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弱势群体及其在社会政策体系中的地位

合集下载

社会政策期末重点

社会政策期末重点

一、社会政策定义政府或其他组织在社会公平等价值目标的指导下,为了达到满足民众基本需要、解决社会问题,进而维护社会稳定和提高社会生活质量等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服务行动的总和。

二、社会保护的基本含义社会保护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建立各种保护性的制度和措施,以避免或减弱某些社会群体在社会经济变迁(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和结构变化)过程中所受到的利益损害。

三、发达国家社会政策实践的历史发展(客观题)P24(一)社会政策实践的发端1.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①内容:a. 教区负责供养教区内无依无靠的贫民;b.根据贫民的类型,分类施助(有劳动能力的送入工场劳动- 没有劳动能力的,送入救济院或提供院外救济; - 无依无靠的儿童,提供学徒训练机会。

②影响:a.政府开始承担保障公民基本需要的责任;b.奠定了英国社会福利政策的基础c. 各国社会救助政策的模版。

2.工业化对社会政策的促进作用:①工业化带来的风险;②传统的生活保障制度的丧失③流动加快与传统社区家庭功能的淡化④工人运动的发展㈤对贫困新的认识3.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①俾斯麦的政策:胡萝卜加大棒②社会保险法:- 1883 工人医疗保险法 - 1884 工伤事故保险法 - 1889 伤残和养老金保险法(70岁以上)③俾斯麦模式(二)战后西方“福利国家”社会政策体系的形成与发展1.欧洲“福利国家”体制形成的历史背景:①英国政府在德国之后也在1911年通过了“国民保险”法案,试图用社会保险的方法来解决失业等社会问题;②同时,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从经济学的角度论证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人们认识到政府可以并且应当通过财政、货币政策和再分配政策来刺激需求和促进就业,从而为“福利国家”体制的建立提供了关键性的经济学理论支持。

.福利国家:是一种工业国家的国家形态,它不只是社会保险或公费医疗,也不只是家庭福利或社会救助计划,甚至也不能完全等同于社会保障或社会政策,而是他们的总和。

社会政策对于弱势群体的保护与支持

社会政策对于弱势群体的保护与支持

社会政策对于弱势群体的保护与支持社会政策的出现和发展,旨在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提供保护与支持。

弱势群体是相对于社会中具备相对较强资源和权力的群体而言的,通常包括贫困人口、残疾人、儿童、老年人、少数民族、性别受压迫群体等。

如何通过社会政策合理分配资源、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文将探讨社会政策对于弱势群体的保护与支持,从财政支持、医疗保障、教育和就业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财政支持社会政策通过财政支持来提供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

例如,国家在财政预算中拨款用于贫困人口的扶贫工作,为他们提供基本的住房、食品、教育和医疗等必要支持。

此外,政府还通过发放福利金、生活补贴等方式,改善弱势群体的经济状况,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

二、医疗保障社会政策在医疗保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确保弱势群体获得必要的医疗服务。

政府可以通过建设医疗保健机构、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等方式,为弱势群体提供医疗保障。

例如,建立社会救助体系,为没有收入来源或收入微薄的群体提供医疗救助,保障他们享受基本的医疗服务。

三、教育支持教育是改善弱势群体生活状况的重要途径,社会政策在教育领域提供必要的支持。

政府可通过设立助学金制度、免费义务教育政策等措施,为弱势群体提供教育机会。

特别是针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学生,政府可以提供额外的资助,确保他们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四、就业保障社会政策通过就业保障,帮助弱势群体实现自我价值和经济独立。

政府可以通过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提供特殊的就业培训和职业指导,帮助弱势群体融入就业市场并提高他们的竞争力。

此外,为了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政府还可以出台法律法规,打击就业歧视和性别歧视等现象。

结论社会政策对于弱势群体的保护与支持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

通过财政支持、医疗保障、教育支持和就业保障等措施,社会政策能够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提高他们的社会参与度和幸福感。

然而,社会政策在实践中仍面临着很多挑战,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保护和支持弱势群体,实现社会的整体进步。

弱势群体社会保障政策研究

弱势群体社会保障政策研究

弱势群体社会保障政策研究社会保障政策是指国家为了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福利而实施的政策。

其主要目标是消除社会不平等现象,缩小社会福利差距,加强社会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全体居民的生活质量。

弱势群体是社会保障政策重点照顾的对象,包括老年人、残疾人、失业人员、低收入人群等。

本文将从弱势群体的背景、现实问题、社会保障政策和存在问题等多个方面,探讨如何完善弱势群体社会保障政策。

一、弱势群体的背景1.1老年人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尊老爱幼的国家,老年人一直是社会保障政策的重点。

