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日本环境污染及治理情况
日本环境保护现状及趋势

日本鼓励公众参与生态保护与修复活动,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 生态保护意识。
03
日本环境保护趋势
低碳经济
减少碳排放
日本致力于减少碳排放,推动绿色能源发展,降低对化石燃料的 依赖。
低碳交通
推广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建设充电设施,减少交通排放对环 境的影响。
低碳建筑
鼓励节能建筑设计和改造,提高建筑能效,降低建筑碳排放。
当前环保政策体系
日本目前的环保政策体系包括 法律法规、行政指导、经济手 段等多个方面。
法律法规是日本环保政策的基 础,包括环境影响评估、排污 标准、废弃物处理等。
行政指导是日本环保政策的特 色,政府通过制定环保计划、 指南等,指导企业和公众参与 环保。
经济手段是促进环保的重要手 段,如征收环境税、提供绿色 金融等。
04
日本环境保护经验与挑战
成功经验分享
01
环保意识的普及
日本在环境保护方面有着深入的社会 认知,这得益于长期的环保教育和宣 传。从小学开始,日本就注重培养孩 子的环保意识,让他们了解自然环境 的重要性。
02
严格的环保法规
日本政府制定了严格的环保法规,如 《循环型社会基本法》和《资源有效 利用法》,以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 减少环境污染。
公众参与
日本公众在环境保护中有着较高的参与度,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形成了良好的社会环保氛围。这对我国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环保参与 度的提升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对我国环境保护的建议和展望
加强环境监测和信息公开 加强对环境状况的监测和信息公 开,提高环境数据的透明度,增 强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和参 与度。
03
20世纪70年代,日本开始重视 环境保护,并逐渐形成了全面 的环保政策体系。
日本的环境保护政策

成果与挑战
尽管日本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 一定成果,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如垃圾处理、空气污染等。
01
政策措施
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包括严格的环保法规、环保补 贴、绿色能源等,以促进环境保 护。
02
03
技术创新
日本在环保技术方面不断创新, 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提高资源 利用效率。
04
02
日本环境保护政策
日本在高速发展时期,经历了严重的环境污 染和生态破坏。这一历史遗留问题促使日本 政府重视环境保护。
国际压力
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提高,日本面临来自国 际社会的压力,要求其采取行动解决环境问 题。
自然灾害
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等,使 日本更加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环境保护的现状
公众参与
日本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度高 ,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形成了良 好的社会氛围。
参与全球环境治理
日本政府将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推动制定更加严格的国际环保标 准和规则,为全球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06
对我国环境保护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建设与述
日本通过制定和严格执行环境法律法规,为环境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制基础。 我国应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建设,完善相关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确保环 境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法》
制定目的
制定《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循环经济的发 展,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
循环经济
该法规定了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包括废物管理、资源利用、产 业升级等。
法律责任
对于违反《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法》的行为,政府可以采取相应 的法律措施,包括罚款、责令停业等。
论日本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论日本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发展迅速, 高速发展的经济使得日本很快实现了国家工业现代化。
于此同时也给日本带来难以处理的社会问题---“公害”。
自然环境被破坏、生态平衡被破坏, 环境污染不仅影响当代国民的身心健康, 而且还影响到下一代, 增加那一代人的经济负担, 威胁到他们子孙后代的生存安全。
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 能源的危机这又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必然对环境保护提出更高的要求。
20世纪50年代中期, 日本经济在高速增长过程中追求生产第一, 没有考虑环境保护问题, 公害问题日趋严重。
1953年, 工厂废液中的有机水银导致熊本县水俣湾发生了水俣病。
60年代前期, 继新泻县阿贺野川流域发生第二水俣病, 三重县四日市和富山县神通川流域由于硫化物和镉的排放引起了哮喘病和疼痛病, 成为60年后期日本轰动一时的“四大公害案”。
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环境污染已非常严重, 1972年日本全国共发生了87 764件公害纠纷。
这引起了日本社会的广泛关注。
日本政府在1967年--1973年7年间制定了16项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
明确了企业的公害责任。
日本政府又根据这些法律法规, 对大气和水质保护制定了“环境标准”, 对企业排水、排气实施了“浓度限制”。
在大气污染特别严重的地区, 根据修改后的《大气污染防止法》, 1974 和1981年又分别实施了硫化物和氮氧化物排放的总量限制。
地方政府也根据国家的公害对策和环境标准, 制定了地方环境标准, 这些标准比国家的更加严格, 这些也成了企业必须遵守的社会规则。
20世纪80年代后期伴随着日本经济的增长, 国民收入迅速提高, 1995年曾经一度超过了美国。
日本国民生活也出现了多样化、高档化的趋势。
生活奢侈和浪费这又导致了能源需求增加, 生活垃圾增大。
环境负荷就随之增加。
这也给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很大的财政压力。
出现了东京地价暴涨, 交通拥挤等一系列问题, 出现了泡沫经济。
日本环境保护政策

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水污染问题,促进全球 水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04
