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经济发展演变轨迹共22页word资料
广州经济发展概述
广州的高等教育水平和科研实力相对北京、上海 等城市较弱,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储备不足,难 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资源和环境压力大
广州的人口密集,资源短缺,环境承载能力有限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不断 增大,对经济发展构成了较大的制约。
区域竞争压力增大
随着国内其他城市的快速发展,广州面临的区域 竞争压力逐渐增大,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和国际化水平。
,推动对外开放和合作向更高水平迈进。
03
广州市将继续改善民生福祉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广州市政府也将继续关注民生福祉,加大社会事
业投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THANKS
感谢观看
解决方案和建议
推动产业升级
加强环境保护
加大对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持力度,推 动制造业向中高端领域转型,提高产业附加 值和竞争力。
加强环境监管,提高环保门槛,推动污染防 治和生态建设,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引进和培养人才
优化区域布局
加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大力引进高层次 人才和团队,提高人才储备和创新能力,为 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3
经济结构
解放前,广州经济以贸易、轻工业和手工业为 主,农业和服务业也有一定发展。
解放后的广州经济
计划经济体制
解放后,广州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 业。
城市规划与建设
政府高度重视城市规划与建设,实施了一系列基 础设施建设项目。
经济结构调整
20世纪80年代,广州开始对经济结构进行优化 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广州市在“十三五”期间大力推 进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能源、 水利等领域的项目投入巨大。
广州市在“十三五”期间积极实 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科技 创新能力。
《广东经济发展》课件
产业结构调整
传统产业比重较大,新兴产业 发展不足,需要加快产业结构 调整和转型升级。
区域竞争加剧
随着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 实施,各地区经济发展竞争加 剧,广东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竞
争力。
机遇
国家战略支持
广东作为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区域,享有政策优势和资源优势,为经 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科技创新驱动
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广东可以借助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等 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广东经济发展》ppt课 件
目录
• 引言 • 广东经济发展历程 • 广东的产业布局 • 广东的区域经济发展 • 广东经济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 未来广东经济发展展望
01
引言
广东经济概述
广东省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 区之一,拥有强大的工业基础 和先进的科技创新能力。
广东省的地理位置优越,毗邻 港澳,是连接国内外市场的重 要枢纽。
广东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 人力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了 有力支撑。
广东经济在全国的地位
广东省的经济总量一直位居全国前列 ,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广东省的对外开放程度高,与世界各 地的经贸往来频繁,是中国对外贸易 的重要基地。
广东省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从传统 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端制造业、现 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升级 。
02
广东经济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前的广东经济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济
在改革开放前,广东经济主要依靠计 划经济体制,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产 业结构单一,以农业为主导。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由于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广东 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与内地省 份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改革开放后的广东经济
广东省的发展史
广东省的发展史先秦时期古文献中,“越”即“粤”,古代“粤”、“越”通用。
先秦古籍对长江以南沿海一带的部族,常统称为“越”,文献上称之为“百越”或“诸越”(包括吴越、闽越、扬越、南越、西瓯、骆越等等),广东被称为“南越”。
隋唐以后,“粤”字意义收窄,指岭南地区,或称“南粤”。
直至近代,两广仍然称“两粤”。
民国以后,以“粤”字作广东省简称。
古国时期,广东北部、西北部和西部,大致是岭南苍梧古国统治地域,而广东的东部和东北部则是闽越族系和吴越族系所建古国。
广东地区,从古国时期开始,就是多种文化汇合并存的地方。
