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合集下载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1. 引言1.1 文化差异对中英交际的影响文化差异对中英交际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中英两国拥有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这种文化差异在交际过程中往往会导致误解和冲突。

在非语言交际中,中英两国人的表达方式和肢体语言都存在差异,可能会造成理解上的障碍。

在语言交际中,中英两国的习惯用语和语法结构也有所不同,容易引发歧义。

身体语言、交际方式和礼仪规范的差异也可能导致沟通不畅和误解。

了解并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是加强中英交际的关键。

只有通过增进文化互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双方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日常交往中,我们应该尊重对方的习惯和偏好,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引发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

通过加强文化沟通,我们能够建立更加和谐的中英交际关系,实现更深层次的跨文化交流和合作。

【200字】2. 正文2.1 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在中英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表达情感、态度和意图时会有不同的方式,这种差异可能会导致交流不畅或产生误解。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非语言交际文化差异:1. 眼神交流:在中国文化中,眼神交流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

直视对方的眼睛表示尊重和真诚,而在英国文化中,有时直视对方的眼睛可能被认为是无礼或挑战性的行为。

在交流中需要注意对方的文化背景,适当调整自己的眼神交流方式。

2. 身体接触:在一些西方国家,身体接触通常被视为亲密的表达方式,比如握手、拥抱等。

而在中国文化中,身体接触通常保持一定的距离,过度的身体接触可能被视为侵犯个人空间。

在交流中需要谨慎使用身体接触,避免引起误解或不适。

3. 姿势和手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姿势和手势习惯。

比如在中国文化中,鞠躬是一种尊敬的姿势,而在西方国家可能用握手表示问候。

手势也有可能产生误解,比如在西方国家竖起大拇指表示赞赏,而在一些亚洲国家可能被视为侮辱。

在中英交际中,了解并尊重对方的非语言交际习惯至关重要。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是指在中英两种文化背景下,人们在交流和沟通中所面临的不同认知、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等差异。

了解并尊重这些文化差异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同文化环境,提高交际能力。

以下将从交际方式、语言习惯和商务礼仪等方面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首先是交际方式。

中国人在交际中注重面子、尊重和谦和。

在交流中,中国人常常使用委婉语言,避免直接表达意见或拒绝。

而英国人则更加注重坦率和直接,他们习惯使用直接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不喜欢拐弯抹角。

这种差异在商务谈判中尤为明显,中国人常常通过非言语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而英国人更倾向于直接问问题和交流。

其次是语言习惯。

中英两种语言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

在中文中,流畅而婉转的表达被认为是一种美德,而在英语中,则更加注重简明扼要,追求效率。

中式英语往往比较繁琐且使用了大量的成语和诗词,而英式英语则更加简洁直接。

这种语言习惯的差异会导致中英文交流时的理解误差和沟通困难。

再次是商务礼仪。

在商务上,中英两国的商务礼仪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人在商务场合上注重人际关系和面子,经常以宴请为手段来表达友好。

而英国人更注重效率和简洁,商务谈判通常更为直接和务实。

英国人善于利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而中国人则更加注重言辞和面部表情。

在面对这些文化差异时,我们需要注意和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以避免因为文化冲突而产生误解和不愉快。

在中英交际中,我们应该尽量保持开放的态度,学习和理解对方的文化,尊重对方的习惯和价值观。

在语言交流中,我们应该注意语速、掌握委婉语言和简洁表达的技巧。

在商务场合上,我们应该注重礼仪和形象,避免过于直接和冲突的言行。

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是不可忽视的,了解和尊重这些文化差异是交际成功的关键。

只有不断学习和适应,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合作。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是指在中英两种语言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在交流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误解、冲突和障碍。

这种差异涉及到语言、礼仪、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多个方面。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英两种语言在语音、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异。

中文的词汇量较大,多以汉字为基础,而英文则注重语法和时态的准确运用。

在交际中,可能会出现意思不清、表达不准确的情况。

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了交际方式和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重视谦虚、尊重和面子,倾向于间接表达和避免直接拒绝。

而英国人则注重个人独立、自由和直接表达,更加注重个体权益。

中国人可能会觉得英国人直接了当、不够委婉,而英国人则会觉得中国人拐弯抹角、含糊其辞。

价值观的差异也是中英交际中常见的文化差异之一。

中国人注重集体主义、家庭和谐、长辈尊重,而英国人更加强调个体自主、独立和平等。

这可能导致在交际中,双方在价值观、态度和行为习惯上产生误解和冲突。

思维方式的差异也会对交际产生影响。

中国人倾向于以整体性思维为主,注重关系和上下级、长辈与晚辈之间的区分。

英国人则更加注重逻辑性思维和个体之间的平等关系。

在交际中,中英双方可能会对问题的看法、解决方案的选择和处理方式产生误解和偏差。

为了解决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双方应该尊重并理解彼此的文化差异,注重倾听和沟通的双向性。

在语言表达上,应该尽量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意思,并且主动确认对方的理解。

在礼仪上,应该尽量尊重对方的习惯和价值观,并且避免侮辱或冒犯对方的行为。

在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上,双方应该学会欣赏、包容和理解对方的不同观点,并寻求共同的解决方案。

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是不可避免的,但通过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双方可以建立起有效的交际模式,并取得更好的交流效果。

从语言学角度对比中英语言文化差异

从语言学角度对比中英语言文化差异

从语言学角度对比中英语言文化差异中英语言文化差异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话题,涉及到语言结构、语法规则、词汇用法、表达方式、交际习惯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语言学的角度对比中英语言文化差异,探讨两种文化背景下的语言特点和沟通方式,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两种语言文化。

