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教版_七年级地理教学计划下

合集下载

2024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8.1《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教案2

2024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8.1《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教案2

2024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8.1《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教案2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地理七年级下册8.1《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主要介绍某地的地理位置、范围以及其自然环境特点。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对一个地区的发展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这些概念并不陌生。

但是,对于具体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实例来进行具体分析。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的概念及其对地区发展的重要性。

2.能够通过实例分析,理解具体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的概念及其对地区发展的重要性。

2.难点:具体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案例分析让学生具体感受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地图、图片和案例资料。

2.设计好引导问题和讨论题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某地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在哪里?它的范围有多大?这里的自然环境是怎样的?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地图和图片,呈现该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

同时,提出引导问题,让学生思考这些因素对该地区的发展有何影响。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地区,分析该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

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得出结论。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几个学生的分析结果,进行讲解和点评。

通过讲解,巩固学生对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利用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促进地区的发展?每组给出自己的建议。

晋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计划范文

晋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计划范文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晋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计划范文教学计划:晋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课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世界地理的基本概念和重要地理知识;2.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观察能力;3. 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关注地球环境保护问题;4. 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提高地理学科的素养。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地理环境及其特征2. 第二单元:人口与城市3. 第三单元:区域经济与区域合作4. 第四单元:中国的气候和环境5. 第五单元:世界的气候和环境6. 第六单元:地理知识的获取和利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组成要素,认识各种地球环境的特征,关注地球的可持续发展;2. 教学难点:理解和运用地图、图表、统计数据等地理资料,了解中国和世界的气候和环境特征;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与学生互动相结合的方法;2. 配合多媒体教学设备,运用地理图表、统计数据、地理实物等;3.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合作能力。

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五、教学过程1. 第一课时:地理环境及其特征a. 介绍地理环境的定义和组成要素;b. 学习地理环境的特征和分类方法;c. 利用地理图表和统计数据,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环境特征。

2. 第二课时:人口与城市a. 学习人口的基本概念和人口变动的原因;b. 了解中国和世界的人口分布及其影响;c. 分析城市化进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 第三课时:区域经济与区域合作a. 学习区域经济的基本概念和发展模式;b. 了解中国的经济区划和区域合作;c. 利用地图和图表分析中国不同地区的经济特点。

4. 第四课时:中国的气候与环境a. 了解中国的气候和环境特点;b. 学习气候与人民生活的关系;c. 分析中国的自然环境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5. 第五课时:世界的气候与环境a. 学习世界各大洲的气候和环境特点;b. 了解不同国家的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方法;c. 利用地图和图表分析世界各地的环境变化。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优质教案】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优质教案】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第八章认识——亚洲第一、二课时课题:第八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位置和范围教学目标:1、学会利用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来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

2、知道世界第一大洲。

3、学会描述一个区域的范围。

4、了解亚洲的地理分区。

教学重点: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教学准备:挂图、地形名称卡片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位置和范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视频:视频中展示了亚洲各地的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并配以优美的音乐。

教师提问:结合我们平时接触的电视、电影、报纸、网络资料,谈谈自己知道的亚洲。

学习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我们居住的大洲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既有烈日炎炎的沙漠,又有白雪皑皑的冰原;既有世界第一高峰,又有世界最低洼的地方。

这就是我们居住的大洲。

它有众多的高山和大河,有灿烂的文化,有优美的风景。

它就是雄踞东方的亚洲。

板书:一、雄踞东方的大洲——亚洲二、出示学习目标(同上)三、新授:(一)温故知新(生回顾亚洲地名的由来)亚洲是亚细亚洲的简称,意为“东方日出之地”。

公元前2 000年中期,腓尼基人在地中海东岸(今天的叙利亚一带)兴起,建立起强大的腓尼基王国。

他们的航海水平十分高超,活跃于整个地中海。

频繁的海上活动,要求腓尼基人必须确定方位。

所以,他们把地中海以东的陆地称之为“Asu”,即“东方日出之地”,所指范围后来逐步扩大到整个亚洲。

把地中海以西的陆地称为“Ereb”,意为“西方日落处”,后来被用来指代整个欧洲。

(二)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认识一个大洲,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