广东历史久远,是太古时代“南海盘古国”所在地。
距今60万年至80万年前境内已有人类活动遗迹。
距今约12.9万年以前,岭南出现了早期智人(马坝人遗址)。
距今1.4万年前广东先民就驯化了水稻,或成世界稻作文明源头。
宋罗泌《路史·前纪二·天皇纪》载:“粤有天皇,是曰天灵,望获强尊”;以木德王天下。
《三命通会》:“天皇氏继盘古氏以治,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
考古研究发现,广东地区是中国人起源地之一。
全基因组分型研究结论表明,远古先民史前时期进行了从南往北迁徙进入黄河流域,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
学术界已公认距今四五千年的广东石峡文化已出现私有制、阶级分化和王权政治。
商与西周时代,广东先民与中原有经济文化往来。
约在距今四千多年前,岭南地区出现不少古方国实体。
广东境内,在珠三角地区有“驩兜国”,在粤中地区今博罗一带有“缚娄国”,在粤北阳山、英德一带有“阳禺国”,在雷州半岛及海南有“儋耳国”、“雕题国”等等。
约在战国前后时期,在广西大部分地区,广东的部分地区出现了西瓯、骆越两大方国,这是岭南地区方国的鼎盛时期。
在正史记述中岭南至秦军南下带来先进技术始融入文明,但考古学界近年来研究发现,这一观点是“历史的误会”,近代相继出土大量的青铜器、陶器和水晶等文物,实证了岭南在秦朝之前已经存在灿烂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高度文明,岭南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广东城镇化建设的历程
广东城镇化建设的历程(一)广东城镇化发展阶段1.起步发展时期(1949一1957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发展。
这一时期饱受战火创伤的很多城镇都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1949年广东省总人口为2782.7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437.46万,占总人口的比率为15.7%。
1952年广东省总人口为2910.45万,其中非农业人口为512.93万,占总人口的17.6%。
随后中国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也进一步发展。
到1957年,广东省总人口为3301.79万,其中非农业人口为597.13万,占总人口的18.1%。
如果以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例来衡量,这一时期,广东省城镇化的发展是正常的,保持了稳步上升的势头。
2.曲折发展时期(1957—1966年)1958年“大跃进”,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在“左”的指导思想作用下,提出“超过英国”、“赶上美国,,等不切实际的口号,一时间全国大办工业,大炼钢铁,大量农村劳动力被组织进城,促使城市人口快速增长。
1958—1960年,广东省非农业人口平均递增11.8%,人口城镇化率达到了22%。
俗语说:欲速则不达,这种严重违背经济规律的发展模式,很快显现了严重的后果,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再加上随后的三年自然灾害,迫使国家进行经济调整,大批项目停建,大量城市职工被迫还乡。
到了1965年,广东省非农业人口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比1%〇年减少了们.6万,人口城镇化率不仅没有提升,反而下降到17.6%。
3.发展停滞时期(1966—1978年)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
长达十年的动乱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主要比例关系长期失调,经济管理体制更加僵化。
城镇化的进程也陷入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
到1978年底户籍总人口5064.15万,其中非农业人口为823.23万,城市化率为16.3%。
4.健康发展时期(1978—至今)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的战略决策,随后党和政府集中精力投人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广东经济概况与未来发展
未来广东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
未来广东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高质量发展
广东将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增长、就业增加、收入提高的有机统一。
珠三角核心区
粤东粤西沿海经济带
粤北山区
未来广东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
广东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03
产业结构不够均衡
广东的产业结构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这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使得广东在一些高技术领域的发展相对滞后。
02
绿色发展
广东将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广东将重点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经济发展智能化水平。
新一代信息技术
广东将加大对生物医药领域的投入和支持,推动生物医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
生物医药
广东将加快发展智能制造、精密制造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xx年xx月xx日
广东经济概况与未来发展
目录
contents
广东经济发展现状广东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广东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结论与展望
广东经济发展现状
01
2021年,广东省GDP达到11.8万亿元,占全国GDP的18.7%。
国内生产总值(GDP)
近年来,广东省GDP增速保持在6%-7%之间,与全国平均增速相当。
广东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
