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猪育种技术

合集下载

种猪育种方案

种猪育种方案

种猪育种方案随着农业的发展和人们对于食品质量和供应的要求日益提高,猪肉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肉类消费品之一,其养殖与育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种猪育种方案是为了提高猪的育种效果和改良猪种质量而制定的计划。

本文将介绍一种科学且可行的种猪育种方案。

一、背景介绍猪是人类重要的食源性动物之一,对猪的育种需求主要体现在提高肉质、生长速度、抗病能力和生殖性能等方面。

种猪育种方案旨在通过选择优良的猪种、合理的配种和科学的管理来提高猪的遗传品质,满足不同需求的市场。

二、优良品种选择在种猪育种方案中,选择优良的品种是关键步骤之一。

根据养殖目标和市场需求,可以选择生长速度较快、饲料转化率高、肉质好的猪种作为种猪。

目前国内常用的优良猪种有杜洛克猪、大白猪和长白猪等。

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养殖条件,选择适应力强的品种进行育种。

三、合理的配种方案为了提高种猪的遗传优势,合理的配种方案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进行品种间的杂交,可以提高猪种的雜交优势,如杜洛克猪和大白猪的杂交,往往会有更好的生长速度和肉质。

其次,根据遗传学原理,选择具有良好遗传特质的种猪进行繁殖,可以帮助提高下一代猪只的品质。

这需要准确测定种猪的遗传背景和遗传特质,利用现代遗传育种技术和方法进行繁殖。

四、科学管理和环境控制在种猪育种方案中,科学的管理和环境控制是确保育种效果的重要因素。

包括饲养管理、用药和疫病防控等方面。

合理的饮食、饲料配方和饲养密度等,可以帮助猪只获得足够的营养和生长空间。

同时,科学的用药和疫病防控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常见疾病,保证种猪的健康和生产能力。

五、精细化管理和数据分析为了更好地跟踪和监测种猪的遗传品质和生产性能,精细化管理和数据分析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对种猪的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肉质指标等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

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和挖掘,可以更好地了解种猪的遗传特征和性能,并提供科学的育种建议和决策支持。

六、市场营销和推广种猪育种方案不仅要关注育种效果,还要考虑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

生猪的系统育种方法

生猪的系统育种方法

生猪的系统育种方法
生猪的系统育种方法
随着人们对生猪品质和养殖效益的不断追求,猪肉的需求量也在逐年
增加。

生猪的系统育种方法是提高生猪养殖效益和品质的关键。

那么,生猪的系统育种方法有哪些?本文将为您进行详细介绍。

一、遗传改良
遗传改良是实现生猪高产和繁殖性能改良的基本途径。

通过遗传学原理,选取表现良好的猪种,实行人为控制,获得更加优良的猪种。

生猪遗传改良的关键在于选种,包括单元选种和家系选种两种方式。

单元选种是指对一个单位进行选种,例如肉猪单元,选取表现好的个
体进行繁殖;家系选种是指对某个家系内的个体进行选择,例如选取
同一公猪下的仔猪。

二、胚胎移植
胚胎移植是将优良猪的卵子或胚胎移植到优质母猪体内,使其发育成
为新的猪种。

这种方法可以缩短繁殖周期和提高品质和数量。

胚胎移植的步骤包括卵泡刺激、采集卵子、体外受精和胚胎植入等。

此外,胚胎移植的成功率也和技术和质量等因素有关。

三、基因编辑
基因编辑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技术,通过对生猪基因进行编辑和改造,使其表现更好的性状。

例如,户外养猪场单元中的猪种可以通过基因
编辑产生更快的增重和更高的耐高温的抗病性。

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实现精准编辑,而不是传统的选种方法,因此更加
高效和精确。

总之,生猪的系统育种方法是提高生猪品质和养殖效益的关键。

通过
遗传改良、胚胎移植和基因编辑等方法,我们可以获得更加优良的猪种,提高生猪的养殖效益和提高人们的健康饮食。

猪的繁殖技术

猪的繁殖技术

猪的繁殖技术猪是我国重要的畜牧养殖动物之一,其繁殖技术的发展对于提高畜牧业的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猪的繁殖技术进行探讨,从育种方法、配种管理、妊娠与分娩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育种方法猪的育种方法包括人工授精和自然交配两种方式。

人工授精是通过人工收集公猪的精液,然后将其注入母猪的生殖道中,实现受孕的过程。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猪的育种质量,提高繁殖效益。

自然交配则是直接将公猪和母猪放在一起,让它们自行进行交配。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但无法确保育种质量。

二、配种管理配种管理是猪的繁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首先,要选择优良的种猪进行配种。

种猪应具有良好的遗传基础和生产性能,并且经过检疫合格。

其次,在配种过程中要注意保持种猪和母猪的良好状态,确保它们身体健康、精神饱满。

另外,要严格控制配种的时间和次数,避免频繁配种对母猪身体造成过大负担。

三、妊娠与分娩妊娠期是指母猪受孕到分娩之间的时间。

正常情况下,猪的妊娠期为114-116天。

在妊娠期间,要注意给母猪提供优质的饲料和适宜的环境,确保母猪及胎猪的健康发育。

分娩前后,要密切观察母猪的行为和生理变化,及时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确保分娩的顺利进行。

四、仔猪的护理仔猪的护理是猪的繁殖过程中一个关键的环节。

出生后的仔猪需要保持温暖、干燥的环境,确保其身体健康。

同时,要提供充足的母乳或者优质的乳粉,营养丰富,以促进仔猪的生长发育。

另外,及时进行疫苗接种和防病处理,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五、猪的后备管理后备管理是猪的繁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后备母猪需要经过良好的饲养和管理,以保证其健康状态和生产性能。

在后备期间,要注意饲养环境的卫生,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和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疾病。

此外,饲养员应该掌握后备母猪的发情期和繁殖能力,合理选择配种的时间和公猪。

综上所述,猪的繁殖技术对于畜牧养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科学的育种方法、配种管理、妊娠与分娩、仔猪护理以及后备管理,可以提高猪的生产性能,实现畜牧业高效发展的目标。

