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rov的技术进化定律
PET的基本原理
对PET图像进行定量分析,提取生理参数和功能 信息。
3
诊断与评估
医生根据PET图像和定量分析结果,对疾病进行 诊断和评估。
05
PET的未来发展
新技术应用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对PET图像进行自动分析和诊断, 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效率。
分子成像技术
探索新型分子成像剂,提高PET对特定分子或生物过程的成像能 力,为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信息。
04
科研PET/MRI
设备结构
探测器
PET/MRI设备中的探测器用于捕获湮灭光子,通常由光电倍增管 和闪烁晶体组成。
扫描床
扫描床用于固定和移动病人,确保病人处于正确的位置以进行PET 和MRI扫描。
数据采集系统
数据采集系统负责收集探测器输出的信号,并将其转换为可用于图 像重建的数据。
扫描过程
注射放射性示踪剂
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监测
利用PET技术监测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的发展和治疗效果,为患者 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科研领域突破
新药研发
利用PET技术监测新药在体内的分布、活化状态和代谢过程,加速 新药的研发进程。
生物医学工程
结合PET成像与其他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如光子晶体、纳米材料等, 开发新型分子成像剂和诊疗一体化技术。
PET的应用领域
总结词
PET在医学领域广泛应用于肿瘤、神经、 心血管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评估。此外 ,PET还在药物研发、生物医学研究和临 床前试验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VS
详细描述
PET在肿瘤诊断和治疗评估方面具有显著 优势。通过使用特定的示踪剂,PET能够 检测肿瘤组织的代谢活性,有助于早期发 现肿瘤并评估治疗效果。在神经疾病方面 ,PET可用于研究脑功能、诊断癫痫和痴 呆等疾病。此外,PET在心血管疾病的诊 断和预后评估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除了 临床应用,PET在药物研发和生物医学研 究中也有广泛的应用。通过PET技术可以 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活化状态和作用 机制,有助于新药的研发和优化。同时, PET也常用于临床前试验,为新药的临床
pet工作原理
pet工作原理PET工作原理。
PET(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是一种核医学影像学技术,它通过检测放射性同位素在人体内的分布来获取生物组织的代谢和功能信息。
PET技术在临床诊断、药物研发、神经科学研究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那么,PET是如何工作的呢?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PET的工作原理。
PET技术的核心是放射性同位素的使用。
放射性同位素是一种具有放射性衰变特性的原子核。
在PET扫描中,常用的放射性同位素是氟-18(18F)、碳-11(11C)和氧-15(15O)等。
这些放射性同位素会被标记在生物分子上,如葡萄糖、氧气等。
当这些标记的生物分子被注射到人体内后,它们会在体内发生代谢,放射性同位素会发出正电子。
正电子是一种带有正电荷的基本粒子,它与电子相反。
当正电子与电子相遇时,它们会发生湮灭反应,产生两个伽马光子。
PET扫描仪会探测到这两个伽马光子的产生位置,并根据这些信息来重建人体内放射性同位素的分布情况。
通过这种方式,PET技术可以获取到人体内各个组织和器官的代谢活动和功能信息。
在PET扫描中,放射性同位素的使用是非常关键的。
放射性同位素的选择要根据需要研究的生物过程和器官的特点来确定。
比如,氟-18标记的葡萄糖可以用于检测肿瘤组织的代谢活动,而碳-11标记的多巴胺可以用于研究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
此外,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也需要考虑,它决定了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速度,从而影响了PET扫描的时间和分辨率。
除了放射性同位素的选择,PET扫描仪的设计也对PET技术的工作原理有着重要影响。
PET扫描仪通常由环形探测器组成,它们可以同时探测到两个伽马光子的产生位置。
通过不同位置的伽马光子探测,PET扫描仪可以得到三维空间内放射性同位素的分布信息。
这种全身扫描的方式使得PET技术可以对整个人体进行代谢和功能的检测,为临床诊断和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总的来说,PET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基于放射性同位素的使用和伽马光子的探测。
变异因子改进的进化策略算法
变异因子改进的进化策略算法摘要进化策略是借鉴生物进化的思想,在现代遗传学的启发下,发展起来的一种启发式随机搜索优化方法。
进化策略作为一个新的交叉学科,目前已发展成一种自组织、自适应的综合技术,广泛用于计算机科学、工程技术、管理科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尤其在信号处理领域受到高度重视。
目前,由于进化策略产生下一子代的方法是通过变异方式实现的,对父代的继承性较差,因此目前进化策略的应用主要是配合遗传算法或其它智能算法使用,单独使用进化策略解决问题的例子较少。
针对于此,本文提出改进后的进化策略算法,该算法能够有效地继承父代的优点,能够得到更快、更优的收敛结果。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 对传统进化策略进行分析,剖析其收敛过程,掌握制约收敛速度和收敛全局最优解的基本要素,通过对传统进化策略的改进,进而得到一种更快、更好的进化策略寻优算法。
2. 提出改进后的进化策略算法,论述其实现方法,并与传统进化策略进行实例仿真对比。
3. 通过实例说明改进后收敛算法比传统进化策略具有更好的收敛速度和更加稳定的收敛特征,能够有效的收敛到全局最优点。
本课题是以传统进化策略为基础,所做的探索性研究尝试提供一种新的进化策略方法,改进传统进化策略。
本文证明了改进进化策略的收敛性,并且通过多个实例验证了改进后的进化策略,证明其具有更快的收敛速度和更好的稳定性。
