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政治政策史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https://img.taocdn.com/s3/m/43f0c370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55.png)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一、宋朝(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1. 宋朝的政治①北宋的建立时间:960年建立者:宋太祖(赵匡胤)都城:东京(开封)意义: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实现了局部统一)②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③重文轻武政策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弊端表现:A、提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B、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发展科举。
影响:积极影响:有效地清除了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营造了浓厚的读书气氛,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消极影响:军队作战能力低下,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
④北宋的灭亡与南宋的建立北宋灭亡,南宋建立:1127年事件:靖康之耻(靖康之变)建立者:赵构(宋高宗)都城:临安(杭州)抗金名将:岳飞宋金对峙分界线:淮水——大散关一线南宋统治者心态:安于现状,偏安一隅。
2. 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一、辽,西夏、金与蒙古兴起的共同点是?①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②都是统一本民族后建立政权的。
③都吸收了汉族先进文化。
二、澶渊之盟(宋夏和议,宋金和议)的影响?消极:“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
积极:避免了战争对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带来破坏,促进了边境地区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边境地区生活安定,促进了民族融合。
三、宋辽、宋夏、宋金和议的比较共同点:宋朝都给予“岁币”不同点:宋辽是兄弟相称,西夏对宋称臣,南宋向金称臣。
3. 宋朝的经济1)宋朝经济的表现2)纸币出现的原因和作用:原因:①商品经济的发展②纸币便于携带。
作用:有利于商品的流通,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3)唐朝与宋朝市场管理的不同:唐朝:实行“坊市”分离,官府对市场严格管理,市场活动的范围和时间受到限制。
宋朝:打破“坊市”界限,经商时间不受限制,开始出现夜市和早市。
4)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启示经济重心的时间:奠定基础:东汉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开始时间:唐朝中后期完成时间:南宋5)宋朝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A.造船业发达,指南针的运用。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4289b491a37f111f0855b31.png)
——《续资治通鉴》 1、赵普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藩镇太重,君弱臣强(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
北宋建立:960年,赵匡胤,定都开封
北
军事:“杯酒释兵权”; 统调分离;更戍法
宋
的 强化集权 行政 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政
地方:文官任知州,知州三
治
年一换,设通判
财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重文轻武:文臣统兵,压抑武将;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王安石变法 背景,内容,评价
课堂练习
1、“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这一诗句中的
武
做铁莫做针。 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宋太宗:977年,进士109人,诸科200人,
将
”
——(宋)谚语 (2)起义军在
的率领下,攻入长安,给唐朝以
的打击。
统调分离: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经过:(1)755年,节度使
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
”。
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二、重文轻武政策 评价
材料3:赵宋王朝是被一而再,再而三的外族入侵势力所颠覆, 从王朝内部来说,横亘两宋三百多年始终没有一股政治势力膨 胀到足以威胁赵宋皇位的稳固。
——《浅析宋代文官制度的得失》
(2)政治方面: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的情况发生, 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好社会的安定。
宋太祖:最多一次是31人,诸科最多是96人;
七年级下册历史:清朝的制度与政策
![七年级下册历史:清朝的制度与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c38be17533687e21af45a9f3.png)
第17课清朝的制度与政策课型新授课时 1一、学习目标1.使学生了解清朝的制度与政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满洲的崛起、清军入关和统一全国、君主集权和设立军机处、清初的海禁与闭关等等史实。
2.认识清朝前期君主集权的高度强化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表现。
