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学者财政政策效应理论文献综述
西方经济学视角下的财政政策与经济稳定研究
西方经济学视角下的财政政策与经济稳定研究财政政策在维持和促进经济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政策,财政政策可以影响国家经济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并对经济稳定产生影响。
本文将从西方经济学的视角探讨财政政策如何影响经济稳定。
一、财政政策的基本原理财政政策是国家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政策来影响经济活动的一种政策工具。
在西方经济学中,财政政策主要有两种类型: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是在经济衰退或经济增长缓慢时采取的政策措施。
其核心目标是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或减少税收,刺激经济总需求的增加,促进经济的复苏与增长。
紧缩性财政政策则是在经济过热或高通货膨胀风险较大时采取的政策措施。
其主要手段是通过减少政府支出或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的增长,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胀压力的进一步加剧。
二、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经济稳定扩张性财政政策在经济衰退时发挥着关键作用。
当经济衰退时,企业投资和消费需求减弱,失业率上升,经济活动陷入停滞。
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向市场注入更多的资金,以增加经济总需求,刺激企业投资和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复苏。
此外,扩张性财政政策还可以通过减少个人和企业的税收负担,增强他们的购买力和投资能力,从而带动经济增长。
财政政策的适度扩张能够有效减轻经济衰退的压力,促进就业增长和经济稳定。
然而,扩张性财政政策也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
如果政府支出过度扩张,可能导致财政赤字的增加,进而造成通货膨胀,甚至破坏价格稳定。
因此,在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时,政府需要权衡经济复苏的需要和财政稳健的目标,避免过度支出对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三、紧缩性财政政策与经济稳定当经济过热或通货膨胀风险较大时,紧缩性财政政策发挥着调控经济的重要作用。
通过减少政府支出或增加税收,紧缩性财政政策可以抑制经济总需求的增长,避免经济过热和通胀风险的进一步加剧。
紧缩性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减少政府支出来限制总需求。
当政府减少支出时,市场上的可支配收入减少,消费需求减弱,同时由于投资减少,经济增长速度也会适度下降,以达到稳定经济的目的。
西方经济学中的财政政策与公共财政问题
西方经济学中的财政政策与公共财政问题在西方经济学中,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手段来影响经济发展和调节经济运行的一种政策。
它涉及到公共财政问题,即国家收入和支出的管理与运营。
财政政策可以通过税收调节,公共支出和财政赤字等手段来影响经济的总需求和总供给水平,以实现宏观经济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
本文将探讨西方经济学中的财政政策和公共财政问题。
一、财政政策的类型和目标财政政策一般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两种类型。
扩张性财政政策主要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等手段来提高经济活动和促进经济增长。
紧缩性财政政策则相反,主要通过减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等手段来抑制通胀和调整经济结构。
财政政策的目标包括稳定物价水平、实现全员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维持收入分配的公平等。
二、财政政策的影响因素财政政策的效果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政策工具的选择和运用。
政府可以通过调整税收政策、公共支出政策以及债务政策等手段来实施财政政策。
其次是政府的财政实力和财政状况。
如果政府的债务水平较高,财政手段的可操作空间就会受到限制。
再次是经济的自律性和反应能力。
财政政策需要与经济的实际情况相匹配,否则会产生逆周期效应和失灵现象。
三、公共财政问题的挑战1. 政府债务问题:公共财政问题中的一个主要挑战是政府债务的管理与控制。
政府债务的增加可能导致财政可持续性和宏观经济稳定性的风险。
2. 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公共财政问题还涉及到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政府需要采取措施来减少贫富差距,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3. 公共支出管理问题:政府的公共支出需要合理管理,确保使用效率和公共利益最大化。
4. 税收政策问题:税收是财政政策中最主要的手段之一,但如何设计和调整税收政策以实现经济公平和效率的平衡是一个挑战。
四、财政政策的创新与应用为了应对公共财政问题的挑战,西方国家不断进行财政政策的创新和应用。
例如,通过调整税制,引入绿色税收和财产税等新型税种,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公平分配。
财政学文献综述【精选文档】
财政与农村建设(政治、经济、教育方向)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特大型发展中国家,农业、农民、农村都占有较大比重,因此,能否正确处理好“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根本问题,也是当前和今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需要重视和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
在当前的中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农村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科技和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和诸多环节,包涵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层次。
它也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村小康水平,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概括。
财政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调节部门,如何通过财政政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财政部门在新形势下重要的历史性任务。
政治建设应当充分认识到,城市化不可能化掉中国的农村,更不能以牺牲农村为代价进行片面的城市化。
在中国城市化的漫长道路上,即便按照官方公布的我国城市化率每年保持提高1个百分点来计算,到2030年的城市化率最高也只能达到74%,以那时的15亿人口计算,仍然有近4亿农民生活在农村,以世界标准来看,这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因此,新农村建设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国家长期整体发展的需要。
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农村建设,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也是中国现代国家构建过程中国家整合的重要目标和任务。
县政的边缘化、压力型运行机制和以GDP为中心的政绩考核制度以及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缺失,都指向了新农村建设的体制困境,要破解新农村建设的困局,必须把政治建设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议题当中,着力调整与完善与农村社会相对应的基层政治体制、政府运行机制以及以农民权利为中心的政治关系。
政治建设的根本目标是还权于农民,还农民以国家主人翁地位,其所面临的重要任务是调整中央与地方、国家与农民、城市与农村的关系。
具体来说:第一,以“省管县”改革为契机,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解决新农村建设政策执行中的悬置和异化问题。
财政政策效应理论研究与经验分析
财政政策效应理论研究与经验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时利用的两种非常重要的工具,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一直运用这两种重要工具的宏观调控来保障经济的正常运行,那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两种工具便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关于财政政策效应理论研究与经验分析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财政政策效应理论研究与经验分析篇一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基本内容财政政策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运用各种财政调节手段,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
它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在收入、支出、预算平衡和国家债务等方面,是由税收政策、支出政策、预算平衡政策等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它对市场经济下财政功能的正常发挥具有重要作用。
货币政策是指国家制定的关于货币供应量和货币组织流通管理的政策,由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外汇政策构成,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其核心是政府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保持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平衡的一种经济政策。
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组合类型及政策效应财政政策通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投资支出两条渠道,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而货币政策则要通过利率和物价水平的变动,引起投资的变化来影响国民收入。
从逻辑上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不外有四种配合模式:(一)以增加供给为宗旨的“双松”组合模式将宏观经济调控的方位单纯选择在供给方,一般需要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与扩张的货币政策相配合的,即所谓的“双松”政策模式。
这样的政策选择,旨在拔低就高,通过财政和信用的同时扩张来扩大社会购买力,刺激经济增长以求增加供给、实现经济均衡。
(二)以压缩需求为目的的“双紧”组合模式将宏观经济调整的方位选择在需求方,一般需要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与紧缩的货币政策相配合的,即所谓的“双紧”政策模式。
这样的政策选择,旨在压高就低、通过财政和信用的同时紧缩来压缩社会购买力,降低社会总需求以实现经济均衡。
现代西方公债管理政策理论综述_1
现代西方公债管理政策理论综述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财政呈现出既分化又综合的趋势,这一点在公债管理政策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方面,公债管理政策研究的对象越来越精细,研究范围从最初的债务偿还管理、债务规模控制直至的债务结构优化,目前西方理论中的公债管理政策大多已具有特定的涵义,而并非是公债政策的简称了。
