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演化逻辑分析
中国经济金融自由化(1)
中国经济金融自由化内容提要中国的金融自由化进程的独特景观和中国渐进式经济转轨模式的选择密切相关。
从制度主义分析出发,本文深入探索了中国金融自由化进程滞后性的内在逻辑根源,在此基础上,本文具体回顾了中国金融改革20年的总体进程和基本特征,描述了中国金融自由化在产权结构和市场竞争两方面的历史进展。
但本文同时也着重指出,中国金融自由化的滞后性固然为维持体制内产出提供有力支撑,但这种滞后性所导致的金融发展水准滞后、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以及金融稳定性降低等代价,是更值得注重的基本经济事实。
本文最后对中国金融自由化的未来走势作了简要分析。
中国经济转轨金融自由化产权结构市场竞争一、中国金融自由化摘要:产权结构和市场竞争中国迄今为止的20年经济转轨过程因为其制度变迁路径选择的非凡性和世人瞩目的经济绩效而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相关中国渐进式经济制度变迁和其他绝大多数转轨国家的激进式制度变迁的优劣利弊的考察,成为转轨经济学中争议最多的领域。
但是学界和国际金融组织获得共识的观点之一是,中国的渐进式经济转轨依靠于稳定的金融体系的支撑,换言之,中国在金融领域改革的滞后使得金融体制基本维持了原有的制度特征,国家对于金融体系的“强金融控制”补充了国家财政水平弱化的趋向,给其他公共部门的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制度空间和巨大的成本补偿。
“制度变迁成本分担假说”揭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金融部门和其他部门制度变迁不平衡的内在根源,但是尚未说明支撑这种不平衡性改革的背后力量,实际上,中国之所以能够选择这种渐进式的不平衡的经济改革路径,其背后的支撑力量来自于强大的国家控制力。
张杰(1997)从国家控制水平的角度补充了世界银行(1997)的观点,即中国的渐进改革确实得益于金融体系的相对稳定和高额国民储蓄,但是金融体系稳定性和高额国民储蓄并不构成中国渐进转轨的充分条件,国家控制水平才是新问题的核心。
在中国整个经济转轨过程中,国家利用财政力量和财政渠道来配置资源的“财政投融资”行为持续弱化,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对金融部门的强大控制使得国家水平得以维持,从而能够积聚和动员巨额国民储蓄并将这些储蓄用于支持体制内产出和整个公共部门改革。
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演化逻辑分析
《 制 度、 的影响。 诺斯 在 19 9 0 年出 版的著作 制度变迁与 经济 绩效 》 主要就是把技术性的自增强机 制和交易费用因素结合 起 来, 试 图提供 一种 用于分 析长 期制 度变迁 过程 的分析 框 架。 诺 斯指出, 在一个 不存在制度 报酬递增 和可竞争 性市场 的世界里, 制度是无关紧要的。 制度自 增强机制 的四个因素 是: ( 1) 设 计一项制度 需要 大 量的初始设 置成本, 随着制 度的推行 , 单 位成本和追 加成 ( 2) 本 都会下降, 这是 制度创新 中的规模经 济。 学习 效应。 适 应制度 而产生的组织会抓住制度框架提供的获利机会, 制度 (3 ) 协调效应。 一项制度的实 变迁的 速度是学习速度的函数。 施将会 产生一些与此制度相适应的组织和制度, 形成新的联 (4 ) 接体, 最终形成统一的, 具有互补性的体制。 适应性预期。 制 度框架中 正式规则的 确立将会 导致大量 的与之相适 应并 兼容的 非正式规则的产生, 从面形成 对正式规则的补充并且 延伸 到具体的应用, 这自然会 使人们产生适应性预期并强化 制度本身。 总之 , 制度 向量的相 互联系网络 会产生大 量的递 增报酬, 而递增的报酬又使特定制度的轨迹保持下去。 新制度 经济学的 分析表明, 只要 市场是竞争 性的、 完全 的, 制度变迁的轨迹将是有 效的。 如果市场是非竞争 性的、 不 完全的, 信息 的反馈又是 分割的并且 交易费用 又是显著的 , 那么一项 无效率的 制度将会持 续存在并 把经济增长 锁定在 一个低水 平陷阱之中 , 要 脱离这一 陷阱, 必须依靠 强大的外 力, 或从事宪 政改革, 重组整个 政治制度 。 因此 , 诺 斯将路径 依赖分为两种类型: 诺斯路径依赖� : 一旦一种独特的发展轨迹建立以后, 一 系列的 外在性、 组织学习过程、 主观模型会加强这一轨迹。 一 种具有适应 性的有效 制度演进轨 迹将允许 组织在环 境的不 确定性下选 择最大化的 目标, 允许组织 各种试验 , 允 许组织 建立有效的 反馈机制, 识别 和消除相对 无效的选 择, 并保护 组织的产权, 从而引 致长期经济增长。 诺斯路径依赖 � : 一旦在起始阶段带来报酬递增的制度, 在市场 不完全、 组织无效的情况下, 阻碍了生产活动的发展,
制度变迁的历史与逻辑—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
研究政治制度的起源,探讨其产生的背景、原因 和过程。
政治制度的比较
对不同政治制度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各种制度的 优劣、差异和共性。
政治制度的演化
研究政治制度的演化过程,分析其变化的动因、 机制和路径。
政治制度的评估
评估各种政治制度的绩效和影响,探讨其对社会 、经济和政治发展的贡献和挑战。
制度变迁的过程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 过程,涉及到众多因素和力量的作用 。通过对历史过程的梳理,可以揭示 制度变迁的内在机制和规律。
制度变迁对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 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对历史事件的 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制度变迁对社会 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制度变迁的逻辑总结
