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方言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色
东北方言词汇与民俗文化研究
东北方言词汇与民俗文化研究东北方言是中国官方语言普通话以外的方言,也称为东北话,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
东北方言有着独特的词汇和语音体系,反映了当地特有的民俗文化。
本文将通过对东北方言词汇和民俗文化的研究,探讨东北方言与民俗之间的关系,以及东北方言在当地民俗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一、东北方言词汇研究1. 词汇特点东北方言的词汇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与普通话有着显著的差异。
在东北方言中,有许多独特的词汇和习语,如“老爷子”(爷爷)、“磨叽”(墨迹)、“哑巴亏”(吃亏)、“抓刨子”(挠痒痒)等等。
这些词汇不仅反映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2. 词汇文化解读东北方言词汇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当地人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东北方言中对于亲人的称呼十分丰富,不仅有“老爷子”、“老太太”这样的亲属称呼,还有像“媳妇儿”、“大姑子”这样的称呼方式。
这种称呼方式的多样性反映了东北人深厚的家庭观念和亲情文化。
3. 影响因素东北方言词汇的独特性主要受到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影响。
东北地区历史悠久,曾是满族的故乡,因此在语言上受到了满族语言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音韵体系和词汇系统。
东北地区寒冷严寒,这也影响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语言表达,使得东北方言中有着许多与冬季寒冷有关的词汇和习语。
二、东北民俗文化研究1. 民俗特点东北地区是中国传统的农业区,因此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
东北人民性格豪爽,热情好客,重视亲情和友情。
在当地,许多节日和传统习俗仍然得到保留和传承,比如春节踩高跷、吃饺子,元宵节赏灯笼、吃汤圆等。
2. 民俗文化解析东北的民俗文化反映了当地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也受到了历史文化的影响。
东北地区有着“gou”(狗)的崇拜,认为狗是忠诚的代名词,因此在传统文化中,狗被赋予了许多神秘和祥瑞的象征意义。
东北的农耕文化也表现在民俗习俗中,如春耕秋收、丰收节等都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3. 传承现状东北地区的民俗文化传承现状良好,许多传统习俗和节日得到了当地人民的重视和传承。
东北方言词汇与民俗文化研究
东北方言词汇与民俗文化研究东北方言,是中国方言众多的一种,它有着独特的特点和鲜明的地域特色。
东北地区的民俗文化也是丰富多彩,深受人们喜爱。
本文将从东北方言词汇和民俗文化两方面进行研究,探索东北地区独特的语言和文化风情。
一、东北方言词汇研究1. 方言地域特点东北方言指的是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地区的方言,其中以吉林省的吉林话最为典型。
东北方言地域特点鲜明,发音粗犷、节奏明快,声调多变,给人一种豪放、奔放的感觉。
在语言中,人们常常会使用一些独特的词汇表达,这些词汇既反映了东北地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也体现了地方人民的脑洞和幽默。
“瓦房店话”中的“嘟嘛”,意思是“怎么”,而在普通话中则是“怎么样”的意思。
这种方言词汇在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成为东北地区人们交流的一种乐趣。
2. 词汇特色东北方言词汇富有特色,常常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东北人常用的“搭理”一词,在普通话中是“理着”的意思,在方言中则是“对付、应付”的意思。
又如,“凶巴巴”在普通话中是形容人脸色不好看,而在东北方言中却是指“不耐烦、不爽快”的意思。
这些词汇的使用凸显了东北人直率豪爽的性格和坦率直接的交流方式。
3. 方言词汇在民俗文化中的体现东北方言词汇在民俗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人们日常交流的工具,更是东北地区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在婚俗、丧葬礼仪等方面,东北方言词汇的使用十分普遍,人们在祝福新人时会说“鸳鸯戏水,白头偕老”,在吊唁死者时会说“安息、安息、天堂没有苦恼”,这些词汇无一不是东北地区特有的民俗文化的体现。
二、东北民俗文化研究1. 饮食文化东北地区的饮食文化独特丰富,有着地域特色和鲜明风格。
东北人喜欢吃大鱼大肉,尤其是猪肉和羊肉,因此东北菜以肉类为主,粗放豪爽。
在民俗节庆和家庭聚餐中,人们常常会端上一桌丰盛的酒席,酒肉朋友共享,象征着东北人的豪放豪爽和热情好客。
2. 舞蹈音乐东北地区有着独特的舞蹈音乐文化,民间舞蹈表演形式多样,有二人转、滚铁环等,音乐节奏明快热烈,给人以欢快、豪放的感觉。
从《语言与文化》看东北方言与东北文化
从《语言与文化》看东北方言与东北文化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
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语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得以传承的重要手段。
所以语言和文化不可分割,二者在相辅相成中共同发展和进步。
L.R帕默尔说:“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语言不仅是思想和感情的反映,它实在还对思想感情产生种种影响。
”语言作为社会的产物,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方言作为民族语言的地域分支,是局部地区的人们所使用的语言。
因此,语言里最鲜活的成分蕴含在方言之中,方言是多元化地域文化的承载者。
“方言”,就是流行于某个地区,没有在汉民族共同语中普遍通行的词。
中国有七大方言区,存在着大量的方言词。