另一方面,公债管理政策研究与其他经济理论也出现了综合、交叉和渗透现象,许多新兴的经济理论和被移植于研究公债管理政策,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风行于西方经济学界的资产累积理论、有效市场理论、理性预期理论以及博弈论、线性规划和计量经济学更是对公债管理政策研究产生了革命性的。
作为上述两种趋势作用的结果,目前的公债管理政策事实上已逐渐远离于传统财政学的范畴而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
一、西方理论中公债管理政策的内涵从定义上看,公债管理政策(public debt management policy)即是指公债管理当局通过各种债务管理操作以实现既定经济目标的指导方针和政策措施的总称。
公债管理政策的内涵是在公债管理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一般来看,广义的公债管理是指政府决策当局和公债管理部门围绕公债运行所进行的决策、组织、规划、指导、监督和调节等一系列工作,具体不仅包括公债的发行、流通、使用和偿付,还包括管理体制、债券评级、反假防伪等诸多内容,管理对象既包括债务规模也包括债务结构。
而狭义的公债管理仅指政府的债务管理机构对既定规模下的公债结构所进行的调整措施,相应地,管理对象仅指既定债务规模下的债务结构。
与之相对应,广义的公债管理政策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公债政策,它既包括公债规模的控制政策,也包括公债结构的调整政策。
狭义的公债管理政策仅指后者,具体而言,即是指政府通过发行、偿还和调换等政策措施来调整公债的结构,以此来影响经济动向、实现既定经济目标的一种宏观经济政策(坂人长太郎,1987)。
西方公债管理政策的内涵经历了由广义向狭义的转变过程。
论财政政策效应的论文
论财政政策效应的论文因为包括税收在内的财政制度安排与调控经济的方式手段让政府、企业分配占比双增的形式更多分享了各类经济红利。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论财政政策效应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论财政政策效应的论文篇一《关于财政政策影响国民收入分配的效应研究》摘要:近年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中存在“向政府和企业倾斜、居民最终分配比重不断下降”的不平衡现象,而财政政策有效制度供给不足的问题与国民收入分配不平衡的关联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在对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政府、企业和居民收入特征进行分析后,全面解析引发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平衡的财政政策制度安排。
针对财政政策制度供给不足,本文提出新一轮财政政策改革要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为基本目标,对税制结构、政府收入体系、企业分配模式、支出结构等进行若干政策调整。
关键词:财政政策;国民收入分配;效应中图分类号:F1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11)10-0006-05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10.02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中存在“向政府和企业倾斜、居民最终分配比重不断下降”的不平衡现象,已经成为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经济发展战略问题,因为这意味着居民对经济发展成果的分享程度越来越低,势必会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模式从出口和投资拉动到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均衡增长的转变。
从国民收入两次分配结构看,政府、企业收入所占比重上升较快,而居民部门收入比重逐年下降。
2000―2008年,政府、企业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所占分额提高了0.8个和6.4个百分点,居民所占份额下降了7.2个百分点;在再分配中居民部门的再分配收入比重下降7.7个百分点,政府、企业再分配收入比重分别上升1.8和6.1个百分点;并且从初次分配到再分配,居民部门的收入普遍由上升转为下降或无明显变化,而政府部门收入则上升2~3个百分点。
本文认为,财政政策有效制度供给不足的问题与国民收入“向政府和企业倾斜”的关联是不可忽视的,因为包括税收在内的财政制度安排与调控经济的方式手段让政府、企业分配占比双增的形式更多分享了各类经济红利。
西方经济学对财政政策的研究与建议
西方经济学对财政政策的研究与建议近年来,财政政策一直是经济学领域的热点话题。
西方经济学家通过对财政政策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旨在促进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探讨,并总结出西方经济学对财政政策的研究与建议。
一、财政政策的定义及作用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税收和支出水平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手段。
其目的是实现经济平稳增长、保持物价稳定、促进就业和提高民众福利水平。
财政政策在调节经济波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资源配置优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西方经济学对财政政策的研究1. 凯恩斯主义理论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由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宏观经济治理思想。
在财政政策方面,凯恩斯主义认为,在经济转型期,政府应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增加公共支出来刺激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这主要体现在财政刺激方面,如提高政府支出、减税、增加投资等措施。
2. 新古典主义理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强调市场自由调节的作用,主张以供给侧政策为主,认为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起到更间接的作用。
在支出方面,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倡导限制政府开支,避免财政赤字和过度拖累经济增长。
在税收方面,主张降低税负,减少对市场资源配置的干扰,以激发市场活力。
三、西方经济学对财政政策的建议1. 稳定财政政策西方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稳定的财政政策对经济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
政府应制定长远、可持续的财政计划,避免过度赤字和财政混乱,以确保经济的稳定增长。
此外,财政政策也应与货币政策相协调,以避免过度波动。
2. 灵活运用财政工具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财政政策工具,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
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减税、增加支出、提供财政激励等方式来调节经济,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运用。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财政监管,加大对关键领域和重点项目的投资,促进创新和技术升级。
3. 促进收入再分配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财政政策应重视收入再分配的功能,缩小贫富差距,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
现代西方学者财政政策效应理论文献综述_匡小平
第25卷第4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10月V ol.25,N o.4 Journal of Jishou University(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Oct.2004经济研究现代西方学者财政政策效应理论文献综述Ξ匡小平,龙 军(江西财经大学研究生部,江西南昌 330013)摘 要:扩张性财政政策是否有利于经济增长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有利于经济增长,是一个既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更具有实践意义的重要课题,自凯恩斯理论问世以来一直是西方经济学家争论的焦点。
财政政策效应的主要指标是财政乘数,因而本综述主要讨论关于财政乘数问题的理论文献,其中主要涉及政府增加支出和减少税收对乘数的各种影响,目的在于判断财政扩张对经济产生刺激效应的条件。
由于财政政策无非是通过作用于供给、需求和制度而产生效应,故本综述分别从财政政策的需求效应、供给效应和制度约束三方面阐明西方学者的主要研究文献是如何解释财政乘数的决定因素的。
关键词:财政政策;经济效应;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074(2004)04-0076-06作者简介:匡小平(1962-),男,湖南双峰人,教授,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公共经济与财政政策;龙军(1978-),男(侗族),湖南衡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与财政理论政策。
财政政策对于一国经济增长有无效应、有多大效应以及效应的产生过程和实现路径如何,历来是经济学家们感兴趣的问题,也是必须认真考虑和回答的问题,对此的不同回答亦是区分不同经济学流派的重要依据。
长期以来,各大经济学流派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发表了大量研究文献,既有理论研究文献也有经验研究文献。
对于浩如烟海的这些研究成果,即使要进行粗略浏览亦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巨大工程,为此,本综述将对近年来关于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刺激作用的主要理论研究文献进行阐述,以明确这一领域财政政策理论的发展轨迹,把握其目前动态,为进一步研究我国的财政政策效应(尤其是近年来实行的并将继续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提供一个国际参照平台。
西方经济学对财政政策的研究
西方经济学对财政政策的研究引言: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财政收入和支出,以达到控制经济运行、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的目标。
在西方经济学中,对财政政策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西方经济学对财政政策的研究成果,以及其对实际政策的指导作用。
1. 西方经济学对财政政策目标的研究西方经济学中,对于财政政策的研究首先关注的是财政政策的目标。
一般来说,财政政策的目标可以分为宏观经济目标和微观经济目标。
宏观经济目标主要包括稳定物价水平、促进经济增长和实现全职就业等;微观经济目标则着重于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公平和社会福利等方面。
2. 西方经济学对财政政策工具的研究在实现财政政策目标的过程中,财政政策需要借助各种工具进行操作。
西方经济学对财政政策工具的研究包括税收政策、政府支出政策以及财政平衡政策等。
2.1 税收政策西方经济学对税收政策的研究主要关注如何通过改变税收的规模和结构来实现财政政策目标。
税收政策的主要工具包括税率、税基、税收优惠和税收逃避的调整等。
通过调整税收政策,政府可以影响个人和企业的行为,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实现社会公平。
2.2 政府支出政策政府支出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支出规模和结构来实现财政政策目标。
