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有机地球化学

合集下载

地球化学中的有机地球化学

地球化学中的有机地球化学

地球化学中的有机地球化学地球化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化学元素的分布、运移、化学特性及其在地球圈层中的变化规律的科学。

有机地球化学则是研究有机物质在地球中的分布、特性、形成与演化的学科。

它是现代地球化学领域中的一个分支,与矿物地球化学、水文地球化学等有机结合,构成了地球化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本文将从有机地球化学的研究对象、有机质的主要成分、有机地球化学古气候学、有机地球化学与环境科学等几个方面结合实例进行阐述。

一、有机地球化学的研究对象有机地球化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石油、煤炭、天然气、沉积岩石等。

这些物质均含有不同程度的有机质,是现代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重要能源与原料资源。

石油、煤炭、天然气是含碳量极高的有机物,其成分除了含碳之外,还含有氢、氮、硫等元素。

石油和天然气是构成地球深部烃类资源的主要成分,而煤炭则是由大量的植物残骸在地质历史长期压缩和化学反应形成的,是地球上储量最丰富的燃料。

沉积岩石则是指岩石中含有可见的、经过生物化学反应后形成的化石和其他有机标志物的沉积物。

有机质最为集中的地方是深度较浅的沉积岩系。

研究沉积岩石中的有机质,有助于了解岩石的沉积环境、沉积旋回、海水温度、海平面变化等。

有机质通常包括一系列的生物标志物,如芳香烃、脂肪烃等,这些标志物具有结构独特、成分多样、稳定性高的特征,可以用来将岩石的沉积环境重建出来。

二、有机质的主要成分有机质的主成分是有机碳、有机氮、有机硫、有机氧等元素的有机物。

为了更好的理解有机质和岩石成因的关系,我们需要掌握有机质的具体特征。

(1)碳同位素组成燃料油、煤中的有机碳含量可以用碳同位素组成进行表征。

碳同位素组成是指不同样品中碳的不同原子量之间的比例,以表征碳源以及化学分馏过程。

同位素测量得到的结果是以δ13C ‰ (PDB) 的形式表示的。

其中δ13C为样品同位素组成相对于标准物质Pee Dee Belemnite(PDB)的偏移值,计算公式如下:δ13C ‰ (PDB) = [(13C/12C)样品/(13C/12C)PDB - 1] × 1000‰(2)生物标志物分析生物标志物分析是有机地球化学中的重要研究手段之一。

08 碳同位素地球化学a

08 碳同位素地球化学a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吸收CO2和H20的 过程中,使碳稳定同位素发生了分馏作 用,即富集12C而使13C进一步减少。 陆地植物吸收大气中CO2进行光合作用, δ13C值低;而海洋植物则利用海水中碳 酸盐分解产生的CO2进行光合作用, δ13C值高 。
上述反应的动力学机制是12CO2比13CO2 优先被溶解到植物细胞中,优先转化为 磷酸甘油酸,使得细胞质中剩余溶解的 CO2相对富13C,植物或者从根部、或者 在夜间通过叶子的吸呼将富12C的CO2排 走,经过多级的分馏过程使得光合作用 形成的化合物中富集12C。
三、热液体系的碳同位素组成
热液体系中碳主要呈碳酸盐矿物及流体 包裹体中的CO2和CH4气体,极少数情况下 也可能出现石墨。热液流体中碳可有各种 来源: 富12C的幔源深成岩,海相灰碳、生物成 因的有机物等。
某些热液矿床中方解石的δ13C值可能有 很大变化,如澳大利亚某地锡石-硫化物 矿床,其δ13C在-14‰~+5‰。这种现 象难以用碳源和温度变化来解释,而主 要与热液流体中氧化态碳和还原态碳的 比例变化有关。
在低氧逸度时,CH4的浓度大大增加,这 时: δ13C CH4≈δ13CΣC 因此CH4浓度的变化对与之共存的碳酸盐 原子团的δ13C值产生明显影响。
不管氧逸度的数值大小如何,当pH从6升至 12时,由于CH4成份迅速降低, CO32-占绝对 优势,δ13C H2CO3趋向于接近4‰。 Ohmolo同样给出了热液体系中沉淀方解石 和石墨的δ13C值、稳定界线和pH值、fO2之 间变化的定量相图关系。当然其应用前提仍 然是同位素平衡体系和开放的热液环境。
低温下对于气态CO2、水溶含碳原子团和 CaCO3之间的同位素平衡交换,其δ13C 的增加顺序为: CO2(气)≈CO2(液) < H2CO3 (液) < CO32(液) < HCO31- (液) < CaCO3

第八章 地球表层系统的整体特征

第八章 地球表层系统的整体特征

第8章地球表层系统的整体特征第1节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第2节地球表层系统的功能第3节地球表层系统的概念模型一、地球表层系统的圈层结构六个子系统形成地表系统的空间序。

三个无机子系统: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一个类有机子系统:土壤圈一个有机子系统:生物圈一个超有机子系统:人类圈或智慧圈每个圈层内部又有次级的组分和结构,形成一个有层序的整体,它们都属于开放系统。

(一)大气圈(atmosphere)1.包围地球,空间上连续的圈层;2.具有相对小的质量和厚度;3.具有较大的可压缩性,小的比热和密度;4.易于流动,具有很大的变率;5.对于外界扰动的响应时间最短;6.具有混沌性质——非线性;7.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量传输的重要载体。