同是“玉米”,不同的地区,分别说成“苞米”、“棒子”、“苞谷”;而“肥皂”,也有好几个名字:胰子、洋碱、番视等不同的名字。
我们习惯把方言称之为“土话”,实际上“土话”也就是方言的别称,即某一类方言下面不同地区又各有特点的方言分支。
一、东北方言的分布情况东北方言隶属于我国七大方言区之一的北方方言。
说起东北方言,这几年随着东北话的小品、东北话的电视剧的迅速崛起,一时间全国人民都认识了东北话。
但是东北话不等于东北方言。
因为东北方言并不局限于东北三省。
作为北方方言的一个分支,东北方言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内蒙古的部分地区。
内部还分为三个片区,即吉沈片、哈阜片、黑松片。
吉沈片主要分布在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哈阜片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吉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黑松片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还有内蒙古自治区的少部分地区。
可以看出,尽管东北话主要分布于东北,东北也主要分布东北方言,但东北方言和通常理解的东北境内的所有汉语的东北话并不是一回事。
两者并不完全重合,当然,这也不妨碍东北方言俗称为东北话。
东北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与普通话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有其自身的特点。
东北方言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色
东北方言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色我国是一个多民、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丰富的言文字创造和承载了多姿彩的民族文化。
东北方言和东北化在中华语言文化的花园中又具特色,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语与文化宝库,而且在现代会中又以其独具的魅力,影响着人们的视觉和听觉。
所以究、挖掘东北方言的形成原因,了东北方言的地域和文化的色是很有必要的。
一东北方言的形成东北方言是北方言中的一种,其简洁、生、形象、昂扬,富于节奏感,与北人豪放、直率、幽默性格相吻合。
它是由历史的铸和自然的陶冶而形的独特的多元性文化现象。
东北言具有多元性,研究东方言的形成,有助于我们了东北方言中蕴含着的中华民族化特色。
1.东北方言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结晶东北是一个汉、满、蒙、赫哲、鄂温克、鄂春、达斡尔、锡伯、朝鲜等民族聚居的地区,多民间300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东地区独具的风土人情和地方特,并保留下无数反映少数民族风俗化的词语,使东北方言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
如,东北方言中的“哈喇、“喇忽”满语;松花江为女真语;林为满语,是“吉林乌拉的称,因在松花江畔而得名;卡伦湖为锡伯语等等。
2.东北方言中外来语吸收现象东北方中不仅融入了众多的满族等少民族词汇,还融入了俄语外国语。
如,称下小上大水桶为“畏大罗”、称面包为“列”等。
3.东北方言中的正字误现象语的发展是由中原地区向国扩散的,尤其满族入主原后关内汉族冲破封禁出关东北地区谋生,俗称闯关东”,还有清朝大批流放人员来到东北,都给东北注入了中原言和文化。
但由于发的不同步和传输手段落后造成的异,有很多正字在传播中被误读,并约定俗成为方言如,东北人常说的母们”、“那嘎哒”、农村称呼老夫妇“老姑姆俩”、“干哈”、“罕”都是误而形成的。
4.东北言中的一字多义现象一字义也是东北方言的一形成方式。
如“贼”,在普话里是小偷,在东北方言里有“非常”和“特别”的思。
“犊子”在东方言里是贬义词,近“混蛋”的意思。
但是语言环不同意思也有不同。
东北方言与民族文化的多元化特色
东北方言与民族文化的多元化特色摘要:东北方言和东北文化在中华语言文化的花园中别具特色,它丰富了中华民族语言与文化宝库,在现代社会中又以其独具的魅力,影响着人们的视觉和听觉。
所以研究、挖掘东北方言的形成原因,了解东北方言的地域和文化的特色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东北方言;多元性;民族文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丰富的语言文字创造和承载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东北方言和东北文化在中华语言文化的花园中又别具特色,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语言与文化宝库,而且在现代社会中又以其独具的魅力,影响着人们的视觉和听觉。
所以研究、挖掘东北方言的形成原因,了解东北方言的地域和文化的特色是很有必要的。
一、东北方言的形成东北方言是北方方言中的一种,其简洁、生动、形象、昂扬,富于节奏感,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吻合。
它是由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多元性文化现象。
东北方言具有多元性,研究东北方言的形成,有助于我们了解东北方言中蕴含着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色。
1.东北方言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结晶东北是一个汉、满、蒙、回赫哲、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锡伯、朝鲜等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多民族间 300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东北地区独具的风土人情和地方特色,并保留下无数反映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使东北方言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
如,东北方言中的“哈喇” (肉和油变质)、“喇忽”(遇事疏忽)为满语;松花(白色)江为女真语;吉林为满语,是“吉林乌拉”(“吉林”意为“沿”,“乌拉”意为江)的简称,因在松花江畔而得名;卡伦(边防哨卡)湖为锡伯语等等。