关键词:进化策略,变异因子,优化算法IAbstractThe evolution strategy profits from the biological evolution theory, and it is a heuristic stochastic search optimization method in the inspiration of the modem genetics. As a new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the evolution strategy has developed as an self-organized, auto-adapted comprehensive technology, which is widely used in the field of computer science, project technology, management science,social sciences and so on, particularly in the signal processing.At present,the evolution strategy neglects the characteristic of father generation, so the evolution strategy application is not independent. Mostly, it is used to coordinate with the genetic algorithms or other intelligent algorithm. Accordingly, we propose the improvement evolution strategy. This algorithm can effectively inherit the meritorious character of father generation, which can obtain a result quickly and precisely. This article main research content includes:1. By analyzing the traditional evolution strategy, we grasp the basic essential factor of restricting convergence rate and the overall situation optimal solution. At last we obtain a quicker and the better evolution strategy algorithm.2. We propose the improvement evolution strategy. We elaborate its implementation method, and contrasts with the traditional evolution strategy by the example simulation.3. The improvement evolution strategy has a better character compared to the traditional evolution strategy.Key words:Evolutionary strategy, Mutation operator, Optimization algorithm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1绪论 (1)1.1课题研究的来源与意义 (1)1.1.1进化计算的研究来源 (1)1.1.2进化策略的研究来源 (1)1.1.3进化算法简介 (2)1.1.4进化算法的应用简介 (4)1.1.5进化策略的意义 (5)1.2进化算法的发展历程 (6)1.2.1萌芽期(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期) (6)1.2.2成长期(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期) (6)1.2.3发展期(90年代以后) (7)1.3进化策略的发展历程 (9)1.4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结构 (10)2进化策略简介 (12)2.1(1+1)—ES (12)2.2(μ+1)—ES (13)2.3(μ+λ)—ES及(μ,λ)—ES (13)3进化策略的基本技术 (15)3.1进化策略的生物学背景 (15)3.2问题的表达 (16)3.3初始群体的产生 (18)3.4适应度计算 (19)3.5重组 (19)3.6突变 (21)3.7选择 (23)3.8终止 (24)4进化策略的表述 (25)5变异因子的改进及其分析 (28)5.1ES的改进研究 (28)5.2ES的步长控制 (29)5.2.1变异步长控制概述 (29)5.2.2变异步长与局部搜索性能的关系 (30)5.3变异因子的改进及其实现 (31)5.3.1改进变异因子的说明 (31)5.3.2进化策略算法的仿真实现 (32)6数据结果与性能评价 (34)6.1测试函数1 (35)6.2测试函数2 (37)6.3测试函数3 (40)6.4测试函数4 (42)6.5测试函数5 (45)6.6本章小结 (47)结论 (49)参考文献 (50)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TRIZ理论的八大技术系统进化法则
机械创新设计课程论文(TIZE理论的八大技术系统进化法则)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班级10机自职1学号1010113126姓名姚巧珍成绩教师刘小鹏2013年5月23日TRIZ理论的八大技术系统进化法则姚巧珍(10机自职1班,学号:1010113126)[摘要] 技术系统的这八大进化法则可以应用于产生市场需求、定性技术预测、产生新技术、专利布局和选择企业战略制定的时机等。
它可以用来解决难题,预测技术系统,产生并加强创造性问题的解决工具。
本文讲述了TRIZ理论的八大技术系统进化法则,这些技术系统进化法则基本涵盖了各种产品核心技术的进化规律,每条法则又包含多种具体的进化路线和模式。
它可以帮助设计者在方案设计阶段迅速地产生个具有创造性的新概念,实现产品的快速创新。
[关键词] 技术系统,进化法则,子系统,S曲线。
引言一个产品或物体都可以看做是一个技术系统,技术系统可以简称为系统。
系统是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并通过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一定的功能,子系统可以是零件或部件甚至于构成元素。
系统是处于超系统之中的,超系统是系统所在的环境,环境中的其他相关的系统可以看做是超系统的构成部分。
技术系统的进化是指实现系统功能的技术从低级向高级变化的过程,进化是客观进行着的,不管人们是认识了它还是没有认识它。
如果认识和掌握了系统的进化规律,有利于设计者开发出更先进的产品,从而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1.八大技术系统进化法则TRIZ的技术系统八大进化法则分别是:1)技术系统的S曲线进化法则;2)提高理想度法则;3)子系统的不均衡进化法则;4)动态性和可控性进化法则;5)增加集成度再进行简化法则;6)子系统协调性进化法则;7)向微观级和场的应用进化法则;8)减少人工进入的进化法则1.1技术系统的S曲线进化法则图1-1是一条典型的S曲线。
S曲线描述了一个技术系统的完整生命周期,图中的横轴代表时间;纵轴代表技术系统的某个重要的性能参数,比如飞机这个技术系统,飞行速度、可靠性就是其重要性能参数,性能参数随时间的延续呈现S形曲线。
S曲线与技术进化法则(TRIZ)
达尔文
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
阿奇舒勒
技术系统的进化遵循一定的模式和规律。 技术系统的发展(在一定限度内)是可预测 的。
主要内容:
1、技术系统概念 2、系统、子系统、超系统 3、技术系统进化论
什么是技术系统?
