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杜牧《题乌江亭》赏析

合集下载

《题乌江亭》原文及翻译赏析

《题乌江亭》原文及翻译赏析

《题乌江亭》原文及翻译赏析《题乌江亭》原文及翻译赏析《题乌江亭》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

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题乌江亭》原文及翻译赏析,希望大家喜欢!《题乌江亭》原文及翻译赏析11 叠题乌江亭王安石带拼音版dié tí wū jiāng tíng叠题乌江亭wáng ān shí王安石bǎi zhàn pí láo zhuàng shì āi ,zhōng yuán yī bài shì nán huí 。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jiāng dōng zǐ dì jīn suī zài ,kěn yǔ jūn wáng juàn tǔ lái 。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2 叠题乌江亭王安石翻译上百次的征战使壮士疲劳、士气低落,中原之战的失败之势再难挽回。

虽然江东子弟现在仍在,但他们是否还愿意跟楚霸王卷土重来?3 叠题乌江亭王安石赏析王安石的诗,十分辛辣冷峻,但却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诗歌开篇就以史实扣题,针对项羽的失败直接指出“势难回”。

王安石在三、四两句中进一步阐释“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他以辛辣的口吻明确地表示,即使项羽真的重返江东,江东子弟是不会替他卖力的。

诗中最后的反问道出了历史的残酷与人心向背的变幻莫测,也体现出王安石独到的政治眼光。

《题乌江亭》原文及翻译赏析2这首诗从政治家的冷静分析入手,以楚汉战争发展的客观形势为依据,对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的结局进行理性判断,显示了政治家的果敢和睿智。

这首诗议论精警,独具只眼。

杜牧在他的《题乌江亭》中写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解读杜牧《题乌江亭》:乌江一刎成千古,自有后人说短长

解读杜牧《题乌江亭》:乌江一刎成千古,自有后人说短长

解读杜牧《题乌江亭》:乌江一刎成千古,自有后人说短长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今江苏宿迁市人。

秦朝末年起义军领袖、杰出军事家。

一代神勇武将项羽,叱咤一生,被文弱书生刘邦所败,最后霸王别姬,自刎于乌江。

此事距今已2222年,往事成斯,独留下安徽省和县东北的乌江亭,供后人感叹。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胜败乃兵家常事,忍辱包容才是真男儿,项羽啊项羽,江东如此众多英雄才俊,如果重新招兵买马、卷土重来,楚汉相争,刘邦和项羽还不一定谁最终成功呢。

这首诗是杜牧于公元844年9月,四十二岁任池州刺史,路过乌江亭时所作,一方面感慨项羽鲁莽,不总结教训,不懂得忍辱负重,为了面子而自刎身亡,丧失一片基业。

同时也是在感叹自身遭遇,杜牧因政见不合,受宰相李德裕排挤,数次下放外迁,内心也是一片郁闷,此时见到西楚霸王自刎地,产生共鸣,留下这首《题乌江亭》也是文人常事。

注: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杜牧的七言绝句《题乌江亭》阅读

杜牧的七言绝句《题乌江亭》阅读

【导语】《题乌江亭》是唐代诗⼈杜牧创作的⼀⾸七⾔绝句。

下⾯就和⼀起来了解下这⾸诗词的赏析,欢迎阅读! 《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

江东⼦弟多才俊, 卷⼟重来未可知。

【赏析】 作者以兵家的眼光,论胜负由⼈之理,通过假想,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句“胜败兵家事不期”,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胜败之事,不能预料。

次句“包羞忍耻是男⼉”,点出什么样的⼈才是真正的男⼦汉,即“包羞忍耻”。

⼤丈夫应该能屈能伸,应该有容忍羞愧与耻辱的⽓量,⽽不是遇到挫折便灰⼼丧⽓,⼀蹶不振,甚⾄负⽓⾃杀。

“江东⼦弟多才俊,卷⼟重来未可知”是作者的设想之辞,是说江东⼦弟⼈才济济,如果项⽻能够“包羞忍耻”,重返江东,再整旗⿎,说不定就可以卷⼟重来。

然⽽,项⽻却刚愎⾃⽤,不纳忠⾔,在最后关头,看重的乃是个⼈的颜⾯,“⽆⾯见江东⽗兄”⽽⾃刎。

项⽻的⽓节固然值得⼈们欣赏,但他作为王者的这⼀做法,实在让⼈叹惋。

末句“卷⼟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的句⼦,它不仅为前两句提供了有⼒的依据,⽽且使得全诗急转直下,⼀⽓呵成,颇具⽓势。

