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怀古类诗歌鉴赏,作文

合集下载

咏史怀古诗歌鉴赏

咏史怀古诗歌鉴赏

1.杜诗认为项羽还可能卷土重来的原因是什么?王诗认为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的根据是什么? 2. 两诗末句表达方式有何不同?
杜诗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不灰心,重整旗鼓,再争取胜利也是可能的。王诗却认为项羽已经众叛亲离,丧尽人心,江东子弟不可能再为他卖力了。 杜牧诗用不大肯定的语气来表述,表示推测,实际上是借题发挥。王诗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06
[乙] 新丰绿树起黄埃②, 数骑渔阳探使回③。
04
01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03
霓裳一曲千峰上④, 舞破中原始下来。
05
[甲]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02
两首诗均有炼字精确而语义深沉的特点,试分析第一首的“笑”字和第二首的“破”字有何深意。
“笑”字描写了荔枝到来杨妃的神态,寄寓了作者的讥刺。 “破”字形象地揭示安史之乱产生的后果,象征着苦难而饱含作者的愤慨。
两首散曲都以写景开头,气势有何不同?
试分析“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这种“伤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为广大百姓在封建王朝兴盛时被奴役,在封建王朝衰亡时做殉葬而伤心。
雄伟不凡 平和冲淡
愤慨 嘲讽
写出对宁静恬淡的隐居生活的赞美,情趣高雅。 陈作开头的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两首散曲的结尾句式相仿,但含义不一致,试分析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咏史怀古诗的主题: 抒发感慨,感伤兴衰 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发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 抒思古之幽情,表达对诗中人物的赞美,同情,敬仰,讽刺。 尤其是做为六朝古都、曾经繁华一时的金陵更是成为古代诗人们感情的集射地,不知触发了多少人的怀古之情,金陵怀古几乎成为咏史诗的一个专题。

咏史怀古诗情感

咏史怀古诗情感

咏史怀古诗情感
哎呀呀,咱来说说咏史怀古诗的情感那可真是丰富多彩啊!就好像
你站在古老的城墙上,看着历史的长河在眼前奔腾而过。

你想想看,当诗人面对那古老的遗迹,比如说那破败的城墙,他心
里会涌起啥样的情感呢?是不是会感叹时光的无情,就像我们看到小
时候的玩具如今已经破旧不堪一样。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诗句不就像是一个老人在
讲述过去的故事嘛!诗人站在那里,抚摸着那折断的戟,心里肯定是
感慨万千啊!这不就跟我们看到老照片,想起过去的点点滴滴一个样嘛!
有时候啊,诗人会通过咏史怀古诗来表达对英雄豪杰的敬仰之情。

就好比我们对那些伟大的运动员或者科学家的崇拜一样。

他们会歌颂
那些曾经辉煌的人物,想象着自己要是能和他们一样该多好。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是多么强烈的敬仰啊!就
好像我们对偶像那种疯狂的喜爱,巴不得自己也能成为那样的人。

还有的时候呢,诗人会借古讽今,用过去的事情来批评现在的社会。

这就好像我们看到一些不好的现象,会拿以前好的时候来对比一样。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多让人无奈啊!这不就是
在说有些人不懂得珍惜现在,还在做着那些不该做的事情嘛。

咏史怀古诗的情感啊,真的是太复杂太丰富了!它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喜怒哀乐,可以让我们看到历史的沧桑变迁。

它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过去,也让我们思考现在和未来。

所以啊,咏史怀古诗真的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它能让我们更加了解历史,也能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我们要好好去品味这些诗,去感受诗人的情感,去从中学到更多的东西。

(完整版)高考咏史怀古诗鉴赏

(完整版)高考咏史怀古诗鉴赏

(完整版)高考咏史怀古诗鉴赏千古兴亡多少事叹人叹己叹人生—咏史怀古诗鉴赏一、概念怀古咏史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表达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

怀古咏史类作品,严格地说,应该有“怀古”和“咏史”两个小类。

“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长于情景交融.“咏史”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而陈述自己的独到见地。

