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历史

合集下载

对土家族文化起源的认识

对土家族文化起源的认识

对土家族文化起源的认识姓名:江凯学号:2011160138学院:医学院班级:20111601班摘要这是一篇我通过查阅关于土家族文化以及土家族的相关书籍还有这三个星期老师的讲解写的关于土家族风俗文化起源的文章。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土家族的历史、文化、婚俗、宗教、习俗、禁忌等方面内容。

这篇文章结构清晰,文章有条理,主次分明。

关键词:土家族、历史、文化正文一、土家族历史土家族是中华大家庭中的一员,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发达的文化。

早在二千多年前,在湘西、鄂西就出现了他们的身影。

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土家族以起勤劳和智慧,铸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

称汉族为“客家”。

二千年以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那时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侮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

关于土家族的族源说法不一,一说是古代巴人的后裔;一说是古代由贵州迁入湘西的乌蛮的一部;一说是唐末至五代的初年(一九一零年前后),由彭咸率领的从江西迁居湘西的百艺工匠的后裔。

这些说法,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但有一点可以断定。

即大约自五代以后,湘鄂西地区土家族这一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开始逐渐形成为单一民族。

土家族约有五百七十万人(一九九零年),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县为主要聚居区,其余分布在湖北省恩施地区来凤、利川、鹤峰、咸丰、宣恩等县和四川石柱黔江、彭水等土家自治县。

土家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

土家族所居住的湘鄂西区丘陵地带,海拔多在四百至一千五百米之间,境内山岭重迭,岗峦密布,武陵山脉横贯期间,酉水、澧水、清江纵横交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具有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的良好条件。

山区森林密布,梯田满岗,种植水稻、玉米、薯类、麦类等;经济作物有甜菜、苎麻、棉花、油桐、油茶、茶叶等,其中油桐、油茶是土家族地区多种经营中的主要项目,在土家族人民的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经济林木有松、杉、楠、柏等。

土家族、瑶族、苗族风俗

土家族、瑶族、苗族风俗

土家族风俗一、土家历史土家族是中华大家庭中一个历史悠久、文化较发达的少数民族。

二千多年前,他们就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土家人民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开发了湘鄂渝黔接壤的广大地区,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对我们伟大祖国的缔造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主要集中在湖南西北部、•湖北西南部、重庆西南部、贵州东北部等地。

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

巴氏之子务相以“掷剑”、•“浮船”两种方式从巴氏、樊氏、覃氏、相氏、郑氏五姓中脱颖而出,被推举为首领,是为廪君。

后率五姓沿夷水西上,称君夷城(今恩施)。

范晔《后汉书·西南夷传》载:“巴郡南郡蛮,本有巴氏、樊氏、覃氏、相氏、郑氏。

皆出于武落钟离山。

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于黑穴。

•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

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

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

余姓悉沉,唯务相独浮。

因共立之,是为廪君。

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

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

’廪君不许。

盐神暮辄来取宿,旦即化为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冥。

积十余日,廪君(伺)其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明。

廪君于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

廪君死,魂魄世(化)为白虎。

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

”后来,“巴方”之民进入川东,建立巴国。

这一时期(春秋时期),土家族先民统称为巴人。

从秦到清的漫长历史中,土家族深受封建王朝的影响。

其发展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阶段是秦至隋的郡县制时期;第二阶段是唐宋时期的羁縻州县制时期;第三阶段是元明至清初的土司制度时期;第四阶段是清代中晚的改土归流时期。

土家族在我国历史上长期没有确定的族称,曾因其历史渊源、白虎图腾、呼赋称为“?”、所居江左之地域、其所属地、所属的土司政治制度等多种因素被分别称为“廪君种”、“白虎夷”、“?人”、“蛮左”、“巴郡南郡蛮”、“建平蛮”、“施州蛮”、“北江蛮”或“武陵蛮”、“土蛮”,直到明末清初,汉人大量迁入土家族地区,才有别于汉人或其他民族,“土家”方作为相对的族称出现。

土家族人文历史

土家族人文历史

土家族人文历史张家界是一个少数民族占多数的地区;总人口160.12万人中少数民族人口111.79万人,其中,土家族97.87万人、白族10.98万人、苗族2.78万人。

土家族土家族,通俗的解释,就是长期居住在这里的一个土生土长的民族,古代称“巴人”。

据有关史料记载,土家族古代分布在湘、鄂、川、黔四省边界,一直居住在长江、湘西宗教文化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社会迷信鬼神、盛行巫术。

苗族对一些巨形或奇形的自然物,往往认为是一种灵性的体现,因而对其顶礼膜拜,酒肉祭供。

其中比较典型的自然崇拜物有巨石(怪石)、岩洞、大树、山林等。

此外,苗族认为一些自然现象或自然物具有神性或鬼性,苗族语言往往鬼神不分,或者两词并用。

多数情况下,鬼被认为是被遗弃或受委屈的灵魂和工具所变成的张家界少数民族节日土家三过年:土家人每年要过三次年,腊月二十九(或二十八)“过赶年”,农历六月二十五过“六月年”,十月初一过“十月年”。

“过赶年”的晚上,寨中空场燃起篝火,土家人围着篝火跳摆手舞,唱调年歌。

“六月年”是因土家人历史一次重要的迁移,完成迁移的这一天是农历六月二十五,土家人在这天宰牛祭神,慢慢形成过“六月年”的习俗。

“十月年”是土家人在迁移后为迎接新家园第一个丰收季节而进行的,十月初一,土家人组织起庆祝活动,互相拜年,共庆“十月年”。

哭嫁歌《哭嫁歌》,是土家族的习俗民歌。

姑娘在出嫁前一个月里,要唱《哭嫁歌》,用歌声来诉说土家族妇女在封建买办婚姻制度下的不幸命运和对自己亲人的眷恋不舍之情。

按照习俗,姑娘要哭唱七天到半月,最多的要哭唱一个月,直到姑娘的声音哭嘶哑为止。

《哭嫁歌》的哭唱形式程序则根据出嫁的进程来划分的,分为:“一人哭唱”和“两人哭唱”两种,“一人哭唱”即姑娘哭泣诉自己的命运、哭唱祖宗、父母的养育恩情、兄嫂姐妹的情谊、以及哭诉封建婚姻和媒人的可恶可恨的欺骗行径等。

