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科特色诊疗标准规范

合集下载

中医特色诊治规范

中医特色诊治规范

中医特色诊治规范1. 中医辨证施治规范辨证施治是指中医医生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分析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根据中医理论进行辩证,以确定疾病的证型,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为确保中医诊治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应遵循以下规范:是指中医医生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分析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根据中医理论进行辩证,以确定疾病的证型,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为确保中医诊治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应遵循以下规范:- 中医诊断要精准:医生应准确判断患者的证候,确保诊断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 解读病因要全面:医生应对患者的病因进行全面分析,明确病因的各个方面,以便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 辨证施治要个体化: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型,灵活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使诊治更加有效。

- 注意副作用和风险:医生应了解中药和治疗手法的副作用和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安全用药和施治。

2. 中医药安全使用规范中医药安全使用是指在中医治疗过程中,合理、安全地使用中药和中医疗法,以确保患者的身体健康和安全。

以下是中医药安全使用的规范措施:是指在中医治疗过程中,合理、安全地使用中药和中医疗法,以确保患者的身体健康和安全。

以下是中医药安全使用的规范措施:- 严格遵守药物使用原则:医生应按照中药使用规范,准确选择中药和剂量,并遵循用药禁忌和注意事项。

- 鼓励中药与西药相结合:在适当的情况下,可以结合使用中药和西药,但需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

- 加强药物质量控制:中药的质量控制应符合国家标准,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健康风险防控:医生应对可能出现的健康风险保持警惕,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并告知患者注意事项。

3. 中医诊疗信息管理规范中医诊疗信息管理是指对患者的诊疗信息进行科学、规范的记录和管理。

以下是中医诊疗信息管理的规范要求:是指对患者的诊疗信息进行科学、规范的记录和管理。

以下是中医诊疗信息管理的规范要求:- 记录准确全面:医生应对患者的病史、体征、辩证信息等进行准确全面的记录,确保诊疗过程的可追溯性。

《中医药特色评价标准及实施细则》

《中医药特色评价标准及实施细则》

《中医药特色评价标准及实施细则》引言概述: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为了规范中医药的发展和提高中医药的质量水平,制定中医药特色评价标准及实施细则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医药特色评价标准及实施细则的相关内容。

一、中医药特色评价标准的制定1.1 理论体系评价:评估中医药理论是否符合中医药的整体思维方式,是否能够解释中医药的临床实践。

1.2 临床经验评价:评估中医药医师的临床经验是否丰富,是否能够熟练运用中医药的诊疗方法。

1.3 疗效评价:评估中医药治疗疾病的效果,包括疾病的缓解、康复情况等。

二、中医药特色评价标准的内容2.1 中医药理论的传承与创新:评价中医药理论是否传承了经典,同时是否有创新性的发展。

2.2 临床实践的规范与规范:评价中医药临床实践是否符合规范,是否能够保证患者的安全。

2.3 疾病治疗的效果与效率:评价中医药治疗疾病的效果和效率,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三、中医药特色评价标准的实施细则3.1 制定评价指标:明确中医药特色评价的指标和标准,包括理论体系、临床经验和疗效等方面。

3.2 开展评价活动:组织专家对中医药机构和医师进行评价,评估其在中医药特色方面的水平。

3.3 提出改进建议: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改进建议,帮助中医药机构和医师提升中医药特色的水平。

四、中医药特色评价标准的意义4.1 促进中医药的发展:通过评价标准,可以促进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提高中医药的整体水平。

4.2 提高中医药的知名度:通过评价标准,可以提高中医药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增加中医药的影响力。

4.3 保障患者权益:通过评价标准,可以保障患者的权益,确保他们能够获得高质量的中医药服务。

五、中医药特色评价标准的展望5.1 完善评价标准:不断完善中医药特色评价标准,使其更加科学、合理。

5.2 推动中医药国际化:通过评价标准,推动中医药在国际上的认可和推广。

5.3 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通过评价标准,加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提高中医药人才的整体水平。

三级中医医院中医药特色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细则

三级中医医院中医药特色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细则

三级中医医院中医药特色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细则一、导言中医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三级中医医院作为中医药服务的重要平台,其中医药特色是评价医院综合实力和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志。

为了全面评价三级中医医院中医药特色,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至关重要。

二、中医药特色评价指标体系1. 传统中医医疗技术指标- 中医诊疗能力:包括脉诊、舌诊等传统诊断技能的应用;- 中医治疗疾病疗效:中医药治疗各类疾病的效果和安全性;- 中医药预防保健能力:中医药在疾病预防和健康保健中的作用。

2. 传统中医科研创新指标- 中医临床研究水平:医院开展中医临床研究的数量和质量;- 中医基础研究水平:医院在中医药基础理论和现代科技结合方面的创新能力;- 中医药发展成果转化:医院的科研成果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情况。

3. 中医药服务体系指标- 中医门诊服务态度:医院中医门诊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态度;- 中药房运营管理水平:医院中药房管理情况和中药品质量保障;- 中医药科室设置和发展:中医科室数量、专业化程度及发展规划。