3.认识清朝闭关锁国的前因后果。
二、学习重点清朝前期君主集权的强化。
三、学习难点清朝前期为什么要实行海禁与闭关。
教法:讲述法、例示法、归纳法、讨论法、比较法学法:探究、分析、总结教具:多媒体课件四、学习过程(一)板书课题(约1分钟)第17课清朝的制度与政策(二)出示目标(三)自学指导(约2分钟)请学生自学课本p92—p95页内容、图片。
思考以下的自主学习题,快速准确地找出答案。
10分钟之后看谁能快速解答。
自主学习题:1、明朝末年,建州女真的杰出首领______创建八旗制度,统一了女真各部。
____年,______称汗,建立政权,国号为__,史称___。
2、努尔哈赤的儿子____改女真族名为___。
____年皇太极在沈阳称帝,改国号为__。
____ 年清军入关进占北京,不久,顺治帝将都城从___迁到北京,开始统治全国。
3、清初几代皇帝认真吸取___ 灭亡的教训,勤于___ ,执行______ 、与民休息的政策。
百余年间,______,______,社会安定,号称“___”盛世。
4、清朝前期加强君主集权制度,顺治帝设置___ ,并设_____。
康熙帝又设____ 。
雍正年间设立____ ,使君主集权到达了顶峰。
乾隆帝取消___________ 。
5、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清初,为切断海上______与东南沿海人民的联系,____ ,严禁民间船只私自出海。
又颁布____ 强迫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
乾隆年间又将对外通商口岸由__个缩减为___一处,对外贸易均由官府指定的______代理,严格限制外商的活动。
6、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有什么影响?(四)先学(10分钟)1、学生按要求自学读书。
七年级历史下册政治—政权更替
![七年级历史下册政治—政权更替](https://img.taocdn.com/s3/m/edef8b8beff9aef8951e0660.png)
7.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下列有关唐太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唐太宗善于用人B.唐太宗时,魏征敢于直言 C.唐太宗创立了三省六部制 D.唐太宗时期被誉为“贞观之治”
8.“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 舟。”唐太宗引用此语的原因是( )
A.唐太宗任贤纳谏 B.唐太宗遍读诸子百家之书 C.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A.世袭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郡县制
16.宋太祖和宋太宗用了近20年的时间,陆续消 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 )
A.北方
B.全国
C.西南和西北地区 D.中原地区和南方
17.“杯酒释兵权”是下列哪位皇帝的作为?( )
A.唐高祖 B.宋太祖 C.宋真宗 D.宋高宗
18.他是我国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他“精忠报 国”的故事世代流传。他是
启示
• 国家要依据国情变化,积极调整制度 和政策;
• 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和政 治改革。等等。
当堂练习
1.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
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请你计算
一下,隋朝从建立到最后的灭亡,前后仅经历
了:(
)
A.36年 B.37年 C.28年 D.29年
2.下列朝代定都长安的有( )
唐太宗 扩大国学规模
武则天 科举制的完善
唐玄宗
开设殿试和武举 重视诗赋
科举制的影响:1、改善用人制度2、促进教育事 业的发展3、促进文艺事业的发展
(二)元朝行省制度(政治)
中书省
行中书省 行中书省 行中书省
元朝在西藏设宣政院 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元政府在设澎湖巡检司, 管辖澎湖和琉球。
作用: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 明清及后来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初中历史初一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初中历史初一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https://img.taocdn.com/s3/m/f63976d1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68.png)
有拥兵 取消节度 下派文官做 人事调度
北 之重, 使收税的 知州和通判,权,全部
宋 无调兵 权力,设 掌管民政、 归属中央
之权 置转运使 司法
政权
一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军队
军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无发兵之权 事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B. 陈桥驿兵变
C.靖康之变
D. 澶渊之盟
2.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是 A
A.防止武将专政弊端 B.统治者是文臣出身,因此重视文臣 C.文臣才能突出,堪当大任 D.武将无能
3. 下列与科举有关的措施出现在宋朝的是 C
A.创立考试办法选拔官员
B.开创进士科
C.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D.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国家的军事力量
三 王安石变法
变法结果 失败
变法收到一些成效,但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强 烈反对。宋神宗死后,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政
保 守 派
治 上 对
改 革 派
立
司马光
王安石
课堂小结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北宋建立 和统一
时间:960年 人物:赵匡胤 都城:开封 事件: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 统一方针:先南后北