一、语音和语调中文和英文在语音和语调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文语音较为平板,发音相对单调。

而英文语音较为抑扬顿挫,发音富有变调和音节的起伏。

这种差异反映了中英两种语言文化中人们对语言韵律的不同理解和表达方式。

中文注重平衡和稳重,英文则更偏向于生动和变化。

学习者在掌握两种语言时需要注意语音和语调的差异,避免因为语音上的差异而造成交流障碍。

二、词汇和语法中英两种语言在词汇和语法方面也存在着明显差异。

中文词汇量丰富,有许多成语、俗语和谚语,文言文和口语之间的差异也较大;而英文词汇则更加直接和实用,表达方式更加简洁。

在语法方面,中文重视主谓宾的顺序和修饰成分的多样化,英文则更注重时态、语态和句子结构的变化。

这种差异体现了中英两种语言文化中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的不同,学习者需要通过实践和对比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两种语言的词汇和语法规则。

三、表达方式和交际习惯中英两种语言文化的表达方式和交际习惯也有所不同。

在中文文化中,人们注重委婉和含蓄的表达方式,讲究礼貌和谦逊;而在英文文化中,人们更加直接和坦诚,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这种差异反映了中英两种语言文化中人们对待沟通和交流的态度和偏好。

在跨文化交流中,学习者需要注意表达方式和交际习惯的差异,避免因为文化差异而造成误解和冲突。

四、习惯用语和语境理解中英语言文化差异体现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学习者需要通过对比和实践来更好地掌握和应用两种语言。

语言文化差异也为跨文化交流和交融提供了丰富而深刻的表现形式,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了解和尊重中英两种语言文化差异,有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学习和交流,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水平。

从语言学角度对比中英语言文化差异

从语言学角度对比中英语言文化差异

从语言学角度对比中英语言文化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反映,不同的语言背后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中英语言文化的差异是多方面的,包括语音、语法、词汇、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差异。

本文将从语言学的角度对比中英语言文化的差异,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一、语音差异中英语言的语音差异主要表现在音素、音调和语音特点上。

中文的音节是以声母和韵母构成的开合音节和声调音节,其中的声调对于词义的区分至关重要。

而英文则是以元音和辅音构成的音节,强调的是音素的组合和发音的规律。

中英语言的语音特点也有所不同,比如中文更注重韵律和声调,英文更注重重音和语气的变化。

在日常交流中,中英语音的差异可能会导致发音不准和口音重的问题,因此需要重视和练习。

中英语言的语法差异主要表现在句子结构和成分排列上。

中文句子的基本结构是主谓宾,修饰成分较多,且修饰成分可以灵活搭配。

英文句子则更注重主谓宾的固定结构和词序的规范,语法规则更加严谨。

中英语言的时态、语态和语气等方面也有较大差异。

英文的时态和语态分布更丰富,而中文的语气和语态变化更多样。

在语法的使用上,中英文的差异也表现在缩略形式、疑问句、否定句等方面。

因此学习者需要重视语法的学习和差异的对比,以免产生句子结构不通顺和用词不准确的问题。

三、词汇差异中英语言的词汇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源、构词、词义和用法等方面。

中文的词源较为古老和丰富,包括古代汉语、外来词汇和新疆词汇等。

而英文的词源较为多元和混合,包括古英语、古法语、拉丁语和希腊语等。

中英语言的构词方式也有所不同,中文善于以意符合成词,而英文善于以词缀合成词。

在词义和用法上,中英文也有许多差异,比如同一个词在中英文中可能有不同的词义和用法,甚至有相反的含义。

中英文还存在一些文化差异,比如中文对家庭、学校、礼仪、饮食等方面的词汇更为丰富和详细,而英文对科技、商务、生活等方面的词汇更为丰富和详细。

因此学习者需要灵活运用中英文的词汇,避免产生歧义和误解。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是指在中国和英国之间进行交流和互动时,双方所表现出的不同文化特点和倾向性。

这些差异涉及语言、礼仪、习俗、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对于双方之间的理解和沟通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语言方面,中英交际中最明显的差异之一是用词的直接与间接性。

英国人常常喜欢以委婉和间接的方式表达意思,尽量避免直接表达不悦或不同意见。

而中国人则更倾向于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这种直接与间接的差异在交流中容易导致误解和冲突。

礼仪方面的差异也是中英交际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国人注重面子和尊严,讲究礼貌和尊重,常常以礼貌和客气的方式对待他人。

英国人则更注重个人的自由和独立,可能在交际中显得更直接和开放。

这种差异在交流中可能造成不同的期望与规范,需要双方相互理解和适应。

习俗和价值观的差异也在中英交际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中国人在交际中会注重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而英国人则更注重时间和效率。

在商务交际中,中国人可能会进行一些社交活动或小礼物以表达友好和好意,而英国人则更注重合约和交易本身。

这些差异需要双方相互理解和尊重,以促进更良好的交流与合作。

在中英交际中,理解和尊重文化差异是非常重要的。

双方应该学习彼此的文化和习俗,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接纳和包容不同的文化观点,尝试以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可以促进更良好的理解和合作。

建立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渠道也是非常重要的。

双方可以通过学习彼此的语言和文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远程交流,参加跨国会议和培训等,来加深双方的了解和沟通。

