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第二章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第二章(完整版)

自然辩证法第二章(完整版)
第二章 自然界的辨证运动与 自然观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 科技哲学研究中心
第二章
自然界的辩证运动与自然观
自然界的辩证发展
第一节
一、天然自然探析
二、从天然自然到人化自然
三、从人化自然到人工自然 四、从人工自然到社会自然
第一编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第二节 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
一、素朴自然观 二、机械自然观
三、辩证自然观
4、宇宙人工自然的形成 宇宙人工自然的形成是在地球局部产生宇宙人工物,如 2、地球人工自然的形成 各种基本粒子,目前还进行“黑洞”、“反物质”等方面探 地球人工自然的形成时,石器得到利用,从铜和天然陨 索。 铁开始,开始了各种金属的“纯化”过程,同时地质圈的 深度蕴藏物,如矿石、石油或天然气等也越来越多的引到 地表。同时各种地表和地上资源得到了很大控制和利用。
表层。人工自然的形成是与自然生产的方向是反方向推进的。 演化的产物,在不同的演化态下有自然物的不同 这就决定了人类人工自然引入方式演进的基本历程必然是:生 生成形式。 宇宙演化态“人化自然”、恒星演化态“人化自 物人工自然引入——化学人工自然引入——物理人工自然引 然”、地球演化态“人化自然”、生物演化态 入等。每一个大阶段还可划分为两个小阶段,即初级阶段和高 “人化自然”等。“人化自然”是发现规律性的 级阶段。在初级阶段,人类主要是采集和利用天然存在的某类 物质;在高级阶段,人类则可以人工生产和创造这类物质。在 天然自然。 上述过程中,要满足由合规律性到合目的性的转变。
四、系统自然观 五、生态自然观




“人化自然”是人类观测所及从而能够感知的那 “天然自然”是不依赖于人和人的力量而存 “人工自然”是“人造自然”,是人类采取技术和工程手段 部分自然。“人化自然”是人类进行认识自然的 改造、创建、加工过的自然界,是人类利用自然之材发明制 在的物质世界。天然自然是科学认识的潜在对象 造的人工物。“人工自然”的范围,基本上是指现实地球的 科学研究的领域,目前存在“人化自然”主要有: 和人化自然拓展的潜在领域。天然自然是自然界

自然辩证法-第二章--科研选题方法

自然辩证法-第二章--科研选题方法

第二节 科研选题
科研选题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具体的研究过程中,选择 和确定尚未认识而又必须探索和认识的问题。简言之,
本节主要介绍: 科研选题在科研中的地位和作用、 科研选题的步骤和方法、 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 科研选题的类型。
一、科研选题在科研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广义上说,选题 包括两个方面,即确定研究方向和选定研究课题, 决 定研究者在较长时间内科学研究的方向, 则是在主攻 方向上选定研究的内容。
二、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所选出来的课题必须符 合社会的需要和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需要 (1) 社会的需要主要包括:
国民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的需要等 。
(2)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需要:基础性研究。 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需要主要指在选题过程中,还应
该注意选择那些基础科学研究和理论科学研究方面的课题。 一般来说,由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课题,
③主客观条件相结合。
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

即选择课题时必须考虑仅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和 时间的合理运用;把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 态效益与学术价值作为一个重要因素来考虑,要以尽可能 少的投入来研究出更大的科研成果。
树立总体观念、全面考虑、综合考察。总之, 需要性原则是选题的 ; 科学性原则是 ; 创造性原则是 ; 可行性原则是 ; 合理效益性是
科研选题的步骤和方法
阶段。运用科研选题的原则,从若干个科
学问题中
这一阶
段主要靠研究者的科研经验、知识、才能而决定。
有利于广泛听取大家的意见,以便对课题进行修改、充 实和完善。
①研究哪些理论或技术问题;②课题的全称、分题、副题 ③课题的来源和立题的依据;④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⑤国内外对本问题的进展情况;⑥完成课题的主客观条件 ⑦采用什么方法;⑧完成的时间和预期的结果等。