西方经济学研究了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资源配置和社会公平的影响。
学者们探讨了公共品的供给、社会福利支出、基础设施投资等不同类型的政府支出对经济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2.3 财政平衡政策财政平衡政策是指通过调整财政收入和支出,实现财政平衡的政策。
西方经济学对财政平衡政策的研究主要关注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对经济的影响。
学者们通过研究财政赤字的规模、结构以及其融资方式的选择等问题,探讨了财政平衡对经济稳定的作用。
3. 西方经济学对财政政策效应的研究财政政策的效应是指财政政策对经济产生的影响。
西方经济学对财政政策效应的研究包括长期效应和短期效应两个方面。
3.1 长期效应长期效应主要关注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和资源配置的影响。
财政政策效力:理论综述与政策实践
财政政策效力:理论综述与政策实践摘要:本文首先运用主流宏观学的和,从理论上对财政政策的效力进行全面的,得出的结论是,财政政策效力只存在于“自动稳定器中”,积极的财政政策在中短期内存在三种机制的挤出效应:利率机制、实际汇率机制和价格机制,而在长期内,不仅存在完全的挤出效应,而且会导致经济更加波动。
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持续的积极财政政策实践既是对理论的验证又是我国应该汲取的经验教训,然而本文在了我国1988—2003年的财政政策实践后发现,“冻火鸡式”的财政政策,应该为1988—1994年的剧烈经济波动负责;持续长期的紧缩性财政政策导致了1998年开始的通货紧缩;对2004年的局部经济过热以及可能发生的通货膨胀,1998年以来持续长期的积极财政政策应该难辞其咎。
关键词:财政自动稳定器,积极财政政策,政策效力,政策实践the;efficacy;of;fiscal;policy:Survey;of;ory;and;PracticeAbstract:;Utilizing;the;theories;and;methods;of;mainstream-macroecon omics,;this;paper;gave;an;all-round;analysis;of;the;efficacy;of;fiscal;polic y;with;the;following;conclusion:;the;efficacy;of;fiscal;policy;only;lies;in;t he;“automatic;stabilizer”positive;fiscal;policy;results;in;three;crowding-out;effect:;mechanism;of; interest;rate,;real;exchange;rate;and;price;in;the;short;and;medium;run, ;while;in;the;long;run,;it;will;not;only;have;a;complete;crowding-out;effect,;but;will;lead;to;more;economic;fluctuations.;The;continual;positive; fiscal;policy;of;America;in;1960s;was;a;perfect;proof;of;the;theory;and;a ;good;lesson;for;China;to;learn.;Nevertheless,;it;was;found;after;researc hing;on;Chinese;positive;fiscal;policy;between;1988;and;2003;that;“cold -turkey”;fiscal;policy;should;be;responsible;for;the;violent;economic;fluc tuation;of;1988-1994,;the;long-lasting;deflationary;fiscal;policy;led;to;ac tual;deflation;beginning;from;1998,;and;the;over-heating;economy;in;so me;sectors;and;possible;inflation;of;2004;are;partly;contributable;to;the ;consistent;positive;fiscal;policy;since;1998. 毕业论文Key;Words:;automatic;financial;stabilizer,;positive;fiscal;policy,;efficacy;o f;fiscal;policy,;practice;of;fiscal;policy一、引言1998年以来,世界经济处在一种不稳定和对广泛的通货紧缩的恐惧之中,凯恩斯的幽灵又向我们靠拢。
西方公共财政理论研究论文
西方公共财政理论研究论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西方公共财政理论也逐步成为国家财政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公共财政是一个国家财政体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其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建立和管理国家财政,使国家财政管理发挥最大效益,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西方公共财政理论发展历程可追溯至19世纪,当时欧洲和美国出现了许多与公共财政管理相关的经济理论和政策。
其中最早的发展经验来自英国,该国制定了广泛的公共财政政策并曾在不同时间运用过不同的财政管理政策。
这些已有的经验为当今的财政体系提供了离不开的参考。
西方公共财政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是财政收入管理。
这一方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何通过税收政策、财政赤字政策、财政辅助政策等手段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和财政储备,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其中,税收政策是公共财政管理的核心内容,研究者主要关注如何平衡政府预算与社会稳定发展所需之间的矛盾,实现财政收入最大化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
财政支出管理是另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该方向研究者关注国家如何通过支出政策来满足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
重点关注如何实现政府正常运行,保证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稳定的同时,保证国库资金的充足和财务安全的稳定。
此外,公共债务管理也是西方公共财政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
研究该领域主要关注各种公共债务的规制、各种债务方式的利弊、债务风险评估等问题,旨在保证国家财政体系的稳健性和财务可持续发展。
在西方,公共财政理论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主要包括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等,这些理论上总结了公共财政发展的历史,为当今国家财政体系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另外,西方的公共财政理论研究也更注重实证研究方法,在理论分析上也注重实证实践。
对于财政收支分析、财政政策效果评估等管理实践也有一些现实的成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例如理论框架下的管理方法、预算模型等各种技术工具的应用。
财政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财政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导言财政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政府如何收入、支出和管理财政资源。
本文旨在通过对财政学领域内相关文献的综述,探讨其研究进展、主要理论和方法,并分析当前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财政政策在经济增长中起着关键作用。
文献中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财政政策的正确设置和实施对宏观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增长具有重要影响。
其中,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长期效应进行了深入讨论,国际比较研究揭示了不同国家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差异。
二、财政收入与税收政策财政收入是财政的重要来源,税收政策是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手段。
文献中探讨了税收制度的设计与改革,分析了税收弹性、税负和税收效率等因素对税收政策的影响。
此外,还对跨国税收问题进行了研究,阐述了国际税收政策的相关理论和实践。
三、财政预算与公共支出财政预算和公共支出是财政管理的核心环节。
文献中涉及了财政预算制度与改革,公共支出的效率与效益评估,以及政府债务管理等内容。
其中,研究者通过数据分析和案例研究,评估了财政预算的执行情况和政府支出的效果。
四、财政体制与治理财政体制与治理直接影响财政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
文献中对不同国家的财政体制进行了比较研究,讨论了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政府间转移支付和财政改革等问题。
此外,还提出了提高财政治理能力和加强财政监督的建议,以促进财政管理的科学性和透明度。
五、财政学方法与技术财政学研究借助数据分析和计量模型等方法,为财政政策和管理提供支持。
文献中介绍了财政学中常用的经济学方法,如计量经济学、财政模型等,并探讨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财政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结论财政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其研究内容丰富多元。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我们了解了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税收与财政收入的问题、财政预算与公共支出的管理、财政体制与治理的挑战,以及财政学研究方法的发展。
未来,财政学研究仍需深化理论探索、加强实证研究,并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以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西方经济学视角下的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研究
西方经济学视角下的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研究财政政策是国家运用财政手段对经济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种政策工具。
在经济增长方面,财政政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西方经济学的视角出发,探讨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 财政政策的定义与目标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财政收支、利用财政手段来影响经济活动的一种宏观经济政策。
其主要目标包括促进经济增长、控制通胀、调节收入分配、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等。
2. 财政政策的工具与手段财政政策运用了一系列的工具与手段来实施。
其中包括税收政策、开支政策和债务政策等。
税收政策通过调整税收率和税种来影响经济主体的行为,从而实现经济调节的目的。
开支政策则通过增加或减少政府支出来影响经济活动。
债务政策则通过借贷与偿还债务,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影响经济增长和稳定。
3. 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西方经济学家对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理论。
