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与宋词的区别

合集下载

唐诗和宋诗的区别

唐诗和宋诗的区别

唐诗和宋诗的区别随意讲堂唐诗和宋诗的区别文/郝学敏如月老师要求特训部同学每人讲一堂课,以我目前的水平还真不具备讲课的能力。

我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读诗背诗的一点心得。

因为上学时课本里的古诗老师都要求背诵,渐渐也就喜欢上了背诗。

背的多了,懵懵懂懂就觉得唐诗和宋诗好像哪儿有明显的不同,于是我就开始搜罗这方面的文章论述。

好在现在网络发达,也不是什么太难的事。

宋诗与唐诗最大的区别在于:唐诗重“象”,宋诗重“意”,唐诗是诗人之诗,宋诗是学者之诗。

《诗词散论·宋诗》中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这番话说的便是唐、宋诗各自的特色。

1举一个例子说明,比如李白的《洞庭湖》(之一):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天南不见云。

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

此诗只是写洞庭西望之所见,信手拈来,毫不着力,读来的确是蕴藉空灵,情在景中,这是以韵胜。

2再看黄庭坚的《题郑防画夹》(之一):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这首诗前三句写的是湖中景致及景色之动人,待到诗人欲买舟一游时,方明白并非真景,原来乃是画。

前三句的烘托作势,目的全为闪出最后一句,足见颇费匠心,深折透辟,即以意胜。

唐诗重韵致,所以大都情景交融,或情寓景中。

比如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在诗人眼中,浩瀚无边的洞庭湖在月光地映照下,既像一面光洁的镜子,又像一只银盘,而美丽的君山就像盘中的一只青螺。

可谓想象奇特,比喻贴切。

这便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讲的“不涉理路,不落言诠”。

又如像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四句均写景,并无特别深意,然其中洒脱高远,读者自能体会;其美全在情辞。

而同是写庐山,我们再看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古代诗词唐诗与宋词的情感表达比较

古代诗词唐诗与宋词的情感表达比较

古代诗词唐诗与宋词的情感表达比较古代诗词中,唐诗和宋词被誉为两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各自展现了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

唐诗以其豪放的情感与深刻的思考而著称,而宋词则以其细腻、柔情而闻名。

本文将比较唐诗和宋词在情感表达方面的差异。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辉煌之作,其情感表达多样且真挚。

唐诗的情感倾向更加直接,形象生动。

在唐诗中,诗人们常常表达友谊、爱情、离别等情感。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唐诗表达了对离别的深深思念之情,通过描绘大自然中的景物来扩大化情感的表达。

而宋词则更注重细腻的情感刻画。

宋词追求声情并茂,紧扣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以表达感情。

宋词表达情感的手法往往更加隐晦,间接。

苏轼的《水调歌头》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句词语虽然简短,却展现了一种孤独寂寞的情感状态。

唐诗和宋词的情感表达方式不同,主要源于时代背景和文化氛围的差异。

唐代是繁荣昌盛的盛世,社会大背景下,诗人们更多地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状的思考和对人际关系的观察。

他们情感的张扬,与盛世时的开放和自由相吻合。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宋代,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人们对情感表达更为谨慎。

宋代以礼教为主导,重视儒家思想和道德规范。

因此,宋词多以家国情怀、爱情至为流行。

另外,唐诗和宋词在表达情感方式上,也受到不同的文学意识影响。

唐诗强调豪放自由的情怀,注重意境与气势的营造。

诗人们常常通过描写壮丽的景物来烘托情感的高亢,以达到情感表达的效果。

而宋词则更加注重细腻和准确地描绘日常生活中的细节。

宋词可以用一句简短的词语表达出复杂的情感,以其情感的内敛和细腻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综上所述,唐诗和宋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个重要流派,在情感表达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

唐诗偏重于直接、豪放的情感表达,而宋词则更注重于细腻、柔情的情感刻画。

无论是通过唐诗的豪放自由,还是通过宋词的静谧细腻,这些古代诗词都能够有效地传递出诗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成为中华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诗与宋词的区别

唐诗与宋词的区别

唐诗与宋词的区别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且唐代诗人在诗歌方面的的成就也是令人瞩目的。

鲁迅先生就曾经说过:“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作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

” (《鲁迅书信集》下册699页)宋代被称为词的时代。

诗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

中国古代称不合乐的为诗,合乐的则称为歌,现代统称为诗歌。

词,文体名,诗歌的一种韵文形式。

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

唐诗和宋词究竟有哪些区别,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一、从结构上来看。

1、分类:①唐诗的体质完备,《诗薮》:“甚矣,诗之盛于唐也!其体,则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靡弗备矣。

”古代的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

古体诗是指没有严格的格律要求的诗,近体诗是指讲究格律,有固定格式的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指唐代产生近体诗以前的诗,句式大体整齐,也要押韵,但在字数、句数、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没有严格的规定,可以算一种自由体。