4. 中医药文化传承指标- 中医文化宣传推广:医院中医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创新;- 中医传统技艺传承:医院中医药传统技艺的传承与保护;- 中医药教育培训推广:医院中医药教育培训项目的开展和效果。

三、评价细则1. 中医诊疗能力评价- 门诊医生的中医诊断准确率及规范化程度;- 门诊患者的满意度和治疗效果评价;- 门急诊中医医生的服务态度和专业水平评价。

2. 中医科研创新评价- 医院承担的国家级中医科研项目数量和质量;- 发表的相关中医领域科研论文数量及影响力;- 参与的中医药领域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情况。

3. 中医药服务体系评价- 中药材采购及存储质量管理;- 中药房开药准确率和药品配比准确度;- 中医药科室门诊手术等服务的专业水平和流程管理。

4. 中医药文化传承评价- 中医药典籍和药物材料的收藏和整理情况;- 中医药传统技艺传授和培养情况;- 中医药文化活动开展及效果评价。

中医科特色诊疗规范

中医科特色诊疗规范

中医科特色诊疗规范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中医学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中医科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医学科目,拥有丰富的诊疗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为了更好地推广和发展中医科特色诊疗,在此,我们将探讨中医科特色诊疗规范,以期进一步提高中医科的临床水平和服务质量。

一、中医诊断规范中医诊断是中医治疗的基石,准确的诊断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中医诊断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整体状况、脉象、舌象等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病情和病机。

为了规范中医诊断,以下是一些基本原则:1. 患者信息的收集与记录:医生需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家族病史等信息,并准确记录,以便后续诊断与治疗。

2. 四诊合参:四诊分别指望闻问切四个方面,其中望、闻、切为客观诊察方法,而问是主观诊察方法。

医生需综合利用四诊方法,辨别病情。

3. 病机分析与辨证施治:根据四诊结果,医生需要对病情进行详细分析,确定疾病的病机,并制定相应的辨证施治方案。

二、中医治疗规范中医治疗以中药治疗为主,兼顾针灸、推拿、按摩等辅助疗法。

在中医科特色诊疗规范中,以下是一些治疗规范的原则:1. 中药选择合理: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机,医生需要科学合理地选择使用中药方剂。

该方剂应符合中医理论,遵循药物组方的基本原则。

2. 针灸操作规范:针灸作为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需要医生操作规范、技术熟练。

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医生应注意穴位的准确定位和刺激方法的正确使用。

3. 推拿按摩技巧熟练:推拿按摩是中医治疗的常用辅助疗法,医生需要熟练掌握各种推拿按摩手法,并结合病情进行综合运用。

三、中医康复规范中医康复主要包括针灸推拿、中药疗法、理疗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旨在促进患者功能的恢复和康复。

以下是一些中医康复规范的原则:1. 康复目标明确:医生与患者需明确共同确定的康复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

2. 康复措施合理:根据患者的康复目标和具体病情,采用中医康复的相关手段进行康复治疗。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特色服务操作规范捏脊操作方法:两手沿脊柱两旁,由下而上连续地挟提肌肤,边捏边向前推进,自尾骶部开始,一直捏到项枕部为止(一般捏到大椎穴,也可延至风府穴)。

重复3~5遍后,再按揉肾俞穴2~3次。

一般每天或隔天捏脊1次,6次为一个疗程。

慢性疾病在一个疗程后可休息1周,再进行第二个疗程。

捏脊的具体操作方式有两种:一种一种一种一种是用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腹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后,食指、中指在前。

然后食指、中指向后捻动,拇指向前推动,边捏边向项枕部推移。

另一种另一种另一种另一种是手握空拳,拇指指腹与屈曲的食指桡侧部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前,食指在后。

然后拇指向后捻动,食指向前推动,边捏边向项枕部推移。

上述两种方法可根据术者的习惯和使用方便而选用。

咳嗽贴使用范围:供感冒患者舒缓咳嗽用。

使用说明:1.撕开包装袋,取出贴片,剥去防粘膜,将贴片对准神阙穴和天突穴部位,轻按整个贴片使之平贴固定于皮肤之上。

2.贴处如有湿汗或污垢会减少贴片的粘附性,必要时帖前请清理皮肤。

3.一贴仅限一次使用。

每帖可持续使用8小时。

4.开封后请即刻使用,请将未用贴片用包装袋密封。

5.立即使用,不需冷冻。

6.可根据使用部位的大小适当裁剪后再行使用。

中药小瓶喷雾疗法操作方法:将上诉药物的浓缩药液提纯出来,过滤,澄清,放置冰箱保存,需要使用时喷雾小瓶30ml,消毒后装进去,交给家人为小孩喷咽喉。

严重病例每小时一次,每天不超过8次,一般病例一天4次,每次按三下。

每次使用后禁食水3-5分钟。

初步限于科室内部使用。

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诊疗技术名称]******法/*****技术[简介]诊疗技术的应用简介[适应症]该诊疗技术的适应症[禁忌症]该诊疗技术的禁忌症[操作规范]该诊疗技术的操作规范[注意事项]该诊疗技术的注意事项请各科室根据科室上报的中医诊疗技术目录制定相应的操作规范。

