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化帝国主义
文化帝国案例分析报告范文
文化帝国案例分析报告范文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化帝国主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报告旨在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文化帝国主义的特征、影响及其背后的动因。
二、文化帝国主义的定义与特征文化帝国主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文化产品、价值观、生活方式等非军事手段,对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文化渗透和影响。
其主要特征包括:1. 文化输出:强势文化国家通过电影、音乐、书籍、电视节目等文化产品,传播其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2. 价值观传播:通过教育、媒体等渠道,推广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理念。
3. 生活方式模仿:弱势文化国家在接触强势文化后,可能会模仿其生活方式,包括饮食习惯、穿着打扮等。
4. 文化同质化:长期文化影响可能导致文化多样性的丧失,形成全球范围内的文化同质化现象。
三、案例分析——好莱坞电影对全球文化的影响好莱坞作为美国电影产业的代表,其电影作品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
以下是对好莱坞电影如何成为文化帝国主义工具的分析。
1. 全球市场覆盖:好莱坞电影在全球范围内发行,覆盖了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广泛的文化影响力。
2. 价值观传递:好莱坞电影中常常融入美国的价值观,如个人英雄主义、自由民主等,这些价值观在电影的传播过程中被观众接受。
3. 文化同质化现象:好莱坞电影的流行导致了全球范围内对美国文化的模仿,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本土文化特色逐渐被边缘化。
4. 经济利益驱动:好莱坞电影的全球传播,不仅传播了文化,也为美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四、案例分析——快餐文化在全球的扩散快餐文化,尤其是以麦当劳、肯德基为代表的美国快餐品牌,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张,成为文化帝国主义的另一典型案例。
1. 标准化生产:快餐文化通过标准化的生产流程,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快速复制和扩张。
2. 生活方式影响:快餐文化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促使更多人接受快捷、方便的生活方式。
3. 健康问题:快餐文化的普及也带来了健康问题,如肥胖、心血管疾病等,这些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
全球传播视域下文化帝国主义再解读
全球传播视域下文化帝国主义再解读文化帝国主义是指发达国家通过传播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会制度来影响其他国家和民族,实现其政治、经济和文化利益的一种行为。
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帝国主义的影响力更加广泛和深远,成为国际关系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随着全球传播视域的拓宽,文化帝国主义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再解读。
全球传播视域下文化帝国主义的再解读需要考虑传播技术的进步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随着互联网、社交媒体等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和快速。
这意味着文化帝国主义的传播渠道更加多样化,发达国家通过各种传播平台可以更直接地将自己的文化输出到全球各地。
全球化的进程也使得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文化帝国主义再解读需要考虑这一新的传播背景下,发达国家对其他国家文化的影响力和影响方式的变化。
全球传播视域下文化帝国主义的再解读需要关注文化接受方的主体性和反抗力量。
过去,文化帝国主义往往被视为一种单向的文化输出和影响,被影响国家和民族被动接受,缺少主体性。
然而,随着全球传播视域的深化,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和民族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文化价值和主体性,并积极寻求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
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始加强本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并通过各种方式抵制外来文化的入侵。
因此,全球传播视域下的文化帝国主义再解读需要更加重视被影响国家和民族的主体性和反抗力量,以及他们对自己文化的自觉性和自信心。
最后,全球传播视域下文化帝国主义的再解读需要重视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交流的平衡发展。
文化帝国主义的本质是一种文化输出和输出,是一种文化传播的不对等性。
在全球传播视域下,要实现文化传播的平衡发展,需要各国和地区加强跨文化交流,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并推动对话与共生。
只有在这种基础上,才能实现文化传播的平衡发展,才能避免文化帝国主义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伤害,并实现真正的文化多样性和文化权益的平等。
综上所述,在全球传播视域下,文化帝国主义需要再解读,需要更加关注传播技术的进步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关注文化接受方的主体性和反抗力量,关注文化传播中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对抗,以及重视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交流的平衡发展。
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理论研究
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理论研究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理论研究引言: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西方文化对其他文化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这种影响被质疑为是一种文化帝国主义的表现,即通过西方文化的传播和渗透,影响、改变、甚至侵蚀其他文化的价值观和传统。
一、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历史背景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概念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其形成有其历史背景。
早在西方殖民主义时期,欧洲国家对殖民地的统治不仅以政治、经济手段为主,也包括文化方面的控制。
西方国家以自身的价值观和文化标准作为衡量其他文化的标准,进而将自身的文化强加于其他国家,甚至对其进行文化剥夺和重塑。
二、西方文化对其他文化的渗透西方文化的渗透主要表现在媒体、技术和教育等方面。
通过主导全球媒体产业,西方文化向全球传播,使其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成为全球化的主导。
