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诺贝热物理学奖资源在物理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
何祚庥主页-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于 渌
研究方向:凝聚态物理 个人经历: 1961年在苏联哈尔科夫大学毕业回国后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于 1979年来理论物理研究所工作。 1986年起,他受聘于联合国(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现任凝聚态理论 部主任,同时一直与理论物理所保持密切合作,开展研究工作和人才培养。现 任中国科院交叉学科理论研究中心主任。 过去的主要工作及成果: 于渌在超导理论、相变和重正化群、非平衡统计物理方法、一维有机导体理论 等多个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有机导体理论方面在国际上有专著出版。 于渌在1980年获中国科学院成果三等奖,1987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 奖,1999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200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目前从事的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高温超导、强关联电子系统、低维量子系统等方面的研究。 (注:显然此网页内容是几年前的,但未经吴岳良批准,不得更新。)
从ITP几个网页谈起
→ 研究方向 → …
何祚庥主页
何祚庥:男,1927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苏扬州,原籍安徽望江。1951年毕业 于清华大学物理系。……曾任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早期从事粒子理论、原子弹和氢弹理论的研究。关注科学领域中的哲学问题, 建国后较早开展并推动我国科学方法论研究。近十几年来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曾就科技政策、教育政策、文艺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若干理论问 题,特别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发 表了一系列的文章。 近期更集中研究了我国的能源问题,特别是对太阳能利用的新发展,是当前研 究的重点。 主要著作有《量子复合场论的哲学思考》(1997年)、《从元气说到粒子物理》 (1999年)、《何祚庥与法轮功——1999年夏天的报告》(1999年)、《我不信邪 ——何祚庥反伪科学论形势下,学习吴有训等老一辈科学家,力 戒浮躁学风尤为重要。
1962诺贝尔物理学奖
朗道十诫
量子力学中的密度矩阵和统计物理学(1927年) 自由电子抗磁性的理论(1930年) 二级相变的研究(1936-1937年) 铁磁性的磁畴理论和反铁磁性的理论解释(1935年) 超导体的混合态理论(193441年) 基本粒子的电荷约束理论(1954年) 费米液体的量子理论(1956年) 弱相互作用的CP不变性(1957年)
1932年,朗道担任了乌克兰技术物理研究所的理论部主任, 同时开始编写一套物理学教科书。 1937年,朗道前往莫斯科,在卡皮查的物理问题研究所担 任理论部主任。 1938年4月28日,朗道和两位友人因「煽动反革命罪」被 捕入狱,一年后获释。不久后他建立了液氦超流性的理论。 朗道曾经参与了苏联的核武器研制计划,在其中进行数值 计算方面的工作,并因此两次获得斯大林奖金,还在1954 年被授予「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 1962年1月7日,朗道经历了一次严重的车祸,震动了整 个物理学界。众多苏联物理学家聚集到朗道的病房,在医 院的长廊点上烛光为他祈祷。车祸严重损害了朗道的身体 健康。在昏迷了大约两个月后,朗道醒来,但智力已经发 生了严重的退化。这年年底,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朗道, 表彰他在液氦的超流理论方面作出的贡献。由于健康原因, 奖项破例由瑞典驻苏联大使在莫斯科代为颁发。六年后的 1968年,朗道去世。
1962 诺贝尔物理学奖
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
朗道1908年出生于俄国里海边上的 石油城巴库(今亚塞拜然共和国首 都)。朗道小时候身体瘦弱,性格高 傲倔强,而且表现出很高的数学天赋。 14岁时,朗道进入巴库大学攻读数学 和化学,成为该校年龄最小的学生。 两年后朗道进入列宁格勒大学。 1927年毕业,在欧洲各国游学。 1929年,朗道来到玻耳研究所,跟 从著名物理学家玻耳等人研究量子力 学。玻耳在物理方面的直觉令朗道佩 服不已,后来朗道时常提到自己是玻 耳的学生,虽然他只在玻耳研究所工 作了四个月。
吴永刚名词解释
吴永刚名词解释
摘要:
1.吴永刚个人简介
2.吴永刚的成就与贡献
3.吴永刚的名词解释
正文:
吴永刚,男,汉族,1962 年生于上海。
他是一位著名的中国科学家,在物理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吴永刚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
此后,他前往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和教学工作,曾在美国多所著名大学担任教职。
2000 年,吴永刚回国发展,加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为一名物理学教授。
吴永刚在物理学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凝聚态物理学、非线性物理学和统计物理学等。
他曾多次获得国内外奖项,如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的求是杰出科学家奖等。
吴永刚在物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为科学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关于吴永刚的名词解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吴永刚在物理学领域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凝聚态物理学、非线性物理学和统计物理学等。
2.吴永刚的学术成果:包括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获得的奖项和荣誉等。
3.吴永刚的教学工作:包括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担任教授期间的教学活动
和指导学生的情况等。
4.吴永刚的学术影响:包括对物理学领域的发展和对其他科学家的启示等方面的影响。
初中素材物理学家名人故事:吴有训的经历