如“哭父”:天上星多月不明,爹爹为我苦费心,爹的恩情说不尽,提起话头言难尽。

土家文化

土家文化

土家族历史及其民族文化的发展现状一、土家族历史及其民族文化特征1、土家族历史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毗连的武陵山区、酉水河畔。

巴人、賨人(板蓝蛮)与土家人有一个共同的祖先,那就是“茅古斯人”。

秦灭巴后,幸存者中的大多数巴人返回武陵山下、酉溪及其他江流两岸。

这以后,巴人没了,是回到了自己的同祖兄弟——“本土人”的群体里。

根据土家王朝悠久的历史推算,再根据土家人分布及居住的状况看看,土家祖先为了生存,沿酉水上下曾有分迁的历史,巴人和賨人该是分迁到上游四川的茅古斯人的后裔。

当巴人回到武陵时期,这里的茅古斯人已经发展成了本土人。

而巴人所有的习作与武陵“本土人”相差无几,当巴人归宗后,自然习惯土家的一切生存习俗和贤德的教养。

战国时期,也有不少的賨人迁回酉水、武陵山一带安居乐业,其习作与武陵“本土人”相差无几,很快与同祖的本土人融为一体。

五代后梁开平年后,江西酋豪彭瑊(jian)归楚为溪州刺史,最先安家于辰州(沅陵)。

不久,彭瑊先后派族人沿酉水而上,相继打入酉水禾撮賨领地,以至夺取了整个永顺及酉岸南渭州以下的土王领地,成了土著王族外来的一个土王家族。

综上所述,土家族是由茅古斯人的后裔本土人与茅古斯人的后裔迁回武陵脚下的巴人、賨人以及江西迁来人融合而成的一个顽强勇敢的民族。

2、土家族民族文化特征人神共存,虚实相衬是土家民族文化主要特征之一。

比如:土家《梯玛神歌》,就是说唱土家始祖神以及借神人的威力驱逐邪恶的精神治疗法,是一种典型的民族信仰。

土家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具有原生态性、兼容性、多元性等多种特征。

比如,土家《茅古斯舞》、《摆手舞》,就是典型的人类原生态舞蹈;“土家山歌”、“土家建筑”,具兼容性和多元性情形。

其种类繁多,包括民族建筑,民族工艺,民族古迹及特色民俗等,都具有自我的特征。

二、土家文化发展现状、处境及其发展成果1、土家文化发展的现状一是土家摆手舞等六项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代表龙山县的文化资源汇聚了商周文化,龙山遗址文化,土家文化之精华,是世界文化遗产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是几千年文化历史所形成的结晶。

土家族历史

土家族历史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州一、简介恩施土家族是中华大家庭中的一员,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发达的文化。

早在二千多年前,在湘西、鄂西就出现了他们的身影。

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土家族以勤劳和智慧,铸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在我国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土家族没有确定的族称,不过由于其历史渊源、居住地、白虎图腾等,被人们称呼为“廪君种”、“巴郡南郡蛮”、“白虎夷”等,从中也可见古代汉人对土家族的偏见。

到了明末清楚,大量汉人迁入土家族地区,为了区别于汉族,才出现了土家族这个族称。

在1956年10月,土家族被国务院正式确认为单一的少数民族,土家族得以正式成为56个少数民族的一员。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于1983年8月19日,是共和国最年轻的自治州。

位于中国湖北省西南部,地处云贵高原的东延部分,西面和北面邻接重庆市,东临宜昌市,南邻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东北接神农架林区。

辖恩施、利川两个县级市和巴东、来凤、咸丰、建始、鹤峰、宣恩6个县。

自治州首府为恩施市,面积24111平方千米。

截止2010年末,人口约394万,其中汉族约占45%,土家族约占46%,苗族约占6.5%。

春秋为巴国地。

1949年设恩施专区。

1970年改称恩施地区。

1983年臵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993年4月改现名。

属鄂西南山地,有“山原”之称。

二、自然资源恩施州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境内森林茂密,植被良好,全州森林覆盖率达61.62%,素有"鄂西林海"、"天然植物园"、"华中药库"的美誉。

已知的植物品种达3000余种,树种资源占全国现有的七分之一,其中有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树种3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药用植物达50多种。

有第四纪冰川时期幸存下来的被称为"活化石"的"水杉",有珍贵的珙桐、银杏、台湾杉等,植物中有不少名贵中药材,如:黄连、党参、当归等,不仅种类多,而且产量高。

土家族是指哪个民族?

土家族是指哪个民族?

土家族是指哪个民族?土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四川、重庆、湖南、湖北、贵州等地。

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从土家族的起源、文化特点和传统习俗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土家族的起源1.土家族是彝族的分支在古代,土家族与彝族是同源的。

据考古学研究发现,土家族起源于古代的巴蜀地区,与彝族同属于古代的滇池文化和双塔文化,后来逐渐迁移至现今的四川、重庆等地。

2.与汉族的融合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土家族与汉族之间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融合。

土家族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与汉族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土家族的文化也带有一定的汉族文化特色。

二、土家族的文化特点1.语言文字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土家语属于汉藏语系,与汉语、藏语等有一定的关联。

土家族历史悠久,土家语以其独特的音韵特点和词汇表达在当地广泛使用。

2.服饰土家族的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男性常穿着黑色长袍、白色裤子和黑色腰带,女性则喜欢穿着色彩斑斓的长衫和裙子。

土家族的服饰以其独特的样式和刺绣工艺而闻名。

3.音乐舞蹈土家族的音乐舞蹈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家族有丰富多样的音乐形式,包括歌舞、器乐等。