CATALOGUE
土壤保护政策
土壤污染防治措施
制定严格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
日本政府制定了《土壤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明确了土壤污染的定义、防治原则和措 施。
建立土壤污染监测网络
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土壤污染监测网络,定期对土壤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治 理土壤污染。
政责任。
政策实施与监督
01
02
03
实施机构
日本政府设立了环境省等 机构,负责制定和实施环 境保护政策。
监督机制
通过定期检查、审计和执 法等手段,确保政策的有 效实施和达成预期效果。
社会参与
鼓励公众参与环保活动, 设立环境基金,支持环保 项目等。
02
CATALOGUE
空气污染防治政策
排放限制与标准
环保教育与宣传推广活动
加强环保教育
日本政府将环保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通过学校、社区、媒体等多种渠道普 及环保知识。
开展宣传推广活动
水质标准制定
日本政府制定了严格的水质标准,确保水源的安 全和清洁。
水质监测网络
建立了全面的水质监测网络,对水源地进行定期 监测和评估,确保水质符合标准。
信息公开与透明
政府及时公开水质监测结果,加强公众对水质的 了解和监督。
水资源管理措施
节约用水
推广节水技术和措施,提高公众节水意识,减少水资源浪费。
日本环境保护政 策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15
contents
目录
• 日本环境保护政策概述 • 空气污染防治政策 • 水资源保护政策 • 土壤保护政策 • 自然生态保护政策 • 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与交流政策
日本环境保护的历史变革、现状与趋势

日本环境保护的历史变革、现状与趋势时间:2004-08-06 常杪;任勇;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步入工业化时期,工业污染也随之发生。
二战前,局部地区曾出现过较严重的产业公害和反公害运动,当时的政府和企业对污染控制基本上没有什么较大的行动,但在一些污染处理技术上,如高烟囱分散污染物,排烟脱硫装置以及电除尘设备等方面有了一些发展,为后来的污染处理奠定了一定的技术基础。
二战后,日本很快又进入了新的一轮快速工业化时期,经济持续20年以近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城市化迅猛。
同时,产业污染加剧,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剧烈的污染除了造成了巨大的农业和渔业等生产性损失外,使居民的身心健康受到了空前的损害和威胁。
这一恶果在本世纪50、60年代达到了高峰,著名的“四大公害”就是对当时日本产业公害后果的真实写照。
所以在国际上,战后日本既赢得了创造“经济奇迹”的美誉,随后也获得了“公害岛国”的“殊荣”。
“浓烟是繁荣的象征”是当时日本企业界甚至政府对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普遍认识,即使再前进一步,也只是对“先污染后治理”的认同,这是日本环境保护史中最深刻和最昂贵的教训。
这一历史,除了受人类当时对环境与经济及污染与健康关系的认知水平较低的影响外,主要受制于日本特有的“政党—官僚—商界”所形成的稳固的“三元政治经济结构”的作用。
即,日本开始对产业污染采取对策,不只是因为严重的产业公害事实,而是因产业公害造成了严峻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并因此危及到了其政治经济的稳定。
所以,日本对产业污染的对策反应,走的是一条由污染—健康损害—公害运动—地方政府—中央政府的被动式的、自下而上的途径。
但当这种自下而上的途径转变为自上而下或二者兼有的方式时,日本的环境管理就在较短的时期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即日本在1970年“公害国会”之后,用了10左右的时间又创造了另一个奇迹—“成功的产业污染防治”。
同期,因50、60年代大规模高速度的经济建设,日本自然生态状况也不乐观。
日本环境管理发展的各个阶段及相关政策

日本环境管理发展的各个阶段及相关政策
1.1 明治时代:城镇化起步阶段(1868——1920年)
(1)城市地区工业发展迅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这一时期日本政府实施“殖 产兴业”政策发展现代工业,推动日本由农业国家转变为工业国家,并围绕京 滨、阪神、中京和北九州逐渐形成四大近代工业地带;
(2)农业及农村工业发展缓慢:19世纪70年代,日本实施了一系列土地和地税 改革,废除等级制度,取消了束缚农村农业发展的绝大部分零杂税;
日本环境管理发展的各个阶段及相关政策
1.3 战后时代: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1946年至今)
(1)城镇化率持续上升:第三产业人口持续增长,从1955年的 35.5%逐步增加到2010年的66.5%; (2)农业及农村工业发展不断调整:1)第一阶段,农村生产生活 水平大幅提升;2)第二阶段,农业生产提质升级; (3)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1)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率不断提高:这一阶段以城市为中心,在城 市周边迅速形成了工业带; (2)农村地区发生了影响深远的产业结构变化;阶段前期由于战争 的影响,以军需工程为主的企业逐渐从城市地区转移到农村,促进 了农村工业结构的调整; (3)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始起步:这一时期的农村生态环境管 理开始起步,《净化槽法》的“前身”《水槽便所取缔规则》出台, 对城乡生活污水的处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3)以传染病防治为主推动农村生活环境治理:日本在城镇化起步阶段,对农 村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尚未形成概念,针对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污染防治的相 关法律法规较少,仅开展了以传染病防治为主的农村生活环境治理工作;
日本环境管理发展的各个阶段及相关政策
1.2 战前及“二战”时代:城镇化过渡阶段(1921-1945年)
农村环境污染防治
日本环境保护政策与经济措施

日本环境保护政策与经济措施环境保护全球科技经济嘹望日本环境保护政簟与经济措旋1.日本环境保护的主要政策措施日本的环境政策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所谓末端治理对策时期,时间跨度从1953年起,历经1967年的《公害对策基本法》和1968年的《大气污染防止法》,到1971年设置环境厅.第二阶段是从1992年的联合国环发大会到2000年.其间颁布了《环境基本法》(1993年),制定了第一期《环境基本计划》,这段时期是环保重点从可持续性发展向循环型社会过渡的时期.第三阶段以2000年确定第二期《环境基本计划》和《循环型社会形成基本法》为标志,环保政策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日本环境保护的主要政策与经济措施概要归纳如下:(1)立法规范20世纪60年代以前,日本国内的主题是经济恢复与发展,对环境保护很不重视.从60年代开始,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公害问题日趋严重,相继发生了"哮喘病"和"疼痛病"等公害病.由于采取公害对策会提高生产成本,所以一般企业都不肯主动地进行环保投资.为此,日本李钟政府于1967年制定了《公害对策基本法》,1968年又制定了《大气污染防止法》和《噪音规制法》,这是日本解决公害问题的开始.