制度变迁的逻辑起 点
制度变迁的逻辑过 程
选举制度的发展
选举制度从最初的直接选举到间接选举,再到现代的普 选制度,体现了公众参与度的提高。
法治社会的形成
从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变,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 性。
经济制度的变迁
市场经济的发展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释放了经济活力,促进了创新和竞 争。
金融体系的变化
金融体系从单一的银行体系向多元化的金融市场转变,提高了资 金配置效率。
产业结构的升级
从农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向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升级,再向服 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转变,体现了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
社会制度的变迁
教育制度的改革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 培养。
医疗制度的改革
从公费医疗到医保制度改革,提高了医疗保障水平,降低了医 疗费用负担。
福利制度的改革2023 Nhomakorabea制度变迁的历史与逻辑— 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
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逻辑与演进安排——基于“穿透式”监管分析视角
NORTHERN FINANCE JOURNAL036NORTHERN FINANCE JOURNAL银行”体系,规避合意贷款规模、突破投资范围约束、节约风险拨备(委外投资)、摆脱存贷比约束(表外理财),绕道标准化监管框架下审慎监管约束,为资产负债表扩张提供“弯道超车”。
(二)“资金池”运作模式,期限错配风险凸显。
资管业务采用“资金池”集合运作模式,具有“滚动发售、集合运作、期限错配”特征。
滚动发行理财产品、募集短期限低利率资金、配置投资长期限高收益非标资产,最终赚取利差。
资金筹集短期化和资产投资长期化之间期限错配,“短募长投”久期风险不匹配,加大头寸管理难度。
一旦理财产品遭遇连续募集难题,同业存单或同业理财尚未到期,面临“借新还旧”资金链断裂风险。
(三)多层结构化安排,叠加资金杠杆倍数。
采用结构化分层设计嵌套配资、资管计划为通道回购融资等复杂形式隐形叠加杠杆,冗长链条风险隐匿集聚,传统贷存比、资本充足率等指标失真。
资管计划成为连接理财产品和证券投资的创新工具,理财产品(固定收益)配置非标资产(高风险),诱发资产价格泡沫、埋下“明斯基时刻”隐患。
2015年股票市场经历非理性繁荣和恐慌性下跌,源于场外配资(加杠杆)隐身推波助澜。
“伞形信托”成为理财资金叠加杠杆(放大配比)典型工具,利用HOMS 系统将资金拆分、规避股票投资净值限制,绕道进入资本市场,设置银行资金(优先)、场外配资(劣后)的止损机制和平仓机制,引发市场抛售踩踏反应。
(四)完成“资本狩猎”,“掏空”金融机构。
“隐形股东”通过循环注资、委托代持股权、关联方认购、虚假注资等规避股东资格审查,野蛮人幕后操纵、实现“资本狩猎”,分业监管难以识别、追溯资金来源;银保合作将保险业务融入银行领域,设计激进产品剥夺保险人犹豫期权利,保险控股股东滥用大股东权利,保险公司成为“钱袋子”和“提款机”,资本市场疯狂并购、大肆举牌,加剧股市波动;民营资本并购或控股中小金融机构,通过隐蔽通道(私募、保理)将银行资金挪用母公司或关联公司,“掏空”金融机构。
转型国家金融自由化的内在逻辑与不同选择
与俄罗斯相 比, 中东欧 国家 的金融 自由化相对保 守 , 银行改革 的步伐不如俄罗斯那般迅 速 , 利率 和汇率 自由化 的进程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5 — 2 6
作者简介 : 殷
红, 女, 吉林辽源人 , 博士 , 辽宁大学转型国家经济政 治研究 中心、 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
1 9 9 8 年金融危机 , 暴 露出 自由化金融发展模式 的弊端 和不足 , 引起 各界对金融 自由化发展战略 的广泛质疑。 那么, 为何金融
王志远 , 男, 山东无棣^, 博士,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新疆社会科学院中亚研 究所副研究员。 基金项 目: 本文 系教育部人 文社会科 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 目“ 入盟对 东欧 国家经济政 治转型的影响” ( 1 1 J J D8 1 0 0 2 3 ) ; “ 转型 国家政治 民主化理论与 实践 比较研 究——基 于中东欧独联体 国家转型视 角” ( 1 2 J J D8 1 O O 1 2 ) ; “ 后金融危机 时代俄 罗斯 经济政 治转型
战略调整研究” ( 1 O J J DG J W0 1 0 ) 的 阶段 性 成 果 。
第6 期
殷红 , 等: 转型国家金融 自由化的内在逻辑与不同选择
1 4 9
也相对较慢 。但总体上看 , 整个 中东 欧地 区仍然在 向着金融 自由化 的方 向推进 , 有众多 中小商业银行 出现 ; 政府 出台一系列 政策 , 鼓励外 资银行 到中东 欧国家设立分支机构 , 开始以市场化 的方式配置金融资源等[ 3 ] 。 按照俄罗斯和 中东欧 国家的金融 自由化 战略 , 金融改革 的 目标是 塑造 出健康 有序的金融市场和金融 主体 , 从而为整个 经济体制 的市场化转型创造条件 。但事实上 , 金融 自由化却成 为经 济转 型中最为艰难和复杂的工程 , 俄罗斯甚至还 出现 了
我国银行体系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与演变逻辑
