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的有效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写结合的有效方法
【摘要】读和写是个互补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如果能长期坚持有效的读写结合,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小学语文课本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例。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潜力,寻找读写结合的切合点,设计形式多样的小练笔,把阅读和练笔结合起来,并提供一定的范文作为学生练笔的“例子”,可以形象地告诉学生,某一类作文该写些什么,该怎么写。这比任何解说都清楚明白而易学。加强读写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一、读写结合,进行“言之有序”的训练。
三年级是小学作文训练过程中的过渡年段,它以一二年级说话写话为基础,又要为高年级命题作文搭桥铺路。为了搞好这个“过渡”,三年级的片断练习是读写结合的好形式。片断练习中,宜以仿写和训练言之有序为重点。仿写是小学生作文的基本形式,是引导学生写作上路的阶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读中悟出写的门径后,有规可循,写起来就不难。
(一)根据三年级教材中连句成段的一些规律,可采用下列几种训练形式进行仿写。
(1)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讲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课文所写的一件事情的发生、经过和结果怎样,还要让学生懂得课文是怎样描述事情的发生、经过和结果的,然后仿照课文练习写一段话。
(2)按总起分述顺序写。“总起→举例→小结”或“总起→分述”,是小学课文中常见的段落结构形式。总起分述段写法的规律是总起句位于句首,这是全段的中心句;分述句之间的关系大都是并列的或连贯的。教师引导学生从读中悟出了写的门道后,就应要求学生结合写来加深认识。例如学习了《富饶的西沙群岛》后,可以“小花坛真美”为总述句,用“总起→举例→小结”的形式写一段话。
(3)训练描写动植物的顺序。学生写状物的难点在于理不出顺序,教师在讲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理出状物的顺序。描写动植物的外形不外抓住特点按顺序写。描写的顺序要么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要么从整体到部分(或部分到整体)。例如:学习了《翠鸟》后,可仿照描写翠鸟外形的那一段写法,规定按耳朵、眼睛、嘴、脚、毛等外形顺序及活动特点写“小兔”。学习《爬山虎的脚》,可规定按花、杆、枝、叶的顺序写“三角梅”等。
(4)按写连续动作的先后顺序写。三年级的学生由于观察得不仔细,描写动作往往不具体或顺序颠倒。又由于受方言影响,不能准确运用动词。教师在有关课文的讲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找出描写动作的词,换词比较推敲词语用法,接着进行仿写。此外,还可以进行对话仿写等。
二、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创造性的续写和改写。
学生经过一年时间“言之有序”的片断训练后,到了四五年级,除了继续进行片断仿写外,应进一步把培养想象和发展思维、丰富语言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既能培养想象能力,又能把想象的结果用语言形式表达出来,从而丰富了语言。
想象要有根据,要合情合理,课文里所写的人物心理活动、对话或故事情节、场面,在讲读教学中都应启发学生想象,进行补充,再进行续写或改写。
学习了《送孟浩然之广陵》后,学生懂得了李白对老朋友情深谊厚。教师可启发:李白在什么情况下为老朋友送行?他怎么为老朋友送行?他们在黄鹤楼上怎么想的?会说些什么?看着孤帆远去,李白心情怎样?学生受到启发后驰骋想象,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情景跃然纸上。读写结合应该结合得确切自然,不能牵强。如果能坚持进行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训练,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课文补白点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的第9自然段“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既是承接上文周恩来耳闻和目睹的两个小故事及转启下文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过渡句,也是一个让读者无限联想的补白点。老师找准了这个点拉出了一条线,用这条线引领学生经历,学生心中有许多话倾吐。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写话的过程,是练笔的过程,也是学生对文章感情体会和升华的过程,更是一个学生融读书与言语实践的良好时机。
“课文补白点”在阅读教学中是经常运用的一个读写结合点。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的“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到些什么?说些什么?拿起笔写下来。像这些教材本身的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读写结合的源泉。
(二)情感升华点
《小珊迪》第二段写了小利比告诉那位先生,小珊迪被马车撞倒并轧坏了身子,他悲伤地说:“说不定他会死的……”这句话就是情感的触发点。课文虽然省略了故事情节描写,但这一空白却正是孩子们推测或想象的空间:他的伤势有多重,他是怎样拖着身子回来的,他又是怎样熬过痛苦的夜晚。教学中抓住这一情感触发点,让孩子们有感而作,写出了他们的心声,既加大了阅读深度,又深化了主题。
(三)语言学习点
一位老师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学习1—5自然段。
老师提出: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几段话,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来把父亲和母亲的争吵写出来的?请同学们加上旁白再读,请注意观察两次的读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读后,老师提出:
想一想,父亲和母亲还在争吵些什么呢?请拿起笔仿照6-14段写一写。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的第6-14自然段在语言表达上很有特点。课文的第9.11.14自然段是“巴迪”的心理描写,其他段落采用都是对话的形式来写“父亲”和“母亲”对我的这首诗的评价的。课文的这一结构特点显然是一个引导学生学习、落实言语实践的读写结合的好时机。老师有效的抓住了这一时机请学生利用学到的方法当场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是颇具实效的。
(四)“文本延伸点”。
教学《小珊迪》一课,老师总结谈话:小珊迪虽然有着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他却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悲惨地死去了。你们和小珊迪同龄,你能从他的悲惨遭遇中感受到今天自己的幸福吗请以“幸福的童年”为题写篇短文,在班队主题会上交流,鼓励学生把自己所要说的话真实地表达出来。《落花生》一课学完之后,仿照它写一写身边的事物。《钓鱼的启示》一课“你由课文中的哪些语句,想到了什么?”写下来。
三、从课文中学习素材积累和选择的方法。
有时,听学生说日记没题材,我就建议他们看《爱的教育》,看看安利科都选了哪些素材,我们生活中有没有,学生很快发现原来生活中处处都有内容,只是以前不知道与同学之间发生的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可以写,活水不断输入,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得很快,怕写日记的学生几乎没有了。
所谓“存乎于心,法乎其外。”我们只要有心、只要用心,研究文本的特点,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积累课文语言,领悟课文的写作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引导学生“跳出”课文,推敲推敲词句,领悟领悟方法,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揣摩语言规律,从而学会阅读,从读中学写。
读写结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训练方式,选准读写结合点,有层次、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施行弹性教学,做到融情、和谐,以发挥学生潜能,培养创新意识,提高表达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如果能长期坚持有效的读写结合,我想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