请勿必于2013年5月10日(星期五)之前上报医务科,逾期未交将根据相应检查奖惩进行处罚。

[诊疗技术名称]中药湿敷[简介]敷药法是将药物敷布于患处或穴位的治疗方法,古时又称贴敷。

使用时将所需药物研成粉加适量赋型剂制成糊状敷贴患处。

具有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

[适应症]适用于外科的疖、痈、疽、疔疮、流注、跌打损伤、肠痈等病。

内科的哮喘、肺痈、高血压等病也适用此法。

[禁忌症]1.一般内科疾病不宜使用。

2.大疱性皮肤病及表皮剥脱松解不宜使用。

[操作规范]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取合理体位,暴露湿敷部位,注意保暖。

3.遵医嘱配制药液,药液温度适宜并倒入容器内,敷布在药液中浸湿后,敷于患处。

4.定时用无菌镊子夹取纱布浸药后淋药液于敷布上,保持湿润及温度。

5.操作完毕,擦干局部药液,取下弯盘、中单、橡胶单,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

6.整理用物,做好记录。

[注意事项]l. 纱布从药液中捞出时,要拧挤得不干不湿,恰到好处。

过干了效果不好,过湿了药液漫流。

2.药液不要太烫,防止烫伤。

3.药物组成可根据不同的疾病,作适当的调整和化裁。

4.在应用湿敷疗法的同时,还可根据病情适当配合熏洗、药物内服和针灸等疗法,以增强疗效。

5.注意保持敷料湿润与创面清洁。

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模版)[诊疗技术名称]中药灌肠[简介]诊疗技术的应用简介[适应症]该诊疗技术的适应症[禁忌症]肛门、直肠和结肠等手术或大便失禁、下消化道出血者、妊娠妇女病人禁用灌肠治疗。

[操作规范](1)保留灌肠前,嘱病人排便,以清洁肠道,便于药物吸收,尽量不采取大量不保留灌肠,以免刺激肠蠕动,使药液不易保留。

中医院针灸特色专科科室建设标准

中医院针灸特色专科科室建设标准

中医院针灸专科特色科室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一、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针灸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针灸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针灸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针灸科加强中医针灸特色建设与管理,发挥科室中医针灸特色,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针灸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针灸科是中医特色治疗优势科室,是中医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疗病种广泛涉及内外妇儿皮科、骨伤五官等各科疾病,应在中医理论和针灸学理论指导下,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优势,继承和创新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中医医院针灸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当加强对针灸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特色优势的保持和发展。

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二、基本条件第六条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当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针灸科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七条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当开设独立的针灸门诊,根据就诊病源情况,可开设专病门诊或针灸特色疗法门诊,进行专病专法建设与管理。

有条件的可以开设针灸病房,有急症处理能力的可以开设针灸急诊。

第八条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应当设臵候诊区、针灸诊疗室。

其中二级医院诊疗室治疗床应不少于4张,三级医院诊疗室治疗床应不少于10张。

针灸诊疗室内应设臵排烟设备,保证通风良好。

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治疗区域应有保护患者隐私的设臵。

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

中医医院针灸科病房应当设臵操作治疗室,二级医院的针灸科病房床位数不少于10张,三级医院不少于15张。

有条件的可以设臵理疗室、康复室,理疗室、康复室应当通风良好,绝缘防雾防火,铺设防滑设施。

第九条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当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中医临床诊疗的规范与标准化

中医临床诊疗的规范与标准化

中医临床诊疗的规范与标准化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然而,在现代医学发展的背景下,为了确保中医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规范与标准化的诊疗过程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中医临床诊疗的规范与标准化,从中医诊断、辩证体系、治疗方法和诊疗记录等方面进行论述,旨在提升中医临床的质量和水平。

一、中医诊断的规范与标准化中医诊断是中医临床的核心环节,而规范与标准化的诊断过程能够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在中医诊断中,应严格遵循四诊合参的原则,即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的结合。

在进行望诊时,医生应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指标,并进行系统地辨别。

在闻诊方面,医生应听取患者的呼吸声、咳嗽声等,并从中获取诊断信息。

在问诊时,医生应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等,并结合患者的回答进行综合分析。

最后,在切诊过程中,医生应通过脉搏的触诊,进一步评估患者的病情和体质。

只有遵循这一规范与标准化的诊断过程,中医诊断才能准确无误地指导治疗。

二、中医辩证体系的规范与标准化中医辩证是通过对患者病情的综合分析和辨别,确定病机和证候,从而指导治疗的重要环节。

中医学有独特的辩证体系,如虚实、寒热等,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准确判断其属于哪一类证候,并进一步确定治疗方法。

在规范与标准化的辩证过程中,医生应准确地评估患者的舌苔、脉搏等指标,结合患者的症状,推断患者的证候类型,进而选用相应的中药方剂和治疗方法。

只有辩证准确、标准严谨,中医的治疗效果才会更加显著。

三、中医治疗方法的规范与标准化中医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如针灸、草药疗法等,其中针灸作为中医特色疗法之一,对于一些疑难杂症有着显著疗效。