王安石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
宋神宗1067年即位,次年改元熙宁。1069年
宋
神
任用王安石变法,故此次变法又称为“熙宁
宗
变法”。
三 王安石变法
变法目的 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变法范围 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
初一下册政治必备知识要点总结
![初一下册政治必备知识要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f247a60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29.png)
初一下册政治必备知识要点总结政治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提供了了解国家政治制度、法律法规以及国际关系的基础知识。
下面是初一下册政治必备知识的要点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社会主义制度1. 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
2. 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包括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3.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两个基本形式,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 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
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1.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最高利益的忠实代表。
2. 中国共产党的前身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创建于1921年。
3.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革命实践包括五四运动、五卅运动以及北伐战争等。
4.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确立于中国革命战争及土地革命时期。
5. 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中国人民进行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取得了抗日战争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三、国家政权和法律法规1. 国家政权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行使的组织形式,包括国家主席、国务院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等。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3. 中国的国徽、国旗、国歌等是国家的象征。
4. 法律是治理国家的重要工具,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
5. 我国的法律体系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
6.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包括生存权、发展权、参与权以及守法等。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12个方面。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家园,是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通过教育引导,使人们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五、国际关系和中国的外交政策1. 国际关系是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7课 清朝的制度和政策解读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7课 清朝的制度和政策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576961a0d4d8d15abe234e89.png)
3、 查嗣庭案
查嗣庭是雍正时的礼部侍郎,他在江南主持 科举考试时,出了一道考题“维民所止”。 这本是《大学》中的一句话,却被清政府说 是“维”“止”去了字头,是要砍雍正的头。 查嗣庭飞来横祸,被押入狱,死在狱中。雍 正命人把他戮尸示众,其家属也被流放边远 地区。
一 一 维 维 止止
、
专制统治钳制人们的思 想,阻碍社会进步
3、影响
1、“海禁闭关”的原因:
清朝“以农为本,重农抑商” 。
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 以天朝大国自居,固步自封
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外国侵略,害怕 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危及统治。
2、“海禁闭关”的具体表现:
严禁沿海人民擅自出海贸易。
只开放四个后减至广州一个港口作为 对外通商口岸。
严格限制进口的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 重量。
课堂练习
3.清朝大兴文字狱,主要是哪几个皇帝时 期( BC ) A.顺治皇帝 B.康熙皇帝 C.乾隆皇帝 D.嘉庆皇帝 4 .清朝统治者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在中央设立的机构是( AB ) A.内阁、六部 B.军机处 C.宣政院 D.理藩院
5、 清朝是如何加强君主 集权统治的?
1、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
2、《 明 史 案》
浙江富户庄廷龙修订前人遗著,取名《明 史》。书中叙述清朝入关前的史实,使用明 朝年号,并且保留了一些明朝将领抗击后金 的事迹,触怒了康熙帝。参加编写、刻印和 销售这部书的70多人全部处死。此前,庄廷 龙已死。清政府下令挖开他的坟墓,劈棺戮 尸。李令晰为《明史》作过序,被处死。明 史案受株连的江南名士达200 多人。
(3).请联系当前对外开放谈谈自己的看法?