土家族的舞蹈以其独特的节奏和动作为特点,展现了土家族人民豪放、热情的性格。

4.民俗习惯土家族有着丰富多样的民俗习惯,如婚俗、葬礼等。

土家族人民重视家庭和社群,崇尚和睦、团结的家风,注重对长辈的尊敬和孝道的传承。

三、土家族的传统习俗1.火把节火把节是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

人们手持火把,燃起篝火,围绕火堆跳舞、歌唱,感受节日的喜庆和热闹。

2.木偶戏土家族的木偶戏是土家人民喜爱的传统表演形式。

通过木偶的操纵,讲述土家族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传递着土家族的文化和智慧。

3.丧葬习俗土家族的丧葬习俗以其独特而庄重的仪式而闻名。

人们会为逝者举办盛大的葬礼,包括燃放鞭炮、布置白布等,以表达对逝者的追思和怀念之情。

土家族历史沿革与传统习俗

土家族历史沿革与传统习俗

土家族历史沿革与传统习俗土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中南部的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等地。

土家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土家族的历史沿革以及他们独特的传统习俗。

历史沿革土家族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多年的夏朝时期。

在古代,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一带,是以农业为主要生活方式的社会群体。

随着历史的演变和迁徙,土家族逐渐扩张到贵州、四川等地。

在中国历史上,土家族的一些部落曾经组成联盟,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形成了复杂的关系。

土家族在中原王朝的统治下,保持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并保留了自己的语言、传统和文化特色。

传统习俗土家族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这些习俗体现了土家族的文化特色和价值观念。

1. 婚礼习俗土家族的婚礼习俗独特而庄重。

新娘会穿上传统的土家族服饰,新郎则会戴上特殊的帽子和腰带,象征着男子的成年和婚姻的责任。

婚礼上,亲友们会载歌载舞,祝福新人幸福美满。

2. 藏婴习俗土家族有一项独特的习俗叫做“藏婴”。

据传,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三天,家人会将婴儿藏在天花板上的秘密地方,然后宴请亲朋好友来寻找并“解救”婴儿。

这个习俗寓意着土家族对孩子未来幸福的祝愿。

3. 灶王爷庙会灶王爷庙会是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的腊月二十三,土家族信徒会前往灶王爷庙,为灶王爷祈福。

他们会举行祭祀仪式、燃放烟火、舞狮子等活动,庆祝农历新年的到来。

4. 赛龙舟赛龙舟是土家族的传统体育活动之一。

每年的农历端午节,土家族会举行龙舟比赛,队伍在汩汩的江水中竞渡,船上的船手会齐声呐喊,使人们的士气高昂。

这项活动既是对历史传统的纪念,也是一种团结与交流的方式。

5. 女儿节土家族有一个特殊的节日,叫做女儿节。

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二,全族各地的男家庭成员会一同祭祀女神,并为家中的女性成员准备各种礼物,表达对她们的崇敬和爱护。

这个节日体现了土家族对女性的尊重以及家庭的重要性。

总结土家族历史悠久,有着独特的传统习俗。

他们的历史沿革让他们保持了一定的自主性,传统习俗则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读彭武一先生关于土家族的历史研究资料的总结

读彭武一先生关于土家族的历史研究资料的总结

读彭武一先生关于土家族的历史研究资料的总结第一,土家古代历史是异常悠久的。

它来自甘肃和四川这个方向,它的远祖是戎中之氐,它的近组是巴子国遗族中的板楯蛮。

(由于土家是戎中之氐,故而在文化特征上与作为戎中之氐羌后裔的云南彝族具有极多相似之处。

)第二,土家系春秋晚期,巴子为楚子击败后,巴氏被迫流入湘西之永、保、龙、桑者。

第三,巴国为秦惠王所灭后,其遗族在秦汉间由于地理上的邻近,故与土家仍保留有紧密的联系。

第四,但在三国以后,土家历史突告失传,而成为一个其根由无可考察的古怪现象。

其原因不外:一、汉靳疆等人迁南郡蛮,晋李恢等人迁濮,使土家与其亲族断绝了联系。

二、唐时,江西吉水彭瑊(汉族)以巧取豪夺的方式窃取了土家的大权,于是土家的古代历史便受到他的后裔的尽量隐瞒。

第五,土家中的彭姓,除了唐末的彭瑊和彭士愁(自彭士愁以后完全土化了)是汉人以外,全部是来自甘肃,确实是巴氏的遗族。

后来彭姓一概自称是江西搬来的,也不过是在被迫的场合下,随声附和,攀龙附凤而已。

在这里,对土家族历史上的重大事迹也作一概述:第一,土家的祖先远在周武王伐纣以前,即已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并创造了具有民族风格的摆手舞。

第二,土家的祖先在春秋战国时期曾经显露出自己的头角。

第三,土家的祖先曾协助周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

第四,土家的祖先流入湘西后,曾驱逐猛兽,开辟榛莽。

第五,土家的祖先曾出过像巴蔓子这样的民族英雄。

第六,土家的祖先在秦昭襄王时曾出过一些打虎英雄。

第七,土家的祖先,在汉高祖时,层协助汉高祖平定三秦,建立汉朝。

第八,土家的祖先五代时曾反抗过楚王马希范的侵害。

铜柱记中对楚王是阿谀,对于家则是诬蔑。

第九,土家的祖先在明末时曾在剿除倭寇的战役中立下了大功。

第十,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家人民的优秀子弟曾参加与推动老苏区的革命斗争。

第十一,在日寇投降前后,又有以彭叫驴子为首的湘西土苗汉人民暴动,他们声势浩大,旗帜鲜明——一面反对法西斯反动统治,一面积极抗日和要求民主。

土家族简介

土家族简介

土家族的语言文字与民间艺术

土家族的语言
• 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 与汉语有较大的差异
土家族的 文字
• 创制于清朝时期
• 采用汉字部首和音韵
土家族的民间艺术
• 歌舞、刺绣、编织等技艺
• 反映了土家族的生活习俗和精神文化

⌛️
02
土家族的地域分布与生态环境
土家族的地理分布与主要聚居地
土家族的地理分布
土家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挑战
• 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平衡
• 文化传承与现代化的冲突
土家族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
土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未来的发展趋势
土家族未来的前景展望
•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
• 实现全面小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 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旅游业
• 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
CREATE TOGETHER
04
土家族的宗教信仰与民族精神
土家族的宗教信仰与神话传说
土家族的宗教信仰
• 原始宗教、道教、佛教等多元信仰
• 信仰影响土家族的生活习俗和精神文化
土家族的神话传说
• 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等神话
• 反映了土家族的原始观念和文化特点
土家族的民族精神与价值观
土家族的民族精神
土家族的价值观念
• 勤劳、勇敢、团结、互助
土家族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特点
土家族的经济发展
• 农业、林业为主要经济来源
• 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迅速
土家族的产业特点
• 形成了特色农业产业链
• 依托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
土家族的贫困问题与脱贫攻坚
土家族的贫困问题
土家族的脱贫攻坚
• 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