现代猪育种体系

现代猪育种体系

现代猪育种体系——从传统猪育种到基因编
辑育种的转变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猪育种体系也得到了日益完善的发展,从传统的选育方法渐渐转向基因编辑育种。

在传统的选育方法中,猪种往往是通过选取性状优异的猪进行繁殖,以获得更为优秀的后代。

但是这种方法存在着时间成本大、效果低等不足。

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猪的基因组可以被直接改变,使得猪种的选育速度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例如,在明确肉猪瘤背瘤基因果断行动项目中,利用CRISPR-Cas9技术成功地删减了肉猪基因组中引起肉瘤背瘤的MSTN基因,使得猪的营养转化率提高、生长速度加快、肉质更优。

这种基因编辑育种方式将会是未来猪育种的主流,但也存在一定的等待时间和安全风险。

我们希望在技术发展的同时,也要保证安全和道德的关注,让现代猪育种体系成为新时代生物学技术与传统耕作的良好融合,为人们带来更多好的猪种和养猪经济效益。

猪育种措施

猪育种措施

猪育种措施简介猪育种是通过选择和繁殖优良的品种和个体,以改良猪的性状和品质的方法。

有效的猪育种措施可以帮助农民提高生猪的产量、肉质和免疫力,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猪育种措施。

选择合适的品种选择合适的猪品种是猪育种的基础。

不同品种的猪在生长速度、产量和肉质上存在差异。

常见的猪品种包括杜洛克、长白、大白、小花猪等。

对于肉用猪,通常选择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的品种。

而对于母猪,需要选择生育能力强、产仔数高的品种。

优选优良个体在品种确定之后,需要从中选出优良的个体进行繁殖。

优良个体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生长速度快:选择生长速度快的个体,可以缩短生长周期,提高猪的出栏率。

2.体型适中:选择体型适中的个体,既能保证生猪的产量,又不会影响繁殖能力。

3.肌肉发达:选择肌肉发达的个体,可以提高肉质品质,增加肉质收入。

4.繁殖能力强:对于母猪,选择繁殖能力强的个体,可以提高产仔数,减少繁殖间隔时间,提高繁殖效益。

进行交配选择交配选择是猪育种的关键环节。

合理的交配选择可以增加基因的多样性,提高后代的遗传优势。

常见的交配选择方法包括:1.近交配:近交配是指同一品种的近亲个体之间进行交配。

通过近交配可以保持优良的遗传特性,并扩大优良基因频率。

2.杂交配:杂交配是指不同品种的个体之间进行交配。

通过杂交配可以获得两个品种的优点,提高生长速度和产量等性状。

3.人工授精:人工授精是指采用人工方法将精子注入母猪体内。

通过人工授精可以选择最优良的种猪进行交配,提高遗传水平。

饲养管理优良品种和个体的选择只是猪育种的第一步,科学的饲养管理同样重要。

合理的饲养管理可以最大化猪的生长潜力,提高生产性能。

1.合理的饲料配方: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的猪的需要,合理配置饲料配方。

保证猪获得充足的营养物质,以促进生长发育。

2.干净的饮水:保持水源的清洁和新鲜,确保猪获得足够的水分,以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

3.良好的环境条件:提供干燥、通风、温暖的环境条件,有助于猪舒适生长,并减少疾病的发生。

猪的育种方案

猪的育种方案

品系选育方法
1
2
3
4
5
基础群的组建方案
遗传评估和测定
1.1评估和测定的主要性状 达100kg体重日龄和30――100kg日增重 达100kg体重的活体背膘厚 总产仔数(TNB) 21日龄窝重(LW21) 1.2评估和测定辅助性状 肥育性状:饲料转化率,活体眼肌面积 繁殖性状:产活仔数,繁殖间隔,初产日龄,产仔间隔 胴体性状:眼肌面积,后腿比例,肌肉pH值,肉色,滴水损失,大理石纹。 体型性状有:体长,体高,体型评分
1
异。
2
从体型来看HN201杂交种猪较为清秀,体躯较长。同时从肢蹄来
3
看,HN151系种猪不于HN161系种猪结实,考虑种猪的利用率等,
4
宜选择HN161系作为母系母本。
5
品系筛选、配合力测定及配套系组装
A
B
品系筛选、配合力测定及配套系组装
1
在配套系组合上,选择了以HN111和HN121为终端父本,以HN201为母本的三系配套;以及以HN121为终端父本,以HN201和HN202为母本的四系配套开展杂交试验。
遗传评估数据记录系统
个体记录
ID
BREED
SEX
BDATE
SIRE
DAM
NOTE
字符
字符
字符
日期
字符
字符
备注
16
2
1
8
16
16








见附件
遗传评估模型
03
02
01
父系HN111和HN121以生产肥育性状为主选性状;HN111注重应激和体型的选择,HN121则注重体型选择;

猪 育种技术

猪 育种技术

猪育种技术猪育种技术是指通过科学手段对猪进行优良基因的选育和繁殖,以提高猪的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

猪育种技术的发展对于提高猪的育种水平和推动猪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猪育种技术中,选择优良品种是十分关键的一步。

优良品种的选择应该根据猪的生产性能、肉质特点和适应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常见的猪品种有大白猪、杜洛克猪、长白猪等,它们分别在生长速度、肉质口感等方面有所特长。

通过对优良品种的选择,可以为后续的育种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猪育种技术中,常用的育种方法有分群交配、家系交配和杂交选育。

分群交配是指将同一品种的不同个体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配种,以增加基因的多样性和优良性状的遗传概率。

家系交配是指在同一家系内进行近亲交配,以保持或增强某些优良性状的遗传。

杂交选育是指将不同品种或家系的猪进行交配,以产生具有优良性状的后代。

这些育种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具体的育种目标和需求来确定,以达到最佳的育种效果。

在猪育种技术中,基因标记和遗传改良也是重要的一环。

基因标记是指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猪的基因进行标记,以帮助饲养员更好地进行选育。