物理学家名人故事:吴有训的经历勤于动脑的学生吴有训出生于19世纪末的旧中国的江西高安县。
那时的社会状况很不好,清政府昏庸腐败,国衰民弱,文盲遍地,迷信盛行,科学很不发达。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在家塾读了几年旧书的少年吴有训,被父亲转学从师于广博众望的吴起銮。
这位吴老师是吴有训的一位族叔,刚从云南卸官回乡,他可算是村里读书最多的人了。
他精于文史,又兼知数理,并因在外做官多年,对于仕途及社会、经济状况感慨满腹。
吴有训的父亲认为吴起銮为人正直,见多识广,并且很有学问,就极力鼓励他在家乡办学育人,并愿以重金助学。
吴起銮本就有此想法,自然一拍即合。
这样,少年吴有训就改师从学吴起銮。
吴起銮的教学内容非常广泛,既有旧学也有新学,既讲语文,也讲数学,教学方法是灌输与启发兼而有之。
吴有训特别敬佩老师启发式的讲课,因为这与以前的先生大不一样,不仅可使思路开阔,而且在老师的启发下,自己的很多问题都可一一找到答案。
另外,老师的特殊经历,使他在讲课中常常慨叹国家的衰弱。
把他自己体会很深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解出来。
少年吴有训被这些似懂非懂的道理强烈地吸引了。
它使吴有训静心凝神地想,时而就一二个疑问请教先生,先生总是有问必答。
吴有训虽不能完全听懂,却出感到十分满足。
久而久之,从老师那里请教有关“物竞天择”的学问,成了吴有训最大的兴趣,无论刮风下雨,春夏秋冬,从不间断。
有一次,先生走进吴有训的宿舍,发现他的枕头两边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随手拿起一本,书名为《物理常识》。
先生一页页地翻看着,看到许多地方,被吴有训用几种不同的笔画了杠杠,有的还做了简单的注解。
从这里,老师看到了吴有训那种刻苦、认真、孜孜不倦地学习精神,他也清楚地看到,吴有训酷爱物理,并有天赋……吴有训读书学习,喜欢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甚至能漫无边际地展开想象的翅膀。
这与他特别喜爱“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密切相关。
有一次学了《地理学》上地球的经、纬线后,十分好奇的吴有训居然会联想到母亲织布机上织就的布,不就是由经线和纬线组成的吗?他放学回家后趁母亲不在,就坐在织布机前,这里摸摸,那里弄弄。
诺贝尔奖获得者及主要成果
国籍 研究成果
美 发现宇宙微波背景 辐射
美 同上
苏 低温物理方面的发 明和发现
诺贝尔奖获得者
30
时间
获奖者
国籍
研究成果
1959 西格里
美籍
(E.G.Segrè)
(意)
张伯伦
美
(O.Chamberlain)
1955年发现反质 子
同上
1960 格拉泽 (D.A.Glaser)
美 发明气泡室
诺贝尔奖获得者
31
时间
获奖者
1961 霍夫斯塔特 (R.Hofstadter)
国籍 美
穆斯堡尔
德 对无线电报的研究 和改进
1910 范德瓦耳斯
(J.D.Van derWaals)
荷 气体和液体状态方 程的研究
诺贝尔奖获得者
6
时间
获奖者
1911 维恩(W.Wien)
国籍 研究成果 德 发现热辐射定律
1912 达列(N.G.Dalén) 瑞典 发明和燃点航标、 浮标联合使用的 自动调节装置
诺贝尔奖获得者
丹 研究原子结构和原 子辐射,1913提出氢 原子模型
1923 密立根
美
(likan)
基本电荷和光电效 应方面的工作,1909 年油滴实验
诺贝尔奖获得者
12
时间 1924 1925
1926
获奖者
国籍 研究成果
曼尼•塞格巴恩 瑞典 X射线光谱学方面
(K.M.Siegbahn)
的发现和研究
诺贝尔奖获得者
15
时间 获奖者
国籍
研究成果
1930 拉曼
印 1928年发现光散射
(C.V.Raman)
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2017年物理学奖,由三位美国的物理学家获得,他们是雷纳·韦斯(Rainer Weiss)(获得奖金的一半)、基普·索恩(Kip S.Thorne)和巴里·巴里什(Brrry C.Barish)(分享另一半奖金)。
获奖的成就是发现了引力波。
雷纳·韦斯(Rainer Weiss,1932—),出生于德国,随后和家人从纳粹的魔掌中逃出。
他在纽约曼哈顿上西区长大,是一个拥有工匠天赋和街头智慧的孩子,会自己制作并且售卖高保真音响系统。
念本科时,韦斯从麻省理工学院退学。
此后,他在那里获得终身职位。
韦斯为自己赢得了著名物理学家的声誉,并且致力于LIGO研究40余年。
这是人类曾经尝试过的最大胆的试验之一。
基普·斯蒂芬·索恩(Kip Stephen Thorne,1940—),出生在美国犹他州的洛根市。
父亲是农艺学专家,母亲是经济学家。
1962年获得加州理工学院学士学位,1965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学位。
1967年索恩回到加州理工学院任教,三年后晋升为理论物理的教授,是加州理工历史上最为年轻的教授之一。
巴里·克拉克·巴里什(Brrry Clark Barish,1936—),出生在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
他在南加州长大,高中就读于洛杉矶。
1957年获得物理学学士,1962年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实验高能物理学博士学位。
1963年加入加州理工学院。
巴里什大力促成了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国家科学委员会批准资助的LIGO项目,并在项目的建造和交付使用上发挥1了重要作用。
他还创建了LIGO的科学联盟(LIGO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全球的合作者已经超过1000个。
本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有一个特殊的意义:百年的现代物理学,今天终于有了一个了断。
现代物理学建立的标志当然是一百年前建立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而相对论理论的建立尽管也有多位物理学家的贡献,但是爱因斯坦的贡献不但傲立群雄,而且即使说是爱因斯坦以一己之力建立的,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尤其是广义相对论的建立更是人类理性思维和科学发展的一个高峰。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年物理学奖得主,是中国(后加入美国籍)的两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奖理由是他们发现了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定律,从而导致有关基本粒子研究的重大转变。
杨振宁(Chen-Ning Yang,1922—),出生在安徽合肥。
父亲杨武之是中国著名的数学家,原清华大学(后转入西南联大)教授。
由于家学渊源,他从小就受到很好的教育。
抗战时期,他在昆明的西南联大获得理科学士学位,本科论文导师为北京大学吴大猷教授。
1944年在清华大学获得科学硕士学位,硕士论文导师是王竹溪教授。
1945年冬,得到庚子赔款奖学金赴美留学,就读于芝加哥大学。
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后长期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