自然辩证法第二章

自然辩证法第二章

第一节 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系统自然观的产生 三、系统自然观确立的重大意义
1、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二、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三、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四、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关于运动、发展的大循 环思想。
2、提供了系统思维方式
(1)恩格斯关于物质永恒循环的思想 (2)自组织理论和混沌理论:进化和退化的交替 (3)现代宇宙学对于宇宙未来演化趋势的推断
第三节 自然界的演化 自然界的进化:有序化和对称性破缺 (1)序、有序和无序 “序”,不仅表现为空间结构的某种规则性,而且反 映了时间演化过程的某种规律性。 (2)对称和破缺 “对称”,是指在一定变换下的不变性。最高的对称 性就是在一切变换下都不变的状态。 “破缺”是指在一定变换下所表现的可变性,或对称 性的降低。 复杂性和层次结构正是起源于某种对称性破缺。
二、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
一、开放性 三、整体性 二、动态性 四、层次性
三、自然界物质系统的结构层次
1、自然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结构:是指自然系统的诸组成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 它表现为系统内部的组织形式、联系方式和秩序。 功能:是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能力和功效。 结构是功能的内在根据,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 结构相对稳定,而功能因为系统的开放程度和开放方式 不同而表现出多样的可能性。 结构分为一、同时态相对稳定的空间结构
1、从存在到演化
以往的自然科学,如牛顿力学、麦克斯韦电磁理论, 包括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所描述的都是可逆过程,表现 出时间反演是对称的,未来和过去没有区别。 非平衡自组织理论则将热力学定律的“时间之矢”与 动力学系统的复杂性、不可逆性联系起来,使时间从 一个外部参量转变为自然演化的内在尺度。提出了 “内部时间”的概念,表明自然科学从存在的科学走 向演化的科学。与此相关联,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 也从认识存在深入到认识演化,即认识到自然界不仅 是存在的而且是演化的,并试图在存在和演化之间架 起一座桥梁。

自然辩证法第2章

自然辩证法第2章

结构是功能的内在根据,功能是结构的 外在表现。 结构的两种形式---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 相互作用是结构的根源 • 无穷嵌套 万有引力—天体系统;电磁力—宏
无限的自然
观系统;电磁、强、弱作用—微观 系统
三节 自然界的演化
一、自然的进化 • 演化与进化 演化是一种不可逆性的运动形态, 而进化是指事物的上升的、从无序到有 序、从低序到高序的不可逆过程或复杂 性和多样性的增长的有特定方向的演化。 演化比进化有更宽泛的含义,如也含退 化等。
分子生物学的主要内容
(1)生命遗传规律的探索
1987年,美国科学家提出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目标是确定人类的全部 遗传信息,确定人的基因在23对染色体上的具体位置,查清每个基因核苷酸 的顺序,建立人类基因库。1999年,人的第22对染色体的基因密码被破译。 可以预见,在今后的四分之一世纪里,科学家们就可能揭示人类大约5000种 基因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从而为癌症、糖尿病、心脏病、血友病等致命疾病 找到基因疗法。
三、19世纪自然观
1、主要成就: •星云说 揭示自然界物质形 • 地质渐变论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式的多样性和运动形式 的联系和相互转化,消 •生物进化论元素周期律 融了有机界与无机界的 鸿沟。 •尿素的人工合成 细胞学说 电磁场理论
关于演化发展
• 天文学:康德(1755年)、拉普拉斯 (1796年)提出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 说” • 地质学:赖尔渐变论(1830年,《地质学 原理》) • 生物学:达尔文进化论—“物竞天择,适 者生存”(1859年,《物种起源》)

•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 理论基石,它的创立为科学技术的深层次研 究提供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 前提。20世纪以来在总结概括现代自然科学 新成就的基础上产生的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 然观,是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二章_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二章_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技术科学 以工程为目标,探讨新的 知识应用可能性 发明新事物 探求基础研究应用的可能 性,追求最佳条件系统的 新工艺、新产品、新发明 论文或专利 风险大,50%—60% 创造能力强,应用能力好 的发明家
工程科学 把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上、 工程上 完成新产品,新工艺、使 之商品化、实用化 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 果从事产品设计、产品试 制、工艺改进 专利、专有知识、设计书、 图纸、样品 风险小,一般成功率超过 80% 有广泛知识和经验、动手 能力强的技术专家
此同时,科学技术带来的各种影响已经显现,不仅有推动社会进步、创造 物质财富的一面,更出现了破坏环境的情况,对人的精神和思维等产生了 影响,特别是对人的异化非常突出。这些情况都为马克思恩格斯科学观的 形成提供了现实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科学技术基础
• 18-19世纪,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化 学、解剖学、生物学都有了长足的发代
(三)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
• 恩格斯强调科学技术对哲学的推动作用,认为: 科学与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具有本质上的共同点和 内在的一致性。科学研究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必 须通过理论思维才能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这 就自然地与哲学发生紧密的联系。 • 辩证唯物主义、逻辑经验主义、证伪主义
(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构成 • 知识结构的要素渗透到学科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中(理想气体-分子运动)
• • • •
2.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 门类结构: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 形态结构:经验形态、实体形态和知识形态技术 形态渗透到门类结构中
活动类型 项目
目的
基础科学 寻求真理,扩大知识, 实现体系化 探讨发现新事物、新规 律 发现新现象、新事物, 探寻内在联系,预测新 发现的作用和意义