(1)自恃中国地大物博,骄傲自 大,藐视西方各国。 (2)海禁闭关
初一下册历史必考归纳
![初一下册历史必考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e0ab1069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e2.png)
初一下册历史必考归纳随着新学期开始,初一学生们迎来了下册的历史课程。
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仅仅是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更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过去的事件,从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现在的社会和文化。
这篇文档将从下册的历史教材中归纳出一些必考的知识点和重要概念,帮助学生在备考中有针对性地复习。
第一单元:我们国家的党领导的伟大事业这个单元主要介绍了我们国家的党领导的伟大事业,重点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理想。
在复习这个单元时,同学们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重点内容:1.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背景和意义:检阅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以中国劳动人民为主体,解放和发展社会力量。
2.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理想:无产阶级政党,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其核心价值观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
3. 中国共产党的基本任务和工作原则:基本任务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工作原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我批评、团结统一、开展群众性工作。
第二单元:古代的中国这个单元主要介绍了古代的中国,重点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科技发明等方面的内容。
在复习这个单元时,同学们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重点内容: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封建制度是主要的政治制度。
国君为天子,下设诸侯、大夫、士、农、工、商等阶层。
2. 经济文化:以农业为主导,手工业和商业也逐渐发展。
教育主要以儒家思想为主,强调孝道、忠诚、文化修养等。
3. 科技发明:发明了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等重要的科技成果,对世界科技的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三单元:各国生活的不同这个单元主要介绍了各国生活的不同,强调了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样性。
在复习这个单元时,同学们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重点内容:1. 各国的国土、政治制度和文化:不同国家的地理位置、政治制度和文化习俗都有各自的特点。
学生要学会尊重和理解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
2. 各国的传统节日和庆祝活动:学生要了解一些世界上著名的传统节日和庆祝活动,如春节、复活节、圣诞节等。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https://img.taocdn.com/s3/m/8bab616e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fe.png)
大家好
14
相关史事
宋朝重文轻武,主要是为了压抑 武将,防止武将跋扈,但不是轻视武 备乃至军队。事实上,宋朝对军队是 极为重视的,每年的军费开支约占财 政支出的七八成,军队人数最多时达 到120多万。
大家好
15
材料研读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 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 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 做针。”。
大家好
19
知识拓展
重文轻武的弊端
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对政权的稳 固有积极的作用,但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 常帅,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文官得到重用 ,逐渐形成以士大夫为主体的官僚集团,但 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 人浮于事,既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 朝廷的财政支出。
大家好
2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
宋太祖像
960年,后周大
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
动兵变,他的部下拥
立他当皇帝。赵匡胤
随机回师夺取后周政
权,改国号为宋,以
开封为都城,作为都
城,史称北宋。赵匡
胤就是宋太祖。
大家好
3
建立时间: 960年 建立者: 赵匡胤(宋太祖) 都城: 开封
大家好
4
相关史事
赵匡胤是后周禁
军的统帅,负责防守
京师。960年初,朝廷
派他北上抵抗辽军。
军队行至开封以北的
陈桥驿时,谋士和诸
将拿出预备好的黄龙
袍披到赵匡胤身上,
叩头便拜,口称“万
岁”,赵匡胤就这样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当了皇帝。
大家好
5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七年级下册历史总结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历史总结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d8462b5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03.png)
七年级下册历史总结知识点第一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封建制度和帝制两种不同的演变过程。
先是封建制度,然后是由宗法制度过度到三纲五常制度。
从商代开始出现封建制度,西周在封建制度上进一步发展。
由周公旦重修周礼,确定宗法制度后出现了三纲五常制度。
2. 中国封建王朝的兴衰中国的封建王朝在七年级历史课本中有所呈现,学生需要了解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兴衰,如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
同时,也要学习这些朝代的特点和代表性人物。
第二章世界文明古国的兴起1. 埃及文明埃及是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学生需要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河流、农业、宗教、金字塔等方面的知识。
2. 希腊文明希腊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希腊文明的兴起对世界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学习希腊文明的过程中,需要对古希腊的地理环境、城邦、奴隶制度、战争、建筑技术、哲学、戏剧、奥运会等方面有所了解。
第三章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1. 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在七年级下册历史中,学生需了解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包括宗法制度、三纲五常制度、社会制度、生产方式和农民起义等。
2. 封建社会的经济生活学生需要了解封建社会的经济生活,包括农业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兴起、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等方面的知识。
第四章近代中国的变局1. 近代中国的动荡七年级历史下册要求学生了解近代中国的动荡。
从明末清初到辛亥革命,清朝的衰落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等方面都是需要了解的内容。
2. 近代中国的外部侵略和国内割据近代中国受外部侵略的同时,还面临了国内割据的问题。
了解近代中国的外部侵略和国内割据对于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情况至关重要。
第五章世界民主史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学生需要了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产生和发展,并且了解工农联盟。
2. 世界各国的民主和专制转变历程学生需要了解世界各国民主和专制转变的历程,包括美国、法国、英国、德国等国家的民主和专制转变过程。
七年级下册历史重点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下册历史重点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e112b407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9b.png)
七年级下册历史重点知识点汇总在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中,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我们牢牢掌握。
下面就对这些知识点进行一个汇总。