同时,西方科技的发达也进一步拉近了全球各地的距离,加强了西方文化的传播。
此外,西方在各国推广西方文化教育,以培养西方价值观为目标,进一步扩大其文化影响力。
三、西方文化带来的影响与挑战西方文化对其他文化的影响既带来了一定的进步,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一方面,西方文化对其他文化的渗透促进了全球社会的交流和融合,增进了人类的互相了解和合作。
例如,西方文化的传播推动了人权、平等和民主等普世价值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
然而,另一方面,西方文化的传播也给其他文化带来了挑战。
由于西方文化广泛传播的特点,其他文化可能面临被边缘化、丧失独特性的风险。
数百年来,许多非西方国家的文化习俗、传统和价值观已经被西方文化影响和改变。
这种文化影响的结果是,一些非西方国家的年轻一代对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更注重西方文化的追求,导致文化认同的混乱。
四、回应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策略在面对西方文化的传播和渗透时,非西方国家需要采取一些策略回应。
首先,加强本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通过加强教育,提升年轻一代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增强对西方文化的批判和抵抗能力。
全球传播视域下文化帝国主义再解读
全球传播视域下文化帝国主义再解读【摘要】文化帝国主义是指通过文化传播和意识形态输出来影响他国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现象。
本文从全球传播视域出发,重新探讨文化帝国主义的概念和影响。
首先介绍了文化帝国主义的历史背景,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和演变过程。
然后从全球传播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文化帝国主义在当代全球化背景下的表现和影响。
文章还探讨了文化帝国主义在当代社会中所面临的批评与争议,以及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建议。
通过对文化帝国主义的再解读,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思考全球化时代下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为全球文化多样性的维护和促进贡献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关键词:全球传播、文化帝国主义、历史背景、概念、影响、全球化、表现、批评、争议、思考、发展方向、建议。
1. 引言1.1 全球传播视域下文化帝国主义再解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帝国主义再次成为学术界热议的话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传播网络的普及,文化的传播已经超越了国界,形成了全球传播的新格局。
这使得原本局限于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内容得以被广泛传播和接受,同时也加剧了文化帝国主义的问题。
传统意义上,文化帝国主义是指强国通过文化手段来影响、统治弱国的现象。
在全球传播视域下,文化帝国主义的概念有了新的内涵和影响。
全球化使得文化传播更加快速和普及,同时也带来了跨文化冲突和文化认同的困扰。
在这一背景下,对文化帝国主义的再解读显得更加迫切和必要。
本文将从文化帝国主义的历史背景、概念及影响、全球传播视域下的再解读、当代全球化背景下的表现,以及批评与争议等方面展开探讨。
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全球传播视域下文化帝国主义问题的复杂性,并提出未来发展方向和建议。
将成为当代传播研究的重要议题,也将为我们更好地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提供新的思路和观点。
2. 正文2.1 文化帝国主义的历史背景文化帝国主义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发达国家对殖民地和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输出和控制的现象。
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理论研究
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理论研究引言自从二十世纪中期,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西方国家的文化帝国主义理论引起了广泛的研究与讨论。
西方文化的传播、强制性改变以及对其他文化的主导地位成为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
本文将探讨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理论的相关议题,包括其定义、历史背景、作用以及对于其他文化的影响,以期促进对这一理论的深入理解。
一、定义1. 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概念西方文化帝国主义是指西方国家对其他国家文化的传播和强制性改造,通过媒体、教育和商业等手段,以西方文化为主导,使其他文化逐渐丧失自身特色和独立性。
2. 文化帝国主义与文化霸权的区别文化帝国主义与文化霸权的概念常常被混为一谈,但二者有着微妙的差别。
文化帝国主义是指以西方文化为主导、通过文化扩张实现政治和经济控制的过程。
而文化霸权更侧重于西方文化对其他文化的主导地位,其核心在于文化上的统治和控制。
二、历史背景1. 论文化帝国主义的起源文化帝国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首次开始显露头角,随着工业革命的崛起,西方国家开始逐渐扩展其经济和政治势力,其文化也通过相应的手段传播至其他地区。
殖民主义的实践对于这一现象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 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代表性事件近代历史上,有许多代表性的事件展现了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影响。
例如,19世纪末的康菲尔条约导致了中国的鸦片战争,西方以其文化和思想入侵了中国,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三、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作用1. 经济控制西方文化帝国主义不仅能够通过媒体和商业手段影响其他国家的文化风格,同时也能巩固其在经济上的控制。
西方国家的文化产品,在全球市场上的霸占地位,使得其他国家很难保持自己的文化独立性,经济上的依赖性使得西方文化具有了更大的话语权。
2. 影响价值观西方文化在帝国主义理论中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其传播和强制性改变了其他国家的价值观念。
通过媒体、教育和宣传等手段,西方文化帝国主义渗透到其他国家的社会、家庭和文化中,引导了人们对于生活方式、道德标准和消费观念等方面的认知和追求。
全球化浪潮下文化帝国主义的反向流动
全球化浪潮下文化帝国主义的反向流动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帝国主义一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传统上,文化帝国主义是指强大国家或地区通过文化传播手段对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文明改造和文化渗透的现象。
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文化帝国主义的反向流动也逐渐成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本文将就全球化浪潮下文化帝国主义的反向流动进行探讨。