常用的基因标记技术有SSR标记、SNP标记等,它们可以帮助饲养员更准确地进行猪的亲本选择和繁殖管理。

遗传改良是指通过基因工程等手段对猪的基因进行改良,以提高猪的生产性能和抗病能力。

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加快猪的育种进程,提高育种效率。

在猪育种技术中,合理的饲养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

饲养管理包括饲料营养、环境卫生、疾病防控等方面的内容。

合理的饲料营养可以提供猪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保证猪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能力。

良好的环境卫生可以减少疾病的传播和发生,提高猪的健康水平。

疾病防控是猪育种的重要环节,通过疫苗接种、消毒杀菌等手段可以有效地控制猪的疾病发生,保障猪的健康和生产。

猪育种技术的发展对于提高猪的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选择优良品种、合理使用育种方法、应用基因标记和遗传改良技术,并结合合理的饲养管理,可以提高猪的育种水平,促进猪产业的发展。

猪类繁殖育种技术——回血交配法

猪类繁殖育种技术——回血交配法

猪类繁殖育种技术——回血交配法
回血交配法是一种常用于猪类繁殖育种的技术。

在这种方法中,不同亲本具有相同祖先的基因被重新引入,以达到改良品种的目的。

方法步骤
以下是回血交配法的步骤:
1. 选择合适的亲本:选择具有理想特征的母猪和公猪作为亲本。

确保它们具有相同祖先的基因。

2. 杂交组合:选取两个或多个亲本,进行交配得到的杂交子代。

子代将在遗传上拥有相同祖先的基因。

3. 选择合适的子代:根据所需的特征和目标,选择具有最佳基
因组合的子代。

4. 反复交配:使用已选择的子代,继续进行回血交配,以进一
步巩固和改良品种的特性。

5. 遗传监控:定期检查和监测子代的遗传特征,以确保品种改
良的进行。

优点和注意事项
回血交配法的优点包括:
- 快速改良品种:通过引入相同祖先的基因,可以快速改良品
种的特性。

- 遗传稳定性:经过多次回血交配,品种的遗传稳定性会增强,特征更易于传递给后代。

然而,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 避免近亲交配:过度进行回血交配可能导致近亲交配,增加
遗传缺陷的风险。

因此,在进行回血交配时,需要谨慎选择亲本和
掌握适当的交配次数。

- 遗传多样性保护:为了保护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应定期引入
新的基因来源,避免过度依赖回血交配。

回血交配法在猪类繁殖育种中具有广泛应用,并且已被证明是
一种有效的改良品种的方法。

通过合理使用和控制回血交配次数,
可以实现改良猪类品种的目标。

猪育种新技术

猪育种新技术
有关猪的育种
C
B
A
全基因组选择
育种目标的变化
测定技术的变化
育种新技术
全基因组选择
什么叫全基因组选择为了进一步提高育种的效率,T.H,Meuwissen等提 出 了 一 种新的标记辅助选择方法,即全基因组选择(Genomic selection,GS)。该方法假设覆盖全基因组上的高密度SNPs标记中至少有1个SNP与 QTL处于连锁不平衡关系,利用SNP估计每个QTL的效应,从而获得个 体 的 全 基 因 组 估 计 育 种 值 (Genomic estimated breeding value, GEBV)。
对猪体进行一系列扫描之后,可以精确预测胴体的组成成分。与传统的超声波技术相比,用这种技术预测胴体肌肉、脂肪和骨骼产量的准确率分别可提高6.4%、5.6%和15.0%。
测定技术的变化
对于屠宰商和零售商来说,CT还有一个更加突出的优点,那就是可以测出不同大分切部位(背脊部、后腿部、腹胁部和肩胛部)当中的肌肉产量。
01
02
03
全基因组选择的优点不仅可以提高选择的准确性,尤其是一些低遗传力性状、难以测量的性状、限性性状、生长后期测定的性状、屠宰性状和免疫力等,还可以在动物出生时或者胚胎期即可预测 GEBV,从而缩短世代间隔,大大提高遗传进展。
全基因组选择商业化应用在猪的全基因组测序完成后,A.M.Ramos等对商业品种杜洛克(34头)、皮特兰(23头)、长白猪(29头)、大白猪(36头)和野猪(36头)共5个品种的DNA分别混池,采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方法鉴定出数十万个SNPs,并从中选择设计出PorcineSNP60 Beadchip。该SNP芯片共有64232个SNPs,检出率可达97.5%,SNP信息可靠。

猪育种方案

猪育种方案

猪育种方案一、选材1.选取优质种公猪和母猪作为繁殖材料。

选择体型匀称、外貌健康、毛色光亮、耳朵挺立、繁殖力强、肉质细嫩的种公猪。

母猪要选取体型健壮、泌乳量高、抗病能力强、繁殖力强、饲养管理好的种母猪。

2.进行鉴定和评估。

通过鉴定和评估,筛选出优质的种公猪和母猪。

鉴定项目包括体型指标、繁殖力指标、疾病抗性指标等。

3.注意血缘关系。

在选材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近亲交配,避免因基因血缘关系过于接近导致的遗传缺陷。

二、育种管理1.健康管理。

猪群的健康状况对育种效果起到关键作用。

做好疫苗接种、定期验血、隔离防疫等工作,控制猪群健康状态。

2.饲养管理。

提供合理的饲料,保证猪群的营养供给。

合理的饲养密度、饲水管理、环境温度控制等也是重要的饲养管理措施。

3.繁殖管理。

采用合理的繁殖措施,包括发情检测、人工授精等,提高繁殖效率。

对于不育猪、无效交配等情况要及时处理。

4.标记和记录。

为每只种猪进行个体标记,并建立完整的血统记录。

记录种猪的生长情况、繁殖情况、疾病情况等,为后期的育种选择提供依据。

三、育种目标1.生产性能。

生产性能是育种的核心目标之一,包括肉质优良、泌乳量高、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等指标。

2.抗病能力。

选择具有较强抗病能力的猪种,提高免疫力,降低疫病发生的风险。

3.外观特征。

外观特征包括体型大、肌肉发达、背膘良好等,以满足市场对于肉品外观的要求。

4.饲料利用率。

提高猪群的饲料转化率,降低饲料成本,提高猪肉产量。

四、基因改良1.基因筛选。

通过基因检测和筛选,选择具有优良遗传特性的猪种,提高繁殖效率和肉质品质。

2.基因编辑。

通过基因编辑等技术手段,对特定基因进行修饰,促进有益基因的表达,提高猪群的育种效果。

3.基因信息管理。

建立完善的基因信息管理系统,对猪群的基因信息进行录入和管理,为育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五、育种评估和选择1.综合评价。