第一部分:中华文明古迹考古发现1. 汉代长安城: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丝绸之路上最繁荣的贸易城市之一。
2. 鲁迅故居:位于湖南醴陵市,是著名作家鲁迅的故居,也是现在的鲁迅博物馆。
3. 蓝田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配套墓葬,数量众多,不同姿态,展示了秦代军事力量之雄伟。
第二部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演变1. 三公九卿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设立三公和九卿,主要用来管理各地的政治事务。
2. 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制: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政治制度,由秦始皇和汉武帝建立并完善,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3.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制度,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推行了千年之久。
第三部分:中外文化交流1.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与西方国家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促进了丝绸、茶叶等物品的贸易。
2.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战争,标志着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深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
3. 英法联军侵华: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侵略事件,导致了中国的国土沦陷和文化的受损,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紧迫性。
第四部分: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1.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是促进古代文化发展和传播的重要技术。
2. 指南针: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在航海和探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 火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对于战争和生产都有重要意义,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通过以上对七年级下册历史重点知识点的汇总,我们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和科学技术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也对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这些知识点,提升自己的历史素养,进一步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七年级下册历史备课资料——第6课 北宋的政治随堂笔记——新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历史备课资料——第6课 北宋的政治随堂笔记——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6462d4f4d15abe23492f4d0b.png)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北宋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都城,史称北宋。
他就是宋太祖。
2、结束分裂: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强化中央集权:(1)措施:①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军队调动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②政治上: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2)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1、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2、表现:(1)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2)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甚至主持军务(3)宋朝注重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3、影响:利: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弊: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财政支出1.陈桥驿纪念馆门柱上镌刻着:“陈桥兵变奠宋代基业,黄袍加身定赵氏乾坤。
”与此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A.李世民B.武则天C.赵普D.赵匡胤2.据史料记载,1000年前的北宋都城“人口过百万、富华甲天下”,是当时的世界第一都市。
北宋的都城是( )A.长安B.洛阳C.开封D.北京3.人们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丞相(宰相)的地位,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的措施是( )A.分化事权B.重武轻文C.设置通判D.废除丞相4.为了分割地方知州的权力,宋太祖设置的官职是( )A.副宰相B.通判C.节度使D.转运使5.我国历史上,宋朝经济繁荣,文化兴盛,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这主要是由于统治者推行( )A.科举制度B.三省六部制C.重文轻武的政策D.开明的民族政策6.宋太祖深知“马上得天下,马下治天下”的道理,因而十分重视发展文教事业。
初中七年级历史小专题 政治制度与社会变革
![初中七年级历史小专题 政治制度与社会变革](https://img.taocdn.com/s3/m/04455561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d8.png)
小专题(二)政治制度与社会变革1.《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
这一描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A.世袭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分封制2.“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演绎了春秋战国的纷争。
诸侯国的出现,源于()A.世袭制B.郡县制C.禅让制D.分封制3.“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商鞅变法的依据。
商鞅的下列变法措施,旨在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是()A.承认土地私有B.重视农业C.奖励军功D.推行县制4.关于秦中央政府的三公与其职能的连线正确的一组是()5.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最主要的作用是()A.省去了重新分封的麻烦B.分割后的各小王国无力与中央抗衡C.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对皇帝感恩戴德D.节省了政府开支6.北魏孝文帝改革带头纳汉女为妃,让弟弟娶汉女为妻;改姓为元;对30岁以下仍讲胡语者“降爵黜官”。
孝文帝的这些措施()A.得到了全体贵族的支持B.有利于北魏统一全国C.促进了民族融合D.阻碍了汉族文化发展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禹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
他继位后,扩大了夏后氏部落的势力和影响。
约公元前2070年,禹结束部落联盟局面,建立王朝。
材料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1)材料一表明禹建立了什么国家?有什么地位?(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制度的开始?对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8.物久则废,器久则坏,法久则弊,改革创新历来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财富。
请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论语》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材料三:如果说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先行者,那么西魏、北周就是追随者……北周政权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重新走向全国统一,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之上。
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_清朝的制度与政策 课件(27页)
![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_清朝的制度与政策 课件(27页)](https://img.taocdn.com/s3/m/00fd25b8a98271fe900ef9cd.png)
军 机 大 臣 “ 只 供 传 述 缮 撰 ,
清 代 史 学 家 赵 翼 说 :
标志着我国 封建君主集 权的进一步
强化Biblioteka 军机处内景清朝的军机大臣与秦朝的丞相 在职权上有什么不同?
