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 第一章 数据分析1

合集下载

11752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考点精编》

11752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考点精编》

第一章 数据分析的基础1.【选择】数据分析的前提是数据的搜集与加工处理。

在数据资料进行加工处理时,通常采用对数据进行分组的方法。

2.【选择】数据分组是对某一变量的不同取值,按照其自身变动特点和研究需要划分成不同的组别,以便更好地研究该变量分布特征及变动规律。

3.【选择】变量数列两要素:①组别——由不同变量值所划分的组;②频数——各组变量值出现的次数。

各组次数与总次数之比叫做比率,又称频率。

4.【选择】在变量数列中,由不同变量值组成的组别表示变量的变动幅度,而频数和频率则表示相对应的变量值对其平均水平的作用程度。

频数(频率)愈大的组所对应的变量值对其平均水平的作用越大;反之,频数(频率)愈小的组所对应的变量值对其平均水平的作用也愈小。

5.【案例分析】变量数列的编制(将结合变量数量分布图进行考查)①确定组数;对于等距分组,斯特吉斯给出一个大致的计算组数的公式:m=1+3.322lgN (变量个数N ,组数为m )。

②确定组距;在组距分组中,每组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距离称为组距等距分组的组距为d :()m x x d i i min )max (-= ③确定组限;当相邻两组中数值较小的一组的上限和数值较大的一组的下限只能用同一数值表示时,为了不违反分组的互斥性原则,一般规定上限不包含在本组之内,称为上限不在内原则。

④计算各组的次数(频数);⑤编制变量数列;将各组变量值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并列出相对应的次数,形成变量数列。

6.【选择】累计频数和累计频率可概括地反映变量取值的分布特征。

向上累计分布曲线呈上升状,向下累计分布曲线呈下降状。

组的次数(或频数)较少,曲线显得平缓;组的次数(或频数)较密集,曲线显得较陡峭。

7.【选答】洛伦茨曲线及其绘制方法(1)累计频数(或频率)分布曲线可用来研究财富、土地和工资收入的分配是否公平,这种累计分布曲线图最早是由美国洛伦茨博士提出,故又称洛伦茨曲线图。

