽂鉴赏能⼒。

三、德育⽬标 体会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内化为⾃⼰⼼中的理想、信念、精神⼒量。

【教学重点】 1.学习本⽂叙事和抒情⽔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法。

2.体昧作品写景语⾔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注重发掘课⽂的⼈⽂精神资源,体会深刻⽽普遍的哲理意蕴。

【教学⽅法】1.朗读法,2.美点追踪法,3.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 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镜泊湖的地下森林,⼜称⽕⼭⼝原始森林,属⾃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的张⼴才岭东南坡的深⼭中。

这⾥林⽊蔚然深秀,云烟缭绕,阵阵冷⽓夹着清⾹扑⾯袭来,使⼈神志飘忽,不知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下。

初唐诗⼈宋之间有诗⽈:“两岩天作带,万壑林披⾐。

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晖。

翳潭花似织。

绿岭⽵成圃。

”今天我们学习的⽂章,就是⼀⾸对⽕⼭峡⾕和地下森林的赞歌——《地下森林断想》。

⼆、资料助读 张抗抗,浙江杭州⼈。

1963年考⼊杭州⼀中。

在⿊龙江⼀国营农场⽣活了8年。

1972年在上海《解放⽇报》上发表第⼀篇⼩说《灯》。

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活的长篇⼩说《分界线》。

1977年⼊⿊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

1979年发表短篇⼩说《爱的权利》,反映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2篇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2篇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2篇Teaching plan of "underground forest" in Chinese (Volume 2, g rade 9, PEP)编订:JinTai College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2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2、篇章2:《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篇章1: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地下森林的地理位置、形成历史等知识。

(2)作者在文中插入了不少景物描写,让学生感受文章中精彩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3)品味理解文中的关键语句,从几个方面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采用默读的方法理解内容,运用跳读的方法,用审美的眼光阅读审视课文语句,从中提取精美的词、句、段、修辞等内容,用发现阅读法品评出这些内容的精妙之处,以达到深刻领会课文的阅读目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作者对地下森林的形成历史的描写,让学生感受到地下森林顽强的生命力,领悟到顽强忍耐的可贵,领悟到坚守信念,坚守未来光明的重要。

[教学方式]:本文是一篇文质精美的散文,语言优美,内蕴丰富。

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深入品味文章的语言,理解文章的主题。

1、采用多种阅读方法。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地下森林断想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地下森林断想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地下森林断想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地下森林断想》的主题思想和内容。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2 教学内容1. 课文《地下森林断想》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第二章:课文导入与阅读理解2.1 课文导入1.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激发对地下森林的兴趣。

2. 介绍作者及其背景,引发对课文的好奇心。

2.2 阅读理解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分组讨论,解答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

3. 教师讲解课文,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三章:分析修辞手法与表达技巧3.1 分析修辞手法1. 引导学生识别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讨论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和效果。

3.2 表达技巧1. 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抒情等表达技巧。

2. 学生模仿练习,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第四章:探讨主题思想与现实意义4.1 探讨主题思想1.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地下森林的神奇与壮丽。

2. 讨论课文所表达的对自然界的敬畏和保护意识。

4.2 现实意义1. 联系现实生活,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五章:创意写作与展示5.1 创意写作1.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创作自己的地下森林故事或诗歌。

2. 教师指导下,修改和完善作品。

5.2 作品展示1. 学生互相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2. 教师评价学生的作品,给予鼓励和建议。

第六章:课堂讨论与深入分析6.1 课堂讨论1. 引导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

2.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6.2 深入分析1. 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深入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九年级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九年级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九年级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地下森林断想》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式。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地下森林景色的技巧。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学生学会通过朗读、感悟,体会作者对地下森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自然景观的神奇与美妙,增强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

学生培养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激发对生活的热情和向往。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地下森林断想》的基本内容及其表达技巧。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地下森林景色的技巧。

