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的特点
现代汉语惯用语隐喻特点及功能浅析
现代汉语惯用语隐喻特点及功能浅析
隐喻是汉语惯用语中一种非常常见的修辞手法,它是把一种事物的名称用来指代另一种事物的一种修辞方式,比喻就是一种隐喻。
隐喻能够很好地起到把握语言表达能力的作用,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能够把抽象的寓意深入、形象地表现出来。
汉语惯用语中的隐喻特点有很多,首先,它们有普遍性,比如,“情况不妙”、“祸不单行”等,这些说话人比较容易接受,也比较容易理解。
其次,它们有广泛性,比如“落叶归根”、“山河表示”,它们的形象比较强烈,对于说话人来说,它们能够很好地帮助说话人表达自己的意图。
此外,它们有强烈的感染力,比如“花开富贵”、“一路顺风”,这些表达能够引起说话
人的共鸣,使他们感受到说话人的真实情感。
汉语惯用语中的隐喻有着多种功能,首先,它们能够有效地表达一种寓意,比如,“落叶归根”这个隐喻,它表达的意思是,最终,一切都将归于家乡,把一种美好的期望传达给说话人。
另外,它们还能够帮助说话人把抽象的意义表达出来,比如“一帆风顺”,它表达的意思是,说话人希望一切顺利,表达了一种美好的愿望。
汉语惯用语中的隐喻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能够把抽象的寓意深入、形象地表现出来,具有普遍性、广泛性和强烈的感染力,能够有效地表达一种寓意和把抽象的意义表达出
来。
正是由于其独特的特点和功能,汉语惯用语中的隐喻才能够在汉语语言中占据重要地位。
隐喻相关知识点总结归纳
隐喻相关知识点总结归纳一、隐喻的定义隐喻指的是用一种事物来暗示另一种事物,是一种非字面的比喻。
它通过对照或对比的手法,表达了一种比喻的含义。
隐喻不是直接说明,而是通过暗示、象征或隐晦的比喻手法来表达新的含义。
二、隐喻的特点1. 隐喻是一种比喻手法,它通过类比和象征来表达新的含义。
2. 隐喻不是直接说明,而是通过暗示、象征或隐晦的方式来表达。
3. 隐喻可以使作品更富有诗意和艺术性,增加作品的深度和内涵。
4. 隐喻可以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三、隐喻的类别1. 形象隐喻:通过对具象事物的比喻来暗示抽象概念。
2. 比喻隐喻:通过类比的手法来暗示新的含义。
3. 链接隐喻:通过两种事物之间的联系来暗示新的含义。
4. 概念隐喻:通过对一种概念的暗示来表达另一种概念的含义。
四、隐喻的运用方法1. 隐喻常常通过对比或对照的手法来表达新的含义。
2. 隐喻可以通过暗示、象征或隐晦的方式来表达。
3. 隐喻可以通过形象、比喻、联接或概念等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新的意义。
4. 隐喻常常运用在文学作品中,可以通过修辞手法和语言的运用来达到表现的效果。
五、隐喻和比喻的区别1. 隐喻是一种非字面的比喻,它通过暗示、象征或隐晦的方式来表达新的含义。
2. 比喻是一种直接的比喻,通过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来表达新的含义。
3. 隐喻常常使用形象、比喻、联接或概念等方式来表达新的意义,而比喻直接通过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来比较。
4. 隐喻更加抽象和深奥,常常运用在文学作品中,增加作品的深度和内涵,而比喻更加具体和直接,常常运用在日常语言中。
六、隐喻的典型例子1.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比喻了女主角的哀怨和自身命运的坎坷。
2.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齐天大圣”比喻了他的伟大和威严的形象。
3. 莎士比亚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你是我的太阳”比喻了爱人的伟大和光芒。
4.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红花会谢,绿叶将长”比喻了人生的美好和曲折。
关于隐喻的论述
关于隐喻的论述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比喻、类比等方式,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联系起来,以达到形象生动、意义深远的表达效果。
隐喻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也广泛运用于文学、艺术和广告等领域。
本文将从定义、特点、分类和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用于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
与直喻相比,隐喻通常更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它可以通过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进行比较,来传递更深层次的意义和情感。
例如,“他是我生命中的灯塔”,这句话通过将一个人比喻为灯塔,表达了他在作者生命中的重要性和指引作用。
隐喻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
它可以通过比喻、类比、拟人等方式来实现。
比喻是最常见的隐喻形式,通过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进行直接的比较,来传递隐含的意义。
类比是通过将两个相似的事物或概念进行比较,来揭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或相似之处。
拟人则是将非人的事物或概念赋予人的特质和行为,以便更好地描述和理解。
隐喻可以分为两类:常见隐喻和创造性隐喻。
常见隐喻是指在语言和文化中广泛使用和接受的隐喻形式,如“时间就是金钱”。
这些隐喻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大家共同理解的象征。
创造性隐喻则是指通过创新和个性化的方式使用隐喻,以表达独特的思想和感受。
这种隐喻往往需要读者或听众具备一定的文化背景和知识储备,才能理解其隐含的意义。
隐喻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文学中,隐喻是构建形象和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
通过使用隐喻,作家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体验和理解故事。
在艺术中,隐喻可以通过视觉形象和符号来传递意义。
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常常使用隐喻来创造独特的艺术效果。
在广告中,隐喻是吸引消费者和传递品牌价值的重要手段。
通过将产品或服务与某种形象或概念进行隐喻,广告可以激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增加产品的吸引力。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具有丰富的表达效果和广泛的应用领域。
它通过比喻、类比等方式,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联系起来,以达到形象生动、意义深远的表达效果。
阅读理解中如何识别隐喻和象征