通过对种猪的生长性能、繁殖性能、饲料利用率、抗病能力等指标的综合评价,确定哪些猪适合继续繁殖。

种猪育种方案

种猪育种方案

种猪育种方案猪,作为我国重要的家畜之一,其育种工作关系到整个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今天,我就来和大家聊聊种猪育种方案,这是一场关乎未来养殖业的探索之旅。

一、育种目标我们要明确育种目标。

种猪育种的核心目标是提高生产性能,降低料肉比,增强抗病力,改善肉质,提高繁殖能力。

具体来说,就是要培育出长得快、吃得少、抗病力强、肉质好、繁殖能力强的种猪。

二、育种材料1.种猪选择选择优质的种猪是育种工作的基础。

我们要从国内外引进优秀种猪,对其进行性能测定,筛选出具有优良遗传特性的个体。

同时,要对种猪进行严格的管理,确保其健康状况。

2.繁殖材料繁殖材料的选择同样重要。

我们要选用优秀的公猪和母猪进行交配,以提高后代的生产性能。

还要关注繁殖技术的研究,如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以提高繁殖效率。

三、育种方法1.选择育种选择育种是最基本的育种方法。

我们要根据种猪的性能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

具体来说,就是选择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的个体作为种猪。

2.杂交育种杂交育种是利用不同品种之间的遗传差异,培育出具有优良性能的新品种。

我们要根据生产需求,选择合适的杂交组合,进行杂交育种。

3.育种技术育种技术是提高育种效果的关键。

我们要关注育种技术的研究,如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等,以便更准确地预测种猪的性能。

四、育种流程1.种猪引进引进优质种猪,进行性能测定,筛选出具有优良遗传特性的个体。

2.繁殖管理对种猪进行严格的管理,确保其健康状况。

同时,开展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繁殖技术研究。

3.选择育种根据种猪性能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

4.杂交育种根据生产需求,选择合适的杂交组合,进行杂交育种。

5.育种技术关注育种技术的研究,提高育种效果。

6.后代测定对后代进行性能测定,筛选出具有优良遗传特性的个体。

7.品种推广将培育出的新品种推广到生产实践中,提高整个养殖业的水平。

五、育种成果1.培育出具有优良生产性能的种猪新品系。

2.降低料肉比,提高饲料利用率。

猪育种方法及其应用现状

猪育种方法及其应用现状

猪育种方法及其应用现状
猪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动物之一,其肉类、皮革、毛发等都是重要的经济资源。

为了提高猪的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猪育种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本文将介绍猪育种方法及其应用现状。

一、猪育种方法
1. 选配法:选配法是指根据猪的遗传特性,通过对猪的配对选择,使后代具有优良的遗传特性。

选配法主要包括纯系选育、杂交选育和细胞遗传学选育等。

2. 基因编辑法:基因编辑法是指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对猪的基因进行修改,以达到改良猪的遗传特性的目的。

基因编辑法主要包括CRISPR/Cas9技术、TALEN技术和ZFN技术等。

3. 人工授精法:人工授精法是指将优良的种猪精液通过人工方式注入母猪体内,以达到优化后代遗传特性的目的。

二、猪育种应用现状
1. 猪育种技术在猪肉生产中的应用:猪育种技术在猪肉生产中的应用主要包括选配法和基因编辑法。

通过选配法,可以选育出生长快、肉质好、抗病力强的猪种,提高猪肉的产量和质量。

通过基因编辑法,可以改良猪的遗传特性,使其更适应不同的环境和生产条件。

2. 猪育种技术在猪皮革生产中的应用:猪育种技术在猪皮革生产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选配法,选育出皮质好、毛发细、皮厚度适中的猪种,提高猪皮革的产量和质量。

3. 猪育种技术在猪毛发生产中的应用:猪育种技术在猪毛发生产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选配法,选育出毛发细、毛色好、毛量多的猪种,提高猪毛发的产量和质量。

猪育种技术在猪的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应用,可以提高猪的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为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母猪育种技术

母猪育种技术

母猪育种技术母猪育种技术是指针对母猪进行的一系列繁殖管理措施,旨在提高母猪的生产性能和生殖能力。

下面将从选种、饲养管理、配种等方面详细介绍母猪育种技术。

一、选种1. 优良品种的选择:应选择具有高产、高育性、强健体魄、适应力强等特点的优良品种。

2. 个体选择:应选择个头健壮、体型匀称、皮毛光亮、眼神清澈明亮、行动灵活的母猪作为选种对象。

3. 品系选择:应根据自己养殖场实际情况,结合市场需求,选择适合自己养殖场的品系进行选育。

二、饲养管理1. 饲料供给:保证母猪摄取足够的营养物质是提高其生产性能和生殖能力的重要保障。

应根据不同阶段母猪对营养物质需求量不同,合理调配饲料成分和比例。

2. 环境卫生:保持舒适干燥的环境有利于母猪的健康成长和繁殖。

应定期清理猪舍,消毒杀菌,保持空气流通。

3. 疾病防治:及时发现和治疗母猪的常见疾病,如泌乳期乳腺炎、产后子宫内膜炎等,对保证母猪健康和提高生产性能至关重要。

三、配种1. 配种时间:应根据母猪的生理周期来确定配种时间。

一般在发情期第二天或第三天进行人工授精或自然交配。

2. 配种方式:可采用人工授精或自然交配两种方式进行。

人工授精可以选择优良品种的公猪进行精液采集,通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操作;自然交配则需要选择优良品种的公猪和母猪进行放养交配。

3. 配种数量:应根据母猪的生产性能、体型等因素综合考虑,一般每头母猪每年可进行2-3次配种。

综上所述,母猪育种技术是提高养殖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需要养殖场主们加强对母猪的选种、饲养管理和配种等方面的学习和掌握,不断提高母猪的生产性能和生殖能力。