1. 秦朝的丞相是协助皇帝处理 全国政事的最高行政长官拥 有一定的权力。
2. 清朝的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 皇帝,只能跪受笔录,不能 独立行使权力。
17课 清朝的制度与政策
砚山县平远二中
黄东旭
教学目标
1.认识满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为祖 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认识清朝君主集权的高度强化是封建制度 走向衰落的表现。
第17课 清朝的制度与政策
一、满洲的兴起 二、清朝的建立 三、君主集权的强化
女 真 人
满族服饰
一、满洲的兴起:
3、清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外国侵略,害怕 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危及自己统治。
具体表现有哪些?
严禁沿海人民擅自出海贸易。
只开放四个港口后减至广州一个港口 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严格限制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 的载重量。
“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积极影响: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 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评一评
努尔哈赤同宋元时期的几 位少数民族首领有哪些共 同之处?
耶律阿保机 . 完颜阿骨打. 元昊. 成吉思汗
1.统一本民族各部,建立本民族政权,推 动本民族发展,影响了中国历史发展的 进程。
2.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 事家。
三.君主集权的强化
1.军机处的设立
而 不 能 稍 有 赞 画 于 其 间 ”
2、改国号为清的是( B )
A、努尔哈赤B、皇太极C、康熙D、雍正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知识点总结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知识点总结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3ce605d3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68.png)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知识点总结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页)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知识点总结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 明朝的统治【知识框架】【知识框架】明朝的统治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经济的发展 【重点梳理】【重点梳理】1.明朝的建立明朝的建立背景背景 (1)(1)元朝末年元朝末年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民不聊生(2)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起义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
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消灭东南各地群雄东南各地群雄,,然后向北进军然后向北进军明朝建立建立 1368年,朱元璋称帝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他就是明太祖 推翻元朝元朝随后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结束了元朝的统治2.朱元璋强化皇权朱元璋强化皇权原因巩固统治巩固统治,,强化皇权强化皇权 措施 (1)(1)在地方在地方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
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驻守各地,,监控地方监控地方,,巩固皇室巩固皇室(2)(2)在中央在中央在中央,,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为分散兵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为分散兵权,,朱元璋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了军事大权(3)(3)厂卫制度厂卫制度厂卫制度::为监察官民为监察官民,,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七年级下册中央集权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中央集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7e072d7f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d0.png)
七年级下册中央集权知识点中央集权制度指国家政治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权力的控制相对较弱的政治制度。
在七年级下册中,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治制度,需要我们认真学习与了解。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在中国的历史中,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可以追溯到秦朝。
秦始皇将各地的军队统合为一支强大的军队,并通过一系列措施将各地的行政区域划为三十六个郡进行管理。
这使得国家更加统一,但同时也导致了大量民众的反抗。
之后这种制度在汉朝得到了继承,并最终演变为中央集权制度。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中央集权制度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特点:1.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在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家的政治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由中央政府掌握和管理。
2.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的控制相对较弱在中央集权制度中,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的控制相对较弱,中央政府能够更加自由地行使政治权力。
3.国家更加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国家更加统一,减少地方政府的三心二意,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优缺点1.优点a.使国家更加统一稳定中央集权制度能够使国家更加统一,避免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意见分歧导致的政治动荡,保障国家长治久安。
b.提高国家行政效率中央集权制度能够使政府行政效率更高。
由于政治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中央政府更加容易制订和执行高效率的政策和计划。
2.缺点a.地方政府受限制较大在中央集权制度下,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的控制相对较弱,地方政府的自主权也减少了。
这可能会导致地方政府的管理不够灵活,反映不够及时。
b.政治权力过于集中中央集权制度可能会导致政治权力过于集中,给中央政府带来过大政治压力,也可能导致一些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的不信任。
四、总结在七年级下册的历史课程中,我们需要学习和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特点。
中央集权制度对于国家的管理和治理有着良好的效果,但同时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和困难。