——长于议论精辟。

二、题目特点:①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如:《乌江亭》《乌衣巷》《石头城》《隋宫》②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 、“咏怀” 如:《咏怀古迹》③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 、“览古”等。

如:《金陵怀古》《赤壁怀古》《越中览古》三、咏史怀古诗的结构《咏怀古迹·其三》临古地——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思古人——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忆其事——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抒己志——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四、常见意象A. 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石头城/ 石城/ 南京)、台城(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姑苏(苏州)、洛阳、汴京、江都(今扬州)B. 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乌江亭、隋宫、乌衣巷(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入唐后沦为废墟)、朱雀桥、淮水(名门望族聚居之地)C. 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金谷园(西晋富豪石崇的庄园)D. 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E 、常见的历史人物:屈原、贾谊、范蠡、诸葛亮、王昭君、孙权、周瑜、荆轲、项羽等F、自然景物: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明月、江水、归燕(永恒不变的事物,见证历史沧桑);地上的青苔、孤寂的残垣、无名的断碑、荒松、古墓、落日、悲风、巢鸟(标示着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衰败,充满悲秋的色彩)五、咏史怀古诗的意境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六、咏史怀古诗的常见内容及情感诗人怀古咏史的两种主题<一>怀人伤己作者追思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自己有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

歌鉴赏系列之怀古诗[5篇范文]

歌鉴赏系列之怀古诗[5篇范文]

歌鉴赏系列之怀古诗[5篇范文]第一篇:歌鉴赏系列之怀古诗歌鉴赏系列之“咏史怀古诗”概述◆课前学习【教学目标】1、归纳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方法与技巧。

【知识链接】一、怀古咏史诗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内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

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欣赏这类诗歌,我们往往要了解的是作者写了怎样的古人、往事,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他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这种态度又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

二、咏史怀古诗的历史源流: 1.先秦两汉咏史怀古诗:咏史怀古诗的产生源远流长。

诗骚中已见一些关于咏史怀古的内容,但与真正的咏史怀古诗还有差别。

班固的《咏史》,被认为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

此诗写的是汉文帝时期缇萦舍身救父的故事,在写法上,“隐括本传,不加藻饰”,以叙述本事为主,末二句是作者的议论,整首诗写得“质木无文”。

左思《咏史》八首,真正实现了“诗”与“史”的结合,使得史事的叙述和咏怀较好地结合在一起,使咏史诗体格一新。

2.唐代咏史怀古诗:1)初唐咏史怀古诗:以史为鉴,咏写故去朝代的兴亡,以告诫当世君主,成为初唐咏史怀古诗的一个重要主题。

此类诗作多隐括史事,兴寄的成分较少。

此外,借史来抒发建功立业的怀抱,也是初唐咏史诗的一大主题。

最具代表的是陈子昂《蓟丘览古》七首中的《燕昭王》和《登幽州台歌》。

2)盛唐咏史怀古诗:盛唐咏史怀古诗寄托了诗人们对功名的热望,表现他们积极进去的热切心态。

如王维《西施咏》《夷门歌》,李白《古风》其十、《登金陵凤凰台》即此类。

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

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

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咏史怀古诗是一种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的诗歌形式。

这种诗歌通常由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在鉴赏咏史怀古诗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弄清史实: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

在阅读一首诗时,一定要读好注解,这也是读懂材料的一把钥匙。

2. 体会意图: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经过“赤壁”时,写下这首咏史怀古诗,表达他对古代英雄的敬仰和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

3. 领悟感情: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一种情况则是借题发挥、借古讽今;再一种则是感慨身世,寻求慰藉。

4. 分析写法:不同的写法有不同的妙处。

鉴赏示例:如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

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身世。

总之,鉴赏咏史怀古诗需要我们在了解历史背景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诗人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从而领略到诗歌的深刻内涵和美妙之处。

咏史怀古诗歌赏析

咏史怀古诗歌赏析

咏史怀古诗歌赏析
嘿,咱今天就来聊聊咏史怀古诗歌!这可真是文学宝库里的璀璨明
珠啊!
你看那,“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站在赤壁古战场,看着那深埋沙中的断戟,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
三国时代。