诗的每一句有几个字,就称为几言。

按言分有四言诗、五言诗(简称“五古”)、七言诗(简称“七古”)、杂言诗(诗中各句字有多有少)等。

如《硕鼠》为四言诗,《石壕吏》、《饮酒》为五古,《琵琶行》为七古,《梦游天姥吟留别》为杂言诗。

近体诗又分为律诗、绝句、排律三种。

律诗分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如《过故人庄》是五言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七言律诗。

绝句又叫截句、断句,因其形式很像截取律诗的一半。

或五言,或七言。

如《送元二使安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都是绝句。

唐诗有山水田园、边塞、元白、韩孟等诗歌流派。

②词的别名有曲子词、长短句、诗余、乐府等。

词一般按字句多少分为小令、中调(引、近)、长调(慢)三类。

清代毛先舒《古今词话•词品》: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

2、外部形式:①从句式上看,格律诗句式整齐划一,词的句式则参差不齐。

唐诗与宋词的音韵特点对比分析

唐诗与宋词的音韵特点对比分析

唐诗与宋词的音韵特点对比分析唐诗与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两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它们在音韵特点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对唐诗与宋词的音韵特点进行对比分析,以探究它们的文学风格和艺术特色。

一、唐诗的音韵特点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音韵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唐诗注重平仄和韵律。

唐代诗人追求音韵的和谐,注重平仄的配合和韵律的规律。

唐诗的平仄分为平声和仄声,平仄的运用使诗歌更具韵律感,给人一种流畅的感觉。

同时,唐诗的韵律也非常严谨,往往采用七言或五言绝句的形式,使诗句的节奏感更加明显。

其次,唐诗注重字音的变化。

唐诗中常常运用押韵和对仗的手法,通过字音的变化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押韵使诗句更加和谐,对仗则使诗歌更加富有韵律感。

唐诗的字音变化丰富多样,既有平仄相间的押韵,也有音韵相近的对仗,使诗句更加优美动听。

最后,唐诗注重声调的变化。

唐诗的声调变化丰富多样,既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等,也有轻声和重声的对比。

声调的变化使诗句更加生动有趣,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唐诗中的声调变化往往与平仄和押韵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音韵美。

二、宋词的音韵特点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另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其音韵特点与唐诗有所不同。

首先,宋词注重平仄的变化。

宋词往往采用七言或五言绝句的形式,注重平仄的变化。

与唐诗相比,宋词的平仄变化更加灵活多样,通过变换平仄,使词意更加丰富深刻。

宋词的平仄变化常常与押韵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音韵美。

其次,宋词注重押韵的运用。

宋词中的押韵常常出现在句末,通过押韵的手法,使词句更加和谐,增强了词的音韵美。

与唐诗相比,宋词的押韵更加自由,不拘泥于规则,给人一种自然流畅的感觉。

最后,宋词注重字音的变化。

宋词的字音变化丰富多样,既有平仄相间的押韵,也有音韵相近的对仗。

通过字音的变化,宋词表现了丰富的情感和思想,使词句更加动人心弦。

三、唐诗与宋词的对比分析唐诗与宋词在音韵特点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唐诗注重平仄和韵律的规律,追求音韵的和谐;而宋词注重平仄和押韵的变化,追求音韵的自由与灵活。

唐诗宋词元曲的区别

唐诗宋词元曲的区别

唐诗宋词元曲的区别唐诗宋词元曲的区别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文坛的瑰宝,那么大家知道这三者之间的区别在哪里吗?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唐诗宋词元曲的区别,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唐诗宋词元曲的区别【1】首先,他们形成的时代不同。

唐宋元三个朝代不同,自不消说;其次,他们的格式不同,唐诗讲究格律;主要包括平仄和韵。

宋词,体式灵活,又称“长短句”。

元曲继承了唐诗和元曲的主要特点,只是更加灵活一些。

再次,产生的背景不同(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等)唐诗是在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江山大一统和文化大繁荣的背景下诞生的。

唐人总结了诗经和乐府等前人诗歌的成就基础上,将诗歌的格律进行系统化和格式化。

使得唐诗的创作有一个相对固定的体式。

为了区别于以前朝代的诗歌,史称“新体诗”。

宋词是在唐诗以后形成于青楼乐坊,用来和着音乐进行演唱的,由于有固定的曲式(又称“词牌”),所以将创作宋词称为“填词”。

元朝以后,蒙古人统治中国,对汉族的知识分子实施打压政策,很多文人郁郁不得志,于是,转入到民间戏曲的创作中来。

所以,促进了元曲的大繁荣。

诗与词的区别【2】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

词所配合的音乐是所谓燕乐,又叫宴乐,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来由西域胡乐与民间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种新型音乐,主要用於娱乐和宴会的演奏,隋代已开始流行。

而配合燕乐的词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隋代。

宋人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

”词最初主要流行於民间,《敦煌曲子词集》收录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从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间歌曲。