THANKS
感谢观看
要点一
要点二
外向型经济
广东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地区之一,外资的大量进入和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为广东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创新驱动
广东注重创新驱动,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广东经济发展演变轨迹共22页word资料
广东经济发展演变轨迹建国以来,广东经济从弱到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本文从多角度展现广东解放以来经济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分析其增长格局与机理,并探讨广东未来经济发展趋势。
一、广东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1、经济增长轨迹广东改革开放前经济低平台运行,改革开放后经济增长快速,GDP总量从1989年起位于全国之首,2001年首次超越东南亚经济总量最大的印度尼西亚。
在广东58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地区生产总值实现年均9.7%增长,计划时期(1950-1978)年均增长为6.0%,低于全国(1953-1978)6.1%的水平,经济快起快落,经济增长最高时为15.1%,最低时为-22.0%,各年平均落差有6.6个百分点,波动半距达18.6%,波动剧烈,波动系数为8.2%。
改革开放至2005年,(1979-2005)GDP年均增长达13.7%,高于全国4.1个百分点,各年平均落差为3.8个百分点,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奇迹。
改革开放27年来,广东以政策性倾斜启动经济,以对外开放拓展成长空间,以体制改革作为根本保障,通过市场与投资双重拉动,推进了工业化进程,实现了经济起飞,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按可比价格计算2005年的GDP相当于1978年的32.3倍,27年翻了5番,平均不到6年翻1番,1979年到2005年这27年间,除4个年份为一位数增长外,其余23年,均为二位数增长,其中1990-2005连续16年达二位数增长,1979-2005年经济年均增长为13.7%,这一数字远高于新加坡1970年至1978年间8.4%的年均增速,高于韩国1966年至1976年10.8%的年均增速,高于日本1960年至1970年10.5%的年均增速。
新、韩、日是上世纪后50年经济增速最高的几个国家,而广东不仅在平均增速方面明显高于上述国家起飞期的平均增速,且高速增长持续的时间已经两倍于这些国家。
广东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珠三角与非珠三角地区差距
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但与非珠三角地区的发展差距逐渐拉大。这种 不平衡的发展格局不利于广东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
城乡发展不平衡
在广东的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促进城乡协调发 展,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是广东未来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产业转型升级
通过创新驱动发展,广东将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 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方向
绿色低碳生产
01
广东将积极推动企业采用绿色低碳生产方式,推广清洁能源,
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循环经济模式
02
通过推广循环经济模式,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的减量
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促进广东与港澳地区的产业协同发展,形成优 势互补、共同繁荣的良好格局。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前景
1 2 3
科技创新引领
广东将继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产学研深度 融合,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 研发机构。
人才集聚效应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广东将吸引 更多海内外高端人才集聚,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 力的人才保障。
04
广东经济发展未来趋势展望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带来的机遇
区域经济一体化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促进广东与香港、澳门的深度融合,推动区 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为广东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动力。
国际化发展机遇
借助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广东企业可以更 方便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
产业协同发展
资源环境压力
资源短缺
随着广东经济的持续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许多关键自然资 源,如土地、水资源和能源,都面临短缺的问题,这对广东的经济增长和可持 续发展构成了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经济发展不平衡时空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均衡发展政策的变动,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不平衡问题越显严重,区域发展不平衡成为区域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