但随着人口老化和社会变化,老年人面临诸多问题,包括权益受损、养老保障不足、医疗保障不健全等。

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已达到1.15亿,占总人口的8.7%。

到2030年,预计老年人口将超过3亿,占总人口的近25%。

1.2残疾人据统计,我国残疾人口数量已超过8500万,其中绝大多数残疾人面临碍于残疾导致无法就业、缺少专门的康复设施、生活自理困难等问题。

目前,我国实施了合理的社会保障政策,提高了残疾人的生活质量。

1.3失业人员当前,我国失业人员数量众多,而且失业人员有一定的复杂性,包括飘摇职工、下岗职工、新丧失劳动能力职工、返乡下岗职工等。

针对不同类型的失业人员,国家也不断出台新的社会保障政策以打造一个良好的失业保险制度,以确保失业人员获得基本生活保障和重返职场的机会。

二、弱势群体现实问题2.1老年人中国的养老保险现状亟待改善,高龄社会所导致的抚养负担加大,给老年人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此外,医疗保障问题也十分突出,老年人的医疗费用总是相当高的,有很大一部分人需要进行特殊养老处理。

除此之外,人权、社会关系、环境等因素,也会导致老年人的社会保障问题。

2.2残疾人有关残疾人问题的讨论时,相对于早期的残疾定义,主要是强调残疾人的自我支配权,旨在保障残疾人的基本权益、鼓励自我解放、自我救济和自我发展。

但残疾人在现实中仍面临着短缺的义务教育、特殊教育、劳动就业、基本医疗保障等问题,让这个不幸的群体生活不易。

社会政策对弱势群体的保障与支持

社会政策对弱势群体的保障与支持

社会政策对弱势群体的保障与支持社会政策是指政府为了解决社会问题、保障社会公平与正义,从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制定的一系列政策。

在社会政策中,保障与支持弱势群体是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探讨社会政策对弱势群体的保障与支持,并分析其意义和挑战。

一、社会保障政策社会保障政策是社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和生活需求。

社会保障政策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多个方面。

这些政策为弱势群体提供了经济保障和社会福利,减轻了他们在生活、医疗、退休等方面的压力。

首先,医疗保险为弱势群体提供了健康保障。

通过医疗保险,弱势群体可以享受到相应的医疗救助和医疗服务,降低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其次,养老保险是保障弱势群体晚年生活的重要手段。

政府通过养老保险制度为弱势群体提供退休金,确保他们在老年时依然能够享受基本生活保障。

另外,失业保险为弱势群体提供一定时间的经济援助,帮助他们渡过就业困难期,减少失业带来的社会不稳定。

二、社会扶持政策除了社会保障政策,社会政策还包括一系列扶持政策,用于支持弱势群体的成长和发展,帮助他们融入社会,提高生活质量。

首先,教育扶贫政策是社会扶持政策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投入教育资源、提供免费教育、设立奖学金等方式,政府帮助贫困家庭的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提高他们的人力资本,增加社会竞争力。

其次,就业扶持政策是帮助弱势群体实现自给自足的重要手段。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培训机会、创造就业机会、减免税收等方式,促进弱势群体就业,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

另外,住房扶持政策可以解决低收入、无住房或住房不适宜的弱势群体的住房问题。

政府可以提供公共住房、补贴房租或购房款项等方式,帮助他们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三、社会政策的意义和挑战社会政策对弱势群体的保障与支持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社会政策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

通过为弱势群体提供保障和支持,可以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工作基础知识

社会工作基础知识
诉人们如何看待和分析各种现实的社会问题,但它所更看重的是教导人们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社会工作学科多提 供的各种理论、方法和技术、技巧,都是为解决社会问题服务的。 (3) 社会工作的综合性。
社会工作对象即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它必须善于运用多种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提供的理论、方法及技 术为自己服务。 3、社会工作本质:助人。它是以关于社会和人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在一定的制度和社会政策框架下,运用科学的、 多样化的方法,帮助有困难、有需要的人,并在此过程中发展理论和方法,以进一步推进社会服务的过程。无论从 出发点、过程,还是从结果的角度来看,社会工作都是在帮助人。
②专业化: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是在长期的社会服务实践、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不断借用其他学科的新的研 究成果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这个形成过程就是社会工作的专业化。 (2)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发展
①1917 年美国学者玛丽·芮奇蒙出版《社会诊断》一书,试图使社会工作方法成为一套独立的知识。此后发表 《什么是社会个案工作》使社会个案工作成为一种专业方法被社会工作者普遍接受。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个案工 作一直是社会工作界普遍承认的唯一工作方法。
③另一方面,社会工作最初关心的是眼前问题的解决,通过实践,社会工作者认识到,不但要帮助受助者解决 当前面对的困难,而且要从长计议,尤其要注意发展受助者的能力,以免其再入困境。这样,治疗—预防,救助— 发展就成了社会工作基本思路。 (4)工作对象的拓展。
①起初英美国家的政府部门和民间组织只把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失依儿童和老人及残疾人、失业者和贫困家庭 作为自己的工作对象。或者说,社会工作早期对象是由于生理、心理原因,或者由于个人无法抵御的社会和自然原 因而陷于生活极度困难的群体。
① 工作态度的科学性。社会工作者虽抱有助人的价值观念,但他审视问题的立场及态度却是客观的。社会工 作者与受助者之间的关系是工作关系,他以“专业角色”开展工作,力求避免将其个人偏见、冲动等态度 不经意地流露于助人过程中。