《自然辩证法》第二章 科学问题

《自然辩证法》第二章   科学问题
原则上看,选择知识性问题是没有意义的。
8
自然辩证法 第二篇 科学技术方法论
第二节 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
一.归纳主义的科学方法论观点
认为科学研究不是始于问题,而是始于观察。科 研是从观察和收集材料开始的,然后经过归纳上 升为理论
–科学始于观察。
以培根为代表的古典归纳主义学派,片面地夸大 归纳法对于科学发现的作用,进一步突出了科学 始于观察的观点。
另一种问题难度是相对于特定解决问题者而言 的未解决的问题-局部知识性问题。
7
自然辩证法 第二篇 科学技术方法论
科学探索性和知识性问题
所谓科学探索性问题,肯定是同时具有以上 两种难度的问题,因为如果只具有对特定解 决问题者而言的难度的问题,也许是其他地 方和其他时间的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对于 这后种问题,我们称之为知识性问题。
9
自然辩证法 第二篇 科学技术方法论
二.波普尔证伪主义观点
“应当把科学设想为从问题到问 题的不断进步,从问题到越来
越深刻的问题。”
科学发展的证伪模式:
•P1→TT→EE→P2。
科学始于问题(P1),对问题提出大胆猜测 (TT,),各种理论在竞争中接受批判并遭 到证伪(EE),新困难导致新问题(P2)。
存在各种问题,如哲学问题,一般智力问题,科学 问题等。
研究的问题选择的好坏,往往决定研究工作的成败, 进度的快慢,以及成果的大小。
孟子说:“学贵慎初”
兵家言“慎重初战”
4
自然辩证法 第二篇 科学技术方法论
第一节 什么是问题
一、以往科学哲学家关于“问题”的看法.
科学哲学家波兰尼(M.Polanyi)认为,一个问题,就是一 个智力上的愿望.
20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二章_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二章_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 马克思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从现实生产劳动出 发考察社会历史,以实践概念为核心将科学技术 与生产劳动、现代工业、资本生产、社会发展等 的关系纳入对科学技术研究的视阈之中。同时也 关注了科学技术与资本主义现实社会之间的关系 ,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作用、发展以及 人的解放问题。恩格斯在对自然科学进行研究的 基础上,探讨了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关系、科学的 分类、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 系以及自然科学方法论等问题
(五)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
• 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 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 物质手段
(六)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 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 的力量
• 科学革命--科学从神学中解放 • 科学+技术--产业革命--社会经济结构
和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全面变革
(七)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
• 两次技术革命使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思想理论背景
• 首先,它是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唯物主 义和辩证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其次,技术史、工艺史和自然科学史的相 关研究成果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 思想产生的重要理论背景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历史形成过程 ,是随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而逐步发展和完善的
• 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揭示了新兴资产阶级与自然 科学的关系“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才把物质生产过 程变成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被应用于实践的 科学”
•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 动者与科学技术的关系。资本像吞并他人的劳动 一样,吞并“他人的”科学
• 再次,预见了只有在劳动共和国,科学才能起到 它真正的作用
(八)技术异化
• 技术异化现象--对自然、社会特别是人 类自身所造成的影响

自然辩证法 第二章_自然界的演化与发展

自然辩证法  第二章_自然界的演化与发展

第二章自然界的演化与发展(2008年11月5日)自然界不仅是存在着,而且是生成着并消逝着,也就是说,“存在和演化并非都是彼此对立的,它们表达出现实的两个有关方面。

”①现代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就,不仅深刻地揭示了作为存在自然界的物质性、系统性和层次性,而且揭示了作为演化自然界的过程性、方向性和自组织性。

为了全面理解自然界的辩证法,需要在把握其存在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它的演化发展问题(下面我们先来区分六个概念)。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物质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由此可知,联系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前提,正因为一切事物都是处于相互联系、互相作用之中,所以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根本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

从简单的位置变动到复杂的人类思维活动都是物质运动的表现。

2、变化——是指事物在位置上、形态上或性质上发生了新的状况。

所以,恩格斯说:“运动,就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就它被理解为存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来说,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简单的位置移动起直到思维。

”②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运动是一般的变化,变化是具体的运动。

它们是同一系列的范畴,具有基本相同的含义。

3、发展——不是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也不是指事物单纯的数量变化,更不是指事物向后倒退的变化;而是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低序到高序的前进上升运动,是标志物质运动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范畴。

“演化”和“进化”同源于英文“evolution”,有“发展”、“展开”之意。

但实际上,二者是有区别的。

4、演化——是一种具有不可逆性的运动形态,而进化则是一种具有特定方向的演化。

5、进化——是指事物的上升的、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的不可逆过程或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增长。