系统
▪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的,在 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特性:制冷 作用客体:空气 系统属性:冷藏食物
系统结构图:
系统
输入
子系统
子系统
输出
输入
子系统
子系统
环境
系统、子系统、超系统
❖ 以汽车为例,轮胎、发动机、方向盘等是汽车的子系统;交 通系统就是汽车的一个超系统,因为每辆汽车都是整个交通 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气候,车库等也是汽车的超系 统。
生命周期,预测其发展趋势。
LogisticModel预测模型:
P(t) 1ek(t)
P(t)为专利累积个数;
α为S曲线斜率, 也就是S曲线的成长率; β为成长曲线中之转折点(Midpoint) 的时间点。
k则代表成长的饱和水平, 即饱和点( Saturation) , 其定义为[ k ×10% , k ×90% ] , 也是成长期与成熟期所需的时间长度t。
当前系统
课堂练习2
❖ 请说明电冰箱的子系统和超系统
技术系统进化法则
技术系统进化法则—为提高自身有用功能,技术 系统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时,系统内部 组件之间、系统组件与外界环境间本质关系的体 现
萨拉马托夫《技术系统进化理论基础》1996年
指出了技术系统发展进化的方向和宏观模式
技术系统进化法则
结论:目前国内的人造板技术正处于成长期, 由TRIZ理论的
医学成像技术(第四章 放射性核素成像系统PET)
镓 铷
PET影像分辨率的极限 PET影像分辨率的极限
正电子湮灭作用过程中粒子的动量的变化会导致 511 keV光子在探测野中产生约4‰弧度的不确 keV光子在探测野中产生约 光子在探测野中产生约4‰弧度的不确 定性偏离。 定性偏离。 对探测环横断面视野直径为70cm的PET, 对探测环横断面视野直径为70cm的PET,会导 mm的位置不确定性 的位置不确定性。 致2-3mm的位置不确定性。 这一微小偏差, 这一微小偏差,以及正电子发射位置与湮灭辐射 的发生点之间存在微小间距, PET的分辨率有 的发生点之间存在微小间距,使PET的分辨率有 一极限值制约。 一极限值制约。 对大视野(FOV)PET而言 最高分辨率约为3 而言, 对大视野(FOV)PET而言,最高分辨率约为3 mm。 -4mm。
PET断层图像 PET断层图像
PET三维重建图像 PET三维重建图像
PET影像的重建 PET影像的重建
反向投影法( 反向投影法(FBP) 迭代重建法(EM,OS- 迭代重建法(EM,OS-EM)
PET影像的重建 PET影像的重建
2D影像重建
2D影像重建是PET影像重建的基础 把各方向投影数据组成正弦图,每个投影为正弦图的一行
PET电子准直的特点 PET电子准直的特点
电子准直是PET的一大特点,它省去了沉重的 PET的一大特点 的一大特点, 铅制准直器,改进了点响应函数的灵敏度和均
匀性。 匀性。 不再因准直器的使用损失了很大部分探测效率。 不再因准直器的使用损失了很大部分探测效率。 避免了准直器对分辨率和均匀性不利的影响。 避免了准直器对分辨率和均匀性不利的影响。 利用了一部分被准直器挡住的γ光子, 利用了一部分被准直器挡住的γ光子,极大地提 高了探测灵敏度。 采集模式而言,PET的 高了探测灵敏度。就2D采集模式而言,PET的 灵敏度比SPECT高10倍以上 倍以上。 灵敏度比SPECT高10倍以上。 使用铅准直器的SPECT系统分辨率为 系统分辨率为8 16mm, 使用铅准直器的SPECT系统分辨率为8-16mm, 而电子准直的PET系统分辨率为 系统分辨率为3 mm。 而电子准直的PET系统分辨率为3-8mm。
威科夫三大定律
威科夫三大定律威科夫三大定律引言:威科夫三大定律是由美国科技作家和技术评论家吉姆·麦考密克(Jim Metcalfe)提出的一组定理,它们被广泛应用于描述和预测技术的发展和演变。
威科夫三大定律本质上是对技术进步和变革的规律进行总结和解释。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威科夫三大定律的内容和意义,以及对技术领域的影响。
一、摩尔定律威科夫三大定律中最著名的就是摩尔定律。
摩尔定律描述了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量每隔一定时间翻倍的规律。
具体而言,摩尔定律指出,每隔约18个月,集成电路上的晶体管数量会翻倍,而成本则减少大约50%。
这意味着处理器的速度和性能将以指数级增长,而其价格却会逐渐降低。
摩尔定律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推动了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进步。
由于集成电路上晶体管数量的增加,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使得我们可以进行更复杂和精确的计算和处理任务。
摩尔定律也推动了电子产品的普及化和便宜化。
随着成本的逐渐降低,人们能够更加容易地获得各种电子产品,如个人电脑、智能手机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摩尔定律面临着挑战。
晶体管数量的增加已经接近了物理的限制。
在纳米级尺度下,电子运动的量子效应和能耗增加成为了制约因素。
人们开始寻找替代摩尔定律的新技术和方法,如三维堆叠集成电路、量子计算等。
无论如何,摩尔定律作为威科夫三大定律中最重要的定律之一,已经为技术发展和创新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二、斯嘉丽特定律斯嘉丽特定律是威科夫三大定律中的第二个定律,也称为网络效应定律。
它描述了一种现象,即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和可用性也会相应增加。
当一个产品或服务的用户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其价值将比起初阶段有了明显的提升。
这是因为用户的增加会带来更多的交流、反馈和互动,进而改进和优化产品或服务。
斯嘉丽特定律的一个典型例子是社交媒体平台,如Facebook和Twitter。
在这些社交媒体平台上,用户的数量是平台成功的关键。
聚对苯乙烯(PPV)的发展 共27页
4、Wittig(维蒂希)反应
Wittig反应主要用来合成共轭/非共轭交替共 聚物。二卤代甲基苯或衍生物和三苯膦反应 得到叶立德盐,即Wittig试剂,再和羰基反应 而得到双键。Wittig路线对聚合物结构的组合 有较高灵活性,但也有反应条件苛刻,不易
推广的缺点。典型反应如下:
5、Heck(赫克)反应
硅的PPV制备方法如下:
6、Knoevenagel(克及文纳盖尔) 缩合法