1964年加入美国籍。
1966年起,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主持理论物理研究所的工作。
1971年回国访问,此后曾多次回国,为中国科技发展献计献策,为中美科技交流牵线搭桥。
2003年底,杨振宁回中国定居,居住于清华园的“大师邸”。
2015年,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满足了他父亲久违的心愿。
2017年,扬振宁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近代理论物理学许多领域的发展,都与杨振宁的名字分不开。
1949年,杨振宁与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费米一起,提出了基本粒子的结构模式,即费米-杨模型。
1954年,杨振宁与米尔斯合作,提出了规范场理论,确立了他作为20世纪后1半叶物理学奠基人的地位;1956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合作,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理论,这一重大成果冲破了当时物理学界的传统观念,促进了基本粒子理论的发展,被科学家们称之为“科学史上的转折点”。
杨振宁自始至终都认为,青少年时期在国内受到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自己事业取得成就至关重要。
然而,了解现代物理学的人都知道一点,尽管宇称不守恒定律为杨振宁赢得了诺贝尔奖,但这并不是他的最高成就,他最大的贡献是杨-米尔斯理论,这是现代规范场论和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是背景更加宏大的理论。
诺贝尔奖中国有几个
诺贝尔奖中国有几个1、诺贝尔物理学,杨振宁(安徽合肥出生,早年外出留学,年加入美籍,年95岁的杨振宁恢复国籍),诺贝尔奖获得时间在年,而此时的护照仍旧是“中华民国的护照”,参加学术多有不便。
或许正是因为如此,他才加入美籍。
究竟是否算在内,自行判断。
杨振宁先生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一直都存有一颗中国心,始终在为中国物理学搞无私奉献。
杨振宁和钱学森关系很好,并且和两弹元勋邓稼先先生也是亲密挚友。
他们不仅在学术上有诸多交流,且杨振宁还在生活和工作上对邓稼先有诸多帮助。
在邓稼先遭到困难的时候,杨振宁老先生还积极发声坚决支持邓老。
对此,邓老的夫人许鹿希也曾经说道过:“他们之间的情义堪比战友和亲兄弟。
”杨振宁的确没有和钱学森一起在中国最危险的时候回国,但这并非是他的本意。
当年杨振宁先生有过回国的念头,但是大家研究之后没有同意。
钱学森老先生就是搞应用领域物理研究的,他的研究成果可以轻易用作所造导弹,就是新中国最最迫切需要的东西。
但是杨振宁先生不一样,杨先生是搞前沿物理研究的,他的研究成果在当时的中国国内很难马上发光发热。
因此当时大家的意见都是,希望他继续留在国外发挥作用。
也正因为如此,杨振宁先生才拒绝接受了这一建议,稳步回到国外搞研究。
要知道,当时的新中国极度孱弱,西方有些国家个别政客甚至会直接骂中国人是黄祸、黄皮猪、垃圾人种。
所以有些国际科学交流学术会议或场合,总是特别排斥中国科学家,这十分不利于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而杨振宁先生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利用自己在前沿物理学界累积的人脉和影响,积极主动在国外活动,劝服各个国际学术研究交流非政府,协助中国科学家参予国际交流。
杨振宁先生的不懈努力,刺痛了很多国家的科学家,他们纷纷东站出协助中国科学家,为中国关上了学术交流的大门。
并且,杨振宁先生留在在美国做的物理研究的那些年里,工作性质和“给美国人造导弹”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他所主持的最前沿物理研究,短时间内不可能作为任何武器应用,并且这些学术成果,杨振宁先生都印在脑子里,带回了中国。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中语文 第2课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教案
2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第1 课时第2 课时运用学到的新闻结构的知识, 写一篇新闻, 报道本校或本班的某本文主要介绍了诺贝尔奖设立的宗旨, 首届获奖者的获奖成就和诺贝尔奖的颁奖机构、时间、地点及奖金来源。
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 阅读消息已经没有障碍, 但是分析消息, 掌握消息的结构, 概括主要内容, 以及品析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表达效果仍有不小的难度。
所以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 我主要抓住这几个要点, 按照从浅到深, 从易到难的顺序设置、讲解题目, 让学生在掌握本文内容和结构的同时, 也对消息这一体裁的结构和特点有所了解。
本节课授课思路清晰, 内容重点突出, 方法灵活多样,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 【电子教案】【同步课件】【备课资源】【同步试卷】详见光盘内容。
2. 【拓展延伸】有关“奉献”的诗文名句*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罗隐《蜂》*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丈夫贵兼济, 岂独善一身。
———白居易《新制布裘》火药火药是一种可由火花、火焰或点火器材引燃, 能在没有外界助燃剂的参与下进行迅速而有规律的燃烧并放出大量气体和热的药剂, 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
唐中期的书籍里已有火药配方的记载; 唐朝末年,火药已被用于军事。
宋元时期, 火药广泛用于战争, 主要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
十三、十四世纪, 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火药的发明和传播, 改变了中世纪的战争模式, 推动了历史发展的进程。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五)】1959年和平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和物理学奖
1959年12月10日第59届诺贝尔奖和平奖英国,菲利普·约翰·诺埃尔·贝克(PhilipJohnNoel-Baker1889-1982),对国际和平事业做出贡献化学奖捷克斯洛伐克,海洛夫斯基(JaroslavHeyrovsky1890-1967),发现并发展极谱分析法,开创极谱学海洛夫斯基,捷克斯伐克化学家。
1890年12月20日生于布拉格,1967年3月27日卒于同地。
1914年获伦敦大学理学士学位,1918年获该校哲学博士学位。
因发明和发展极谱法而获1959年诺贝尔化学奖。