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体会作者对地下森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地下森林断想》的作者及其背景。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地下森林吗?请大家谈谈对地下森林的了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勾画出觉得有意思的句子或段落。

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难句等问题。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分享讨论成果。

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地下森林的神奇与美妙。

4. 朗读感悟: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

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句子或段落,引导学生深入感悟作者对地下森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和技能。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自然景观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给予个别辅导和指导。

九年级语文教案 地下森林断想设计9篇

九年级语文教案 地下森林断想设计9篇

九年级语文教案地下森林断想设计9篇地下森林断想设计 1教师寄语: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终究能战胜一切困难。

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地下森林的特点和品质。

2、反复朗读,体味字句,感受地下森林成长的艰难历程。

3、感悟地下森林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基础知识: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浩瀚无垠袅袅鼎盛万籁俱寂啾啾镜泊湖嶙峋瘠薄沉湎吝啬愤懑孱弱2、解释下列词语。

浩瀚:沉默寡言:鼎盛:万籁俱寂:沉湎:隐姓埋名:自主理解: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从几个方面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并作一些解释;再说说作者由地下森林升华出一个怎样的主题。

4、“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

试找出恰当的格言警句概括作者受到的“启迪”,并找出一两个事例来印证这一道理。

合作探究:细节研读21段至27段思考:5.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

(阳光怎样“嫌弃”它?时间又怎样“公正”对待它?“几万年的代价”指什么?)拓展延伸:6、学生结合自身谈对本文的感受?课内精读: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然而那幽暗的峡谷,却依然如故。

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

樵夫听得见泉水在谷底的石洞里激起的滴答回声,猎人追踪狼嗥虎啸。

至此,除了厚厚的青苔外什么也没有。

几千年过去了,大自然的生命无处不在,峡谷却没有资格得到哪怕一株小草……也许鸟儿掠过山崖,衔叼的草茎曾在这里落下过草籽儿,但是草籽儿没有发芽;也许山泉流过谷底,携带过几粒花种,但是小花儿没有长大。

都说阳光是公平的,在这里却不,不!它沉湎于高山.大川.平野对它的欢呼致意,却从来没有到这深深的峡谷的底部来过。

它吝啬地在崖口徘徊,装模作样地点头。

它从没有留意过这陷落的大坑,而早已将它遗忘了。

即使夏日的正午偶有几束光线由于好奇而向谷底窥测,也是斜视着,没有几丝暖意。

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公平的吗?峡谷莫非不明白?不幸的峡谷,它本可以变成一串明珠似的小湖,像德都县的高山堰塞湖“五大连池”那样,轻而易举就可赢得人们的赞美。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地下森林断想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地下森林断想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地下森林断想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课文《地下森林断想》的主题思想和内容。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学习,思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1.2 教学内容课文《地下森林断想》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

讨论地下森林的意义和价值。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内容和细节。

运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第二章:课前准备2.1 学情分析了解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理解程度和关注程度。

考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阅读习惯。

2.2 教学资源准备课文《地下森林断想》的相关文本材料。

收集地下森林的图片或视频资料,用于辅助教学。

2.3 教学环境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提供足够的学习空间。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或白板。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下森林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简要介绍课文《地下森林断想》的背景和内容。

3.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他们通过阅读找到答案。

3.3 内容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学生分享自己对地下森林的理解和感受。

3.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地下森林的意义和价值。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第四章: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4.1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强调地下森林的重要性和保护自然的意识。

4.2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地下森林的短文,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布置学生进行课后阅读,寻找更多关于地下森林的信息。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评估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阅读理解能力。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情况和合作能力。

5.2 教学改进措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九年级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九年级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九年级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地下森林断想》。

(2)理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式结构,掌握其意义。

(3)了解作者和作品的背景知识,理解课文的主旨和思想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欣赏自然景观,培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3)学会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地下森林的神奇与美丽,增强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的价值观。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掌握,包括生僻字词和句式结构的理解。