他不就是在跟过去对话吗?这就好比咱走在老街上,看着
那些古老的建筑,想象着曾经在这里发生过的故事。

再说说刘禹锡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那朱雀桥
边长满了野草野花,乌衣巷口只有夕阳斜照。

哎呀呀,这画面感多强啊!就像咱看到一个曾经繁华的地方如今变得落寞,心里能不感慨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曾经在豪门大族家里筑巢的燕子,如今飞到了普通百姓家。

这多像人生啊,起起落落,变幻无常!
这不是让人唏嘘不已吗?
还有那辛弃疾的,“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他站在京口北
固亭上,遥想当年的英雄豪杰,那种豪迈之情简直要溢出纸面了!这
不就像咱回忆起自己心中的英雄,满心的敬佩和向往吗?
咏史怀古诗歌,就是让我们在时光的隧道里穿梭,去感受那些已经
远去的时代和人物。

它们让我们明白,历史是一面镜子,能让我们看
到过去的兴衰荣辱,也能让我们更好地珍惜现在。

咱得好好欣赏这些诗歌,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它们可不是干巴巴的文字,那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个个动人的情感啊!你难道不想去细细品味吗?我觉得吧,咏史怀古诗歌就是文学世界里的宝藏,越挖越有惊喜,越品越有滋味!咱可不能错过啊!。

【高一作文】诗之怀古 高中随笔600字

【高一作文】诗之怀古 高中随笔600字

【高一作文】诗之怀古高中随笔600字诗之怀古怀古,是一种面对历史的科学态度,是一种行走在时光长河中的情感表达。

每当我读到一首优美的古诗或者赏析一幅古代的绘画作品时,总会让我想起历史的背景与现实的对比,从而产生深深的思考。

古诗是我们祖先留下的一份宝贵财富,它既是古人对时代、对自然、对人生的吟咏,又是对历史、对曾经辉煌的激情诠释。

古人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和形式,向后人传达了大量的哲学、历史、文化、艺术、审美等课题的思考。

读古诗,我们既可以欣赏到其中的美学价值,也可以感悟到其中的丰富内涵。

在《山居秋暝》中,王维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这首诗以一个“山居者”的角度,表达了作者对山居生活的热爱和对四季变换的敏感。

虽然写的是一个人平静安宁的生活,但是在我们阅读之后,却可以深刻地理解到人生的哲理。

“登高自胜”、“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每一个字句都象征着作者对世事的苦心思索。

这就是古人智慧和思考的结果,也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审美享受。

古人的绘画作品同样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化遗产。

在繁华的都市中,常常忽略了艺术的力量,却又渴望艺术的情感。

古代的绘画作品,以纸墨为媒介,以笔墨为语言,表达出古人对自然、人物、山水的独到见解。

如《清明上河图》,以繁杂的人物,繁复的社会场景,精确地描绘了北方的社会生活,反映了当时北方都市繁荣的景象。

这样的绘画作品就像一本活的历史教科书,让我们走近历史。

怀古,不仅仅是对古代文学艺术的赞赏和悠扬的神往,更是一种对现实的对比和总结。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在逐渐改变。

我们在高楼大厦中渐渐习惯了封闭的环境,不再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我们在网络世界中渐渐沉迷了自己,不再重视与他人的互动交流。

我们应该从古代诗人的作品中汲取力量,唤起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怀古,是我们对历史的一种礼赞和追忆,也是一种对现实的忧思和反思。

在高中的学习中,我们应该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古人的智慧和思考,从中汲取力量,跨越时空,与古人对话。

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

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

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概念解说】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的功过或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咏史诗,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陈述自己独到的见地而创作的诗歌。

它往往长于议论精辟。

怀古诗,是指因登临古地游览、凭吊古迹,追念往事,触景生情,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

它往往长于情景交融。

一、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如:《乌江亭》《乌衣巷》《石头城》《隋宫》《金陵怀古》《赤壁怀古》《咏怀古迹》二、咏史怀古诗常见情感【心理一】怀人(伤己)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