“江东⼦弟多才俊,卷⼟重来未可知”⼆句,现⼀般⽤来⿎励⼈们“败不馁”,只要认识到⾃⼰的错误,重整旗⿎,还是有成功的希望的。

扩展阅读:杜牧的简介 杜牧出⽣于诗书之家,虽不是钟鸣⿍⾷般的⽣活,但未受过半点穷。

祖⽗杜佑不仅官⾄宰相,⽽且是⼀位博古通今的⼤学者,著有⼆百卷的《通典》。

这给了⾃幼好学的杜牧以深厚的家学功底,早在他参加科举考试之际,就曾以⼀篇《阿房宫赋》传诵于⽂⼠之间。

太学博⼠吴武陵击掌称好,甚⾄跑去向主考官登门直荐。

杜牧确实有才华,⽽且政治才华出众。

他专门研究过孙⼦,写过⼗三篇《孙⼦》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

特别是有⼀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获成功。

可惜杜牧有相才,⽽⽆相器,⼜⽣不逢时在江河⽇下的晚唐,盛唐⽓息已⼀去不返,诸帝才庸,边事不断,宦官专权,党争延续,⼀系列的内忧外患如蚁⽳溃堤,⼤唐之⾈外渗内漏。

《乌江亭》鉴赏赏析

《乌江亭》鉴赏赏析

《乌江亭》鉴赏赏析《乌江亭》鉴赏赏析鉴赏,汉语词语,是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

人们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

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乌江亭》鉴赏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译文上百次的征战使壮士疲劳、士气低落,中原之战的失败之势再难挽回。

虽然江东子弟现在仍在,但他们是否还愿意跟楚霸王卷土重来?文学赏析杜牧在他的《题乌江亭》中写到:“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意思是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

而王安石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以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诗歌开篇就以史实扣题,针对项羽的失败直接指出“势难回”。

楚霸王的转折点在“鸿门宴”,没能杀成刘邦,到“垓下之围”时已经面临着众叛亲离的境地。

而细数项羽失败的原因,最大的因素恐怕就是他自身的刚愎自用了吧。

所以文章“壮士哀”就隐含着这样的信息,那时的项羽已经失去人心,天时、地利、人和中,人和是最重要的因素,而项羽已经失去,要挽回大业是十分艰难,概率也是很低的。

所以,王安石在三、四两句中进一步阐释“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他以辛辣的口吻明确地表示,即使项羽真的重返江东,江东子弟是不会替他卖力的。

杜、王的观点不同是因为他们的出发点和立场不同。

杜牧着眼于宣扬不怕失败的精神,是借题发挥,是诗人咏史;王安石则审时度势,指出项羽败局已定,势难挽回,反驳了杜牧的论点,是政治家的咏史。

诗中最后的反问道出了历史的残酷与人心向背的变幻莫测,也体现出王安石独到的政治眼光。

如果说杜牧是为项羽翻案,那么王安石则是为历史本身翻案,人与历史的关系本来就是“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杜牧《题乌江亭》诗词赏析

杜牧《题乌江亭》诗词赏析

杜牧《题乌江亭》诗词赏析题乌江亭唐代: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译文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

能够忍辱负重,才是真正男儿。

西楚霸王啊,江东子弟人才济济,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注释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

《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

”兵家:一作“由来”。

事不期:一作“不可期”。

不期,难以预料。

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江东: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才俊:才能出众的人。

才,一作“豪”。

卷土重来:指失败以后,整顿以求再起。

赏析诗作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

“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子汉”呢?“男子汉”三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

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

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

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

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杜牧《题乌江亭》赏析

杜牧《题乌江亭》赏析

【导语】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散⽂家。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