洛伦茨曲线,对角线为绝对平等线。

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完成版

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完成版

第1章数据分析的基础1.1 数据分组与变量数列1.数据分组数据分组就是对某一变量的不同取值,按照其自身变动特点和研究需要划分成不同的组别,以便更好地研究该变量分布特征及变动规律.由于变量有离散变量与连续变量的区别,因而对其进行分组可分为单项分组与组距分组两种不同的分组方法.若变量是离散型变量,且取值只有不多的几个时,则采用单项分组.这种分组的做法是:将变量的不同取值作为一组的组别,变量有多少个不同取值就划分成多少组.若变量是连续型变量,或者是取值较多的离散型变量,则需采用组距分组.这种分组的做法是:将变量的全部职值按照其大小顺序划分成若干个不同数值的区间.2.变量数列(1)变量数列的概念在对变量取值进行分组的基础上,将各组不同的变量值与其变量值出现的次数排列成的数列,称为变量数列.由于对变量分组有单项分组和组距分组两种不同的方法,因而分组后所形成的变量数列也有单项数列和组距数列两种.(2)累计频数和累计频率向上累计频数(或频率)的具体做法是;由变量值低的组向变量值高的组依次累计频数(或频率).向上累计频数的结果表明某组上限以下的各组次数(或频数)之和是多少;向上累计频率的结果表明某组上限以下的各组次数(或频数)之和占总次数(或总频数)的比重是多少.向下累计频数(或频率)的具体做法是:由变量值高的组向变量值低的组依次累计频数(或频率).向下累计频数的结果表明某组下限及以上各组次数(或频数)之和是多少;向下累计频率的结果表明某组下限及以上各组次数(或频数)之和占总次数(或总频数)的比重.(3)变量数列分布图常用的次数分布图主要有柱状图、直方图和折线图等几种.1.2 分布中心的测度1.分布中心的概念及意义分布中心是指距离一个变量的所有取值最近的位置.揭示变量的分布中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变量的分布中心是变量取值的一个代表,可以用来反映其取值的一般水平.(2)变量的分布中心可以揭示其取值的次数分布在直角坐标系上的集中位置,可以用来反映变量分布密度曲线的中心位置,即对称中心或尖峰位置.2.分布中心的测度指标及其计算方法(1)算术平均数①简单算术平均数:如果所掌握的资料是未经分组整理的一组变量值,就需要采用简单算术平均的方法计算其算术平均数.设某一变量x的不同取值为X1,X2,...Xn,则计算其算术平均数的公式为:②加权算术平均数:如果所掌握的资料是已经经过分组整理的变量数列资料,包括单项分组的单项数列和组距分组的组距数列.要计算其变量值的算术平均数都需要采用加权算术平均的方法.设X1,X2,…,Xn代表各组的变量值,f1,f2,…,fn代表各组变量值出现的次数,也称权数.则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公式为:(2)中位数中位数是指将某一变量的变量值按照从小到太的顺序排成一列,位于这列数中心位置上的那个变量值.由于所掌握的资料不同,确定中位数的方法也有所区别:①来分组资科中住散的确定.②单项数列中位数的确定.③组距数列中位数的确定.(3)众数众数是指某一变量的全部取值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十变量值.由于掌握资料不同,众数的确定方法也有所不同若掌握某一变量的一组末分组的变量值,则只需要绕计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变量值即可;若掌握的资料是单项数列,则频数(或频率)最大组的变量值就是众数.若掌握的资料是组距数列,耍确定众数,首先依据各组变量值出现次数多少确定众数所在的组,然后采用上限公或者下限公式确定众数即可.1.3离散程度的测度1. 离散程度测度的意义(1)通过对变量取值之间离散程度的测定,可以反映各个变量值之间的差异大小,从而也就可以反映分布中心指标对各个变盘值代表性的高低.(2)通过对变量取值之间离散程度的测定,可以大致反映变量次数分布密度曲线的形状.2.离散程度的测度指标(1)极差极差又称全距,是指一组变量值中最大变量值与最小变量值之差,用来表示变量的变动范围.通常用R代表全距. R=max(xi)一min(xi)(2)四分位全距四分位全距是指将一组由小到大排列的变量数列分成四等分,可得到三个分割点Ql、Q2、Q3,,分别称为第一个、第二个、第三十四分位数;然后用第一十四分位数Ql减去第三个四分位靛Q3所得差的绝对值,即为四分位全距.(3)平均差平均差是变量各个取值偏差绝对值的算术平均数由于变量的各个取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的偏差有正有负,直接相加会使其正负抵消而为O.所以可将每个偏差取绝对值后再相加求平均.如此便得到了平均差.实际上,平均差反映了变量的各个取值离其算术平均数的平均距离.(4)标准差标准差是变量的各个取值偏差平方的平均数的平方根,又称为根方差.(5)方差标准差的平方称为方差.它与标准差的作用相同,也可用来描述变量分布的离散程度.方差的数学性质如下:①变最的方差等于变量平方的平均数减平均数的平方.②变量与算术平均数离差平方和具有最小的性质,即变量与算术平均数计算的方差小于变量与任何其他常数计算的方差.③变量线性变换的方差等于变量的方差乘以变量系数的平方.④n个独立变置代数和的方差,等于各变盘方差的代数和.⑤n个独立变量代数和的标准差不大于各变量标准差的代数和.(6)变异系数各个衡量变量取值之间绝对差异的指标与算术平均数的比率,通称为变异系数,具体来说有极差系数、平均差系数和标准差系数等,各变异系数的计算公式分别为:1.4 偏度与峰度1.偏度与峰度的概念变量分布的偏斜程度是指其取值分布的非对称程度;变量分布的峰度是指其取值分布密度曲线顶部的平坦程度或尖峭程度.2.偏度的测度(1)直观偏度系数直观偏度系数是利用描述变量分布中心的不同指标之间的直观关系而确定的测度变量分布偏斜程度的指标.主要有皮尔逊偏度系数和鲍莱偏度系数两种.皮尔逊偏度系数的数值在—3~十3的范围之内.皮尔逊偏度系数的绝对值越接近于3,变量分布的偏斜程度越大;皮尔逊偏度系数的绝对值越接近于O,变量分布的偏斜程度就越小.鲍莱偏度系数的数值在一1~十l之阿.其绝对值越接近于1,变量分布的偏斜程度越大;其绝对值越接近于0,变量分布的偏斜程度越小.(2)矩偏度系数矩偏度系数就是利用变量的矩来确定的变量分布偏斜程度的指标.变量分布的矩有两种,一种称为原点矩,即变量所有取值的某次方的算术平均数;另一种称为中心矩,即变量所有取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的某次方的算术平均数.其中乘方的次数称为阶数.对于变量x,其m阶原点矩用表示,其m阶中心矩用Sm表示.3.峰度的测度对观测变量分布密度曲线顶峰的尖峭程度的测定,通常主要用峰度系数指标.峰度系数的构造,需要利用观测变量取值的四阶中心距来进行.将变量的四阶中心矩与其标准差的四次方相除,所得比率就称为峰度系数,其计算公式为:1.5 两个变变量的相关关系1.协方差协方差是两个变量的所有取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乘积的算术平均数,它可以用来测定两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方向和密切程度.若对两个变量x和Y同时进行了n次观测.所获得x和y的成对观测数据为:(x1,y1),(x2,y2),…,(Xn,Yn),则两变量X和Y的协方差的计算需采用简单算术平均法,其计算公式为:2.相关系数若是根据总体数据计算,相关系数通常用Pxy表示.其计算公式为:式中:表示总体的协方差;表示总体变量X的标准差;表示总体变量y的标准差.若是根据样本数据计算,相关系数通常用表示,其计算公式为:式中:Sxy 表示样本的协方差;Sx 表示样本变量x的标准差;Sy 表示样本变量y的标准差.第2章概率与概率分布2.1 随机事律与概率1.事件的关系与运算(1)若事件A发生必然导致事件B发生,则称事件B包含事件A,或称事件A包含于事件B,即事件A是事件B的子集.若事件A包含事件B.事件B也包含事件A,则称事件A与B相等.(2)若事件A与事件B至少有一个发生,则记为A∪ B(或A+B),并且称为事件A与B的并(和).(3)若事件A与事件B同时发生,则记为A∩ B(或AB).并且称为事件A与B的交(积).(4)若事件A发生而事件B不发生,则记为A一B,并且称为事件A与B的差.(5)若事件A与B不可能同时发生,也就是说,AB是不可能事件,即AB=,则称事件A与B是互不相容事件,或者称A与B是互斥事件.(6)若事件A与事件满足:则称是A的对立事件,或者称A是的对立事件.(7)设A1,A2,…,An 是有限或可数个事件,若其满足:则称由A1,A2,…,An 所组成的事件组为一个完备事件组.2.随机事件的概率概率的性质:(1)O≤P(A)≤1(2)P(Ω)=l,P =0(3)若A与B互不相容(也称互斥),则有:P(A ∪ B)=P(A)+P(B)(4)若A与是对立事件,则有:(5)若A与B是任意两事件,则有:P(A U B)=P(A)+P(B)-P(AB)此式称为概率的加法公式.3.古典概率若一个随机试验的样本空同是由有限个样本点构成,且每个样本点在实验中是等可能地出现,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就可用下列公式来计算:4.条件概率与事件的独立性(1)条件概率的定义在随机试验中,有时除了需要知道事件B发生的概率P(B)外,还需要知道在事件A已经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的概率,我们把这个概率记柞P(B ▏A)·其公式如下:(2)条件概率的计算方法①利用条件概率的定义公式计算.②采用缩减样本空间方法,即根据事件已经发生的信息缩减样本空间,再在此基础上计算B的概率.(3)乘法公式P(AB)=P(A)P(B ▏A) (P(A)>0) 此式称为概率的乘法公式,简称乘法公式.(4)全概率公式与贝叶斯公式若设随机试验E的样本空间为是一个完备事件组,且则对E的任一事件A,都有:上式称为全概率公式.上式称为逆概率公式,或称为贝叶斯公式.在全概率公式和贝叶新公式中的是导致事件A发生的各种原因、情况或途径及其可能性.是各种原因发生的概率,称为先验概率,一般由实际经验给出.贝叶斯公式中的称为后验概率,它反映了事件A发生后各种原因造成的可能性的大小.(5)事件的独立性若事件A和B满足等式P(AB)=P(A)P(B)则称事件A、B是相互独立的.两事件相互独立的概念可以推广到有限多个事件的情形.2.2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l.随机变量的概念设随机试验E的样本空间为Ω={e}.若对于每一个e∈Ω.都对应唯一实数X(e),则称变量X(e)为随机变量,记作X.以后用字母X,Y,…表示随机变量.2.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1)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①两点分布.两点分布的应用条件是:若互相独立的重复试验只有“成功”和”失败”两种结果,这种试验称为贝努里试验.其分布律为:②超几何分布.若要确定n次实验中恰好出现次成功的概率,则需采用下列概率模型:③二项分布.若要确定其恰好有次成功的概率,其中随机变量X表示实验次数,则所需概率模型为:式中:0<p<1;n为正整数;n和p为二项分布的两个重要的参数.④泊松分布.泊松分布的分布律为:记作为参数.