它是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以及子系统或要素之间的协同作用,经过渐变或突变而发生在远离平衡态下的复杂化和有序化的过程。

自然辩证法 第二章 系统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 第二章  系统自然观

系统整体性效应是系统的组成部 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激发而产生的整 体性效应。
苏东坡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 中何不呜?若言声在指头止,何不于君指上听?” 系统整体性效应可表示为这样三种情形: 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W>∑Pi ②整体小于部分之和 W<∑Pi ③整体等于部分之和 W=∑Pi
十八世纪末,法国远征军在拿破仑(Napoleon Bonaparte)的率领下入侵处于马木留克军事封 建集团的统治之下埃及。7月,在尼罗河西大金 字塔群附近的开阔地上,法军和马木留克骑兵 展开了历史上著名的金字塔战役。马木留克骑 兵损失惨重,法军大获全胜。战后,拿破仑把 这两只军队进行对比,留下著名的论断:“两 个马木留克骑兵绝对能打赢三个法国骑兵,一 百个法国骑兵能抗衡一百个马木留克骑兵,三 百个法国骑兵大都能战胜三百个马木留克骑兵, 一千个法国骑兵总能打败一千五百个马木留克 骑兵。”由此可见,马木留克骑兵给一代名将 拿破仑留下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
注意的四个因素 ①系统要素构成的基元性 ②系统的结构性 ③系统的环境性 ④系统的行为和功能
二、系统理论相关观点
(一)物质系统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一是加和性关系:整体与部分之间存在某种加和关系或 守恒关系。如果可以量度的话, 整体等于部分之和。 二是非加和关系:由于处于系统整体中的各组成部分之间 存在相互作用,一方面使处于系统联系中的组成部分的性 质不同于自然状态不的性质,使组成的部分原有的某些性 质被屏蔽起来;另一方面使得系统整体产生出它的组分和 组分总和所没有的、甚至对了组成部分来说是毫无意义的 新性质。总之,由部分构成系统整体时,有新质突现,整 体不等于部分之和。
• 2、进化与退化的对立统一 • 进化和退化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两种趋 势和过程。进化与退化之间具有统一性。 这种统一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 • (1)进化与退化互相包含。以进化为主的 过程往往内在地包含着退化。同样,以退 化为主的过程也常常内在地包含着进化。 生物进化具有不可逆性,灭绝的物种不可 能重新出现,但是生物进化之中也有退化, 一些结构和功能的进化,同时也就意味着 另一些结构和功能的退化;返祖现象的出 现,也是生物进化之中的退化。

自然辩证法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 第二章 马克思主 义科学技术观
目录
CONTENTS
• 科学技术观概述 • 科学技术的本质 •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 科学技术的伦理问题 • 科学技术的前沿问题
01
CHAPTER
科学技术观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科学技术观是对科学技术本质、结构、 功能、发展规律的看法和观点,是人 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认知和评价。
可持续性
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考虑环境、经济和 社会的可持续性,避免对环境造成不 可逆的损害。
责任
科学技术的发展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对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采取预防和应 对措施。
科学技术的伦理问题分析
安全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安全问 题越来越突出,如人工智能、 生物技术等领域的潜在风险。
隐私问题
科技发展也带来了隐私问题, 如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可能 侵犯个人隐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01
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推动生产力的
发展。
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
02
科技创新能够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科技改善生产方式
03
科技的应生产效率。
科学技术对文化的影响
科技推动文化传播
科技的发展使得文化传播更加迅速、广泛,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 与融合。
量子计算的挑战
量子计算技术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面临着技术难度大、稳 定性差、可扩展性不足等问题。同时,量子计算的算法和应 用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开发。
生物技术的未来发展与挑战
生物技术的未来发展
生物技术是利用生物体系进行生产和研究的科学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 、酶工程等领域。未来生物技术有望在医疗、农业、环保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二章_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精编版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二章_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精编版
他们打破了传统的把科学与社会分割开来的片面 观察方法,指出:“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 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 密切相连的;只要有人存在, 自然史和人类史就 彼此相互制约。”讲人类史和自然史的“相连”、 “相互制约”,是指科学与社会是密切联系和相 互作用的。
(二)科学是“知识的形态” 的社会生产 力
它包括:科学技术的本质属性、体系结构、发 展趋势、内在矛盾、科技劳动者与科学技术的 发展、科学技术与社会系统的关系等。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即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 技术的基本观点。
科学技术的本质
科学究竟是什么?
蒙太格语法(MG)研究
“科学” 源于中世纪的拉丁文“Scientia”,原意为 “学”、“知”。 现代“科学”一词译自英文 “science”。
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横断学科蓬勃发展; 包括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和交叉。
形成新型的基础科学门类。如系统科学、非 线性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等;人文社 科领域中亦如此,如科学技术学(即关于科 学技术的人文社科研究)等等。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
第1页Biblioteka 技术含义的演变蒙太格语法(MG)研究
技术概念含义的变化是随着技术现象本身的发展以 及人们对技术的认识而不断扩展的。
“技术”一词最早源于古希腊语(techne),指技能、 技巧和能力等。
在我国古代,技术泛指“百工”。如春秋末期齐人 所著的《考工记》中讲到,精美器物的形成离不开天 时、地利、材料和工巧各种因素的结合。
•第三次科技革命
•十九世纪末叶三大科学发现: •① 1895. 伦琴x射线;②1896贝克勒 尔天然放射性; ③ 1897.汤姆逊电子; •1900.普朗克量子论。e=hν •1905.爱因斯坦相对论 •1945.原子论、信息时代:原子能; 三论;电脑;