(二)水圈(hydrosphere)1.具有空间上不完全连续的性质;2.质量仅次于岩石圈;3.具有重要的热特性(如热容量高);4.生命过程的重要介质和活跃的外营力;5.不同水体对环境扰动的响应时间差别显著;6.排熵最有效的介质;7.地球表层系统中的能量储存器和稳定因素。

(三)岩石圈(lithosphere)1.固体地球的一部分,具有连续分布的特点;2.质量最大的圈层;3.通过地形对其它圈层的性质和状态产生影响;4.对外界环境扰动的响应时间最长;5.除了地震和火山活动外,运动异常缓慢;6.地球表层系统中“不变”的因子。

(四)土壤圈(pedosphere)1.呈不连续分布,且质量很小;2.处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交界面;3.大气、水、岩石、生物之间进行物质与能量循环、转化、交换的中心场所;4.对于外界环境扰动的响应时间很长;5.地球表层系统中相对稳定的因子。

(五)生物圈(biosphere)(1)地球上所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生命有机体及其占据的空间;(2)呈不连续分布,且质量很小;(3)使太阳能在地表系统中传输、转化的过程延长,效率提高;(4)将负熵流引入地球表层系统,促进系统向有序方向演化;(5)生物圈对于大气圈变化的响应最为敏感,响应时间从季节到数百年;(6)在人类活动的巨大扰动下,生物物种的数量正在以很快的速度减少。

第八章 有机质生烃演化的阶段性与生烃模式

第八章 有机质生烃演化的阶段性与生烃模式

干酪根演化过程中三个阶段的特征: (1)成岩阶段:刚形成的年轻干酪根结构松散、芳香片排列无序,缩聚 程度甚低,故镜质体反射率低,小于0.5%-0.7%,颜色较浅,荧光强。 含氧高,O/C原子比大。随着演化,O/C原子比迅速下降。总之,该阶段 主要以脱氧为特征。 (2)深成阶段:温度升高,镜质体反射率增大,Ro0.5-0.7%—2.0%, 干酪根开始降解,伴随着大量烃类的生成,H/C原子比迅速下降,干酪根 颜色由于芳核的缩合而发生明显的变化,逐渐变深,荧光减弱。该阶段 以主要以脱氢为特征。
(3)变质阶段:温度继续升高,镜质体反射率继续增大,Ro>2.0%,残 留的干酪根中仅含少量短烷基链。H/C和O/C原子比均降到最低值。干酪 根颜色变为黑色,荧光消失,芳香片层排列定向,干酪根形成了愈来愈 稳定的结构。该阶段以富碳、缩聚为特征。
第三节 生烃演化模式 —————————————————————————
第二节 干酪根的演化 ————————————————————————— 一、含量上的变化
实验室同样模拟出干酪根生成石油的过程。干酪根 在人工加温热降解过程中,先是生成液态烃,然后 液态烃裂解,生成气态烃。
法国石油研究院人工加热现代沉积物中的干酪根实验结果 (以产物占干酪根质量分数表示)
加热温度 ℃
2012-9-18
三、不同类型干酪根的生烃模式
不同显微组份生烃演化模式的比较 (据程克明,1990;赵长毅等,1996)
2012-9-18
第三节 生烃演化模式 ————————————————————————— 油气生成改进模式
第三节 生烃演化模式 —————————————————————————
一、成岩作用
对整个沉积体系而言,成岩作用的结果是将松 散的沉积物变成固结的沉积岩,主要的作用因素是 压实和胶结。但对有机质而言,成岩作用的主要结 果是形成干酪根,同时释出H2O、CO2、CH4、NH3、 N2 、H2S等,并伴有一定量的继承性的可溶烃类和 非烃类,该阶段起作用的主要因素是微生物(细 菌),在有利的条件下,可以生成大量的生物甲烷 气。

《地球化学》章节笔记

《地球化学》章节笔记

《地球化学》章节笔记第一章:导论一、地球化学概述1. 地球化学的定义:地球化学是应用化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地球及其组成部分的化学组成、化学性质、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规律的学科。

它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同时与物理学、生物学、大气科学等多个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2. 地球化学的研究对象:- 地球的固体部分,包括岩石、矿物、土壤等;- 地球的流体部分,包括大气、水体、地下水等;- 地球生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地球内部,包括地壳、地幔、地核等。

3. 地球化学的研究内容:- 地球物质的化学组成及其时空变化;- 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化学过程;- 元素的迁移、富集和分散规律;- 地球化学循环及其与生物圈的相互作用;- 地球化学在资源、环境、生态等领域的应用。

二、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与意义1. 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 野外调查与采样:包括地质填图、钻孔、槽探、岩心采样等;- 实验室分析:包括光学显微镜观察、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原子吸收光谱(AAS)等;- 地球化学数据处理:包括统计学分析、多元回归、聚类分析等;- 地球化学模型:建立地球化学过程的理论模型和数值模型;- 同位素示踪:利用稳定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研究地球化学过程。