2. 分析课文主题思想,感受地下森林的神奇与美丽。

3. 朗读和表达能力的发展,培养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有许多生僻字词和句式结构,需要学生自主学习和理解。

2. 课文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需要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来感悟。

3. 如何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景观与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景观相结合,培养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预习和课堂自主学习,掌握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式结构。

2.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深刻内涵。

3. 探究学习: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提问等方法,深入探究地下森林的神奇与美丽。

4. 朗读和讨论: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和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地下森林断想》的文本和相关的背景知识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和笔。

3. 教学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和作品的背景知识,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僻字词和句式结构的理解。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深刻内涵。

九年级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九年级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九年级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地下森林断想》。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及其含义。

(3)了解地下森林的生态特点和形成原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学会欣赏自然美,提高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

(2)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地下森林断想》。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及其含义。

(3)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1)地下森林的生态特点和形成原因。

(2)如何欣赏自然美,提高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地下森林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地下森林的了解和印象。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地下森林断想》,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简要介绍地下森林的生态特点和形成原因。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比喻、拟人等。

(2)全班交流: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课文的表达特点。

4. 欣赏自然美:(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他们对地下森林美景的欣赏和感受。

(2)引导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

5. 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1)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谈谈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看法。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地下森林断想》。

2. 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写一段关于自然景色的描写。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九年级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九年级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 - 小学作文】【篇一】九年级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一课《地下森林断想》(第二课时)地下森林断想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对地下森林的精彩描写,感受地下森林顽强的生命力。

2.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顽强忍耐、坚守信念的意义。

3. 品味本文规范而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对地下森林的精彩描写,感受地下森林顽强的生命力,2. 品味本文规范而优美的语言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顽强忍耐、坚守信念的意义。

2、作者在行文上安排的问句的作用。

教学方法:1.朗读法,本文优美的语言可以作为朗读的好材料,可让学生在读中品味、理解、感悟。

2.讨论点拔法,对于一些比较难理解的语句,以及含蓄表达作者情感的内容,可让学生深入探讨,再理解掌握。

教学过程一、导入去过黄龙洞吗?不去真遗憾!那是武陵源风景区这一王牌景区的核心。

深藏地下亿年,八十年代初由张家界的对外开放而得以蛮声海内外。

洞中有洞,楼上有楼,各种洞穴奇观玲琅满目、美不胜收。

洞内的迷宫、天仙水、龙宫等,令人叹为观止,你看到这样的自然景象,你不能不被大自然的威力所折服。

今天我们见识另一种神奇的自然景观──地下森林。

”在我国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就有一座火山原始森林。

这节课,我们将随张抗抗女士去那里看看。

二、作者简介张抗抗,女作家,浙江杭州人,1950年生。

1969年中学毕业后到黑龙江国营农场劳动八年。

1977年到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一年,1979年调到黑龙江作协从事专业创作。

作品《夏》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淡淡的晨雾》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三、感知文本1.释题:老师一开始没注意题目,把它看成了“狂想”你们觉得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如果改成“狂想”是否适合?让学生看完课文后再思考这个问题。

——看后讨论,断想即片断感想。

狂想,是不着边际的想法吧。

九年级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九年级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九年级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掌握生字词及其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地下森林的神奇与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2)培养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3)增强环保意识,关爱大自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掌握生字词及其含义。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运用的想象和联想手法。

(2)如何理解作者对地下森林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地下森林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对地下森林有直观的认识。

(2)引导学生思考:地下森林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生字词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每组选取一个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及其含义。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2)讨论如何关爱大自然,保护环境。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大自然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如何?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2.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何改进?3. 学生对大自然的美是否有更深刻的认识?是否养成了关爱环境的意识?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九年级语文下《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无垠”等词语的语
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张抗抗其人及作品。

3.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4.学习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把握地下森林的特点,学习本文的语言表达艺术和咏物抒情的写作
方法。

2.难点:理解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体会作者对于自然遭受人类破坏的痛惜
之情以及对人类的谴责。