1926~1954年,任布拉格大学教授。
1950年为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创办极谱研究所,并任所长。
1952年当选为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院士。
1965年被接纳为英国皇家学会外国会员。
曾任伦敦极谱学会理事长和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学联合会副理事长。
1922年海洛夫斯基以发明极谱法(见极谱法)而闻名于世。
1924年与志方益三合作,制造了第一台极谱仪。
极谱法具有迅速、灵敏的特点,绝大部分化学元素都可以用此法测定。
此法还可以用于有机分析和溶液反应的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速率的研究。
1941年海洛夫斯基将极谱仪与示波器联用,提出示波极谱法。
著作有《极谱法在实用化学中的应用》和《极谱学》等。
生理学或医学奖美国,科恩伯格(ArthurKornberg1918-),人工合成核酸,并发现其生理作用亚瑟-科恩伯格(Kornbrg,Arthur)美国生物学家。
1918年3月3日生于纽约州布鲁克林。
科恩伯格依靠奖学金进入了纽约市立学院,于1937年毕业。
此后他又靠别的奖学金在罗彻斯特大学学医,1941年获医学学位。
此后他在海岸警卫队服务了一段时间。
他曾在许多大学工作,而且前是斯坦福大学生物化学系主任。
1956年他利用酶对一种核苷酸混合物的作用获得了DNA分子,其每一分子带有三个磷酸基。
为此,他同奥乔亚一起分享了1959年的诺贝医学和生理学奖。
195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51年的物理学奖,被两位科学家分享,他们是英国的约翰·科克罗夫特(John D.Cockcroft)和爱尔兰的厄内斯特·瓦尔顿(Ernest T.S.Walton)。
他们在科学研究中是一对合作伙伴,使用人工加速粒子轰击原子诱发了原子核嬗变,使轻原子核裂变为几部分,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约翰·道格拉斯·科克罗夫特(John Douglas Cockcroft,1897—1967),出生在澳大利亚。
1914年进入曼彻斯特大学学习数学。
1918年在曼彻斯特技术学院改学电气工程。
1922年获得硕士学位,1924年进入剑桥大学,并且进入卡文迪什实验室,跟随卢瑟福教授工作。
卢瑟福让他和瓦尔顿合作设计电压倍加器,以加速质子。
用这台设备,1932年实现了元素的第一次人工蜕变——锂转变为氦。
后来科克罗夫特和瓦尔顿继续对其它元素进行原子蜕变实验,成功地将硼之类的元素转变为氦。
1940年,科克罗夫特访问美国,1944年成为英国-加拿大原子能委员会的领导人。
1946年回到英国,成为在哈威尔新建的原子能研究机构的主任。
1959年担任剑桥丘吉尔学院院长。
1967年于剑桥逝世。
厄内斯特·托马斯·辛顿·瓦尔顿(Ernest Thomas Sinton Walton,1903—1995),是爱尔兰人。
由于家世显赫,他少年时代不思进取,整天与一些纨绔子弟混在一起,只知玩乐而把学习丢在一边。
当他的母亲发现这一问题后,决心改变这一现状,为瓦尔特创造一个好的成长环境。
他们先后两次搬1迁,换了三所学校。
而且母亲与瓦尔顿朝夕相处,细心教导。
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使瓦尔顿走上了正轨。
很快,瓦尔顿的成绩得到了提高,顺利考入爱尔兰的三一学院。
24岁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成为卡文迪什实验室著名教授卢瑟福的助手。
正是在那里,他与科克罗夫特一起,在核物理领域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成为受人尊敬的物理学家。
高中资料-物理学的历史和哲学-吴大猷著_金吾伦_胡新和译
吴大猷,中国物理学家和教育家。广东番禺县人,1907 年 9 月 29 日生。 天津南开大学物理系毕业, 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 北京大学、 密歇根大学、 纽约州立大学教授。曾任加拿大国家研究院理论物理组主任,纽约州立大 学物理系主任等职。1967 年任台湾科学发展指导委员会主任和科学委员 会主任。1983 年至 1994 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 吴大猷科学研究领域广及原子分子理论、相对论、经典力学和统计力 学等。他预言了后铀元素的存在,被誉为“后铀元素之父”,原子光谱中 所作的发现被人以其名字命名,称为 “吴态”。他是中国物理学界的泰斗, 学生中有李政道、杨振宁这样的诺贝尔奖得主。
学家和哲学家的头脑中,欧几里得空间依然是我们的物理空间 。但是, 其他的空间也是可能的,对于这些空间,上面所说的 “全等”是不可能的, 例如鸡蛋的二维表面。广义相对论将弯曲空间引入了物理学。 试考虑时间概念。我们将不涉及哲学家的时间概念。在物理学中,我 们涉及的是, 测量在同一空间彼此作相对运动的诸点上的事件之间的时间 间隔。物理学中有绝对的时间(或宇宙时间)概念,这个概念一直沿用到 爱因斯坦在他 1905 年的相对论对之作了批判性的重新考察,并且表明它 没有物理意义为止。 由空间和时间概念,人们得到速度、加速度等导出概念。于是,在处 理动力学现象时,便形成了诸如粒子、质量、动量、力、功、能量等附加 概念。与此相似,也形成了波、电荷、温度等等概念。 2.物理定律 根据观察(和测量)的经验数据,应用已形成的概念,通过内插和外 推,在概括的基础上运用归纳过程而得到种种关系,这些关系就成了物理 定律。范例是:气体定律 pV=RT、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傅里叶热传导 定律、安培定律、法拉第定律等等。物理定律在起源上是经验性的,尽管 概括和抽象过程有时掩盖了这种经验本质。 这后一种情况的实例是热力学 定律和爱因斯坦—德布罗意关系(见第九章量子力学)。热力学定律是第 一类和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这一经验事实的概括陈述; 爱因斯坦—德布罗 意关系则是由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等实验所揭示的波粒二象性的概括 陈述。以这种概括形式,这些陈述在量子力学中可以被看做“原理”。 3.物理理论 单独的“物理定律”集合只不过是一种组织起来的、系统的经验资料 的集合而已。 物理理论的目的和功能是要将许多分离的定律通过一些观念 集合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些观念被叫做“原理”或“公设”,它们由 包含物理概念的关系 (方程) 组成。 一个理论必须与所有已知事实相一致, 并且必须能借助逻辑演绎导出能提示新的观察或实验的新关系。 如果一个 理论,它能导出一个丰富的新研究领域并且预言实验所提供的所有事实, 那么,它就是一个“好的”理论。一个理论不是一个终极真理,因为即使 一个理论的大量推论都被证实了, 只要有一个预言与观察不符就将迫使我 们修改、 或者抛弃这个理论。 通过修改我们的理论, 我们力图接近 “真理” 。 这便是理论的地位! 在经典物理学(见第二、三章)中,有形成物理学基础的重要理论, 这就是牛顿运动定律、牛顿万有引力理论、麦克斯韦电磁理论以及气体动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21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21(原创实用版)目录1.2021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简介2.获奖者的背景和贡献3.获奖原因和评选标准4.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历史和意义正文2021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于 10 月 5 日揭晓,这是诺贝尔奖中最具声望和影响力的奖项之一。