2. 地球化学研究的意义:- 揭示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历史;- 了解地球内部结构、成分和动力学过程;- 探索矿产资源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 评估和治理环境污染问题;- 理解地球生物圈的化学循环和生态平衡;- 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三、地球化学的发展历程与现状1. 地球化学的发展历程:- 起源阶段:19世纪初,地质学家开始关注矿物的化学组成;- 形成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维克托·戈尔德施密特等科学家奠定了地球化学的基础;- 发展阶段:20世纪中叶,地球化学在理论、方法、应用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现代阶段:20世纪末至今,地球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环境科学等学科交叉,形成新的研究领域。

《有机地球化学》课件

《有机地球化学》课件
质谱分析
将有机化合物分子电离成离子,通过测量离子的质量和电荷比来推断分子的结构和组成。
核磁共振光谱
利用核自旋磁矩进行研究,提供分子内部结构的详细信息。
X射线衍射
利用X射线与有机化合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分子的晶体结构和分子间相互作用。
01
02
03
04
红外光谱
利用红外光与有机化合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分子的结构和组成。
水体污染的有机地球化学治理方法
包括自然净化、生物处理和化学处理等方法,利用有机地球化学原理,降低污染物浓度,改善水质。
05
有机地球化学的未来发展
Chapter
05
有机地球化学的未来发展
Chapter
生物燃料
利用有机地球化学原理,开发高效的生物燃料生产技术,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页岩气
研究页岩气中有机物质的组成和演化规律,提高页岩气的开采效率。
有机地球化学概述
Chapter
总结词
有机地球化学是一门研究有机物质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分布、转化、运移规律的学科。
详细描述
有机地球化学是地球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有机物质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分布、形成、转化和运移规律。它涉及到地质、环境、生物等多个领域,对于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资源形成和环境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有机地球化学
目录
有机地球化学概述有机地球化学基础知识有机地球化学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有机地球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有机地球化学的未来发展
目录
有机地球化学概述有机地球化学基础知识有机地球化学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有机地球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有机地球化学的未来发展
01
有机地球化学概述
Chapter

第八章-影响有机质演化的地球化学因素

第八章-影响有机质演化的地球化学因素

四、温度与时间的综合效应
时间和温度对生油门限的影响
资料来源
Albrecht Philippi Philippi Tissot
Connan
李永康等 周光甲等 王启军等 田克勤等 江继纲等 程克明等 梁狄刚等 杨少华等
地区
杜阿拉盆地 洛杉矶盆地 文图拉盆地
巴黎盆地 阿奎坦因盆地 法国卡马尔格盆地 沙巴苏洛海区 新西兰(海上)塔拉纳基
K E E E E K E E
地温梯 度℃ /100m 5.0 3.9 2.66 3.1 2.5 2.5
层组 年龄,
Ma 70 12 12 180 112 38 12 70 359 23
门限 温度,
℃ 65 115 127 60 90 106 120 80 62 95
门限深 度 m
1200 2440 2740 1400 3300 3250 3050 2900 1750 3350
•粘土矿物中蒙脱石是油气生成的很好的催化剂,伊利石次之, 实验证明至少有一半的脂肪酸脱羧基反应是由蒙脱石类的粘土 矿物起着催化作用。
第八章 影响有机质演化的地球化学因素
六、催化剂的作用
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与浓度、温度的影响是不一样 的,后者并不改变反应的机理,而催化剂是通过改变反应机理 来影响反应速率的。催化剂的存在使反应活化能降低,加快反 应速率。
有机质生成石油烃类主要有两类反应,即C—C键断裂和脂肪 酸脱羧。其反应的活化能为60×4184J/mol,在实验室中只有 高于400℃下反应方可实现,而在沉积物中这类反应却可以进 行,它们的活化能为(20~35)×4184J/mol,表明在地质条 件下这类反应是在催化剂参加下完成的。在油气生成过程中催 化剂的催化作用在于催化剂与分散有机质作用,使后者的原始 结构破坏,促使分子重新分布,形成结构稳定的烃类。这种催 化剂主要有无机盐类和有机酵母两大类。

第八章 生物标记化合物——【石油有机地球化学】

第八章 生物标记化合物——【石油有机地球化学】

(2)反映成熟度
随热演化程度增加
Ph →Pr → <i C18
可选用参数:
<i C18异戊二烯烷烃/(Ph+Pr) ↑ Pr/n C17 ↓,Ph/n C18 ↓
(3)油源对比:
以类异戊二烯烷烃的百分含量图作为指纹图,进行油—油, 油—岩对比.
植烷系列演化三角图(据黄第藩等,1981)
除了生源环境因素外,Pr/Ph在一定程度上还受成 熟度影响,早期随成熟度而升高,在成熟阶段 (Ro=0.7%~1.1%)达到稳定的高值,成熟度影响可忽 略不计,这也是Pr/Ph作为油源对比参数的基本前提。 更高热应力条件下,由于热裂解作用,比值随成熟度 增高而升高。
植烷(Ph)
在 Pr 与 Ph 主 要 来 源 于 叶 绿 素 的 多 数 情 况 下 , Pr/Ph<1或Pr/Ph>1的情况可分别指示还原性和氧化性 沉积环境。
➢Pr/Ph<0.5为强还原性膏盐沉积环境;
➢Pr/Ph=0.5~1.0为还原环境;
➢Pr/Ph=1~2为弱还原—弱氧化环境;
➢Pr/Ph>2者见于偏氧化性环境,如河湖及滨海沼泽或 浅湖—海沉积; ➢典型煤系地层有机质以Pr/Ph>2.5为特征,高者可达8 以上。
其中含量最多,分布最广的是iC19的姥鲛烷和iC20的植烷;此 外,降姥鲛烷iC18、异十六烷iC16、法泥烷iC15也是常见的。
饱和烃气相色谱图
异十六烷 法呢烷
降姥鲛烷
降法呢烷
Pr
异十三烷
Ph
相 对 强 度
保留时间