然而,规范与标准化的治疗方法能够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

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医生应掌握准确的穴位定位和操作技巧,并遵循卫生规范,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同时,在使用草药疗法时,医生应准确判断患者的证候类型,并确定配伍药物和用药剂量,以确保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中医科规章制度、诊疗规范

中医科规章制度、诊疗规范

阜宁县罗桥镇卫生院中医工作制度1。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中医药政策及法律法规,做到依法执业、文明行医.2. 设立中医管理科,建立中医科,开设中医特色专科(专病),有专(兼)职人员负责中医药管理工作。

3。

建立中医工作台帐,健全中医药工作制度。

中医工作年初有计划,工作有记录,半年有检查,年终有总结.4。

运用中医理、法、方、药诊疗方法,以及针灸、推拿、火罐、敷贴、刮痧、熏洗、穴位注射、热熨等中医适宜技术处理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

5. 制定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划,定期组织中医药业务学习,做好中医药人员岗位培训、学历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6。

根据理、法、方、药的原则,定期开展中医药医疗质量与医疗文书书写规范的检查与评审,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

8. 加强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做好中医药相关信息的收集、汇总和上报工作.9. 承担村卫生站的中医药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

指导乡村中医药人员自采、自种、自用中草药.10. 继承并整理名老中医药师学术经验,积极采集民间土、单、验方及独特疗法加以整理、筛选、验证,对确有疗效的要推广应用。

中医管理科工作制度1。

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中医医疗机构管理办法》及国家、省、市制定的中医药方针、政策和法规.2。

拟定本单位中医、中药及中西医结合发展计划,制定和完善中医药工作制度、职责和医疗服务规范.3.指导、监督医院及村(社)卫生站中医药工作,定期开展医疗、护理、药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督查。

4。

制定本单位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划,组织中医药成人教育、继续教育、临床岗位培训和师承工作;5。

倡议中医“治未病”理念,积极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6. 组织指导医院中医药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作,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7. 积极参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组织实施中医药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8。

推行中医药人员执业资格制度,负责中医、中药人员考试、登记、注册工作.9. 负责全院中医药统计和信息工作,协调管理全院中医专项补助经费计划。

中医特色诊疗规范

中医特色诊疗规范

中医特色诊疗规范艾灸艾灸是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形柱形的艾条,点燃后在人体表面熏烤的一种疗法。

此法利用温热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以温经通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从而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适应症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证、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

禁忌症1、部分在头面部或重要脏器、大血管附件的穴位,应尽量避免施灸或选择适宜的灸法,特别不宜用艾柱直接灸。

孕妇少腹部禁灸。

2、凡高热、大量吐血、中风闭证及肝阳上元头痛症,一般不适宜用灸法。

3、过饱、过劳、过饥、醉酒、大渴、大惊、大恐、大怒者,慎用灸法。

操作规范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

2、协助取合适体位,暴蹈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3、根据情况实施相应的灸法。

3.1直接灸(常用无瘢痕灸)先在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放置艾灶后点燃,艾炷燃剩至2/5左右,患者感到灼痛时,即用镊子取走余下的艾炷,放于弯盘中,更换新炷再灸,一般连续灸5~7壮。

3.2间接灸(常用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和隔附子饼灸)施灸部位涂凡士林,根据病情,放上鲜姜片或蒜片或附子饼1片(事先将鲜姜或独头蒜切成约0.6cm厚的薄片,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附子饼是附子研末以黄酒调和而成,厚约0.6~0. 9 cm,中心处用粗针穿刺数孔) ,上置艾柱,点燃施灸。

当艾灶燃尽或患者感到灼痛时,则更换新炷再灸,一般灸3~7壮。

达到灸处皮肤红晕,不起泡为度。

4、艾炷燃烧时,应认真观察,防止艾灰脱落,以免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等。

5、施灸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看。

整理床单,安置舒适体位,酌情通风。

6、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1、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2、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3、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中医特色诊疗指南

中医特色诊疗指南

中医特色诊疗指南1. 中医特色诊疗概述中医特色诊疗是中医传统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

其主要特点包括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调理阴阳平衡、强调整体观念等。

中医特色诊疗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疾病是整体失调的表现,因此治疗应该综合考虑多个方面。

2. 中医特色诊疗方法2.1 辨证论治中医特色诊疗中的核心方法是辨证论治,即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表现来确定病因病机,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治疗。

辨证论治包括辨证施治和辨证施药两个方面,通过辨证来确定针对疾病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选择。

2.2 个体化治疗中医特色诊疗强调个体化治疗,即针对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根据病人的体质、疾病类型、病程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选取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2.3 调理阴阳平衡中医特色诊疗认为阴阳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因此治疗过程中注重调理阴阳平衡。

