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卫生学知识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儿童卫生学复习资料
1、儿童的骨组织中含有较多的有机物和较少的无机物,两者的比例约为1:1;由于有机物(主要是蛋白质)赋予骨骼弹性,而无机物(主要是钙盐)赋予骨骼硬度,所以儿童的骨骼弹性大、硬度小。不正确的姿势或其他原因容易导致骨骼变形。
2、囟门:乳儿的颅骨骨化尚未完成,有些骨的边缘彼此尚未连接起来,有些地方仅以结缔组织膜相连,这些膜即囟门。囟门的闭合过程反映颅骨的骨化过程(幼儿的发育过程)。前囟门出生6个月以后逐渐骨化而变小,大多在12~18个月闭合;后囟门一般在6~8周闭合,最晚在2~4个月闭合。所以,后囟门比前囟门早闭合。
3、如果婴儿站立时间过长、过早下地行走,或者学前期经常长时间走路、身体过于肥胖、运动时负重过大,都容易发生扁平足。
4、学前儿童声带短而薄,不够坚韧,所以学前儿童声调比成人高,但由于学前儿童的声门肌肉容易疲劳,所以学前儿童的发声时间不宜过长,并且要注意发音方法。
5、儿童呼吸型原理:(1)婴儿期呼吸发育不完全,胸廓活动范围小,呼吸时表现为膈肌上下移动明显,呈腹式呼吸;(2)2岁时站立行走后,腹腔器官下降,肋骨由水平位逐渐呈斜位,呼吸肌也逐渐发达,幼儿开始出现胸腹式呼吸;(3)7岁后这种混合式呼吸占大多数,胸式呼吸仅在少数9岁以上的女孩中见到。
6、乳牙共20个,由上、下各4个切牙、2个尖牙、4个磨牙组成。
7、六龄牙:自从6岁左右开始出现第一颗恒牙,即第一恒磨牙,又称六龄牙。
8、皮肤的生理功能:(1)保护功能。学前儿童皮肤细嫩,表皮角质层较薄,表皮与真皮之间的基底膜发育不全,真皮的结缔组织和弹性纤维发育差。因此,学前儿童皮肤的保护功能较差,易受损伤和感染。(2)体温调节功能。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皮肤在体温调节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学前儿童皮肤中的毛细血管丰富,血管管腔相对较大,流血量相对较多,散热快;其皮肤的表面积相对比成人大,散热多;汗腺发育不够完善,神经系统对血管运动的调节作用不够稳定。所以,学前儿童皮肤的体温调节功能比成人差,易生病。(3)吸收功能。学前儿童皮肤薄嫩,通透性较强,有些物质可以完全通过皮肤吸收,若使用不当,意识皮肤受到伤害。(4)分泌与排泄功能。皮脂腺分泌皮脂,能滋润皮肤和毛发,婴幼儿头部皮脂腺分泌旺盛,易使婴幼儿皮肤积垢。(5)感觉功能。真皮中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能感受各种刺激。婴幼儿由于表皮、真皮的发育均不够完善,对刺激的反应不够灵敏,容易造成皮肤损伤。(6)代谢功能。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在紫外线的作用下,可以转化成维生素D。维生素D能够促进机体对钙的吸收,有利益学前儿童牙齿和骨骼的发育。
9、高级神经活动的特点:学前儿童高级神经活动的抑制过程不够完善,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兴奋占优势,且易扩散,往往形成较大的大脑皮层兴奋区。而抑制过程较慢,所以学前儿童的控制能力比较差。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皮层的功能日趋完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也都不断加强。(兴奋和一直是相互矛盾,又统一协调的。)
10、神经系统保健要点:(1)从胎儿期就应提供充足的营养,为大脑发育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2)保证学前儿童有充足的睡眠;合理安排作息制度,动静交替,防止兴奋后产生过度疲劳。(高级神经活动具有动力定形和镶嵌式的活动特点)(3)教育活动过程中,注意为儿童选着生动有趣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同一类型的活动时间不宜太长。(4)培养学前儿童对事物探究的兴趣,发展敏锐的观察力和积极的思维能力。(5)有意识地进行左侧肢体的锻炼,促进右脑机能的发展。
11、感觉器官保健要点:(1)讲究科学采光。用眼时间不能长,多在户外活动,保持正确的作业姿势。(2)注意维生素A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摄入。(3)保持视觉器官的清洁,不用脏手揉眼睛,不共用漱洗用具。(4)重视听觉器官的卫生,不用锐利工具挖耳朵,注意擤鼻涕的正确方法,尽量避免噪音。(5)定期进行感觉器官的健康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6)通过多种途径,训练感官能力。
12、生长:指身体各个器官以及全身的大小、长短和重量的增加与变化,是机体在量的方面的变化,是能观测到的。
13、发育:指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功能的成熟与完善,是机体在质的方面的变化。
14、成熟:指机体的生长与发育达到一种完备状态。