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师点拨描述区域地理位置的一般方法: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活动]:看图讨论回答:1.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

晋教版_七年级地理教学计划下

晋教版_七年级地理教学计划下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地理教学计划任课教师:苏发海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一、学情分析本学期,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初步的读图、分析、判断的能力,初步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及学习地理的方法,对地理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经验,对世界概况有了一定的了解。

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地理兴趣浓厚,师生关系和谐融洽。

教师团结,家长配合。

二、目标要求按照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完成七年级地理下册三维教学目标任务。

通过七年级地理下册(人教版)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和基本的读图、绘图技能。

知道世界主要大洲和国家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特征、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培养学生初步学会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发展地理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地理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

使学生初步知道世界一些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和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意识,培养全球观念,树立科学的人地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亚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征?(2)日本的领土组成和经济特点,印度的气候特征,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和俄罗斯国家特点。

(3)中东的位置与资源,欧洲西部经济与自然环境和澳大利亚独特之处。

(4)美国经济发达的现象和巴西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难点:(1)亚洲和几个地区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任课教师:苏发海【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学校工作计划要点为指导,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观念,加强课堂教学,强化质量意识,坚持教育创新。

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扎实开展教与学的实践活动。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二、教学目标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2024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9.4《欧洲西部──发达国家最集中的区域》教学设计

2024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9.4《欧洲西部──发达国家最集中的区域》教学设计

2024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9.4《欧洲西部──发达国家最集中的区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欧洲西部──发达国家最集中的区域》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欧洲西部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文化特色以及社会发展等情况。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欧洲西部有更全面的了解,培养学生对发达国家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具体分析欧洲西部的发展情况时,学生可能还需要更深入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欧洲西部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文化特色以及社会发展等情况。

2.培养学生对发达国家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欧洲西部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欧洲西部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

3.欧洲西部文化特色的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地理资料、图片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准备好教学PPT,明确教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欧洲西部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对欧洲西部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对欧洲西部有什么了解?”让学生思考。

2.呈现(10分钟)介绍欧洲西部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文化特色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PPT展示,让学生对欧洲西部有更直观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针对欧洲西部的经济发展情况,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如:“欧洲西部为什么能成为发达国家最集中的区域?”、“欧洲西部的经济发展有哪些特点?”等。

通过问题驱动,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4.巩固(10分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欧洲西部的文化特色。

每组选择一个文化特色进行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晋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计划范文(通用5篇)

晋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计划范文(通用5篇)

晋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计划范文(通用5篇)晋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计划范文(通用5篇)时间是箭,去来迅疾,我们又将奔赴下一阶段的教学,写一份教学计划,为接下来的工作做准备吧!但是教学计划要写什么内容才能让人眼前一亮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晋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计划范文(通用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晋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计划1一、指导思想通过上学期期末考的情况分析,学生学习地理的水平停留在考前的“临时抱佛脚”。

平时不注重问题的解决,和与老师的有效沟通与探讨。

这学期教学的重点就是改变上学期的颓势,抓重点——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初二会考为指针,加强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

同时,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

二、基本情况分析本学期,本人承担初一年六个班的地理教学任务,每周12个课时。

上学期,平均只有2、3人的优秀率,比起其他的学科有拖后腿的迹象。

有的班级B级的同学较多,后劲充足;但也有一些班级落后面实在是大。

这学期,需要关注的就是,优秀率的提升,还有班级落后面的改善。

三、教学目的要求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

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月一考,作业方面做到单独面批和与小组长检查相互结合的办法,来缓解班级数量太多,作业积压的程度。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针对考试抓重点。

3、更多注重平时读图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四、本期教材重点、难点(1)各大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2)几个大国的人文特征、五、完成本期教学任务的具体措施1、认真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教案。

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学会读图、填图,从宏观上了解地理单元的知识。

进行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数据的强化记忆,对地理知识进行必要的储备。

参加听课评课活动。

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4、拟好复习计划,制定复习提纲,认真组织复习。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9.1 东南亚──两洲两洋的“十字路口”》教学设计2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9.1 东南亚──两洲两洋的“十字路口”》教学设计2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9.1 东南亚──两洲两洋的“十字路口”》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是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主要介绍了东南亚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历史文化等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东南亚地区的基本情况,掌握东南亚在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地理位置,认识东南亚的重要性和特点,培养学生对东南亚地区的认识和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亚洲的基本情况,对亚洲的各国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认识和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东南亚地区的重要性和特点。