根据《公害对策基本法》等,日本政府又分别就大气和水质保护制定了《环境标准》,对企业排水,排气实施了《浓度限制》.地方政府根据国家的公害对策和环境标准,不仅制定了比国家标准更为严格的地方环境标准,而且各市町村还纷纷与区域内的主要企业签定了《防止公害协议》.20世纪90年代,面对日趋严峻的地球环境问题,日本政府于1993年11月制定了《环境基本法人这是一个在《公害对策基本法》和《自然环境保全法》基础上,全面体现政府环境政策的新法.该法不仅详细规定了政府环境政策的基本理念,基本政策和经济措施,而且对制定实施环境基本计划和环境综合计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等,也都做出了具体规定.日本2o0O年5月制定发布了《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 这是一个基本框架法,共包括: 《废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容器和包装再循环法》,《家电再循环法》,《建筑工程材料再资源化法》,《食品再生利用循环法》和《促进绿色购买法》7项法律. 日本政府以环境省和经产省为主,其他部门协调配合,与地方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国民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不仅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法规,而且采取了各种有效的综合措施.切实推动有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同时通过基金支持循环型社会形成的各主体的活动,采取整理,提供信息等各种政策手段,为各主体的行动奠定基础.同时日本政府自身也作为消费者与事业者,为实现循环型社会率先采取绿色采购行动.(2)计划指导根据《环境基本法》,为全面而有计划地实施环保政策措施,日本政府于1994年l2月制订了第一期《环境基本计划》.该计划根据国内外环境保护的形势,以20世纪初为目标,提出了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和具体政策措施.关于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主要有以下4点:第一,以环境保护全球科技经济嘹望环境负荷小的资源循环利用为基础.构筑环保型经济社会体系;第二,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和长期共存;第三,在公平负担环保费用的前提下,由国家,地方公共团体,企业和个人共同参加环境保护;第四,推进国际环境合作.进人21世纪.日本环境问题正在发生变化,从最初的高度经济成长时期发生的工业污染和公害问题逐步转为日常生活中垃圾废弃物,水质,空气污染以及全球变暖问题.在此背景下,日本政府于2000年出台了第二个《环境基本计划》该计划充分体现了日本面向21世纪的环境保护的新的战略,既由过去的控制工业污染.转为以循环,共存,参与和国际行动4项长期工作为主要内容的,最终建立以再循环使用为基础的发展战略.为了实施这个战略和计划,日本从生产生活环节上和社会整体运行机制两个方面同时着力推进.2005年2月16日.全球141个国家签署和批准的《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依照《京都议定书》,日本2008年至2012年内应当使温室气体年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6%.但2002年实际排放量比1990年增加了8%.因此形势十分严峻.议定书生效后,日本政府于4月28日公布了新的《京都议定书目标达成计划》.按照该计划.日本将实施超过百项的政策与措施,以2003年排放量为基数.2012年实现比现在减少14%.其中通过节能,抑制石化能源的消费,削减8.5%;通过森1.6%通过排放权交易(主要是CDM方式)等方式来完成.(3)强化组织管理,增加政府的环保投人日本政府的环保投资从1990年度的13403亿日元,增加到1999年度的30213亿日元,增加了1.25倍.另外,1995年度以后.环保投资占一般会计支出的比重一直保持在1.6%以上,均高于1990年度的1.1%.另外,各地方政府的环保投资也从1990年度的37218亿日元,增加到1996年度的61751亿日元,增加了65.9%:与此同时,环保投资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也由4.5% 提高到了5.9%.(4)推动企业环境管理与环境监督西欧各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实施了企业环境管理和环境监督.在企业主动采取环保措施并评价其效益和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提出新的环保目标.1996年,国际标准化机构又统一制定了环境管理,监督的国际标准,即(iso1400系列》.随着国外对环境越来越关注并且限制措施日趋严格.同时日本企业对欧美国家的直接投资急剧增加,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企业环境管理,监督的政策措施.各大公司变得十分重视开发环境模拟技术与环境协调技术,从产品设计和生产的最初环节就把环境保护手段纳人其中.日本企业在政府的倡导和推动下.逐步建立了环境会计制度.很多大企业每年发表环境报告书.以开展企业自主减少二氧林吸收二氧化碳减排3.9%;余下化碳排放为例:实施环境会计制5O2007年第2期总第254期度加上同行业定期核查和研讨减排的进展,有效激发出企业家精神.推动企业采取节能报酬率高的技术.虽然日本的"自主减排"政策本身并无任何的惩罚机制.但产业的联合行动以及每年定期开会检讨所带来的"信息的透明化"和"同行压力"确实发挥了有效的促进作用.(5)促进环保产业发展1995年度.日本环保产业的市场规模已达9万亿日元左右,约占GNP的5%.1990---2000年度.环保产业的产值年均增长率为8%.为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扩大环保商品的市场,1996年2月.在政府的支持下,由率先购买环保商品的政府机构,民间团体和企业.共同成立了"绿色采购网络".到1999年6月,其团体会员发展到1815个,该网络成立后,主要是从事环保产业和环保商品方面的信息收集,并向会员宣传和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等.为提高企业和国民的环保意识.日本政府规定凡是在生产,使用,消耗全过程中全面考虑环境保护的商品,都可以使用环保标志.以有利于促进消费者的购买和消费.到1999年5月,已有7O个系列的3061种商品获得了环境厅认可的环保标志.日本政府2000年制定了《绿色采购法》,于2001年4月实施. 该法规定了国家机关和地方政府等单位有优先采购环境友好型产品的义务.2003年政府复印纸等办公用纸,文具类和仪器类的绿色采购已占实际采购的95%以上.2004年政府所有的普通公用车都已改装成低公害车.其主要的措施是:第一,实行环保标识制度并建立完善的绿色采购信息网络;第二,规定绿色采购商品品种及其评判标准,绿色采购商品品种数量由2001年101种扩展到2005年的201种.同时又确立了与公共事业相关的55个绿色采购商品;第三,规定各国家机关公布年度绿色采购实际情况.日本《绿色采购法》通过干预各级政府的采购行为,促使环境产业产品在政府采购中占据优先地位.并对公众的绿色消费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导向作用.(6)建立生态工业园区以解决现实环境问题和有效利用资源为出发点,建立废弃物再生利用行业的生态工业园.发展静脉产业是日本建立循环型社会的重点领域和切人点.也是日本为发展循环型社会树立的典型示范.日本从1997年就在"零排放工业园"的基础上,开始规划和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并把它作为建设循环型社会的重要举措. 据介绍.日本政府已先后批准建设23个生态工业园区.这些生态工业园区由环境省会同经济产业省根据废弃物产生种类和数量以及经济运送距离.综合考虑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当地环境要求而批准设立.