阅读理解中如何识别隐喻和象征关键信息项:1、隐喻的定义与特点2、象征的定义与特点3、识别隐喻的方法4、识别象征的方法5、隐喻和象征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6、常见的隐喻和象征示例7、练习识别隐喻和象征的技巧与步骤11 隐喻的定义与特点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直接比作另一个事物来表达某种含义,它不使用“像”“如”等比较词。
隐喻通常是基于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以一种更生动、更富有想象力的方式来传达信息。
隐喻的特点包括:简洁性、形象性、暗示性和创造性。
111 简洁性隐喻能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概念或情感,使读者在瞬间领悟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核心意思。
112 形象性它能够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知的形象,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113 暗示性隐喻往往蕴含着深层的意义和暗示,需要读者通过思考和联想来挖掘。
114 创造性作者通过独特的联想和创新,创造出新颖而令人印象深刻的隐喻,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12 象征的定义与特点象征是用一种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代表或暗示某种抽象的概念、情感或意义。
象征与所代表的事物之间通常存在着内在的、约定俗成的联系。
象征的特点包括:普遍性、多义性、稳定性和文化依赖性。
121 普遍性许多象征在不同的文化和时代中都具有相似的含义和作用。
122 多义性一个象征可以有多种解释和理解,取决于读者的背景、经历和解读角度。
123 稳定性某些象征在长期的文化传承中保持相对稳定的意义。
124 文化依赖性象征的含义往往受到特定文化背景的影响,不同文化中同一象征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
21 识别隐喻的方法要识别隐喻,首先需要仔细阅读文本,留意那些看似不寻常或富有想象力的表述。
注意作者直接将一个事物描述为另一个事物的语句,例如“时间是小偷”,这里将时间比作小偷,是一种隐喻。
还可以通过分析上下文来确定某个表述是否为隐喻,思考作者使用这种比喻的意图和效果。
211 关注词汇和表述一些特定的词汇和表述常常暗示着隐喻的存在,如“是”“成为”等。
隐喻蒙太奇名词解释
隐喻蒙太奇名词解释隐喻蒙太奇是电影术语。
隐喻蒙太奇又叫意象蒙太奇,它通过由一个场面或画面引起联想和想象来叙述情节、表现主题、展开情节。
运用隐喻手法进行剪辑创造了“意义的间隔”,使影片形成时空跳跃,内容含蓄,给观众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发挥人们对影片内容的想象。
因为不需要观众参与创作,所以被视为“第七种剪辑方式”。
隐喻又称隐喻性结构,是一种认知结构,由比喻、对照、象征等修辞手法衍生而来,是以喻体来暗示本体。
其中,隐喻有三种类型:比喻性隐喻、暗喻和借喻。
它有两大特点: 1、它的本体和喻体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 2、喻体必须和本体之间有一定的相似性,即隐喻所说的“本质上的相似”。
隐喻的结构分为隐喻、本体和喻体三部分。
例如:那匹可怜的瘦马不住地抽打着自己疼痛难忍的屁股,好像说:“唉,我真是倒霉透顶啦!”马的命运和穷孩子的悲惨遭遇正是作者同情与批判的对象。
20世纪80年代初,电影理论家大卫·波德维尔在《理解电影》一书中对隐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在研究的基础上指出:“隐喻性电影是源于电影手法本身的基本特点,它赋予观众一种看待、把握和感受影片所描写事物的新方式。
”也就是说,他认为观众应该参与到电影中去,让观众对影片产生更多的理解和想象。
而且,这种隐喻必须经得起考验。
为了增强影片的吸引力,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电影导演应该利用各种修辞手段在银幕上创造“象征”,用明喻、暗喻、隐喻的隐喻蒙太奇使影片更具表现力,提高了电影的审美价值。
隐喻蒙太奇最早见于瑞士的文学评论家和电影理论家英格博格·巴尔巴斯,并在他的电影理论著作《蒙太奇理论——电影、文学、表演及其他艺术的关系》中被提及。
随后,国外有许多著名的电影学者开始研究隐喻蒙太奇,并在此基础上对电影进行了新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
隐喻在特定的艺术作品中使用,有助于激发观众的想象,引起共鸣,使影片更加富有诗意和寓意。
除此之外,隐喻还可以起到美化画面的作用,为影片增添亮色。
隐喻修辞的概念
隐喻修辞的概念隐喻修辞是修辞学中的一种修辞手法,它通过非字面意义和直接说明外在的关系来传达更深层次的含义和隐含的象征意义。
在隐喻的修辞表现中,用一个事物来暗示另一个事物,或通过一个事物的特点、属性来比喻另一个事物,使得文学语言更加灵动优美,富有韵味。
隐喻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比如“黄金时代”、“放下包袱”、“山川秀美”等等,它们有些带有明确的意义,有些则是需要从语境和文化背景中去理解。
隐喻虽然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手法来表达,但是它的基本特征是:隐含性、暗示性和象征性。
隐喻修辞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技巧之一,它可以给文学作品带来更丰富、更抽象的表现形式,例如《红楼梦》中的“荣府玉宇琳琅满目,弄堂石板花纹难题。
宝钗道:‘和尚念经,无门可入,我两眼碌碌,这就是来看寨儿了。
尔等倒好,就是寨儿装成翠袖红裙样儿,老身也认不出是寨儿了。
’”通过寓言经典的比喻和隐喻,使得文学作品更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和象征内涵。
隐喻修辞的使用需要在特定的文化、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不同的背景会对隐喻的理解方式和效果产生影响。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春天往往被人们看做是生机勃勃的季节,因此春天常用来表达新生、希望等概念,这种文化背景下的隐喻会更具有代表性和共鸣。
隐喻修辞的运用需要注重语境和效果,适当的运用可以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触,但是过度使用则会降低文本的可读性和表现力。
因此,在具体的修辞表现中,需要根据作者的创作目的和文本的需要进行调整和运用,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总之,隐喻修辞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其深度和广度都需要通过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的理解和分析来获取更为精细和深刻的视角,只有在跨维度的表现下,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价值和魅力。
隐喻在文本中的修辞手法
隐喻在文本中的修辞手法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是语文学习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它不仅能够丰富语言表达,增强文学作品的感染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