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

到晚唐五代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晚唐词人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和以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创作,都为词体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风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词终於在诗之外别树一帜,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突出的文学体裁之一。

语文论文(浅析唐诗与宋词的不同风貌)

语文论文(浅析唐诗与宋词的不同风貌)

浅析唐诗与宋词的不同风貌关键词:唐诗,宋词,文学特征,色彩描绘,艺术魅力摘要: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其文化底蕴也是值得后世一直发扬下去的。

特别是唐宋时期的唐诗宋词更是把中国古代文化推向更高一层,但是虽然我们常把二者提到一起,他们之间区有着不同的特征和风貌。

本文就二者在特征,色彩描绘,和艺术魅力等方面做了阐述,说明它们的各有千秋。

正文:引言: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

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

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

在宋词的发展繁荣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导向作用同样十分明显。

如果说唐代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而已,那么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并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

然而其风貌却各有千秋。

一、唐诗宋词说法的由来: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

词所配合的音乐是所谓燕乐,又叫宴乐,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来由西域胡乐与民间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种新型音乐,主要用於娱乐和宴会的演奏,隋代已开始流行。

而配合燕乐的词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隋代。

宋人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

”词最初主要流行於民间,《敦煌曲子词集》收录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从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间歌曲。

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

到晚唐五代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晚唐词人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和以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创作,都为词体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风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词终於在诗之外别树一帜,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突出的文学体裁之一。

进入宋代,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词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并出现了各种风格、流派。

唐诗宋词元曲的区别

唐诗宋词元曲的区别

唐诗宋词元曲的区别首先,他们形成的时代不同。

唐宋元三个朝代不同,自不消说;其次,他们的格式不同,唐诗讲究格律;主要包括平仄和韵。

宋词,体式灵活,又称“长短句”。

元曲继承了唐诗和元曲的主要特点,只是更加灵活一些。

再次,产生的背景不同(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等)唐诗是在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江山大一统和文化大繁荣的背景下诞生的。

唐人总结了诗经和乐府等前人诗歌的成就基础上,将诗歌的格律进行系统化和格式化。

使得唐诗的创作有一个相对固定的体式。

为了区别于以前朝代的诗歌,史称“新体诗”。

宋词是在唐诗以后形成于青楼乐坊,用来和着音乐进行演唱的,由于有固定的曲式(又称“词牌”),所以将创作宋词称为“填词”。

元朝以后,蒙古人统治中国,对汉族的知识分子实施打压政策,很多文人郁郁不得志,于是,转入到民间戏曲的创作中来。

所以,促进了元曲的大繁荣。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

词所配合的音乐是所谓燕乐,又叫宴乐,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来由西域胡乐与民间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种新型音乐,主要用於娱乐和宴会的演奏,隋代已开始流行。

而配合燕乐的词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隋代。

宋人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

”词最初主要流行於民间,《敦煌曲子词集》收录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从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间歌曲。

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

到晚唐五代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晚唐词人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和以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创作,都为词体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风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词终於在诗之外别树一帜,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突出的文学体裁之一。

进入宋代,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词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并出现了各种风格、流派。

《全宋词》共收录流传到今天的词作一千三百三十多家将近两万首,从这一数字可以推想当时创作的盛况。

唐诗和宋词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

唐诗和宋词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

声,空阶滴到明。

”⼜如冯延巳的“春⽇宴,绿酒⼀杯歌⼀遍。

再拜陈三愿:⼀愿郎君千岁,⼆愿妾⾝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但这只是⼀个⼤致的区分,因为诗词都是⼀直在发展,尤其是词,从花间五代主要写美⼥和爱情,到后来苏轼的诗化之词,南宋的爱国词等等,词在宋朝,也逐渐具备了⾔志的功能性。