通过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手段调理病人的阴阳平衡,恢复身体的自我调节能力。

2.4 强调整体观念中医特色诊疗强调整体观念,即将人体看作一个整体,疾病是整体失调的表现。

因此,治疗过程中会综合考虑病人的身心健康状况,并采用多种治疗手段综合治疗疾病。

3. 中医特色诊疗指南的实施中医特色诊疗指南的实施需要结合具体的疾病情况和病人个体差异。

医务人员应遵循指南提供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诊断和治疗。

同时,患者也应积极配合治疗,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用药和调理。

4. 中医特色诊疗的优势与局限性4.1 优势- 考虑全面:中医特色诊疗注重综合分析病人的多个方面,包括症状、体质、环境等,以全面治疗疾病。

- 个性化治疗:中医特色诊疗根据病人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 强调预防:中医特色诊疗强调疾病的预防,通过调理阴阳平衡,提高人体免疫力,减少患病风险。

4.2 局限性- 证据不足:由于中医特色诊疗方法的复杂性和个体化,缺乏大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证据支持相对不足。

中医诊疗规范

中医诊疗规范

中医科诊疗规范面瘫中医诊疗方案面瘫(idiopathic facial palsy)或称Bell麻痹(Bell palsy)是颈乳突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周围性面瘫,相当于中医的中风病范畴。

一、诊断:参照2004年国家卫生部临床医学委员会制定的《神经病学》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1、辨证治疗风痰阻络证:症状:患侧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变大,不能闭合或者闭合不全,闭眼时眼球向外上方转动,显露白色巩膜,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偏向健侧,鼓腮吹哨漏气;食物滞留于病侧齿颊间,病初可伴有瘫痪侧乳突疼痛,耳内或者下颌角疼痛。

舌质暗淡,苔白腻或者黄腻,脉弦滑或者弦紧。

治法:化痰通络,祛风散寒。

方药:牵正散加减。

白附子、僵蚕、全蝎各9克,等分为末分两次服。

加用防风引药上行,川芎去头面之风。

疗效评估:该病男性多于女性,任何季节都可发病以春节多见疗效评判标准分为四类:痊愈:患部完全恢复正常;显效:患部基本恢复正常,仅笑时口角稍向健侧歪斜,或者皱眉时额纹比健侧浅;有效:患部明显恢复,患侧眼睑闭合不严,口角轻度歪斜;无效:治疗后无好转或者略有改善。

证实以辨证为核心的治疗方案疗效明显。

2、针灸治疗:取手足阳明经为主,足太阳经穴为辅,面瘫早期针数宜少,宜浅,宜精,后期诸穴位酌予斜刺或者透刺,初期宜补后期宜泻加用悬灸。

处方:地仓、颊车、合谷、阳白、四百方义:本方重在麻痹部位取穴,配合远部取穴,目的在于疏通阳明太阳经脉,祛风散寒,疏通气血,使肌肉筋脉得以濡润温养,面瘫可愈。

加减:抬眉差加攒竹,鼻唇沟平坦加用迎香人中歪斜加水沟,舌麻味觉减退加廉泉。

疗效评估:根据临床实践观察,针灸具有良性调整作用,可以提高神经兴奋性,加速面瘫的恢复。

针灸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面瘫的首要方法。

3、隔姜灸:姜片厚约2-3mm,刺数眼,上置艾柱,三到五壮,以皮肤微红为度。

疗效评估:此疗法属于中医特色疗法,取艾柱温热散寒,借生姜解表散寒之力共同作用于穴位,施治过程中患者常感觉虫爬蚁道的舒适感,利于面瘫的早期恢复。

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一、引言中医特色技术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基本特点是通过操纵、按摩、拔罐、刮痧等手段,调节人体气血、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在中医实践中,中医特色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成为中医临床的重要手段。

然而,中医特色技术的操作规范在实践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在操作过程中,操作人员可能会因为理论知识储备不足、操作方法不正确、操作手法不熟练而引起意外事故和偏颇。

因此,制定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是十分必要的。

二、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的重要性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是指根据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中医特色技术的操作过程中所需要注意的事项和规范做出的规定。

制定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可以帮助操作人员避免不必要的意外事故和偏颇。

此外,规范化的操作流程能够保证操作的科学合理性,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同时,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也能够加强相关的知识普及和技术培训,提高中医特色技术的普及度和质量。

三、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的制定原则1.安全原则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的制定必须以安全为第一原则,确保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要注意对操作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患者的病情、症状、以及相关身体情况等做出准确评估,以便操作人员能够选择合适的操作方法和手法。

2.科学原则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的制定必须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实践经验,确保操作的科学合理性。

3.规范化原则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的制定必须以标准化的操作流程为基础,确保操作人员能够按照规范的程序操作,保证操作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

四、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的主要内容1.操作前准备操作前,必须对操作的具体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和准确评估,包括对患者的病情、症状、以及相关身体情况等进行详细把握。

同时,还需要对治疗工具和设备进行检查和消毒,确保在操作过程中的设备、工具和环境都是符合操作要求的。

2.操作过程(1) 操作方法的选择针对不同疾病或症状,中医特色技术实现治疗的方法是多样的。

中医诊疗规范

中医诊疗规范

中医诊疗规范中医诊疗规范是指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时所遵循的一系列规范和准则。

它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并发布,旨在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提高中医诊断和治疗的质量。