一、文化帝国主义的定义及发展历程文化帝国主义的概念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西方国家通过传媒、电影、音乐等文化产品的传播手段向第三世界国家输出自己的文化,以此来达到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控制和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这种文化输出的现象愈发严重,文化帝国主义也因此成为了国际关系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
文化帝国主义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这一时期西方国家对第三世界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文化输出,以美国为首的好莱坞电影、流行音乐、娱乐产业等文化产品成为了当时文化输出的代表。
第二个阶段是90年代到21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文化输出手段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等也开始起到了推动作用。
第三个阶段是21世纪初至今,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帝国主义的影响也开始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
二、全球化浪潮对文化帝国主义的影响全球化浪潮的到来对文化帝国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全球化让文化产品的传播变得更加便捷,任何国家和地区都可以通过网络、手机等渠道轻易接触到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产品。
全球化也使得文化产品的跨国界传播成为了常态,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之间产生了更加紧密的联系。
文化帝国主义在全球化浪潮下也呈现出了新的发展特点。
全球化浪潮下文化帝国主义的传播手段更加多样化。
从传统的电影、音乐到互联网、社交媒体,文化输出的手段日益多元,这也为文化帝国主义的传播带来了更大的便利。
全球化浪潮下文化帝国主义的影响范围更加广泛。
传统上文化帝国主义主要是由西方国家向第三世界国家输出文化产品,而在全球化浪潮下,文化输出不再局限于西方国家,亚洲、非洲等地区的文化产品也通过全球范围的传播渠道走入了人们的生活。
文化帝国主义
浅析文化帝国主义20091031228 穆雄09 社(2)文化帝国主义是指西方强国通过对其他国家人民生活的系统渗透和控制,将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强加于他国人民头上,以达到重塑其价值观、行为方式、社会制度和身份,减弱帝国主义势力扩张的阻力的目的。
简言之,文化帝国主义就是通过文化思想的渗透来控制一个国家人民的灵魂,然后把这个国家变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殖民地。
在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它通常被表述为第一世界的资本主义国家把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强加给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
众所周知无论任何时期,帝国主义的本性都是侵略、征服、控制和剥削别人,老牌帝国主义用炮舰和金融或商品手段,即用军事或经济手段来达到目的。
而新帝国主义的手段则越来越高明,除用军事、经济手段外还用文化思想手段达到他们丑恶的目的。
但是文化帝国主义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现代帝国主义总过程的一部分,概括起来文化帝国主义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文化帝国主义以强大的经济、资本实力为后盾,主要通过市场而进行扩张。
这主要是指某些经济上占支配地位的国家向其他国家系统地扩展其经济、政治与文化控制方式,而结果则是导致了实力雄厚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美国和西欧)与相对贫弱的欠发达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和南美、亚洲、非洲等发展中国家)之间形成的支配、附属和依赖的全球关系。
而文化帝国主义就是这一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
某些发达国家的产品和时尚风格通过市场向其它国家传输,从而产生特定的需求与消费形态,巩固和支持了支配国的文化价值、观念和行为。
第二,文化帝国主义是一种文化价值的扩张,即通过含有文化价值的产品或商品的销售而实现全球性的文化支配。
西方一些学者和政治家通常在为资产阶级国家政府服务时,总是强调西方大国的文化和价值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领导地位。
如基辛格认为,“似乎每一个世纪都会出现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具有按照自己的价值观改造整个国际关系的力量、意志、智慧和道德源动力,这几乎是一个自然规律”。
新传理论41:文化帝国主义
文化帝国主义| 新传理论41一、产生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一大批亚非拉殖民地国家相继获得政治上的独立。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民族国家之间经济实力的差距,通过各自的文化表现出来。
西方国家在向全世界传播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经验的同时,也在倾销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以形成文化的全球化。
发展中国家如何在经济全球化中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性,保持民族文化的特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所有这些都促成了文化帝国主义理论议题的形成。
文化帝国主义(cultural imperialism)概念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
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激进主义对战后的西方文化进行了激烈批判,认为以消费主义为特征的、借助于高技术手段进行大批量生产的文化工业,尤其是通过大众媒介广为传播的西方文化,其实是意识形态控制的新形式。
西方文化基于某种优越感,力图把自己的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强加于其他民族,削弱其它民族的向心力,确立起以西方文化价值为主导的价值、伦理共识,以便建立起有利于实现自身利益的社会秩序。
文化帝国主义的思想逐渐形成,锋芒直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文化侵略——全面输出西方的政治经济模式和价值观念、把西方的思想和实践视为具有普遍性的唯一标准,揭露出此种文化侵略导致西方文化霸权的确立,以及第三世界对西方的文化依附。
文化帝国主义的理论渊源主要有:列宁的帝国主义论、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法农的后殖民主义思想以及福柯的权力-话语思想等。
二、理论内容美国学者赫伯特·席勒(Herbert Schiller)是文化帝国主义研究的代表学者。
他在《大众传播与美帝国》(1969)中提出“文化帝国主义”的概念,在《传播与文化霸权》(1976)中再次论述。
文化帝国主义是关于西方发达国家通过文化输出对不发达和欠发达地区实现文化霸权和文化控制的理论。
它关注国际文化生产与流通过程中的不平等结构以及由此形成、扩大和加强的跨国支配。
他以“依附理论”为依据,揭示了大众媒介与美国政府、军界和民间企业构成盘根错节的利益共同体,共同控制美国社会的传播,并使美国大众传播业凌驾全球,导致发展中国家文化主权的丧失。