Knoevenagel缩合法常用来制取亚乙烯基碳 上连有氰基的衍生物,用此反应由芳香二乙氰 和芳香二醛制得氰基作侧基的共聚物。选取 不同芳氰和芳醛相互组合可以得到发光性能
不同的产物,如:
7、开环聚合法
设计合适的单体,通过进行开环聚合,可以 得到相应的聚对苯乙烯。这种方法,可以得 到可溶,易加工的聚对苯乙烯,但设计合适 的单体较为困难。如双苯环烯在催化剂作用
• 英国剑桥大学在自己的研究基础上,成立了 Cambridge Display Technology公司,进行显示 屏P-LED显示屏方面的研究,并宣称准备生产使 用P-LED显示器的手提电脑。
2、太阳能电池
太阳能电池是光生伏打效应把光能转化成电能的装 置,目前主要是硅系太阳能电池为主,但受原料价 格和提纯工艺的限制,发电成本始终高高在上,制 约了太阳能电池的发展。上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 开始新型太阳能的研制,典型为有机太阳能和塑料 太阳能电池。塑料太阳能电池由于其加工性、成膜 性并可进行分子设计,是廉价、方便太阳能电池的 发展方向。PPV类共轭聚合物不光在发光聚合物中 应用广泛,而且也是聚合物薄膜太阳能电池中最为
2、电化学聚合法
二卤代甲基苯或衍生物和三苯膦反应得到芳 香膦盐单体,ITO导电玻璃作电极,通过电化 学方法直接在 ITO表面形成前驱体聚合物 , 再经真空热消除得到产物 。此法在制作器件 时可省去涂膜工艺,但仍需高温消除,而且 器件尺寸受电极面积限制。电化学方法合成
TRIZ理论技术系统的八大进化法则及其实例
技术系统的八大进化法则及其实例
1、 技术系统的S曲线进化法则
例:汽车的发明和使用;从最初的婴儿期(即最初的蒸汽机车)到成长期(即内燃机车)再到成熟期(即现在拥有各种功能美观实用的现代型汽车)最后到衰退期
2、 提高理想度法则
例:污水排水管道;镀锌环钢排水管道强度大,但耐腐蚀耐磨损性差,塑料管道耐腐蚀耐磨损性强但强度低,故在塑料管道外镀锌层以提高管道强
3、 子系统不均衡进化法则
例:音乐手机;手机的发明和使用给人们带来了巨大地便利,人们不均衡的着重发展其中的某些功能(比如音乐播放功能)使其成为某种特定功能型手机
4、 动态性和可控性进化法则
例:可折叠自行车;自行车本是体积相对较大的,后来将其装上铰变成可折叠自行车既方便有减小体积
5、 增加集成度再进行简化法则
例:手机移动电源;将手机电池拿出来单独做成移动电源供手机使用
6、 子系统协调性法则
例:电脑主机箱;电脑工作时,散热风扇和主机功率相协调
7、 减少人工介入的法则
例:汽车的自动化案例
8、 向微观级和增加场应用的进化法则
例:电子芯片;以前的集成电路大多是电子管,耗能大体积大,而现在则可以集中成小小的芯片。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陶涛
2
3
太阳能屋顶系统
办公楼与玻璃幕墙一体化的PV
4
5
无机太阳能电池
6
7
光生伏特效应
电荷运 动 的势垒 : p-n 结 区内形成的内建电场。阻 碍电子从n区向p区运动, 空穴从p区向n区运动。 光子入射:造成跃迁产 生空穴-电子对。
光电池:空穴、电子通 过外电路复合,在电路 中产生电流。
浙江精功光电有限公司(前身为浙江中意太阳能有限公司)
原为中方与意大利ENITECHNOLOGIE 合资企业,多 晶硅片生产能力2MW。
有扩大生产规模至20MW 的计划。
36
在建和筹建的多晶锭、片企业
精功绍兴太阳能技术有限公司(筹建)
精功集团与德国布莱斯-戴姆勒集团(Preiss-Daimler)共同投资兴 建。引进GT Sola设备和技术。一期10MW,二期将达20MW。
来源:CGS
17
太阳能用硅材料的生产工艺 FZ法
FZ
来源: CGS
18
太阳能用硅材料的生产工艺 多晶浇注法
19
由于铸锭中采用低成本的坩埚及脱模涂料, 对硅锭的材质仍会造成影响。近年来电磁法(EMC) 被用来进行铸锭试验,方法是投炉硅料从上部连续加 到熔融硅处,而熔融硅与无底的冷坩埚通过电磁力保 持接触,同时固化的硅被连续地向下拉。目前该工艺 已铸出截面为220mmX220mm的长硅锭,铸锭的材 质纯度比常规硅锭高。 我国可生产出 220mmX220mmX140mm的硅锭。
Ribbon 比例由03年的0.9%,提高至3.4%,同比增长502.9%;
晶体硅(包括mc-Si, sc-Si, a-Si/scSi和Ribbon)的比例近4年来变化不大,在91.1%— 93.1%之间;
酶定向进化 诺贝尔 -回复
酶定向进化诺贝尔-回复什么是酶定向进化?酶定向进化是一种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来改造和改进酶的性质和功能的方法。
酶是一类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它们能够加速化学反应的速率并降低反应所需的能量。
酶定向进化通过人为地引入突变或结构改变,以增强酶的活性、稳定性、选择性或其他特性,从而创造出符合特定应用需求的酶工具。
为什么需要酶定向进化?酶在许多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包括生物燃料、医药、环境保护等。
然而,自然界中存在的酶不能完全满足实际需求,因为它们的性质和功能是由自然选择过程所塑造的。
因此,通过改造和改进已有的酶,或者创造出新的酶,可以更好地满足现代生物技术和工业化生产的需求。
酶定向进化的步骤:1. 筛选适合的出发酶:在进行酶定向进化之前,首先需要选择一个适合的出发酶。
出发酶通常是从自然界中已知的酶中挑选出来的,其催化反应较为接近目标反应或具有潜在的结构或催化机制。
2. 创造变异库:变异库是酶定向进化的核心工具,用于引入酶的改变。
变异库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创建,包括随机突变、DNA重组和有序变异等。
这些方法能够生成大量具有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的变异体,为酶的改造提供了广泛的选择空间。
3. 高通量筛选或筛选:筛选步骤是酶定向进化中最关键的一步,它用于筛选出具有所需性能的变异体。
高通量筛选技术可以同时测试大量的变异体,提高筛选效率和成功率。
常见的筛选方法包括酶活性测定、结构鉴定、抗体固定化和核酸筛选等。
4. 深度鉴定和优化:在筛选出具有所需性能的变异体之后,需要对其进行深度鉴定和优化。
这包括酶的结构、催化机制和性能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以确定其工作原理和改进潜力。
基于这些研究结果,可以利用有针对性的改造或优化的方法来进一步提高酶的性能。
5. 生产和应用:经过深度鉴定和优化的酶可以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并应用于实际生产过程中。
这包括将酶应用于生物催化合成、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实现更高效、低能耗和环境友好的生产过程。