自然辩证法第二章系统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第二章系统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第二章系统自然观
目 录
• 系统自然观概述 • 系统的基本属性 • 系统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 系统自然观的应用领域 • 系统自然观的未来发展
01 系统自然观概述
系统概念与特征
01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所组成的 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02
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关联性和动态性等特征。
总结词
强调层次性
详细描述
层次性方法论是指将自然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从宏观到微观,从低级到高级进行研究。 这种方法论有助于揭示不同层次之间的联系 和差异,理解不同层次在自然系统中的作用 和地位。层次性方法论有助于深入理解自然 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促进对自然系统的
多维度认识。
动态性方法论
总结词
强调动态性
是系统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重要手段。
自组织性
总结词
自组织性是指系统在没有外部干预的情 况下,能够通过内部要素的相互作用和 演化,自发地形成有序的结构和功能。
VS
详细描述
自组织性是系统的一个非常有趣的特性, 它表明系统具有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 力。这种能力使得系统能够在没有外部干 预的情况下,通过内部要素的相互作用和 演化,形成更加有序、更加复杂的结构和 功能。自组织性是系统应对外部环境变化 、保持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系统自然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 解和应对气候变化、生态保护、资源利用等全球性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4 系统自然观的应用领域
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
生态系统保护
系统自然观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 相互依赖性,因此需要采取措施保护 生态系统免受破坏和污染。这包括保 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和恢复 受损生态系统等。

自然辩证法 第二章_自然界的演化与发展

自然辩证法  第二章_自然界的演化与发展

第二章自然界的演化与发展(2008年11月5日)自然界不仅是存在着,而且是生成着并消逝着,也就是说,“存在和演化并非都是彼此对立的,它们表达出现实的两个有关方面。

”①现代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就,不仅深刻地揭示了作为存在自然界的物质性、系统性和层次性,而且揭示了作为演化自然界的过程性、方向性和自组织性。

为了全面理解自然界的辩证法,需要在把握其存在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它的演化发展问题(下面我们先来区分六个概念)。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物质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由此可知,联系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前提,正因为一切事物都是处于相互联系、互相作用之中,所以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根本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

从简单的位置变动到复杂的人类思维活动都是物质运动的表现。

2、变化——是指事物在位置上、形态上或性质上发生了新的状况。

所以,恩格斯说:“运动,就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就它被理解为存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来说,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简单的位置移动起直到思维。

”②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运动是一般的变化,变化是具体的运动。

它们是同一系列的范畴,具有基本相同的含义。

3、发展——不是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也不是指事物单纯的数量变化,更不是指事物向后倒退的变化;而是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低序到高序的前进上升运动,是标志物质运动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范畴。

“演化”和“进化”同源于英文“evolution”,有“发展”、“展开”之意。

但实际上,二者是有区别的。

4、演化——是一种具有不可逆性的运动形态,而进化则是一种具有特定方向的演化。

5、进化——是指事物的上升的、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的不可逆过程或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增长。

它是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以及子系统或要素之间的协同作用,经过渐变或突变而发生在远离平衡态下的复杂化和有序化的过程。

自然辩证法__第二章_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__第二章_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为统治社会的决定力量,从而社会成了单
向度的社会,人成了单向度的人。
西方科学哲学对“科学(的本质)是什么”的思考。
经过了从逻辑实证主义(维特根斯坦,科学就是已经 被证实的知识体系)到证伪主义(波普尔)、精致证伪主义 (拉卡托斯)(将来可以被证伪的)、历史主义(库恩,已 经被公认的 )等的观点,进而费耶阿本德认为不存在划分
化。如卡普(E.Kapp)提出了技术的“器官投影说”,认为一 切工具和机械都是人体器官的外化,是向大自然的“投影” ,
是人体结构对自然的“置换”。
人文主义技术哲学的反思主体是人文哲学家 ,
如芒福德 , 海德格尔 , 埃吕尔等。他们表现出
“致力于捍卫非技术优先性的基本观点” ,
其反思路向是从非技术的角度对技术的本质
者的关系只能直觉地理解。
贝尔纳的概括