社会政策课程讲义

社会政策课程讲义

关信平:社会政策概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社会政策讲义内容第一编导论:社会政策的概念和发展第一章社会政策的基本范畴第一节政策与公共政策一、政策1、含义:国家、政党或其他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各种行动的总和。

2、基本特征:①制度化的行动体系:政策行动是按照一定的规则体系,由特定组织发起和实施的行动②政策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达到组织目标的重要手段,具有规范和引导的作用③具有明确的行动内容④政策是规则体系与行动体系的结合3、政策(动态行动体系)与制度(规范体系及相对应结构和物质条件)比较(略P5)二、公共政策(社会政策是公共政策体系中的重要方面之一)1、含义: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2、基本特点: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群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①公共性(最突出):面向社会公众,与社会中的公共事务有关,包括主体、对象、目标和过程的公共性②权威性:政策制定中由公共权威组织制定、实施中的有效执行③价值性:政策行动的价值有限性决定走向④群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共同遵循的价值目标、关注于群体利益分化的矛盾焦点3、公共政策的目标与意义a基本目标:为了维护社会中公众的共同利益而不是特定的组织或个人的利益b总目标:以全社会的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为最基本出发点,在政策过程中最大限度的考虑到社会中各个群体的利益差异,尽可能地兼顾和协调各群体的利益(最关键是要努力坚持其公共性原则,最大努力符合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①通过利益综合性原则而代表社会中大多数群体和个人的利益②通过利益分配原则兼顾少数弱势群体的利益(社会关照原则和补偿原则)③通过合理的利益选择原则考虑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④兼顾个人利益、地方利益和社会整体的利益⑤注重全人类的共同利益第二节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一、社会政策的定义与实质1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服务行动的总和2、实质:政府在社会福利事务领域中的干预行动(区别于“包揽”)——即针对现有经济制度与社会福利制度的不足而采取行动(市场失灵时、组织和协调、调动群体参与)二、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1、社会保障政策(最基本、重要):政府通过公共行动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政策体系——“收入维持”计划2、公共医疗卫生政策3、公共住房政策4、公共教育政策5、劳动就业政策6、社会福利服务政策7、针对专门人群的社会政策体系8、其他三、社会政策与其他类似概念的关系1、社会福利:在公共资金的支持下向社会成员无偿或低偿提供物质或服务产品的制度和过程(非商业化方式、有公共资金支持)2、社会保护: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建立各种保护性的制度和措施,以避免或减弱某些社会群体在社会经济变迁过程中所受到的利益损害(①预防性:基本权利、增能;②治疗性:补偿、社会关照)3、社会行政:政府行政机构在其职权范围内代表国家在社会事务方面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社会政策的执行系统、关键性作用)第三节社会政策的法规体系(略)第二章社会政策实践的历史发展第一节发达国家社会政策实践的历史发展一、社会政策实践的发端二、战后西方“福利国家”社会政策体系的形成与发展a贝弗里奇报告b欧洲“福利国家”体制的形成:英国(贝弗里奇)、美国(《社会保障法案》)三、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福利国家”社会政策的改革a影响:将福利国家作为所谓战后政治共识的主要政纲来维持和发展、受到新马克思主义和女性主义者批评、经济方面冲击b调整与福利改革:撒切尔——社会保障待遇、税收措施等第二节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社会政策实践的历史演变一、拉丁美洲(智利)1、率先对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引入私营部门的参与和管理。

中国社会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支持政策

中国社会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支持政策

中国社会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支持政策引言在中国这个拥有庞大人口的国家中,存在着许多社会弱势群体,他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境和挑战。

为了帮助这些弱势群体获得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中国政府积极推出了一系列的社会支持政策。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社会弱势群体的现状,并分析了政府的社会支持政策。

中国社会弱势群体概述中国社会弱势群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类人群:1.农民工:由于来自农村地区的农民工们来到城市工作,他们通常面临低工资、无社会保障和不稳定的工作环境等问题。

2.女性:尽管中国社会对性别平等有一定的关注,但女性仍然面临各种各样的歧视和不平等待遇,特别是在就业、教育和家庭权益方面。

3.残障人士:中国有数百万残障人士,他们在就业、教育和社会融合方面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4.退伍军人:退伍军人在退役后往往面临再就业问题、身体健康问题以及适应社会的难题。

社会支持政策农民工为了改善农民工的生活条件,中国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来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

例如,政府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加强了工资支付保障,以确保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此外,政府还鼓励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和公积金,以提供更稳定的福利和退休保障。

女性为了促进性别平等,中国政府致力于增加女性就业机会和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保护女性的权益,如《妇女权益保障法》和《反家庭暴力法》。

此外,政府还推出了针对女性的培训计划,以提升她们的就业竞争力。

残障人士中国政府非常重视残障人士的福利和社会融合。

政府提供了各种福利政策,包括残疾人社会保障、康复服务和教育援助等。

此外,政府还鼓励雇主提供适应残障人士就业的条件和机会,并设立了残疾人就业援助基金。

退伍军人为了关注退役军人的权益,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退役军人保障政策。

政府鼓励雇主优先招聘退伍军人,并提供职业培训、创业支持和社会保障。

此外,政府也加强了退役军人的医疗保障和心理援助。

社会支持政策的问题和挑战尽管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社会支持政策来帮助弱势群体,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弱势群体权益如何得到保障