姥鲛烷(Pr)

+H2 姥鲛烯

-C 植烷酸

(完整版)有机地球化学

(完整版)有机地球化学

低熟油的形成的地质模型
2.腐殖煤的成烃机理及生烃模式
煤和煤系地层中集中和分散的陆源有机质,在煤化作用的同 时所生成的烃类被称为煤成烃。 Oil from coal ; Oil derived from coal
煤的生烃模式
第五节 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及特征
天然气: 广义上,自然形成的、在标准状态
第一节 油气成因理论发展概述
一、油气成因有争议的原因
二、两大成因学派
根据在生油气原始物质问题上观点的差异,分:
两种有机成因论:
三、油气成因假说综述
四、有机说主要证据
五、无机说主要证据
第二节 生成油气的物质基础
二、沉积有机质
三、干酪根 Kerogen
1、干酪根的形成
下呈气态的单质和化合物。 狭义的天然气:一种以烃类气体为主 体,常伴有一定数量非烃的元素和化合 物的混合物
一、天然气类型
二、无机成因天然气
三、有机成因气
生物-热催化过渡带
概念:在未成熟-低成熟阶段,可溶有机 质极性分子通过脱羧基和脱官能团作用、 不溶有机质芳环结构的缩合作用形成小分 子烃类。 标志:甲烷含量变化很大,多数为湿气; δ13C1一般为-60~-50‰
低熟油形成机理
(1)树脂体早期生烃 (2)木栓质体早期生烃 (3)细菌改造陆源有机质早期生烃 (4)高等植物蜡质早期生烃 (5)藻类类脂物早期生烃 (6)富硫大分子有机质早期降解生烃
低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
一般相对密度较重,也有低熟凝析 油和轻质油。 饱和烃含量较低,非烃和沥青质相 对含量较高,饱/芳比低。 甾烷的立体异构化程度低,如C29 20S/(20S+20R) 小于0.4为低熟油,小 于0.2为未熟油

《地球化学》课程笔记

《地球化学》课程笔记

《地球化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地球化学概述一、地球化学的定义与范畴1. 定义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及其组成部分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化学演化规律以及这些过程与地球其他物理、生物过程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 范畴地球化学的研究范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地球的物质组成和结构- 元素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分布、迁移和循环- 岩石和矿物的形成、演化和分类- 生物与地球化学过程的相互作用- 地球表面环境的化学演化- 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地球化学特征-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地球化学机制二、地球化学的研究内容1. 地球的物质组成- 地壳:研究地壳的化学成分、岩石类型、矿物组成及其变化规律。

- 地幔:探讨地幔的化学结构、岩石类型、矿物组成和地球化学动力学过程。

- 地核:分析地核的物质组成、物理状态和地球化学性质。

- 地球表面流体:研究大气、水圈和生物圈的化学组成和演化。

2. 元素地球化学- 元素的丰度:研究元素在地壳、地幔、地核中的丰度分布。

- 元素的分布:分析元素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 元素的迁移与富集:探讨元素在地质过程中的迁移机制和富集条件。

- 元素循环:研究元素在地球系统中的循环路径和循环速率。

3. 岩石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分类:根据岩石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和形成环境对岩石进行分类。

- 岩浆岩地球化学:研究岩浆的起源、演化、结晶过程和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岩地球化学:分析沉积物的来源、沉积环境和沉积岩的地球化学特点。

- 变质岩地球化学:探讨变质作用过程中岩石的化学变化和变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4. 矿物地球化学- 矿物的化学成分:研究矿物的化学组成、晶体结构和化学键合。

- 矿物的形成与变化:探讨矿物的形成条件、变化过程和稳定性。

- 矿物物理性质与地球化学:分析矿物的物理性质与地球化学环境的关系。

- 矿物化学分类:根据矿物的化学成分和结构特点进行分类。

5. 生物地球化学-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循环过程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模式。

考试——有机地球化学

考试——有机地球化学
以上四项标志有机地球化学学科形成完整独立的体系。
3.蓬勃发展阶段(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
二十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是油气地球化学学科发展最重要时期,随着气相色谱-质谱仪和同位素质谱仪等一批先进分析技术相继问世,能够从复杂化合物中分离和鉴别出单个有机化合物,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逐渐形成。
70年代末,以Tissot为代表的地球化学家在归纳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干酪根晚期热降解生烃”理论模式,形成现代油气勘探中广泛使用的完整的石油演化理论。
1981年,第一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在贵州贵阳召开,由傅家漠院士发起,随后在黄第藩教授和梁狄刚教授前、后两任学组组长的组织倡导下,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每两到三年举行一次,至今(2015年5月)已坚持了14届,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充分显示了我国有机地球化学学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80年代中期,随着油气勘探的深入,非常规油的研究,是对Tissot的生油模式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90年代,油藏地球化学成为油气地球化学学科新的生长点,将研究重点转向储集层和油藏,将油藏中油,气,水和矿物骨架作为统一的地球化学体系,真正实现了油气地球化学从烃源岩评价到储层描述,从油气藏形成规律到油田开采过程动态监测全方位服务于石油工业。
1959年11月,美国匹兹堡成立第一个国际有机地球化学协会。
1962年,意大利米兰召开第一届国际有机地球化学会议,出版《有机地球化学进展》论文集。
I.A.Breger(1963)主编《有机地球化学》,论述色素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脂类,干酪根、煤、石油等地球化学。
1964年,苏联学者出版《有机质的地球化学》,论述沉积金属矿产的地球化学。
基质镜质体、树脂体谁是主要生油母质?
煤成油的成藏过程、成藏地质条件值得深入研究。