三.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东南亚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2.培养学生对东南亚地区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东南亚地区的地理位置及其在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地位。

2.东南亚的气候、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东南亚地区的相关问题。

2.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东南亚地区的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东南亚地区。

3.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了解东南亚地区的特点和重要性。

4.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东南亚地区的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

2.准备与东南亚地区相关的案例,用于分析东南亚的特点和重要性。

3.准备课堂提问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东南亚地区的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东南亚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东南亚的美丽风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8.1《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第2课时)教学设计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8.1《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第2课时)教学设计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8.1《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范围以及自然环境的特点。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图片和文字,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这些知识点。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我国的地理位置:东经73°26’至135°05’,北纬18°10’至53°33’;2.领土范围: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3.自然环境:地形复杂多样,气候四季分明,资源丰富,生态多样。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地理位置的掌握不够精确,对自然环境的特点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精确掌握地理位置,深入理解自然环境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准确掌握我国的地理位置,能够运用经纬度描述我国的位置;2.让学生了解我国的领土范围,知道我国有多少个省级行政区;3.让学生深入理解我国自然环境的特点,掌握地形、气候、资源和生态等方面的知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2.教学难点:地理位置的描述方法和自然环境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深入理解自然环境的特点;3.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形、气候、资源和生态等方面的图像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和视频资料;2.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3.准备案例分析的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我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位置和省级行政区的数量。

同时,展示地形、气候、资源和生态等方面的图像和视频,让学生对我国自然环境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8.1《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第1课时)教学设计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8.1《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第1课时)教学设计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8.1《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是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我国地理位置、领土范围以及自然环境的特点。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我国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于我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于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细节知识掌握不牢固,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巩固。

此外,学生对于地图的阅读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范围和自然环境特点,学会阅读和分析地图,提高地理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图表和实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范围和自然环境特点。

2.教学难点:地图的阅读和分析,以及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图、图表和实物,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地图、图表和实物等教学素材。

2.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等教学设备。

3.教学预案: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教学预案。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我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我国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表和实物,呈现我国的领土范围和自然环境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我国的位置和范围对自然环境有哪些影响?”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晋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计划_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

晋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计划_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

晋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计划_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初一的同学已经对地理有了必须程度的了解,那么老师应当如何打算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呢?下面是由我整理的晋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打算,老师们不妨参考一下。

晋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打算篇一一、班情分析通过七年级上册的地理学习,学生已经驾驭了一些根本的地理学问,及学习地理的方法,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读图、分析、判定和理解的实力。

对地理的学习有了必须的经历,初步形成了简洁的地理的学问系统,大局部学生对学习地理爱好深厚,也很乐意去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乐意去探究和发觉身边的地理学问。

二、教学目标完成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任务。

通过教学,使学生驾驭必要的地理学问,和根本的绘图技能。

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有更清楚明白的了解,对世界上一些重要的国家和地区有较为详尽的了解。

同时通过地理教学,提高学生的视察、探究实力,开展学生的创新思维,造就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

三、教材分析第一章相识大洲本章主要内容是了解亚洲、欧洲、非洲、南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的地理位置,学习并驾驭其地形、气候、河流、人口等学问。

本章的重点内容是七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点。

难点是比拟七大洲的气候以及影响七大洲气候的因素。

其次章了解地区本章主要内容是学习并驾驭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西部及南北两极的有关的地理学问。

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人文、经济等。

本章的重点内容是驾驭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西部的地形与气候,以及南北两极的地理概况。

难点是以上各地的地理位置与气候差异对农业的影响。

第三章走近国家本章主要是学习并驾驭世界上的一些主要国家,如美国、俄罗斯、日本、法国、澳大利亚等。

了解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资源气候、经济文化等。

本章的重点是驾驭以上各国的地形特点和典型的气候特点,驾驭各国重要的自然资源。

难点是美国的农业带的分布。

四、教学措施1、谨慎钻研教材,理清学问构造和教学思路,把握教材重点、难点。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的教学计划(精选19篇)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的教学计划(精选19篇)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的教学计划(精选19篇)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的教学计划篇1情况分析: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下编写的人教版地理新教材。