猪育种的基本步骤

猪育种的基本步骤

猪育种的基本步骤猪育种是指通过选择、繁殖和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猪种,以提高猪的经济性能和商品价值。

它是现代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猪肉生产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满足人们对于猪肉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猪育种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目标确定猪育种的第一步是明确育种的目标。

通常,猪品种的育种目标主要包括:增加生产性能、改良品质和抗病性能。

根据不同的育种目标,选择与之相对应的猪品种作为育种对象。

第二步:原始种群选择原始种群选择是对可用的种猪进行初步筛选,以确定具有可育性的个体。

原始种群选择主要考察猪的性状、生长性能和繁殖性能等方面。

根据育种目标,选择具有较好性状与性能的个体作为原始种群。

第三步:亲本选择亲本选择是指从原始种群中选择具有优良性状和遗传潜力的个体作为进行交配的亲本。

对于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猪种来说,亲本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亲本选择涉及到筛选亲本的性状、血缘关系、健康状况等多个方面。

通过相互交配,选择出表现较好并具有相关遗传基础的后代。

第四步:遗传评价遗传评价是通过对育种个体进行测定和测试,了解其遗传效应和遗传潜力。

常用的遗传评价指标包括遗传参数、育种值和遗传方差等。

通过遗传评价,筛选出具有优良遗传特性的个体,作为后续育种的重要依据。

第五步:配对设计与交配根据遗传评价结果,制定配对设计和交配方案。

配对设计要考虑血缘关系和个体之间的优势互补性,最大程度地利用遗传差异,减少遗传缺陷。

通过合理的交配方法,保持个体的遗传多样性,提高群体遗传水平。

第六步:后代选育对于交配所得的后代,进行评价和筛选,挑选出表现优良的个体作为下一轮的亲本。

后代选育要综合考虑生长性能、繁殖性能和经济性状等多个方面的指标,找出最具有潜力的个体进行保留。

第七步:群体改良与选择经过多代的选育,群体中逐渐聚集了一些优良基因,这时可以通过选择和育种,进一步提高群体的遗传水平和经济性能。

群体改良和选择是猪育种的持续过程,不断进行群体改良,逐渐优化猪种的性状和性能。

父母代种猪生产技术手册

父母代种猪生产技术手册

父母代种猪生产技术手册引言父母代种猪育种是现代养殖业中重要的一环,通过科学的繁殖策略和技术,提高繁殖效率和猪只质量,对养殖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手册将介绍父母代种猪的选育和繁殖技术,以提供指导和参考。

1. 父母代种猪选育1.1 猪种选择选择适合当地环境和市场需求的猪种是关键。

需考虑猪种的生长速度、繁殖力、抗病能力等特性,以及对饲养管理要求和市场价格的适应程度。

1.2 个体选择对于父母代种猪,个体选择至关重要。

选取健康、体型适中、外貌端正的猪只作为父母代种猪。

同时还需关注其遗传背景、家系血统等因素,以确保选取的猪只具有良好的遗传基因。

1.3 繁殖性能评估对选取的父母代种猪进行繁殖性能评估,包括测定母猪的排卵天数、产仔率、窝均产活仔数等指标,以评估其繁殖能力。

通过定期检测和记录这些指标,可以了解猪群整体的繁殖性能,及时调整繁殖策略。

2. 父母代种猪繁殖技术2.1 配种管理配种是繁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 确定适宜的配种时间,通常在母猪第一次发情后36小时内进行。

- 配种时,确保猪圈内干净、无杂物。

同时,做好母猪和公猪的消毒工作,以防传染病的传播。

- 配种时,注意保持公猪和母猪的安全,以免出现伤害情况。

- 配种后,及时记录配种日期和公猪编号,方便之后的管理和跟踪。

2.2 妊娠管理母猪受孕后,需要进行妊娠管理,以确保胎儿的健康发育和母猪的保健。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妊娠管理方法: - 提供高营养的饲料,以满足孕期猪只的需求。

- 合理控制饲养密度,保证猪只的舒适性和卫生条件。

- 定期观察母猪的行为和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 进行孕期猪只的防疫工作,以预防常见的孕期疾病。

2.3 分娩管理母猪分娩是一个关键的环节,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 提供干净、温暖的分娩环境,以促进猪仔的健康出生。

- 观察母猪的分娩过程,及时发现并处理分娩困难的情况。

- 出生后,及时将猪仔清洗干净、切割脐带,并让猪仔与母猪建立起亲子关系。

猪育种技术

猪育种技术

猪育种技术
猪育种技术
猪育种技术是指运用生物学、遗传学及饲养学等相关学科,以提高猪
的生产性能、改善品质特征和提高抗病能力的技术手段。

以下从繁殖、选种、饲养等方面介绍猪育种技术。

I. 繁殖技术
1. 不同品种的猪在同一繁殖环境下交配,可以增加后代的遗传多样性,促进优质繁殖。

2. 在雌猪发情前后进行人工授精,选择精液优良的公猪进行授精,可
提高精液质量,增加初产仔数和仔猪成活率,加速繁殖速度。

3. 进行基因编辑,删除或替换不良基因,提高家畜遗传特性,避免基
因突变和遗传缺陷等问题。

II. 选种技术
1. 根据品种特点、生产性能和品质需求,科学地进行品种选育,选出
适应当地或市场需求的良种猪。

2. 进行家系评价,从中选择出符合遗传规律、性能稳定的猪种子代代
的纯种繁殖。

3. 利用多点选育,通过综合力、体型、繁殖性能和抗病能力等多个方
面把握,进行综合选育,使家畜品质提高、生产性能稳定。

III. 饲养技术
1. 提供优质饲料,避免单一饲料导致营养不良或消化吸收不良。

2. 保证水源清洁卫生,防止病毒传播,改善猪的群体环境和健康状况。

3. 适时接种疫苗或注射药物预防、治疗疾病,提高猪的免疫力和抗病
能力。

总的来说,猪育种技术对于提高猪的生产性能、改善品质特征和提高
抗病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在对猪的育种过程中,应该全
面运用生物学、遗传学和饲养学等多学科间的知识和技术,不断提高
耐病性和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