2.东北方言中的外来语吸收现象东北方言中不仅融入了众多的满族等少数民族词汇,还融入了俄语等外国语。
如,称下小上大的水桶为“畏大罗”、称面包为“列巴”(俄语)等。
3.东北方言中的正字误读现象语言的发展是由中原地区向全国扩散的,尤其满族入主中原后关内汉族冲破封禁出关到东北地区谋生,俗称“闯关东”,还有清朝时大批流放人员来到东北,都给东北注入了中原语言和文化。
浅谈东北方言的来源及特色
浅谈东北方言的来源及特色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浅谈东北方言的来源及特色中文五班于铭泽东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这里世代生活着满、蒙、赫哲、鄂温克、锡伯、朝鲜等少数民族,直到清兵入关以后,才逐渐有大量的汉人涌入。
随着东北各民族三百多年的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东北方言。
东北方言虽然属于北方方言的一种,但由于其语言底层还保存着很多反映当地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从而使东北方言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
东北方言隶属官话方言的分支,地域上的接壤使得东北人的说话腔调接近现代汉语普通话,其他方言区的人大体能够听明白,这就为近些年来东北方言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客观上的必要条件。
同时,东北方言又不受普通话的“局限”,有其自己的语音特点,平直中有波澜,说话时尽显诙谐、幽默,加上赵本山、高秀敏、范伟等表演艺术家通过东北二人转、小品和影视作品等艺术形式的表现创作,将东北方言带上一个新的艺术高度,形成了一场“东北方言热”,然而真正了解东北方言来源的人却不多。
东北方言是以古辽东方言为基础,并受到其他民族和地区影响而发展起来的。
以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为例,从境内长山遗址考证,上溯至新石器时代梨树已有人类繁衍生息,肃慎、夫余、高句丽、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迭居。
东北作为女真族的发源地,其语言也自然受到满语的影响。
虽然满语渐渐地没落下来,但现代东北方言中与满语相关的成分较多,我们所熟知的零食沙琪玛就是来源于满语sacima,原意为“狗奶子糖蘸(狗奶子为野果名)”;东北的现今的很多地名也是根据满语直译过来的,例如吉林,原为吉林乌拉,意为滨江之城,因为靠近松花江而得名。
东北方言除了收满语的影响,还从蒙古语中得到借鉴:北洋军阀张作霖儿时被称作“老疙瘩”,“老疙瘩”蒙古语中意为家中最小的兄弟。
清朝时北京城着名的风流乡“八大胡同”中的“胡同”也是来自蒙文。
东北方言有的来自正字的误读。
东北方言语用特征分析
东北方言的语用特征分析一.东北方言在使用上凸显地域特色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正如美国语言学家萨工尔所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方言是民族语言的地域分支,是局部地区的人们所使用的语言,因此语言里最鲜活的成分蕴涵在方言当中,方言是多元化地域文化的承载者。
(一)东北方言的独特文化气质东北方言是北方方言的一个分支,它是多元文化的融合。
东北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世代生活着满、蒙、鄂伦春、锡伯、朝鲜等少数民族,直到清兵人关后,才逐渐有大量汉人涌人。
随着东北各民族三百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东北方言。
它是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共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造就东北方言的特质。
东北地区在地理位置上是中国最北的地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而漫长,蒙古西伯利亚冷空气肆无忌惮地在这里横冲直撞,气候恶劣。
同其他地区相比,大漠莽林、大风大雪、大江大河、大山大林、大团的蚊蛇、大群的野兽,是“东北板块”的独特积淀。
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不仅影响到东北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且也铸造了东北文化的整体特点,其中也包括东北方言所独具的文化气质。
东北人强悍的文化气质,折射出东北人强悍的语言气质特征:1 .粗犷豪放东北方言的豪迈与东北人性格的豪气冲天如同姐妹。
例如:普通话中的“怎么办”被东北人给说成“咋整”(在东北方言中,“整”是个动词)。
与“整”搭配的对象极其广泛,例如:整事、咋整、整明白、整迷糊、整点饭、整点花的、整点吃的、整点喝的。
东北人言谈不善辞令,东北人说话大嗓门,直截了当。
如东北方言把干啥叫“干哈(ganha)”,把上哪儿去叫“上哪疙瘩去”。
如表示认可就“嗯哪”一声。
这些语言都与东北人的性格相吻合。
2 .乐观、自信东北方言还体现出东北人辛勤劳作、乐观进取、不畏困难、自信的人生观。
在东北的俗语中,有大量是寓意积极、劝人上进的俗语,字里行间透着东北人不畏困难的豪迈、战胜困难的智慧和乐观自信的进取精神。
东北方言语用特征分析
东北方言的语用特征分析一.东北方言在使用上凸显地域特色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正如美国语言学家萨工尔所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方言是民族语言的地域分支,是局部地区的人们所使用的语言,因此语言里最鲜活的成分蕴涵在方言当中,方言是多元化地域文化的承载者。
(一)东北方言的独特文化气质东北方言是北方方言的一个分支,它是多元文化的融合。
东北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世代生活着满、蒙、鄂伦春、锡伯、朝鲜等少数民族,直到清兵人关后,才逐渐有大量汉人涌人。
随着东北各民族三百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东北方言。
它是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共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造就东北方言的特质。