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对比失落型: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而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渴望建功立业,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

在鉴赏这类诗词时还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二者的共通之处,就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

也可能写英雄人物赫赫功勋,希望出现这样的英雄豪杰力挽狂澜,救亡图存,改变时局。

追慕古贤(缅怀先贤)的成就,表达敬仰之情;情感表达自己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心情或功业无成的感慨,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在“小乔初嫁”时就立下了令“强虏灰飞烟灭”之大功,可谓少年得志,风流倜傥,而自己人到中年双鬓染霜,却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与周瑜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强烈的对比生发出浓重的“人生如梦”的感慨,今世之无奈却只能在清风明月间买醉。

2、同病相怜型: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有才华、不得志,怀才不遇的原因或被诬陷、或无人引荐……),表现对所思之人的同情;同时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

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

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

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怀古诗是指因登临古地游览、凭吊古迹,追念往事,触景生情,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欢迎大家阅读!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1咏史诗、怀古诗和代表诗人1、咏史诗: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陈述自己独到的见地而创作的诗歌。

——长于议论精辟。

2、怀古诗:是指因登临古地游览、凭吊古迹,追念往事,触景生情,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

——长于情景交融。

3、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的功过或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我们合称为咏史怀古诗词。

4、代表作家:魏晋时期的左思,唐代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两宋的王安石、苏轼、李清照、陈与义、张元幹、张孝祥、陆游和辛弃疾等人都写了一些震撼人心的诗作,是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

2鉴赏咏史诗三步曲1、鉴赏步骤:弄清史实→体悟感情→分析技巧即怀什么古→作者怀古的态度情感→怎么怀古【鉴赏思路】(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典故)(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其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和观点(体悟意图、领悟感情)(3)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 (分析技巧手法)【答题方法】寻找连接点; 归类,探求主旨凡是课本、读本及其注释、练习中所出现过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典故都应牢牢加以掌握,切不可等闲视之。

对于唐宋著名诗人的大体经历,也要略知一二,这样,在不懂得诗人创作该篇时的背景之情况下,也能做个大体的猜测,不至于两眼抹黑。

这是最基本的。

2、赏析范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咏史怀古诗鉴赏及范例

咏史怀古诗鉴赏及范例

咏史怀古诗鉴赏及范例一咏史怀古诗简介咏史怀古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

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咏史与怀古都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慨,或者借古以讽今,或者发思古之幽情。

大者各有侧重,咏史诗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而怀古诗多是登临旧地有感而发之作。

二典型咏史怀古地点:金陵、石头城、台城、六朝旧事、后唐遗事、乌衣巷、朱雀桥、西塞山1、金陵,历史名城南京,在漫长的岁月中曾经有过很多名称,其中最响亮的名字莫过于“金陵”了。

时至今日,金陵仍是南京最雅致的别称。

南京早在我国唐宋以前就称“六朝古都”。

所谓“六朝”是指:(1)三国吴。

孙权称王,定都建业(今南京)。

(2)东晋。

公元317年,逃亡江南的西晋皇族司马睿被拥戴在建康(今南京)当皇帝,建立东晋政权。

(3)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均定都建康(今南京)。

故南京史称“六朝古都”。

至于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应天(今南京)、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等都不算在此六朝之中。

2、石头城,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置金陵邑于此,筑城石头山。

东汉建安十七年(212),孙权改秣陵为建业,在金陵邑故址石头山上修筑石头城,内设石头仓、石头库,以存储军械、粮食等物资。

石头城南建烽火台,为军事重镇。

东晋义熙年间,以砖筑城,建"入汉楼",仍为军事重镇。

唐末再修石头城,依山筑城,因江为池,形势险要,古有"石城虎踞"之称。

明洪武十九年(1386)筑南京古城将其围在城内,今城垣尚存,烽火台、征虏亭遗迹尚可寻。

唐代以后江水日渐西移,自唐武德八年(625年)后,石头城便开始废弃,故中唐诗人刘禹锡作《石头城》一诗云:“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诗歌鉴赏作文(优秀篇)