弱势群体权益如何得到保障

弱势群体权益如何得到保障在我们的社会中,存在着这样一群人,他们由于种种原因,在经济、社会地位、身体状况等方面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他们的权益保障问题是一个关乎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稳定的重要议题。

弱势群体包括但不限于老年人、残疾人、贫困人群、农民工、妇女儿童等。

这些群体在生活中往往面临着各种不公平待遇,如就业歧视、教育机会不均、医疗资源匮乏、社会保障不足等。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呢?首先,完善法律法规是保障弱势群体权益的根本。

当前,我国虽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涉及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但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不完善和不具体的问题。

例如,对于残疾人就业保障的规定,在实际执行中可能存在落实不到位的情况。

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制定更加详细、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明确弱势群体的权利和义务,以及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

同时,要加强对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确保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其次,加强教育和培训是提升弱势群体自身能力的关键。

教育是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对于弱势群体来说更是如此。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弱势群体教育资源的投入,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和培训项目。

比如,为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免费的义务教育和资助,让他们能够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

对于残疾人,可以开展适合他们身体状况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对于农民工,可以提供一些实用的职业培训,帮助他们提升在城市中的就业竞争力。

再者,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保障弱势群体基本生活的重要举措。

社会保障是社会的“安全网”,能够为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这包括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制度,确保弱势群体在年老、患病、失业等情况下能够得到必要的帮助。

同时,要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和保障水平,特别是对于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群,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比如,对于特困人员,要提供足额的救助资金和生活物资,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社会政策概论(第三版)原理部分重点整理

社会政策概论(第三版)原理部分重点整理

社会政策概论(第三版)原理部分重点整理的摘要。

摘要通常是对文档内容的简短总结。

]社会政策概论(第三版)原理部分重点整理第四章:社会政策与人的需要及社会问题第一节:社会政策与人的需要●当代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之一是要为不能通过其他途径来满足自身基本需要的人提供福利性帮助、、、、、、从理论上看,满足人的基本需要是社会政策的出发点;从实践上看,各项社会政策行动的范围、水平和实施方式都要从人们的实际出发。

●社会政策中的需要概念,是指个人和社会的需要,即个体和社会为了维系其生存并求得发展而必须设法获得满足的摄取状态。

(人的需要,尤其是较高层次的需要具有社会性的意义)●个人需要的内容和基本类型社会行政学观点:个人的社会需要是个人或人群中发生的各种问题。

经济学观点:需要是购买力为基础的对某些产品与服务的要求。

政治经济观点:需要是与特定的目标相联系的,并必须以某种策略去达到。

●英国学者布莱德萧对需要概念进行分类:第一规范性需要,这种需要是业已建立起来的标准与实际存在的状况比较之下所产生(贫困线);第二是感觉的需要,,侧重于由个人表达引起个人的感觉与经验的需要。

(感觉的需要是个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

第三是表达的需要。

这是“感觉”的转化为实际行动的结果。

(弱势群体的示威请愿)。

第四是比较的需要。

●个人需要层次的刚性与弹性:人类的某些需要是整个社会必须保证其满足的,这意味着人的某些基本需要是社会政策所面对的具有不变性质的“刚性”的需要。

对于这些刚性需要,需要的满足程度会发生变化,这就是需要的弹性表现。

1、家庭和家族、亲友、邻里和民间慈善团体(宗教组织)●满足个人基本需要的方式2、市场机制3、非营利机构●社会政策在满足个人需要中的作用:1.有效性:调动社会资源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2.局限性1)个人的需要在内容和层次上都是很复杂的,任何一项社会政策都不可能满足人们的全部需要2)在现实中(有时候)即使连基本的需要都无法满足3)非个性化:即社会政策具有一般性特征●个人需要对社会政策的导向作用1)从基本需要的满足方向来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基本需要不断地扩大,带动了社会政策范围的扩大2)从基本需要满足的程度上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满足程度不断提高,带动社会政策水平的提高3)从基本需要满足的方式看,个人多层次的需要,要求多层次的社会政策体系。

社会保障制度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作用与面临的困境

社会保障制度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作用与面临的困境

社会保障制度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作用与面临的困境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为了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和合法权益,而规定和实施的各种政策、制度和措施。

在现代社会,社会保障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尤其是对于弱势群体。

但是,随着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也面临着一些困境。

在此,我们从2023年的角度来探讨社会保障制度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作用以及面临的困境。

一、社会保障制度对弱势群体的保障作用社会保障制度对于弱势群体的保护作用不言而喻。

在现代社会中,弱势群体主要包括老年人、儿童、残疾人、贫困人口等。

这些人群往往缺乏自我保护能力,需要社会的关爱和保障。

在社会保障制度的框架下,这些人群可以得到一定的经济补贴、医疗保障、教育支持等措施,从而过上相对优越的生活。

1.老年人老年人是现代社会的弱势群体之一。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口数量逐年增加。

在此背景下,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作用相对凸显。

社会保障制度提供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等措施,可以有效地缓解老年人的经济压力,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和健康需求。