全球传播视域下文化帝国主义再解读
全球传播视域下文化帝国主义再解读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化,文化帝国主义的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文化帝国主义是指强大国家或文化集团通过各种手段,将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强行推广至其他国家或地区,从而导致其他文化受到影响、甚至被取代的现象。
在全球传播视域下,文化帝国主义的现象更加明显,因此有必要对文化帝国主义进行再解读。
需要明确的是,文化帝国主义并非一种新现象,而是随着现代全球传播的发展而呈现出新的特点。
传统上,文化帝国主义主要是通过军事征服、殖民统治等手段进行。
而在当今全球传播视域下,文化帝国主义更多地表现为文化产品、媒体、科技等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和渗透。
美国好莱坞电影、日韩流行音乐、欧美时尚文化等,都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主流文化,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全球传播视域下的文化帝国主义呈现出更加复杂的特点。
随着全球网络和数字媒体的兴起,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大大增加,使得文化产品和观念更加容易跨越国界传播。
这种跨文化传播的便捷性,也为文化帝国主义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渠道和手段。
而且,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产品和媒体已经形成了强大的文化输出体系,通过影视、音乐、游戏、社交媒体等方式全面渗透他国市场,使得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原生文化面临巨大挑战。
全球传播视域下的文化帝国主义也受到了更为复杂的反响和抵制。
由于文化产品和媒体的传播已经变得更加广泛和深入,人们对于文化帝国主义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反对声音也更加强烈。
一些国家和地区纷纷出台各种文化保护政策,限制外来文化产品和媒体的传播,以保护本土文化的独立性和多样性。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也为普通民众提供了表达意见和观点的平台,使得对文化帝国主义的抵制更加广泛和深入。
全球传播视域下的文化帝国主义需要更加积极的对策和应对。
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各国和地区需要更加积极地进行文化自信和自觉的保护。
这既包括政府层面的相关政策制定和执行,也包括全社会的文化教育和自觉抵抗。
文化帝国主义
文化帝国主义是指西方强国通过对其他国家人民生活的系统渗透和控制,将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强加于他国人民头上,以达到重塑其价值观、行为方式、社会制度和身份,减弱帝国主义势力扩张的阻力的目的。
关于文化帝国主义,也是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文化帝国主义是存在的,比如萨义德认为在媒介和帝国主义的关系问题关键在于帝国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对现代媒介是否拥有同样的控制权, 以及帝国主义国家是否有意识、有预谋地利用媒介来传播自己的意识形态。
而在这一点上, 萨义德认为, 文化帝国主义的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有人认为文化帝国主义是不存在的,比如汤林森,他认为媒介和文化帝国主义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内在关联: 一方面, 媒介只是中性地、客观地传播信息, 并不存在将帝国主义的意识形态强加于第三世界的问题; 另一方面, 读者和观众有足够的自主性来抵抗外来文化的渗透。
我赞成汤林森的观点,我认为,文化帝国主义并不存在。
首先,现在很多国家都会对本国的文化进行保护,如限制性保护与扶植性保护,都是通过对文化产品的引入和展示进行控制和推动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来对国内产业进行鼓励和扶持。
其次,媒体保护主义以文化产品具有意识形态为前提,来自对外国文化的影响和本国文化完整性受损的恐惧;保护性政策常常与决策者的既得利益有关,政府精英除了实践他们自己的信念之外,也必须归纳国家内部不同群体的利益,甚至充当他们的代言人;不平衡的文化交流容易引发媒体保护,对美国的文化霸权的担心不限于发展中国家,某些发达地区例如加拿大和西欧,也采取了若干媒体保护主义。
再者,正如汤林森说的那样,虽然媒体可以传播帝国主义国家自己的意识形态,但是作为读者和观众,我们还是能有足够的自主性来抵抗外来文化的渗透。
最后,在全球化传播的时代,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各种边界正在发生变化,被外来文化取缔的恐惧是没有根据的,国家的本土文化可能发生变化,但是很难改变深层的特征,因为人的文化认同和所处的地缘、血缘和信仰息息相关,本地文化不一定此消彼涨,可能相互影响并形成新的混合文化。
全球传播视域下文化帝国主义再解读
全球传播视域下文化帝国主义再解读文化帝国主义是指强国对弱国进行文化渗透和影响的一种对外扩张策略。
在全球传播的视域下,文化帝国主义的影响更加深远。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帝国主义的形式和影响力也在不断演变和扩大。
本文将从全球传播的角度对文化帝国主义进行再解读,探讨其对世界各国文化的影响及应对之策。
在全球传播的视域下,文化帝国主义不再局限于特定国家对特定国家的文化渗透,而是通过全球化的传播媒介和平台,影响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
随着互联网、社交媒体和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和文化的传播已经超越了国界和地域的限制,文化帝国主义的影响范围也变得更加广泛和深远。
全球传播视域下的文化帝国主义表现为文化产品的输出和传播。
一方面,强国通过自身的文化产业输出影响力,通过电影、音乐、文学等文化产品向全世界传播其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随着全球传播媒介的发展,弱国也开始主动输出自己的文化产品,试图在全球文化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
由于强国文化产业的庞大和强大传播能力,弱国的文化产品往往难以与之竞争,导致全球文化市场呈现出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强国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弱国文化难以发展壮大。
全球传播视域下的文化帝国主义表现为文化认同的塑造和影响。
通过全球传播媒介,强国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得以传播和强化,成为全球文化的主流标准。
在这种情况下,弱国的文化认同往往受到挑战,国际标准逐渐削弱了弱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全球传播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使得世界各国的文化认同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
强国文化的传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对于弱国的文化认同形成一定程度的挑战。
全球传播视域下的文化帝国主义表现为传播规则和标准的制定和实施。
由于信息传播的全球化特征,传播规则和标准往往由强国主导制定和推广。
在全球传播中,弱国所面临的信息传播规则不公平,而且容易被强国的传播规则和标准所规范和影响。
这种情况下,弱国在全球传播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受到了制约,难以在国际舞台上有效地传播自己的声音和形象。