除了⼀开始功能性上的不同,诗与词在内容、风格、美感、特质上也有很⼤区别。

词是要眇宜修,你看宋词早期的柳永、欧阳修、⼤⼩晏、张先、秦观等⼈,就代表了北宋词的基本特质,直到苏轼横扫词萎靡的习⽓。

本质差别诗⽆论⾔志还是抒情,都是作者显意的活动。

我知道我的理想是什么,我要说出来。

⽽词是⼀种微妙的⽂学形式。

诗的产⽣背景:从现实⽣活中产⽣的。

词的产⽣背景:歌台舞榭,饮宴场所。

最早与情⽆关,与志⽆关,它就是配乐的歌词,先有⾳乐按⾳乐曲调填写的。

功能主体的区别:其实唐诗和宋词最⼤的区别,还是关于⾳乐⽅⾯的。

词是歌词,⽆论你写的是什么,都是倚声填词,⽤来唱的,也就是说,⾄少在北宋以及南宋初期,词都是为⾳乐服务。

这与唐诗为作者的抒发志向感情为服务有根本性的不同。

好问题!诗和词有联系也有区别。

⾸先都是韵⽂,都属于格律派。

⽐如诗分律绝古风。

词分令引近慢。

都有创作规则。

开始都和⾳乐有关。

⽐如开始时候的唐诗都是可以⼊曲的,不仅仅是乐府类别。

像阳关三叠,清平调,还有杨柳枝,出塞曲等等。

但是渐渐被⽂学化了就不适合演唱了。

古风⼜叫古体诗,像李⽩的将进酒,杜甫的三吏三别等等。

律绝属于近体诗。

就是在平仄和格律上有严格的要求。

当然⾥⾯还涉及到了不合格律的,那个叫拗救。

关于近体诗的格律,就那么⼏种,感兴趣的可以问度娘。

⾄于说唐诗呢?因为近体诗是确定于唐的。

所以诗必唐。

⼩提⽰,诗必须平⽔韵。

⾄于词,它的起源和诗有关,它最早叫诗余,但是它是真正和⾳乐伴⽣的。

那就是词牌。

什么是词牌呢?就是我们说得固定的曲谱。

举个例⼦,⼀⾸歌在固定的曲谱⼦下⾯可以填写好⼏段歌词。

浅谈唐诗与宋词在艺术意蕴表述上的异同

浅谈唐诗与宋词在艺术意蕴表述上的异同

浅谈唐诗与宋词在艺术意蕴表述上的异同浅谈唐诗与宋词在艺术意蕴表述上的异同【关键词】:唐诗宋词诗体与词体继承性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唐诗宋词是最璀璨的文化瑰宝之一。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

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

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

唐诗宋词大致可以归纳为六类:一类是怀古诗词,积淀着厚重的历史感,有沉郁的美;二类是咏物诗词。

托物言志,有隐喻的美;三类是写景诗词,借景抒情,有自然的美;四类是战争诗词,戍边征战,有悲壮的美;五类是行旅闺怨诗词,旅途艰辛,有凄楚的美;六类是送别诗词,折柳相送,有深沉的美。

一首首诗词充满美感,给人以美的启迪。

唐诗和宋词,在诗体与词体文学特征也有所不同,1、和音乐的关系的差异诗体和词体的文学特征有着很大的区别,下面我们就以格律诗和词的对比来说明诗体和词体文学特征的差异。

首先,诗词和音乐的关系是不同的。

中国古典诗歌从一开始就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但是诗最终与音乐分离,并且在与音乐分离之后,走向了自己的成熟和繁荣。

而词是在音乐的土壤中萌芽产生的,音乐性是词体文学的最基本特征,即使在南宋词不再完全入乐歌唱,而成为一种新的韵律诗歌后,它仍是要按照词谱所规定的韵律乐调填写,音乐的烙印依然是不可抹煞的2、外部形式的差异:句式、句法、韵律、对仗,外部形式的差异表现在句式、句法、韵律、对仗等方面。

首先从句式上看,格律诗句式整齐划一,词的句式则参差不齐;其次,诗词的句法也有很大不同,格律诗句法相对固定,词的句法却灵活多样;再次,诗词的押韵规则也不一样,格律诗只用平声韵,一韵到底,隔句压韵,首句可压可不压;词平仄通压,中间可以换韵,韵脚疏密不定;最后,诗词的对仗规定也不很不相同,格律诗第二、第三两联必须对仗,而词的对仗却灵活得多,没有统一的要求.3、题材内容的差异:诗:以社会性的群体情感为主,词:以作者个体的自我情感为主,诗词的题材内容也有很大差异。

唐宋元明清五代诗词的风格特点与区别

唐宋元明清五代诗词的风格特点与区别

唐宋元明清五代诗词的风格特点与区别1. 唐诗的风格特点与区别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之一,其风格特点和其他时期有一些明显的区别。

唐诗注重表达感情和描绘景物,形式多样化,包括律诗、绝句以及长篇叙事诗等。

唐代还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女性作家,她们的作品更为细腻含蓄,多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

2. 宋词的风格特点与区别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繁盛的一个时期,尤其是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宋词追求自然真实、婉约清新,强调借景抒情和婉转表达思想感情。

同时,在题材选择方面,宋词不仅涉及爱情、离别等传统题材,也开创了许多新鲜有趣的主题。

3. 元曲的风格特点与区别元曲是指元代戏曲艺术形式中的四大剧种:杂剧、元曲、西皮和南曲。

元曲在剧本结构上有一些独特之处,如快板、拍场等形式的运用。

在表演风格方面,元曲注重舞蹈和音乐的配合,力求以不同的艺术形式来丰富戏剧效果。

4. 明代文学的风格特点与区别明代文学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是小说,《水浒传》、《红楼梦》等作品成为中国古代小说传统中的经典之作。

明代小说注重写实,对社会现实进行揭示与批评;同时也注重刻画人物心理状态,并通过丰富多样的情节安排来吸引读者。

5. 清代文学的风格特点与区别清代文学对古典主义传统有一定程度的继承,在诗歌创作上往往追求规范和秩序,讲究语言雅致、意境深沉。

散文方面,则更多地关注宏观社会问题,并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议论和批评。

结论唐宋元明清五代诗词在风格上存在一定差异。

唐诗多变化形式,有较大的创作自由度;宋词婉约风格凸显,追求情感的细腻表达;元曲在戏剧形式和表现手法上独辟蹊径;明代小说以写实刻画为主,对社会现实进行反思与批评;清代文学则较为规范、注重雅致。