新课标,新教材,新环境,高要求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学校良好的人际关系,先进的教育理念,爱的氛围为教育教学提供了理想的育人环境。

我校坚定不移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理念,大多数学生对地理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环境,完备的地理教具为地理教学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

指导思想: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加强课堂教学,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提高使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

同时,通过学习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目标任务:以顺利完成课本教学内容,结合各教师特点,扬长避短,形成自身鲜明的教学特色为具体目标。

集体备课中应做到任务具体,具体到人,突出备课过程中的异同性,进而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自主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教材分析: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三部分,第一部分《认识大洲》概括了各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情况。

第二部分《了解地区》本章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各地的人文特征。

第三部分《走近国家》具体说明了几个国家各自特点。

本期教材重点、难点:(1)各大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2)几个大国的人文特征。

总体教学设想: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

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周一测,做到全批全改。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完成本期教学任务的具体措施:一、学习:钻研教材是首位,把握准教材是每位老师应具备的能力。

在活动时,要根据教学实际,有侧重点的组织老师学习、重温新课标,经常对照,加以改进。

2024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10.4《日本──东亚的群岛国家》教学设计

2024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10.4《日本──东亚的群岛国家》教学设计

2024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10.4《日本──东亚的群岛国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日本──东亚的群岛国家》这一节主要介绍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地图和文字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日本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对日本这个国家的认识和了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于东亚地区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日本这个国家的具体情况,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和文字资料,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特点,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激发他们学习日本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经济、文化等特点,培养学生对日本这个国家的认识和了解。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和文字资料,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提高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和尊重日本的文化,培养学生友好相处、相互学习的良好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经济、文化等特点。

2.难点:日本的地形特点,以及地形对日本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和文字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特点。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日本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使学生对日本有更深入的了解。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地图、图片和文字资料:日本地图、地形图、气候图、经济发展图、文化图等。

2.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3.学习任务单:为学生提供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日本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日本这个国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呈现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和文字资料,了解日本的基本情况。

2024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8.2《人口、文化和经济发展》教学设计1

2024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8.2《人口、文化和经济发展》教学设计1

2024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8.2《人口、文化和经济发展》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下册》第8.2节“人口、文化和经济发展”是晋教版地理课程的重要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世界人口的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认识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及不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人口、文化和经济发展这些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人口增长、文化多样性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例子出发,深入思考和理解这些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人口的增长情况,掌握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理解不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人口、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关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及其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不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2.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文化多样性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感受人口、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国家或地区案例,让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人口、文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3.小组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和案例材料。

2.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人口增长的情况,并提出问题:“世界人口增长对资源和环境有什么影响?”2.呈现(10分钟)展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图片,让学生感受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2024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9.1《东南亚-两洲两洋的十字路口》教学设计

2024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9.1《东南亚-两洲两洋的十字路口》教学设计

2024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9.1《东南亚-两洲两洋的十字路口》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东南亚-两洲两洋的十字路口》这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自然资源、经济发展、人口和城市分布等基本情况。

教材通过丰富的地图、图片和文字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东南亚地区在世界地理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独特的地理特征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针对东南亚这一区域,学生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地图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地图的阅读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大量的地图练习来加强。

三.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自然资源、经济发展、人口和城市分布等基本情况,提高学生对地理地图的阅读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自然资源、经济发展、人口和城市分布等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对于地图的阅读和分析,以及对于东南亚地区在世界地理中的重要地位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地图阅读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对于东南亚地区的地图、图片、文字资料等进行整理和准备。

学生准备:对于之前学习的地理知识进行复习和回顾。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东南亚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东南亚地区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东南亚地区的地图、图片和文字资料,向学生介绍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自然资源、经济发展、人口和城市分布等基本情况。