体现文化帝国主义的例子
体现文化帝国主义的例子
1. 胡志明市的麦当劳和肯德基:美国快餐文化的进入越南,对于当地传统饮食和文化的消失带来了影响。
2. 日韩流行文化:韩国的韩流和日本的动漫、音乐和时尚,已经成为全球文化的热点,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其他国家本土文化的发展。
3. Pinterest上的“里程碑”照片策划:这种趋势在社交媒体和旅游业中流行起来,宣传某些标志性的景点,使当地传统文化的影响受到扭曲。
4. 英语的全球使用:这种语言和英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使用,让天然英语非母语者更容易接受美国和英国的价值观和文化。
5. 香港电影:香港电影在80年代和90年代全面活跃起来,他们的影片风格、主题和拍摄技术影响了全球电影业,使当地传统文化被外来文化带来的影响所取代。
文化帝国主义思潮
欧洲鼓励跨文化交流合作,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融合,促 进欧洲内部的团结和稳定。
06
结论与展望
结论
文化帝国主义思潮是西方国家在文化 领域推行霸权的一种表现形式,旨在 将其他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和制度纳 入其自身的主流文化体系中,从而实
现对其他国家的控制和影响。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帝国主 义思潮呈现出更加复杂和多元化的特 点,不仅涉及到文化、政治和经济领 域,还涉及到社会、教育和科技领域
文化帝国主义思潮
2023-11-05
目录
• 文化帝国主义思潮概述 • 文化帝国主义思潮的影响 • 文化帝国主义思潮的批判 • 文化帝国主义思潮的应对策略 • 文化帝国主义思潮的案例分析 • 结论与展望
01
文化帝国主义思潮概述
定义与特点
• 定义:文化帝国主义思潮是一种以西方中心主义为特点的文 化扩张和渗透策略,旨在通过全球化的文化传播和交流,将 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和价值观同化或削弱,从而实现文化 霸权和全球文化垄断。
西方国家的文化政策
西方国家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大力推广和传播其文化和价值观 ,如美国的好莱坞电影、欧洲的流行音乐等。
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西方国家的文化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占据了 主导地位,这为文化帝国主义的推行提供了物质基础。
发展历程
01
早期阶段
在早期阶段,西方国家主要通过殖民扩张和宗教传播等手段,强行推
文化交流合作
中国通过文化交流项目、孔子学院等方式,推动与其他国家的文化 交流与合作,促进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
欧洲的文化多样性保护
多元文化政策
欧洲国家重视多元文化政策,尊重和保护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 传统和价值观,促进文化多样性和社会和谐。
文化帝国主义的案例分析
文化帝国主义的案例分析
凭借文化优势,大力拓展和占领世界文化市场。
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发达的国民教育使文化始终居世界领先地位,大力开拓和占领世界文化市场,企图将这种一国的文化优势变成世界性的文化优势就是文化帝国主义。
文化帝国主义(Cultural Imperialism)有两个主要的目标:一个是经济的,另一个是政治的。
经济上是要为其文化商品攫取市场,政治上则是要通过改造大众意识来建立霸权。
案例:
列车上坐着不同肤色的人,一个东方少女若有所言,有人问:“英文”?“法文”?少女摇头,众人不解,不知少女意欲何求,这时一推销员推车前来,边走边叫,“可口可乐”,少女立即喜笑颜开,也跟着“可口可乐”起来,大家一起会心点头,相视而笑。
再没有什么比这则广告更能准确无误的传递出“可口可乐”这一“世界语言”的张狂个性。
除了正在侵蚀我国的饮食文化外,放眼望去,你会震惊的发现,我们的生活、情感甚至我们的观念,正在或已经成为西方通俗和流行文化通行无阻的跑马场。
这是什么?这是霸权!而且是一种比隐形轰炸机更具杀伤力的看不见的霸权。
为什么我们会喝着可口可乐叫着打倒帝国主义,为什么我们会起一个英文名在网上呼吁抵御外来文化的扩张,为什么我们会刚贴完拒绝麦当劳的标语转身就要吃肯德基……这些举动形象地说明了一个不争的事实:文化帝
国主义已渗透到世界各地。
关于文化帝国主义的探讨
关于文化帝国主义的探讨1.什么是文化帝国主义?文化帝国主义(cultural imperialism),也称“媒介帝国主义”。
它是在20世纪60年代反对“新帝国主义”的国际环境下诞生的,是西方强国通过对其他国家人民生活的系统渗透和控制,将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强加于他国人民头上,以达到重塑其价值观、行为方式、社会制度和身份,减弱帝国主义势力扩张的阻力的目的。
属于现代帝国主义总过程的一部分。
其特点是:①以强大的经济、资本实力为后盾,主要通过市场而进行的扩张过程;②是一种文化价值的扩张;③这种文化扩张主要是通过信息产品的传播而得到实现的;2.文化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具体体现<1>影视行业----好莱坞电影的冲击近年来,美国影视以其惊人的速度遍布全球,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越来越大,并且影响着各个国家,在中国表现的尤为明显。
美国影视行业瞄准中国这个大市场,开始输入大量的“巨片”,并且试图建立“中国院线”,甚至高薪聘请了解中国电影市场的人员就职。
这些行为不禁让我想起当年日本侵华时期,日军利用华人统治华人的手段。
其次,这些所谓的大片具有高度的商业性和娱乐性倾向,文化品格低下,对观众产生的负面影响增加。
比如:电影中频繁的爆粗口,各种血腥、暴力、黄色的画面和场景,在不知不觉中腐蚀着人们的道德观、价值观等。
曾有人在看完《天生杀人狂》之后就真的到街上开枪扫射路人,并以之为乐。
再者,高科技影像制作让观众越来越多的关注画面感,而忽视了影片内容,像《阿凡达》等“巨作”,人们花高价去影院看到的只是些电脑处理的特效。
相反的,叙事技巧、故事结构更出色的国内影片却无法赢得很好的票房。
久而久之,观众的审美趣味就会越发低级。
<2>日常生活用品----国产与进口越来越多的人在买东西时并不关注产品的功用,以及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而更多的则是看它“什么牌子”。
现在的孩子不再喜欢吃健康营养的面条、饺子,却拉着父母去麦当劳、肯德基、德克士吃一些高热量高脂肪的垃圾食品;年轻人穿衣服鞋子只要Nike、Adidas、Only、Moda、Levi's,买包只看香奈儿、LV,却忘了我们还有货真价实的Lining、Anta;护肤品只选兰蔻、雅诗兰黛、迪奥,却不知经典的强生、隆力奇为何物?最终只有老人们坚持购买国货,然而,却被冠上“古板、保守”的帽子。
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读书笔记
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读书笔记英国学者汤林森在《文化帝国主义》一书中,从四个方面对文化帝国进行了剖析,这四个方面分别为媒介帝国主义、民族国家的话语权、批判全球资本主义的话语以及对现代性的批判。
人类文化历经数千年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体系,这种体系主要是按照地域来进行划分,当前随着全球发展一体化进程逐步加快,文化传播范围和影响力,相对于以往来说,都有了空前提升。
因此结合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观点,对我国文化体系和对外交流进行预判,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媒介帝国主义不等同于文化帝国主义。
按照我个人理解,媒介帝国主义主要讲究是一种载体因素,因此媒介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欧美等发达国家传媒集团在国外开设分公司,影响力日益扩大。
在欧美发达国家传媒集团日益扩张的同时,很多人对国外传媒集团存在误区。
我把存在的误区总结为两个方面。