贝尔纳把现代科学的主 要特征概括为几个方面: 一种建制;一种方法; 一种积累的知识传统; 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 主要因素;构成我们的 各种信仰和对宇宙和人 类的各种态度的力量之 一。
中国古代有无科学

Development of Western science is based on two great achievements: the invention of the formal logical system (in Euclidean geometry) by the Greek philosophers, and the discovery of the possibility to find out causal relationships by systematic experiment (during the Renaissance). In my opinion, one has not to be astonished that the Chinese sages have not made these steps. The astonishing thing is that these discoveries were made at all.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二章_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二章_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他们打破了传统的把科学与社会分割开来的片面 观察方法,指出:“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 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 密切相连的;只要有人存在, 自然史和人类史就 彼此相互制约。”讲人类史和自然史的“相连”、 “相互制约”,是指科学与社会是密切联系和相 互作用的。
(二)科学是“知识的形态” 的社会生产 力
马克思的科学观:
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 科学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第1页
技术究竟是什么?
蒙太格语法(MG)研究
我们生活在一个技术所构建的世界
之中,到处可以看到技术装置、产品与 工艺。
对技术下一个明确定义是很难做到 的。技术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东西,但最 熟悉的东西也往往是最熟视无睹的东西。
人类借以改造与
控制自然以满足其生 存与发展需要的包括 物质装置、技艺与知 识在内的操作体系。
至理
致用
特征比较
科学的特点
技术的本质特征
客观真理性; 普遍性; 系统性; 逻辑性
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工具性与价值负载性; 有益性与有害性; 自主性与社会建构性
无价值判断
有价值判断
成果比较
成果指称 成果形式 成果性质 成果效益
它包括:科学技术的本质属性、体系结构、发 展趋势、内在矛盾、科技劳动者与科学技术的 发展、科学技术与社会系统的关系等。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即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 技术的基本观点。
科学技术的本质
科学究竟是什么?
蒙太格语法(MG)研究
“科学” 源于中世纪的拉丁文“Scientia”,原意为 “学”、“知”。 现代“科学”一词译自英文 “science”。
科 学
发现

自然辩证法第二章

自然辩证法第二章
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是宇宙中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自然系统,包括恒星、行星、 卫星、彗星等各种天体,天体系统之间存在着引力和其他相互作用力。
开放系统与自组织
开放系统的概念
自组织的概念
开放系统是指与外界环境之间存在着 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系统,开放 系统具有输入和输出的功能,能够不 断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 的交换,以维持自身的存在和发展。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 式和根本属性,没有离开运动的物质,也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自然界的物质形态与结构
物质形态
自然界的物质有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基本形态,不同形态的物 质具有不同的特性和运动规律。
结构
物质的结构是指组成物质的元素或成分的排列方式和相互关系,不 同的物质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和功能。
人类应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共生。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与改造
适应自然环境
人类在长期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逐渐适应自然环 境,形成各种文化和习俗。
改造自然环境
通过科技和生产活动,人类不断改变自然环境, 以满足自身需求。
适度改造原则
在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应遵循适度原则,避 免过度开发导致生态失衡。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系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会 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系统的发展具有历史 性和时间性。
自然系统的层次结构
01
地球系统
地球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系统,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等组成,
各个圈层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了地球系统的整体结构和功能。
02 0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第一节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系统自然观的产生一、系统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一)现代自然科学革命•(二)系统科学的诞生(一)现代自然科学革命•19世纪下半叶,牛顿力学在各个自然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机械自然观总体上仍然处于主导地位。

“经典物理学大厦已经竣工完成”。

1、物理学新发现•1895年,伦琴(1845-1923)研究阴极射线时意外发现X射线;获得19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是第一个获奖人。

通过X射线促进了或激励了一连串发现。

•1896年,贝克勒耳(1852-1908)意外发现放射线;•1897年,汤姆逊证实了电子的存在;•居里夫妇发现放射线元素(钍、钋和镭);证实元素的嬗变;促使元素嬗变理论建立(卢瑟福,1902年);•动摇了几千年原子和元素观念——认为原子不可分、是物质组成最小单元;认为元素不变。