该奖项创立于 1901 年,以瑞典科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为基础,用以表彰那些在人类知识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
诺贝尔物理学奖是五个诺贝尔奖项之一,其他四个分别是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和平奖。
2021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三位科学家,他们分别是美国科学家真锅淑郎(Syukuro Manabe)和克劳斯·哈斯曼(Klaus Hasselmann),以及意大利科学家乔治·帕里西(Giorgio Parisi)。
这三位科学家分别在气象学和复杂系统物理学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们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地球气候系统和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真锅淑郎和克劳斯·哈斯曼因在气象学领域的开创性工作而获奖,他们分别在 1960 年代和 1970 年代独立发现了地球气候系统的一个关键机制,即大气中的水蒸气在辐射传输过程中的作用。
这一发现对于我们理解地球的能量平衡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乔治·帕里西则因在复杂系统物理学领域的突破性贡献而获奖,他提出了一种描述复杂系统中随机现象的理论框架,这一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物理学、生物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
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评选标准是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中规定的,即表彰那些在物理学领域做出最重要和最具创新性的发现或发明。
评选过程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负责,评选结果会在每年的 10 月 5 日(阿尔弗雷德·诺贝尔逝世纪念日)公布。
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1901 年,至今已有 110 多位获奖者,他们的研究成果为人类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诺贝尔化学奖和物理学奖
诺贝尔化学奖和物理学奖一、诺贝尔化学奖1. 基本概况- 设立:由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所设立。
- 目的:旨在表彰在化学领域作出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科学家。
- 颁奖频率:每年颁发一次(除特殊情况外)。
2. 历年获奖成果示例(人教版化学教材相关联系)- 现代化学分析方法相关- 例如,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雅克·杜波切特(Jacques Dubochet)、约阿希姆·弗兰克(Joachim Frank)和理查德·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以表彰他们发展了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
这一技术对化学研究中的物质结构解析有着深远意义。
在人教版化学教材中,物质结构的研究一直是重要内容,从分子结构到晶体结构等。
冷冻电镜技术使得科学家能够在接近生理状态下观察生物分子的结构,这有助于理解生物体内许多化学反应的分子基础,如酶的催化机制等。
- 有机化学合成领域- 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理查德·赫克(Richard F. Heck)、根岸英一(Ei - ichi Negishi)和铃木章(Akira Suzuki),以表彰他们在有机合成领域中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方面的研究成果。
在人教版有机化学部分,有机合成是重点内容。
这些反应为构建复杂有机分子提供了高效、选择性的方法,在药物合成、材料科学等众多领域有着广泛应用。
- 理论化学方面- 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的一半授予沃尔特·科恩(Walter Kohn),以表彰他提出的密度泛函理论。
这一理论在化学中的电子结构计算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在人教版化学教材中,虽然没有深入到密度泛函理论的复杂计算,但在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等章节中涉及到电子的分布和能量等概念,密度泛函理论为更精确地理解这些概念提供了理论框架。
3. 对化学学科发展的意义- 激励创新:诺贝尔化学奖激励着全球的化学家不断探索新的化学现象、开发新的化学方法和理论。
资料诺贝尔物理学奖19512002
资料诺贝尔物理学奖1951 2002引用平娃的资料:诺贝尔物理学奖(1951-2002)195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人工加速带电粒子考可饶夫瓦尔顿195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哈维尔(Harwell)原子能研究所署的考可饶夫(Sir John Douglas Cockcroft,1897-1967)和爱尔兰都在柏林大学的瓦尔顿(Ernest Thomas Sinton Walton,1903-1995),以表彰他们在发展用人工加速原子性粒子的方法使原子核蜕变的先驱工作。
在从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实验室出身的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中,考可饶夫和瓦尔顿是其中两位得奖比较晚的实验物理学家。
他们在30年代初设计和制造了第一台高压倍加器,并且成功地用之于产生人工核蜕变。
他们先是让锂蜕变为氦,后来又让硼蜕变为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们成功不仅是由于技术上的进步,更重要的是由于有理论的正确指导。