事实证明:日本发展静脉产业型的生态工业园区.不仅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而且已经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受到了各地方政府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同时由于此项工作由环境省直接负责.确保了以环境安全为前提的静脉产业的有序发展.环境省主要资助生态工业园环境保护区的软硬件设施建设和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经产省主要资助硬件设施建设,与3R相关技术的研发及生态产品的研发等.国家对人园企业的补助经费占企业初步建设经费总额的1/21/3.地方政府也有一定补贴.(7)促进环保事业发展的金融税收政策为从资金方面支持企业的环保投资,日本政府根据《环境事业团法》成立了环境事业团,并通过政策投资银行(原日本开发银行)和中小企业金融公库等提供环保融资贷款.1999年度.环境事业团的事业计划为429亿日元,其中,环保设施建成转让事业为307亿日元,环保融资事业为122亿日元.1993年5月,日本政府还仿效美国的经验.成立了"地球环境基金",该基金除政府出资外,还广泛吸收社会各界的捐款.1998年度.地球环境基金对全国437项民间环保事业中的195项提供了7-3亿日元的资金. 约占其全部事业费的1/3.其规模虽然很小,但其发展却备受关注.日本对废旧塑料制品类再生处理设备在使用年度内.除普遍退税外.还按取得价格的14%进行特别退税;对废纸脱墨,玻璃碎片杂物去除,空瓶洗净,铝再生制造等设备实行3年的退还固定资产税.另外,实行废旧物资商品化收费制度.日本在个别物品再生利用法中,规定了废弃者应当支付与旧家电,旧容器包装,旧汽车的收集,再商品化等有关费用.近年来,环境税成为日本争全球科技经济嘹望论的热点话题之一.日本环境省2004年首度提案征收环境税. 2005年又对方案进行了修改.该方案计划对石化燃料产生的每吨二氧化碳当量气纳税2400日元. 环境省预计:此项措施可削减5200万吨温室气体,相当于削减4%的量;对使用汽油,煤气和电力征收环境税在抑制能源消费的同时.税金还可用于改善环境.然而.经济产业省和产业界则担心征收环境税会对经济产生不良影响,危及经济复苏,进一步加速产业空洞化,因此,坚决反对;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如果税率太低,很难起到作用.经过激烈的争论,环境税方案被暂时搁置,推迟到2006年以后决定. 2.日本的环境研究和技术开发政策回顾日本的环境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历史,一直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因应着当时的环境问题和需求而发展起来的.20世纪60年代,由于大气污染的问题日益突出,技术开发的重点是如何减少大气污染物质的排放.推动了发电厂的脱硫,脱硝技术.使日本大力发电厂每单位发电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排放在发达国家中达到最低的水平.近年来.围绕着减轻环境负荷.环境研究和技术开发以及环境政策的重点领域转向防止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保护,废弃物处理等.最近.二恶英对策,土壤污染净化成为环境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新课题. 日本现行环境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指导方针源自2002年4月日本中央环境审议会审议通过的《环境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推进方环境保护全球科技经济嘹望针》.该方针是中央环境审议会下属的环境研究技术专业委员会根据现行《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和《环境基本计划》,将综合科学技术会议2001年9月制定的《各领域推进战略》具体化的成果. (1)环境研究和技术开发的现状与需求①现状分析环境概况:近年来,全球范围的暖流,洪水等异常现象频频发生.虽然与地球温暖化的关联还不确定.但从防灾的角度进行预测和防范的重要性增强.El本的消费品很多在亚洲地区制造,这些地区的环境污染的越境移动对日本产生直接影响,El本和亚洲国家在经济和环境方市的关系更加密切.国民需求:在El本内阁府2004年进行的调查中,日本国民选择的"科学技术应当做出贡献的领域"中,排名前1至4位的分别是"地球环境及自然环境的保护","资源开发与循环","能源开发与有效利用"和"废弃物的处理".都属于环境和能源领域.表明:El本民众对环境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高度关注.对尖端技术的担心:纳米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发展迅速,但对环境的影响并没有充分考虑, 对相关环境影响,社会影响的研究不足.环境与经济的关系:节能家电快速发展.通过减排技术增强汽车产业竞争力等都是研究开发促进环境与经济良性循环的实例.但伪造环保性能的事件发生.影响了消费者对环境技术的人才不足:地方环境研究机构人才不足.核心技术人员的老龄化严重.学术领域中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不足.②社会需求分析为了制定适当的环境政策,必须准确把握环境问题的状况和问题的特质.这就要求确切把握经济社会的状况,对环境的负荷,资源环境的秉赋状况等.作为环境保护政策的基础,需要发展基础的环境科学研究, 把握环境变化,进行结构分析,将来预测,以及人类健康,生态系统的风险评估等;同时还要开发污染处理技术,回收利用技术,环境修复技术等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各种技术.此外还应当开发促进人类社会从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形态向低环境负担的循环型社会转变的政策,计划和设计方法及相关技术等.(2)环境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基本战略①促进研究开发的综合与整合针对全球规模的多要素的环境问题.促进研究领域间的相互影响.开展综合性的系统化研究.可持续发展要求同时实现不同领域的多项目标,因此开展能同时解决两个以上环境领域问题的研究(Win—Win型研究)十分重要.加强环境问题预测和预防的研究.加强与环境问题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信赖.②充实和完善环境研究的基522007年第2期总第254期础加强人才培养和组织的改组.改进地球观测等持续性的观测系统.开发和运用新的观测技术,设备和方法.促进环境信息的利用与普及.收集,保存和有效利用中药环境试样.③研究开发成果回报社会推动环境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完善和加强研究开发的评价.加强以东亚为中心的国际合作.(3)重点研究领域①构建抑制地球温暖化的社会研究课题举例: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掌握(观测,监视,影响评价等).解析全球气候变暖的结构(过程研究等).未来预测(气候模型,影响模型,排放预测模型等).有关地球温暖化的政策研究(经济措施,国际法,社会影响研究等).有关地球温暖化信息与传播的研究(预警机制等).能源环境技术开发(节能,新能源,替代能源,能源系统研究).观测技术开发(观测传感器,船舶和飞机用自动观测系统).②循环型社会建设为了建设循环型社会.需要把握资源循环的状况,设定定量目标等.因此需要推进对资源循环,循环型社会的评价体系,制度和经济措施等相关研究.在技术开发方面,具体课题包括废弃物上游阶段的减量技术,流动各阶段的循环技术和处理技术等.另外,为了将研究成果更好地应用于社会. 还要从具体居住区域乃至国家规模的资源循环系统出发,推动系统开发和评价研究.③构建自然共生型社会对野生动物种群和生态以及人类活动的状况从局部,区域乃至国家范围进行长期观测和研究.