本篇课件教案将从小学语文和中学语文两个层面,分别探讨隐喻在文本中的修辞手法。
一、小学语文1. 隐喻的概念隐喻是一种通过比喻的方式,用一个事物来暗示另一个事物的修辞手法。
它常常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使读者或听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表达的意思。
2. 隐喻的分类隐喻可以分为直接隐喻和间接隐喻两种。
直接隐喻是指明确地用一个事物来暗示另一个事物,如“他是一只狮子般勇猛”。
间接隐喻则是通过暗示、比拟等方式来传达意思,如“他的笑容如春风般温暖”。
3. 隐喻的作用隐喻能够丰富语言的表达,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它还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
4. 隐喻的例子在经典的童话故事《白雪公主》中,作者用“皮肤白如雪,嘴唇红如血,头发黑如煤”来形容白雪公主的美丽,通过隐喻的手法,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她的美貌。
二、中学语文1. 隐喻的特点隐喻具有意象化、抽象化和感情化的特点。
它能够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使作品更加生动有力。
2. 隐喻的运用隐喻可以运用在各种文学作品中,如诗歌、小说、散文等。
通过隐喻的运用,作家能够更好地传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
3. 隐喻的效果隐喻能够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性,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
它还能够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思维。
4. 隐喻的例子在鲁迅的《狂人日记》中,他用“太阳”来比喻国家的权力,通过隐喻的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引起了读者的深思。
总结: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文本中起到了丰富语言表达、增强感染力、培养想象力和理解能力等多重作用。
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隐喻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欣赏文学作品,感受语言的美妙。
古代文言文中的隐喻运用
古代文言文中的隐喻运用古代文言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富含着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运用技巧。
其中,隐喻作为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被广泛运用于古代文言文中,以丰富表达意义、增强表达效果。
本文将从古代文言文中的隐喻运用的定义、特点以及经典案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隐喻运用的定义隐喻,是指通过将两个不同领域的事物进行类比,从而在表达中揭示出新意义的修辞手法。
在隐喻中,原喻体和新喻体之间具有某种相似性,通过隐喻的运用,原喻体的特点或特征可以被移植到新喻体上,从而达到表达的目的。
古代文言文中的隐喻运用多以抽象事物比喻具体事物或具体事物比喻抽象事物,通过对两者之间的相似性进行类比,达到隐含意义、增强表达效果的目的。
二、隐喻运用的特点1. 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古代文言文中的隐喻运用常常借助形象生动的比喻,使得表达更加具体,读者更容易理解。
例如,《红楼梦》中形容黛玉眼泪的句子:“沁园春·雪”中有“不似天涯沥血泪,却向花间达尔非。
”通过将黛玉的泪水比作天上的雪花,在读者心中勾起情感共鸣,深化了对黛玉内心世界的理解,使得黛玉形象更加鲜活生动。
2. 增强修辞效果古代文言文中的隐喻运用能够增强修辞效果,使得表达更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例如《论语·里仁篇》中的“无为而治”就是一种隐喻的运用。
在这个词组中,无为意味着“无人为之”、“无任何外力干涉”,通过将政治治理比喻为人在干涉之外无为而治,传递出“自然而然”、“无功而返”的治理理念,强调人们在治理过程中应该尊重客观规律,不要过度干预。
3. 赋予文字以寓意古代文言文中的隐喻运用为作品赋予了更为深刻的寓意。
通过运用隐喻,作者可以隐含多种意义和象征,使得作品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
例如《西游记》中的“花果山上住美猴王”就是隐喻的运用。
通过将孙悟空比作美猴王,传递出在质量而言,猴王可追本溯源至悟空,凸显了主人公孙悟空的英勇无畏和聪明机智。
三、经典案例1. 出自《红楼梦·薛湘莲梦李纨作对联》:“不知识里面见翻翻江,更曾作雪里随飞雁。
古代诗歌中的隐喻
古代诗歌中的隐喻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和深刻的意境吸引了无数读者和研究者。
其中,隐喻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通过将一种事物比喻为另一种事物,以达到抒发情感、描绘景物、抒发哲理等目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古代诗歌中隐喻的使用以及其意义所在。
一、形象隐喻形象隐喻是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一种隐喻形式,它通过对意象的选择、使用和描述,来暗示或比喻事物的本质和特点。
例如,在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他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通过描写秋夜中的景物,将夜色比作流水,将牵牛织女星比喻为天空中的星星,以表达出孤寂、冷清的情感。
二、情感隐喻情感隐喻是表达作者情感的一种手法,通过将内心感受和外在景物、生命现象等相联系,达到抒发情感的目的。
例如,宋代诗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他写道:“疏篱万户泻霜光,悲秋一夜凉。
何处见唐突日,流血成河堂。
”诗中的“秋”象征着岁月的流逝,作者借此表达了对时光流转的无奈和对逝去岁月的留恋之情。
三、比喻隐喻比喻隐喻是一种通过比拟来说明事物本质和特点的手法。
古代诗歌中往往使用自然景物和动物等来进行比喻。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他将登楼的人比作“百战之师,尽早朝霞”;将长江比作“涛声依旧,潮色晚苍茫”。
通过这种比喻的手法,诗人成功地表达了对壮丽景色和巨大力量的赞美。
四、哲理隐喻哲理隐喻是古代诗歌中带有思辨性质的一种隐喻形式,通过对事物的描绘和描述,来阐发某种哲理思想。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他写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里的“落霞”、“孤鹜”和“秋水”等是隐喻手法,通过描绘壮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豁达的情怀和追求卓越的人生态度。