浅谈日常交际中英汉言语行为的差异及其文化内涵

浅谈日常交际中英汉言语行为的差异及其文化内涵

2、实验研究:采用实验的方法,探究英汉言语幽默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理 解和接受程度,为跨文化交际提供更为量化和科学的依据。
3、案例研究:针对具体的跨文化交际场景,分析英汉言语幽默的应用和效 果,为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地运用言语幽默提供指导。
4、跨学科研究:可以将心理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引入 到英汉言语幽默的研究中,从多角度、多层次探究言语幽默的本质和功能。
2、问候用语
在问候用语方面,英语和汉语也有所不同。英语中的问候语常常涉及天气、 健康等话题,如“How are you?”“Nice weather, isn’t it?”等。而在汉 语中,问候语往往聚焦于对方的生活、工作等方面,如“你吃了吗?”“你到哪 里去了?”等。
3、告别用语
在告别时,英语和汉语同样存在差异。英语中常见的告别语有 “Goodbye”“See you later”等。而在汉语中,告别语则更为丰富,如“再 见”“再会”“后会有期”等。
这些文化内涵的差异对英汉言语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英语中,由于对狗 的喜爱,许多与狗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都具有积极的意义。而在汉语中,由于 对龙的崇拜,很多与龙相关的言语行为也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
三、如何避免日常交际中英汉言 语行为差异带来的误解
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避免因英汉言语行为差异而产生的误解呢?首先,我 们要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和习惯。在与英语国家的人交流时,我们要尽量采用直 接、坦率的表达方式,避免使用含蓄、委婉的语言。要避免谈论对方认为不合适 的话题,尤其是与其信仰、风俗习惯等相关的内容。
二、文化内涵的探讨
英汉言语行为背后的文化内涵大相径庭。以英国人为例,他们通常以“dog” 作为宠物,对狗有着特殊的喜爱。因此,在英语中,“dog”往往具有积极的语 义内涵,如“lucky dog”表示幸运的人。而中国人则崇拜龙,认为龙是权力、 尊严和繁荣的象征。因此,汉语中有很多与龙相关的成语和词汇,如“龙飞凤 舞”“生龙活虎”等。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加强,中英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双方的合作、交流、学习等活动也愈加紧密。

但是,由于中英两国的文化、历史、习惯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在交际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文化冲突,甚至会造成交流障碍,影响到双方的互动和合作。

因此,在进行中英交往时,了解并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礼仪差异关于礼仪的文化差异是比较明显的。

中西方礼仪有很多细节不同之处,比如:1. 晚宴礼仪:中文晚宴通常一开始就端上了所有的菜,而英文晚宴则是点菜制,逐一上菜。

2. 礼物:在中国人看来,送礼是表达感谢、尊重、情谊的一种方式,但在英国,过度让人感到不自在,有好意就好了,不必要非得送礼。

二、语言差异当然语言差异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礼貌用语:英国人崇尚个人独立,所以平常的交往中,礼貌用语并不多,而中国人则重视礼节,所以用词较为繁琐。

2. 具体描述:英语善于用明确的词语来描述细节,而汉语则更注重隐喻的使用,需要通过上下文或者文化共识来理解。

三、时间观念差异时间观念是指不同的文化对时间的使用和对时间的感知方式,这也是交际中非常重要的方面。

在这个方面,中西方的差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同一时间的意义不同:中西方在规划时间时会有不同的取向,中国人习惯将他们的一周或一个月看作整体,在时间计划上也常常是集中安排,而西方人则更注重将时间分割成具体的片段,无论哪个时间段都有明确的用途。

2. 时间观念展示方式不同:中英两国对于迟到的理解不同。

西方人十分讲究时间,准时到达是一种必须遵守的约定,而中国人则更加注重人情味,若迟到一两分钟,也不具有太大关系。

四、沟通方式差异沟通方式是日常交际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文化差异之一,经常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中英交往中,沟通方式差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肢体语言:中国人更加偏爱面部表情,而英国人则更注重肢体语言,比如朝对方微笑、摆手等。

浅谈中英文化差异

浅谈中英文化差异

浅谈中英文化差异礼仪文化是一门学问,有特定的要求.中国和英国作为世界上两大经济体,承载着东西方文化的精华,在亚洲、欧洲乃至全世界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中英之差,如下几点:一. 夸奖他人汉语“哪里哪里”是自谦的意思,作为对友人赞扬的回应.初通汉语的老外参加中国一对年轻人的婚礼。

他很有礼貌地赞美新娘漂亮,而新郎却谦虚地说:“哪里哪里。

”老外觉得新郎认为自己说得不明确,就用生硬的中国话接着说:“新娘的眉毛、眼睛、鼻子、嘴,都很漂亮啊!”(引自)在夸奖他人方面,中国人则显得过于谦虚。

“哪里哪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中国人在接受别人夸奖时总是刻意地去“贬低"自己,看起来谦逊.中国人以他人为中心,以肯定他人,赞美他人为前提。

在英国,如果将中国人的谦虚放在英文里,则显得不通、生涩.英国人通常使用“Thank you"来表示自己的感谢,而不会像中国人那样谦虚。

二。

保护隐私“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事无不可与人言”就是中国人保护隐私的写照.中国人不够尊重自己的隐私,也不够尊重他人的隐私,见面时“你去哪啊?”和“啊吃过啦?”的问题在英国人看来都是侵犯了他人的隐私。

英国人在见面时常常通过自然环境来开口,如“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The seven —day holiday is coming。