猪育种的基本步骤

猪育种的基本步骤

猪育种的基本步骤
猪育种是一项利用遗传学技术对猪进行选育改良的过程,其目的是通过选择出具有优良生长性能、肉质品质和适应环境的种猪,以产生更高质量的肉类产品。

1.选种:从大量的家猪中选择出优良的个体作为种猪。

如今,可以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分析猪的遗传背景、身体状况、性能表现等信息来进行选种。

2.繁殖:把选定的种猪进行交配,产生子代。

子代的性状和遗传特征可以与父母进行比较,进行鉴定和筛选,为下一代的选种做出基础。

3.鉴定和测试:对每一代的幼猪进行鉴定、测试,在不同的环境和日常管理条件下进行评估,测量其体重、肉质、饲料效率等指标,从而评估其遗传能力和实际表现。

4.选择和再繁殖:根据测试结果,对每一代的幼猪进行筛选和选择,选定最为优良的个体进行再繁殖,保持遗传特征在种群中的稳定性。

5.后代测试:根据新一代的表现和鉴定情况,进一步筛选种猪。

这样的循环过程将一代又一代的猪进行遗传和表现优化,从而培育出采用更高效、获得更高品质的猪品种。

需要注意的是,猪育种需要综合考虑外在的环境因素和内在的遗传特征,保证选出的种猪能够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并且其后代具有更强的遗传优势。

同时,猪育种还需要考虑生产过程中的经济效益,以达到生产成本、优良品质和生态保护的更好平衡。

总之,通过严格的选择、测试和鉴定过程,不断优化的猪育种体系能够改善猪的品质和生产能力,提高养猪的效率和经济效益。

猪的育种方法和优良品种选择的原则

猪的育种方法和优良品种选择的原则

猪的育种方法和优良品种选择的原则一、育种方法1. 选种:选择健康的、遗传性能良好的公猪和母猪进行配种。

公猪应具备优良的性状,如高繁殖力、强壮的体格和良好的饲料转化率。

母猪应具备高产仔数、高哺乳能力和良好的母性。

2. 杂交:通过杂交,利用基因重组产生优良的后代。

常用的杂交方式有单杂交、二元杂交和三元杂交等。

3. 群体选育:对整个猪群进行选育,以选择出优秀的个体。

通过观察和记录每头猪的生长速度、繁殖性能、健康状况等,进行个体选择。

4. 基因组学:利用基因组学技术,对猪的基因进行检测和分析,以预测其生长性能、疾病抵抗力等。

5. 饲养管理:提供适宜的饲养环境和营养,保证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

二、优良品种选择的原则1. 适应环境:选择的品种应能适应本地的气候、地形和饲养条件。

2. 生产性能:优良品种应具有较高的繁殖性能、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

3. 健康性状:选择具有抗病能力强、耐粗饲和适应性强等优良性状的品种。

4. 遗传稳定性:选择的品种应具有稳定的遗传性能,以确保后代性能的稳定性。

5. 市场需求:根据市场需求选择相应的品种,以满足消费者对猪肉品质、口感和营养的需求。

6. 种猪来源:确保种猪来源于信誉良好的供应商,以保证品种的质量和纯度。

7. 饲养成本:考虑品种的饲养成本,包括饲料、药品、人工等,以确保经济效益。

8. 可持续性:选择可持续发展的品种,以适应环保和资源利用的要求。

9. 技术支持:选择提供技术支持的供应商,以便在饲养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得到及时解决。

10. 品牌信誉:选择具有良好品牌信誉的供应商,以确保品种的质量和服务。

猪育种方法介绍

猪育种方法介绍

猪育种方法介绍一、引言猪是我国最主要的畜牧业生产动物之一,也是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肉类来源。

为了提高猪的产量和品质,猪育种方法也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介绍猪育种方法的相关知识。

二、猪育种目标1.提高生产效益:通过选择高产、高效、抗病能力强的优良品种,提高养殖效益。

2.改进品质:通过选择优良品种,提高肉质和脂肪含量等指标,改进生产品质。

3.提高遗传力:通过选配合适的亲本,避免近亲交配和基因突变等不利因素,保证后代遗传力稳定。

三、选种方法1.外部特征法:根据外部特征如耳朵、腿型等进行选配。

例如黑猪耳垂下垂、体型较小,适合与白猪进行杂交。

2.血缘法:根据家系谱系图进行选配。

例如某个母猪有好几代都表现出了优秀的生产性能,则可以将其作为选配对象。

3.遗传学方法:通过遗传学原理进行选配。

例如选择基因型相似的猪进行交配,可以提高后代的遗传力。

四、人工授精人工授精是一种常用的繁殖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猪的遗传质量和数量。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选择优良种猪作为供精对象。

2.进行精液采集和处理,保证精液质量。

3.将精液注入母猪体内,注意注射时间和方法。

五、胚胎移植胚胎移植是一种高效的育种方法,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大量生产高质量的优良品种。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选择优良品种作为供体和受体。

2.采集供体母猪的卵子和受体母猪的子宫内膜。

3.将供体卵子与供体公猪的精子结合后培养成胚胎。

4.将胚胎移植到受体母猪子宫内。

六、基因编辑基因编辑是一种新型育种技术,可以通过对基因组进行编辑来改变物种特征。

目前已经成功应用于猪育种中。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选择目标基因进行编辑。

2.采集猪胚胎,注入CRISPR/Cas9蛋白和RNA。

3.通过CRISPR/Cas9技术对目标基因进行编辑。

4.将编辑后的胚胎移植到母猪体内。

七、总结猪育种方法的不断发展,为提高生产效益和改进品质提供了有力支持。

选种方法、人工授精、胚胎移植和基因编辑等技术的应用,将为猪育种带来更多可能性。

(word完整版)遗传育种新技术在猪育种中的应用

(word完整版)遗传育种新技术在猪育种中的应用

遗传育种新技术在猪育种中的应用摘要:随着分子生物技术及分子遗传学科的发展,养猪行业从传统的表型数量遗传育种向分子标记,基因组选择育种方向发展,本文就传统育种技术与分子遗传育种进行比较,同时就分子遗传标记育种在猪育种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1、猪遗传育种常规技术育种技术在现代化养猪企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作用,行业里通俗的说法是一种二病三营养,简要的说出了育种在养猪生产环节中的作用。