其中,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财政政策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可以刺激需求增加,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新古典经济学则主张财政政策应该保持中立,避免对市场的干预,以提供稳定的经济环境为主。
4. 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适度的财政支出可以刺激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通过增加公共投资和社会保障支出等方式,政府可以扩大总需求,提高经济活动水平。
其次,财政政策对资源配置的影响也是重要的。
通过税收政策和开支政策的调整,政府可以引导资源向战略性产业和高附加值行业倾斜,提高经济效率和创新能力。
此外,良好的财政政策还可以增加资本投资、改善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提高生产率和人力资本水平,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5. 财政政策的有效性与局限性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首先,由于政府对经济环境的预测和政策的执行存在不确定性,财政政策往往存在滞后效应。
其次,政府的财政手段可能会引起资金需求和供给的不平衡,从而对经济产生影响。
浅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搭配文献综述
浅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搭配文献综述摘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同属国家的需求管理政策,可据宏观经济调控要求进行合理搭配。
围绕着这个课题,国内外无论在理论的研究上还是在现实政策的运用上,一直存在争议。
本文重点对我国实行人民币二篮子货币汇率制度后两大政策有效搭配的文献进行综述。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绩效政策搭配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实现一国经济稳定发展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也是学界长期论争的焦点议题之一。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理论视角。
运用各种模型和实证方法,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绩效及其搭配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国外研究情况经济学文献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搭配的定量实证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IS-LM模型(又称希克斯一汉森模型)。
根据该模型,希克斯和汉森等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虽然在短期能够影响产出,但是从长期来看,对产出都没有影响,它们都是无效的,除了提高价格之外。
之后,经济学家在其基础上,将视角延伸到对开放经济的研究。
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Mead,1951)提出了固定汇率制下的内外均衡冲突问题,即“米德冲突”。
在汇率固定不变时,政府只能主要运用影响社会总需求的支出增减政策来调节内外均衡,在开放经济运行的特定区间便会出现内外均衡难以兼顾的情况。
而支出转换政策包括汇率、关税等的实质是在总需求结构内部进行结构性调整,使需求结构在国内需求和净出口之间保持恰当的比例,从而开创性地提出“两种目标,两种工具”的理论。
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Tinbergen,19521最早提出了将政策目标和政策工具联系在一起的正式模型,即“丁伯根法则”。
若要实现n个独立的政策目标,政府至少具备n种独立的政策工具,工具之间不会相互影响。
蒙代尔(MundeB,1960)提出了进一步的解决办法,指出将每一政策工具分配给它能发挥最大影响力和具有绝对优势的目标。
斯旺(Swan,1960)用图形说明了支出增减政策f财政货币政策1和支出转换政策(汇率政策)各自的功用,提出了用支出增减政策和支出转换政策的搭配来实现内外平衡的模型。
现代西方公债管理政策理论综述
现代西方公债管理政策理论综述
现代西方公债管理政策理论是一般指政府债务管理、债务分散及
偿付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相关理论。
由于自由市场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西方公债管理政策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完善。
具体来说,现代西方
公债管理政策理论包括国家财政稳定的理论、财政弹性的理论、国库
管理的理论、债务及偿付管理的原则,以及市场参与度、公债利率和
收入管理等内容。
国家财政稳定的理论认为政府可以通过合理的收支政策,以及勤
政和努力募集资金来保持国家财政平衡。
财政弹性的理论强调,政府
可以通过制定适当的税收政策、完善经济体制改革和优化投资结构来
促进经济发展和财政稳定,以调节国家财政状况。
国库管理的理论主张,政府应努力节约支出,加强收入管理,并充分利用国家债券来调
节和分散债务。
债务及偿付管理的原则,包括明确的债务及偿付政策、有效的债务管理机制、严格的债务测算方法,以及建立及完善偿付保
障规则等。
同时,西方国家还注重改革公债市场,加大市场化参与度,优化政府基金、债券及利率市场,完善公共财政程序和稽查体系,普
及政府债务管理法律法规,建立债权人报告制度等。
现代西方公债管理政策理论的深入研究和探讨,为建立完善的政
府债务管理体系和资金管理机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财政政策效应
挤出效应并不是在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调节时必然要发生的。具体到中国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实践来看, 依据对经济运行各项指标的分析,在我国出现挤出效应的观点尚得不到有力的证据支持。这可以从增发国债对以 下三个方面的影响来考察:
依存效应
依存效应体现在发展依存与体制依存两个方面。发展依存是指经济的有效增长对积极财政政策已经产生了比 较明显的依赖性,似乎要保持7%以上的经济增长,就必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体制依存是指行政性的投资选择 机制所造成的层层的行政依附,并且导致企业在对市场依赖与政府依赖的选择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向后者倾斜, 这又会在客观上放大政府与行政机制对市场和市场机制的遏制作用。
国债风险
启动积极财政政策以来,我国国债规模随赤字规模及其他变动因素而扩大之后,是否仍控制在适度区间内和 是否能保证财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也与政策的总体效果的考察紧密相关。从名义 指标看,我国财政虽然处于困难境况,但国债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还是比较低的,1998年末债务余额占 GDP的比重约为10.3%,如果再加上当年用于补充国有独资银行资本金的2700亿元特别国债,这一比重也不过 13.6%左右,明显低于大多数国家的同一比重。国债余额/GDP比重虽有所上升,但仍未达到20%。我国的主要问题, 是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当年举债额/当年支出额 偏高?已在70%左右 ,以及名义指标远不足以反映现实情况。 对此,看来应至少考虑到如下几个相互的方面:
上述四个方面的负面效应已经在我国的经济运行中逐步开始显现,应当引起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充分重视。鉴 于世界经济与我国经济的现实状况,在短期内淡出积极财政政策还不可能,因此,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过 程中,应当赋予这种政策以更充分的改革内涵,并且要在政策的作用方向和作用机制上进行必要的甚至是比较大 的调整,以便把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与我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和协调起来。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研究论文[五篇材料]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研究论文[五篇材料]第一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研究论文一、构建与市场经济相容的微观基础在市场经济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和追求收益最大化(或风险最小化)的投资者构成了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
满足了这种定语限制的经济主体是与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要求相适应的或者说相容的,反之则反是。
这几个看似简单的修饰语,可以作为判断经济主体是否市场化的标准。
以此标准来衡量,目前我国各种经济主体尚未实现市场化或者尚未完全实现市场化。
换言之,目前我国经济的微观基础与市场经济是不相容的或者说是不完全相容的。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手段,而宏观调控手段与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计划”手段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后者是—种对经济的事前规制,因为它是计划者对被计划者的直接控制,所以它发挥作用不需要市场作为媒介。
而前者即宏观调控是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从而导致经济总量非均衡对政府提出的调控经济的内在要求,以减少市场机制自动调节的时滞所产生的高昂成本。
可见宏观调控既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又是提高市场经济效率的必然要求。
同时,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又必须以市场行为人能够对各种市场信号作出灵敏的反应为前提。
这就是说,财政货币政策有效性是基于与市场经济相容的、完善的微观经济基础之上的。
那么,要提高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应,就必须首先改善这种微观基础,具体包括:1.从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改革国有企业。
从宏观层次改革国有企业就是站在全局的高度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重组和结构性调整。
这需要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的退出机制,以全面收缩国有企业的经营战线,使其尽可能地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让位给比它具有更高效率的其他所有制企业。
这既是非国有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国有企业自身和整个经济发展的需要。
事实上,国有企业的巨额亏损不仅使中央和地方财政难以承受,也给银行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因为一个充斥着不可持续的信用扩张的经济结构以及一个充斥着大量的不良债权的经济体系都是不可能持续下去的。
财政政策非线性效应研究综述