酶定向进化的应用和发展前景:酶定向进化已经在许多领域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功,例如生物燃料合成、药物合成、食品工业和环境工程等。
TRIZ及应用
TRIZ及应用第一章绪论产品创新包含模糊前端、新产品开发、商品化三个阶段,如图1. 1所示。
模糊前端阶段要根据市场机遇产生多个设想,并根据企业能力,通过评价确定若干个设想,这些设想启动新产品开发项目。
新产品开发包括产品设计与制造,该阶段通过概念设计、技术设计、详细设计、工艺设计及制造,将上阶段输人的设想转变成产品,并输出到商品化阶段。
经过市场运作,在商品化阶段将产品转变成企业效益,从而完成产品创新的全过程。
Savransky将工程中的问题归纳为通常问题与发明问题,这对于技术与产品创新意义重大。
因为产品开发过程中的不同阶段都要遇到这两类同题,通常问题容易解决,发明问题很难解决,所以该类问题成为创新的障碍。
解决问题是一个过程,通常需要六步如下图:任何问题的解决过程都包含两部分:问题分析和问题解决。
成功的创新经验表明,问题分析和系统转换对于解决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TRIZ包含用于问题分析的分析工具、用于系统转换的基于知识的工具和理论基础。
图1.12所示为经典TRIZ的体系结构。
1. 物质一场分析G. S. Altshuller对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贡献之一是提出了功能的物质一场(substance-field)描述方法与模型。
2. ARIZ算法ARIZ ( algorithm for inventive-problem solving)称为发明问题解决算法,它是TRIZ的一种主要工具,是发明问题解决的完整算法,该算法采用一套逻辑过程逐步将初始问题程式化。
第二章基本概念产品设计是包含需求分析、概念设计、技术设计及详细设计的复杂过程。
概念设计阶段的根本任务是产生满足需求功能的原理解,即根据用户需求确定产品的总功能,或称为需求功能,将需求功能转变成功能结构,之后将功能结构转变为产品结构,或称为物理结构。
概念设计是面向功能的设计过程。
一个产品或系统可能要完成多种功能,在这些功能中只有一类是主功能(primary function, PF)或称基本功能(basin function , BF ),即系统存在的目的。
仿生技术如何推动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仿生技术如何推动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仿生技术正逐渐成为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股强大力量。
仿生学,这一研究生物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工作原理,并将这些原理应用于工程技术系统的学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诸多挑战提供了创新的思路和方法。
我们生活的地球正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严峻问题,而仿生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例如,通过研究植物的光合作用,科学家们正在努力开发更加高效的太阳能转化技术,以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
植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极其高效的光能吸收和转化机制。
如果我们能够成功模拟这一过程,将大大提高太阳能的利用效率,为能源的可持续供应做出重要贡献。
仿生技术在水资源管理方面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许多生物在长期的进化中形成了独特的水分获取和利用方式。
比如,沙漠中的仙人掌,它能够在极度干旱的环境中生存,其表面的特殊结构可以有效地收集水分并减少水分的散失。
受此启发,科学家们研发出了新型的集水材料和节水装置,有望解决一些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在交通领域,仿生技术同样大显身手。
鸟类的飞行方式一直是航空工程师们研究的对象。
通过对鸟类翅膀结构和飞行姿态的深入研究,飞机的设计得到了不断优化,降低了能耗,提高了飞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此外,一些新型的交通工具也借鉴了生物的运动原理,例如仿鱼型的水下航行器,能够更加灵活地在水中穿梭,减少阻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建筑行业也受益于仿生技术。
例如,蜂巢的结构具有极高的强度和稳定性,同时使用了最少的材料。
建筑师们仿照蜂巢的结构设计建筑物,不仅可以减少建筑材料的使用,降低成本,还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和稳定性。
还有一些建筑采用了类似植物叶子的遮阳系统,能够根据阳光的角度自动调节,有效地降低了室内的温度,减少了空调的使用,从而降低了能源消耗。
在农业领域,仿生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例如,通过研究昆虫的触角感知机制,开发出更加精准的农业病虫害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并处理病虫害,减少农药的使用。
PET的基本原理
511KeV
• 湮灭作用产生:
- 能量(光子是511 KeV)。
- 动量
• 同时产生互成180度的511 keV的伽玛光子。
12
正电子药物
正电子核素 半衰期
Carbon-11 Nitrogen-13 Oxygen-15 Fluorine-18
20.5 min 10.0 min 2.1 min 110 min
2 . 2 光电探测器的进展
光电倍增管(photomultipliertube,简称PMT)是PET中应用最为广 泛的光电探测器,是闪烁 晶体探测器的驱动器。它具有高增益(典型值是106量级)、低噪声和低成本的特性,通常要求的 偏置工作电压为800-1200V。
传统PMT体积大,无法实现晶体和PMT的一对一耦合,限制了利用它制造高分辨率PET探测器 的能力。
CANCER HOSPITAL CAMS
13
平均射程 (mm)
0.28 0.60 1.10 0.22 1.35 2.60
正电子成像的物理基础
正电子放射性核素通常为富质子的核素,它们 衰变时会发射正电子。原子核中的质子释放正 电子和中微子并衰变为中子:
P → n + β+ + ν 其中P为质子,n为中子,β +为正电子,ν 为中 微子。
CANCER HOSPITAL CAMS
22
PET影像的重建
