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结合——让故事丰富而真实》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勺水兴波,巧妙“拼凑”

——评写作课《虚实结合——让故事丰富而真实》

看完了钟利老师讲授的作文课:《虚实结合——让故事丰富而真实》,启发很大。这是一堂非常难得的、优秀的示范课!

钟利老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在短短的45分钟里,让学生初步掌握并实践了一个小说创作的最核心的理念:虚实结合,也就是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的“拼凑”——故事的情节都是虚构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作者的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这就是虚实结合的要义,也是“拼凑”精髓。

结合钟利老师的课,我试着从以下几点加以评论。

(一)对症下药,教学目标切中肯綮。

这是一堂自由度很大的写作课,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钟老师基于教材和学情,在深入吃透课本要求的基础上,结合九年级学生的实际,制定了恰当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虚实结合——让故事丰富而真实。教学难点是:让虚构的内容变得真实。这个教学目标无疑是直指当前写作教学的软肋,难点更是抓住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最大困惑。教师的备课功力可见一斑。

(二)举重若轻,教学过程引人入胜。

首先,钟老师用讲故事代替写作文,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让学生在一种宽松愉悦的心境下进入学习状态,这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

其次,故事的题目也很有讲究——《Ta在自拍》。自拍的话题非常接近学生的生活,他们很熟悉,甚至也曾经做过,这就在无形中拉近了课堂和学生的距离,使学生产生一种亲近感;同时,“Ta”是个很妙的想法,不知道其性别,也不知道其年龄、身份,这就为学生写作准备了无数的可能性,使每个学生都可以有自己

独特的选择。事实上,也是如此,大家的“Ta”五花八门:有老师、有同学、有姐姐、有陌生人,等等。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教师的引导。这节课,钟利老师采用的是写导结合、评写结合、写改结合的方法。当然,最关键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虚实结合的写法。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样一个环节:

一个学生写的是物理老师在自拍,忽然校长进来了,打断了他的自拍。这时,钟利老师引导他如何让物理老师的自拍继续下去,而且要增加波折,这个学生没想出来。钟利老师说:他正要再次自拍时,一个学生来请教问题,可以吗?这时又有一个学生举手说:当物理老师第三次举起手机时,突然来电话了:全体师生开会!钟利老师笑了,问同学们:怎样才能让物理老师完成自拍,而且是一个完美的结局?大家都陷入了沉思。这时一个学生说:校长在大会上宣布,我校顺利通过上级的评估,被评为“教改示范校”。这时全场沸腾了,物理老师赶紧举起手机,完成了自拍,留下了珍贵的一瞬。

这个师生合作的过程,水到渠成,勺水兴波,巧妙“拼凑”,让我赞叹不已。这里的人物是真实的,事件也是真实的,但不是在同一时间内发生的,这就是“虚”,这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拼凑”。这种“拼凑”也叫“艺术真实”,它是把真实的生活片段进行了人为的嫁接、剪辑、编排,从而形成一个更加完整、更加真实、更加典型的故事情节,这就是艺术的魅力,这就是虚实结合的魅力!

这是钟利老师课堂的“实”。

(三)理事结合,主动拓展学生思维。

通观一节课,钟利老师能很好地把握“导”的尺度,努力把写评文章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课堂学习的主人,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造性思维。当课堂的现场作文进入到一个小高潮时,钟利老师立刻抓住时机,让学生展开理性思维:给虚实结合的写法命名。

这是一个抽象概念的训练,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一种高级思维。它要求学生要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然后加以提炼,上升到理论的层次。这个训练的难度很大。钟利老师做了一系列的引导之后,师生合作,完成了任务。钟利老师的这个设计,非常有意义——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至关重要。写作本身,决不是遣词造句那么简单,写作能力反映的是一个人的综合思考能力,其中包含着感受、观察、分析、判断、总结等等能力。钟利老师的课堂高度也由此确定!

这是钟利老师课堂的“虚”。

这节课,钟利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堂好课是如何做到:勺水兴波,虚实结合的。教师驾驭课堂的功力也是一种“拼凑”——让所有的资源都为我所用,使课堂丰满而充实。这一点,钟利老师做到了。

如果说,这节课还有不足的话,那就是钟利老师没有给学生临场提供一个艺术典型,加深学生对虚实结合的理解。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末编》中《<出关>的“关”》说过:在艺术创造中应“杂取各种人,合成一个”,但这种形象应“一肢一节,总不免和活人相似”。如果是真的毫无目的,毫无选择的“拼凑”,那么人物形象即使手眼俱全,但却毫无生活的真实感,离典型形象相差千里,根本无法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只有“杂取”、“拼凑”之后,用作者的精神力量加以浸染,用作者的艺术想象加以创作,将他变成“和活人相似”,才能使人物真正有血有肉。

比如鲁迅笔下的杨二嫂,孔乙己等等,学生已经学过了,而且也有一定的印象。这时候,如果老师能领着学生回顾一下课文中的有关段落,我想对学生掌握本课的教学目标一定大有裨益。学生一定能更加明确:这些人物的原型肯定不是一个人。但是鲁迅先生却从人物的典型精神和典型性格出发,东采一个人的事迹,西采一个人的话语,将“各种人”的共性高度概括到一个人身上——这是真正高明的“拼凑”,也是最典型的虚实结合。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一孔之见,钟老师的课让我对作文教学

有了全新的认识,谢谢钟老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