国外经济理论述评财政政策非线性效应研究综述∗王立勇㊀石柱鲜㊀㊀自G i a v a z z i a n dP a g a n o (1990)发现丹麦1982年和爱尔兰1987-1989年财政政策产生非线性效应(n o n -l i n e a r e f f e c t s )以后,理论界和实务界纷纷展开对财政政策非线性效应的检验和研究,相关的文献不断涌现.明确财政政策的效应,特别是非线性效应,对于完善财政理论和指导财政实践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对我国来讲,更是如此.例如,如果通过实证检验能够说明我国财政政策存在非线性影响,那么就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评价财政政策的有效性.特别是对于我国经济正由局部过热状态回落的情形下如何保持财政政策的稳健性,以及对于财政政策今后调控方向的判断能够提供重要的理论与实证证据.财政政策的非线性效应,是指财政政策不仅具有凯恩斯效应,在有的时期或区间内还具有非凯恩斯效应(n o n -K e y n e s i a ne f f e c t s ),这是对传统凯恩斯理论的挑战.凯恩斯理论认为财政政策影响总需求的方式非常直接:财政扩张刺激总需求,而财政收缩降低总需求,刺激总需求的程度取决于凯恩斯乘数.在封闭经济中(I S -L M 模型),挤出机制通过提高利率而降低乘数;在一个开放经济中(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乘数也会随着汇率和收入效应而降低.然而在两种情况下,乘数都将大于零,它们永远不会为负.而财政政策的非线性效应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变量(如经济增长㊁消费等)产生了紧缩效果,而紧缩的财政政策对经济变量产生了扩张的效果,即财政支出乘数为负.本综述是对近年来财政政策非线性效应的主要理论与实证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以明确这一领域财政政策研究的发展轨迹,把握其目前动态,为进一步研究我国的财政政策效应提供一个国际参照平台.一㊁财政政策非线性效应的潜在时期的定义和划分㊀㊀检验财政政策对经济变量的非线性效应中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定义和划分财政政策非线性效应的潜在时期(po t e n t i a l p e r i o d s ),到目前为止,该领域的实证研究主要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采用外生定义非线性效应潜在时期的方法.在这方面,已有的实证文献采用了几个不同的定义,主要是依赖结构预算余额(s t r u c t u r a lb u d g e tb a l a n c e )的概念,有时为了排除通货膨胀或实际利率变化的影响,通常采用基本结构预算余额(p r i m a r y st r u c t u r a l b u d g e t b a l a n c e ),且表示为占G D P 或潜在G D P 的比例(G i a v a z z i &P a ga n o ,1996;M c D e r m o t t &W e s c o t t ,1996);有些文献采用结构预算余额而非基本结构预算余额,是因为结构预算余额中包含了国债利息支付的信息.但实践中,在确定财政非线性效应的潜在时期方面,采用结构预算余额和基本结构预算余额没有太大差别.例如C o u r e t a l .(1996)利用基本结构预算余额对几个O E C D 国家财政阶段的划分结果与O E C D (1996)利用结构预算余额的划分结果相同;S u t h e r l a n d (1997)㊁B e r t o l a a n d D r a z e n (1993)㊁P e r o t t i (1999)等学者采用国债比率和公共消费占G D P 比例作为划分非线性效应潜在时期的指标.除了指标的选择有所不同以外,在如何定义财政收缩或扩张期间方面也有所差异,A l e s i n a a n dA r d a gn a (1998)允许财政调整期间只有一年的情况,而G i a v a z z i a n dP a g a n o (1996)则通过严格的标准降低了只有一年的可能性.我们将文献中关于财政政策非线性效应潜在时期的定义和划分方法(外生)详细列示如表1.总的说来,这些方法都是外生地识别非线性效应潜在时期,过于主观,可能导致所定义或识别的期87 ∗本论文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03J B 790043和05J J D 790006的资助.间数目过多或者忽略了长度为一年的财政阶段.而F.H o p p n e r(2001)运用了内生确定财政非线性效应潜在时期的方法 区间转移模型,这种方法没有把财政政策区间限定于事先定义好的潜在时期,而是从数据中内生地识别不同的状态.表1㊀财政政策非线性效应潜在时期的定义和划分我们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潜在时期的外生定义或识别方法似乎并无太大区别,但是它们导致了财政政策非线性效应实证检验结果的很大不同.K aGm p s(2001)利用14个E U国家的面板数据研究发现,显著的非线性效应对潜在时期的定义非常敏感.二、财政政策非线性效应的理论文献综述到目前为止,国外财政政策非线性效应的理论文献已有很多,几乎全部都是侧重分析非线性效应的产生原因,包括需求方面的原因和供给方面的原因.综观这些理论文献,财政政策产生非线性效应的第一个渠道是标准的宏观经济财富效应.由于赤字降低(挤进效应)和政府债券风险溢价减少直接降低利率,提高个人财富,刺激了家庭消费.除此以外,还有两个渠道可以解释财政政策的非线性效应:预期通货膨胀的降低和私人消费对以前政府消费的替代.然而G i a v a z z i a n dP a g a n o(1990)的实证研究表明,这些渠道并不足以解释过去几个财政调整中私人消费的剧烈变化.于是,学界将主体预期的变化作为对非线性效应的解释,这弥补了标准财富效应的不足.B l a n c h a r d(1990)认为,扭曲性税收能导致财政政策产生非线性效应,且税率越高,经济中的扭曲越大.在模型中,他假设了一个临界国债水平d∗,如果消费者预期到国债余额将达到临界值d∗,稳定或降低国债余额的财政调整就会使经济陷入高度扭曲的税收陷阱,因此消费者预期其永久收入将提高,消费上升.因此,较差财政时期(b a df i s c a l t i m e s)的财政调整可能是好消息,它提高了私人消费.F e l d s t e i n(1982)认为,在其他情况下,税收政策也会产生非线性效应.比如,假设当前的财政态势(f i s c a l s t a n c e)是不可持续的,如果不作调整就会扰乱金融部门和实体经济的运行秩序,此时提高税收降低了国债违约的风险和相关的产出成本,从而人们因为预期收入的提高而增加现时的消费.在这种情况下,私人部门的反应依赖于对财政状况好转的信心.如果财政状况转变的可信性提高了,当前税收足够大的变化将转变私人消费反应的方向.S u t h e r l a n d(1997)提供了另一个证实预期能引发非线性反应的模型.与B e r t o l aa n d D r a z e n不同,其假定消费者是有限期界的.然而,像B l a nGc h a r d(1990)一样,S u t h e r l a n d也假设当国债比率超过给定的门限值时,消费者就会期盼财政调整的发生.如果国债比率很低时,税收的上升降低了私人消费,然而当国债比率达到门限值时,税收的上升可能提高私人消费,这主要是因为税收上升延迟了到达门限值的时间,使得财政调整更可能发生在下一代人身上.国债水平接近门限值时,财政赤字的进一步上升就会引起消费的下降,因为消费者明白在其有生之年发生财政调整的可能性很高,而将来收入损失会比今天政府转移高得多.这样,非线性消费者行为产生了非凯恩斯作用效果.F e l d s t e i n(1982)和D r a z e n(1990)给出了政府消费对国民储蓄非线性影响的潜在原因.他假设政府支出的大幅度提高表明财政将转移到政府支出永远保持较高的区间,在这个区间内,税收也将永远保持较高的水平,而认为政府支出小幅度的上升在将来会被扭转.因此,政府支出大幅度的提高降低了消费,但对国民储蓄没有影响.然而,政府支出的小幅上升不影响私人消费,但却降低了国民储蓄. B e r t o l a a n dD r a z e n(1993)表明预期引发的非线性效应甚至能够改变政府支出对私人消费影响的方向.其假设政府支出遵循带正漂移项的随机游走97«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8期过程.为了满足预算约束,政府在有的时候不得不相机降低支出.B-G模型假设这些财政调整措施是由政府支出的两个临界水平g∗和g∗∗引发的:较低值g∗以小于1的概率p∗引发调整措施(政府支出缩减到新水平g).当政府支出超过g∗到达g∗∗水平,则肯定引发财政调整.在正常财政时期(n o r m a l f i s c a l t i m e s),例如政府支出水平远低于g∗,政府支出的上升通常会降低私人消费,因为无限期界的消费者准确地料到政府支出今天的上升意味着将来税收的上升以及自身永久收入的下降.然而消费支出的减少与赤字的增加额并不相等,因为主体明白将来某一时刻政府支出的上升必定会被扭转.因此,财政政策具有微弱的凯恩斯效果.当政府支出达到g∗时,削减到g是有可能的,但并不确定.当政府支出达到了触发值时,如果政府支出并未削减,则消费就会离散地下降,因为消费者将调整其对永久收入的预期,这引起了非线性效应的出现.另一个非线性将出现在第二个触发值处,例如,当政府支出接近g∗∗时,主体相信财政调整不久就要发生,并预期将来税收将下降而提高其消费.在这一点发生财政调整时,消费水平已经很高,因此政府支出大量削减而消费不变,从而在消费行为中再次出现非线性现象.P e r o t t i(1999)假设消费者并非同质:一些人是理性和有远见的,而另一些人是受流动性约束或目光短浅,而后者的消费函数完全是凯恩斯的.当理性㊁非受限制的消费者对未来可支配收入的预期因为政府支出和税收的非预料到的变化而改变时,财政政策的非凯恩斯效果就会出现.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凯恩斯主义消费者对当前收入也具有不变的消费倾向,他们所占比例越大,就越不可能出现非凯恩斯效果.以上模型更多地强调了财政政策非线性效应出现的需求方面的原因,另外,还有一些研究则强调非线性效应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供给方面,即财政变量变化可能引起供给冲击,从而引起产出变化.一般来讲,赤字降低所引起的冲击方向依赖于赤字降低的方式,赤字降低可以通过削减支出或提高税收的方式实现.具体地说,财政政策的增长效应可以分成生产性支出和非生产性支出,以及扭曲性税收和非扭曲性税收(K n e l l e r,e t a l.,1999;G e mm e l l,2000),其中,生产性支出和非扭曲性税收能够刺激经济增长,而非生产性支出和扭曲性税收则降低增长.削减非生产性支出,特别是工资支出,减小了经济中的工资压力,提高了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而且经济越开放,工资路径越重要.工资降低也提高了企业的盈利,从而提高其投资的能力和意愿.同理,提高扭曲性税收,如劳动税,使得工人工资升高,降低了私人投资的利润率,减少了投资活动. A l e s i n a e t a l.(2002)认为,财政政策不仅可以通过利率途径,还可以通过劳动力市场来影响投资决策.他们假设公司的投资决策是以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值最大为基础的,而这取决于资本的边际生产率,资本的边际生产率是资本劳动比率的函数,公共部门工资㊁劳动者福利或劳动税的永久上升,使劳动力成本上升压力加大,降低了雇用和资本的边际生产率,从而投资需求也下降.G i u d i c e e t a l.(2003)指出,各文献表明,与供给方面引起非线性效应的因素相比,需求方面引起的非线性效应的因素相对较多.需求方面的影响主要是那些影响主体对未来政策变化的预期的因素,比如初始财政条件(国债水平㊁政府支出水平)或财政调整的幅度.而供给方面的影响却完全依赖于财政政策变化的结构.然而,我们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各理论研究成果不是相互排斥㊁完全独立的,而是相互补充的.不同理论的结合能够提供财政政策非线性效应更完美的解释.三㊁财政政策非线性效应的实证文献综述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各学者纷纷对财政政策非线性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和分析,试图求证非线性效应的存在及发生的影响条件等,实证文献很多,现将其核心文献按照被影响变量的不同进行梳理,包括财政政策对私人消费或国民储蓄㊁私人劳动供给和投资及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影响.(一)财政政策对私人消费非线性效应的研究综述G i a v a z z i a n dP a g a n o(1990)研究了20世纪80年代最大的两个财政调整,即丹麦(1983-1986)和爱尔兰(1987-1989)的财政调整.在这两个时期,结构赤字分别下降了9.5%和7.2%,而私人消费却分别上升了17.7%和14.5%.这说明了财政政策对私人消费的效应出现了非线性,由此拉开了财政政策非线性效应实证研究的序幕.G i a v a z z i a n dP a g aGn o(1995)通过分析19个O E C D国家数据发现,如果财政紧缩和扩张的幅度很大且持久的话,则财政08政策对私人消费会产生非线性影响.这些影响不仅来自政府消费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来自税收和转移支付的变化.瑞典的例子正好说明这种情况,即税收的降低使得国内私人需求下降.同时,他们指出财政政策的非线性效应是通过,至少部分地通过影响私人部门对未来劳动和资本收入的预期来实现的,而不仅仅是通过实际利率和资产价值的变化.G i a v a z z i a n dP a g a n o(1996)估计了O E C D国家的反应函数以寻求财政政策的非凯恩斯效果存在的证据.根据其研究结果,基本结构预算余额占潜在G D P的比率累计变化在5%以下时,政府消费与私人消费正相关;当变化在5%以上时,关系就会发生变化,出现负相关.C o u r e t a l.