开发生物多样性随环境动态变化的预测技术与方法,解析水循环,物质循环和生物资源等生态系统问的联系以及这些因素对区域社会文化的无形价值.研究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方法. 随着化学污染,水资源和生物资源枯竭等问题的突出.还要推动研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动态结构及其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④实现社会的安全,安心研究课题包括:土壤的化学污染物处理技术的普及.污染的长期监测;广域,高精度化学污染物曝露模型的开发:汽车气体减排技术的进一步开发;开发环境污染对内分泌系统紊乱产生影响的评价方法:开发对儿童产生影响的风险评价方法;开发纳米材料等新污染风险的评价方法: 开发低成本,简易,高精度的环境风险评价方法:开发减少产品中化学物质在消费,废弃过程中污染风险的技术;动植物和生态保护目标和评价方法的研究等环境保护等.(4)主要政策措施①推动产,学,富合作从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出发,进一步完善产学官合作的机制.研究建立尖端技术的产学官合作研发制度,环境技术孵化中心等.充分利用环境类大学院系中人才和设备等资源.②推动地方环境领域的研究开发优化地方环境科研体制,强化环境技术的实证能力等功能. 结合地方的环境课题与需求.加强地方产学官的合作开发.③加强人才培养.完善组织机构提高大学等环境领域教学和研究的质量,特别要加强紧缺人才的培养.促进环境领域和其他领域的人才交流,培养复合型人才.完善国立环境研究机构的研究员制度.促进年轻研究人员和外国研究人员的培养与利用.提高环境研究和技术开发业务管理人员的资金管理能力.④增加竞争型研究开发资金环境科研领域已经引人了竞争型研究资金制度,今后要在不断完善制度的同时进一步扩充. 在竞争型研究资金项目内的资源分配方面,应充分体现研究开发评价的结果.⑤积极运用尖端技术的成果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中长期内将会产生新的化学物质风险评价,观测的新技术和方法.纳米,材料技术的新成果将会在环境观测,健康及生物体影响评价,防治环境污染等方面得到应用.信息技术在地球观测,提供全球科技经济陈望环境信息等方面将会起到推动作用.⑥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和环境信息的传播制定环境研究与技术开发领域的知识产权战略.强化知识产权基础;推进调查测量方法,分析技术的标准化:建立资料全面,便于一般民众利用的环保信息系统.⑦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以亚太地区为重点开展环保领域的科技合作,积极参与治理地区性环境问题.推动国际性学术交流,支持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培养和技术转移.⑧加强研究开发的评估国立环境研究机构应根据内阁制定的《关于国家研究开发评价大纲的指导方针》(2002年11 月)和环境省的《环境省研究开发评价指导方针》(2002年)研究项目评价,结果要公开发布并体现在研究资金的分配中.⑨促进环境技术的宣传与普及有价值的环境技术应通过第三方验证的方式推广和普及;开发有关环境友好性产品和服务的综合性指标体系,促进环保产品的普及和消费者意识的提高:充分利用环境类大学院系的教育资源,普及环境知识;改善环境技术的宣传,广告方法和体制等.⑩把研究开发成果反映到政策当中环境研究与技术开发的成果应充分反映到各领域的环境政策当中;应建立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者合作的体制;推动政策本身的研究.●。
环境治理案例分析

环境治理案例分析在城市化进程中,环境治理问题日益突出,各地纷纷采取措施进行环境治理。
本文将通过借鉴世界各国成功的环境治理案例,分析其实施过程、取得的成效以及经验教训,旨在为我国环境治理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日本东京都清洁水域行动计划日本是一个高度城市化的国家,面临着水资源紧缺、水质差和水体污染等问题。
东京都政府在2002年启动了清洁水域行动计划,通过治理污水、改善水体质量,有效提升了水环境质量。
为了实施行动计划,东京都政府制定了严格的排污标准,强化了对企业和居民的污水处理要求。
同时,推行了资源回收利用政策,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该行动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注重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协同合作。
政府加大了对环保投资的支持力度,企业主动采取了减排措施,居民也积极参与了宣传教育活动,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经过多年的努力,东京都的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河流水质达到了可供游泳的标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升。
这一案例的成功经验是坚持科学规划,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居民共建的良好模式。
二、德国柏林市的垃圾分类与资源利用柏林市是德国的首都,也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城市。
过去,柏林市面临着垃圾处理难题,随着城市发展,垃圾产量不断增加,传统的垃圾填埋处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需求。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柏林市政府开展了垃圾分类与资源利用的工作。
他们将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废弃物和其他垃圾,并通过不同的回收渠道进行处理。
同时,柏林市政府积极引导企业开展资源循环利用,与民间组织合作开展环保宣传和教育。
在实施过程中,柏林市政府注重了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建立了严格的垃圾分类管理制度。
他们还通过建立垃圾分类站点和回收中心,提供便利的回收设施,鼓励市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工作。
由于柏林市政府的不懈努力,垃圾分类与资源利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垃圾填埋量大幅减少,回收利用率大幅提高,有效解决了垃圾处理难题。
柏林市政府的成功经验是政府引导与市民参与相结合的模式,以及持续改进、完善政策法规的重要性。
日本环境公害的百年之痛

日本环境公害的百年之痛【摘要】1868年到1968年,日本在百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两次现代化,经济最终实现了腾飞,创造了举世震惊的“经济奇迹”,但同时也成了举世公认的“公害大国”。
这与日本从事现代化事业时期的国际环保氛围不浓厚有关系,更与日本政府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战略思想直接相关。
【关键词】日本;公害;原因1868年,随着明治天皇新政府的建立,日本开始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明治维新。
通过一系列废旧立新的举措,日本终于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林。
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实力大增,日本跟其他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一样,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在一战中,日本参加了协约国集团。