(2)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对于随机变量X的分布函数F(x),如果存在非负函数f(x),使对任意实数x有:则称x为连续型随机变量,f(x)为x的概率分布密度,简称分布密度或概率密度,分布密度的图形叫做分布密度曲线.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①均匀分布,若连续型随机变量X的概率密度为刚称随机变量X在[a,b]上服从均匀分布.②正态分布.若随机变量X的概率密度为其中,为常数,则称x服从参数为的正态分布.记作.③指数分布.指数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为其中,为参数.2.3 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与独立性l.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1)数学期望随机变量的期望值也称为平均值,它是随机变量取值的一种加权平均数,是随机变量分布的中心.①离散型随机变量X的数学期望定义为:②连续型随机变量X的数学期望的定义为:(2)方差①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方差定义为:②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方差定义为:为了便于计算方差,下面引入一个计算方差的简捷公式:③方差的性质:设c为常数,则D(c)=O.设X为随机变量,c为常数,则有.设X、Y 是两个相互独立的随机变量,则有D(X+Y)=D(X)+D(Y).(3)一些常用随机变量的期望和方差①(O-1)分布.设X服从(0-1)分布,则E(X)=p,D(X)=(1一p)p.②二项分布.设X~B(n,p),则X的分布律为:③泊松分布.设,即X的分布律为:则其数学期望和方差分别为:.④均匀分布设随机变量X在[a,b]上服从均匀分布,则其概率密度为:其教学期望自方差分别为:.⑥指数分布.设X服从指数分布,则其分布密度为:其数学期望和方差分别为:.2.二维随机向量与随机变量的独立性(1)二维随机向量及其分布①离散型随机向量的概率分布.称为随机向量(X,Y)的联合概率分布,简称概率分布,也称联合分布律.称为X的边缘概率分布;为Y的边缘概率分布.②连续型随机向量的概率分布:对于二维随机向量(X,Y)的分布函数F(X,Y),如果存在非负函数f(X,Y),使对任意实数X,Y有:则称(X.Y)为二维连续型随机向量,f(X,Y)称为(X,Y)的联合概率分布密度,简称概率密度.(2)随机变量的独立性设X,Y为两个随机变量,若对任意实数x,y有则称X,Y相互独立.2.4 大皴定律与中心极限定理1.大数定律(1)贝努里大数定理设事件A在一次试验中发生的概率为p,在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A发生m次,那么对任意给定的正数,有(2)辛钦大数定律设随机变量Xl,X2,…,Xn,…相互独立,服从同一分布,且,则对任意正数,恒有2.中心投限定理定理1:设随机变量Xl,X2,…,Xn,…相互独立,服从同一分布,且具有数学期望和方差:则恒有此定理称为林德贝格一勒维中心极限定理,也称为独立同分布的中心极限定理.定理2:设Xn~B(n,p),0<p<1,则此定理称为德莫佛一拉普拉斯中心极限定理.第3章时间序列分析3.1 时间序列概述1.时间序列的概念和种类(l)时间序列的概念时间序列就是按照时间顺序将观察取得的某个统计指标(变量)的一组观察值进行排列而成的序列.(2)时间序列的分类①按指标性质分类.时间序列按照所排列指标的性质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时点序列是指由某一时点指标的不同时点上的指标值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成的时间序列.时期序列是指某一时期指标的不同时期上的指标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成的时间序列.特征序列是指由某一相对指标或者平均指标的不同时间上的指标值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成的时间序列.②按指标数值变化特征分类.时间序列按指标数值变化特征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两种:如果一十时间序列中的指标数值不存在持续增长或下降的趋势,并且其波动的幅度在不同的时间也没有显著差异,那么该时间序列就是一个平稳序列.如果一个时间序列中的指标数值存在着持续增长或下降的趋势,或者其波动的幅度在不同的时间有明显的差异,那么该时间序列就是一个非平稳序列.2.时间序列的影响因素和模型(1)时间序列的影响因素任何客观现象所构成的时间序列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又是受到各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影响因素归纳起来主要包括长期趋势(T)、季节变化(S)、循环变动(C)和不规则变动(I).(2)时间序列的变动模型时间序列可分解为多种模型,其中最常见的有乘法模型和加法模型.乘法模型:Y=T·s·c·I加法模型:Y=T+s+c+I3.2 时间序列特征指标l.时间序列水平指标(1)平均发展水平平均发展亦平,又称序时平均数,它是将一个时间序列中各个时间上的指标值加以平均而得到的平均数,用以反映所研究现象在一段时间内的一般水平或者代表水平.(2)增长量增长量是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之差,它反映报告期较基期增长(或减少)的绝对数量.用公式表示为:增长量=报告期水平一基期水平(3)平均增长置平均增长量是逐期增长量的序数平均数.2.时间序列速度指标(1)发展速度发展速度是报告期水平和基期水平之比,又称动态相对数,它反映报告期较基期发展变动的相对程度.(2)增长速度增长速度,也称增长率,它是增长量除以基期水平或者发展速度减l的结果,说明研究现象逐期增长或在较长时期内总的增长速度.(3)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①平均发展速度是各个时期环比发展速度的序时平均数,反映研究现象在较长时期内发展速度变化的平均程度.在实际工作中,平均发展进度的计算方法有两种,即几何平均法和方程式法.②平均增长速度,又称平均增长率,它是增长速度的序时平均数.3.3 长期趋势的测定及预测1.时距扩大法时距扩大法是测定长期趋势最原始、最简单的方法.它是将原有时间序列中较小时距单位的若干个数据加以合并,得出扩大了时距单位的数据,形成新的时间序列,通过这种方法求得的新的时间序列可以消除较小时距单位所受到的偶然因素的影响,使研究现象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显示得更为明显.2.移动平均法移动平均法是对时距扩大法的一种改良.它是采用遥期递推移动的方法计算一系列扩大时距的序时平均数,并以这一系列移动平均数作为其对应时期的趋势值.3.数学模型怯时间序列中长期趋势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常用的趋势线数学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种:直线、指数曲线、二次曲线、修正指数曲线、逻辑曲钱、龚珀茨曲线种双指数曲线.常用的判别方法有:(1)图形法.若以横轴表示原时间序列中的时间(变量)t,以纵轴表示原时间序列中的指标y,将原时间序列中的时间与对应的指标值(ti,yi)作为坐标点描在直角坐标系中便形成散点图.然后根据散点图的走势,就可以大致判断出原时间序列的趋势线模型.(2)指标法.即通蛙计算出一系列指标来判别原时间序列的趋势线类型.3. 4 季节变动的测定和预测1.按月(季)平均法接月(季)平均法是测定被研究现象季节变动的最简单方法.用符号袭示如下:式中:SI代表季节比率;代表各年同月(季)的平均数;代表各年总的月(季)平均数.2.趋势剔除法(1)移动平均趋势剔除法移动平均趋势剔除法是首先将移动平均数作为长期趋势值加以别除,再测定季节变动的方法.(2)配合趋势线趋势剔除法这种方法的具体做法是:①配合趋势方程.②将以年为单位的趋势方程变换为以月(季)为单位,并将原点移动至第一年第一个月(或第一季度).③根据所确立的趋势方程确定每年各月的月趋势值(或各季度的季趋势值).④求修匀比率,即将每月(季)的实际观测值除以每月(季)趋势值.⑤求季节比率,即根据每月(季)的修匀比率计算各月(季)的平均比率.3.季节变动的预测(1)简单季节模型预测方法如果已知下一年的全年预测值,则各月(季)的预测值等于月(季)平均预测值乘以该月(季)的季节比率.用公式表示为:式中:代表月(季)的预测值;代表测算的预测年度各月(季)平均值;代表月(季)季节比率.(2)移动平均季节模型预测方法简单季节模型未考虑到时间序列中的长期趋势变动因素.事实上,时间序列往往同时存在长期趋势变动、季节变动和随机变动,这就需要将三种变动因素加以分解,首先用移动平均消除时间序列中随机因素变动,并在趋势变动的基础上再根据季节变动对预测值加以调整,这样可以达到更切合实际的效果.3.5 循环变动和不规则变动的测定1.循环变动的测定(1)直接测定法计算步骤如下:①计算各期的年距环比发展速度.②计算各期的循环指数.(2)剩余测定法剩余测定法也称分解法.选种方法基本思路是:假定时间序列各影响因素对现象发展影响的模型为乘法模型:y=t·s·c·t,利用分解分析原理,首先在时间序到中剔除长期趋势和季节变动,然后再消除随机变动因素.从而揭示循环变动的特性.2.随机变动的测定随机变动的计算公式为:第4章统计指数4.1 统计指数的概念和种粪1.统计指数的概念从广义上讲,一切说明社会现象数量对比关系的相对数都是指数.从狭义上讲,指数是一种特殊的相对数,它是反映不能直接相加的多种事物数量综合变动情祝的相对数.2.统计指数的作用一般来说,统计指数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1)综合反映事物的变动方向和程度.(2)分析受多因素影响的现象总变动中各个因素的影响方向和程度应该明确两点,首先现象总量是由若干个困素的乘积组成.其次,现象总量变动是各因素变动的结果.统计指数第二个作用就是用来分析上述这种受多因素影响的现象总变动中受各个因素的影响方向和程度(3)研究事物在长时间内的变动趋势.3.坑计指数的种类根据研究的目的和任务不同,统计指数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1)个体指数和总指数(2)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3)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4)时间指数和空间指数4.2 综合指数1.综台指数的概念综合指数是总指数的基率形式,它是由两个总量指标对比形成的指数.设qo、q1、po、p1分别代表基期、报告期的销售量和价格,分别代表销售量总指数和价格总指数,则综合指数的公式如下:2.编制综合指数应解决舶问题从上连综合指数的概念中知道,综合指数是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总量的变动情况.3.综合指数公式的编制(1)拉氏指数用来表示物量总指数,用表示物价总指数,拉氏综合指。