东北地区在地理位置上是中国最北的地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而漫长,蒙古西伯利亚冷空气肆无忌惮地在这里横冲直撞,气候恶劣。
同其他地区相比,大漠莽林、大风大雪、大江大河、大山大林、大团的蚊蛇、大群的野兽,是“东北板块”的独特积淀。
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不仅影响到东北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且也铸造了东北文化的整体特点,其中也包括东北方言所独具的文化气质。
东北人强悍的文化气质,折射出东北人强悍的语言气质特征:1 .粗犷豪放东北方言的豪迈与东北人性格的豪气冲天如同姐妹。
例如:普通话中的“怎么办”被东北人给说成“咋整”(在东北方言中,“整”是个动词)。
与“整”搭配的对象极其广泛,例如:整事、咋整、整明白、整迷糊、整点饭、整点花的、整点吃的、整点喝的。
东北人言谈不善辞令,东北人说话大嗓门,直截了当。
如东北方言把干啥叫“干哈(ganha)”,把上哪儿去叫“上哪疙瘩去”。
如表示认可就“嗯哪”一声。
这些语言都与东北人的性格相吻合。
2 .乐观、自信东北方言还体现出东北人辛勤劳作、乐观进取、不畏困难、自信的人生观。
在东北的俗语中,有大量是寓意积极、劝人上进的俗语,字里行间透着东北人不畏困难的豪迈、战胜困难的智慧和乐观自信的进取精神。
从东北方言看东北文化论文
从东北方言看东北文化摘要:随着东北小品、二人转在全国的火热播出,东北方言作为这种娱乐形式的载体也越来越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每一种语言都承载着每个族群的不同的地域文化,本文将从东北方言的语音和词汇方面探寻其中体现的东北地域移民文化、乡土文化和传播文化特征。
关键词:东北方言;移民文化;乡土文化;传播文化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
语言学家们发现人们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不仅涉及语言系统,而且涉及同语言系统紧密关联并赖以生存的文化系统。
而方言更是承载着多元地域文化,民间文化中许多精妙之处往往只有通过方言这种形式才能得到充分的表达。
俗语道“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
”方言是生活语言,也是维系情感的纽带。
缘起广州政协常委会逐步取消粤语节目提案的“普粤之争”,人民网专题报道指出,“腔调各异的方言,仍保留着古语音韵和文化遗存。
它们已经不仅仅是地理表征和情感纽带,更凝聚为一种民族记忆。
”①因此,方言反映一个地域族群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族群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族群的人生观、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方言又与地域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方言必须了解地域文化,理解地域文化也必须了解方言。
一、东北方言概况东北方言,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直白、幽默,极具表现力。
与普通话相比,语音上的特点表现为:东北方言大部分地区平、翘舌音声母(即z、c、s组和zh、ch、sh组)区分不清②。
很多发音调值也有差异(音高不同),体现在:阴平调在东北地区发音调值约为33或44③;发儿化音词较多。
在词汇上,东北方言有很多独特的词,这与长期而广泛的民族融合不无关系。
在语法上,东北方言常用许多拟声词做修饰语,如“关系钢钢的”(关系好或“铁”,“钢钢”是敲铁的声音)、“疼得嗷嗷的”(疼得直叫)、“冻得嘶哈的”(嘶哈是哈气的声音,表示很冷)、“嘎嘎乐”(笑的声音)等。
总体听觉效果上,东北方言发音重而强,略带拉长的语调也是它的特点。
浅谈东北方言之魅力
浅谈东北方言之魅力作者:李晓红来源:《活力》2016年第02期一、东北方言的成因1.浓厚的乡土气息。
东北方言简洁、生动、形象、有趣,富于节奏感,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吻合。
东北自然气候寒冷,地理条件差,人际关系相对简单,锻造了东北人粗犷豪放的性格,坐在火炕上,大碗喝酒,大声说话,直来直去,在人们眼中,有些傻大黑粗。
它是由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多元性文化现象。
2.东北方言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结晶。
东北是一个汉、满、蒙、回赫哲、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锡伯、朝鲜等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多民族间 300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东北地区独具的风土人情和地方特色,并保留下无数反映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
3.东北方言中的外来语吸收现象和正字误读现象。
东北方言中不仅融入了众多的满族等少数民族词汇,还融入了俄语等外国语。
语言的发展是由中原地区向全国扩散的,尤其满族入主中原后关内汉族冲破封禁出关到东北地区谋生,俗称“闯关东”,还有清朝时大批流放人员来到东北,都给东北注入了中原语言和文化。
但由于发展的不同步和传输手段落后造成的差异,有很多正字在传播中被误读,并约定俗成为方言。
4.东北方言中的一字多义现象。
一字多义也是东北方言的一种形成方式。
如“贼”,在普通话里是小偷,在东北方言里则有“非常”和“特别”的意思。
“犊子”在东北方言里是贬义词,近于“混蛋”的意思。
但是语言环境不同意思也有不同。
如“扯犊子”不是扯混蛋,而是闲扯、不干正经事儿的意思。
东北方言与其他方言一样,其形成不是单一、孤立的,所以我们有必要顺着东北方言这条藤,挖掘蕴含着的丰富的东北文化现象。
5.方言中约定俗成的词语。
有一些东北方言很难找到它的出处和来历,外地人很难理解,但是东北人熟悉、认同、运用它。
比如,“埋汰”(脏)、“整个浪儿”(全部)等。
东北方言与其他方言一样,其形成不是单一、孤立的,所以我们有必要顺着东北方言这条藤,挖掘蕴含着的丰富的东北文化现象。
东北地区民俗语汇的文化内涵探讨