…”“It’s a lovely day,isn't it?”初次见面多用“How do you do?”英国人避免谈及年龄、体重、工资一类的事物(尤指女性),所以他们在隐私权方面较为慎重。

三.宴客习俗西方人的饮食习惯不同于中国.他们的饮食似乎是为了维持身体的各项机能,为身体提供营养。

他们非常重视请客时的礼貌,但与中国人在餐桌上的热闹截然不同。

在中国,人们吃饭并不只是为了提供营养,更重要的是餐桌上有着浓浓的情意。

四.语言互通几个同学聚到一起聊天,大家都到齐了,唯独不见Wayne。

浅谈中英文化中的语言差异

浅谈中英文化中的语言差异
一、见面中国人谈生活英美人谈天气
英国人打招呼常用的方式是谈天气。譬如: “Lovely weather, isn’t it?”或“Good morning, it’s a nice day, isn’t it?”等。在我国熟人之间寒暄语常用“到哪里去?”、“吃过了吗?”、“最近在忙些什么?”等,问者并不是真正在意对方的回答,只是表示一种关心罢了。若将这些话直译为“Where are you going?”、“Have you eaten?”、“What are you busy with?”就不再是打招呼的寒暄语了,而变成了期待对方答复的问题。这些话只能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使用,若作为招呼随便乱用,有时就会伤害对方的感情——因为英美人对这些话做出的反应是“Why do you ask? ”甚至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二、邀请中国人客套英美人实在
当别人邀请你吃饭时,我国人一般先是拒绝,这样以示你并不贪吃或者是想要占别人的便宜。请别人吃饭即使是满汉全席也还说是“吃个便饭”、“粗茶淡饭“之类的。而英美人则不同,就是请人吃点心,也常说“I’ve made these especially for you. Enjoy yourself.”在英美国家有人邀请是件高兴的事情,如果没有特殊情况,都会乐意接受,一般不会无故推辞,并且会表示感谢“Thank you very much for inviting me to your dinner party.”
三、赠礼中国人含蓄英美人大方
送礼和受礼在不同的国度也有不同的社会规范。中国人将心意表达同送礼物的轻重相联系。礼物的轻重表示心意的轻重、与受礼人的关系密切程度有关。中国人送礼,即使礼品很贵重,还要说“礼物微薄,不成敬意”、“略表心意,敬请笑纳”。而英美人即使送一个小小的相册也会说“Here is a beautiful album, I hope you like it.”在接受礼物时,中国人表现得更含蓄,往往要推辞一番,并待客人走后才打开;英美人收到礼物不推辞,并当面打开加以赞扬,表示衷心的感谢。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中英两国之间的交流和交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频繁和深入。

由于双方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差异,中英交际中常常存在着一些文化障碍,这不仅限制了信息的传递和理解,也可能导致误解和冲突。

了解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对于加强双方的沟通和合作至关重要。

一、语言和礼貌用语的差异在语言交流方面,中英两国的语言体系和表达方式存在着许多差异。

中文和英文在语法结构、词汇搭配、句子结构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因此双方在交际中可能会出现语言障碍。

在礼貌用语的表达上,中英两国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在英国,人们习惯用“please”、“thank you”等礼貌用语来表示尊重和礼貌,在交际中注重礼貌用语的使用是一种文化习惯。

而在中国,人们则更注重面子和尊重长辈,交际中会用“您好”、“谢谢”等礼貌用语来表示尊重和敬意。

在中英交际中,双方需要了解对方的语言和礼貌用语习惯,才能更好地进行交流和沟通。

二、时间观念和沟通方式的差异在时间观念上,中英两国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英国人习惯于严格遵守时间,他们非常珍惜时间,精确地管理自己的时间,会准时赴约,重视时间的利用。

而中国人则更注重人际关系和情感的交流,对时间的观念相对较为随意,经常会因为交际和沟通而推迟行程,这往往会给外国人留下不良的印象。

在沟通方式上,中英两国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英国人在交流中更加注重个人隐私和保持距离,他们通常会用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即使对方不喜欢或不同意,也不会直接拒绝或表示不满。

而中国人则更加注重面子和情感的交流,喜欢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希望对方能够理解和尊重自己。

在中英交际中,双方需要了解彼此的时间观念和沟通方式,才能更好地进行交流和沟通。

三、礼仪和行为的差异在礼仪和行为上,中英两国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在英国,人们在公共场合会讲究礼仪和礼貌,他们会遵守交通规则,排队等候,不会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保持自己的行为举止得体。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是指中文和英文之间存在的文化障碍。

由于中英两个不同国家的历史、传统、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中英交际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

本文就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进行浅谈。

中英交际中的语言表达存在差异。

中文注重委婉、含蓄和间接表达,善于运用象征和比喻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而英文则更加直接、明确和直接了当。

在交流中,中国人可能会不直接回答问题、拐弯抹角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英国人则更加注重直接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种差异在日常对话和商务谈判中都会产生影响。

中英社交礼仪存在差异。

中国人注重面子和尊重他人,重视人际关系的维护和宴客接待。

中国人在社交场合喜欢互相敬酒,而英国人则更加注重个人空间和隐私。

在英国,人们更习惯于点头、握手或者拥抱作为问候礼仪,而中国人则会用双手合十、鞠躬或者握手礼节表示问候。

中英社会习俗和价值观存在差异。

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差异,中国和英国在社会习俗和价值观上存在很大差异。

中国人注重家庭尊重长辈和传统的家庭观念,而英国人则更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和言论自由。