已有研究主要采用人均GDP 、人均收入等单一要素,或通过对多要素进行综合,构建复合要素作为测度指标[1-7],研究方法经历了从定性到定量分析区域发展要素和空间格局的过程[4,8-9],主成分分析及各种计量统计方法如泰尔指数、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多阶段泰尔指数嵌套分解法[1-2,6-7,10]等近年开始被广泛应用。
研究视角也经历了由宏观尺度到中观尺度的不断深化,评价的空间单元由地带向省区、市域乃至县域逐步细化[1-5,7-9,11-12],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不平衡程度)的时间特征、影响因素及成因等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
事实上,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扩大或缩小受制于区域之间扩散或极化效应的强弱变化,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因缺乏空间视角,难以揭示区域经济不平衡的空间机制。
ESDA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通过对事物和现象的空间分布格局描述,揭示对象之间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厘清空间作用机制[13],为开展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提供了有效方法。
目前已有学者开始将ESDA 方法应用到区域经济差异分析中用于探测区域经济的空间差异模式[3,11]。
对广东地区经济格局的研究也一直是区域经济研究的热点,已有文献主要针对改革开放以来的特定时段[6,14-17],以广东省四大区域、各地级市乃至县级行政单位作为评价单元,探讨广东省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6,14,16-18],并对广东省特定时段的协调发展战略及调控措施进行了探讨[17-20]。
本文拟在已有研究基础上,以广东21个地级市作为基本评价单元,采用真实人均GDP 作为基本评价指标,综合运用多种测度方法,将不同方法的测度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对广东经济发展不平衡阶段进行划分,进而引入空间分析方法,系统考察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东省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时空演变特征。
广州现代城市发展历程
第12页/共27页
Guangzhou modern urban development
广州
城市规划转型时期(2000年~2010年 )
进入21世纪,广州受国内国际宏观环境变化(如经济全球化、加入WTO)带来的挑 战,行政区划调整(花都、番禺撤市设区)的影响,在城市空间结构、土地资源配置方 式等方面发生了实质性转型。2000年,广州在全国率先开展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研 究,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对城市土地利用、 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综合交通进行专项研究,2003年,又进行了战略规划实施总结评 价。这种滚动式推进,将战略规划变成行动计划,并落实在实践中,阶段性总结体现 了城市规划重在“过程”的理念。
第15页/共27页
第11页/共27页
Guangzhou modern urban development
第四期,城市规划制度建立与转型时期(1996年至今)
广州
城市规划制度建立(1996年~1999年 )
城市规划转型及升级时期(2000年至今)
城市规划转型时期(2000年~2010年 )
城市规划转型升级时期(2010年至今)
分期
规划事件
制定时间
制定主体
主要内容
波动与停 滞时期
城市总体规划第十方案
城市总体规划第十一方案 城市总体规划第十二方案、
第十三方案
1959年 1961年 1971—1976年
广州市城建委 广州市城建委 广州市城建委
采用组团式规划布局,确定城市向 东、向南发展,增加了工业和港区
的发展用地
进一步确定“分散集团式”布局, 空间结构呈“四团二线”组合
(三)在规划布局上,开始提出组团式的空间结构。城市建设用地主要 向东发展,建立员村、黄埔(包括吉山)、庙头等三个以工业为主的新区。 河南地区沿南石头及赤岗两个方向发展,并考虑珠江大桥通车后,向西发展 的趋势,继续把盐步一带规划为备用地区,发展芳村东朗为钢铁基地。规划 扩大市辖区的范围,把陈村、三洪奇、平洲、大石等地划入市辖区。
广东经济民主发展历程
广东省的经济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成改革开放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的经济起步阶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的经济起飞阶段、九十年代初到二十一世纪初的经济繁荣发展阶段以及二十一世纪至今的经济结构调整阶段。
1.改革开放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改革开放允许在中外经济合作中实行特殊政策,我国进入东南亚外向型经济模式。
广东省是改革的先驱,进行市场经济体制的摸索阶段。
这一阶段的广东省经济发展特点是对外开放程度较低,主要以小农经济与内向型经济为主。
2.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1984年邓小平南巡,广州等沿海城市获得更大的投资外贸自主权,三资企业的数量增多、成分变的更为复杂;同时国有企业改革也让广东省的经济发展增速,这一时期的广东省经济发展特点是对外程度提高,经济模式逐渐从内向型经济发展成为外向型经济。
3. 九十年代初到二十一世纪初这一时期广东省经济发展得益于1992年党的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经济发展加速,工业化进程加快。
民营经济迅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始起步,以广州和深圳为主的城市开始重视技术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大量吸引国外技术,成为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4. 二十一世纪至今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香港与澳门的回归也成为了广东省发展经济的新机遇。
进口-加工-出口型企业加速转型、高新技术工业园区的大量出现、广东省经济从劳动要素密集逐渐转型成为技术密集型。