传统的PET重建将LOR探测到的计 数等权重地分配到LOR的全部路径 上,TOF则将探测到的计数按照不同的 权重分配到与时间分辨率相对应的LOR 路径上,有效地降低了噪声的传播。采 用TOF技术后,信噪比的提高与时间分 辨率所对应的路径长度成反比,获得同 样的图像质量,TOF-PET所需要的事例 数要远远小于非TOF-PET的。
PET的基本原理
PET的基本原理PET(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又称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是一种医学影像技术,应用正电子的物理特性来研究人体内各种组织的生物代谢过程和功能活动。
PET技术通过测量被注射入人体的放射性示踪剂产生的正电子与电子相遇后发射的两个伽马射线对进行探测和记录,进而生成三维图像。
PET技术的基本原理可分为示踪剂注射、放射性衰变、探测和图像重建四个步骤。
首先,将一种放射性核素标记在药物分子中,这种标记物称为示踪剂。
常用的放射性示踪剂是氟-18(18F)标记的葡萄糖(18F-FDG)。
葡萄糖是人体生物代谢中的重要物质,18F-FDG在体内的行为类似于葡萄糖,能够被细胞摄取。
通过研究18F-FDG在不同组织中的分布和摄取量,可以了解各组织的代谢活性。
示踪剂注射后,它会随血液被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
当示踪剂进入组织中,放射性核素会经历衰变,一般为正电子衰变。
放射性核素发射的正电子是一种带正电荷的粒子,在体内运动。
由于正电子寿命极短,它们在体内一般只能距离衰变原子几毫米的范围内运动。
第三个步骤是探测,PET仪器通常由探头环和大量的正电子探测器组成。
探头环和探测器之间间距非常小,以便准确探测正电子与电子相遇后发射的两个伽马射线。
伽马射线是一种高能量的光子,它们径直传播,并由探测器记录下来。
最后,通过对探测器记录的数据进行处理,采用不同的数学算法进行图像重建,生成代表葡萄糖摄取分布的三维图像,即PET图像。
在PET图像上,各个组织的亮度表示相应组织摄取示踪剂的程度。
根据特定组织的代谢情况,可以诊断出异常的组织,例如肿瘤、炎症或器官功能障碍等。
PET技术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能提供有关生物组织和器官的代谢活性和功能的信息,而其他医学影像技术如CT和MRI主要揭示组织和器官的形态与结构。
这使得PET在诊断和治疗许多疾病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包括肿瘤学、神经学、心血管病学等领域。
需要注意的是,PET技术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分辨率,但也存在成本较高、辐射安全问题以及对放射性示踪剂的需求等局限性。
仿生技术如何影响未来的能源利用方式
仿生技术如何影响未来的能源利用方式在当今社会,能源问题是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随着传统能源的逐渐枯竭和环境压力的不断增大,寻找新的、可持续的能源利用方式变得至关重要。
而仿生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正为未来的能源利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仿生技术,简单来说,就是模仿生物的结构、功能和机制来创造新技术。
大自然经过数十亿年的进化,已经形成了许多高效、节能的生存策略和能源利用方式。
例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鸟类和昆虫利用空气动力学原理实现高效飞行,鱼类的流线型身体结构有助于减少水流阻力从而节省能量。
这些生物现象为人类解决能源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灵感。
首先,仿生技术在太阳能利用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能量转化过程之一。
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研究光合作用的机制,试图开发出更高效的人工光合作用系统。
通过模仿植物的叶绿体结构和功能,利用纳米材料和生物技术,未来可能制造出能够直接将太阳能转化为燃料(如氢气)的装置。
这种装置不仅效率高,而且可以在各种环境条件下工作,为太阳能的大规模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其次,仿生技术在能源存储方面也有重要的应用。
电池是目前常见的能源存储设备,但它们存在着能量密度低、充电时间长、寿命有限等问题。
一些生物,如电鳗,能够产生和储存强大的电能。
研究电鳗的发电和储能机制,有助于开发出新型的高性能电池。
此外,人体中的肌肉在收缩和放松时也能储存和释放能量,基于这种原理的人工肌肉储能技术也在研究之中。
如果这些技术取得突破,将极大地提高能源存储的效率和便利性,为电动汽车、便携式电子设备等提供更强大的动力支持。
在能源转化方面,仿生技术同样能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某些微生物能够将有机废物转化为生物燃料,如甲烷和乙醇。
通过研究这些微生物的代谢过程和基因,科学家可以优化生物燃料的生产工艺,提高产量和质量。
此外,模仿鸟类飞行中的能量回收机制,也可以应用于风力发电系统,提高风能的利用效率。
产品进化过程及进化定律
产品进化过程及进化定律S1******* 林禄生1 概述从历史的观点研究一类产品,如汽车、计算机、自行车、机床等,会发现这些产品今天的实现形式与其刚诞生时相比已有很大或根本性的变化。
但这些产品的主要功能并没有变化,如汽车与自行车的主要功能是“运送货物与人”,计算机的主要功能是“代替人进行计算”,机床的主要功能是“加工零件”。
人类需求的质量、数量及对产品实现形式的不断变化,迫使企业不得不根据需求变化及实现的可能,增加产品的辅助功能、改变其实现形式。
即从历史的观点看,产品处于进化之中。
为了生存与发展,快速、有效地开发新产品是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重要武器。
世界上大多数的新产品是在老产品或当前产品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
企业在新产品研发决策过程中,要预测当前产品的技术水平及新一代产品可能的进化方向,这种预测的过程称为技术预测(Technology Forecasting)。
技术预测的研究起始于半个世纪以前。
最初应用于军工产品,即对武器及部件的性能进行技术预测,后来也用于民用产品。
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理论界提出了技术预测的多种方法,图1.1被祢为Worlton逻辑树,其内涵为不同预测方法的抽象描述。