战争结束后,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想更加浓厚,尤其是在田中义一执政期间,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非常明显,气焰也十分嚣张,日本最终成了亚洲的战争策源地。
1945年,二战结束,日本宣告投降。
在美国先抑后扬的政策下,日本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于1968年一跃从战败时的凋敝状态跃升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工业大国。
这一年,距离日本近代化肇始的1868年,刚刚百年。
在这一百年的时间中,日本起起落落,品尝过战争胜利的果实,也吞咽了战败的苦果。
不仅如此,这百年也是日本环境公害集中爆发的时间。
根据日本1967年制定的《公害对策基本法》,所谓“公害”,是“伴随着工业及人类其他活动在相当范围内产生的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振动、地面沉降及恶臭所引起的与人体健康或者生活环境有关的危害”。
[1]在英文中人们一般都译做“污染”。
明治维新时期便出现了以足尾矿毒为代表的足尾、别子、日立和小坂这四大矿山出现的“矿害”——矿毒和烟害。
此后,1901年,兵库县的三菱纸厂因为排放的废水污染了渔业而与渔民发生了纠纷;1918年,歧阜县的荒田川纺织、造纸和食品加工业也因为排放的废水而污染了农业、渔业;1922年,富山县神通川流域发生了一种非常奇怪的病,患者表现为全身痛与骨折,重症者骨骼明显变形,这便是战后50年代确诊的“痛痛病”;1923年,神奈川川畸的味精厂排污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日本环境保护现状及趋势

日本环境保护现状及趋势日本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经历了环境污染带来的严峻挑战。
经过多年的努力,日本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同时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其环境保护的现状和趋势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日本环境保护的历史背景在二战后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日本曾面临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大规模的工业发展导致了空气和水污染、土壤污染以及废弃物的大量堆积。
例如,著名的水俣病事件就是由于工厂排放的含汞废水污染了水域,导致居民中毒。
这些惨痛的教训促使日本政府和社会开始重视环境保护。
二、日本环境保护的现状1、法律与政策体系日本建立了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涵盖了空气、水、土壤、废弃物等多个方面。
相关法律对污染物的排放标准、企业的环境责任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同时,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的环境政策,如绿色采购政策、环境教育政策等,以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2、污染治理成效在空气污染治理方面,通过严格的排放标准和能源结构调整,日本的空气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
在水污染治理上,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工业废水排放监管,使得河流和湖泊的水质逐渐好转。
3、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日本在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实行严格的垃圾分类制度,居民和企业按照规定将垃圾分为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可回收垃圾等,提高了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率。
同时,发展了一系列的资源再生技术,如废旧金属的回收再利用、塑料的再生处理等。
4、生态保护与自然修复日本注重生态系统的保护和自然环境的修复。
建立了众多的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保护了珍稀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在一些受到破坏的地区,如废弃矿山,开展了生态修复工程,恢复了当地的生态平衡。
5、能源结构调整为了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日本大力发展核能、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
目前,清洁能源在日本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逐渐上升。
三、日本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1、人口老龄化与劳动力不足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劳动力不足成为一个问题。
日本环境保护政策的历史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
、
对环境问题认识的态度变化 ,不断采取政策措施加大保护环境 的 年代 以后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管理成为一种制度 ,日本政府将公 力度 ,日本的环境 问题得 以改善 ,进入2 世纪9 年代 以后 ,面对 众权益 以法律 的形式制度化 ,将公众参与的程序纳入政府决策过 0 0 着新的环保 形势 , 日本的环境保护政策更加全面细致 ,从主要防 程 中。这样 ,公众便可以更加有效的监督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 止公害的发生转变到环保与节能结合的双重考虑 , 且更加注重社 工作 ,促进 国家增加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 。 会的道德教育和发挥全 民的作用 ,进入2世纪 以来, 日本提出了 ( )2 世纪 9 年代 1 二 0 0 建设 “ 循环型社会 ”的国家战略 , 日本政府 的环境保护进入到了 自高速增长暴露出严重 的公害 问题后, 日本政府通过强有力 个全新 的时期。 的法律措施 ,控制了公害的蔓延和扩大 ,但是到了9 年代 以后 , 0 ( 一)战后高速增 长时期 日本环境保护还存在许多老问题 ,而且 出现了一些新 的问题 ,政 二战后, 日本奉行经济增长第~主义理念 ,推行的国家战略 府在制定和完善环保法规的基 础上 ,继续重视企业 和国民环保的 是 “ 经济立国”战略,希望 日本在所有方面都为经济发展服务 。 积极 性,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措施 。 在这个过程 中,特别 是推进重化工业化 过程 中,产 生了骇人听 日本在 经历 了高 速增长 阶段 后 ,经济 发展进 入了城市 化阶 闻的 “ 公害”事件。根据 16 年8 日本制定 的 ( 害对策基本 段 、生 活大国化 阶段 ,消费主义 盛行。人 口过 密带来 的交通拥 97 月 ( 公 法 ,所谓公害即 “ 由于事业活动及其他人为因素造成的对环境 堵 、噪音过大和大气和水质污染 问题 ,大量 的一次性消费造成生 的侵害 ,由大气污染、水质污染 、噪声 、振动、地面沉降 、恶臭 活垃圾大量增加 ,焚烧垃圾产生大量的废气造成 了环境荷尔蒙等 等造成人的生命及健康受损害 ,或人 的舒适生活受 阻碍”。其 中 问题对环境产生 了破坏作用。此时 ,地球环境 问题成为一个全球
日本环境保护政策