三、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作品。

2.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

3.收集有关地下森林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讲述森林对于地球生态的重要性,引出地下森林的概念,
并引导学生探究地下森林的奥秘。

2.整体感知: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了解地下森林的特
点和形成历史。

3.深入研读:引导学生重点研读文章中描写地下森林形成历史的段落,理解
作者对自然遭受人类破坏的痛惜之情以及对人类的谴责。

同时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和咏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4.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分享自己对于环境保
护的认识和看法,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环保的理解和认识。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环保意识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
自然环境,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

6.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小作文,注意运
用所学到的语言表达技巧和咏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九年级语文下册《地下森林断想》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地下森林断想》教案、教学设计
(2)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地下森林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其神秘与壮美,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待提高,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作者情感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体验。
3.学生在写作方面,可能存在表达不畅、词汇贫乏等问题,教师应引导他们学会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提高写作水平。
4.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大自然的美有较高的感知能力,容易产生共鸣,教师应把握这一特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运用提问、讨论、分享等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组织课堂实践活动,如模拟导游、创编故事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热爱大自然,尊重自然,树立环保意识。
2.体会作者对地下森林的赞美之情,培养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
3.学会关爱他人,珍惜友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九年级语文下册《地下森林断想》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地下森林断想》是九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一篇重要课文,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地下森林的形成、特点及其在自然界中的独特地位。
2.掌握文中生字、词组,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按时提交作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作业完成后,认真检查,确保无误。

九年级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五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五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五篇】【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山崩地裂”等词语的语义并学会使用。

2.了解张抗抗其人及作品。

二、水平目标1.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

在写作中借鉴作者使用语言的技巧。

2.学习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水平。

三、德育目标体会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昧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教学方法】1.朗读法,2.美点追踪法,3.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镜泊湖的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

这里林木蔚然深秀,云烟缭绕,阵阵冷气夹着清香扑面袭来,使人神志飘忽,不知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下。

初唐诗人宋之间有诗曰:“两岩天作带,万壑林披衣。

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晖。

翳潭花似织。

绿岭竹成圃。

”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就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森林的赞歌——《地下森林断想》。

二、资料助读张抗抗,浙江杭州人。

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

在黑龙江一国营农场生活了8年。

1972年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

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

1977年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

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理解与追求。

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示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心路历程。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带,学生听读,积累词语。

瘠薄(jī bó):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地下森林断想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地下森林断想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地下森林断想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掌握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自然美,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地下森林的神奇与美妙,增强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关爱大自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掌握作者的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描绘的地下森林景象的理解。

(2)作者情感的抒发与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地下森林的概况,激发学生兴趣。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地下森林的神奇。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合作探讨,解决生字词问题。

3. 课堂讲解:(1)教师分析课文结构,讲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2)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地下森林的美景,培养审美情趣。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于地下森林的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环保,关爱大自然。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地下森林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

2. 学生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3. 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教师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内容:(1)学习课文第六至十段,理解作者对地下森林的描绘和自己的感悟。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方法:(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地下森林的壮观景象。

(2)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七、课堂活动1.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九年级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地下森林断想》。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句,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3)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和创新精神的敬佩。

(3)培养学生对人生奋斗和自我超越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旨。

2. 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句。

2. 把握文章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新课的内容产生期待。

(2)通过展示地下森林的图片,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让学生标记出生词和难句,进行自主学习。

3. 合作学习:(1)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词和难句的问题。

(2)让学生通过合作朗读,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情感。

4. 课堂讲解:(1)讲解生词和难句的含义和用法。

(2)讲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旨。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2)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强调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以及对科学探索和创新精神的敬佩。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阅读理解练习。

2. 背诵课文《地下森林断想》。

3. 写一篇关于地下森林的短文,表达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六、教学反思:1.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总结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九年级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五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五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五篇】.篇一篇二篇三篇四一、导入新课亲爱的同学们,一提到森林,我们便不由地联想到那雄伟壮丽,遮天蔽日的景象。