第八章 有机质生烃演化的阶段性与生烃模式

第八章 有机质生烃演化的阶段性与生烃模式

沉积有机质的深成作用阶段,可以分两个温度段 来描述: (1)当地下温度增加到125℃以前,即在50-125℃ 范围内,干酪根由于受热而大量热降解生成烃类。此 时表现为可溶有机质数量迅速增加,这一温度段生成 的C15-C40的烃类,约占全部烃类生成总量的80-90 %左右。沉积有机质在这一演化阶段中是处于成熟状 态,生成的主要产物为液态烃即石油。
2012-9-18
三、不同类型干酪根的生烃模式
不同显微组份生烃演化模式的比较 (据程克明,1990;赵长毅等,1996)
2012-9-18
第三节 生烃演化模式 ————————————————————————— 油气生成改进模式
第三节 生烃演化模式 —————————————————————————
第三节 生烃演化模式 —————————————————————————
一、有机质生烃演化(油气的形成 过程)的阶段性
未熟阶段 成熟阶段 成岩作用阶段 深成作用阶段
过成熟阶段
变质作用阶段
沉积有机质的演化阶段
1、未熟阶段
相当于有机质的成岩作用阶段,也就是干酪根的形 成阶段。该阶段沉积物埋藏浅,有机质经历的温度较 低,一般低于50~60℃,对应的干酪根镜质组反射率 (Ro)小于0.5%。 此阶段的化学作用过程以生物化学作用为主,故该 阶段也叫有机质的生物化学-地球化学作用阶段,有 机质演化的结果是形成了干酪根。
(2)当温度继续增加到大于125℃时,即在125- 200℃范围内,此时将发生强裂的热裂解反应,它不 仅可促使干酪根上较短的侧链脱落,同时也可使原先 生成的较长链烃的碳-碳键发生断裂,而且这样形成 的轻质烃往往优于从干酪根上各种键断裂产生的烃, 结果就出现了以湿气和凝析油为主的阶段,即沉积有 机质的高成熟阶段。在这一温度范围内,C1-C3烃的 含量相对增加,其它较高碳数的烃含量则相对下降。 同时,残余干酪根的结构开始呈现聚合大于裂解的趋 势。

油气的生成

油气的生成

主要来源于陆地高等植物。
生烃潜力低,主要可形成煤 、芳烃、天然气。
我国陆相盆地统计 (王铁冠): Ⅰ型干酪根占22.9%, Ⅱ型干酪根占48.5%, Ⅲ型干酪根占28.6%。
不同来源干酪根的元素分析图解
第二节
石油形成中的生物与物理化学条件
石油的生成是一个“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作用的过程”。
4.干酪根的分类
(1)根据原始生物和成矿方向的不同,有机质分:
有机质类型
腐泥型有机质 腐殖型有机质
原始生物
富含类脂的孢子和 水生浮游生物 富含木质素、纤维 素的陆生高等植物
主要成矿方向
石油、油页岩、 腐泥煤 甲烷气、 腐殖煤
——这种分类方法过于简单
(2) 化学分类 由C H O含量组成不同,可分为三类: I型干酪根:
0 原始沉积有机质含量百分数 100
液态烃急剧减少,C25以上高 分子正烷烃含量渐趋于零,只 有少量低碳原子数的环烷烃和
A芳香烃可稳定存在;低分子正 B
78 6 5 2 3
烷烃剧增,主要产物是甲烷及
其气态同系物。
C
4
1
埋深
D
CO2、H2O、CH4、N2等 碳质残渣
15 25 35 碳原子数
0 2 4 6 环数
期受细菌生物化学作用控制,中、后期受温度控制。
随埋深增大,温度增高,有机质逐步地连续地向油气转 化(为一连续过程)。不同深度范围促使其转化的地质和理 化条件不同,产物有明显不同,反映了有机质向油气转化过 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 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过程
0 原始沉积有机质含量百分数 100
A、生物化学生气阶段 B、热催化生油气阶段 C、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 D、深部高温生气阶段