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第一章-数据分析1

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第一章-数据分析1
• 离散变量:取有限个值 • 连续变量:可以取无穷多个值
收集的统计数据往往是杂乱无章的,需 要进行整理,常用的方法是分组。
根据变量自身变动的特点和研究问题的需 要,可以将变量的取值分组,以便更好的研究 变量取值(数据)分布的特征与变动规律。
分组方法
单项式分组
组距分组 等距分组 异距分组
单项式分组 若变量是离散型变量,变量取值 的个数较少时,采取单项式分组。每一个变量值 为一组。 见书P2表1-1
解 将120天的电脑销售量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 列(略)
min=141, max=237 n=120,利用Sturges 的经验公式来确定组数m
m 1 3.322 lg 120 10
根据最大值、最小值与分组组数确定组距
d
最大值- 最小值 组数
237 -141 10
9.6
10
适当放大最大值或缩小最小值与分组组数使
m 1 3.322 lg 60 7
根据最大值、最小值与分组组数确定组距
d
最大值- 最小值 组数
151.0 -12.0 7
19.86
适当放大最大值或缩小最小值与分组组数使
组距为20
a=10≤min=12,将最大值151.0归到最大组,此组
是开口组即无上限。计算各组上下限、组中值。 再计算各组的频数与频率,编制变量数列。
分布中心是变量取值的一个代表,反映其取 值的一般水平,平均水平。揭示变量取值的频数 分布的集中位置,反映变量分布密度曲线的中心 位置,即对称中心或尖峰位置。
例1.1.5 书P7 续例题1.2
购物金额 10—30
顾客 数(频
数)
7
比率 (频率)%
11.7
向下累计

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

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
n i 1 i
2
fi
f
i 1
n
i
2 5.方差: 标准差的平方 (1)变量的方差等于变量平方的平均数减平均数 x 的平方。 x
2 2 2
n
n
(2)变量与算术平均数离差平方和具有最小的性质。 2 2 x x x A
2.中位数 (1)中位数概念:是指将某一变量的变量值按 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成一列,位于这列数中心位 置上的哪个变量值 (2)单项式数列中位数的确定方法 第一:从小到大的顺序排成一列 第二:这列数中心位置上的哪个变量值
(3)组距式数列中位数的确定方法 f S 下限公式: m 1
me L 2
6.洛伦茨曲线绘制方法(表明财富,土地,工资 是否公平) (1)将分配的对象和接受分配者的数量均化成 结构相对数并进行向上累计 (2)纵轴和横轴均为百分比尺度,纵轴自下而 上,用以测定分配的对象(如财富,土地,收 入),横轴由左向右用以测定接受分配者(如人 口) (3)根据计算所得的分配对象和接受分配者的 累计百分数,在图中标出相应的绘示点,连接各 点并使之平滑化,所得曲线即所要求的洛伦茨曲 线
7.变量数列分布图 (1)柱状图:用来显示单项分组的次数分布 (2)直方图:是用顺序排列的各区间上的直方 条表示变量在各区间内取值的次数或频率的图形。 可用来显示变量的的组距分组次数分布。 (3)折线图:在直方图中将各方条顶端中点用 线段连接起来,并在最低组之前和最高组之后各 延长半个组距,将所连折线再连接到横轴上所成 图形。
n n
(3)变量线性变换的方差等于变量的方差乘以变量 系数的平方 若: ,则:
y a bx
2 2 y b2 x
(4)n个独立变量代数和的方差,等于各变量方 差的代数和 2 2 2 2 y x x x 若:y x1 x2 xn ,则:

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第一章-数据分析2A

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第一章-数据分析2A
解 计算两组学生的平均成绩
x1 85, x2 85,
2 1
1 5
2
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
2
2
x1 x x2 x x3 x x4 x x5 x
1 50 852 80 852 95 852 100 852 100 852 5 360
1 360 18.97
分布;
当(Me- Q1)<(Q3-Me),即SKb >0时,变量分布呈
右偏分布;
当(Me- Q1)>(Q3-Me), 即SKb <0时,变量分布呈
左偏分布;
皮尔逊偏态系数的绝对值越小,说明变量分 布的偏斜程度就越小;皮尔逊偏态系数的绝 对值越接近于1,偏斜程度越大.
2. 矩偏度系数 矩偏态系数---利用变量的矩来确定的测度 变量分布偏斜程度的指标.
矩除以标准差的四次方,此时此量无量纲.
峰度系数的计算公式
Ku
S4
4
k
( xi x)4 fi
i1
k
4 fi
i 1
可以证明 当Ku=3 时,变量分布为正态分布,
故通常以峰度系数Ku=3为比较的标准;
当Ku>3时,变量分布密度曲线比较尖峭; 当Ku<3时,变量分布密度曲线比较平缓;
1.5 两个变量的相互关系
VMd
Md 100% x
V
100%
x
例1.3.6 某管理局抽查了所属的8家企业,其产 品销售数据如表.试比较产品销售额与销售利 润的离散程度.
某管理局所属8家企业的产品销售数据
企业编号 产品销售额(万元)x1 销售利润(万元)x2
1
170
8.1
2
220

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复习资料

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复习资料

管理数量⽅法与分析复习资料《管理数量⽅法与分析》复习资料第1章数据分析的基础本章重点难点1.数据分组与变量数列2.分布中⼼与离散程度的测定3.偏度与峰度4.两个变量的相关关系学习⽬标重点掌握:1.数据分组与变量数列编制的⽅法及其应⽤;2.分布中⼼与离散程度指标的种类、测定⽅法及其应⽤;3.偏度、峰度以及相关系数的作⽤以及计算⽅法。

能够理解:本章学习内容中的基本概念。

⼀、选择题1.随机抽取某班级的10名男同学,测得其体重(单位Kg ,从⼩到⼤排列)分别为56.0,59.2,61.4,63.1,63.7,67.5,73.5,78.6,80.0,86.5,则其中位数为()A.63.7B.67.5C.65.6D.65.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四分位全距和极差⼀样容易受极端变量值的影响B.四分位全距充分利⽤了所有数据的信息C.标准差的平⽅称为⽅差,⽤来描述变量分布的离散程度D.⽅差的平⽅称为标准差3.在对某项数据进⾏分析之前,我们应该做的前提⼯作是()A.数据的整理B.数据的检查C.数据的分组D.数据的搜集与加⼯处理4.在正态分布的情况下,算术平均数X 中位数e m 众数0m 之间的⼤⼩关系是() A.0m m X e >> B.0m m X e << C.0m m X e == D.e m m X >>05.下列不属于离散程度的测量指标的是()A.极差D.四分位全距6.关于算术平均数的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各变量值与算术平均数离差平⽅和最⼤B.各变量值与算术平均数离差的总和不等于零C.变量线性变换的平均数等于变量平均数的线性变换D.n 个相互独⽴的变量的代数和的平均数⼤于其平均数的代数和7.已知某班级⾼等数学期末考试成绩中位数为72分,算术平均数为69分,则该班级学⽣⾼等数学成绩的众数的近似值为()A.78分B.63分C.75分D.70.5分8.()指的是变量的取值分布密度曲线顶部的平坦程度或尖峭程度。