政功能 与商业功 能的初 步分离 ; 通过放权让 利 改革 , 打破 原 国有银 行垄 断 局 面 , 建立 了一批 包括外 资银 行 、 股份 制商 业银 行 、 地方 性 银行
、
等新型的银行产权主体 , 形成了多元化的银行 主体格局 , 由单纯的存量改革迈 向增量改革。 为 了进一 步推动 国有商 业银行 的商业化改 革 , 通过组建 国家开发银 行 、 出 口银行和农业发 进 展银行 四家政 策性 银行 分离 国有 商业 银行 的 政策性业务, 组建东方 、 华融、 长城和信达四家 资产管 理公 司剥 离 了 14万亿 四大 国有商业 . 银行当时既存的不 良资产 , 又以发行 2 0 亿 0 7 特别 国债 的成本充实 了国有银行 的资本金 。 在此 阶段 的银行 体系制度 变迁历程 中 , 政 府作为主导力量拥有绝对的金融资源控制权 , 安排 、 造 了银 行 体系制 度 的基 本 框架 , 创 其基 本 改革方 向是 由高 度集 权控 制 向培养 市场 秩 序 的方 向发展 。 因此可 以说 在 改革 的前 一 阶 段 即使是 内生 制度 的培 育也 是政 府安 排 的结 果。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秩序的逐步完善, 推动银行体系前进的主体增加 , 外生制度也即 政府的绝对优势开始逐渐丧失。 第二阶段 自19 99年至现在。这是我国银 行体系制度改革的深化时期。在整体市场经
华 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社 20 0 8年第 6期
No 6, 0 8 . 20
J OUR NAL OF S T OU H CH NA N I 0RMAL U VE IY NI RST
20 0 8年 l 2月
De . 0 8 c ,2 0
文章编号 :00—55 (0 8 0 04 0 10 4 5 20 )6— 12— 3
中国金融中介体系
1983年9月,中国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国家中央银行职能。 1984年国家将商业银行的职能剥离出去成立四大商业银行(中国银行、中
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后,中国人民银行成为专职的 中央银行。 1995年3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 问世。 1998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管理体制改革,撤销省级分行,跨省(自治区、 直辖市)设置九家分行。 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对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他 存款类金融机构的监管职能被分离出来,并和中央金融工委的相关职能进行 整合,成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人民银行各地监管办事处同时撤销。 形成了“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框架,该框架延续至今。
1993年11月,国务院开始对金融业分业经营的问题作出明确规定。 1995年商业银行法出台,标志着金融分业经营体制正式确立。 2003年,银监会问世,并接手了原先归由人民银行承担的银行业监
管职责, “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框架正式成型。 2006年,中国平安集团持有深圳市商业银行89.36%的股份,成为
上证所市场交易采用电子竞价交易方式,所有上市交易证 券的买卖均须通过电脑主机进行公开申报竞价,由主机按 照价格优先、时间优先的原则自动撮合成交。
截至2009年年底,上交所拥有870家上市公司,上市证 券数1351个,股票市价总值184655.23亿元。
11
深圳证券交易所
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于1990年12月1日。 深交所以建设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为使命,全力支持中国
T-Z 泰阳证券√ 中富证券√ 中关村证券 中山证券 中信证券√ 中银国际 天同证券 天一证券 天元证券 万联证券 一德证券 银河证券√ 招商证券√ 浙信证券 中原证券 万通证券 蔚深证券√ 西北证券 西部证券 信泰证券 兴安证券 兴业证券 亚洲证券√ 新疆证券 西南证券 湘财证券 厦门证券
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制度变迁逻辑研究
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制度变迁逻辑研究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制度变迁逻辑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制度变迁逻辑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了我国资本市场制度变迁的原因和演变过程。
文章首先回顾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指出了我国资本市场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接着,分析了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形成背景和制度设计,描述了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特点和功能。
最后,通过案例分析,总结了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的经验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和完善资本市场制度的建议。