东北地区民俗语汇的文化内涵探讨东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地区,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东北地区的民俗语汇是这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语言的特点、民俗传统、历史沿革等方面对东北地区民俗语汇的文化内涵进行探讨,希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东北地区的文化底蕴。
一、语言的特点东北地区的民俗语汇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尤其是方言词汇更是独具特色。
东北地区的方言一般指的是东北话,它包括了东北三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的语言。
东北话最大的特点就是浑厚、粗犷。
在东北话中,“粗”更多地是指的真实、直接,东北人的性格也是如此。
这些特点也体现在了民俗语汇之中。
比如“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意味,就表现出了东北人豪爽、直爽的性格特点。
东北地区的民俗语汇特点是真实、粗犷、直接,这和东北地区人们的性格特点十分契合。
二、民俗传统东北地区的民族传统丰富多彩,而民俗语汇正是这一传统文化的载体。
比如在结婚仪式上,东北人会使用“红袍加身”来祝贺新人,寓意美好的未来。
在北方人的婚礼上,往往都少不了这一环节,这既是尊重传统、也是对新人的祝福。
在东北地区的祝寿文化中也有许多有趣的民俗语汇。
比如“福寿双全”、“寿比南山”等,都寄托着人们对长寿幸福的美好愿望。
这些民俗语汇贴近人情,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体现了东北人的朴实、热情。
在东北地区的春节习俗中,也有许多有趣的民俗语汇。
比如“大年初一,小年十五”就是人们对春节时间的渲染。
在东北地区,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因此人们对春节时间的期盼也是格外强烈,这也与东北人的热情、豪爽的性格很相符。
在东北地区的民俗传统中,民俗语汇无疑是其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承载着东北人的性格特点和地区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历史沿革东北地区的民俗语汇的形成离不开历史的沉淀。
在古代,东北地区就是中国的边疆地区,这里的民俗文化受到了多种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土人情。
祖国的独特方言
祖国的独特方言我们生活在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中,每个族裔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方言,这些方言是祖国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方言,既是一种语言的表达形式,也是一种地域文化的载体。
它既代表了民族的独特性,又连接了各个地域之间的情感纽带。
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祖国的独特方言。
一、北方方言:刚柔并济的魅力1.北京方言:半城半夜半城河,北京话,饱含浓厚的儒雅古朴之风。
北京方言以其独特的韵味和语调而著名,让人听起来既亲切又温暖。
2.东北方言:鹅毛大雪花,东北话,粗犷豪放的特点使其在中国各地方言中别具一格。
东北方言中常常使用一些形象生动的词语,让人不禁想起辽阔的大草原和雄壮的独特风景。
二、华南方言:婉约而又爽朗的情调1.广东方言:蔚蓝海天一线,广东话,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之一,广东方言在商业交流和文化交融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广东方言中的“啊呀哟”、“嘎嘎”等词语常常被人们用来形容温暖的家乡风情。
2.福建方言:山水千峰翠,闽南话,虽然不如广东方言广为人知,然而福建方言的独特音调和韵味也让人印象深刻。
闽南方言中的“噶来”,“猫儿”等词语在台湾地区的影视作品中也经常出现,使得福建方言的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
三、西南方言:悠扬而又深情的韵味1.四川方言:天府之国,四川话,四川方言以其特有的音调和口音成为了中国最具特色的地方话之一。
四川方言中的“稀哩哗啦”、“嘎嘣脆”等表达方式兼具了幽默和郁达深情。
2.云南方言:人儿谷,滇南话,云南方言在中国方言中显得格外纯净且形象,在某些文艺作品中往往被用来描绘温馨的家乡风景。
云南方言中的“嘎嘎”,“飞燕子”等都是当地人们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
四、西北方言:豪放和激情的张力1.陕西方言:盛世长安,陕西话,是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的都城,陕西方言以其独特的口音和韵味吸引了无数人的注意。
陕西方言中的“咧咧巴巴”、“半儿”等抑扬顿挫的表达方式极具个人特色。
2.甘肃方言:丝路绿洲,甘肃话,作为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甘肃方言在地理位置和语音特点上有着独特的优势。
东北方言的历史东北方言的来源
东北方言的历史东北方言的来源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它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下面是XX方言大全栏目收集到的东北方言的历史东北方言的,希望能够帮助你去了解更多的地区文化特色,认识方言蕴含的文化艺术。
东北方言隶属官话方言的分支,说话腔调接近现代汉语普通话,其他方言区的人大体上能够听明白,这就为近些年来东北方言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必要条件。
特殊性东北方言,是汉语方言。
这种方言的特殊性,就体现在它源头的特殊性。
第一,东北方言在古东北地理构成的三个时期中国古代虽以汉语言汉字为主体,但汉语言的各地域的发音和称谓也不尽相同。
按杨雄所著《方言》中划分十二大方言区,东北属于“燕代方言区”。
“燕曰幽州”,燕早在周武王灭殷商之前就起源于东北,号属“东夷”,“秦统一中国后,九夷完全同化于华夏族”。
古代北燕朝鲜方言是汉语的一种方言。
燕人活动区域很广,从燕山以东到辽东半岛到朝鲜半岛北部、松花江南岸,都是燕人活动的区域。
1983年,考古队在二龙湖北岸发现一座燕城,从出土的绳纹陶器,确认是燕城址。
人是语言的载体,方言的形成在于人的流动。
经过两千年的艰苦历程,燕人不断与逐渐流入东北的齐、赵人融合,不同地域的语言既有输出,也有接纳,逐渐形成东北稳固的汉语方言第一时期。