同时,如老年人门诊医疗费用、住院费用、特殊疾病治疗、慢性病管理等都将得到更好的保障。

2.儿童儿童是社会的未来,也是弱势群体之一。

儿童受教育的机会、生活保障和社会保障等方面需求相对较高,对于这些弱势群体家庭的财政承担能力主要又限制。

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提供免费医疗、公共教育、住房补贴、贫困家庭补助等措施,有效地保障了儿童的基本生活和教育需求。

在此基础上,儿童的身心健康、教育质量和成长环境也更为稳健。

3.残疾人近年来,国家对残疾人的保障力度得到了加强。

社会保障制度为残疾人提供的社会保障、优惠奖励和免费通道等措施,有力地减轻了残疾人的经济负担,保护他们的基本权益,并且残疾人在治疗上也获得了更多的优待和关注。

4.贫困人口贫困人口是社会弱势群体中的基本群体。

社会保障制度为贫困人口提供的保护措施极大的扩大了他们的保障范围,有效的保障了他们的基本生活和社会综合治理。

社会工作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社会工作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社会工作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社会工作是一项旨在提升社会公平、公正和社会福祉的职业。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工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关注弱势群体的生活需求,又为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效运行做出贡献。

本文将探讨社会工作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体系的互动关系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体系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社会保障体系为社会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保障环境,为其提供了必要的资源和支持。

同时,社会工作也对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社会工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石。

在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中,为弱势群体提供支持和援助的社会工作者具有重要地位。

他们的工作涉及到贫困、失业、老龄化、残疾、儿童等方面,通过提供咨询、援助、辅导、协助等服务,帮助弱势群体融入社会,提升生活质量。

其次,社会工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补充。

社会保障体系虽然致力于提供全面的保障,但在面对特殊情况和复杂需求时,仍然会存在局限性。

社会工作通过个案管理、社区互助等方式弥补了此类局限,为特殊群体提供了更加细致、个性化的服务。

他们能够具体了解个人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填补社会保障体系无法覆盖的空白。

最后,社会工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提供支持。

社会工作是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提供人才保证。

社会工作者通过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为社会保障体系的政策制定、项目实施和评估提供支持。

他们的实践经验和专业观察,为社会保障政策的完善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二、社会工作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具体作用社会工作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具有多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供社会支持与辅导:社会工作者通过咨询、辅导等方式为弱势群体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援助。

他们关注个体的社会、心理和情感需求,通过倾听、引导、支持等手段帮助他们解决困扰和问题。

2. 促进社会参与和融合:社会工作者通过社区服务、康复训练等方式帮助弱势群体重新融入社会。

他们鼓励和引导弱势群体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增加社交网络,提升生活质量。

分析目前我国弱势群体的现状及其社会保障政策(一)

分析目前我国弱势群体的现状及其社会保障政策(一)

分析目前我国弱势群体的现状及其社会保障政策(一)“摘要”:目前弱势群体已成为一个规模较大,具有自身特征的复杂群体,在社会中处于极低的地位,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和谐,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关键,应通过扩大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健全社会救助制度等措施完善弱势群体社会保障体系。

“关键词”:弱势群体;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社会救助庞大的社会弱势群体的存在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一个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弱势群体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不和谐音。

一、弱势群体的界定及其现状社会弱势群体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存在的。

目前我国弱势群体是一个规模较大、结构复杂、分布广泛的群体,“弱势群体”之弱,一是弱势的经济基础;二是弱势的社会政治地位及各种公民权利;三是弱势的竞争力。

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人:一是下岗失业人员,即城市中以下岗失业者为主体的贫困阶层。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失业下岗的问题日益严重化,不少企事业单位的工人和干部下岗。

二是“体制外”的人及其他特殊人员,指那些从来没有在国有单位工作过,靠打零工、摆小摊养家糊口的人,以及残疾人和孤寡老人。

三是缺乏利益保障的农民工。

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村户口却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是中国传统户籍制度下的一种特殊身份标识,是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和传统户籍制度严重冲突所产生的客观结果,他们虽然为城市的发展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劳动权益得不到保护。

四是较早退休的“体制内”人员。

这部分人中许多人原来的单位无能力给这些退休职工增加工资,交纳社会医疗保险等,需要政府拿出钱来援助。

五是久病、重病而无钱医治的人及其家属,以及天灾人祸中的困难者。

中国每年有大量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因病失学失业的人员。

全国每年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不同程度的援助才能摆脱灾难困境的城乡居民约有4000-5000万人①。

弱势群体的生活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贫困是社会弱势群体的首要特征。

社会工作的一些名词解释

社会工作的一些名词解释

1 .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

2 .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是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标准,以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为指导,运用专业的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

3. 弱势群体弱势群体:弱势群体是指在社会中处于较差的社会地位和缺乏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依靠自身力量或能力无法保持个人及其家庭成员最基本的生活水准,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支持和帮助的群体。

4 .社会工作伦理社会工作伦理:就是指社会工作人员在社会工作过程中自身所应具有的伦理价值以及在处理与案主、同事、服务机构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所应遵守的伦理准则。