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内容串讲ppt

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内容串讲ppt
(1) 未分组数据的中位数
(2)分组数据
下限公式
上限公式
众数—位置平均数
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关系 变量的全部取值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变量值,称为此变量的众数,用Mo表示. 众数的计算方法 观察法,插值法.
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取决于变量值在数列中的分布状况。 变量值的分布状况分为对称、左偏、右偏
一、时间序列的概念与分类
按照指标性质分类 时点数列、时期数列、特征数列
时间序列的模型
时间序列分析的主要内容就是将影响时间序列的这四个因素从时间序列中分离出来,并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用一定的数学关系式予以表示,再进行分析。
01
时间序列的分解模型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02
乘法模型
Yi=Ti×Si×Ci×Ii
平均发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
(1)水平法又称几何平均法:
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
累积法又称方程式法 P89
三、长期趋势的测定与预测
曲线趋势模型的拟合与预测 指数趋势曲线与二次趋势曲线
数学模型法
时距扩大法、移动平均法、模型法 常用的趋势线数学模型 线性趋势与非线性趋势 直线趋势方程 此方程中的参数a,b是未知的,需要根据时间序列进行估计.参数a,b的估计方法——最小二乘法p96、分割平均法
第二章 概率及其概率分布
随机事件与概率 概念 随机现象、随机试验、样本空间、样本点、随机事件,基本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 事件间的关系与运算 包含关系、相等关系,和事件、积事件、差事件、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
频率 的定义与性质----稳定性
既有
事件的概率的定义与性质
性质1
性质2
性质3
0≤P(A)≤1

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

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

①n 个数据的算术平均数= 数据的个数全体数据的和∑==+++=n i in x n n x x x x 1211 ,其中数据为n i x i ,2,1,=②分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频数的和频数)的和(组中值⨯≈∑∑=++++++===m i imi ii mm m v v y v v v y v y v y v y 11212211 ,其中m 为组数,y i 为第i 组的组中值,v i 为第i 组频数。

心”【例题】如果一组数据分别为10,20,30和x,若平均数是30,那么x应为A.30 B.50 C.60 D.80【答案】选择C【解读】考察的知识点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60304302010=⇒=+++xx【例题】某企业辅助工占80%,月平均工资为500元,技术工占20%,月平均工资为700元,该企业全部职工的月平均工资为【】A.520元 B.540元 C.550元 D.600元【答案】选择B【解读】考察的知识点为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540%20700%80500=⨯+⨯若n为奇数,则位于正中间的那个数据就是中位数,即21+nx就是中位数。

若n为偶数,则中位数为21 22+ +nn xx就是中位数。

360 400 290 310 450 410 240 420则这8位学生五月份伙食费中位数为【】A.360 B.380 C.400 D.420【答案】B【解读】共有偶数个数,按从小到大排列后,第4位数360与第5位数400求平均为380等产品特征。

(数值)有意义,对分类型有众数,也可能众数不唯一。

【例题】对于一列数据来说,其众数( )A.一定存在B.可能不存在C.是唯一的D.是不唯一的【答案】B【例题】数列2、3、3、4、1、5、3、2、4、3、6的众数是__________。

=中位数=众数<中位数<众数。

Y轴的直线横坐标。

●极差R=max-min。

●四分位极差=Q3-Q1。

第2四分位点Q2=全体数据的中位数;第1四分位点Q1=数据中所有≤Q2的那些数据的中位数;第3四分位点Q3=数据中所有≥Q2的那些数据的中位数。

11752 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

11752 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

黑体字①n 个数据的算术平均数=数据的个数全体数据的和∑==+++=n i in x n n x x x x 1211 ,其中数据为n ix i ,2,1,=②分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频数的和频数)的和(组中值⨯≈∑∑=++++++===mi imi ii mm m v v y v v v y v y v y v y 11212211 ,其中m 为组数,y i 为第i 组的组中值,v i 为第i 组频数。

【例题】如果一组数据分别为10,20,30和x ,若平均数是30,那么x 应为 A .30 B .50 C .60 D .80 【答案】选择C【解析】考察的知识点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60304302010=⇒=+++x x【例题】某企业辅助工占80%,月平均工资为500元,技术工占20%,月平均工资为700元,该企业全部职工的月平均工资为【 】 A .520元 B .540元 C .550元 D .600元 【答案】选择B【解析】考察的知识点为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540%20700%80500=⨯+⨯若n 为奇数,则位于正中间的那个数据就是中位数,即21+n x 就是中位数。

若n 为偶数,则中位数为2122++nn x x 就是中位数。

360 400 290 310 450 410 240 420则这8位学生五月份伙食费中位数为 【 】A .360B .380C .400D .420 【答案】B【解析】共有偶数个数,按从小到大排列后,第4位数360与第5位数400求平均为380(数值)有意义,对分类型有众数,也可能众数不唯一。

【例题】对于一列数据来说,其众数( ) A.一定存在 B.可能不存在C.是唯一的D.是不唯一的【答案】B【例题】数列2、3、3、4、1、5、3、2、4、3、6的众数是__________。

=中位数=众数<中位数<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Y 轴的直线横坐标。

管理数量方法和分析

管理数量方法和分析

lim n®¥
P
ìï í îï
m n
üï
-
p<e
ý þï
=
1
• 涵义:当试验次数足够多时,事件出现旳 频率无限接近其出现旳概率。
• (2)辛钦大数定律
– 设随机变量 X1, X2独,...立, X同n 分布,且
– 则对于任意正数 e,有
E(Xi) = m
å ìï
lim Pí x®¥ îï
1 n
n i=1
– (2)超几何分布:n次不反复抽样中,恰好成 功k次旳概率
– (3)二项分布:n次贝努力试验中,恰好成功k 次旳概率
– (4)泊松分布:已知某事件在单位时间(空间) 发生旳平均次数,该事件在单位时间(空间) 上恰好发生k次旳概率
• 5、常见旳连续分布 • (1)均匀分布
• (2)正态分布
• (3)指数分布
1.4 偏度与峰度
• 1、偏度旳测度
• (1)皮尔逊偏度系数 • (2)鲍莱偏度系数 • (3)矩偏度系数
– 正值则为右(正)偏,平均数不小于众数 – 负值则为左(负)偏,平均数不不小于众数
• 2、峰度旳测度
– 峰度值不小于3为尖峰,不不小于3为平峰
1.5两个变量旳有关关系
• 1、协方差
– 正值表达正有关 – 负值表达负有关
• 2、有关系数
– 绝对值越大,有关度越高
rxy
=
s xy s xs
y
第2章 概率与概率分布
• 本章要点难点
– 1.随机时间与概率; – 2.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 3.随机变量旳数字特征与独立性; – 4.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理。
• 学习目旳
– 要点掌握:

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复习资料试题版

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复习资料试题版

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复习资料试题版《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复习资料试题版第1章数据分析的基础本章重点难点1.数据分组与变量数列2.分布中心与离散程度的测定3.偏度与峰度4.两个变量的相关关系学习目标重点掌握:1.数据分组与变量数列编制的方法及其应用;2.分布中心与离散程度指标的种类、测定方法及其应用;3.偏度、峰度以及相关系数的作用以及计算方法。

能够理解:本章学习内容中的基本概念。

一、选择题1.随机抽取某班级的10名男同学,测得其体重(单位Kg,从小到大排列)分别为56.0,59.2,61.4,63.1,63.7,67.5,73.5,78.6,80.0,86.5,则其中位数为()A.63.7B.67.5C.65.6D.65.1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四分位全距和极差一样容易受极端变量值的影响B.四分位全距充分利用了所有数据的信息C.标准差的平方称为方差,用来描述变量分布的离散程度D.方差的平方称为标准差3.在对某项数据进行分析之前,我们应该做的前提工作是() A.数据的整理B.数据的检查C.数据的分组D.数据的搜集与加工处理4.在正态分布的情况下,算术平均数X中位数me众数m0之间的大小关系是()A.X?me?m0B.X?me?m0C.X?me?m0D.X?m0?me 5.下列不属于离散程度的测量指标的是()A.极差B.期望C.方差D.四分位全距 6.关于算术平均数的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各变量值与算术平均数离差平方和最大 B.各变量值与算术平均数离差的总和不等于零C.变量线性变换的平均数等于变量平均数的线性变换D.n个相互独立的变量的代数和的平均数大于其平均数的代数和学习提升能力第 1 页 (共 29 页) 知识改变命运7.已知某班级高等数学期末考试成绩中位数为72分,算术平均数为69分,则该班级学生高等数学成绩的众数的近似值为()A.78分B.63分C.75分D.70.5分8.()指的是变量的取值分布密度曲线顶部的平坦程度或尖峭程度。

第一章数据分析的基础讲解

第一章数据分析的基础讲解

本章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数据分组与变量数列 第二节 分布中心的测度 第三节 离散程度的测度 第四节 偏度与峰度 第五节 两个变量的相关关系
第一节 数据分组与变量数列
一、变量数列 1.定义:在对变量取值进行分组的基础上,将各
组不同的变量值与其变量值出现的次数排列成的 数列,称为变量数列.
单项分组数列(适用于离散型变量且仅取值不 多个时)表1-1
其中 m 为组数,N 为变量个数; 在例1.1中,N 60 ,由斯特吉斯公式求出组数:
m 1 3.322lg 60 7
②确定组距:
变量最大值 max ,最小值为 min ,可大致计算组
距的最低值 d ,则有:
d max min m
如例1.1中,顾客购货金额变量的最大值151.0,最 小值12.0,等距分组为7组,则最低组距为:
Sm1 fm
d
me
U

f 2
Sm1 fm
d
下限公式
上限公式
上式中:
me 表中位数;
L,U 分别代表中位数所在组的下限和上限;
Sm1 表变量值小于中位数的各组次数之和; Sm1 表变量值大于中位数的各组次数之和;
fm 表中位数所在组的次数;
d 表中位数所在组的组距.
3.众数: 变量在全部取值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取值称为
⑵频数:绝对数权数,用 f 表示,
频率:相对数权数,用 f 表示.
f
例1.1.根据抽样调查,某超市某天60位顾客的 购货金额数据资料如下(单位:元):
50.1 44.2 38.6 77.5 82.3 20.4 80.2 79.8 96.0 60.7 29.6 62.1 136.5 85.8 98.6 116.3 39.4 65.0 106.7 48.4 98.5 126.7 117.9 67.6 61.3 151.0 36.8 19.4 54.6 90.8 90.0 131.5 115.2 35.6 109.9 52.1 120.5 31.9 59.2 59.5 86.5 12.0 49.3 92.1 36.8 57.3 30.0 15.0 39.7 26.3 43.6 132.5 40.7 72.5 37.0 76.5 100.0 24.5 66.2 38.8 要求: 编制组距数列.

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考点精编》

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考点精编》

第一章数据分析得基础1、【选择】数据分析得前提就就是数据得搜集与加工处理。

在数据资料进行加工处理时,通常采用对数据进行分组得方法。

2、【选择】数据分组就就是对某一变量得不同取值,按照其自身变动特点与研究需要划分成不同得组别,以便更好地研究该变量分布特征及变动规律。

3、【选择】变量数列两要素:①组别——由不同变量值所划分得组;②频数——各组变量值出现得次数。

各组次数与总次数之比叫做比率,又称频率。

4、【选择】在变量数列中,由不同变量值组成得组别表示变量得变动幅度,而频数与频率则表示相对应得变量值对其平均水平得作用程度。

频数(频率)愈大得组所对应得变量值对其平均水平得作用越大;反之,频数(频率)愈小得组所对应得变量值对其平均水平得作用也愈小。

5、【案例分析】变量数列得编制(将结合变量数量分布图进行考查)①确定组数;对于等距分组,斯特吉斯给出一个大致得计算组数得公式:m=1+3、322lgN(变量个数N,组数为m)。

②确定组距;在组距分组中,每组得上限与下限之间得距离称为组距等距分组得组距为d:③确定组限;当相邻两组中数值较小得一组得上限与数值较大得一组得下限只能用同一数值表示时,为了不违反分组得互斥性原则,一般规定上限不包含在本组之内,称为上限不在内原则。

④计算各组得次数(频数);⑤编制变量数列;将各组变量值按从小到大得顺序排列,并列出相对应得次数,形成变量数列。

6、【选择】累计频数与累计频率可概括地反映变量取值得分布特征。

向上累计分布曲线呈上升状,向下累计分布曲线呈下降状。

组得次数(或频数)较少,曲线显得平缓;组得次数(或频数)较密集,曲线显得较陡峭。

7、【选答】洛伦茨曲线及其绘制方法(1)累计频数(或频率)分布曲线可用来研究财富、土地与工资收入得分配就就是否公平,这种累计分布曲线图最早就就是由美国洛伦茨博士提出,故又称洛伦茨曲线图。

洛伦茨曲线,对角线为绝对平等线。

根据实际收入分配线与绝对平等线或绝对不平等进行对比可衡量其不平等程度。

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内容串讲

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内容串讲
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
课程串讲
.
第一章 数理分析的基础 一、 统计数据 统计数据的分类 (按计量尺度分)分类数据、 顺序数据、数值型数。(按时间状况分)截面数 据、时间序列数据(第三章讨论)、混合数据。 数据整理常用的方法是分组。
分组方法
单项式分组
组距分组
等距分组 异距分组
.
变量数列的常用分布图 变量分布可以用频数频率分布表表示,也
差事件、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
.
频率 的定义与性质----稳定性
既有
f
n(A)
nA n
事件的概率的定义与性质
性质1 0≤P(A)≤1
性质2 P( )0; P(Ω)=1
性质3 若事件A与B是两个互斥事件,则 P(A∪B)=P(A)+P(B)
性质4 若事件A与B是对立事件,则 P(B)=1-P(A) 性质5 若事件A与B是任意两事件,则
VR
R100% x
VMd
Md 100% x
V
100%
x
.
四、偏度与峰度
描述变量分布的偏斜程度,即变量取值分 布非对称的程度的指标—偏度;描述变量分布 密度曲线顶部的平缓与陡峭程度的指标—峰度。
偏态是指变量分布偏斜程度的,其方法主要 有直观偏度系数测度法与矩偏度系数测度法 P35 1.24.
当偏态系数SKp =0为对称分布;偏态系数 SKp > 0为右偏分布;偏态系数SKp < 0为左偏分布。
相关系数 是两变量的协方差与它们 标准差之积的比. 用来测定两变量之间相关 关系的方向与密切程度的常用指标 .
样本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 P38, 1.28,1.29
.
相关系数的取值及其意义
1. r 的取值范围是 [-1,1] 2. |r|=1,为完全相关