2、物理学革命•当时物理学家中的泰斗——开耳文勋爵在新年贺词中把物理学的19世纪发展和20世纪的前景比喻为“物理学一片晴朗天空,只有两朵小小乌云”,它们是黑体辐射问题和以太问题,当时没有得到解决。

1)实验或实践进展•黑体问题研究中,出现了紫外灾难(黑体:光的辐射和吸收);•以太问题的检验,迈克耳孙-莫雷实验(以太存在?光速问题)黑体辐射的“紫外灾难”麦克尔逊—莫雷实验示意1887年2)相对论的提出:•爱因斯坦(1879-1955)1905年狭义相对论;关于时间和空间关系、质量和能量关系;运动和物质关系;对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的革命。

但是现在看仍然都是决定论框架下的理论。

1915年广义相对论;物质与空间、时间关系;双生子佯谬。

3)量子论和量子力学建立•1900年,普朗克提出能量子假说;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假说和理论;20世纪初,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有核模型——太阳系模型;1912-13年,玻尔建立(经典)量子论原子模型;1923年,德布洛意提出物质波假说;1925-26年,薛定谔提出波动力学;海森堡提出量子力学的另一形式——矩阵力学。

1927年证明两者等价。

•新旧图景的关系:量子论中旧图景的痕迹。

波粒二象性(法,德布洛意),测不准关系(1927年,海森堡;互补关系,1929年,玻尔),量子力学解释;•爱因斯坦与玻尔(哥本哈根学派)长达30年的哲学争论:决定论与统计解释的争论。

今天普里戈金也倾向统计解释。

4)生命科学50年代,发现和建立D N A双螺旋结构(华森和克里克);60年代,遗传密码破译,人工合成蛋白质;70年代,生命起源新理论,人工合成核酸;80年代,生物工程;90年代,克隆,人体基因工程;伦理学问题,法律问题,道德问题;牛顿时空与相对论时空(二)系统科学的诞生•20世纪中叶以来:•探索复杂性•早期出现了一般的系统科学: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40年代);•40年代系统工程,一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

60-70年代,耗散结构理论、超循环理论、协同论80年代,混沌理论,分形理论,孤子理论。

非线性科学的统一特性:非线性、自组织性、整体特性的涌现性。

从不同角度研究和探索了复杂性世界的种种属性。

•当代非线性和复杂性科学前沿以及哲学问题整体和部分;结构和功能;线性和非线性,有序和无序;非线性世界与线性简化,非线性方法论复杂性问题•可逆与不可逆。

•无序与有序。

•进化和退化。

•自组织与混沌理论。

•复杂性与随机性。

•非线性与线性。

运用系统复杂思想解题案例:都江堰战国(B.C.250)李冰等系统科学、非线性科学——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复杂性理论研究的基本框架中国期刊网篇名“复杂性”篇数统计混沌的创始人们•创始人:–有一群科学家,其中最著名的,包括:气象学家洛仑兹(E.N.L o r e n z)、数学家约克和李天岩、M a y,K A M(柯尔莫哥洛夫-阿诺德-莫什尔)等。

C H A O S入门文献混沌的含义•混沌(c h a o s)三种意义–宇宙初始状态:气似质具而未相离,谓之混沌——《易纬.乾凿度》–平衡混沌,即紊乱、无序、混乱。

–非平衡混沌,至今无确切的公认严格定义,但是其特性知道有:确定性的非周期性;类随机性(产生于确定性系统内部);初值极端敏感性;长期行为的不可预测性;现代科学揭示的混沌之意义•演化的不确定性:–北京一只蝴蝶扇动翅膀,一个月后可能引起香港的一场风暴•演化对于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蝴蝶效应(T h e B u t t e r f l y E f f e c t)2004年美国电影《蝴蝶效应》分形理论及其意义•创始人:曼德布罗特(B.B.M a n d e l b r o r t,1924-)•基本概念:–分形(f r a c t a l):以描述极不规则\不光滑的物体形体–分形是描述无标度性对象的概念–具有分形物体的特征是分数维数–云彩不是球,山峦不是锥,海岸线不是圆,树皮不光滑,闪电也不沿着直线展开.–分形和分维数是科学家观察、描述和解释世界的新视觉、新视角。

自相似:无穷嵌套分形集:曼德布洛特集与尤利亚集分形模拟的“地老天荒”建筑的时代性艾森曼的后现代建筑-混沌、变化、破碎和曲线柏林马科斯莱茵大楼康定斯基的作品抽象-宁静之地:与分形有关的艺术抽象-秋二、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和思想•从存在到演化•确定性和随机性的统一•简单性和复杂性的统一•线性和非线性的统一三、系统自然观的重大意义•丰富和发展了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供了系统思维方式1、丰富和发展了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丰富和发展–对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丰富和发展–对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丰富和发展–对大循环思想的发展2、提供了系统思维方式•(1)系统思维方式:把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加以考察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