5 .伦理困境伦理困境:由于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和人们伦理价值观念的多样化,社会工作实践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冲突,面对这些冲突,社会工作者可能会左右为难,这就是社会工作中的伦理困境。

6 .案主自决案主自决:是指社会工作实务中要确定的案主需要拥有的自由决定的空间,在其中,社会工作者有一定的义务去尊重案主做决定的权利,或肯定案主自我做决定的需要,并进而引进各项适当的社会资源或倚重其个人的力量,使案主在适当的时候做出适当的决定。

7 .女性主义女性主义:既是一种社会运动,更是一种随着西方女权运动兴起而逐渐形成的妇女争取自己的权利、要求男女平等的社会思潮。

8 .人类行为人类行为:人类行为指个体一切外表行为、思想、感受、期望、自我观念等,是一个广义概念,包括人的内在和外在的变化。

看得见的外部行动或看不见的内心运作都是其探讨的对象,而且最令我们感兴趣的是内在的思想、情绪、自我观念、期望等如何影响外在的行为。

9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影响人的心理和活动及其社会过程的社会系统;家庭、学校、团体、组织、社区、社会、文化等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10 .个案社会工作个案社会工作:是以个人或家庭作为服务对象,采用个别的方式,通过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运用专业知识与技巧,协助案主进行心理调适与环境改善,增进其生活适应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以维护和发展个人或家庭的健全功能。

社会政策

社会政策

社会政策第一章社会政策的基本范畴1.公共政策: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其基本特点是:1)公共性。

公共政策是面对社会公众,与社会中的公共事务有关的政策,而不是处理政府或其他组织的内部事务。

2)权威性。

公共政策要由具有公共权威的组织来制定。

3)价值性。

公共政策反映了政府的价值目标,决策者在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各种政策行动的价值优先性做出判断,然后以此为基础来决定公共政策的走向。

4)群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公共政策的目标具有社会一致性的一面,公共政策的走向往往与某些群体的利益密切相关。

2.公共政策的主要领域各国政府比较重要的政策类别主要有国防政策、外交政策、经济政策、环境政策等几大类。

3.社会政策的定义与实质社会政策:首先,从概念上看,它不是指整个社会生活中的所有领域,而是指其中某些特定的领域;其次,从政府公共政策实施的角度看,社会政策是政府向社会成员提供社会服务和实施社会管理的政策体系;最后,从运行原则上看,社会政策属于福利性原则的领域。

根据以上分析,将社会政策定义为,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服务行动的总和。

社会政策的实质是政府在社会福利事务领域中的干预行动。

3.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社会保障政策、公共医疗政策、公共住房政策、公共教育政策、劳动就业政策、社会福利政策、针对专门人群的社会政策体系、社会政策的其他内容第二章社会政策实践的历史发展1.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及其影响内容:1)要求全国普遍设立收容贫民的济贫院,强调对贫民实施救济是每个济贫区的责任,并通过委任贫民救济官的方式建立起全国范围的地方救济行政体系;2)建立征税机构以满足济贫资金筹集所需,并确认了从富裕的地区征税补贴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方式;3)对有劳动能力的强健贫民通过提供劳动场所的方式促其自立;4)对失依儿童,以及孤儿院收养、家庭补助、家庭寄养等方式进行抚养。

我国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制度基本理论

我国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制度基本理论

我国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制度基本理论我国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理论一、弱势群体的含义、构成及特征(一)弱势群体的含义弱势群体,也通常被称作社会弱者群体,它在形式上是一个虚拟群体,根据人的社会地位、生存状况来界定。

弱势群体是对社会中一些生活困难、能力不足或被边缘化、受到社会排斥的散落的人的概称。

(二)弱势群体的构成弱势群体从主体的性质出发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社会性弱势群体和生理性弱势群体。

社会性弱势群体包括城镇下岗和失业人员中的贫困群体、农村贫困群体以及正在形成中的弱势群体。

前两者是社会性弱势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正在形成中得弱势群体也日益成为焦点。

正在形成中的弱势群体指困难企业的贫困职工、犯罪的青少年、贫困单亲家庭、居无定所和固定职业的城市流动人口等。

生理性弱势群体包括老年人、残疾人、处境困难的儿童。

(三)弱势群体的特征第一,弱势群体大都面临贫困性。

尽管“弱势群体”的概念和“贫困人口”的概念不完全相同,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高度重叠,很多弱势群体的成因都是因为贫困。

第二,在社会和政治层面上,弱势群体都处于弱势的地位。

虽然弱势群体可能在人口数量上比较多,但是他们在掌握资源的数量上却很少,还缺乏沟通渠道。

他们的诉求很难在社会中发表出来,也很难得到社会的关注与帮助。

第三,弱势群体的成因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客观的表现为社会规章制度,也可能是生理特征上的健康状况较差等。

主观的体现为对女性和城市农民工的歧视等。

二、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内涵及意义(一)弱势群体社会保障的内涵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等手段,积极调动和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弱势群体,为他们的基本生活给予保障的制度。

具体表现:维持和保障低收入、无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保障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

社会保障的本质是维护社会公平,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论文_浅谈我国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