图1.1 Worlton逻辑树树的最高层为预测方法,该方法被分为两大类:规范化方法(Normative)与探索性方法(Exploratory)。
规范化方法的核心是“发现某个特征,确认使该特征能够实现的活动”,即该方法倾向于堤出促使理想特征实现的策略与过程,该类方法中的核心方法是形态分析法(Morphologic Analysis)。
探索性方法通过对过去与将来从低级到高级进化的过程预测未来,该类方法中的核心方法为S——曲线及Delphi法,前者为客观、定量法,后者为主观、小组法。
上述各种方法是西方世界提出的方法。
MIT的Frauens 2000年指出西方传统的技术预测存在如下3条缺点:1)预测所需要的准则太弱。
2)支持提出及实现可能特征的工具集是有限的。
TRIZ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探讨---檀润华
Functions
3. Physical Definition
System Model
4. Design Validation
(To next phase)
Customer Needs (CNs)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FRs)
Design Parameters (DPs)
问题
问题的解
TRIZ应用范围 TRIZ应用范围 问题的复 杂性
冲突问题 类比问题
诊断问题 集成问题
裁减问题
预测问题
三、TRIZ发展及应用 TRIZ发展及应用
TRIZ专家 咨询师 科学家 工程师 发明人
经典TRIZ的历史 经典TRIZ的历史 TRIZ
Slide 42
六、需求进化预测
用户需求通过已知功能或新功能实现,如图所示。 用户需求通过已知功能或新功能实现,如图所示。通过功能进化的 趋势可以定义需求进化的趋势,每种趋势可确定为一条定律。 趋势可以定义需求进化的趋势,每种趋势可确定为一条定律。 Petrov[5]定义了如下的 条需求进化定律: 定义了如下的5 Petrov[5]定义了如下的5条需求进化定律: 定律1 需求进化理想化( needs) 定律1:需求进化理想化(Idealization of needs) ; 定律2 需求进化动态化( needs); 定律2:需求进化动态化(Dynamization of needs); 定律3 需求进化协调化( needs); 定律3:需求进化协调化(Coordination of needs); 定律4 需求进化集成化( needs); 定律4:需求进化集成化(Integration of needs); 定律5 需求进化专门化( needs)。 定律5:需求进化专门化(Specialization of need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etrov的技术进化定律随政治、科技、经济、工业等的发展,人类的需求不断变化,为满足这些新的需求要求产品具有新的功能,而新功能的实现又要求开发新系统或改进已有系统。
所以Petrov的技术进化定律系统包括三类定律[49][50]:需求进化定律、功能进化定律及系统进化定律,如图2.10所示。
需求进化的一般趋势是首先满足基本需求,之后满足智能的及创造性的需求。
需求进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其定律包括需求理想化、需求动态增长、需求协调、需求合并及专门化等定律,如图2.11所示。
需求进化定律可以用于预测未来的需求。
由此可以定义新的功能及系统来满足这些未来的需求,需求进化所提供的知识还可帮助发现系统新的进化趋势。
功能要满足需求,功能随需求的进化而进化。
功能进化定律包括功能理想化、功能动态增长、功能协调、向单功能或多功能传递等定律,如图2.12所示。
系统进化定律分为新系统构成定律及已有系统改进定律。
新系统构成定律定义新系统具有生命力的规范,包括系统性、完整性、丰富性、连接存在性、协调性等定律。
已有系统的改进定律给出了已有系统进化的方向,包括增加理想化水平、系统组成部件的不均衡发展、系统动态程度增加、协调性、向超系统传递等定律,其中的系统动态程度增加定律又由系统向微观传递、增加物质——场相互作用、信息饱和等定律组成,如图2.13所示。
2-3-3 十种进化模式及进化路线本文通过对DE的八种进化模式进行分析,然后结合Petrov的技术进化定律中的已有系统改进定律,从实用性的角度对技术进化按结构、时间、功能、可控性及理想化进行分类,总结出如下十种进化模式:模式一:精简化,指系统由简单到复杂、再由复杂到简单的进化;模式二:微观化,指系统由宏观物体向微观物体的进化;模式三:柔性化,指系统向动态性增加的方向进化;模式四:曲面化,指系统几何形状的进化;模式五:多维化,指系统向维数增加的方向进化;模式六:调和化,指系统向各部件和谐的方向进化;模式七:集成化,指系统向超系统方向进化;模式八:自动化,指系统向可控性增加的方向进化;模式九:智能化,指系统向减少人的介入方向进化;模式十:理想化,指系统向增加理想化水平的方向进化。
十种进化模式应用在系统已经存在并且需要改进的情况下,是技术系统发展的一般趋势,在系统改进和创新设计上应用最广,每种进化模式也包含着多条进化路线,本文中总结出的进化路线主要根据Invention Machine公司的TechOptimizer中的预测模块按进化模式归纳的,下面分别介绍:模式1:精简化系统结构首先是由简单到复杂,然后再由复杂到简单的进化。
在新工程系统开发中设计者试图合并系统单元或元件达到最小数目,工程系统中包含的元件数目不断减少。
一些相对不关键的元件可以从工程系统中剔除,保留下的元件实现他们的功能。
在这种模式形成的进化路线:裁剪(Triming)和合并(Convolution);路线1-1 裁剪:完整系统→删除一个零件→删除两个零件→删除整个部件在新工程系统开发中设计者试图合并系统单元或元件以达到最小数目,工程系统中包含的元件数目不断减少,一些相对不关键的元件可以从工程系统中剔除,保留下的元件实现系统功能。
路线1-2 结构合并:多个单系统→功能交叉→功能相同的系统合并成单系统在空间上将功能相同或相似的物体连接在一起,组成一个超系统(更高层次的单系统),通过合并功能相同或相似的系统,实现精简化的进化模式。
路线1-3 时间合并:多个连续操作→在时间上合并相似或相连的操作在时间上合并相似或相连的操作,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加工过程精简化进化模式。
模式2:微观化一个子系统或其组成元件可以用能完全实现其功能的一种材料或场来代替,例如材料的微观形式可以表现为分子、原子等,通过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或其他作用来实现向微观水平过渡,系统从宏观物体向微观物体的进化主要是由于对工具材料要求不同部位有不同特性,起不同作用,而解决这种要求冲突,可以向微观界过渡,这是因为向微观界过渡可以增加物质分离的程度和零部件结合的可能性;同时可以增加物质和空洞的结合(例如形成一种多孔的材料);最终系统的一部分或整个部分用场来代替。