关键词:多层次资本市场、制度变迁、原因、演变过程、背景、制度设计、特点、功能、案例分析、建议一、引言资本市场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在我国的发展日益受到关注。
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出现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融资的平台,对促进创业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增长具有积极意义。
然而,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急需完善和改进资本市场的制度。
二、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初创阶段、发展阶段和推进阶段。
初创阶段主要是在1980年代初期,我国资本市场开始起步,成立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等股票市场。
发展阶段主要是在1990年代,我国的资本市场开始迅速发展,出现了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初步雏形。
推进阶段主要是在新世纪以来,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多层次资本市场,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我国资本市场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需加以解决。
三、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形成背景和制度设计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形成背景主要是我国经济转型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我国引入了多层次资本市场,通过设立创业板、新三板等各类市场,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融资的平台。
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制度设计主要是通过构建市场主体、完善发行制度、强化监管措施等方面来实现。
浅析中国经济转变过程中的金融自由化
浅析中国经济转变过程中的金融自由化内容提要:中国的金融自由化进程的独特景观与中国渐进式经济转轨模式的选择密切相关。
从制度主义分析出发,本文深入探讨了中国金融自由化进程滞后性的内在逻辑根源,在此基础上,本文详细回顾了中国金融改革20年的总体进程和基本特征,描述了中国金融自由化在产权结构和市场竞争两方面的历史进展。
但本文同时也着重指出,中国金融自由化的滞后性固然为维持体制内产出提供有力支撑,但这种滞后性所导致的金融发展程度滞后、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以及金融稳定性降低等代价,是更值得关注的基本经济事实。
本文最后对中国金融自由化的未来走势作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中国经济转轨金融自由化产权结构市场竞争一、中国金融自由化:产权结构和市场竞争中国迄今为止的20年经济转轨过程因为其制度变迁路径选择的特殊性和世人瞩目的经济绩效而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关于中国渐进式经济制度变迁与其他大部分转轨国家的激进式制度变迁的优劣利弊的考察,成为转轨经济学中争议最多的领域。
但是学界和国际金融组织获得共识的观点之一是,中国的渐进式经济转轨依赖于稳定的金融体系的支撑,换言之,中国在金融领域改革的滞后使得金融体制基本维持了原有的制度特征,国家对于金融体系的“强金融控制”弥补了国家财政能力弱化的趋势,给其他公共部门的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制度空间和巨大的成本补偿。
“制度变迁成本分担假说”揭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金融部门与其他部门制度变迁不平衡的内在根源,但是尚未说明支撑这种不平衡性改革的背后力量,实际上,中国之所以能够选择这种渐进式的不平衡的经济改革路径,其背后的支撑力量来自于强大的国家控制力。
张杰(1997)从国家控制能力的角度弥补了世界银行(1997)的观点,即中国的渐进改革确实得益于金融体系的相对稳定和高额国民储蓄,但是金融体系稳定性与高额国民储蓄并不构成中国渐进转轨的充分条件,国家控制能力才是问题的核心。
在中国整个经济转轨过程中,国家利用财政力量和财政渠道来配置资源的“财政投融资”行为不断弱化,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对金融部门的强大控制使得国家能力得以维持,从而能够积聚和动员巨额国民储蓄并将这些储蓄用于支持体制内产出和整个公共部门改革。
工业化国家金融制度的变迁
《2024年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制度变迁逻辑研究》范文
《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制度变迁逻辑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资本市场的多层次化已经成为各国金融市场发展的普遍趋势。
我国资本市场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已逐步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市场体系。
本文旨在研究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制度变迁逻辑,分析其发展历程、现状及未来趋势,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资本市场发展提供参考。