目前我们国家养猪行业是以洋三元为主,即杜洛克公猪配长白和大白杂交的母畜后代.传统的育种目标经历了从脂肪型到瘦肉型的转变,从纯种培育到专门化品系和配套系培育的转变.育种目标考虑的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提高种群生产性能的遗传潜力,二是如何最大可能地实现这些遗传潜力。

从降低养猪生产成本、提高产品数量和质量的商业角度考虑,目前猪育种的主要目标仍是提高生长速度、繁殖性能、产肉量及适应性。

常规的育种技术手段主要是按照数量遗传理论来进行的.通过后裔测定,对种猪个体生产性能的测定,其中包括了体尺、生殖性状、背膘厚、生长速度以及料肉比等,结合血缘关系,按照BULP方法进行遗传育种的估计,结合综合指数的高低进行优秀个体种猪的选留.这种育种方法在配套系及专门化品系的培育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这种方法也有不足的地方,一方面时代间隔较长,遗传进展慢,另外一方面对那些遗传力低的性状选育效果不理想.随着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学科的发展,给传统的猪育种也带来了新的契机。

2、目前新的育种技术进入21世纪以来,生命科学有了长足的发展,以人基因组测序结束进入后基因组时代和体细胞克隆为标志,已经向人类展示了生物技术的魅力,对猪遗传育种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诸如在育种目标、选择性状、遗传评估方法和整个繁育体系方面,能够更加高效率地按照人类意志定向改变猪生产类型、提高生产效率。

从20世纪90年代起,分子遗传标记研究迅速发展,2000年人类基因组框架图构建完成,大大带动了猪基因组计划研究的进展.随着与猪重要经济性状相关的一些主基因及数量性状位点(QTL)的发现和定位,猪育种开始进入分子育种与常规育种技术融合使用的新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猪育种技术现代猪育种技术摘要:随着遗传学理论的发展,猪的选种由表型选择发展到育种值选择,再到基因型选择(即标记辅助选择和基因诊断盒),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使得性能测定的形式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猪育种技术的进步直接导致了选种准确性和育种效率的提高。

可以说,现代猪的育种已经不再是某一单项技术的应用,而是遗传学理论、计算机技术、系统工程和育种学家实践经验的一个集合。

其中,“超级猪”生产计划的提出与实施便是现代猪育种技术应用于生产的一个示例。

关键词:畜牧学;育种;综述;性能测定;基因诊断盒;超级猪中国分类号:S8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8-7033(2003)01-0041-021 猪主要经济性状的选择1.l内用性状1.1.1 生长与食欲:生长速度是猪育种中的重要性状。

由于日增重遗传力高,且容易度量,因此个体选择的效果较好。

同时由于日增重与耗料比之间有较高的负遗传相关,选择日增重可使两者都受益。

一些研究表明,猪的食欲对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都有一定影响。

食欲的下降可能会限制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的长期选择进展,低食欲还会使哺乳母猪不能获得足够的能量而影响泌乳。

因此在猪的育种实践中,食欲也是一个应该予以考虑的性状。

1.1.2 瘦肉:用瘦肉率或瘦肉量表示。

虽然瘦肉率是一个高遗传力性状,但因其在活体无法直接度量,因此一般是通过选择那些在活体易于度量而又与瘦肉率有较高遗传相关的性状(如活体背膘)来进行间接选择,或者是根据同胞等亲属的成绩来进行选择。

1.1.3 脂肪:猪的脂肪包括皮下脂肪、腹内脂肪、肌间脂肪和肌内脂肪,不同部位的脂肪,其脂肪酸的类型有所不同。

对脂肪的选择目标是,降低皮下脂肪和腹内脂肪,保持适量的肌间和肌内脂肪以保持良好的肉质。

1.1.4 肉质与风味:猪的肉质包括pH值、肉色、系水力、嫩度、大理石纹、肌内脂肪含量等多项指标,遗传力一般为低到中等水平。

肉的风味也是人们一直关心的问题,尽管国内外有不少报道认为风味与某些化学物质有关,但关于风味的物质基础仍然没有明确的定论。

对肉质的评定可分为客观评定和主观评定两类,前者如肉的理化特性和生物学指标,后者如对肉的风味进行品尝或评分。

肉质性状改进的难点是目前还没有把评定的结果作为选种的依据。

1.2 繁殖性状1.2.l 产仔数:猪的产仔数包括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两个性状,是一个受排卵数、受胎率和胚胎成活率等多种因素影响的复合性状。

由于产仔数的遗传力低,容易受母体效应及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因而选择提高的效果差。

1.2.2 母性:母猪的母性对于哺乳仔猪的成活是相当重要的,一般用哺育仔猪的育成率来表示,主要决定于母猪的泌乳力和母猪护仔性。

在对母猪的繁殖性能进行选择时,母性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性状。

1.3 外形1.3.1 体长:体长对猪的胴体长度和产肉量都有一定的影响,产肉力高的猪往往具有较大的体长,猪体长的遗传力较高,因此参考体长进行选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1.3.2 肢蹄:肢蹄结实度是体质的一部分,是指猪四个肢蹄的生长发育与整个机体相协调的程度。

肢蹄缺陷或肢蹄病会给养猪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肢蹄病不仅会影响繁殖公、母猪的繁殖性能,也会影响商品猪的生长速度和产品等级。

1.3.3 腿臀:由于腿和臀是肢体中产瘦肉最多的部位,因此腿臀比例在评定胴体时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腿臀比例进行适当的选择,对提高猪的产肉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1.3.4 毛色、头形、耳形:猪的毛色、头形和耳形是品种特征的重要标志,均具有很强的遗传性,尽管其与经济性状的关系不大,但一直都受到人们的关注。