但是同时由于出口退税政策的逐步退出、人民币持续升值等因素,广东省的经济优势正在不断丧失,亟需进行1979年12月,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修改宪法和地方组织法关于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设机构的规定,广东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选举产生了省人大常委会。
弹指一挥间,35年过去了。
截至2015年,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先后制定地方性法规300多项,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自2000年到2009年,广东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由69.7%上升到89.8%,提高了20.1%。
广东工业变迁
谢谢大家观赏
什么是工业
工业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 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具体包括:(1)对 自然资源的开采,如采矿、晒盐、森林采伐等(但不 包括禽兽捕猎和水产捕捞);(2)对农副产品的加工、 再加工,如粮油加工、食品加工、轧花、缫丝、纺 织、制革等;(3)对采掘品的加工、再加工,如炼铁、 炼钢、化工生产、石油加工、机器制造、木材加工 等,以及电力、自来水、煤气的生产和供应等;(4) 对工业品的修理、翻新,如机器设备的修理、交通 运输工具(包括小卧车)的修理等。
广东近代工业的变迁
火柴是从1865年传入中国。称为“洋火”。我国第一民族资 本火柴厂,是1879年卫省轩在佛山创办的巧明火柴厂。 1890年,台山籍华侨黄秉常投资创办了广州电灯公司,由于 电费昂贵,用电户不足,营业不景,公司于1899年被迫关闭。 这是我国民族资本创办的第一电灯公司。 1903年,梅县籍华侨张榕轩、张耀轩兄弟设立了潮汕铁路股 份公司,聘请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负责施工,于1906年建 成了我国民族资本创办的第一条铁路——潮汕铁路。铁路南 起汕头、北至潮州,全长42公里。 以上是四项是广东华侨首创的中国民族工业。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国民经济的调整与转机 、
按照中央的部署,1963-1965年继续进行调整。贯彻以农业 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方针,继续把发展农业放在首要地 位,正确处理工业与农业的关系,把工业部门的工作转移到 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上来。
到本世纪初,广东已初步实现了由农 业省向工业省的转换,进入到工业化的中 后期阶段。我们可以将广东工业产业变迁 的情况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广东现代工业城
广东工业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 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 2. 区域一体化的机遇与挑战 3. 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区崛起对广东的强劲 挑战 4. 信息化的机遇与挑战 5. 绿色化(环保化)的机遇与挑战
广州的变迁
上世纪50年代初,广州财厅前商业中心(北京路)。
2004年10月12日,北京路店铺林立,商业繁华。
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
11月11日,广州举行庆祝广州解放及人民解放军入城仪式。
图为解放军通过检阅台(今市政府前)。
2004年10月12日,市政府前繁花似锦。
1949年,欢乐的人群在爱群大厦前欢庆广州解放。
2004年10月12日,爱群大厦前人来车往。
大新公司城外分店(南方大厦)始建于1918年。
图为昔日的南方大厦,前面有小船划过。
2004年10月12日,南方大厦的周围早已立起幢幢新楼,大厦前的码头也一片繁忙。
1949年10月14日下午5时50分,国民党军队炸毁海珠桥,桥体中间部分沉入珠江。
2004年10月12日,海珠桥横跨静静流淌的珠江。
1949年10月14日,解放军进入广州市中心区,占领敌军各重要机关。
图为解放军攻占国民党政府南迁广州的“行政院”(今解放北路)。
2004年10月12日,当年的“行政院”旧址已成为广东迎宾馆,广迎天下客人。
见证广州的变迁!光复路二三十年代的珠江疍户.爱群大厦由香港爱群人寿保险公司投资,1943年动工,1937年落成开业.楼高15层,为当时全市最高的建筑物.1987年人民路高架路建成时上万广州人扶老携幼一走为快.1976年6月建成的白云宾馆.1974年4月10日建成投入使用的广州火车站.1959年秋,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陈列馆迁至海珠广场北面新建的十层大楼.现海珠广场缤纷广场.1958年春,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陈列馆迁往侨光路二号.1957年春秋两季,中国各外贸公司联合在广州中苏友好大厦举办第一,二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1956年11月中国出口商品展览会召开,为后来举办交易会提供了全面的经验.1935年中山大学建成石牌新校址. 1933年的中山纪念堂.1930年的广州航摄图.1929年动工,1932年竣工的海珠桥.1924年的广州黄埔军校. 1890年的广州珠江水埠.80年代初期的广州火车站广场.80年代初的三板块,四行树的东风西路.60年代建成的黄埔大道.50年代行驶在广州街头的人力三轮客车.50年代初的广州财厅前商业中心夜景.30年代的广州太平南路.20年代的广州陈家祠. 广州西江江畔.广州西关.广州第一批集体婚礼. 海珠桥为开启式桥梁,便于江上轮船通过.海珠桥的单车阵.海珠公园.。
广东经济发展概括
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
广东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了经济繁荣,社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
广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工业增加值、居民储蓄存款、税收、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货运量、科技发明专利申请量等重要经济指标均居全国第一。