《后汉书东夷列传》称箕子朝鲜“其后四十余世,至朝鲜侯凖,自称王。
汉初大乱,燕、齐、赵人往避地者数万口。
而燕人卫满击破凖而自王朝鲜。
”在朝鲜设汉四郡。
实际早在秦汉时期,从陆上和海上到北燕朝鲜来的汉人相当多,其中燕人、赵人主要从陆路到辽东一带,齐人则乘船从海上前往,而且“八世而不改华风”,这样长期以来形成汉语方言。
秦汉、魏晋、唐宋,也不断地有鲁、冀、豫、晋等南方各省人口流入东北。
在黑龙江省三江地区近些年发现了多处汉城汉墓;在通化县境内发现秦汉长城的关堡一座、烽燧11处遗址,秦汉长城东端可能在通化;2011年又在通化县境内发现赤柏松汉城遗址,2011年又在大安附近后套木噶发现战国—西汉的墓葬遗址,以上史实也打破吉林省乃秦汉“辽东外徼”的说法,“是汉中央政权经略东北的重要实证”,说明汉人民居及汉文化的影响已经覆盖整个东北,又经魏晋、隋唐几千年的叠压,形成第二个东北汉语方言时期。
东北方言词汇与民俗文化研究
东北方言词汇与民俗文化研究东北地区是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地区之一,其方言词汇和民俗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对东北方言词汇和民俗文化进行研究,探索其在地域特色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一、东北方言词汇的特点东北方言是中国方言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语音、词汇特点。
在东北方言中,常见的特点包括:1. 浊化现象:东北方言中的浊化现象非常明显,即将普通话中的清音转化为浊音。
“北风”读作“呗风”、“瓜子”读作“瓜滓”等。
2. 儿化现象:东北方言中的儿化现象也比较突出,即在词尾加上“儿”音。
“茶”读作“茶儿”、“路”读作“路儿”等。
3. 特有词汇:东北方言中还存在许多独特的词汇,这些词汇在普通话中并不常见,但在东北地区却被广泛使用。
“麻利”(快速、敏捷)、“撒瓜子”(闲聊、聊天)等。
二、东北方言词汇与民俗文化1. 与饮食相关的方言词汇东北地区以其丰富的小吃和饮食文化而闻名于世,而与饮食相关的方言词汇也是东北方言中的一大特色。
“锅巴”(炒饭的锅巴)、“舌头根”(豆腐脑)、“蒙古包子”(大馒头)等,这些词汇反映了东北人丰富的饮食文化和独特的口味。
2. 与生活习俗相关的方言词汇东北地区的生活习俗也与方言词汇密切相关。
“砸大锅饭”(举办筵席)、“满炕皮”(一家人团聚)、“换庄稼”(过新年)等,这些词汇反映了东北人热情好客、重视家庭团聚的生活态度。
3. 与社交交流相关的方言词汇东北地区的社交交流方式也反映在其方言词汇中。
“唠嗑”(聊天)、“摆龙门阵”(排队)、“扯淡”(吹牛)等,这些词汇反映了东北人豪爽直率、重视人际交往的特点。
通过对东北方言词汇与民俗文化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东北地区的地域特色和生活方式,还可以深入挖掘其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为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三、东北民俗文化的研究除了方言词汇,东北地区的民俗文化也是研究的重要对象。
东北地区地域辽阔,气候寒冷,因此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如冬季冰雪运动、吃饺子过年、喝烧酒等。
语言和文化层面上的东北方言特点探析
语言和文化层面上的东北方言特点探析作者:秦初阳来源:《现代交际》2016年第24期[摘要]东北方言语义直白、易于理解,诙谐幽默,越来越流行。
本文从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对东北方言的特点进行分析。
在语言层面,从语音、语法和词汇三个方面总结东北方言的特点。
此外,还深入挖掘东北文言所蕴含的多元民族文化特色,以及语义直白所隐藏的文化因缘。
[关键词]东北方言东北地域文化满语[中图分类号]H1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4-0050-02东北方言是北方方言的一个分支,具有语义直白、易于理解、风趣幽默、生动形象的特点。
近年来,东北喜剧小品的流行带动了东北方言的发展,东北方言的发展似乎摆脱了方言的地域属性,开始走向全国,越来越多其他地域的人接受、喜欢甚至使用东北方言。
由此可见东北方言的独特魅力,因此,有必要对东北方言从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进行分析,发掘东北方言的特点。
一、语言层面分析研究一门语言本身,一般意义上来说,要从语音、语法、词汇这三大语言形式的构成要素来探讨,对方言本身的研究,也是遵循这个原则。
东北方言语音铿锵有力、语调多变、夸张、富有感染力;词汇生动、幽默、形象、接地气;在语义表达上,也更为准确、凝练、一针见血。
(一)东北方言语音很多人认为东北方言和普通话区分度不大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两者的语音系统非常相近,差异较小。
事实上,学界也认为,东北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确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但是这并不等于两者之间没有差异。
两者的语音系统区别主要体现在声母、韵母和语调的差异。
普通话中很多韵母是可以单独成为一个音节的,而在东北方言的某些次方言中,如黑龙江、辽宁某些地区,常常要在之前加上声母n,如:在普通话中“棉袄”读成mián’ǎo而在东北方言中则变成mián’nǎa,相似的例子还有“欧式”,普通话中的读音为ōushì,东北话中的发音则为nōushì。
试析东北方言词汇角度下的多元文化
试析东北方言词汇角度下的多元文化方言是语言的地方变体,语言里最鲜活的成分蕴涵在方言当中,方言是多元化地域文化的承载者。
比如四川方言与巴蜀文化,闽方言与福建文化等。
东北方言属于我国的北方方言。
主要包括黑龙江全省、吉林全省、辽宁省大部分地区,还有内蒙古自治区东部10个市县旗,共172个市县旗。
透过东北方言的词汇,可以看出东北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基础、人文历史、文化背景、民族构成等对其产生的深远影响,它是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共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1 关东文化与东北方言词汇“关东”是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
因为它们位于山海关以东,所以称为关东。