论文_浅谈我国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

论文_浅谈我国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浅谈我国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一、引言社会保障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旨在解决弱势群体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本文将就我国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二、弱势群体的定义和分类1、弱势群体的概念和特征2、弱势群体的分类及主要特征(1) 贫困群体(2) 残疾人群体(3)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4) 低收入群体(5) 失业群体(6) 非传统家庭群体等三、我国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现状1、弱势群体的保障政策概述2、贫困群体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3、残疾人群体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4、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5、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6、失业群体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7、非传统家庭群体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四、我国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分析1、社会保障政策实施存在的问题2、社会保障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3、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需求与保障政策的不匹配问题4、弱势群体社会保障意识和参与度问题5、弱势群体社会保障的公平性问题五、我国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改进对策1、完善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及政策制定机制2、加强弱势群体社会保障政策的宣传和推广3、打造弱势群体社会保障服务平台4、强化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工作的监督与评估机制5、加大对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领域的投入力度六、结论附件:本文相关数据及调研报告法律名词及注释:1、社会保障:指国家对劳动者、失业者和其他社会成员在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以及其他与社会保障有关的方面给予的经济、医疗、教育、法律等服务和救助的一种制度和实践。

2、弱势群体:指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因种族、民族、性别、经济条件、身体状况、社会地位等原因,处于相对较弱势地位的群体。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2021考研真题库与复习笔记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2021考研真题库与复习笔记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2021考研真题库与复习笔记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名词解释1社会救助[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研;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年研]答:社会救助又称社会救济,是指政府和社会团体对那些维持社会基本生活水平有困难者给予必要的物质帮助。

社会救济工作的关键是要正确划定被救济对象最低生活标准,维护贫困者的基本权益。

我国长期开展的扶贫工作是社会救济中很有特色的事业,把社会救济与生产开发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提高贫困者的生活水平。

2社会服务[广州大学2019年研;中南大学2019年研;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年研]答:社会服务是指以劳务为主要形式向有困难的社会成员,特别是社会弱者提供的改善其处境的活动。

它是将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传至有需要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服务与营利性商业服务有本质区别,它是社会福利服务。

3倡导者[杭州师范大学2019年研;苏州大学2019年研;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年研]答:在一定情况下,社会工作者应该成为受助者采取某种行为的倡导者,即当受助者必须采取新的行动才能有助于其走出困境时,社会工作者应该向其倡导某种合理行为,并指导他们以使其成功。

应该指出的是,这里的倡导不是不顾受助者接受程度的强行推动。

4社会工作的涵义与构成要素[武汉大学2011年研]答:社会工作是指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职业化的服务活动。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社会工作是以帮助他人(服务对象)为目的的活动;②社会工作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活动;③社会工作是科学的助人方法;④社会工作是职业化的助人服务活动。

社会工作的构成要素有: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价值观助人活动和专业方法。

5济贫法案[西南大学2010年研]答:济贫法案主要指伊丽莎白女皇于1601年颁布的法案。

该法案正式承认政府有济贫的责任,并建立了初步的救济行政制度与救济工作方法。

该法案的重点或特点表现在:(1)规定每一教区应向地主征收济贫税。

社会政策对弱势群体的支持

社会政策对弱势群体的支持

社会政策对弱势群体的支持在当今社会中,许多人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

某些人可能会由于种种原因而处于弱势地位。

这意味着他们可能缺乏必要的资源和支持来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幸运的是,社会政策对弱势群体提供了重要支持,以帮助他们克服这些挑战。

社会政策的概念很广泛,它可以涉及多个领域和多种资源。

社会政策的目标之一就是确保所有人都可以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公共服务。

社会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保障弱势群体不受剥削、歧视和不公正对待。

针对这一目标,社会政策制定了许多政策来帮助弱势群体,以确保他们拥有平等的机会,融入社会。

对于弱势群体来说,社会保障是一个重要的支持方式。

社会保障是指由国家为人们提供的某些保障措施,以保障人们在生活中的基本需求。

例如,社会保障包括教育、医疗、住房和福利等方面的支持。

这些措施为那些缺乏经济和社会资源的人提供了基本保障。

此外,在某些情况下,社会政策还提供给弱势群体特定的支持。

例如,政府可能为一些心理或身体有残疾的人提供必要的医疗支持。

在这些情况下,社会政策可能会提供特别尽职的支持,以确保这些弱势群体能够得到必要的治疗。

在教育领域中,社会政策也提供了许多资源和支持给弱势群体。

例如,教育补贴和奖学金可以帮助那些贫困地区的学生完成他们的教育。

类似的,学校还会努力为那些需要技能提升和培训的人提供实际的帮助。

最后,社会政策还可以提供职业发展和培训支持。

这包括以培训和技能提升为重点的特定计划,以帮助那些可能无法获得学习和培训机会的弱势群体。

这些计划旨在帮助人们获取新的职业技能,找到更好的工作以及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在总体上,社会政策的目标是为所有人提供基本的保障和支持。