第一,很多人把媒介帝国主义视为意识形态传播主体,甚至有些人把媒介帝国主义看做是洪水猛兽,实质上媒介帝国主义并不等同于意识形态的传播工具,文化交流与融合,从整体意义上来说,是利大于弊的。
第二,忽略文化接收地民众的文化判断能力。
不同的文化造就不同的生活氛围和思考方式。
在欧美媒介帝国主义进行文化传播同时,文化接收地居民文化价值观念或多或少会受到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有限的。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外一些腐败思想传入我国,对我国民众的价值观念判断产生了一定程度上影响,但是无论是从数量还是比例上,这种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力是有限的,因此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没有必要因为这些小问题,而阻断文化交流融合的进程。
二、强化民族国家话语权重要。
文化影响力与民族国家话语权有着直接关系,在未来世界,舆论对民族国家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甚至在某些时候,一些拥有强势话语权的国家可以引导世界舆论导向,长期以往,对于构建公平有序的国际社会秩序是非常不利的。
在构建国家话语权的过程中,跨国传媒集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理论研究
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理论研究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理论是当代国际关系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西方国家利用其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优势,对其他国家进行渗透、影响和控制,以实现其帝国主义统治的一种理论和实践。
本文将从背景介绍、定义解释、主要理论、现实案例和未来展望等方面,对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理论进行深入探究。
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理论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西方国家在经历了工业革命、殖民扩张和世界大战后,逐渐形成了对其文化和价值观的自信和优越感。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西方学者开始提出文化帝国主义的理论,以解释西方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理论主要涉及文化霸权、文化资本和文化营销等方面。
文化霸权指的是西方国家通过控制文化生产和传播,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强加给其他国家。
文化资本则是指西方国家将其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和政治利益的能力。
文化营销则强调西方国家如何利用市场机制和消费者心理,推销其文化和价值观。
文化霸权是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
西方国家通过控制国际媒体、电影、音乐、出版等文化产业,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渗透到其他国家。
这种渗透往往导致其他国家的文化自主性受到削弱,进而对西方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产生依赖和认同。
文化资本理论是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理论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西方国家利用其文化优势,通过文化产业、艺术市场、教育等途径,将其文化转化为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本。
这种文化资本不仅可以带来经济利益,还可以增强西方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和意识形态吸引力。
文化营销是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理论的另一个关键方面。
西方国家利用市场机制和消费者心理,通过文化产业、广告、品牌等方式,将其文化和价值观推销给其他国家。
这种文化营销不仅可以带来商业利益,还可以增强西方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和意识形态吸引力。
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好莱坞电影作为美国的文化产业代表,通过视觉效果、情节设计和普世价值等手段,向全球观众推销其文化和价值观。
文化帝国主义名词解释
文化帝国主义名词解释文化帝国主义是指发达国家通过传播自己的文化,对其他国家的文化造成影响和侵略的现象。
这种现象常常是由文化输出、媒体传播、文化产品流行等途径导致的,通过大量引进外国文化产品、媒体和文化观念,以及通过强大的经济和政治实力推动本国文化向外界传播。
文化帝国主义使得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受到冲击和削弱,从而造成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之间的不平等。
首先,文化帝国主义导致了文化多样性的减少。
发达国家的文化进入到其他国家,以流行文化的形式获得普遍认可和接受。
这种文化输出往往忽视了其他国家的文化传统和特点,导致了在全球范围内文化同质化的现象,多元文化和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逐渐被同化和边缘化。
其次,文化帝国主义造成了价值观念的冲突。
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观念被强行导入到其他国家,与当地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发生冲突。
这种冲突经常引发文化认同危机和价值观念的混乱,使得个体的认同感和身份认同感面临巨大的挑战。
此外,文化帝国主义加剧了文化依赖性。
发达国家通过引进自己的文化产品和媒体,抢占了其他国家文化市场的主导地位。
这种依赖性使得其他国家无法独立产生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产品,并且难以保护自己的文化产业,从而导致国内文化市场的垄断和国外文化影响的加深。
最后,文化帝国主义也引发了全球文化格局的不平等。
发达国家拥有强大的文化产业和国际话语权,以此加剧了其在全球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
其他国家的文化往往处于被动地位,难以在国际舞台上有声音和话语权,这不仅让发达国家的文化和思想体系得到了强化和拓展,也使得其他国家的文化难以发展和传承。
综上所述,文化帝国主义是一种通过传播、侵略和引导方式对其他国家的文化产生影响和侵略的现象。
它对文化多样性、价值观念、文化依赖性和全球文化格局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我们来说,应当保护并推动本国的文化发展,同时积极参与全球文化交流与对话,以实现文化的多元发展和共生共荣。
全球化浪潮下文化帝国主义的反向流动
全球化浪潮下文化帝国主义的反向流动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帝国主义的概念已经不再是一种单向流动的现象,而是在不同文化之间发生着反向的流动。
全球化的潮流使得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之间产生了更加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仅是单向的传播,还产生了对西方文化的反向影响,从而形成了一种反向的文化帝国主义现象。
文化帝国主义是指强大的国家或地区通过传播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娱乐产品等,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并使其接受和采纳自己的文化,从而导致文化的同质化。