广东以开拓进取的精神,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努力与国际经济接轨,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外向型经济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出口贸易连续18年居全国首位,累计吸收外资占全国1/4.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对外经济贸易最发达、最具市场活力和投资吸引力的地区之一。
1. 生产总值1979至2004年,广东连续25年生产总值年均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稳居全国首位。
2004年,广东经济运行速度进一步加快,国民经济仍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省生产总值16039.46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占全国生产总值的11.7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45.42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8890.29亿元,增长18.4%;第三产业增加值5903.75亿元,增长10.4%。
总体而言,广东经济的结构、效益和质量同步改善。
工业发展步伐加快,九大支柱产业增长迅猛,对工业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以服务业为主要特征的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稳步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合理增长,投资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市场销售稳中趋活,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商品市场发展迅速。
2. 对外贸易广东进出口贸易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趋势。
2004年,广东外贸进出口总额3571.3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占全国进出口总额逾30%。
其中出口额1915.58亿美元,增长25.3%;进口额1655.75亿美元,增长26.7%。
广东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2004年,全省机电产品出口1297.35亿美元,增长30.1%;高新技术产品出口664.64亿美元,增长38.2%;服装、纺织品出口178.27亿美元,增长8.0%;鞋类、家具、塑料制品等轻纺产品出口分别增长14.9%、23.8%和15.5%。
广东工业变迁
1、“二五”前期的盲目冒进的恶果 、 二五”
“大跃进”是以全民大炼钢铁为中心内容的 ,由于在原料、 能源、技术、资金等条件都不具备的条件下,硬搞 “土法上 马”、“群众大会战”,结果违背了生产发展的客观规律, 钢铁没有搞上去(当年实际只达到4·2万吨),反而浪费了大量 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造成资源的重大损失和浪费。
1番禺取代徐闻、和浦 成为对 外贸易的主要口岸 2商业愈加繁荣 3输入象牙、犀角、玑、玳瑁 等 4输出丝绸、漆器
隋唐时期的工业发展
唐代岭南手工业制品品类多,分布广,主要有陶制 品、纺织品、藤器、竹器、木器、文具等。 陶制品:采用轮制法,陶瓷种类甚多,质量精美, 还大量出口到南海、印度洋和波斯湾诸国,广东成 为唐朝重要的外销瓷生产基地。 棉织也和丝织业都很发达,由于文化的改观,文具 制作随之兴盛。 由于经济的发展,唐代海外贸易空前繁荣,内河交 通相当活跃,珠江水运与远航运输尤为频繁,这就 使造船业飞快发展。
1889年,张之洞引进了英国和法国的机器, 建立了广东钱局,这是我国第一家,用机器 大量铸造铜钱和银币的工厂。最初铸造“光 绪通宝”,后铸银元即“龙银”1900年开始 铸造铜仙,这是我国最早铸造和使用的铜元。 此外,张之洞还在广州倡办广州机器织布纺 纱官局和炼铁厂,但该两厂未及正式开办, 即因张之洞调任湖北而随之迁往湖北。
广东工业的前景
地缘人缘优势或经济区位优势 是广东工业化进程中必须充分加以
利用的最重要的比较优势之一。具体而言,广东地处中国南大门,是中 外交往的前沿,有得世界风气之先的地理位置;同亚洲国际大都市香港及 澳门相毗邻,同台湾省隔海相望;广东有2000多万海外华侨、华裔,近 700万香港、澳门同胞,几十万广东籍的台湾同胞。按照经济区域、工 业区位和发展极的理论,广东这样的地缘人缘优势,各种有利于工业化 的区位因素——运费、劳动力费、地租以至资本等易于发挥集聚效益, 香港这个亚洲大都市在广东工业化过程中可以起到 “发展极”的作用。 改革开放初期,广东处于工业化的起步阶段,属于罗斯托“起飞” 理论 中的“起飞”准备阶段 (Precondition for take-off) 和“起飞” 阶段 (take-off),是在较短的时间内(20-30年)实现基本经济和生产方法上的剧 烈转变。“起飞”最重要的条件,一是资本, 二是“起飞”的“主导部 门”(leading sectors)。而广东两方面都缺乏,如同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 (H·Chenery)和斯特劳特(A·Strout)提出的“两个缺口分析”(Two-gap Approach),资金和技术(包括有形的机器设备等和无形的工艺、专利等) 都需要从外部引进,以促迸经济的发展。而同广东毗邻的香港、台湾等 地区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这些地区在 “起飞”阶段的“。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经济发展演变轨迹建国以来,广东经济从弱到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本文从多角度展现广东解放以来经济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分析其增长格局与机理,并探讨广东未来经济发展趋势。
一、广东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1、经济增长轨迹广东改革开放前经济低平台运行,改革开放后经济增长快速,GDP总量从1989年起位于全国之首,2001年首次超越东南亚经济总量最大的印度尼西亚。
在广东58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地区生产总值实现年均9.7%增长,计划时期(1950-1978)年均增长为6.0%,低于全国(1953-1978)6.1%的水平,经济快起快落,经济增长最高时为15.1%,最低时为-22.0%,各年平均落差有6.6个百分点,波动半距达18.6%,波动剧烈,波动系数为8.2%。