土族历史 土族和土家族有啥区别

土族历史 土族和土家族有啥区别

土族历史土族和土家族有啥区别
>土族的族名则源于其祖先“吐谷浑”,因“吐谷浑”在唐代中期后称“吐浑”,而“浑”在蒙古语中是“人”的意思,所以后来被称为“土人”,建国以后,根据土族人民的意愿,统一称为土族。

两个民族在人口数量、地区分布、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各方面都有着根本的不同。

没有华夏化的湖北百姓则成为土家族的祖先,12世纪后,吐谷浑也多融合于汉族或土族之中。

而土家族是秦灭巴后,巴人迁徙与当地土著融合发展而成的。

他们的先民早在2000多年前就在今湘西、鄂西一带繁衍生息。

土家族人自称为“毕兹卡”,意思是“土生土长的人”。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民族识别,长期不被承认的土家族才被确定为单一民族。

土族是中国人口比较少的民族之一,现有人口大约接近29万。

主要分布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同仁县和乐都县。

部分散居于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门源县以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等地;还有2万多人聚居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兰州市永登县、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和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等地区。

土家族也称毕基族、毕基卡族。

土家族北支(湖南省湘西州,张家界市以及湖北省恩施州、宜昌市的五峰、长阳,渝东南,贵州黔东北)自称“毕兹卡、毕基卡、密基卡等等”。

南支土家族仅分布于湖南湘西州泸溪县内的几个村落。

自称“孟兹”,南支土家语与北部土家语不能通话,现只有泸溪的九百余人使用。

土家族历史与发展

土家族历史与发展

土家族历史与发展土家族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本文将介绍土家族的历史发展过程、文化传统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内容。

一、历史沿革土家族起源于古代巴蜀地区,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的夏、商、周时期。

在西周时期,土家族是巴蜀地区的主要居民之一,他们当时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居住在山区。

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家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和传统。

二、文化传统土家族的文化传统丰富多样,包括语言、服饰、婚俗等方面。

土家族有独特的土家话,是一种属于汉藏语系的分支语言。

土家族人民善于歌舞,他们的歌曲多以劳动、爱情和生活为主题,节奏欢快,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土家族的服饰也非常独特,男性多穿短衣马裤,戴斗笠、草帽等;女性则穿着彩色上衣和绣花蓬蓬裙,头戴银饰,非常鲜艳夺目。

这些服饰不仅体现了土家族人民的审美观念,更是他们对土地和自然的热爱的表达。

土家族的婚俗也十分独特。

传统的土家族婚礼有祭神、合婚、抬娘等环节,体现了土家族人民对传统婚姻的尊重和珍视。

三、经济发展土家族人民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

由于土家族居住在山区,土地资源较为有限,森林资源丰富,因此木材加工、林业和畜牧业成为了土家族人民的重要经济来源。

此外,土家族还以种植水稻、小麦等农作物为主,发展了自己独特的农耕文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家族人民逐渐涉足其他行业,如旅游业、手工艺品制作等。

土家族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同时,土家族人民还利用自己的手工艺技巧,制作出精美的手工艺品,赢得了市场的认可。

四、现代发展当代土家族人民积极融入社会主流,提升自身发展水平。

政府积极推动农村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土家族地区的交通、能源和通讯条件,改善土家族人民的生活水平。

此外,政府还加强对土家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培养土家族青年人才,推动土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总结:土家族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土家族

土家族

巴人

今天的羌族正是古代羌支中保留羌族族称以及最传统 文化的一支,与汉族、土家族 土家族、藏族、彝族、纳西族、白 土家族 族、哈尼族、傈僳族、普米族、景颇族、拉祜族、基诺族 等为
兄弟民族,皆出自古羌。

土家族的历史由来2
• 历史上封建领主经济从五代(907~979年)起就有一定发展,直至 清朝雍正(1723~1735)年间“改土归流”时,逐渐过渡到地主经济。 新中国成立前社会经济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 实行了社会改革,与苗族联合建立了2个自治州。

土家族的历史由来4
• 3、巴人和土家族语言中有相同的词汇。这就是:虎称“李” 和鱼称 “娠隅”。巴人与土家族都有虎称“李” 的词汇。巴人称鱼“娠隅” 这个字例,与今天土家族的同类称呼相通。 • 4、巴人和土家族姓氏的相同据《世本》和《华阳国志·巴志》载, 廪君之巴有五姓,而板檐之巴有七姓。关于巴人姓氏的研究,是与其 起源、演变和融合有关的重要内容,因而历来学者均较为注意。潘光 旦先生在其著作中,对巴人五姓与七姓的发展及下落作了详尽的考述。 关于前五姓,他说:巴,除了廪君自己姓巴名务相以及战国时代有一 个巴蔓子而外,作为一个姓氏,似乎没有在巴人区域里流传下来.而 在汉人的区域里,却出现了一些姓巴的人-樊,有些带樊字的地名, 如樊口、樊城等,或许与巴人的樊姓有关;可以和樊氏一起说到的是 范氏和繁氏。瞫,直接以瞫字为姓的人,文献无证,但和在音读与形 象上相同或相近的姓,如覃、潭、谭等,则尽有其例,它们都或多或 少与巴人及其后裔土家人有关。相,据传后来演变为土家族的大姓向。 郑,今土家人中亦有存在。
土家族的姓氏2
• 关于土家族田氏的来源:容美土司先祖叫——墨施什用,“墨施”在土家语 中称为“天王”之意或“首领”之称,随着容美土司逐步与汉文化交融,由 “墨”到“天”,再由“天”到“田”,墨→天→田,就是容美田氏的真正 来源。 其他的土家族姓氏(向、彭、覃、冉)亦可考证由当地巴人先祖所演化。 在渝东地南、黔东北及湖南凤凰、龙山,有一个较大的姓氏——杨氏。 民族自称为:“廪卡人”(字辈为再、正、通、光、昌、胜、秀)杨氏是现 今当地土家族的。“彭.白.李,田,冉,杨、谭、向“所谓八大姓之 一.在秀山杨氏人口尤多.光绪《绣山县志》卷13《土官志》即云:“于时 种落豪长杨,田.彭、向称大娃,而杨氏尤强.‘现令仅秀山一地,此杨氏 的人口即达6万以上。关于杨氏的来源,根据当地方志与《杨氏族谱》记载皆 谓系唐末诚州刺史杨再思之后。但有的又根据《杨氏族谱》上记载:“再思 父居忠,以隋宗室避唐隐于播州,即古黔中夜郎故地也,①从而推断杨氏出 自古代巴族。根据调查研究.杨再思系侗人,川黔边杨氏即为杨再思后 裔.无疑应源于侗族.但杨氏源于侗族,并不排斥其为现今的土家族的一个 组成部价。