在全球化浪潮下,西方国家的文化产业(如好莱坞电影、美国流行音乐、西方时尚等)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接受,从而形成了一种西方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主导地位。
这种文化帝国主义现象导致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本土文化逐渐受到冲击和侵蚀,甚至出现了文化同质化的现象。
可以通过文化产品和媒体传播来观察这种反向流动的现象。
随着亚洲国家和地区如中国、韩国、日本等的娱乐产业的崛起,其电影、电视剧、音乐等作品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追捧。
中国的电影《流浪地球》、韩国的电视剧《太阳的后裔》、日本的动漫作品等都成为了全球受欢迎的文化产品。
这些作品不仅在亚洲地区取得了巨大成功,还在西方国家和地区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追捧,成为了对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一种反向冲击。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开始相互渗透和融合,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文化现象。
世界各地的移民、留学生和外国游客的增加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和交流,从而使得不同文化之间产生了更加密切的联系。
在这种联系下,西方文化受到了其他文化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一种文化多元化的现象。
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如太极拳、茶道、京剧等在西方国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传播,成为了西方文化的一部分;而西方的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等也在中国等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庆祝和传播。
这种文化的反向流动使得不同文化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尊重和包容的关系,有利于世界各国之间的和谐发展。
文化帝国主义理论产生的政治背景
文化帝国主义理论产生的政治背景、社会基础及其概念辨析【内容提要】文化帝国主义理论是后殖民批评的主要话语之一,有其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历史背景。
因此,本文考察了后殖民主义理论产生的社会理论背景,揭示了文化帝国主义理论产生的政治背景和社会基础,阐释了文化帝国主义理论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对与文化帝国主义相关的概念进行了辨析,使我们能够对文化帝国主义理论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文化帝国主义理论最早来自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电视节目进入拉丁美洲国家后的影响的研究,后多用于发展中国家传播现象和理论的研究。
它的锋芒指向指责西方的文化侵略,尤指美国的廉价电视倾销第三世界,以及西方通讯社对外电新闻的支配和垄断,从而抨击此种文化冲击使资本主义的文化扩张得以一路畅通,导致西方的“文化霸权”,以及第三世界对西方的“文化依附”,最终造成全球资本主义化,或者说,使资本主义成为令全球同质化的力量。
文化帝国主义理论是后殖民主义思潮的一个分支。
一、后殖民主义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在当代西方社会理论中,后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理论与后殖民主义批评三大术语相互置换,简称为后殖民理论或后殖民批评。
作为一种理论批评话语和社会思潮,后殖民所针对和所反思的就是欧洲殖民主义这一历史事实及其造成的严重后果,它立足于历史学、文学、人类学、心理学和文化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广泛涉及文化帝国主义、殖民话语与西方对东方的文化再现,全球化与民族文化身份,以及种族、阶级、性别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由于文化帝国主义是后殖民主义理论思潮的一个分支,我们研究文化帝国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首先就要清楚后殖民主义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亚、非、拉一大批过去的殖民地国家相继获得政治上的独立。
独立后这些国家的领导者认识到,在进行经济、政治建设的同时也要积极从事文化建设。
因为在殖民主义时期,殖民统治者把殖民地国家的文化进行扭曲性解释,使殖民地国家的人们失去代表自己发言的权利并被迫接受这种扭曲性解释,以至于在独立后这种扭曲性解释的流毒还依然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文化帝国主义
关于文化帝国主义
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身着奇装异服,哈韩哈日,言必称欧美的少年。
于是,很多人开始高呼要保卫中国传统文化,抵制外来文化。
其实,这些现象无非是说明了我们社会中某些空白之处被外来的文化填补了。
如果说,这些行为真的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规范,需要进行引导的话,我认为反对者们首先要做的不应该是长篇累牍的口诛笔伐,而是尽快地找出能改变这些少年行为的“文化替代物”,但是很可惜,我们的学界和业界是有一些脱节的,很多人在呼吁抵制来自外部的文化冲击的时候,却不知道开发我们自己的文化产业。
中国的电视产业的现状也许最能清晰地体现这种文化
供需上的失衡,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中国的电视产业每年有约600万小时的节目缺口。
以儿童节目为例,中国18岁以下人口达3.67亿,但儿童节目连利基市场都不是。
中国电视台的儿童节目过多依赖进口卡通,而且经常定位不当。
在很多时候,我们媒体的内容话语缺失了。
英国著名学者约翰·汤林森在《文化帝国主义》中,将文化帝国主义划分为四个层次:媒介帝国主义、民族国家的话语、批判全球资本主义的话语及对现代性的批判。
对于这个理论,我们更多是在众多学者高呼“狼来了”的时候接触
到的,当今也需要我们也对文化帝国主义作出批判,但我们或许应该以一种更加理性的态度,来处理传统文化于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抵制文化帝国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抵制美国文化价值观的入侵。
这里,我想更多追问的是,中华文明的自信到哪里去了,是否大规模抵制来自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文化,产品就可以使中华文明得到伟大的复兴?
捍卫本国文化,在全球化趋势不可逆的同样今天是一个具有全球性的话题。
有人作出过统计,到1999年,法国影视市场的72%,德国影视市场的90.05%,日本影视市场的64%以上均为美国所抢占。
电视的情况则更为复杂和严重,据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1998年统计,世界各国进口的电视节目中有百分之七十五来自美国,这其间既有新闻节目、专题节目,更多是电视片(特指电视剧之类的片目)。
新西兰的电视节目有50%来自美国,拉美的电视节目竞有85%来自美国。
而中国的情况是,在2000-2004年间,我国进口影片4332部,其中从美国的进口占40%-50%,中国电视台播出的进口影片4000多部,美国片也约占一半。
可以说在当今世界,无论那个地区,哪个国家,都能感受到美国文化的影响。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文化会被吞并吗?