综上所述,古代诗歌中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通过对意象、情感、比喻和哲理等的运用,使诗歌充满了意境、张力和艺术的魅力。
隐喻修辞手法的特点
隐喻修辞手法的特点嘿,咱来说说隐喻修辞手法的特点哈。
有一回啊,我听人聊天。
其中一个人说:“他呀,就是一头倔驴。
”我一听,嘿,这不是用了隐喻嘛。
这隐喻啊,就是不直接说一个东西是啥,而是用另一个东西来暗示它。
就像刚才那句话,不是直接说那个人倔,而是说他像倔驴,这样就让人一下子就明白那个人的性格特点了。
隐喻有个特点呢,就是形象生动。
比如说,“她的眼睛像星星一样闪亮。
”这句话用星星来比喻眼睛,就让人一下子能想象出那双眼睛有多漂亮。
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小女孩,她的眼睛真的特别亮。
我就想起了这句话,觉得这个隐喻用得可真贴切。
隐喻还能让人产生联想。
比如“生活是一场旅行。
”这句话就让人会想到旅行中的各种经历,有快乐,有困难,有惊喜。
然后就会联想到生活也是这样,充满了各种不同的事情。
有一回,我自己出去旅行。
一路上遇到了很多好玩的事情,也遇到了一些麻烦。
这时候我就想到了这句话,觉得生活真的就像一场旅行,有好有坏,我们都要勇敢地面对。
隐喻也能让文章更有深度。
有时候一个简单的隐喻,就能表达出很深刻的道理。
有一次,我看一篇文章,里面有句话“人心是一座城堡。
”这句话就让我想了很久。
城堡有坚固的城墙,也有脆弱的地方。
人心不也是这样吗?我们有时候会把自己的心保护得很好,但是也会有被攻破的时候。
这个隐喻就让文章变得更有内涵了。
咱再说说《秋天的怀念》结尾段的作用哈。
结尾段就像给一篇文章画了个圆满的句号。
比如说《秋天的怀念》的结尾段,“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这句话让人心里一暖。
它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把前面作者和母亲之间的故事都收拢起来了。
而且啊,这句话还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就像有一次,我也经历了一些困难,觉得生活特别难。
但是一想到这句话,就觉得自己也得好好儿活,不能轻易放弃。
结尾段还能给人一种回味的感觉。
读完了文章,这句话还会在脑子里转啊转的,让人不断地去思考文章的主题。
总之啊,隐喻修辞手法可有意思了。
它能让我们的语言更生动,更有联想,更有深度。
隐喻在应用语言学中的特点及运用
2382019年26期总第466期ENGLISH ON CAMPUS隐喻在应用语言学中的特点及运用文/李 卉一、语言学关于隐喻的具体含义隐喻在语言学中是一种具体的语言学理论,属于是修辞手段的一种,在英语语言学中,对于比喻有多种细致的划分,例如在英语中,明喻和暗喻就各自有自身的研究范围,在现代语言的发展过程中,隐喻的出现,有效地推动了语言文化的发展,同时,单单说隐喻的话,隐喻实际上也存在着几种不同的情况,总的来说,就隐喻的种类,是按照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结合的,隐喻可以分为四种,分别是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分别是:并列、修饰、注释以及复指关系,四种关系在发展的过程中,都有自己不同的运用,大大地丰富了语言学的文化内涵,也更好的恶推动了英语语言学的发展。
二、语言运用中隐喻的本质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隐喻的应用实际上不只是一种简单的词汇想象,他还涉及整个文章的选词造句,构思谋篇,通过隐喻的运用,让人呢在语言交往的过程中,无论是从词汇方面,还是从句型层面,都能获得更高的知识体验。
在近代语言学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开始不断重视语言学的一些理论对于现代社会的一些启迪作用,实际上任何一种语言学的简单理论,都是来源于生活,并且为生活所用的,例如说隐喻,实际上也就是一种很简单的修辞手法,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那这一理论做文章,通过隐喻的使用,很大程度地提升了人们对语言的掌控力,以及在语言运用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推动事情的解决。
但是在隐喻这一修辞手段的运用过程中,实际上也引发了一些问题,最简单的就是关于说话人的意图的理解问题,由于使用了隐喻,所以在理解说者的意图时,需要充分考虑到现场的观众的调动情况,对隐喻的使用,从本质上看,就是对于语言的二次加工,通过合理的处理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大到深入浅出的效果。
一般来说,在运用隐喻的过程中,本体和喻体通常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甚至所涉及到的都是不同的领域,很多时候在沟通和管理上都存在很大的问题,但是无论涉及的领域是否相同,再使用隐喻这一修辞方式的同时,都是对大脑皮层的一种刺激,达到记忆的目的,通过本体和喻体之间的一些特殊的联系,建立关系,从来更好的理解某些理论或者论点。
基于语料库的隐喻识别方法
基于语料库的隐喻识别方法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在日常交流中经常被使用。
然而,隐喻的理解和识别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因为它们通常不是字面意义上的解释。
随着大数据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语料库的隐喻识别方法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隐喻的定义和特点、基于语料库的隐喻识别方法、该方法的应用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隐喻的定义和特点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指的是用一个概念或实体来描述另一个概念或实体,使得原本不相关的两个概念或实体之间产生了某种联系。
隐喻通常不是字面意义上的解释,而是通过类比和比喻来传达信息。
隐喻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 隐喻是一种概念或实体之间的联系,通常涉及到比喻和类比。
2. 隐喻的表达方式通常是间接的,需要读者或听者通过推理来理解。
3. 隐喻通常是基于文化、社会和历史背景的,不同的文化和语境会影响隐喻的理解和使用。
4. 隐喻在文学、广告、政治等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它可以增强表达的效果和表现力。
二、基于语料库的隐喻识别方法基于语料库的隐喻识别方法是一种利用已有的语料库来自动识别文本中的隐喻的技术。
该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构建语料库:首先需要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语料库,包括新闻、科技、文学等不同领域的文本,将这些文本进行预处理,如分词、词性标注、命名实体识别等。
2. 提取特征:接下来需要从语料库中提取隐喻的特征,如隐喻的词汇、上下文、句法结构等。
这些特征可以通过机器学习算法进行训练和分类。
3. 训练模型:基于提取的特征,可以使用机器学习算法训练模型,如支持向量机、朴素贝叶斯等。
通过训练模型,可以学习到隐喻的规律和模式,从而实现对新文本中隐喻的识别。