在这种模式下的进化路线如下:路线2-1物质或物体的分割:整块→分成两块→分成多个部分→粉末(液体、泡沫、胶体)→悬浮微粒(气体、等离子体)→场(真空)整块实心物体在使用时效率低并且不可靠,因此设计者试图通过增加分割的程度来改善效率和可靠性。
整块实心物体可以分割成几个小部分或者用粉末来代替,粉末又可以进一步分割成分子、液体或等离子体,这些又可以用场来代替,例如激光。
路线2-2空间分割:实心物体→物体内部引入空洞→将空洞分割成几个小空洞→制成多孔结构→制成活性的毛孔新的工程系统可以按这样一条路线发展:它的元件占用空间要有效利用。
其他材料或空洞可以引入到单块物体中,然后将空洞分割成几个部分。
空洞数目增多,重量就会减少。
并且催化物质和场可以引入到毛孔中。
路线2-3表面分割:平坦表面→表面上有许多突起→形成粗糙表面→活性的表面改善一个工程系统时,通过分割物体表面成许多小面,可以获得很多优点。
在平面上生成分割的突起,突起数数目增加,表面变得越来越粗糙。
催化物质注入到粗糙之处后,表面就变成一个活性面。
路线2-4流动分割:沿一方向的连续流动→分成两部分→分成几个部分→许多部分在工程系统中,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经常以连续不断的流动形式发生。
为了与物体的工况协调作用,后者应分割成细小部分。
在这种情况下,不同部分的流动参数可以变化,流动可以是聚合的,也可以是分散的或者彼此之间发生冲突。
模式3:柔性化动态性的增加,即子系统的适应性或灵活性越来越适应对系统可变需求,一个刚硬的、不可移动的、不可流动的子系统变成动态子系统,然后形成多铰接子系统,再变成一弹性体(相当于无穷的铰接),进而又形成柔性体。
通过加上场(电磁场,热场等)代替物质甚至可以达到更高的灵活性。
路线3-1 动态性增加:刚性体→一个铰接→两个(多个)铰接→弹性体→分子结构(液体、气体)→场具有刚性元件的工程系统对工况的适应性很差。
设计者试图把刚性元件设计成柔性的,动态性更好的,在刚性元件设计中引入铰接,铰接点的数目越多,系统就柔性就越好;工程系统的元件实现分子形式或场形式,就达到了最大的柔性。
模式4:曲面化将直线或平面部分用曲线或曲面代替,立方形用球形代替。
如为了增加建筑结构的强度,采用弧或拱。
路线4-1线的几何进化:直线→平面内弯曲→空间内弯曲→复合的3D曲线在设计一个新系统过程中,点结构向线性结构发展,在线性结构中存在冲突要求:长度要求必须增加,而又要求结构紧凑。
为了解决这一冲突,最初在平面上弯曲然后在空间内弯曲。
结果线性结构的组成越来越复杂。
路线4-2 面的几何进化:平面→单曲面→双曲面→复合曲面处于发展阶段的工程系统,其操作表面形状变得越来越复杂,平面变成带有一个或两个自由度的弯曲。
最后工程系统表面形成一个复杂的复合形状。
路线4-3 体的几何进化:立方体→圆柱体→球体→复合体工程系统的形状不断的变得复杂,棱柱形的物体变成圆柱体、圆锥体,或者是曲面组成的其他形状体。
系统更深一步发展是变成球体或更复杂的组合形状。
模式5:多维化将一维空间中运动或静止的物体变成二维空间中运动或静止的物体,二维空间中的物体变成三维空间中的物体。
路线5-1 维数增加:零维→一维→二维→三维设计一个新系统过程中点结构向线性结构发展,更进一步,系统向二维转变——向面结构进化,然后到三维——向体结构进化。
路线5-2 层数增加:单层排列→双层排列→多层排列工程系统的发展过程由多层排列逐渐代替单层排列,使系统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增加。
模式6:调和化虽然零部件作为一个整体在不断改进,但零部件的改进是单独进行的,是不同步的。
路线6-1 频率调和:连续作用→有规律的振动→共振(防止共振)→联合作用→使用行进波新工程系统按照这样一条路线发展: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影响或者一个工件对另一个工件的作用变得更具动态性和更与工况匹配。
连续作用被脉动取代,可以选择脉动的频率与系统的大部分工况相匹配;最后还可以引入附加作用力或场。
路线6-2 作用调和:非协调作用→部分的协调作用→并列作用→间歇作用在工程系统中,多个物件对系统的作用变得动态的和与工况相协调。
首先非协调作用被部分协调作用取代,最后到完全协调的并列作用,为了节省能量,可以使用间歇作用。
模式7:集成化集成化的概念来自于集成电路,现在已经扩展到各个领域,尤其在工业控制与自动化领域,“集成化”的思想、方法已渗透到多层次、多方面,如:硬件集成、软件集成、系统集成、技术集成、信息集成、功能集成。
通过硬件集成、软件集成、技术集成、系统集成,最终实现功能集成。
例如:将传感器、控制器、执行机构集成的“一体化”设备,可实现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利用等功能集成。
因此这里讨论的是最终的功能集成。
路线7-1 功能相似的系统集成:单系统→引进一种与其功能相似的系统形成双系统引进两种或多种与原系统功能相似的系统形成多系统→组合的多系统在一个发展中的工程系统中,经常有这种情况发生:有些物体不能有效地完成必需的功能。
在这种情况下要引入一个或几个物体加到这些(个)物体上。
单系统变成双系统和多系统,或者是系统中物体数目增加,多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就组成了一个更高水平的单系统(超系统),功能达到最完善。
路线7-2 功能不同的系统集成:单系统→引进一种与原系统功能不同的系统形成双系统→多系统→组合的多系统改善一个工程系统时,经常有这种情况发生:系统组成元件在原则上不能完成必需的功能。
这种情况下,一个或几个物体在设计中引入来实现功能。
随着系统的进一步改善,具有不同功能的物体组合成单个复合系统来扩充功能。
模式8:自动化路线8-1 可控性增加:直接控制→半自动→全自动设计者在改善系统性能时试图达到这样一个目标:系统中的大部分控制操作都能自动完成。
操作员仅仅启动工程系统的传动机构。
在先进的系统中,大多数控制操作都实现了自动化。
模式9:智能化路线9-1 减少人的介入:手工操作→机械化→智能化在二十一世纪技术进化沿着机械化——自动化——计算机化的方向发展,机械化给系统提供了巨大的动能,自动化提供了调控功能,计算机化实现运动轨迹的确定和监控。
随着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其他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在无人介入的情况下,先进的科技就能同时完成三种基本功能(系统的主要功能,能量提供功能和控制功能),人类只是丛事更高水平的设计。
模式10:理想化理想化是对客观世界中所存在物体的一种抽象,这种抽象客观世界既不存在,又不能通过实验验证。
理想化的物体是真实物体存在的一种极限状态,TRIZ中理想化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在创新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