第08章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原理

第08章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原理

氧逸度和熔体成份对稀土分配系数的影响
元素 La Ce Pr Nd Sm Eu
CI球粒陨石 原始地幔 0.3100 0.8080 0.1220 0.6000 0.1950 0.0735 0.7080 1.8330 0.2780 1.3660 0.4440 0.1680
橄榄石 斜方辉石 单斜辉石 石榴子石 0.0067 0.006 0.03 0.02 0.056 0.092 0.001 0.007
T
3.熔体(溶剂)成分的影响
±¤ Ð ³ ¯ Ê
2.5 2
ý µ Ê ä Ï ·Å Ö
¥ Ð µ ±Ô » Ê ¯
Á Æ ÷ Î Ò Ñ ½ ¬ þ Î Ð ä Ñ Ò ¬ ½
ý µ Ê ä Ï ·Å Ö
2.5 2 1.5 1 0.5 0
1.5 1 0.5 0 Ce Nd Sm Eu Gd ª Ë Ô Ø Dy Er Yb Lu
为什么?
二、微量元素的分配系数
(一)分配系数的测定
1.天然样品: 利用地质体中两种平衡相中元素(如火山岩中斑晶
和玻璃)
2.人工实验:
(二)分配系数的影响因素
1.温度
ln K D ( ) T ln
P
H RT 2
H K D RT B
V o RT
2.压力的影响:
ln K ( ) P
物质。
(2)页岩标准化 化学元素在细粒沉积岩中被充分混合,从而使其含量变得相当均匀。这种
“平均沉积岩”经常用来作为对稀土标准化的参照值。
(3)对其它特定岩石的标准化 研究岩套的演化和分配系数。


Nakamura, 1974 Geochim. Cosmochim. Acta, v38, 757775.

地球化学

地球化学

有机化学 天体化学
环境化学 矿床化学
区域化学 勘查化学
它从岩石等天然样品中化学元素含量与组合出发,研究各个元素在地球各部分以及宇宙天体中的分布、迁移 与演化。在矿产资源研究中,元素地球化学发挥了重要作用,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提供了成岩、成矿作用的地 球化学指示剂,并为成岩、成矿作用的定量模型奠定了基础。
19世纪中叶以后,分析化学中的重量分析、容量分析逐渐完善;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以及原子结构理论的 重大突破(如放射性的发现),为地球化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08年,美国F.W.克拉克发表《地球化学资料》一书,1924年出版了第五版。在这部著作中,克拉克广泛地 汇集和计算了地壳及其各部分的化学组成,明确提出地球化学应研究地球的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为地球化学的 发展指出了方向。挪威V.M.戈尔德施密特在《元素的地球化学分布规则》(1923~1938)中,指出化学元素在地球 上的分布,不仅与其原子的物理化学性质有关,而且还与它在晶格中的行为特性有关。这使地球化学从主要研究 地壳的化学组成转向探讨化学元素在地球中分布的控制规律。苏联В。И.维尔纳茨基和А。Е.费尔斯曼共同建 立了苏联的地球化学学派。
地球化学
学科名
01 发展简史
03 发展阶段 05 研究方法
目录
02 基本内容 04 分支学科 06 发展展望
地球化学(geochemistry)是研究地球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的科学,它是地质学与化学相结合 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地球化学和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已成为固体地球科学的三大支柱。它的研究范围 也从地球扩展到月球和太阳系的其他天体。
研究方法
综合地质学、化学和物理学等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术形成的一套较为完整和系统的地球化学研究方法。包括:

地化 地化分析PPT课件

地化 地化分析PPT课件

§1 有机质的分离
抽提前应将样品外层有污染部分剥离掉,在低于 50℃下烘干,样品粉碎至粒径在 0.18mm 以下。抽提 物称氯仿沥青,其百分含量可用下式计算:
式中:M—氯仿沥青百分含量,%; G1—容器加氯仿量,g; G2—容器量,g; m—样品量,g。
§1 有机质的分离
二、组份分离和纯化
抽提出来的氯仿沥青“A”和石油组份,包括饱和 烃、芳烃、胶质和沥青质。根据不同组份的化合物同 吸附剂间的吸附性能不同,以及各种有机冲洗剂的极 性不同,其脱附快慢也不同的原理,选择适当的吸附 剂配比及冲洗剂的用量,可以把原油中各族组份分离。 目前常采用柱色层法,以硅胶和氧化铝为吸附剂,用 正己烷和无水乙醇、苯与上述组份相似性质的溶剂作 为冲洗剂,冲洗色层柱,从而将原油各组份分离。
(2)“烷烃”色谱,尤其是经过正异构烷 烃分离后的正构烷烃色谱图上,可以提供更准 确的信息。如碳数分布范围、主峰碳、计算CPI、 OEP值等。
§2 色谱法
三、热解色谱法(Py—GC)
热解:是指通过加热使一种化合物转化为 其它化合物的变化过程。
热解色谱:可使不挥发的高聚合物加热裂 解为挥发性的产物,再用气相色谱分析这些产 物。对难气化的样品适用,如干酪根、岩样、 胶质+沥青质。
§2 色谱法
分配色谱:
分配系数
K=
液相单位体积中溶质的量 气相单位体积中溶质的量
若K值大,即大部分溶质溶解于液相中, 流出就慢,保留时间长;
若K值小,则流出快,先馏出色谱柱。固 定相越长,分离效果较好。
§2 色谱法
2.色谱图
谱图:是样品在检测器上产生的信号对时间所作的图,纵 坐标为输出信号的幅值,它与进入检测器物质瞬间含量有关。
元素分析仪:是原理相同的微量分析仪。实质上 就是小型气相色谱仪,也叫元素色谱仪。可测定干酪 根,也可测定原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和微生物中。
树脂(resin)
一切植物成分中抵抗化学和生物化学作用最强的一种萜类混合物,其主要成 分是倍半萜、二萜和三萜类的衍生物。大部分树脂是由不饱和的多环烯酸组成, 是植物的重要组分之一。
(3)色素(pigments)
具有异戊间二烯结构。 叶绿素是生物体中最为重要且最为普遍的的一类有机色素,其基本结构式是由 四个吡咯环的α-碳原子通过四个次甲基(=CH-)交替连接而成的卟吩核,
中,在水和微生物的作用下,木质素分解,与其它化合物形成腐殖质。