改革开放至2005年,(1979-2005)GDP年均增长达13.7%,高于全国4.1个百分点,各年平均落差为3.8个百分点,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奇迹。
改革开放27年来,广东以政策性倾斜启动经济,以对外开放拓展成长空间,以体制改革作为根本保障,通过市场与投资双重拉动,推进了工业化进程,实现了经济起飞,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按可比价格计算2005年的GDP相当于1978年的32.3倍,27年翻了5番,平均不到6年翻1番,1979年到2005年这27年间,除4个年份为一位数增长外,其余23年,均为二位数增长,其中1990-2005连续16年达二位数增长,1979-2005年经济年均增长为13.7%,这一数字远高于新加坡1970年至1978年间8.4%的年均增速,高于韩国1966年至1976年10.8%的年均增速,高于日本1960年至1970年10.5%的年均增速。
新、韩、日是上世纪后50年经济增速最高的几个国家,而广东不仅在平均增速方面明显高于上述国家起飞期的平均增速,且高速增长持续的时间已经两倍于这些国家。
经济总量上,在1989年超过江苏成为全国第一至今仍稳固继续排在榜首, 在东南亚中于2000年超过泰国,于2001年首次超过东南亚经济总量最大的印度尼西亚。
从发展历程看广东的经济发展可分为七个阶段:第一个时期是1950-1957年,即三年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GDP年均增长达10.5%,是广东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农业合作化,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增加值年均达8.5%增长,工业方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重点发展地方工业和轻工业,使工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达22.3%的增长。
第二个时期是1958-1962年“二五”时期,这一时期,片面追求高指标,这种“大跃进”的严重失误,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影响,使经济发展遭受严重挫折,1958-1962年的GDP增长为-1.1%,按可比价计算1961年GDP相当于1955年水平,经济倒退了近六年,这一时期为建国以来经济最差的时期。
第三个时期是1963-1965“三年调整时期”,这一时期贯彻执行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使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这一时期GDP增长达13.2%,是改革开放以前的最好时期。
第四个时期是1966-1978年“文化大革命”及粉碎“四人帮”时期,这一时期经济建设受到了极左路线的严重干扰,GDP增长仅为4.6%,人均GDP增长仅为2.4%。
第五个时期是1979-1990年,改革开放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广东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广东依靠国家的特殊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外资,使经济出现恢复性增长,1979-1990年均GDP增长达12.7%。
第六个时期1991-2002年为进一步改革开放,实施市场经济,争取率先实现四个现代化阶段,广东经济进入起飞阶段时期,GDP 年均增长达14.6%。
第七个时期2003年至今为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GDP年均增长达14.5%,经济增长动力从单纯依赖外源型经济的拉动到内外源经济共同拉动, 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阶段。
2、产业结构演变产业结构随着工业化进程呈现由低级向高级、由严重失衡到基本合理,并不断优化的发展变动过程。
从国外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看,经济发展逐步由初级结构向高级结构演变。
在工业化之前,第一产业的比重较高,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较低,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随着人均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但到一定阶段后,第二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而第三产业则上升。
著名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把现代经济增长理解为经济结构的全面转变,并借助多国模型提出"标准工业化结构转换模式",依据人均GDP收入水平将结构转变过程分为三个阶段、6个等级,研究得出人均GDP各阶段产业结构一般模式,如下表。
钱纳里等人研究人均经济总量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关系赛尔奎和钱纳里的发展模式从广东发展历程看,建国58年来,广东产业结构演变的总体趋势和世界上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基本一致。
第一产业比重趋势下降,从1952年的48.7%,下降到2005年的6.2%,年均下降0.8个百分点,特别是1983年以后几乎直线下降,其平均下降的幅度较大,年均下降1.2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呈现趋势上升的轨迹,特别是1983年以前,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几乎互补,第二产业的上升来自第一产业的下降,产业主要在一、二产业之间互动;1970年以后第二产业取代第一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产业结构由“一、二、三”的格局转变为“二、一、三”的格局;1982年以后,广东第三产业开始启动,特别是1985年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总量增长主要由第一、第二产业带动转为由第二、第三产业带动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由“二、一、三”的格局转变为“二、三、一”的格局。