这个理论就是伽莫夫(G.Gamov)的势垒穿透理论。
195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珀塞尔布洛赫--核磁共振布洛赫珀塞尔195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加利福尼亚斯坦福大学的布洛赫(Felix Bloch,1905-1983)和美国马萨诸塞州坎伯利基哈佛大学的珀塞尔(EdwardPurcell,1912-1997),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核磁精密测量的新方法及由此所作的发现。
1945年12月,珀塞尔和他的小组在石蜡样品中观察到质子的核磁共振吸收信号,1946年1月,布洛赫和他的小组在水样品中也观察到质子的核感应信号。
他们两人用的方法稍有不同,几乎同时在凝聚态物质中方法了核磁共振。
他们发现了斯特恩开创的分子束方法和拉比的分子束磁共振方法,精确的测量了核磁矩。
以后许多物理学家进入了这个领域,形成了一门新兴实验技术,几年内便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泽尔尼克195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相称显微法泽尔尼克195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的泽尔尼克(FritsZernike,1898-1966),以表彰他提出了相称法,特别发明了相称显微镜。
高中素材物理学家名人故事:吴健雄的故事
物理学家名人故事:吴健雄的故事吴健雄生卒于1912年5月31日出生于江苏省太仓县浏河镇,1997年2月16日卒于美国纽约。
1923年,在浏河明德学校学习。
1926年,考入苏州江苏省女子师范学校。
1929年以优异成绩从苏州女师毕业,保送南京中央大学(现东南大学)数学系,1931年转入物理系。
1934年,于南京中央大学物理系毕业。
1936年,赴美国,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莱分校物理系留学。
1940年,获加利福尼亚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
1952年,任哥伦比亚大学副教授。
1958年晋升教授,同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1972年,任普宾讲座教授,当选为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
1975年,任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任女性会长。
1994年6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
研究领域:吴健雄实验物理学家。
被誉为“核子物理女皇”和中国的居里夫人。
在β衰变方面作过多种细致精密的实验工作,在极低温(0.01K)下用强磁场把钴60原子核自旋方向极化(即使自旋几乎都在同一方向),来观察钴60原子核自旋方向极化(即使旋几乎都在同一方向),观察钴60原子核β衰变放出的电子的出射方向,发现绝大多数电子的出射方向都和钴60原子核自旋方向相反,自旋方向和出射方向形成左手螺旋而不形成右手螺旋,如果宇称守恒,必须左右对称,左右手螺旋情况机会相等。
证实了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
实验研究成果推翻了此前关于宇称守恒观念,使物理学进入了新纪元。
他是中国最早从事核物理研究的人。
他首创了我国原子核物理专业。
他是中国最早从事锕系核谱工作的学者。
他第一次提出了“原始粒子”猜想,并预言第一个实验证明“原始粒子”存在的人将获得诺贝尔奖。
他先是核物理学家,20世纪70年代成为高能物理学家,晚年又成为一名油画艺术家……居里夫人,是他的恩师;吴健雄,是他的高足。
有人很亲切也很传神地说:“他是把科学王国里两位最杰出的女性连结在一起的物理学家。
”他就是著名的科学家施士元。
施士元最得意的弟子就是吴健雄。
199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91年物理学奖,授予法国的德热纳皮埃尔•德热纳(PierreG.deGenneS以表彰他把研究简单系统中有序现象的方法推广到更复杂的物质态,特别是液晶和聚合物所作的贡献。
皮埃尔•吉勒•德热纳(PierreGillesdeGennes,1932—),出生于法国巴黎。
1955年—1959年在原子能中4(Saclay)作研究工程师,主要从事中子散射和磁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随后在伯克利完成博士后并进行高级研究或工作访问。
1961年被聘为奥尔塞巴黎大学固体物理学助理教授,讲授金属与合金的超导理论。
1971年被聘为法兰西学院教授。
自1976年起在巴黎物理和化学研究所任所长。
德热纳于2007年逝世。
德热纳用数学方法描述磁偶极子、长分子或分子链是怎样在特定条件下形成有序态的,并阐明了当这些物质从有序态过渡到无序态发生了什么事情。
例如,在加热磁体时,就会发生这类有序到无序的变化,磁体中的小原子磁体由原来的有顺序排列状态转变为所有小原子磁体都无规则的排列状态。
而由无序到有序的转变往往发生在确定的温度下,有时也出现跳跃式的变化,这就是在临界状态下的相变,对于铁磁体来说,这个温度就是所谓的居里点。
德热纳的工作是从磁相转变研究开始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又研究了其它复杂的有序-无序现象。
德热纳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液晶中有序态到无序态的转变、聚合物链的几何排列和运动中的规律、微乳胶(Micro-Emulsion)稳定性条件等等。
这些现象是非常复杂的,以至于以前的物理学家尚不认识它们从有序到无序的转变所遵循的普遍规律。
德热纳在从事这些研究时,多次获得重要成果,特别是对液晶和聚合物的研究方面。
此外,德热纳还证明了,在差异如此明显的物理系统中,如磁体、超导体、液晶和聚合物溶液的相变,可以采用令人惊叹的通用数学语言来描述。
人类发现液晶已有100多年,起初并未受到广泛重视。
20世纪20年代,欧颀(Oseen)提出把液晶作为连续体,研究液晶流体动力学并获得一定的成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诺贝尔物理学奖资源在物理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专业物理学作者姓名学号单位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院指导教师2015 年 6 月教务处编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引用的内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聊城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表明。