英国人更加重视时间观念和精确性,注重时间的效率和安排,而中国人则更注重人际关系的建立和时间的弹性。

中英交际中的非语言交流存在差异。

非语言交流包括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眼神交流等。

中国人和英国人在非语言交流中存在一些差异。

中国人在交流中习惯使用手势和面部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而英国人则更加注重言语的表达和目光的交流。

中英交际中存在着文化差异。

这些文化差异不仅会影响到双方的语言表达和社会礼仪,还会对双方的社会习俗和非语言交流产生影响。

在中英交际中,双方需要相互理解和适应对方的文化差异,以避免误解和冲突的发生。

只有通过相互尊重和包容,才能实现中英交流的有效和顺畅。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英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文化差异往往成为沟通的障碍。

中英两国拥有各自独特而深厚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差异对交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语言、礼仪、思维方式等方面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希望能够增进双方对彼此文化的了解,促进交流与合作的顺利进行。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中英两国的语言差异在交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文是象形文字,强调整体的概念,追求内在的含义和深层次的秘密。

英语则是字母文字,强调逻辑和实用性,追求表面的精确和直接的交流。

这种差异在交际中体现为表达方式的不同。

在交谈过程中,中国人往往委婉、含蓄,善于间接表达,喜欢使用比喻、譬喻来传递观点。

而英国人则更加直接坦诚,注重事实和逻辑性,喜欢通过直接陈述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种交际风格的差异可能会导致误解和沟通障碍,需要双方相互理解和包容。

在交际过程中,礼仪和行为规范也是文化差异的重要体现。

在中国文化中,重视尊敬长辈,强调礼貌和谦逊,注重情感交流,重视团体利益。

所以在交际中,中国人往往会显得谨慎而谦恭,更加注重对方的感受。

而英国文化则更加强调独立个性和自由,注重个人的尊严和权利。

在交际过程中,英国人更加注重平等和直接性,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利益。

这种差异在交际中可能会导致误解和不适应,因此需要双方有意识地去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并灵活调整自己的交际方式。

在实际的交际中,中英文化差异往往会产生一些困惑和摩擦。

中国人在与英国人交际时可能因为过分委婉而被认为不够坦诚,而英国人在与中国人交际时可能因为过分直接而被认为不够尊重。

这种困惑和摩擦需要双方通过增进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和尊重来克服。

一方面,中国人需要学会更加直接和坦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更加自信和果断的交际方式;英国人需要更加灵活地采用委婉和比喻的表达方式,增强对中国文化的包容和尊重。

要实现中英文化的和谐与共存,双方需要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增加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中英社交文化差异对比

中英社交文化差异对比

中英社交文化差异对比中国和国外的社交文化是不同的,那么中英社交文化有哪些差异呢?下面店铺和大家一起,学习中英社交文化差异的对比。

华夏文明以礼貌谦和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核心,也一直为世人所称道。

然而西方比如英国则与之大不相同,这种因民族文化、传统习俗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各式各样,了解并掌握东西方民族文化的碰撞和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还是十分有趣的。

中英社交文化的差异对比一:并当面打开礼物中国人在送给英国人礼物时,往往会为了显示客套和谦虚说“礼物没什么好的,略表心意”。

当英国人当面拆开礼物时,看到实物明明很好就会很困惑:这么精美的礼物,为什么要说不好,既然认为不好,为什么又要送人呢?通常,我们国家在收到礼物时是不会当面打开包装的,而要致谢并收起来等客人走后在打开。

但是英国人则相反,他们认为当着送礼人面打开包装,表示欣赏和赞美,是对送礼人的尊重和感谢。

中英社交文化的差异对比二:接受对方的赞美中国人面对别人的称赞往往会说“哪里,哪里”,“不敢当”,“见笑了”等表示谦虚。

但是英国人面对别人的称赞会大方接受,并说“谢谢”,表示感谢对方对他的鼓励和尊重。

同样是谦虚,英国人的自谦首先是自信,然后对他人的欣赏和夸赞表示感谢;而我们国人则常用贬低自己的方式表示自谦。

中英社交文化的差异对比三:职业不分高低贵贱在英国人看来,无论干什么工作,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就是最好的,就应该受到他人尊重。

如果你看到一位哈弗大学的毕业生却在做服务生的工作,千万不要为了表示恭维说他做这份工作可惜了。

他们会认为你看不起他现在的这份工作,也瞧不起他,脸色会明显不悦。

中英社交文化的差异对比四:老人要求独立和尊重英国人不喜欢别人称他老,言谈中也不允许出现对他的年龄段有所暗示。

他们不接受不必要的搀扶和谦让,这样会导致不快。

但是在中国,一般都会“论资排辈”,对年长和地位高的人必须表示恭敬。

在英国,孩子对父母直呼其名是很正常的事情。

英国领土主要包括大不列颠和爱尔兰东北部,英国国土面积为24。

从语言学角度对比中英语言文化差异

从语言学角度对比中英语言文化差异

从语言学角度对比中英语言文化差异从语言学角度来对比中英语言文化的差异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中英两种语言文化具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交际方式、礼仪习惯等方方面面。

本文将结合语言学角度,对中英语言文化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希望读者在阅读本文后能更加深入地了解中英语言文化之间的不同之处。