4. 评估模型:最后需要对训练好的模型进行评估和调整,评估模型的准确性和鲁棒性,以提高模型的性能和效果。
三、该方法的应用基于语料库的隐喻识别方法在自然语言处理、信息检索、情感分析等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
如何理解诗词中的隐喻和象征
如何理解诗词中的隐喻和象征关键信息项:1、隐喻的定义与特点2、象征的定义与特点3、隐喻和象征在诗词中的作用4、理解隐喻和象征的方法5、诗词中常见的隐喻和象征案例分析6、影响隐喻和象征理解的因素7、提高对隐喻和象征理解能力的途径11 隐喻的定义与特点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它通过将一个事物或概念直接比作另一个事物或概念,以更生动、形象地表达某种含义。
隐喻不是简单的比较,而是在本质上认定两个不同事物之间存在相似性。
其特点包括:111 隐含性隐喻的意义并非直接陈述,需要读者通过思考和联想去发掘。
112 创新性优秀的隐喻往往能创造出新颖独特的表达方式,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113 情感性隐喻能够传递作者强烈的情感和态度。
12 象征的定义与特点象征是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
象征的特点主要有:121 普遍性某些象征在不同的文化和时代中具有较为普遍的共识和理解。
122 多层次性一个象征可能具有多种不同的解读和含义,取决于读者的背景和经历。
123 暗示性象征通过暗示而非明确陈述来传达意义。
13 隐喻和象征在诗词中的作用131 增强表现力使诗词更具感染力和艺术魅力,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132 创造意境帮助营造出独特的氛围和情境,让读者沉浸其中。
133 精炼语言以简洁的方式传达丰富的内涵。
14 理解隐喻和象征的方法141 了解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中,隐喻和象征的含义可能有所差异。
142 结合作者生平与时代背景有助于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情感倾向。
143 注重上下文从诗词的整体语境中去揣摩隐喻和象征的意义。
15 诗词中常见的隐喻和象征案例分析以具体的诗词为例,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春蚕和蜡炬就是隐喻和象征,分别象征着至死不渝的爱情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151 自然景物的隐喻和象征如月、水、花等在不同诗词中的象征意义。
152 动物的隐喻和象征如燕、鹤、鸳鸯等所代表的情感和寓意。
概念隐喻的特征
概念隐喻的特征概念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用来通过对两个或多个不同领域的概念进行比较来传达抽象概念或复杂思想。
概念隐喻的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比较关系:概念隐喻通过将两个不同领域的概念进行比较来传达更加抽象的概念。
通常情况下,一个概念是易于理解的,而另一个概念则更加抽象或复杂。
比如,将“时间”比喻为“金钱”,通过比较两者的特点,可以传达出时间是一种有限资源,需要合理规划和运用。
2. 深化理解:概念隐喻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抽象概念或复杂思想。
通过将抽象概念或复杂思想与人们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可以使其更加具体化和可理解。
比如,将“爱情”比喻为“火焰”,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爱情的热烈、温暖和不可控制的特点。
3. 创造新意义:概念隐喻具有创造性,可以创造出新的意义和理解。
通过将两个不同领域的概念进行比较,可以产生新的联想和新的思维方式。
比如,将“人生”比喻为“旅行”,可以传达出人生是一次充满冒险和发现的旅程,需要体验和享受其中的各种风景和遭遇。
4. 视角转换:概念隐喻可以帮助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和事物。
通过将两个不同领域的概念进行比较,可以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比如,将“时间”比喻为“河流”,可以让人们将时间看作是不可逆转的,并意识到时间的流逝和珍惜每一刻的重要性。
5. 联系和对比:概念隐喻通过将两个不同领域的概念进行比较,可以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从而更好地理解其共同和不同之处。
比如,将“国家”比喻为“大家庭”,可以传达出国家是由人民组成的,大家庭需要团结协作,共同发展。
总之,概念隐喻是一种通过将两个不同领域的概念进行比较来传达更加抽象的概念或复杂思想的修辞手法。
它具有比较关系、深化理解、创造新意义、视角转换以及联系和对比等特征。
通过使用概念隐喻,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和复杂思想,同时也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隐喻和典故的名词解释
隐喻和典故的名词解释隐喻和典故是文学和语言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它们能够丰富语言表达,增加文字的韵味和深度。
本文将对隐喻和典故进行详细探讨,并对其含义和使用方法进行解释。
一、隐喻的定义和特点隐喻是一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进行比较,以达到更深刻、更生动地表达的效果。
隐喻往往通过寓意的比较,赋予被描述对象以新的形象或意义。
它可以使读者或听者在不经意间联想到更深层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和感受文字所传递的信息。
隐喻的特点主要包括:1. 隐藏的比较:与直接比喻不同,隐喻并不明确地使用“像”或“如”,而是通过暗示、联想或隐晦的方式来进行比较。
举例来说,当我们说某人“是一片大海”,并非字面上的意思,而是通过比喻,暗示其拥有广阔深邃、包容万物的特质。
2. 创造意义:隐喻的核心在于创造新的意义,以丰富语言表达。
通过将不同的事物或概念进行比较,可以赋予被描述对象更多的象征和抽象意义。
二、典故的定义和特点典故是修辞手法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引用名人、文学作品、历史事件等具有共同文化背景的事物,来传达一种隐含的信息或情感。
典故的特点主要包括:1. 文化共识:典故的使用需要读者或听者具备一定的文化背景和知识储备。
只有了解相关典故所代表的意义,才能真正理解文字所传递的信息。
2. 暗示和启发:通过引用熟知的典故,可以借用其所代表的意义和情感,起到暗示和启发的作用,使读者或听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三、隐喻和典故的应用场景隐喻和典故在文学和日常语言中无处不在,能够给语言带来更多的趣味和丰富性。
在文学作品中,隐喻和典故常被用于描写和借用,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通过隐喻,作家可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象和意象,使作品更具有张力和感染力。
而典故则可以让读者与作家建立共鸣,通过共同的文化背景和认知来传达更深层次的情感和思想。
在日常语言中,隐喻和典故也是常见的表达方式。