从"标准工业化结构转换模式"比较看,广东2005年人均GDP2983美元(当年汇率计),相当于工业化阶段中后期,按赛尔奎和钱纳里的发展模式,现阶段第三产业比重在41%-45%之间,第一产业比重在10%-15%之间,广东2005年实际三次产业构成为6.2:50.7:43.1,这可看出广东第三产业比重与"标准工业化结构转换模式"吻合,但第二产业比重高于标准模式,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过快,第一产业比重低于标准模式,隐含我省工业化进程并没有带来反哺农业过程。
从结构模式看,建国以来的前30年,广东形成了一套重工业高度倾斜发展并自我服务,而生产生活消费品的轻工业以及与工业配套的其他产业相对薄弱的产业结构模式。
50-70年代,我省与全国一样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特别是50年代“以钢为纲”、“全民大炼钢铁”,轻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改革开放后重新定位,1979年提出优先发展轻纺工业,对其实行政策倾斜,广东当年抓住时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食品和日常用品为主的轻工业,当年以“广东粮、珠江水,岭南衣”为代表的“广货”风靡全国,经济快速发展,广东1989年一跃成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
进入90年代,家庭用具、家电等大件耐用消费品开始进入家庭,广东以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家电产业,使广东成为家电大省。
根据消费经济学理论和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居民消费结构开始从生存型向享受、发展型转变,零售、汽车等行业被触发。
广东1996年实现人均GDP1000美元的跨越,已步入消费结构转型期,电脑、高级视频、汽车等万元以上级商品进入家庭,广东产业结构已从轻型化向高级化、适度重型化发展,经济得以一直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3、投资率、消费率轨迹消费率逐级下滑,投资率已跨越了倒U型高点,消费率与一、三产业保持了较高的关联性,消费对第三产业的拉动强于投资对第三产业的推动。
广东投资率(资本形成总额/地区生产总值)的变化从1952年的14.5%,上升至1993年倒U型高点44.9%;然后下降至2005年的37.5%。
消费率(最终消费/地区生产总值)呈现逐级下滑,从1952年的94.2%下降至2005年的51.6%,政府消费率与第三产业比重波动保持了较高的一致性,而最终消费率与第一、第三产业比重之和波动保持了较高的一致性,特别是1985年以来,出现更加奇妙经济现象,它们之间非常接近,它们的平均绝对差仅为2.2个百分点。
从2002年投入产出模型测算,增加一个单位居民消费所产生的增加值54.8%是属于第三产业,25.4%是属于第二产业,而增加一个单位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所产生的增加值33.1%是属于第三产业,65.2%是属于第二产业,这也说明消费对第三产业的拉动强于投资对第三产业的推动,提高消费率对提升第三产业比重意义重大,在消费中,每增加一个单位政府消费,所产生的增加值有88.0%是第三产业,政府消费对第三产业的拉动又强于居民消费对第三产业的拉动。
二、增长因素分析1、产业对经济的推动力第三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呈上升趋势,第一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对GDP贡献率近期有所下降。
从供给而言,GDP增长由三次产业带动,在1953-2005年新增的GDP中,58.1%来自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7.8%,第一产业仅为4.1%,这说明第二产业是我省GDP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从历史轨迹看,第一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总的是在下降趋势,从1953年的24.3%下降到2005年的2.1%。
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改革开放前波动剧烈,改革开放后呈上升趋势,从改革开放前的54.6%上升到“十五”时期的56.4%,并在大多数年份里保持了第一推动力的地位。
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也呈上升趋势,“十五”时期为41.6%,比改革开放前提高了19.9个百分点。
进入“九五”时期以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份额都呈下降趋势,而第三产业呈上升趋势,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一起构成国民经济的主要推动行业。
分时期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2、需求对经济的拉动力广东经济增长模式从投资启动逐步向消费拉动转变。
从需求角度分析,拉动GDP增长的因素有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和净流出,从广东的发展历程看,“六五”资本形成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5.4%,大于最终消费的53.1%,表现为投资启动型特征,随着市场进程加快,改革的深入,消费拉动作用显得更加重要,“七五”最终消费对GDP拉动作用达54.4%超过资本形成,十五时期为54.8%,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显现消费拉动型特征。
分时期消费、资本形成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广东是对外贸易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大进大出,2005年对外依存度达156.8%,海外市场对经济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分析说明出口对经济的影响,我们把出口、及调出从净流出剥离出来,对经济影响分为四个因素:消费、投资、出口、调出,并利用2002年投入产出模型计算,结果显示在2002年广东生产总值总量中,有36.6%是由出口拉动,11.9%是由省外拉动,这也反映出当前我省外向度在较高水平,对外依赖程度强,显现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世界经济对广东经济影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