11752-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

11752-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

11752-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黑体字①n 个数据的算术平均数=数据的个数全体数据的和∑==+++=n i i n x n n x x x x 1211Λ,其中数据为n i x i Λ,2,1,=②分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频数的和频数)的和(组中值⨯≈∑∑=++++++===mi imi ii mm m v v y v v v y v y v y v y 11212211ΛΛ,为组数,y i 为第i 组的组中值,v i 为第i 组频数。

10,20,30和x ,若平均数是30,那么x 应为 A .30 B .50 C .60 D .80 【答案】选择C【解析】考察的知识点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60304302010=⇒=+++x x【例题】某企业辅助工占80%,月平均工资为500元,技术工占20%,月平均工资为700元,该企业全部职工的月平均工资为【 】A .520元B .540元C .550元D .600元 【答案】选择B若n 为奇数,则位于正中间的那个数据就是中位数,即21+n 就是中位数。

若n 为偶数,则中位数为122++nn x x 就是中位数。

【 】 A .360 B .380 C .400 D .420 【答案】B4位数360与第5位数400求平均为380(数值)有意义,对分类型有众数,也可能众数不唯一。

【例题】对于一列数据来说,其众数( ) A.一定存在 B.可能不存在C.是唯一的D.是不唯一的【答案】B【例题】数列2、3、3、4、1、5、3、2、4、3、6的众数是__________。

=众数 <众数。

Y 轴的直线横坐标。

=Q 3-Q 1。

第2四分位点Q 2=全体数据的中位数;第1四分位点Q 1=数据中所有≤Q 2的那些数据的中位数;Q 2的那些数据的中位数。

R 那样容易受极端值的影响∑∑-=-==22212)()1()(1x x nx x n i i n i22212)(1)(1y v y ny y v n i i i m i i -=-=∑∑=ii同上, n是数据的个数,y 是分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

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简答题

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简答题

《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简答题第一章数量分析基础1,对数据进行分析的前提是什么?数据分析的前提是数据的搜集与加工整理。

2,什么是变量数列?变量数列是,在对变量的取值进行分组的基础上,将各组不同的变量值与其变量值出现的次数排列成的数列。

3*,变量数列的两个组成要素及其作用。

变量数列由两个要素组成:一个是由不同变量值划分的组,称为组别;另一个是各组变量值出现的次数,称为频数;各组频数与总次数之比,称为频率。

组别表示变量的变动幅度;频数、频率表示对应的变量值对其平均水平的作用程度。

频数、频率越大的组所对应的变量值对其平均水平的作用也越大。

4,什么是洛伦茨曲线?它的主要用途是?洛伦茨曲线就是累计频数(或频率)分布曲线,主要用途是研究社会财富、土地和工资收入的分配是否公平。

5*,简述分布中心的概念和意义。

分布中心,是指距离一个变量的所有取值最近的位置。

变量的分布中心有重要的意义,①可以反映变量取值的一般水平。

②可以揭示其取值的次数分布在直角坐标系中的集中位置,可以用来反映变量分布密度曲线的中心位置。

6,应用算数平均数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怎么避免?略。

7,算数平均数有哪些性质?略。

8*,在数据分析中引入离散程度测度有什么意义?变量各取值之间的离散程度是变量次数分布的一个重要特征,测定它对实际研究有重要意义:①可以反映各变量取值之间的差异大小,也就是反映分布中心指标对各个变量值代表性的高低。

差异越大,代表性越低。

②可以大致反映变量次数分布密度曲线的形状。

9*,测度离散程度的指标有哪些?分别的特点是什么?①极差。

(也称全距,指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

)特点:计算简单,意义明了,是离散程度测度指标中最粗略、最简单的一种。

②四分位全距。

特点:不像极差那么容易受极端变量值的影响,但是依然存在没有充分利用所有数据信息的缺点。

③平均差。

(变量各取值与平均数偏差的绝对值的算数平均数)特点:平均意义明确,计算不复杂,但是计算公式中带有绝对值符号,在运算上不方便,所以在实际中不常用。

《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考试大纲

《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考试大纲

《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考试大纲考核目标本课程的考核目标是按照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三个能力层次是递进等级关系。

各层次的涵义如下:识记:能知道有关的概念、原理、方法等知识的涵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

这是低层次的要求。

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并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以及有关的各种分类。

这是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较熟练地运用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对实际当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和研究。

这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下表列出了三个考核目标层次的权重比:识记 理解 应用30% 40% 30%考核形式本课程将通过一次性笔试进行考核,考核时间为2小时45分钟,题型包括选择题、简答题、计算题等常见题型。

考核内容第1章 数据分析的基础分组数据分析,包括变量数列和累积频数中心趋势分析,包括分析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离散程度分析,包括全距、四分数、平均差、标准差、方差和偏度与峰度相关系数的测度与分析第2章 概率与概率分布概率的定义与计算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与独立性概率抽样的理论基础第3章 时间序列分析时间序列及其分析指标长期趋势的测定及预测季节变动的测定和预测循环变动和不规则变动的测定第4章 统计指数统计指数的有关概念总指数的编制方法及其应用,包括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指数体系与因素分析法第5章 线性规划介绍线性规划问题的数学模型使用线性规划的基本技巧线性规划的应用第6章 统计决策分析统计决策的要素和程序非概率型决策概率型决策,包括先验概率型决策和后验概率型决策第7章 与决策相关的成本、风险和不确定性相关性与滞留成本的相关概念决策风险与不确定性介绍风险与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方法及其应用第8章 模拟决策技巧和排队理论排队论的有关概念排队论的理论模型与应用,包括M/M/1排队模型和M/M/C排队模型 第9章 成本、产出和效益分析成本/产出/效益分析概述损益平衡分析损益平衡分析与决策第10章 标杆分析标杆分析的相关理论标杆分析的方法及其应用第11章 章商业信息的电子表格程序和计算机分析电子表格基本操作有关概念电子表格功能及其应用案例电子表格高级功能简介。

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

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

数据分组:就是对某一变量的不同取值,按照其自身变动特点和研究需要划分成不同的组别,以便更好地研究该变量分布特征与变动规律。

变量: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分组:单项分组和组距分组。

变量数列的概念:在对变量取值进行分组的基础上,将各组不同的变量值与其变量值浮现的次数罗列成的数列,成为变量数列两因素组成:一个是由不同变量值所划分的组,称为组别。

各组变量浮现的次数,称为频数。

各组次数与总次数之比,成为频率。

1.确定组数2.确定组距3.确定组限4.计算各组的次数〔频数〕5.编制变量数列向上累计频数具体做法是:由变量值低的组向变量值高的组挨次累计频数。

向下:相反分布中心:是指距离一个变量的所有取值最近的位置揭。

示变量的分布中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变量的分布中心是变量取值的一个代表,可以用来反映其取值的普通水平。