诗歌鉴赏作文(优秀篇)

诗歌鉴赏作文诗歌鉴赏作文诗歌鉴赏作文(一)折戟沉沙铁未销,白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朗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折断的戟沉埋在沙子中,虽长满了锈,但还是没有烂掉,把它放在水中洗一洗,磨一磨,显示出它是三国时期留下的兵器。

诗人联想当初,在那里发生了赤壁大战,那时要不是起了东风,让周瑜有机可乘,火攻成功,那么东吴就会失败,连大乔小乔也会变成曹操的俘虏,锁在铜雀台上让他尽情享受玩乐了。

这是一首咏史诗,诗的前两句,写的是诗人在长江边散步偶尔发现一只断了的戟,从这只断戟联想到了那次赤壁大战。

后两句写诗人对这次大战的看法。

人们都认为周瑜在这次战争中的伟绩可佳,而诗人却全面地看问题,如果当时没起东风助周,那么东吴就会失败,曹操便会大获全胜,历史就会改写。

诗人用以小见大的方法,使诗篇既有韵味又让人深思。

折断了的戟,使人深思,大战中的东风,更让人难忘。

若真的没有那东风,周瑜能赢吗?打赢一场战争是多种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

同样,我们看待事物要客观全面地分析,任何事情的结局都与多种因素联系在一起。

这首诗的寓意告诉我们,要做成功一件事,离不开必需的条件,否则,结果就会完全不一样。

这首诗虽短,确让人读后很有回味,可见诗人敏锐的洞察力和非凡的描写水平,我深深钦佩古诗人。

诗歌鉴赏作文(二)谈到月亮,人们就会想到美丽的神话传说,而在诗词文学中,你夜常常能发现月亮的踪迹!畅游在中国古代诗词的海洋里,你一定会被一些琳琅满目的咏月诗词所吸引。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这是李白与明月作伴的美好愿望;“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是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形象写照;“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这又是李白的迷雾般的梦境!皓月当空,一泻千里,给人以广袤深邃的意境。

于是乎,诗人常常寄情于月。

亲情,乡情,友情,爱情都可以借月抒发……“花好月圆”是美满婚姻的颂词;而“月缺花飞”、“晓风残月”则是爱情不幸的曲笔。

宋代欧阳修“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词句,表达了黄昏后月光下情人约会的欢快心情。

诗歌分类鉴赏咏史怀古类诗歌鉴赏

诗歌分类鉴赏咏史怀古类诗歌鉴赏

诗歌分类鉴赏咏史怀古类诗歌鉴赏咏史怀古类诗歌鉴赏(一)【2016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八声甘州辛弃疾夜读《李广传》,不能寐。

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

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

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

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

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此处化用杜诗。

1.本词上阕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第一问:霸陵受辱亭尉,射虎中石,功高难封侯。

第二问:通过对这些事迹的提炼铺陈,营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围,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遇。

2.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的不满;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解析】“桑麻杜曲”指的是杜甫《曲江三章》第三首的“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

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诗句。

作者在诗题后的小序中说“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这就是以杜甫思慕李广之心,隐喻晁、杨亲爱自己之意,盛赞晁、杨不以穷达异交的高风,与开头所写霸陵呵夜事形成鲜明的对照。

其中“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一语,上应“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句,表现了作者宠辱不惊、无所悔恨的坚强自信。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一句,借汉言宋,感慨极深沉,讽刺极强烈。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公安县怀古①杜甫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②。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深秋。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高三)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高三)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高三)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高三)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

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高三),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怀古咏史诗的概念怀古咏史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表达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

二、结合诗歌归纳怀古咏史诗的思想内容和手法。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思想感情:表现手法: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思想感情:表现手法:3、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思想感情:表现手法:4、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思想感情:表现手法:5、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思想感情:表现手法:三、归纳咏史怀古诗的特点方若虚云:“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