二、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一)初级阶段(改革开放至本世纪初)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资本市场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依托证券交易所和债券市场。
此阶段资本市场的功能较为单一,以筹资为主。
为适应企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资本市场初步显现出多层化的趋势。
(二)发展阶段(本世纪初至今)随着国家对资本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逐渐形成。
包括主板市场、创业板市场、新三板市场等在内的多层次市场体系逐步完善。
此外,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和场外市场等也逐步发展起来,形成了覆盖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资本市场体系。
三、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制度变迁逻辑(一)政策驱动下的制度变迁我国资本市场的制度变迁是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下进行的。
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等手段,引导资本市场的发展方向和速度。
例如,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政府推出了创业板市场和新三板市场等。
此外,政府还通过优化市场环境、加强监管等措施,推动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市场需求驱动的制度创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成长,市场需求不断变化,推动了资本市场的制度创新。
企业为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积极寻求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和投资方式。
这促使了资本市场不断拓展和深化,形成了多层次的市场结构。
同时,投资者也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和投资需求,选择不同的投资渠道和产品。
四、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现状与问题(一)现状分析目前,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已初步形成,涵盖了主板市场、创业板市场、新三板市场、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等。
同时,场外市场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金融结构、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历程
金融结构、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历程一、概述金融结构、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金融领域的运行规律和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这三个方面的研究历程,以提供有关金融发展的全面视图。
金融结构的研究主要关注金融体系中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的组成、性质及相对规模。
随着经济发展,金融结构经历了从简单物物交换到以银行体系为主导,再到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崛起的演变过程。
现代金融体系中,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并存,形成了多元化的金融结构,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效率和金融系统抵抗风险的能力。
金融功能演进的研究则追溯到古代的货币交换,并随着金融结构的发展而不断演变。
在早期货币经济时期,金融功能主要集中在简单的支付、储备和借贷。
随着经济的增长,金融功能的范围逐渐扩大,包括投资、风险管理、信息传递和公司治理等方面。
现代金融体系中,金融功能的发挥更加注重资源配置、经济调节和风险分散,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
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探讨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随着研究的深入,金融发展理论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包括金融抑制论、金融深化论、经济增长理论中的金融因素等。
这些理论对于政策制定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帮助他们理解金融体系的发展规律,从而制定出更为有效的政策来推动经济发展。
金融结构、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历程是一个不断变化和演进的过程,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未来的研究可以从深入研究金融结构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全面理解金融功能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演进过程及其动因,以及将金融发展理论与具体的政策实践相结合等方面展开。