从语音、语调方面来看,中英两种语言文化存在显著的差异。

中文是汉语的标准化形式,它的语音系统包括四个声调和一个轻声。

而英语是一种重音语言,强调单词的重音部分,语调起伏较大。

在语音的表达上,中文往往以轻声为主,语气平缓,而英语则更倾向于以重音为主,语气鲜明。

这种语音差异反映了中英两种语言文化在交际方式上的不同,也影响了双方在交流中的理解和表达。

从词汇、语法方面来看,中英两种语言文化也存在很多的不同之处。

中文词汇丰富,文字繁体,而英文则单词拼写规则简单,但语法复杂。

中文有很多成语,俗语,谚语,比如“一箭双雕”,“寸步不离”,“言犹在耳”等,这些成语在交流中经常使用,而英文中则鲜有类似的词汇。

中文语法讲究语序,重视修辞手法和修辞艺术,注重修饰和婉约,而英文语法则更加注重时态和语态的使用,逻辑性更强。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英两种语言文化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也影响了双方在交流中的表达效果。

从句式结构、修辞手法方面来看,中英两种语言文化也有着巨大的差异。

中文句式灵活多变,重视修辞手法和比喻的使用,注重情感色彩和抒情意味,而英文句式则更加注重逻辑性和严谨性,语法结构更加简洁明了。

在修辞手法方面,中文善于使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以达到修饰语言,提高语言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而英文则更多地使用比较句、条件句、虚拟语气等修辞手法,强调逻辑推理和语言的准确性。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英两种语言文化在表达风格上的不同,也影响了双方在交流中的语言表达效果。

从交际习惯、礼仪风俗方面来看,中英两种语言文化也存在很多的差异。

中国人喜欢使用委婉语言,注重语言的礼貌性和尊重性,而英国人则更加注重语言的直接性和实用性。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中英交际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语言、礼仪、思维、价值观等方面。

这些差异对于跨国交流和合作尤其重要,因为文化差异经常导致误解和互相不理解。

以下是几个比较显著的例子:一、语言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之一,中英语言所用的语音、词汇和语法体系差异甚大,有时以至于会产生令人难以想象的误解。

例如,“面子”、“吃亏”、“讨价还价”等中文习惯用语在英语中没有直接的对应词,英语中的“face”和“lose face”也远没有中文“面子”这个词那么丰富和复杂的文化内涵。

英语中的口吃现象(stammer)在中国人的思维中常常被理解成“傻”,而实际上这只是一种语音障碍。

二、礼仪差异中英交际的礼仪差异也很明显。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的是恭敬和尊敬,例如在面对长辈或上司的时候,一般会拜候并行礼以示尊重。

但在英国人看来,过于谨敬会显得过分,可能会被认为是不自然和虚伪。

相反,英国人习惯于在面对陌生人时保持一定的距离和独立,这在中国人看来可能显得冷淡和不友善。

三、思维差异中英交际中的思维方式也存在差异。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强调个人价值,而中国传统文化则强调集体的利益和稳定,更注重人际关系。

这些价值观的差异可能导致文化冲突和误解。

例如,一个英语母语者可能在和他的中国同事交流时,会觉得这位同事太不主动、不坦率和不直白,而中国同事也可能觉得英国同事太粗鲁、太鲁莽、太无礼。

四、价值观差异中英文化最大的差异之一就是价值观的差异。

在中文文化中,婚姻家庭的重要性往往超越了个人的选择和幸福,而在英国的文化审美中,个人的幸福和选择更为重要。

具体体现在婚姻上的差异是,中国有“老来伴,少言妻”的传统,即年老之人可以有伴而年轻之人则可以由父母安排相亲,而在英国则强调自由恋爱和重视异性的私人空间。

这种价值观的差异可能导致中英交往中的误解和矛盾,比如父母安排的相亲对于英国人来说可能是一件令人不适的事情,而过早的结婚对于中国人来说可能是一件必须的事情。

试论语言交际中中英文化的差异

试论语言交际中中英文化的差异

试论语言交际中中英文化的差异随着新时代的发展,英语的使用已经越来越普遍,不仅可以促进各国人民的文化交流,同时也可以促进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可见,英语的使用的重要性。

但是由于本国的母语是汉语,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之中,与英语的文化背景有很大的差异。

除了是一些简单的语言使用的文化差异以外,包括在礼仪、表达方式等等都是具有一定的差异的。

因此,这使得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发生一些啼笑皆非的事情,了解英语的背景文化,明白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都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文化的交流。

标签:语言交际;中英文化差异;探析前言国际化的交流已经越来越频繁,很多的外国企业也会进军中国市场,同样中国的一些企业也已经走上了国际的舞台,各国之间的留学生也很多,都是为了能够促进文化的交流,这是一个大趋势。

因此,英语的学习越来越重要,光是简单地学习一些英语单词等等,在实际的交流中,难免会有一些俗语或者一些特殊的情境下的单词多用的情况,我们需要了解语言之间的差异,就要从语言的背景文化入手。

一、概述中英交际中存在文化差异文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东西,它包含了很多,比如说: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等等,文化会反映一定社会情况,我们可以通过文化,了解到各国之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交际上的差异。

而我们通过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就可以知道对方的民族历史、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社会习俗、道德伦理、宗教信仰等等,就可以在交际中避免踩到对方的雷区,也可以彰显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

因此,学习一门语言,并且想要使用好一门语言,更加应该学习其文化之后的差异。

二、语言交际中中英文化的差异(一)称谓及问候上在汉语的称谓,一般我们都是称呼对方的姓氏,比如说“陈小姐”、“李先生”,并且我们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时候,我们都是将姓氏放在前面,姓名姓名,姓过后才是名字。