(1996)以O E C D国家1971-1995年数据为样本,利用回归分析方法检验了财政政策对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财政政策对消费确实存在非线性效应,但原因很难找到.A l e s i n a a n dA r d a gGn a(1998)以O E C D国家1960-1994年数据为样本,利用P r o b i t模型检验财政政策对私人消费的影响后发现,财政政策对私人消费确实存在非线性效应,而财政调整的幅度和结构是影响这一效应的因素.P e r r o t i(1999)利用回归分析研究了O E C D国家1965-1994年财政赤字上升对私人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财政调整的扩张性效应与国债余额有关,即国债余额越大,财政调整越可能是扩张性的.H o p p n e r(2001)利用马尔科夫区间转移模型分析了德国(1968-2000)的财政政策对私人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财政政策非线性效应确实存在,但没有给出非线性效应发生的原因.B.v a n A a r l ea n d H.G a r r e t s e n(2002)利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研究了14个E U国家(1990-1998)财政调整与私人消费之间的关系后发现,财政调整的非线性效应存在的证据有限,主要局限于政府消费方面,而税收和转移支付方面没有发现非线性效应存在的证据.H j e l m (2002)发现,私人消费在财政紧缩时期增长得非常缓慢,而在财政扩张时期,增长相对加快;而且财政紧缩的结构和幅度都无关紧要,国债的初始水平和增长率也不起作用.N a k a z a t o(2002)对日本1955-1998年间政府支出对私人消费的影响的研究并没有发现非线性效应的存在.T o s h i h i r o(2005)利用V A R模型对日本1955-2002年间财政政策对私人消费的影响的研究同样认为财政政策并未产生非线性效应.(二)财政政策对私人劳动供给和投资的非线性效应的研究综述1.政府购买的非线性效应研究综述.H a l l (1980)和B a r r o(1981)研究了政府购买和跨期替代效应在收入分配决策中的作用.其研究发现,政府购买的短暂变化引起了实际利率的调整,并比政府购买的永久变化引起更大劳动供给和产出反应.与此相反的是,A i y a g a r i,C h r i s t i a n oa n dE i c h e n b a u m (1992)强调了政府购买提高的财富效应,并说明政府购买持久的升高能比短暂的升高产生更大的劳动供给和产出反应.C a m p b e l l(1994)发现,在扭曲性税收和总额(l u m p-s u m)课税情况下,政府购买投资弹性的估计结果反映了较持久的政府购买变化会产生较大的财富效应.B a x t e r a n dK i n g(1993)强调了政府购买变化引致的扭曲性税收的变化产生了跨期替代效应,这影响了劳动供给.总额课税产生了财富效应,财富变化把劳动供给推向了与跨期替代效应相反的方向.2.税收变化的非线性效应研究综述.在税收变化对投资和劳动供给决策的影响方面,已有的宏观经济模型的结论各不相同.这些研究的不同主要在于假设不同:(1)影响劳动供给弹性的参数值;(2)政策变化的预期持久性;(3)税收方法:总额课税还是扭曲性税收.尽管存在此般不同,我们认为所得税率的下降提高了劳动供给,从而提高了产出.然而,税收削减后确实出现了收入在消费和投资方面分配的不同.关于政府将来将如何提高收入的预期是引导收入分配决策的主要因素.D o t s e y(1994)在一个无弹性劳动供给模型中表明,赤字融资税收削减引起了投资水平的立即下降,因为人们预期到将来的资本税率会更高.税率遵循一个两状态的马尔柯夫链,其转移概率依赖于国债比率.向低税区间转移导致国债上升,从而提高了转回高税率区间的可能性,使得投资降低.J u d d (1987)和D o t s e y(1990)强调,当以扭曲性税收作为赤字融资的方式时,政策变化的预期持久性在决定投资如何对税率变化做出反应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被预期成持久变化的暂时性税收削减提高了投资水平.在他们的研究中,劳动供给是无弹性的. N.H e r m e s a n dR.L e n s i n k(2001)利用L D C s国家1970-1979㊁1980-1989㊁1990-1998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不同的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与私人投资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后发现,不同的财政支出和收入成分对投资的影响也是不同的;特定财政支出或收入成分与投资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如资本支出和18«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8期国防支出只有达到一定水平才会对私人投资产生正效应,而超过某一水平,则出现负效应. T.D a v i g(2004)用区间转移模型研究美国数据发现,存在两个区间:一个是低国债区间,另一个是高国债区间.对国债比率的一个大的冲击或持续的小的冲击将改变主体关于当前区间的推断,并将出现与固定区间模型不同的决策.一个从低国债比率区间向高国债比率区间的转变将使主体预期到在将来时间里,国债将上升,税率将下降,且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另外,随着税率的些微上升(这不改变主体对区间的推断),区间转移模型中的主体决策就和固定区间模型中的相似.例如,税率发生很小的下降,主体就会推断这是区间内扰动,从而致使他们预期在以后的日子里就会因为国债及利息的上升而支付更高的税率.通过改变主体对将来财政政策的预期可以产生对私人投资和消费等的非线性效应.(三)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非线性效应的研究综述G i a v a z z i a n dP a g a n o(1990)分析了丹麦1982年和爱尔兰1987-1989年财政政策的效果发现,财政政策出现了非凯恩斯效果,即丹麦㊁爱尔兰等国家为控制预算赤字而实施的减少支出措施在短期内形成了经济扩张效应,不仅出现经济增长,而且失业率也有所下降.从此以后,研究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非线性影响的文献越来越多.M c D e r m o t ta n d W e s t c o t t(1996)和I M F(1996)利用描述性统计方法研究了20个O E C D国家1970~1995年财政调整的效果发现,成功的财政调整能提高经济增长,不成功的则降低增长,而财政调整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调整的幅度(幅度越大越成功)和财政调整的结构,成功的财政调整主要是通过支出削减实现的.A l e s i n a a n dP e r o t t i(1997)认为,以削减政府支出为主要方式的财政紧缩比以增加税收为主要方式的财政紧缩更能促进经济增长.特别是,他们发现,如果财政紧缩是依赖于削减转移支付和公务员补助来实现,则非线性效应更可能会发生.另外,其强调削减政府就业会对劳动力成本产生向下的压力,并因此提高利润和国际竞争力,从而刺激国内投资和净出口.A l e s i n a,P e r o t t i a n dT a v a r e s(1998)利用描述性统计方法研究了19个O E C D国家1960-1995年情况后发现,成功的财政调整可能引起经济扩张,调整的结构在识别扩张阶段方面比调整幅度更重要,而且劳动力市场结构似乎也起作用.P e r o t t i(1999)证明了财政政策非线性效应的存在,并认为高的或不断增长的国债是触发因素.即低水平的国债和赤字可能使得政府支出具有正面影响,而高水平的国债将导致负面影响.B h a t t aGc h a r y a(1999)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A d a ma n dB e v a n(2001)研究了45个发展中国家的赤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后发现,赤字比率在1.5%左右存在门限效应,即降低赤字至1.5%的过程中,经济增长加快,当赤字比率低于1.5%时,这种作用效果就会消失或逆转.P a t t i l l oe t a l.(2002)利用93个发展中国家的年度面板数据研究发现,国债似乎对经济增长有非线性的影响.当国债水平是出口的160-170%,以及是G D P的35-40%时,国债对人均增长的影响为负.再者,他们发现,过量外债降低增长不是通过投资水平,而是通过其生产率.这一结论与其余的实证研究一致,都表明全要素生产率能够解释国家间产出波动的大部分(E s t e r l y& L e v i n e,2001).G u i d i c ee t a l.(2003)运用p r o b i t模型发现E U国家过去30年的财政调整中,有一半伴随着经济增长的加速.而且,扩张的财政紧缩没有引起实际利率的下降.他们同时发现,财政紧缩如果发生在经济周期的低阶段,且以支出削减为方式,则其能引起更高的经济增长.A.R z o n c a a n dP.C i zGk o w i c z(2005)利用面板数据研究了财政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样本国家的财政调整即使在短期也促进了经济增长,然而这种非凯恩斯影响的渠道还不清楚.四㊁简评财政政策的非线性效应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到目前为止,理论与实证文献越来越多,理论文献主要是研究财政政策非线性效应出现的机理,实证文献主要集中在非线性效应潜在阶段的定义与划分㊁确认财政政策非线性效应的存在以及解释非线性效应出现的原因和条件等.可以说,国外关于非线性效应的研究已进入不断深化阶段,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且在实践中发挥了理论先行与实践指导作用.然而纵观这些文献发现,无论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实证研究方面都没有形成一致意见,理论研究成果的不同主要在于给出了非线性效应存在的不同解释,包括需求方面的原因和供给方面的原因两部分,而需求方面的原因又可分为财富效应和预期等方面,可以说这些成果相互之间不是独立和排斥的,而是互相补充的,它们结合在一起才能对财28政政策非线性效应提供较为合理的解释.而实证研究结果不一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检验财政政策是否存在非线性效应方面存在不一致;第二,影响财政政策发生非线性效应的因素不同,包括初始财政条件(国债水平㊁政府支出水平)㊁财政调整幅度和财政政策变化的构成等.这些不一致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研究方法的差异,首先在定义和划分非线性效应潜在阶段方面存在外生方法和内生方法的区别,而且在外生定义和识别潜在阶段方面,所选指标和期间长度也存在差别;其次,在检验非线性效应时所采用的计量方法也存在很大区别,如多元回归㊁面板数据㊁离散选择模型㊁V A R及区间转移模型等;二是样本及样本区间的差异,这也是造成实证结果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见,已有研究成果对于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现有的研究框架和结论并不能提供该方面研究一致的标准,而且许多研究在方法或假设上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这要求我们在下一步的研究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而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我国)财政政策非线性效应的研究更是如此.参考文献:A l e s i n a,A.&S.A r d a g n a(1998),"T a l e so ff i s c a la d j u s tGm e n t",E c o n o m i cP o l i c y27:489-545.A l e s i n a,A.&R.P e r o t t i(1997),"F i s c a la d j u s t m e n t si n O E C D c o u n t r i e s:C o m p o s i t i o n a n d m a c r o e c o n o m i c e f f e c t s",I M FS t a f fP a p e r s44(2):210-248.B.v a n A a r l e&H.G a r r e t s e n(2002),"K e y n e s i a n,n o n-K e y n e s i a no r n o e f f e c t s o f f i s c a l p o l i c y c h a n g e s?T h eE MU c a s e",J o u r n a l o fM a c r o e c o n o m i c s25:213-240B a x t e r,M.