•综合研究→综合指导下的分析→综合•整体性原则•开放系统•侧重于研究无序、不稳定性、多样性、不平衡性、非线性第二节自然界的系统存在方式•一、系统: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二、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三、自然界物质系统的结构层次一、系统: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1、何谓“系统”•2、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1、何谓“系统”•系统: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与结构的有机整体•第一,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

要素是构成系统的组分或组元。

•第二,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特定关系,形成一定的结构。

结构是指系统诸组成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它表现为系统内部的组织形式、联系方式或秩序。

•第三,系统的结构使它成为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结构是功能的载体。

功能是指系统在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能力和功效。

•第四,功能是在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系统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凡是与系统的组成要素发生相互作用而不属于系统的事物,均属于系统的环境。

2、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自古希腊时期起人们就认为自然界是系统,是一个整体:赫拉克里特、德莫克里特、莱布尼茨、狄德罗、康德、拉普拉斯、霍尔巴赫恩格斯等都有过相关的表述。

如恩格斯说,“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

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ⅰ整个自然界是系统;自然界的所有物质皆为系统•ⅱ自成系统与互为系统•ⅲ要素与系统的相对性二、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开放性•整体性•层次性1、开放性:•孤立系统:有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封闭系统:只有能量交换,忽略流星和宇宙尘埃状态下的地球•开放系统:有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

•自然界所有物质皆为开放系统,其他二者为理想状态•开放系统的特性:•ⅰ等结果性(海胆;一果多因)•ⅱ开放系统被定义为在同环境交换物质的过程中呈现输入和输出、自身物质组分的组建与破坏(二者互为条件)2、动态性:•自然系统都有物质、能量、信息的不断地流动,任何系统都有一个从孕育、产生、发展、成熟到衰退的过程。

自然界物质系统这种运动、发展、变化过程就是它的动态性。

•本体论层看:没有不运动的物质;物质是系统的——→自然界物质系统是动态的;•系统变化的两个方向:•进化(从无序到有序)•退化(从有序到无序)3、整体性:•①“整体大于它的部分之和”——→系统并非各要素的机械加和,系统具有各要素所没有的新的功能、性质和规律(核苷酸与核酸。

•②系统中的要素的性质、功能和规律不同于其孤立状态下的情形(人的手)。

4、层次性:•一方面系统由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由更小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

•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

•自然界各种不同的层次:•纵向层次(基本粒子→原子核→原子→分子)•横向层次(氢原子与氧原子)•交叉层次(氢原子与氧原子)•自然系统的层次性是差异性的表现,这一层次性在差异性的关节点上被区分出来。

•自然系统各层次之间具有不同的量的规定性和质的规定性,是部分与整体、连续性与中断性的统一三、自然界物质系统的结构层次•自然物质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无穷嵌套的立体网络结构的自然图景1、自然物质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自然系统结构的两种基本形式:•ⅰ同时态的相对稳定的空间结构(D N 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ⅱ历时态的运动演化的时间结构(周期震荡)ⅲ交叉形态•自然界中物质系统的结构主要由引力相互作用(天体之间)、电磁相互作用(分子之间)、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强子结构)构成•结构是功能的内在根据,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功能具有多样性(20种氨基酸和4种核苷酸的不同组合形成200多万种动物、30多万种植物、10多万种微生物)2、无穷嵌套的立体网络结构的自然图景•一方面无数相同等级的网络相互依存构成水平网络。

另一方面不同等级的系统在纵的方向上相互联系构成垂直结构网络。

第三节自然界的演化•一、自然演化的不可逆性和自然的进化•二、自然系统演化的基本方式•三、自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四、自然界循环发展的无限性一、自然演化的不可逆性和自然的进化•1、“演化”和“进化”•2、自然界演化的不可逆性•3、然界的进化:有序化和对称性破缺1、“演化”和“进化”•演化:不可逆的运动形态。

进化、退化、“更替”•进化:有特定方向的演化;上升的、从有序到无序、从低序到高序的不可逆过程或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增长2、自然界演化的不可逆性•可逆与不可逆2.1可逆与不可逆•可逆:系统从某一状态转变到另一状态后,能够再回到原来的状态并且系统的环境也回复到原状,则称该过程可逆•不可逆:系统与环境一经变化,不能回复。

•可逆与不可逆→时间反演对称性2.2时间之矢•自然界的时间之矢:•宇宙学的•量子力学的•电磁学的•生物学的•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的•与不可逆过程相互联系的是时间对称破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