杜牧⼈称“⼩杜”,以别于杜甫,"⼤杜“。

与李商隐并称“⼩李杜”。

下⾯是为⼤家带来的杜牧《题乌江亭》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题乌江亭 唐代: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

江东⼦弟多才俊,卷⼟重来未可知。

译⽂ 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

能够忍辱负重,才是真正男⼉。

西楚霸王啊,江东⼦弟⼈才济济,若能重整旗⿎卷⼟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注释 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刎之处。

《史记·项⽻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江东虽⼩,地⽅千⾥,众数⼗万⼈,亦⾜王也。

愿⼤王急渡。

今独⾂有船,汉军⾄,⽆以渡。

’项王笑⽈:‘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弟⼋千⼈渡江⽽西,今⽆⼀⼈还,纵江东⽗兄怜⽽王我,我何⾯⽬见之?纵彼不⾔,籍独不愧于⼼乎?’······乃⾃刎⽽死。

” 兵家:⼀作“由来”。

事不期:⼀作“不可期”。

不期,难以预料。

包羞忍耻:意谓⼤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度。

江东:⾃汉⾄隋唐称⾃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才俊:才能出众的⼈。

才,⼀作“豪”。

卷⼟重来:指失败以后,整顿以求再起。

赏析 诗作⾸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普通常识,并暗⽰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

“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

项⽻遭到挫折便灰⼼丧⽓,含羞⾃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汉”呢?“男⼦汉”三字,令⼈联想到⾃诩为⼒超过⼭河,⽓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羞愤⾃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题乌江亭(含对比阅读和怀古永史诗归纳)

题乌江亭(含对比阅读和怀古永史诗归纳)

批判项羽的骄傲自大
杜牧认为项羽的骄傲自大是导致他失败的原因之一,他过于自信,忽视了敌人的力量和智慧。
惋惜项羽的命运
杜牧在诗中表达了对项羽命运的惋惜,认为他的人生充满了起伏和转折,最终以悲剧收场。
杜牧对项羽的评价
对后世的启示
项羽的事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成功和失败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现实。
作为诗歌的主要意象,象征着英雄末路和生死抉择的场所,为诗歌营造出悲壮的氛围。
江水、落日、秋风等自然意象
通过这些自然景物的描绘,烘托出英雄末路的悲凉和无奈。
这些战斗意象的运用,展现了项羽昔日的英勇和霸气,与今日的失败形成鲜明对比。
铁骑、长戟、战袍等战斗意象
直抒胸臆
诗人直截了当地表达了对项羽的敬仰和对其失败的惋惜,情感真挚而强烈。
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项羽的人生历程充满了传奇和悲壮,他的故事激发了人们的情感共鸣,让人们对历史和英雄产生了更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开创历史新篇章
项羽在历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他推翻了秦朝,开创了历史的新篇章。他的事迹和影响一直流传至今。
项羽在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05
CHAPTER
艺术手法分析
03
英勇与懦弱的对比
惋惜项羽失败
诗中通过项羽的失败,批判了轻视敌人的思想,认为只有充分了解和重视敌人,才能取得最终胜利。
批判轻视敌人
杜牧在诗中强调了果断决策的重要性,认为项羽在关键时刻犹豫不决,是导致他失败的重要原因。
强调果断决策
题乌江亭的主题思想
肯定项羽的英勇
杜牧在诗中肯定了项羽的英勇和军事才能,认为他是历史上的一位英雄人物。
与史书记载对比
与同时代作品对比

《题乌江亭·杜牧》原文与赏析

《题乌江亭·杜牧》原文与赏析

《题乌江亭·杜牧》原文与赏析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是杜牧在乌江亭的题诗。

“乌江”,今称乌江浦,在安徽和县东北。

乌江亭就在江边。

前面二句,诗人指出胜败是兵家常事,谁也不能预定;男子汉大丈夫应该能够包容羞愧、忍受耻辱。

对项羽在乌江自杀,不继续和刘邦争天下,深表遗憾。

刘邦为了以屈求伸,就曾口口声声称臣,在鸿门宴上委屈求全;在灵璧东面睢水边上,被项羽杀得一败涂地;在荥阳之围中,狼狈逃命,差一点被活捉。

但他能“包羞忍耻”,结果转弱为强,成为胜利者。

项羽则刚刚相反,他率领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反秦,秦亡后又与刘邦逐鹿中原,所向披靡,后来在垓下被围,已突围到乌江边上,却宁可自刎,不肯渡江,最后成为失败者。