但是国外并不是这样,在使用英语的国家之中,他们一般都是会将姓氏放在后面,介绍的时候都是先说自己的名字,比如说“Taylor Swift”。

中英文化十大差异

中英文化十大差异

在开放的现代社会,跨文化的言语交际显得愈发重要,已经成为现代交际中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

交际中的文化差异随处可见,言语环境中的文化因素受到普遍重视。

下面是英汉文化中十大常见差异。

1、答复提问中国人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以肯定或者否认对方的话来确定用" 对〞或者"不对〞。

如:"我想你不到20 岁,对吗?〞"是的,我不到20 岁。

〞〔"不,我已经30 岁了。

〞〕英语中,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依据事实结果的肯定或者否认用"Yes〞或者"No〞。

如:"You're not a student, are you"""Yes,I am. "("No, I am not. ")2、亲属称谓英语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一代人为一个称谓板块,只区别男性、女性,却无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浮现的称谓差异。

显得男女平等。

如:英文"grandparents, grandfather ,grandmother〞,而中文"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再如,父母同辈中的称谓:英文"uncle〞和"aunt〞,而中文"伯伯、叔叔、舅舅等,姑妈、姨妈等〞。

还有,英文中的表示下辈的"nephew 和niece〞是不分侄甥的,表示同辈的"cousin〞不分堂表、性别。

3、考虑问题的主体中国人喜欢以对方为中心,考虑对方的情感。

比方:你想买什么?您想借什么书?而英语中,往往从自身的角度出发。

如:Can I help you"What can I do for you"4、问候用语中国人打招呼,普通都以对方处境或者动向为思量方向。

您去哪里?您是上班还是下班?而西方人往往认为这些纯属个人私事,不能随便问。

所以他们见面打招呼总是说:Hi/Hello!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How are you"It's a lovely day, isn't it"5、面对恭惟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谦虚谨慎,对别人的恭惟和夸奖应是推辞。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中英交际是指中国和英国人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和沟通。

在中英交际中,由于两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习俗、价值观的差异,可能会导致交流中的各种误解和困难。

了解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非常重要。

中英交际中的礼仪差异是非常明显的。

中国人强调尊重长辈和上级的权威,通常会使用较为正式的称呼和语气。

而英国人则更注重个人自由和平等,更倾向于使用直接、幽默和简洁的交流方式。

在正式场合,英国人更加注重礼节和正式的装扮,而中国人则更注重受到资历和地位的尊重。

中英交际中的表达方式也存在着差异。

中国人常常使用间接和含蓄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他们会更关注对方的感受,而不会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

而英国人则更加直接和开放,他们倾向于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这种差异可能会导致误解和不必要的冲突,特别是在谈判和解决问题方面。

中英交际中的时间观念也存在差异。

中国人通常更加注重人际关系和人情味,他们倾向于用时间来建立信任和亲密关系。

他们可能会更加灵活和不拘泥于准时赴约。

而英国人则更注重时间的准确性和效率,他们非常重视按时赴约和完成任务。

在安排会议和行程时,双方需要相互理解和尊重对方的时间观念。

中英交际中的饮食文化也存在差异。

中国人通常认为吃饭是一种社交活动,他们喜欢和朋友一起分享美食。

而英国人则更注重饮食的功能性,他们倾向于简单而丰盛的餐食。

在社交场合,中国人通常会推杯换盏,而英国人则更注重文雅和谦逊。

在饮食接待和礼仪方面,双方需要相互适应和尊重对方的习俗。

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是不可忽视的。

为了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双方需要相互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

通过增加对对方文化的了解和适应,双方可以建立起更好的合作关系和商业合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中英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与日俱增。

中英两国由于在地域、发展历史等存在许多不同,因此在文化方面也有许多差异。

文章将探讨一下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中英交际;文化差异;地域文化;风俗文化;问候话题一、概述中英交际中存在文化差异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Taylor)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一个比较经典的定义:“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

交际,作为一种活动,是人们运用语言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传递信息的过程。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中英两国之间的文化交际日益频繁。

了解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对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能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英国人的言行,在交际过程中,充分了解对方,尊重对方的习俗,有助于交际畅通并有效地进行,以取得最佳的交际效果。

由于中英两国各自不同的生存环境、民族历史、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社会习俗、道德伦理、宗教信仰等等,所以中英两国人在交际中存在着许多的文化差异。

二、中英在地域上的文化差异地域文化指的是由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

地域文化的产生与人们生活和劳动的环境密切相关。

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

在用词汇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时,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lv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南面为主,北面为朝”,南为尊北为卑的传统,人们经常说“从南到北,南来北往”,“南”的方位在说法上常常置前。

而在英国文化中却恰恰相反。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东风”象征“春天”、“温暖”,它吹绿了中华大地,使万物复苏,故有“东风报春”之说,所以中国人偏爱东风。

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属于北温带,海洋性气候,英国的“东风”则是从欧洲大陆北部吹来的,象征“寒冷”、“令人不愉快”,所以英国人讨厌“东风”。

不过英国人喜欢“西风”,它给英伦三岛送去春天,故有“西风报春”之说。

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就写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正是对春的讴歌。

在诗的最后,诗人名传千古的佳句表达了他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坚定信念:Oh,the west wind,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啊,西风,假如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

莎士比亚曾在他的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

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使得不同民族在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上存在着差异。

有些事物在一种语言文化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且能引起美好的联想,而在另一种语言文化里却平淡无奇,毫无文化意义。