我们在交流中常常使用隐喻来形容事物或表达情感,以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隐喻与文化传播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隐喻与文化传播研究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隐喻与文化传播研究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跨文化交际成为了当代社会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隐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仅是语言的一种修辞手法,更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
本文旨在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隐喻与文化传播的关系,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及可能带来的挑战。
一、语言隐喻的定义与特点语言隐喻是指通过对比、类比、象征等修辞手法,将一个概念或事物与另一个概念或事物进行联系,以便更好地传递信息。
语言隐喻具有以下特点:1. 多样性:不同文化中的语言隐喻具有差异性,反映了不同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2. 深层含义:语言隐喻往往具有多重含义,需要读者或听者通过文化背景和语境来理解。
3. 隐蔽性:语言隐喻并非直接明示,需要读者或听者进行推理和解读。
二、语言隐喻与文化传播的关系语言隐喻在跨文化交际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传递文化信息。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价值观的传递:语言隐喻能够将一个文化中的价值观念传递到另一个文化中,帮助人们理解和接受不同文化中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2. 文化认同的建立:通过使用特定的语言隐喻,人们能够表达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从而加强文化之间的联系。
3. 文化差异的理解:语言隐喻能够帮助人们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减少误解和冲突的发生。
三、影响语言隐喻的因素语言隐喻的使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既包括个体的认知和语言能力,也包括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1. 个体认知:个体的认知水平和语言能力会影响他们对语言隐喻的理解和使用。
2. 文化背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语言隐喻的理解和使用存在差异,这与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有关。
3.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语言隐喻的使用也有一定的影响,比如政治、经济和历史等因素会影响人们对语言隐喻的选择和使用。
四、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隐喻挑战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隐喻可能带来一些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误解:由于不同文化中语言隐喻的差异,可能会导致误解和沟通障碍的发生。
基于语料库的隐喻识别方法
基于语料库的隐喻识别方法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它在日常交流中经常被使用。
隐喻的语言表达方式是通过比喻的方式来传递信息,这种传递方式常常涉及到非字面意义的语言表达。
因此,隐喻的识别对于语言理解和自然语言处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种基于语料库的隐喻识别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隐喻的本质和识别方法。
一、隐喻的概念和特点隐喻是指通过比喻的方式来传递信息的语言表达方式。
它的特点是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使用了非字面意义的语言表达。
例如,我们常说“他是一只老狐狸”,这里的“老狐狸”并不是指字面意义上的老年狐狸,而是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机智和狡猾。
这种比喻的方式虽然没有直接说明这个人的特点,但是通过比喻的方式,我们可以更加生动地描述这个人的特点,使得信息更加丰富和生动。
隐喻的另一个特点是它常常涉及到非常规的语言表达方式。
例如,我们常说“他的思维如同一张网”,这里的“思维”和“网”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通过比喻的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人的思维方式和特点。
因此,隐喻的识别需要对非常规的语言表达方式有较强的理解和识别能力。
二、基于语料库的隐喻识别方法基于语料库的隐喻识别方法是一种常用的隐喻识别方法。
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分析大量的语料库数据,发现隐喻的常见形式和特点,从而识别出隐喻的存在。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利用大量的语料库数据,发现隐喻的常见形式和特点,从而提高隐喻的识别准确率。
下面将介绍基于语料库的隐喻识别方法的具体步骤。
1. 建立语料库建立语料库是基于语料库的隐喻识别方法的第一步。
语料库是指大量的文本数据,包括书籍、新闻、科技文章等,这些文本数据可以被用来发现隐喻的存在。
建立语料库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语料库的规模要足够大,以便能够涵盖各种类型的文本数据。
(2)语料库的来源要广泛,以便能够反映不同领域和文化背景的语言表达方式。
(3)语料库的质量要高,以便能够准确地反映语言表达的特点和隐喻的存在。
隐喻 修辞手法和言外之意的探索
隐喻修辞手法和言外之意的探索隐喻: 修辞手法和言外之意的探索隐喻是修辞手法中的一种,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手段,将某一事物转化为另一事物,以达到表达深层含义的目的。
它不光是修辞手法,也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用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引发情感共鸣。
一、隐喻的定义和特点隐喻是一种比喻的形式,是将某一概念或事物用另一概念或事物来表示,以便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共同点。
与直喻(直接比喻)相比,隐喻使用了含蓄的方式,需要读者进行联想和解读。
隐喻的特点是多样性和灵活性。
它可以在各种文学作品中被使用,如诗歌、小说、散文等,也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辞中。