通过了解不同时期中国古代诗词的风格特点与区别,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欣赏其独特价值。

唐诗以韵胜,宋诗以意胜

唐诗以韵胜,宋诗以意胜

唐诗以韵胜,宋诗以意胜2020-12-03 09:42华人号:中国文化唐诗重“象”,宋诗重“意”。

这个区别,应该也是唐诗与宋诗的最大区别点。

唐诗重“象”,说的是唐诗注重描绘形象、意向,诗人们常常会通过意象的描绘来表现情感思想,所以唐诗往往意境鲜明、情寓于象,语言简洁,表现含蓄而耐人寻味。

而宋诗则侧重于直接表现情感和思想,宋诗往往多议论,语言也不像唐诗那样简洁凝炼,表现也不太含蓄。

宋诗往往会用到典故和前人的话,来进行思想表达。

这么说来,唐诗更像是诗人之诗,而宋诗更像是学者之诗。

这一点从诗人上也可以看出。

宋朝的诗人中,很多都是在朝为官的人,并且官职都很高。

比如杨万里、范仲淹、朱熹等。

要是用诗来说,比如唐诗代表,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四句都是写景,并无特别深意,然其中洒脱高远、雄浑壮阔,文辞耐人寻味。

而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却是议论。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议论,给人了不同的读诗感悟。

唐诗在情辞,宋诗在气骨。

正如《诗词散论·宋诗》中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正因为如此,唐诗多名句,文字清新华丽,豪迈大气者多。

如李白的《将进酒》,这首诗非常形象的表现了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一方面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现波折后,又流露出纵情享乐之情。

在这首诗里,他演绎庄子的乐生哲学,表示对富贵、圣贤的藐视。

而在豪饮行乐中,实则深含怀才不遇之情。

全诗气势豪迈,感情奔放,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李白“借题发挥”借酒浇愁,抒发自己的愤激情绪。

时光流逝,如江河入海一去无回;人生苦短,看朝暮间青丝白雪;生命的渺小似乎是个无法挽救的悲剧,能够解忧的惟有金樽美酒。

高三语文相同题材的唐诗和宋词,各有什么特点呢?

高三语文相同题材的唐诗和宋词,各有什么特点呢?

相同题材的唐诗和宋词,有什么特点呢?【导读:分析唐诗和宋诗的典型作品,我们就会发现,题材相同而它们的侧重点则不同。

一般的说,唐诗多具抒情性,而宋诗多具哲理性。

】1.同写庐山: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只有居高临下地多角度地观察和分析问题,才能不被错综复杂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

2.同写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哲理:只有深入实际,才能及时体察到事物的发展变化。

3.同写春色: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游园不值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哲理:新生事物一定会冲破压抑茁壮成长。

4.同写冬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

雪梅卢梅坡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人们各有所长,也有所短,应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5.同写农家: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

哲理:事情似乎走到绝境,令人一筹莫展;只要充满信心,就会出现转机,就会有新的希望。

6.同样以水为喻: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任何成绩的取得都是有其原因的,其中都有规律可循。

7.同写江河: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小池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唐诗与宋词的区别范文精选

唐诗与宋词的区别范文精选

唐诗与宋词的区别引导语: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唐诗宋词的区别,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

词所配合的音乐是所谓燕乐,又叫宴乐,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来由西域胡乐与民间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种新型音乐,主要用於娱乐和宴会的演奏,隋代已开始流行。

而配合燕乐的词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隋代。

宋人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

”词最初主要流行於民间,《敦煌曲子词集》收录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从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间歌曲。

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

到晚唐五代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晚唐词人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和以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创作,都为词体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风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词终於在诗之外别树一帜,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突出的文学体裁之一。

进入宋代,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词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并出现了各种风格、流派。

《全宋词》共收录流传到今天的词作一千三百三十多家将近两万首,从这一数字可以推想当时创作的盛况。

词的起源虽早,但词的发展高峰则是在宋代,因此后人便把词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与唐代诗歌并列,而有了所谓“唐诗、宋词”的说法。

词的初期极尽艳丽浮华,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间,像曾因写过"且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而得罪了当时皇帝的柳永,郁郁不得志,一生就流连于歌坊青楼之间,给歌妓们写写词,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必有柳词"之说,以至于宋朝的一个宰相(他的名字我不太记得了,好象叫什么宴殊的在当上宰相之后,他对于以前所做的词都不承认是他写的.我们也都知道,宋朝的艳妓之多,水平之高为其他朝代所罕有,她们和宋朝的士大夫们一起,构成了宋朝的享乐主义,虚华的文化.“诗中有画”是诗词创作的高境界,也是诗词评论中常用的褒扬之辞。