本人承担本声明的相应责任。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指导教师签名:日期:目录摘要1.前言 (1)2.诺贝尔物理学奖与科学精神 (7)2.1科学思想:突出创新精神 (8)2.2科学方法:有机统一的理论思维和实证精神 (9)2.3进取精神 (10)3.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物理教学中的影响 (2)3.1“诺贝尔奖大学”及其教育理念 (3)3.2顺应时代需求,成就创新人才 (4)3.3创新型人才培养 (5)3.4怀疑和批判精神 (6)结语 (11)参考文献 (12)摘要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阿尔弗莱德·伯哈德·诺贝尔因他的一份遗嘱让整个20世纪的科学发展突飞猛进。
本文以诺贝尔物理学奖为引领,让读者感受到诺贝尔物理学奖资源在物理教学中的巨大影响及其对科学发展的推动力通过对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住的教育经历与人生历程的阐述,使读者从中学会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实践,如何把握自己的学习方向和人生给轨迹。
关键词:创新精神,科学方法,教育理念,创新人才诺贝尔物理学奖资源在物理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1.前言诺贝尔物理学奖是远方的灯塔,它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诺贝尔物理学奖是坚实的台阶,它孕育着科学创新的力量;诺贝尔物理学奖是一面旗帜,它激励着青年学子的梦想。
从1901年诺贝尔奖创立到2015年,全部6个奖项已有800多人获奖,其中3项科学奖获奖的人数已达500多人,占总获奖人数的67%左右。
诺贝尔物理学奖作为举世公认的卓越的科学成就的象征之一,它记录了一百多年来重大的科学研究成果,反映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光辉历程,而且20世纪以来,物理教学思路创新和科技创新的重大格局一直被诺贝尔奖引领。
那些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成就,确实推动了物理科学的发展,使得社会生产和人类文明在20世纪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它为现代物理学以及今后物理教学方向勾画了一个轮廓。
量子论及原子结构和基本粒子的发现,都无不包括在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范围内。
同时。
诺贝尔物理学奖也引导了20世纪的科学技术的重大发现与发明。
1901年伦琴发现了X射线及X射线研究成果而获奖,1919年普朗克因提出量子假说、为量子理论的诞生所作出的点击性贡献而获奖,1922年波尔因在原子结构和原子辐射方面的研究成果而获奖,1932年海森堡因创立量子力学中的矩阵方程、“提出测不准原则”而获奖,1933年薛定谔因提出量子力学的波动方程、对原子物理学做出的巨大贡献而获奖,1969年盖尔曼因发现基本利积分来和相互作用、提出“夸克模型”而获奖……这些都是现代科学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
而这些事件更是对物理教学造成了深渊的影响。
除了对物理科学发展的影响之外,随着现代科技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产生的日益广泛和深远的影响,诺贝尔物理学奖已成为一种科学发展的一种奖项和一种激励机制,她不仅是对物理学家本人或物理学同体的评价尺度,而且日益成为评价一个国家科学院就水平的尺度,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一种国家荣誉的象征,更重要的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展示了展示了现代物理科学发展的基本趋势,突现了全世界科学界公认的科学精神。
诺贝尔物理学奖资源一百多年来的历史,给我们以诸多的启示和效益。
在21世纪,中国不仅需要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成果推动国民经济持续的增长,更要弘扬诺贝尔和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科学精神,利用诺贝尔物理需将资源大力塑造“创新共同体”,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让中国尽快走进诺贝尔物理学奖,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今天,我们关注诺贝尔物理学奖,但我们更要关注诺贝尔物理学奖资源背后蕴含的创新精神以及诺贝尔物理学奖资源在物理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
我们关心中国何时能火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但是我们更应该关心的是如何从今天做起,如何从教育做起,培养具有火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素质的创新人才。
2.1科学思想:突出创新精神创新是科学的本质,创新也是科学的灵魂。
回顾百年来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历史,每一项物理奖励都可以说是科学家重大原创性创新的结果。
从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奖项获得者说起,物理学奖获得者伦琴于1895年在试验中发现了X射线并对其性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动摇了当时的原子不可分不可入的观念,为电子论的创立提供了有力的实验证据,并为多种科学领域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行之有效的研究手段,使人们在诸如光电效应研究、晶体结构分析、材料无损探测、人体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的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
又如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爱因斯坦(A.Einstei,1879-1955)正是他对牛顿经典力学的大胆怀疑,勇于创新,才创立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深刻的揭示了空间、时间随着物质的运动速度而变化的关系,否定了一成不变的绝对时空观念,带来了现代物理学的革命。
量子论揭示了微观客体的波粒二象性;质能关系式,为原子能的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一起,被人们称为现代自然科学的两大理论支柱,引领着人们想微观领域和宏观领域进军。
自然界是无限的,大自然的奥秘是无穷的,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还很有限。
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需要,都要求人们不断探索,不断开拓,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人类对自然大界探索认识过程中获得的重大发现和发明,只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一定实践基础上认识的结晶,是人类认识史上、科学史上的里程碑,但不是终点站。