然而,你们见过地下森林吗?在那遥远的年代,火山爆发后,留下的死火山口里,长出了一棵棵参天大树,连成了一片地下森林。

那种蔚为壮观的景象真是震撼人心。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家张抗抗的笔触,一起走进地下森林,共同去感受那非同寻常的生命力吧! 二、整体感知:谈谈对本文的初步印象过渡:刚才几位同学说得很好,本文是一篇语言精美,饱含感情,蕴含哲理的散文,现在,我们就从品味语言的角度来学习这篇文章。

三、从表情达意的角度品味语言(一)浏览课文,找出九个问句(二)品味前三个问句: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你从哪里飞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那漫长的岁月?1、提出品味要求2、听3—7段课文范读影片3、学生活动4、点拨:(1)是因为什么,地下森林长在这峡谷里?(参考答案:火山爆发,制造了峡谷、深渊,没有留下任何生命) (2)“你从哪里飞来?”这个问,还要留待下文才能得到解答。

(3)作者以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倾注了作者什么感情?(参考答案:提示了地下森林的形成历史,作者以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显得亲近,使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表达对地下森林的热爱、关切、同情,对读者更有感染力) (4)可将这三个问句改成陈述句,再同原句比较,哪种句式更能表达更丰富的感情。

5、朗读(三)品味第4、5、6问句1、提出品味要求2、朗读第10段3、学生活动4、点拨:峡谷知不知道阳光不喜欢它?这几个问句表达了作者对阳光和峡谷怎样的感情?(参考答案:从上文看,作者无疑而问,以反问的形式,强化对阳光不公平的怨恨情绪,表达出对峡谷的关切之情) 5、朗读6、过渡:前六个问句,让我们明白了火山制造了峡谷、深渊,没有留下任何生命,阳光也不公平,使它遭受到了巨大的不幸(板书:不幸) 面对如此的不幸,在那漫长的几千年、几万年里,它还在期待,还在希望。

九年级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地下森林断想》。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会欣赏自然景观,培养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意识。

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3. 课文主题思想的理解和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难句的理解。

2. 课文主题思想的深入解读。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和背诵的音频材料。

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的讲解PPT。

3. 课文主题思想的相关资料和案例。

1. 导入新课:播放课文朗读和背诵的音频材料,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美妙。

引导学生跟读和背诵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 讲解课文: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分析课文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课文。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的含义和主题思想。

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4.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欣赏自然景观,培养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分享自己对于自然景观的体验和感受。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后反思:学生自我反思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发现不足并进行改进。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合作学习等。

2. 课文理解:通过提问和作业检查,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朗读和背诵:评估学生的课文朗读和背诵能力,注意发音准确和表达流畅。

七、作业布置:1. 课文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的练习题。

2. 课文主题思想的思考题,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和表达。

八、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课《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课《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地下森林断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1.2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表达方式,理解作者对地下森林的赞美之情。

1.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2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3.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1.2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2.教学难点2.1理解课文中的抽象词语和句子。

2.2把握作者对地下森林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教师简要介绍地下森林的概念,引发学生对地下森林的好奇心。

1.2学生分享自己对地下森林的了解和感受。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2学生查找并积累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

3.合作讨论3.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3.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课堂讲解4.1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

4.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地下森林的赞美之情。

5.课堂练习5.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

5.2教师批改并反馈,指导学生纠正错误。

6.2教师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对地下森林的认识。

四、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课文。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在合作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

3.课堂讲解环节,教师针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解答,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4.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六、教学建议1.教师在讲解课文时,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在合作讨论环节,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确保讨论效果。

3.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纠正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地下森林断想》
————————————————————————————————作者: ————————————————————————————————日期:

地下森林断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掌握“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山崩地裂”等词语的语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张抗抗其人及作品。

过程与方法
1.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

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学习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昧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3.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美点追踪法
3.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