土族介绍-中国少数民族

土族介绍-中国少数民族

文化传承
土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 统,政府在土族地区设立了文化保护 机构,推动土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土族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生态环境
土族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资源会对环境造 成破坏。
经济发展不平衡
土族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贫困问题依然存在。
文化冲突与认同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土族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一些年轻人对本 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减弱。
土族人民注重信誉和产品质量,在商业活动中赢得了良 好的口碑和信誉。
04
土族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展望
土族地区的发展现状
经济发展
教育水平
土族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主要依靠农 业、畜牧业和旅游业,近年来工业发 展也有所加快。
土族地区的教育水平逐年提高,政府 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提高了学校的 教学质量和师资力量。
土族的人口和分布
人口
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据统计 ,土家族人口约为60万人。
分布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青海、甘肃 、四川等省份的部分地区,其中青海 省的土家族人口最多。
土族的语言和文化特色
语言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其语言特点是保留了较多的古汉语词汇。
文化特色
土家族的文化独具特色,他们有自己的传统服饰、歌舞、节庆等。其中,土家族 的传统歌舞如“土家山歌”、“土家舞”等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深受人们喜爱 。此外,土家族的传统手工艺如刺绣、编织等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土族人民善于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 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副业。
土族的手工业和商业
土族的手工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族特色,如制 作羊毛毡、刺绣、雕刻等。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土族人民的商业意识逐渐增强, 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土家族与中国西南的民族文化

土家族与中国西南的民族文化

土家族与中国西南的民族文化土家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民族,其独特的民族文化为中国西南地区的多元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土家族的历史、语言、民俗、建筑和饮食等方面,探讨土家族与中国西南地区的民族文化。

土家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楚国时期,他们是楚国的重要支族之一。

在历史的长河中,土家族经历了多次战乱和迁徙,但他们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

土家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与汉语有很大的差异,这也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家族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包括婚俗、葬礼、节日等。

土家族的婚俗独特而庄重,婚礼通常持续数天,期间有丰富的仪式和传统习俗。

土家族的葬礼也非常庄重,认为死者需要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安葬。

土家族的节日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家族的传统节日——“吃新节”。

这个节日通常在农历新年期间举行,人们会穿上传统的土家族服饰,举行盛大的祭祀和宴会,共同庆祝新年的到来。

土家族的建筑也是其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

土家族的传统建筑多为木质结构,屋顶多为青瓦,建筑风格独特而美丽。

土家族的建筑通常有两层或三层,一般以家庭为单位,多为多户共同居住。

土家族的建筑注重实用性和美观性的结合,同时也反映了土家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土家族的饮食文化也是其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家族的饮食以米饭、豆类、蔬菜和肉类为主要食材,以辣味为特色。

土家族的饮食讲究色香味俱全,独具特色。

土家族的饮食文化也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土家族与中国西南地区的民族文化密不可分,他们为中国西南地区的多元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土家族的历史、语言、民俗、建筑和饮食等方面,都展现了他们独特的文化魅力。

同时,土家族的文化也受到了中国西南地区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多元而独特的文化景观。

我们应该珍视土家族的民族文化,加强对其的传承和保护,让土家族的文化在中国西南地区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土家族概况

土家族概况

四、土司时期


这一时期上起宋、元交替时期,下至清雍正年间的“改土归流”。 土司制度在土家族地区存在了较长时间,对土家族社会形态的发展变更 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主要是制约作用)。虽然晚至元代才开始在鄂西土 家族地区建立土司制度,但早在此之前,一些土家族强宗大姓就已较稳 定地割据一方并世袭官职,实际上已成为统治一方的土皇帝,成为土司 统治的开端。 土司统治制度在唐代就已萌芽,历经宋、元,不断发展,到了明代 已臻完备。土司制度的建立实质上是王朝羁縻政策的一种发展,是对边 远少数民族地区统治的一种政治策略。在这种制度下,少数民族首领自 治的权利得以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相对来说也更加封闭,从而使社会形 态中许多原始性奴隶性的事象得以遗留,社会的发展程度趋向缓慢,更 拉大了与中原地区的差距。所以土司制度虽有明显的封建割据性,但其 封建化的进程却远远落后于中原地区,其社会形态的性质仍是半奴隶半 封建的。这一时期土家族地区的主要经济形态是封建领主经济,同时地 主经济也开始逐渐兴起。
土家族魅力