一个变量往往有许多个不同的取值,假若要用一个数值作为他们的代表,反映其普通水平,分布中心值无疑是一个最合适的数值。

其次,变量的分布中心可以揭示其取值的次数分布在直角坐标系上的集中位置,可以用来反映变量分布密度曲线的中心位置即,对称中心或者尖峰位置。

分布中心指标:1 算数平均数,2 中位数,3 众数:1.算数平均数容易受到极端变量值的影响 2.权数对平均数大小起着权衡轻重的作用 3.根据组距数列求加权算术平均时,需用组中值作为各组变量值的代表1.算数平均又称均值,它是一组变量值的总和与其变量值的个数总和的比值。

2.是指将某一变量的变量值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成一列。

位于这列数中心位置上的那个变量值。

3.是指某一变量的全部取值中浮现次数最多的那个变量值。

离散程度:还需要进一步考察其各个取值的离散程度即差异程度的大小首。

先,通过对变量取值之间离散程度的测定可以反映各个变量值之间的差异大。

次,通过对变量取值之间离散程度的测定可以反映变量次数分布密度曲线的形状。

离散程度测定指标:1 极差,2 四分位全距,3 平均差, 5 极差,1.极差又称全距,是指一组变量值中最大变量值与最小变量值之.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统计数据的分类——按照计量的层 次分为 品质型数据与数值型数据。 在这里主要讨论数值型数据。
统计数据的分类
按计量层次
按收集方法
按时间状况



































统计数据的分类(按计量尺度分)
1. 分类数据
只能归于某一类别的非数字型数据 对事物进行分类的结果,数据表现为类别,用文字 来表述 例如,人口按性别分为男、女两类,民族分为56类。
频数与频率在进行数据分析时起到权数的作用
变量数列的编制
1.单项式变量数列的编制
例1.1.1 某市场调查公司在某个城市居民区的20 户居民进行一项调查,调查项目是每套住宅的房 间数,结果如下:
324416366657 52754684
试根据上述资料对其原始数据按单项式数列进行编制
房间数 频数 频率
123456 7 8 122435 2 1
1. 截面数据 在相同或近似相同的时间点上收集的数据 描述现象在某一时刻的变化情况
2. 时间序列数据 (第三章讨论) 在不同时间上收集到的数据 描述现象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P77 表3-1
3. 混合数据 数据中含有时间序列与截面数据成分的数据 描述现象随时间与空间变化的情况
变量 说明现象某种特征的概念,可以取不同值的
量可变的数量标志就是变量。
如商品销售额、受教育程度、产品的质量等级等
变量的具体表现称为变量值,即数据变量可以分为
分类变量 说明事物类别的名称
顺序变量
说明事物有序类别的名称
数值型变量 说明事物数字特征的名称
• 离散变量:取有限个值
• 连续变量:可以取无穷多个值
变量也可分为确定性变量与随机变量
收集的统计数据往往是杂乱无章的,需 要进行整理,常用的方法是分组。
m1lgn13.32l2gn lg2
3)确定组距:组距是一个组的上限与下限之差, 可根据全部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及所分的 组数来确定,
即 组距=(最大值 - 最小值)÷ 组数
4)统计出各组的上限、下限、组中值、频数并编 制变量数列.
一个组的最大值 一个组的最小值 下限与上限之间的中点值即组中值=(上限+下限)/2
根据变量自身变动的特点和研究问题的需 要,可以将变量的取值分组,以便更好的研究 变量取值(数据)分布的特征与变动规律。
分组方法单项式分组Fra bibliotek组距分组 等距分组 异距分组
单项式分组 若变量是离散型变量,变量取值 的个数较少时,采取单项式分组。每一个变量值 为一组。 见书P2表1-1
组距分组 若变量是离散型变量或连续型变 量,变量取值的个数较多时,采取组距分组.将 变量值的一个区间作为一组。组距分组需遵循 “不重不漏”的原则。 见书P2表1-2
m 1 3 .32 lg 6 2 0 7
根据最大值、最小值与分组组数确定组距
d最组 大 -最 数 值 小 1值 57-11.20.109.86
适当放大最大值或缩小最小值与分组组数使 组距为20
a=10≤min=12,将最大值151.0归到最大组,此组
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
第一章 数据分析的基础
第一章 数据分析的基础
1.1 数据分组与变量数列 1.2 分布中心的测度 1.3 离散程度的测度 1.4 偏度与峰度 1.5 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1.1 数据分组与变量数列
1.1.1 数据分组 1.1.2 变量数列
1.1.1 数据分组
• 统计数据——对现象进行测量的结 果 ;不是指单个的数据,而是由多 个数据构成的数据集 ;不仅仅是指 数字,它可以是数字的,也可以是 文字的。
组距分组可采用等距分组,也可采用不等距分组
1.1.2 变量数列
变量数列---在对变量值进行分组的基础上,将 各组不同的变量值与其变量值出现的次数排列成 的数列称为变量数列.分为单项式数列与组距数 列.见书P2表1-1,1-2。 构成变量数列两要素 组别、频数或频率 频数 变量值在该组出现的次数.是一个绝对量 频率 变量值在该组出现的次数与变量值的总次 数之比,称为比率也称频率.是一个相对量
2. 顺序数据
只能归于某一有序类别的非数字型数据 对事物类别顺序的测度,数据表现为类别,用文字 来表述 例如,产品分为一等品、二等品、三等品、次品等
3. 数值型数据
按数字尺度测量的观察值 结果表现为具体的数值,对事物的精确测度 例如:身高为175cm、168cm、183cm
统计数据的分类(按收集方法分)
组中值的计算 1.闭口组的组中值=(下限+上限)/2 2.缺下限开口组的组中值=上限值-相邻组组距/2 3.缺上限开口组的组中值=下限值+相邻组组距/2
例1.1.2 书P4 例题1.1 解 将60位顾客的购物金额按从小到大的顺序 排列(略)
min=12.0, max=151.0 n=60,利用Sturges的 经验公式来确定组数m
1/20 2/20 2/20 4/20 3/20 5/20 2/20 1/20
2. 组距数列的编制 1)将变量的取值按上升(下降)顺序排列,找出
最大值max,最小值min.
2) 确定组数:组数的确定应以能够显示数据 的分布特征和规律为目的.
在实际进行等距分组时,可以按 Sturges 提
出的经验公式来确定组数m
说明若每组组距相等称等距分组,否则称为异距分组。
说明 按上述方法进行组距的计算,会有一定的问题,比 如各组上下限与组中值不是整数,为下面数据分析造成 麻烦,故可以适当调整,使组距为整数,通常用5或者10的 倍数作为组距等; 各组的上下限尽量取整数。 组限的表示方法 若离散型变量,相邻两组中数值小的组 上限与数值大的组下限分别取相邻的两个整数;若是 连续型变量或可取整数也可取小数的离散型变量,相邻 两组中数值小的组上限与数值大的组下限用同一个值。 但不违反互斥性原则.一般规定上限不包含在本组内, 即 ( )。
1. 观测的数据 通过调查或观测而收集到的数据 在没有对事物人为控制的条件下而得到的 有关社会经济现象的统计数据几乎都是观 测数据
2. 试验的数据 在试验中控制试验对象而收集到的数据 比如,对一种新药疗效的试验,对一种新 的农作物品种的试验等 自然科学领域的数据大多数都为试验数据
统计数据的分类(按时间状况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