日本环境保护政策日本,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经济体,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从环境污染到环境保护的重要转变。
其环境保护政策的发展和实施,不仅为日本自身创造了更宜居的环境,也为全球环境保护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日本早期的经济高速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在战后的重建和经济腾飞时期,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问题。
例如,大气污染导致了呼吸道疾病的增加,水污染使得河流和海域生态遭受破坏,土壤污染影响了农作物的质量和安全。
这些问题给民众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也促使日本政府开始重视环境保护。
为了应对环境污染问题,日本政府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
在法律层面,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法规。
《公害对策基本法》是日本环境保护的基础性法律,明确了政府、企业和公众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和义务。
此外,还有针对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具体领域的专门法律,对污染物的排放标准、监测方法、治理措施等进行了详细规定。
在环境管理方面,日本建立了完善的环境管理体制。
环境省作为主管部门,负责统筹协调全国的环境保护工作。
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设立了相应的环保机构,形成了从上到下的环境管理网络。
在环境监测方面,日本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环境监测体系,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掌握环境质量状况,为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依据。
日本还积极推动企业参与环境保护。
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手段,鼓励企业采用环保技术和设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同时,加强对企业的环境监管,对违法排污的企业进行严厉处罚。
企业自身也逐渐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积极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加强内部环境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在公众参与方面,日本政府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学校教育中融入了环境保护的内容,培养学生从小养成环保的习惯。
社会上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环保宣传活动,如环保志愿者活动、环保主题展览等,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
日本环境污染问题的产生及其环保历程

日本环境污染问题的产生及其环保历程二战后,日本政府推行的国家战略是“经济立国”战略,即日本在所有方面都围绕着经济发展这个中心服务。
在“经济立国”国家战略下,日本战后长期以来以追赶欧美先进国家为目标,迅速推进工业化进程。
日本在迅速推进工业化过程中,特别是在推进重化工业化的时期,由于奉行“经济增长第一主义”理念,出现了当今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所存在的环境污染的严重问题。
这个时期,日本政府主要的对策是通过制定、完善与环境相关的法律对企业进行排污限制。
如,1967年制定了《公害对策基本法》,1968年制定了《大气污染防止法》和《噪音规则法》,1970年日本国会又全面修改了《公害基本法》,并制定了《海洋污染防止法》等有关环境保护的14项法律。
这就是当时被称为所谓的“公害国会”。
由此,解决公害问题成为日本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于世界石油危机的发生,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都受到了冲击。
对作为资源、能源严重依赖于海外进口的日本来说打击更为严重。
但通过这次世界石油危机使日本政府深刻地认识到日本经济的脆弱性,于是,日本政府更加重视资源、能源的节约和完善有关环境的法律。
如制定了《无过失赔偿责任法》、《公害健康被害补偿法》,明确了企业的公害责任。
又如,依据《公害对策基本法》等,分别制定了《环境标准》,对企业排水、排气实施了《浓度限制》。
1974年实施了硫化物排放总量限制1980年实施了对外直接投资使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易污染环境的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逐氮氧化物排放的总量限制。
进入80年代后,日本虽然通过发展高新技术减少了资源、能源的消耗以及通过扩大渐转移到海外,但在汽车、电子行业,由于国民大量消费仍然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
这一时期日本的环境政策出现一时的倒退。
90年代以后日本与其他发达国家一样,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即从“一次性大量生产、消费、废弃型社会”向“环境协调型社会”转变。
日本今天雾霾吗?日本大气污染史回顾

⽇本今天雾霾吗?⽇本⼤⽓污染史回顾静的中国雾霾调查《苍穹之下》唤起了⼈们对⼤⽓质量的关注。
知⽇君好奇邻国⽇本⼈民的空⽓质量如何,于是登陆了⽇本⽓象协会⽹站(http://www.tenki.jp),查询了⼀下⽇本PM2.5预报。
如下图所⽰,右下彩⾊图标(桔黄-蓝),⾃上⽽下,PM2.5由多到少。
根据预报,可以看到⽇本PM2.5指数还是很⼩的。
⽇语中有⼀个词,叫做公害(こうがい),泛指⼤⽓、⽔体、⼟壤等⾃然环境被污染后带给⼈们的伤害。
过去的⽇本,在近代化的道路上,饱受公害之苦。
我们就来看看⽇本的⾎泪⼤⽓污染史。
第⼆次世界⼤战以前(~1944年:昭和19年以前)⽇本的⼤⽓污染历史,可以追溯到开始推⾏兴业政策的明治时代(1868~1912)。
当时,明治政府为了实现近代化,在⼤阪、东京等⼤城市建⽴⼯⼚,⼤⼒发展纺织、炼铁炼铜业。
到了⼤正年间(1912~1926),政府⼜建⽴了⽕⼒发电⼚,与此同时,汽车投⼊了使⽤,污染的脚步这悄然⾛近了。
终于,⽇本第⼀个公害事件发⽣了。
⾜尾铜⼭矿毒事件(⾜尾銅⼭鉱毒事件?あしおどうざんこうどくじけん)在明治时代,⾜尾铜⼭是国内出矿量第⼀的铜⼭。
当时,精炼铜矿产⽣的有害硫化物流⼊渡良濑河,导致⼤量鱼类死亡,流域的农作物也收到污染。
经济增长前期的⼤⽓污染⾼度经济增长前期的⼤⽓污染⾼度(1945年~64年:昭和20~30年代)⼆战后,⽇本恢复了以煤炭为主要能源⼯业⽣产,煤尘与硫化物成为了当时⼤⽓污染的元凶。
当时全国主要⼯业城市的居民,呼吸道疾病增加,从1955年到1965年间⼤⽓污染最严重的时候,城市能见度只有30~50⽶,汽车⽩天打了⼤灯也开不了的状态,硫化物刺⿐的味道在部分地区也可以闻到。
在这种状况下,⽇本四⼤公害病之⼀的四⽇市哮喘病发⽣了。
四⽇市哮喘病(四⽇市ぜんそく?よっかいちぜんそく)这是四⼤公害病之中唯⼀⼀个由⼤⽓污染引发的公害病。
当时,在三重县的四⽇市,新建了⽯化⼯⼚。
日本环境公害的百年之痛

2012年第33期(总第48期)科技视界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基金项目:此文为陇东学院2011年青年科技创新科研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YSK1106。