山东从清代起就有了“闯关东”一词,它是人们对移民东北这一现象的俗称。
17世纪以后,山东等地的农村人口大幅增加,为摆脱当地高度集中的土地占有状况,贫苦农民背乡离井,远赴东北寻求土地,觅食谋生。
此种移民史称“流民”。
流民现象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这就是所谓的“闯关东”。
迁入东三省的除了山东人,还有河北人。
山东人多由海路迁入,河北人多由陆路迁入。
因此,现在东北土著居民的先祖大多属于山东等省份—— 黄河下游地区。
所以整个东北文化其实就是山东、河北汉文化的一个变型。
东北人的豪放、粗鲁、热情、暴躁、率直很大程度上都与此有联系。
受人口迁徙因素的影响,大量的东北方言口语来自华北一带(主要是京、津、冀、鲁)。
如:糊涂—— 河北方言,意为玉米粥。
例句:今天中午喝糊涂粥。
骨堆儿—— 河北方言,意为放在一起。
例句:把书都放骨堆儿。
长虫—— 河北方言,意为蛇。
例句:我刚才看见一个长虫,真吓人。
发蔫、蔫吧—— 河北方言,意为不精神。
例句:你感冒了?咋这么蔫吧呢?背旮旯—— 河北方言,意为阴凉的地方。
例句:太阳太晒了,找个背旮旯的地方呆会。
晌获—— 河北方言,意为中午。
多暂—— 山东方言,意为什么时候。
例句:这是多暂的事啊?小小子—— 山东方言,意为小男孩。
客(qiě)—— 山东方言,意为客人。
东北的方言风俗 调查
课题研究调查——东北的方言、风俗北方方言中的东北方言,简洁、生动、形象,富有节奏感。
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当吻合。
东北方言有些与众不同,是由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现象。
东北方言有的来自多元文化的融合。
它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随着东北各民族300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情形,其中,至今还保存着很多反映当地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从而使东北方言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
这些年来,东北方言开始走向全国,说明东北方言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这应该归功于那些有东北特点的相声、小品和电视连续剧的创作人员。
通过方言表现人物形象的作品,给人以全新的感觉:东北人感到亲切,北方人能够看懂听懂,南方人感觉特别新鲜。
在文学艺术百花园中又多了一朵奇葩,也为民族语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融合、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
在东北方言中,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分是最为显著的,只是在使用上与普通话体系不相一致。
普通话中的翘舌音比较多,而东北方言中则是平舌音比较多。
东北方言把普通话的绝大部分翘舌音都发成平舌音,又把普通话的平舌音都发成翘舌音。
方言就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所以,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又与中国人性格的地区差异有关,性格差异无非源于地区的人文差异和自然差异。
人文方面,东北曾是满人等少数民族崛起的地方,少数民族的粗犷豪放影响了这里的人民,他们继承了东北土著居民粗放的血统。
东北方言与其它方言一样,其形成不是单一、孤立的,所以我们有必要顺着东北方言这条藤,挖掘蕴含着的丰富的东北文化现象。
如今最能代表东北的地域文化特色的就准数二人转了。
现在的二人转可以说是风靡一时了。
“二人转”作为东北地区的一个招牌,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近年来更是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和青睐。
二人转是产生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一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
被称为东北的“土特产”,它的音乐优美动听,演唱生动幽默,表演载歌载舞,内容明快诙谐,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东北民俗语言
东北民俗语言
东北民俗语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是东北地区人民生活的不可或缺的载体。
它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东北地区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东北民俗语言的形式灵活、丰富多样,有着独特的音韵特点。
它主要采用口语表达,包括问候、祝福、应答、求办事等多种形式。
在口语表达中,常常运用到一些特殊的词汇和句式,例如:“短时期内,不会有大变化。
”、“今年光景不赖。
”、“没有金刚钻,别想摘天上的星星。
”这些词汇和句式都具有东北地区的特色,反映出了东北地区的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东北民俗语言的音韵特点也是其独特之处。
它采用五声音阶,并且常常会加入一些地方特有的音节和音调。
这些音效让东北地区的口语更加丰富多彩,而且也使得人们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例如,“一股脑儿”这个词组,是由三个相同的音节组成的,形容一个人把所有事情都集中在一起做,也可以形容一种食物味道很好;“没戏了”这个词则是由两个相同的音节组成的,表示没有可能做成某件事情。
东北民俗语言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多彩。
除了日常用语外,还常常表达人们的祝愿和祝福。
例如,“身体健康”、“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等常见祝福,都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还有一些特殊的祝福,例如“生活幸福”、“前程似锦”、“万事如意”等,则是表达了对人们未来发展的美好期望。
东北民俗语言是东北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独特的音韵特点,更是人们生活的不可或缺的载体。