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己。

”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2、意象:历史人物、乌衣巷、吴钩、淮水、《后庭花》、六朝、华清宫……3、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奢侈、古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4、表现手法:对比、触情入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拟人、借古讽今、吊古伤今、用典5、思想感情:感慨盛衰无常;感慨壮志难酬;感慨国运衰微;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6、语言:含蓄7、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四、鉴赏步骤和方法1、要弄清史实。

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积累得越多越好。

我们在中学历史课、语文课和课外阅读中所学到的有关知识,应该成为我们头脑中历史知识库的宝藏。

引用咏史怀古诗句的作文

引用咏史怀古诗句的作文

引用咏史怀古诗句的作文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游赤壁》。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每次读到这句诗,我就会想起那次去赤壁游玩的经历。

(最新整理)怀古咏史诗鉴赏

(最新整理)怀古咏史诗鉴赏
去台空之意的进一步书写。
2.“分日析”尾喻联帝的王,修“辞浮效云果”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喻小人,比喻修辞的运 用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 思想感情。表达了皇帝 被奸邪蒙蔽,而自己报 国无门的伤痛,抒发了 忧国伤时的情怀。
2021/7/26
7
㈢阅读下面怀古咏史诗,完成以下题目。
赤壁
咏史•赤壁
杜牧
胡曾
折戟沉沙铁未消,
1.诗人写王浚攻破南京城时的情景,采用了什么手法?这一情景的描
写看似怀古,其弦外之音又它是妙什在么含?有请余作具不体尽的之分意析,。 这
2.这首律诗以芦苇在秋风中破颤败抖着荒,凉发的出西了塞悲鸣山作不结就,像妙割在哪里?请 结合原诗作简要的分析。 据一方的藩镇吗?他们最终
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其讽
刺入木三分,而诗人对割据
多借古讽今;
③ 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
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 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2021/7/26
3
主要手法
(1)借古讽(伤)今 (2)虚实结合 (3)对比 衬托 (4)以景衬情(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哀情) (5)用典
2021/7/26
4
方法指导
1、了解作者、弄清史实 2、明析手法 3、揣摩写作意图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9、你认为这首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2021/7/26
9
8.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 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 ,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 ”之情油然而生。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答: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 ③写哀景抒哀情。

引用咏史怀古诗句的作文

引用咏史怀古诗句的作文

引用咏史怀古诗句的作文英文回答:When I think of ancient history and the passing of time, I am often reminded of a famous line from a Chinese poem: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This line, from the poem "赋得古原草送别" by the Tang Dynasty poet Wang Wei, speaksto the unstoppable flow of the mighty Yangtze River and the endless passage of time. It reflects the idea that time washes away everything, leaving only the most outstanding figures and stories to be remembered through the ages.Another line that comes to mind is from the poem "登鹳雀楼" by the Tang Dynasty poet Wang Zhihuan: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This beautiful imagery of the setting sun and the solitary birds flying together in the autumn sky, along with the endless expanse of the river, captures the timeless beauty and tranquility of nature.中文回答:每当我想到古代历史和时光流逝,我就会想起一句著名的中国诗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史怀古类诗歌鉴赏,作文咏史怀古类诗歌鉴赏(专题训练)(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庾信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

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

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

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

【注】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辅佐梁元帝,出使西魏被扣留,西魏灭梁后被迫仕魏,后北周取代西魏又仕北周,本诗为仕周时期所作。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诗作前半篇写中夜操琴、书卷满床的情景,后半篇写白露明月、萤火飘流的秋色,构成凄清孤寂的意境。

B.“虽言”两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表明自己如同那个可以齐物我、一死生,在轻飘飘的达观世界中自适其志的庄周一样,梦为蝴蝶、忘怀自身,就可以摆脱时刻相随的愁思。