后面二句,诗人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如果项羽能“包羞忍耻”,听乌江亭长劝说,渡江到江东,将会是另一种结局。

江东子弟多人才俊杰,重整旗鼓,结集兵力,有朝一日卷土重来,鹿死谁手就很难说。

项羽曾苦笑着对乌江亭长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似乎成败是天定的。

杜牧不相信自欺欺人的天意,认为成败是人为的。

项羽拒绝渡江,自取灭亡,等于帮了刘邦的大忙。

本诗强调事物的相对性,能从新的角度发挥想象力,进行艺术构思,体现独创精神。

杜樊川《题乌江项羽庙诗》云……,后王荆公诗云:“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荆公反樊川之意,似为正论,然终不若樊川之死中求活。

谢叠山谓柳子厚书《箕子庙碑阴》意亦类此。

(〔明〕都穆《南濠诗话》)。

【课外阅读】杜牧《题乌江亭》赏析

【课外阅读】杜牧《题乌江亭》赏析

【课外阅读】杜牧《题乌江亭》赏析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1.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

《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兵败,乌江亭长备好船劝他渡江回江东再图发展,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乃自刎于江边。

2.不期:难以预料。

3.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4.江东:指江南苏州一代。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他是宰相杜佑之孙。

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宣歙、淮南诸使幕作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生活很不得意。

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排挤,出为黄州、池州等地刺史。

李德裕失势,内调为司勋员外郎。

官终中书舍人。

杜牧看到唐帝国的种种内忧外患,政治上想有一番作为。

他读书注意“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

善于论兵,作《愿十六卫》、《罪言》、《战论》、《守论》,又注《孙子》。

任地方官时也给人民做了一些好事。

他的某些作品表现了一定的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文宗太和元年朝廷派兵镇压沧州抗命的藩镇,他写了《感怀诗》,慨叹安史之乱以来藩镇割据、急征厚敛造成的民生憔悴,很想为国家作一点事。

《郡斋独酌》一诗更直接表示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岂为妻子计,未去山林藏?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

弦歌教燕赵,兰芷浴河湟。

腥膻一扫洒,凶狠皆披攘。

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桑。

”又如《河湟》一诗: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自发丹心尽汉臣。

惟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诗人通过河湟无力收复的事件,对朝政的昏乱和国势的衰微,表示无限的忧愤。

这个时候,朝廷里连元载这样曾经想到收复河湟的人也没有了。

尽管河湟的人民还在戎服下面怀着系念祖国的丹心,但是,举国上下却以麻木不仁、醉生梦死的态度来听取从河湟凉州传来的歌舞。

乌江亭诗赏析集萃

乌江亭诗赏析集萃

乌江亭诗赏析集萃一、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士重来未可知。

译文胜败乃兵家常事,是难以预料的,能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真正的男儿。

江东的子弟中藏龙卧虎,人才济济,如果项羽当年重返江东,说不定还能卷土重来。

作品鉴赏题乌江亭杜牧这首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判了项羽(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如日中天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同时暗寓讽刺之意。

该诗与《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

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

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

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

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

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

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

“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子汉”呢?“男子汉”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

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

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

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

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题乌江亭杜牧

题乌江亭杜牧

题乌江亭杜牧题乌江亭杜牧题乌江亭杜牧,这首诗是一首非常著名的诗作,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诗的内容主要讲述项羽乌江自刎的事情,表达了作者对此事的观点,下面是此诗的原文以及翻译和赏析,欢迎大家参考阅读~!【原文】题乌江亭作者: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题乌江亭翻译:胜败这种事是兵家难以预料的事,但是能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男儿。

江东的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如项羽愿重返江东可能卷土重来。

题乌江亭字词解释:⑴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

《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

”⑵兵家:一作“由来”。

事不期:一作“不可期”。

不期,难以预料。

⑶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⑷江东: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才俊:才能出众的人。