本文将对中医诊疗规范进行全面介绍和分析。

中医诊疗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依靠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整体病情、脉象、舌象等不同方面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判断和诊断。

中医诊疗规范明确了各种疾病的诊断标准,保证了中医医生的诊断准确性。

其次是治疗原则。

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调理,强调“因病施治”,即针对不同病症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诊疗规范对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的治疗原则进行了明确规定,保证了中医医生在治疗过程中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第三是药物使用。

中医药是中医诊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草药是最常用的治疗手段。

中医诊疗规范对中药的种类、用量、用法、用量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疗效。

此外,中医诊疗规范还涉及到治疗过程中的操作规范和医疗安全问题。

例如,规范了中医诊疗中使用的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以及防止交叉感染的措施等,这些都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

中医诊疗规范的制定意义重大。

首先,它能够提高中医诊疗的水平和质量,保证中医临床实践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在规范的指导下,中医医生能够更加准确地判断病情,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其次,中医诊疗规范有利于加强中医药的法制建设,整顿市场秩序,防止虚假宣传和治疗乱象。

对于推动中医药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然而,目前中医诊疗规范在一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中医的特色和复杂性,一套统一的规范难以适应各个地区和医院不同的实际情况。

其次,中医药资源的匮乏和保护缺失也给中医药的规范化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此外,一些中医医生的专业水平和临床经验也亟待进一步提高。

为了进一步完善中医诊疗规范,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对中医药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

中医科特色诊疗规范标准

中医科特色诊疗规范标准

中医科特色诊疗规范标准疗法规范中药贴敷疗法是一种常用的中医外治法,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四肢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作用:温经通络,活血止痛。

处方:透骨草、桂枝、艾叶、红花、当归、川芎、威灵仙、当归、路路通,煎汤外敷。

治疗方法:将煎好的药汁敷在患处。

禁忌症:患处皮肤有感染者,严重心脏病、严重高血压未控制者。

灌肠疗法规范中药保留灌肠是一种中医外治法,适用于糖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患者。

作用:通便、降浊、排毒。

辨证用药:选取生大黄、蒲公英、木香、红花、生龙牡、丹参等药物,可根据病情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腹胀者厚朴、枳壳等药物加减。

治疗方法:一般采用的有保留灌肠、高位灌肠、不保留灌肠等。

禁忌症:严重心脏病、严重贫血、严重痔疮者,早期妊娠、肠道手术后、不明原因肠出血者,精神障碍者。

耳穴贴敷疗法规范耳穴贴敷疗法可以缓解或消除糖尿病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的康复。

作用:调节内分泌,改善胰岛功能。

选穴处方:胰腺、内分泌、三焦、神门、肺、肾、肾上腺。

禁忌症: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皮肤破损者。

穴位注射疗法规范穴位注射疗法适用于消渴肠病、消渴痹症等。

作用:缓解消渴肠病引起的腹痛、便秘、腹泻等症状;营养神经:改善消渴痹症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选穴:足三里。

治疗方法:消渴肠病腹痛:654-2穴位注射,以解痉止痛。

消渴痹症:甲钴胺、维生素B1穴位注射以营养神经。

禁忌症:有晕针史者,精神障碍者,有出血性疾病者。

中药贴敷疗法规范中药贴敷疗法是一种常用的中医外治法,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四肢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1.适应症:适用于糖尿病肠病引起的腹痛、腹泻、便秘等,以及眩晕(高血压病)。

2.作用:具有温阳止泻、散寒止痛等功效。

3.部位及选穴:肚脐和涌泉穴。

4.治疗方法:对于腹泻者,可使用肉桂和XXX渗湿止泻;对于腹痛者,可使用附子和肉桂温阳散寒止痛;对于眩晕(高血压病),可使用吴茱萸和川芎贴涌泉穴。

中医特色专科汇报

中医特色专科汇报

中医特色专科汇报引言概述:中医特色专科在医疗领域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通过专科汇报可以更好地展示中医的疗效和特色。

本文将从中医特色专科的建设情况、临床疗效、科研成果、人材培养和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中医特色专科的建设情况1.1 中医特色专科的概念和特点中医特色专科是指在中医医院或者综合医院中设立的专门开展中医特色诊疗服务的科室,以中医药特色和疗效为主要特点。

1.2 中医特色专科的分类中医特色专科可以根据疾病类型进行分类,包括针灸科、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等。

1.3 中医特色专科的建设标准中医特色专科的建设需要符合相关规范和标准,包括医疗设备、人员配置、诊疗流程等方面的要求。

二、中医特色专科的临床疗效2.1 中医特色专科的疗效评估中医特色专科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疗效数据,通过对病例的跟踪观察和科研研究可以评估其疗效。

2.2 中医特色专科的优势中医特色专科在慢性病、疑难病、疑难杂症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2.3 中医特色专科的病例分享中医特色专科可以通过病例分享会、学术交流等形式,分享成功治疗案例,提高医疗水平和诊疗效果。