研究背景与意义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对于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经济增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金融结构、金融功能不断演进,金融发展理论也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和完善。
在这个过程中,金融结构的变化不仅反映了金融市场的成熟程度,也预示着金融功能的拓展与深化。
我们热爱的金融:重塑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金融
地方政府的“政绩 锦标赛”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 的实质
一个中国城市 的政府金融故
事
建设好的地方 政府金融体系
影子银行的定义及其 本质
中国影子银行规模迅 速膨胀的原因
中国影子银行带来了 什么
被阴影笼罩的影子银 行业务
1
实体经济的断 裂点
2
金融体系的断 裂点
3 资产价格环节
的断裂点—— 缺乏给资产定 价的“锚”
高杠杆的形成 和“麻将理论”
3
低水平的投资 资本收益率
4
金融资源的逆 向流动
5
好杠杆和坏杠 杆
01
乏善可陈的 中国股市表 现
02
中国资本市 场的融资功 能
03
中国资本市 场价格发现 的功能
04
透过“壳价 值”看中国 股票市场问 题的根源
06
结语:哈耶 克和中国股 市
05
建设好的股 票市场
地方政府金融概念 的提出
中国金融的未 来
白蚁社会与建 设好金融
从“发起并持有模 式”到“发起并销
售方式”
被神圣化与被妖魔 化的金融
好金融的本质是降 低金融中介的成 本——ψ
杠杆是理解金 融本质的பைடு நூலகம்键
金融发展与经 济增长
亚历山大大帝与金融 金融的变迁
透过金融中介基准模 型反思2008—2009 年全球金融危机
“明月直入,无心可 猜”
计划经济下的 1
中国金融: 1949—1978年
改革开放时期 2
的中国金融: 1978—1993年
3
中国金融1.0 版:1994至今
4 我们这个时代
金融的五个显 著特点
5
好金融还是坏 金融
中国科技金融政策变迁历程与逻辑研究——基于政策文本的结构分析
第23卷第11期2023年11月创新科技Innov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23 No.11 Nov.2023中国科技金融政策变迁历程与逻辑研究——基于政策文本的结构分析杨凯瑞1,2,严传丽1,史可1,崔璐3(1.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46;2.鹤壁产业技术研究院,河南鹤壁458000;3.河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河南郑州450046)摘要:在系统梳理1978—2020年我国中央政府部门颁布的239份科技金融政策文本的基础上,以五年规划为主线,基于政策注意力、政策主体、政策议题以及政策工具等多维要素间的逻辑关系,构建各五年规划的科技金融政策模型,并对政策文本进行内容挖掘和量化统计分析。
结合各五年规划纲要内容发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金融政策的演变大致分为3个阶段,总体表现出一般持续且非均衡发展、被动回应多于前瞻指导、通达权变优于僵硬固化、行政主导胜过多元协同等规律特征。
基于此,总结探讨了政策蕴含的逻辑特点,并对未来我国科技金融政策制定和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科技金融;政策文本;政策演变;政策逻辑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0037(2023)11-23-15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23.11.0030 引言科技金融是科技与金融融合发展的产物,能对经济持续发展产生递增效应和外溢效应[1],是推动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
科技金融政策作为承载科技金融理念的主要载体,是政府引导收稿日期:2023-08-29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区域合作治理网络及其协同演化机制研究”(17BGL207);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发展理念下河南省创新驱动府际合作网络及其协同演化机制研究”(2021BZZ001);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面向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我国创新创业政策作用机制及其协同演化研究”(2020GGJS117);河南省研究生教育改革与质量提升工程项目“河南省专业学位研究生精品教学案例项目”(YJS2023AL087);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华贸金融研究院2021年度项目“双循环背景下智能技术赋能河南省跨境电商发展路径及对策研究”(HCHM-2021YB038)。
_笼中虎_一个金融制度变迁故事的解读_张杰
“笼中虎”:一个金融制度变迁故事的解读*张杰〔摘要〕中国既有的经济改革过程曾经出现过许多耐人寻味的制度变迁现象,“笼中虎”便属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个。
这种现象产生于经济体制转换伊始的特殊时期并贯穿于迄今为止的整个改革过程;它一直对中国金融制度变迁路径的选择产生着重要影响,却长期被人们视作偶或发作的短期金融“症状”而等闲视之。
通过对这一现象的初步描述与解读,本文发现,“笼中虎”的产生机制深藏于由“放权让利”改革所触发的财政与银行体系汲取能力的相向变化过程。