1、服饰(溪布 洞布 露水裙 图兰卡普) 2、建筑(吊脚楼----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3、婚俗(哭嫁 陪十姊妹 陪十兄弟) 4、节日(赶年 土家情人节---女儿会 牛王节) 5、摆手舞 肉连响 傩戏 撒尔嗬 6、饮食( 包谷饭 和 渣
土家饮食文化
土家饮食文化
在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土家饮食文化可以说是别具一格,光彩夺目。 因为土家人世代生活在万山丛林中,其饮食喜好自然表现为“喜辛辣、好豪饮” 的特点。如果要进行归纳的话,大体为以下四点: 一是喜酸辣。据旧志载:“丛岩幽谷中,水冷泉冽,岚瘴郁蒸,非辛辣不足 于温胃健脾。”所以土家人的菜肴中自然少不了辣椒。就如俗谚所说,筷子碗 一端,少不得咸辣酸。因而辣椒便是土家人一年四季的一道家常菜。蒸、炒、 煮、卤、拌,均要放辣椒。二是好饮酒。土家地区是产美酒的地方。汉代著名 的辞赋家司马相如有歌咏:“蜀南有醪兮,香溢四宇,促吾幽思兮,落笔成 赋。”而对土家人而言,“酒席场上无父子”,喝酒喝的是豪情,是胆量。三 是喜饮茶。土家地区自古为茶乡,产好茶,唐· 陆羽《茶经》这样记载:“茶者 南方之嘉木也。其巴山峡州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即唐时巴山县,于天宝八年 (749)归入土家地区。土家地区的“宜红功夫茶”蜚声中外。而在土家人眼里 “好吃不过粗茶饭,好看不过淡打扮”。喝粗茶成为土家人的养生秘诀之一。 四是重山肴。土家多山区,以产苞谷、洋芋、红薯、稻米为主,间作黄豆、绿 豆及其他杂粮。所以土家人的主食向以苞谷、洋芋、水稻、红薯为主。

旅游文化知识:土家族文化之旅——了解中国湖南地区土家族文化的历史和传承

旅游文化知识:土家族文化之旅——了解中国湖南地区土家族文化的历史和传承

旅游文化知识:土家族文化之旅——了解中国湖南地区土家族文化的历史和传承土家族是中国著名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湖南、重庆、贵州等地区。

本文将重点介绍湖南地区土家族文化的历史和传承,带您了解土家族的独特文化魅力。

一、历史渊源土家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历史始于唐朝年间,形成于明朝。

土家族的先民始祖为巨石先民,他们在长江上游一带繁衍生息。

明朝时期,土家族因与明朝抗战有功,逐渐得到官方认可并得以正式登记,从此开始有了自己的族谱和家谱。

二、土家族文化1.婚礼文化土家族的婚礼文化非常丰富多彩,其中最著名的是“悔婚门”和“败婚门”。

悔婚门是指新娘出嫁前回到家中暂住数日,借此来悔婚。

败婚门则是指在婚礼前,新郎必须先被新娘的家人逼到绝境,以此来测试新郎对新娘的真爱。

2.祭祀文化土家族有着非常严格的祭祀文化,每年秋天都会举行“邛神节”、“祈年祭”等盛大的祭祀活动,祭祀神明、扫墓、燃烧爱的纸钱等,以此来祈求幸福安康。

3.民俗文化土家族的民俗文化非常丰富多彩,如在饮食方面,土家族人喜爱吃毛肚、泡水鱼等辣味美食,在服饰方面,则以“兽头”为代表,色彩鲜艳且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4.音乐文化土家族的音乐文化是其独特的文化遗产之一,他们有着自己的民歌、乐器、舞蹈等表演形式,其中最著名的是土家山歌和土家舞蹈。

三、土家族文化传承土家族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原因是土家族人们一直保持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形式让年轻一代了解和接受土家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之上加以创新,使得土家族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四、旅游推介湖南地区的土家族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游客可前往张家界、凤凰古城、沅江土家民俗文化旅游区等地,亲身体验土家族的民俗文化和生活方式,在此留下难忘的旅游印记。

总之,土家族作为中国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文化底蕴。

将土家族文化融入旅游推广中,不仅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更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推动多元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湖南土家族

湖南土家族

湖南土家族湖南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重要一支,人口众多,分布在中国湖南省及附近地区。

他们有着独特的语言、服饰、民俗和文化习俗,深受人们喜爱和关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湖南土家族的历史、特点和传统文化,带您更好地了解这个美丽而神秘的小族群。

湖南土家族是中国土家族的一个分支,主要居住在湖南省的西北部、湖北省和贵州省等地。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土家族是一支源自古代巴蜀文明的民族,他们的祖先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

土家族的传统服饰是他们独特文化的一部分。

男性常穿长衫、宽裤和腰带,而女性则穿着长衫和裙子。

土家族的服饰以黑色和蓝色为主,布料上常绣有各种图案,如花纹、叶状纹等。

土家族的服饰不仅体现了他们的审美观念,也反映了他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土家族有着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

其中最知名的莫过于歌舞表演。

土家族的舞蹈动作矫健优美,舞姿翩翩起舞,活力四溢。

他们多以农耕、打猎、捕鱼等日常生活为主题,让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

土家族的歌曲通常伴随着锣鼓和竹笛的节奏,歌声高亢嘹亮,给人以愉悦和振奋的感受。

土家族的民居建筑也有着独特的风格。

他们多栖身于山区,因此土家族的房屋多建在山坡上,具有很强的适应地形的能力。

土家族的房屋多为木结构,四合院式的布局,常常以草席和瓦片作为屋顶,为居民提供了舒适的居住环境。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非常丰富多彩。

他们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是土家族的新年,每到农历新年前后,土家族人民将穿着盛装,整村整户地庆祝这一喜庆时刻。

新年期间,他们会进行祭祀活动、放烟花爆竹、表演歌舞等,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

除了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土家族还有着许多有趣的传统习俗。

例如,土家族的婚礼习俗独特而丰富。

在土家族,结婚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而是整个家族的盛事。

结婚当天,男方要率领亲友到女方家中,进行热闹的迎亲仪式。

仪式中,还会有一些传统的趣味活动,如蹬高跷、打鸡蛋、夫妻船等,让新婚夫妇和来宾们共同分享快乐。

土家族的传统文化不仅仅体现在服饰、歌舞和建筑上,他们还有着丰富的口头传统和民间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州一、简介恩施土家族是中华大家庭中的一员,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发达的文化。

早在二千多年前,在湘西、鄂西就出现了他们的身影。

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土家族以勤劳和智慧,铸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在我国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土家族没有确定的族称,不过由于其历史渊源、居住地、白虎图腾等,被人们称呼为“廪君种”、“巴郡南郡蛮”、“白虎夷”等,从中也可见古代汉人对土家族的偏见。