三、中医特色专科的科研成果3.1 中医特色专科的科研方向中医特色专科在科研方面主要环绕中医药疗效评估、中医药临床研究、中医药现代化等方向展开研究。

3.2 中医特色专科的科研成果中医特色专科通过科研项目、论文发表、专著出版等方式,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3.3 中医特色专科的科研团队中医特色专科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包括专家学者、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为中医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中医特色专科的人材培养4.1 中医特色专科的人材培养模式中医特色专科通过开展中医临床技术培训、学术交流、科研项目指导等方式,培养中医人材。

4.2 中医特色专科的人材队伍建设中医特色专科注重人材队伍建设,建立了一支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科研能力的中医团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特色诊疗规范一、中药熏洗疗法规范1.适应症: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双下肢血管病变)。

中药熏洗疗法:是将煎好的药汁待温后,只洗患处而不熏,适用于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四肢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2.作用:温经通络,活血止痛。

3.处方:透骨草、桂枝、艾叶、红花、当归、川芎、威灵仙、当归、路路通,煎汤外洗4、治疗方法:中药煎汤,熏洗下肢及患处。

5.禁忌症①患处皮肤有感染者;②严重心脏病、严重高血压未控制者。

二、灌肠疗法规范1、适应症:消渴肾病(糖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

中药保留灌肠是在张仲景蜜煎导法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中医外治法之一,符合“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开鬼门,洁净府”的中医理论。

而现代医学认为:直肠壁组织具有选择性吸收和排泄的半透膜及丰富的静脉丛,药液由肠壁半透膜吸入,经静脉丛,通过门静脉及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吸入人体内病灶,并通过肠道渗透作用,也会在局部起作用。

因此,中药灌肠不仅可以发挥药物的疗效,而且能直达病所,克服药物的不良反应。

适用糖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患者。

2.作用:通便、降浊、排毒。

3、辨证用药:选取生大黄、蒲公英、木香、红花、生龙牡、丹参等药物,可根据病情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腹胀者厚朴、枳壳等药物加减4、治疗方法:一般采用的有保留灌肠、高位灌肠、不保留灌肠等。

5、禁忌症:①严重心脏病、严重贫血、严重痔疮者;②早期妊娠、肠道手术后、不明原因肠出血者;③精神障碍者。

三、耳穴贴敷疗法规范1、适应症:消渴(糖尿病)贴敷疗法可以缓解或消除糖尿病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的康复。

2.作用:调节内分泌,改胰岛功能。

3、选穴处方:胰腺、内分泌、三焦、神门、肺、肾、肾上腺。

4、禁忌症: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②皮肤破损四、穴位注射1.适应症: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

2.作用:缓解消渴肠病引起腹痛、便秘、腹泻等症状;营养神经:改善消渴痹症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3.选穴:足三里4.治疗方法:消渴肠病腹痛:654-2穴位注射,以解痉止痛。

消渴痹症:甲钴胺、维生素B1穴位注射以营养神经。

5.禁忌症:①有晕针史者;②精神障碍者;③有出血性疾病者;五、中药贴敷1.适应症: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适用于糖尿病肠病引起的腹痛、腹泻、便秘等。

各种病症眩晕(高血压病)。

2.作用:温阳止泻、散寒止痛等3.部位及选穴:肚脐、涌泉4.治疗方法:腹泻者:肉桂、车前子以温阳渗湿止泻。

腹痛者:附子、肉桂温阳散寒止痛。

眩晕(高血压病),吴茱萸、川芎贴涌泉穴。

5、禁忌症: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②皮肤破损六、刮痧适应症: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

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

刮痧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的一种疗法。

此法可疏通腠理,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达到治疗的目的。

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

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

民间广泛流传于治疗发痧(中暑)、绞肠痧、吊绞痧等证。

禁忌症:该诊疗技术的禁忌症操作规范: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刮痧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 根据病情,确定刮痧部位。

常用部位有头颈部、背部、胸部及四肢。

4. 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

5. 手持刮具,蘸水或药液,在选定的部位,从上至下刮擦皮肤,要向单一方向,不要来回刮。

用力要均匀,禁用暴力。

6. 如刮背部,应在脊椎两侧沿肋间隙呈弧线由内向外刮,每次刮8-10条,每条长6-15 cm。

7. 刮动数次后,当刮具干涩时,需及时蘸湿再刮,直至皮下呈现红色或紫红色为度,一般每一部位刮20次左右。

8. 刮治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及时调节手法力度。

9. 刮痧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

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1. 病人体形过于消瘦、有皮肤病变、出血倾向者均不宜用刮痧疗法。

2. 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

3. 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饮食要清淡,忌生冷油腻之品。

七、艾灸适应症: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证、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

艾炷灸是将纯净的艾绒用手指搓捏成圆锥状,小者如麦粒大;中者如半截枣核大;大者高约1 cm,炷底直径约0.8 cm,直接或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的一种疗法。

此法利用温热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以温经通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从而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形柱形的艾条,点燃后在人体表面熏烤的一种疗法。

禁忌症该诊疗技术的禁忌症操作规范: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

2.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3.根据情况实施相应的灸法。

3.1 直接灸(常用无瘢痕灸)先在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放置艾炷后点燃,艾炷燃剩至2 /5左右,患者感到灼痛时,即用镊子取走余下的艾炷,放于弯盘中,更换新炷再灸,一般连续灸5~7壮。