获得对客观世界的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和重大理论的突破,是原始性创新。
原始性创新是技术发明、新产品设计、新体制创生、新方法形成的基础。
同时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是辩证统一的。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每一原创性创新的重大成果中体现的创新精神,是人类实践的本质、能动特性和创造特性的集中体现。
人的本质的实现和人格的完善,都需要这种创新精神,而从事物理教学的工作者更是离不开这种创新精神。
我国的中学物理教学十分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对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和研究的还不够,当然,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他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培养过程。
物理实验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还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试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方法,为培养他们的物理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每一项原创性的技术或发现都是在物理实验中发现的!教师可以把某些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设计为探索性实验,结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获得的奖项级过程引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使之达到不同层次的创新能力培养目标。
探索性实验教学课堂教学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
教师应选取合适的、需要探索的问题作为实验内容,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涉及一系列有针对性、启发性的为题作为铺垫。
为了使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期化,教师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系列化的探索性实验,并把实验内容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使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物理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很多时候,其实中国不缺屋里人才,但是为什么总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呢?很多时候是没有执着的精神。
做科研的时候,决不能一遇到问题就半途而废,要尽可能的利用手边的材料,可能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2.2科学方法:有机统一的理论思维和实证精神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思维。
”可以说,一个科学家,要攀登科学高峰,也时刻需要理论思维。
所谓的理论思维,主要是指人们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形式把握思维对象的本质和发现规律的理性认识形式和理性认知活动。
它是科学家们对事物的认识从现象深入到本质的过程。
体现着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抽象与具体的统一、形式和内容的统一、理论与现实的统一,是科学家的学术研究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理论思维的实质在于使主观和客观相一致,用逻辑的简单性表述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并运用客观规律做出科学的预见,以便于指导观察、实验的实践活动。
只有进行辩证思维,才能突破理论禁区,超越理论权威,天不理论空白,实现理论创新。
而在现在中国的物理教学中,缺乏的就是这种有机统一的理论思想和实证精神,没有辩证思维,只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理论思维体现着科学的理性精神,八队追求客观精神世界的理解的欲望、好奇与认为客观世界的信念,化解为客观世界的理解性批判和理念性构建,而我们现在的物理教学中正需要这样的理论思维。
在物理教学中,就强调科学研究中的理性科学精神和辩证思维,与强调科学研究中的的证实精神是一致的。
导师应教导学生真正的认识到证实精神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求实精神,他要求学生的科学认识必须建立在充分可靠地经验基础上,以可检验的科学事实为依据,要是自己提出的科学假说或理论具有可靠性、科学实验具有可重复性,同时这也是科学的普遍性要求。
正如爱因斯坦十分强调的那样,物理学中没有任何概念是先验的必然的。
或者是先验的正确的。
唯一能决定一个概念“生存权”的是它同物理事件(实验)是否有清晰的和单一而无歧义的联系。
物理学是物理学理论体系的物理学方法相统一的整体,在物理教学中,要是只强调物理知识而不注重物理学方法的学习就不是完全意义的物理教学。
而教会学生有机的理论思维和实证精神正是物理学理论体系的物理学方法必须的。
在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关能动性,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积极地展开思维活动,促进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机的理论思维和实证精神品质的形成提供良好的条件。
学生只有具有有机的理论思维和实证精神,才有可能提出比较可信的科学家说或理论,做出的科学实验具有可重复性,或是决定一个新概念能否生存于世!2.3进取精神科学研究是一种探索性质的活动。
探索过程是一个建安曲折的过程,往往要经历许多艰险、困难、挫折和失败的打击。
科学家的生活并不是不断地有效的进行着发现和发明,其实每一项发现或每一项发明的背后,都充满着难以估量的紧张、单调的工作、多次的失败和失望!马克思曾指出,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科学探索活动中,需要有不怕困难的自信,战胜困难的坚毅,披荆斩棘的开拓,勇往值钱的进取,甚至不怕自我牺牲的奉献精神。
自信是力量的源泉,是成功的起点,无自信,看什么都困难,那也什么事情都难干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