&R.K i n g(1993),"F i s c a l p o l i c y i n g e n e r a l eGq u i l i b r i u m",A m e r i c a nE c o n o m i cR e v i e w83(3):315-334.B e r t o l a,G.&A.D r a z e n(1993),"T r i g g e r p o i n t s a n db u d g e t c u t s:E x p l a i n i n g t h e e f f e c t so f f i s c a l a u s t e r i t y",A m e r i c a n E c o n o m i cR e v i e w83(1):1170-1180.B l a n c h a r d,O.J.(1985),"D e b t,d e f i c i t s,a n df i n i t eh o r iGz o n s",J o u r n a l o fP o l i t i c a l E c o n o m y93(2):223-247.B l a n c h a r d,O.J.(1990),C o mm e n t o n"C a n s e v e r e f i s c a l c o nGt r a c t i o n sb e e x p a n s i o n a r y?"b y G i a v a z z i a n dP a g a n o,i nO.J.B l a n c h a r d&S.F i s c h e r(e d s.):N B E R M a c r o e c o n o m i c s A n n u a l.D a v i g,T.(2004),"R e g i m e-s w i t c h i n g d e b t a n d t a x a t i o n", J o u r n a l o fM o n e t a r yE c o n o m i c s51:837-859.D o t s e y,M.(1994),"S o m eu n p l e a s a n ts u p p l y s i d ea r i t h m eGt i c",J o u r n a l o fM o n e t a r y E c o n o m i c s33:507-524.F e l d s t e i n,M.(1982),"G o v e r n m e n td e f i c i t sa n da g g r e g a t e d e m a n d",J o u r n a l o fM o n e t a r y E c o n o m i c s9(1):1-20.G i a v a z z i,F.&M.P a g a n o(1990),"C a n s e v e r e f i s c a l c o n t r a cGt i o n sb ee x p a n s i o n a r y?"I n O.J.B l a n c h a r d&S.F i s c h e r (e d s.)N B E R M a c r o e c o n o m i c sA n n u a l.G i a v a z z i&P a g a n o(1995),"N o n-K e y n e s i a n e f f e c t s o f f i s c a l p o l i c y c h a n g e s: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e v i d e n c e a n d t h eS w e d i s he xGp e r i e n c e",N B E R w o r k i n gp a p e r5332.G i a v a z z i,F.&M.P a g a n o(1996),"N o n-K e y n e s i a ne f f e c t s o ff i s c a l p o l i c y c h a n g e s: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e v i d e n c e a n d t h e S w e d i s he x p e r i e n c e",S w e d i s hE c o n o m i cP o l i c y R e v i e w3:67-103.G i a v a z z i,F.,T.J a p p e l l i&M.P a g a n o(2000),"S e a r c h i n g f o r n o n-l i n e a r e f f e c t s o f f i s c a l p o l i c y:E v i d e n c e f r o mi n d u s t r iGa l a n dd e v e l o p i n g c o u n t r i e s",E u r o p e a nE c o n o m i cR e v i e w 44(7):1259-1289.H j e l m,G.(2002),"I s p r i v a t ec o n s u m p t i o n g r o w t h h i g h e r (l o w e r)d u r i n g p e r i o d s o ff i s c a l c o n t r a c t i o n s(e x p a nGs i o n s)?"J o u r n a l o fM a c r o e c o n o m i c s24:17-39.K a m p s,C.(2001),"F i s c a lc o n s o l i d a t i o ni n E u r o p e",K i e l W o r k i n g P a p e rN o.1028,K i e l I n s t i t u t eo fW o r l dE c o n o mGi c s.L a n e,P.R.&R.P e r o t t i(2001),"T h e i m p o r t a n c eo f c o mGp o s i t i o no f f i s c a l p o l i c y:E v i d e n c e f r o md i f f e r e n t e x c h a n g e r a t e r e g i m e s",T r i n i t y C o l l e g eD u b l i n C E G W o r k i n g P aGp e r s,N o.2001/11.L u d v i g s o n,S.(1996),"T h e m a c r o e c o n o m i ce f f e c t so f g o vGe r n m e n td e b t i nas t o c h a s t i c g r o w t h m o d e l",J o u r n a lo f M o n e t a r y E c o n o m i c s38:25-45.M c D e r m o t t,C.J.&R.F.W e s c o t t(1996),"A ne m p i r i c a l aGn a l y s i s o f f i s c a la d j u s t m e n t s",I M F S t a f fP a p e r s43(4):725-753.P e r o t t i,R.(1999),"F i s c a l p o l i c y i n g o o dt i m e sa n db a d", Q u a r t e r l y J o u r n a l o fE c o n o m i c s114(4):1399-1436.R z o n c a,A.&P.C i z k o w i c z(2005),"N o n-K e y n e s i a ne f f e c t s o f f i s c a l c o n t r a c t i o n i nn e w m e m b e r s t a t e s",E C Bw o r k i n g p a p e rN o.519.S u t h e r l a n d,A.(1997),"F i s c a l c r i s e s a n da g g r e g a t e d e m a n d: C a nh i g h p u b l i cd e b t r e v e r s et h ee f f e c t so f f i s c a l p o l i c y?"J o u r n a l o fP u b l i cE c o n o m i c s65:147-162.(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商学院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责任编辑:李仁贵)38«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8期。
西方财政分权理论文献综述
西方财政分权理论文献综述作者:李鹏,杨硕飞来源:《统计与管理》 2015年第10期李鹏杨硕飞财政分权理论的奠基人是蒂布特,1956年,他发表了论文《地方公共支出的纯理论》,被认为是分权理论的起点。
经过施蒂格勒、奥茨、马斯格雷夫、特里西等人的发展,在上世纪 90年代以来有钱颖一、罗兰、温格斯特和怀尔德森等人为代表形成了新一代财政分权理论。
两个主要的发展阶段为财政分权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传统财政分权理论(一)关于财政分权可以降低信息成本的论述蒂布特(Tiebout,1956)的“用脚投票”理论。
蒂布特预定了居民可以自由流动的前提,这样居民根据自己的偏好和收入水平寻找到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成本好效用最大化间的一种理想组合。
而且他们会自动聚集到这一地方政府周围,同理当这一地方政府不能满足居民的要求,那么居民可以用脚投票。
迁移到自己满意的地区,从而促进地方政府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获得更大的财政收入。
另外如施蒂格勒也认为,地方政府对于辖区居民公共物品的需求信息掌控具有优势,而且对于公共产品种类和数量的选择也由不同地区的居民自行选择。
特里西(Richard W·Tresch,1981)提出了“偏好误识”理论,他认为,中央政府在了解公众的边际消费替代率时具有随机性,即带有偏好误识,这是由于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有距离的阻碍作用。
因此,地方分权是必要的。
(二)财政分权与资源配置关系的论述马斯格雷夫(Musgrave,1959)认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分工应该明确,中央政府主要负责跨区域的宏观经济稳定增长和调控收入差距,而地方政府更加贴近基层群众,可以进行符合居民偏好的资源配置,提高配置的效率。
同时,不同的税种应该在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固定分配,使得地方政府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相对独立的税权。
美国经济学家夏普(sharp)也认为,政府部门级次不同,不能相互替代。
因此,中央政府应该根据各级政府的事权分工,政府正常行使其职能所需要的财政资金,合理地划分财政税收权限。
【推荐下载】简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搭配文献综述
简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搭配文献综述广大朋友们,关于“简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搭配文献综述”是由论文频道小编特别编辑整理的,相信对需要各式各样的论文朋友有一定的帮助! 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实现一国经济稳定发展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也是学界长期论争的焦点议题之一。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理论视角。
运用各种模型和实证方法,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绩效及其搭配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国外研究情况 经济学文献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搭配的定量实证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IS-LM模型(又称希克斯一汉森模型)。
根据该模型,希克斯和汉森等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虽然在短期能够影响产出,但是从长期来看,对产出都没有影响,它们都是无效的,除了提高价格之外。
之后,经济学家在其基础上,将视角延伸到对开放经济的研究。
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Mead,1951)提出了固定汇率制下的内外均衡冲突问题,即“米德冲突”。
在汇率固定不变时,政府只能主要运用影响社会总需求的支出增减政策来调节内外均衡,在开放经济运行的特定区间便会出现内外均衡难以兼顾的情况。
而支出转换政策包括汇率、关税等的实质是在总需求结构内部进行结构性调整,使需求结构在国内需求和净出口之间保持恰当的比例,从而开创性地提出“两种目标,两种工具”的理论。