才,一作“豪”。

⑸卷土重来:指失败以后,整顿以求再起。

题乌江亭背景:杜牧于会昌元年(841年)赴任池州刺史时,路过乌江亭,写了这首咏史诗。

一说作于开成四年(839年)。

题乌江亭赏析:诗作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

“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子汉”呢?“男子汉”三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杜牧《题乌江亭》鉴赏

杜牧《题乌江亭》鉴赏

杜牧《题乌江亭》鉴赏杜牧《题乌江亭》鉴赏绝句鉴赏:乌江亭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又重来!据《史记·项羽本纪》所载,项羽在垓下兵败后率领从骑八百余人突围南奔,沿阴陵(今安徽定远县)经东城(临淮关)到达长江边的乌江亭(今和县乌江镇),这时只剩下二十八骑。

面对茫茫的大江,当时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听从乌江亭长的劝告:“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另一种是认为:“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笈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笈独不愧于心乎?”于是心甘情愿自刎而死。

围绕着这段历史公案,一些咏史诗的作者从不同的创作动机、不同的观察角度出发,往往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

如唐代诗人杜牧的《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安可知?杜牧认为乌江亭长的意见是对的,胜负乃兵家常事,能忍辱负重方是真正男儿。

如果项羽能有这样的心胸和眼光,凭借着聪明勇敢的江东子弟,未必不能卷土重来!南宋诗人李清照的观点则同杜牧相反,她赞同项羽的观点:“生当为人杰,死亦作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咏史》)她认为项羽之一生:生得英伟,死得壮烈,不肯过江东正是他英雄性格的集中体现。

初唐进士、武则天时代员外郎于季子的观点与李清照近似:“北伐虽全赵,东归不王秦。

空歌拔山力,羞作渡江人”(《咏项羽》)。

也许李清照的《咏史》就是受此启发,以来抨击偏安江左,不敢渡江北伐的南宋小朝廷。

王安石的这首《乌江亭》既不同于杜牧的《题乌江亭》,也不同于李清照、于季子的《咏史》、《咏项羽》,而且同上述的观点都相反。

上述的观点尽管角度不同,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就是他们都站在同情项羽的这个传统立场上来分析问题。

王安石却一反传统,认为项羽在军事上败局已定,在政治上也失去了人心(包括失去了江东老根据地的人心),因此不论他是否渡江,都不可能卷土重来了。

杜牧《题乌江亭》鉴赏

杜牧《题乌江亭》鉴赏

杜牧《题乌江亭》鉴赏绝句鉴赏:乌江亭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又重来!据《史记·项羽本纪》所载,项羽在垓下兵败后率领从骑八百余人突围南奔,沿阴陵(今安徽定远县)经东城(临淮关)到达长江边的乌江亭(今和县乌江镇),这时只剩下二十八骑。

面对茫茫的大江,当时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听从乌江亭长的劝告:“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另一种是认为:“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笈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笈独不愧于心乎?”于是心甘情愿自刎而死。

围绕着这段历史公案,一些咏史诗的作者从不同的创作动机、不同的观察角度出发,往往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

如唐代诗人杜牧的《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安可知?杜牧认为乌江亭长的意见是对的,胜负乃兵家常事,能忍辱负重方是真正男儿。

如果项羽能有这样的心胸和眼光,凭借着聪明勇敢的江东子弟,未必不能卷土重来!南宋诗人李清照的观点则同杜牧相反,她赞同项羽的观点:“生当为人杰,死亦作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咏史》)她认为项羽之一生:生得英伟,死得壮烈,不肯过江东正是他英雄性格的集中体现。

初唐进士、武则天时代员外郎于季子的观点与李清照近似:“北伐虽全赵,东归不王秦。

空歌拔山力,羞作渡江人”(《咏项羽》)。

也许李清照的《咏史》就是受此启发,以来抨击偏安江左,不敢渡江北伐的南宋小朝廷。

王安石的这首《乌江亭》既不同于杜牧的《题乌江亭》,也不同于李清照、于季子的《咏史》、《咏项羽》,而且同上述的观点都相反。

上述的观点尽管角度不同,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就是他们都站在同情项羽的这个传统立场上来分析问题。