这些保障和支持可以确保弱势群体拥有更好的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机会。

这些政策不仅改善了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也让整个社会变得更加平等和全面。

因此,社会政策对于支持弱势群体具有重要意义,确保他们在社会中得到充分的参与和保护。

社会福利政策解读保障弱势群体权益

社会福利政策解读保障弱势群体权益

社会福利政策解读保障弱势群体权益社会福利政策是指国家为保障公民的基本权益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其中一个重要的目标是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以确保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解读社会福利政策对于保障弱势群体权益的作用和意义。

一、社会福利政策的概述社会福利政策是指国家通过法律、规章制度以及经济措施等手段,为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而采取的政策措施。

这些政策措施的制定和执行旨在保障人们的基本权益和需求,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保障弱势群体权益的必要性弱势群体指的是在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处于劣势地位,丧失了平等竞争的机会和资源。

由于各种原因,包括身体残疾、贫困、老龄化和性别等因素,这些弱势群体往往更容易受到歧视和边缘化。

因此,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十分必要。

三、社会福利政策对弱势群体权益的保障1. 医疗保障:社会福利政策确保了弱势群体的医疗保障,包括提供免费或低价格的医疗服务、药品和康复治疗。

这样可以降低他们因疾病而带来的经济负担,保障他们的健康权益。

2. 教育保障:社会福利政策为弱势群体提供了平等的教育机会,包括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资助。

通过提供免费或优惠的教育资源,政策确保了弱势群体可以获得良好的教育,提高他们的就业机会和社会地位。

3. 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政策通过提供临时救助和补助金等方式,帮助处于贫困和困境中的弱势群体。

这样可以缓解他们的生活压力,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4. 就业机会:社会福利政策通过促进就业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为弱势群体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

政策还可以通过减税和鼓励企业雇佣弱势群体等方式,推动他们融入劳动力市场。

5. 社会参与:社会福利政策通过促进弱势群体的社会参与,如设立咨询机构和法律援助,帮助他们维护自身权益,增强社会地位。

四、社会福利政策的挑战和改进尽管社会福利政策对于保障弱势群体权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其中包括资源分配不均、政策执行不到位以及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歧视等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弱势群体及其在社会政策体系中的地位
弱势群体(vulnerable groups)是一个在国际上比较通用的概念。

(一)什么是“弱势群体”
“弱势群体”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它并不特指哪一类或哪一些特殊的群体,而是笼统地描述社会中各类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其社会经济地位比较低下的群体。

更具体看,弱势群体概念一般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首先,弱势群体是指那些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活动中能力相对低下的群体。

这些群体或者因为生理方面的残缺或衰退(如残疾人、老年人),或者由于文化技术水平的低下而导致其在经济活动中的竞争力和在社会生活及政治活动中的能力低于其他群体。

其次,弱势群体是指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的群体。

在每个社会中都有一些群体处于相对低下的社会经济地位。

其中包括平均就业率和收入水平的低下,社会声望的低下,以及对政治过程的影响较弱等方面。

最后,弱势群体的概念是按照人群的某种外部特征来划分类别,它往往泛指具有某种特征的一类人。

因此,弱势群体的“弱势”,是就该群体的总体情况而言的,而不意味着其中的每一个体都处于弱势。

例如,尽管老年人、残疾人、流动劳动力等群体在总体上是处于弱势,但他们当中也不乏富有的、有权势、有地位的个体。

此外,弱势群体的概念一般还包含着一定的价值和道德评价。

一般说来,只于边远落后地区的人往往处于更加弱势的地位。

(二)哪些群体容易成为弱势群体
残疾人、老年人、文化技术水平低下者、失业者等自身能力不足或缺乏经济机会的群体一般被看成是弱势群体。

少数种族、妇女、外来移民
老少边穷地区
(三)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
自身的原因和社会的原因两个方面。

在自身原因方面,弱势群体主要是由于其生理状况
或自身文化技术素质的局限而导致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活动中能力的低下。

在社会原因方面,主要有社会歧视,或某些群体所处的较差的社会经济环境等原因而导致他们处于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

同时,在经济与社会的快速转型过程,有时会出现社会保护机制的紊乱,或一些人对社会快速变化的不适应,从而导致某些群体在一定的时期中陷入弱势状态。

(四)社会政策在帮助弱势群体中的作用机制
1、福利救助。

对弱势群体成员提供一定的福利救助是帮助他们的最基本的方式。

2、提供机会。

其中主要的途径一是通过公共行动而直接向弱势群体成员提供就业机会,二是通过立法等手段消除在就业等领域中的歧视。

3、增能。

对于弱势群体,除了提供机会以外,还需要提高他们利用机会的能力,否则即使有机会他们也利用不上,或即使一时得到了机会,将来也很可能再丧失。

因此,更为积极的帮助方式是通过各种途径去增强他们的能力,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其弱势的地位。

所谓“增能”,就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去提升弱势群体自身的能力,以改变其弱势的状况。

30
通过社会政策行动而使弱势群体增能的具体方式有很多,一般包括通过公共卫生保健计划去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以提高其生理能力;通过公共教育培训计划去提高他们的文化技术能力;通过强化权益保护机制及改善其社区和组织的状况去提高他们在政治过程及公共事务中的影响力;通过增大弱势群体的社会资本而提高他们的社会及经济活动能力,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