15、学前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主要规律:(1)生长发育是有阶段性和程序性的连续过程。阶段性:按特点和生活环境不同,学前儿童生长发育过程分四个年龄段:婴儿期,出生—1岁,又称乳儿期;幼儿前期,1—3岁,又称托儿所年龄期;幼儿期,3—6、7岁,又称幼儿园年龄期。程序性:发育过程先头部,其次为躯干,最后为四肢。婴儿期动作发育遵循“头尾发育的规律“即首先会抬头、转头,然后能翻身、直坐,最后才会站立、行走。(2)生长发育的速度是波浪式的,身体各部的生长速度也不均等。人体生长发育是快慢交替的。有两次生长发育高峰期,第一次在胎儿期,第二次在青春发育初期,而且女比男早约两年出现。身体生长速度不相同,身体各部生长幅度也不一样。身体形态从出生头颅特大、躯干较长和四肢短小,发育到到成人时头颅较小、躯干较短和四肢较长。(3)身体各系统的生长发育不均匀,但统一协调。各系统的生长发育并非孤立进行的,而是互相影响、互相适应。因此,任何一种对机体作用的因素,都可能影响到多个系统。(4)每个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儿童的遗传因素、先天与后天的环境条件并不完全相同,因而无论身体的形态还是集体的功能都存在着个体差异。但是,各个儿童生长发育经历的过程比较稳定,儿童个体在群体中上下波动的幅度时间有限的。若发生较大波动,应及时观察,严格检查。16、影响学前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因素:(1)内在:遗传因素。遗传决定生长发育的可能性,父母的种族、身材素质等遗传因素与儿童的生长发育也有一定的关系。(2)外在:环境因素。①营养是保证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②体育运动是促进学前儿童身体发育和增强体质的有效手段。③任何急慢性疾病对学前儿童生长发育都能发生直接影响,程度决定于病变涉及的部位、病程的长短和疾病的严重程度。要积极地预防和治疗各种急慢性疾病,保证幼儿正常的生长发育。④合理的生活制度可以促进学前儿童生长发育。⑤环境污染会损害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⑥药物、气候和季节等因素对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也有一定的影响。
17、学前儿童动作的发展顺序:(1)自上而下。抬头→翻身→坐→爬→站立→行走,是按顺序发育成熟的。(2)由近到远。先抬肩,后手指取物。(3)先泛化后集中,从不协调到协调。(4)先正向动作后反向动作。先能握物,后能随意放下:先学会向前走,后学会倒退。
18、学前儿童心理卫生的目标:为促进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预防其心理方面的问题和疾病。
19、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特征:(1)智力发展正常。正常的智力水平是学前儿童进行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基本条件。智力发展正常与否是衡量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2)情绪健康,反应适度。积极的情绪状态反映了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协调性,表明认得身心处于良好的平衡状态。(3)乐于与人交往,人际关系融洽。儿童之间正常的交往即使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必要途径。(4)行为和谐统一。随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的思维逐渐变得有条理,主动注意的时间逐渐延长,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日趋合理。(5)性格特征良好。性格是个性最核心、最本质的表现,它反映在对客观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之中。(6)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
20、生长发育的评价指标:包括形态指标、生理机能指标、生化指标以及素质指标等。
21、生长发育形态指标:指身体几个部分在形态上可测出的各种量度,如长、宽、围度及重量等。
22、生理机能指标:指身体各系统、各器官在生理机能上可测出的各种量度。
23、生长发育评价方法:(1)指数评价法(2)离差评价法(3)百分位数评价法(4)三项指标综合评价法(5)发育年龄评价
24、离差评价法:将个体儿童的发育树脂与作为标准的均值及标准差比较,从而评价个体儿童发育状况的方法。是评价儿童发育较常用的方法。
25、学前儿童定期健康检查的时间:(1)儿童出生后第一年检查4次,分别在3、6、9、12个月时进行;(2)出生后第二年2次,分别在18个月、24个月时进行;(3)出生后第三年2次,分别在30个月、36个月时进行;(4)3岁以后每年检查1次。
26、定期健康检查的内容:(1)询问个人现状及既往病史。通过询问家长,可获得有关幼儿生长发育的感性资料,内容包括:①出生史、喂养史;②睡眠、饮食、户外活动情况;③日常生活卫生习惯;④智能发展情况;⑤预防接种情况;⑥患病情况。(2)体格测量及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