.“寻思”两句直抒胸臆,不仅有故国覆灭、封侯梦想破碎的叹惋,也有当下不能为国建功的自嘲。

D.“露泣”两句由“新秋”而,烘托出诗人凄凉哀伤、虚无烦乱的内心状态,用词精切,对仗工巧。

E.“残月”两句由“中夜”暗渡而,表达出时光流逝而诗人却不能回国辅政尽忠的无限惆怅之情。

【答案】BE【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

题干要求选出“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B项,“表明自己如同那个可以齐物我、一死生,在轻飘飘的达观世界中自适其志的庄周一样”说法错误,虽言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虽言”、“定自”两个虚词却是重点,虽然梦为蝴蝶、忘怀自身,就可以摆脱时刻相随的愁思;无奈自己绝对不是那个可以齐物我、一死生、在轻飘飘的达观世界中自适其志的庄周。

通过反用典故;表明“愁”之无可消释。

E项,“辅政尽忠”无中生有,此时梁已被灭;这里表达的是时光流逝而诗人却年年如故的悲哀之情。

故选BE。

2.本诗和陶渊明的《归去兮辞》中的“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都使用了“琴”“书”两个意象,所抒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本诗中的“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是说中夜生起愁思,于是弹琴读书。

幽幽琴声响遍屋里,诉说着无边无际的愁,满床书卷翻遍,愁思难解。

通过“琴”“书”等意象抒发了无法解脱的深广复杂的愁苦、忧思之情。

而陶渊明《归去兮辞》中的“乐琴书以消忧”是说弹琴读书能获得快乐而消除忧愁,通过“琴”“书”等意象抒发了摆脱忧愁缠绕的官场生活,回归田园的快乐之情。

【解析】题干是“本诗和陶渊明的《归去兮辞》中的‘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都使用了‘琴’‘书’两个意象,所抒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比较阅读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仔细阅读要进行比较的诗歌,仔细阅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比较阅读,指出其异同之处。

本题指出本诗与陶渊明的《归去兮辞》中的“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都使用了“琴”“书”两个意象,要求指出本诗和陶诗借助“琴”“书”两个意象所抒情感有何不同。

仔细阅读本诗和陶渊明的《归去兮辞》中的“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可发现本诗通过“琴”“书”等意象抒发了无法解脱的深广复杂的愁苦、忧思之情。

陶渊明《归去兮辞》中的“乐琴书以消忧”是说弹琴读书能获得快乐而消除忧愁,通过“琴”“书”等意象抒发了摆脱忧愁缠绕的官场生活,回归田园的快乐之情。

答题时,分别指出本诗与陶诗中的“乐琴书以消忧”通过“琴”“书”等意象各抒发了什么情感,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登楼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注】玉垒:山名。

西山寇盗:指吐蕃。

梁父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颔联写诗人登楼所见,描述山河壮观,上句就时间驰骋遐思,下句向空间开拓视野,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B.颈联议论天下大势,北极(星)居北天正中,这里象征大唐政权。

上句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侵扰!”.尾联运用典故,后主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竟然也享受祭祀,在成都锦官门外,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在此有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意。

D.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风格。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

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A项,“上句就时间驰骋遐思,下句向空间开拓视野”说法错误,应该是:颔联上句是就空间,下句是就时间写的。

故选A。

4.首联诗人写到“花近高楼伤客心”,“伤客心”的原因都有哪些?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诗人登楼观景,近看繁花,满眼繁花反衬满腹愁思,抒发客居他乡的漂泊与伤感;(2)国家万方多难的忧国忧民之愁,吐蕃入侵,战乱频仍,诗人为国家灾难而伤心;(3)自身理想抱负无法实现之痛,虽仰慕诸葛亮那样的先贤,但难遇明主,为自身怀才不遇而伤心;(4)为君主无道、任用奸佞而伤心。

【解析】题干是“首联诗人写到‘花近高楼伤客心’”,‘伤客心’的原因都有哪些?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理解概括诗歌内容情感能力。

答题关键词“全诗”“伤心”“原因”。

解答此题,应结合着诗歌注释及写作背景,抓住关键词句分析作答。

以乐景写哀情,诗人登楼所看之景与此时诗人自身之痛相对比,反衬出诗人内心的伤痛;联系背景可知,国家危难与自身之痛的对比,根据这几点概括作答即可。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吴宫怀古陆龟蒙香径长洲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