比如,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耕牛是勤劳的象征,人们常把那些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人比喻为具有老黄牛精神。

古往今来我国不少名家皆喜以牛自喻:鲁迅先生曾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明代名臣蒋冕年迈衣锦还乡后,皇上御诗,称其为“江南——老牛”,蒋冕也作诗谢辞:“老牛用力已多年,劲破皮穿只想眠,犁耙已休春雨足,主人何用苦加鞭”。

正是因为中国自古以来以牛耕为主,耕牛与农民朝夕相处,且勤劳忠厚,自然形成了中国人对牛的热爱和赞誉。

与中国不同,英国古代主要靠马耕,因此马在英国的文化中则是勤劳和吃苦耐劳的象征。

三、中英在风俗上的文化差异风俗文化指的是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

不同的民族在问候、交谈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规定和习俗。

(一)问候的差异中国人在见面问候时,常问“吃饭了吗?”在中国,过去由于贫穷,许多人没有饭吃。

因而吃饭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人们特别关心的话题。

结果,“吃饭了吗?”这句表示关心的话便成了人们见面时常用的问候语,但是如果跟英国人问候说:“Have you had your meal ?”英国人可能会茫然、困惑,有时也可能引起误解。

不了解汉文化风俗的英国人并不会认为这是一种起交际作用的问候语,英国人听了可能很不理解:“为什么问我吃饭没有? 我有钱!”;也可能会误认为你要邀请他(她)去吃饭。

又如:中国人之间见面问候时,常问“去哪里?”。

如果跟英国人问候说:“Where are you going ?(Where have you been?)”,很可能会引起对方的不快,他(她)对这一问话的反应极有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不关你的事)”。

中国人之间见面问候常用的客套话“去哪儿?”、“吃饭了吗?”等等,这些话在中国文化里用以表示对他人的关心,并无多深的含意,是礼节性打招呼的一种形式。

然而英国人对这些话却很敏感和认真,“去哪儿?”、“吃饭了吗?”在他们看来纯属自己的私事,别人不能随便打听,除非是亲密的朋友。

英国人见面问候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兴趣爱好为话题。

英国人的问候一般用“Hello/Hi/ How do you do?(您好)、how are you?(你好吗?)、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Nice to meet you。

(见到你很高兴)、Lovely weather ,isn′t it ?(多好的天气)”。

(二)话题的差异中国人见面寒暄通常是:“你多大年纪了?”、“你一个月挣多少钱?”、“结婚了吗?”。

因为在中国,人与人之间关系密切,人们希望了解别人,同时也愿意被别人所了解,所以与人交流时常会问对方的姓名、年龄、家庭情况、婚姻状况、工资收入等个人问题。

这是一种关怀,是亲近的表示。

然而英国人特别注重个人隐私,对此比较反感。

他们认为这些都是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不必让别人知道,更不愿让别人干预。

在英国,年龄、地址、家庭情况、工作单位、收入、婚姻、信仰等属个人隐私范畴,忌讳别人问及。

对于工资收入,更是绝对保密。

还有,英国人都希望自己在他人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

再如,中国人在表示关心时,经常问“你在干什么呢?”,这句话在英国人眼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这种监视别人的话语会使他们很不高兴。

由于西方国家强调以个人为核心,许多我们认为可以公开的事情,他们认为是隐私,不宜询问,否则被视为侵权。

一般而言,英国人在初次见面交谈时不涉及个人问题,常谈论天气、物价、旅游、国际形势等等。

所以,询问英国人诸如年龄、婚姻、家庭或薪水等问题一般被认为是不礼貌的,他们不喜欢听到此类问题,更不想回答。

英国人寒暄最频繁的话题是天气的状况或预测天气。

如:“It’sfine, isn’t it? ”或“It’s raining hard,isn’t it?”、“It’s a beautiful day today.”等等。

中国人在互相寒暄时,表示对对方关心的话语还有:“你今天气色不好,生病了?”、“好久不见,你又长胖了。

”、“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

人们不会为此生气,而会感到很亲切。

如果对英国人说:“You are fat.”或“You are so thin.”即使彼此间较为熟悉,也会感到尴尬,难以回答。

因为这在他们看来是非常不礼貌的。

在交际中,过多地给予劝告或建议会令许多英国人感到不快。

例如,看到英国朋友感冒了,中国人会说:“You sound as if you’ve got a cold. You sh ould drink plenty of water.”对方不但不会领情,反而会生气。

因为在英国文化中,人们一般不轻易给别人提建议,除非对方明确表示希望得到忠告。

否则会让人感到你在用长辈式的口吻与他(她)说话,这对自我独立意识很强的英国人来说是很难接受的。

英国人表示关心的方式通常是一般性的询问,如:“You seemed rather tired. Are you OK?”,或者用表达自己良好祝愿的方式:“I hope you’ll be better soon.”四、结语总之,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而又极其复杂的问题。

要在两种语言之间交流、交际、表达,除了通晓两国的语言文字外,还必须有深厚的两种语言文化功底,深刻理解文化之间的差异。

只有这样,才能不仅做到语言意义上的等值,而且做到真正文化意义上的等值,也才能在跨文化的中英两国交际中做到得心应手、挥洒自如。

[参考文献][1]白靖宇.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钱厚生.英汉问候语告别语对比研究[M].北京,商务出版社,1996.[3]杨敏.英语交际的文化视角[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4]金正昆.文官礼仪[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5]吴伟仁.英国文学史及选读[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6]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