唐诗和宋词的关系

唐诗和宋词的关系

唐诗和宋词的关系唐诗和宋词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没有人不相信, 唐代是诗歌发展的最高峰, 虽然唐代也有词,但唐诗的成就简直就是中国古代诗文化的代名词. 到了宋朝, 文人们在唐诗整齐格律的基础上在每一行加上或减去几个字, 变成一种特殊的长短句文体, 人们称之为宋词. 宋代也有诗,但是宋词的的成就也是宋诗所无法比拟和代替的。

宋词或许没有唐诗的凝炼, 但它却具有更丰富的音乐性, 更多的变化. 那份意境,是唐诗难与相比的。

如果非说唐诗宋词之间的关系,举个也许不恰当的比喻, 唐诗宋词就象是红莲白藕, 各擅胜场, 你可以说宋诗不如唐诗, 但是你却不能说宋词不及唐诗.一、唐诗的内容和形式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1、中国唐代诗歌的称谓。

2、发展过程唐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等4个阶段。

①初唐诗歌。

②盛唐诗歌。

③中唐诗歌。

④晚唐诗歌。

唐代诗歌成就唐代诗歌体制多样,宋以后的整个中国古典诗歌,都未超出它的范围。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二、词的内容和形式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

简称“词”,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

归纳起来,这许多名称主要是分别说明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及其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形式特征。

词体的格律与自由词境的有限与无限词为“小道”与“别是一家”婉约与豪放——宋词中的两种主要艺术风格唐诗和宋词常常被人们提到一起,人们把它们当作中国诗歌的最高成就。

在我看来,唐诗和宋词的主要区别有以下两点。

1、内容上,唐诗所书写的对象要宽广一些,也更清新一些。

2、不同的不在形式,而是深层次的内容。

总之,唐宋交界已经是中国两个不同时代的巨大分界,而唐诗宋词的区别也不仅仅是韵律,而且已是实质的改变,中国至宋,诗歌开始衰落。

唐代人追求着心性的清白正直,唐人高唱“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唐人解放个性,坦荡豪迈。

唐诗宋词元曲的异同

唐诗宋词元曲的异同

唐诗宋词元曲的异同唐诗宋词元曲的异同唐诗宋词元曲的异同有哪些呢?下面随小编一起看看唐诗宋词元曲的异同吧~异:一是朝代不同,分别是唐和宋;一是题材不同,分别是诗和词。

对于第二点,大致说一下:诗分律诗和古风两类。

律诗大约开始出现于南北朝,盛行于唐,有严格的格律,字数和句数都有严格的规定。

例如七律、五律、七绝、五绝等,分别是八句每句七字、八句每句五字、四句每句七字、四句每句五字等。

古风没有严格的格律,字数和句数也不规定。

如白居易的新乐府就属于古风类,名作有我们熟悉的〈卖碳翁〉等。

词又叫长短句,句子长短不齐,但并不是自由诗,在每一个词牌下,对于字数、句数、压韵等都有着严格的`规定。

故作词又叫“填词”,即根据词牌的规定填出词。

唐诗有五言,七言,绝句,律诗.唐诗主要是五、七言诗,词则要按词牌填词,句型长短不一,所以又叫长短句。

曲和词类似,要按曲牌填写。

所以唐人作诗可以叫写诗,宋人作词和元人作曲则叫填词、填曲。

宋词的词牌是中原地区的曲调,元曲则是来源于北方草原民族的曲调,所以元曲又叫北曲。

元曲或称元杂剧,是盛行于元代的戏曲艺术,为散曲或杂剧的通称。

相对于明传奇(南曲),后世又将元曲称为北曲. 元曲与宋词及唐诗有着相同的文学地位。

广义的曲泛指秦汉以来各种可入乐的乐曲,如汉大曲、唐宋大曲、民间小曲等。

通常则多指宋朝以来的南曲和北曲,同词的体式相近,但一般在字数定格外可加衬字,较为自由,并多使用口语。

分为戏曲(或称剧曲,包括杂剧、传奇等)与散曲两类,元明以来甚为流行。

故后世有元曲之称。

词是一种诗歌艺术形式,是中国古代诗体的一种,亦称宋词、曲子词、诗馀、长短句。

始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在宋代达到其顶峰。

一开始伴曲而唱,所以写词又称作填词、倚声。

后来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门的诗歌艺术。

宋词与元曲的区别一、曲字数上更自由。

比如说一个词牌限定字数很少能再变化,即便有变化也会在词牌上反映出来,比如添声,偷声,摊破,添字,减字。

宋词唐诗楚辞区别学习强国

宋词唐诗楚辞区别学习强国

宋词唐诗楚辞区别学习强国
楚辞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体裁,宋词是诗歌。

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相传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

“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

东汉王逸作章句。

原收战国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

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

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

以其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宋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