1 沉积有机质的来源
地质体中的有机质
沉积圈的有机质占地球总有机质的85%以上,分布高度分散、不均衡
各种生物的遗体和代谢产物,经掩埋演化生成的新的有机物及其衍生物。不
包括贝壳、骨骼、牙齿等无机部分。
2 地质体中有机质的类型
残存的稳定性较高的有机物:氨基酸、脂肪酸、卟啉、色素等 新产生的有机物:烃类、腐殖酸和干酪根 由于复杂的反应,新产生的有机质失去了有序的骨架结构。 干酪根:水、酸、碱和有机溶剂都无法抽提的那部分有机质的综合。它 是沉积岩中分布最普遍,数量最多的有机质,约占地质体中有机质总量的95%。
生物圈的地球化学组成分为:①生物本身,包括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等
②生物环境,包括土壤、水、空气等 ③生物源的岩石、矿物等,即腐殖质、煤、石油和天然气等 碳、氢和氧是生物体中最丰富的三种元素; 碳、氮、氢和氧在生物圈中集中的现象并不是偶然的,这些元素是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
较小,挥发性较大的元素,很容易形成许多有机和无机化合物,因此,它们便于用来进行
应用领域:早期有机地球化学的形成和发展得益于石油地球化学的
进步,并在很大程度上受石油地球化学的影响;目前广泛应用于能
源、矿产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地球外圈,称为生物圈(Biosphere) 生物圈-维尔纳茨基 跨越接近地表的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是地球上 最大的生物群落环境,其中包含着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 间的相互关系。 与生命有关联的元素目前已知(或推测)的有30多种
3 沉积有机质的产生与保存
三个因素影响沉积有机质的产生 原始有机质产率 相对平静的水体沉积环境 厌氧环境
的重要贡献者。最早出现在志留纪沉积物中,泥盆纪较普遍,石炭纪以石松类和
楔叶类为主。古生代末期,蕨类植物灭绝,之后以裸子植物为主。早白垩纪时期, 被子植物为主。
第二节 地质体中的有机质
地质体中的有机质是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来源于生物及其新陈 代谢的产物,经历沉积、成岩和变质等一系列化学过程,以不同形态保留在各 地质体中。 为了追索地质体中有机质的来源,揭示有机质变化的地球化学过程和结果,
氨基酸分解形成C1~C7的烃类。生物体死亡后,氨基酸保存在遗骸和贝壳中,
故在笔石、藻类、腕足类化石中均含有氨基酸。在不同沉积环境中,氨基酸的 种类和含量不同。海相沉积物中氨基酸含量高于湖相沉积物,碳酸盐沉积物中 高于泥质沉积物。
(5)木质素(lignin)
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它包围着纤维素并充填其间隙形成了支撑组织。 木质素可视为高分子量聚酚,其单体基本上是酚-丙烷基结构的化合物,常带 有甲氧基等官能团。 木质素性质十分稳定,不易水解,但可被氧化成芳香酸和脂肪酸。在缺氧水体
有益元素:B、F、Si、Se、Sr、V、Cr、Ni、Sn、Br、W
沾染元素:浓度可变,生理作用未完全确定; 有害元素
界线不固定,依生物体对元素需求和元素的浓度和存在形式而定
在生物演化过程中,生物对元素的选择主要遵循如下规则:
丰度规则:有若干种选择时,生物体选择自然界丰度最高的元素;
藻酸
几丁质
(2) 脂类(Lipids)
脂类不溶于水,易溶于氯仿、苯、乙醚、已烷和丙酮等非极性有机溶剂。脂 类能被生物利用,作为构造、修补组织或供给能量之用。常见的脂类化合物包括 脂肪、腊、类固醇和磷脂。
脂肪和脂肪酸(fats and fatty acids):脂肪是动植物中最重要的脂类。它是
由脂肪酸和甘油(丙三醇)结合而形成的。脂肪的化学性质极不稳定,极易发生 水解形成脂肪酸。脂肪酸的化学性质较为稳定,在低温缺氧的环境中易于保存。 蜡(waxes):是高级脂肪酸与高级一元醇或甾醇形成的酯。含有少量游离高级 脂肪酸、高级醇和长链烃。蜡广泛分布于生物界,有蜂蜡、虫蜡、植物蜡、羊毛 蜡等,尤以各种植物蜡丰富。蜡在皮肤、羽毛、树叶、果实表皮以及昆虫外骨骼 上起保护作用,防止水份过度蒸发。它是石油中高碳数正构烷烃的主要来源之一。
β-D型葡萄糖
纤维素是构成植物细胞壁和支撑组织的重要成分,占自然界碳的含量的50%。由 300个-2500个葡萄糖残基组成,水解得到葡萄糖。 几丁质是氨基糖的聚合物,可视为乙酰胺基CH3CONH取代了纤维素的两个羟基。 它比纤维素更能抵抗分解,是构成节肢动物和昆虫硬壳的主体,又称为甲壳素。
纤维素
果胶
团聚体和类蛋白球等多分子体系,进入前细胞构造阶段
左右,细胞出现
生物进化: 前显生宙微观进化过程 从太古宙初到元古宙末,历时30亿a,原核生物是主体,生物进化主要表 现为细胞内部结构的复杂化和代谢方式的改变,即从异养生物到自养生物、从无 氧呼吸到有氧呼吸、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的进化。原始异养生物逐渐为自养的、 行光合作用的生物所代替。 显生宙宏观进化过程 生物组织器官的进化、物种分异和生物多样性的变化。重要事件主要是: 动植物的分化、生物从水生到陆生,以及人类的起源。