王安石却一反传统,认为项羽在军事上败局已定,在政治上也失去了人心(包括失去了江东老根据地的人心),因此不论他是否渡江,都不可能卷土重来了。

杜牧《题乌江亭》“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全诗翻译赏析

杜牧《题乌江亭》“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全诗翻译赏析
相关阅读:
杜牧《鹤》阅读答案及全诗鉴赏
杜牧《题木兰庙》“几度思归还把酒 拂云堆上祝明妃
唐.杜牧《过华清宫三首》全诗翻译及视频解读 杜牧《登九峰楼寄张祜》“碧山终日思无尽 芳草何年 杜牧《遣怀》“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倖名”全 杜牧《秋浦途中》“萧萧山路穷秋雨 淅淅溪风一岸蒲
杜牧《题乌江亭》“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 可知”全诗翻译赏析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
1.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史记·项羽本纪》载:项 羽兵败,乌江亭长备好船劝他渡江回江 东再图发展,他觉得无颜见 江东父老,乃自刎于江边。杜牧过乌江亭时,写了这首咏史诗。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 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儿”呢?“男儿”二字, 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能拔山,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 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 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 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 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 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 可笑。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 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这就又落脚到了 末句。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
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这 样就为上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 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同 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 有积极意义的。

杜牧《题乌江亭》鉴赏

杜牧《题乌江亭》鉴赏

杜牧《题乌江亭》鉴赏 绝句鉴赏:乌江亭 乌江亭 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又重来! 据 《史记·项羽本纪》 所载, 项羽在垓下兵败后率领从骑八百余人突围南奔, 沿阴陵(今安徽定远县)经东城(临淮关)到达长江边的乌江亭(今和县乌江镇), 这 时只剩下二十八骑。

面对茫茫的大江,当时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听从乌江亭长的 劝告:“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另一种是 认为:“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笈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 笈独不愧于心乎?”于是心甘情 愿自刎而死。

围绕着这段历史公案,一些咏史诗的作者从不同的创作动机、不同 的观察角度出发, 往往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

如唐代诗人杜牧的 《题乌江亭》 :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安可知? 杜牧认为乌江亭长的意见是对的, 胜负乃兵家常事, 能忍辱负重方是真正男 儿。

如果项羽能有这样的心胸和眼光,凭借着聪明勇敢的江东子弟,未必不能卷 土重来!南宋诗人李清照 的观点则同杜牧相反,她赞同项羽的观点:“生当为人杰,死亦作鬼雄。

至 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咏史》)她认为项羽之一生:生得英伟,死得壮烈, 不肯过江东正是他英雄性格的集中体现。

初唐进士、 武则天时代员外郎于季子的 观点与李清照近似: “北伐虽全赵, 东归不王秦。

空歌拔山力, 羞作渡江人”( 《咏 项羽》)。

也许李清照的《咏史》就是受此启发,以来抨击偏安江左,不敢渡江 北伐的南宋小朝廷。

王安石的这首《乌江亭》既不同于杜牧的《题乌江亭》,也不同于李清照、 于季子的《咏史》、《咏项羽》,而且同上述的观点都相反。

上述的观点尽管角 度不同, 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 就是他们都站在同情项羽的这个传统立场上来分 析问题。

王安石却一反传统,认为项羽在军事上败局已定,在政治上也失去了人 心(包括失去了江东老根据地的人心), 因此不论他是否渡江, 都不可能卷土重来 了。

【励志诗句】《题乌江亭》译文注释_《题乌江亭》点评_杜牧的诗词

【励志诗句】《题乌江亭》译文注释_《题乌江亭》点评_杜牧的诗词

【励志诗句】《题乌江亭》译文注释_《题乌江亭》点评_杜牧的诗词题乌江亭[唐]杜牧胜负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解】:兵家:一作由来。