吴王事事堪亡国。

未必西施胜六宫。

【注】香径:指春秋时吴国馆娃宫美人采香处。

故址在今苏州西南香山旁。

长洲:即长洲苑,吴王游猎之处。

在今苏州西南、太湖北。

5.诗人眼中,吴宫景色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认为吴王亡国的原因是什么?对于国家兴亡,作者表明了什么观点?【答案】残败凄凉。

夫差亡国的根本原因是他骄奢淫侈,无道,并非因为西施生得格外美丽,比六宫后妃更能蛊惑夫差而导致亡国。

亡国的罪魁祸首是帝王,后妃仅推波助澜而已。

而不应归罪西施。

这首诗蕴含着诗人一个哲理性的见解:一个王朝的没落是诸种因素的合力使然,诗人否定了女祸亡国的观点。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通过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把握诗人对吴王亡国的态度。

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事。

通过“棘丛”“悲风”可知,今天的吴宫是荒凉、残败的。

“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诗人认为吴王亡国不是西施之过,还有很多别的原因。

一个王朝的没落是诸种因素的合力使然。

6.这首诗歌,诗人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运用鲜明的对比手法昔日“香径”“长洲”如今满眼“棘丛”,吴王宫中当日穷奢极欲、花天酒地的荒淫生活,现在只化做一股凄惨的悲风在吹拂。

(答虚实结合、比喻、借古讽今,只要言之合理,分析正确也可)【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

此诗为咏史怀古诗,常用的手法就是对比的手法,以表现诗人物是人非的悲慨,达到借古讽今的目的。

诗歌前两句“香径长洲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将过去这里的“香径长洲”“奢云艳雨”和作者今天看到的“棘丛”“悲风”放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引出下诗人对王朝兴衰的哀叹。

【名师点睛】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

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

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

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阁夜杜甫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注】这首诗是大历元年(766)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天涯”既指地势偏远的夔州,又有流落天涯之意,写出了作者滞留他乡的悲凉。

B.颔联将悲惨的战争现实和壮美的三峡景色相结合,营造出悲壮雄浑的意境。

.颈联中作者想到了战争将给蜀地百姓带深重苦难,体现了作者感伤时局的情怀。

D.乱世中渔人樵夫唱着优美动听的夷歌,生活安宁,给全诗增添了一丝浪漫的气息。

E.尾联写英雄成为历史过客令人哀伤,好在与亲友的通信、交游给作者带了慰藉【答案】DE【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这首诗的赏析。

D项,“夷歌”是乱世音响,体现战争残酷。

渔夫樵子不时在深夜传“夷歌”之声。

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刻画得很真实:“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

E项,“漫寂寥”是徒然感到寂寞的意思。

一世之雄,都成了黄土中的枯骨。

末尾一句说,人事与音书,如今都只好任其寂寞了。

结尾二句,流露出诗人极为忧愤感伤的情绪。

8.首句“催”字用词精当,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答案】“催”字既写自然变化,又是作者内心的写照。

光阴无情流逝,催促作者走到人生暮年,时日无多,倍感苍凉。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

“催”,“岁暮”,指冬季;“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

一“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月逼人。

表达了诗人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

常规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含义。

解释含义除了说明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具体意思而外,还应当考虑语法现象和修辞手法,如活用,拟人,比喻,通感,化动为静等。

第二步:把该字或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想像,再现诗句表现的图景。

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五)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各小题。

吴城览古陈羽吴王旧国水烟空,香径无人兰叶红。

春色似怜歌舞地,年年先发馆娃宫。

馆娃宫怀古(其一)皮日休绮阁飘香下太湖,乱兵侵晓上姑苏。

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

【注】馆娃宫,故址在今苏州市西南灵岩山上,宫以西施得名。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砚石山建造宫殿以馆西施,吴人谓美女为娃,故曰馆娃。

9.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陈诗首句点名“旧国”,照应诗题“览古,并营造冷清空寂的氛围。

B.陈诗第二句承上启下,既承上“水烟空”,又引出后“年年先发”的感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