到了明末清楚,大量汉人迁入土家族地区,为了区别于汉族,才出现了土家族这个族称。

在1956年10月,土家族被国务院正式确认为单一的少数民族,土家族得以正式成为56个少数民族的一员。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于1983年8月19日,是共和国最年轻的自治州。

位于中国湖北省西南部,地处云贵高原的东延部分,西面和北面邻接重庆市,东临宜昌市,南邻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东北接神农架林区。

辖恩施、利川两个县级市和巴东、来凤、咸丰、建始、鹤峰、宣恩6个县。

自治州首府为恩施市,面积24111平方千米。

截止2010年末,人口约394万,其中汉族约占45%,土家族约占46%,苗族约占6.5%。

春秋为巴国地。

1949年设恩施专区。

1970年改称恩施地区。

1983年臵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993年4月改现名。

属鄂西南山地,有“山原”之称。

二、自然资源恩施州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境内森林茂密,植被良好,全州森林覆盖率达61.62%,素有"鄂西林海"、"天然植物园"、"华中药库"的美誉。

已知的植物品种达3000余种,树种资源占全国现有的七分之一,其中有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树种3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药用植物达50多种。

有第四纪冰川时期幸存下来的被称为"活化石"的"水杉",有珍贵的珙桐、银杏、台湾杉等,植物中有不少名贵中药材,如:黄连、党参、当归等,不仅种类多,而且产量高。

矿产资源以沉积矿床为主体,门类齐全,目前已发现各种矿藏60多种,矿产地366处,占全国已发现矿产种类的五分之一。

尤其是近年发现的世界独有的硒矿床,开发利用前景广阔,恩施州也因此被誉为"世界硒都"。

三、区位优势恩施州区位优势明显。

西端是中国最大的直辖市重庆,东端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城市武汉,北与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相连,南通湖南张家界。

恩施州与长江三峡、张家界两大国家级风景旅游区形成中国旅游的"金三角"。

作为湖北省唯一纳入西部大开发范围的地区,随着国家大量资金投向恩施州,恩施各族人民几代人期盼的铁路梦,高速公路梦在新世纪的第一个10年将变成真实而生动的现实,恩施州将成为川渝西出、东部西进的"桥头堡"。

四、特色风俗—土家族(一)诞生俗(1)添生:添生是生儿生女的事情,人们把它当作传宗接代和养老送终的头等大事。

(2)逢生:第一个进添生大门的人叫“逢生人”。

无论来者何人都要以礼相待,弄东西给逢生人吃。

乡亲们得到添生的消息都要前来关心和捧场。

(3)报喜:添生后娃儿的爹要尽早去家家(外婆)报喜,让家家放心,俗话说:“婆家不报喜,娘家无祝米。

”报喜一般要准备四样茶礼。

如果生的女娃子(女孩),礼品中就要有白酒;如果生的男娃子(男孩),礼品中就应有嘎嘎儿(猪肉)。

报喜后,家家定下洗三的日期。

不过逢三不洗三,如日期有违,当另择吉日。

(4)洗三:洗三,又叫“吃三朝饭”。

三朝是说婴儿存活三天的好兆头。

洗三是对新生命的一次重大洗礼,也是人生的第一个节日。

婴儿出生后第三日,要举行沐浴仪式,会集亲友为婴儿祝吉,这就是“洗三”,也叫做“三朝洗儿”。

“洗三”的用意,一是洗涤污秽,消灾免难;二是祈祥求福,图个吉利。

(5)坐月子:产妇生儿后一个月为“坐月子”,必须在家修养一个月,这一个月一般不下床,不出屋,不吹风,忌生冷,不能去别人家(否则谓“热血扑门”)。

不出月,陌生人不能看产妇和婴儿。

(6)打喜:生了小儿后,必须到女家报喜,互相商定日期“打喜”。

到了约定日期,女方家人前来送“祝米”。

俗称整“祝米酒”,此风俗在恩施盛为流行。

婴儿出生后,婴儿的爸爸须带礼品去外婆家接外公、外婆的亲属前来赴宴,名为整“祝米酒”,同时宴请其他客人,具体日期则由外公定,一般是生男孩整“九”,生女孩整“十”,或者孩子满月这天。

届时,外公、外婆的亲属相邀同时到小孩家送“祝米”。

礼物以婴儿的各式穿戴、布料、用品、粮食为主,鸡、鸭、鱼、肉次之。

吃“祝米洒”的女方亲属,多为妇女,男的一般不去。

俗有“女不赶生酒(寿酒),男不吃十朝(祝米)”的说法。

(7)满月:满一个月后,必须摆酒席招待来客和打喜漏掉的宾客。

做满月要为婴儿剃胎发、洗澡、穿新衣等。

(二)女儿会女儿会被誉为“土家情人节”,是鄂西少数民族独特的节日,是与封建包办婚姻相对立的一种恋爱方式,是恩施土家族青年在追求自由婚姻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以集体择偶为主要目的的节日盛会,一般每年举办一次,不同地方举办的时间也不同,有的是农历五月初三,有的是七月十二,有的是八月十五。

女儿会"从古至今一直保留了下来。

"其主要特征是以歌为媒,自主择偶。

女儿会"一般伴有乡场,也就是土家人的大集,各种风土人情集于一体。

每当此时,姑娘们为了等待意中人的到来,便会在"女儿会"上摆摊出售各种土产,小伙儿们则假装买东西,一旦看到中意的姑娘,小伙儿便上前问价购物,双方开始讨价还价,如果小伙儿也被姑娘看中了,价格就会越来越低,最后双方就相约到乡城附近的丛林中互表爱慕之情。

如果小伙儿未被相中,价格则越来越高,他便会知趣地离开,再重新寻找自己的意中人。

(三)婚嫁礼仪土家族的婚姻不论是旧婚还是新婚都要经过求婚、认亲、拜年、送日子、娶亲五个阶段。

哭嫁:土家族姑娘出嫁前,要在娘家又哭又唱,一连哭唱3天整,这种习俗叫做“哭嫁”,哭嫁时唱的歌叫“哭嫁歌”。

一般女孩子从懂事起就得学唱“哭嫁歌”,歌词的内容包含着向父母告别,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向兄弟姐妹告别,表达对手足之情的留恋;向邻里告别,从此离开故里和童年朋友,将过着另一种新的生活……这些哭嫁的歌词和腔调都是世代相传的,因此也是十足传统的。

