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水》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1)《死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咀嚼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象。
2、能力目标:提高读诗的能力,了解闻一多三美的主张,品味“死水”的象征意义。
3、情感目标: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领会诗歌中蕴涵的爆发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死水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2、了解诗歌的反讽手法。
3、感知《死水》中的“三美”。
(三)教学方法
1、教法:设计问题、明确要点、参与引导。
2、学法:自主、合作、探究、讨论相结合。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导入语:“大家还记得1999年澳门回归的时候那首动听的歌曲吗?”
歌词:“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真名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母亲!”
“它的作者就是闻一多先生,在这首诗歌中融入了闻一多先生浓浓的赤子之心,我们今天要来学习的这首名作《死水》,也是这样一首镌刻着深深爱国之情的诗篇。下面让我们走进诗人闻一多,了解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二、作者及诗歌背景介绍
1、作者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著名学者、诗人、民主战士。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曾参加新月社,与徐志摩创办《新月》杂志。1946年7月15日遭国民党特务暗杀。他的诗风沉郁凝重,语言绚丽精炼,对仗工整,为开创富有民族特色的新格律诗作出了有益的贡献。同时还提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歌主张,曾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作品有诗集《死水》、《红烛》。
闻一多先生的三美理论:
⑴、音乐美,主要是指诗歌音节和旋律的美;押韵,节奏,平仄,
⑵、绘画美,主要是指诗歌在运用的词藻要有绘画的效果;
⑶、建筑美,指的是诗歌结构形式上的和谐统一,也就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2、写作背景:
《死水》写于1926年,是闻一多留美归来的第二年。留美期间,诗人饱受民族歧视之苦,倍感离群孤雁的寂寞和酸楚,思乡思国之情油然而生,回国之后见到的却是军阀统治下的破碎山河和哀鸿遍野的苍凉现实,于是他大呼:“啊,这不是我的中华……”爱之深责之切,作者正是在这种矛盾悲愤的心
情下写出《死水》这名篇的。
知人论世:1925年4月,留美学习即将归来前夕,在美国初创;1926年,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时,拿出来正式发表;1928年,结集出版,以一首诗的名字作为整个诗集的名字。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结合背景资料指导学生吟诵《死水》:
①、诵读提示:《死水》是新格律诗的代表作品,四句一节;行数、字数整整齐齐;停顿、韵脚斩截自
然,遣词造句绘声绘色,具有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②、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留意诗句中有关色彩的描绘。
③、让学生读出反讽意味和强烈的憎恨之情。
1、播放诗歌朗诵。
2、学生朗诵。【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这首诗所体现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3、朗诵点评:要把握节奏,读出悲愤之情,语言要铿锵有力。
四、研读诗歌,自主探究
1、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思考下列问题:——诗人是如何描写“死水”的?
(提示:找意象,看特点)
【与学生一起探讨并加以引导】
引导:
①、阅读第一段:
(1)、提问:这一小节中的“绝望”、“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突出了死水的什么特点?
————明确:突出了死水的凝滞、完全丧失了生命力的特点。
(2)、提问:“不如”、“爽性”表达出作者什么情感?
————明确:这是作者的愤激之语,表达出作者对死水的厌恶。
(3)、小结:这一小节突出了死水的特点并表达了作者的厌恶之情。
②、阅读第二至第四小节:
(1)、导读: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死水的?指名朗读。
(2)、讨论作者的描绘方法:
如: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绘的?————(从色彩、形状、声音几个方面描绘了死水的特点。)作者在描绘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的手法,以美好的事物来比喻极端的丑恶。)
(3)、讨论作者写法的效果:
如:A、为何要用美好的事物来比喻极端的丑恶?
————明确:作者意反衬死水绝顶的肮脏、黯淡与污秽,进而尖锐讽刺给黑暗的社会以无情的
揭露与批判。
B、为何要写死水的歌声?
————明确:意在反衬死可怕的、死一般的寂静。
2、质疑:诗人是厌恶“死水”的,但是为什么又要将死水写得如此美丽呢?
【教师与学生一起研究解答】
————明确:①、丑人抹粉往往愈见其丑,往往更令人厌恶。“死水”本是一沟发臭的死水,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华丽词语描写死水,赋予其艳丽的色彩以及油
画般的美。目的是要营造一种反讽氛围,揭露和批判丑恶和肮脏,把丑的写得越美
越会引起人们的反感,越能表达诗人对“死水”的厌恶之情。
②、连这么肮脏的死水都有桃花、罗绮、云霞。所以要透过迷惑人的假象看到罪恶。
当时社会中有不少人并不知道自己置身的是怎样的一个黑暗的社会,陶然自足于假
象中的繁华之中。
3、各学习小组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理解这句话:
——本诗中最能表现作者意图的是第五段,该如何理解“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教师根据各学习小组对此问题的结论归纳总结】
————明确:①、加速它的灭亡,用新的社会来取代它。
②、作者对光怪陆离的旧社会的深恶痛绝。“美”与“丑”的尖锐对立,诗人对“死水”
的彻底绝望,期望旧社会的彻底毁灭!旧事物灭亡了,新事物就会茁壮成长。
阅读第五段,教师指导:
一二两句的作者照应开头,并强调对死水的判断和批判的肯定。三四两句是作者的愤激之语,真实的意图是说:中国的社会已经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了,唯一的办法是加速它的灭亡,用新的社会来取代它。
4、结合写作背景总结“死水”的象征意义:(品味全诗,把握意象、知人论世)
【教师点拨】
教师点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