通过运用东北民俗语言,不仅可以表达人们的生活和情感,更是传承和弘扬东北地区文化的重要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东北方言和东北文化在中华语言文化的花园中别具特色,它丰富了中华民族语言与文化宝库,在现代社会中又以其独具的魅力,影响着人们的视觉和听觉。
所以研究、挖掘东北方言的形成原因,了解东北方言的地域和文化的特色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东北方言;多元性;民族文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丰富的语言文字创造和承载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东北方言和东北文化在中华语言文化的花园中又别具特色,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语言与文化宝库,而且在现代社会中又以其独具的魅力,影响着人们的视觉和听觉。
所以研究、挖掘东北方言的形成原因,了解东北方言的地域和文化的特色是很有必要的。
编辑。
一、东北方言的形成东北方言是北方方言中的一种,其简洁、生动、形象、昂扬,富于节奏感,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吻合。
它是由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多元性文化现象。
东北方言具有多元性,研究东北方言的形成,有助于我们了解东北方言中蕴含着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色。
1.东北方言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结晶东北是一个汉、满、蒙、回赫哲、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锡伯、朝鲜等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多民族间300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东北地区独具的风土人情和地方特色,并保留下无数反映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使东北方言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
如,东北方言中的“哈喇”(肉和油变质)、“喇忽”(遇事疏忽)为满语;松花(白色)江为女真语;吉林为满语,是“吉林乌拉”(“吉林”意为“沿”,“乌拉”意为江)的简称,因在松花江畔而得名;卡伦(边防哨卡)湖为锡伯语等等。
2.东北方言中的外来语吸收现象东北方言中不仅融入了众多的满族等少数民族词汇,还融入了俄语等外国语。
如,称下小上大的水桶为“畏大罗”、称面包为“列巴”(俄语)等。
3.东北方言中的正字误读现象语言的发展是由中原地区向全国扩散的,尤其满族入主中原后关内汉族冲破封禁出关到东北地区谋生,俗称“闯关东”,还有清朝时大批流放人员来到东北,都给东北注入了中原语言和文化。
但由于发展的不同步和传输手段落后造成的差异,有很多正字在传播中被误读,并约定俗成为方言。
如,东北人常说的“母们”(我们)、“那嘎哒”(那个地方)、农村称呼老夫妇为“老姑姆俩”(老公母俩)、“干哈”(干啥)、“稀罕”(喜欢)都是误读而形成的。
4.东北方言中的一字多义现象一字多义也是东北方言的一种形成方式。
如“贼”,在普通话里是小偷,在东北方言里则有“非常”和“特别”的意思。
“犊子”在东北方言里是贬义词,近于“混蛋”的意思。
但是语言环境不同意思也有不同。
如“扯犊子”不是扯混蛋,而是闲扯、不干正经事儿的意思。
5.东北方言中的有待考查现象有一些东北方言很难找到它的出处和来历,外地人很难理解,但是东北人熟悉、认同、运用它。
比如,“埋汰”(脏)、“整个浪儿”(全部)等。
东北方言与其它方言一样,其形成不是单一、孤立的,所以我们有必要顺着东北方言这条藤,挖掘蕴含着的丰富的东北文化现象。
二、东北方言蕴含的多元民族文化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地域特色会形成不同的人文景观,自然会产生与之相随的民族文化。
下面,我们从东北方言日常吃穿住行几方面了解一下东北方言中蕴含的多元性的民族文化特色。
1.吃——饮食文化民以食为天。
东北的饮食文化也带有多元民族文化性。
东北有很多特色食品,广为人知的像满族的“萨其玛”、“豌豆黄”,朝鲜族的“冷面”、“打糕”,但平时吃得最普遍的还是各种“饽饽”。
在东北的一些农村,春天吃“豆面饽饽”又称“豆面卷子”,夏天做“玻璃叶饽饽”(或作“波罗叶”),秋冬时,往往蒸“粘豆包”,而且一般人家做得较多,冷天放在外面冻上,随吃随馏。
此外,一年四季都可以吃“苏子叶饽饽”,又叫“苏耗子”。
做这些“粘饽饽”本是满族的风俗,满族人喜欢吃粘食,因为粘食耐饥饿,便于外出从事射猎活动食用,另外,粘饽饽还是他们祭祀用的食品。
现在,在东北这些饽饽家家都会做,很多人都爱吃。
由于清代山东人“闯关东”的较多,鲁菜在东北有较大的市场,再加上紧邻俄罗斯,与南北朝鲜交往频繁,亦受日本食风影响。
“罗宋大菜”、“南韩烧烤”和“东洋料理”也传播到大部分城市,部分食馔也带点“洋味”。
大酱应是山东人“闯关东”时带到关外的,就像山西人家家储备一缸陈醋一样,
东北的农家多数有自制的大酱。
农家中的大酱是有专人负责的,在晴天阴天雨天会有不同的保管方法。
2.穿——服饰文化“靰鞡”是东北特有的一种鞋。
“靰鞡”,也称“乌拉”,也有说是“兀刺”的音译。
“兀刺”是女真四部落之一,“乌拉”,是来自女真族的语言。
靰鞡鞋里要絮靰鞡草(也作乌拉草),靰鞡鞋即由靰鞡草得名。
东北有句由此产生的歇后语,“靰鞡头子迈门槛——先进者儿”。
“者儿”与“褶儿”谐音,以靰鞡鞋头的面褶多故。
除了有“草”、“皮”、“棉”外,还有“鱼皮”。
整个东北地区都有这种“靰鞡”鞋式的存在,充分体现出简洁实用的美感。
由于传统狩猎生活的影响,东北少数民族穿的服饰多数是用兽皮加工制作的,如萨满袍、赫哲人的鱼皮鞋和衣等,因此,他们加工兽皮的技艺高超。
3.住——建筑文化东北有“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的俗语,说的就是满族的传统居室特点。
“地窨子”最早是指赫哲族人的原始居所,赫哲语为“胡日布”,主要在冬季寒冷时居住。
它是1945年以前赫哲族的主要居所,现作为渔猎时的临时住房。
“马架子”曾经是鄂温克、赫哲、锡伯等民族旧时的一种传统居室,是在地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东北现在还有一种称为“马架子”的简陋住房,多为看护瓜菜时的临时住处,也叫“窝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