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Tinbergen,19521最早提出了将政策目标和政策工具联系在一起的正式模型,即“丁伯根法则”。
若要实现n个独立的政策目标,政府至少具备n种独立的政策工具,工具之间不会相互影响。
蒙代尔(MundeB,1960)提出了进一步的解决办法,指出将每一政策工具分配给它能发挥最大影响力和具有绝对优势的目标。
斯旺(Swan,1960)用图形说明了支出增减政策f财政货币政策1和支出转换政策(汇率政策)各自的功用,提出了用支出增减政策和支出转换政策的搭配来实现内外平衡的模型。
蒙代尔(1963)与弗莱明(1962),研究了开放经济条件下用于实现内外均衡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问题,他们的研究成果经不断完善而成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fMundell-FlemingModel),并由此得出了著名的“蒙代尔三角”理论,即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自由流动与汇率稳定这三个政策目标不可能同时达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卷第4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10月Vol.25,No.4 Journal of Jis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Oct.2004经济研究现代西方学者财政政策效应理论文献综述匡小平,龙 军(江西财经大学研究生部,江西南昌 330013)摘 要:扩张性财政政策是否有利于经济增长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有利于经济增长,是一个既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更具有实践意义的重要课题,自凯恩斯理论问世以来一直是西方经济学家争论的焦点。
财政政策效应的主要指标是财政乘数,因而本综述主要讨论关于财政乘数问题的理论文献,其中主要涉及政府增加支出和减少税收对乘数的各种影响,目的在于判断财政扩张对经济产生刺激效应的条件。
由于财政政策无非是通过作用于供给、需求和制度而产生效应,故本综述分别从财政政策的需求效应、供给效应和制度约束三方面阐明西方学者的主要研究文献是如何解释财政乘数的决定因素的。
关键词:财政政策;经济效应;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074(2004)04-0076-06作者简介:匡小平(1962-),男,湖南双峰人,教授,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公共经济与财政政策;龙军(1978-),男(侗族),湖南衡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与财政理论政策。
财政政策对于一国经济增长有无效应、有多大效应以及效应的产生过程和实现路径如何,历来是经济学家们感兴趣的问题,也是必须认真考虑和回答的问题,对此的不同回答亦是区分不同经济学流派的重要依据。
长期以来,各大经济学流派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发表了大量研究文献,既有理论研究文献也有经验研究文献。
对于浩如烟海的这些研究成果,即使要进行粗略浏览亦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巨大工程,为此,本综述将对近年来关于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刺激作用的主要理论研究文献进行阐述,以明确这一领域财政政策理论的发展轨迹,把握其目前动态,为进一步研究我国的财政政策效应(尤其是近年来实行的并将继续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提供一个国际参照平台。
之所以要将文献综述限定在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方面,除了有关文献数量过多这一原因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近年来人们研究重点的转移和这方面研究成果对我国具有的更大实际参考价值。
如果说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大多数年份,西方学者对财政政策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导致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差额的高额财政赤字、财政政策的经济稳定作用,以及如何精心设计税收制度和安排支出项目以促进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的话,那么,随着日本经济陷入长期困境,印尼、韩国和泰国经济因亚洲金融危机导致严重衰退,以及最近美国和欧洲经济萎靡不振,人们的注意力已经主要转向扩张性财政政策所发挥的经济刺激作用方面了。
由于人们通常用财政乘数来说明财政政策的收稿日期:2004-09-20效应,因而本综述所涉及到的成果主要是研究财政乘数(包括其符号和大小)问题的理论文献,主要分析政府增加支出和减少税收对乘数的各种影响,目的在于判断在何种条件下财政扩张对经济的刺激会更为有效,在何种条件下更为无效,在何种条件下财政紧缩甚至会产生扩张效果(财政乘数变负)。
在综述中,我们分别从财政政策的需求效应、供给效应和制度约束三个方面阐明主要研究文献是如何解释财政乘数大小和符号的决定因素的。
一、财政政策的总需求效应(一)凯恩斯主义方法及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对理论文献的回顾和综述自然应该从凯恩斯主义开始。
最简单的凯恩斯主义模型假定价格不变和存在闲置生产能力,因而产量是由总需求决定的。
在该模型中,财政扩张对总需求和产量会产生乘数效应,例如,政府的购买支出乘数为KI=1/(1 -b)(其中b为边际消费倾向);税收乘数为KT= -b/(1-b)。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乘数大于1,乘数随消费倾向的增大而增大,支出乘数比税收乘数大。
如果支出与税收等量增加,则平衡预算乘数恰好等于1,即平衡预算对产量仍具有扩张效应,国民收入仍会随着政府支出的增减而等量增减。
挤出效应是凯恩斯主义者财政政策效应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挤出效应包括直接挤出和引致挤出,直接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提供的商品和劳务是对私人提供的商品与劳务的一种替代,引致挤出则是指利率和汇率的变动引致的挤出效应。
简单凯恩斯模型的扩展模型考虑到了引致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的大小会影响财政乘数的大小,但是不会改变其符号。
在标准的IS-LM模型中,私人投资与利率负相关,因而通过举债实行财政扩张会导致利率升高进而减少投资。
此外,开放经济中国内需求的任何增加都会有一部分会通过进口来弥补,在开放经济的IS-LM模型(蒙德尔-弗莱明模型)中,存在通过汇率机制发生的挤出效应。
利率上升吸引资本流入进而使汇率升高,结果恶化了经常账户,抵消了因财政扩张所增加的国内需求。
通过利率和汇率机制产生的引致挤出效应与IS-LM框架的具体特征有关。
首先,它取决于私人投资的决定因素。
私人投资对利率越敏感,则挤出效应越大。
但是,如果投资是当前收入的增函数,即使存在挤出效应,通过乘数 加速数模型也可能得出很大的财政乘数。
其次是货币需求和货币政策。
因为通过利率机制发生的挤出效应是以货币需求是利率及收入的函数这一假定为基础的,货币需求对利率越是不敏感,对收入越是敏感,则挤出效应越大。
但是,财政扩张引起的利率上升的可能性可通过放松货币政策予以抵消。
第三是开放程度和汇率制度。
在开放经济中,财政乘数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汇率为固定汇率还是浮动汇率。
在浮动汇率条件下,因利率上升吸引资本流入,进而会提升汇率。
在资本完全流动的情况下,出现完全挤出,财政政策无效。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财政扩张导致利率上升的程度比封闭经济条件下要小,当资本完全流动时,由于货币供给会增加,确保国内利率根本不上升(即国内利率和外国利率保持相同),因而财政政策非常有效。
挤出效应还受到价格可否变动这一因素的影响。
新凯恩主义模型考虑到了价格的变动。
价格变动即使是短期的,也会使财政乘数值变小,特别是短期的价格变动限制了汇率制度的影响。
在封闭经济中,财政扩张会导致价格上升从而部分抑制短期总需求的增加,并通过利率机制强化价格刚性条件下的挤出效应。
在实行浮动汇率制的开放经济中,挤出效应取决于国内价格对汇率变化的反应,尤其是如果国内价格随汇率而变,挤出效应就会比刚性价格条件下要小,因为汇率的上升会降低价格。
在固定汇率制下,通过实际汇率上升会使经常帐户随价格上升而变化,比刚性价格条件下产生更大的挤出效应。
利率、汇率与价格的变动还会通过对总需求的财富效应对挤出效应发生影响,当消费取决于当前的金融财富时尤其如此。
利率上升一般会降低金融资产的名义值,正如汇率上升会降低外币资产价值一样。
对于作为净贷出者的家庭和企业来说,这些财富效应会通过上述的利率和汇率机制强化挤出效应,进一步降低财政乘数。
价格上升的影响则更为模糊,因为它对名义财富和其实财富可能有相反的效应。
最后,挤出效应还必须考虑财政政策的动态效应(Auerbach and Kotlikoff,1987)。
如果挤出效应比财政扩张的直接冲击效应需要花更长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则财政乘数可能在短期相对较大,然后逐渐下降。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决定着价格随财政扩张而上升程度的工资 物价螺旋式上升,以及贸易量对进出口的本币价格的敏感度,都会影响预期财政乘数的大小。
77(二)非凯恩斯主义方法非凯恩斯主义者对财政政策需求效应的分析主要通过新古典模型进行分析。
该模型指出了凯恩斯主义方法的缺点,特别是指出它缺乏微观经济基础。
新古典模型虽然也相当重视财政政策的供给效应,但这里只考察新古典模型对需求效应的论述。
首先是理性预期分析方法。
尽管某些凯恩斯主义者也承认预期的作用(例如关于消费的生命周期模型和恒久收入模型),但他们一般以适应性预期为基础。
相比较而言,理性预期则一般要引起变量调整,且这种调整比适应性预期条件下幅度更大。
这样,财政政策的长期效应就很重要,临时性政策调整和永久性政策调整间的区别也很重要。
例如,如果临时性财政扩张不产生长期效应,就不会影响预期,而永久性财政扩张则可能产生挤出效应,甚至达到使财政政策乘数变负的程度,因为家庭和企业会预期利率的初始上升和汇率的初始升值会持续下去并可能进一步上升(Krugman and Ob stfekd,1997)。
其次是李嘉图等价问题。
凯恩斯主义方法假定消费与当前收入相关,但如果消费者是李嘉图式的,即他们是具有前瞻性的,并且完全知晓政府的跨期预算约束,他们就会预见到今天的减税若以发行公债来弥补,就会导致对其永续的未来家庭的增税,因而其恒久性收入就是不变的。
在没有流动性限制和存在完善的资本市场的情况下,消费亦保持不变(Barro,1974)。
这样,就存在一个税收和公债的李嘉图等价。
完全意义上的李嘉图等价意味着减税造成的政府储蓄的下降完全被私人储蓄的上升所抵消,而总需求不变,因而财政乘数为零。
关于李嘉图等价问题的研究文献,焦点集中在政府支出路径不变的情况下,减少一次性总付税所产生的效应。
在比例税或累进税情况下,还必须考虑减税对供给的效应如何影响恒久收入。
如果财政扩张是采取增加政府开支的方式,则它对恒久收入的影响将取决于这将如何在未来予以还清。
政府临时增加支出,而未来以削减支出予以抵消的做法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不过,以未来增税方式融资的政府增支则会减少恒久收入和消费,从而可能导致财政乘数为负,尽管产量的最终下降的具体程度取决于政府支出的对生产力的影响如何。
需要指出的是,李嘉图等价基于一些严格假定,不符合假定条件就会导致李嘉图等价的不成立。
例如,如果人们缺乏完全预见性,流动性受一定程度约束,资本市场不完善,以及如果人们有将当前财政负担传递给未来几代人的非利他主义愿望,等等,都可能使财政政策对消费产生某种强有力影响(Manki w and Summers,1984;Blanchard, 1985)。
这样,李嘉图等价究竟有多少实际意义就值得怀疑,至少就完整意义上的李嘉图等价来说是如此。
不过,值得提出的是,某些因素的存在会增大出现李嘉图等价的可能性。
例如,如果政府必须遵守财政扩张必须被后继的财政紧缩所抵消的财政规则,那么即使那些没有长远眼光的个人也会调整其储蓄行为,以便为未来的增税作准备。
同样,如果人们普遍意识到政府当前的举债行为是不可持续的,而未来必然会增加税收以减少债务,就可能出现李嘉图等价(Sutherland,1997)。
不过,如果具有前瞻意识的个人担心债务可能被货币化,或者私人储蓄会被政府吞食,则李嘉图等价分析框架中的财政政策可能实际上是凯恩斯主义式的,即会产生一定的需求效应,尤其是当债务或支出超过一定限度时更是如此(Bertola and Drazen,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