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与政治,并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所裨益。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03 教学课件_北宋的政治2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03 教学课件_北宋的政治2](https://img.taocdn.com/s3/m/ed5cf8c0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82.png)
重文轻武的政策
1.目的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2.措施
① 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 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②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 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影响: 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
(1)用材料一中的内容说出反映宋朝建立之初的局面。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用材料中的话回答。 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2)为解决材料一中这种局面,宰相赵普提出什么解决办法? 削夺地方武将的权力,减少他们的钱粮,减少他们的军队等。
(3)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宋统治者重视什么事业?说出采取的具体措施。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 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 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4)藩镇拥兵自重,与中央抗衡,其中有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藩镇有赖以自持的 经济基础。为解决地方财政,宋统治者采取什么措施? 取消了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地方的财赋收入除留一部分作为必要的开支外, 其余全部运往都城,收归中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册历史政治政策史
隋朝实现统一的条件:客观上:①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方经济的发展;②长期的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③南方陈政权统治的腐败。
主观上:①隋朝建立后,励精图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大;②隋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大运河开凿原因:为大大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和交流。
开凿时间:隋炀帝时期开凿的用时六年。
概况:以洛阳为中心,北抵诼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地位: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唐朝
1、贞观之治: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帝王,在位20余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物价低廉,社会呈现出安定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主要内容:①在赋役制度方面,唐朝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使人身关系束缚逐渐松弛;
②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③唐朝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
(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重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
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为著名的谏臣)
2、周武政治:690年,武则天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后人把武氏临朝制到代唐称帝的20余年统治,统称为“周武政治”大力发展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武则天还创立了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继续发展(最重要的一点)。
3、开元盛世: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赋役宽平,刑罚淸省”,社会经济呈现出繁荣的景象,达到前所未有的极盛时期,后人赞誉为“开元盛世”姚崇被誉为开元初年的“救时之相”。
(隋唐时,国家政治制度有许多创新,突出的是三省六部制,中央机构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和尚书省执行。
隋唐科举制度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始于隋文帝时。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直到清末科举制才被废除。
)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
明经科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能力,比进士科相对容易些。
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后来杂文专考诗赋。
策问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察处理政事的能力。
因此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科举制度的作用:①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②读书人可以自由报考,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③19世纪英国的文官制度,就是仿照科举制度的。
宋朝(无)
元朝
忽必烈改制原因:巩固统治具体内容:①政治方面,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体制,建立行省制度。
②经济方面,推行重农政策。
取得了显著成效。
影响:忽必烈的改革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人分四等蒙古贵族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把各族人分为四等,以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
(元朝的民族政策有悖于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历史发展趋势)
明朝
皇权高度膨胀“胡蓝之狱”,发生在朱元璋时期,波及面最广。
①废除宰相制度使存在一千五百多年的宰相制度消失,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挥;②设立厂卫制度其中东厂是在明
成祖时设立的;③设立廷杖制度使君臣关系完全成为主仆关系(飞禽走兽);④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
军机处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
八股取士科举制到明清时期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科举考试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不允许自由发挥。
目的是实行文化专制。
清朝(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