事不:一作不可。

才俊:一作豪俊。

杜牧会昌中官池州刺史时,过乌江亭,写下了这首咏史诗。

“乌江亭”即为现在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旧有录就是项羽自尽之处。

项羽溃围来到乌江,亭长建议渡江,他愧对江东父兄,羞愤自杀。

这首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同时暗寓讽刺之意。

首句直截了当地表示胜负实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表明关键在于如何看待的问题,为以下做好铺垫。

“事不期”,就是说道胜负的事,无法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能拔山,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就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肢王也”的艺术归纳。

人们历年来观赏项羽“并无晋见江东父兄”一语,指出整体表现了他的气节。

其实这恰好充分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多管闲事亭长忠言。

他错失了韩信,气死了陆减,确就是可笑得荒谬。

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够面对现实,“包羞忍耻”,接纳忠言,重回江东,再整旗鼓,则输赢之数,或未易量。

这就又安家落户至了末句。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

这样就为上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

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议论不落下传统观点的窠臼,就是杜牧咏史诗的特色。

诸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浅门锁二乔”(《赤壁》),“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就是攻灭刘”(《题商山四皓庙》),都就是反华说道其事,笔调都与这首相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杜牧《题乌江亭》赏析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
1.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

《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兵败,乌江亭长备好船劝他渡江回江东再图发展,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乃自刎于江边。

2.不期:难以预料。

3.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4.江东:指江南苏州一代。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他是宰相杜佑之孙。

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宣歙、淮南诸使幕作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生活很不得意。

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排挤,出为黄州、池州等地刺史。

李德裕失势,内调为司勋员外郎。

官终中书舍人。

杜牧看到唐帝国的种种内忧外患,政治上想有一番作为。

他读书注意“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

善于论兵,作《愿十六卫》、《罪言》、《战论》、《守论》,又注《孙子》。

任地方官时也给人民做了一些好事。

他的某些作品表现了一定的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文宗太和元年朝廷派兵镇压沧州抗命的藩镇,他写了《感怀诗》,慨叹安史之乱以来藩镇割据、急征厚敛造成的民生憔悴,很想为国家作一点事。

《郡斋独酌》一诗更直接表示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岂为妻子计,未去山林藏?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

弦歌教燕赵,兰芷浴河湟。

腥膻一扫洒,凶狠皆披攘。

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桑。

”又如《河湟》一诗: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自发丹心尽汉臣。

惟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诗人通过河湟无力收复的事件,对朝政的昏乱和国势的衰微,表示无限的忧愤。

这个时候,朝廷里连元载这样曾经想到收复河湟的人也没有了。

尽管河湟的人民还在戎服下面怀着系念祖国的丹心,但是,举国上下却以麻木不仁、醉生梦
死的态度来听取从河湟凉州传来的歌舞。

《早雁》一诗则用比兴的手法,以雁象征边地人民: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惊飞四散的哀鸿,象征在回纥侵略蹂躏下逃回祖国的边地人民。

诗中既表现了对难民的体贴同情,也暗示统治者对他们的漠不关心。

杜牧的抒情写景的七言绝句,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

例如: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春》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
这些诗词采清丽,画面鲜明,风调悠扬,可以看出他才气的俊爽与思致的活泼。

他的咏史诗也很著名。

有的诗是借历史题材讽刺统治者的骄奢荒淫。

如《过华清宫三绝句》中一首: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诗里通过人们所熟知的唐明皇杨贵妃的故事,含蓄而有力地讽刺了晚唐帝王们的荒淫享乐。

其创作意图和他不满“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而作《阿房宫赋》是完全一致的。

他另一些咏史作品,则带有较为明显的史论特色。

如《赤壁》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史上评价项羽的诗词并不少,如: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
第一首夏日绝句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李清照认为项羽是有傲气,宁死不屈、铮铮铁骨的一条汉子,死得其所,对其表示敬意。

第二首《题乌江亭》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
能东山再起。

第三首《乌江亭》是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的,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

一针见血地指出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项羽败势难回,过江也无法东山再起,不死也没用。

《乌江亭》诗:“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独创的议论。

这首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判了项羽(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惋惜他(负气自刎),同时暗喻讽刺之意。

首句‘胜败兵家事不期’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

“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包羞忍耻是男儿’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

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

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

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

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

这样就为上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

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