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概念教学例谈8页word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握概念本质优化课堂教学

——五年级下册数学概念教学例谈

罗剑勇【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知识的前提。”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教师重解题、轻概念,造成数学概念与解题脱节的现象。对概念含糊不清,一知半解,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运用概念,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解题质量。作为一线教师,在大家都高呼“高效课堂”,向课堂要质量的大环境下,如何有效地进行概念课的教学?本文将以五年级下册数学概念教学为例,阐述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把握概念的本质,优化课堂教学。

【关键词】概念高效教学

数学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或结构关系的特征概括, 是对一类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的真实反映。数学概念的教学既是数学教学的关键环节, 又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所在,它是逻辑推理的依据,是正确、快速运算的基本保证,是学习、掌握知识的基础。然而,当我们走进数学概念教学的现场,不难发现概念教学更多是流于形式的,讲不透、学生理解不到位的现象屡见不鲜,如数学概念不注重引入,只是简单举个例子就进行归纳,甚至于直接把概念提出来;或者是定义讲解过于讲究严格性,专业术语使用过多,导致学生无法从根本上认识概念等等。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笔者认为,在教学时,教师必须加强对概念本质的把握,在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概念知识的同时,根据概念的本质属性,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对概念深入地理解与掌握。

下面结合五年级下册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具体实例,谈谈本人的实践与反思。

一、实践操作,理解内涵,掌握数的概念

《数学课程标准》认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动手实践,即是让学生在自主操作的过程中,经历数学概念形成过程,在实践中让知识在学生内心自然生成。它是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动手实践中形成数学概念,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在五年级下册P23“质数与合数”一课中,教材对这两个概念的定义,语言简明而完整,学生一下就能抓住概念的本质。可实际上“质数”和“合数”这两个概念是抽象的,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关键在于让学生发现整数按照因数的个数去分类。只有依靠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观察,让学生产生分类的愿望,发现特征,从对比中自发采用简明、完整的语言概括所建立起来的概念,才能灵活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为此,在教学时,笔者设计了以下的实践操作活动。

【片断】“质数与合数”的认识

师:我们研究过因数的概念,知道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请同学们在练

习本上写出1~20各数的因数。看谁写

得又快又对。

学生经历找因数的过程,汇报,课

件出示(见图一)。

师:看图观察,如果要找一个最特

别的数,你会找哪个?

生:不难发现“1”最特别。

师:哦?“1”特别在哪里?

生:因为因数只有一个。

(板书:因数的个数)

师:除1外,还有因数个数只有一

个的数吗?为什么?

生:除1外的数至少都有1和它本

身两个因数,而1比较特别,它本身也

是1,所以因数只有一个。(板书“只有一个因数:1”)

师: 1的因数个数的确和别的数不一样。按照这种思路,我们再来操作一下,把1~20各数的最小因数和最大因数圈起来。你又有什么发现?(学生操作、汇报,课件出示,见图二)

生:有三种情况:因数个数只有一个,因数个数有两个(1和本身),因数个数有三个或三个以上。

师: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什么是“质数”和“合数”?怎样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动手操作是解决学科抽象性与学生认知水平矛盾的重要手段。在以上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把理论上升为实践,把难变为易,把枯燥变有趣,巧妙地把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可观测、可检验的素材,依靠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观察,让学生产生分类的愿望,从对比中建立起质数与合数的概念,有利于学生对概念内涵的把握与理解。

二、找准联系,加强对比,理解量与计量概念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很多数学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数学概念的学习中,对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有必要将其回归到日常生活或旧有知识中去,与生活联系起来,与旧有知识联系起来,加以对比、区分,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新的、正确的数学概念。

(一)联系生活,比中出“悟”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要学习有用的数学,要学习身边的数学,倡导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在实践中学习。教师要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素材创设数学情境,利用生活中的具体原型引入概念的学习。

在五年级下册“体积与体积单位”一课中,“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于教材将长度、面积、体积的教学编排在不同的年级段,学生比较难以建立从一维、二维到三维的空间观念。什么是“空间的大小”对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但在实际生活中,学生都体验过“空间”与“空间大小”。因此,在教学时,必须要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石理解概念。

【片断】“体积”的感知

师:午饭后,小刚为自己倒了一杯满满的奶昔,但是他怕不够甜,想往杯子里放些方糖,大家认为,方糖放进去后,会发生什么现象?(见图三)生:奶昔会溢出来。

师:为什么会溢出?

(引导学生说出“空间”一词,让学生感受空间

的存在。)

师:所有的物体都占有空间吗?能不能举例说一

说?

生1:抽屉里装满书,书占了抽屉里面的空间。

生2:为篮球打气,空气占了篮球里面的空间,

所以把球撑起来了。

师:大家都吹过气球吗?往气球里面吹一口气和吹几口气会有什么区别?

师:空间真的有大小之分吗?请看实验。(见图

四),同样大小的量杯里装有同样高度的水,分别用大

小不同的石头放进量杯里,观察两个量杯水面的高

度。)

师:空间是有大小之分的。学生课桌和讲台哪个

占的空间大?

师: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在概念教学中,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为背景,

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问题,在生活事例的对比判断中,

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实物化,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概念的真实存在,从而更好地理解概念的含义。

(二)联系旧知,比中出“新”

学生认识和理解新事物的深度,是由已有的认识结构决定的。用已学的一个概念推导出新的概念,通过与旧有知识的对比,找出联系与区别,感悟概念的生长点、连接点,形成概念系统。这样既能使学生较好地理解新的概念,又能使知识结构形成更完善,并树立起联系的思维方法,形成逻辑思维能力。“体积单位”的认识,是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后的一次空间观念的发展,所以“体积单位”概念的建立,要纳入到学生已有的一维“长度单位”与二维“面积单位”的知识体系中去,在学习新概念的同时,完善学生知识结构。

【片断】认识“体积单位”

师:比较物体体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在学习体积单位之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