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琴趣、诗余等。

唐诗和宋词的区别有唐诗主要是五、七言诗,宋词则要按词牌填词,句型长短不一,所以又叫长短句,唐人作诗可以叫写诗,宋人作词和元人作曲则叫填词、填曲。

唐诗是在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江山大一统和文化大繁荣的背景下
诞生的。

唐人总结了诗经和乐府等前人诗歌的成就基础上,将诗歌的格律进行系统化和格式化,使得唐诗的创作有一个相对固定的体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与宋词的区别引导语:宋词是中国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唐诗宋词的区别,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

词所配合的音乐是所谓燕乐,又叫宴乐,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来由西域胡乐与民间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种新型音乐,主要用於娱乐和宴会的演奏,隋代已开始流行。

而配合燕乐的词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隋代。

宋人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

”词最初主要流行於民间,《敦煌曲子词集》收录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从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间歌曲。

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张志和、韦应物、、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

到晚唐五代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晚唐词人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和以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创作,都为词体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风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词终於在诗之外别树一帜,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突出的文学体裁之一。

进入宋代,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词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并出现了各种风格、流派。

《全宋词》共收录流传到今天的词作一千三百三十多家将近两万首,从这一数字可以推想当时创作的盛况。

词的起源虽早,但词的发展高峰则是在宋代,因此后人便把词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与唐代并列,而有了所谓“唐诗、宋词”的说法。

词的初期极尽艳丽浮华,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间,像曾因写过"且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而得罪了当时皇帝的柳永,郁郁不得志,一生就流连于歌坊青楼之间,给歌妓们写写词,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必有柳词"之说,以至于宋朝的一个宰相(他的名字我不太记得了,好象叫什么宴殊的在当上宰相之后,他对于以前所做的词都不承认是他写的.我们也都知道,宋朝的艳妓之多,水平之高为其他朝代所罕有,她们和宋朝的士大夫们一起,构成了宋朝的享乐主义,虚华的文化.“诗中有画”是创作的高境界,也是诗词评论中常用的褒扬之辞。

这里的诗中这“画”大体上蕴含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形体,二是色彩。

照词《醉花阴》中“人比黄花瘦”之句,以人比黄花,不但有形,而且有色,既描绘了憔悴的面色,又刻划了娇弱的体态。

用黄花的形色作比,把闰中少妇憔悴、娇弱、病态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诗人把“形”与“色”统一于一体,创造了浑然一体的诗词画意。

本文试图略去诗词中有关形体的刻划,单纯对其色彩加以品评。

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诗词中生动的形体刻划影响我们对色彩的品味,另一方面暂时放置“形体”不论,可以更加深刻地领会诗词中有关色彩描绘的丰富内含和艺术魅力。

一、两类色彩,风格各异。

唐宋时代的诗人十分注意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色彩,并在作品中把这些色彩生动地表现出来。

他们不像画家那样把色彩直接铺陈在读者面前,而是通过对于色彩的描绘和形容,通过读者的想象,间接地把动人的画面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总观诗人笔下描绘和形容色彩的词,大致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用以描绘和形容有明确色相的色彩的词。

如:赤、红、橙、蓝、紫、黑、白等。

这类词每一个都表现了明确而固定的色相。

不论是单独出现,还是同别的词组成其它语汇,这类词所表现的色相都有是固定不变的。

无需依靠上下文义来判断。

例如:1、“飞红万点愁如海。

”(《千秋岁》)2、“朱门酒肉臭。

”(《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3、“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4、“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5、“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6、“霜黄碧梧白鹤。

”(杜甫《暮归》)7、“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8、“黑云压城城欲摧。

”(李贺《雁门太守行》)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这类描绘色彩的词不论在什么环境中,其色相不变。

第二类是用以描绘和形容没有固定色相的色彩的词。

这类词所描绘的色相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各不相同,要根据上下文意来判断。

如:青、绿、碧、苍、翠等词。

例如:1、“青”在不同的语境中表现不同的色相。

“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其中青为蓝色;在“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中青为灰蓝色;在“点溪荷叶叠青钱”(杜甫《漫兴》)中青为石绿色;在“山外青山楼外楼”(林升《题临安邸》)中青为灰绿色;而在“朝如青丝暮成雪”(《》)中青则为黑色。

2、“碧”在不同语境中表现的色相也是各不相同。

“便引诗情到碧宵”(刘禹锡《秋词》)“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黄鹤楼送之广陵》)“明月不归沉碧海”(李白《哭晁卿衡》)“闲来钓碧溪上”(李白《行路难》)“万里浮云卷碧山”(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映阶碧草自春色”(杜甫《蜀相》)这些中碧空、碧水、碧山、碧草所描绘的色相各异。