3.操练(20分钟)学生通过阅读地图和分析地图上的信息,对于东南亚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自然资源、经济发展、人口和城市分布等进行深入理解和掌握。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对于东南亚地区的理解,并对于学生的回答进行反馈和指导。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8.1 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教学设计1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8.1 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教学设计1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8.1 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8.1 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是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我国地理位置、范围以及自然条件的特点。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地图上的方向、经纬网、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我国的四至点、自然条件的组成等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培养观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理空间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仍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2)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特点;(3)学会分析地理问题,提高观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图、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2)运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2)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学生关爱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范围和自然条件。

2.难点:经纬网的应用、我国四至点的确定。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实例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理知识。

2.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对比分析法:比较不同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PPT等教学资料;2.地图、地球仪等教学辅助工具;3.学生分组名单;4.相关实例和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仪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我国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024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8.1《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教学设计2

2024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8.1《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教学设计2

2024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8.1《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是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我国地理位置、领土范围和自然条件的特点。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地图、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范围和自然条件。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我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领土范围、地理位置的划分和具体自然条件的特点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

学生对于地图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较强,但对于一些地理概念的抽象理解能力较弱,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图片来进行辅助教学。

三.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范围和自然条件的基本特点。

2.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理解地理概念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范围和自然条件的基本特点。

2.难点:地理位置的划分和自然条件的具体特点。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地图、图片和视频资料。

2.准备教学PPT和教学课件。

3.准备小组合作的学习任务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我国的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利用PPT和教学课件,呈现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范围和自然条件的基本特点,引导学生阅读地图,理解地理概念。

3.操练(20分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范围和自然条件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巩固(15分钟)通过问答的形式,检查学生对我国地理位置、领土范围和自然条件的学习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范围和自然条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10.4 日本──东亚的群岛国家》教学设计3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10.4 日本──东亚的群岛国家》教学设计3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10.4 日本──东亚的群岛国家》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10.4 日本──东亚的群岛国家》这一节主要介绍了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以及经济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人文地理特征,培养学生对日本这个国家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已经学习了亚洲的相关知识,对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日本这个国家,学生可能只是停留在一些表面认识上,对日本的地理特征和经济状况等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日本的地理特征和经济状况。

三.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以及经济等方面的知识。

2.培养学生对日本这个国家的认识和理解。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以及经济等方面的知识。

2.培养学生对日本这个国家的认识和理解。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日本的地理特征和经济状况。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2.PPT课件3.日本地图4.相关案例材料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日本的地图和国旗,引导学生关注日本的地理位置和形态。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对日本这个国家有什么了解?”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5分钟)利用PPT课件,呈现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以及经济等方面的知识。

在呈现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日本的特点,例如多火山地震、海岸线曲折、经济发达等。

3.操练(10分钟)给学生发放相关案例材料,让学生根据材料内容,分析日本的地理特征和经济状况。

例如,让学生分析日本发展经济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在分析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

4.巩固(5分钟)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以巩固所学知识:–日本位于哪个洲?–日本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日本的地形有什么特点?–日本的发展经济有什么优势和劣势?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日本的发展经济对我国的启示是什么?例如,日本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和高效利用资源,实现经济的发展。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9.5《极地地区 冰封雪裹的世界》教学设计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9.5《极地地区 冰封雪裹的世界》教学设计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9.5《极地地区冰封雪裹的世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极地地区冰封雪裹的世界》这一节主要向学生介绍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丰富的文字,展示了极地地区的美丽和神秘。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动植物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对极地地区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自然地理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对极地地区的了解相对较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文字,自主探究极地地区的特点,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同时,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可以通过极地地区的独特景观和动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动植物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文字,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关注地球的极端环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动植物生活习性。

2.难点:极地地区的气候对生物的影响,学生对极地环境保护的认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极地地区的图片和视频,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3.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极地地区的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2.课件:极地地区的图片、视频、地图等。

3.学具:笔记本、笔。

4.教学资源:互联网上的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极地地区的美景,引导学生关注极地地区,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动植物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极地地区。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的教学计划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的教学计划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的教学计划一、课程概述本教学计划是针对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的教学课程设计,主要内容包括地球与地图、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国的人文地理环境和世界各大洲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地球基本测量参数、地球运动、地球的层次结构等基础知识。