2 性能测定2.1 测定的记录依据2.1.1 不同亲属记录:性能测定的记录可以来源于后裔、同胞和本身。

依据后裔记录进行选种是最准确的,因为选种就是为了获得更优秀的后代,但由于后裔测定会使世代间隔延长,而且测定的能力有限,因而也就影响性状的年遗传改进量。

猪的许多肉用性状都是中、高遗传力性状,依据同胞或本身的成绩选择就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2.1.2 多种亲属记录的结合:与利用单个亲属信息相比,同时利用多种亲属的记录会提高育种值估计的准确性。

BLUP育种值估计方法正是由于它可以充分利用各种亲属的信息,能消除由于环境和选配等造成的偏差,能考虑不同群体不同世代的遗传差异,因而可以提高选种的准确性。

2.1.3 多个性状记录的综合:在猪的BLUP育种值估计模型中,可以包含多个性状,这就是多性状BLUP方法,但包含的性状不宜太多,一般以2~3个性状为宜。

2.2 测定方式早期的种猪测定方式大致可分为本场测定和测定站测定两大类,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还产生了一种新的测定方式,即网上测定(on-net test)。

本场测定完全是在本猪场进行的,而测定站测定则是将被测猪只集中在一个相对一致的环境(测定站)下进行的。

由于各场的饲养管理和测定条件不同,本场测定的结果在不同场之间无法进行直接比较。

测定站测定虽然克服了本场测定的上述缺点,但又容易造成疫病的传播和扩散,使得测定结果性能优秀的种猪无法返回本场使用。

将本场测定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结合起来,既可发挥本场测定的优点,又可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使得种猪的测定在本场内就能完成。

具体做法大致为:将各场测定的性能记录及时地通过计算机网络传人中心数据库,如果各场种猪间已经建立了一定的遗传联系,借助相应的育种值估计软件就能很快地对各场测定猪只的育种值进行估计,并进行不同场间的比较。

由于网上测定方便快捷、准确性高,不会传播和扩散疾病,因此对于开展种猪的统一遗传评定以进行联合育种具有重要的意义。

3 猪育种技术的发展现代动物育种技术都是建立在遗传学理论基础之上的。

与动物育种有关的遗传学理论大致经历了孟德尔遗传学→群体遗传学→数量遗传学→分子数量遗传学的发展历程,即四代遗传学。

伴随着遗传学理论的发展,猪的育种技术的发展也经历了表型值选择→育种值选择→基因型选择的过程。

3.1 表型值选择顾名思义,表型值选择就是依据性状表型值的高低进行选择,这是畜禽育种早期的选种方法。

虽然依据表型值进行选种也能获得一定的进展,但其进展的速度是缓慢的,效果也是不稳定的。

3.2 育种值选择随着数量遗传学理论的发展,育种学家们可以借助一定的统计学方法将性状的表型值进行剖分,并从中估计出可以真实遗传的部分,即育种值,使畜禽育种由表型值选择发展为育种值选择,从而提高了选种的准确性和效率。

尤其是动物模型BLUP方法的应用,使得有种值的估计可以充分利用不同亲属的信息,在对场、年度及其他环境效应进行估计的同时,预测出个体的育种值,从而指导科学、准确地选种。

3.3 标记辅助选择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对分子遗传标记、QTL图谱分析的研究正不断深入。

目前,畜禽遗传图谱的构建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使得利用一个或一群标记以区分不同个体QTL的有利基因型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标记辅助选择就是用DNA水平的选择来补充以表型值或育种值为基础的选择。

由于它不受环境的影响,且无性别的限制,因而允许进行早期选种,可缩短世代间隔,提高选择强度,从而提高选种的效率和选种的准确性。

尽管目前有关动物标记辅助选择的工作总体上仍处于实验研究阶段,但还是有了一些初步的应用。

随着各项研究的不断深入,标记辅助选择必将在猪的育种改良中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3.4 基因诊断盒从广义角度上讲,基因诊断盒技术也是标记辅助选择的一部分。

基因诊断盒的应用可以说是当前猪标记辅助选择最成功的例子。

如利用高温应激综合症(MHS)基因诊断盒检测猪的高温应激综合症,利用雌激素受体(ESR)基因诊断盒固定猪的高产仔数基因等。

目前这些基因诊断盒都已逐步应用于猪的选育计划中,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将极大地提高猪遗传改良的效果。

4 “超级猪”计划4.1 英国“超级猪”计划英国学者Webb(1990)曾提出一个利用胚胎工程技术生产“超级猪”的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1)每年每头母猪提供32头商品猪;(2)100天达到100kg活重;(3)胴体瘦肉率达65%。

在达到上述三项指标后,每头母猪年产瘦肉量可达1400kg。

其具体做法如图1所示。

图1英国“超级猪”生产计划4.2 中国“超级猪”计划中国“超级猪”计划需分三个阶段共8~10年的时间完成,各阶段的具体生产性能目标见表1。

为实现“超级猪”的各项性能指标,建议采取如下的技术措施:(1)利用猪高产仔数优良基因诊断盒将高产仔数基因固定在“中国超级猪”品种中;(2)利用猪早期增重优良基因的DNA标记提高“中国超级猪”父系的日增重和饲料利用率;(3)利用猪双肌基因的DNA标记和“肥胖”基因的DNA标记增加“中国超级猪”的瘦肉率;(4)利用猪高温应激综合症(MHS)基因诊断盒将“中国超级猪”的高温应激综合症基因加以控制;(5)利用猪基因组扫描技术(genomic scanning)预测最佳的杂种优势,选择“中国超级猪”的最优配套组合;(6)对“中国超级猪”的营养需要进行分析,并研制“中国超级猪”饲料配方;(7)建立“中国超级猪’的饲养标准和生产体系。

表1 中国“超级猪”生产性能目标预计年份(年份) 2-3 5-6 8-10 年产瘦肉/母猪(kg) 1000 1200 1400 生产猪日增重(g) 1000 1100 2500 上市头数/窝12 13 14 饲料转化率* 3.0 2.8 2.6 * 30~110kg生长猪综上所述,猪的育种和其他畜禽育种一样从最初的表型选种开始,经历了育种值选种,如今又发展到基因型选种,随着有种方法和技术的改进,选种的准确性和育种效率也在不断提高。

现代猪的育种已经不是某一单一技术的应用,而是遗传学理论、计算机技术、系统工程和育种学家实践经验的一个集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