碧空描写蔚蓝色的天空;碧水形容澄澈的绿水;碧山指的是翠绿的山峦;碧草即是嫩绿的青草。

碧字所描绘的具体色彩,只有品味全诗方可领会。

3、“翠”字在“翠掩重门燕子闲”(郑会《题邸间壁》)中为绿色,而在“燕姬翠黛愁”(杜甫《纳凉晚际遇雨二首》)中则为浓黑色。

4、“苍”在色相的'表现上更为宽泛。

“应怜屐齿印苍苔”(叶绍翁《游园不值》)“两鬓苍苍十指黑”(白居易《卖炭翁》)“高标跨苍穹”(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日暮苍山远”(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寒山转苍翠”(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此五句中苍字所表现的色相各不相同。

总观上述两类词在诗词中的具体运用,会让人明显地感觉出不同的色彩风格。

第一类词表现了明确色相,产生出一种明快、清爽的色彩效果。

准确、鲜明、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独特感受和强烈的激情。

红、黄、橙、蓝、紫等每一个词都浸透了诗人的心绪。

第二类词与第一类词相比显得曲折含蓄、耐人寻味。

在苍、翠、青等词汇的运用上,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

这类词像是寄托了某种弦外之音,造成一种细腻、繁复、微妙的色彩效果,以其丰富的节奏韵律创造了另一种美的境界。

二、两种手法,各显千秋。

唐宋诗人描绘色彩的手法是各不相同的。

如同画家用同样的颜料画出不同风格的作品一样,其手法是丰富多样的。

这里把唐宋诗人描绘色彩的典型手法粗略地归纳为两种,并加以简单地分析。

一是对比调合法。

这是唐宋诗人运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描绘色彩的手法。

这种手法的最大特点是强调生活中各种色相的个性。

根据色相之间的对比程度,我们可以把这种手法归纳为三种不同的类型。

第一种类型:强烈对比,即不同色调的色彩对比。

“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牧《江南绝句》)中“红”对“绿”,“紫蝶黄蜂俱有情”(《二月二日》)中“黄”对“紫”‘“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中“白”对“青”,这些不同色调的色彩都有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又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其中莲叶和天色形成一个绿色的调子,而荷花和落日又形成了红色的调子,两种调子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再如“绿遍山原白满川”(翁卷《乡村四月》)其中山野之绿和江水之白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晚花红片落庭莎”“一霎好风生翠幕”(晏殊《》)其中的色彩对比也属此类。

此类对比,色彩反差强烈,色调明快。

表现的情感多为欢悦、活泼,意境通常是柳暗花明,生机盎然。

第二种类型:和谐映衬,即相同色调的色彩对比。

“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客路青山外,行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李白《春思》)“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这些诗中的“紫”与“红”、“青”与“绿”等都是同一色调的色彩构成了和谐的映衬。

以上两种类型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许多情况下是同时存在相互映衬的。

“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

”(杜甫《绝句二首》)大面积的江水之碧和小面积的飞鸟之白相对比,江水愈绿就显得飞鸟愈白;大面积的山色之青和红得欲燃的山花相对比,山色愈青显得山花愈红。

但水面和青山又是和谐地统一于青绿色的调子之中。

这样使整个画面既有和谐的基调,又有鲜明的对比,色彩丰富,清新明快。

又如“淡淡著烟浓著月,深深笼水浅笼沙。

”(白玉蟾《早春》)其中“浓”与“淡”、“深”与“浅”可说是鲜明的对比,又形成了和谐的映衬。

淡淡的烟雾和浓重的月色罩住初放的梅花,梅花的影子随着月亮的移动,或深深地投入水中,或浅浅地印在沙滩上。

在浓淡、深浅的对比和变化之中形成了一幅色调丰富的画面。

第三种类型:点彩调合。

在交替使用对比和映衬的过程中,抓住一对色相由强烈对比向和谐映衬转化的一瞬间进行描绘就产生了这第三种类型。

借用绘画的语言,这种手法是把不同色调色彩的强烈对比分散缩小。

如同“点彩派”的绘画,各种色调不在调色盘上调和,而是把原色用小点的形状排列在画幅上,依靠观者的视觉去“调合”,从而达到一种色彩斑斓飞动的艺术效果。

如“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

”(王淇《春暮游小园》)诗中描写了梅花凋谢坠落、海棠花继梅花而盛开的情景。

作者不写梅花的红色渐变成梅叶的绿色,梅树上花渐凋零而叶渐繁茂,海棠上又出现了新鲜的红色这一现象,创造了红绿相杂、红中点绿、绿中点红的画面色彩。

两种强烈对比的色彩,“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使静止不动的色彩在诗人笔下活起来,突出色彩的变化,描绘色彩的动感,渲染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气氛。

再如“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花褪残红青杏小”(苏轼《》)“是处红衰翠减”(柳永《八声甘州》)“绿柳才黄半未匀”(杨巨源《城东早春》)“红霜有半红”(钱翊《江行无题之四》)“小径红稀,芳野绿遍”(晏殊《暗莎行》)“看尽鹅黄嫩绿”(姜夔《淡黄柳》)等,都是这种类型的例句。

通过上述三种类型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诗人以色彩对比映衬为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