3.2 间接灸(常用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和隔附子饼灸)施灸部位涂凡士林,根据病情,放上鲜姜片或蒜片或附子饼1片(事先将鲜姜或独头蒜切成约0.6 cm厚的薄片,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附子饼是附子研末以黄酒调和而成,厚约0.6-0.9 cm,中心处用粗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点燃施灸。

当艾炷燃尽或患者感到灼痛时,则更换新炷再灸,一般灸3~7壮。

达到灸处皮肤红晕,不起泡为度。

4. 艾炷燃烧时,应认真观察,防止艾灰脱落,以免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等。

5. 施灸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

整理床单元,安置舒适体位,酌情通风。

6.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1. 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2. 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3.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4. 熄灭后的艾炷,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

中医特色诊疗规范一、中药熏洗疗法规范1.适应症: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双下肢血管病变)。

中药熏洗疗法:是将煎好的药汁待温后,只洗患处而不熏,适用于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四肢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2.作用:温经通络,活血止痛。

3.处方:透骨草、桂枝、艾叶、红花、当归、川芎、威灵仙、当归、路路通,煎汤外洗4、治疗方法:中药煎汤,熏洗下肢及患处。

5.禁忌症①患处皮肤有感染者;②严重心脏病、严重高血压未控制者。

二、灌肠疗法规范1、适应症:消渴肾病(糖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

中药保留灌肠是在张仲景蜜煎导法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中医外治法之一,符合“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开鬼门,洁净府”的中医理论。

而现代医学认为:直肠壁组织具有选择性吸收和排泄的半透膜及丰富的静脉丛,药液由肠壁半透膜吸入,经静脉丛,通过门静脉及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吸入人体内病灶,并通过肠道渗透作用,也会在局部起作用。

因此,中药灌肠不仅可以发挥药物的疗效,而且能直达病所,克服药物的不良反应。

适用糖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患者。

2.作用:通便、降浊、排毒。

3、辨证用药:选取生大黄、蒲公英、木香、红花、生龙牡、丹参等药物,可根据病情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腹胀者厚朴、枳壳等药物加减4、治疗方法:一般采用的有保留灌肠、高位灌肠、不保留灌肠等。

5、禁忌症:①严重心脏病、严重贫血、严重痔疮者;②早期妊娠、肠道手术后、不明原因肠出血者;③精神障碍者。

三、耳穴贴敷疗法规范1、适应症:消渴(糖尿病)贴敷疗法可以缓解或消除糖尿病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的康复。

2.作用:调节内分泌,改胰岛功能。

3、选穴处方:胰腺、内分泌、三焦、神门、肺、肾、肾上腺。

4、禁忌症: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②皮肤破损四、穴位注射1.适应症: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

2.作用:缓解消渴肠病引起腹痛、便秘、腹泻等症状;营养神经:改善消渴痹症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3.选穴:足三里4.治疗方法:消渴肠病腹痛:654-2穴位注射,以解痉止痛。

消渴痹症:甲钴胺、维生素B1穴位注射以营养神经。

5.禁忌症:①有晕针史者;②精神障碍者;③有出血性疾病者;五、中药贴敷1.适应症: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适用于糖尿病肠病引起的腹痛、腹泻、便秘等。

各种病症眩晕(高血压病)。

2.作用:温阳止泻、散寒止痛等3.部位及选穴:肚脐、涌泉4.治疗方法:腹泻者:肉桂、车前子以温阳渗湿止泻。

腹痛者:附子、肉桂温阳散寒止痛。

眩晕(高血压病),吴茱萸、川芎贴涌泉穴。

5、禁忌症: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②皮肤破损六、刮痧适应症: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

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

刮痧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的一种疗法。

此法可疏通腠理,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达到治疗的目的。

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

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

民间广泛流传于治疗发痧(中暑)、绞肠痧、吊绞痧等证。

禁忌症:该诊疗技术的禁忌症操作规范: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刮痧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 根据病情,确定刮痧部位。

常用部位有头颈部、背部、胸部及四肢。

4. 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

5. 手持刮具,蘸水或药液,在选定的部位,从上至下刮擦皮肤,要向单一方向,不要来回刮。

用力要均匀,禁用暴力。

6. 如刮背部,应在脊椎两侧沿肋间隙呈弧线由内向外刮,每次刮8-10条,每条长6-15 cm。

7. 刮动数次后,当刮具干涩时,需及时蘸湿再刮,直至皮下呈现红色或紫红色为度,一般每一部位刮20次左右。

8. 刮治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及时调节手法力度。

9. 刮痧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

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1. 病人体形过于消瘦、有皮肤病变、出血倾向者均不宜用刮痧疗法。

2. 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

3. 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饮食要清淡,忌生冷油腻之品。

七、艾灸适应症: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证、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

艾炷灸是将纯净的艾绒用手指搓捏成圆锥状,小者如麦粒大;中者如半截枣核大;大者高约1 cm,炷底直径约0.8 cm,直接或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的一种疗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