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有些杞人忧天,以下几点是我想要说明的。
首先,历史上,中华文化从未被征服过。
意大利学者恩贝托·埃柯有个观点,当两种文化相遇时有三种可能性:征服,这又分为教化和毁灭,前者是指按照一种文化模式改造另一种文化;后者正如欧洲文化在开拓殖民早期对待美洲和非洲文化的方式;二是文化掠夺,军事上对先进文化群体的征服,但又十分尊重这一文化,力图理解它,并将它纳入到自身的发展中,历史上的蒙古政权与满清政权统治恰好可以说明这个模式,或许这是中国文化(汉文化)最悲壮的时期;三是交流(相互影响和尊重的双向流程)。
当我们用这几个模式去分析中国文化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中国文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它至少是从来没有被征服过的。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统一性就在于有着以汉文化为主流文化的价值维系。
当然,我们的文化也绝非是一成不变的。
毕竟文化传播是一个同种文化历时性传承和跨文化的共时性交融的统一。
罗素在1922年写的《中西文化比较》中有这样一段话:“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过去已经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有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欧洲又模仿拜占庭帝。
”可以说,人类文化每一次的重大进步,都是伴随着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与交流。
中国历史上张骞出使西域促成丝绸之路的出现,印度佛教传入中土并发展
壮大,郑和的七下西洋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与外部文化交流的经典。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西文化的对话是不会以相互征服和文化掠夺的方式来进行的,交流的方式是中西文化必然,当然,这也就会引发众人关注的另一个问题:如何解决文化输出与输入不平衡的问题。
我对这个问题持不悲观的态度。
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欧洲是以一种“崇洋”的方式来看待中国的,无论是马可波罗的游记,还是新航线的开辟,或者是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史》中提到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对西方的巨大影响,都可以感受到欧洲对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的崇拜。
在这里,“崇洋”指的是一种文化态度,在这种态度下,一切来自异域文明的陌生,不同,非一般的事物都显得美丽和诱人。
相反,中国人的“崇洋”历史并不长,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人在文化态度上是具有相当的心里优势的。
只是到了近代,由于自身的“闭关锁国”延缓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当列强用坚船利炮冲击华夏大地的时候,一部分国人被震惊了,以往被视为蛮夷的西方人拥有了我们所不具备的先进技术和思想观念。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目光不得不移向更广阔的世界。
即便是这样,中国也不是“全盘西化”,完全融入西方文化的,西方思潮(科学主义,现代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可以说是中国20世纪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突出的文化特征。
其次,就西
方世界本身而言,对文化的焦虑同样存在。
我个人认为,目前在西方出现的“中国威胁论”决不仅仅是西方国家制造出来,用以遏制中国的借口。
对他们而言,中国的崛起是对他们现实的威胁,这个威胁是来自中国在各个方面表现出来的竞争力。
西方在本质上就是担心中国文化会吞并己国的文化,使得自身赖以生存的文化身份被取代了。
实际上,这种态度不仅仅是针对中国的。
在莫利(Morley)和罗宾斯(Robins)所写的《认同的空间》中有一章专门谈到对日本的发展可能对西方带来挑战的忧虑:“西方对它所见到的日本文化那神秘莫测、遥不可及、难以确定的本质憎恶不已。
最令西方感到不安的是,这个异族文化现在成了‘头号大国’,经济技术进步的典范。
在美国和欧洲,人们强烈地意识到日本的他性,并越来越担心这个‘他者’的威力。
” 而著名的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其轰动性的大作《文明的冲突》中更是将日本文明提升到与中国儒家文明同样的高度,成为世界七大文明之一(从文化传承的意义上说,同属东方的日本一百多年来的发展过程有很多值得中国借鉴的地方)。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代表了一种西方不能控制世界次序的恐惧。
毕竟现在的世界上的基本次序是靠五百年来的西方中心主义维持的,而西方主义现在受到很大的反对,特别是后现代主义者的反对。
中国的高速发展,不断强大,冲击着西方国家对世界的控制,这势必加强西方世界的恐
惧。
所以他们要不断地向我们推行他们的价值体系。
但是英国学者斯图亚特·霍尔在《电视话语的编码与解码》一书中指出传播不仅仅是一个从传播者到接受者的线性过程。
他认为,在传播过程中。
从“编码”到“解码”,每一过程部有其自身的决定因素与存在条件,信息生产的权力关系与消费的权力关系并不完全吻合。
这个简单的模式却解决了一个重大问题,即意义不是传播者传递的,而是接收者生产的,阅读文本是一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协商的过程。
所以我认为,中国观众对美国的影视作品并不完全按照美国的意识形态进行接收,中国文化带给他们的思维习惯依然很大。
第三,在今天,面对跨文化传播也遭遇到“不对称”性时,中国文化在越来越多地走向西方,走向世界,不同于一百年前满清,中国于外界的交流并不是被迫的。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曾经种族冲突严重的塞尔维亚街头会竖起
李小龙的塑像的新闻,听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孔子教育奖”的消息,当然还有在多个国家进行的中国“文化周”,“文化年”的活动。
只有这样,不同之间的文化才会交流起来,中国的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在互动中得到发展的过程:一方面,中国的文化将有益于全球文化的多元发展,特别是在面对以美国为首的强势文化时,可以有我们自己的声音;另一方面,中国文化在与其他文化碰撞与交流中,也能相应地改变和创新,发现自身独有的优势与资源,发扬自己
的优长而得以现代化并重现辉煌。
我们应该坚持洋为中用,现代的西方文化有三大精神源头:希腊人的理性精神,希伯莱人的超越意识,罗马人的征服态度。
毕竟这些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缺失的,或者说是没被充分发掘的。
引进西方先进的文化产品以及文化经营观念有助于我们“知己知彼”,也有利于我们在文化产品方面有针对性的输出。
所以,我的观点是中国人应该以务实的态度对代文化帝国主义。
只要我们以负责任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文化,就可以正视文化帝国主义存在,不必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