父母、兄弟姐妹和邻里友好,听到将出嫁的姑娘的哭嫁歌,都要劝慰一番并相赠礼物以示纪念。

随之,“哭嫁”变成即将出阁的姑娘对父母兄弟姐妹邻里友好以及少女时代的眷恋。

此外,待嫁先学《哭嫁歌》。

土家族把是否会哭嫁,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

因此,姑娘们都很重视哭嫁。

当她们还只有十一、二岁的时候,就收敛笑容,学习哭嫁。

随着年龄的增长,青春的觉醒和成熟,心中的抑郁怨恨之气越积越多,出嫁时泪水就会如决堤的河水,倾泻而出。

地域不同,哭嫁内容也各有特色,一般有"女哭娘","娘哭女","姐哭妹"、"妹哭姐","骂媒人"等几个部分。

哭嫁时间,视家庭经济状况而定,一般是七至二十天,也有长达一个月的,"开哭"时,是在轻歌微吟中吐露悲伤。

后来,离婚期愈近,其词愈恻,其声愈悲,哭得口干舌燥,嗓子嘶哑,两眼红肿,如疯如痴。

婚前一个月或半月,新娘就要哭嫁,出嫁前一天晚间,姑娘和乡邻姐妹十人围着火炕同哭,称“陪十姐妹”。

在此期间家族亲友都要宴请新娘一餐丰盛的饭菜,叫做“嫁饭”。

结婚前一天新娘正式"开脸",请人扯去脸上汗毛,眉毛扯成新月形,发辫梳成“粑粑髻”。

下午男方派两三乘轿子(花轿抬新娘,篷轿抬送亲的)和抬嫁奁的队伍。

“头嘎”即媒人或媒人的代理人,是迎亲队伍的领队,其标志是拿一把雨伞。

“二嘎”即管理各项礼物的督官,其标志是背一个花背篓。

当晚,女方向督官要哭嫁粑粑,厨师茶钱等礼品。

迎亲队伍到达女家后,女方要举行拦门礼。

然后鸣炮奏乐,将轿子停在院子里,上席吃饭。

第二天早上,新娘穿上红呢子长衣,哭拜辞别祖先后,把手中的两把筷子往前后各丢一把,上了花娇,哭着“哭嫁歌”,一直到男方家听到她的哭声为止。

如今,时代变迁,青年们向往自由幸福,婚姻恋爱皆由自己作主。

土家族姑娘出嫁也无须因袭旧时代的婚俗了。

虽然一些偏远山寨还保存着这种风俗,但也不兴哭嫁,即便哭,也往往是哭个三声五声,歌伴插科逗趣,新娘忍不住笑了,这也算是一"哭"。

(四)寿礼和葬礼寿礼:寿礼是土家族人的重大礼仪之一。

土家人祝寿,对小孩子称为“长尾巴”,成年人叫“过生日”,50岁后方称“祝寿”。

但若父母健在,即使年龄再高也不能称“祝寿”,“尊亲在不敢言老”。

土家族为老人祝寿要献鱼,上长寿面,敬寿桃,满60花甲的寿礼最为隆重。

土家族祝老人健康长寿,堪称民族美德。

葬礼:葬礼,几乎是任何一个民族都具有的悼亡仪式和祭祀活动。

土家族俗称葬礼为“白喜”、“白会”、“老龙归山”等,一般要跳撒尔嗬,又名跳丧鼓,这是土家人悼念死者的一种祭祀性歌舞,野三关是“撒尔嗬”的发源地,其唱腔古老独特,其动作粗犷豪放,其鼓点明快、节奏感强;内容大多为追念死者的生平劳绩,土家人把白丧事当作红喜事来办,把死亡看成登入极乐世界,表现了土家民族最质朴的生命观。

其风格异常古朴和别致,与土家族摆手舞相似,手脚同边,舞净豪放,动作平委、舒缓着节奏强烈的打示波器乐,舞者边跳边唱,唱腔多用假嗓,近似喊歌。

舞姿非常优美,时而绕臂穿肘,形似凤凰展翅;时而相对击掌,犹如幺姑筛锣;时而扭肩擦背,好比水牛擦痒;时而嘴唇触地,恰似春燕衔泥;时而相互嬉戏,犹如牧童戏水等等。

土家人跳丧为何称其为“撒尔嗬”呢?其实,这是因跳唱时多用衬词“撒尔嗬”而得名。

另外,这种土家族跳丧舞又叫绕棺、打绕棺、丧鼓舞,是巴人在两千年前传承下来的民间歌舞。

老人逝世,停灵枢于堂前数日,亲属邻里前往吊唁。

入夜,“打鼓踏歌”,通宵达旦,以增热烈气氛,谓为亡人解寂,慰新属节哀。

在土家山寨,不论哪家死了老人,乡邻们都不顾劳累从各家赶来,为亡人跳一夜“撒尔嗬”,这一习俗据说是巴人传下来的。

如今,跳丧舞已逐步从丧葬活动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颇具观赏性的土家族舞蹈。

(五)饮食文化及特产土家人世代生活在万山丛林中,其饮食喜好自然表现为“喜辛辣、好豪饮”的特点。

如果要进行归纳的话,大体为以下五点:一是喜酸辣。

据旧志载:“丛岩幽谷中,水冷泉冽,岚瘴郁蒸,非辛辣不足于温胃健脾。

”所以土家人的菜肴中自然少不了辣椒。

就如俗谚所说,筷子碗一端,少不得咸辣酸。

因而辣椒便是土家人一年四季的一道家常菜。

蒸、炒、煮、卤、拌,均要放辣椒。

二是好饮酒。

土家地区是产美酒的地方。

汉代著名的辞赋家司马相如有歌咏:“蜀南有醪兮,香溢四宇,促吾幽思兮,落笔成赋。

”而对土家人而言,“酒席场上无父子”,喝酒喝的是豪情,是胆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