作者简介:李超(1978—),男,山东潍坊人,陇东学院历史文化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20世纪世界史。
杨江(1977—),男,甘肃定西人,陇东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1868年,随着明治天皇新政府的建立,日本开始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明治维新。
通过一系列废旧立新的举措,日本终于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林。
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实力大增,日本跟其他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一样,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在一战中,日本参加了协约国集团。
战争结束后,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想更加浓厚,尤其是在田中义一执政期间,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非常明显,气焰也十分嚣张,日本最终成了亚洲的战争策源地。
1945年,二战结束,日本宣告投降。
在美国先抑后扬的政策下,日本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于1968年一跃从战败时的凋敝状态跃升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工业大国。
这一年,距离日本近代化肇始的1868年,刚刚百年。
在这一百年的时间中,日本起起落落,品尝过战争胜利的果实,也吞咽了战败的苦果。
不仅如此,这百年也是日本环境公害集中爆发的时间。
根据日本1967年制定的《公害对策基本法》,所谓“公害”,是“伴随着工业及人类其他活动在相当范围内产生的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振动、地面沉降及恶臭所引起的与人体健康或者生活环境有关的危害”。
[1]在英文中人们一般都译做“污染”。
明治维新时期便出现了以足尾矿毒为代表的足尾、别子、日立和小坂这四大矿山出现的“矿害”———矿毒和烟害。
此后,1901年,兵库县的三菱纸厂因为排放的废水污染了渔业而与渔民发生了纠纷;1918年,歧阜县的荒田川纺织、造纸和食品加工业也因为排放的废水而污染了农业、渔业;1922年,富山县神通川流域发生了一种非常奇怪的病,患者表现为全身痛与骨折,重症者骨骼明显变形,这便是战后50年代确诊的“痛痛病”;1923年,神奈川川畸的味精厂排污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历史上出现的环境问题
二战以后,日本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曾因为忽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采取“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经济发展模式而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甚至出现水俣病、痛痛病、石棉灾害等危害人类健康的产业公害。
战后日本复兴经济,把出口从战前的以纤维为主流的轻工业产品转化到了重化学工业上来,这样在全国各地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河流海洋受到大面积污染,重金属流入生活用水中,造成水俣病、痛痛病的大面积爆发。
水俣病的病因是有机汞化合物中毒,痛痛病的病因是镉中毒。
而空气污染方面更是造成上万人死亡,最严重的就是四日市哮喘病。
四日市的空气污染曾造成许多婴儿死亡,危害持续影响当地人民好几年。
日本环境治理现状
进入六十年代之后,整治环境污染成了全体日本人的共识。
在经过了二三十年的努力之后基本上使得可见的因人为原因造成的大规模环境污染问题在日本已经不再存在了。
如今的日本可以说是亚洲最干净的国家。
日本环境治理方法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以治理环境污染和公害为起点,日本展开了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国民广泛参与的全社会性防治污染、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等环境保护行动,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
1、日本在环保领域的法律体系建设非常完善。
这些法律对环境污染治理活动具有指导性意义,不仅明确规定了各级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国民的责任和义务,还规范了各专项环境治理的原则和流程,在客观上为环保产业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保障。
如法律强调排放者责任和扩大生产者责任,约束生产者和污染排放者不仅要在生产过程遵循3R原则,还必须为产生的污染付出成本;同时,允许企业和地方政府将自身责任外的处理业务委托给获得许可的企业实施。
法律还对
各类非正常的污染物处理和非法投弃等行为做出了严格惩罚规定,有效地减少了逃避治污责任的行为,避免了环保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出现。
2、日本国内积极研究新技术,推进国内环保类公司的发展。
政府一方面强制企业遵循新的制度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减税和补助金等经济手段鼓励企业将资源由重工业企业转向新的产业。
3、日本国内会举行非常普及的环保教育活动,实施主体包括各级地方政府、企业、学校、社会团体,实施对象包括从幼儿到老人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群。
教育活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演讲会、讨论会、参观、研修、新闻媒体、宣传板和小册子等,很多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的网页都有面向成人、学生和儿童的各种图文并茂的环保宣传内容。
教育活动的内容包括普及环境知识及公害教育、宣传环保政策、提高环保意识等。
这些活动使得国民的环保意识普遍较高,能够自觉地参与环保活动。
4、降低共享资料的成本,减少不必要的资源耗费。
比如日本的交通方便,交通费占收入比例比在中国便宜,比如,日本普通出行的电车票在130日元-300日元之间,月票是通常价格的一半左右,而且日本会社员的车费都是公司报销。
再说大都市的人们上班都坐电车,不管你是老板还是职员。
因而日本公司都不养车,而是租车或包年车。
5、建立一个循环经济体系,减少浪费。
日本小孩从很小就培养垃圾分类的能力,垃圾分类非常繁琐。
主要分可燃垃圾(厨余垃圾、橡胶制品、衣服、纸制品、革制品、录像带、杂草等);不可燃垃圾(餐具、厨具、玻璃制品、干电池、灯泡、小型家电等);资源垃圾(最为复杂:塑料瓶(瓶盖和包装纸要分开放)、塑料容器、罐、报纸、纸箱、杂志及宣传单、纸盒(比如牛奶盒,需要洗干净内部)、纸质包装、瓶);粗大垃圾:自行车、桌椅、沙发、微波炉、烤箱、高尔夫球杆等;不可回收垃圾:农具、灭火器、砖瓦、水泥、摩托车、废轮胎等;4种家电:电视、洗衣机、空调、冰箱;临时性大量垃圾。
6、工业生活中运用新型清洁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核能。
如今日本存在的环境问题
现在日本存在的最大的环境问题就是2011年由海啸引发的福岛核电站爆炸事件。
这一爆炸属于化学爆炸,是由泄漏到反应堆厂房里的氢气和空气反应发生的爆炸。
爆炸导致放射性物质泄漏,对民众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辐射范围广达几十公里。
受污染的水流入大海,导致海洋生物发生变异。
炉内的热水也造成了热污染。