再加上各种碳取代基构成的。
叶绿素本身很不稳定,在地质体中很少见到。其经过降解释放出其中的镁,之 后可能与其他金属重新络合生成卟啉,即镁被其他金属置换。
类胡罗卜素是另一种重要的有机色素,它能使植物呈淡黄色到深红色。
(4)蛋白质和氨基酸
蛋白质是由多种氨基酸组成的高度有序的聚合物。它们构成了生物有机体中 大部分含氮化合物。蛋白质与其它分子结合形成生命过程中大部分重要的化合 物,如细胞色素、酶、细菌的毒素和抗体、肌肉纤维、蚕丝和海绵等多种不同 物质。在有水存在时,不溶性蛋白质由于酶的作用可以水解成水溶性的单体- 氨基酸。大部分蛋白质是由二十几种氨基酸组成。
途径。其它生物和微生物都依赖降解生物体提供的有机质而生活。 自然界中有两类光合作用: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6CO2 + 6H2O 光 叶绿素 还原 氧化 C6H12O6 + 6O2
细菌的光合作用
6CO2 + 12H2S 光 细菌叶绿素 还原
氧化 C6H12O6 +6 H2O + 12S
地球上的碳循环是根据光合作用的速率大于呼吸速率的正平衡进行的
需要研究生物有机质的产生和聚集、生物圈的特征及其演化。
一、生物的化学组成及其特征
生物有机质主要由碳水化合物(糖类)、蛋白质、脂类和木质素组成。此 外,还有数量不大,但对生命活动十分重要的有机物质,如核酸、纤维素、丹
宁、树脂等。
在不同生物体中,有机组分的含量和类型存在显著差异。如藻类富含蛋白 质和脂类;高等植物富含纤维素和木质素。同种组分在不同生物体内也存在不 同特征。如高等植物内的脂类不同于低等植物的脂类。
光合作用:蓝绿藻, 20亿a,氧化环境
三 生物圈的演化
生物圈的演化特征
生物经过了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单一到多样的进化历程。 生物的进化分为:前生命的化学进化和生物进化,前者短暂,后者漫长。 前生命的化学进化:由无机物质到有机生命; 异养假说和类蛋白微球学说:水、还原性大气和充足的能源(放电、宇宙射线、 热能和太阳能)环境中,无机小分子 机大分子 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 蛋白质和核酸等有 37~38亿a
(1)碳水化合物(糖类)
自然界分布最广的有机物质,是生物体的重要能量来源,而且为生命合成提
供碳原子和碳链骨架。许多糖类物质,如纤维素和几丁质,构成某些动植物的支
撑组织。
糖类的元素组成为碳、氢和氧,其分子通式为Cn(H2O)n,为多羟基的醛酮类。
基本组成单元为β-D型葡萄糖。碳水化合物按其水解产物可以分为单糖(仅含一个 醛/酮基团)、低聚糖(2~10个醛/酮基团)和多糖(>10个醛/酮基团)。此外, 糖也可以与非糖物质结合形成结合糖,如与蛋白质结合的葡萄糖胺。
第八章 有机地球化学
有机地球化学:地球和天体中有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
以及它们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规律。
有机化合物大多来自于生命体,它们结合到沉积岩中,并被保留在 各个地史时期。由于自然过程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它们循环到地球 表层,并再次参与生命合成反应。 地学、有机化学和生物学交叉渗透的边缘学科;
萜类和甾类化合物(terperoids and steroids)
自然界生物合成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异戊二烯单元(isoprene)的聚合反应。
凡有成倍的C5单元的天然生物产物,通常就是整个异戊二烯单元的连接。萜类和
甾类化合物都符合“异戊二烯法则” 。
胆甾醇 异戊二烯 环状单萜
萜类化合物的稳定性和抵抗细菌降解的能力强于正烷烃,因而在地质体中具
有生物标志化合物的重要特征,可反映原来生物物质成分。
甾类化合物又称类固醇,可视为部分或完全氢化的菲与环戊烷稠合的产物。 甾族化合物在动植物中均很丰富,而萜类化合物在高等植物中很普遍。
磷脂(phospholipid)
甘油的三个羟基中有两个与高级脂肪酸成酯,另一个和磷酸成酯。磷脂是细
胞膜的重要成分,广泛存在于动物的脑、肝、肾、蛋黄,植物的种子、果实、孢
光合作用是唯一能分离氧的,广泛存在于地表的
化学反应,大气圈的游离氧全部都来自生命光合 作用。
地球形成之初,原始大气主要为氢和氦,由于
太阳风的作用逐渐逃逸; 太古宙早期的大气主要是水、CO2、N2、CO、 SO2、HCl、CH4和NH3,还原性,来自于火 山活动释放的气体。 37亿a前,原始海洋中出现生命——异养体, 依赖非生物作用产生的有机分子存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