由于国家无力在短期内修复与重建残缺的内源融资制度,最终形成的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只有倚重以国有银行体系为核心的外源融资机制。
作为这一过程合乎逻辑的制度后果,居民储蓄存款被迫承担起了支持长期经济增长的责任,而为了确保在银行体系账面上迅速积累的居民储蓄存款的稳定,国家又不得不慷慨兜揽了与此相关的几乎全部金融风险。
尽管在既有的改革过程中“笼中虎”罕有发作甚至长期表现平稳,但对其潜在风险的担忧与防范却牢牢钳制着金融改革路径的选择。
当随后的金融制度演进需要市场因素的成长时,才发觉金融市场化的空间已被既有的改革逻辑“挤出”,中国金融改革进程从此便注定长期遭受“市场化悖论”的困扰。
关键词:“笼中虎”制度变迁居民储蓄存款国有银行体系金融制度困局JEL分类号:G21O16P24一、引言“笼中虎”是中国货币金融理论界对1988年以来居民手持货币和在银行的储蓄存款对市场供求可能造成冲击的一种形象表达,其最早的理论刻画见于樊纲和张曙光(1990)的著作,随后在黄达教授(1993a,1993b)的著作中也有近似的描述。
一直到现在,人们仍然不时借助这一概念来提示过多的货币投放和储蓄存款增长给市场供求可能造成的压力以及与此相伴随的通货膨胀风险。
在樊纲和张曙光等(1990)看来,“笼中虎”是被迫储蓄的结果,而被迫储蓄又是被迫替代的一种特殊形式。
所谓“被迫替代”是指,“替代不是个人根据价格成本关系和效用均衡关系自愿做出的,而是因为数量限制被迫做出的”,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外溢效应”(spill-over effect),也就是说一个市场上未被满足的需求会“外溢”到另一市场上去。
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逻辑与演进安排——基于“穿透式”监管分析视角
一 金 融 混 业 (综 合 )经 营 的深 层 剖析 、
金 融 分业 经 营 (市 场 分割 )最早 来 源 于改 革 开放 初 期专 业 银 行划 分 ,具 有 强 制性 制度 变迁 特征 。遵 循 “金融 业对 外开 放 ”承诺 和秉 承“市 场机 制在 资源 配 置起决 定性 作用 ”理 念 ,金 融经 营壁 垒 被打破 ,界 限模 糊 。近年 来 ,金融 混业 (综 合 )经 营规 模 呈非 线性 飚 升 ,既有 “金 融 深 化 ”的理 性 需 要 ,又有 “金融 空 转 ”的 野 蛮发 展 ,需 要深 层 剖析 。金 融混业 (综 合 )经营 乱相 表现 在如 下几 个方 面 。
收 稿 日期 :2018—05—15 作 者 简 介 :陈 鸿 祥 (1968一 ),男 ,江 苏 泰 州 人 ,工 商 管 理 硕 士 、注 册 会 计 师 ,中 国 人 民银 行 盐城 市
中心 支 行 。 一 56—
金 融 监 管体 制 的 改革 逻 辑 与演 进 安 排
(1)绕 道金 融监 管规 定 ,规 避 资金 投 向限制 。一 方 面 ,实施 货 币政策 “量 化 宽松 ”政 策 ,避免 宏观 经济 “自由落 体 ”。实体 经 济难逢 “甘霖 ”,市场 流 动性 “脱 实 向虚 ”、投机 炒作 ,大量 资金 借 助信 托 通 道 、私募 基 金 、定 向资管 等 层层 嵌 套 流 人股 市 、房 地产 、大 宗商 品等 限制 领 域 ,实业 空 心 化 的 “资金 荒 ”与 金融 泡 沫 化 的 “资产 荒 ”,引发 通货 膨胀 ,催 生资 产价格 泡 沫 。另一 方 面 .中 国版 “量化 宽 松 ”容 易 、“择 机 退 出”困难 ,金 融创 新 和金 规 模 、突破 投 资 范 围约 束 、节 约风 险拨备 (委外 投 资 )、摆 脱存 贷 比约束 (表 外理 财 ),绕道 标准 化监 管框 架 下审 慎监 管约 束 ,为资产 负债 表 扩 张提 供 “弯道 超 车”。
我国经济转型中的金融转型问题
注: 0内数据为t 统计值。
转型
由上面可以看出,模型整体拟合良好, 变 经济转型的实质是产业结构转型。 从我国 业结 构之间 的关系 ,本 文选取金 融相关 比率 量、 效果显著 。 以, 所 金融结构变动水平 与产业 现实情况来看, 经济转型升级的逻辑主要是遵 ( FR表示) 用 I 作为被解释变量, 将第二产业与 结构升级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且金融结 循从劳动密集型、 资源投入型产业结构到资本 第三产业产值和除以G P的值 ( C J D 用 YG表 构变动的程度大于产业结构升级的程度。 密集型、 技术密集型的工业结构再到创新型和 示) 作为解释变量, 由此进行回归分析, 来反映 2分析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服务业产业结构的转变。因此, 经济转型的根 金融结构转变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相互作 选取各年度人均 G P D 增长率( RG P表示) 用 JD 本就是培育、 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 即推进 用。 为说明产业结构升
心内容, 采用线性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探讨金
1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 、 戈德史密斯提
回归方程式:
FR 一 .1 5 + .8 0 x Y G I = 36 67 58 56 C J
融转型、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经济增长的关系, 出衡量一国金融发展水平的存量和流量指标, 从而提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金融 其中最主要的是 FR I ,通常 FR 金融资产总 I=
2 .6 4 F— ttsi 05 3 O sait c
D ri— t n s r 07 9 5 P o ( — tt t ) ubn Was a o t . 30 9 rb F sa s c ii
O0 o o . oo O
圈