(2)熟悉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及其区域差异,了解区域的自然资源分布状况。

(3)了解中国人口和城市分布状况,掌握不同地区的地理、文化和经济特点。

(4)学习各大洲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并熟悉各大洲的国家和主要城市。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提升学生的地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让学生具备实地考察、调查和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参与讨论,增强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爱国、自尊、自信、自立和自主学习的情感。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文化自觉,让学生了解环保知识和国土文化的重要性。

三、教学内容本教学计划主要涵盖以下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1. 地球与地图(1)地球的形状、大小、构造和运动(2)地球的自转和公转(3)地图的制作与使用2.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1)中国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2)中国的自然资源分布状况(3)中国的自然灾害及其防范对策3. 中国的人文地理环境(1)中国的人口和城市分布状况(2)中国的历史文化名胜和旅游景点(3)中国的经济区域和发展状况4. 世界各大洲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1)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2)各大洲的国家和主要城市四、教学方法本教学计划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 讲授法:通过讲解地理概念、理论和知识点,让学生了解地球和人类环境的结构,掌握基本知识。

2. 实践教学法:通过考察地形地貌、气候、农业、旅游等实际场景,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晋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计划

晋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计划

2020---2021年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计划本学期时间紧,任务重,制定一个合理的教学计划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教学内容和本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

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

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以“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教材分析本册地理在内容层次上表现为:空间尺度由远及近,由大到小。

具体属于世界地理。

内容分为:总论—大洲—地区—国家。

其中亚洲(包括位置范围、地形河流、气候、人口和经济发展)对其进行全面分析,使学生领悟和掌握学习大洲—有关知识和方法。

“认识地区”注重人文地理与区域地理知识;“认识国家”注重综合特点的分析。

让学生去了解、学习、掌握分析一个国家的基本方法。

三、学情分析从上学期期末检测成绩看,总体上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初步的读图、分析、判断的能力,初步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以及学习方法,对地理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兴趣。

对世界概况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没有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期末考试成绩不太理想。

因此,本学期地理教学必须扎扎实实。

四、教学工作的目标要求通过七年级地理下册(晋教版)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和基本的读图识图技能,知道世界主要大洲、重要地区和国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人类活动与自然自然环境的要素,对我们所处的世界有一个明确的了解。

初步学会运用学过的地形、气候等知识要素分析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认识分析世界各个区域的人口、经济、文化发展和区域差异。

以及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

培养学生初步学会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发展地理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地理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主动合作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七年级地理教学计划
任课教师:苏发海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初步的读图、分析、判断的能力,初步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及学习地理的方法,对地理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经验,对世界概况有了一定的了解。

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地理兴趣浓厚,师生关系和谐融洽。

教师团结,家长配合。

二、目标要求
按照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完成七年级地理下册三维教学目标任务。

通过七年级地理下册(人教版)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和基本的读图、绘图技能。

知道世界主要大洲和国家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特征、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培养学生初步学会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发展地理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地理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

使学生初步知道世界一些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和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意识,培养全球观念,树立科学的人地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亚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征
(2)日本的领土组成和经济特点,印度的气候特征,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和俄罗斯国家特点。

(3)中东的位置与资源,欧洲西部经济与自然环境和澳大利亚独特之处。

(4)美国经济发达的现象和巴西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难点:(1)亚洲和几个地区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2)几个大国的人文特征。

任课教师:苏发海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学校工作计划要点为指导,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观念,加强课堂教学,强化质量意识,坚持教育创新。

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扎实开展教与学的实践活动。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二、教学目标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

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超过东莞市平均水平。

三、情况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与实践活动;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

学生对历史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尤其是男生的自觉性更差。

但也有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模糊不清,理解能力差,应用能力差,学习态度消极,厌学情绪浓。

成为制约成绩提高的主要因素。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

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

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

本册共七个单元,共二十一课。

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

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

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

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开国大典、抗美援朝、《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文化大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内
改革对外开放、邓小平、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港澳的回归、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现代化海空军的建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事业的发展、科技成就、教育事业、文学艺术和体育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

四、具体措施
1. 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客观地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正确阐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坚持史论结合的原则,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统一。

2 . 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3. 根据"内容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的不同层次要求组织教学。

4. 注意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

特别要注意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历史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和渗透等。

5. 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6. 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

积极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7. 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