通过运用隐喻,作家和说话者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增强表现力,让读者和听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所表达的意义。
二、隐喻的分类和例子隐喻可以分为直接隐喻和间接隐喻。
直接隐喻:直接将一个事物比喻为另一个事物。
例如,"他是一只鹰"表示某人具有鹰一样的锐利目光和迅猛动作。
间接隐喻:通过比喻的比喻,间接表示某一概念。
例如,"他是一颗石头"表示某人非常冷静和坚定。
除了上述常见的隐喻形式,还有许多其他形式的隐喻,如拟人化隐喻、典故隐喻等。
这些不同形式的隐喻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三、隐喻的功用和效果隐喻的使用可以起到两种主要的功用:表达和启发。
在表达方面,隐喻可以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更具体、形象的形式,使表达变得更生动、有趣。
通过运用隐喻,作家可以有效地传达情感、描绘场景和刻画人物。
同时,隐喻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在启发方面,隐喻可以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思考。
通过暗示和象征,隐喻在表面意义之外暗藏着更深层的思考和观点。
这种言外之意激发了读者对于作品的解读和思考,促使读者从多个角度理解和欣赏作品。
四、隐喻的局限性和注意事项尽管隐喻可以丰富语言的表达方式,但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需要注意的事项。
首先,隐喻的理解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能力。
外国语言文学类皮金语的隐喻表达有何特点
外国语言文学类皮金语的隐喻表达有何特点皮金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在其隐喻表达方面展现出了独特的特点。
皮金语是一种混合语言,通常在多语言交流的环境中形成,融合了不同语言的元素。
而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表达手段,在皮金语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皮金语的隐喻表达常常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
由于其形成和使用的环境较为复杂多样,交流往往需要高效和直接。
因此,在隐喻的运用上,往往会选取最为简洁、能够迅速传达核心意思的表达方式。
例如,用“像风一样快”来形容速度极快,直接而明了,让听者能够迅速理解说话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皮金语隐喻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形象生动。
为了在不同语言背景的人群中有效地传达信息,皮金语的隐喻往往借助人们普遍熟悉的、具体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概念。
比如,用“太阳般的热情”来形容一个人的热情高涨,利用太阳光芒四射、炽热的形象,让人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所描述的热情程度。
同时,皮金语的隐喻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这种语言在交流中更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和满足交流需求,所以其隐喻表达多与日常生活、工作和生存密切相关。
例如,“像石头一样坚强”,用来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要坚韧不拔,这种隐喻与人们在生活中克服困难的实际需求紧密相连。
皮金语隐喻的形成还受到多种语言文化的影响。
在多语言交融的环境中,不同语言的隐喻表达方式相互碰撞、融合。
这使得皮金语的隐喻既有本土文化的特色,又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元素。
比如,在某些皮金语中,可能会同时出现源自本土传统的隐喻和来自其他语言文化的隐喻,形成独特的混合表达。
皮金语隐喻在词汇构成上也有其特点。
由于它融合了多种语言的词汇,其隐喻表达中的词汇来源较为广泛。
有些词汇可能直接借用其他语言中的隐喻词汇,经过一定的改造和适应,融入到皮金语的表达体系中。
此外,皮金语隐喻的语法结构相对灵活。
它不像一些规范语言那样有严格的语法规则限制,而是根据交流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灵活组合和变化。
这使得隐喻表达能够更加贴合具体的语境,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程度性与模糊性
字面意义 隐喻意义 两者可被视为一个连续体,介于两者之间 的“中间地带”可能是两者兼而有之,从 前者向后者的过渡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例如:Gardener & Winner 的研究表明,儿 童的隐喻能力是随着年龄而增加的,六七岁 字面意义,喻体B多用作 隐喻意义,两者之间既具有矛盾性,又具有相似性,, 而矛盾性与相似性永远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这就必然使 得隐喻说法具有程度之别,所产生的隐喻义也就有了模 糊性。 还有,范畴的界限也会使隐喻的使用变得模糊。 《现代快报》2001年11月10日的一条报道的标题 为: “第三只眼”看“毒蟹”风波
“第三只眼” 另外一个角度 “毒蟹” 不符合卫生标准的螃蟹 “看” “风波” 动荡不定 程度: “第三只眼”、“毒蟹”、“看”、 “风波”
单向性与互动性
被隐喻性使用的一个 表达式 被字面性使用的其他 表达式 John’s car is a beetle. John’ music is a beetle. John is a beetle.
创造性与开放性
人类具有十分丰富的想象力和无穷无尽的创造力, 因此就可能永远不断地创造出各种各样、千奇百 怪的隐喻。各异的想象力和不同的创造方法必然 要产生出丰富多彩的隐喻。 一方面,事体之间各种联系不断被人们发现, 另一方面,人们也可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创 造力来不断建立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
例如:愁---山,水,烟草,风絮,梅子雨 与此同时,隐喻还能启发我们发现不同事体只 讲前所未有的相似性,可不断激发我们的创造 力与想象力,使其变得越来越丰富,大大提高 认识事体之间各种联系的能力。隐喻是人类创 造力和想象力的结果,而创造力和想象力又是 千变万化的,因此隐喻必然就是开放性的。
THANK YOU
普遍性
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思维 、行为之中,是人类语 言无所不在的原理,隐喻使得大部分抽象思维成为可 能。 如在 Love is a journey. 这一隐喻中,爱情本身不是旅行,不需要什么诸如火 车、飞机的交通工具,它通过隐喻被概念化成像旅行 一样,有始点和终点、顺利和不顺利、成功和失败之 说,需要话费时间和精力,还需要花钱,甚至还要周 密计划,等等。 Richards 指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隐喻,我 们的口头交际中平均每三句话就会出现一个隐喻。而 L&J1980 所作的调查得出的比例更高:语言中大约70% 的表达方式是源于隐喻概念。