《 合作经 济与科技》 2 1 年 l 月号下( 01 1 总第 4 9 2 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演化逻辑分析
1
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演化逻辑分析
摘要:中国的金融制度由于”国家悖论”、政府效用函数最大化以及政府偏好序列的约束,及各个既得利益集团为获取制度租金而采取的博弈,使政府供给主导型的强制性金融制度变迁具有强势路径依赖的特征,锁定在低效状态。
要退出中国金融制度锁定,必须引入新的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实施动态的制度变迁,从而达到高效的路径替代。
关键词:金融制度变迁,路径依赖,路径替代
中国在金融制度改革初期,政府扩张国有垄断金融的产权边界,建立支持国企资本性融资的股票市场,经过政府特有的制度偏好”父爱主义”来维持国有企业的生存,这不但使中国基本确立起市场
金融制度框架(从数量规模角度),而且强有力地支撑了经济产出的不断增加和整体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和社会稳定,同时也产生了国有企业、国有独资银行、地方政府等现有金融制度的既得利益集团,并形成她们对当前金融制度的”稳定需求偏好”和刚性依赖。
这种政府主导型的渐进式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必然结果便是金融制度的非均衡,并内生出金融垄断固化、金融资产质量低下、金融风
2
险扩展、金融体系脆弱和边际金融效率递减等副产品,制度变迁陷入一种非效率的闭锁状态。
因此,需要从引入新的外生变量和内生变量进入金融核心制度变迁来实施对现有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替代。
一、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框架
(一)路径依赖分析
路径依赖,是指具有正反馈机制的体系,一旦在外部偶然事件的影响下被系统所采纳,便会沿着一定的路径发展演进,而且很难为其它潜在的甚至更优的体系所替代。
在诺斯看来,之因此存在制度变迁过程中的路径及对此路径的依赖,不但起因于制度的收益递增,而且也是因为制度市场的不完全性及其因此而产生正的交易费用。
因此,分析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就不但要考察制度的收益递增问题,还必须分析市场结构和正的交易费用对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所产生的影响。
诺斯在1990年出版的著作<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主要就是把技术性的自增强机制和交易费用因素结合起来,试图提供一种用于分析长期制度变迁过程的分析框架。
诺斯指出,在一个不存在制度报酬递增和可竞争性市场的世界里,制度是无关紧要的。
制度自增强机制的四个因素是:(1)设计一项制度需要大量的初始设置成本,随着制度的推行,单位成本和追加成本都会下降,这是制度创新中的规模经济。
(2)学习效应。
适应制度而产生的组织会
3
抓住制度框架提供的获利机会,制度变迁的速度是学习速度的函数。
(3)协调效应。
一项制度的实施将会产生一些与此制度相适应的组织和制度,形成新的联接体,最终形成统一的,具有互补性的体制。
(4)适应性预期。
制度框架中正式规则的确立将会导致大量的与之相适应并兼容的非正式规则的产生,从面形成对正式规则的补充而且延伸到具体的应用,这自然会使人们产生适应性预期并强化制度本身。
总之,制度向量的相互联系网络会产生大量的递增报酬,而递增的报酬又使特定制度的轨迹保持下去。
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表明,只要市场是竞争性的、完全的,制度变迁的轨迹将是有效的。
如果市场是非竞争性的、不完全的,信息的反馈又是分割的而且交易费用又是显著的,那么一项无效率的制度将会持续存在并把经济增长锁定在一个低水平陷阱之中,要脱离这一陷阱,必须依靠强大的外力,或从事宪政改革,重组整个政治制度。
因此,诺斯将路径依赖分为两种类型:
诺斯路径依赖I:一旦一种独特的发展轨迹建立以后,一系列的外在性、组织学习过程、主观模型会加强这一轨迹。
一种具有适应性的有效制度演进轨迹将允许组织在环境的不确定性下选择最大化的目标,允许组织各种试验,允许组织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识别和消除相对无效的选择,并保护组织的产权,从而引致长期经济增长。
4
诺斯路径依赖Ⅱ:一旦在起始阶段带来报酬递增的制度,在市场不完全、组织无效的情况下,阻碍了生产活动的发展,
并会产生一些与现有制度共存共荣的组织和利益集团,那么这些组织和利益集团就不会进一步进行投资,而只会加强现有制度,由此产生维持现有制度的政治组织,从而使这种无效的制度变迁的轨迹持续下去。
这种制度只会鼓励分配性努力,而不会激励生产性努力。
(二)路径替代分析
在社会系统中,要退出次优的路径依赖的变迁路径,实施路径替代,其条件取决于形成自我强化机制的各种因素的性质:(1)如果该
路径产出的递增强化机制来源于初始固定成本和学习效应,那么要发生路径替代退出闭锁状态的难度就很大,因为固定资产的专用性导致的沉没成本很高,以及学习效应中的默认知识不具备信息传递性,引致的认知阻力很大;(2)如果自我强化机制来自系统中各种网
络效应、适应性预期等,行为主体则只要加强信息交流,形成一致性行动,便有利于制度替代。
基于政府效用函数最大化的约束和改革成本的递延化分摊以及初始固定成本和适应性学习效应,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兼具上述两个特点。
因此,鉴于”国家悖论o,’和改革过程中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滞,在转轨经济中只考虑如何打破旧制度的收益递增机制,形成新制度的收益递增机制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重视制度变迁中既得利益集团博弈对制度变迁路径和绩效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