权利+力量
强国、大国
可以预见,随着社会的进步、思维的发展,power 还会通过隐喻方式不断获得更多的新义。 偶 仿人形制作的木偶
1. 木偶与真人双双相似,所以偶有“双”义,如:配 偶、奇偶等。从“双”又能引出“相交,相合”之 义,如:耦(两人合力耕田) 2. 木偶是寄真人之相于假人的,所以又有“寄托”之 义。 3. 木偶是无知的,由此又引申出“痴笨”之义。
德国哲学家Blumenberg 与1960年也指出:隐喻 也是哲学语言的基本成分(Metaphor can also be basic components of philosophical language). 自然科学中也运用了大量的隐喻,如:物理 学中抽象的“电”常通过日常生活中有形的 “水”来加以理解,这就有了“电流、电压、 电阻”等术语。
隐喻意义
共时性与历时性
共时角度:分属两个不同概念域中的意义通过映射, 发生冲突,在一系列去异求同的认知加工过程中,结 合当时的语境环境、背景知识等就可获得隐喻义。 历时角度:隐喻使得一个词语不断获得新义,这也是语 言变化的一种主要方式。 Power
(力,体力) 智力、才能 能力 精力
权 利,势力+ 力量 神仙
隐喻的特点
陈杰
Outline
跨学科性与普遍性 体验性与无意识性 矛盾性与统一性 系统性与限制性 新奇性与生成性 创造性与开放性 程度性与模糊性 单向性与互动性 共时性与历时性 转换性与辩证性
跨学科性
当代隐喻已成为众多学科所密切关心的中心议题 之一,如哲学界、语言学界、认知科学界、人工 智能、心理学界、社会学界、教育学界,等等。 柏拉图曾将隐喻视为哲学的大敌,传统的分析哲 学家认为概念都是非隐喻性的,但是,也有很多 哲学家对隐喻予以高度重视,康德于1790年就从 认知角度对概念隐喻做出了论述,并指出:我们 的语言中充满了这种运用类推(相当于隐喻)间 接获得的概念化表达方法,另外,毕达哥拉斯、 笛卡尔、黑格尔等对隐喻都有论述。
The stone is in the under the table table’s belly. He is on the head of the on top of the hill. hill roof of the on the He is on the back of the house house. I’m sitting on the arm of on the branch of the tree branch. My son is lying on the face of lying on the mat the mat. 很多隐喻的产生过程是一种无意识的思维,因此它 们也具有无意识性,所以我们经常能自动地或无意 识地获得这些思维隐喻模式。
新奇性与生成性
从隐喻本身所具有的新奇性角度可分为:死隐喻和新 奇隐喻。 一个好的隐喻往往具有新奇感,从而可使语句表达生 动。 如:查尔斯遭遇“玫瑰巴掌”
根隐喻(root metaphor) 派生隐喻(derivative metaphor)前者指位于一个概 念结构中心的隐喻,在主体和喻体之间具有较多的相 似性,或常被视为同一种事物,并在此基础上可派生 出其他很多隐喻。 例如:The mind is a machine. 这是一条根隐喻,可派生出: We are still trying to this question. My mind just isn’t Boy, the wheels are I’m a little rusty to grind out the solution operating today. turning now. today.
体验性与无意识性
假设人类初民在用词语指称事物时,往往是用一个 名称来指明一个事体或一类事体,一般是从个别到 属性,范畴、概念、范畴化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漫长 的过程,说明了人类语言具有体验性这一根本特征, 词语与客观世界中事体、概念之间必定存在着各种 各样、千丝万缕的联系。 L&J 基于这一假设提出了“新经验主义”理论, 于1999年正式提出“体验哲学”,强调心智的 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
系统性与限制性
喻体在向本体映射的过程中,可将其中的一个或数个特征 转移到本体之上,在很多情况下是数个特征成系统地向本 体映射。 如:Argument is war. 与“战争”有关的概念都映射到了“争辩”这一舌战 之中: Your claims are indefensible. He attacked every weak point in my argument. If you use that strategy, he’ll wipe you out. 很多特征可能未影射过去,受本体特征的影响,映射 有一定的限制性。
矛盾性与统一性
隐喻意义的产生主要始源于本体与喻体之间在概念上的 不相容性,但也可能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认知主体将 两者并置后,出现了矛盾意义的碰撞,在化解矛盾的过 程中寻求统一。 所以,这里的矛盾性就是指本体与喻体在本质上常 常是不同的,如将金花茶称为
植物大熊猫
“大熊猫”是动物,与“植物”如此并置,显然是 矛盾的,这时认知主体就要根据语境,调用背景知 识进行恰当的推理,找出其间的相似关联,才能获 得这一隐喻性表达的含义。
由于人们的想象力是无限的,体验也是千变万化的,因 此隐喻也就会种类繁多,可谓无奇不有,由于视角不同, 体验差异,出现互相矛盾的说法也属正常现象。 Love is Love is sad happiness. happiness. Love is happy sadness. Love is sadness. 隐喻句子多为肯定句,将既矛盾又统一的本体与喻体并 置,产生了特殊的效果,即使变成了否定,隐喻意义也 依旧存在, (不可撤销性)而且和肯定句具有一样的 意义。 你真不是个东西。 你这个东西。
转换性与辩证性
新奇隐喻与死隐喻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诗人的语言是以隐喻为典型特征的,但一旦诗人的语言 成为普通语言的用法,其隐喻用法也就逐渐丧失,成为 死喻,Moore 认为:今日的隐喻就是明天的字面意义。 有的隐喻意义可能转回到字面用法上来,反而成为了 一种十分有趣的新奇隐喻用法,这实际上就是对隐喻 作了一次隐喻性“还原”或“回归”,即词语经历了 “本体---喻体---本体”两次映射过程。 例如:从“头”做起 他是个直肠子
隐喻的辩证性: 1. 本体与喻体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互动关系 2. 隐喻与相似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语言中既有基于相似 性的隐喻, 同时隐喻也可创 造相似性) 例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对于不熟悉苏州的人来说,第一次听到这一隐喻说法之后, 就会将“天堂”和“苏州”置于一起,从而会想象出苏州 的美,犹如置身于天堂 隐喻创造出 相似性 对于熟悉的人来说,在两者之间早就有了这样的隐喻性 联系,听到这句话时就无所谓创造出什么相似性,而更 像是基于相似性创造出隐喻 隐 喻基于相似性
In actuality we feel that no metaphor can ever be comprehended or even adequately represented independently of its experiential basis. 事实上我们认为:独立于经验基础,隐喻就不能被 理解,甚至也无法被恰当阐述。 矛盾:希腊古诗人琉善在《苍蝇赞》 中指出,荷马 屡次用“苍蝇的勇敢”来形容最杰出的英雄。 挥去后又旋而复来,盯住目标绝不断念---无畏和坚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